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篇1

关键词:云南;花腰彝舞蹈;文化特色;艺术

舞蹈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每一种舞蹈在背后都具有文化建构,具有该文化的特点。云南花腰彝舞蹈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起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对花腰彝舞蹈进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也只有这样,花腰彝舞蹈的艺术特色才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1 具有美感的动作姿态

花腰彝舞蹈由于节奏明快,所以很有动感,在动作上既表现出朴实的生活场景,又极具艺术性。特别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纷杂变化的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表现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姿态,极富美学价值。结合具体动作分析,花腰彝舞蹈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顿足踏地”以及“腹前击掌”。这两个动作是根据原始部落人们的动作加以演化而成,包含着原始的美感。“顿足踏地”就是用脚与地面接触以发出声音,并通过有韵律地接触创造节奏;“腹前击掌”则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完全没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原本地展现了原始的美感。在进行这种节奏的同时,伴随着呼喊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

除此之外,“围篝火”也是极富有特色的元素,一方面,“火”具有象征意义。在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因而对火有很深的依赖。“围篝火”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表达对火的崇拜。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有一种肃穆的美感。“舞龙”则取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由于在花腰彝的概念中,舞龙也有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生动却又不失严肃。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是在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客观条件中脆弱、渴望庇护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庄严的仪式美。

2 蕴含着乐感与痛感文化的母题

在花腰彝中,忧伤和欢快都表现得十分极端,这从文化根源上不难解释。花腰彝的文化具有痛感文化和乐感文化共同的母题,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文化产生于花腰彝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另一方面是由于深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的花腰彝族人在后期创作中提炼出来的。首先是“大地母题”,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对这一主题的表现,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而言,大地十分重要,也十分熟悉。因此,在花腰彝舞蹈中就有对大地的深情,诸如“屈膝弓腰”这个动作,就展现了对大地的尊敬。这里的尊敬应当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这是花腰彝人民对于大地的一种崇敬,向大地寻求庇护,表达感谢;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敬畏,由于生活生产过度依赖土地,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原理不明,导致了畏惧大地的心理。

花腰彝舞蹈中,还有对于生死主题的展现,对于这个母题,花腰彝同样有两种态度。在花腰彝的祭祀舞蹈中,大部分都会涉及舞龙,这表现的是对死者的敬畏。由此还引发了对于生命的思索,一方面,人们惧怕死亡,向死神表达着自己的畏惧与服从;另一方面,人们必须经历死亡,死亡也是人最终的归宿,自然而又具有皈依感。花腰彝舞蹈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死感悟有机地融合在了舞蹈中,并通过看似激烈变幻莫测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这种纠结,有一种矛盾的美感。

此外,生殖崇拜也是花腰彝舞蹈表达的母题之一。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殖的崇拜会逐渐减弱,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所以死亡率大大降低,而死亡率降低又意味着不需要扩大出生率来维持种族的繁衍。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区,其生产力水平仍然没有很大的提高,思想水平也与现代社会脱节,所以在花腰彝的舞蹈中还是存在着生殖崇拜的痕迹。在舞蹈服饰上,花腰彝舞蹈的服饰以大红色为基础色调,男性通常会上身,展现出活力。

3 花腰彝舞蹈的感官价值

舞蹈艺术本来就能调动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并通过视听的结合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感官。花腰彝舞蹈在视觉方面,尤其是动作、色彩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大部分花腰彝舞蹈的动作幅度都不算太大,但是有很强的节奏感。观众在欣赏花腰彝舞蹈时,会感受到自己的视野被净化了。因为动作的细小,所以会仔细关注那些细微的动作,不会被其他因素影响,有效地提升了视觉的灵敏度,从而摒除杂念,专注于舞蹈动作,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美感。在听觉层面上,花腰彝舞蹈重视延长声音以及曲调的应用。花腰彝舞蹈要求舞蹈是四二拍,而歌曲却是四三拍,因此舞蹈的呈现常常是舞步声与歌唱声错乱,但是却又不紊乱。并由此展现出与视觉截然不同的体验,让人感到仿佛是视觉与听觉割裂了开来,因为眼前的景象的确与耳边的声响没有在一个节拍上。但是,这一切却又有一种纷乱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此外,具有花腰彝民族风情的唱词与音乐,同样丰富了人们的感官。

4 结束语

云南花腰彝舞蹈独具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其美学内涵上,通过原始美、庄严美、仪式美的内涵展现,让人们沉醉于美学的境界中。其次,体现在母题上,由于花腰彝舞蹈设计的内容与其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所以其母题中关于土地,关于生死的内容独具民族特色。最后,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其展现的感官价值上。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影响,花腰彝舞蹈让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民族舞蹈之美,并被花腰彝文化艺术深深折服。

参考文献:

[1] 彭艳云.花腰彝“舞龙”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0(02).

[2] 魏美仙,蒋少华.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与传承――基于云南彝族、傣族两个村落的田野考察[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4).

[3] 陈劲松.花腰彝服饰艺术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意x,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市场需求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休闲娱乐活动、餐饮、服务与产品等多个方面提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开发设计的具体措施,为建设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少数民族;度假酒店;设计

1引言

广西是自然风光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壮族自治区。广西的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民族。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农历三月三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全区公众假。假期期间,各民族举行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如武鸣县举办“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包括民族千人竹竿舞、民族马术表演等20多项活动。广西各族人们丰富的民族活动和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大量区内、周边省市以及国外的游客。2017年广西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自治区文化厅、柳州、玉林、百色、崇左等城市共同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旅游,推出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5大板块430多项活动。在此背景下,作为接待游客的酒店尤其是有民族特色的度假型酒店成为广西休闲旅游的核心产品。 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度假酒店设计结合起来,建设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度假酒店,为游客在旅途休息中体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和提升酒店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意义

2.1传承与发扬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和积累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不断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多种原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汉化流失的趋势,寻求各种途径传承和发扬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度假酒店做为旅游接待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 可以很大程度地传承与展现广西的民族文化。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设计中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构件、家具、灯具、工艺品、绘画、图腾等进行装饰,使酒店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传递民族文化与内涵,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也让更多到广西旅游的游客更为方便、深入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2.2提升度假酒店的竞争力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广西的经济快速发展,各品牌连锁酒店、星级酒店不断涌入广西,为数众多的星级饭店,风格、手法、材质和客房的设计都雷同和缺少创意。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阅历不断深化,对酒店的品质、独特性、体验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有特色的民族度假酒店可减少雷同,提升自身的个性特征,引发顾客的注意力,为入住的顾客提供独特的体验,加深顾客对酒店的印象,从而增强酒店的竞争力。

3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发展现状调查

3.1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市场需求调查

为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市场需求情况,笔者通过问卷星调查平台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分享到微信、QQ公众平台展开调查,有效回收问卷253份,受调查者中涵盖了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等省份的各种职业的人群,男女比例分别为47%和53%。年龄组成分别是:20岁以下占16%,20-40岁占57%,41-60岁占21%,60岁以上占6%。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人们最常出行入住酒店的目的是休闲观光旅游;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受调查者在广西很少见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部分受调查者住过这样的酒店,但感觉酒店民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广泛受调查者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很有必要建设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并希望在入住此类型酒店的时候能了解和体验到广西少数民族的风情,如希望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品、饮食、习俗等;受调查者认为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优势在于给人们带来个性化的体验。

3.2广西现有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发展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区现有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发展现状,笔者在南宁、桂林、柳州、百色等城市的酒店展开调研,并通过携程网、蚂蜂窝网、去哪儿网了解了广西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数量及顾客体验回馈。广西目前民族特色度假酒店数量与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所列酒店是广西目前较为成熟的部分民族特色度假酒店。从地域分布上来看,这类酒店主要分布在南宁、桂林、柳州、百色等少数民族聚居及旅游景点较多的城市,从酒店的等级和规模来看,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类型涵盖了五星级酒店、中高端酒店、经济型酒店、宾馆、客栈。这些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建立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的住宿需求还为顾客提供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验,如许多入住金秀盘王谷深航假日酒店的顾客对酒店富有瑶族特色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饮食等赞不绝口。然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还处于不断摸索的起步阶段,目前这类酒店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民族特色度假酒店数量远远不足,这类酒店在广西区发展步伐缓慢,这与广西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是极不相称的,也满足不了旅游业的需求。其次,酒店的民族文化氛围不足,虽然有些酒店的建筑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或酒店名称以民族酒店命名,吸引了很多游客,但酒店的室内装饰设计、庭院的设计对民族文化的彰显不足。再次,酒店服务缺乏民族特色,酒店员工服饰方面没有少数民族化,酒店员工穿星级酒店标准的工作服。酒店缺乏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员工,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节庆、礼仪、宗教没有深刻的理解, 使得民族特色度假酒店没办法多样化地展示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顾客也没办法真正体验到酒店的少数民族风情。

4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开发设计措施

4.1酒店建筑设计

酒店的建筑被广泛认为是表现酒店特色的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建筑应当反映当地民族的文化。酒店的建筑设计运用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符号来表现文化与传统,使酒店富有人文美,传递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南宁万达茂酒店是以壮族文化为特色的度假酒店,酒店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有着壮族传统建筑的神韵风采。酒店的设计灵感来自传统壮族干栏式民居建筑,设计师从壮族民居建筑中提取了多种元素,如壮族民族建筑的檐口装饰、窗花、连绵起伏的屋面搭配壮族铜鼓图案、壮锦等元素,经过升华优化,运用于酒店设计中,使酒店展现出浓浓的壮族风情。

4.2酒店室内环境设计

酒店室内环境是是游客在旅行中身心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酒店表现民族特色文化营造氛围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可在酒店大厅、客房、走廊等室内空间设计中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材料、色彩、家具、布艺、灯具、工艺品、装饰挂画来装饰空间,以达到突出主题营造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的目的。广西金秀盘王谷深航假日酒店是一座以瑶族文化为主题的五星级度假酒店。酒店曾获“2013中国旅游特色主题酒店TOP10”殊荣。酒店大厅以瑶族的山、水、鼓、火、图腾犬五大元素为主线贯穿于室内设计中,山水表现“瑶美”,鼓火表现“瑶情”,图腾犬表现“瑶魂”。酒店客房搭配色彩绚丽的瑶族特色的绣花靠枕及饰品,装潢设计尽显当地瑶族文化特色,使顾客在酒店住宿时身临其境体验到瑶族文化的魅力。

4.3酒店休闲娱乐活动

酒店的休闲娱乐活动对于塑造整体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广西少数民族的山歌、舞蹈、戏剧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展现了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和朴实开朗的思想情感。将少数民族歌舞、戏剧融入度假酒店的休闲娱乐项目,是酒店创新经营的途径之一。在壮族特色度假酒店中融入壮族古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绣球舞、捞虾舞、师公舞、竹竿舞等;在侗族特色度假酒店开发侗族大歌、琵琶歌、巫师舞、多耶舞等项目,以及苗族特色度假酒店融入芦笙舞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酒店一隅开辟少数民族乐器讲堂,让顾客体验、了解、学习少数民族乐器的使用与创作,游客可在欣赏和体验民族歌舞中得到快乐的同时也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更直观地了解。

4.4酒店餐饮

饮食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旅游中除了希望在大自然风光中可以大饱眼福之外,还希望品尝当地的风味饮食以饱口福。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可以充分反映一个酒店的特色。广西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传统、地方环境和保健因素,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在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里提供少数民族的食品不仅成为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的途径。如可在壮族特色度假酒店里提供壮族的美食:粽子、五色糯米饭、沙堆、腌酸肉等,在侗族特色度假酒店提供腌鱼、腌肉、糯米饭、油茶等美食,顾客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4.5酒店服务与产品

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产品是一个酒店的基本职能。服务是酒店的灵魂,服务员是服务的载体。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的服务应具备民族特色,如酒店的服务员应穿着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服务员应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礼仪、宗教、公共道德有深刻的理解。其次,酒店可结合当地特色为顾客提供相关的服务,如金秀盘王谷深航假日酒店结合瑶族特色为顾客提供瑶族药浴服务。瑶浴是瑶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瑶浴根据其所放药材不同功能也多种多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功效。瑶浴适合旅途劳顿的游客,对消除疲劳有明显的效果。除了此类服务,酒店还可从自身优势出发为顾客开发一些纪念产品如民族刺绣和银饰、印染扎染的布艺品等,从细节体现出民族风情,使顾客获得美好的旅游回忆。

5结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文化旅游大省,应结合本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度假酒店,在为游客营造特色住宿环境、提供特色饮食与服务的同时,传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和提升酒店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广西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乃昌.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壮族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10(03):74―79.

[2]覃伟华.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广西三月三歌圩节为例[J].市场论坛,2014(12):70-72.

[3]刘正华.地域文化主题酒店的特色构建研究――以济宁阙里宾舍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0:36.

[4]朱守训.酒店度假村开发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75.

[5]房亮.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32.

[6]韦燕宁,广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探讨[J].经济研究导论,2012(33):268.

[7]程质彬.贵州苗族文化主题酒店开发设计探析[J]. 凯里学院学报,2014(04):25-28.

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壮族传统元素在主题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840。

作者简介:

篇3

>>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一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四)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三) 近十年吐蕃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变通现状研究 浅谈北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之关系 地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的敬老习俗等 广西少数民族的食鱼习俗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火习俗 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造型和装饰艺术 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点认识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档案立法研究 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浅析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杨文娟.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4).

[4] 于俊秋.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J].商业时代,2009,(27).

[5] 丘韬英.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中的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1994,(1).

[6] 任国铉.加强新闻报道策划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2010,(7).

[7] 陈海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档案资源库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2011,(21).

篇4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11-1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保存至今的文化也很光辉灿烂,对世界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演变出了许多艺术形式。其中,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众多艺术形式的组成之一,对丰富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育在传授发声基本原理和技巧等知识的同时,应吸收少数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外发达国家的思想和艺术形式的传入,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出现美声唱法主导教学的现象,本土声乐被搁置在一旁无人问津。很多教师以教授美声为荣,学生以学习美声为潮流,本民族很多优秀的声乐艺术受到冷落。声乐学习上“崇洋”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的就是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只有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点才能为世界接受。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声唱法也是国外某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因为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及综合国力方面的优势,造成经济落后民族在文化上的妥协。高校的教师、学生一直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形式深入到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应该把精力放在对本民族的声乐学习上,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感染学习声乐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眼光向外看,学习美声未必适合每个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生疏和民族特色的陌生,强行学习美声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比之下,从本民族声乐精华出发是声乐学习的坦途,汲取少数民族的声乐特色,博采众长,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声乐的意义

(一)提供丰富的声乐教学资源。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民歌、器乐、歌舞、戏曲和说唱五种类型。民歌构成少数民族音乐的主体。少数民族声乐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很多民族歌唱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蒙古族的腾格尔、苗族的宋祖英、藏族的才旦卓玛等。可以说除了汉族,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同样光辉灿烂,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声乐资源。高校声乐教育不应该忽视少数民族声乐这个丰富宝贵的资源。

(二)架起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等,音乐文化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与其他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迅速成熟的阶段,是中华民族的精英群体。从事声乐学习的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声乐文化的传承的重任。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健全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让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提供更多个性选择的渠道。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富,为大学生提供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多种选择。目前,有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结合本地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吸纳各民族音乐的精髓,在课堂上展示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和艺术风格。大学生在各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染下,拓展了音乐视野,提高了学习声乐的兴趣,更加容易发掘自身未来音乐发展的优势,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

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受到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

有些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中包含多个声部,如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多声部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强大、表现手法多样,流传的历史十分悠久,表现内容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可以大量借鉴和吸收少数民族的演唱艺术。

(二)将少数民族的器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

器乐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声乐的理解和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少数民族乐器种类非常丰富,制作方便,容易演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少数民族的器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传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总之,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水平,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翁葵,韦家燕.论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以壮族原生态民歌融入为例[J].音乐创作,2012,(11).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2,(06).

篇5

一、少数民族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元素以其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在国际时尚中一直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像刺绣、中式盘扣、旗袍形制以及色彩和图案等极具中国特色元素在服饰装饰上的运用屡见不鲜。然而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国际服饰上的运用也逐渐显现,为现代服饰的设计带来一股新的风潮。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元素又是中国元素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手段为例,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包括服装定型工艺(百褶工艺)、百纳布工艺、面料肌理处理工艺、扎染、印染、蜡染、镶花、刺绣、织锦、滚边、编织、编结、首饰制作等,手段异常丰富。在这方面比较出名的当属苗族,苗族服饰达一百三十余种,其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特色就是蜡染和银饰,苗族的蜡染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而银饰更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配饰当中当仁不让。就蜡染这一少数民族元素来说,近年来在现代服饰设计的运用中比较普遍。以蜡染作为面料,与现代时装剪裁相结合,加以图案细节点缀,可以使服饰既时尚又显得古朴典雅。

除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工艺之外,现代服饰设计中少数民族图案与色彩的运用也比较普遍。少数民族图案多与民族的与图腾崇拜有关,这一神秘的文化对人们的探秘心理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就图案审美来说也非常漂亮。以楚雄彝族为例,其传统民族服饰中多以马樱花图案作为点缀,这与彝族的传统图腾崇拜有很大关系,在图腾崇拜中有一类为植物崇拜,为了纪念其传说中为了拯救彝族人民而英勇献身最终化为马樱花的彝族少女,马樱花成为彝族传统的崇拜图腾,并表现在衣饰中永久的流传下来。在现代服饰的制作中,植物图案、花朵样式是设计师比较喜欢运用的元素之一,将其与少数民族内涵相结合亦可为服饰增色不少。

如果说图案是少数民族元素运用的点睛之笔,那么少数民族色彩搭配原则的采用则是整个服饰设计的奠基之石。不同于现代服饰时尚对色彩搭配的考究,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以大胆著称,在这里,色彩明暗对比、互补色运用不见踪影,有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以及对色彩的本能直觉与反应,这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美的肆意而别具一格。这一风格也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对服装的个性理解,因此,少数民族风格的色彩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不乏经典之作。

二、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从物质文明的层面上来说,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服饰的发展演变是伴随着这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长河中积淀而来的,民族的、神话崇拜、风俗习惯、节日民族都在本民族的服饰中得以体现。因此,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亦孕育出了每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但是,在追求简洁舒适的今天,民族服饰款式形制复杂、装饰品繁多的特点显然已经不适用于人们的需求。于此相矛盾的是,人们对服饰的追求也不再是衣以蔽体这一简单的服饰功能,讲究个性与时尚,追求与众不同与风格独特,这是人们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对物质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因此,从具有很强装饰性和审美性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中寻求灵感,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课题。少数民族服饰大胆绚丽的色彩搭配,内涵深厚的服饰图案,独特又风情的造型设计以及各民族独有的服饰制作手段都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灵感来源和可借鉴元素。

时展到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却远落后于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服饰设计中,人们大多数将目光投向其表层的意象上,往往忽略了对服饰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显然,在这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做得更加出色,本民族的历史都体现在本民族服饰上,本民族地理环境特色、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都能从服饰中略知一二。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是首先值得现代设计师关注与学习的。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历史文化理念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因素融合到时尚设计中来,这也是迎合广大受众的文化心理需要。

篇6

[关键词] 民族文化元素;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都是经过日积月累的时光沉淀下来的。有很多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将目光对准了这些比较另类的东西。少数民族的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歌曲就在很多电影中都有所体现。而这样带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不仅仅能为电影增添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样也能够让这些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通过先进的电影技术,可以将少数民族中优秀独有的民族文化很好地表现出来。这是非常好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的民族性以及比较难以理解的民族心理也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光影艺术得以充分的展现。很多电影中难免会涉及歌舞,这不仅能够为电影增添许多文艺色彩,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体现的方式之一。本文将通过对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分析,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民歌参与主题叙事

我国的少数民族,虽然生活的地方大多都是远离尘嚣,生活的地方大多都是钟灵毓秀的偏远地区,但是,有灵气的山水养育出来的少数民族同胞,对歌、对舞有着天然的理解力。他们看到心爱的姑娘,或者是中意的小伙子,有的时候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爱意,这个时候,歌曲和舞蹈就是最好的表达爱意的道具了。值得注意的,少数民族的民歌大部分都是表达爱意的歌曲,这些歌舞与我们熟悉的歌曲不太一样,它们并不讲究格律,用词大胆,听其歌就知其意,是非常好的交流工具。这些歌曲基本上都是出于普通民众之口,反映歌颂的当然也是日常生活,这些歌曲是非常贴近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的,同时也是非常接地气的。常见的少数民族的歌曲,多见于山歌,山歌往往都是朗朗上口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歌曲。

山歌大多都是通俗的,取自我们经常能见到的事物或人,这些山歌也常常会用于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中,这些鲜活的,富有特色的歌曲,是电影中靓丽的风景。少数民族的音乐,在很多时候,是很多电影的首选,这些音乐不仅是应景之作,同时也是反映电影特色的法宝。很多导演在民族电影这一块上的各种选择都是非常慎重的,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虔诚和保护。有故事的音乐,本身就是非常吸引人的,这样的音乐,很多时候,导演都会根据歌曲中涉及的故事,在电影中适当地对歌曲中的故事进行加工,加以展现。这不仅是对音乐的再次创造,也让音乐与电影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的音乐,很多音符,很多歌词,都是带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对电影音乐的再次加工,让音乐更为贴切地为电影服务,这是对电影艺术最好的体现。

二、民族器乐融入主题叙事

少数民族的音乐,应该要用特定民族的特定乐器,才能得到最为彻底的展现。很多少数民族的乐器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些民族乐器大部分都是勤劳的少数民族同胞亲手制作的,选用的材质都是比较特别的,也是比较少见的。很多乐器的形状都是比较特别的,我们平常难以想象的东西通过人们的巧手,会制作出非凡的乐器。这些非凡的乐器弹奏出来的乐曲,也是非常独特的。这些独特的乐器,都蕴涵着少数民族同胞的智慧。再动听悦耳的音乐也需要乐器这个道具。不同的道具,演绎音乐的方式不一样,创造出的音乐也是不一样的。形式各样的乐器,反映出不一样的民族文化。我国的历史悠久而漫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民族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展现,无论民族文化,还是民族音乐,已经都十分成熟。

不同的乐器所代表的含义都是不一样的,不同民族的乐器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也是不一样的。纷繁复杂的少数民族乐器,极大丰富了中国乐器的种类。以苼为例,这是侗族这个民族的乐器,看到这个乐器,人们就知道这代表的是侗族文化。苼的声音是比较浑厚低沉的,这也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性格也如苼发出的声音一样,沉稳大气。音乐受环境的影响,不一样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不同民族总会有一两个标志性的事物作为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乐器和音乐在很多时候,都是承担着代表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的这一重任。用民族乐器创作出的音乐基本上都是原创音乐,这种音乐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少听到的。不一样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催生出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也让电影采用不一样的叙事手段。

三、歌舞音乐表意主题叙事

电影除了结合音乐之外,与舞蹈的结合同样也是许多电影中国的重中之重。电影与音乐,音乐通过乐器这一道具来传达,很好地与电影结合在一起。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基本上可以这么说,有舞蹈的地方,就有音乐的存在,音乐是舞蹈最好的拍档。舞蹈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肢体动作慢慢地伸展出来,动作随着音乐,逐渐曼妙起来。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是比较欢乐喜庆的,同时也是比较难的。但是少数民族同胞,天生就是比较擅长舞蹈的,骨子里都流淌着舞蹈的因子,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一)歌舞音乐的情节性

少数民族的电影本身就是比较特别,加入歌舞以及音乐的因素,本身就是非常特别。除此之外,歌舞音乐本省具有非常强的情节性,这是少数民族歌舞与生俱来的天分。在很多的电影中,导演会根据歌舞音乐比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从音乐和舞蹈中汲取对电影故事情节有帮助的部分,进行加工处理,让这些部分变成电影故事里的一部分,让音乐的故事性与舞蹈的情节性与电影浑然天成,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处理上,很多导演都会运用字幕或者旁白的形式让歌舞的情节性表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不会影响电影本身的节奏,还会增添新的内容。在很多时候,很多故事,都不能仅仅透过电影主角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通过旁白或者画外音的方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很多人会将歌曲和舞蹈音乐之外的情节性叫做故事情节之外的舞蹈和音乐。我们都知道,电影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是在于故事本身的可看性,好看的、感人的故事,并不需要太多电影技术的辅助,故事本身的感染力就是非常强大的。人都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无论是悲天悯人的故事,还是充满欢乐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出现或者不常出现的氛围。我们的生活,被太多琐碎的事情,被太多的烦恼和压力磨去麻痹了本来十分敏感的神经。这些欢乐以及泪水本该是我们每天的表情,但是却被冷漠和自私拒绝在门外。很多导演将音乐和舞蹈中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这不仅是对音乐和舞蹈的深度理解,更是对音乐和舞蹈的创作者的最大尊重。

我们常见的电影,基本上的套路都是一样的,以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为故事的主线,电影里的其他的没有主角重要的角色也会随着主角们的行为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必需的,而且都是为了电影故事的主题服务的。电影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行动和不同表情,都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需要观众细细的揣摩。观众更需要的是透过人物的表面的行为和言谈,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好是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情感交流。通常的电影,基本上通过演员实实在在的表演来感受,但是在少数民族的电影中,很多演员都会通过唱歌和跳舞这样特别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不仅能体现出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性,同样也是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别方式。

(二)歌舞音乐的表意性

而这样的表意性,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影视作品中的文艺意味,很多观众都非常喜欢电影中若有若无的文艺范儿,这是很多商业电影中没有的。很多商业电影中也会有文艺气质,但是怎么看怎么都会感觉有突兀的味道。在很多以记录为主的影像里,这种表意性的文艺气质更为突出。这不仅有利于创作者们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影像中不断出现的舞蹈和音乐感受出来。音乐总是能适时地撩拨人们的情感,而带有特别意味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则是将音乐中的故事性和情感发挥到了极致。这是音乐特有的品质,这也是音乐的魅力。在电影《黑骏马》中,涉及了很多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最主要的是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在蒙古族中,有一种音乐形式是非常特别的,也是非常难的,这就是长调,在这笔电影中,有非常完美的体现。

有的电影纯粹是为了给观众提供快乐,有的是希望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能够有所启发,能够在电影主人公的故事之外,根据自己的生活,能够有一点点的改变。电影最主要的是人物的形象的塑造,这不仅考验演员的演技,同样考验导演的功力。少数民族的很多音乐和舞蹈在具体的电影中,很多时候都具有非常特别和非常强的表意性。这是少数民族电影中非常特别的存在。在电影《季风中的马》中,不仅能看到万马奔腾的恢弘场景,更是能够感受到草原儿女的风姿。在电影中,运用蒙古族特有的马头琴作为电影的背景音乐的乐器,这是非常恰当的安排,不仅能表现出蒙古族同胞的生活习性,透过悠扬的琴声,能深深体味出电影中的人物对草原的热爱和难舍的眷恋之情,这是非常难得的。

歌舞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之一,同时也成为少数民族同胞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多是即兴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真实歌颂。少数民族的民族性以及比较难以理解的民族心理也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光影艺术得以充分的展现。很多少数民族音乐,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歌曲,这些音乐,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都是真实的,十分感人,同样也十分吸引人。这是因不同的乐器而定的。这也决定了不用的乐器的独特性。很多电影中难免会涉及歌舞,这不仅能够为电影增添许多文艺色彩,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体现的方式之一。形式丰富多彩的乐器,不仅能创作出同样丰富多彩的音乐,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种类、不一样的乐器有不一样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邓家鲜.民歌在影视中的美学功能解读[J].电影文学,2011(02).

[2] 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06).

[3] 向异.影视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J].电影艺术,2002(05).

篇7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家庭的重要一员,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特色鲜明。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重点,新的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道路需不断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非遗元素的运用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播、增强群众基础进而推动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展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需要熟悉非遗项目并在剧中恰当有效地运用非遗元素。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 保护 传承

在国产电视剧中,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所占比重一直很小,却是中国电视剧家族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中国电视剧的家族谱系中,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新异的文化形态、瑰丽的自然景观、别样的生存状态和迥然的民族风俗,成为颇具审美价值和多元创作维度的类型。”①

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扫描

上海戏剧学院吴保和教授对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定义简洁明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表现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生活和历史的电视剧。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表现了本民族的传统与风俗习惯。” ②广西民族大学余宏超参照少数民族电影的界定模式,认为“所谓少数民族电视剧是相对于汉族电视剧而言的,它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凡是剧中反映的是除了汉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生活与文化,能够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凸显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电视剧,我们统称为少数民族电视剧。”③笔者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提法更明确,把少数民族历史题材、中国革命史上少数民族革命题材及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等三大类作品统筹于少数民族题材这个大类型之内。

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重要地位成鲜明对比的是,学者对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关注度偏低,著作和论文很少。为详细了解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相关问题,笔者整理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各年代代表作(不完全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绝对数量少。统计总数是48 部,占中国电视剧整体的比例极小。

第二,涉及的少数民族少。只涉及藏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土家族等18 个民族,其中藏族17 部、蒙古族8 部。

第三,三大题材发展比较平衡。现实题材18 部,历史题材17 部,革命题材14部,三大题材的总体数量接近,受关注度接近。

根据我国电视剧和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整体发展情况,这里将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历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1) 萌芽阶段:1977 年-1980 年(2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始于1977 年,第一部是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小活佛》,剧中通过主人公占布拉从人到神,又从神到人的变迁,揭示了“佛”本是人们制造的偶像这一哲理。④

(2) 初步发展阶段:1981 年-1989年(8 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有所发展,主要是短篇电视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1984年内蒙古电视台拍摄了《山林的雾》,通过描写两个鄂温克猎手,表现鄂温克族的民风民情。

(3)稳定发展阶段:1990 年-1999年(13 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有优秀的短篇电视剧《达列什草原》,有史诗性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如《格萨尔王》、《成吉思汗》及表现九个少数民族的《茶马古道》。

这个阶段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不仅讲述古代历史故事,还表现当代生活,如《拉萨往事》、《西藏风云》等。它们从各个方面表现各少数民族的故事和生活,也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4)蓬勃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25部)。这一阶段,电视剧无论是题材、风格、创作手法上,还是市场营销上都变得更为成熟,高收视率的电视热播剧数量密集,呈现多元繁盛局面。⑤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加,在题材、创作水平上都更成熟。代表作品有《拉萨往事》等。

2、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是对民族自然景观、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的直接展示,能带动少数民族自然、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社会发展。

(1)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民间故事,特色鲜明。

(2)带动少数民族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开发。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意识形态文化资源和民族风情风俗文化资源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比较成功的有《成吉思汗》,首先,借助成吉思汗的文化影响力对草原历史名人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其次,是对民族意识形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蒙古民族的战争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这些意识观念指引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再次,对蒙古民情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了草原文化的本质特色。⑥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家庭里,也有很多项目与少数民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展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运用,有利于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情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种新渠道。

二、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运用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运用是指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创作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背景元素等,同时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运用,是从无意识阶段向有意识阶段发展的。

本文选取2001 年至2013 年6 部藏族题材电视剧为量化研究的对象,它们是《八瓣格桑花》、《拉萨往事》、《格达活佛》、《雪域情》、《一路格桑花》、《西藏秘密》。基于两点考虑:第一,2000 年以前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即使运用非遗元素,也是无意识的;第二,本文篇幅有限,集中分析有代表性的藏地藏族题材电视剧。

第一,非遗项目的呈现是“无意识的”。在这几部电视剧中,为了满足电视剧情或者背景的需要而呈现藏族的风俗和文化,非有意识地主动呈现,很难保证非遗项目的完整性,也很难给观众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传播效果不好。

第二,涉及项目和类别少且集中。以上六部藏族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非遗项目少,最常见的只有藏族服饰(民俗)和唐卡(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其他的几乎没有。

第三,与剧中角色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类型出现频率高。这与目前非遗项目保护的客观现实相同,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才能得到重视、保护和传承,其他项目则被忽视。

三、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有意识的、具有针对性的运用很少,有些运用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变异”,造成了客观的伤害。

1、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数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运用少。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2012 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506 部17703 集,实际播出共计204 部7255 集,实际播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少之又少,具有代表性的只有《西藏秘密》、《木府风云》、《新乌龙山剿匪记》等。

《西藏秘密》主要的拍摄地是在拉萨,该剧向观众展现藏族的民族风情和历史环境,非有意识或针对性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西藏自治区有格萨(斯)尔、藏戏、雪顿节等15 项入选,在《西藏秘密》里更多地是看到观众在其他藏族题材电视剧里也能看到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比如喝青稞酒、信奉藏传佛教,只能看到藏族唐卡、藏族服饰等。

(2) 运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变异”,造成客观的伤害。许多非遗元素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运用是“变异”的,是碎片化的展示或者是不符合非遗项目真实性的展示,会对非遗项目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西藏秘密》中,藏族唐卡的出现就是非常碎片化的,无法给观众留下清晰印象。

2、发展对策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模式是“静态”博物馆式的,主要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集资料、建立档案,更进一步的是确定非遗传承人或者进行旅游、文化开发等生产性保护。笔者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模式,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模式;有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参与,从而引起观众和社会的兴趣,才能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

首先,“非遗” 是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电视剧创作初期就把“非遗”放在重要组成元素的地位,与电视剧剧情形成良好互动,避免碎片化甚至错误的处理,力争对非遗项目进行完整展示。

其次,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这个平台,将非遗项目作最充分的展示。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会吸引观众和社会的关注,非遗项目也会被关注,让观众对非遗项目形成认知,这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在观众对非遗项目认知的基础上,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将拥有更好的群众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的关键点所在,使广大群众认知非遗项目并最终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目标。

最后,创作人员培养。加强创作人员的培养,增强创作人员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让创作人员把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到电视剧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①杨洪涛,《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纵览》[J].《中国电视》,2013(4)

②④吴保和:《中国电视剧史教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23、124③余宏超,《中国少数民族电视剧发展综述》[J].《音乐时空》,2012(3)

⑤张瓃、王立新,《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分期综述及批评》[J].《编辑之友》,2012(2)

⑥张淑梅,《电视剧〈成吉思汗〉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篇8

关键词: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装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00-01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产品之一的建筑装饰艺术,文化通过建筑的来体现,而建筑装饰本身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建筑活动不单单是一种人类的基本实践,也是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在建筑方面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则更为多姿多彩。中国少数民族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原地区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同样是在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相互交融中产生的,它承载着两种文化互相交汇、认同、渗透的历史过程,从而使建筑装饰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表现出文化自身的发展。这些建筑装饰具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感情价值”。它向人们描述着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延续性,人们在这些建筑装饰面前体验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也许建筑曾经有过一些光荣的历程,但作为历史它们今天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文化内涵。

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发展过程一样,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在社会经济和人文思想的不断进步中,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信念和适应地域性差异中实践和探索自身的存在价值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地域性的民俗特点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调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和交流,在吸收了国民精神的精髓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宗教文化的宝库。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信仰成为了各自民族的精神上的很大支撑的能量,因而,信仰的思维能量会在生活中释放出来,影响到他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很多相对发达的民族,其居住格局呈现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时代特征,例如穆斯林以清真寺寺坊为聚居中心,并且在相对固定和略带流动性的生活习性中,清真寺寺坊对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精神文明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在被改变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成为了其教义传播的主要载体,我国56个民族人数占到中华民族的8.41%,因此他们的中国社会的公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结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现在少数民族的身上。也正是因为宗教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跻身时代主流,为中国文化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和伟大的贡献。许多宗教学家在研究宗教的发展,摆脱不了那种面面俱到的“宏大叙事”的传统思维定式、研究方式。我们应当摈弃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抓住宗教最为主要的精神核心,深入到专题性的地域性、民族性的宗教及其文化研究当中去,并且将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了解到宗教的宏观的概念和在在地域性的发展中的地方特色。比如,要研究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我们首先要了解伊斯兰教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对其有整体性和宏观的把握,在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中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伊斯兰教的影响局部的、专题的深入探讨和阐释。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性、地方性特征。也能在一个宏阔的当代视野中,认识到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伊斯兰教的一个支流所具有的中国特点。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使我们在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其在从传统向现代社会中迈进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研究、分析和深入探讨的空间。而且这种研究将伴随者中国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文化发展的进程。

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对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做出一个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作为积淀,才能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做出更加宏观和正确的全面认识。如果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区域性特点,而做泛理论研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片面的,宏观的,不带有地域色彩和民俗特征的。

中原地区的民族化和地方化的特征很多都是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它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的特点反映了少数民族在宗教结构的表层和外部社会生活中,对中国的影响。不单只有宗教色彩的影响,中原地区的装饰特点还融合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传承了内在精神核心价值,也将少数民族的追求人通过宗教功修和直觉体悟表现的淋漓尽致。加上苏非主义思想影响下的门宦制度,因为有导师的指点、精神引导,强调朴素、真诚的信仰,虔敬地苦行功修,更加容易的被中原地区长期生活和居住的少数民族所接受和传承。也实现了他们的宗旨。

宗教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体系,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现当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传统也是一个延续、动态的发展,不断吸取新的思想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是不相悖的。传统宗教文化价值理念在坚持原典精义原则的同时,也在随着作为社会群体不断流动和新旧时代变迁的穆斯林信仰者的时代观念的变化,在保持基本的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灵活的再根据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断的更新,适合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需要。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轨迹表明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宗教与社会之间,在宗教与信仰者之间,都是彼此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宗教传统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仍然会对社会中的信仰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的教化、塑造和内化,具有持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进程,社会潮流的更新,也会对身处其中的信仰者群体和个体发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信仰者群体对所信仰宗教的认知、理解和时代性变化,并在传统和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断自我调适和积极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少数民族的地方化、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就充分说明了具有世界性宗教的鲜明特征。而少数民族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从它兴起到迄今的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最终形成今天人们所闻所见的伊斯兰教,正是经历并完成了地方化和民族化过程的伊斯兰教。当我们说它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时,并不排斥它的信仰的统一性;相反的,只有在它的地方化和民族化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它作为世界宗教的普世性。换句话说,世界性宗教只有在它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中显现其普世主义;否则的话,它只能是民族宗教而不是什么世界性宗教。可见,它既是统一的宗教,又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宗教。”①(余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98页)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既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以其鲜明的东方中国的特色,丰富了作为世界性宗教的少数民族的内容,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化、地方化特征,以及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值得长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论题之一。

结论:本研究命题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要求,由此对少数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外来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相适应进而达到融合,来探讨文化与建筑、装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分析,初探了以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装饰为例的中国建筑的文化性格,在目前中国建筑,正在寻求、走向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建筑“语汇”相融合的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之路上,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楼庆西著.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美]约翰·D·霍格著.杨昌鸣等译.伊斯兰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民族;民风;语言

在这块4省(市)边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土家、苗、瑶、侗、白、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如罗汉帽、狗头帽、哭嫁歌、苗歌剧、上刀梯、火把节等等。

我们此次的考察地点主要就在湘黔一带。这一带居住人群以苗族居多。

此次考察收获颇多,无论是同学间友谊的增强,还是开阔自己的眼界,无疑都是丰富我们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不免留有遗憾,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少数民族逐渐汉化。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日趋减少。比如类似火把节具有特色代表的活动我们没能遇上。据介绍,这样的活动每周只有两次,大多在双休日举行。甚至有些景点是专门开设给观光者的,平时没旅游者,它们基本上算是空壳。这就失去了观光他的意义。对此,我深表遗憾,毕竟类似集体出行的这么具有深刻意义的机会在大学期间里不会再有。由此可看出,部分少数民族观光景点正逐步失去了其固有的特色,且其特色活动越来越商业化,一些本土的东西并不是在发自内心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情况下举行。虽然能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于来此旅游的人来说,不免有欺骗含义的嫌疑。

随着历史变迁,国家的改革开放等一些外部因素,许多具有地方的特色都被逐渐汉化。此次考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少数民族正逐渐退化其地方特色。相对来说,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汉化比较具有代表性。

首先,语言方面尤为突出,现在少数民族的人们几乎无人能说出自己特有的古老民族语言。以凤凰为例,凤凰居住着苗族,他们自称语言叫“朵雄”,他们有自己完整的民族语言,但无文字。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苗汉交往日益密切,原有的苗语已不能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因此在苗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

其次,服饰方面。我所上交的四幅作品中可体现这一方面,作品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苗族人,他们均穿着汉服。现在人们很少穿着少数民族服装了,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入,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俗。虽然还有一些老人还在守着古老的东西,但是年轻人对那些东西已经很陌生了。

再次,虽然我们参观了许多民族博物馆,但里面所收藏的衣物纹样、头饰、农作工具等都是以前老祖宗保留下来的,手工工艺正逐渐失传。

最后,民族房屋建筑,现在在民族风景区看见两层小洋房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在一个具有独特造型的古宅外居然还安装了空调!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

在中国加速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少数民族被汉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损失。对于旅游业来说,缺少的又不仅仅是一些民族风情。

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结尾处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是否意味着更大程度的汉化?

少数民族的汉化指的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个反面被汉族所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在以上方面接受汉族的一套价值观的过程。而现代化指的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一个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将传统社会打碎,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社会。

在中国加速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也需要加入现代化建设中,所以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随时都能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也能感受到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失调现象,以及人类为适应变迁而被同化或异化,随之而来的种种影响及后果。在不断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文化的失衡和平衡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文化的最终检验就是看这种文化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而在剧烈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自觉,深入思考文化的调适问题,也就显得非常迫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现代化的冲击,民族问题同样也不例外。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由于汉族在事实上是中华民族中的“强势民族”,汉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少数民族现代化的方向。

少数民族被汉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网上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利大于弊,汉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些落后的东西被摒弃;也有人认为弊大于利,各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丢失了,民族多样性也降低了,也不用谈中华5000年的历史了,因为中华5000年历史是各民族历史构成的。汉化意味着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将逐渐被取代,渐渐消失,这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绝对是巨大的损失。

篇10

武陵山片区聚居着9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如土家族、苗族及白族等,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情况及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文化遗产。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它的特征是原生态气息浓、娱乐性强、覆盖面广。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就有百余种,其中大部分是与民俗文化和其他的文化共同存在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属于早根文化,如舞龙舞狮、茅古斯、摆手舞、高脚马、打飞棒、硬气功等等。所以,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除了带有自身的特征外,还带有丰富的民俗色彩,在本民族的宗教和节庆及商演等民俗文化活动中出现,没有独立存在。所以,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与多元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生存的共同体。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武陵山片区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含着独特特色的民族传统的文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起源有很多,如源于打猎、战争、反抗外来的压迫及农业、、结婚、恋爱等。比如大庸的硬气功表演,其中尤以“双风贯耳”“银枪刺候”“刀床破石”等节目最为惊险叫绝,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跳马,白族的“三月街”、仗鼓舞等,苗族的爬杆、摔跤、接龙上刀梯、鼓舞等这些民俗体育文化都蕴含着民族特色,可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将这些资源利用好,就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同时,促进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

2武陵山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

2.1地域性特征

由于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共同生存发展的,所以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消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的生活、农业和地区的影响。武陵山片区是由9个少数民族和湘、鄂、渝、黔四省(市)的边远山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实践以及历史文化都不同,使形成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2.2传承性特征

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内容是、节日庆典、婚嫁丧娶及生活农事,这些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如武陵山片区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等。

1)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传统的体育文化都是随着传统的节日保存下来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改变,古老的传统体育及民俗文化有些地方已经慢慢地淡化,甚至有些民俗体育文化已经失传。因此,我们应该呼吁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应该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一定场所和发展条件。在固定时间及节日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活动,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民俗体育文化。

2)传统歌舞文化艺术的传承。

因为武陵山片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传统歌舞文化艺术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武陵山片区土家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以及戏剧曲艺等都是通过这种形式传承到今天的。

2.3封闭性特征

武陵山片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交汇融合,且民族语言种类多但却不相互交流,使其封闭。武陵山片区交通不便利,少数民族与外来的信息交流和物品来往少,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保持完整。

3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

1)城镇化使各民族间的地域界限模糊,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逐渐消失,村落传统的体育文化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土壤。

①新型城镇化使少数民族一些地域性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消失。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各民族间的地域界限模糊,个别民族间的物质和文化信息交流加快的同时,也给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现代化的主流文化使少数民族对于本族文化的认同度弱化了,如湘西土家族对于本族的舞蹈、传统节日等认同的人数在不断的下降。②新型城镇化发展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失。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的村落在减少,而少数民族的不少村落是没有文字的,只存在民间文化,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记忆都是通过世袭存在的,一旦村落消失,村落的传统体育文化也会消失,这个民族将不再存在。

2)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少数民族青年大量外流,使得村落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少数民族青年到沿海发达城市务工,而且人数在逐年增加,导致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3)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破坏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基础。

在落后的农村社会中,人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同时这种状态对传统的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体系,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城镇化的程度,但是也使得传统的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存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4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以建设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圈为价值取向。

发挥地区的特色景点、民族特色浓厚的优势,开展登山、跑步等体育项目。继续发掘整理武陵山片区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通过省市的少数民族运动平台,让更过的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大山里走出来,提高知名度。大力宣传提升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知名度,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使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还可以建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专门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展示独有的体育文化。加大对少数民族的节日宣传,吸引游客,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知名度。统筹发展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产业群,为了发展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与旅游业联手,打造旅游的平台,实现两者互利。也可以与民族传统相关的体育表演业和服装业以及器材制造业等同步发展,提高效益,促进武陵山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建立文化传承制度。

要对传统的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就必须制定《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条例》。传承人是保证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可以通过在少数民族乡村建立村落文化民间艺人培养的专门机构,加强对乡村民间艺人的挑选和培养,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培养专门的人才。通过让少数民族参与到保护传统体育文化中来,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村民积极参与村落文化的保护。通过建立村落文化传承中心,来提高少数民族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要加强村落文化遗产识别,积极建立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建立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使用数字化存储手段,做好资料的保存与归档工作。

4)加强旅游场地的管理。

武陵山片区已经属于开发较为完全的旅游景区,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强化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规范十分关键。首先,武陵山景区负责人应转变管理意识,对武陵山片区内的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开展要积极调动和推进。同时,景区管理者要充分响应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号召,创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景区管理组织,从而对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和协调,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并服务于观光旅客。此外,在加强体育空间和设备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武陵山景区内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要加以改良。

5)开发各种体育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