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债务危机;国家审计;国家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59-02
[作者简介]程海涛(1974-),男,山东滕州人,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
自欧美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国家审计的本质和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应建立和完善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审计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职能作用,降低国家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稳定与繁荣。
一、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欧美债务危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债务缠身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高危因素。在全球化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加入WTO以来对国际市场形成了较高依存度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美欧作为进口中国商品的两大主要市场,财政紧缩导致购买力下降、美元进一步贬值和推高全球通胀都将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影响,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安全风险。国际游资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加大了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威胁。二是资源环境风险。次贷危机以后,美欧等国为缓解和转移国内矛盾和就业压力频频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资源等产业安
全都能构成巨大的威胁。三是信息安全风险。信息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信息,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将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四是民生安全风险。跨国公司利用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挤占国内市场,严重威胁了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
二、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依据和方式
(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职责
2011年7月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上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010年,审计署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目标。新准则第六条明确指出,“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独立履行其职责,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与监督,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效防范和保障,维护国民经济的有序、健康和平稳发展。
(二)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者”和“防火墙”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促进国家治理完善的监督控制的自组织系统(刘家义,2012;王会金等,2012)。作为国家治理中专司经济权力监督制约的国家审计,不仅直接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制约,还要通过对国家经济监督制约体制机制的监督审查,确保国家经济运行权力系统的稳定和有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对经济运行的问题查处、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和调整偏离目标的行为,及时修正决策的失误;二是对权力运行监督体制机制的问题查处、风险预警,跨越部门、行业、领域的利益羁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异动,前瞻性地反映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三、运用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信息安全,构建审计预警机制
在当今经济运行体系中,价格、政策、外部环境、国际形势、统计数据等众多信息引导着经济的运行,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其对于经济安全信息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对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和预测,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判断经济安全运行的效果,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和建议,促进宏观经济达到安全运行的预定效果,使国家审计监督与经济发展变化相结合,防患于未然。
(二)重视财政安全,推进并强化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作为组织资源运用投入、管理和产出的评价手段,以提升组织资源运用绩效为目的。国家审计通过监督检点财政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状况,能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绩效审计的重点不仅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考查,更要以财政资金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绩效来考查,真正搞清楚资金安排是否合适恰当。开展绩效审计可以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促使政府在使用资金时不敢贸然行事,而是加强计划性,力求使“好钢用在刀刃上”,遏制腐败行为的产生,防范“形象工程”。
(三)重视金融安全,完善金融审计
欧美债务危机的教训警示:国家审计对金融系统的监管,特别是金融机构资金安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近几次全球和区域性经济危机均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扩散。结合当前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审计机关要对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运行环境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其战略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的风险,从宏观层面识别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对于高风险层次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详查,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促进金融系统安全运行。
(四)重视民生安全,开展专项审计
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既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又可以激活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国家的角度讲,民生审计不仅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而且保障了国家社会安全。国家审计机关应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主要包括:一是关注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加强对一系列财政改革制度和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二是开展对医疗、科技、环保、资源、涉农资金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项目建设中有无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浪费的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加强政府债务、投融资平台公司等专项审计,通过对地方债务状况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政府资金流向进行监督,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引导地方投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五)重视监督制约权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在监督制约权力实践中逐步探索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类型。当前,我国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正处于深化发展阶段。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促进建立与完善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经营和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着眼点,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工作,力争通过审计达到规范、教育、改进的目的。把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资金流量大的部门、重大项目的建设部门和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强化监督制约的力度。按照党的十精神,突出关注民生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及政府财政负债、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等方面情况,揭示和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重大损失浪费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成因,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8(16).
[2]金建红,吴丽佳,高敏蓉,黄建蕾.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家审计研究[EB/OL].(2009-12-17).http:///art/2009/.
[3]河合正弘,刘文.日本汇率政策对人民币的经验与教训[J].国际金融研究,2004,(10):9-11.
篇2
2004年至今,我国上市公司频频出现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使银行背负大量的不良贷款,广大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解决上市公司的债务问题已经非常紧迫。
一.上市公司负债理论
1.财务杠杆理论
财务杠杆一般是反映企业的负债比重,它的运用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效应。财务杠杆效应是指息税前利润增长能够引起每股盈余成倍的增长。财务杠杆效益是指企业利用负债经营所产生的税收挡板作用给所有权人带来的额外利益。财务杠杆效应按其作用不同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企业需对财务杠杆负效应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财务风险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和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对策。企业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财务杠杆发生了负作用。
2.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指各部分资本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以及各部分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关系,主要指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组合以及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在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MM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深入研究,主要观点有:公司所得税观点、个人所得税观点、财务危机和破产成本观点、成本观点、不对称信息的影响研究、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的资本市场缺陷观点。
二、上市公司债务危机频发,造成严重后果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频频出现债务危机,从早期的郑百文到后来的ST猴王、ST银广夏、ST九州、ST幸福、新疆啤酒花等,引起股价下跌,中小投资者财富大幅缩减,甚至血本无归,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的不良债务增加,银行诉讼上市公司的案件接二连三;处于担保圈及造系运动的上市公司债务问题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接二连三爆发。
尤其是2004年全年至今,国家紧缩银根和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建以后,上市公司担保问题不断显现,债务危机爆发更加频繁,引起股价剧烈波动,证券市场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解决上市公司的债务及担保问题已迫在眉睫。
三.上市公司债务危机形成原因
1.上市公司债务成因
债务的形成在企业经营中本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企业在任何经营阶段都有可能由于“信用”--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使用造成负债。根据财务杠杆理论及资本结构理论,企业适当负债是有利的。按债务形成的初始原因看,最主要有以下几类:
(1)银行经营性贷款。这是最常见的债务形式,是企业满足经营性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债务就是银行贷款。
(2)承担担保连带责任。也是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成因是被担保方无力履行偿债义务,导致担保方被迫履行还款责任。自2000年以来,由于担保问题引发债务危机的上市公司非常多,如ST猴王、ST屯河等,担保“地雷”不断,尽管国家已经在2000年和2003年两次出台法规对担保进行规范,违规担保还是不断出现。担保圈及造系运动使得担保变为“多米诺骨牌”,引发局部金融债务链危机。
(3)应付款。主要包括采购款和项目(以房地产项目为主)建设工程款,通常是企业为应付暂时的资金不足或由于行业内一般约定造成的延期支付。
(4)资产置换差价款。一般发生于资产置换时,换出资产价格低于换入资产价格并且暂时无力补偿。
(5)发行债券。我国证券市场太小,而且不完善,上市公司发行债券非常少。
2.上市公司债务危机的主要形成原因
债务有财务杠杆的作用,有避税效应,也有形成财务危机的风险。“信用”的不正常使用或过度滥用为债务最终成为“问题”埋下伏笔,而后投资的低效、经营状况的恶化成为导火索,最终引致“债务危机”的爆发。我国上市公司债务危机的形成有其表面原因(直接原因),也有其深层次原因(间接原因)。债务负担和信用滥用超过了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是引发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而上市公司为什么会出现债务负担和信用滥用,则是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有股一股独大。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股比例为30%以上,由于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经营者和大股东利用银行贷款、担保等为自己谋利。
(2)政府的作用。各地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在当地上市公司出现危机时(甚至在某些上市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时,不进行退市),帮助其贷款,使得债务越积越多,风险越来越大,损失也越来越多。
(3)银行内控不完善。银行在贷款时,只是在表面上看到上市公司的名气,使得上市公司贷款相对容易。在贷款后,银行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缺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监督。各银行之间信息不共享,使得企业在各个银行各自贷款,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
(4)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我国绩效好的上市公司一般利用股票融资方式获得“低成本”资金,绩效差的上司公司无法进行股票融资,只有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上市公司资金取得比较容易,由于在外部缺乏监督、内部出现内部人控制,使得资金随意投资或者被转移,投资效率非常低下。因此难以归还银行的大笔债务,同时也引发担保公司的债务危机。
(5)利用担保套取银行贷款。银行为降低风险要求企业贷款时必须进行担保,法律规定上市公司进行担保时还必须进行反担保,因此出现了互保及担保圈,担保便失去了意义,而且还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有些公司甚至进行违规担保,或者对担保不进行披露。由于一般是绩差上市公司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就会引发金融债务链危机。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解决债务危机
本文认为:要解决上市公司贷款容易、互相进行担保和担保圈的形成、对担保不进行披露、或者进行违规担保等问题引发的债务危机,银行、证券市场、税务部门之间必须进行信息共享,有效制约企业的债务行为。
(1)各银行之间信息共享。各银行信息共享是银行对各个企业的债务及担保信息设立数据库,各个银行都可以查看,对各个企业的债务及担保信息就了如指掌,企业难以过度负债或者进行违规担保。
(2)银行与证券市场之间信息共享。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会计报表与证券市场要求的会计报表是否一致,企业的债务及担保行为是否进行了如实披露,可以通过银行与证券市场之间的信息对比反映出来。银行与证券市场的数据信息共享之后,可以使上市公司如实进行债务及担保信息披露,广大投资者可以更清楚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3)银行与税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必须按期向税务部门提交财务报表,依法纳税。各企业都有少交税的心理。而企业要贷款必须提供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证明,提交的会计报表必然会反映企业各项财务指标良好。因此,可以利用银行与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来解决虚假财务报告,使银行在贷款时进行正确分析。
(4)银行、证券市场及税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许多上市公司是通过虚假财务报告包装才上市的,而税务部门及银行有上市公司上市以前的会计报告,通过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对其上市行为进行限制,银行也可以正确进行决策是否对该企业进行贷款。
篇3
【关键词】地方债务危机,钱荒,现状
今年6月,我国爆发了“钱荒”的的金钱危机,可是这让局外人的我们始终想不懂,为什么面对M2值超过百亿,而且还在以两位数增长的今天,会出现这么离奇的现象呢?政府政策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大国,我国的GDP增速始终保持在7.5%以上,而为什么在40万亿城镇计划刺激的背后,高盛、瑞银却相继调低国内的经济预期,同时谣言传出李总理会成为第一个完不成政府计划的总理呢?这一连串离奇事件的背后,似乎与地方债务有撇不清的关系。
今年6月以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光明日报多次发文,公开批评地方政府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13号刊文“只铺摊子不管还,地方债务风险高”。这一切问题都说明了现阶段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的行为,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恶性指向标,而这一切与08年的4万亿计划又颇有渊源。依我个人看来,我认为主要原因集中在政府盲目的刺激计划的遗留问题和地方平台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这无异于风险转嫁。
一、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现状
为保证2008年出台的十大措施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顺利实施和保增长的目标,各个地方政府分别成立专业融资平台、事业单位来化解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这也就将地方债务不断的滚雪球,最后成为了今天的现状,我国的地方债务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债务数量庞大;第二,举债主体多。财政部作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主管部门应该成为举债负担主体,实际上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举债并非全部由财政部决定,地方财政对政府债务管理监控不到位,甚至出现缺位现象;第三,偿债能力差,逾期债务多,用专家的话说就是只铺摊子不管还,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普遍薄弱,地方政府举债投资又缺乏必要的投掷收益评估体系,投资项目效益低下,呆账、坏账较多,回收难度大,偿债能力低,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逾期率较大;第四,财政职能不健全,财政职能弱化和财务管理薄弱促使地方政府大量赤字和债务的形成。预算管理的松弛使不少地方政府的预算流于形式,预算执行弹性很大。有些地方政府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多部门管钱、多头批钱、虚增收入、随意支出等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二、我国地方债务爆发后果
倘使我国的地方债务危机全面爆发,那么未来后果是什么样的呢?第一,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持续增加。从审计署公布的2009年的4.4%的坏账率来看,危机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也许就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的“钱荒”的真正原因。第二,地方经济停滞,刺激政策前功尽弃。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面临停滞。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新一轮建设高峰期,地方投融资平台仍需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这些平台的贷款能力受到限制,地方投融资平台所蕴含的危局将可能提前显现,并成为真正的危局,进而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地方卖地冲动更加强烈,宏观调控失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卖地和房地产税收,为了偿债,或会迫使房地产调控政策中途走样。此外,为了偿债,政府有可能提高税费。势必“迫使”公共管理更加朝“创收”的方向发展。要么通过提高行政所掌控的“资源”价格进行出售,来增加财政收入弥补巨大的债务亏空,要么谋求与商业利益集团结盟,减轻沉重的债务负担。第四,破坏政府公信力,影响安定团结。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可能会出现公务员和中小学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工资拖欠,影响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付问题,严重的将会威胁社会稳定。相比欧洲债务危机,我国地方政府“封闭”的投融资平台难以监控,风险更大。
三、如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呢?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智囊团,那么在面对突入袭来的债务危机的同时,各路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现实手段,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对于那些地方负债较好的东部省份,有可能对巨大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债券仅仅是一个尝试,全面的债券市场解禁和贷款证券化将是非常现实的“腾挪手段”,它也许很快就会到来。第二,制度建设,改革分税制,专家表示,与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还不如改革分税制。因为地方政府所面临的财政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事权分配上不合理所造成的,即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中只占30%左右,却不得不负担教育统筹、医疗保障等60%的公共产品开支。分税的十多年来,争项目、争资金、跑贷款、忙举债几乎成了基层政府的必然之举。第三,治本之道:引入民间资本,发展经济不一定都需政府出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需重新界定,让民间资本和社会其他资本能够顺利地进入更多领域才是治本之道。应探索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对于财务效益不理想的建设项目,可考虑将政府投入仅作为补资金处理不追求回报,这样就对社会资本具有吸引力。
篇4
关键词:欧债危机;成因;启示
一、欧债危机概述
欧债危机,其导火索为希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债务危机。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在这个过程中,其为了尽可能的达到欧盟的财赤率要求,大幅缩减自身外币债务,并与高盛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份协议是以希腊必须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偿还给高盛高额的回报作为前提。但是连续多年整个欧元区经济都不很景气,因此加剧了希腊国内的经济危机。由于无法偿还债务,在2009年的时候就形成了债务危机。
2009年10月初,正当全球经济艰难地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冲击,步履蹒跚地走向缓慢复苏之际,希腊政府公告称,预计希腊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大大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此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浮出水面。之后,危机迅速向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希腊债务危机向欧元区蔓延后,其余几个欧猪国家首当其冲,均遭遇了信用评级降级、债务利率飙升以及政府更迭。
二、成因分析
(一)欧洲国家长期高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拖跨了经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年来实行高消费高福利政策,不重视储蓄,通过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把未来若干年的钱提前花掉,只顾眼前享受,忽视可持续发展。如果经济高速增长,高福利或许可以维持,但希腊经济已连续5年负增长,陷入严重的衰退。希腊政府已无力偿债,只能以债养债,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二)其“导火索” 是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出现后,各国政府在应对中陆续推出了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私人领域的去杠杆化和政府领域的加杠杆化,这些措施虽在短期内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却大幅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希腊以及其他一些南欧国家,之前处于一种财政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受国际宏观经济冲击,削弱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陷入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愈加沉重,并导致最后出现危机的局面。
(三)欧洲只有共同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但却没有统一的经济政府。当希腊国内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时,其政府没有能力来改变目前的状态,欧盟也没有共同的经济政府来对其提供援助。因此,各方投资者都担心希腊政府出现违约现象,故而放弃其在希腊的投资。除此之外,当欧洲爆发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各个国家虽然拥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但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不能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就造成各成员国只能通过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旦出现不顺利,后果将更加严重,只会加剧欧债危机。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社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
欧债危机教训深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盲目追求高福利的社会保障,终将加大政府负担,对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最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社保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覆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并已取得积极的进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要覆面广,如何做好已有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政策空间相当大。保障制度应保持劳动力市场充分的弹性,同时应防止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和低效的福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
(二)继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被我国政府所依重。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进出口受到严重打击,消费市场更是萎靡不振,我国政府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功扭转经济下滑的风险, 2007年我国是财政盈余,近两年变为财政赤字。因此,如何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放缓,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可喜的是,党的十已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防止盲目扩大,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分类管理,逐步偿还,将地方政府债务统一到中央政府的管理支配范围之内,也就是“妥善处理存量,严格控制增量”;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税收体制,适度地放权,盘活地方财政;三是在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上,应坚持多给予少索取的原则,加大社会投资力度,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值空间,避免地方政府因财政的不足而无难以有所作为,也减少大量举债,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总之,要妥善处理地方债务,绝不能让地方债务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 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 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0(03)
篇5
关键词:债务危机;博弈论;对策
一、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在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张中,资金短缺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满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许多高校采用向银行贷款的方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然而高校的还贷款问题却成了一个重大议题,即所谓的高校债务危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巨额的贷款负债为高校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不仅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也给政府的宏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经济风险,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高校债务危机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二是如何解决高校债务危机。
学者们就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高校扩张对资金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政府对高校的资金供给不足是形成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张万朋,2007);第二,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授信额度过高以及高校的财务预算缺乏软约束也是形成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马宁,2007);第三,三方失控学说,即高校在开支上缺乏远见和成本意识,政府在高校贷款的申请和评估上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而银行认为高校是政府的,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支持,因此没有预警监控机制。三方协调不力导致高校贷款本息越来越大,结果出现危机(罗昆,2007)。
就解决机制而言,学者们就他们分析的原因对号入座地提出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如控制高校的贷款额度,加大政府的投入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银行的风险意识等,但这些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文旨在用一个三方博弈模型来解释以下问题:第一,何时形成高校债务危机,何时不形成。第二,政府何时会投入资金给高校,何时不投入。第三,银行何时会贷款给高校,何时不贷款。即三方协调失控的根源是什么。并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序贯博弈下的高校债务问题
(一)模型基本假设
该模型的参与人包括高校、政府、银行三方。为简化起见,这里我们假设社会中只存在一个银行、一所高校和一个政府。
高校总是试图通过借款进行自身建设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高校的战略空间是(借款,不借)。
政府的唯一目标是管理高校债务,且政府只在乎自己的声誉R。政府的策略空间是(还贷、不还);如果政府向银行还贷付息那么会获得名誉收益R(x)(假设满足R'(x)>0,R″(x)
银行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最大化,银行的战略是(贷款,不贷);如果银行答应向高校贷款,那么高校就会把高校的收费,转账等业务交给银行办理,从而获得收益B(x)(假设满足B′(x)>0,B″(x)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模型中,假设银行答应给高校贷款x,那么政府会在到期还款的过程中获得声誉R(x),到期银行不光会获得rx的利息收益,还会从高校收费等业务中获得B(x)的收益。且满足R(x)-rx-x>0(即政府还贷获得的声誉应该大于付出的成本,否则政府不会付出);B(x)-x
下面我们以博弈树的形式来描述三方的博弈过程:参与博弈的三方按顺序行动,高校先选择策略,银行在高校选择是否意愿借贷后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而政府是在观察到高校和银行的行动后决定是否还贷或是否直接给高校注入资金。各种策略下的收益如图1:
通过逆向归纳法,我们可以容易地找出博弈树中唯一的纯战略纳什均衡(借款,贷款,还贷),相应的收益为(x,B(x)+rx,R(x)-rx-x)。
(三)结论
只要政府是理性的且注重自己的声誉,则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下不会出现债务危机,政府行为在此博弈中起关键作用,政府最后能否有钱还债决定了危机的形成与否,因此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来还贷以预防债务危机的形成。
三、同时博弈下的高校债务问题
本文进一步修正模型,使之更加接近现实。此时不再是银行、政府贯序行动,而是同时行动,即双方是在未知对方行动下的随机选择。这里我们只讨论政府与银行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不讨论纯战略纳什均衡的情形。假设政府选择还贷的概率为α,银行选择借贷的概率为β。博弈过程如下:
求解此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求解过程如下:
对于政府:期望收益Eπ=αβ[R(x)-x-rx]+α(1-β)(-x)+(1-α)β[-R(x)]
当边际收益趋近于平均收益时,政府的决策行为也趋近于最优状态,即 =0时;银行的决策行为(借贷的概率)取决于政府的边际声誉和平均声誉之差。当边际声誉趋近于平均声誉时,银行的决策行为也趋近于最优状态,即 =0时。
从各自的偏导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结论一
当B(x)'x-B(x)>0,即B(x)′>B(x)/x时。
且R(x)'x-R(x)>0,即R(x)'>R(x)/x时。
有 >0, >0,这时为使银行愿意贷款,政府愿意还贷的概率更大,即为了增大α,β的值,这时理性的高校应该增大借款额x。
(二)结论二
当B(x)′gx-B(x)
且R(x)'x-R(x)
有
但高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更加倾向于多贷款,多借款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和政府不还钱的后果。这是不理性的行为,更不是利益最大化行为。
(三)结论三
当B(x)'x-B(x)>0,即B(x)′>B(x)/x时。
且R(x)'x-R(x)
有 >0,
(四)结论四
当B(x)'x-B(x)
且R(x)'x-R(x)>0,即R(x)'>R(x)/x时。
有 0这时高校增加借贷X会使得政府的还贷概率下降,同时使得银行愿意借贷的概率增加,高校债务危机由此产生。
四、高校债务危机的预防与解决
(一)政府应该积极筹建预防危机
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政府理应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但是近年来高校越来越多的贷款依赖,形成了较大的投资风险,各级政府部门要对高校的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贷款的总额度和贷款的期限,从而建立起高校贷款的有效监管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高校应该积极的筹钱和加强财务管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
在政府采取各种途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做好自筹资金工作,积极争取各种资助和捐款。与此同时要加强学校自身的财务管理,强化部门预算,制定有效的财务支出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并根据预计的现金流入量合理安排还贷计划。
(三)建立对银行的约束机制,认清高校的类型
从模型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高校类型对应着博弈三方不同的最优决策,如果不能正确认请高校的类型并相应的建立对银行的约束机制,则会产生高校债务危机。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银行高校都需要保持决策的理性,对高校自身有清楚的认识,并相应建立有效的筹款贷款计划。另外,由于重点院校是产生债务危机的主体学校,因此更应该加强对银行的贷款额度约束,避免债务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华清君.当前高等学校财务危机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2、戴传红.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赵炳起.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4、王雪峰,王爽.高校建设贷款的风险及成因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2).
篇6
虽然后来希腊财政部发表声明,称德国《明镜》周刊有关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报道不属实、不负责任,欧盟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和多位德国官员随后也否认了《明镜》周刊的报道,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在7日也否认了有关希腊将退出欧元区的报道。但有关希腊重组债务和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会就此澄清吗?
一年多以前,笔者就曾建议希腊可以通过债务重组或国家破产的形式,来重新安排所有债务。在债务安排以后,可以退出欧元区,让经济起死回生。
在笔者看来,作为希腊,目前已经没有按照常规办法来解决债务困难的途径。去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时,希腊的GDP是2400亿欧元,公共债务总额是2800亿欧元。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是115%。而危机刚爆发时,希腊的2年期国债当时的收益率还不到2.00%。在危机爆发的2010年5月初,希腊的2年期国债收益率收盘最高到过17.96%。后来经过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救助,希腊的局势一度缓和。但是一年过后,希腊局势再次恶化,目前希腊的GDP是2300亿欧元,比一年前下降了4.5%,而公共债务已累积到3250亿欧元,比上一年增加16%,债务与GDP的占比已超140%。而现在希腊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稳定在25%附近。即使按照乐观的估计,到2013年,预计希腊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接近160%,是一般认可的可持续负债规模比例的两倍。
希腊之所以在解决债务问题的路上越走越窄,是因为其常规办法已经解决不了沉疴膏肓。希腊在债务危机爆发以后,通常增收节支的办法是削减赤字,这个方法是对的,因为再也不能放任赤字攀高了,但这些措施一定会造成经济萎缩,而这样偿还债务就没有了基础。同时,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以借新债还旧债,结果就是债台继续高筑。
这种公共债务与GDP的比例不断攀升的局面,只有在经济不再下滑并且强劲增长、赤字水平下降到很低水平甚至盈余时,才有可能解决。但是,希腊因为加入了欧元区,失去了货币政策自,导致其经济颓势无法改变。同时,希腊的债务绝对额和相对值不断上升,导致其再融资成本和数额都会不断上升。而债务不断到期,也会导致其不断有再融资的需求,终究有一天会导致其在国际资本市场和欧盟那里都无法再融资。所以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希腊不得不强制性地进行债务重组或者破产。
希腊经济必然经过的劫难,将重重打击欧元区和欧盟。一年前如果希腊选择债务重组,给予欧盟各国的损失可能不到1000亿欧元,而目前希腊如果选择债务重组,带给欧盟的损失就超过了1000亿欧元,如果未来几年内希腊再选择债务重组或国家破产,那时的债务总额可能突破4000亿欧元,带给欧盟的损失可能会超过2000亿欧元。
而希腊可能的债务重组仅仅是个开始。5月3日,葡萄牙刚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780亿欧元的援助协议,而几个月前葡萄牙也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不需要援助,一如2010年年初希腊拒绝援助的强硬态度。在葡萄牙之后,还有爱尔兰、西班牙,后面还有比利时、意大利,欧盟和欧元区内出现债务问题和经济发展停滞的国家很多,未来等待救援的国家名单可能很长。
篇7
【关键词】 欧债危机 人民币区域化
引言
2009年底希腊最先爆发了债务危机,一场以金融监管不力、国家公共举债不自律为主要问题的债务危机在欧盟内部多个国家之间蔓延开来。虽然在开始时欧盟各国在面对危机时的态度有所不一,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欧盟各国普遍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出手救助以维持整个欧元区的稳定,提振在未来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信心。维系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团结是每个区域内的国家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于此同时,人民币区域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欧盟的建立是亚洲国家可以复制的模板。但是此次欧盟国家债务危机的发生暴露了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错误和缺点,为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意义。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和专家研究的焦点,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
1.欧债危机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希腊等国的举债不自律造成的。以希腊为例,该国的支柱产业就是旅游,而旅游消费的需求弹性确是很大的,也就是可有可无。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对生活最先要考虑的是怎么维系下去,这个时候连吃饭睡觉都成为问题的时候,有闲钱去旅游的人也就少了。所以就会直接影响到希腊的经济。加之希腊人民已经养成了的高标准的消费习惯所以让他们节衣缩食的过日子,他们肯定不会习惯,但是他们还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就是举债。没钱花就去借,是西方国家度过难关的主要武器和法宝。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负债多到连利息都付不起的时候债务违约便发生了。但是如果希腊政府可以做好未雨绸缪财务安排和制定开源节流的消费模式而不是大手大脚,不计后果的消费和举债,这场危机也就不会发生。
2. 欧元区经济制度的缺陷是欧债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即货币政策统一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费尔德斯坦曾经预言,欧元区的这种缺陷有利于长期处于财政赤字的国家,但最终会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其内在逻辑是: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财政政策归各个成员国所有,货币政策归欧洲央行所有。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不管是经济完全独立的国家,还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的最基本利益仍是民族利益。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但在欧元区,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汇率稳定。因此,当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时,部分成员国必定会出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错配。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可以超发货币来解决自己的债务问题而希腊并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希腊印多少货币不是由自己说的算,其铸币权系属于整个欧盟。
3.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欧债危机起着助推作用。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导致希腊政府融资成本上升,融资能力的降低,才引起债务危机的爆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难以形成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助长了全球信用风险的积累和资源的严重错配,由此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债务危机的产生。谁能够有资格给评级机构评级成为资本商场上又一难题。
启示和结论:
欧美经济危机以后,人民币区域化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的政治合作意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距预示着人民币区域化的的道路虽然宽广但是并不平坦。欧债危机的爆发和SWOT模型的分析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人民币区域化的前景,并为构建“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统一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是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像一个婴儿得了慢性病,不如说是一个婴儿有先天性的疾病。在亚洲,由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亚洲各国间的民族情节很严重,对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一体化的货币政策,在缺乏必要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当类似欧债危机的事件发生时,由于亚洲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要弱于欧洲国家,亚洲各国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更大。所以,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2)国家基本面要强大
不管是欧元还是美元,只要能够区域化的货币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的,一个经济体想要获得另一经济体的货币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其经济体内生产的商品,另一方面是对其经济体的预期看好,认为投资在这个经济体中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收益率。这里笔者大胆设想,可以以一种商品作为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的切入点,类似于用美元标价的石油。如果,在中国可以创造出或者找到一种在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产业链上的要素或者商品且在国际市场上需求刚性,不可替代,而国内产能充裕的资源或者能源。以这种商品作为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切入点,人民币区域化甚至国际化的过程会更加顺畅。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应该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来更好更能迎合全球各国人民多种多样的需求偏好的商品。
(3)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
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加强金融有效监管、实现区域金融安全是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区域内经济运行层次的前提。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相对于欧元区,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要求人民币的区域化必须要在一个货币金融合作更加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区域内各个国家的道德风险以及游资团体对区域内金融秩序的冲击。而且还要建立一个具有更多话语权、资金充裕、交易成本较低且运作透明的维稳机制。这个机制也需要亚洲各国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总之,当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欧元未来的命运也很难判断。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欧元的动态,积极研究欧元在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吸取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币区域一体化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超.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 [J].金融研究,2011(7).
[2] 余永定.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及中国面临的挑战[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月报,2010(6).
[3] 徐明祺.欧洲债务危机也是欧元的信用危机[J].社会观察,2010(6).
[4] 李婧.评李晓 丁一兵等《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10(12).
[5] 曹红辉.人民币区域化的新进展及发展态势[J].中国金融 ,2011(9).
篇8
信用评级下调未出市场预料
虽然说在这个敏感的时期标普下调意大利信用评级略显突然,但是根据意大利经济的低迷表现,财政赤字持续恶化与债务规模快速膨胀的窘境,以及之前惠誉、穆迪的负面点评,标普下调其评级也在情理之中。
经济竞争力持续下滑
意大利曾经有辉煌一时的出口制造业,在过去十几年里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而逐渐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在成立欧元区之前,意大利的工资水平低于德、法两国,但在欧元启动后意大利的单位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到了比欧元区平均水平高出10%,比德国高25%的水平。经统计测算,1995年至2007年,意大利出口制造业的每小时附加值提高了6.6%,而同期德国与法国却分别提高了45%和51%。除劳动力成本过高之外,税收和劳务政策缺乏竞争力、研发投入规模小、经济创新能力不足、政府行政效率低、教育发展不平衡、市场自由化改革推进缓慢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意大利的经济增长。
意大利经济增长中枢在最近十年较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下移,而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意大利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也未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据路透社日前报道,意大利计划将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计的1.1%下调至0.7%,并将2012年增长预期从之前预计的1.3%下调至1%或以下。经济发展前景暗淡是标普下调意大利信用评级的一个主要原因。贸易收支由先前的顺差逐渐转变成了逆差也是意大利经济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的一个重要体现。
财政入不敷出,债务持续膨胀陋习已久
意大利的财政赤字问题长期存在,这显然不是其经济增长波动所能解释的,而是跟其政府机构行政的低效率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高福利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庞大政府的正常运转和支撑社会高福利的正常延续,政府就必然会通过发债来弥补财政缺口。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意大利的债务扩张速度都高于其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其债务规模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19%,远高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阿姆斯特丹条约》当年规定的60%的警戒线,在整个欧盟仅次于希腊。
未出危机深渊,又入库存周期泥潭
虽然之前的金融危机距今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但是不管是从其经济增长率来看,还是从其产能利用率及失业率来看,意大利都还未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然而在各种外生因素冲击与经济自身内生周期因素的作用下,经济从来都是在波动中上升,又在波动中下降。虽然当前的意大利尚未能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内生的经济周期力量,已经开始推动意大利经济在波动中走向危机之后第一个库存周期的去库存阶段。意大利当前的工业生产指数已经进入了本轮短周期的下行期,其库存指标也印证了经济所处的去库存阶段。
融资环境恶化,压力持续增大
经济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与短周期调整的重叠,使意大利经济增长前景显得更为暗淡。在财政收支多年连续赤字,大批债务相继到期的情况下,注定了意大利要用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来维持其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显然这是不可持续的。于是,随着市场对意大利经济增长前景预期的悲观,对其不断膨胀的债务规模的担忧也与日俱增,进而意大利的融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
由于投资者越来越不看好意大利国债,在2011年8月初,意大利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曾经一度超过了6%,上周意大利财政部不得不以5.6%的超高利率发行了65亿欧元的五年期国债,而在7月的上次拍卖中,利率不到5%。意大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9日收报5.6%,与德国国债的息差达到379个基点。同时,意大利国债的违约掉期CDS价格也于近期迅猛上窜,反映了市场对意大利债务违约的担忧。
债务与经济体量太大而不能倒
当前的欧债危机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刻,不管是“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还是整个的欧洲银行业都处于一个系统风险很高的水平,“欧猪五国”中的任何一个倒下都会产生连锁反应,任何一次较大的冲击都可能使欧洲银行集体倒下。这也是在穆迪下调法国两家银行信用评级之后,五大央行迅速采取联合救市的原因。
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如果在当前情况下意大利爆发债务危机,全球都难逃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以意大利的重要性会使市场相信欧盟及国际社会不会对意大利见死不救。因此,我们认为市场不会因标普下调意大利信用评级产生多大的恐慌,国际投机资本也难以借此掀起多大的风浪。
欧债危机系统性风险已高,意大利不能倒
“欧猪五国”债务违约风险集体走高。虽然到目前为止希腊、爱尔兰、葡萄牙都已经得到了欧盟的贷款援助,而且希腊的第二轮援助计划正在艰难进行,但是考虑到未来仍会不断有债务到期,支付债务本金、利息以及仍将存在财政赤字缺口需要弥补。经过具体的估算(如表1所示),我们认为未来,在2013年之前,“欧猪五国”除葡萄牙外都非常确定存在资金缺口。对于基本丧失市场融资能力的希腊、爱尔兰,以及市场融资环境不断恶化的意大利、西班牙,其未来的融资需求都仍旧需要欧盟或欧洲央行出手相救。可以说在2013年之前,“欧猪五国”的债务问题都不安全,随时都存在掀起波澜的可能。
欧洲银行业的境况不断恶化,系统风险增大。虽然欧债危机主要局限于欧元区17国中的5国,但由于成员国之间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存在债务问题的其他成员国家的银行可能持有大量“欧猪五国”的债券,且很多国家的银行存在持有“欧猪五国”债券风险敞口较大的问题。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11年6月统计显示,法国银行业持有希腊资产规模是全欧之最,保险金额达567亿美元。
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恶化,使银行持有的相关债券资产持续缩水,欧洲银行业承受的资金压力不断增大。在2011年的7月组织的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接受测试的90家欧洲银行中,有8家未能通过,另有16家勉强过关。欧债危机在2011年8月份的陡然升级,使欧洲银行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加德8月28日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欧洲银行业需要资本注入,以防止债券违约造成的影响。IMF认为欧洲银行资金缺口高达2000亿欧元。尽管事后欧洲央行和欧元区核心国都对这一数字进行了否认,但是从欧洲银行业整体的信用违约调期CDS不断攀高的价格走势,及欧洲主要国家证券市场上银行业指数的持续暴跌可以看出,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前景与风险预期持续悲观。
可以说,在欧债危机的不断冲击之下,欧洲银行业已经处于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银行业的系统性风暴随时会因为某一触发因素而引爆。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安近期就指出,欧债“野火”持续燃烧,欧洲银行业岌岌可危,恐有“灭顶之灾”。
意大利倒下必出连锁反应。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债务规模庞大。在其余“四猪国”债务违约风险均高,欧洲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如果意大利爆发债务危机,那么其余四国及欧洲银行业必然在此冲击之下产生连锁反应,系统性风险也必然爆发,到时候全球经济必然会难逃类似2008年金融风暴的冲击。(图1、图2)
意大利、欧盟及国际社会有能力、有动力协同救助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当前“欧猪五国”的债务违约风险集体走高,欧洲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也随着欧债问题的恶化而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问题国家还是其他没有债务危机问题的欧盟成员国,有任何一方放弃拯救欧债危机的努力,都会触发系统性的危机风暴,到时候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例如,如果问题国家不配合救援,那么它就肯定会很快爆发债务危机,到时候政府就会面临下台,民众面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可怕局面。如果欧元区想甩包袱,不对债务危机国家实施救援,那么问题国家必然会爆发债务危机,于是在恐慌与投机的冲击之下,必然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为了迎合欧盟进而获得救援,意大利近期通过新一轮总额为54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方案,并称要在2013年之前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虽然市场对其的实际执行力仍有所怀疑,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意大利也是在积极努力配合国际救援,以免落入危机深渊。到目前为止,欧洲央行也多次在二级市场上购入意大利债券。
意大利的情况只需要欧洲央行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市场操作(SMP)即可,并且在金融稳定机制(EFSF)体制权限扩大的情况下,欧洲央行债券市场的干预已经从二级市场扩展到了一级市场。在整个欧洲经济进入阶段性回调期的情况下,欧洲央行适当扩大证券市场上的购买计划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既可以稳定欧债行情,又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促进经济复苏。
即便是欧债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以致超出了当前EFSF的救助能力,但是相比较债务危机系统性爆发造成的严重后果,欧盟的救助政策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其一,欧盟可以进一步拓展金融稳定机制的权限。其二,即使到2012年之后五央行联手救市的期限到期,欧洲银行业再度出现流动性紧张情况,或是没有第二次的联合救市,欧洲央行仍可以对问题银行实施流动性担保,或是政府积极助推银行间的并购重组。其三,相比美国,欧洲央行同样存在着很大的量化宽松空间。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分析的那样,尽管“创造货币风险很大,它会引发通胀、扭曲金融市场。不过如果后果是银行体系瓦解,吝啬的货币政策可以说风险更大”。其四,欧盟可以发行欧元债券。虽然目前德法核心国均反对这一提案,但是如果整个欧债危机到了系统性风暴爆发的边缘,成员国之间通过一定程度的协调与妥协,欧元债券的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在标普下调法国两家银行评级的当天,欧盟主席巴罗佐就宣布“即将推出引进欧元债券的计划”。另外,市场上也流传着欧盟即将发行10年期债券以救助葡萄牙的传闻。
前景展望:2013意大利债务风险渐消
虽然当前市场对欧债危机的前途比较悲观,意大利存在着经济竞争力下滑,赤字与债务规模庞大等不利因素,但是我们认为意大利的债务水平膨胀带有明显的阶段性。意大利债务水平的快速膨胀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在没有货币政策可用而过度依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意大利经济能在未来某个时刻重新复苏或者是结束当前颓势好转的话,其债务危机的风险将会随之降低。
根据我们的研究,从欧元区经济先行指标与同步指标之间的律动规律来看,整个欧洲经济当前的持续颓势将会在2012年的1季度前后终结,随后将进入新一轮库存周期的景气阶段。统一的市场与密切的经济联系,使意大利与欧元区整体经济运行的节奏高度一致,因此我们判断,在2012年的上半年意大利的经济就将出现转机。
篇9
9月29日早间消息,花旗集团(C)首席执行官潘伟迪称,投资者将会看到其扩张计划的结果,并表示他预计未来几年时间里该集团将可向股东返还很大数量的资金。
潘伟迪称,他对花旗集团在新兴市场上的前景感到乐观,称其预计该集团在这一市场上的增长将会继续。此外,他还对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前景感到乐观,但同时指出发达经济体很可能会在更长时间里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困境。潘伟迪和花旗集团新加坡董事本周召开亚洲地区的首次董事会会议,目的是吸引业界关注其拓展亚洲零售银行业务的措施。
瑞士央行行长:将采取所有措施保护瑞郎汇率上限
瑞士央行行长菲利普-希尔德布兰德29日称,央行理事将采取“所有措施”来保护瑞士法郎兑欧元的汇率上限。希尔德布兰德表示:“我们将采取所有措施来保护汇率上限。”他还表示,瑞士央行为控制瑞士法郎汇率而买入外汇的措施是“可以信赖的”,但拒绝就这项措施的范畴置评。
瑞士央行在9月6日将瑞士法郎兑欧元的汇率上限设定为每欧元1.20瑞士法郎,并重新开始买入外汇来保护斯沃琪集团(UHR)等公司的出口,以抵御瑞士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风险。瑞士央行副行长托马斯-乔丹(Thomas Jordan)昨天称,央行所作出的“明确承诺”意味着“市场正对此持非常严肃的态度”。
瑞士法郎在市场陷入混乱状况时经常被视为避风港资产,这种货币兑欧元汇率自瑞士央行设定上限以来一直都保持在每欧元1.20瑞士法郎以上。在8月9日的交易中,瑞士法郎兑欧元汇率触及每欧元1.0075瑞士法郎的历史最高水平。
希尔德布兰德称,虽然瑞士经济增长速度将在下半年走软,但汇率上限有助于降低经济衰退和通缩的威胁。他指出,此前瑞士法郎汇率显示出“荒谬的过高估值”,从而对公司造成损害,其部分原因是受到恶化中的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
美证交会:证明评级机构犯罪颇具挑战性
9月30日早间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部门负责人罗伯特-库赞尼称,在证明信用评级服务机构犯罪的问题上,该委员会正面临着许多障碍和挑战。
标准普尔母公司麦格希集团(MHP)日前披露消息称,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会对标准普尔发讼,指控其违反了证券法。库赞尼拒绝就有关标准普尔的问题特别置评,但他的言论表明,针对标准普尔和信用评级服务机构的诉讼案想要胜诉将是任重道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标准普尔的调查可能会带来第一桩针对大型信用评级服务机构的诉讼案。
库赞尼称:“我们面临着一些法令上的挑战,以及有关信息披露的挑战,这对信用评级服务机构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可能会让案子变得更具挑战性。但是,我们不会让这些因素阻止我们调查评级机构可能的犯罪行为。我们正努力对这些评级机构进行调查。”
高盛称发达国家面临大停滞概率达40%
高盛29日发表研究报告称,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消费者都担心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但世界陷入“大停滞”的可能性明显超过预期,概率高达40%。
高盛对过去15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20例与1990年代的日本类似的经济大停滞状况,其中多数发生在发达经济体,时间也集中在过去的60年。
高盛经济学家尤舒亚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在这些时期,人均GDP的增长率徘徊在1%以下,而波动性低于正常时期。这些时期的典型特征还包括低通胀,失业率攀升且居高不下,房价停滞不前,股票回报率低下。”
尤舒亚认为,为了避免这种结局,各国政府必须推出得力措施,恢复信心并推动经济增长。他称,由于缺乏数据,很难知晓以往的政府采取了何种措施来帮助经济摆脱停滞,但有很明显的关联数据表明什么将导致经济停滞。
鲁比尼:欧债危机比雷曼破产更严重
全球知名投资银行经理、私募基金总裁27日在纽约举行论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此外,危机中深受拖累的欧洲银行因为流动性吃紧而收紧信贷,导致私募基金融资成本上升,投资活动被迫收缩。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创始人努里尔•鲁比尼当天说,世界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会否陷入衰退,而是衰退程度的强弱,而决定衰退程度的关键在于欧元区的表现。如果欧洲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债务问题,造成的后果要比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严重”。
篇10
最近一个月以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由此带来了新一轮经济政策领域的思想碰撞。欧洲债务危机的加重、国内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担忧、股市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市场上的种种猜想。其中占主流的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形势出现了明显的恶化,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大规模的下降。一些国外的评论家甚至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大泡沫,这个泡沫即将崩溃,中国将进入一个长期的低增长阶段。
我们认为,以上的这些观点完全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经济不仅今年的增长态势仍然向好,未来十年,只要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就一定能够进入一个GDP增长速度为9-10%的、相对非常快的新的发展时期。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缓慢升值的大趋势,中国很有可能在2020年经济总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1.7万美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上游水平。
中国经济增长大势未变
为什么作出上述判断?
第一,从最近的一些因素来看,希腊债务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总体健康恢复的大局。希腊债务危机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长期的政治危机。这一危机所带来的短期金融市场的恐慌,已经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各国政府联手出台的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所完全遏制。这一大规模的救助计划,有人形容为核打击式的、全面的、压倒性的出击,是用核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常规战争。7500亿欧元是IMF历史上所参与的最大规模的金融救市方案,也是IMF在金融危机前所持有的整体资金量的两倍以上,相当于欧元区GDP的9%左右,是希腊全部债务的两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欧洲中央银行的态度最近也有所转变,开始放弃先前的固执态度,由简单地应对通货膨胀,转向了更多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增长,并已经开始大规模购买各国的债务。这一阀门的打开,将会开启更大的金融救助能力。虽然欧洲的债务危机毫无疑问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从长远来看,欧洲各国,尤其是那些公共财政状况非常差的国家,必须收紧财政政策,减少开支,增加税收,这无疑是收缩性的―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欧洲的债务危机不会演变为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第二,这次世界经济恢复的主体是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而这些经济体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冲击。它们受到的间接冲击则来自于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手中所持有的其他国家的债务。而这些债务,已经由各国财政互相担保,或者由欧洲中央银行直接印钞票购买,所以,这一间接冲击机制也已经打破,欧洲债务危机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世界经济整体恢复的基本格局。
第三,欧洲债务危机所引起的对欧元的恐慌性抛售,短期内也将有所改观。从长期政治格局角度来看,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标记,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性项目。经过这一轮金融危机的洗礼,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更加认识到欧元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欧元的存在,这些国家或许早已步入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与此同时,希腊等小国更是心知肚明,它们之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式的崩溃,就是依赖了欧元的力量。因此可以预见,在这轮危机之后,欧元不仅不会崩溃,反而会从更深层次上通过协调各国财政的改革而得以加强。基于这一分析,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将在近期内得到相当的恢复。同时,美国等大国也不会坐视欧元维系当今如此之低的汇率水平,而会想方设法通过扩大美元的货币供给来缓解美元升值的压力。
第四,中国经济当前稳健恢复、发展态势向好的基本格局,也不会因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而有所改变。这其中最基本的道理是,中国经济经过2009年的调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2009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总量的比重从2008年的7%下降到4%左右;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2%。支撑这一轮中国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是基础项目投资和消费的迅速上涨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投资的上升,这些因素当前仍在发挥着作用。同时,欧洲小国对中国出口而言,作用也微乎其微。
第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可能会带来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我们完全不同意这一判断。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是消费,而不是生产能力下降。当中国人口结构变得更加成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竭尽之时,劳动工资占GDP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关于这一点,本人早在3年以前就已经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详见李稻葵、刘霖林和王红领文章《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刊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人口红利的结束,意味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加速、城市化的深化和内需的上升,所以我们判断,中国未来十年将经历一场内需不断上升、对外依赖度相对下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逐步改善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消费升级以及绿色产能革命将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快速增长,未来十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健康的十年。
第六,当前,针对房地产的一系列调整政策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匮乏。关于这一点,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房地产领域的调控会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注意到,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并不等于投资的下降,当这一轮房地产调控达到其基本目的之后,房地产价格得以下降,下一步调整的重点将会自然地转向房地产的供给方,那就是鼓励各地方政府直接投资于保障性、政策性住房,而这轮投资仍然会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产生对住房的需求,也必然会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潮,只不过,未来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更多来自于政府,而不是当前泡沫式的投资。再者,如果这一轮房地产政策调控到位,房地产价格有所下降,同时政策性住房的比重上升,这将为未来中国深度城市化铺平道路,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坚定不移地坚持调结构、促转变的发展战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势未变,政策推论非常简单,即,必须坚持既定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具体说来,第一,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必须坚持。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模式,催生新的房地产发展格局,让房地产的价格稳定下来,让社会上更多的年轻人买上房子,让更多的新房得到建设,并以此来推动各个产业包括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这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短期内,这些投资也会带来内需的上升。
- 上一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下一篇:绿色建筑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