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型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型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职工培训;培养机制;技能人才;培训原则;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陈德俊(1963-),男,河南通许人,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

王茜(1973-),女,河南民权人,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81-02

加快人才培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且也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建设一支一流的职工队伍,要适应企业创一流的要求,就必须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对于专职培训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职工培训成效的提高。

一、学习交流与培养机制

无论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总是需要沟通与交流。目前所进行的各类生产技能型人员培训,在注重员工培训学习的同时,实际上更应该注重和强化的是教师与员工之间的一种教学相长的交流,即通过“注重学习、强化交流”的人才培养方式来达到培养与建设生产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同样,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也需要这一培养方式,或有待完善为一种“常态化的师资培养机制”。

一是结构调整。师资队伍虽然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但在其职责方面,专职教师应以培养技术型或专家型理论教师为主;兼职教师则以培养技能型实训教师为主,两者兼顾。同时技能培训也应由专职理论教师配合兼职实训教师来完成。

二是资源优化。师资建设应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选才原则,加快师资队伍人才库建设,特别是培训基地高技能领军人物建设(包括兼职教师),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物在带徒传技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期望落实。师资培养既然有政策或制度,就要落实岗位或责任到人。换言之,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培养机制”就是一切为了企业或学员的发展需要,有了企业的支撑以及一流的培训环境,才有可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职工培训与人才培养

职工培训的根本就是旨在解决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竞争、赢利而面临的保值增值的课题,以及职工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竞争、赢利而同样面临的保值增值的问题。结合目前的培训情况来看,特别需要的是转变职工培训人才培养观念或调整教学思路。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一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事实上,许多企业在培训上不惜花费巨资,但结果却令人遗憾,以致于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深感无奈,不能不做,但每做一次,收获的抱怨却比效果更多。也许现实就是这样,与其抱怨不如想办法去“解决”。一切培训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必须是企业的利益。培训也就必须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主,以员工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培养为主。目前就是以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展开三个层次的职工培训。

三、不求所有与但求所用

针对职工培训,特别是生产技能人员培训,有必要再次回到教师们早已熟悉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以及“差教师教知识,好教师教方法”的理解之中。职前教育,教师贵在“传道、授业”;职后培训,教师重在“授业、解惑”。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有必要调整或改变目前的培训状况:对于教师来说,总是希望或祈求“所有”;而对于学员来说,期望或祈求的并不是“所有”,而是所学能有“所用”的学以致用或学用一致的培训内容,即:培训的重点不是所有(教师希望所有),而是所用(学员期望所用),这就是目前职工培训中应该坚持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选材(才)原则或培训教学理念。

四、实用为主与够用为度

在职工培训如何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技能必备”的培训教学方针这一问题上,目前比较认同的理解为:

第一,职工培训既是一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学用一致的培训活动,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本身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培训之目的不是全面系统地进行二次再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职工一专多能综合素质的再次提高与拔高,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技能专家或以技能为主的技术专家。

第二,职工培训的定位应该放在“突出应用”上。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培训形式的灵活性,重点应是强化学习内容的“引导”,明确不同岗位职工在不同阶段应学什么、怎样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利用现代技术获取知识的意识、能力和方法,而不是将所有内容进行全盘的灌输。

五、重视技能与从严培训

目前所进行的各类职工培训,应是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的培训,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职工培训到底是倾向于哪一层次,最终是由培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

第一,针对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应是淡化理论、重视技能和加强素质。但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培训几乎都是以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为主的课堂传授学习,真正能够突出技能培训或学习的比例、时间少之又少。这些问题由于涉及整个培训计划的调整或改变,需要有待综合协调或妥善解决。

第二,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重中之重应是“从严培训”。实践证明,当年临汾电校“德育为首、从严治校、半军事化管理”的办学经验,以及“科学训练、严格管理,一切皆有可能”的训练启示,还是有必要在职工培训中得到加强与推广的。例如,河南省电力公司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基地,在国网公司带电作业资质培训班的教学管理中,就推广和完善了“教考分离”机制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在从严培训的基础上严把考核关,不仅赢得了好的声誉,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如2011年培训410人(包括取证和复证),其中只有26人没有取得带电作业资质证书,虽然取证率不是100%,但它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学员的学习成效,杜绝了理论考试走过场或技能考核形式化。

六、教学评价与职业教师

教学评价或职业教师,针对生产技能人员培训来说,重点强调的也是培训效果或学习成效的评价,但其衡量标准应有所改变或调整。

其一,评价应是以学员为主体、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为标准,重点应是对学员工作能力的培养或学习成效的评价。

其二,对于一名职业教师来说,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培训都应是实实在在的教与学,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关注学员的“学”,特别是忽略学员们学以致用的实际需要。

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必须通过读书、学习、创新和提高,由“一桶水”变为“长流水”,以此造就自我的可持续发展之势。在工作中要时刻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依据“斯坦伯爱情三角理论”所总结的“七种职业教师的教学特点”,对于正确认识职业教师或转变培训教学观念应该有所借鉴与启发。其中,爱情之“激情”代表教师的“职业形象”;爱情之“亲密”代表教师的“授课技巧”;爱情之“承诺”代表教师的“课程内容”。

一是喜欢式教师——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教师可能让大家喜欢,但跟他学不到什么内容。授课时大家的掌声不断,也参与了很多活动,培训结束后感觉很开心,但不记得学到了什么,可为娱乐化教学。

二是迷恋式教师——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教师外表包装得很好,但实际授课是在读教案,在说一些大道理,要技巧没有技巧,要内容没有内容。

三是空洞式教师——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激情。有的教师是专家、大师或名师,大家都知道他教授的内容很好,也出过几本书,在知名刊物上经常有其文章。这样的教师虽然教授的内容很好,但大家不接受,有何用?

四是浪漫式教师——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某些激励类型的教师,尤其如此。讲课没有逻辑性,但激情四射。下课时也就是教学结束之时,因为不值得回味。

五是伴侣式教师——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教师的授课内容有自己的东西,授课技巧上也会引导。但就是不像教师,缺乏激情,激发不了大家的兴趣。

六是愚蠢式教师——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教师看起来不错,像专职教师,教授内容也不错,但缺乏授课技巧。只是在不断地讲述,刚开始感觉不错,但很容易引起听课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七是完美式教师——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这就是完美的职业教师了,在形象上看起来像教师,在内容上大家也能学到东西,在授课技巧上也可以引导大家接受他的观点和内容。

篇2

关键词:高职;维修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6日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被优先列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职业院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已经全面展开。

一、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汽修行业的需求差距较大。汽修专业的特点是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而目前学院的汽修教学片面注重维修理论的传授,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职业院校汽修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

(三)缺乏实用的精品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软件。汽修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职业院校在教材的选择方面非常有限,现行教材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教学特点,尤其是汽车构造、汽车机械基础、发动机电控技术、底盘电控技术等教材时代性很强,现行教材内容相对落后,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不适应。另外,教学过程也因缺少相应的教学软件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脱离了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汽修专业操作性非常强,不仅要求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更多,需要面向企业,建立更多的实习教学基地,这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但目前学院组建不久,头绪繁多,又处在建院初期,难以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

(五)缺乏专业师资,教师水平差别大。我院汽修专业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学校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人员多是从物理、数学、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汽修专业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虽然学院近年来引进了一些专业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又没有从事过相关的职业实践,更没有获得过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虽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难以适应。

二、高职汽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从理论上讲,这一定位已被普遍认同。但在实践中,这一目标却没完全落到实处,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模式上,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只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忽视了“职”的特色,课程仍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了没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差,难以适应实际工作。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含义,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形成。三是具体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汽修专业的总目标是培养汽车维修、保养、检测、营销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具体到某一专业,比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哪个职业层面,并不十分明确。所以,在确立能力培养目标、构建素质知识体系,特别是涉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分析时,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造成培养目标的模糊。因此,要克服以上几种课程模式的弊端,必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强调课程在专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和作用,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据此选择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和体系。

(二)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建设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更是抓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汽车维修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以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典型、完整齐备的整车和总成及零部件,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维修技术先进的大型维修和“4S”店,建立稳固、实用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汽车维修技能。

(三)扎实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1、聘请专家来校教学。聘请专家来校教学,聘请汽车制造厂的高级技师来校进行经验介绍或某一方面的实践实训课教学,选派或指定教师及职员跟班听课,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实作能力。

2、按计划分批选送专业教师进修培训。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必须精通专业,紧跟时展,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学马谡“纸上谈兵”。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生产厂家参观进修,学习国内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教学经验,更新知识、拓宽视野,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

3、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汽车厂或配套生产企业顶岗实训。学校教师的寒暑假、双休日累计时间是较长的,约占一年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利用这些时间,选派教师到汽车厂或配套生产企业顶岗实训,可以培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由接受过培训的教师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四)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服务意识教育。在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服务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的传统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只注重理论成绩,不重视道德教育和能力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尽管对理论问题对答如流,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吃苦精神,也缺乏服务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也普遍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对学习掌握技术和眼前的利益关系不清楚,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和勇气,给他们的工作和发展造成了障碍,职业教育在这方面要大力加强,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终身受用,把就业教育、服务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

主要参考文献:

[1]admin.关于我院高职汽修专业教育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2010.12.

[2]白义.论析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模式构建.2010.9.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型人才 培养

近年来,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和行业中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严重缺乏不无关系。一些服务行业服务态度和水平差,因为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没有电工资格证书的人在管电、在架设电线改造电网,没有焊接资格证书的工人在焊接,没有建筑常识的人在盖房子……一场大火原本可以避免,如果当事人有基本的安全常识;一场倒塌事故也可以避免,如果焊接工人是技术工人而不是门外汉。所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缺失严物理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怎样改善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技能型人才的成才理念,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目前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有的是因为没考上普高,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只好上职业学校,还有的是因为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本来就差,不求上进的,还有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原因,有失落感,无奈进入职业学校的,家长送到学校,只是想让孩子在学校多停留一段时间,避免过早地步入社会。所以想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先在学生的思想上、信心上做好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

(一)参与国际竞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在新产品的设计方面并不比外国人差,就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所以制造出来的产品根本达不到要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技术、资金都是可以引进的,唯一无法引进的就是职工的素质。在劳动资格准入方面,没有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管理体制亦不协调。应当加大管理力度,让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有上岗证,使之正规化、制度化、意识化。让学生知道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不盲目地在职业学校学习。

(二)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念。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可成才、想成才、能成才”的思想。教育学生就是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职教和普教的区别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只有培养的规格不同。职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绝对不是低等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可成才、想成才、能成才”的思想。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到职业技能对今后自己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能够形成自觉专研和学习的氛围。

二、针对影响因素,切实进行教学改革,真正强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也早已列入了讨论与研究的范畴。

(一)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系统地针对行业的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还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很深,只是在文件表面停留。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二)学校应当定期地让学校的理论教师到企业中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企业中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情况,不能因为经费及现实中的工作等等原因,而忽视这一点。要有长远的打算,发展的观点。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场地、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有些职业学校,基本的实践基地、基本的实验设备都不具备,只是一味地追求新专业,盲目扩大招生,为经济利益所驱动,无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浒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能“纸上谈兵”,应该大力发掘社会资源,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培训基地。应采取校际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大多数学校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难题;应与劳动部门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即可以发挥基地的多功能作用,又可以逐步将各学校的主要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相应行业、专业、公众的职业资格鉴定站,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得到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又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我们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需要亿万高素质劳动者。中高等职业教育急切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具有现代职业素质的人才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做好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工作,就需要切合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转变学生的观念,在新的形势下构建职校学生的成才理念,切实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参考文献:

[1] 郭树林中等职教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J] 职教通讯,2003,(1):20

篇4

【关键词】技能竞赛;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

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技能竞赛自2005年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其对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快推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竞赛内容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与化工生产实际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高职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以及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举办化工技能竞赛的目的

现代化工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各种产品生产的化学反应不同,生产工艺也各异,并且化工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等特点。在化工技能竞赛项目的选择上既要包含化工的生产特性,又要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只能选择小型化装置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操作。近几年来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内容有化工理论知识、化工生产仿真操作和精馏操作三个项目,其中前两项为个人项目,而精馏操作则为集体项目。通过竞赛可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水平、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对化工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现代化工生产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整个过程需要操作人员根据温度、压力、流量等工艺条件来判断化学反应、物料变化的情况,所有这些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控制,这就需要通过理论判断、调节工艺条件,稳定生产过程,而就高职培养的技能型化工人才来说,其高技能的体现主要是在理论支撑下的判断能力和基本技能支撑下的工艺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就是化工生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应知、应会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化工技能竞赛项目内容的要求。

1.规范学校教育,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在全国化工类高职院校中,相当多的学校是从技工学校、中等学校升格和成人教育学校转变而来,对于如何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各种思想认识,学校水平和办学条件相差比较大。有的学校延续了以往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有的学校不能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的学校教学条件极其有限等等。而举办化工技能竞赛,可以通过竞赛大纲的要求,规范各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提升办学水平。

2.引导学校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脱离的问题,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和手段落后于生产实际。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有的学校使用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对学生进行培训;有的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已经是企业生产的淘汰技术,到企业上岗前又需要重新培训,延长了学生的适应期。而技能竞赛所确定的技能和设备是尽量与企业现状接轨,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训练与生产相衔接,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

3.树立追求卓越,形成品牌的目标。如今全国有数学建模比赛、电子制作竞赛、机械制作竞赛、数控技能竞赛等各类赛事活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化工技术类专业的技能竞赛要追求卓越,不但是相关专业学生的竞赛,也要成为行业企业认可与参加的竞赛,要把竞赛办成全国各界广泛认可的、高水平的、具有广大影响的品牌竞赛。

二、化工技能竞赛促进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表现

1.促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化工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设备要求比较高,这样同时反映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实训设施和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实训资源开放度不高、参赛学生的覆盖面不广、轻视或者忽视选手的理论培养等,也是今后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完善的环节。

竞赛要求各个院校增加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升级实训装备。比如精馏操作,自2009年以来竞赛一直采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中控联合研制的常减压精馏装置,此装置属于中试规模的生产设备,使用DCS控制,具有系统自动评分等功能。而目前有些院校的精馏装置还是停留在实验室的小型化规模阶段,完全跟不上实际生产要求,因此这需要学校与企业接轨,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同步发展,更新学校的教学资源,增强理论教学的准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另外还需要提高实训教学资源的使用面,不要停留在个别学生的“精英教学”,要尽可能地对所有学生开放,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这些年各个学校对待竞赛的重视程度来看,竞赛对各个学校软件与硬件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也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与知名度。

2.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改革和专业建设。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技能竞赛所倡导的“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成功经验,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从而实现以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变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为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做与学结合,实施“ 一体化”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

另外化工技能竞赛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竞赛内容、标准的制定与研讨,保证了竞赛内容与实际生产岗位的联系,体现了现代化工生产技术水平,通过竞赛的引导,促进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接轨、推进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际生产的融合。各院校都将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以取代原有的大量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培训过程是完全在现场进行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为探索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训练完全融合。为资格取证考核取代原有的考核提供了借鉴;对原先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从实际生产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出发构建课程体系;调整了原先实训条件建设的思路,以培养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职业综合能力的真实装置与仿真装置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工学交替教学的实训环节作为主线,制定真实典型产品生产流程与典型单元过程柔性结合的实训条件建设方案;对竞赛项目和操作内容的研究,为有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有利于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技能竞赛密切了行业或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院校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等环节中不仅有专业教师和职教专家的参与,更有了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加入,改善了专业教育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状况,为职业院校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3.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认为已具有工程师、工艺师、技师、医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可视为“双师型”教师;也有认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它反映了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表现为在专业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统一。

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评估的相关政策,促使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盲目向高学历方向发展,大量引进缺乏职业实践经验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而对专业教师培养的环节中又忽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而“双师型”教师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化工技能竞赛可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教师直接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教师得以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通过竞赛的窗口作用,教师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开拓了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

通过近几年对已毕业参赛选手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其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差距,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遵守职教规律,更新职教理念,使实践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主动行为。

三、结语

化工技能竞赛是一个载体,它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了专业建设、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的改善,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教师的双师素质,对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宁.全国化工技能大赛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43-44.

篇5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13-02

人才对于我国的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便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成为优秀的代名词,是现代技术队伍的核心所在。他们不仅具备从业所需要的一系列准入证书,有的还通过自己精湛的技能,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等级荣誉证书,例如高级技工资格证、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运用这些专业的技能,服务于生产、运输及现在发展势头较足的服务业上。对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培养,有利于我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一、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及现状分析

第一,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及相应的支持政策还有待提高。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一直较其他地区要快,所以相应拥有的高技能人才也较多。一是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在此地区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都有着较其他地区要高的薪资待遇;二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迅速,对于从业者来说有更多、更好的机遇可以晋升。相反的,在一些发展速度较慢,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的经济开发区,一方面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费用的缺少,很难将有能力的人才长时间留用。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凭借着政府给予的鼓励政策,给高技能人才争取好的待遇,努力提高其社会地位,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事业逐渐扩大化、专业化,从而吸引大批人才留用本地区,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对于发展技能型人才的软环境要加以改善。随着我国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大批高学历人才涌入社会,其中技能型人才也占一定比例。企业的用人标准也随之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没有对岗位进行细化、分析的情况下,直接在招聘时对从业者学历做出高要求,这就导致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大专、中专或者更低层次学历的人才无工作可做,还要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所谓的低学历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企业行为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及用人的不均衡。换一种说法,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未必适合企业发展,他们往往因为社会实际经验不足,从而导致能级错位的现象发生。另外,由于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内容更多的偏向于实操性,不同于管理型、研发型人才更多的是脑力活动,出于对知识、创造的尊重,企业在管理、研发上投入的费用要比技术上高很多,对应的管理、研发人才的薪资待遇较于技能型人才要优渥。由于这种差别,更多的人、企业将从事技能的人才看作是基础劳动力,在招聘过程中对其试用期进行延长,且给出的薪资待遇大部分处于低水平,更甚者还会加长其劳动时间,不仅没有加班费,也不执行调休制度,某种意义上损害了技能型从业者的正当权益,严重地打击了从业者的积极性。

第三,严重缺乏从事技能工作的人才。人才不仅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更是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并没有与其形成良好的相适应发展,现实的情况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区的发展,对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无法形成系统推动作用,已经难以支撑其更好的发展。而且,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不断扩大化,经济区内对劳动力高度依附的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二、强化经济开发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对各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细化,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做出统筹性规划

21世纪,大学生呈现出就业难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各院校开始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后的方向上,设置与经济、企业匹配度较高的专业,坚持围绕地区支柱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对专业设置方向进行论证,对专业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进行探讨,务必对产业调整及升级动态保持灵敏度。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新兴产业诞生,岗位的设置呈现多样化,从业要求更加精细化。所以,各院校对专业的设置要与我国职业要求紧密联系,争取在新专业的设置上取得巨大成果,让本院校的新专业对其他院校产生示范作用,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办学院特色,在促进经济区发展的基础上,解决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为适应各职业教育机构学院的办学体制,对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

制度是思想的体现,高校从学年制过渡至学分制不仅是为了保障模块式教学的正常需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学分制可以使学生的选择相对自由化,培养出的学生更加多样化,对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是一大进步。

学分的概念是指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科、专业上分配学习量及学习时间,待学年结束后,统计学习后的相应分值作为是否满足毕业条件的主要依据,也有学校将此作为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果的关键依据。学分的具体设置内容如下: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本专业内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选修课则大多为个人兴趣,部分学科是对必修课的加深拓展,还有的专业设有实习学分,可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区别设置,并酌情设置加分项。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学分互认模式开始实行。通过完善学分制来建立学校间、专业间的学分联系,使更多的教师、学生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可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学分互认是学生在学习本校选修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同时学习其他院校的课程,在此期间获得的学分可相加、转换。其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同学院互认,指的是同一所院校中的“专升本”,专科课程获得的学分可在本校升本后转换使用;二是同体互认,指的是选择修学分的两个高校同为职业类院校;三是不同体互认,指的是学习的两个院校等级不同,例如一方是高等教育学院,另一方是普通社会培训机构。要想以上互认成立,双方或多方需要签订合作协议,确认实施此章程,并对其中需要履行的义务尽数承担。互认的课程在知识点上还要具有一定相同点,否则无法达成互认或无法全部互认。 (三)建立公共的培训平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

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高新技术领域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情况持续已久,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教育机构规模较小,可周转的资金不多,无法凭借一个单一机构来承担成本趋高的人才培养活动。但是,如果不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很好的培养,我国将无法改善效率低,消耗高、无创造性产品的现状,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正常发展。因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新举措,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建一个公共的实训基地,@样既可以解决单一教育机构无法负荷的资金问题,也可以使教学相长,在减少投资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人才。

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公益类型的服务平台,它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是其他机构难以办到的,发展经济社会区也急需相应类型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虽在培训机构、企业二者间独立存在,但其与培训机构、企业间是存在共享性的。公共实训基地虽然不为培训机构和企业提供教学服务,教学任务会由独立的专业机构提供,但是基地会给它们提供培训场地与培训设备。基地建设之初就是以高标准投资建设的,通过高标准的理念达到项目规范性运行,该项目通过将产业结构与人才规划相配套,确保质量与效率,始终坚持不通过本项目进行商业盈利的初衷。

(四)对企业执行鼓励政策,促使其优化对技能型人才的任用政策

现代企业的角色已经从之前单纯的用人增加至用人、养人、留人,不仅要使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得到施展,也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培养提高,以达到吸引更多人才的目的,让他们共同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区域发展。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长远性,可以清晰地让技能型人才看到其未来的上升空间,企业内部有异动时,内部人员优先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新时代中,部分人处事较“任性”,在他们看来,赚钱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快乐地赚钱。所以,企业要利用人的感情因素,注重精神认同感及舒适感,努力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才可以更好地留用人才。其次,在技能型人才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可以增长其技能的学习课程,让其不断地进步,并在员工之前形成学习奖励机制,针对个人能力提升速度较快的员工给予奖励。另外,除了自主学习的形式外,企业还可以外聘讲师给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让其对自己的岗位有更加细致的了解。讲师除了外聘以外还可以在内部举荐,促使员工对自己高要求,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最后,可以在区域经济开发区内,设立表彰体系,针对地区发展有贡献的企业、个人进行奖励,从而引起社会反响,此项工作还有利于企业及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得出,经济开发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出发:一是要重视各类院校的建设发展,对主要学科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大量对专业有感兴趣的学生到学院就读;二是要逐步在企业内建立具备实操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团队,明确其晋升路径,提高薪酬待遇,使其稳定发展;三是高校与企业达成紧密合作,让在校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四是合理利

防止其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失;五是为了使技能型人才在发展经济开发区的综合效用最大化,政府必须对其他产业实行开放政策,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地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杨志其.经济开发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企业经济,2012,(12):168-170.

[2] 钟静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双主体培养食品检测技

术技能型人才为例[J].轻工科技,2015,(6):174-175.

篇6

论文关键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一、问题提出

2011年5月25日,搜狐网上出现《佛山年薪10万难觅高级技工 企业对技工需求加大》的新闻;随后在2011年8月29日,凤凰网刊登了《职场形势很严峻?看,高级技工就业很轻松!》;同年9月22日,人民网刊登了《广州:月薪五千难招技工 1.27个岗位只有1人求职》的新闻,等等。近几年常出现类似的报道,说明出现这种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突出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及相关培训机构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教职成〔2011〕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技能型人才内涵界定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期。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高技能型人才”的新叫法。目前这种形态的人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高级技工、高级蓝领、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端技术工人、灰领、金蓝领等。2004年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在上海职业培训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到了高技能灰领的内涵,即这一层面的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从事技能性工作的人群。2005年《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给出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并提到了高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获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工、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职业领域涉及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

概括起来,高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具备高超的生产技艺与技术诀窍;掌握高端操作技能;脑力劳动的比重逐渐增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顺利实现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的转换。

三、国内外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一种“中间小,两头大”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国内大学扩大招生及许多青年去国外大学深造,为我国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师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普通操作工是只掌握某门技术而没有或掌握很少理论知识的人,由于我国人口多,这部分人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介于工程师和普通操作工之间的人才即高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因而近几年报纸上、电视上经常出现在企业出价月薪6000元、8000元,甚至年薪10万、20万都招聘不到一个技师或高级技师的新闻。这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欧美国家及韩国、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出现过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象。

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较早,因而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等。

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的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这样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相应岗位上的一些技能,能够做到毕业后即可顶岗工作。加拿大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按企业岗位需要,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来指导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学校再依据这个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在高校办学、科研、人事流动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按照企业要求深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门技术,让学生除了具备学校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具备专项技术。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采用工学交替、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职委员指导课程开设、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开设课程设计等等方式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总体来看,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没有取得满意效果,我国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

四、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同时,全国将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

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尽管这几年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技能型人才,但与社会需要还存在很大差异,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转贴于

1.采用“1.5+1+0.5”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通过一年半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有了初步了解,然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厂实习,根据历届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分布,让学生进入实际车间进行技能训练,最后再回到课堂学习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个从理论认识到感知认识再到更深层的理论认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的技能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最后的半年理论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技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2.教学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常出现“用工荒”的局面,与这一现象相矛盾的是不少学生感慨“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目前培养的学生与地方需求不相符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职教育应该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以地方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一套适合地方企业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合地方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聘请地方企业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指导一次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某些技能岗位的分解,及时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将相关职业技能证的考核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考核该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条件之一,同时加大专业技能实验实训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

3.优化师资结构

为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持有教师资格证与其他系列资格证上,而是要求教师对当今企业所需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更新。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能实践能力,掌握市场最新动态。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教师很难进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加上高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力深入钻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几乎完全按书本讲解,缺少企业产品实例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经常有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产生“学完后能干什么”的质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4.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由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教育部门投资办学。而各级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高职教育投资上仅能维持教职工的基本工资和日常办公费用,其他各项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均由各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使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办学经费来源局限等原因,而无力更新和购置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幼师;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幼儿教师具备很强的教学技能。学前专业幼师的五项技能分为弹、唱、跳、画、说等五项内容,学生幼师毕业,应该成为一个能写能画能说,能歌善舞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技能课课时不足、基础薄弱、内容陈旧、课程评价主题单一、学生身体条件的局限等诸多的原因,部分专业幼师,既不能唱,也不会跳,连说课也是畏畏缩缩的。

传统的学前幼师专业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受到“教师本位”“课程本位”思想的影响,难以摆脱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学校在幼师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没有与时俱进、课程实施不到位、校本课程不能突出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深入,技能课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带来的新要求。为此,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学前教育幼师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课程,分层次教学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幼师专业课程应坚持“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教学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整合,确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职业能力拓展、隐性课程五大模块。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幼师的各项知识能力、自身条件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科目进行考核,对少部分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实施尖子生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五项技能培养,“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让一部分人成为尖子生。学前教育专业既有对口高职生,也有普通高职生,学生个体差异很大。为了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在摸底考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课程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把学生分两个层次,由不同的教师,用不同样的教材,按不同的进度进行教学。学期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意愿,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课堂上充溢着自信心和责任感,在选择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起点,有了选择才有了动力,有了选择便就有了责任、便有了不同的成长。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素质差异在舞蹈、声乐、钢琴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实施专项培养,成立“尖子班”,由专任教师指导,培养品牌学生。运用观摩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真实情境。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学、创、教、评”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讲述、轻实践分析的弊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丰富选修课程,增强地方特色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以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反馈信息、意见和建议为出发点;以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点,实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构筑起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原有基础、求知兴趣和能力需求为基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总体上保证学生学完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所有学生达到基本人才培养规格。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学校,应利用少数民族地域特色、师资力量。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以洋为借鉴,以中为发展,以民族为特色”增加民族特色选修课程,如多声部民乐合奏课程、少数民族器乐课程,把优秀的民族音乐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民族优秀文化起到直接的传承作用。打造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的地方特色,走在时代的尖端,适应时展要求的。同时职业能力拓展通过开设选修课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三、丰富隐性课程,突出技能应用

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多年探索形成的系列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技能汇报演出、专业技能成果汇报展,毕业生汇报演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实现。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践教学模式,把“教学做”渗透到五个领域的活动设计中,渗透到技能培训中。定期举行以校为单位举行优秀幼师五项技能选拔大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自身的专业的现状找出不足。幼师专业的发展好坏关系着学前教育的质量高低,应该在不断吸取经验的过程中探索更加优化的发展途径;要在不断巩固技能基础上,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锻炼,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隐性课程的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学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对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进行激发,因材施教,创设最佳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全面了解,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篇8

普遍适用的欧洲通行证

为促进人们在自己国家和其它欧盟国家顺利就业,针对他们的技能和从业资格欧盟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即欧洲通行证,并在欧盟范围内普遍适用。这些标准包括课程简历、语言护照、国外学习经历、资格证书补充文件、学历证书补充文件和技能护照等。欧洲通行证将使雇主更容易了解从其它欧盟成员国来的求职者的资历和能力,还可以帮助从事教育、培训和辅导的工作者对他人提出更合适的学习方向和求学国家建议。

同时,为配合欧洲通行证,2008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关于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建议》,强调学习结果而非学习时限,并在此基础上将学习结果分为“知识”“技能”“能力”3个维度,从而形成一套含有8级定性描述指标的共同和中立参照系。

其实,早在2002年,欧盟的《哥本哈根宣言》,就旨在形成欧洲共同的原则和工具,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变革。目前,已有33个国家(包括所有欧盟成员国)签署《哥本哈根宣言》,其内容不仅包括欧洲通行证和欧洲资格框架,还包括欧洲学分互认体系以及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照框架,目标在于实现终身学习和跨国流动。

推动欧盟产学研建立伙伴关系

2011年,欧盟公布了“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该规划囊括了欧盟层面的所有重大科研项目,强调实现欧盟的智能型、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提出就业率、科研投入、气候变化、高等教育和减贫等5项量化指标,并启动“创新联盟计划”“青年人在行动计划”以及“欧洲减贫计划”等7项发展计划,用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增强竞争力。

在“地平线2020”中,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是欧盟科技创新的依托单位,它集成了欧洲部分最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中心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实体联盟。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旨在推动欧盟产学研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创新活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终极目标是促进欧盟成员国的自身能力发展,为未来培养卓越的创业型人才。

当然,改善青年的教育状况,并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对欧盟来说一直是当务之急。欧盟于2010年发起《青年行动计划》,目的在于使教育与培训更密切联系,鼓励更多青年利用欧盟的资助优势在其它国家接受教育和培训,并鼓励欧盟国家简化青年从教育到工作的转化过程。欧盟2009年的《欧盟青年战略》则鼓励青年广泛参与社会生活,为他们在教育和就业市场寻求均等的机会。

与中国教育领域有广泛的互补性

自从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欧关系取得重要进展。2012年,中国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与欧盟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共同启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从此,中欧人文交流将与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构成中欧关系的三大支柱。

篇9

为加快培养新型技能型中药人才,探讨高职中药学的教学方式。在课时不增加的前提下,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对《中药学》的教学进行探讨与实践。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求知的兴趣。

关键词:

技能型人才;中药学;教学方法

《中药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龙头学科。一直因内容多、散、杂、易混等特点,让很多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精选教材,优化内容

1.1选择适合的教材

教材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教师教学的基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蓝本,是考核的主要依据。而现在高职大多是使用“压缩版的”本科教材,实践教学表明,“压缩版的”的本科教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知识点多、难度大,老师讲的费劲,学生学的吃力,因为听不懂而放弃学习已成普遍现象。高职所用教材应该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要素做出选择[1],设置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内容通俗易懂、理实融于一体的教材才是适合的教材。

1.2优化内容

根据高职培养人才目标及学生特点,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强调实用的原则以教材为范本,对中药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执行三突出:突出重点章节如总论部分重点是药性理论;各论重点章节突出重点是概述部分及药物的名称如解表药的概述及药有麻黄等;重点药物突出主要的功效如麻黄主要讲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将内容进行简练,挑选出重要的章节药物作为主要讲授内容,避免了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安排内容难易适度,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一般只要求记住来源、功效就可以了。

2改变教学场所,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了教学模式,把教学场所由三尺讲台的教室变成现代技术的教学一体化室,实现“理实一体、学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中药学从平面向立体教学转变,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知识面,延伸了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中药原植物的辨识和中药饮片的识别贯穿于中药学的每一节课每一味药中。在课前会准备要讲药物的原植物与饮片。让学生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摸等方式加强感性认识。实现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眼、耳、手、脑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利用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室等资源,让学生从教室走进实验室,由教室走进自然。从而更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拓展及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职教理论。

3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1教学内容上下贯通,前后联系

(1)课程之间内容的贯通。高职院校一般把《中药学》排在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开的专业基础课有《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四学期开的有《中药炮制》《方剂学》等。从课程的安排可以看出《中药学》起到承上启下之功。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把内容联系贯通起来,也体现了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思想。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求知的欲望。(2)前后内容纵横比较。《中药学》以其药物数量多、内容复杂、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的特点,一直让不少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古人学习时也以“背”字为主,背本草、背方歌。但是背不是死背,而是讲科学的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科学的方法。比较是最好的方法,纵向比较,把握异同,加深理解;横向比较,把握共性,注重特性,如把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药进行比较如:桑树有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同一药材不同炮制品的比较如生地、熟地、鲜地的比较;名称易混淆的比较如附子与白附子、赤芍与白芍等,这些内容应前后连贯纵横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比较。对增强记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应用案例教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课堂讲授中案例研究、研讨等诸多教学方法中,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综合效果第一[2]。比如讲益母草时,可以把益母草名字由来的典故讲出;讲木通时,可以把龙胆泻肝丸的事件说出来;讲人参时,可以把人参滥用综合证说出来。案例教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理论实际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3.3启发式教法,激起求知欲望通过问题启发,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结合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首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一般的讨论,教师概括总结后,给出答案。其优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使学习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有利于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便于记忆。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高职考核是学期末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的模式,强调了理论知识量的掌握,重理论轻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采用了以考促学的“多角度”考核模式。平时考核成绩综合课堂的出勤、课堂提问、作业、学习表现打出来的。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鼓励学生平时用功夫。实践考核成绩是检查学生实践能力掌握程度,主要通过中药材饮片及中药基原植物的识别进行考核。随机抽出十种药材让学生识别,写出药材的名字及主要功效。期末考核成绩是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试卷的题型至少四种,能考出学生综合掌握水平。这样就能够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使学生不仅具备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还具备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也有极大的提高。

5结论

实践证明依据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多角度的考核模式的新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改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提高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更大限度的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总之多方面有机得结合起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一定能轻松的教好学好中药学,完成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级能效人才目标,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作者:白华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企业在技能型人才上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人员流失问题严重,一些特殊工种的技能型人才面临断档,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跳槽、技术骨干流失现象严重。其次,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年龄偏大、甚至面临退休,而年轻的技能工人经验短缺,难以独挡一面,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最后,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工资待遇偏低。同时,传统的观念里重管理轻技术的问题也影响了技能人才的建设,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培养技能人才为核心骨干的自主工人队伍,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师带徒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开展“师带徒”活动对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首先,师带徒是青年人快速成才的有利通道,青年人可塑性强,有朝气、有活力,是具备开拓精神的新生力量。尤其是新人职员工,他们渴望能施展才华、贡献聪明才智。他们迫切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找准人生坐标,确定前进方向,使自己的技能素质得到迅速提升。在新员工开展师带徒能使员工快速的融入工作环境,同时,师傅不仅在工作上进行帮带,在思想上也跟新员工进行时时的沟通,有利于新员工顺利度过刚入职的不稳定期,减少人员的离职率。其次,在青年技工中开展师带徒,能帮助其快速的成长,师傅在操作中的经验诀窍通过讲解演示,徒弟能快速的成长。最后,通过师带徒活动,能充分挖掘有培养前途的岗位技术能手,增加公司高技能人才比例,优化公司员工结构。

三、师带徒活动的组织实施

(1)前期调研和宣传

为切实有效的开展师带徒活动,基层调研必不可少,调研活动应针对各单位技能人才现状、关键技术岗位人员情况展开调查,调研可采用座谈、发放问卷、现场观察等形式。参与调研的人员要包含单位负责人、关键技术岗位员工代表等相关人员,要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筛选出亟需且适合师带徒的关键岗位。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动员活动,如各级会议上的宣贯强调、公司内部刊物报纸上的宣传、召开专门的师带徒动员大会等,营造师带徒的强烈氛围。

(2)制定师带徒活动方案

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带徒”活动实施方案,并以公司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在师徒的选择上以自主自愿、双向选择和单位指定相结合,重点突出立足岗位实际,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原则,师徒实施一对一的培养模式,方案在细化培养目标时,应尽可能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可评价,同时,要注重因岗施教,针对不同的徒弟,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真正实现一对一的培养目的。

(3)师带徒实施过程跟踪

为确保师带徒活动能切实有效的开展,要对单位师带徒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评估,要建立月度督导、季度考核、年度兑现的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即人力资源部门每月对各单位师带徒的活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于每季度实施季度检查,检查考核细则应细化,重点关注方案制定,协议签订,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师徒学习计划的组织落实、单位的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师带徒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涉及徒弟的实际操作部分,人力资源部门可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操考评,并根据检查情况进行打分。季度检查完毕,将形成师带徒活动简报,对各单位师带徒活动开展情况予以排名,并通报全公司,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4)师带徒的激励考核

师带徒活动应实施严格的激励考核制度,为提高师傅的积极性,协议期内,带一名徒弟,师傅每月可享受一定数额的带徒津贴,但师傅实际拿到的带徒津贴的多少可跟徒弟的表现进行挂钩,师徒协议期满后,经人力资源部门和单位结合,对徒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可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考核优秀的岗位工资可上浮一档,合格的视为基本完成“师带徒”任务,考核不合格的岗位工资应下浮一档。

同时,在全体师徒中间开展年度评优评先活动,可设置“十佳师徒”、“优秀师傅”、“优秀徒弟”等荣誉称号,除在公司总结表彰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外,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