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创新模式;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第一次被明确定义是在1988年美国ATP(先进技术计划)上: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在这个定义中,共性技术及其与之相对应的“专有技术”是就它所服务的范围来说的[1]。
产业共性技术不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但却经常是跨产业部门的重要技术,为多项其他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多用户所用,规模效应明显。对于今天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对促进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意义[2]。
1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1.1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
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为产业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技术重要性、公益性尺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共性技术确认的时间次序(如表1所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马名杰[3]从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要性角度将其分类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性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最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明显。关键技术最明显的特征是重要性和瓶颈性:重要性指该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或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决定性影响;瓶颈性指如果该技术不能进步,其他技术也将受到制约[4]。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手段。除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外,其他的共性技术被称为一般共性技术。
1.2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涉及的组织形式非常之多,对于各种产业共性技术而言,选择适合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国外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主要有政府引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政府引导型以美国、欧盟、加拿大为代表,其共性技术的研究主要依靠高度发达的市场机制,政府只负责引导,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型以日本、韩国为代表,这些国家长期实施技术追赶战略,需要政府动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计划、政策推动官产学研结合,实现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5]。通过研究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寻找不同类别产业共性技术适合的创新模式,以实现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规范操作,实现官产学研的共赢,对于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2.1 关键共性技术——科技计划
除基础研究计划之外,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都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国外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计划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综合科技计划和专项科技计划。
科技专项选择项目的主要方式为:①竞争性的、同行评议制度遴选项目,而且商业应用前景是重要考虑因素,商业计划评估由私营部门完成,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评价一般由学术界专家进行;②在国家社会经济目标之下制订国家科技计划。经费资助的形式主要有3种:①根据申请项目的创新性和项目本身是否具有发展潜力而进行低息贷款或无偿资助;②每项项目根据是单个企业或联合体确定资助上限,但不超过一定的比例;②全部由政府出资,主要是针对政府指定或设计的计划而言。
1.2.2 基础共性技术——“国家队”
科研院所主要研究方向是为各类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科学研究成果和试验数据,与工业部门一起发展并应用技术、标准及测量,如美国的NIST(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以及在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之外,对于其他产业技术进行研究,如日本AIST(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国家研究所主要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政府内设部门,或由政府提供大部分经费的非营利性组织。
虽然不同国家研究所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具有两个共同之处。首先,由政府提供全部或大部分经费,不要求自负盈亏。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提供了全部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的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及经费使用方式均由研究项目负责人自行决定;即使在进行了独立法人制度改革的日本,政府也只对研究机构采用了企业会计原则,以民间企业化的方式经营,不要求其自负盈亏。其次,国家研究所负有与产业界进行技术合作,以及向产业界进行技术转移的职责[6]。
1.2.3一般共性技术——联合创新组织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政府财政资助下,成功的战略技术联盟莫过于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 SEMATHECH。1987年,在美国政府年预算补贴10亿美元的资助下,14家在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组成R&D战略技术联盟,即SEMATHECH。其使命有二:其一,提高半导体技术的研究数量;其二,为联盟内的成员企业提供研发资源,使其能够分享成果、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SEMATHECH本身是一个不能出售芯片的非营利性组织。
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是企业进行共同研究开发的典型形式。每个研究开发课题各企业联合进行,研究开发人员完全来自参加企业,研究组合和独自的研究人员完全不存在。另外,研究组合没有独自的研究设施,即使共同研究时,研究人员也是由参加企业派出,纯粹意义上研究组合独自的研究人员不存在。是由参加研究组合的企业的缴付金和政府的助成金构成的[7]。
2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建议
目前,我国的科技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由科技部、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组织,科技计划为内容的“3+2”体系。“3”指的是“973计划”、“863计划”和支撑计划(攻关计划),“2”指的是R&D条件建设和产业化与环境建设。
转贴于
2.1我国共性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国家战略性意图不强,政府作用方法需完善。相关科技技术有支持“共性技术”的提法,但没有明确的标准,难以落实;没有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专项(除“十一五”支持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课题——科技支撑计划安排;广东安排有“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政府组织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方式不尽合理;缺乏层次,重点不突出;组织形式单一,多采取政府直接资助的方式;除科技计划专项外,政府如何在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作用,缺乏系统的思路和路径。
(2)国家队缺位,研究机构动力不足。院所转制促进了技术研发贴近市场需求,但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性不高,持续性差,功能退化;产业内竞争加剧,企业侧重于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无暇顾及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共性技术研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过于依附所在企业,缺乏进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动力;得到政府资助(部分经费)的非政府研究机构,未能发挥作用。
(3)合作研发组织及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单个主体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比较普遍,但每个企业、研究机构的能力有限;合作研发的“产学研”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绩效评估;缺乏促进合作研发的立法与政策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项目选择机制需要完善: 评选专家的组成中,产业界人员不足;评选标准(不同类型共性技术的标准;产业化标准)、项目绩效考核标准没有明确统一的指标和方案。
(4)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融资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缺乏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5)产业共性技术扩散模式需要创新。企业间缺乏共享产业共性技术的机制;行业组织没有发挥推广作用;缺乏推广平台。
2.3 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
(1)关键性共性技术:建立科技专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对于此种共性技术,应由国家政府或国家级组织进行统筹安排,鼓励关键性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采用综合科技计划或专项科技计划的形式,由政府或基金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大力扶植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
(2)基础共性技术:建设国家队(转制院所(中心)研究),提供基础共性技术。对于此种共性技术,企业很难直接从中获利,因此会在基础共性技术上投放较少财力和人力。但基础共性技术是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科研院所或科研中心,给予实际的投资和补贴,促进基础产业共性技术发展。
(3)一般共性技术:联合创新组织(新型产学研结合),提供一般共性技术。通过建立联合创新组织,使企业之间实现更优化资源配置,完成对于一般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 结论
目前,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已成为国家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反映了国家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讨会上,国内重要产业部门的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看法。产业共性技术的关键不在于发展而在于选择,对于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力图用市场机制进行解决,由龙头转制院所、大学和企业结合,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产业共性技术的选择问题中,谁来选,怎么选都至关重要。产业技术的确立方式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前提。产业共性技术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甚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政府通过运用资源、补贴等形式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进行支持。转制院所大量积累人才、技术,支撑外贸产业发展。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创造技术创新链。将社会各种资源聚焦到企业端,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为了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速度及规模,建议以政府科技部门为主导,激励各相关主体参加,按产业共性技术类别,实施分类支持与资助,最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关键共性技术:协调现有计划,建立科技专项。
(2)基础共性技术:建设全额“国家队”、非全额其他机构。
(3)一般共性技术:支持培育联合创新组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贵生,李纪珍,等.国家创新系统中发展共性技术的对策研究报告 [R]. 1999.
[2]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马名杰.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与组织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2005(7).
[4]李建玲,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资助科研项目的统计[J].技术经济,2009(6).
[5]李平,王蒲生,杨君游.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9).
篇2
关键词:公共政策;科技创新;市场经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技的创新需要政府政策的影响。通过政府政策的积极保护,使科技创新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创新在市场经济中的内涵
当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关键词。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创新、高校的科研研发项目,更离不开政府在自由市场中的有效调控。自由市场是市场的一种理想状态,科技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创新与突破,然而,当市场出现垄断现象时,政府就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政策进行调节,这是所有国家都会奉行的一种市场调节机制。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统一的政策,各地区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公共政策。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概述
2.1公共政策的定义。各国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有细微的差异,中国学者在公共政策的概念中表述的比较明确,其认为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府。制定出的相应政策是特定时期为解决某一种公共问题所做出的选择,并进行具体实施。2.2运用公共政策的意义。在现代市场中,如果一切仅凭市场体制调节,将会出现更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市场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在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需要进行机制的设计和监督,由此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一切需要政府的不断支持。社会需要公平,这样才能缔造和谐的社会。公共政策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发展中,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行调节,缩小地区贫富差异,实现社会公平。公共政策比较灵活,尤其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之中,政策的功能会更加广泛,与法相比,政策的灵活性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行调控也会因政府的权威性而有所成效。对于中国而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会解决并改善许多问题。2.3公共政策的运用。在一些国家,公共政策与法官的判决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公共政策的运用虽然没有进一步明确成为法官判决的材料,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第一,法官判案的依据就是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根本,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参照宪法,而法律的制定与国家政策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法律终归有其达不到之处,如果一味采用依据法律,可能就会禁锢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些判案中,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判决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部分。
3公共政策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因此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挑战前沿的科学问题,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找到提高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中国也不能落伍,勇于创造领先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经济的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要求是将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攻破关键技术,通过重大的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创新。在这一点上,同志强调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和调控。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效,并能够进一步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在科技创新中,企业需要对优秀的人才进行引进,需要保证国际融资渠道畅通,这就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同时,还要有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就需要人才作为有效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之后,就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各国对于人才均高度重视,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吸引顶尖的科技人才,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引进人才,为企业的人才资源引进和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关于科技创新的融资,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的特点,也具备很高的风险。群众最重要的就是国际融资渠道不能缺失,否则就很难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地方政府对此采取了多种创新形势,使制度更加自由便利,为国际融资渠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优惠,提高了创新的经济价值效应。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是科技创新企业的要求。通过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涉及高新技术园区立法、对高新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风险投资支持政策。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技术保护的法案,一切都是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关于财政的支持,有些国家是采用补贴的形式,有的国家是大力支持各种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表示支持,还有的是对基础设施开展投入和建设,力求促进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的公共政策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支持,比如,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财政方面的补贴和投入支持等等。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进一步细化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要求。需要将科技与经济的建设紧密结合,使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是科技创新的重点,重大的科研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都是规划中的重点。在技术创新中,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上要有任务的严密部署,还要通过政策促进改革。该科技规划涵盖了中国的重点行业和部门,并针对一些有潜力的区域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与规划,体现了宏观布局的理念。
4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优劣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为了实现和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均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李福裿 单位: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曾俊芳,林艺玲.浅析政府公共政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80-81.
[2]李颖明,张利华,宋建新.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与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49-53.
篇3
关键词:区域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科技化服务体系
一、区域性公共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科技性的价值和内涵剖析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具有公共性、人为性、社会性等特征,具有针对性,用于满足公民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属于名声科技范畴。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由三层面组成,即制度、精神、器物层面。制度:即政府部门是公共服务的主导军,应制定完善的应急事件处理方案及管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精神:即在公共安全的服务过程中的科技性要渗透到公民群众之中,加强公民的科技思想、社会科技意识、科技精神以及服务性的价值德行与公益性。器物:即区域应急管理科技和安全的器物层面,是为了满足公民安全需求、提高公民安全、实现公民群众科技权益直接提供公共可邮寄服务于产品,是三个层面中最具有外显性的特征。
价值理性与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区域行公共安火热应急管理科技的重要体现。公民群众对于科技知识的血腥理解是掌握运用科技知识的重要内容。当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中,公民群众不应该被排除在科技发展之外,科技知识只有在满足了公众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在政治上面具有合法性。近年来陆续爆出例如奶粉三聚氰胺、SARS、圆明园防渗膜等事件。一是公民群主以利益相关的关键人物的角色通过各方面的科学决策及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一是各个相关政府机构对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事件进行合理处置。从这些实践证明: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联系和谐紧密,充分体现出价值理性和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平、社会的不断整合,使普通,社会科学和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和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有着非凡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公共安全的特殊情况,怎么样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服务凸显的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区域公共安全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第一次把区域公共安全科技纳为我国现阶段科技者的重点项目,而公共安全的核心则是应急管理问题。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及时地优化调度救援力量、优化配置应急救援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使得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的处置;(2)有助于提高和加强统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科学预测,由此创建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做到科学决策;(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舒缓公民情绪、维护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保证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突然状况比如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的时候基于实情实地,加快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发展,建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系统化是目前我过科技应用于发张的重要一环。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各项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在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具体表现在:(1)在整体层面上我国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没有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分割状态;(2)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缺乏专门人才、公众安全教育不到位;(5)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完善公共服务
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政府机关对于公共科技服务上面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建设;政府部门要明确的提供和实施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对公共服务的事权进行合理的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处理好责任主体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关系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供应,形成政府和人民团体和单位密切配合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新系统的合作。必须加强制度确立,使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协调关系、理顺指导、,实现有效的合作,作为一个整体部署,整合资源,需要有效地推动事业的发展科普
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思政工作;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64-02
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国民生活和福利水平至关重要。而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带来的相应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研究和解决。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于教育事业建设而言,经济水平带来的思潮问题进一步突出;对于高校而言,经济发展成果带来了思政工作的巨大挑战。为了及时解决经济发展引发的思政危机,就需要明确经济发展对于思政工作的相应影响,并通过思政工作的有效转型来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高高校大学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水平。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概述
我国在近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多源于在国家建设根本和方向上的巨大调整。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了经济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执行指导,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多样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由起步到兴盛,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举世瞩目。在一步步实现经济基础夯实的过程中,重视工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并在打好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拓了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而在近年来科技作用进一步突显的情况下,强调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同时,将科技充分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才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1]。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的成果作用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原有的物资匮乏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等问题有了很大改善。而在经济发展推动下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高,社会思潮发展突出,国内外的信息交流频繁,带动了东西方以及传统、现代之间的剧烈碰撞。同时,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多为粗放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就会呈现出经济发展的负面结果[2]。此外,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大和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也愈加明显。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经济推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传播更广且杂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必然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且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不仅实现了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化也十分突出。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大多未经筛选,大量的信息直接冲击着信息接收个体。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更多更杂的信息往往很难进行甄别,容易受到流行思潮的左右[3]。
(二)经济引发社会面问题,不公平问题更突出
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追求效率,在发展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翻番,但其存在的负面性则会作用在社会发展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面对自身所处阶层的薄弱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之下,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颇,对于社会性问题过分关注,且在思考中容易产生偏激甚至仇恨心理,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三)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负面情绪更为多发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多为粗放式,发展结果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这其中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多种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广受关注的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不容忽视,而其同时造成的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思政工作的巨大影响
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高校多主张思想的百花齐放,让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认同个体自主性的重要性[4]。而其中并未认识到大学生在心智发展上仍不够成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复杂社会环境,容易出现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容易受到极端思潮的影响而在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观的树立上出现严重问题。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教育课程,但多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教育引导作用不强。
(二)经济辐射下思政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
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科技的主推下,社会思潮暗潮汹涌,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许多高校未意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多为传统和老旧的,并没有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较差,且在思政工作落实时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变化。当学生个体出现了思想上的问题时,多以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应对,效果较差。
(三)经济作用下校园主流文化创设仍不够到位
同样源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影响作用,校园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个体有着很大的影响,主流文化为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则大学生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在思想上不断向主流靠拢。当前情况是,一些高校并没有创设校园主流文化的意识,采取自由化、放任式的态度,任由学生自主发展[5]。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文化有好有坏,当负面文化占主导并在校园当中蔓延开来时,则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出现行为意识上的相应错误。
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思政工作转型策略
(一)重视经济新常态下思政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建设
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有着新的特点,需要在处理思政工作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转型,以对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于高校而言,在思政工作当中,应当首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政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要组成,将强化思政教育作为所有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委任专业的思政教师进行课程教授,并对现有的思政教师进行统一而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关注经济辐射下的思想动态,改革课程教育方法
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是社会环境的新面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辐射出的是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当紧跟社会实际,通过与学生的充分接触和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政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思政工作办法。从思政教育课程的落实方面来看,应当就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办法。面对话题性和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学生难免出现想法上的偏差,通过即时性的教育指导,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避免陷入错误的思想漩涡[6]。
(三)追求社经济发展大目标,强化思想阵地建设
就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大目标仍未改变,高校大学生在今后经济发展上发挥的作用将更为重大。高校应紧跟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引导校园主流文化向着积极向上和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等校园组织的引导性建设,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通过班级和学院等集体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校园思想阵地建设,使得高校大学生即使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时,同样能够以正确的三观对待,以个体的进步促进整体的不断进步,实现国家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迈向正轨,并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到当下,新常态带来的高校思政教育问题需要在足够重视的基础上,采取正确有效的转型策略,才能避免思政工作的滞后性和无效性。只有不断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摆正其思政观念,才能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国企研究,2016,(8):262―264.
[2] 周鹏.经济“新常态”视阈下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价值探析[J].理论观察,2016,(7):50-51.
[3] 本刊编辑部.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J].中国工运,2014,(12):1.
[4] 殷海龙.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理论版,2015,(5):61-62.
篇5
关键词: 乡镇科普工作 现状 落实方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重要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率先在农村开始,的实行,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及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粮食产量逐年创新高,广大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目标。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努力,在越来越强调科技强国的今天,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广大农民自身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的提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社会工程。由此可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这就意味着新时期要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基层乡镇的科普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因此,做好基层科普工作,特别是乡镇科普工作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需要我们清醒认识的是,因为受一些主客观状况的制约,就当前来看,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地区科普工作的进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普意识有待加强。
虽然上级政府机关和各级相关管理部门都在强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科普工作往往被其他工作挤占,工作过程中时效性不够,也就是落实不够。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因为缺乏对于科技兴农的准确认识,其对于科普工作比较漠视,积极性不足,这严重影响了科技兴农的效果。
(二)基层相关机构不稳定。
科普工作本身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才能逐渐显示其工作效果的,但是因为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地区相关的机构建设滞后,技术和设备明显存在不足;尤其是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数缺口明显,而且流动性很大,留不住人才且缺乏稳定的体系保障,成为制约基层科普工作的主要问题。
(三)科普设施匮乏,资源共享平台滞后。
突出表现在科普阵地建设滞后,很多地区都没有科技活动中心等专用场地,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科普宣传栏数量少,档次不高,内容更新不及时。部分镇乡和大部分村没有科普活动室、培训室和电教设施,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较慢,科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四)活动缺乏吸引力。
农民群体需要的是简单、易懂、相对大众化的知识。在科普活动中,抽象的知识讲得太多,严重超出了农民的接受能力,导致他们在了解相关知识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困难,影响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
经费投入不足,活动难以开展,这是很多地区在科普工作进行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科普工作难以正常维系和保障人员稳定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车辆运行和展品维修、更新费用,使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不能经常到偏远山区的镇乡、村、学校开展活动,致使想开展的行之有效的大型科普活动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去做。
二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想做好乡镇科普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农村科普工作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庞大,任务艰巨。因此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强化科教兴农措施,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风尚。
作为基层负责的相关机关要加强向农民的宣传,力争改变过去把农业理解为传统的利用土地,进行生物性再生产的初级产业认识。通过普及科普知识,使农民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通过创新科技,使土地升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业积累和提高调控能力,扩大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和农业丰产丰收及全民素质提高的透明度,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生态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和精致农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向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进行初级产业开发的同时,努力发展最终产业,尽快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转化为市场优势。
(二)增加投入,完善科普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科普工作相对比较薄弱,要搭建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并使其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除科普队伍的建设外,资金短缺、硬件不足成为最大“瓶颈”。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将科普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的投入比例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集成资源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公室、交通宣传工具,加大乡村科普活动室的经费投入,为农村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完善措施,鼓励科普工作的推进。
篇6
【关键词】科研人员信息素质能力创新经济发展
一、前言
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无疑已惠及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与信息息息相关,而这种信息正是来源于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而随着产业经济化的提高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研究所面临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其实是非常激烈的。众所周知,科研工作本身就对各种学术信息有着持续不断的高要求,因此,科研人员更应当具备很高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现实又是否如此呢?本文将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与创新的重要性及途径进行分析。
二、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的现状,重要性及提升方法
(一)科研人员信息素质现状。信息素质又称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该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对信息素质的理解包含如下三方面:具有在实际问题中使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运用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的知识与技能;利用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现阶段,处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还处于有待加强阶段。具体如下:首先,在信息意识方面,我国科研人员了解与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过于狭窄,尤其是部分科研人员对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信息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情绪,而在人文社科领域里,有些人员倾向于使用自己积累的图书资料来查找信息;在信息能力方面,我国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对检索策略及检索技巧的掌握程度明显不够;至于信息道德这一块,我国科研人员做得还是不错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很强,并且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信息,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信息素质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科研工作作为一个集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于一身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科研信息实质上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无论是在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还是在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而人才无疑是这种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而科研人员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自然而然肩负着十分重要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因此,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科技界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也对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科研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在信息交流中吸收更多的信息,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学习和知识更新,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
(三)如何提升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离不开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实践时,应不断增强信息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习惯,从而有效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同时,各级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信息素质的加强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在结合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的前提下,对各领域的科研人员中开展国家信息化政策、信息法规、信息道德等方面宣传教育,从而促使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信息社会对现代化个体的现实要求, 以此培养他们的现代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以自信的态度应对信息社会中从事科研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三、科研人员信息创新能力的现状,重要性及提升方法
(一)科研人员信息创新能力现状。所谓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定发展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及业化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利于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富裕和进步,从而全面提升该国家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加强,研究开发能力显著提高;创新环境也不断改善,创新支撑能力大幅增强。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在世界竞争中仍处于弱势。资源利用率低下,能源浪费严重,科研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信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因此,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创新能力的养成是相关研究所组织的精神支柱。一个研究单位,只有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职工学习,工作及进行相关科研研究。才能以更为灵活的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应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从而创造出更新,更先进的发明创造。
(三)如何提高科研人员信息创新能力。丰富科研单位企业文化。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形象的建立能够让科研单位以自身的知名度,管理模式,精神面貌等获得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最终实现科研工作单位的不断进步。创新不是无源之水,科研人员要想提高信息创新能力必须具备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的能力。敢于自我否定与超越,在忧患意识与危机感中发展已有理念。总之,不断从各种新知识中汲取营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应对各种挑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锦贵.论信息素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2]肖自力.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
[3]张淑萍. 重视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J]华北地震科学,2007,(3)
篇7
摘要:马铃薯的种植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表现,马铃薯是当下人们生活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和研究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这是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所引起的,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的病害,其发展及蔓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并且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导致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对晚疫病的控制和防治是保证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马铃薯 晚疫病 防治 农业建设
1、前言
在云南玉龙县太安乡种植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太安乡地质肥沃气候冷凉很适宜种植马铃薯,这对于马铃薯的生产也是大有保证的。在2010年太安乡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就达到了4万亩,产量达到6-8万吨。但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也比较普遍,所以,推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一项改善产量和品质的方式,也是我们不断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不断的增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地点也逐渐增多了,对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是改进马铃薯产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对于晚疫病的防治措施应当以选择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有效药物进行防治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广泛的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以此来凸显当今农业发展在马铃薯产业中的重要保障,实现我们国家社会农业发展建设的特点。
2、1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需要不断的发展社会医学科技的创新,通过不断的完善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来寻求如何解决当今农业生产中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手段,推进我们国家农业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以马铃薯的生产来说,在种植上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强在农业种植马铃薯对于田间的管理模式,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最为主要的增产方式,将药物防治作为目前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手段,推广抗病的优良品种为主要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法,实现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根本治疗,保证马铃薯的产量。这是发展我们农业经济,建设马铃薯产业化趋势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2、2深入探究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
在深入探寻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的同时,我们要选用上好的防治药品来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治疗。对于防治药品的选择是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云南玉龙县太安乡对马铃薯的种植上我们选用并且推广了很多的品种,如合作88、丽薯6号、丽薯7号等等,这些马铃薯的品种都是脱毒种子,且具有较强的抗晚疫病的能力,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十分有效的。为了能够增加马铃薯的产量,有效的控制晚疫病的蔓延发展,我们不断的推进防治晚疫病的创新手段,通过不断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和改善品质来实现农业生产的产值。
3、科技创新发展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科技创新发展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体现了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涵,也时刻关注我们国家社会科技发展对于农业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改进马铃薯产量,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来实现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3、1社会科技创新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作用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对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在马铃薯晚疫病的病情发展中,可能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叶柄、茎以及块茎的生长。更为明显的是产生在叶片上的褐绿色斑点,晚疫病的病斑在马铃薯的叶面上迅速的扩大,甚至有时会扩展达到整个叶片以及茎部,这是马铃薯植物在晚疫病的危害下达到最为严重的病变时刻。
3、2推进社会科技创新的方法
为了推进社会科技创新方法,将晚疫病彻底的从马铃薯身上解决掉,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的现实情况,以暗褐色病斑的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为实例,不断的推进社会科技创新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推进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增加马铃薯的产量。
4、结束语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我们需要加强对马铃薯的栽培管理模式,以提高种植马铃薯的手段来实现增产马铃薯的总产量,以此来发展社会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要从马铃薯的苗期开始以各生长期都需要严格的防控,这不仅是使用抗生素药品那么容易,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马铃薯的生长期及时的培土,减少晚疫病病菌的侵染,让马铃薯生长的机会不断的增多,这才是促进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方法,以此来推进我们国家在马铃薯产量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延江.R铃薯晚疫病及其综合防治[J].中国马铃薯.2012.(5).77
[2]金光辉.马铃薯种衣剂的试验[J].马铃薯科技.2015.(2).38
[3]吴成金.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J].马铃薯研究.2013.(2).96
[4]张志铭.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2015.(4).39
篇8
关键词:地震 不可预知 地震科普宣传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26-02
近几年地震频发,虽然地震级别不高,但造成的后果让人不寒而栗。群众如果在灾害发生前都清楚灾害如何应对,那么那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应该就不会发生。从另一方面放大了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地震科普的宣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地震危害,这些灾害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地震与我们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世界各地每年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虽然大多数地震因为震级太小或其他原因我们感受不到,但大家能感受到的地震也有5万次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就多达1000多次,平均每天就会有3次灾害发生,仅上个世纪全球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数。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发生频率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而我国的国情是人民群众相对的都比较集中,每次发生地震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地震造成的危害都特别严重。每年地震造成的各种人员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每次发生地震造成的各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让人毛骨悚然。地震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发生时轻则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影响到个人的生活,重则山崩地裂,引发海啸影响到国家。由于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带,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大地震,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l生的7.8级地震,地震仅仅持续几分钟就造成近30多万人的伤亡。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更是造成了40多万的伤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8500亿元。而发生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的玉树地震中同样遇难了2600多人。地震造成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而地震恰恰是最难预防的一种灾害,由于现阶段的科技水平不能够有效准确的监测到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作为人民群众的我们面对未知的地震危险时如何应对是一件该提上日程的大事。
2 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
基于我国国情和对预防地震灾害的能力的不足,更突显了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由于地震的不可预知性,地震科普宣传更应该在抗震减灾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大对人民群众的科普宣传,是有效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应该让群众清楚的知道,在地震中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应该提高群众的抗震抗灾自觉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在青海玉树地震之后对当地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当中出现了对地震是不是自然灾害认识不清,对紧急避震应该注意什么不了解,对各种应对灾害方法的知晓率不到一半,对地震谣言的过度信赖,震后情绪波动变化大等问题。更加重了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如每个地震中的人民群众知晓如何应对那各种损失是不是降低不少。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的宣传,来提高群众的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各位人民群众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心理素质。更应该加大各地区农村和学校宣传的力度,让群众个人深刻认知到科普宣传的必要性。地震科普宣传不单单宣传的是地震的危害,它包括了向社会指导地震中的自救方法,如何从种种细节中发现地震,和地震之后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及告诉人民群众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能在发生地震时更好的保护自己等等。这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更有效的减少各种地震造成的损失中有重大意义。
3 不拘泥形式,多方面宣传
地震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但在以往的宣传过程中往往宣传投入的多,得到的回馈却是效果甚微。随着新兴的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出现,以往的“出布告、喊口号、立横幅”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没有新意。当今的社会宣传应该在原有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在网络和电视上的宣传推广力度,如多拍一些有宣传意义的广告,多制作一些宣传类的短片在各大电视平台上推广播放,如寻找一些有宣传意义的人或事,书写其事迹推广传播,再如把一些简单易懂的抗震减灾知识书写到书本当中,并在文章最后提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去宣传,告诉自己的家长朋友来一起宣传学习等等。如此来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当然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的危机,但是宣传却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的宣传。宣传的主导者必须是国家政府,因为只有国家给予的消息内容才是最权威正确的。政府也应该在宣传方面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不能因为扩大宣传力度影响到群众个人的各项生活,更不能出现宣传错误的信息影响危害群众个人。宣传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积极地配合,不拘泥宣传的形式,扩大宣传的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地震科普宣传做的更好。
4 抗震宣传与经济
地震的危害大,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发展快是好事,但是如何才能保证经济能安全稳定的发展,如何能把一些隐藏的问题解决同样是大问题。经济发展离不开安稳的环境,稳定的环境需要人民群众维护,只有群众安全稳定才有可能发展经济。可怕的地震每次都会造成可怕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拿四川汶川来说,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8500亿元,伤亡40多万,这对经济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当时震区的每个人多明白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财产,那么这些伤亡损失将绝不会是现在那么多。显然抗震宣传间接的也对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地震的可怕之处是巨大的破坏性和不可预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地震无时无刻的在我们身边,他会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同样也会出现在相对落后的小山村,只要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都明白在地震中该怎么做,那么地震带来的人身还经济损失就必定会减到最少,到时震后经济的复苏也将会更快。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年来地震造成的灾害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国民经济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凸显。只有更好的做好地震的科普宣传,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减轻地震带来的各种损失,进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张路,周挚,谷一山,等.7级强震备震过程的科普宣传及其减灾意义[J].灾害学,2008,23(3):124-129.
篇9
关键词:高职;PLC技术;教学;实际操作;重要性
引言: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电子信息技术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的标志,现在的电子领域中,中央处理器作为设备运行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LC作为一种可编程的控制器,在实际的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的科技发展时间较短,在电子领域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现在市面上的控制器,大多是西方国家生产的,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快速的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必须重视PLC等技术的教学,只有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才能够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1我国高职PLC技术教学的现状
高职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建设,我国的高职院校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不想进入到高职院校中,在传统的观念中,总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在教学设备和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进入普通的本科类院校,才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得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自身素质通常比较差,缺少了足够的生源,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以往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比较少,无法配备足够的教学设备,也无法聘请更好的教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电子行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很快,对于PLC技术这样的学科,如果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那么在毕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很难完成应有的工作内容,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受到教学经费等影响,实践的环节非常少,一些建设了实验室的院校,采购的实验器材大多是过实的设备,学生只能大概的了解其工作的原理。
2我国高职PLC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而人才是保证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和科技的水平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和目的,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就体现在教育理念上,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环,主要培养基层的技术人才,对于这些人员来说,不需要太多的管理能力,只要充分的掌握了技术知识,就能够很好的完成相应的工作。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PLC技术教学中,没有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采用了普通本科高校的教育理念,在学习PLC技术的同时,还要了解大量的相关知识。
2.2缺少必要的实际操作环节。对于基层的技术人才来说,实际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PLC技术这样的学科,在实际的工作中,几乎都是在进行操作,但是在高职PLC技术教学中,主要采取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讲解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了必要的应用能力。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很多一线的教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希望通过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来改善这种现象。
3高职PLC技术教学中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与普通的本科类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利用所学的技术,来改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理念,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实际操作的环节必不可少,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学习到理论知识,无法了解到PLC的特点和操作流程,在进入到工作岗位后,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甚至要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来适应。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高职院校教育的初衷,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建设,高职院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和师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没有认识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的内容。
要想很好的解决高职PLC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增加实际操作的环节,考虑到目前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有限,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实验室内配备的器材通常比较落后,学生只能了解到PLC工作的原理和操作流程等,无法对最新的设备进行操作。根据这种现象,一些高职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方式,与PLC技术相关的企业合作教学,利用企业闲置的设备,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教学,学生也可以进入到企业中实习,从而了解平时的工作内容,对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最大程度上的锻炼,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合作的企业工作,在解决了教学中实际操作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4 结语。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作为电子设备的控制单元,其设计的情况,能够直接影响设备的工作,由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较短,缺少大量的相关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其培养人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PLC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高职PLC教学中,由于没有意识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依然无法很好的完成相应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邓其贵,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做法、效果、现实困难及解决策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46-149
篇10
关键词:科学统筹;规范管理;免费;孕前优生检查
一、引言
近些年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视,在这一基础上,各省市均开展了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这一共工作自开展以来便得到了广大育龄群众的支持,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计生工作水平的提高。为使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统筹与规范管理,同时还应构建较为完善的计生科技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保证。
二、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重要性
开展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无论对于育龄群众而言还是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均具有重要价值,以下文章主要针对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首先,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育龄群众而言十分重要。当前,由于缺乏对孕前优生检查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而导致的新生儿畸形等问题并不少见,这不仅会对育龄群众带来痛苦,同时昂贵的治疗费用以及较长的治疗时间也会对整个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解决新生儿畸形问题,这对于育龄群众以及家庭而言均十分重要,由此可见,这一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
其次,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的检查出育龄群众在身体机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就能够为其备孕提供参考。一旦发现了问题,及时的解决能够有效的避免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做好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新生儿的畸形率,这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就能够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
三、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水平提升的措施
从上述文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无论对于育龄群众而言还是对于国家而言都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系列的措施去保证工作水平的提高。总的来说,为了使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首先就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合作关系,其次要提升服务水平,另外,还要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各县工作,使工作内容能够得到完善以及补充,最后,提高群众对于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十分重要,以下文章主要针对上述四方面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 加强各部门统筹合作关系
加强各部门间的统筹合作关系对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医院的大力配合。政府要针对这一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应的鼓励性措施抑或激励措施,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强制措施的事实去保证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另外,针对医院而言,也要大力配合这一工作,可以说,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的便是医院,尤其是妇幼保健医院,对此,医院有义务去配合政府开展这一工作,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才能实现科学统筹,同时也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效果。
(二)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水平对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服务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但从细节处看,还是有很多提升的方面。为了使服务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有关人员对于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除此之外,做好培训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固定的时间组织有关人员去进行培训,要针对当前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的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去对有关人员的服务水平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使育龄群众能够获得更好的检查体验。另外,人们对于各行各业服务质量的要求开始不断提高,因此,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工作人员也一定要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以使这一工作能够更好的展开。
(三)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各项工作
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各项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在免费孕前优生及健康检查工作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同时这也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这一工作的水平以及效果能够得到提高,仅仅注重某一方面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必须要从各个角度以及各个环节入手,去使每一环节均能够得到保证,这样才能从细节处保证整个免费孕前健康检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总的来说,想要使这一目的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使自己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也能够胜任其他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各项工作均能够被完善。
(四)提高群众认知水平
就目前的情况看,阻碍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群众认知水平的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很多群众会拒绝参与这项活动,因此也就会阻碍我国优生计划的完成以及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对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除此之外,一旦由于孕前优生检查的缺乏,导致新生儿存在缺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上述文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新生儿缺陷不仅会对家庭造成压力,同时还会对国家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带来阻碍,由此可见,群众认知水平的不足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极大的问题。
为了提高群众的认知水平,做好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发放宣传单的手段去向群众普及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群众能够对这一政策有所了解。同时,还要针对这一政策的好处向群众进行宣传,要从其利益的角度考虑,去向其解释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重要性,以从整体上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我国针对育龄群众所开展的一项主要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为了使我国能够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对此,有必要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使上述目的能够实现,这对于解决家庭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得到有关部门及人员足够的重视。(作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燕.科学统筹 规范管理 扎实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2(11):100-105.
- 上一篇:生物教学心得
- 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