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43-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促进化学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申银群(197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唐劲军(1977―),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教师,系本文通讯作者,通讯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也需要重新建构班级管理理念及策略,如何民主、高效地进行班级建设是教育管理探索的经典话题。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具体运作的载体,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首要因素。切合时代教育理念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能引领班级发展,建设好班级精神文化对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笔者结合所管理的班级,就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班级精神文化概念及意义[HTSS]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场所,也是一个现实的生活世界。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的特定环境中,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置身其中的班级成员通过多种活动形成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体现出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2]它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其中班级精神文化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起始,又是其目标,班级的其他文化建设由它延伸和辐射以影响班级成员。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特定的集体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标准、理想目标,以及师生、生生间的人际关系,班级舆论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它属于班级文化的深层次,体现为班级的一种精神氛围,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有些影响甚至伴随着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对其一生产生积极作用。它就像一位隐形的“教育工作者”、一位潜在的“副班主任”,通过熏陶濡染对学生进行无声教育,起到显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二、班级精神文化内蕴及建设[HTSS]
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力量隐性又强大,它是学生潜在的学习内容之一,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并营造分享交流彼此感悟的班级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外体悟的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很多是班级精神文化赋予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关键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前常认为只是班主任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对象客体,新课程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班级精神文化内涵需重新建构,它不单指班主任文化,应包括班主任文化与学生文化两大要素。
(一)班主任文化:道德、知识、真爱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集体的枢纽和灵魂,是学生在班级中生活成长的支撑和动力。班主任在自身修养品德、知识文化、情感爱心等方面提高自己和要求自我,形成良好的班主任文化,影响着班集体的文化、思想、制度,引领着班级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教育价值并直接深入影响学生的成长。
1.润物无声――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班主任是学生的道德引导者、精神濡染者、人格塑造者,拥有良好个性修养、道德品质的班主任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班主任的工作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因此,要建设良好的班主任精神文化。笔者管理的班级入学初,偶尔发生钱物被盗的事件,这影响了学生的心情。一次生活委员收班费,发现居然多出一百多元,最终生活委员如实上交了。其实这是笔者刻意为之,笔者是想设置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开展教育,同时笔者还感谢生活委员能够让老师检验自己,那一刻,笔者发现学生动容了。后来生活委员因收费总额不够愧疚时,笔者安慰他,并垫付了缺少的金额。慢慢地,笔者发现整个班级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偷盗财物的现象没有了,拾金不昧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班主任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班主任的真善美能巧妙地影响和激励学生,实现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
2.孜孜不倦――精湛的专业知识濡染学生
班主任的文化引领作用还来自丰富的知识底蕴,博学多才,视野开阔,这些都是班主任文化建设的重要砝码。今天的学生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他们见识多思域宽,要想教导他们,班主任要广收博取,需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会学习、懂生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的教师才容易影响学生, 激起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比如谈到偶像,有学生竟以秦桧、希特勒、本・拉登为偶像,笔者随即给他们讲起秦桧后人游岳飞庙的故事,他看到呈跪态的秦桧夫妇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不禁为先祖羞愧:“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笔者接着引导:“秦桧屈膝投降、陷害忠良,是民族、历史的罪人,他的后代都为秦桧感到无地自容,你们愿意崇拜他吗?”此时学生纷纷摇头,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孜孜不倦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文化素养水平,形成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
篇2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 基本原则 逻辑路径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实际上是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按照这个逻辑,班级文化的涵义即在班级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文化综合体[1]。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凸显了自身的特点。按照班级文化的所属对象,包括幼儿园班级文化、小学班级文化、中学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等。
目前,学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的全体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工作中形成的,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文化综合体。它的外延内容丰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班级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基石,班级精神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行为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本化原则是“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中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也就是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原则”,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性化和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的一切活动或工作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又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与教师的合力引导。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进行扎实的专业积累,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或思想困惑,合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思路的具体延伸。高校作为承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民主化原则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在班级形成一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力。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这就要求以符合现代管理需要的民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角。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别于中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它的性质决定了在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参与实践,使自我成长需要与学校管理制度保持和谐统一,形成符合班级大多数成员的班级文化。
(三)创新化原则
创新化原则是“改革创新”的时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迟滞不前的事物,都将湮没在充满变化与活力的当今社会。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创新化原则,以创新的态度和思维超越已有成果。换句话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创新意识浓、创新能力强的班集体,打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文化[3]。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顶层设计,借鉴高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班级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个性培育,充分展现班级独特的班风学风和价值取向,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外,还要根据理念思路开展好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径
(一)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衡量一个班级及其成员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风是班风的核心,一个班级的学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水平,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因此,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华,对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从根本上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驱力,在高校班级所有成员中宣传和弘扬诸如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甘于奉献、乐观拼搏等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其次,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意味着学无止境,在高校班级范围内营造爱学习、擅学习、懂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班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将积极实践与敢于质疑相结合,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形成班级优良的学风和班风。最后,要凝聚班级成员的正能量。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诸如快乐豁达的心态、坚定专注的精神、团结有爱的氛围等,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对于个体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都极其重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塑造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精神家园”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及组织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寄托地。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心理知识辅导、心理环境营造、受挫能力锻造三个方面合力共建“精神家园”。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辅导。“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因为各种差异,它的层次和等级也存在着差异[5]。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及其成员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辅导,使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们自主克服各种不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是高校班级精神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精神家园的完整度。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心理班会、寝室装扮、心理活动等途径从班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在环境等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的、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的班级氛围,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后,通过心理知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等,要努力锻造班级大学生的受挫能力。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感情和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差,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人文精神关怀,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三)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兴起,传递先进文化的同时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高校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的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或许丰富多样,但概括地讲,高校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班级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在班级成员内树立团结一致、共同促进自身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动参加班级、院系等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由师生共同建设,但班级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体系。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在集体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要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由班级中有威信和能力的大学生人群组成,在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动力作用。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导班级学生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指导他们在班级事务处理与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本,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网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还要以班级学生骨干培训为基础,不断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打造和谐、团结、服务、创新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林运清.关于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4]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班级文化 建设目标 特色
技工院校与普通中小学、大学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应突显自己的“技校特色”。根据2014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结合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我们把技工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确定为:以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班集体建设为近期目标,强化班级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影响,为学生营造和谐、美好、团结、进取的班级成长氛围;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最终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为根本的班级文化。其特征为形成具有教育性、凝聚力、制约性、激励性的班级文化力量,使班级文化与学生职业发展、与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技工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设目标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一致
1.以就业为导向
(1)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企业认知。注重就业引导,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企业认知。在进行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时,可以在班级悬挂本专业代表人物的画像和简介,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榜样;开辟专栏展示以“就业”为主题的相关资料或学生作品,使“就业”的意识和专业的要求深入学生思想。
另外,开展企业调查、职业体验、邀请企业领导、优秀毕业生回学校来传经送宝等与职业有关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进一步的体验。
(2)突出专业兴趣和职业技能。在职业认知和企业认知的基础上,班级文化建设要突出专业兴趣和职业技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专业技能展示、比武、竞赛、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了专业技能,引领学生的专业成长。
2.紧紧围绕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确立班级精神文化核心。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职业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确立有班级特色和职业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核心。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建立共同的班级文化理念(共同制定并遵守班训、班规等)进而形成以集体教育为主的教育氛围,带动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断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利用“森林效应”促进个体进步。利用主题班会、道德讲堂、国学文化讲堂等教育园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宣贯职业素养、职业要求,让学生树正气、明是非、辨善恶、懂进退、知荣辱、会言行。
(2)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相结合。班主任结合通用职业能力建设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自觉将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结合起来,采用有效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班级浓厚的学习、锻炼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将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技工院校的学生离开学校之日便是踏入职场之时,只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无缝衔接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顺利地融入职场。
1.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文化接轨
企业的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效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融洽的团队管理队伍。班级的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公约”或者“班规”等,在制定这些制度时要考虑与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接轨。例如遵守时间、服从上级安排;物品摆放有定位、卫生达标;实训操作要符合规程;注重仪容仪表、着装符合要求等等。学院近年来一直扎实开展施行的“五常管理”(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是将企业管理规范的精髓与学校的育人文化有机结合的范本,班主任依托学校营造的大环境,严格执行“五常”,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为学生走进职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化接轨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企业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公信力等,对员工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希望员工具备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奉献、责任等企业精神,这些企业需要的精神品质完全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来实现。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前要做好计划,预设学生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还要考虑帮助学生形成这些品质的途径。具体途径和方法包括: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班级文体活动,学习活动等。
三、小结
篇4
关键词 班级文化 创建 实践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合到班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级文化犹如春风化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还能够使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因此,积极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并加以实践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制约导向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规范着班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三)凝聚功能。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四)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
二、班级文化的创建
(一)倡导先进的班级理念。思想理念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源泉,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深层驱动力。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倡导独立自主、平等协作、积极主动的思想理念。
(二)全方位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来进行全方位推进。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包含教师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建立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这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可以使班级工作有“法”可依,从而实现依“法”治班,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抓好制度的制定、完善与实施。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种有助于班主任教书育人目标实现的班风,而班级精神则是其核心。班级精神是整个班级文化的基因,一切班级文化的要素都是由其衍生出来的,判断某种班级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有一种比较明确的班级精神。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班级文化的构建是启智明理、统一思想的过程。构建班级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实践。必须通过组织和开展多种活动,努力践行班级文化,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真正做到用班级文化指引班级和班级成员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班级文化是教师和班级学生共建的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发展氛围,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远的影响;班级文化的组成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容有班训、班风、班级目标等。班级物质文化一般由班级的硬环境和班级的软环境组成。班级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管理者,因此,班主任应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放在班级建设的重要位置,运用科学原理的指导,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本文试对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一、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最小的组成单位――班级形成的一种文化,他深刻地影响着所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或好的或不好的,或轻的或重的。因此,班主任如何高效地建设最适合的班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激活班级管理
通过各种班级活动的开展,树立鲜明的班级文化,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凝聚成班级发展合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集体智慧。
2.班级文化是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建设者,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化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也可以丰富班主任的知识内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智能,提高教学机智和协调能力。
3.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建设科学的班级制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符合班级文化要求的行为习惯、思维和观念,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心理氛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问题分析
班主任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班级文化对学生之深远之重大;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对班级文化的内涵把握不够,过分强调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形式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欠缺
没有弄清楚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到底该做什么,将班级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教室布置,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班主任不能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浪费时间、影响学校,往往布置教室也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其次,忽视了班级文化中非物质的、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建设,而这些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班级舆论、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很多班主任都往往忽视或无视这些方面的管理与建设。
2.班级文化建设民主程度低,班级成员参与程度不高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导致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一言堂”的现象:班干部的任命由班主任选,班级活动由班主任组织诸如此类现象,尤其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同时,我们发现,孩子年级越高,参加班级活动、建设的热情就越低,一是课业压力的增大,二是周围人常常灌输的思想,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3.班级文化同质化严重,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形式僵化,主题、内容没有新意
班级文化本应是最能体现班级特色、精神面貌的,但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班级文化建设趋同化现象普遍,缺乏创新力,无法形成班级的独特魅力。班级文化要符合本班师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别的班级的班级文化,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班主任怠于思考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学生缺乏积极性,以致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深度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
三、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整个校园体系中的班级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日常性、基础性知识教学的重要辅助,它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特殊教育力量。下面,我将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上一节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提高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效率的对策,希望有益于实践。
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内涵。作为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负有班级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主导的责任,因此必须要在作出班级基本情况判断的基础上,尽快抓住班级的学生、师资各方面特点,针对其个性和共性,反复权衡利弊,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明确目标,梳理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以营造良好的班级软、硬件条件为依归,实现较为丰富的班级物质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班级规章制度,形成有内核、有思想的班级精神文化。
硬件方面:一个班级的基本物质环境是班级文化的载体,比如,教室的设置、布置或班徽的设计、确定,这些实体的呈现方式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对整个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让学生不自觉地认同和融入一个班集体,并持续地形成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班级基本物质文化建设的方式,其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班级形成的过程,不失为一种班级文化建设的优良途径。
软件方面: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形成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即班干部的选任两大部分。在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选任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班集体的每一个相关人员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做到全班参与、自由民主。班主任要极力构建班级文化中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让班级成员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应真正学会放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班级文化真正属于“班级”。同时,允许班级中“小众文化”的存在,善于发现和利用非正式群体文化的价值。而在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惩罚分明、严格有序,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让牵涉其中的师生都能明确接收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图,让所有人感受到班规面前大家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
通过一系列软、硬件建设,进而实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这个核心。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教师的影响力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威信、优秀的班主任将更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此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效开展,不仅能培养甚至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推动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的塑造成型,必定有益于班级文化建设。
另外,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从班级基本情况出发,扎根于学生群体之中,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建设有“个性”的班级文化。
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到班级活动的开展,从班干部的选拔到班级氛围的塑造成型,都应体现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在一些能够作为班级特色和标志性的事务上,如班徽、班训、班旗、班歌的确定和诸如此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制定,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越广泛和持久,班级精神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就越丰厚,作为个体的学生就越能在不断的争论、合作、争论中自然地融入班级这个精神家园,形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也就更能形成独特的、有性格的班级精神文化。当然,班主任自身也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学习心,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型的榜样,不墨守成规,敢于表现与突破自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杨欣.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 文化建设 师生互动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校园文化、师生双方知识交流、情感交流、态度交流的关键问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是班级文化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保证。
一、师生互动,共创班级物质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应当重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的布置和师生的仪表,它是班级的硬件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优美的环境,温馨愉悦的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积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气息的环境,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教室布置要真正做到让每块墙壁说话,图文并茂、构思精巧、主题突出。例如,许多班级的墙壁上有“我能行,我精彩”“我们的榜样”“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充满激励的话语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手拉手,心连心”“悄悄话信箱”等无一不体现了班级里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和互助互学的良好人际关系;“奋进求实,勇攀高峰”“争做文明之星,争创和谐班级”等号召力十足的班训时刻引领着学生;“朝阳班”“雪松班”更是班级文化的高度浓缩。那么如何发挥班级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做到博采众长;二要充分体现教室布置的教育功能,把教育的目标通过教室文化体现出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及时更新教室布置,延续教室文化。
二、师生互动,共铸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作为一个规范性团体的主要表现和存在基础,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班规、纪律等内容。班级制度是学生内在的评价尺度,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集体利益,朝着班级目标迈进。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班级制度的制定关系到班风的形成,关系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完善的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班规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经学生集体研究讨论,确定班级制度。班级的制度和纪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度的制定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松,过严则无法实施,过松就无约束之功能。同时,班规的约束力应体现在对教师的约束与对学生的约束两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约束。如果没有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约束力是难以有效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便对班规不再信服,班级制度文化形成的促进作用也大打折扣。
三、师生互动,共建班级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每个集体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班级这个小集体来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互助、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必定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在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和观念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要做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理解与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多发挥民主精神,使学生逐步培养主动意识。只有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二)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是离不开健康的班级舆论的。正确的舆论是推动集体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班级舆论建设,利用班级舆论工具开展有益于学生人格完善的正确舆论宣传,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必然会利于健康班级舆论的形成。
(三)培育优良的班风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文化;现代化教育手段;建设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及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动力及自信心不足、文化底子差及自我要求低的现象。班级是中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他们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建全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最重要的育人氛围,是一个班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灵魂。要把中职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人,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丰富多彩、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且对于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更能得心应手。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一个能育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呢?现就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探究等几方面作浅要分析。
一、班级文化建设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教育引导下,班级师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文化氛围的物质和活动形态。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集体独有的教育精神风貌,是一个班级的脊梁,具有约束、激励、凝聚、同化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建设作用
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能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优秀的班级文化是一种有个性、民主、创新的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耳濡目染地陶冶着人,对班级、学校的管理也是不可多得的法宝,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健全人品的形成、班级的和谐稳定以及学校教育的成败;大而言之关系着将来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因此,广大学校及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在中职学校中尤其应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三、班级文化建设探究
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那么,如何才能建设蓬勃向上的班级文化呢?我所带的是一个由59名学生组成的财会专业的班级,他们都是中考分数线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加上班级人数偏多,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有很多困难。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班级就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支撑着学生全部的学习与生活。班级环境文化是班级的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以及班级的育人设施等,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用来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尺度。优美的教室环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更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激发爱班爱校的热情。因此,实施班级管理,要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物质条件,不断深入开发新的资源,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使班级里的各种物化设施都能体现班级的个性,把教室建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在开学伊始,我组织全班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建设“共同的学习生活家园”,让教室的每面墙、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营造教育氛围。比如:在讲台上方摆放绿色植物如仙人掌、芦荟、吊兰等,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空气作用,并且安排专门同学照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学生爱整洁的习惯;布告栏里张贴各项规章制度和临时通知;教室的正墙上悬挂国旗,正墙两边张贴奖状锦旗,两边柱子上张贴名人名言;教室后墙黑板旁边的墙壁上开辟明星风采园地,及时展示班级活动照片展、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班级后面开设小小图书角,要求每一位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比如文学著作)贡献出来,进行分类编号,并建立借还手续和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用来约束人们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便会有很大的进步。作为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即制定班规,它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在学校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因此,中职学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并应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以学习、纪律、卫生、班风为制定的标准,并且辅之以品德考核量化,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能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建立建全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的执行上,教师首先要带头遵守,然后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使全班学生懂得违反制度是不应该的,以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的象征,它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教育和制约作用。
首先,要组织一支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班干部要求严格,让他们定期开小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带头作用,提高班干部威信,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事实证明,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班团干部队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有助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手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师生的好评和家长的认可。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机短信、qq群等云教育对班级文化建设升级,均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再如校班歌比赛获二等奖;校拨河比赛获第一名;校广播操比赛获二等奖;校运动会上女子获第一名、团体获第四名等,这些集体活动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为形成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搭建了桥梁。
班级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心,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科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改变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10.
[2]赵国柱,杨素青.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教程[M].开明出版社,2012:3.
[3]杨桂宏,许红梅.中职学校如何建设班级文化[J].河南教育(下旬),2010(9).
[4]黄园园.浅谈中职学校特色班级的创建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5]王浩宇.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J].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2012(4).
[6]蔡长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1).
[7]刘品.班级文化建设浅谈[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51).
篇8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可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要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转贴于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将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到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篇9
一般来说。班级文化是指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体班级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所共同创造、积淀、提炼形成的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班级建设中,班级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班级成员的活动。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更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建良好的氛围。因此,许多班主任都会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其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出发。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做好物质文化建设
所谓的物质文化建设。简而言之就是班级的环境建设。
它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级的面貌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心理学也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因此,班主任应注重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环境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在班级环境建设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到环境建设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使其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同时,要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还要注意要经常更新以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我在班级环境建设中教室必须窗明几净,物品有序班级布置力求恬静、美观、有特色,学生置身其间,得到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产生愉悦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时期,在精心设计富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标语口号,来熏陶教育学生。也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随时调整口号和标语的内容已达到鞭策和鼓励的作用。用这样的方式从文化舆论导向上影响学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意识提高了,满足了表现的欲望。即使是那些平时不被老师同学关注的学生,也会在这里找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小小的空间里,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绿色教室更能增加生气,令人赏心悦目。我也不会忘记在窗台和角落用花来点缀,绿化教室;让教室花香和书香四溢,小小的图书角,让学生在书籍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文明和优雅也在不觉举在眉间。
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因此,整洁、干净、健康、阳光的仪表是对班级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要求。
二、健全制度文化
作为班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所以,一个班集体必须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班级制度。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和健全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够使班纪班规被真正落实,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民主下的班规班级才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他们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的公共事务及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班主任要在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沦后,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班规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制定后,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的实施。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
三、优化班级活动文化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学生的素质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显示个人的才华。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班级里的全体成员,班主任起指导作用,但不能包办代替。因此班主任的任务是最大可能地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让他们感觉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一定要想办法搞好。因此,设计活动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内容上要有不断创新,要把每一个学生都考虑进去。绝不是几个学生的表演。避免少数人在动在忙,大多数人成为“看客”、置身其外的被动局面。主题要多样性,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种内容,从而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
四、共创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状态,它是班级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它反映了班级价值的取向并被全体同学认同,因此,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焦点内容,它是一个班级最具特色和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风貌。班级精神常渗透在班级风格、班级目标追求、班级道德规范以及学风、班主任工作作风等各方面。良好的班级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班级目标和准则的认同,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一定要创建良好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之,创建班级精神可以营造班级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浓厚的学风和认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打造和谐的人际文化
篇10
1.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1)建设墙面与角落名人文化墙面布置是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的重点。比较适合在墙面展现的是B市名人文化。如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面上张贴B市古今名人挂像,像“闻鸡起舞”的祖狄、郭晶晶等体育冠军以及文学家、作家等,挂像下边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四个角落,开展班级角落文化的创设,可以设置一个图书角,其中包括介绍B市名人成长历程的书籍,供学生参阅,这就是角落名人文化。(2)建设室内板报和班级刊物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室内板报是小学生喜欢关注的室内环境中的又一个重点,每个班都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室内板报来展示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在板报中用适合小学生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以连载的方式,讲述B市的革命战争故事和历史名胜,并配上简单的画面。创办班级报刊作为室内板报的拓展,班级报刊可以开辟不同的专栏,专栏的内容可以是英雄人物和文物古迹的介绍、由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改编成的电影、文学作品赏析,还可以是小学生书写的感受等。
2.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1)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是班级精神的重要体现。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围绕B市历史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开展多元化的班级活动,形成优良班风,培育班级精神。比如,结合班级环境的布置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系列主题班队会,针对一些不利于良好班级精神建立的行为倾向开展班级辩论赛,召开每天一次的通过树立榜样和正面宣传好人好事来引导班级舆论的十分钟班队晨会,以及开展关于区域特色文化的知识竞赛、读书分享活动,还有诸如红歌比赛、小拉练等文体活动等。(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班级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包括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学风建设最突出的中心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然后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目标,从而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树立目标与理想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结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说明学习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利用名人文化说明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良好的习惯来源于个人的自律与自强,从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推崇的基本理念,是班级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正确的班级价值观能够使小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班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价值观的树立,要求班主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塑造榜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树立既简单易懂又激动人心的价值观。比如,把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小学生称为“身边的小名人”、把学习中不畏困难的小学生称为“学习上的小英雄”、把讲礼仪和守规范的小学生称为“践行文明的好孩子”、等,通过这些做法,让小学生明确理想、奋斗、追求、文明、自律、自强、勤勉、奉献、民主这些是为人称赞的基本品格,要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3.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1)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建立,变“他律”为“自律”班级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思考并提出制度议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再展开讨论、补充修改,最后表决通过后再实施。通过这个程序,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班级制度的约束者,班级制度也不再是一个压制性、强制化的东西,而是由自己的意见转化而来的,是使自己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从而让学生从内心理解、认同并自觉遵守班级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班级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2)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现民主的班级管理作风小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可以采取班干部轮换制,也可以多增设一些岗位,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的角色体验中感受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并且真切的感到班级是自己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成长自我。
二、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的建议
1.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树立普遍性和差异性兼顾的理念普遍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会形成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特征。差异性是指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差异,在心理发展上也会表现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征。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从主题的确立,到形式的选择,都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心理特点,也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2.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自主性,树立班级成员全员参与的理念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小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从具体内容的选取,到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实施,都要给每一个小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成为每一个小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体验创造、享受成功的过程。
3.对班级文化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树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念一种整合是横向整合,指对基于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另一种整合是纵向整合,指在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其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深入的有机整体。这两种整合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表现出整体设计的理念,使各种形式的班级文化在形式上相互关联,内容上互相呼应。
4.要符合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树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全发展打基础。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既要考虑到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考虑到对其和谐个性的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育有促进作用。
5.要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素质,树立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念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指其在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上的不断成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首先要对每一个参与建设的班主任进行关于班级文化理论的专业培训,使之树立全面、科学的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进行持续地监控与评估,最终通过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使其具有娴熟的建设班级文化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