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旅游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旅游

篇1

1.1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将传统旅游与传统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两者相互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收入,从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旅游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得以提升。

1.2强调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旅游的的重要特征

很多旅游项目,特别是很多自然景观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使得旅游经济无法持续。而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强调绿色环保与生态保护,从而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1.3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之一

各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都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相结合,带有非常强的地域特征进行差异化发展,从而增强对游客的吸引。例如在我国新疆很多地区在葡萄、哈密瓜成熟的季节进行采摘体验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当地时令瓜果的采摘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瓜果的栽培等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的讲解,通过增加游客的亲身体验来提高乐趣。

2农业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转移剩余劳动力,带动服务业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必然会带来庞大的人力资本需求。包括农事生产、观光表演、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周边产业等方面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都较为普遍。同时,农业生态旅游也能够促进品牌意识的形成,围绕品牌带动周边产业经济辐射,使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升知名度。

2.2促进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健康和餐桌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农业,作为健康绿色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广大民众中必定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而农业生态旅游,正是要抓住这一契机,打造优势拳头产品,通过游客对生态农业设施和场所的参观、体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游客树立健康、绿色的土特产产品形象。

3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3.1推进农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又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要求大量掌握一定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石。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请农业院校的相关专家对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讲解与培训,也可以以“送出去”的方式选送当地的业务骨干到相关院所进行学习,从而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合理布局,构建立体旅游体系

旅游产品的开发作为现代服务和消费的重要体系之一,在农业生态旅游中需要着重予以考虑,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是卖点,旅游是手段和途径,即使生态农业建设的好,如果对旅游产业发展认识不清,旅游设施和相关建设不到位,那么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空谈。因此,必须在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管理部门的推介、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地方品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引导,与生态农业发展协调促进,共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3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篇2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旅游业调整与整体提升计划》,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在拓展游市、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科学发展”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抢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带来的机遇,通过多方位、强有力的市场推介,迅速提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尽快步入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全面带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在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十八湾休闲旅游观光带、马山半岛和大浮半岛等三个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集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确保全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达超100万。

三、工作重点

1、加深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策划和规划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我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空间布局、类型规模、产品特色、接待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对重点区域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模和趋势、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等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特征、文化特性、市场需求,挖掘资源,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

2、加强对新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规范管理。要在充分研究《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山水、观光农业、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对照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标准,严格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新建项目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各项配套设施,确保项目上一个、活一个、带一片。

3、加快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坚持以“提档升级”为抓手,以红沙湾、慕湾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等为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特色培育和人才培育,强化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接待设施、服务质量、卫生状况、旅游安全等方面检查考核,积极培训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讲解员,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都培育1个特色产品,做到乡村资源,星级服务,差异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品质和发展规模,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4、加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要以本地及3小时车程圈内周边市场为重点,大力抓好宣传推介,积极树立区在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龙头地位。要重点做好“六个一”,即:征集一句广告语和一个标识,向社会征集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及简短、易于传播和反复使用的广告语,形成统一的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发行一张“休闲导游图”,用地图的形式标注全市特别是区内的休闲旅游点,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制作一个视频宣传片,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的旅游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一个集中展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概况和特点的宣传片;制作一张休闲卡,休闲卡使用范围包括龙寺生态园、太湖花卉园、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景观园、红沙湾农业观光区、慕湾生态园等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持卡可以享受入园、停车免费,九龙湾、唯琼等无门票的单位部分休闲活动免费、餐饮打折;策划一个农事主题活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要把自身专长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策划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事主题活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交通导向标识、自驾休闲指南等工作,积极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领导和协调。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9―07

1 引言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是当今全人类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也出现了乡村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和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草原等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农村广泛兴起。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乡村环境出现了一些生态恶化的新问题。乡村成了我国生态伦理建设的薄弱环节。

目前,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非农产业收入,各地对原有农业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强,尤其是对生态农业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乡村的生态伦理及生态意识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而新的乡村生态伦理观念又将驱动人们走上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眼下进一步加强乡村生态伦理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就更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农业一旅游”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为例,研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在构建乡村生态伦理中的作用,为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系统的优化发展提出建议,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发展、乡村生态伦理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2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桂林市所辖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综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经济时报和桂林当地等媒体的报道,这个昔日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经过20多年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探索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也叫“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简称“恭城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截止2006年4月,恭城有沼气用户5.72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8%,人户率全国排名第一;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养殖业以年50%的速度增长,水果每年以40%增长,人均水果面积、产量、收入都名列广西前茅,而且无公害水果面积占广西无公害水果面积5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266元增长为2005年的2850元,不少村子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如今,“恭城模式”的生态链、产业链不断延伸,催生了恭城的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旅游,正在形成“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一加工一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红岩村位于县城南部的莲花镇,因创造“恭城模式”和据此为平台发展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闻名。根据深入实地调研和综合媒体报道,红岩村从2003年开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以来,大力开展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兴建了43栋具有现代文明设施的乡村别墅,有客房170间、床位340张,还修建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旅游登山道、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并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旨在推销本村生态农业主打产品――月柿和吸引人气的“恭城月柿节”。两年多来,该村累计接待旅游者36万人次,村民非农业收入人均达7000多元。最近,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2月28日,桂林市在红岩村隆重地举行了“桂林乡村游”开幕仪式,拉开了桂林开展“中国乡村游”的序幕。

伴随着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作为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地的乡村也随之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中,对乡村生态伦理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并引入关注。因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冲击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促进当地村民构建起新型的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树立起现代文明的社会风貌。也就是说,从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决定着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先进的乡村生态伦理观的确立是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而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深刻地促进乡村生态伦理的构建。

3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1 问卷设计目标

调研在全面了解当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状况的基点上,以其对乡村村民生态伦理观念形成的影响和建设水平为总目标。

3.2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分为人口统计特征、公共生态意识、地区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意识等4个部分。其中,纳入分析的问题44个,表明样本生态意识状况的问题36个。

3.3 问卷发放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59例,占57.3%,女性44例,占42.7%;从年龄阶段来看,受访者最小15岁,最大74岁,基本涵盖了各个不同年龄段人群,其中15―34岁的青年人42例,占40.8%,35―54岁的中年人53例,占51.5%,55―74岁的老年人8例,占7.8%,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基本符合当地人口特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23例,占22.3%,初中56例,占54.4%,高中20例,占19.4%,大专及以上4例,占3.9%;从人均旅游收入角度来看,无旅游收入者30例,占29.1%,旅游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24例,占23.3%,旅游收入在2001―4000元之间者23例,占22.3%,旅游收入在4001―6000元之间者15例,占14.6%,旅游收入在6001元以上者11例,占10.7%。这些指标反映出随机抽样所获样本的基本特征:涵盖了当地生态旅游乡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3.4 问卷设计方法

采用专家效度法指导问卷题目设计,在确定重点调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时,采用德尔菲法对大量指标进行筛选,以确保调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问卷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收回问卷作信度分析,采用克农巴哈的阿尔法模式(Cronbaeh’s alpha),用项内平均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4 调研结果分析

4.1 基本概况

在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本文首先采用SPSS软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频数分布分析,以期直观地了解问卷得分的大体情况,然后对乡村生态伦理的构建进行分析,做出进一步判断。结果显示:在对问卷全部44个问题的信度分析中,Cronbach’salpha=0.851,Cronbach’s alpha Based On Standardizedltems=0.953,说明该问卷设计合理,内部一致性良好,所获结果可靠性较高。

4.2 问卷结果分析

4.2.I 公共生态意识结果分析

公共生态意识部分问卷结果表明:明白生态环境这一概念的人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5.2%,比例偏低,这说明当地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过程中,关于生态方面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村民还不太明白生态环境的内容。调查同时显示,当地乡村村民生态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从没听说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占全体调查对象的32%,虽然听说过但知之甚少的人占54.4%。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即便村民对生态环境的理论范畴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内容不甚了解,但朴素地认为生态环境重要或者很重要者所占的比例高达83.5%。调查还发现,作为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地的村民,不知道当地有环保部门,或者说没有与当地环保部门打过交道的比例竟高达82.5%,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环保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有待加强。问卷通过对受访者的态度测度,来确定其公共生态意识的强弱。这些问题划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测度经济利益相关条件下受访者对公共生态的态度;另一类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受访者对公共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来判断其公共生态意识强弱。分析结果显示:该生态旅游区村民在第一类问题上的得分明显低于第二类问题。在第一类问题的回答中,有67%的人认同“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一说法,认同“为了维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生态环境作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人占到44.7%。在第二类问题的回答中,55.3%的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要从现在做起,88.3%的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73.8%的人认为生态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有87.4%的人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初步分析发现: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往往使人们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这导致了第一类问题得分偏低。与此同时,当地以生态农业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带来新的生态观,以及农民们对于一些口号的耳熟能详使得第二类问题得分偏高。由此可见,村民生态意识的加强除了有赖于其素质的不断提高外,也与生态环境改善是否会给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以及教育宣传的力度息息相关。

4.2.2 地区生态意识结果分析

地区生态意识部分调查显示:村民对本地生态环境的评价较高,只有8.8%的受访对象认为本地生态环境状况不佳。与此同时,大部分人认为本地的生态环境还应继续改善,占受访者的65%。这一方面显示出本地村民对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缺乏敏感和认识。在问卷的旅游生态意识调查分析中本文得到两类数据:第一类问题:村民对旅游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感知和认识,受访者中没有意识到游客到来将对当地水域造成一定污染的比例高达87.4%,没有意识到游客将给本地带来噪声污染的受访者比例为80.6%,没有意识到游客将给本地植被造成破坏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71.8%,没有意识到游客将给本地带来大量生活垃圾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65%,不认为游客大量到来将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的受访对象所占比例为90.3%,能判断出游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人只占受访者的24.1%。这些数据再次说明:目前,当地生态农业旅游正处于发展初期,村民的目光被牢牢地吸引在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生态环境的隐患。第二类问题:村民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同时有一定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当遇到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时,持观望态度的人与出面劝阻的人比例大体持平,分别为44.7%和55.3%。反对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限制游客数量的人数占全体受访对象的81.6%,而认为应对游客进行生态保护教育的人数占到受访对象的60.2%。这一结果与当地旅游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相吻合,显示出村民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所持的非理性态度。

4.2.3 生态价值意识结果分析

生态价值意识部分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生态价值的认识普遍较高,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本地社会知名度的人占全体被访对象的85.5%,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比例为82.5%,认为村民因此而更加热爱本地的比例为78.6%,而认为可凭此获得更多外来投资的占68.9%,认为村民因此而获得更多收入的占81.5%,认为村民因此而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的占74.7%,认为生态环境是本地旅游发展最重要因素的占85.4%,认为生态价值仍未充分开发的占到71.9%。以上数据说明,生态农业旅游的初步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对生态价值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将成为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

4.3 生态农业旅游对红岩村生态伦理构建的影响分析

对问卷中部分问题所作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问卷各部分得分与性别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376>0.05),地区生态意识与生态价值意识得分与年龄阶段也不具备显著相关关系(P=0.116,0.264>0.05)。乡村村民年龄与受教育程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77。可见,影响问卷得分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旅游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两者之间比较发现:人均旅游收入与各部分得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教育程度与各部分得分的相关系数。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人均旅游收入水平是影响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主要变量,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协变量。

为进一步了解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对村民生态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对问卷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协方差分析,得到了某些有价值的结论。

在协方差分析的第一步骤中,本文对人均旅游收入划分为5个组(0―4组):依次为无旅游收入;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下;旅游年收入2001―4000元;旅游年收入4001―6000元;旅游年收入6001元以上,对它们之间的线性趋势做出如下初步判断:①各旅游收入水平组的教育水平分布基本相同,无明显偏差;②各旅游收入不同水平组的得分与教育程度均呈现较显著的直线趋势;③各组直线趋势的斜率接近。从这几点中,笔者初步判断资料符合协方 差分析的要求,可以继续分析。在协方差分析的第二步骤中,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各组的总体斜率是否相等。输出的分析结果显示:旅游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交互作用在4部分得分中均无统计学意义,且P值较大,因此,可以认为各组斜率相同。在以上两个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协方差分析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利用SPSS软件给出各组各部分得分对受教育程度的修正均数,并且比较各组修正后的均数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进而定量揭示旅游收入水平对生态旅游区村民生态意识是否产生了显著影响。结果显示:旅游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均对公共生态意识、地区生态意识、生态价值意识以及生态意识得分有影响,P值分别为小于0.01和小于0.01,小于0.01和0.01,小于0.01和0.024,小于0.01和小于0.01。

按修正后教育程度为2.05的情形计算出各组修正均数及相应的可信空间,结果显示:公共生态意识得分修正均值随着旅游收入水平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成为地区生态意识得分修正均值的一个分界线,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下各组地区生态意识得分修正均值较低且相差不大,而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上各组地区生态意识得分修正均值较高且接近。生态价值意识得分均值也基本上随着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但更多的表现为有无旅游收入各组之间的显著差距。汇总后,生态意识得分修正均值呈现出明显而规则的随旅游收入增长而不断提高的趋势。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至表4所示。

表1是把受教育水平转化为相等以后,生态农业旅游收入水平不同的各组公共生态意识得分的修正均数、标准误差以及各组修正均数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结果。可见,在扣除了受教育水平对生态意识得分的影响之后,各组的公共生态意识得分差别有的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的则没有显著性。其中,无旅游收入组(0组)与其他各有旅游收入组(1、2、3、4组)的得分差异均具显著性,低旅游收入组(1组)与其他各组(0、2、3、4组)的得分差异也具有显著性。可见,在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直接获利较少的村民群体其公共生态意识的发展显著落后于直接获利较多的村民群体。统计分析显示:人均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下组(0、1组)与人均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上各组(2、3、4组)之间的生态意识发展水平呈现显著差距。因而在本研究中可以认为,人均生态农业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上是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对乡村村民公共生态意识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的一个界线。

表2是把受教育水平转化为相等以后,生态农业旅游收入水平不同的各组地区生态意识得分的修正均数、标准误差以及各组修正均数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结果。可见,在扣除了受教育水平对地区生态意识得分的影响之后,不仅中低旅游收入水平组(0、1、2组,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之间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以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为界线,中低旅游收入水平各组与高旅游收入水平各组之间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在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直接获利少的村民群体其地区生态意识的发展也显著落后于获利多的居民群体。在本研究中,人均生态农业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上是生态旅游经济对村民地区生态意识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的一个界线。这个差异界线之所以高于以上公共生态意识部分,是因为在本次地区生态意识调查部分中存在较多比较隐蔽且敏感的旅游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因为直接触及某些旅游经营者的既得利益而导致部分问卷得分偏低。事实上,在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初阶段,只有老资格且经营规模较大的旅游经营者才会深刻体会并正视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本地在发展旅游以后的生态环境变迁,其他中小经营业主以及非直接利益者往往着眼于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来访,而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

表3是把受教育水平转化为相等以后,生态农业旅游收入水平不同的各组生态价值意识得分的修正均数、标准误差以及各组修正均数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结果。可见,在扣除了受教育水平对生态意识得分的影响之后,无旅游收入组(0组)与有旅游收入各组(1、2、3、4组)的生态价值意识得分具有显著差异,有旅游收入各组之间的生态价值意识得分无显著差异,有无旅游收入成为影响生态价值意识得分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见,在本研究中,能否参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并从中直接获利,是决定村民能否认识到当地生态环境潜在价值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只有在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中让村民真正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他们对生态价值的再认识和态度才会因此而更加倾向于积极。

表4是把受教育水平转化为相等以后,生态农业旅游收入水平不同各组生态意识得分的修正均数、标准误差以及各组修正均数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结果。可见,在扣除了受教育水平对生态意识得分的影响之后,除部分相邻组(1组与2组、2组与3组)外,各组的生态意识得分差别均具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认为:在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村民旅游收入的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将得到显著的提高,乡村生态伦理将得到积极的构建。

5 结论

从上述分析结论来看,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恭城县生态农业旅游区的乡村生态伦理建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是生态农业旅游的繁荣使当地村民收入普遍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和生活条件改善对村民生态意识提高的作用显而易见:一方面,他们有了吸收新观念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收入的不断增加激发了他们提高自身生态意识的积极性。二是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当地乡村村民的传统观念,使他们逐步树立了先进的生态文明观。作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区时刻虚心听取来自政府和学界的意见,并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培养出符合当地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的全新生态观;生态旅游在信息流的引入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三是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直接依托于当地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这给当地乡村村民以直观的示范意义,使他们对生态价值有了更高的评价,从而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创造并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研究同时发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对于当地不同村民群体的生态意识影响程度是有显著差别的,不同旅游收入水平人群的生态意识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其基本规律是:村民旅游收入水平越高者,其生态意识也就越强;且只有当旅游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期望值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对乡村生态意识的影响才会显现。由此可见,在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村民的广泛参与,而且应该设法保证每一个生态农业旅游参与经营主体能够在旅游发展中获得一定水平的经济收益。也就是说,对该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而言,理想的状况是要保证每个家庭都能较深入地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去,这将有助于保证其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这也正是确保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要素之一。而这恰恰印证了生态旅游理论有关生态旅游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和生态旅游机会的可得性这一论断。

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结论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目的地村民公共生态意识、地区生态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的影响程度和方式有所差异。在不断提高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收入影响之下,村民生态伦理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首先使村民对生态价值进行重估,生态环境价值得到重视;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村民逐步深入和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受不同以往的教育和影响,逐步树立了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这种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往往从普遍的公共生态意识提高开始,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村民参与旅游度的提高,普遍的公共生态意识与本地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引发了村民生态意识的提高,这其中便包含着对生态旅游业环境影响的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

以上初步结论是本文研究如何使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与乡村生态伦理良性反馈、共同发展的现实依据,对促进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4

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其经济伦理意蕴、生态伦理意蕴和社会伦理意蕴三个层面。

首先,经济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主要特性。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中重大的改变。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结构和内容也在不断地优化,第三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主体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从属于旅游业的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于人民的经济生活和休闲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伦理意蕴集中表现在生态旅游市场中的各个主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伦理、生态农业旅游企业伦理和生态农业旅游消费伦理。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从属于旅游市场,旅游市场从属于整个市场经济。因此,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有属性。从市场角度看,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是否规范,是否有健全完善的道德规范和规则。道德规范和规则是市场发展重要的软基石,缺少道德规范和规则的市场很难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也是如此,其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机制,这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生态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内在特征。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精神体验和价值体悟。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旅游是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按照人们的要求进行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各种各样的风景旅游区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由此可见,旅游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态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伦理不否定旅游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是强调旅游的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资源和农村地区。从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农村地区和农业资源的依赖性。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也很可能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以上两个问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社会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集中表现。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又是旅游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民增收的社会价值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价值的集中体现。传统农业生产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效应不够明显,必须要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旅游就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发展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农民增收上,旅游还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信息沟通,促进了农村生活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村地区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水电建设等。这些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又提高了农村人民生活的便捷性。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减少了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价值。

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以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取得良好社会、经济和生态伦理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伦理问题。

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不够规范,其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规范性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关旅游法律的不健全,一方面表现在市场道德规范不明确。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缺失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个是市场主体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路径。我国政府在规划旅游业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重视生态农业旅游板块。政府将主要关注点投向了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和山水景观旅游,农村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并没有被重视。这就造成政府在宏观调控旅游市场发展时对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缺失。除此以外,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也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突出的伦理问题。市场主体的“趋利化”造成市场竞争的混乱性,很多市场主体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市场主体的道德素质不高是他们忽视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

其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技术性不强,形式单一,文化科技含量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不可回避的是其开发形式单一,科技文化含量底下。目前较为普遍的开发模式就是根据农村既有的农业资源、生态景观等进行简单的包装宣传。形式非常单一,除了吃农家饭、做农家事、观农家景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了。游客在游览之后很难再次产生强烈的“故地重游”的动机。在当前旅游业“体验经济”大趋势的背景下,无法满足游客精神体验和文化体悟的生态农业旅游将会走向发展的“死胡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广袤的旅游区域,但是文化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最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最直接的伦理问题。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生态农业旅游主体造成的,一个是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一个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在开发和经营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部分旅游者,从而实现眼前的经济利益。另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自身素质水平低下和客观约束机制的缺失会根据自我喜好随意地损坏自然生态环境。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节后旅游景区一片狼藉的场面。生态农业旅游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也跟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层面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作为,中观层面企业敢于责任担当,微观层面旅游者道德自律。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主导,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确立来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政府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生态农业旅游对于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旅游地的实际情况确立基本的原则。市场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亦是如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良性竞争,打击非法和不道德竞争,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秩序井然。这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会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篇5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是乡村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还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背景,探讨与分析了农业旅游基本理论,并详尽地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具体实践措施与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生态农业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等。

该书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助于读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生基本了解。此外,该书还针对丘陵地区的地貌环境特征,提出适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垂直生态观景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读全书,不难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可作为农业及旅游类学科的教学辅导用书,也可供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阅读学习。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所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模式,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风景观赏、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品味农家风味等休闲活动。

然而,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愈发热烈,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首先,商业化严重,乡村特色不足。许多农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即时利益与城市风貌,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过于商业化,缺乏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反而会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经营的长远发展。其次,服务水平差,缺乏专业人才。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快,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行业内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阻碍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意识不到位,忽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者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加以重视,而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振兴是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农村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密切联系,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进行振兴发展:一是加强人才振兴,大力招揽乡村优质人才,培育专业、实干的农民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振兴,借助高新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三是推动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农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处理生态农业旅游的部分问题,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于实处,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发扬乡村特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基础的前提下,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与此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和特色物产资源融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彰显出当地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当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地方人才队伍,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还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去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重视生态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旅游经营者都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生态平衡发展意识,并制定出一系列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以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为基础,对相关实践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包含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著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还能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对策;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43-03

In-deep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in Qinhuangdao

LU Peng,LIU Xin-feng,WANG Li-bao

(Tourism Department,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is both a product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and the future of developing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in the new direc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in Qinhuangdao such as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water ecological sightseeing, sightseeing garden and animal farming tourism we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shortage of planning norms,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weak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low quality of personnel, some detailed measure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in Qinhuangdao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Qinhuangdao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新兴产物――生态农业旅游,它以一种独特的姿态,不同于传统旅游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占据人们的视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甲级城市的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快速,同时,适宜的气候和地形,悠久的农作物种植历史,便利的港通,这些都造就了秦皇岛的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发达的农业经济。因此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说是既符合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进程,又符合了秦皇岛自身的情况。

1 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

1.1 旅游客源丰富

秦皇岛作为北方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游客众多,特别是旅游旺季,各主要生态农业旅游分布区应接不暇。据统计,2011年秦皇岛共接待国内游客2 101.2万人次,同比增长13.0%;接待海外游客26.4万人次,同比增长9.0%。2012年秦皇岛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340万人次,同比增长10.0%。以葡萄沟为例,每年在9~10 月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 万人次以上,游客接待量远远超过了与其相邻的碣石山风景旅游区。集发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60万人次以上,其数量与相邻的北戴河海滨度假村相当,其中大部分是到秦皇岛度假的游客。

1.2 旅游资源丰富

秦皇岛自然环境独特,拥有包括山、海、关、城、湖、温泉、湿地等诸多类型的丰富旅游资源。优质海岸线达到162.7 km,水清滩缓、沙软潮平。223.1 km的古长城横亘全境、绵延入海。同时,秦皇岛是在中国政府批准下第一个成为中外人士共同的避暑胜地的城市。由于得名于秦时始皇帝嬴政的名号,因此秦皇岛也是环渤海地区中惟一一个以古代帝王的名号命名的城市。同时秦皇岛也是我国惟一一个既协办过奥运会又协办过亚运会的地级城市。昌黎地秧歌、民歌、吹歌,抚宁鼓吹乐都收录进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北戴河那书写沧桑的300多幢百年名人别墅,仍存在着。

1.3 旅游配套设施及服务齐全

秦皇岛位于山区与平原的结合地带,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立体化交通体系的不断建设,以及城市广场、体育场馆、植物园、博物馆、大型购物广场、高星级酒店等设施的日臻完善,使得食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日益完备,这些都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秦皇岛目前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数量为32家;同时拥有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目前全市拥有星级饭店的数量为57家,客房的数量为7 078间,床位的数量为1.44万张。此外全市共有旅行社175家,拥有各语种导游人员2 5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14万人。这些都为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篇7

关键词:湘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31-02

一、湘西地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越。广义上的湘西,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还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和邵阳市、常德市与其毗邻的部分县市。在宏观上属于“武陵—雪峰山地区”,湘、桂、川、渝、黔、鄂交接之地和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该区主要河流为沅、澧干流及其支流酉水、武水、渠水、巫水、锦江等,历史上被列为“五陵五溪蛮地区”,不仅有舟楫之利,而且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因水能资源丰富而被列为全国著名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湘西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整体上显示出冬暖夏凉的特点。春夏降水较为集中,夏秋干旱较轻。全年的降水量、光照和太阳辐射总量的70%集中于林草和农作物旺盛生长期之内,光、热、水相互配合良好,有效性强。但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油桐、柑橘、猕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并有水杉、栱桐、鹅掌楸、红豆杉等珍稀孑遗树种50多种; 森林里栖息有华南虎、金丝猴、穿山甲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40余种,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地武陵源,几乎包揽了世界地质地貌、水系水文、生物等生态系统的奇观绝景。其中的张家界,还以其世界独一无二的砂石塔状峰柱地貌而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并以其清幽环境和莽莽林海奇观,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崀山、桃花源、德夯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都与武陵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湘西地区的峡谷以大和险而著称。永顺猛洞河峡谷、龙山乌龙山大峡谷、古丈坐龙峡等,都是其典型代表。湘西境内的石灰岩溶洞分布高度密集,张家界的黄龙洞、九天洞; 怀化市的奇梁洞、黄岩洞等30个溶洞或溶洞群。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随意信手拈来的就有苗、瑶、侗和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

3.民俗风情多彩。在湘西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的主要聚住区。同时,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如土家族吊脚楼和侗族村寨,是少数民族建筑史上的杰作、民间歌舞有土家摆手舞、哭嫁歌、唱山歌、拜佛歌、跳芦笙等; 苗族的赶秋、土家族调年会、四月八、挑葱会、边边场等民族传统节日和习俗保留相当多的原始性,还有抢花炮等民间文体活动。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及玻璃吹画、蜡染、扎染、纸扎、银饰制作等格调清新原古的民间工艺品交互融合在一起,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令游客倾慕陶醉,留连忘返。湘西丰富多彩且地域特色独著的民俗风情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

4.有利的区位交通条件。湘西地区无大型都市,但作为其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首先,有整个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的湘西旅游片,及其与黔东、桂北、鄂西、渝东组合的中国中部旅游隆起带的依托;另一方面,又处于“长江黄金旅游带”和“大桂林旅游区”、“大重庆旅游区”和“长、株、潭、衡旅游区”之间,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在交通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路四通八达。水运虽不算发达,但沅水及其支流自古为通向大西南的水运大动脉,至今尚在发挥着一定作用。张家界荷花机场为国内大型旅游专用机场,可与国内外29个中心城市通航,有40多条航线。芷江机场和常德机场已恢复通航,邵阳机场也即将修复,并有区外的贵州铜仁大兴机场和广西桂林机场,已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休闲农业发展早有一定基础。湘西地区的生态休闲农业的开发相对较早。如处于吉首西部的德夯苗寨,早就进行了农家乐旅游开发;坐落于通道县黄土乡的皇都文化村,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便进行了特色山寨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地处八十里大南山的城步南山牧场,以其独有的南岭山原草原景观和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文化,所开辟的狩猎、山地草原观光、避暑度假、寻找生命之源绿色旅游等特色旅游开发,已成为湘西大旅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凭借其特色优势已建成经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星级农庄,湘西州有6家,张家界市7家,怀化市14家,邵阳市19家,常德市13 家,合计59 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27家。

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服务点一般是离城区较远或,交通相对便利的村落。但由于湘西大部分山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缺少明显的指示牌,使得逗留人数大为减少。另外很多农家乐接待设施过于简陋,无法留住过夜游客。

2.卫生状况不理想,农村自然环境压力较大。休闲农业旅游基本上在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但接待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已导致部分乡村出现了污染现象。接待环境卫生状况也不理想,可能威胁游客身体健康的因素依旧存在。部分“农家乐”餐饮设备简陋,操作人员健康状况不明,卫生意识差,缺乏必要的基本卫生知识。个别农户存在生活垃圾长期堆放现象,也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加大了环境压力。

3.服务项目单一,缺乏农家特色,文化品位太低。部分休闲农业与附近的旅游景点关联性较强,但未能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它们之中大多仅限于吃饭、住宿、娱乐、外加销售一点土特产。参与性休闲活动较少,缺乏留住游客的有效措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文化品位含量太低。休闲娱乐活动项目几乎没有,已成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软肋。

4.服务接待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而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无论在接待礼仪还是服务用语等方面均缺乏训练。另外,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选址地是在木结构民房内改造而成,电线布置、电器放置等均缺乏科学性。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知识,使之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消毒保鲜等设备不全,甚至干脆不启用等现象难以保证饮食安全。另外,厕所不符合卫生要求,如无排污管道。

三、对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湘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而且经济基础差,乡村劳动素质低,安贫守旧观念落后、扶贫返贫现象严重,要运用休闲农业可促进城乡互换,通过城市旅游者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的信息辐射到民族地区乡村,促使居民意识观念、价值认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进行企业化的培训,普及专业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下大力气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的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基本礼仪知识,对服务人员的餐饮服务技能等进行集中培训。

2.注重生态环境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整个湘西地区石灰岩分布地区面积大,并有部分红岩丘陵地貌分布,母岩造壤能力差,植被生长缓慢,生物资源聚集程度低,其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据统计,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19%,占全区山地面积的35.4%;石漠化地占湘西土地总面积的3.14%。只有牢牢树立消费生态,享受自然的理念,清楚认识保护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湘西才会有吸引游客心灵向往的神秘魅力。休闲农业兴起的根基和发展也有赖于绿色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湘西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一定要与湘西的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挖掘资源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湘西是乡村地域文化最为丰厚的地区,广布于湘西各地乡村的土家、苗族、侗族、瑶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乡”的花垣县等等。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一定会汇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对歌,敲起苗鼓,玩龙舞狮,表演上刀梯、踩铧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挖土歌等农耕文化歌舞,腊肉、酸汤、打油茶等饮食习俗,以及赶集、哭嫁等节庆习俗,也别有风味。这些极为珍贵的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可以用如此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休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4.加强政府引导,鼓励行业协会和社区居民参与。加强政府在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宏观指导,鼓励城郊生态农业旅游专门行业协会的成立,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需要和感受,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景区建设让社区群众参与,可以带动当地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开发无污染优质绿色食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景区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仲伯.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1,(3).

[2] 王兆.湖南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载田.湖南旅游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 邱云美.东部欠发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究——以丽水市为例[J].农业经济,2004,(2).

[5] 周慧杰,周兴,童新华.广西玉林市福绵区发展城郊生态旅游的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05,(12).

[6] 杨载田,刘沛林.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篇8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制度问题

1)当前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存在行业自律型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属于旅游产业的新分支,通常被归于旅游行业管辖范围内。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生态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叉产物,其产业发展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其产业发展目标则指向为游客提供低碳型旅游服务以增进生态农业的附加值产出效益。旅游行业协会缺乏关于低碳与农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故难以依靠一己之力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从业者通常各自为战的制定切合本企业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由此诱发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运营秩序紊乱的问题。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问题。

当前我国涉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监管的政府部门众多,诸如旅游局、农业局、园林局、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等各部门都立足本部门行政职责来制定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监管政策,其部分差异化政策存在实质性冲突问题。政府各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缺乏对全局性整体价值的系统考虑,其具体监管法规制度缺乏切实可行性。这使得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陷入了有利则一哄而上,对于衍生自农业观光旅游活动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则一哄而散的无序的发展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的产品开发问题

1)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上存在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无形性是其首要特点,无形旅游产品与服务难以通过专利技术来杜绝仿制者的抄袭行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产品的低技术含量使得其产品或服务被仿制的几率大增,从而降低经营者从其旅游产品或服务创新中获取的利润空间,进而遏制其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在产品与服务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结合游客需求来深度开发其旅游产品与服务。

长期居住在城镇地区的居民向往低碳环保的乡村生活方式,力图通过参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方式来深入体验安静、祥和、低碳的乡村生活,以有效消除都市生活带来的空气污染、拥挤空间和繁重工作的压迫。,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现象是我国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充分体验其主体游客群的切实心理感受,试图以其粗制滥造的现代人造景观来增加运营收入的经营策略反而削弱其对都市游客群的吸引力。

3.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运营问题

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缺乏低碳品牌运营意识。

与旅游产业快速增长的宏观态势相背离,以农村居民为生力军的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普遍存在生态观念落伍、旅游品牌运营能力低下的问题。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并非单纯的旅馆和餐饮经营者,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者所获得的独特旅游体验。而旅游价格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以低价竞争的方式来争夺客户,其结果势必降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制约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以游客的低碳需求为导向来系统设计其经营策略。

多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态,试图以模仿他人成功经验的盲目跟风方式来获取短期利益。与传统旅游活动的经营目标不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经营重点在于运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方式让游客享受到与都市生活迥异的新生活模式。而部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缺乏深度揣度游客的低碳旅游意图,在旅游设施设计上陷入盲目追求高档化和暴利化倾向的误区,忽视了以低碳、生态、环保、享受为理念来打造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的对策

1.完善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系统规划策略

1)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切合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个体理性经营行为,将可能导致区域经济范围内的整个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无序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将本地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纳入到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通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和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具有生态环保价值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企业发展壮大,从而间接形成对高碳排放企业的竞争压力,优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结构。

2)建立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以增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自律性。

农村生态旅游产业是农村区域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的产物,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引起根植于农村生产力关系的农村社会关系的改变。为适应根植于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变迁,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有助于增强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规范化运作能力,确保农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农村生态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可制定农村生态旅游行业标准,以规范农村生态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获取物有所值的旅游体验感。

2.创新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着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复合功能,以满足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的与生态农业景区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体验型、生态农业观赏型及生态农业建设型等类型,其旅游需求则主要通过学习生态农业知识和体验生态农业文化的方式来满足其自我对生态农业的责任和义务,以有效实现其内心对支持生态农业事业的道德满足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可丰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内涵,从契合旅游者个性化旅游需求的角度整合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通过向游客提供多类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满足游客对生态农业的多层次旅游感知需求。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应基于低碳型生态理念来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项目。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可依托区域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类产品。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可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分解为吃住行等基本型旅游要素和观赏、娱乐及购物等附加增值型旅游要素。旅游者的吃住行等基本旅游要素主要耗费物质资源,其中游客进出景区所需交通工具对不可再生型矿物能源的能耗具有典型的非低碳特点;而观赏、娱乐及购物等附加增值型旅游要素则主要依赖景区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显著的低碳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应从低碳生态学的角度,以增加游客在景区的过夜率为重点来着力延长游客在景区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游客在低碳型旅游服务项目上的消费比例。

3.优化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经营策略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应贯彻低碳生态旅游经营的差异化品牌策略。

为有效遏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行业内的过度价格竞争所形成的恶性竞争局面,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实施差异化品牌运营战略,凭借自身在生态农业上的特色产品优势来增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对潜在目标游客群的吸引力。再者,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实质是获取精神享受的过程,其所关注的并非实物型产品而是非物质化的服务质量。因此,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通过创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方式来增加其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以差异化品牌形象来摆脱同质化旅游产品给本企业造成的价格竞争压力。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实施集中化低碳生态旅游经营策略。

篇9

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1、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2、基础设施

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费游客的时间,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长远规划,坑骗游客。所有这些,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没有形成产品系统。

4、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较低,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1、规划先行,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体现民俗特色,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以形成集群效应。

2、生态立园,服务领先,品牌经营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打造专属品牌,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3、注重产业功能,农旅协同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篇10

多彩蓝莓节,庄河蓝莓产业发展新机遇

大连市地处北纬39度,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蓝莓生长。2003年大连庄河市在辽南地区率先进行蓝莓人工栽培,面积至今已达1.8万亩,其中结果面积为0.5万亩,年产量2500多吨,年产值1亿多元,栽培面积、栽培品种均居东北地区县市首位。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果品之乡暨果品产业先进典型评选组委会评定,授予大连市“中国蓝莓之乡”荣誉称号。近年来,庄河加快推进产业融合,深度挖掘自然、人文、农耕等优势资源,利用旅游穿线,在公路沿线建设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蓝莓观光带,全力推进蓝莓项目发展的同时,实实在在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

大连庄河国际蓝莓节如今已经成为市级节庆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是大连市精心打造的又一独具产业优势、区域特色和节庆特点的城市品牌。本次蓝莓节将充分展示庄河市精品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通过开展蓝莓采摘、蓝莓知识讲座、经贸洽谈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经贸活动,让游客爱上蓝莓的同时达到推介庄河蓝莓,推动庄河蓝莓产业发展的目的。蓝莓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将极大地促进了蓝莓采摘游、庄河农家游、冰峪沟休闲度假游等周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蓝莓采摘,都市休闲新选择

采摘带给我们的感觉不仅仅是回归田园,重要的是那一份真切而原始的收获喜悦。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越发喜欢走出家门,到市郊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跃动脉搏,采摘游便由此应运而生。在众多品类繁多的采摘项目中,蓝莓采摘可谓独树一帜。蓝莓属于灌木,高丛蓝莓也不过一米多,十分适合老人小孩进行采摘,不像樱桃有的结得高,还需要爬树。而且蓝莓无核,不用担心小孩子会连核一起吃掉。加之蓝莓本身所蕴涵的丰富营养,使得蓝莓采摘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群的追捧。而大连这座镶嵌于山海之间的浪漫城市所孕育出的蓝色果实势必会为蓝莓带来更多的浪漫元素。

《蓝莓花开》,蓝莓文化传播新动力

由庄河艺术团创作的大型现代辽剧《蓝莓花开》,在2010年9月25日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上荣获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这是建国以来大连市专业艺术团体获得的最高政府奖,也是大连市演出规模最大、排练时间最短、影响最大、质量最高的一个剧目。该剧使蓝莓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升了“蓝莓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连市蓝莓主要产区

庄河桂云花乡蓝莓园

庄河市桂云花乡是国际蓝莓节的举办地,这里地处碧流河上游,风景秀丽,桂云花乡蓝莓产业已经发展近lO年,几百亩蓝莓已进入成熟期,每棵树可产蓝莓八九斤。蓝莓采摘可以持续一个多月,在7月初大樱桃过季后,蓝莓正好进入成熟期,目前大规模蓝莓采摘可以持续到月末,一些晚熟品种可以采到8月中旬。

庄河吴炉光华村蓝莓园

庄河市光华村地处庄河市吴炉镇北,距201国道3.5公里。光华村蓝莓基地有1000多亩蓝莓园,但这儿的蓝莓刚进入结果期,产量不太大。

庄河大营镇四家村

庄河市大营镇旅游资源丰富,并且该镇位于去往冰峪旅游景区的必经之地。大营镇四家村有800多亩蓝莓,这儿的蓝莓也刚进入结果期,但可以和采摘歇马杏和其它旅游资源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