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陆 勇
摘 要: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的认识和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来辅助知识呈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借助多媒体完美呈现知识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媒体优势;微观呈现;活化教材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和知识呈现的需要,多媒体凭借声、影一体的优势走进课堂,将抽象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师生。鉴于此,笔者特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借助媒体优势,完美呈现知识,促进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进行探索与讨论:
一、活泼呈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实际上,生物教学就是让学生认识自然世界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奥秘和本质的过程。从这个知识范畴来讲,只用枯燥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片来呈现知识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认知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骨感的知识丰富起来,给大家创造一个全面认知生物及其生命多姿多彩的生长过程,以此来“活化”教材知识,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形象的显示,有助于学生更准确、更快捷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这些植物学生大多没有见过,他们缺乏生活认知上的形象感,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将学生带进森林、湖底和苔原带,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从感性上认知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成环境。然后再通过模拟动画,让学生认知这些植物在当地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这样设置将机械的书本知识以生动形象、鲜活直观的方式化静为动,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不再觉得抽象,有效提升理解和认知能力。
二、加大课堂容量,呈现微观知识
初中生物知识面涵盖比较广,其中包括许多难以观察的微观现象,这些内容只靠二维的教材图片和文字描述根本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束缚了课堂发挥的空间,无法扩大知识容量,不能形成动态的良性知识循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到位。这就要求我们适时跟进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集合声、影于一体的优势来模仿微观世界,给学生呈现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如此才能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简化知识难点。比如,在教学“细胞分裂”时,学生无法跟进文字描述来想象微观生物现象,笔者就用多媒体给大家播放了细胞分裂的模拟动画资料,有动画,有讲解,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很快就进入了知识情境中。
我们的视觉对思维有一定的制约,而多媒体恰恰能满足我们视觉的盲点,将不可见的微观生物现象宏观化、形象化,无疑会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内容,利于扩充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三、优化课堂呈现,阐述重点知识
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有助于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优化重难点内容。遇到重难点知识,我们可以以多媒体丰富多彩的方式给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利于大家理解吸收。比如,在讲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内容时,笔者针对大家掌握内部显微结构存在困难,用传统实验方法不利于观察,口头讲解又往往不能奏效,这时笔者就采用了板书与显微画面投影相结合的办法展开解说。先用显微投影仪将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显微结构投放到银幕上,然后一边讲解再加上灵活的板书,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很快就掌握了导管和筛管、木质部与韧皮部、木纤维与韧皮纤维、春材与秋材等概念的区别。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整体的功能,记忆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注意合理运用,杜绝喧宾夺主
毋庸置疑,多媒体确实能促进课堂提升效率。但是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完全摒弃传统教学而一味地代之以多媒体展示,那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会造成师生对多媒体的依赖心理,导致没有形象展示就不能想象,因此我们用多媒体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
1.内容及时间
不要事事都用多媒体展示,就初中生物来说,笔者认为多媒体展示的重点在微观知识形象化及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认知。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有严格的时间把控,要以知识生成为主设置相应的启发式问题,而不要让学生看热闹。
2.方式得当
多媒体的展示方式多姿多彩,我们不能拘泥于动画视频,统计图、图片、声频材料等也是我们的展示方式,如何抉择就要看展示内容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为了讨好学生全部设置动画教学。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巧用多媒体上好生物课堂的心得体会。概而括之,信息时代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要正确使用多媒体,使之将课堂知识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只有善于将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互相完善和补充,才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平荣。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教研周刊,2011(15)。
篇2
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涉及的知识基本上源自于生活,同时,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为有一大部分知识需要实验
的验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三项课程理念。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我谈谈以下三点心得。
一、以“思”带“学”,自主探究
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讲解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该实验中包括几个小实验,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问题。请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果实验中滴加HCl或NaOH时,多加了一滴怎么办?二是如果实验过程中,有酸、碱洒落或溅出怎么办?三是加入HCl或NaOH后,对于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有深度的问题,我大喜过望,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长期坚持这样以“思”带“学”,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以“史”激“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材中较多地介绍了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
的经典案例。例如,在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1822年出生于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擅长于园艺技术,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1843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谬茨大学哲学院,但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1843年,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课程。1854年孟德尔回到家乡,继续在修道院任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12年的植物杂交试验。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通过对孟德尔生平及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
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以“勤”求“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
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首选现实环境条件下的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实践活动大多在实验室里进行,包括以教师操作为主的演示实验,以学生动手为主的观察、验证或探究实验,以实验探索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特长生动作技能训练,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适应学生在现代社会终身发
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篇3
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而今强调“研究性学习”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因此,我们强调的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避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接受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要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探究首先把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科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生活化,把生活中真实的生物现象作为问题情境提出来,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利用刘翔夺得110m栏冠军的真实事例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比赛前刘翔喝了一杯糖水。请问:赛前喝一杯糖水对刘翔夺冠是否有作用?如果有用,那么又有什么作用?糖水中的糖最终的去向如何?请分析糖分的去向过程?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前,要对学情进行分析研究,避免创设的问题情境走向极端。
(二)善于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教科书中有很多实验、探究活动,如果学校有条件,应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
(三)善于分配教学时间
目前在探究性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学习时间过多,而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太少。这说明教师受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教师的中心地位舍不得放弃。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不顾具体内容,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究一番,或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让学生探究一些无关的问题,致使探究性学习浮于表面,没有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承载着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不但要求教师科学规划课堂时间的展开顺序环节,还要根据所要完成所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生成的智能结构,认真设计每一课时展开环节的空间形式,从而使教学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实现最优的组合,达到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以求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把握课堂节奏
由于探究性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使得教和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物课堂较之过去更生动了,更丰富了。但是与此同时,课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老师反映课堂变的热闹了但失去了应有的秩序;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常游离活动之外;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无从回答或乱答一气,与课题不沾边,以至于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对学情不甚了解所致。要解决此问题,要求教师在课下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备考纲,备学生,依据学情设置适当的教学过程,并要注意教学中纪律的维持。
(五)探究性学习中的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1、 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
很多老师心目中的探究性教学就是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分组搜集材料制作演示稿在课上进行成果汇报。查阅资料、制演示稿、准备发言等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只重视成果汇报的热闹花哨,而不重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缺乏体现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点拨,只有探究的形式表现而没有师生间的实质往和思维碰撞。在这些形式的探究教学中,学生真可谓“动”起来了,可是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不如心动”。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应该真实、平实。
2、不能什么都拿来“探”,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提倡探究性学习不能完全否定讲授式学习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
中国分类号:G633.91
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总是在学习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创新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我国生物学起步晚,在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和经验有限,而生物也被纳入高考,所以生物教学应引起教师的关注,重视高中生物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已在很多学校实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推动创新性教学的发展,必须意识到生物教学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师教学案例老套,无新意
长期以来,学科中心教学观一直在教学中占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明显,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实验教学,才能将知识讲解透彻,可现实情况与时代的需要有所脱节,教师还是直接灌输知识,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毫无新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1]
1.2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高中生面临着两座大山:高考的压力和学习任务重。一方面,高中生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下学习;教师每天也在重复同样的话,一切为了高考,只有高考,才能改变自身命运。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不想辜负老师的期待,学习心理和身上的负担加重,造成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
需要学习的学科多,需要记忆的信息量庞大,而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分身无术,大多数高中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语数英的学习上,忽略了生物学。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致使很多高中生认为学好生物难。
1.3学生的创新意识差
实验课是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巩固学生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可是,很多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生物实验教学根本无法开展,只能在黑板上画实验,教师口头讲,学生凭空想象实验的内容。很多知识学生无法在生物实验中体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差,在遇到生物实验考试时,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无法正常发挥考试水平。
二.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2.1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外部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校应该为高中生物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2极力地促进素质教育改革
现代全社会都在关注素质教育,各类学校也积极践行教育改革,实施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但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漫长,任重道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体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2]具体的,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创新性教学、情境性教学和生活性教学都是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具体实践
3.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课本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教师应配合学生的学习。高中生在学习心理各方面都已成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中和月季的组织培养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疑难解惑。和月季都是常见的花,在学习前,安排学生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自己操作,然后观察分析,写成书面的实验报告,课堂上难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3.2采用民主教学和鼓励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上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非常紧张。因此,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有前车之鉴,吸收其他生物教师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3]每一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教师应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与生物有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想,慢慢引导学生,泡菜和腐乳的制作等都是生物课本上的知识,课后学生也可以动手制作。制作后,可以带来学校和同学们分享心得和体会。
3.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生物学习也不例外。实验课是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巩固学生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之植物芳香油的提取和胡萝卜素的提取的学习可以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实验室里操作,边操作边学习,对于实验过程中难懂不易操作的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研究。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芳香,学生课后也可以自己动手萃取提炼芳香油和胡萝卜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锻炼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上,而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实验教学、情境教学和生活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高中生物教学开辟一条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艳.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模式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229-231.
篇5
一、对特校聋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特校聋生进行创新
很多人对于创新二字并不理解,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很多特校聋生一提到创新这两个字就会一片茫然甚至产生恐惧,并降低自信心,因此,老师对于特校聋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疏导是十分有必要的。老师可以将一些成功的发明家作为案例进行说明,例如,很多发明家都是从普通人做起的,最终传达一种人人都可以创新的信息,使特校聋生对创新不再茫然和恐惧。同时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实验题目,让特校聋生独立完成,一般的特校聋生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对其心理予以疏导,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大众化特点,即我们都可以进行创新。
二、让特校聋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开发创新的潜能
马云曾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可以这样理解,没有想象作为基础,就没有实际的创造力,要想创新,首先应该拥有一定的想象力。所以,老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要激发特校聋生的想象力,让特校聋生自主想象各种解题思路和实验方法,开拓特校聋生的思路。例如,在讲解叶子构造时,可以把叶子比喻成一个工厂,然后根据工厂的各个车间和机器来比喻叶子的一些构造和功能,这样不但方便特校聋生的理解,对于特校聋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开发特校聋生自身的创新潜能。
三、开展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培养特校聋生的创新思维
亲手做实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对于高中生物这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来说,如果减少了特校聋生的实验机会,将会使教学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实验的基础上,特校聋生会自己探索问题并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完成实验之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探索与创新方面的心得与体会,使其他同学得以借鉴,在整个班级内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
四、培养特校聋生的动手能力,使特校聋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某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其动手能力超强,所以,生物老师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增强特校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学习生物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而是去应用,即学以致用。因此,老师要有侧重性地培养特校聋生的生物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实现头和脑的同时动用,强化记忆与操作能力。需要明确的是,增强特校聋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求特校聋生可以独立发明某种事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其独立思考与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老师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特校聋生自己动手操作。
五、通过合作学习,展示特校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6
一、以教师的情感和自信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你,以致喜欢你所上的这一科目———生物
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对学生失去信心,特别是对学困生,应主动找学生谈心,用热情和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关心爱护学生,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加以开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学好生物,特别对提高班的学生更应如此;更应言传身教,以自己的朝气,以自己的热情,自己的信心来带动学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热爱。可以说,以上也是每次我在接手新班级时首要的工作。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学生自信心就随之增强
作为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既省时又省力。如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这样长期坚持,就会使每个学生感到有兴趣有能力学好此学科,自信心就随之增强了。
三、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生物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共同做一做。教师的这种新型关系的提出,就是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广大学生中间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权威者的形象,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自主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四、教师设法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生物的自信
自信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是人类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情景中的挫折和失败则会伤害自我形象、削弱学习动机,继而丧失信心。相反,越能成功越有成就,自我感觉就越良好,情绪也就越佳,持续学习的动力也就越强烈,自信心也就越强。。成功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和能够得到的,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经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内容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对于练习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也暂时不作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应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这样做学生容易接受,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中我还创设各种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例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肯定其进步,某次作业、某次测验中的某一题完成得好或取得较好成绩时都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又如,复习时,经常进行小难度的限时训练,这样既及时反馈了教学情况,又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的自信心又使学习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五、教师要善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换位思考 生物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成长和生命化课程大力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那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将适合时展的新理念和教学的终极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过去的教学方式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学生习惯了老师满堂灌,疲于应付成堆的知识点和习题。新课改理念所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给了学生明白书本中知识点来龙去脉的机会,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扮演着“教”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要将此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还要能灵活转换,进出自如。换位思考的目的是求得与学生的思维“同频”,从而在行为上发生“共振”。换位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灵活进行换位思考的必要措施。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如果能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想法,那自然很好,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的见解及想法往往藏于心中不愿表达出来,或来不及梳理清楚。此时教师就要能根据他们的表情、动作或只言片语洞察其心理,及时地探测和巧妙地点出他们的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想法上的沟通。例如:在讲酶的特性――专一性时,学生们联想到化学里的催化剂,两者究竟有何区别?我就顺着学生们的思路例举了化学催化剂MnO2的作用,并和他们一起思考: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结论很快得出,学生对酶的特性――专一性的认识也就很深刻了。
二、解学生之所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解惑”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的“惑’,若不及时消除,必将影响他们对概念及规律的理解,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的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更显出教师“解学生之所惑”的重要性。有时,学生的“惑”极富想象力,也可促进教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基因突变时,课文中的一段内容:“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不可能传给后代。”学生对此不甚理解。这时我启发并和学生一起从已了解的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和具体的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体细胞中的突变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发生的,由于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是体细胞,因此一般不能传给后代。但生殖细胞的突变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的,因为分裂后形成的是生殖细胞,就会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
三、思学生之所难
在处理学生所“难”时,教师总喜欢唱“独角戏”,即使语言慷慨激昂,解难的方法十分巧妙,课堂也只会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成了旁观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扮演学生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才能体察他们的困难所在,然后和学生一起化难为易。例如:关于细胞的有丝分裂,涉及的名词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如果设计成问题形式,就不会那么难了。如:通过有丝分裂1个细胞变成2个细胞,染色体数为何不变?染色体复制后,两套染色体怎样才能分别移动到细胞两极呢?等等。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探索总结出化难为易的方法,并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克服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料学生之所错
一般来讲,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真理”的化身,其一言一行均应是正确无误的。但有时可故意错学生之错,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纠正”老师错误的机会。例如:在选择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材料时,教材提供的实验材料是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不用植物或动物其它组织的细胞呢?为了使学生弄清原因,我故意弄错,认为植物或动物其它组织的细胞也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群情激昂”地帮我纠错,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把握更加清晰而深刻。
五、想学生之所忘
有人说生物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生物学科的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课堂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识点或例题,在考试中,怎么还有许多同学出错呢?此时教师应该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些内容容易遗忘,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为学生之所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应是学生的舞台,要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学生来说,只有引起学习兴趣,才能学好一门科目。生物作为一门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实验是其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验,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千奇百怪的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强烈。知识的成功获得,问题的顺利解决,在心理上都会给学生以成就感、满足感和愉悦感。
教师还应到教室的空间位置去换位,也就是说,教师要坐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在课堂上音量、音调、讲课节奏、板书方位、字体、图示布局是否恰当、准确,使之更加适于学生的需求,努力从各个方面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小燕.教学中教师换位思考的几点尝试.中学生物教学,2010:3.
[2]吕朝阳.教师基本功之一――“心理换位”中学物理.2000:55-57.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创新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随着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生物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人类社会。将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的生物学,也必将需要一大批生命科学的探索创造型人才。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如果没有听懂或没跟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老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部分内容也可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例如,在处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教材时,通过对教材深挖细研,发现教材知识比较凌乱,知识点间缺乏过渡和衔接,并且先把结论提出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按照认知规律,沿着遗传发展的轨迹,来处理这节课。即不是先把结论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当科学家自己发现。在写该节题目时可这样写: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找到后再填上。针对知识不条理,本着有利于过程探索式教学方法,把有关载体、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内容放在最后讲;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放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后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把整体设计好后,再突破每个知识点。改革实验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可提前做,变验证为探索,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到讲光合作用内容之前而不是讲完内容之后做。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并进而归纳总结出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色素扩散速度不同造成的。
3.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4.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篇9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交叉学科 学生培养
一、生物信息学的产生
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最基本分子却是相同的。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再由细胞到组织、器官,最后器官系统组成完整的生物体。
传统的生物学研究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生物学家多采用低通量的生物实验方法,其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个基因或者几个基因组成的通路。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后的简单观察就可以满足研究需要。随着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人们不禁想到,如何把不同的实验结果整合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兴技术出现,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例如90年代兴起的基因芯片技术,单张芯片就可以测定成千上万个基因在某一状态下的表达情况。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更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序列数据。面对如此多的数据,以前依靠生物实验研究单个或几个基因的方法很难再适用,生命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若干学科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生物信息学以计算机、统计、模式识别等方法为手段,以生物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储存、处理和分析,提取其中有意义的生物知识[1],从而最终揭示蕴藏在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中的信息,对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出贡献。
二、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家对生物信息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确。很多人认为生物信息学只是为实验科学服务。从广义上讲,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生物信息学并不是实验科学的附属品,与生物实验一样,它也是解决生物问题的一种手段。为了解决生物问题,生物学家依靠的是实验台,生物信息学家依靠的是计算机。
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以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为界,可以分为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取得的成就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人们一度认为只要把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碱基排列顺序测定清楚,生命的遗传奥秘就会显露无余,但是真实的情况远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人类的个体发育开始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产生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不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虽然人类基因组中有两万多个基因,但是在单个细胞当中,同时起作用的基因往往是很少的。有些基因只在特定阶段起作用,有些基因只在特定组织起作用。只关心某个基因或蛋白的功能是不够的,因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同一个基因或蛋白的功能可能不同。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表型和功能不仅体现于基因数量和序列的不同,更体现在基因、蛋白以及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整体,系统地分析内部的相互关系尤其重要。但是无论是传统生物学还是现代生物学,都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学的发展中缺乏一种系统思想。生物信息学可以从大量生物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生物知识,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总结,进一步推测生物体的某些性质和变化趋势,生物信息学为大量生物数据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与生物实验一样,是生物研究中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生物信息学学生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素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学校设立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生物信息学的培养。在进入生物信息学专业前,本科阶段可能接受过计算机、统计学、信息学、生物学等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要进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大多需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
生物信息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在深刻理解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技术解决生物问题,第二,为生物学家提供性能更好的方法(算法)。理工科背景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少,但是对于各种计算方法的原理和使用非常熟悉,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第二类问题比较适合他们入门。在生物信息领域,有很多经典的分类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明确了分类目标,并且大都有通用的数据集。但是这类工作也受到了生物学家的质疑,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把已有的经典算法用在生物数据上,由于对生物问题不够了解,最后成为只有做生物信息的人才看的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生物学家对生物信息存在偏见,认为生物信息就是提出新算法,做一些数据库。要想真正让生物学家认识到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就要以解决生物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即使是做预测方法,也要建立在解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做出更好预测方法的关键是深入理解生物问题并抓住关键特征。举个例子,要把男生和女生分开,我们可以根据很多特征,比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来说,男生比女生高、比女生重、比女生头发短。但是只基于这些特征还是会造成很多的分类错误,因为这些特征不是男生女生差别的最根本因素。如果我们是根据性染色体来分,那正确率的提高就非常显著了。在预测问题中,利用五花八门的方法并不是关键,如何能够对生物问题深入了解并找到关键特征,才是最主要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家对生物信息的了解还很少,很多人对它的定位也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信息,就是先生物后信息,可见生物的重要性。所以,在生物信息的研究过程中,对生物问题只限于表面地理解,势必不能做出好的工作。只有对生物问题有了深入了解,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能够找到值得做的问题,可以说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发现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发现某些数据无法获得,或者某些技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想想有没有其它变通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经过慎重的考虑都无法找到,就要果断的放弃。这里要强调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相比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生物背景的学生有着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如果是从本科阶段直接进入生物信息学,由于还没有进行过实验操作,他们对生物问题的理解也很难非常深入。不管是理工科背景还是生物背景的学生,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都是进行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前提。在培养学生时不可忽视对其基础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并适当引导其对生物学问题的思考。生物学问题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的生物学问题任何一个懂得基础生物学知识的人都可以提出,但也是最难解决的,比如到底是什么改变使细胞恶变,自身免疫病是如何形成的,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复杂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为何有人容易生某种病而其他人不易感。小的生物学问题就是各自领域的具体研究课题,比如表观遗传学领域的DNA去甲基化酶是否存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的转录起始频率是如何决定的,RNA领域的大量非编码RNA的作用,蛋白修饰领域新发现的修饰如何调控蛋白的功能等等。在脑中提出并试图思考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生物学问题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第一步。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前提是对生物学知识的熟悉掌握。然而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没必要也不可能告诉他们所有的知识,生物学知识教育的原则是为他们打开门,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到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只有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问题是不够的。很多问题在生物信息学产生之前就存在了,传统的方法无法带给人们问题的答案。人们一直期待新的方法去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生物信息学的产生无疑提供给人们另一种思考生物问题的方式,为一些经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例如最近的大规模的肿瘤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使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的肿瘤相关基因[2]。对于生物背景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把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学生,生物背景的学生在理解信息学理论方面会存在困难。最初很难要求他们理解所有具体过程。但是至少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还有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样在以后的研究中遇到类似问题才能想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学工具去解决,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整个过程的理解。生物背景的学生如果想成为生物信息学专家,只会应用是不够的,补充一些计算机、统计、信息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仍处在快速发展之中的学科。还没有一本教材能够满足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需要,生物信息学立足于分子生物学、模式识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等学科,所以学生要先对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直观的认识,为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培养过程中要包括大量的实例介绍,对一些重要的应用还加以详细解剖,使得同学们不再仅掌握理论,而是能够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向同学们推荐一些最新的论文、期刊、参考读物和相关的学术报告,让同学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也是信息科学的时代。生物信息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壮大,它作为多个领域的交叉新兴学科,对生命科学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力。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前沿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先进的内容体系为基础,我们应时刻注意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相长,使教学研究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彦等.基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一、树立师生的平等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学生得服从老师;如果学生不听话,老师就可以辱骂以及体罚学生。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主客体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平等的师生观。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老师要有爱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改变“学生是被动受信体”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对话人、咨询人和朋友”的民主观念。三要贯彻“以学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为导学”的原则,将学习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激励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参与能力,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掌握学习策略。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否学习好,与他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的关系。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没有兴趣的,他接受不了。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述“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中,先讲述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中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接着提出问题①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人的信息;②DNA鉴定技术还可应用于哪些方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教师还可联系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要求学生根据呼吸作用原理,思考以下一组问题: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闻到一股酒味?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就要给花松土。由于这些问题由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的,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加,以此诱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做过一项实验:用他的教学方法在美国3000多所学校进行实验,在这些学校,有80%的学生成绩原来是不理想的,用他的教学方法以后,有70%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在一些学校,优秀的学生达到了80%-90%。这说明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比较大的,能否发展其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教授是否得法,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否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近十几年来国内教育改革的很多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廉姆•杰尔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刻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有了正确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用“你回答的非常好”、“你真棒”等词语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这种被欣赏的氛围中不断进取;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根本不行,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由机械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主线来组织,来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糖类和脂质一节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①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糖类;②脂质和脂肪是同一种物质吗?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新知识,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接着,指导学生动手做还原糖以及脂肪鉴定的实验,由于是学生亲身亲为的,所以步骤的关键 以及结论难以忘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