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信息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规划信息

篇1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60-01

随着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土地规划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水平。所以,为了保障大量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土地信息系统被人们所采用。现如今,GIS技术已经变得十分成熟,它具备着描述、存储和输出的强大的功能。因此,土地规划系统被应用到土地资源的控制上,对其进行着操控和管理。

1. 土地规划系统实施的必要条件

1.1 国家政策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土地规划和开发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于土地的整体规划问题。土地要不定期的修编,而这种模式也是一种信息变化的过程。建立土地规划的信息系统,对于土地的整体利用和规划是一种保障,它能够监控着土地的使用。也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对于国家来说,政策的调整就需要有相应的措施去适应,在这一方面,土地信息系统可以发挥它的优势。

1.2 土地调查的落后

在土地的规划中,涉及到对土地利用的现状的调查。传统的调查方法很复杂,需要工作人员去现场考察、测量,选用合适的比例尺,把土地的使用情况呈现在图纸上,并且要做出相应的调查报告。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过程,并且咋调查途中会耗费很大的人力以及物力,时间上也很漫长。这种传统的调查手段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土地使用,所以,土地规划的信息系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一现状,并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1.3 信息管理的要求

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管理使得管理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对于土地管理而言,土地的变化频率很快,所以土地的规划使用都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以计算机为依托,应用现代的高科技,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省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还能让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如果要查找相应的数据的时候,只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很快的得出想知道的结果。土地规划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水平。

2. 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议

2.1 数据库的建设要加强

土地规划的信息系统主要是靠数字转化来实现的。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数据库的科学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要设定适合的比例尺,将土地的使用状况清晰的呈现在图纸上。另外,各个地方的土地信息系统也需要加强和完善,使数据库所涵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完善,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由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速度很快,数据库一定要赶上土地开发的步伐,实时更新,能够及时的反应土地的使用状况。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所有技术人员付出努力,不断的去完善我们的土地信息系统,让它能够更好的造福于人类,为人们合理的利用土地提供科学的依据。

2.2 制定科学的建设标准

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上,我们需要制定的是一个统一的,有层次的管理方式。比如,从全国来看,土地资源的管理应该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层次化的管理。每个区域的差别都不一样,土地资源的用途也不同。但是从整体来看,各个区域又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每个地方都要以自身的实际为依托,根据自身的变化来做出适当的信息调整。以确保在应用到信息的时候的时效性。这样也会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而且,文本、图库等的统一,也能够让各个级别的土地资源的数据实现共享。这样不仅减少了建设数据库的时间,还能有效的避免了过多重复的现象。

2.3 建设健全的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能够全面的对各个级别的土地进行监测报告,并且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土地的规划、土地的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土地信息系统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让人们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数据库的信息更加完整。这样的信息系统才能够更好的为土地资源的使用作保障,充当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的科学依据。因此,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要做好这项工作,定时的去检测系统内的状况,遇到漏洞及时解决,各个阶层的土地资源的数据做到真正的共享,为以后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 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建立的可能条件

3.1 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部门中将GIS应用在管理和规划方面的情况很多。土地管理部门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应该加大投入,它基于土地信息系统,能够更好的为土地资源的动态做好监控工作,相信在未来这一技术能够更大限度的应用在土地管理之中,为国家的土地规划及管理做出一份力量。

3.2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GIS的应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于地理信息系统这项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单独靠企业本身是不能够达成的。并且其中的技术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操控。所以,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硬件和软件都具备的前提之下,才能让其顺利的运行。因此,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领导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资金的具备这些条件都是必备的条件。

3.3 基础工作的准备

目前来看,各个部门对土地的监控管理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个县的土地规划管理部门已经对本县内的土地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这些实际的调查也为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数据保障。甚至有的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本地区的土地使用数据库,这些数据也能为建立信息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方法

土地规划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为了实现最终建立土地信息系统这样的大目标,我们可以从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着手,为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奠定基础。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首先我们要做好调研工作,然后作目标的设计,设定将要达成的效果。其次是功能设计,然后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设计,当这些设计都完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系统开发了。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运行调试环节,如果通过就可以启用信息系统,如果有问题,就要进行意见反馈,回到上一个步骤,重新设计或者纠正。

总结: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在土地的规划和利用上,我们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利用已经变得很迫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才能对土地合理利用进行保障,才能实时的监控土地的使用状态。因此,面对现有的土地管理状况,一定要用科学的手段去管理,做到对系统漏洞的及时修复,对土地数据的全面掌握,各个地方的土地资源数据能够达到真正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石岩. 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1:65.

[2] 尚玲. 分析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J]. 民营科技,2015,02:83.

篇2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完成这项工程。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为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本文分别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中摄影测量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规划 摄影测量与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土地规划指一国土资源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或近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

地理信息技术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3S:遥感(Remote Sensing,RS)——人们在航空器或者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物进行远距离感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1 遥感(R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进程日益加快。为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需要先进的管理方式来对土地利用现状跟踪管理,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遥感技术可以给土地规划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土地现状数据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遥感图像具有信息量丰富、形象直观、覆盖面广,多波段、多时相、准确等特性。通过遥感图像,可分析土地利用类别和土地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航空图像像片可用于编制大中比例尺影像地图,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为城市规划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底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影像应用步入全数字阶段,进入1m甚至1m以下的高分辨率和立体成像后,在土地规划中的利用越来越广,减少土地规划中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特别是在贵州铜仁思南条件困难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更是难度大、周期长。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国土资源调查,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益。但是遥感影像解译还必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否则解译质量很难符合要求,同时在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要求作业员有较高素质。

2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工程中的空间定位,并能辅助遥感。目前,GPS辅助的空中三角测量利用少量的几个控制点或仅利用一个控制点(基准站)即可取得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完全可满足大、中比例尺的测图要求。随着GPS动态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GPS接收机的不断推出使得动态确定载体姿态的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从而大大开拓了GPS在遥感中的应用领域。目前,GPS已与多种传感器(如合成孔径雷达、机载激光断面测量系统等)组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这类传感器的定位与测量精度。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

(1)GPS辅助航摄飞行导航,以实现精确定点航摄;

(2)高精度动态像机定位,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3)与其他传感器组合,确定载体的位置、姿态、速度和加速度。

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研究成果既解决了运动中载波相位模糊度这一难题,又克服了机载动态GP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极大地推动了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实际应用。GPS在遥感摄影测量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土地的利用规划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结合规划管理工作的业务数据,将规划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规划辅助编制等任务。目前,GIS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设计分析现在GIS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中已成功运用。如:土地地类适应性评价、地类规划平衡分析、规划技术指标分析、规划道路网分析、规划方案评价等。GIS的技术支持,加大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2]。

(2)辅助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运用遥感数据和GIS对地理空间信息强大的管理和分析功能,能准确计算农田规模和环境容量,进行有关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分析,完成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田面平整、基质改良工程量、与周围环境融洽度等指标计算,从而有效确定各地块利用方向,辅助土地利用规划中各项工程的合理选择。运用GIS技术可以极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正确指导规划的编制和具体规划方案设计。

(3)规划设计方案虚拟虚拟GIS具有观察立体细节的能力,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者通过虚拟GIS能观察房屋、田块、道路、公共设施等各层实际景观,分析出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与弊端,结合GIS数据库实时对房屋、田块,道路、公共设施定位,获得规划设计区域的3维图像。规划设计者可对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进行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作出正确评价和筛选,辅助进行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3]。

参考文献:

[1]汪凌.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应用的现状与趋势[J].北京测绘,1996,(3):7-101

篇3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土地管理;土地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资源形式同样也变得越来越严峻,环境、资源与人口之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并且这些矛盾的摩擦也越来越激烈,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加合理的保护好和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只有我们做到实时且准确的掌握土地目前的现状,才可以更有效合理开发与保护。

一、测绘新技术简介及其发展

在现今社会看来,主要的测绘新技术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1)遥感。遥感RS,遥感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其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并对这些信息进行 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利用遥感的技术具有信息获取首期短、信息丰富、多光谱特性、全天工作的特点,还因为遥感具有分辨率超高的特点,所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图像在显示时会更加的清晰,遥感技术还具有超高的空间分辨率,所以在现今的土地管理与规划过程中被广泛的使用,遥感技术能够对土地进行动态监测,实时性好,可以为土地的规划管理与合理的利用提供快速准确的资料。比如说各种资源的应用与规划、对环境进行动态的监测、气象预报方面。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就让地理信息系统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并且在公共设施的管理、环境的评估、城市规划等方面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对各种地理空间实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建模、管理、采集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图形数据、遥感图像的数据以及定位数据等。地理信息系统合理的运用可以快速的将数据库建立起来,结合空间属性以及图形的相关数据,使之一体化,从而实现对土地的管理与规划,SuperMap、Arc—View等是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常用软件。

(3)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定位能力、实时监控、全球性三维的卫星定位系统,其具有效率高、覆盖面广、运行速度快等特点。

二、在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以上测绘新技术对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在土地的规划过程中,测绘新技术体现出自动准确实时高效等特点,遥感能够实时的提供土地的变化利用信息,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准确且快速的找到土地的变化利用的空间位置,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自动有效的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管理,相对于分析困难、精度不高、工序复杂、效率低下、工作量大的旧测绘技术来说,测绘新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土地的规划中,测绘新技术展现出自动准确实时高效的特点,遥感得到的结果以及图片准确将土地信息反应出来,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处理分析能力,能够为土地信息的有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对土地的现况作出分析,这样可以大大的方便土地的预测以及土地的规划,还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应用模型,为完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在土地的管理中,以往的方式都是当地用地的单位上报的登记,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大打折扣。使用遥感就可以将相关的数据准确并快速的找出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精确的定位,这样就能够是土地实现动态的监管。

土地的调查与动态监测方面也都有遥感技术的身影,可以将遥感获得的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处理完的结果可以直接存贮在数据库里,不管是效率还是利用率照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测绘的信息按照空间进行分布,经过系统的精确分析后在以数据、图形的方式反映信息量,将数据和图形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土地的勘测,能够将以往的测绘方式中繁杂的工程程序简化,同时得到的数据也更加的精确。除此之外,测绘新技术在勘探的工作中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的准确定位功能算出精度与地理坐标,能够提高勘探效率,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精度高等特点。全球定位系统还可以在执法监测中一展身手,利用测图软件生成野外探测地图,利于发现一些平时难以发觉或难以到达的违法用地区域。

三、总结

当今的我们正在经历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对于土地规划以及管理就是每位公民都应该关心的事情。土地的利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设计到的数据非常庞大,工序之繁琐也让人瞠目结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使得土地规划与管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虽然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中才刚刚开始应用,新技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解决,但是这仍然不能够忽视它的作用,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新技术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好的服务与土地规划和管理,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钰晨.基于GIS和GPS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大学, 2011.

篇4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173-01

1 土地信息

土地信息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土地信息十分丰富,不仅包含二维空间信息,还包含大量的权属、资源与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二是土地信息动态性强,有些信息呈周期变化,有些信息随时间逐渐变化,有些则变化剧烈、不可预测;三是土地信息有相关性,在一定条件下,土地信息是相关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各因子的内在联系。这为分析土地信息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土地信息一般来源于土地调查,部分来源于系统内部的分析和处理。

所谓系统(System),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认为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内部要素(子系统)构成,且该系统又成为更高一层次系统的组成要素(子系统)。系统是由各自独立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元素结合而形成,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作为整体去完成总体的特定功能。这种相互关系的依存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Construction)或组织(Organization),这是系统的最大特征。

信息技术(1nformationTechnology,IT)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群。信息系统是对数据和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和各种单元结合而成的整体。信息系统是模块化结构,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是信息的载体数据,信息系统是具有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系统,为用户提供关于信息方面的服务。信息系统核心组成之一是数据库,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等四大功能,现代信息系统是计算机辅助支持系统,一般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用户及专家知识库等部分。目前信息系统的分类方法很多,从数据特征出发,一般信息系统可分为统计型和空间型两类。统计型信息系统只处理统计型信息,相对比较简单,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等;空间型信息系统涉及空间数据的管理、分析,结构复杂,如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系统等。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地理圈或地理环境是客观世界最大的信息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于近代数学、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科学工作者已经可能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集合信息、物理信息和人为信息,并定期和适时地识别、转换、存储、再生成、显示和控制应用这些信息,这也已经成为现代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实用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其特点就是提供对空间地理信息的综合处理、分析、预测和管理能力。例如加拿大的CGIS和美国的ARC/INFO等都是这种典型的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它一般由以下五个基本的技术模块组成。

2.1 数据输入和检查

按照地理坐标或特定的地理范围,收集图形、图像和位置资料,通过有关的量化工具(数字化仪)和介质(磁带、磁盘),将地理要素的点、线、面图形转化为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数字形式,同时进行编辑检查,并输入系统。

2.2 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之一,它保证地理要素的集合数据、拓扑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机联系和合理组织,以便系统用户的有效提取、检索、更新和共享。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数字方法的主要动力与主要体现就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获得系统应用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能够转换原来的信息结构的形式。像这种数据的分析、应用、转换方法与类型是十分广泛的,包括比例尺和投影的数字变换、数据的逻辑提取和计算、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地理或空间模型的建立。

2.4 数据传输与显示

系统将分析和处理的结果传输给用户,它以各种恰当的形式(报表、统计、分析、查询应答或地图形式)显示在屏幕上,或输出在硬拷贝上,提供应用。

2.5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工具。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复杂,且用户又往往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用户界面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用户询问语言的设置,采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多窗口和光标选择菜单等控制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

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再现和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也是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的重要技术工具,对于以土地为管理目标的国家土地资源部等各部门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管理手段是非常合适的。可以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这从效率和效益上都占有优势。

3.1 资源清查

系统最基本的职能就是资源清查,此时系统的组要工作就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统计和进行原始土地面貌的快速再现。比如:以土地的利用为例,可以输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面积,按不同高程带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等等,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

依据。

3.2 宏观决策

信息系统利用拥有的数据库,通过一系列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篇5

关键词:国土规划 地理信息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涉及矿产资源、土地贺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泊等多行业、多类型、信息量大,具有多学科交叉、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等特点。

面对如此庞大的空间信息,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己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彻底解决两类信息的统一管理问题。通过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化为所连接的地图对象的可视属性,不但可以实现地图对象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而且可以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直观的可视化分析,将数据的空间关系充分体现出来,进而挖掘出隐藏在属性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管理部门提供一种全新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依据。

1、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的建设是GIS系统建设的核心,国土规划系统的数据库包括国土规划现状数据库、国土规划专题数据库。

1.1现状数据库国土规划现状数据是规划数据库的基础数据。按照“数字国土”工程的要求建立了l:500000的国土规划现状数据库;

1.2规划专题数据库规划专题数据库是相对于国土规划现状库而言,在开发整理规划这一专题领域涉及比较多的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图形数据涉及土地、矿产、森林、水利、旅游、气候,海洋、生物、生态、地质灾害、交通、地质、电力、行政区等现状和项目规划图。属性数据包括各种项目的具体情况介绍数据,如:土地分类面积及结构、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矿产现状、保护区,治理区,复垦、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名胜、特色旅游、草原类型、草原植物营养分析、草原分布、水环境现状,水质评价、生物多样性、林地面积、林地蓄积、林地结构变化、矿产资源形式分析、矿产资源需求预测、文化资源现、新闻资源现状、广播资源现状、体育资源、卫生资源、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气象灾害、水灾害、森杯灾害、草原灾害、地震灾害、工业发展布局、城镇发展布局、农业人口、农业教育、农业生产、农业装备、农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资源增殖、海域功能分区、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云水资源等。

2、系统构成

主要有基础地理信息、信息专题和质量管理。

3、技术标准体系

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作为系统的支撑。

4、管理体系

严格地说,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是为满足现代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现代化的国土管理系统。

5、图层划分

国土资源规划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建设是整个系统建设关键,将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空间数据库系统,是达到系统建设目标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将图层划分越细,对专题研究、数据分析,提供多种优化手段,为决策者起到辅助作用。

数据分层的原则:

①同一类数据放在同层;②相互关系密切的数据尽可能放在同层;③用户使用频率高的数据放在主要层,否则,放在次要层;④某些为显示绘图或控制地名注记位置的辅助点、线、面的数据,应放在辅助层;⑤基础信息数据的分层较细,各种专题信息数据则一般放在单独的一层或较少的几层中;⑥将相同专属的要素归类,例如水系数据的点、线、面类型的要素组织成同一个矢量数据集。

6、工作量分析

6.1数据整理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灵魂,数据质量是数据的生命线,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验证数据提供的是否符合入库规范。其中数据的分类与编码必须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有关标准,确定统一的图形数据分类与编码-图形数据的分类码包括基础信息及各类专题信息图形数据的分类和代码。

数据采集是数据建库的第一个关键性阶段。

数据采集与更新于系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空间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入库和更新,实现现有GIS数据的正确入库,从而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生产及更新机制,具体包括,①数据格式转换(包括格式转换和分层分类编码对照);②数据预处理(包括接边、构面等工作):③数据监理、数据入库、数据更新。

6.2图元编码 数据监理主要是对提供的数据进一步的检查,验证数据提供的是否符合入库规范.其中据的分类与编码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确定统一的图形数据分类与编码。

图元编号的具体方法是按不同行业已有的行业规定进行分类编号。

6.3数据录入 完成了以上几个步骤后,需要将符合要求的数据存放到已经定义好的数据库中。一般说一幅图的入库,需要经过检查一)预入库一)修改一)再入库等几个反复过程,才能满足需入库。同时为了保证一个工程的完整性,允许建立临时的工程进行数据的预入库,直到最没有任何错误时再将数据正式入库。

6.4属性数据录入 根据图层划分方案,按照图元编号的顺序逐―填写各图层属性数据表;最后输出属性数据表进行系统检查、修改。

6.5图形数据录入 为了避免图形清绘过程中产生的图形失真,图形数据的输入采用扫描方式,采用交互式跟踪方式完成。

6.6图形编辑与修改 由于操作方便的原因,图形编辑和修改工作采用MAPGIS完成。

第一,对矢量化的各类图进行误差校正和座标转换。

第二,对各类图按图层划分方案进行分层,每个图层分别形成单独的图形文件。

第三,建立拓扑关系、修改拓扑错误。

第四,添加用户标识码。

最后,将图形文件转换成MIP/INF0数据格式,将多边形与标识码合并,再将点、线、面属性数据库与图形联接,完成图形库的建立过程。

6.7数据转换作为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的重要标志,数据转换可以看作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所起作用是能较完整地接受(接收)在其他系统中创建的或整理的数据,在本系统中能继续对些数据进行浏览、编辑、分析等处理工作,使之与系统其他数据融为一体。同样,能将本系统中的数据让其他系统使用,以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篇6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土地规划;管理;运用;前景

鉴于社会经济的前进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测绘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测绘新技术亦纷纷涌现。相对于传统测绘技术而言,测绘新技术更具优势及发展潜能,因此它们便顺理成章地受到了诸多测绘工作者及测绘组织的青睐。

一、测绘新技术

(一)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简称RS。此技术自诞生到现在已然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因为遥感技术兼具如下特性:其一,信息充足;其二,信息获取周期特别短;加之新时期高品质遥感系统的诞生,致使RS技术于测绘行业受到了特别多的青睐及应用。相对于传统测绘技术而言,将RS技术运用于土地规划及管理中属于一个特别大的进步,此技术能够取得精准及实时的信息,这是传统测绘技术无法做到的。

(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数,简称GIS。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前进,地理信息系统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现如今,GIS技术已然被广泛运用到了城市规划及环境评估等领域。GIS系由如下几部分构成的系统,其一,计算机硬件;其二,计算机软件;其三,算法。其目标即借助对诸多地理空间实体信息展开收集、管理、建模、研究及处理,创建数据库,综合空间图形及属性相关数据,使之统一化,进而完成对土地的规划及管理。SuperMap及ArcView等便属于当前GIS技术运用频率特别高的软件。

(三)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此系统系一类能够展开实时三维导航及卫星定位的导航系统,鉴于其兼具精度高及覆盖面广的特性,所以GPS有着特别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今,GPS系统除了用作部分交通工具的导航及航天定位器外,亦时常用来实施地形测绘与国界测定。就土地规划及管理而言,GPS通常用来实施资源调查与地质勘查。

二、测绘新技术于土地规划及管理中的运用

土地信息囊括位置、质量及价值等诸多构成部分,选用上述测绘新技术可以为土地调查供给基本数据信息,明晰可利用及不可利用土地,于土地规划里明确诸类用地的未来详细功效: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及时地获得土地利用变更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快速精准地寻得土地利用改变的详细空间位置;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自行对收集到的信息展开管理。相比兼具工作量大、工序复杂及精度特别低等诸多不足的传统测绘技术来说,新技术的使用为土地规划及管理提供了特别多的便利。

于土地规划里,新技术展现了自动、实时、精准及高效的特性。借助遥感技术获得的图片及结果精准地展现了土地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现况展开研究,且创建相应新据库,为土地规划与土地预测供给便利,亦可创设诸类应用模型,给优化设计供给技术支持。

就土地管理而言,传统做法即用地企业实施上报的登记,如此土地利用的精准度便相应降低了。选用遥感技术,能够精准快速地取得相关的位置信息;而借助全球定位系统精准定位,则可对信息精准度展开核查,可顺利实现对土地的动态管理。

遥感技术于土地调查及动态监测领域亦获得了特别广泛的使用,对选用遥感技术取得的图像实施数字化处理,数据结果可径直输入对应的数据库里,如此数据的利用率及土地规划管理效率亦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把借助测绘获得的地理信息以空间为依据分布好,历经综合研究后,借助图形及数据的形式展现所需信息量,将图形与数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体化,为土地规划及管理供给诸多便利。选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土地勘测工作提供便利,可以简化传统测绘技术繁杂的工作流程。此外,借助GPS系统所取得的图像及数据结果亦兼具有效及贴近现实的特性。

三、测绘新技术应用前景研究

近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前进,测绘技术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测绘新技术正朝如下方面迈进:①测量一体化;②数据处理研究自动化;③结果数字化;④管理可视化;⑤传播网络化。此外,在现今测绘新技术获得广泛运用的社会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测绘效率及测量精度的提升,相关测绘组织可自如下方面着手:其一,引入西方先进技术及仪器设施;其二,定期举办测绘培训及技能操作演练,促进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可以严格遵照操作流程实施测绘操作;其三,强化基础知识培训及教育,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测绘理论及测绘技术,让他们可以于实践过程中从容应对仪器出现的小故障及突发状况;其四,倡导工作人员实施科学研究及平行检测实验,并规定其实验结果理应尽可能地符合平等检测实验的精度规定;其五,删除误差高于标准差的数据,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过程中偶然误差出现的几率,较好地促进监测水平的的提升,给土地规划及管理的数据监测供给有效的科学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前进,测绘技术身为一种优秀的技术已然慢慢渗透到了社会的所有领域,特别是在土地规划及土地管理中的运用日趋广泛。相对于传统土地规划及管理技术而言,测绘新技术更具优势,它们弥补了传统土地规划及管理技术存在的诸多缺陷及不足,使土地规划日趋成熟,土地管理日趋规范、实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规划及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前进,各土地规划及管理组织理应从自身实际情况着手,恰当选用测绘新技术,以实现自身土地规划及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金华.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河南科技,2013(22);

[2]杨善斌,章博. 浅谈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

篇7

关键词:土地工程管理;测绘技术;应用

土地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确保土地利用率可以更好的提高城市交通通畅度,并且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娱乐质量和居住条件。所以在一个城市中,对于土地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是必要的。在对于土地进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引进测绘技术,更好的提高了土地测绘数据准确率,并且,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技术,对于统计学、线性模式等专业都有涉及,提高了测绘质量,将其应用于土地工程管理工作中,确保了土地开发规范性。

1 常用的测绘技术

1.1 遥感技术(RS)及其优点

遥感技术在工程测绘的使用中,并不需要直接接触测绘对象,只需要在遥感平台进行操作就可以达到测绘的目的。只要确保测绘对象可以将电磁波反射到遥感平台,遥感平台就可以通过反射电磁波来分析出测绘对象的数据。当接收到电磁波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判别和计算,从而实现对于测绘对象的全面数据测量。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可以测量的范围极广,并且可以有效地而较少测量时间,遥感技术所获取的图像分辨率也很高,对于测绘队形的数据分析准确性很高。其在天气、环境监测中应用很多。

1.2 GIS测绘技术及其优势

GIS测绘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测绘技术,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都有应用。在测绘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空间数据采集的方式,对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方面度有很大优势。并且GIS测绘技术更加适用于对于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

GIS测绘技术所测量的对象并不是实体,主要是对于地理空间定位、空间遥感以及空间图形等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通过对于这些虚拟对象的分析过程,可以更好的对于测绘区域的内部空间信息进行了解,确定更加准确的规划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应用于环境评估以及灾害评估等方面,对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1.3 GPS测绘技术

GPS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应用GPS技术进行测绘工作,可以实现对于检测对象的三维监控,对于建立三维模型优势极高。现有的GPS测绘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地面控制、用户接受和空间监测三个部分。空中监测系统主要是应用卫星来对于检测对象进行全天候监控和三维画面收集工作;地面控制主要是对于实现对于检测对象地面的控制工作;用户接受系统由接收机和接收天线等部分组成,主要是为了将空间监测获取的信息传输给用户,来进行分析工作。

相较于其他的测绘技术,GPS测绘技术在检测时间上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实现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止的监控,并且数据测量的精度很高,覆盖面也很广,技术使用更加简单,并且检测准确率很高,应用GPS测绘技术进行测绘更加简单、便捷。现在主要应用于航天器定位、地理位置测绘等工作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率迫在眉睫,只有对于城市土地进行更好的规划,才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不造成影响,更加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对于环境也能更好的减轻压力。所以如果可以在土地工程管理中更好的利用测绘技术,对于土地信息进行收集,就可以更好的完成土地规划工作,确保土地利用率,保证土地开发的合理性。

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绘测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应用

土地更新调查是指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实际利用和更新情况的客观调查,土地更新调查以土地实际调查为基础,并以测绘技术为手段。土地更新调查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土地利用与更新的实时数据库,从而实现土地更新数据和土地利用图像的一致的土地管理目标。随着全新测绘技术的应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就开始呈现全新的特征,其基本调查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土地影像资料,并据此制定全新的土地图件;其次对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评估土地影像数据,实现对土地影像数据的分析和综合;最后是建立土地的实时更新调查监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GPS实现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GIS技术实现对获取的地理信息的准确分析和处理。

2.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重点工作。土地规划设计过程设计各种各样的土地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土地的质量及价值等。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设计中,必须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并及时分析整理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更能保证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准确性,为今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做好准备。利用GIS可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再利用GIS实现对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建立土地规划设计数据库,做好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

2.3 绘测技术在土地勘测与界定中的应用

在土地勘测与界定工作中,绘测技术根据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土地进行准确的勘测和界定,测出土地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位置。根据当前国家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工作流程,土地勘测工作分为四步,即土地外业测量、土地外业调查、土地内业整理及土地资料归档。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利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外业测量,实现对土地的准确定位,并将监测获得的数据传送至数据流动站,最终实现土地位置的三维定位。另外,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通过GIS技术和其他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准确性,促进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的发展。

2.4 测绘技术动态监控应用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测绘过程中,测绘技术实现了对土地使用的动态监控,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测绘技术通过GPS、GIS及RS集成技术对土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对我国土地资源走势进行精确把握,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效果。测绘技术在动态监控的过程中,通过使用GPS密度定位技术,提高了对土地资源测绘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将土地资源信息化处理,对土地资源进行透视管理和可视化图像分析。测绘技术将土地数据资源进行及时更新,进行动态图像把握,使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大幅提高。

3 结论

测绘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提高管理质量上起到了很好地作用。土地规划的方式发生了变革,测绘数据准确性的提高,提高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且对于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也进行了加强。虽然测绘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还不成熟,但是相信随着其在土地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会成为土地工程管理工作发展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莉莉.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3(23).

篇8

关键词:土地规划;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在不断的被利用。 土地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想要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的规划。

一、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现状

( 一) 规划制定不完善。

在土地规划制度逐步受到重视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凸显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土地规划的制定不完善,与贯彻执行脱节。通常,一个完整的土地规划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编制,当规划取得进展后,往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执行过程中通常有很多现实的阻力影响预先编制好的规划,致使土地规划形同虚设,造成大量的浪费。这种情况出现有很多主、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规划制定不完善、政策整体性、连贯性差、土地规划权威性不高、公众参与度低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土地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 二) 规划方法单一。

我国制定土地规划一直以来采取静态的定性研究法,而非动态的定量研究法,这种单一的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规划的局限性。定性研究法凭借规划者的经验判断,通过客观事物的观察为导向,进行综合测量判断,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指标,最后经过数据验算、推理达到综合平衡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土地规划越来越受重视,如果依然沿用这种定性的单一方法编制土地规划,势必会影响土地规划的准确性,难以建立严谨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难以促进我国土地规划的飞速、稳步发展。

( 三) 规划可操作性低。

由于国情的需要,我国土地规划过分重视农业用地的评价,却忽视了我国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空间布局。通常,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某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创新,土地规划方案的执行力度不够,无法体现出土地规划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缺少创新能力,只是在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下执行实施的。而且,土地规划中重复问题严重,地方实施土地方针政策缺乏地方特色,甚至出现土地规划雷同的现象,这些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二、我国土地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土地用途不合理。

当前,我国土地用途规划的不合理,往往由于领导权威过高、公众和专家参与度较低、现实与规划脱节、制定前期实地调研不到位或不准确等原因造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恶化,在土地规划编制前,必须对规划范围及其周边用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详细调研,在合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政府、环境、当地实际等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 二) 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土地规划未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规划目标不科学,方法不得当,体现不出地方土地规划的特色,从而使得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发展背离。此外,有的土地规划制定的方案单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调整,导致以前的规划作废,浪费人力、物力。

( 三) 规划缺乏动态性。

我国当前土地规划方法单一,基本上采用静态的定性分析方法,从地方的经济发展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再进行各种数据的分析、运算。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和土地的自然属性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容易导致土地利用问题过于简单化,造成其指标准确度的下降。另外,由于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随时调整或者更改,使得之前的规划方案缺乏动态性,需要大幅度修改,造成了重复的劳动。这种缺乏动态性的规划使得土地规划成为一种僵化、固有的模式,导致了土地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的控制作用,与实际脱离。

三、促进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健全规划制度。

为了尽可能避免土地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国在现有的土地规划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包括土地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土地规划的公示等,并对现有土地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另外,我国政府应加强出台关于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并逐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通过对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审批的严格管控,推动土地规划的全面执行。

( 二) 完善土地规划编制方法。

我国当前土地规划方法过于单一和局限,必须对土地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完善土地规划方法,采取将定性分析改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由于土地的利用开发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仅仅凭静态的角度分析,难以全面掌握,很难作出合理、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了达到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同步这一目标,并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均达到最大化,必须采取动态的方法进行土地规划编制。

( 三) 深入规划体制改革。

为了将土地规划的基本宗旨充分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就必须不断加大对规划方案的改革力度。一是应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让各级领导树立起规划管理的意识,明确土地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相关部门在规划执行过程中的自觉性。二是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实施,必须深入改革规划体制,减少规划数量,加强规划的衔接力度,严格界定规划范围。三是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市场经济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 四) 建立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

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计划编报程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进一步推动土地规划实施。相关土地规划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实时更新国土动态,通过部门间学习、省内学习、国内学习等途径,不断深化专业及相关法律政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确保规划水平的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土地规划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编制水平。

( 五) 做好土地规划的实施工作。

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善于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做好。不断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尽可能避免规划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地规划的制定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必须建立一个系统性和完整性较高的土地规划方案。 在土地规划实施的问题上,需要冷静认真地考虑,发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做好。 不断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尽可能避免规划中各类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土地规划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文章. 关于我国当前土地规划的理性思考[J]. 江西建材,2014,04.

[2]竺豪杰.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 中国农业信息,2014,03.

篇9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改革;农村

国家对土地实行整体规划管理和改革是为强化对土地进行宏调,此举不仅能强化土地的规划管理和改革工作,还能使较小土地容纳更多的人,且对科学开发土地资源有利,推动经济进步。可以往的土地规划管理和改革中发现诸多弊端,相关部门需实行应对方案来消除发现的不足。

1 提升当前土地规划管理成效的方式

1.1 提升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决定该土地项目质量总体效果,高水平的规划管理团队,能够推进土地规划管理的快速进行,确保政府部门可以有效施行土地规划管理。其由于土地规划管理需相关人员针对土地规划现行法规、成本资金、行政事宜以及管理模式均具备充足的认知,规划管理人员需全方位参加进规划管理中,针对土地规划管理的全程进行管理,针对规划管理人员实行教育,提升其专业水平。

1.2 采用合理的规划模式

土地规划管理人员实行规划管理阶段,不应采用原有的定性分析模式,应选用整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模式或时序分析法。定量分析模式即利用定性研究取得结论,之后通过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判断的研究模式,但土地规划管理阶段是持续进步的阶段,因此,需应用时序分析法。通过合理的规划模式对土地实行计划,能够提升土地规划成效,且能够提升土地使用率。

1.3 制定健全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

其关键任务即健全土地规划管理数据体系,整体角度来讲,即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监管,针对提升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成效有利,且降低规划管理成本,对社会各界与国家机构强化土地规划管理调节与管理有利,对提升土地规划管理的效力,使国民再次意识到执政党作为人民公仆的观念,对推动地方机构与财政进步有利。另外,制定信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有效应对内网与外网的联系,建立一致的管理信息网。

1.4 土地规划管理结束后,大力进行宣传

土地规划管理结束之后,需针对规划地区国民实行宣传,一方面使居民明确土地规划的理念、规划方式以及对象,一方面使地方政府意识到其现实思想,提升地方政府管理层重视土地资源,保障农村耕地的认识,以提升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成效。

2 当前的合理对策

2.1 确立土地权益,严格承包经营权转移

(1)基于农村地区的不同于土地开发不均衡的情况,需提升研究多模式的土地权益转换模式的速度,提升农业利润与农村家庭收入,提倡土地资源向大户、农场、合作社以及主要企业方面转移,实行因时制宜,多样性的徒弟经营方式。所以,需从标准化,制度化土地权力转移开始,设立县乡土地资源承包经营权转移管理系统,制定工商行业租借准入体系与监督管理体系,指导农村设立合作社和托管部门,以保护农民权益。

(2)为了保障土地经营体系,提升农民自信,进行土地资源转移阶段,需以农民为主体,制定法规与制度,保障农民对土地资源的承包经营权益和所有财产权益;另外,针对宅基地权益的转移,有关法规要求宅基地归为集体,村民可以使用,不可转移,长时间的宅基地问题反映,当前法律与监管体系已无法满足当代农业进步趋势的标准,需进行革新。

(3)当代农业的前提是满足规模化经营模式,主要需在土地资源承包经营权益转移阶段制定不仅可以提倡规模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进步,还可以确保农民权益,其推动国家部门切实制定监督管理制度。此外,加强土地资源承包经营权益,有效保障农民土地资源权益,确保承包人取得稳定且长远利润,对土地经营权放松,促进稀少的耕地可以更加广泛的转移,提升耕地的配置成效,以促进当代农业进步,满足规模化经营模式,且严格针对耕地转移用途监督管理。有效处置该情况关键是允许农村土地资源承包经营权益较宽松的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优先需健全农村土地资源承包确权证件的颁发,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

2.2 健全土地资源征收体系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内容要求,农地的征收必须把集体土地转化成国家所有的土地资源,可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步迅速,土地征收方面的纠纷日益增多,其根源,依然是法律规定的土地所有权转化环节可否符合了农民的利益,土地征收补偿款可否科学,无地的农民生活保证进行情况。土地资源为满足当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前提,主要需在保障农民土地资源所有权与国家机构对土地资源管理权中寻得均衡,且促进其环节符合法律化、制度化。以当前多数地区推行土地体系方面为基础,因农村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模糊,农民针对土地资源承包经营权中包含的土地处置权力、说话权力以及自益存在很大制约,导致农村征地拆迁阶段冲突显现。土地资源增值款是土地流转资金中去除地面物品补偿款、青苗补偿款、房屋拆迁补偿款、土地资源开发款以及有关业务款项得到的资金。以此看出,农民土地资源转移中尽管有资金补偿,可依然较少,无地家庭难以依靠这些资金进行其他行业投资。集体建设土地,通常应用转移模式作为有补偿的租赁系统,农民能够依照法律采用各类模式参加开发与运营。且土地资源体系革新需深入健全集体土地资源产权归属,确立农民承包土地资源的买卖、承袭、典质、加入股份以及租赁的权益,增加土地资源使用期限,改善当前征地国家机关的垄断,革新土地资源使用权与所有权,优化配置农村土地。

2.3 制定对应政策,促进农业人口转移

推行城市化与户口制度革新阶段,需重点保障农民的权益,提升制定与健全户口制度相关政策的速度,渐渐消除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区分,制定城乡一体化,保证农业人口流转和自由选择工作的新式户口制度。农民转移户口到城市,其土地承包的处理,需制定土地资源承包的有序退让体系,或不改变土地资源承包经营权益体系,为目前农民户口改变所需应对的艰难抉择,同样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革新需消除的问题,其作为土地权属的变更,需公平公正且等价作为前提,依照法律保障农民土地资源所有权。遵循我国部分区域的经验与农村多样性,通常参照如下几点模式:第一,农民利用市场体系转移土地资源,退让承包经营土地与宅基地,于本地区遵照法定土地征收标准价格或者合理提升价格,转移土地,但不改变土地资源的集体性和用途,房建和地上物品遵照质量进行补偿;第二,政府提供科学的土地补偿,农户把承包土地与宅基地退给集体所有,房建和地上物品农民自主处置;第三,偏远地区与贫困地区,能够不进行承包土地与宅基地的退让,农业土地转移到农村合作社或者大户,也可以自行建立农场,推动农业产品的规模运营。

3 总结

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对土地的使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合理使用土地已成为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管理和革新,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确保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确保耕地和土地资源是有关人员今后需重点努力的方向,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党国英.中国土地规划管理及其改革[J].上海国土资源,2014(03).

篇10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

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暴露出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尤其是不同类型的用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问题,城镇化中的土地规划利用,应该注重合理性与经济性,避免出现问题,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和水平,满足城镇化的需求,城镇化建设中,提高对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视度,强调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

1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乡镇已经实现了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周围的地区经济。城镇建设中,专门对土地资源,编制了规划方案,近几年,城镇化的发展较为明显,大量的土地投入到规划利用中,结合城镇化中,土地规划利用的现状,例举几点常见的问题。

1.1结构规划不合理

城镇化建设时,土地规划的结构不合理,大多城镇中的土地规划,都表现出用地粗放、扩张无规律的情况,导致用地结构不科学,降低了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城镇土地是一项资源,但是其对规划利用的要求非常高,不能仅仅按照城镇的区域,规划土地的结构,而是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注重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安排结构规划的工作[1]。例如:某城镇社区建设时,在土地规划利用上,表现出了严重不合理的问题,首先该城镇的土地资源,缺乏规范的结构比例,其中工业用地比重非常大,公用区、交通区和居民区用地明显减少,城镇中闲置了大量的荒地、沟渠等,没有规划到土地结构内,诱发不合理占有与规划的问题,很多土地虽然被征用,但是后期没有给出合理的结构规划方案,形成了粗放用地方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表现出了结构规划上的问题。

1.2土地用地布局松散

乡镇土地用地,本身就有松散、混乱无秩序的特征,再加上很多自然村落,没有紧密的联系,相邻自然村之间,有诸多农业用地,由此在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时,就会出现布局松散的问题[2]。自然村是城镇化土地规划的基础部分,考虑到地域属性,就要合理的规划土地布局。乡镇区域内,自然村、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相互穿插、交叉,很难找到土地规划利用的布局规律,无法做到有序的开发,乡镇土地用地的规划时,松散问题的表现最为直接,例如:某城镇化建设方案中,规划了周围的4个自然村,分别是A村、B村、C村、D村,该方案中的土地用地布局规划,就出现了布局松散的问题,A村到城镇中心的土地上,存有一个废弃的工厂,B村与A村紧邻,而C村、D村和城镇中心相隔较远,两村之间构建了小型的商业区,土地规划方案中,原本不包括商业区,实际土地规划时,用地布局过于松散,必须把商业区拆除,重新规划用地资源,才能保障城镇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不仅增加了土地规划的难度,还会加大成本的投入。

1.3用地秩序混乱

土地规划利用时,用地秩序混乱,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城镇化建设时,占用了乡镇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政策,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能力稍高的乡镇政府,就会按照优惠政策,吸纳商业资金,把土地规划利用转为吸引外资的项目,企业考虑到城镇的经济效益,在土地规划时,建设商用店铺,或者作为开发商,建设民用住宅,土地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原本的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的区域中,新兴了大量的商铺、楼房,各自属于不同的开发商,而开发商,仅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完全忽视了土地规划利用的秩序,造成土地浪费,严重时还会干预城镇化的建设进度。

1.4过度注重新建土地

城镇化建设方案中,自然村落的数量多,自然村落基本是由小农经济形成的,随着城镇化建设方案的执行,自然村得到了改善,以小城镇的方式出现,土地规划利用中,注重土地的扩张,在原有自然村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其他的城镇用地,土地资源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就会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就会引起农业用地的数量降低,由此表明城镇化土地规划利用中,过度注重新建土地的问题,导致城镇化土地规划利用的重点,放在新建土地上,忽视了原有自然村土地资源的开发,既没有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也不会带动土地规划的经济发展。

1.5土地拆迁难度大

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方面,涉及到拆迁工作,土地拆迁,也会影响土地的规划利用。拆迁的工作量很大,难度高,乡镇土地布局、结构,特别是居民自身的因素,都会阻碍土地拆迁的顺利进行,导致土地规划利用受限。土地拆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纠纷问题,一旦发生纠纷问题,土地拆迁的工作就会被迫暂停,进而搁置土地规划,致使城镇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形成了不良的开发现象,还会引起土地浪费的问题。

2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优化措施

结合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给出几点优化的措施,有效解决土地规划的问题,完善土地的有效利用。

2.1制定规范的用地计划

城镇化建设时,为了解决土地规划利用时的问题,需提前制定出规范的用地计划,保障土地资源分配及利用的合理性,用地计划在城镇的土地规划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可操作性[4]。土地规划利用时的用地计划,要遵循审批的流程,避免有过度征用、少量开发的情况,如有不符合城镇开发的要求,禁止审批通过,用地计划中,全面监督城镇中的土地资源,在规定的范围内,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加强开发控制的力度,注重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益,按照用地计划,落实各项用地规划的行为。

2.2整理闲置的土地资源

城镇化建设时,整理好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后期的土地规划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乡镇中闲置的土地资源,如:沟渠、废气场地、闲置宅基地等,都要统计到闲置的土地资源中,保障土地规划利用的严谨性、严格性,科学的处理城镇中闲置的土地,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土地资源整理时,还要优化土地的布局结构,适当的提升容积率,一来缓解城镇用地的压力,二来保障用地的合理性。

2.3构建规范的土地制度

土地规划利用中,构建规范的土地制度,避免乡镇政府有垄断行为,以市场原则为主,供应土地资源。城镇化建设时,土地规划利用要注重规范制度的使用,统一城镇中的用地资源,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分配土地资源,适度提升土地的供给量,大量释放土地的利用空间。

2.4平衡城镇的用地资源

平衡城镇用地资源的优化方法,主要是解决农业用地过度占用的问题,支持城镇发展的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利用的发展。

3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期间,应该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规范好土地规划的具体利用,合理分配城镇土体,提高土地规划的利用率,提高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免影响城镇土地之间的关系,明确土地的规划与利用,保障城镇土体规划的科学性,进而推进现代城镇化的有效发展,发挥土地规划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聂骁文.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01):3~4.

[2]马学勇.试论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规划利用[J].科技信息,2011(25):762+778.

[3]焦秋霞.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17):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