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

篇1

(一)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确保森林资源不过度砍伐,不被火烧,水资源不受污染。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招引进有污染企业进入,对现有企业进行整改,确保乡村环境干净整洁、大方有序。

(三)加大投入力度:对重点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对重要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对重点交通干线进行砂改油,白改黑;加大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农业专业化、机械化合作化发展之路;对幸福屋场加大投入,打造一批标准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屋场。

篇2

1.1民俗风情旅游近几年,随着乡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本土民俗文化的发掘,巴南区积极开发全区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来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巴南休闲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1.1类型通过资料查阅对比,可将其分为4个类型。(1)度假休闲型。以休闲度假为主,入住到当地几日,体验当地民俗,同时对当地的传统生活和技艺进行了解,此类型大多分布在自然风景旅游区周围。如东泉的阳光温泉度假村。(2)古镇游览型。游客主要通过步行对当地特色建筑、乡村聚落形态、民俗陈列和传统设施进行游览,进而感受本地的民俗文化精髓。如丰盛古镇。(3)民俗文化型。当地居民因其独特的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的民俗,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了许多优良传统、民间艺术与农耕文化,有的会通过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知青文化节。(4)风情体验型。即在当地传统的民俗氛围中,与当地人一同交流、体验、学习诸如裁剪雕刻、生产技艺等手艺。如东泉露天洗浴民俗体验。

1.1.2分布主要分布在巴南城区和远郊区,近郊区较少且相对分散,未形成规模产业;就各镇(街道)分布来看,城区主要集中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花溪街道和一品街道,而远郊区分布在丰盛镇、东泉镇以、姜家镇及接龙镇,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民俗内涵来看,主要是农村劳动人民在乡村生活中随时间一起积累的的智慧的实践,是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见图3)。

1.2生态“三养”度假休闲早在2013年巴南区就探索出旅游休闲新模式,提出生态“三养”旅游,伴随着城市化水平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城市病”,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和乡村田园,因而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特点的度假村逐渐兴起。以云篆山、圣灯山、南湖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

1.2.1类型巴南区生态生态“三养”度假休闲的主要类型有3种。(1)生态养生度假休闲类:以翠湖国际生态城、南湖旅游度假区为典型。主要以优质的自然生态风景区为基础,建设以康乐、休闲、娱乐为主的度假区,可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调养身心。(2)生态养老度假休闲类:以羊鹿山常青国际养生园、南温泉工人疗养院为典型。为弥补主城休闲养老这一块的不足,依托生态良好、安静的自然环境建造一系列养老院和疗养中心,为需要的老人提供优质服务。(3)生态养心度假休闲类:以圣灯山宗教养心度假区、天星寺养心度假基地为典型,主要针对有信仰游客,以宗教色彩为主体的养心度假,让游客洗涤心灵,得到放松。

1.2.2分布目前,巴南区共建设约176个休闲度假村,其中城区63个,占35.80%;近郊区60个,占34.09%;远郊区53个,占30.11%(见图1)。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全区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良的山地或景区周围;从行政区划来看,则主要分布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东泉镇和跳石镇,且与休闲观光农园互相吸引、聚集(见图2)。

2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布局

通过分析,可把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可划分为3个圈层,即城区圈、近郊圈和远郊圈。

2.1城区圈主要指“巴南旅游休闲集散中心”(一心)和“内环山城都市旅游休闲带”(一带)以内的旅游区域,主要包括鱼洞街道、李家沱街道、南泉街道、龙洲湾街道、界石镇、一品街道、花溪街、道等7个镇街,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山水都市旅游区”,发展方向在于提升重庆主城旅游产业的发展主题、功能与形象。这里交通便捷,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客源市场大,旅游项目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生态森林为主。

2.2近郊圈主要位于一二环之间,主要分布在二环近郊乡村旅游休闲带内,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木洞镇、二圣镇、惠民街道、南彭街道、跳石镇、安澜镇共6个镇街,农业资源相对城区较为丰富,农业景观明显,可以利用特殊的环城游憩带区位优势把都市农业的观光农业和体验式农耕农业融入其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瓜果采摘农园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项目,也可利用近郊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等。

2.3远郊圈主要位于二环以外的区域,由北向南包括麻柳镇、双河口镇、丰盛镇、东泉镇、姜家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龙镇、石滩镇等9个镇,这些区域因区位、经济等多个原因会长期保留原始乡村形态,把自然、历史、人文等多种资源贯通融合可形成独特的乡村资源景观。此圈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推动边缘村镇美丽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帮助农民致富。

3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3.1优势

3.1.1自然优势巴南区以“依山、靠林、傍泉、临湖、环岛、沿江”六大自然资源类型著称,拥有铜锣山、明月山、桃子凼山和东温泉山四条背斜三脉,南北向纵贯全区;五布河、花溪河和箭滩河3条水系大体呈东西向贯穿全境,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巴南区还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的前身,文化底蕴深厚,这对游客的旅游决策有重要影响,而且巴南区隶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近1/3的幅员面积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层内,两环(内环、二环)两射(渝黔、渝湘)高速路和三条轻轨线均贯穿巴南区;同时,巴南区地处重庆市“一圈两翼”旅游格局中,是“一圈(以西安、成都、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旅游产业圈)一带(川渝湘世界遗产民俗风情旅游经济带)”重要旅游节点,综上所述,巴南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以及旅游区位上优势明显。

3.1.2社会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一,人均GDP超6000美元、节假日时间增加、交通条件便利等带来的国内消费转型和旅游需求“井喷式”增长。在大众化旅游休闲时代的背景下,巴南区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全区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在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巴南区立足巴南区旅游资源休闲性、地理区位近郊性以及客源市场便利性的特点,以满足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3.2不足

3.2.1缺乏科学规划和专项管理乡村旅游是巴南区探索的的休闲旅游新模式,处于积极扩张期,目前还未完善相关的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不规范,基本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自主开发、建设和经营,因政府专项管理力度不大和缺乏整体认识与市场分析,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效快速化,在建设管理上盲目跟风,随意模仿,功能雷同,导致各镇街形成恶性竞争。

3.2.2旅游产品季节性强,农民增收乏力巴南区的乡村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季节差异明显,特别是以温泉旅游和山地避暑为特色的景区,游客主要集中在寒暑期和公共节假日等时间段,因而部分经营者只在特定时期营业,农民平均收益较低;同时旅游活动开发仅停留在满足物质层面上,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对该区域的经济刺激较小。

3.2.3整体发展规模较小,主题形象模糊目前,巴南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多呈现出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等特点,如今市场的旅游休闲需求变动发展远大于其结构供给量,因此部分经营者单纯搞机械的旅游开发而忽视了当地的农业特色,大兴流行的人文景观建设,致使主题形象不鲜明。乡村旅游片区大多位于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公共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城市游客的需要。

3.2.4乡村理念歪曲,意义不重大随着全国大兴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理念逐渐歪曲,作为重庆市休闲旅游的先行者,巴南区各大村镇的乡村旅游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吸引游客不惜从农民手中大片征地来建造古村落的“克隆品”,打着各种特色旗号的商铺纷纷入驻,游客增多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部分原著居民生活的打扰,旅游理念不够人性化。

4巴南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巴南正处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期,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户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完善旅游休闲产业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再旅游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使得人与自然、各部门与人员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4.2提高规划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巴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让政府和经营主体都懂得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发展认识;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农民的需求,减少盲目性发展。

4.3组建专业旅游规划队伍旅游规划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这不仅要求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要好,还要求其业余知识要广。而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现成的成功模式可借鉴,这就需要规划人员有较强的前瞻性。为了组建具有专业素养的规划队伍,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并开展相应的从业认证资格工作,从而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体要求,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政府推动农民自愿社会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依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农业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百村万户”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力扶持00个特色旅游村,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扶持百村农民开办农家乐,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市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市民消费新的兴奋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三工作内容

(一)特色百村选择。将选择00个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自然村作为扶持对象,接受大型企业的直接扶持,接受相关市直部门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二)策划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旅游村进行策划或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条连接交通干道主要景区公路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一套完善的形象导识系统(包括标牌标识解说词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一定数量的旅游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等。

(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扶持“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培育具有地方知识产权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宣传“百村万户”工程进展情况,重点推介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对组织一定数量游客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的旅行社进行奖励。

(六)人才培训。依托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党政干部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的培训。结合农村远程教育文化站及科技辅导站等,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要把特色旅游村及其所在乡镇的党政干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全部培训一遍。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开展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建设,强化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八)星级“农家乐”创建。依据或制订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规范“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按照“成熟一批,评定一批”的原则,将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推广。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实现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四职责分工

此次“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由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联牵头组织,由市直其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由大型国企民企具体实施。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由市县两级旅游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百村万户”前期考察特色村推荐帮扶联络与协调业务指导工作。

(二)由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负责推荐提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名单,跟踪落实推荐的帮扶单位的帮扶情况。百家帮扶单位安排如

(三)旅游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税务工商卫生环保消防金融土地等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在资金与政策上对帮扶村进行倾斜。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与各种支农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条件的帮扶村给予优先支持。要出台对帮扶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帮扶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帮扶村的快速发展。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处置。

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各县区各帮扶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帮扶领导小组,要出台方案,制定项目推进表,扎实推进,确保工作有成效,不流于形式。

(二)调查摸底。市县两级旅游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特色百村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要选择有较大旅游开发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策划打造的自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成绩。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对参加帮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要选择推荐有影响力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对帮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策划规划。各帮扶单位要深入帮扶村,了解熟悉帮扶村情况,并根据帮扶村的实际情况特点特色及旅游市场需求策划帮扶村的发展,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帮扶村进行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可按帮扶村发展的不同进程进行帮扶规划。对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帮扶村先进行帮扶帮助,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培训,营造良好的接待环境;对条件已成熟的帮扶村进行提升改造,开发旅游商品,创建旅游品牌,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典型引领。旅游与农业部门要注意挖掘典型,对帮扶过程中涌现的典型先进事迹优秀帮扶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推广,以巩固农家乐休闲旅游试点村的建设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的做法,积极宣传帮扶经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导和带动其他帮扶单位,共同发展富民工程。

篇4

关键词:井冈山;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建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冈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132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井冈山市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村致富的多元化,对于加快井冈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1 井冈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

1.1 政府高度重视 井冈山市出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首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5年规划,确定了年接待游客总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年增长25%以上,重点建设了旅游农业5个观光采摘园,6个主题休闲农庄,8个特色景观性农业观光园,60个乡村农家乐,实现了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3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

1.2 有扎实的基础 从2001年开始,井冈山市的旅游开始向农村外延扩张,逐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规模,现在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企业15家,260多家“农家乐”餐饮,种养基地85家,旅游产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资,开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了“吃农家饭、住农户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活动,将泰井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寓教、品尝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如井冈山市金葡萄园休闲农业园,以采摘葡萄为主;新盛种养观光农业园,以畜禽养殖为主。

1.3 游客资源丰富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有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绿色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依托丰富的“红、绿”特色旅游资源,每年来井冈山的旅客达450多万人次,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潜力无限。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要切实加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政策、规划、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2.2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农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井冈山市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井冈山旅游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2.3 以农为本,强农兴旅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是旅游业拓展的新领域。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首位,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的发展思路,重视耕地的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低洼地、沉降地和废弃鱼塘,通过美化沿河沿路环境和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等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一是资金扶持。制定井冈山“农家乐”、“观光园”示范点扶持标准,达到验收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了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还要从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技术扶持。邀请旅游专家老师,为“农家乐”、“观光园”授课,加强服务礼仪礼节、餐饮客房服务、井冈风情等知识培训,提高旅游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宣传扶持。将井冈山优秀的“农家乐”、“观光园”向社会推介,力争把井冈山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传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我井冈山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2.5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 积极鼓励客商投资井冈山休闲农业的发展。聘请规划设计机构对重点发展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装,以争取上级对项目的支持。引进大项目,把现有小规模农业旅游企业实施兼并,增大规模,完备实施,提升档次,提高接侍能力。

篇5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类型、运营模式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operation mode of the type sum classification, different types of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 are introduced, their quality and applicable case analysis for rural tourism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planning, development type, 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正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四川省,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收入626.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6.1%。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据2007年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欧洲总收入中乡村旅游约占5%-10%。可以预见,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乡村旅游又称观光农业、休闲乡村旅游或农村旅游,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农业,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按照区位、旅游活动等,可大致分为近郊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体验型、特色产业带动型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型。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中,应通过认真的调研,系统的分析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劣势,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开发类型。

1. 近郊休闲度假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如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大力发展农家乐,有农家乐70户,日接待能力达2000人次,成为重庆市市民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2. 民俗文化体验型

是指利用当地民俗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民俗建筑、民俗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类型较为适合少数民族或独特族群聚居的地区。如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以苗乡侗寨及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发出民俗型、歌舞型等15个不同类别的农村旅游产品,形成了民俗文化体验型的乡村旅游。

3. 特色产业带动型

是指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广东省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茶叶种植为特色,都以特色产品带动了农村旅游的发展。

4. 生态农业观光型

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如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以水产养殖、乳鸽养殖、瓜果蔬菜养殖等农业形成保持江南水乡、田园风貌的“现代生态园”,吸引城市居民到此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渔居体验。

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

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摸索发展出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进行了归纳,大致可分为分散自主经营模式、村办企业开发模式以及“政府+公司+业户”模式。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中,除了确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开发类型,为了达到更好地推动规划的落实,我们往往会对开发运营模式提出建议。下面对前述几种开发运营模式的特点及优劣势进行初步的分析。

1.分散自主经营模式

在自发的基础上,由各个业户为单位,分散地自主经营,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合一。在一个村庄里面,由许多的个体业户各自经营乡村旅游业务,如提供餐饮、住宿或休闲、娱乐服务,业户多了,则由小业户形成大组群从而形成乡村旅游大气候。

优点:由旅游资源的所有者进行直接自主经营,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与外来开发者的冲突;此外,当地业户对当地民俗、文化了解透彻,对其保护意识比较强,能比较好地体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不足:由于业户自身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限制,无力应对相互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甚至形成恶性压价等恶性循环的局面;业户的后续资金不足。

2.村办企业开发模式

由村委会或者村属企业开发、经营。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拨款,或者申请专项基金,还可以村民集资、入股、甚至实物资产作为筹措资金。典型例子有山东省杨家埠、蒲家庄、南山等著名乡村旅游点。

优点:自主开发”自家产业”,积极性较高;体现自身当地乡风民俗;村民之间“本家人”容易沟通,利益冲突较小。

不足:如果村子不太富裕,实力有限,不能够募集足够的资金,影响到项目规模扩大和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方面,隔行如隔山,村领导班子和村民难以管理好、服务好。

3.“政府+公司+业户”模式

是政府引导下的“公司+业户”模式。县、乡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按市场需求和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借助市场资金,发动当地村民动手实施开发。

优点:经济实体拥有农民个体不具备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营销、设备等,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层次、农民技术素质、农村的政治与经济;业户懂得场地的经营和风俗习惯;扩大当地村民就业。

不足:能够与农户合作的公司数量较少。

开发运营模式可以影响到乡村旅游规划项目的成败,其选择受经济发展情况,项目实际投资主体以及政府组织架构等实际情况的影响。规划师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由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开始,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现阶段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调研,对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开发类型及运营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可供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借鉴。

参考文献:

[1] 《乡村旅游问题初探》—生态经济 2006(5)刘敬禹、薛亚娟、易兰兰

作者简介:

陈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策划所 主任规划师

篇7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1.1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乡)、示范带。

1.2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湖南的张家界)、独特的风味佳肴(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1.3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2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

2.1功能分区

基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及要求,可以将乡村生态旅游区域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游憩区及生态服务区等三个区域,不同的区域体现了其在乡村生态系统及旅游功能中的不同作用。

生态保育区是维护乡村生态平衡及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一般来说,其应该位于旅游区的上游。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旅游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保持旅游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如水源保护区、林木保护区等。生态保育区应该是生态环境的缓冲区域,必须限制游客的进入。而生态服务区则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应该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清新乡土情调,同时还应该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由村落、集镇及各种旅游服务设施组成,可集中开展旅游、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休息等活动。生态游憩区是介入上述两个区域之间,该区域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然景观及各种自然的生态条件,是生态服务区的延伸,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定规模的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一种原生态的自然体验感觉。

2.2旅游容量的估算

当前我国旅游区域对环境容量的估算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地方游客过度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容量实际上是衡量旅游区域环境与旅游活动之间是否和谐的一个指标体系,也就是在保证旅游质量的前提下,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与满足游客休闲旅游心理最低需求的饱和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容量、旅游氛围容量等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旅游容量分割示意图

2.3景观设计

景观结构及合理的生态设计是旅游区域吸纳游客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乡村生态旅游区域的景观结构包括斑块、廊道与基质三部分,三个部分之间形成合理的镶嵌搭配格局即是景观设计。在乡村生态旅游区域中基质是该区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自然生态景观,即是斑块与廊道的环境生态性背景,基质形状的大小及其形态特征是相对的,主要取决于斑块与廊道的分布状况,一般来说,大片的山林、广袤的农田、大面的水域都可以成为基质。斑块内容丰富,其来源、大小、形状及位置应该是多样化的,通常是由耕地、菜园、山林、水域、村落及集镇等组成。廊道不同于基质,是基质周边的狭长通道,可以是线性廊道,也可以是带状廊道,是物质与能量迁移的通道,主要包括道路、篱笆、河流及带状洼地等。这三个部分,斑块是主要的生态载体,廊道是游客流动及物质转移的主要渠道,将斑块、廊道与基质有机结合,构建一个自然天成的乡村生态景观格局是景观设计的任务。

3规划原则

3.1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乡村生态游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源于其独有乡村生态环境,是基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旅游,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保护乡村生态安全。

3.2多方参与原则。乡村生态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及社会的多方参与,共同促进乡村生态游的开发。

3.3生态设计与规划原则。乡村生态游突出的是乡村与生态,是以乡村原生态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规划设计乡村是生态游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在路线选择、景观设计、生态环境布局等方面应该就地取材,倡导生态设计。

4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策略

4.1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推进规划先行,整体提升生态旅游层次,是农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可行的旅游现代化策略,而是盲目发展必定会终结乡村生态旅游的生命。以保护当地生态为前提,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要将乡村田园景观、建筑景观、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地在乡村生态旅游区域表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4.2创新农村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

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农村的生态旅游产业、旅游业和游客管理、社区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乡村生态旅游要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通过法律法规和企业机构规范个人行为,改善采取与承载游客人数的客量,以降低破坏自然的最小系数,最终达到旅游业的经济与当地居民共享的目的。

4.3注重培养高素质生态旅游管理与导游服务人才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知识作为支撑,那么,旅游区就需要通过有序的培训和引进人才的过程,才能提高旅游从业者和房地居民的出行意识和业务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旅游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导游作为带领游客的第一人,则要熟悉旅游区地形气候的特点,以及当地文化、风格,以助游客能够在旅游期间顺心开怀,能够在为游客讲解的过程中贯穿一些有趣的故事、笑话等,用来解除游客在旅途中由于过于疲劳而发生意外情况。同时,更要强调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既要懂的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回归。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1安图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近年来,安图县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主景打牌、多点开花,山上引人、山下留人”的发展战略,以打造长白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主攻方向,主动承接和补充长白山主景区相对缺失的乡村旅游度假功能,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基础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安图县已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和全省唯一一个“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安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始于1990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属于萌芽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属于发育成长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至现在属于成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受长白山旅游景区带动,附近一些村民从生计考虑,在长白山旅游线路边缘,开办餐馆、民间住宿。部分具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利用自己的承包土地种植游客喜欢的农产品,出售给过往游客。境内一些旅游资源明显地域,从经济利益考虑,由集体或个人进行简单包装,对外进行经营。

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随着长白山旅游热的升温以及境内起步较早的企业或个人开发旅游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引发了市场效应,掀起了以业内单位团体为主、外来企业及个人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随着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出现了全社会办旅游、全民办旅游的热潮。由于受时代、理念、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市场比较混乱,竞争很激烈,许多经营主体被淘汰出局。这一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对旅游开发给予了相应的指导与支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图县旅游局全面介入常规的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目前):这一时期,长白山旅游经济区已全面开发实施,安图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把发展旅游经济提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全力扶持发展县域旅游业。以长白山及县域经典旅游名胜为龙头,带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2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现状

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优化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乡村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形成乡村游憩系统。突出当地乡村生活模式,塑造享受乡村慢节奏生活理念,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民居客栈、乡村养老社区等新产品业态。重点打造明长路乡村度假带,开发一批参与性强、地方特色浓郁、服务设施配套、卫生环境良好的山地农家乐、林家乐、乡村俱乐部、农家旅馆、乡村客栈、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特色休闲农庄、高科技农业园、采摘乐园、花卉苗圃基地以及特色旅游村镇等系列旅游产品。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镇为载体,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依据用地单位申请的实际情况,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现已使用的建设用地是通过依法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或收回的土地。供应的建设用地多数为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

3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

安图县旅游用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同步衔接,存在互相冲突,调整规划难度较大的现象;地类较为复杂,特别是有些还涉及搬迁,导致土地征用难度增加;个别企业缺少融资手段,资金投入不足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管理问题主要是,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和村庄规划以及城乡规划中各方面的制约,导致了农家乐的用地指标得不到解决,因此用地审批和用地管理存在困难,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

4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用地的措施

旅游业虽有较大发展,但还处在较低水平,与省内外一些同类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态势相差较远,仍未摆脱旅游资源大县却是旅游产业弱县的现实。为推动安图县旅游业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提出如下乡村旅游用地对策:

坚持实行规划红线控制原则。根据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将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梳理,按照各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划定范围,用规划红线进行控制,预留旅游项目用地。

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芜湖县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30-04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融合农业和旅游业,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不断丰富了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加快了芜湖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芜湖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一)交通区位优势

从交通区位来看,芜湖县交通区位优势优越。境内青弋江直通黄金水道长江,皖赣铁路穿越县城,104省道与205国道在县境西面交会,芜宣高速(芜湖―宣城)、芜马高速(芜湖―马鞍山)已建成通车,铜南宣高速(铜陵―南陵―宣城)、芜雁高速(芜湖―高淳)已开工建设,四条高速在县域东西南北都设有出入口,这一独特的优势,构成了芜湖县到江浙地区的3小时高速公路网络。

从经济区位来看,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县境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繁昌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毗邻芜湖市,处于安徽省“沿边”(沿浙江、江苏)、“沿江”(沿长江)发展战略的结合点。长三角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和休闲最发达的地区。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上海及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休闲和旅游需求非常旺盛,芜湖县已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日益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络进一步拓宽了芜湖县休闲农业的市场空间。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

从气候条件看,芜湖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爽,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芜湖县农林景观与矿产资源丰富,境内除2000多种动植物资源外,还有大量石灰石、白陶土、泥碳、黄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农业方面,以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名优水产、果蔬苗木等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已经形成,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芜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有芜湖县。唐代的杜牧、宋代的苏辙、沈括,元代的欧阳玄,明代的汤显祖、清代的吴敬梓等涉足芜湖县,并留下许多珍贵的诗词、题咏和书画。芜湖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江南周庄”之称的“陶辛水韵风景区”,有诗仙李白游历时醒酒的“清凉渡”,有李白成藏兵的“闯王沟”,还有“唐王渡”、“和尚桥”、“牌坊庙”、“果老坝”、“珍珠泉”、“强盗墩”、“胡氏祠堂”等一些景点和许多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占地6000余亩的“和平生态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茂盛,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每年数十万候鸟在此栖息,有万鹭齐飞、雪压青松之奇观。集官窑文化、道教文化、古楚越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地方戏文化于一身的花桥东门渡宣州官窑遗址、楚王城、九十殿道教寺庙、九女墩等,更是游客向往的地方。此外,还有大量的古代墓群、古祠堂、古树、古桥等。优越的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芜湖县开发休闲农业的良好资源,为芜湖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三)客源市场广阔,政府大力扶持

芜湖县毗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于这些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观光休闲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客源地位于芜湖300公里之内,该区域具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腹地,按汽车时速80公里计算,一日游和两日游是芜湖县旅游市场的主体。近年来,芜湖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使城市品位大大提升,旅游产业长足发展,荣获了“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通过招商引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得以改善,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芜湖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二、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芜湖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1.因地制宜,建设农家乐

芜湖县是鱼米之乡,陶辛、六郎二镇水资源丰富,发展水乡旅游,形成了自己的旅游景区,如陶辛水韵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万亩水系,千亩荷花。景区内打造的三峡美食村,以三峡移民带来的原汁原味的重庆美食为特色,其中渝味苑,三峡居已被评为省3星级农家乐。六郎鱼虾在全国小有名气,邻水而居的3个农庄,红红火火农庄、大港农庄、二哥土菜馆提供新鲜的乡野美食,钓鱼、采摘等农活供游客体验。红杨镇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着重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成和平生态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怡龙生态园,百亩经果林与徽派建筑相结合,是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湾镇是全县旅游集散地,交通方便。东湖公园、阳光半岛景区都已初步建成,受到游客好评。老梁山庄(国家2A级旅游景区,4星级农家乐)、天地人生态园,有万果园、桃园,种植桃、梨、枣、葡萄,将林果生产和生态观光有机结合。

2.开展民俗活动,宣传推广乡村旅游

芜湖县各个景区结合自身特点,每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吸引游客观光,也起到宣传推广的效果。比如陶辛水韵景区的荷花节,老梁山庄的桃花节,六郎的龙舟赛等,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2010年阳光半岛景区举办的两次重大活动,一是首届芜湖市端午文化节,为期三天,有龙舟、铁人三项等体育竞赛,有舞龙舞狮、包粽子等民俗展示,有歌舞等文艺表演,有食品、商品展;二是中央电视台2010年中秋晚会也在景区顺利举行,并向全世界直播。可以说这样大型的活动既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将芜湖县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向全国进行了宣传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召开旅游推介会,开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在市场营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时,突出芜湖县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的特色,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的特色旅游产品,如水乡风情游(陶辛水韵)、生态农业观光游(天地人生态园)、乡村体验游(六郎、陶辛、红杨)观光休闲游(阳光半岛、西河古镇)等。建立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招商推介与旅游展销结合的立体方式,编制旅游宣传画册、旅游招商图册和旅游

风光片,2010年还成功召开了芜湖县旅游推介会,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

4.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在旅游商品开发上,芜湖县着力发展代表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源生牌锅巴、蜂联蜂蜜、老芮木榨麻油和野树林蘑菇等特色农产品,经过申报都已经获批成为特色旅游商品。

(二)芜湖县休闲农业取得的成绩

1.休闲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芜湖县旅游业的快速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得到蓬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芜湖县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也成为带动农业升级,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芜湖县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芜湖县湾’扯镇、六郎镇、陶辛镇被授予“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全县拥有阳光半岛、东湖公园、陶辛水韵、老梁山庄、和平生态园景区5处,其中陶辛水韵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老梁山庄、和平生态园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县星级农家乐10家,其中红红火火农庄是省5星级农家乐,大港农庄、二哥土菜馆、老梁山庄是省4星级农家乐;有省、市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0家,其中富有农村特色的商品有新丰剪纸艺术、陶辛水晶工艺、老芮木榨麻油、野树林蘑菇、源生锅巴、蜂联蜂蜜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2010年全县入境旅游人数达55.69万人次,其中境外人数达到2689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5亿元。直接和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人数达到4.5万人,带动农民就业3万人,受益农户达到9600户。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7065元,其中有1556元来自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2.形成五大特色类型

芜湖县休闲农业从过去一般性的钓鱼、吃饭向赏花、摘果、采莲等农耕文化及拓展训练等方面发展,有的还具备省、市中小型会议的接待能力,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类型:以六郎生态农业旅游区、和平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为代表的娱乐休闲型;以陶辛水韵为代表的农庄采摘型;以红红火火农庄、大港农庄、红杨怡龙山庄为代表的民俗民乐型;以芜湖天地人生态园为代表的主营经济型;以阳光半岛为代表的旅游观光型。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芜湖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园区建设内容简单、雷同,缺少特色性、系统性和丰富性,深层次的文化和科教内涵不够,只靠微薄的门票收入,而不是靠结合旅游品牌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二三产的发展,实现效益大增。(2)功能配套不完善。景区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内没有4A级景点,旅游总收入不高,占GDP比重偏低,一些景区内部交通条件还有待改善,与发达县区的水平相比差距更是明显。(3)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少规模大、实力强、影响力广的大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不高。(4)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产品如高端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等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不强,旅游项目的文化含量不高,文化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和市民城市观光休闲的多样化需求。

三、发展芜湖县休闲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1.统筹规划

政府部门要针对芜湖县当前休闲农业盲目重复建设问题,在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芜湖县休闲农业资源的种类、性质、现状、特色及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紧密结合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系统科学的休闲农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避免重复,突出区域特色,合理确定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功能布局,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规划指导,使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向有序推进转变。

2.功能定位

以山水为构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文化为主题,以休闲、体验为主体,以陶辛、六郎为龙头、以青弋江为发展轴,以乡村腹地为依托,在“十二五”期间将芜湖县逐步建成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皖南旅游新的增长极与华东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

3.产业布局

以县城湾址为中心依托地,陶辛镇、花桥镇为东西两翼,六郎镇、红杨镇为南北两极,形成“四星拱月”的布局。以陶辛水韵、六郎水乡为重点和突破口,东西呼应、南北拓展,次第推进、有序展开,形成以青弋江为彩带,几个中心镇为珍珠的“彩带串珠”式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总体空间布局结构为:“11319”,即“一心、一带、三区、19个主要旅游节点”。一心: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一旅游综合功能区;一带:青弋江风情旅游带一旅游发展轴;三区:东部文化民俗旅游功能区、西部水乡休闲旅游功能区、南部乡村生态度假旅游功能区;19节点:东湖公园、南湖湿地公园、芜湖县机械工业园区、市民广场、五凤滩、八仙岛、猫耳滩、相思岛、大港、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园、西河古镇、弋江漂流、怡龙生态园、老梁山庄、天地人生态园、楚王城、东门渡和新丰林场。

(二)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

芜湖县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活动,把它列入经济发展重点,应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建设工作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大力推进和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应尽陕制定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人才、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为休闲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2.以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档次和规模

在芜湖县已形成的诸多休闲农业观光景点中,大量的旅游点呈分布散、规模小状态,缺乏统一包装、策划和宣传,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建议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推动县内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高休闲农业档次和规模:一是要加快芜湖县影视城建设。影视城的建设,要以徽商文化为依托、影视产业为支撑、旅游及三产为增长点,集影视摄制、旅游观光、会议商务、健身娱乐、农家美食、休闲度假为一体,将其建成我国一流的大型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园。二是努力打造南湖休闲旅游品牌。推动南湖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拓宽旅游农家乐、观光参与业、休闲度假业、购物商贸业的建设渠道,规划建设起点要高,使之成为亮丽的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加大陶辛水韵旅游景区(点)开发力度。根据陶辛水韵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将景区建成以“荷花、水网、民俗、美食”为特色,以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写生等为主要旅游功能的旅游区。力争通过3年的开发建设,使陶辛水韵旅游景区达到国家4A级标准。四是努力开发其他旅游景区。要对和平生态旅游区、六郎八仙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外资,在未来的5年,将这两个区域建设成重点旅游景点。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扩大休闲农业市场

为了更好地发展芜湖县休闲农业,应重视营销策划。要利用农村节庆假日,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陶辛水韵荷花节”、“老梁山庄桃花节”、“六郎葡萄节、螃蟹节”、“大港龙舟竞赛”等,营造氛围,聚集人气,提升产业产品的知名度,做到以节促游、以节促销,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加强与旅行社对接,强化品牌意识,搞好主要景点的包装宣传、展示展销和线路组织,并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机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树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10

(一)明思路,定目标。一是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村优势自然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旅游产品,强化品牌创建、服务提升,使乡村旅游成为人民群众休闲消费新的兴奋点、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力争3年内(2015-2017),再创建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6家省级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强力推进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和特色乡村旅游建设,加快实现从分散粗放的传统“农家乐”向集约特色的“新农庄”转变;全面构建结构合理、服务良好、效益明显,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二)重规划,强配套。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差异发展”的原则,完善《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县乡村旅游营销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全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优质高效有序进行。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着力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开展乡村旅游“三建、四改、五通”(“三建”即建停车场、建购物场所、建游客休闲中心;“四改”即改厕、改气、改水和改厨;“五通”即通路、通水、通气、通宽带、通客车)工程,达到生活便利,道路通畅,设施完善,无违规建筑和乱占耕地现象,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

(三)抓重点,强基础。一是加快推进万象农业博览园项目建设。该项目位于镇村、由农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智能化玻璃温室(45亩),蔬菜连栋大棚设施(200亩),特色花卉(300亩),水景观、绿化等乡村旅游设施(160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人民币,园区一期的沟、池、渠、路等基础设施和45亩玻璃温室大棚建设已基本完成。2015年计划完成投资2.5亿元人民币。完成蔬菜连栋大棚设施200亩,特色花卉300亩,水景观、绿化等乡村旅游设施160亩,并于年底前初步具备接待能力。2016年项目竣工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以上。二是积极推进仙桃产业示范区项目建设。仙桃产业示范区项目位于任隆镇,国道350旁,距24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园区以任隆镇为核心,规划面积56.53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周期为2014年-2018年,计划在2018年建成以仙桃为主,花卉、苗木、优质良油等为辅的县级农业产业园(特色乡村旅游带),种植区总面积为50000亩。仙桃种植总面积35000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村美丽新村建设,建成小环线公路5公里。发展特色农家乐5户,力争到2016年达到10户。通过赏花、品果、观光、休闲垂钓等活动,逐步将园区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知名乡村旅游示范区,有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四)抓标准,提品质。进一步狠抓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按照《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精心引导农家乐上档升级,规范农家乐管理,提升农家乐服务品质,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水平,有力促进我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五)抓营销,树品牌。一是综合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深度推介我县乡村旅游,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二是出台旅行社奖励政策,实施旅游目的地营销计划。三是精心组织会展节庆活动,重点宣传、任隆二个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成渝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