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与健康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俗习惯与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
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篇2
公司端午节活动方案(1)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端午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学习用折纸做的五彩粽。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端午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端午的民俗活动)
引出——赛龙舟,端午食粽。
5、举办食粽宴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谁一起吃?
师:你吃的粽子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是买的,也有送的;是妈妈送给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师:为什么要送粽子?
a、师给队员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话;粽子该是投入大海的,因为你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别忘了给自己投一个粽子!祝端午节快乐!
b、队员相互送粽子;
c、鼓励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给同学的队员,将自己的爱心和祝福送给队员。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一边听辅导员讲故事)
师:端午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1、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端午节。
2、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
公司端午节活动方案(2)
一、活动背景: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二、活动目的:
弘扬传统文化欢度端午佳节
三、活动目的:
1、庆祝中国端午节的到来,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息;
2.提升公司凝聚力;
3.加强各部门同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4.增强公司员工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时间:2019年6月9日
五:活动地点:2号厂房东边的空地
六:活动对象:三河市通用离合器有限公司全体员工(杭州公司员工端午节活动由杭州负责人开展)
七:活动内容
1、包粽子比赛: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国通行的习俗,而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比赛规则:10人一组,可分4组进行比赛。将准备好的粽叶、糯米、红枣、红豆、猪肉物品发放给参赛选手,听到裁判员的指令,开始动手,完成的作品需达到指定的标准,(最终解释权在裁判员),取前3名,参与选手有参与奖。裁判员根据比赛结果发放相应“领奖卷”。
准备材料:布料、带子、米、绿豆、仿真水果(小)、桌子数张。
2、制作香囊:民俗学家陈连山撰写的《话说端午》里提到:端午节的核心是驱邪除瘟,保持健康。香囊,指装裹了具有辟邪作用的药物或香料的袋子。自己剪剪缝缝做出的简单的具有各种形状的香囊比起市场上的就很有意义,既可以送给家人朋友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也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学学古人的手艺。
篇3
关键词:德昂族;茶文化;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47-01
一、茶在德昂人家中的重要性
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这也是他们独有的风俗习惯。如作为探望久别的新友和求婚时的见面礼;请客时用作“请帖”;有过失需请对方谅解时,也是先送点茶叶;甚至发生纠纷不能自己解决,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一小条草烟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诉理由。由德昂族用茶的种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禁忌信仰、婚俗语姻约等等乡土民俗,亦可以说,德昂族与茶有关的种种活动,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更为有趣的是,茶叶还代表德昂人的礼节。德昂人不论为什么事都离不开茶叶。
二、德昂族茶文化在其风俗习惯中的体现
(一)择偶茶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都享有择偶的自由。双方经过相互了解和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决定确立关系或缔结婚约时,男女都要告诉自己的父母,而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这种“告诉”不是以言语表述,是以茶代替。即小伙子乘父母熟睡之机,将事先备好的约三市两重的“择偶茶”置于母亲嚼槟榔用的筒帕里,待母亲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该为儿子提亲了,随即便与丈夫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为儿子提亲的媒人。姑娘也照此方式进行。
(二)提亲茶
媒人前往姑娘家提亲,不必带其他礼物,只需在筒帕里装上一包一市斤重的茶叶,到女方家后,亦不必以言语表达,只需将包成三角形的茶叶放在供盘上,双手托盘举过头顶,敬到主人面前,主人就明白媒人的来意。经过媒人连续三晚的“说谋”,主人看到男方确有诚意,即欣然收下茶叶,表示同意女儿的婚事;不收,即表示拒绝。
(三)定亲茶
男方父母知道女方父母应允女儿的婚事之后,仍需请媒人再次带上两包一市斤重的茶叶和猪肉等,选一吉日的早晨,前往女方家宴请其父母及寨中的长老等。席前,先由媒人将茶敬给女方的父母,然后由男方的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及舅舅各分赠茶叶一包,以示认亲。紧接着再由他们陪同小伙子以茶认亲。最后才由双方亲戚议定定婚礼物及婚期。
(四)迎客茶
到德昂族村寨去,行进在竹楼相衬的寨中小道上,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房前屋后的茶树,这时,无论客人进入谁家,都会受到热情接待。客人光临,德昂人不是递酒,而是敬茶。古往今来德昂族都保持着“说一句话,喝一盅茶”的习俗。茶水,是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均用大土茶罐炖在火塘边,随喝随倒。
(五)敬客茶
德昂族遇上亲戚或挚友来访,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敬茶。这茶是由主人临时采摘来的。鲜茶采来以后,即将锅盖置于火塘的三角架上,将茶倒入锅盖内,然后三番五次的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稍凉片刻,又用手抓一小撮,放进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即用滚烫的开水冲入罐里。待水泡全消,又再烘烤,尔后再倒给客人喝,直到喝完。主人只能喝第二道貌岸然茶,以示以诚相待,友情长存。
(六)送客茶
客人告辞,德昂人仍喝茶相送。如送一般客人,便将自家备饮的茶抓一把置于大土罐里,稍烘片刻,待喷出香味,即冲开水并继续将水烧开,然后按人头每人倒一碗,边碰碗边喝茶边说道别的话。如果送的是贵客,则要喝竹筒茶。竹筒也是现砍的嫩竹。竹筒砍好后,即取精心制作和保存的春茶放入竹筒里,倒上清凉的井水,便在火炭上烘烤,待烤到竹皮发黄,飘出醇香的茶味,才将茶水倒在碗里,让友谊像茶水一样永远飘香,像竹子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七)回心茶
在德昂族社会里,某一个人做错了事,经众人教育帮助,本人表示悔改,愿重新做人,就要邀请长辈们到其家中喝回心茶,以表示回心转意。制茶与喝茶的方式,与喝送贵客的“送客茶”相同。
(八)和睦茶
德昂族中,夫妻或朋友因某件事发生争执,并导致感情上的伤害,经父老乡亲们的调解,两人言归于好时,要邀请长辈及亲朋好友到家中喝“和睦茶”,以表示永远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制茶与喝茶的方式,与喝“回心茶”相同。
(九)叫魂茶
至今德昂族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人一旦生病卧床,特别是小孩稍有病痛,除了服药,还要为他们叫“魂”。德昂族认为,病人自己或小孩其父母在路上行走时,其“魂”被死者的“鬼”骗走了,所以才染上了病,导致“魂不附体,四肢无力”。因此,光给他们服药还不行,必须把“魂”叫回来。叫魂的地点,一般在人们经常歇息的地方或村寨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叫“魂”时,由长老或父母带上篾盒熟饭,盒内一头装一个鸡蛋,一头装一小撮茶叶。到了指定地点以后,他们边诵咒语边转动饭盒,转了7圈以后,即起身回家。途中,不能回头张望,也不能跟人搭腔,径直回家里。到家以后,又拿着饭盒在火塘上转三圈,意即先将死者的“鬼”与病者的“魂”分开,不能在一起共存。转了三圈以后,即打开饭盒,让病人吃鸡蛋、饭。末了,又取也饭盒里的茶叶,放在土碗里,用开水泡茶后端给病人喝,意即让其魂安居乐业,像茶树一样安安稳稳,健康成长,不要四处游荡。
(十)认干爹茶
德昂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认“干爹”的习俗。一般是在少年儿童或婴儿有病时进行。认“干爹”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为婴儿取了乳名后,婴儿常昼夜啼哭,长者便认为是取名不适,需要认一个“干爹”,并为其另取乳名;另一个是少年儿童久病不愈,长者便认为需要认一个体格健壮的成年人为其“干爹”,以驱逐病魔的缠绕。认“干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两根木头或四节竹子,在山间小道上搭一座“桥”,“桥”搭好后,将用芭蕉叶包好的茶叶置放于“桥”的两端,主人则躲在路边的草丛或树丛中观察,哪位男子先过“桥”,主人便出来向其磕头。来人受礼后,自然心领神会,随即拾起地上的两包茶叶,径直回家备礼。礼物为一包茶叶、一对手镯或一套衣服。认“干爹”仪式于第二天上午进行。太阳则升起,主人便带上一包茶为儿女登门请“干爹”,“干爹”收礼后,又带上自备的礼品前去抚慰病人,高诵“祝寿词”之后,即为其取名,并将手镯套在其手腕上或将衣服穿在其身上。同时,又用开水冲茶,边吹边喂给病人喝,以示保其平安、长命百岁。仪式过后,主人又将一包茶叶敬给来客,表示正式确认其为儿女的“干爹”。认“干爹”的另一种方式是,病人在家治病期间,谁先到家里串门就认其为“干爹”。其间,都是以茶作为礼物。先是主人磕头敬赠茶叶,来客接茶后即明其意,回家后包好自制的茶,备上手镯或衣物,于第二天上午来到病人家。认“干爹”的仪式与前者相同。
三、结语
德昂族对茶叶的依赖和喜爱世代相沿,从而形成了联系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茶已经渗透到了德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婚俗、社交、宗教还是建筑都能够体现出茶的重要性。在研究德昂族历史文化方面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4
丹纳(1828-1893),法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批评家。他的《艺术哲学》这部著作较为全面地论述艺术创作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1]
丹纳一开始就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 换句话说,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决定了艺术品的种类。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就是作者所言的环境。丹纳认为,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所以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文化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品种。例如,希腊雕像产生于热爱运动、崇尚艺术的古希腊时代;哥特式建筑产生于封建与基督教的中古时代;意大利美术产生于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
不同的时代精神可以映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映射出不同的种族特征。种族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而具有的独特的特征。作者将种族比喻为艺术创作根源中的原始花岗石,它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它是一个民族的永久的本能,它与民族的寿命一样长久,一样牢固。
二、种族、环境、时代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表现在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及精神气质上的心理特点的总和。[3]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性格。
在古希腊时代,全身是希腊人特有的习惯,衣着只是附属品,不拘束身体;房屋室内配备简单,即使是他们喜欢的露天生活中的广场和练身场也一样简单朴素;在古希腊城邦,公民享有参与公共职务的权利;在练身场和舞蹈学校的培养下,公民可以轻松地成为一名军人。古希腊人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存在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这种心灵产生于古希腊时代,而不是封建时代,也不是文艺复兴时代。所以说,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性格。当时希腊人民的性格是:简单、朴素、活泼、乐观、勇敢。
再来说说种族,以日耳曼族和拉丁族为例。日耳曼族,比如德国人和英国人,身材高大,外貌平平,但是安静、慎重、理智、有恒心,可以坚持不懈地做事业。拉丁族,比如意大利人,生活简单,头脑敏捷,能说会道,感觉敏锐,行动迅速,但是经常过犹不及,遇到刺激会过于兴奋,以至于会忘记责任和理性。通过对日耳曼族和拉丁族的比较可以发现,种族不同,性格也会不同。
三、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以一定的创作方法为依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感悟,将特殊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创作性劳动。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精神气候中,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精神气候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直接影响艺术家的性格,进而间接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
精神气候是指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是产生作品的决定性因素。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但却明显地影响着艺术家的才干,精神气候改变,艺术家的才干的种类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国家的艺术宗派,有时以理想的精神为发展的趋势,有时以写实的精神为发展的趋势,有时以素描为主,有时以色彩为主的原因。艺术家若是不走群众路线,就会被社会排斥,甚至于淘汰。
那么,精神气候是怎么对艺术品产生作用的,这里用精神状态以悲观绝望占主导的社会环境来加以说明。首先,艺术家是群众中的一员,是集体中的一个分子,苦难使群众伤心,也使艺术家伤心。其次,艺术家在苦难中长大,看到的、经历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悲伤,于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以悲伤为主。再者,艺术源于生活,在悲伤的时代,艺术家只能获得悲伤的暗示,教堂中的仪式、屋里的家具、别人的交谈,都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最后,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是,在悲伤的时代,只有悲伤的作品才能引起悲伤的群众的共鸣,群众是艺术作品生存的土壤,悲伤是艺术作品生存的养料,二者缺一不可。总而言之,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也就是环境,先是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活和情感,造就了艺术家符合环境和时代的性格,进而影响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最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种类。
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时代、封建与基督教的中古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特色的艺术或艺术品种,并且作品的主要特征都与时代和民族的主要特征一一对应。
希腊是一个三角形的半岛,一面是丘陵地,一面是滨海,天气温和宜人,夏季没有酷热使人消沉或懒散,冬季没有寒冷使人迟钝僵硬,在这样温和的气候中生活的民族,精神平衡和谐,性格聪明开朗活泼。希腊人不沉溺于宗教,神明跟人类一样是快乐的。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也同宗教生活一样轻松愉快。希腊人喜爱学习,善于思考,所以头脑敏捷;热爱生活,所以年轻乐观;天生是理想主义者,所以容易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成为优秀艺术家的三个特征也在希腊人的性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是希腊人感觉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易于分辨细微的差别,这使得艺术家可以将造型、色彩、情感等所有元素结合得非常融合,换句话说,可以将源于生活的素材,很完美地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二是希腊人凡事追求清楚明白,喜欢简单而明确的轮廓,讨厌不清楚的、抽象的、怪异的事物,这使得艺术家可以将作品的意境限定在容易被想象力和感官理解的范围内,让作品成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欣赏了解的艺术,并且流传千古;三是希腊人对现世生活的喜爱和重视,对于人的力量有着深刻的感悟,追求愉悦,这使得艺术家倾注于表现人的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肉体,而不是病态的精神或残疾的肉体。
神庙是希腊城内重要的建筑物,而雕像是神庙的重要内容,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简单、朴素、宁静、高雅、雄壮,这种印象与希腊的民族精神完全一致。希腊人的心灵和肉体是健全的,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健全的;希腊人不喜欢过度兴奋的幻想,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清明的理智的产物;希腊人喜爱运动,追求健美、强壮的肉体,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舒展的、雄壮的、优美的。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
四、结语
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民族性格是由种族、环境、时代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成的,是一种不容易变化的特征,它就好比地质结构中的原始地层,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构成民族性格的特性始终存在。艺术创作也是有等级之分的,最肤浅的艺术创作是那些流行的风气和暂时的事物,略为经久的艺术创作是那些被当时的一代人认为的杰作,而经久不衰的艺术创作是那些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的不朽之作。明白理解了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后,将更易于探寻到艺术创作的根源,更易于领会艺术创作的内涵,更易于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 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社会机制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意识。那么,人的道德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这首先关系到道德的起源问题。历史上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神学家从人自身以外的某种超验力量出发,认为人的道德起源于某种神明的启示与安排,从而得出“神启论”。“人性论”者则从人自身说明道德的产生。他们或如伊壁鸠鲁认为道德滋生于人的趋乐避苦的自保自爱的天性,或如孟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的“四心端”,或如佛洛姆从“人的本性”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等等。“生物进化论”者则认为道德是由于生物进化和遗传基因而产生的。但这些都没有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问题,只有历史唯物主义者从唯物史观出发,立足于社会生产实践,真正科学地指出道德产生于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和社会交往过程。也正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产和交往中,人的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这也包括人的道德意识的产生。
那么,人有了道德、道德意识,又是如何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呢?根据康德的观点,人是自由的,“人为自己立法”,强调人的行为选择出于人的理性、自由意志。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确是理性的,人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通常情况下是基于个体的自由意志自主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的。但问题是:人的这种理性、自由意志又是如何形成的?显然,无论“神启论”、“人性论”,还是“生物进化论”都是说不通的。事实上,道德行为主体基于自由意志的自主选择并不是个人自然欲求的随心所欲地选择,它仍脱离不了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与交往活动。像狼孩那样,任何脱离社会生活环境的人,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更不能形成正常人的道德意识,难以进行道德行为判断选择。这是从类的角度来说的。个体道德发生以类的道德发生为前提。个体道德意识产生和道德行为选择判断更要受到各种社会机制的影响与制约。
一、社会生活环境因素
从最熟悉的社会日常生活环境出发,影响个体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选择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生活环境、学校生活环境、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
1.家庭生活环境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最初的伦理关系。家庭是人的最初摇篮、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的启蒙老师。家庭生活环境最直接地影响着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
家庭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第一场所。人出生下来时,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痕迹。处于婴幼儿时期的人,生理心理还十分不成熟,意识还很模糊,还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人的意识,更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因而在人的心灵的“白板”上最先留下什么“痕迹”,往往会在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样的意识。而家庭就是心灵的第一块“底版”,父母亲人则是最初的“涂鸦者”。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往往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个性、品质。从小沐浴在温暖与慈爱的阳光中的人与从小就生活于阴森与暴力的家庭氛围中的人,会形成迥然不同的个人性格、个人道德品质,做出截然不同的道德行为选择。前者往往心地善良,对社会和他人充满爱心与奉献;后者往往内心冷淡,对社会和他人冷漠无情,甚至充满仇视。人间的冷暖,世间的明暗,最初就是通过个人所在的家庭生活环境体悟到的,并对其今后的人生态度、价值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是个人道德教育的最好榜样。父母是子女最熟悉、最受信任的亲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其模仿的榜样。尤其是对道德意识正在形成,行为选择还举棋不定的儿童,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都是“对的”,因而其行为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行为。父母的道德品行怎么样,往往会“遗传”给下一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即是此理。“子不教,父之过。”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教子”的经典故事,都深刻揭示了家庭生活环境、父母亲人的榜样示范对人的道德意识培养和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性。
2.学校生活环境
如果说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影响婴幼儿童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那么学校生活环境则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生活环境中,对个体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教师的师德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而且在于育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对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和偶像,他们对老师几乎是言听计从。因此,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师德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德。
学校的教学活动,不仅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文化,还教他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准则。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境界,从而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个体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正确的道德意识,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也少了许多盲目性,更多地去考虑到社会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
3.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
人自出生下来,就已经被选择在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并时刻同周围的环境打交道。相对于家庭生活环境和学校生活环境而言,人更多地要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生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选择也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行修正。
人进入社会就是走进一个更为复杂多样的世界。在这里,既有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有世间的冷热暖凉;既有人间的真善美,又有社会的假恶丑。人不再是“单面人”,而是“多面人”。个人原有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有些可能会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有些则会被完全颠覆。即使是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也会因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个人的道德行为选择面临更复杂的状况,更艰难的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生活,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往往会形成什么样的道德意识,做出什么样的道德行为选择。清正廉明、公平正义的社会,人往往出淤泥而不染,两袖清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人人沐浴在阳光之下。腐化衰败,黑暗恐怖的社会往往造成人们同流合污,尔虞我诈,欺小凌弱,人与人之间互相抨击,互揭其短,丝毫不见光明。
二、社会结构因素
如果从社会生活结构方面来讲,影响个体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选择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社会政治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1.社会经济生活环境
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作为上层建筑范畴,始终受到对其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如前所述,主体基于自由意识的行为选择并非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社会生产生活的限制。“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只有血亲、家庭等级的道德选择,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产生民主、平等的道德行为选择;在家庭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只能产生家庭主义精神,在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之上,才能确立个人权利意识。”因此,从根本上讲,个体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并随其变化而发生改变。
2.社会政治生活环境
经济生活对道德生活起决定作用。政治生活与制度则对道德意识及行为选择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一方面,掌握政权的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制定符合其统治的法律法规,提出某种特定的道德价值体系及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并通过法律、政权、国家强力机关等以政治强权的方式维护与推行其择定的道德价值体系及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如中国古代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定儒家伦理的绝对统治地位,深远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道德生活。另一方面,当发生政治革命或变革时,原有的道德体系会发生部分或完全的改变。它们或被新的道德体系所代替,或者倒退为更落后的道德体系。中国近代的,就对新的道德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则完全破坏了人们正常的道德生活。因此,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选择也脱离不了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并在特定政治生活环境中进行选择与被选择。
3.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同时也是人们道德意识与行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宣传教育、文艺作品形象、影视媒体传播等文化形式广泛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它们对人们的道德意志有教育感化作用,对其道德行为选择有引领导向作用。它们“不但艺术地再现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面貌,而且从审美上解决道德问题,用典型形象向人们显示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和行为是高尚的、有道德的、美好的,值得人们尊敬和效法;什么样的人和行为是卑劣的、不道德的、丑恶的,必须抛弃和否定”。文艺复兴时期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中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这些对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选择产生了巨大改变,并深远影响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三、道德调控机制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的调控。道德调控是社会调控的特殊方式,包括社会的道德调控和个体的自我道德调控。社会的道德调控被个体吸收转化为个体的自我道德调控,从而影响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选择。社会的道德调控机制主要有风俗习惯、生活经验、社会舆论等。
1.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普遍达成共识的行为规范。显然,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和大众性特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禁忌礼拜、礼仪礼节、社会风尚等经过历代相传,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它植根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人们长期历史生活经验、情感的积淀。因此,个人的道德意识往往打上风俗习惯的烙印,道德行为选择往往受到风俗习惯的制约。人们常说“入乡随俗”就是风俗习惯对个体道德调控的力量之所在。
2.生活经验
所谓生活经验就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从已经发生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人们在世代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当人们面临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的生活问题时,如果缺乏理性思维时,往往求助于生活经验,从经验中寻求答案。生活往往会贴上经验的“标签”。根据这种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示,一个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就可以明确其行为选择方向了。但经验不等于真理。经验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可以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产生负面效应。例如人们热议的扶老人问题,由于“彭宇案”这个“前车之鉴”,许多人再面对跌倒的老人时往往因害怕遭受诬陷而袖手旁观。这就是经验对人的道德行为选择的一种误导。
3.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所作出的评价性看法或所持的态度。社会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它通过向行为主体传递关于其行为的价值信息,使行为主体了解自己行为的善恶后果;通过赞誉或谴责所形成的精神力量,迫使行为主体接受外来的善恶裁决和准则命令,从而继续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向。”人都有自尊心,要脸面,怕丢人。有时候,人并不害怕法律的权威而敢于铤而走险,却畏惧舆论的力量不敢贸然行动,三思而后行。因此,人们往往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树立纯洁的道德意识,做出高尚的道德行为选择。
此外,除了风俗习惯、生活经验、社会舆论几种主要的社会道德调控机制外,社会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精神榜样示范作用等也是重要的社会道德调控机制,对个人的道德的调控有着很大影响。
总之,个体道德发生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始终受到上述各种社会机制的影响与制约。社会是个复杂的共同体,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又是丰富多样、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为个体道德意识产生与行为选择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又在客观上影响制约着个体道德意识与行为选择。在社会机制的影响限制中,人并不是不自由的,而是具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判断的并据此做出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79页
[2]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94页
[3]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01页
篇6
一、语言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都与文化有关。在文化沟通方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习得的,“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象征以及意义是由每一种文化教给它的成员的”②,比如“龙”字,英语通常把“龙”翻译为“dragon”,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这与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文化既教我们符号,也教我们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吸收某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符号的意义。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就在于“理解任何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语法和范畴。扩大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角度而达到一种宏阔的视野。”③
我们在日常进行交流时使用词语好像毫不费力,这是因为我们对词语产生的意义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我们的经验背景十分相似,所以给正常交流中使用的大部分语言符号基本上赋予了相同的意义。但是当我们一旦置于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市场,我们面临着众多的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文字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习惯、语言歧义时,就必然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无论是品牌名称,广告文本还是包装及说明,广告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误译、误读或误解,主要是缺乏对语言差异的深入了解所致。翻译既不是建立在共同的词汇基础上,也缺乏熟悉的指标对象,以至广告想传播什么信息与实际传播了什么信息有时是不一致的。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国十分畅销,但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WhiteElephent”,其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谁也不喜欢。美国布孚公司在德国宣传该公司的薄棉纸时才发现,“puff”在德语里是“妓院”的意思。CUE作为美国一个牙膏的品牌名,在法语俚语里却是屁股的意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品牌名称,对于另一种语言的人们或许就很具有攻击性。语言的差异使得一些信息不是被错误传播就是根本无法传播,即使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有完全意想不到的语意。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语言文字如何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语言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作深入的了解,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了解文化造成的词语的直意、隐意的变化,以免产生歧义而影响广告效果。广告中有很多反映各民族事物和观念的语言,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用对等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正如ABB总裁阿西·巴尼维克所言:“我们如何能取消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没有并不应企图去这么做。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增进了解。”④不同的社会习俗对广告的影响很大,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来说,只有了解与尊重当地特殊的风俗习惯,有的放矢地传递信息,才能使广告奏效。
尊重风俗习惯意味着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受到抵制。比如对性有着特别禁忌的东方国家如泰国和印度,广告一旦涉及到“性”,很可能冒犯风俗。里斯特公司(Lister-ine)试图将它著名的美国电视广告照搬到泰国,该广告表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拉着手,一个建议另一个用里斯特治疗其呼吸困难。这一广告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在泰国公开地描绘男孩与女孩的关系是无法接受的。后来当广告把人物换成两个女孩后,产品的销售就明显地增加了。
有时“甚至一些无意识使用的颜色、数字、形状、象征物、身体语言等等都可能会潜在地冒犯某种特定的文化习俗,”⑤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颜色、动物形象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百威公司广告中的青蛙形象已深入人心,它的很多广告都是以青蛙为“主人公”,并用青蛙叫出公司品牌。但它在波多黎各却使用一种叫做“coqui”的当地吉祥物,因为波多黎各人把青蛙看作是不干净的。
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
三、价值观念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同一事物异化,并被拉开距离,使得事物有天壤之别。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必然会融进民族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广告从传递有形的产品信息转向传递无形的文化附加值之后,广告中很多反映本民族文化事物和观念的诉求,都再现了各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而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所反映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态度等等,实质上代表了社会的意志和广大消费者的意志。所以一旦广告中传递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甚或引起反感,那么广告当然会受到排斥。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do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以平事端。[page_break]
四、宗教与法律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从消费的角度看,既有精神消费的内容,又有物质消费的成分,能满足人们的双重需求;从传播角度讲,它又是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注意力元素。因此,把宗教作为广告传播的题材元素,除了能立即引起受众注意外,更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宗教作为敏感的话题,也容易引起争议,对广告传播而言,这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中外广告史上以宗教入题的很多,由于宗教元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争议、冲突甚至诉讼在国际广告界也是屡见不鲜的。1989年春,超级巨星麦当娜为百事可乐拍了一部广告片,并作为其新歌《像个祈祷者》的音乐电视。这个耗资500万的广告片在美国及世界40个国家同时上映,场面感人。然而在“百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麦当娜又为同一首歌拍了摇滚版,并在音乐电视台几乎同一时段的黄金档播出。在这部渎圣的音乐电视中,麦当娜在燃烧的十字架前跳来跳去,向人们展现手掌上的圣痕,还和一个黑人圣徒在教堂的长椅上亲热。这部片子立刻激起公愤,“百事”不得不撤下它的广告。
广告被喻为“带着镣铐跳舞”,除了宗教,广告的“镣铐”还有法律。国与国之间对广告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在法律上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对广告控制的日益加强已成为广告业的一个普遍趋势。不同国家有关广告实施的法律、法规、法令、政策各异,它们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必须了解各国的法律环境,知晓并遵循各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广告的法规。一般而言,在法律上各国政府关于广告的各种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对某些产品的广告限制。如,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从2005年7月起,禁止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上刊播烟草广告,也禁止烟草公司赞助一级方程式等国际性体育赛事。此举是为了减少德国、希腊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居高不下的烟草消费量(但禁止播发烟草广告的范围不包括电视台,因为电视广告受到欧盟其它法律的保护)。
(二)对广告信息的限制。如1991年,法国颁布了对酒精类广告进行限制的《艾文法》,该法规定广告中不得出现正在饮酒者的形象;酒精饮料广告中不得涉及酒精度、原产地、酒的种类、产品的成分、生产厂家、商和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以及包装样式、销售方式和饮用方式等;广告中应清楚指明饮用酒精饮料会危及健康。在美国频繁出现的比较广告,英国和德国禁止使用。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在斯里兰卡禁止电视广告使用儿童作模特儿来推销商品,其理由是因为斯里兰卡太穷,在160万人口中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那些无力购买的父母来说,这种电视广告会引起伤心和为难。
篇7
2、扫墓祭祖:一些地区会举行隆重的上坟祭祖活动。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3、饮春酒:浙江、山西一带有在春分日酿酒的风俗习惯。古书中记载:“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南方地区也有喝春酒的习俗,又叫去耳聋酒,据说有醒脑的功效。
4、吃春菜:岭南风俗“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篇8
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季过了一半时间,它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大家对秋分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有深入的了解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秋分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秋分节气的由来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分”即为“半”之意,秋分日居于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后,昼夜时间等长,并由日长夜短逐渐变成日短夜长,气候由热转凉。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1.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传统风俗习惯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同"春分"一样,在每年的"秋分"来临之际,我国很多地方都要在这天举行"竖蛋"的趣味游戏或比赛。其玩法简单易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竖蛋"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送秋牛
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节气的传统食物1、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2、吃鸡蛋:每年的秋分节气,民间有“竖蛋”的习俗,“竖蛋”后当然少不了吃蛋。
3、吃汤圆:秋分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吃汤圆的习俗。
4、吃螃蟹:秋分时节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补的时候。
篇9
关键词:产后随访 产褥期 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母婴保健意识的增强,产褥期护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做好产后个人保健和婴儿保健已成为产后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产后随访正符合这一发展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第一季度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00例,均为在我院产科分娩后3~7天出院的产妇,其中第一胎为155例,占77.5%,第二胎为45例,占22.5%;阴道产150例,占75%,剖宫产50例,占25%,平均年龄为26.5周岁。
1.2方法
1.2.1 选取优秀助产人员 从事电话随访的助产人员应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精湛的业务技术、优良的服务态度以及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
1.2.2 产后电话回访时间安排 根据产妇及家属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家庭访视的具体时间,我们选取的时间为出院后1周、2周、3周各1次,根据具体情况,于产后42天对于一些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回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
1.3 产后电话随访健康指导内容
1.3.1 产妇方面 了解产后一般情况。做好母乳喂养指导,产妇饮食与活动指导,恶露观察指导,伤口护理、乳房护理,指导如何测量体温,如何观察产后并发症等问题,评估家庭环境,摒弃传统不良风俗,指导产妇科学体能锻炼,做到劳逸适度,但6周内应该避免重体力活动及久蹲,以防止子宫脱垂,指导哺乳期如何采取避孕措施等。
1.3.2 新生儿护理方面 指导产妇进行正确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如何进行新生儿脐部、臀部护理以及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巧,并告知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培养其科学育儿观念。
1.3.3 建立健康随访热线 为提高产后电话随访普及率,应告知产妇和其家属医院咨询电话,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以便及时解决其可能出现的其他相关的问题,使其能及时得到帮助。
2 产后电话随访健康指导的作用
2.1产后电话访视健康指导可提高母乳喂养率 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喂养的好处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有些产妇缺乏相关知识和技巧,影响了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产后电话随访的介入,使产妇能及时地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促进了母乳喂养的顺利实施,降低了产耨期母婴的患病率,提高了母乳喂养率和实际效果。
2.2 产后电话随访提高了产妇的自护能力 随着医学的发展,再加上绝大多数产妇为初产妇,缺乏产后自我护理经验及新生儿护理及育儿经验。另外,产妇要适应新角色的转变以及生理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诸多问题,一时间难以接受且容易产生压抑心理。电话随访式健康指导,有效解决产妇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她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新角色带来的种种问题,提高产妇的自护能力和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使得产妇能保持良好的心境,顺利渡过产褥期。
2.3 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满意度 助产人员为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健康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把医院护士的职责同社会和产妇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助产人员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使助产人员的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并由此产生了对职业的热爱。另外,护士通过电话随访,还能够及时了解到产妇对医院存在的不满现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沟通、并改进不妥之处,从而提高了患者及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也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3 结论
3.1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产后随访200例产妇进行电话随访,发现产褥期存在着大量的健康问题,包括加强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常识的宣传和教育。尽快建立健全产褥期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落到实处,促进产妇的身心恢复。
3.2 产后电话随访是住院分娩服务的延续,通过电话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影响产妇及婴儿的健康问题。详细了解产妇及婴儿情况,正确指导产后护理和保健,既指导了产妇及其家属如何度过产褥期,增加了对医院的信任感,又真正体现了医院的人性化服务这一宗旨。
篇10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相对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上与其他汉民族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促少数民族学生得到有效培养,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
1.文化导致的差异性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衣食住行、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汉民族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问题。例如,宗教信仰导致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通常交流和沟通比较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愿意和自己本族的学生交往,固定的活动团体,这就导致了他们人际关系狭窄。例如,另外风俗习俗的不同导致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艺天赋,能歌善舞,使得他们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放异彩,成为学校文艺活动中的主力军。
2.教育基础导致的特殊性
由于地域、历史与经济发展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基础教育水平一般都比较薄弱。尤其,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具有素质整体下降现象,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水平更低。这使得他们入学后与汉族学生相比在文化基础教育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特殊性。例如在语言文字方面,我国部分少数民族都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并且接受教育,但在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汉语授课及使用,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基础素质,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3.复杂性格心理导致的特殊性
国家高职招生政策使少数民族入学分数门槛降低,客观上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缺少远大理想,个性既自负又自卑,表现出较强的厌学情绪。此外,相当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山区、牧区的经济贫困家庭,一方面,学生强烈渴望自立自强,以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残酷的竞争法则又使他们一时不知所措,从而陷入迷茫,再加上沟通能力差、不擅与人交流等因素,使不少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做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处理好民族关系,融洽民族感情的大局。那么,本文对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当前,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不够。有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连内蒙古三少民族都分不清,何谈了解学生。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当中, 达到深度融合, 做到全面了解, 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情况,通过查阅档案、询问师生、个别谈心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等信息。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尊重少数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掌握他们的日常活中的困难和需要,把握他们深层次的思想动态。
其次,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水平比较差。从本民族语言授课转变为汉语授课,在学习上难度加大,有的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信心,对其成长很不利。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让他们正确面对学习自信不足、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同时组织专业老师对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帮助,改变他们在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和基础课程方面的差距,逐步扭转其在学习上的被动局面。要帮助和督促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念, 使他们充分认识学好专业知识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被社会认可的重要意义,这将是他们在大学里所收获的毕生财富。
- 上一篇:传统手工业的现状
- 下一篇:神经内科的常见护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