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学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实践课;产周期循环法

一、学种植类专业课教学现状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农类专业学制多为二年制和三年制,其课程设计为第一学年进行文化基础课教学,第二学年为专业基础课,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专业课;这样的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按部就班,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但这种传统的教学计划在中职学校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除去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基本素质因素,教学设置、教学安排也是造成目前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就业要求的主要原因。

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让学生接受时能够由浅入深,前后照应,往往要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即讲述完基础理论部分再进行实践课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实践课教学放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但是此期学生即将面临升学考试,时间大多被迎考挤占,学生的实践时间减少。另外,教师在授课时按教材章节顺序而不是也不可能按农时季节顺序授课。

学生即使学完本专业的全部课程,对农业生产实际,诸如优良品种的选择选育、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等,甚至对生产环节或农时等都知之甚少。造成学生专业素质低,生产能力不强,对农业生产缺乏系统认识等问题的出现。

二、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

所谓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即:从学生入校起,根据农时季节要求,以年为周期,安排实习内容,在选好的校内外生产基地上完成二至三个周期的教学生产循环实习的方法。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具有生产客观性:由农业生产季节决定实习内容,而不是专业课本的章节顺序决定实习内容;是按第一、二、三学年时间顺序进行实习,而不是在文化课、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后进行实习。

第二生产技能的重演性:实习内容是由农时季节决定的,即生产季节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让学生在第一年实践一次,第二、三年再经历二遍,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某个生产季节某项技能不断得以重演炼。

第三实习内容的超前性:由于学生一入学即可接触生产实践,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有整体认识,对专业知识产生的结果感兴趣,而且对未学过的知识内容也能超前实习。学生对实习的内容在头脑中先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后期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这也符合先实践、后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第四实习时间的周期性:这种实习方式是以一年为周期,历经二至三年的反复循环磨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能力等综合素质逐渐提高。

第五生产实践的全面性:该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经历该专业的全部生产过程,既开阔眼界,掌握了专业的生产技能,又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操作步骤

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年生产实习计划要依据各专业各科的大纲可分别编制。象果树栽培、蔬菜栽培、作物栽培、植物病虫防治等课程,可根据农业生产的年生产工作历及学生年级的层次来详尽编制年生产实习计划。计划中要阐明目的、要求、内容、进度、时间、指导教师等。内容要针对当地生产实际进行安排;实习进度要从学生秋季入学开始按农事活动安排到下一年秋。拟定好的年生产循环实习计划,第二、三学年可重复使用。

(二)实习场地选择选择实习场地要校内外结合进行。尤其是校外场地,要选那些生产大王、生产状元、科技示范户为好,象果园、葡萄园、温室、大棚、高产示范区、试验对比田等类型的场地;每一类型要选3—5处为好。具体一点讲,例如果园,即选有树种、品种齐全的园子,也要选有金红、李、梨等单一园子;这样在不同的实习场地实习,学生会作出对比,积累生产经验。

(三)实施计划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可在新生入学时按着已拟好的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计划进行。具体的实习方式有:

1、调查式:可适用于初入学的学生。参观访问一些典型,让学生对先进经验、生产的基本情况做好记录。

2、现场讲课式:由指导教师或请户主或科技人员现场讲解、示范等。

3、生产及技术承包式:对高年级学生,可利用学生较熟练的生产技能进行经济或技术承包。主要选择那些生产中用工量大,用工时间较集中,技术性强又很实用的项目进行承包。这样做即为学生实习开辟了场地,也可增加学校的部分收入。

在进行操作时,对任课教师要求有:

1、要充分备课,对每一项实习,教师要针对当地生产状况编制实习指导书;指导书中要明确个体操作的内容;指导书要提前印发给学生,使之人手一份。

2、准备好必备的实习用具和实习前对实习内容要详细讲解。实习用具量要足,质量要好。不能因工具的拙劣而影响学生实习的效果。否则,巧妇将难为无米之炊!

3、每项技能实习评估。每次实习最后,指导教师要与技术员一起对每位学生技能操作进行现场评价。

4、做好实结。这是年生产周期循环实习最后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教师见成果学生有收获的时候。主要任务是:

篇2

关键词 膜下滴灌;蔬菜;前期产量

中图分类号 S275.6;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078-02

Effects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 Under Mulching on Vegetables Growth and Early Yield

CHEN Shi-jun XIAO Shi-lou HUANG Ai-zheng KUANG Mei-l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of Jiangm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Jiangmen Guangdong 529060)

Abstract The research was about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in chieh-qua,eggplant and cowpea etc. by using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 under mulching b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were regularly measure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were as follows,the technology of using drip irrigation under mulching could improve the weight of single fruit,reduce the first flower node and harvest time,especially had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improving the early yield.

Key words drip irrigation under mulching;vegetables;early yield

蔬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蔬菜产业在丰富城镇居民菜篮子、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外贸创汇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蔬菜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导致蔬菜大量集中上市,在当地造成了积压和烂市,导致菜贱伤农事件时有发生[1],挫伤了其种植的积极性,因而很多农户尝试通过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来错开产品集中上市的时间,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2]。而膜下滴灌技术作为一种结合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的新型技术,发展前景广阔[3]。本试验主要是研究膜下滴灌技术在节瓜、茄子、豇豆等蔬菜上的应用效果,从而为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1―2012年在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前作为水稻。供试蔬菜品种有5种,分别是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粤农节瓜、丰产二号豇豆,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紫荣7号长茄、辣优15号辣椒以及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江科1号大顶苦瓜。

1.2 试验设计

3 结语

试验结果表明,节瓜、茄子、豇豆等蔬菜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在果色、果型与常规种植保持一致前提下,能够提高单果重,增加果长,降低始花节位,提前收获时间,并且在前期产量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种植,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增幅达30%以上,值得推广[9]。

4 参考文献

[1] 杜俊.基于小波分析的蔬菜价格波动及与气候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增加产品种类错开上市时间,蔬菜基地走出新路子[N].万州报,2011-06-11.

[3] 尉红侠,张晓利,黄志刚.膜下滴灌技术效益分析与推广建议[J].水利水电技术,2007,38(4):82-83.

[4] 王成军,王天河.茄子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01(8):13.

[5] 张国泉.早春节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133.

[6] 孙淑凤,刘忠巍.豇豆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05(4):14.

[7] 郑光辉,吴华尧,郑建文,等.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86.

篇3

关键词:档案;分类;农业;成果;

中图分类号: G2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4(c)-0000-00

农业的快速发展始终要靠科技来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价值体现,更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归宿。当前新形势下,成果转化工作尤为重要,国家近年来的多项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的实施细则》等,都体现了国家对于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成果档案管理,作为成果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应当高质高效的服务成果管理及转化。成果档案的分类是否规范与符合实际需要,直接关系到成果档案管理效率的高低。

一、 定义

梳理农业科技成果档案的定义与内涵则有利于分类方案的制定。

1农业科技档案

我国2008年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中对科学技术文件材料(以下简称科技文件材料)定义为:记录和反映科学研究、生产运营、项目建设活动和设备仪器运行、维护及其管理工作的图表、文字、声像等不同形式文件材料的总称。科学技术档案定义为:科学技术档案(以下简称科技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社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本单位和个人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 [1]。黑龙江省档案业务人员培训教材《科技档案管理》中引用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科技档案是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1]。

可见,农业科技档案可概括为,农业科研、生产、基建、设备及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2农业科技成果档案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2]。

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研究与技术开发中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黑龙江省农科院2016年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将我院的科技成果概括为,本院职工执行科研任务(项目和课题)或者利用省农科院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开展智力活动创造的职务科技成果。主要指选育的主要或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品系)、动物新品种(品系、配套系)、肥料、农药、农机、农产品深加工等专利技术及其它职务科技成果(包括非专利技术成果)[3]。

黑龙江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从事草业科学研究。可见,我所的科技成果档案产生于科研任务(执行项目和课题)中产生,主要指选育的新品种(品系)、专利技术以及其他职务科技成果(包括非专利技术成果)等材料。

3.区别

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档案的归档材料的范围小于农业科技档案。

二、分类

1科技成果类型分类

科学技术成果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于吴敬学先生的研究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基础性研究成果。它是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的理论性研究近期应用效果与近期经济效果均不明显,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果形式一般为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第二种,应用研究成果。这一类研究成果以实用为目的,采用基础研究的原理,研究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的科技活动;第三种,开发研究。它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的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生产任务而进行的技术活动。它是以获取商业价值为直接导向,其成果能够用于商业化生产或提供商业化服务[4]。

2档案管理学分类原则

档案管理学中提到的,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即组织机构分类法、问题分类法、年度分类法。其中根据便于保管和利用为原则,组织机构分类法,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机构稳定且分工明确的单位;问题分类法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分工简单,或职能有交叉等情况;年度分类法大多单位都适用。

根据工作实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以草业研究为工作中心,专业统一,内设机构分工不复杂,但某些部门间职能有交叉。如内部设有牧草育种研究室、牧草栽培研究室、草地生态研究室、玉米育种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成果管理室、基地管理室等研究室。由于成果管理室与基地管理室与其他研究科室研究内容或职能设置有交叉。分类方法更

具体将其划分为:牧草育种、牧草栽培、草地生态、饲用玉米研究、种质资源研究等五个类别。既保障分类清楚,又涵盖所内研究各个方向[5],且方便检索利用。

3.草业所成果档案分类方案

将农业成果档案进行三级分类。一级分类,分为已转化成果档案与未转化成果档案。二级分类,以服务成果转化以依规,根据科技成果类型进行划分,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三级分类,根据档案管理学分类原则中的问题分类法,分为牧草育种研究、牧草栽培研究、草地生态研究、饲用玉米研究、种质资源研究等专业方向进行分类。

三、结语

全国大多省份都设有省级农业科学院,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其直属科研院所共有30个。农业科技成果档案的分类方法或各有不同。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现象,此类研究具有应用价值。现以草业研究所为例浅尝辄止,进行了分类研究,此类研究仍需后续探究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伟.科技档案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2.

[2] 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二号.(2015-08-29).

[3]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Z].黑龙江:2016.

篇4

1 我国水生蔬菜研究与生产简史

①奠基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江苏农学院为主的老一辈水生蔬菜专家曹侃、赵有为等开始研究水生蔬菜,为我国水生蔬菜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对水生蔬菜的重视,农业部下达了江苏、湖北、浙江三省的水生蔬菜协作项目,重点研究莲藕和茭白的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同时,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开始了莲研究,我国子莲传统省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开始子莲的新品种选育工作,湖北武汉等地开始了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

③发展阶段 1990年,由农业部批准的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水生蔬菜研究与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鄂莲1~4号莲藕新品种比传统地方品种增产30%~50%,这些新品种在全国的推广,极大促进了我国莲藕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水生蔬菜的发展。1999年,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征集、评估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我国水生蔬菜研究和生产获得国家关注。

④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部、科技部相继下达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在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的同时,促进了育种和生产的发展。“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的水生蔬菜科研项目主要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水生蔬菜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农业部“948”项目“水生蔬菜优质品种资源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引进”、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等。“十二五”期间,科技部下达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生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001-2013年,中国园艺学会、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7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并于2007年获批成立了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这些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生蔬菜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我国水生蔬菜的快速发展。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发掘创新与利用、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保鲜与加工等方面取得一大批成果。

2 水生蔬菜科研和生产队伍简述

2000年以前,我国从事水生蔬菜科研的单位及高校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总数不足10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水生蔬菜项目的实施,不仅水生蔬菜产业得到发展,而且水生蔬菜科研、生产和推广队伍也得到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从事水生蔬菜研究的单位已发展到30多家,各单位建立起良好的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近10个、省部级平台20多个。不仅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研究队伍得到壮大,而且黄河流域也有单位加入到水生蔬菜研究的行列。另外,当地政府和农业推广部门也高度重视水生蔬菜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水生蔬菜推广队伍。同时,各地还成立了各具特色的水生蔬菜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保鲜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不断壮大的水生蔬菜科研和生产队伍为我国水生蔬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3 我国水生蔬菜特色产区概述

莲是我国水生蔬菜中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藕莲全国栽培面积40万hm2,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湖北8万hm2,全国第一。近年来,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地区藕莲发展较快,如四川、陕西、山东等地莲藕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子莲全国栽培面积10万hm2,湖北4万hm2,面积最大,其中武汉市江夏区子莲6 700 hm2;江西2.33万~2.67万hm2,其中广昌种植太空莲5 300 hm2;湖南1万~1.33万hm2,福建0.67万~1万hm2。茭白全国栽培面积7.33万hm2,其中浙江2.67万~3.33万hm2,面积最大,浙江的黄岩、缙云、余姚、桐乡等地为主产区,黄岩为我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安徽岳西县高山茭白0.33万hm2。芋全国栽培面积约5.33万hm2,其中山东胶东半岛1.33万hm2,面积最大;广西荔浦种植荔浦芋3 300 hm2,江西铅山、江苏泰州各种植红芽芋6 700 hm2。荸荠全国栽培面积5万hm2,其中广西2万hm2,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贺州、荔浦等地;湖北团风县、沙洋县共0.33万hm2。蕹菜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地区有江西吉安、广西灵山等,水蕹在我国西南地区栽培较多。水芹全国栽培面积

2.67万hm2,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南等,其中江苏2万hm2。芡实全国栽培面积1万hm2,主要栽培地区有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等,其中江西余干县、江苏洪泽县栽培面积较大。慈姑全国栽培面积0.67万hm2,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及广西等地,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地区有江苏宝应、广西柳州等。菱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有栽培,如浙江嘉兴,江苏姜堰,湖北洪湖、汉川、蔡甸、江夏等地都有一定面积种植。莼菜栽培面积较大的地区有湖北利川、重庆石柱、四川雷波等。豆瓣菜栽培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我国南方地区。蒲菜种植面积较小,江苏淮安、云南建水等有少量种植。蒌蒿栽培主要集中在江苏南京,云南昆明,湖北武汉、荆州等地。

4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

4.1 种质资源保存

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作物种质资源的高度重视,我国相继启动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等,加大了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我国有意识地收集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6年农业部下达“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征集、保存及鉴定”项目,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开始系统收集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990年挂牌设立“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至今已收集保存13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2 000余份,成为我国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种类、类型和数量最丰富的单位。同时,我国主要的水生蔬菜科研单位也开展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如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莲)、江西省广昌白莲科学研究所(子莲等)、福建省建宁县莲籽科学研究所(子莲等)、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茭白、莲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芋等)、扬州大学(水芹、茭白等)、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芡实、水芹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荸荠等)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特色资源圃,丰富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为我国水生蔬菜科研、育种和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4.2 种质资源研究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编著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和描述规范丛书10部,制定莲藕、茭白、芋等主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规范行业标准6部等。这些规范和标准基本构建了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性文本。我国第一部水生蔬菜资源专著《中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也得以出版。依照规范和标准,系统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获得大量基础性数据,并提交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显著提高了我国水生蔬菜资源利用效率。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评价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加快了资源的评价及利用进程。通过发掘创新,筛选出极早熟藕莲、高淀粉藕莲、高产藕莲、极晚末花期花莲、极早熟茭白、极晚熟茭白、高淀粉芋、高淀粉高肉果率菱、抗寒水芹、高淀粉荸荠等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并作为基础材料,已在科研和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鉴定评价,对我国莲、茭白、芋、水芹等主要水生蔬菜的园艺学分类进行了修订或补充,取得了一批科学理论成果。

5 水生蔬菜育种

5.1 育种方法取得进展

①创新一批水生蔬菜杂交育种方法,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2000年之前,只有莲、蕹菜采用杂交等有性育种技术,而芋、荸荠、慈姑、水芹、莼菜等作物主要依赖自然变异进行新品种选育,品种更新速度缓慢。针对水生蔬菜育种方法的技术瓶颈,近年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开展了芋、荸荠、慈姑、水芹、莼菜、芡实、菱等水生蔬菜的传粉生物学和种子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打破了我国在这些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方面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并加快了这些作物的新品种选育进程。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开展了芡实、水芹的杂交育种研究,并选育出新品种。

②航天育种、离子注入法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取得重要突破。江西广昌县白莲研究所于1994年首次开展子莲航天搭载诱变育种,至今已开展3次。该单位将子莲搭载返回式卫星,经外太空综合环境条件作用,成功培育出太空莲系列高产优质子莲新品种,使子莲单产提高60%以上。2007年以来,该所还与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展离子注入法选育子莲新品种,培育出高产优质子莲新品种京广1号、京广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展荸荠化学诱变育种,已选育出桂蹄1号、桂蹄2号、桂粉蹄1号新品种。

5.2 新品种选育取得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水生蔬菜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品种,生产所用品种基本上是传统地方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开展以莲、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新品种选育的起步和奠基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新品种选育的快速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新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绩,不仅藕莲、子莲、茭白等主要水生蔬菜有人工选育的新品种,而且芋、荸荠、芡实、水芹等也有人工选育的新品种。据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人工选育的水生蔬菜新品种达60个以上,其中,藕莲12个、子莲14个、茭白16个、芋6个、荸荠5个、芡实4个、水芹3个、慈姑2个、蕹菜1个等。与传统品种相比,新品种类型日趋丰富,特别是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藕莲、江西和福建选育的子莲、浙江选育的茭白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产量提高30%~5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出鄂莲9号(巨无霸莲藕)及鄂子莲1号(满天星子莲)2个突破性新品种,鄂莲9号每667 m2产量在

3 000 kg以上;鄂子莲1号每667 m2产鲜莲蓬4 500~5 000个、鲜莲籽350~400 kg,干通心莲单粒质量超过1.1 g,是加工通心莲的特优品种。另外,江西广昌白莲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子莲新品种太空3号、太空36号,因鲜食甜嫩而在湖北、江西等地广泛种植。福建建宁县莲籽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子莲新品种建选17号、建选35号,以其籽大粒实成为加工通心莲的特优品种。

6 水生蔬菜栽培

6.1 高效育苗技术发展,种苗繁殖效率提高

①微型种苗提高莲藕繁殖效率,大大节约运输成本。扬州大学和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建立了莲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诱导出试管莲藕,后又发明微型种藕繁殖技术。应用该技术繁殖的微型藕,每667 m2用种量20~40 kg(常规藕种每667 m2用种200~300 kg),是莲藕种苗繁殖技术的重要突破,有效解决了莲藕用种量大、难于长途运输等技术性难题。莲藕微型种苗已推广到全国23个省,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②脱毒种苗显著提高荸荠、芋产量和品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应用脱毒快繁技术生产的荸荠种苗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荸荠脱毒苗抗病性强,所产荸荠果大、产量高,有效解决了荸荠常规种苗易感病、产量低的技术难题。目前,广西2万hm2荸荠中,80%以上采用荸荠脱毒种苗。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开展芋脱毒快繁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所培育的芋脱毒苗已在生产上有一定面积的应用,比常规种苗增产20%~30%。

③荸荠及双季茭白二段育苗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广西荸荠组培脱毒苗采用水田二段育苗技术,湖北团风县等地采用先旱地后水田二段育苗技术,不仅培育了壮苗,而且还节约了种球用量和人工、缩短了荸荠大田栽培占地时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并推广的双季茭白二段育苗技术,延长了茭白生长时间,提高了秋茭产量和品质。应用二段育苗技术的田块,秋茭产量增加10%以上,雄茭、灰茭比例明显下降,品质提高。

6.2 高效生产模式得到发展

①利用自然气候条件、设施、栽培措施等,错开产品的成熟上市期。高效种植模式主要有:广西柳州双季藕、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双季藕、浙江保护地早熟双季茭白、浙江单季茭一茬双收、安徽岳西及浙江缙云高山茭白、浙江冷水灌溉茭白、我国南方及山东等地地膜覆盖芋头、江苏夏季水芹遮阳栽培等。

②利用轮作换茬、间作、种养结合等方式,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主要有3种方式:水生蔬菜与水生作物轮作、水生蔬菜与旱生作物轮作、水生蔬菜与鱼种养结合。主要模式包括:藕带―藕莲(莲子)、西瓜(甜瓜、旱生菜)―荸荠、旱作水芹―莲藕、旱生蔬菜―芋、莲藕与水稻套种、莲藕与慈姑套种、莲藕(子莲、茭白、菱角、蕹菜等)―鱼种养结合等。特别是水旱轮作,较好地解决了保护地栽培中土壤盐碱化和土传病害发生严重问题。

③创新食用产品形式。近年来,湖北创新藕带、鲜莲籽、芡实梗、睡莲梗等水生蔬菜食用产品,促进了水生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6.3 轻简化栽培成为发展趋势

栽培轻简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水生蔬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栽培轻简化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研究的莲藕轻简化基质栽培技术,可节约采挖劳动力50%以上,每667 m2节省采挖成本500元以上。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莲藕采挖难、成本高的技术难题。同时,各地藕农发明了各具特色的挖藕机,提高劳动效率5~10倍。芋头起垄机、荸荠采挖机等在一些产区得到应用。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轻简化栽培方式和机械将会应用于水生蔬菜生产。

6.4 标准化安全生产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及安全、地理标志产品等受到重视。据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已制定《水生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莲藕生产技术规程》、《莲藕栽培技术规程》等水生蔬菜生产农业行业标准及《莲藕》、《茭白》、《子莲》、《芋头》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约20部。根据生产实际,各地还制定了大量地方标准。另外,各传统水生蔬菜产区深入挖掘本地水生蔬菜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已有水生蔬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0余个。

7 水生蔬菜病虫草害防治

长期以来,病虫草害防治一直是水生蔬菜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009-2013年)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生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2016年)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资助下,我国对水生蔬菜病虫草害防治的研究得到加强,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对我国水生蔬菜病虫草害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①对我国水生蔬菜的虫害进行调查研究,出版专著《中国水生蔬菜主要害虫彩色图谱》。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水生蔬菜的害虫主要有62种,其中,在水生蔬菜上新发现害虫3种,分别为丝剑纹夜蛾[Acronicta metaxantha (Hampson,1909)]、黄剑纹夜蛾[Acronicta rumicis (Linnaeus,1758)]、茭白尺蠖[Ascotis selenaria (Denis & Schiffermüller,1775)]。对莲藕的病虫草进行调查研究,出版专著《莲藕病虫草害识别与综合防治》。

②对莲藕腐败病、茭白胡麻叶斑病、芋疫病、芋病毒病、荸荠秆枯病和枯萎病,莲缢管蚜、莲田稻食根金花虫、莲及芋斜纹夜蛾、茭白长绿飞虱、茭白二化螟、荸荠白禾螟、菱角萤叶甲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其中,物理防治如杀虫灯、性诱捕器、黄板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生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水生蔬菜草害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湖北一些产区根据生产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化学除草方法。山东、福建、广西、江苏、江西等地芋种植区,使用乙草胺芽前除草并加地膜覆盖,防草效果很好,但使用化学除草剂时需谨慎,以免使用不当引发纠纷。

8 水生蔬菜保鲜加工

保鲜加工是整个水生蔬菜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但水生蔬菜组织结构特殊,采后易发生褐变、失水、老化和腐烂等情况,因此,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十分重要。水生蔬菜保鲜以护色、防褐变等为主,主要通过加入一定量还原剂、杀菌剂并通过低温贮藏来实现。加工是延长产业链的有效途径。据初步统计,我国水生蔬菜保鲜专利仅10余项,主要集中在莲藕等水生蔬菜保鲜上;加工专利近200项,其中,莲籽加工专利多达100项,莲藕30余项,荸荠、芡实、菱角和慈姑较少。水生蔬菜加工专利主要集中在液态食品(饮料、酒)、休闲小食品、速冻食品等方面,如速冻藕片、莲藕汁、藕粉、莲籽汁、莲籽茶、莲籽乳、荸荠粉、芡实蛋卷等。此外,也有少量功能成分提取方面的专利,如荸荠黄酮类物质提取、菱角膳食纤维提取、莲心碱和异莲心碱的提取等。除我国外,仅日本有少量莲藕加工专利,欧美国家均未见相关专利报道。另外,加工机械的研制也是水生蔬菜加工研究的重要部分,研制较多的是莲籽剥壳机和莲籽通心机,主要集中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几个子莲生产大省,目前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目前,通过冷库和气调贮藏技术可适当延长鲜莲籽保鲜期;茭白冷库贮藏期可以达1~2个月;采用地窖贮藏,也可达到延迟芋上市的目的;荸荠采挖后可以通过低温封泥达到延迟上市的目的;但对于叶菜类的蕹菜、水芹、豆瓣菜、莼菜,延长保鲜期较难。相对于保鲜,水生蔬菜加工取得了较大成绩,莲藕、子莲、芋、荸荠、芡实等水生蔬菜加工已形成较大规模,其中,藕莲、子莲、芋、芡实等加工产品还出口国外,成为中国的特色农产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泡藕带、速冻藕、保鲜藕、莲藕汁、藕粉、盐渍藕、水煮藕、荷叶茶、通心莲籽、磨皮莲籽、莲籽心、冻芋仔、清水马蹄、速冻嫩芡米、干芡米等。另外,莲藕、芋、荸荠等含淀粉较多的水生蔬菜还被用作提取淀粉的原料。从事水生蔬菜加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广西等。子莲的加工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湖北等地,湖南湘潭县花石镇、中路铺镇、易俗河镇为莲籽加工的集中地,年销售莲籽加工产品8万~10万t,年销售额达10亿元;江西、福建、湖北也有相当数量的子莲加工企业。藕带加工近几年在湖北兴起,全省有超过40家企业加工泡藕带,年生产规模4 000万袋以上,加工总产值达4亿元以上。山东是我国最大的芋头加工出口基地,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的烟台、莱阳等地,年出口多子芋冻芋仔10万t以上,主要出口日本。荸荠加工主要集中在广西,全区从事荸荠加工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7家,主要分布在贺州和荔浦两地。

篇5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我国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位处农业生产第一线,立足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情况,掌握区域社会条件,把握基层农业科研方向,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科研。长年来,通过示范基地的多项试验及大面积生产应用,对土地资源、气候条件、技术装备、劳动力状况等农业生产要素作准定性、定量上的调查,并作为基层农业科研的依据和基础,及时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宣传政策、提供信息,解决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及科技入户难等问题。目前,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已作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平台,以科技服务带动、支撑着区域内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科研与服务并重是当前基层农业科研“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在我国农业生产分散式经营的历史条件下,技术成果的应用要由千家万户来实现,目前现实的状况是农业劳动者技术水平偏低和农业行业效益普遍较低。农业经营与劳动的分散性,反映了科技服务和科技入户的必要性。科技服务不同于科学研究,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的紧迫性

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是改革开放后,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跻身农业生产第一线面临发展区域内农业生产而提出来的。以来,我国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场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一个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以集体的部分统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两翼的崭新的农业经营结构,在我国农村中展现出来。农业科学技术的接纳者转向了直接生产者。农业生产格局是分散经营的,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日趋严重。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各项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相继出台,农业科技服务使科技入户,农业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焕发出了生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打破了闭门造车搞科研的老框框,探索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科技服务的内容要求经济性实用性好,服务模式优,服务力度强,决定着基层农业科研在服务工作中成与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在自主创新的推动下大幅提升,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现各区域农业科研单位,在总结科技服务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下,制订各项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强化科技服务力度。农业科技成果都蕴藏着巨大的效益,要求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能确切地把握,也要求对科技成果本身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有充分地认识,才能循序渐进地把科技成果的价值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是以农业科技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为前提的。在目前形势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能有效地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3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状况现代农业势必对科研、教育、应用等各方面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生产从数量向质量方面转变,农业的主攻方向从高产转向高质高效,加速应用高新技术,拓展产业化生产规模,探求各区域内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在农业科研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管理上集中现有人、财、物等各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科研潜力,建立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科研管理的重要举措。学科建设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一大要务,引领农业科技向纵深发展。目前,由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体系组成的农业科研力量,在全国各省市建立了一批重点农业实验室和农作物品种改良和繁育中心,形成了我国农业科研的主体力量。通过出国深造、学者互访等多种形式的跨国科技交流,培养出一批外向型具有现代农业观念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模式研究,以科技下乡、田头讲座、现场观摩、示范推广、视图宣传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服务,也造就一批应用型具有生产与科研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现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研究生约1/10,本科生占1/2,大专生约占1/3,学历结构较为改善,初、中、高级职称三者比例较为均等。但,农业科技人才总的来说,仍欠缺。据资料表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人,而我国每万亩耕地拥有5人,差别不小。据统计,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1169所,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647所,占总数的55.3%。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从业人员计3.26万人,是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总数9.56万人的34.1%。解放后,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的获奖等级与数量上,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上,以及领办兴办的大型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上,都取得巨大的成绩,在各地方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我院是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从我院人才队伍的发展变化推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我院原名全称为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2012年增挂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始创于1958年5月,组建初期所内科技干部仅5人,至1966年科技干部编制扩充到14人,“”时期遭受重创,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减少近一半左右,农业科研工作被极度破坏。“”后,特别是以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员28人,且每年有计划接纳农业院校毕业生,至1988年年底,拥有专业人员67人,科研队伍发展迅速。目前,全院在职人员91人,其中在职人员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20人。专业配备较为齐全,年龄结构趋于年青化。这样人才队伍状况从全国基层科研机构应当是类同的,发展过程是整个国家形势的缩影。农业科技服务是近年来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提出来的,这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仍有待尝试和努力。

3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对策措施

党的以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行,极大的鼓舞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结束了农业长期徘徊的局面,但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农业科研相脱节,农业科学研究中存在“闭门造车”,农业生产上“科技入户难”等现象。近几十年来,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科研管理的办法措施出台与实施,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基础上,大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呈现出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科技服务并重的新格局。科技进步靠人才,科技服务也需要人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部门设置与专业分类,大多围绕着动植物培育培养、繁殖、管理以及农产品加工贮运,选用人才也在这些专业范围内。涉及到农业科技服务,则要求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了解与掌握,知识范围要扩展到农业经济学、农业经营管理学、运筹学等内容。对介于农业生产与农业科研的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应该是专业知识面较广,实践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刻意打造和追求的。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大致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统一认识,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要明确基层农业科研目前面临的形势,农业科技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农业科研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与使用,认识到搞好科技事业的关键是人才。(2)建立部门,营造农业科技服务氛围。很好地解决“科技入户难”,有力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求在学科建设中对陈旧的基层农业科研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建立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从原专业队伍里或招聘调用多方面人才组成团队。及时搞清区域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了解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探索适合区域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模式。(3)改善条件,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每年度划拔部门资金,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制订各项措施与管理办法,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强化科研与生产的链接,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体制与机制,激发科技服务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团队精神。

4讨论

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近三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科研手段、试验环境、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农业科技人才在成长壮大。区域农业生产发展,大致划分出农业生产,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区域内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是紧紧围绕着农业生产来展开的。农业教育是为农业科研与生产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农业科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区城性强、研究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同于农业教育过程中对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教与学,也不同于农业生产里,在行政指令下生产指导工作中的任命提拔。基层农业科学研究是农业科学实验的领地,要求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各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过程和方法。成熟是个过程,人才也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长期磨练才能提高及造就。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为解决区域农业生产上“科技入户难”和农业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对研究的新成果,打包整理,以经济性和易操作性为原则,研究探索多种途径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转化工作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日益重要,我院已经成立专门部门,集结农业经济、作物栽培等多方面人才,专业交叉揉合,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从体制机制入手,加速人才培养进程与转型。提高待遇水平,改善环境条件,激励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摸索出这类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规律来。这样,我们的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金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88-91.

[2]白选杰.论农业科技成果进入产业方式[J].农业技术研究,1999,(2);25-28.

篇6

关键词:甘薯;栽插时期;萌芽性;耐储性

中图分类号:S531.09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037-03

随着甘薯加工业及食品快餐业的飞速发展,对甘薯需求量逐年增加,前景广阔。甘薯种植必须建立在对品种萌芽特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国内科研单位对甘薯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措施和糊化特性上,对其萌芽性差异及提高秧苗产量措施的相关研究甚少[1~2]。王庆美等(1998)[3]研究认为,对甘薯萌芽性影响最大的是淀粉,其次是干物质,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影响则较小。淀粉的水解对甘薯块根的发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α-淀粉酶相对含量对薯块萌芽起主要作用;萌芽快慢与总淀粉酶含量无直接相关性,与β-淀粉酶等相对含量呈负相关[4]。王亮等(2009)[5]研究发现,贮藏期甘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软腐病和线虫病等。本试验拟通过对不同生育期种薯萌芽性及耐储性差异的比较研究,为种薯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共同选育。分别于2012年5月20日、6月20日和7月13日栽苗,10月25日收获留种,生育期分别为158天(T1处理)、127天(T2处理)和104天(T3处理)。贮藏方式相同,储藏室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温度为10~14℃。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3~6月在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薯试验基地的日光温室进行。试验地为砂壤土。3月8日育苗前分别对贮藏期间T1、T2、T3处理的种薯病害进行调查,并分别称取各处理种薯5kg在小区随机栽插,重复3次;5kg鲜薯块数T1处理各重复分别为11、12、12个,T2处理分别为28、26、32个,T3处理分别为49、45、51个。栽插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10min,用斜排种法将薯块顶端朝上均匀排在苗床上,统一管理。当薯苗从基部到达顶芽20cm时分4个生育时期(4月29日,D1;5月11日,D2;5月25日,D3;6月9日,D4)采苗、计数和称重,截止日期为6月9日。

1.3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DPS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薯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在4个调查时期,T3处理的苗数均最多,分别为24、92、72、74个,总苗数为262个,总苗数最少的为T1仅57个;D3和D4各处理苗数相近。苗高方面,4个调查时期3个处理的苗高变幅为31.0~37.6cm,D2调查期时3个处理苗高均最高;每个调查时期3个不同生育期处理间平均苗粗大多差异显著,3个扦插时期的薯苗叶片平均都为8片。

3结论与讨论

甘薯生育期的长短与薯块产量、大小存在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的单苗均重相近,分别为11.28、10.48、11.61g/株;T3处理总苗重最大,为2898.84g;总苗数以T3处理最多,为262个,最少的为T1处理57个;苗高变幅为31.0~37.6cm;苗粗差异显著。此外,从4个调查时期来看,苗数、苗高、苗粗、叶片数和重量曾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2期最大,这主要是块根营养分解需要一定的过程,在D2期分解达到最大,相应的薯苗数多,重量大,随着养分的消耗及供应不上,相应的形态指标开始下降。T1和T2处理的大薯率较T3高,但T1的感病率最高,耐储性最差。这与其生育期长、淀粉转化为糖的比例高等存在密切关系[6]。

大量研究表明,甘薯萌芽性不仅与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块根营养成分有关系[3,7]。Hall(1991)[7]研究利用乙烯利浸种和切块育苗的方法来提高甘薯秧苗的产量。王庆美等(1998)[3]研究表明,对块根萌芽性影响最大的是淀粉。本研究显示,T3处理甘薯较T1、T2生育期短,营养成分积累少,但萌芽性最好。甘薯块根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其中以β-淀粉酶为主[8]。淀粉酶的表达、调控与活性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甘薯发芽的快慢和强弱,淀粉酶可以有效地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为萌芽提供能量[9]。唐君等(2010)[4]研究认为,α-淀粉酶相对含量对薯块萌芽起主要作用,萌芽快慢与β-淀粉酶等相对含量呈负相关。此外,块根中碳水化合物的转运是在激素系统的控制下从顶部向下转运,ABA主要与块根中淀粉的积累有关,CTK与萌芽性密切关联[10]。本试验最终结果显示,T3处理萌芽性最好,这是否与其淀粉酶活性强、激素含量高及其激素从中的调控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井水华,杨淑娟,范建芝,等.鲁南丘陵地区甘薯地膜覆盖效果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8):61-62.

[2]刘桂玲,郑建利,田昌庚,等.盐碱地甘薯块根粉糊化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2):62-65.

[3]王庆美,张立明,王建军,等.块根主要营养成分对甘薯品种萌芽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8,1:9-11.

[4]唐君,周志林,赵冬兰,等.甘薯贮藏过程淀粉酶活性变化及对薯块芽萌发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0,25(6):699-702.

[5]王亮,闫根柱,赵迎丽,等.甘薯贮藏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J].中国果菜,2009,8:22.

[6]李纲.甘薯贮藏与加工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HallMR.利用短期催芽、乙烯利浸种和切块育苗提高甘薯秧苗产量[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1,1:40-41.

[8]张原箕,张华,赵力,等.甘薯块茎中β-淀粉酶同工酶特性及其在萌芽过程中的组织分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10:53-56.

篇7

关键词 油菜;品种;产量;安徽无为;2012—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58-01

通过开展油菜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无为县生态和栽培条件的高产优质双低油菜品种,并推广应用,以解决无为县油菜品种多、乱、杂问题[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无为县陡沟镇华龙社区某农户责任田进行,试验田前茬为棉花,肥力中上等。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浙油杂1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滁杂优3号(安徽省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黔黄油21(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希望76(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沣油958(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秦优10号(陕西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中核杂488(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凯油4号(广汉市三星堆油菜研究所)。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秦优10号为对照(CK)。采用大区处理,不设重复,四周设保护行,每个处理面积200 m2 [4]。

1.4 试验实施

9月15日播种,10月28日移栽,棉田套栽,栽培密度3.84万株/hm2。肥料施用方法:基肥用45%三元复合肥300 kg/hm2+硼砂15 kg/hm2,腊肥施尿素120 kg/hm2+氯化钾75 kg/hm2,薹肥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钾45~75 kg/hm2。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相同[5-7]。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希望76实产最高,为3 868.05 kg/hm2,较CK增幅3.40%;秦优10号(CK)产量为3 740.70 kg/hm2,居参试品种第2位;其他品种产量均低于CK,依次为沣油958、滁杂优3号、黔黄油21、浙油杂1号、凯油4号、中核杂488,产量分别为3 608.55、3 551.40、3 463.80、3 297.15、3 196.95、2 946.30 kg/hm2(表1)。

2.2 全生育期

8个参试品种中,生育期最长的品种为秦优10号,为244 d;之后依次为希望76,为238 d;浙油杂1号和中核杂488,全生育期均为237 d;滁杂优3号和黔黄油21全生育期相同,均为236 d;沣油958,全生育期为235 d;凯油4号,全生育期为234 d(表2)。

2.3 抗性

(1)抗病性。5月4日,对试验各品种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各品种菌核病都有发生,茎发病株率在6%~38%,菌核病指数在2.0~17.3,其中以秦优10号耐菌核病能力较强,茎发病株率6%,病指2.0(表3)。

(2)抗寒性。12月25日冻害调查显示,试验各处理冻害率为5%~16%,冻害指数在1.3%~7.5%,其中冻害指数最高的黔黄油21,为7.5%,最低的为秦优10号,为1.3%(表3)。

2.4 主要经济性状

株高:8个参试品种中,秦优10号株高185.60 cm,位居8个参试品种之首,最矮的是滁杂优3号,株高为153.20 cm,其余品种的株高在156.40~177.40 cm。有效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最多的是秦优10号,为19.70个,最少的是黔黄油21,为15.10个,其余品种一次有效分枝数在16.10~19.40。单株角果数:单株角果数最多的是秦优10号,为1 718.50个,最少的是滁杂优3号,为942.00个,其余品种单株角果数在972.50~1 575.00个。每角粒数:每角粒数最多的是沣油958,为26.33粒,最少的是黔黄油21,为22.25粒,其余品种每角粒数在22.40~25.18粒。千粒重:千粒重最高的是浙油杂1号,为4.07 g,最轻的是秦优10号,为3.65 g,其余品种千粒重在3.76~4.06 g(表1)。

3 品种综述

(1)秦优10号。该品种单产3 740.70 kg/hm2,居参试品种第2位,株型高大,株高185.60 cm,全生育期244 d,单株有效角果数1 718.50个,每角粒数24.23粒,千粒重3.65 g,冻害指数1.3%,菌核病发病指数为2.0,无倒伏现象,据该品种国审意见,其芥酸、硫甙含量低,综合性状好,品种合法,应继续作为无为县油菜主导品种种植。

(2)希望76。该品种单产3 868.0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株高160.60 cm,高度适中,全生育期238 d,单株有效角果数1 102.50个,每角粒数24.60粒,千粒重3.99 g,冻害指数2.5%,菌核病发病指数为14.0,无倒伏现象,综合性状好,品种合法,可作为无为县油菜主导品种种植。

(3)沣油958。该品种单产3 608.5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株高161.40 cm,全生育期235 d,单株有效角果数1 056.50个,每角粒数26.33粒,千粒重4.06 g,冻害指数3.3%,菌核病发病指数为9.3,综合性状较好,建议下一年度扩大示范种植。

其余品种在产量水平、抗逆能力等方面均没有突出的表现。

4 参考文献

[1] 刘归定.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6(3):41.

[2] 孙良鹏,乔献兵,郭永生.油菜新品种(组合)对比试验总结[J].安徽农学通报,2008(19):103-104.

[3] 赖昭万.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1987(8):15-16.

[4] 肖本燕,王燕玲,张莹,等.杂交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95,97.

[5] 韩玉芳.郎溪县2007—2008年油菜新品种试验总结[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8):54,78.

篇8

 

关键词:笋菜;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笋菜又名笋子芥、棒菜,是四川特产蔬菜之一,其嫩茎和叶可食,但以食用鲜嫩的茎为主[1-4]。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笋菜作为高产高效的蔬菜新品种,是农民可选择的蔬菜品种之一。通过对我国笋菜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我国笋菜种植和加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笋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1我国种植概况

笋菜原产四川,在西南、西北零星种植,种植的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如白皮稀节棒菜、白甲菜薹、南充棒菜等。在北方地区如山东省,育成了不易抽薹的笋菜新品种,主要是以鲜食为主,已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在江西、陕西等省份也有地方品种的零星种植。笋菜引入浙江是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生长期短、产量高、肉质鲜美、经济效益好,不仅丰富了冬春季蔬菜淡季供应的花色品种,且其腌制品俗称“芥菜株”很适合广大城乡居民的口味。浙江省的笋菜种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面积约有2 000hm2,其中台州市的路桥金清镇、温岭桥头镇及临海桃渚镇种植面积较大,形成了数个笋菜专业生产村,以种植青皮种为主,主要是鲜菜外销,销往温州、宁波、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

2国内研究现状

茎用芥菜是中国特产蔬菜,由叶芥菜演化而来,演化中心在四川省,因此笋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种植比较多。目前从事笋菜育种的科研单位不多,只有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少数科研单位在开展笋菜育种工作。重庆市农科所利用芥菜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了笋菜雄性不育系,涪陵区农科所正在利用笋菜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开展笋菜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研究,已有新的杂交组合育成。近年来,北方地区也已成功引种笋菜,并育成了新的适合于当地栽培的新品种,如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控光选择材料、人工杂交等手段育成的北方生态型笋形茎用芥菜新品种鲁笋芥1号,具有在北方夏末秋初高温长日照条件下不先期抽薹的重要特性,能适宜在北纬31°~45°的广大北方地区种植,实现了鲜食茎用芥菜种植区域的突破。浙江省的笋菜种植有将近20多年的历史,也有一定的面积,但在新品种的选育上近乎空白,只有农户或当地的农技部门进行简单的提纯复壮工作。

3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新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从事笋菜品种选育的科研单位不多,育成的笋菜新品种比较少,适合于鲜食或加工的品种更少,农民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笋菜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比较长,但其高产栽培技术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二是种性退化。笋菜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其种性较易退化,农户不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自行选株留种,留种时没有进行严格的隔离,不同类型的品种相互间种,互相串粉,造成生物学混杂。由于没有新品种的及时更换,造成1个品种长期种植,笋菜种性退化,品种混杂非常严重。田间表现为茎皮色、收获期、大小等不一致,植株高度参差不齐,空心率提高,最终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影响菜农和加工者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工问题。存在深加工和精加工两方面的问题,由于采用简便快速的腌制方法,失去了原有的“芥菜株”风味。现在消费者都崇尚绿色健康的食品,对腌制品存有一定的疑虑,致使笋菜的腌制品短时间内难以在国内外打开市场。

4发展对策

一是提纯复壮品种。由科研单位尽快对现有笋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提纯后的品种由种子公司或农业服务部门进行统一的繁种和供种,解决当前笋菜生产中存在的种性退化、品种混杂而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的问题。二是提高栽培措施与选育新品种。加大对笋菜的科技投入,使笋菜的科研和生产上一个台阶,提高农民种植笋菜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由科研单位和农技部门对笋菜的栽培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尽快制订出笋菜的高产栽培技术。由科研单位通过多种育种途径,选育出更加适合于不同食用和加工方法的高产笋菜新品种,对原有的农家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提高笋菜的产量和品质。三是开发加工新产品。为了进一步推进笋菜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无公害笋菜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扶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在深加工和精加工上加大投入,开发加工新产品,提高笋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参考文献

[1] 刘佩瑛.中国芥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杨以耕,陈

材林,刘念慈,等.芥菜分类研究[j].园艺学报,1989(2):113-121.

[3] 张煜仁.中国北方生态型笋形茎用芥“鲁笋芥1号”的育成及其利用价值[j].蔬菜,2002(8):3-34.

篇9

关键词:设施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

如今计算机业已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普及,随着计算机资源日益增多,情景感知技术也应运而生。情景感知技术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拥有丰富的信息是物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情景感知技术利用这种特征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综合体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物联网与情境感知技术会被更多地运用到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中,为农业增效增产、农民增收建设高水平、科技化、智能化的良好平台。

1农业物联网中情景感知技术的运用需求分析

近10年来,国内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服务、营销、物流、生产等诸多等产业链与环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有效提升了国内农业服务的质量与生产效果。设施农业物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升级,对国内整合与利用农业物联网的庞大信息量,完善服务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该积极地响应设施农业的此类需求,打造以设施农业物联网为基础的情景感知技术体系,为增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效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联系情境感知技术与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面向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物流、智能管理与农业精准生产等,货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目标的相关情景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定制相关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体系与综合计算模式。

2情景感知技术在设施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2.1设施农业科学计算与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如今,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日益凸显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特征,设施农业的相关科研部门业已建立了设施农业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环境。如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设施农业物联网为设施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和数据,基于数据中心地位的设施农业科研模式机制初步完善和发展,在数字化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设施农业科学计算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该将其当作计算科学的关键性趋势。因此,设施农业计算科研与三维技术可视化,会变成我国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物联网感知计算与情感的具体形式。作物与环境是三维数据场与科学计算的两大重点。首先,在采集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相关信息过程中,应该采集气候、光照、土壤等诸多信息,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具体设置形式非常独特。因此应该它的具体设置状况,密切结合相应的模型发展体系,以达成可视化的二维数据场。其次,就农作物的实际发展而言,不少技术措施为获取诸多微观组织与支持各种农作的具体物性状信息,为完善和丰富农作物领域的三维数据发展辅以必要信息保障。

2.2感知认知一体化

随着硬件、软件环境发展越来越快,设施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情境感知技术也快速进步,以往的信息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地满足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处理模式与采集信息面向感知环节而实施,在采集与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重点涵盖了遥感影像、气候环境、视频图像等诸多类型的信息感知。然而在确认与解析相关感知信息时,依旧处于一定范围中,设施农业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情境感知技术的运用。从这个环节来看,情境感知技术的发展,重点涵盖了下列方面,如知识转型、数据分析、信息融合、理解语义、科学计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据与信息间的有效转换。在传输与采集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让认知体系与感知体系密切结合起来;在设施农业的管理和生产环节中,构建起具有较高的数据准确性、信息反馈能力较强的机制。因此,必须立足于相关感知数据,紧紧依托数字化、可视化三维境模型,统一协调认知与感知的计算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就当代设施农业的实际发展而言,应该将其功能定位于设施农业会展、生产加工、设施农业园区、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与农产品电商等领域。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些经济水平比较高,对这个层面出现了更大需求。网络访问量为有效运用设施农业的技术与产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兴盛于网络的人际交互应用程序与界面,获得了迅猛发展。按照网络三维交互的整体模式,仿佛变成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情境的相关计算发展模式,事实上是统一运用前文论述的三维数据模型的有效融合,以植物数字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计算。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网络三维交互,提供仿真应用的管理与服务界面。这套系统立足于设施农业的相关物联网情境,将电脑技术当作切入点,将作物的实际环境的变化当作感知信息,进行网络三维的展示与互动。按照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的实际情况,为消费者构建了不同程度的在线虚拟环境。它重点涵盖了农事体验、虚拟漫游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如此以来它可以强化设施农业的总体服务效能,增加了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促使我国设施农业的不断升级与转型。

3设施农业物联网中运用情景感知技术的研究

此处将监测玉米的实际生长过程当作案例,重点采取情景感知计算,它涵盖了3个部分,依次是提供服务、数据处理与数据获取。一是数据获取,在该环节中,在田间安装各类光照、温度、湿度的视频监控设备与传感器。而且通过网络传输实施传输监测到的相关数据;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首先是识别与分析前面收集的各种信息,而且要提取有用信息,联系玉米生长的相关模型,分析这些信息实施适应性。通过此类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大部分属于图像信息与视频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图像处理方法,把各种图像信息与视频,转变成语义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玉米的实际生长态势,涵盖整齐度、株高、株行距等多种参数。最终是对上述信息构建整体性计算模式,以有效分析相关信息,获得有关结论,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篇10

关键词 常农粳8号;氮肥水平;氮肥运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

中图分类号 S511.2+2;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33-02

常农粳8号(原名常粳11-5)系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稻品种[1]。2011―2013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区试、生产试验,201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412。该品种经多年在常熟、昆山、吴江、如东、高邮等地示范试种,表现出丰产稳产性好、综合抗性好、品质优良、稻米适口性好、后期灌浆快、熟相好的特点[2-4]。为了加速该品种推广应用,摸清其高产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进行了氮肥不同用量、氮肥肥料运筹等专题试验,分析常农粳8号的干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产量构成因子等,为制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基地进行。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氮肥用量试验。试验根据氮肥总用量,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65 kg/hm2(A)、210 kg/hm2(B)、255 kg/hm2(C)、300 kg/hm2(D)、345 kg/hm2(E),以不施氮肥作对照(CK)。分别作基肥、苗肥、穗肥施用,基肥为复合肥(15-15-15),苗肥和穗肥为尿素。

1.2.2 氮肥不同运筹试验。试验设纯氮用量(A)、基肥∶分蘖肥∶穗肥(B)2个因素,其中纯氮用量设2个水平,分别为施纯氮255 kg/hm2(A1)、300 kg/hm2(A2);基肥∶分蘖肥∶穗肥设4个水平,分别为1∶0∶0(B0)、1∶1∶0(B1)、1∶0.5∶0.5(B2)、0.5∶0.5∶1(B3)。基肥为复合肥(15-15-15),苗肥和穗肥为尿素。

移栽规格24.75 cm×16.50 cm,栽植24.45万穴/hm2,基本苗75万株/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四周同品种保护行。5月17日浸种,5月20日播种,6月18日人工接线定点移栽[5-6]。

1.3 测定内容

分别在分蘖期、高峰苗期、拔节期调查茎蘖数,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抽穗20 d后、成熟期取样测定干物质及叶面积。成熟期取样考察穗粒结构及测定小区产量[7]。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2.1.1 不同氮肥用量。由表1可知,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生育进程有所推迟,CK抽穗期比处理E提前6 d。

2.1.2 不同氮肥运筹。由表2可知,施氮总量越高,后期用量越多,生育期延迟,处理A0B3生育期最迟,达158 d。

2.2 各处理对水稻成穗率的影响

2.2.1 不同氮肥用量。高施氮量能促进常农粳8号茎蘖的发生,但茎蘖数过多,往往群体偏大,导致通风透光性能差,单株有效养分少,造成成穗率下降。由表3可知,处理E分蘖旺盛,导致群体过大,最终成穗率为68.6%,在各处理中最低。说明只有在适宜的高峰苗范围内,随着成穗率的提高,产量才会增加。

2.2.2 不同氮肥运筹。常农粳8号的特性是分蘖性强,如前期分蘖旺盛,后期若氮肥过多,易倒伏且降低结实率、千粒重,最终影响产量。由表4可知,随着后期肥料的增加,成穗率提高,处理A1B3和处理A0B3成穗率较高,其产量也较高,通过产量显著性分析表明,未达显著性水平。

2.3 各处理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

2.3.1 不同氮肥用量。由表5可知,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达到最高苗数后,在高氮水平下苗数下降速度更快。在抽穗前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处理C成熟期叶面积指数最高。由表6可知,随施氮量增加,生物学产量增加,但处理E经济系数最低,处理B、C、D之间差异较小。

2.3.2 不同氮肥运筹。由表7、8可知,抽穗前各处理干物质积累是以A1B1、A0B1较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抽穗至成熟积累干物质以A1B2、A1B3为较多。可见,在确定最佳施肥总量后,适当提高后期施肥比例,有利于保持适当的绿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中等肥力田块,常农粳8号施用纯氮255~300 kg/hm2,基蘖肥比例为7∶3或6∶4时,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

2.4 各处理对水稻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2.4.1 不同氮肥用量。施用肥氮能促进颖花分化,增加库用量。由表9可知,随氮肥用量增加,穗数和总颖花量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结实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氮肥与千粒重的关系表明,施纯氮255 kg/hm2以下,随氮肥用量增加,千粒重增加,此后,随氮肥用量增加则千粒重下降。但不施肥对照,其千粒重却最高,原因是不施肥颖花数少,结实率高,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先增后降,施纯氮255、300 kg/hm2水平下,小区实产较高。

2.4.2 不同氮肥运筹。由表10可知,适当增加后期施氮量,对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有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1B3产量最高,其次为处理A0B3,因此,在一定施氮量下,适当施用穗肥有利于增产。

3 结论与讨论

(1)增加氮肥用量对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增大单位面积总颖花量、扩大叶面积系数等有明显效果;对提高抽穗前干物质积累也有明显作用,但氮肥用量过多,则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反而下降,最终降低产量,降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常农粳8号产量以施纯氮300 kg/hm2处理最高,但从增产、增效方面分析施纯氮255、300 kg/hm2的效果相似,因此常农粳8号的施氮水平在255~300 kg/hm2是增产增效的最佳水平。

(2)在施氮量255、300 kg/hm2的条件下,常农粳8号氮肥的不同运筹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很大,增加前期氮肥用量,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增加中后期氮肥用量,对增加每穗总粒数有较好的效果,中后期肥料施用的时间早晚对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在中等肥力情况下肥料运筹方式以施纯氮30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0.5∶0.5∶1及施纯氮25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0.5∶0.5∶1为佳。

4 参考文献

[1] 王伟妮,王亚艺,姚忠清,等.中稻“3414”施肥效果及推荐用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12):1416-1419.

[2] 王伟妮,王亚艺,姚忠清,等.早稻“3414”施肥效果及推荐用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11):1268-1271

[3]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5):915-924.

[4] 贺帆,黄见良,崔克辉,等.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杂交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2):470-479.

[5] 胡红青,陈燕,王清洲,等.湖北省荆门市水稻土配方施肥的效果研究[J].土壤肥料,2004(6):213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