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1

关键词: 教师教学能力 综合素质 优化途径

教师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教学中广泛存在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了能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下面介绍几种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可供选择的途径。

一、学历教育

学历,本义指学习的经历或受教育的程度。学力,一般指个人在学识上达到的程度,既包括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又包括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在学习中升华,多方摄取信息,争做通才教师。如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旨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等,系统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是他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知识。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当今教师,必须加强对与自己教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提高和完善教师智能素质。

二、进修培训

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应该更新知识,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阅读理论书籍,适应课改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包括脱产学习、半脱产学习、函授学习等。学校是培训的主阵地,教师是培训的主体,教师可以从自己最为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最感兴趣的专题入手,确立课题,自定培训目标、自修培训教程,并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随时随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在自察、自省、自评、自己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互评、校长导评、专家审评,力求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参与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

三、相互交流

在借鉴中感悟,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工作效率。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形象而生动地评述群体优势: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教师与社会发生横向的学术联系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教师在参与这些学术交流后可以及时提高自身智能和教学水平,把最新的学术及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克服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弊端。也可以以课堂教学培训和课题研究为突破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例如:研究课、优质课评选、骨干自身示范课等多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与交流,逐层推进,相应的指导、培训和评课跟进不仅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展示了各教研组的课堂改革成果,而且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给老师们提供了典型课例与学习榜样。

四、自学反思

鼓励教师自学,不仅博览本专业知识,还要尽可能地涉猎相关教材书籍,同时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资料及教育心理学书刊等,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反思中前进,国外有学者提炼出“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要由知识传递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反思是必经之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反思成为对过去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这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的目的。自觉的反思是理性的,应该是教师已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寻求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持续不断的批判性的思考。

五、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科研,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能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观察现实,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分析教学活动,进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有效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引导教师在现实与反思中选择课题、设计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专题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微格教研

微格教学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主要用于培训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具体而言,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细化成许多具体单一的技能,如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等,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摄像机、录像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遥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对受训者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然后通过专门而反复的训练,使之掌握某种技能和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其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

只有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合适的知识优化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完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俐,刘波.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护理研究,2005.

[2]张淑凤,王海杰,王磊.浅谈反思性教学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卫生职业教育,2010.

[3]周正怀.教师继续教育的要素融合观初探.成人教育,2007.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发展动向,所以要培养出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了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以下是解决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三种办法。

一、教师应当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听一些高级别的数学教师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吸取别人的优点加以补充,变成自己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做到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根据他们所说的内容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抛弃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主讲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只有将书本中的内容吃透,教师讲起课来才能有条不紊,学生做起练习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所以,数学教师课下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了解每一章节的主要目的,脱离教材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教学课件

多媒体是新型教学模式常用的一种,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老师,应当做到灵活使用教学工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到最佳状态。

教师是教育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被赋予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大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因为只有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

篇3

关键词:社会趋势 综合能力 内部要求 外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日益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社会趋势,仅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可以上课教学,以及“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师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工作的对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不仅个体之间的能力和个性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个体的心理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尽管教育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在看似平凡的教育中体现教育的灵活性。

其次,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都迫切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的是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起彼伏的教学改革从上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9月,新课程首先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秋季,各省在每个地级市确定一个省级实验区开始新课程实验,以后逐年扩大新课程实验范围,到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阶段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实施快、面又广,并且,与以往的课程相比,在目标和内容上,新课程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带来了实施过程、方法、手段上相应的改革,迫切要求所有学校和教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革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呢?这就成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投入了专项资金,积极实施了一系列培训措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培训量大而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普遍感受到遇到的问题太多:如何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准确地实施对学生的考核……都需要理论指导和交流。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已远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成为时代所需。不少专家提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机制。我认为,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城镇小学很适宜,但对于广大农村小学却有些不妥。由于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广人稀,学校和教师分布不均,不少小学只有3~5名教师,还有不少单人校存在,而农村总人口可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真正实施好新课程,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我认为建立以乡镇一级为单位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培训机构,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教师自我发展的培训和研究机制很有必要。

1.地方政府要拨出专款,在各乡镇教委建立教师教研和培训中心,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热爱教育事业、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专职教研员,并给配备必要的场所、书籍、电脑设备等办公用品,在乡镇教办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要在教师教研和培训中心建立图书馆。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订阅有关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并定期开放,让全乡镇的教师凭借书证借书,以满足教师培训的知识需求。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可以集中资金,使资料更加全面。当然,一定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归还,以保证教师阅读用书的良性循环,对于不按时归还或损坏书籍者要加倍罚款。

3.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并纳入教师岗位职责考核。如可要求教师每年阅读一本专业书或教育类书籍,并记好阅读笔记,年末由乡教研员同一收齐,检查、评比等;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教学心得,可以出一期有关教研动态的内部资料(季刊发行);每年暑假要组织一次“教师培训与提高”的学习与交流展览,评出模范,让全乡所有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也可以利用双休日,每月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

4.搞好轮训。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表明:一般每工作3~5年,教师就要安排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方面解决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已不存在,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具有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彻底转变教师职能,不断地自我提高。

篇4

【关键词】科研项目 高校 青年教师教 学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规模不断壮大,高校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也极大提高,成为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目前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类高校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硕士等,没有受过师范类高校关于教学的系统培训,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年底考核、职称评审中轻教学、重科研的不良倾向,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压力之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两者中取得平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应通过科研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研相长,促进共同发展。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是经过层层评审、优中选优后才得到审批。这种具有学科前沿的科研项目研究,将从各个方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等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

科研项目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筛选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科研项目是经过激烈竞争获得的,本身的创新性使得从事项目研究的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提高。将这些提高应用到教学上,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自身内涵,为教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增强专业修养和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目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上容易落人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传统模式中。而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科研新产品作为直观教具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可以变“讲授教材”为“讲授科研心得”。对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堂上讲授科研心得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EDA技术、环境电子测量基础、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等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相关科研项目中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层次之上讲授,适当穿插科研实践中的实例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无疑比单纯讲授教材内容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将“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将科研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如基于单片机的电路、分析仪器原理样机等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材讲授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例如,上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通过霓虹灯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霓虹灯闪烁的原理,从而引出定时,计数器的相关内容。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课程中,通过展示微流控芯片的原理样机,启发学生思考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流程。另外,通过科研项目,青年教师还可以与合作研究的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高校合作研究人员等一起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过程,以讲座、培训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相关研究,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幽默性等方面都得到相应提高,从而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目的。

科研和教学两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目前各种教材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许多优秀的教材都融入当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如果青年教师不具有本专业方面的科研经验和专业水平,完全照本宣科,必然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将所从事的科研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将教材的理论和科研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教学,教师丰富和夯实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为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发掘和提炼本学科的新方向、新思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拓宽自己的科研道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掘具有一定潜力的大学生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不但能为科研队伍充入新鲜血液,锻炼科研队伍,还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通过科研项目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吸引有兴趣和资质优的大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品质。

篇5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深入到实践中,从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有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接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并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师的互动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践行师生融合关系的理念,那就是要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欣赏学生的表现,宽容学生的错误,倾听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赞美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体现出师生平等,更有利于学生张扬其个性。对于这个问题,要作为一条重要要求向教师提出,人人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构建和谐课堂。老师要倡导蹲下来教学,在课堂上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给老师挑毛病的举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公正、公平、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思维真正得到解放,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教学,认为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而不关心学生喜欢什么,接受了多少。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到压制,丧失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而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更要让学生明白,学是为了会学,所以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被迫接受,学生才会主动承担学习的重任,并且乐于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角色换位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变得爱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课堂上,教师不能讲得过多,否则就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应让学生多思考,通过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更多知识。第二,把讲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把课堂内容提前温习好,上课时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去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讲”进行适当点拨。

4.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给予学生更多肯定,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对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重要作用。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融入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启迪性的教学评价,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思维都是从动手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动手、动脑操作,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激发,让学生去探索更多新知识,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一、改进教学设计的不足

(一)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能力。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的、选择教育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案,明确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育意义,具有能够把握政治教材,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无疑是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巧妙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政治教师仍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学设计不正确,不规范,不科学,不是盲目守旧,整个课堂都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越来越小;就是盲目“开放课堂”,过度活跃课堂,没有保证中学政治课堂的严谨性,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力度不够;再有就是教案编写只谈一点,不及其余或者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课堂导入不恰当,教学过程设计缺乏关联逻辑性等等。那么,正确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教学相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质上并不是一堆矛盾,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以教师“启发性的教”引发学生“自主性的学”,寓教与学,教学相长。

2. 以人为本。在当前课改环境下,政治学科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的人文关怀,真正把重心专注于学生身上,时时处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本,而不是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

3. 深入浅出。所谓的深入,就是深入剖析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提前整合归纳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话里有据,内容充实,语句凝练;所谓浅出,就是在宏观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简洁流畅的话语向学生阐述较为深奥的理论观点。

二、增强教学实施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施,就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数来就是指政治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转化,有效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行为。教学实施的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贺永旺先生主编的《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一书中指出,影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经验以及其他外界环境因素。教师的基本功既包括传统所有学科所应掌握的板书、口头语言等,还应有解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学生灵活沟通,与同行合作共处的能力。而政治教师的教学经验毫无疑问需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和完善。

那么,如何有效提升教学实施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课堂调控能力。即组织协调能力,包括:加强教师课堂秩序的掌控力;提高政治教师观察分析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第二,语言沟通能力。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交换反馈教学信息,这就要求政治教师的语言不能够过于死板空洞,应该富有激情、善于启发、抑扬顿挫,从而有效带动课堂氛围;第三,课堂创新能力。一尘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困倦,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多多联系国内国际时事,与学生分享名家和自己的见解,创新教学和授课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改变传统政治课堂一本正经,死气沉沉的状况。

三、教学评价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中学政治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的价值评判。

教学评价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叫做教学反思,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时常反思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学设计落实得怎么样?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如何处理这些差距? 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了吗?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升?除了加强个人反思之外,还应该积极参与本学科老师的公开课评价甚至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触积累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政治教师课后能够针对课堂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误之处,记录专家或同行的评价,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也自然形成了。

篇7

关键词:物理实验;物理教学;综合能力

一、高中物理实验的地位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思考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部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是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与手段,也是将物理课堂变成素质课堂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提高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物理教学领域改变这种不良的状况呢?增加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给学生动眼观察、动手练习的机会,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最近几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现状,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良,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其中,不少重点中学的实验室教学设备已经非常齐全和完备,普通中学的配备也不弱,这为我们的素质教育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也为物理的实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根基。

《礼记・大学》有言:“致知在格物。”格物方能致知,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明确认识物理事实的途径必须是观察和实验,而物理实验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汲取科学的养分,为以后深入完备地学习现代的生产技术夯实基础;实验教学可以综合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实验科学还可以为未来的科学研究进行预演和模仿。

二、通过实验,提高能力

(一)提高物理课堂质量于演示实验

自然界所有动物都会被色彩绚烂、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人类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处于脑频率极其活跃的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动作、图片和影像的记忆比单纯的文字记忆要深刻得多。而物理实验则像是一场活色生香的旅行,形象生动,直观可感,使枯燥的物理公式、概念和规律在学生脑海里以另一种生动深刻的形式存在着。无数的经验表明,物理源自生活。一个对物理学习有能力的人一定对日常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求知精神;而一个物理学习能力不足的人,他不是不聪明,而是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从而缺少了可观可感的经验思维。因此,在内容上,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在课堂上展示物理实验,把生活中的物理场景、历史上的物理现象搬到讲台上,为学生展现生动有趣、丰富可感的物理场景是每一名物理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互助,共同配合完成一项实验,或者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亲手演练。方法有很多种,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上的结合,不可空谈内容或只追求华丽的形式。

在进行新课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设法让学生多参与进来,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代替教师完成实验,甚至将一些容易的演示实验变成学习小组的分组实验,将学生的地位由“看”转为“做”,削弱旁观者的感觉,进而使其能对知识理解掌握得更牢固。还可以将第二课堂作为物理实验的有机载体,将一些生动有趣又紧紧围绕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物理实验设计成小组活动,既深化课本知识,又培养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于分组实验

教师在分组实验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准备和器材准备。在实验前对器材操作和数据收集加以强调,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使其在试验中能养成正确操作、如实记录、爱护器材等好的实验习惯,这不仅对物理实验本身有益,对应试也有好处,因为高考对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很青睐。同时设计好实验报告,及时反馈问题并在讲评课中纠正。

(三)激发物理学习兴趣于“小实验”

物理课本中的很多小实验都汇集了编撰者的智慧,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可惜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并没有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一度将其划为课外内容而忽视掉,殊不知这些“小实验”往往浅显易懂、极易操作、器材简单、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课本上的知识其实离生活很近,也便于理解书本上比较固化的知识,还能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让学生多走进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应该不定期地、适时地对学生开放。不同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动手能力也较好,如果能给予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想法都会实施。另一些理解稍慢、动手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往往在分组实验中扮演助手的角色,如果能给予他们机会自己独立完成,相信对他们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

(五)通过排除实验故障,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验中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体现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器材功能情况的了解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旦故障发生时,需根据故障现象及器材特点作出分析,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器材及部位进行排查,直到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应分阶段、分过程地逐步完成,除了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操作能力建立在对器材的了解、对原理的熟悉、对实验步骤的认识之上。也就是说,只要教师肯对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各种小实验加以合理的利用,做一个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实施者,相信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维.探索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方法[J].学周刊:中旬,2014(5).

[2]石长录.物理实验教学浅析[J].课外阅读:下旬,2012(5).

篇8

关键词: 实验实习教学 动手能力 随堂实验 固定步骤 课外实验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偏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即通过教师的三尺讲坛、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向学生传授知识,在黑板上修电视,黑板上焊接电子元器件,虽然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牢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只能纸上谈兵,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实验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如果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精心指导”作用,以学生动手为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随堂实验。

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在重视现象、建立概念、总结规律、验证理论、加以应用、示范操作规则,特别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逐渐体会到:演示实验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他们虽然想“跃跃”但两手不能“试试”,他们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通过动手来发现规律,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操作简单的小型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参与,做到人人动手。例如,在做《电工基础》里的《验证欧姆定律》实验时,先提出问题:由前面的知识可知,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而电阻表现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那么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怎样呢?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动手操作,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得到规律。这样学生成了实验的主体,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加以指导,通过经常性的动手锻炼与探索,产生成为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欲望。通过帮助学生接触事实和现象,体验到动手的快乐这一系列做法,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将部分固定步骤的实验变为开放性实验。

一些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班就序地进行,就会限制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开放式实验,即发给学生实验用具,讲明实验目的,不告诉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动手实验来研究实验过程。可以先接主电路,也可以先接控制电路,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探索出最合理的测量步骤是先主电路后控制电路。同时该电路的PLC控制梯形图也有很多,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即把不同的程序分别输入电脑进行验证,最终选择最简单而有效的一个控制原理图。这样的开放式实验,使学生的手脑并用,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验,丰富学生动手内容。

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验有机地结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1.做好课本上的每个实验。

可在晚自习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选择容易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具有器材少、操作简单的特点,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定期交流。并将学生的课外实验纳入教师的检测和引导范围,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如《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的小实验和生活实验联系紧密,同学们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2.鼓励学生平时多思考多动手,参加三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同学们根据课本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勤于思考,充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成丰富多彩的作品。有的利用牙膏盒和平面镜制成小潜望镜,有的利用粗铜线制成曲轴连杆活动教具,有的利用两个小球和弹簧制成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器,有的利用牙刷演示摩擦力方向,有的利用注射器制成活塞式抽水机,有的利用小直流电动机和手油盒制成小型离心泵模型,还有的利用双刀双掷开关制成“视频、音频切换器”等。

3.开放实验室,开辟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

篇9

关键词: 创新人格 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实施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人格。

1.使学生具有高昂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有了创新的热情,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老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热情将会慢慢降低,很难培养出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始终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收获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很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学生产生震撼,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创新意志。

二、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品质,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创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创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创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创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要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去评价、完善结论。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应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疑问,因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教师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会剥夺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而且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一定要加以保护。

三、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能力训练过多地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

1.开展专题辩论形式。

在这期间,历史教师既要精心准备,又要对学生的辩论工作进行指导,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撰写历史小论文形式。

篇10

关键词:机械识图;任职教育;学生;读图能力

“机械识图”作为士官教育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在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士官教育从学历教育到任职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机械识图”的地位作用、培训内容、教学目标等也随之发生了深刻改变。“机械识图”的目标变为以岗位任职能力为牵引,以正确识读和表达机械图样与相关技术要求、满足机电类任职岗位课程需求为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识图能力为主线,以识图的基本方法与应用为重点,注重基础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成为机械识图教学中的中心任务。什么是读图?读图的真正含义是理解图样。读图过程是由平面图形想象空间立体的过程。在“机械识图”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读图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识读组合体视图、识读零件图和识读装配图。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重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这三个读图阶段中,如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1 组合体视图的识读

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是读图的开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训练和掌握各个视图之间的投影联系;掌握几何形体的组合形式和分析方法;培养对基本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识读能力;初步掌握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等阅读图样的分析方法。因此在本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读图步骤的掌握。

1.1 初步了解

已知组合体三视图,根据两类组合体的视图特征、初步判断组合体的类型,确定分析方法。大小线框各自独立、互补牵套,判断为叠加类组合体,采用形体分析法;大线框包围小线框、大小线框互相牵套,判断为切割类组合体,采用线面分析法。

1.2 逐个分析

在确定基本方法后,按照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在过程中要再次强调:形体分析法中,封闭线框代表基本几何体;线面分析法中,线框、线代表面。

1.3 综合想象

在逐个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想象出组合体的行装。最后应注意:由于实际物体一般都不是简单的叠加体或切割体,而是叠加与切割综合的组合体,因此,不能将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绝对分开,营根据组合体的主要特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

结合作业,按上述步骤具体讲解两、三个例题。在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判断,从而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样就解决了学生面对一组视图不知从何入手的困难,通过多读多练,就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读组合体视图的能力。

2 零件图的识读

零件图比组合体视图增加了剖视、断面等各种表达方法,图样表达的内容多了,内涵丰富了,图面增加了内外层次。这里的读图,既包括几何形体和表达方法,也包括零件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中出现和要求的各种结构形状,诸如倒角、凸台、退刀槽、键槽等。为了更好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把零件图分为四大类:轴套类零件、盘该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叉架类零件图的阅读,结构由简到难。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零件图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形体本身而在于对工艺结构的无知。所以在读图过程中,不应该从纯几何形状的角度去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是从工艺角度去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1 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路

在识读零件图的的过程中,首先应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这是识读零件图教学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展示标准零件图,黑板上书写识读步骤,然后按照步骤向学生提问。首先提问学生要从哪里了解零件的大致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组合体的初步知识,分析图形、了解各视图的作用及所采取的表达方法。在识读过程中要充分应用边讲、边议、边问、边动手的直观教具作演示的方法,点播、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并遵循“先主后次”、“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看图顺序。

2.2 组织学生讨论是读零件图的关键

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记住知识和提高运用个知识的能力,关键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全程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识读零件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是十分重要的。采取的方法可以由老师提问,指定某个学生回答,再由其他同学讨论、分析、评定其正误,找出问题的答案。譬如通过尺寸分析,使学生掌握了设计尺寸的基准与装配、加工尺寸的基准的关系,对表面粗糙度技术分析,能进一步了解零件的加工特点和设计意图。这样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有的放矢的查阅资料和相关零件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图能力。

2.3 教师归纳、总结是读零件图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以后,老师要适时地加以归纳,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和理解。例如:通过对尺寸分析和尺寸基准的确定使学生懂得零件图的尺寸是制造和检验零件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尺寸的标注一点也马虎不得。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标准方法标注尺寸,把尺寸标注完全,把尺寸布置得整齐、清晰、合理、避免标注出现封闭尺寸而产生累计误差,避免尺寸的设计基准与加工或测量的工艺基准不重合或不相符而产生次品或废品。

3 装配图的识读

阅读装配图主要训练阅读装配连接关系;训练从各视图中分清和理解组成各零件的形状、层次和装配连接关系的能力;熟悉结合明细表和技术要求等阅读了解包括结构、功能、材料、数量、重量,以至加工、检验、包装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的能力。在这里,读图的方法步骤和在视图中分离零件形体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对各种连接方法、装配的工艺结构,对机器和设备的实际知识等方面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前者,忽视了后者。但是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想,我们应该研究在学习识图课的阶段,加强对机器的功能、装配连接的方式和工艺结构的知识的介绍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整个课程的目的,也是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在读图作业中才贯彻读图要求。是指上从正投影的基本规律一开始,就贯穿着读和画的辩证关系。要想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好的组织形式、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氛围,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重视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