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想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想法

篇1

关键词 科技传播;品牌意识;品牌建设;经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70-02

科技传播,将科学的理念引入传播中,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观念理解、对待传播的内容。“指除科学的生产环节以外的其他所有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科学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以及在整个社会中的传播”①。

“没有信息,就不可能有发展”②。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对于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企业经济创新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当下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科技传播促进。本文以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研究科技传播的现状以及对企业创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策略使科技传播在企业经济创新发展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1 科技传播的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传播与传统的传播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如传播更加迅速、载体多样化、成效大等特点。

1.1传播更加迅速

信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公众能够更便捷、更迅速的实现信息的共享,传统的图书、报纸、杂志的电子化,使得公众能够更快的参阅相关的科研信息,了解相关动态。特别是医药方面,各类疾病的治疗方式、治疗成效,以及哪个医院的治疗效果最佳,公众不论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查到自己需求的相关信息。

1.2传播载体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播不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现在网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的载体多样化。

全世界目前每年发表 400~500 万篇科技论文和出版 50 多万本科学著作,每天有 900多件专利问世③。这些内容如何让受众接受,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选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创新及其各方面的发展。

科学传播改变了旧有的传播方式,使得现代传承方式多样化,科学化。它沿袭了旧有传播式的功能,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潜移默化中影响这公众的消费取向。

1.3传播效果突出

科技传播突破了空间与地域的限制,通过多样的载体使得信息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实现了更广范围群体的资源共享,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创设了很好的信息的支持。

科学传播从最初的单向传播过程变成了科学共同体、政府组织、媒体、教育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由少数个人的事业变成了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科学传播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于企业的经济创新起着越来越深刻的作用。

以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与科协的合作的惠民活动,让这两个医院获得了更好的信誉,获得了众多的受众的认可,为他们的更进一步的发展赢取了无形的资产。

2 科技传播现存在的问题

科技传播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现在科技传播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2.1品牌建设的意识淡薄

企业的生存与消费者的选择息息相关,由于科学传播的影响,公众对于企业及其产品的选择很容易受到各种传媒的影响,很多企业都习惯于自己专研做技术,而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其实做好市场不仅仅需要自身过硬的技术,同时企业也应该注重宣传、推广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否则还是呆在深闺人未知。在现在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品牌就是价值,就是一笔无形资产。就目前来看,当前市场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但一些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为品牌建设投入更多呢?

2.1.1广告投放的费用过高

目前市场上企业投放广告的前期投入过高,企业出于自身盈利的目的,不愿意过多的投放广告。而且有很多企业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企业广告的投放仅仅是在做面子工程,而没有把其当作是关乎企业存亡的大事来抓。

2.1.2企业没有认识到品牌的市场效益

认为品牌推广并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实际好处,没有看到企业的形象背后巨大的无形财产。

2.1.3企业缺乏科技传播的人才

很多企业将其内部的报刊、杂志、网络作为品牌推广的全部,品牌推广的渠道不畅。传播语言专业化,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公众的兴起,缺乏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无法实现对公众素养提高的作用。

2.2缺乏制度保障

1)二医院、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内部都未形成明文的科技传播规章制度,没有从规章上支持科技传播,没有赋予科技传播人员应有的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使其无法全面地发挥作用,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传播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在传播过程中知识的误传、传播内容和受众需求脱节;

2)科技传播人才的缺乏。以二医院、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他们的传播仅限于原有的传播方式,缺乏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及传播人员。

2.3科学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与受众素养之间的矛盾

科技传播并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同时,它还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乃至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主宰着传播者命运和决定着传播能否进行,其中受众的素养也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

3 加强科技传播的措施和策略

科技传播促进取得企业经济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应积极转变思路、寻找对策,让科技传播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济创新。

3.1重视科技传播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3.1.1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科技传播的顺利实施,并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由科协牵头组织的“健康三晋行”、“耳鼻喉311援助计划”、“关爱女性行动”,参与医院的各科室医务人员在院长的带领下,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广泛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讲和义诊服务,得到了各界的好评。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自我保健意识,在支持援助科普惠农会员和经济困难群体同时,为建设健康山西贡献力量。

通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众的健康素养,有助于公众形成良好的就医观念。医院向广大的受众传播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在方便公众、服务公众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3.1.2制定完善科技传播制度,培养专业传播人才

要为科技传播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关的制度,明确其义务与权力,确立去在企业中主人翁的地位,同时为其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多种形式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尽力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调动科技传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后背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经济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3.1.3政府也应重视科技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科技传播人才

增加资金投入,强化科技传播的力度。拓宽资金来源,以确保科技传播的投入。科技传播并不单纯传播科学和技术,同时,它还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乃至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的影响。科技传播者应当寻求整个社会的支持,将科技传播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利用科技传播收集客户反馈,争取将工作做好,用自己的服务赢得更广泛的消费者,这样也为企业进一步的经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3.2科技传播针对不同的受众选择合理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3.2.1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媒介的选择就意味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及传播符号,也会导致媒介中时空上的差异。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因此对于媒介的选择十分关键。媒介主要分为两种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包括网络媒介),其中印刷媒介的费用低、易携带、穿阅率高,适合深度传播。“印刷媒介,它们无需额外的接收终端,保存性、携带性较好,成本较低,传阅率高,适合深度传播。在各种大众媒介中,电子媒覆盖率最高,影响力最大,包括电视、电台、广播,其中尤以电视为甚④。”如在农村地区进行医疗技术的推广,选择广播和杂志的效果相对较好。这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和成本控制。

3.2.2面对不同受众如何选择传播内容

针对不同的知识层面和文化素养的受众传播的内容是有所差异的。而这一差异是由受众的接受能力决定的,因此选择传播什么样的内容也显得非常的重要。对传播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3.3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普

科普工作直接影响国民整体科学素养,而这一工作除了需要政府各个方面的积极工作外,还需要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场馆设施,在介绍自己企业的文化的同时,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不论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非常有利的。

4结论

总之,科学传播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血液循环机,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力,对企业经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改进不足,让科技传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兆鹏. 科技传播的哲学意义: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1.

[2] WALLA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Opportunities for Rice Scientists [J].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1999,24 (2): 12-15.

[3]翟杰全. 科技传播:迈向新的纪元[J]. 新视野,1999,5:36-38.

[4]陈佳贵,金碚,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变革;创新策略

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是高职院校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与学生的未来就业息息相关,传统的人物形象O计发型课程多集中于对简单技能的传输,与社会脱节,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对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变革与创新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高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目前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实施现状看,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人物形象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往往想兼顾每门课程都能够拥有较多的课时,使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为全面,然而学时是固定的,公共课与专业课课时分配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1.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当前的设计发型课程与市场需求之间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审美眼光的停滞不前使设计发型课程不适于现代人们审美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跟上市场发展节奏,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与现代化的发型设计理念,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丧失了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1.3发型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型设计课程、化妆设计课程安排相对均匀,学生所掌握的人物形象设计技能相差不大,且几乎同是朝着同一方向发展,这不仅会使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中丧失竞争优势,而且会造成市场人才需求的空缺,因此,必须加强对发型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使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1.4职业实训课程单一

这一职业实训环节往往安排在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阶段,以此作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的衔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鼓励学生能够学会获取技能的方式与途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知识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2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特点

2.1时尚性

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专业发型原理知识的学习,并结合当前社会流行元素,设计出集发型设计、化妆、服饰等为一体的人物形象,其作为当下一门时尚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精湛的技能,而且对学生的审美眼光、文化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

2.2实践性

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地依赖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操作才能够在训练中掌握发型设计的精髓,并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弥补不足,进而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人物形象设计发型的市场前景、社会需求等进行充分地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3服务性

与其他设计类专业有所不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专业具有服务性特点,该专业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中需要与客户进行直接沟通与交流,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需掌握与消费者的沟通技巧,能够在交流中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认真倾听客户的想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3高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变革与创新策略

3.1健全设计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优秀双师型资源库,聘请高水平的发型设计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鼓励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教研活动多样化可促使教师掌握和社会、企业需求相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其次坚持“走出去”;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国外院校进行进修,结合当下发型设计行业发展情况,使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人物形象设计发型国际市场动态。

3.2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也是人物形象设计发型教学目标的要求。学校部门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设计发型行业的发展形势,并对当前发型设计行业的基本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整知识结构与教学模式。学校可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加强与社会岗位的接触,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进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发型大师到学校开展讲座活动,向学生讲述自身的真实经历,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的认识,培养职业意识。

3.3融入现代学徒制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高职院校相对新兴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和当下就业动态相结合。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专业团队教师结合企业单位、已毕业学生反馈信息对学生就业最需求的课程进行设置,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为有核心竞争力和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引入校内实训课程,加强课堂真实演示,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除此之外校企在合作中利用现代学徒制不断挖掘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促使知识转化为产能。

4结束语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明确当前高职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具有可行性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现代化人物形象设计人才,进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盛乐.关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的《发型基础》实践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21(12):132-133.

篇3

关键词:稳心颗粒;房早;室早;频发早搏;心脏电生理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Wenxinkeli of frequent premature beats efficacy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Method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Cardiology Atrial and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ll 80 cases of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room early in group A and group B .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room early group C and Group D . Results: A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B,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D; QTcd compa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oom early and the front room ear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 Conclusion: Wenxinkeli of atrial premature ventricular premature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of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were prema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active role, can be effective against the occurrence of arrhythmia, clinical treatment which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and use.

稳心颗粒,可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烦、胸闷胸痛;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见上述证候者。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1]。因为其疗效突出、功能强大,在市场上备受广大消费者信赖,也被医务工作者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并有逐渐推广的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心内科房性与室性早搏病患各80例,将房早病患随机划分成A组与B组,每组40例病患。将室早病患随机划分成C组与D组,每组40例病患。所有病患都参照西药医学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与房性早搏诊断标准。参照病人具体病情为其提供原基础病情治疗。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或文化程度与家庭背景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入选标准为气短、心悸及胸闷等具备诸如此类临床症状满足心律失常诊断标准的;早搏大于每小时三百六十次或者每二十四小时八千六百四十次;对超过五个半衰期药物停用者;年龄十八至七十五岁间包含功能性和气质性早搏。给药方式:结合随机双盲比对研究,实验药物同对照药物的外观无异,并需要做编号处理,药物编号同随机分派表序号一致[2]。结束用药时,做接盲。观察方式:用药以前与四周时间依次进行心电图,二十四小时动态性心电图。观察并对比:二十四小时平均心率改善状况,在一个疗程四周结束的时候,对各项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对用药毒副作用和药物不良进行预估。

1.3统计学处理

篇4

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

东北农业大学不乏人力资源,可是“人力”并不等于人才,只有拥有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才能更好地支持区域发展。如何加速科技人才培养,是构筑东农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的头号要务工程,为此建立了“三级塔式结构联动”建设计划,即第一层为博士人才科研启动计划,第二层为省部级杰出科技人才后备人选培养计划,第三层为国家级杰出科技人才后备人选培养计划。

从2001年开始实施博士人才科研启动计划以来,学校已出资1000余万元,使每个博士毕业人才都有条件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目前已资助了177人。获资助者一致认为该计划对提升他们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一方面使他们通过自由探索研究找到今后需深入研究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为他们加大与外界的科技交流提供了支撑条件,由此拓宽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增长了科研经验,使他们进一步争取到了省级乃至国家级科研项目。学校对这些获资助者进行了跟踪式管理,积极扶持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并把他们选拔到第二层后备人选中加以进一步培养,其中1人已成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成为全国普通高校骨干教师,2人成为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3人成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教师奖获得者,4人成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成为黑龙江省特聘教授,23人成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骨干教师。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进入第三层后备人选中,学校还实施了“外派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资助10名人才为访问学者,派到发达国家一流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些人员回国后科研业绩显著提升,有效地壮大了学校科技人才队伍实力。

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突破创新组织模式

单项研究即使取得创新性成果,往往也只是点的突破,难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带动力。只有围绕目标开展集群式研究,才有可能使实际生产发生实质性变革。因此,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是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工程。

学校从2006年开始每年出资1000万元,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扭转科研方向林立、难成体系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本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宁缺毋滥,严格标准循序渐进,杜绝为待遇和名誉临时拼凑的团队,杜绝缺乏设计而思路狭窄或研究目标分散的团队。采取自由组合申报――学校审核反馈调整建议――修改完善再申报――专家论证、答辩――再完善――立项建设的程序,促进人员知识结构融合、交叉,真正起到强化相关系列衔接研究的作用,达到汇聚队伍、凝练方向的目的,从而通过组织和集成资源,实现按既定目标从单项创新向集成创新的转变,提高重大成果的产出率及转化率。当年申报的9个团队最终只启动了5个,寒地粳稻超高产机理与生产关键技术、北方寒地蔬菜重要性状形成机理及分子聚合育种、黑土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技术、植物基因发掘与利用技术、猪和鸡肉质性状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每个团队都有3~4个相对稳定的方向,每个方向学校都资助了3个课题,加强自由探索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的前期培育和引导,发挥优秀创新团队在学校科研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学校科技创新从原来的“离散性”为主走向集群式“连续型”为主。

实施科技平台建设工程,突破科研条件桎梏

科技平台是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进行创新活动的舞台,科技平台建设的水平和人才素质及团队协调攻坚能力共同决定了一个科研基地的科研水平。科技平台的建设包括空间设计和设备布局与功能设计,科技平台的建设过程,是对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选择、排列及学校内部的要素资源调整、配置的活动,是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工程。“十五”以来,学校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大板块加以建设,每一板块上都制定了省高校、省(部)、国家三个层级发展培育规划,并要求每一科研基地从战略性、共享性、功能性出发,进行科技平台设计与布局,以实现我校长远特色战略目标。

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形成了9个覆盖学校理工科的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个文科基地,4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建成了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部级检测机构、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文科基地,并将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入学校,这些平台建设使学校科研条件有了较大提升和改善。学校架构一种聚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团队建设机制的同时,还积极从制度上架构一种聚集物力资源的新机制,尝试每年设立200万元仪器共享补贴基金,选择性地开放部分大型科技平台,促进基地开放式规范管理,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在集成共享中实现科研条件优势互补,有效地实现科研条件资源的积累,使更多的教师能享受学校资源、利用学校资源。

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建设,突破科技发展方式

方向是决定一切的,明确了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就能异军突起,出奇制胜。一流大学也不可能每个方向都一流,只有选好了方向,做好工作,省属高校也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上争一流。

东北农业大学坚持强化自主创新与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差异化竞争角度,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凝练”发展方向,实现战略性重点跨越和赶超,不断催生出代表我校未来优势和特色领域发展方向的技术群体,完善寒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使得国家级项目来源不断拓宽,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948”科技引进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国家星火计划、国家西部开发计划、国家成果转化基金等各类专项。国家级项目经费所占比例由“九五”的21%上升到“十五”的58%,实现了科研上层次、入主流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得到提升。

实施社会服务工程建设,突破支撑区域发展的路径障碍

东北农业大学深知,支撑区域发展是省属“211工程”大学立足的根本。“十五”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发挥优势,搭建科技成果通向产业化的桥梁和通道,强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使学校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功立业而赢得立足之地。

制定激励与考核并举的政策,使更多的人参与社会服务工程

针对一些教师深入实践不足,科技与生产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学校制定了激励与考核并举的政策,把深入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时间折合为学时计算工作量,与年度业绩津贴挂钩。在职称评定和考核时,规定学时不足最低要求标准,可用深入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时间折合为学时,并将“承担横向课题累积到校经费达15万元”也作为一条可选择的标准,不断调动大家参与社会服务工程的积极性。

基地布局点、面结合,为打造“块状”经济服务

黑龙江省50多个地市县均把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依靠力量,积极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合作共建关系。“十五”期间学校为他们编制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余部,培训乡村干部、科技带头人4900余人,农民30多万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农民科技专家大院”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通过科技咨询与指导、科技大集、农民科技节、科普之冬、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科技服务,推广各项实用技术100多项,省委省政府联名授予学校“黑龙江省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教育部、团中央也多次表彰学校“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中充分肯定了学校在服务“三农”和支持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十一五”以后,学校在面向广大地市县做好科技服务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几个富有区域代表性的市县建设,把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变课题,系统出击,并派出科技副县长,按照不同的区域特点创建多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正为打造“块状”经济样板进行全方位服务。

建立新型科技联盟,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篇5

关键词 医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edic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Research

FENG Yu, ZHAO Mi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continued to improve, health and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health care reform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people's urgent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norm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doctor-patient treatment under the law conflict preven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form the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spirit of patriotism,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to form a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moral law,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in channel,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litical,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the main front. In this paper, "medical students" of this group, based on "innovation," the word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mode reform,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form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常简称思政“基础”课,下文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心理素质和法治观念的主阵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是加强思想理论课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守好“主阵地”、建设“主渠道”的客观需要,对于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快速度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由大学生向合格建设人才转变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生动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必须一改以往教学资源单一化,讲授程式化的弊端,必须针对不同对象,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医学生”这一群体,兼顾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立足“创新”二字,通过多趣味、多形式、社会大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找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

1 医学生“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的第一门课程,由过去分开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而成。到目前为止,“基础”课已经开设了7年,全国统编教材也进行了六轮修订。可以说,“基础”课的教学已经超越了盲目摸索、大胆试验的原始阶段,迈向“以科研促教学”的新台阶。近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视野逐步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是,从总体来看,“基础”课的理论研究几乎都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鲜有针对不同类型、专业、层次高校学生的研究。

而不同类型、专业、层次高校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和适应性肯定是不同的,不可能一本教材、一套课件、“一统天下”。要真正实现“基础”课教学的目标,培养出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分门别类,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的“基础”课课程教学,从而才能真正实现该门课程的实效性。

医学生作为不同类型、专业、层次高校学生中的一类,由于其未来所从事专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转型、医患矛盾冲突对抗的关键时期,对其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品质的培养更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比较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同之处,摸索出一套专门针对其的“基础”课教学路径。

2 医学生的特性、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课的教学要求

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开启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对医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医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医生的医德、医风,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其专业素质的养成、医疗水平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形成,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医生,不会掌握精湛的医术,更不会成为卓越医生。所以,应培养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医学人才,摈弃以往“重医轻文”的错误理念。

按照医学生的特性、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开展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选择和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时根据医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在备课时就具有针对性,不仅是对教材的处理上具有针对性,在内容的讲解上也同医学生的专业相挂钩。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联系医患矛盾、医患和谐;职业道德联系医师职业道德,医生的;刑法罪名联系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安乐死;刑法中的紧急避险联系为挽救患者生命的截肢手术、难产病例中的母子选择其一;民法中的自然人联系胎儿的主体地位等。这样,不仅讲课的内容活波生动,而且贴近医学生的专业内容,就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达到教学的效果。

3 新型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的提出

笔者严格遵循最新出版的第六版“基础”教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密切联系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注重实效,把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主题讨论同开展文化讲座、抢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竞赛、网页大赛、歌唱比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主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使这门课程成为医学生真正喜欢、受益终身的课程。

每一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始一个主题(话题),其后组织全班同学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同时是学生自己在探讨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其思考也更深入,印象也更深刻,也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的效果。

同时配合每一章节实践环节的设计。如:

绪论:采访一位“过来人”

第一章:积极预期未来――做一个适合自己的个人规划(“中国梦 我的梦”)

第二章:观看爱国电影《白求恩大夫》

第三章:医患角色大扮演

第四章:辩论――“路人摔倒扶不扶”

第五、六章:“公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

第七章:医德医风演讲比赛

这种新型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通过捕捉“兴奋点”,渗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充实和丰富课堂,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而让学生愿意学习,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对先进的道德和法律的习得中产生“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帮助医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职业素养。

4 医学生“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4.1 基本素养与职业素质兼顾

“基础”课的教学既要满足普通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的相关要求,还要充分体现各专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流程设计上,应充分体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自然是“基础”课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中针对医学生,让他们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合格建设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4.2 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元教学方式兼顾

讲授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多元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一种“主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每一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始一个主题(话题),其后组织全班同学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在规范化教学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发挥,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情景等方式,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命。

通过医学生“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适时地、持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医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和育人功能,这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新建设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悦.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2] 周金凤.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创新之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8).

[3] 乔旺忠.对我国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反思[J].中医教育,2012(7).

篇6

一、让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的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知识通过言语的表达得以传递。在课堂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老师讲课,语言就是他们之间沟通的工具。同样一节课,教学质量却不一样,同学们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语言艺术应用的效果不同。特别是对于数学这门抽象的教学来说,如果不能实现抽象到形象的转变,是无法启发学生,向学生传播数学知识的。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生活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为简单明了的生活现象。

对数学语言进行生活化处理,通过一些有趣的比喻、顺口溜或者是儿歌的形式对数学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大于号、小于号的教学中,可以说成是两个兄弟比赛力气,有两个点的(即开口一端)力气大。这些有趣的比喻能够让学生记忆更深,也能够帮助其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增多,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其中数学的含义。

二、联系数学,创设生活场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具体手段,是把数学知识融入到能够联系的生活实际当中,通过人为地营造来完成一个生活中的数学任务。这样把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智慧,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的问题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有趣的黄金比,以及黄金比的故事。让他们对自己的身高和手臂的长度进行测量,统计测量比例。

三、温故而知新,引发现实思考

虽然说小学的数学是基础教学,但是其实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因为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所涉猎,有一定生活体验的小学生对这些知识只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可并不代表他们未曾使用过。老师要返回现实,联系根本,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继续总结数学知识,达到“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

篇7

大学生 科技 创新 重要性 意识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智能化的技术成果已遍地开花,高新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前景堪忧。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需要针对严峻形势做出自身的改变。现在的岗位设定都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合理应用。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基本形式,努力通过自身转变就业方式,同时改善社会就业形势,迫在眉睫。

2、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生产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最基本的培养基地,对于发展科创型人才应该担起主要的重担。青年强则国家强。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经济的成功转型都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型的建设人才。只有通过培养现在的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才能为祖国未来的科技建设提供助力,做出应有的的贡献,才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各个产业的不断创新,使我国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的现状分析

1、具有创新的热情,缺乏坚持

创新不仅仅需要灵光一现的感觉,还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要学习肯定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意见。然而,当代大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的热情,却没有对于科技创新坚持下去的勇气。三分钟热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仅有了热情,不能投入到实际中就是虎头蛇尾,到最后不能坚持,选择放弃。这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自身阻碍。

2、不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进行合理创新

作为在校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和条件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去发展个人爱好。现在网络的普及,让传递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不断补充知识。然而,面对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对于获取的信息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所以很难有所突破。大学有着大量的图书和资料供学生查阅,给当代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优越的条件。但许多同学却不能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用学校的资源,这也是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对于身边的资源不能好好利用,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意识认识不足的原因。

3、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吸引力不足

学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创新能力却很少有学生掌握。现在的大学生活比较单一,导致大学生的科创意识缺乏。大学中虽然有创新的条件但很少有学生接触到创新,周围同学创新意识缺乏,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也没有兴趣。一提到创新,学生就会认为比较困难,很难着手。要让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产生兴趣就需要氛围,而不是抵触。由于创新气氛不浓郁,所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4、对于创新认识不足,不知从何下手

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有很多同学对科技创新抱有一定想法与尝试,但仅仅在灵光一现,并没有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内在的精髓,认识不足,不知如何下手,更不会利用好身边的有利环境,最终导致了许多人仅有想法,并无实践。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接受更多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变化趋势。不仅要有创新的想法,更要有下手去做的思想准备,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出来。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1、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据了解,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根本没有针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许多学生以为,他们高考之后到了大学可以自由放松而不是如高中一般拼命学习,所以思想上懈怠,学习能力和探究研发能力也随之减弱。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意义,指明高等教育着重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阶段。

2、组织开展各种科技竞赛和创新成果学习培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社团活动层出不穷,竞赛也慢慢增加。但是关于科技的竞赛却鲜有耳闻,而针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观摩学习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的根据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对于各类竞赛,要让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动脑动手,而不是整天漫无目的游手好闲,沉迷网络,更不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学生去遵循老师的意见,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学要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不是只会学习、玩闹的学生。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即使开展各类竞赛,也难免会不想参加,怕自己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加大宣传科技创新的好处,强化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改善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方面能力缺乏的现状,同时要不断深化这些意识,思想决定行动,将科技创新的意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晗,张婧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关系[J].科技视,2013(27).

[2]刘春风.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3]温习勇.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1).

[4]陈志瑶,程坤.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8).

篇8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9-02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大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应该比较感兴趣。但是,笔者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数量正不断减少,参赛作品新意不足。对此,笔者忧心忡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问:“如果人一旦掉进沙井,我们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人获取求救信号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打电话报警,有的说大声呼叫,有的说向上抛出身体携带的物品……我让学生互相评议哪个办法可行?一个学生提出在沙井盖安装自动报警器,这个办法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着说:“沙井里往往有水,这个报警器在水中能响起来吗?救援人员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位置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最后,有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巧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成信息。对价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对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要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点燃创新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制作洗润皂纸。当我讲解用喝剩的红酒浸泡皂纸可以起到滋润手部皮肤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笑着说:“用红酒来浸泡皂纸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纸还比红酒贵呢?”其他同学听了,立刻哄堂大笑。这节课本来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红酒,可想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立刻说:“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平时,我看见妈妈喜欢用玫瑰、芦荟捣成汁水来敷面,把红酒改为玫瑰、芦荟也可以起到润肤作用啊!而且成本还不高呢。”我随即表扬了她的想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天后,玫瑰皂纸、芦荟皂纸应运而生。在这个例子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意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

三、利用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所以,对小学生的“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要示以善意的微笑与鼓励。还应该要求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尽量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创新的美。例如:有学生把商店买回来的两层储物盒用作多功能粉笔盒。这想法合理,但是过于简单,缺乏创意。于是,我首先表扬他学会观察问题,联想问题,接着指出在拿放粉笔时比较费力,叫大家一起帮助他解决问题。最后,我统一意见,让他叫木工师傅按照两层储物盒的尺寸制作一个多功能粉笔盒,在粉笔盒顶面钻几个跟粉笔一样大小的孔,方便教师把粉笔插在上面,使用起来不费劲。这位学生非常乐意修改。在第29届广州市番禺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多功能粉笔盒获得了一等奖。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的制作和研究成果,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大增,科技创新的兴趣才能产生。即使学生的作品做得不理想,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积极参与制作的态度,帮助他们改进作品,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使他们都能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篇9

[关键词]学生 科技创新 活动 培养

2009年7月,当笔者第一次带着学生走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赛场时,心情很激动:当学生带着科学论文项目“酒窝的双基因隐性遗传假说”终于站在领奖台上捧回一个全国二等奖时,笔者的心情又变得非常平静。激动的是,为了这一天,笔者和学生都已经付出很多,学生获奖也是对老师付出的一个肯定;平静的是。回顾几年宋辅导学生参与创新大赛的经历,笔者深知,要想培养一个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完整体验研究过程的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和培养。

一、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基本素质

辅导学生参加过创新大赛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要想出创新成果,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除非是教师包办。当然,教师包办的后果是既违反参赛规则,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更甭提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了。所以,发现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是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在几年的辅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应具备的几项基本素质:活跃的思维、动手的愿望、克服困难的决心,三者缺一不可。

(一)活跃的思

活跃的思维是指有想法,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是最好的。如果是仅凭记忆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并不一定具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为提问较多,甚至随时有可能难倒教师。而且这一类学生还常常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容易将所学的东西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二)动手的愿望

有热情而没有创新想法的,根本无法开始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性思维而又不愿动手实践的,也只是空想家。在挑选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时,往往初期讨论时学生热情高涨,但后期因懒于实践而最终放弃的学生则不在少数。

例如“酒窝的双基因隐性遗传假说”这一课题。实际上在几年前就有学生注意到了。在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的《生物》教材中,一道课后练习题让笔者连续几年接受着学生的挑战。因课本讨论到的“有酒窝为显性遗传,所以父母没有酒窝。孩子就不可能有酒窝”这一说法,几乎在每个班都有孩子提出质疑,说自己有酒窝,而父母却没有。但是在质疑过后,很多学生会不了了之。最后只有一位学生希望对此深入研究,想亲自通过调查更好地解释酒窝的遗传现象。

(三)克服困难的决心

有了好想法、好做法,但一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者,最终也无法出成绩。只有真正有创造性的想法,又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勇于克服重重困难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事实上,这也是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的共同特征。

所以,在每一个课题开始之前,笔者都会向学生强调这几点,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在项目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有了基本素质,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当然还离不开在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中各阶段的锻炼与培养。现结合几年的实践经验,对各阶段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加以阐述。

(一)确定选题阶段

1 提升观察能力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一步是确定选题。一个好的选题既是学生研究的内容,也是其研究的动力。如果选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对此会更感兴趣,在确立了其可行性后,那么这个课题就比较容易做下去。但找到一个好的课题并不容易。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善于发现,会注意到常人难以关注到的问题,即可能创新之处。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首先是要鼓励他们注意生活中的几个“不”――不方便、不寻常、不合理。用眼睛从这几方面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社会热点,再提出解决办法,这是搜索课题来源的最主要的途径。

以2008年科学论文参赛项目“从公交车站看城市文明”为例。两位参赛学生由自己平时上学放学时在公交车站候车的辛苦,想到研究公交车站设立长凳的问题。恰逢东莞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他们希望以此为东莞的文明加分,便选之为课题进行研究。仅几天后国庆长假结束时,他们就带着在珠三角各地拍回的照片和论文初稿来见我了。尽管是第一次写论文,格式和内容都不太好,但是,他们的独特视角,加上切实的实地考察带回的有效的第一手材料,都为后期的论文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题虽小,但在几个月后,东莞公交车站悄然增设的候车长椅。无疑很好地呼应了他们的想法,证明了他们为提升东莞城市文明形象而提出的建议的可行性。想必他们如今再次在公交站候车时,心中必然会有种油然而生的自豪。而这一项目的发现,正是由对平日“不方便”的所观所思而得到的。

在经过基本的训练后,大多数学生的视角都会因此而变得更宽广,开始注意到许多平时不太在意的现象。在这个阶段,很多时候他们所发现的内容,往往就是前两年创新大赛的获奖研究项目。

2 训练查新技能

由于创新大赛比赛规则限制,他人研究过的内容,一般就不会再做,所以训练查新技能也很重要。一般学生多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参考资料,但也可能因此而获得一些并不可靠的参考资料。

例如在进行有关酒窝现象研究前,一般网络搜索得到的相关理论基本都与课本相同,认为“酒窝是显性遗传的”,但这无法解释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倒是在一些亲子论坛中,一些自发地有关酒窝现象的讨论中,能发现酒窝遗传关系的多样性。因此,搜索相关专业已发表的文献就非常重要。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大学查找中国期刊网,东莞因图书馆系统资源丰富,也可以利用其免费提供的维普数据库系统进行查找,在确定课题的初期,这一过程必不可少,以避免项目开展起来却发现没有创新性。当然,在后期提交参赛时要出具专业的证明,还需要专业的查新机构协助。

3 鼓励质疑精神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还得有“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质疑精神,这样才能够有新的发现。在确定选题过程中,要经常提醒并鼓励学生的大

胆合理的质疑,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酒窝的双基因隐性假说”就是大胆地课本的说法,也不盲从网络的观点,而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合理解释。当然,质疑精神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

例如在讲到“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一节时,结合当时的一个社会热点“东莞禁猪令”,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政府禁令是否值得支持。很多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都会联想到可通过建设沼气池来解决养殖场的污染问题,没有必要因此而禁止养猪。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政府部门为何没有这样做,是没有考虑到还是其他原因,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调查去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从而延伸成研究项目。尽管最后研究的学生因为学习紧张而没能继续下去,但在不久之后,“禁猪令”的撤销证明了他们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

(二)课题研究阶段

尽管在课堂上教师会讲解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但只有在项目研究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1 借鉴研究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查新之后,有些学生往往会因自己的想法总是与他人雷同而泄气,或是想到了课题却不知如何开展。这时,应鼓励学生仔细研读获奖作品,重点深入了解其研究方法。一方面,发现他人研究方案的可借鉴之处,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这对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另一方面,青少年作品并非尽善尽美,在研读过程中还应思考其可改进之处,这说不定还可能是确定选题的另一个切入点。

例如,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一个获奖作品“杵状拇指的研究”是典型案例的一个,因为其调查方法并不复杂,结果分析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了解其方法的可借鉴之处的同时,孩子们对自己的创新项目更有信心。“酒窝的双基因隐性遗传假说”也正是在借鉴这一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2 注重实践调查和实验

科技创新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调查法和实验法,两者常结合起来应用。因为如果仅有调查,结果往往难以有较强的说服力,所以常会辅以实验;而一些实验,也常需要以调查作为研究铺垫,二者相辅相成。上述两种方法理论上都不难,但只有真正实践后才能体会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实际上,调查不仅仅是发一份问卷而已,其背后还有很多的学问。例如在调查酒窝现象时,调查方案就调整了四五次。在预测调查时,研究者发现了个别人具有单侧酒窝的现象,只得调整原有的仅以“√” “×”记录有无酒窝的方式,而是自行设计了一个记录符号“|”或“|”代表单左侧或单右侧酒窝;第一次设计好的调查表格是以班为单位让班长协助记录的,在统计过程中发现有乱填的现象,只得放弃调查结果而另行调查:第二次在调查表中不仅配有酒窝的性状图片。还对酒窝和梨窝进行了界定和区分,并以作业的形式发回调查表、不配合者不用交回调查表等方式,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在扩大调查样本时还用到网络调查平台。但因第一次使用而对网络平台的数据统计方法把握不好,而导致设计的问卷要从头来过;在调查结果统计时,从刚开始用手工统计的错误率高再到电脑统计时的错误率为零……不断调整的调查方式和统计方法都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调查方式的长处或不足、从实践中提升了其开展调查的能力。

要想提升项目的质量,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很重要。初中实验以设计对照实验为主,其中除变量外其他条件的控制是实验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例如在科学论文项目“牙签的使用现状和细菌检测报告”中,如何做到取样过程不受污染,单是这一方面学生们就想了很多办法。先是连包装拿回来,然后在无菌箱里打开;后来仍担心有污染。便模仿着警察现场勘察时用全新的密封袋进行取样;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做好无菌处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 加强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往往就是创新的突破口。例如在酒窝的遗传现象研究中,最初只考虑酒窝到底是显性基因控制还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问题,结合有酒窝的人群比例小,以及分析多种遗传关系后大致可确定酒窝是隐性遗传,但后来在调查过程中又发现极少数人群还具有单侧酒窝的现象。进一步开展遗传关系的调查后发现,单侧酒窝的孩子其父母多数有一方是单侧酒窝,于是大胆提出了“双基因控制酒窝性状”的假说,再由此综合得出“酒窝的双基因隐性遗传假说”。后期调查得到的大量遗传关系基本印证了这一假说。这一假说的提出比最初设想的“酒窝的隐性遗传假说”,其创新性明显又更进一步。

4 提高撰文水平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次撰写论文时都是不符合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的,因此论文通常都需要改上许多遍。第一遍,让学生对照一个范文格式来写;第二遍,指导学生的数据统计及分析;第三遍,调整论文结构;第四遍,更正语句用词。而数据的分析、词句的斟酌等往往需要改上十几遍,甚至到最后了仍有可改之处。这些都应该尽量让学生完成,而教师仅批阅后给出意见。当然,这样教师比较费力,但学生收获会更多。在一次次地修正中,才能体会到科技论文的写法和要求,也更体会到项目研究的艰辛。

三、在参赛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篇10

关键词:机电类 中职生 科技创新活动

一、对机电类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分析

1.缺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观念

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中职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效果。机电类的学生,因为就业前景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占用较多的精力与课余时间,所以学生一般都把精力与时间放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去考一些资格证书,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上。

首先,传统的教学工作只注意灌输与理解,缺乏多元性、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所以科技创新活动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并不高,甚至非常低。

其次,缺乏浓郁的创新氛围。以机电类中职院校举办的相关创新学术讲座为例,调查显示,学生自愿参与的数量很少,多数是被老师硬性要求参加的,在整个参与的过程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缺乏相应的指导

根据调查显示,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还有缺乏教师专业指导的因素。机电类的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参与者要具备一定水平的知识与技能,而中职学生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却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与中职学生本身的专业并不相关,使学生无从下手,造成创新能力与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与效果。对于教师来说,科技创新活动与他们本身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不愿深入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3.缺乏足够的活动经费和实验场所

机电类的中职院校,活动经费一般有限,为了便于管理,相关的实验场所开放程度不足,因此,只有参与科研活动的少数学生才有机会利用有限的实验场所和活动经费,对于其他学生即使有想法,也因为没地方、没钱实验而无法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对机电类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

1.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观念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观念,首先要对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或改革,由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导的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其次,机电类的中职院校要加大相关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比如建立专栏,发行简报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视与广播等工具,召开相关的会议进行动员,在学生潜意识里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观念。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一些互动性较高的论坛、讲坛等方式,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促进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对教师的指导

机电类的科技创新,是要以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知识体系为基础才可继续进行的,而专业教师的指导可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老师指导的地位,激励教师积极地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比如激励保障机制可以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科研评估与申报,落实其导研的经费等,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奖惩的力度,形成长效的激励保障机制。还可以赋予相关教师优先的资格,在评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整个机电类中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3.提供场地与资金的支持

学校提供场地的支持,通过加大相关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以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自主研究创新的模式开放实验室,并将其纳入中职学生实践教学的环节。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经考核合格后赋予这类的实践创新研究一定的学分,将成果应用到竞赛与评奖活动中,并由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对获奖的项目进行宣传与奖励,提高学生成就感,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