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思维导向;训练目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05-03

一、问题的提出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习作指导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小学生容易盲从,导致写出的作文话题或内容雷同。同时,由于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的作文出现平铺直叙、方法单一、语言枯燥等现象。这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首先,为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这是基于成人的观点和思维的习惯,是不符合实际的。少年儿童每天对信息的吸收量是成人的5到8倍,他们虽然经历比成人要少,但他们对很多事物和现象的思考、想象、联想,要比成人广泛和深刻得多。当一个孩子在观察蚂蚁窝的时候,也许他(她)正在跟每一只蚂蚁对话;当一个学生望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也许他(她)的心早已飞到遥远的天边去。

⒐正先生认为:“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收藏的缘故。”刘国正先生说的,其实在小学阶段甚至在幼儿阶段也同样适用。其实,少年儿童的思维更加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因此,他们的感受更加细腻、丰富。因此,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用心去体会那些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却被忽略的事物。这样,他们就能够找到许许多多可以写作的素材。

其次,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要将文本中抽象的语言进行梳理并具象化,便于学生对写作方法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形成一种可操作的写作思路。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概括、归纳、整理等抽象思维的理解、掌握有较大难度。因此,要借助一定的方法策略将文本中抽象的思维过程具象化、可视化,以方便学生掌握。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将写作能力分为若干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选择典型材料、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等。在指导学生思考和学习怎么写的时候,要目标清晰、思路明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二、思维分级发散及其特点

思维分级发散,指的是从思维原点(话题)出发,按照抽象―次抽象―次具象―具象的基本规律打开思路的一种思维方法。如,“记录生活”的作文教学片断。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课前和孩子们的谈话中,我感受到大家都爱美食、爱生活。在今天这节自由习作表达课上,我们就从美食说开去。

(二)头脑风暴,思维发散

1.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开展“美食头脑风暴”,快速完成思维发散图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美食的不同种类进行汇报交流(图一)。

这是以美食为话题进行的全方位发散。一级发散分别为主食、小吃,热菜、凉菜,还是比较抽象概括的,但已经比美食范围更小一些了;从热菜进行二级发散,可以是蒸鱼、红烧排骨、麻婆豆腐等,就已经具象化了。这种由抽象逐渐过渡到具象的发散思维方法,我们称为分级发散。到了高年级或初中,可以更细致地进行发散。例如,热菜还可以从原料分为鸡、鸭、鱼、肉……可以从做法分为煎、炸、蒸、煮……然后再到具体的菜。这样发散级别越多,就能够找到更多的素材。很多素材原来是没想到的,但随着思维的发散,涉及面越来越广,素材也就越来越多了。

思维分级发散具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由抽象到具象。它以话题为思维原点,由抽象到具象进行发散。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如,上文的例子,如果一讲到美食马上就想到红烧排骨、麻婆豆腐等具体的菜式,那么就很难扩大思维的广度。将美食概括、提炼为热菜、凉菜等不同种类后,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对热菜,可从原料的角度考虑,有鸡、鸭、鱼、肉等;在此基础上,又从做法的角度发散,有煎、炸、蒸、煮等,这样菜的种类就更多了。

第二,同一级的各个发散点是并列的。如,主食、小吃,热菜、凉菜之间基本上不能够互相包含、互相交叉,否则容易导致混乱。

第三,各个发散的层级可以根据喜好和需要灵活变化。每一级、每一个角度都不是绝对的,各级发散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关键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例如,美食也可以直接从原料、做法、地域等角度发散,或者先从原料再从不同做法发散,或者先从不同地域再从不同做法发散都可以。

思维发散是有一定规律的。思维发散图可以将抽象的、看不见的思维具象化、显像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思维分级发散导向训练目标的方法与策略

(一)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发散

对原点进行发散之后,会产生许多新的发散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目标,选择其中一个或若干个发散点,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发散。这样,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在指向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角度。如, “写清楚事物(麻婆豆腐)的特点(做法)”的思维发散过程(图二、图三)。

选择了麻婆豆腐之后,通过观看视频、聆听解说词,从看、闻、尝、听等方面,细致地写出麻婆豆腐的色、形、香、味等主要特点,表达出对美食的喜爱之情。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由来、特点、做法、有关的故事等,这样使表达更有条理。

由于主要目标是“写清楚事物的特点”,次要目标是“有条理地介绍事物”,思维发散就主要导向色、香、味、形等方面,然后再梳理特点、由来、做法、与之有关的故事等。如果主要目标是“有条理地介绍”,则侧重介绍制作的过程:按照“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序进行描写,再梳理特点、由来、做法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等,这样就能够条理清楚地介绍事物了。

如果是训练素材选择或详略安排的内容,就要根据这一目标进行思维发散。如,《师恩难忘》思维发散图(图四)。

如果作文重点目标是选择素材,那么通过全面发散找到具体的老师之后,针对性发散可以是表现老师的若干事例。发现这些事例之后,再选择其中最能表现老师特点的几个事例来写,就达到学习选材的目标。如果是学习详略安排,则进一步引导,这些事例,不需要每一个都具体地描述,事例1进行详细描写,事例2、事例3则略写。这样,文章就显得简练而丰富。

如果作文训练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则可以将发散的事例调整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然后再将发散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能够实现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目标(图五)。

假如景物描写的训练目标是有顺序、有条理,那么发散就可以选择远近、上下、左右的发散角度,然后按照这些角度进行描写。如果是学习描写和想象、抒情、议论相结合,则可以按照描写、想象(抒情)的角度发散。

(二)通过发散将生活和世界纳入胸怀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写作需要描写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作文的内容、题材就要从生活中撷取,从生活的世界中选择。要促进学生写作素材选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就要充分利用发散思维,从掌握一种事物、一类人的写作方法开始,发散到所有类型的人、事、景、物等,探寻其共同的写作规律。

1.从小到大。教学“记录生活”一课,经过发散思维的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怎样抓住特点、有条理地介绍美食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美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以美食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拓宽思路,选择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习作。

美食属于生活中“物”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物”,还有衣、住、行等方面。生活中除了“物”,还有人、事、景等。因此,教学时我们从具体的美食入手,倒推生活中“物”的衣、住、行等方面;接着,由“物”再倒推到人、事、景等方面,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扩大(图七)。这是由小到大的发散方向,是从针对性发散到全方位发散的过程。

2.从大到小。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抽象的人、事、景、物发散开去,从抽象的人、事、景、物到次抽象的衣、食、住、行(物),熟悉和陌生(人),喜怒哀怨(事),东西南北(景)等角度发散。这是从大到小,从全方位发散到针对性发散的过程。

根据思维的特点,相对而言,从小到大更符合低中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习惯;从大到小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更适合高段或初中以上学生的心理需求。

篇2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发现特点,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些作文题目内容宽泛,学生作文时不容易把握,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方法。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审题立意时运用发散思维,开阔写作思路。如在读后感写作训练时,我给学生推荐一则寓言《滥竽充数》,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运用发散思维畅想立意,提出了以下几个论点。1、滥竽能够充数,联想到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土壤。2、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最终露出马脚,联想到不论学习或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该扎扎实实,虚心求教,掌握真本领。3、从南郭先生最终落荒而逃的可悲下场,联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思路广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训练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篇3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 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篇4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

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

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

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 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发散思维;Brainstorming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86-01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呢?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创设各种情景,利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一、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遇到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见解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表达不同的看法,并耐心听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发问,这样,学生才能“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创造之花才能悄悄地盛开。

二、巧设问题悬念,激活思维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巧妙设计各种思考题,制造问题的悬念,发展学生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去创造,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设置疑点,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三、创设留白悬念,拓展想象思维空间

爱因思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创设留白悬念,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独创精神

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认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提问可以对学生思维起到激励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它给每个学生思维的空间,应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提问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在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以获得多种新颖的答案。

五、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创造欲望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这种训练方法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让思维自由驰骋,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面、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疑多解,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及周密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志杰. 开启思维的大门展现灵动的课堂 科技创新导报,2009 175-176.

篇6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建筑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因素,最后研究了建筑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意义和创新。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产生创新活动的基础,但我国的建筑教育,尤其是建筑设计,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尤其是对创新思维培养的关注和重视,使得创新思维不足成为我国建筑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应试思维模式下,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如何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各个专业教育环节,探索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成为建筑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研究、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创新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讲,创新思维就是思维主体突破思维习惯,打破思维定式,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虽然,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但它不是脱离其他思维的特殊思维形式,而是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另外还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横纵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等。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有着新颖性、求异性、灵活性、跨越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建筑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因素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自觉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需要克服习惯思维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

发散思维强调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同的路径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因此,发散思维为建筑创作指明了创新思维的方向,是创新思维方向性的指针。

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两个方面。横向思维强调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中得到启发,产生新设想。纵向思维体现在沿着事物的纵深方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延伸性的思考。因此,横纵思维为建筑创作活动提供了向横向发散和向纵向挖掘的立体化的思维加工策略,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实现创新思维的主体。建筑创作以空间、形体为思维材料,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然而,建筑创作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引与调控,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另外,能使建筑创作发生质的飞跃的灵感和顿悟的形成,要依靠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想象)和直觉思维来实现。因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性和跳跃性,比逻辑思维更适合探索和创新。直觉和顿悟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经过反复、严密的逻辑思维后才出现的,可以说灵感和顿悟是逻辑思维中渐进过程的中断。然而,当灵感和顿悟出现后,其思维成果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和证明,否则,这种惊喜的就不能被物化。由此可见,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补的,对于建筑创作的创新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那就是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主动创造新颖的、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动机,以及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欲望和设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意识要比创新思维更重要,尤其当创造目标不明确,创新意识使人们主动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 去开启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三、建筑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分析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发散思维为导向、纵横思维为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养成了集中、正向、求同的聚合思维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长期的理科学习,锻炼了他们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在以空间形象为思维素材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上却比较薄弱。再加上专业认知、建筑知识、设计经验都十分不足,思维的广度、深度都受到限制。因此,在建筑设计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应以营造开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为起点,通过加强图示表达,提升形象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发散思维;关注知识积累,拓展横向思维等手段,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一)营造开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内在动力。在建筑设计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造热情。学生不能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的任务更多的是创造知识建构的情境,比如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再安排针对性的调研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和体验中来实现知识的建构。通过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并从同学的认同和老师的肯定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树立创造的自信。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宽容,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勇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要建立起朋友般的“对话”关系,老师不是学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师傅”,而是与他们共同观察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朋友,是协助他们克服困难的伙伴。另外,对于学生作品的点评,应该更多关注其中的优点、进步与创新的一面,用宽容的肯定来提升学生创造的自信,用启发式的建议来提示他们进步的方向。

(二)加强图示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图示表达是通过图形和符号将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里抽象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变成了图纸上直观的形象,再通过视觉反馈回大脑,刺激大脑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分析、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思维的不断前进。可见这种通过视觉图像来形象化思维的方法,能够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共同发展。因此,在教育阶段应该关注学生图示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用图示的方式来讲解各种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记图”来记忆各种概念和规律。在指导学生时,将图示解析和语言解释相结合,做到边讲边画,并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来交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形体分析”、“空间体验”等调研性质的课题来取代单一的绘图练习,鼓励学生用图示来记录观察,表达思路,交流思想,转变理科学生单一的逻辑思维模式,提高形象思维水平,丰富思维的结构。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发散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老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就如同投入平静池水中的一粒石子,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力。同时,在讨论问题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以及观察角度的差异性,通过讨论能实现思维的互相启发,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促进发散思维。对于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越新奇越好,因为很多创新设计的灵感来源,其实都是“重新思考所熟悉的世界”。所以,用提问将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陌生化”、“神秘化”,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重新观察、重新思考,发现那些未被发觉的东西,更能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重视知识积累,拓展横向思维

创新,可以说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超越,创新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人知识的再加工过程。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创新思维的质量和水平。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为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就越容易开辟创造突破的新领域。但是也应该看到,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让人产生思维的惯性,导致思维的教条和僵化。所以创新思维需要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需要用敏锐的洞察力探寻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批判”的借鉴中实现创新和突破。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进知识的生长点,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开放视野,去接触更加宽广的知识领域,比如音乐、文学、民间艺术等。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地探寻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中获得设计的启示,产生创作的灵感。

四、结 语

创新是建筑创作的灵魂,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我国当前建筑设计教育应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积极研究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融入建筑设计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系统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探索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方法,为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

1.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日常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文章的选择,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切合高考总体方向的文章内容作为训练资料。好的文章结构清晰,文笔优美,寓意深刻,能够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给予其深刻的启示;另外在选择阅读训练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文章题目的设置,好的题目不仅构思巧妙,难易适中,最关键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得到基础能力的提升;再有教师要在面向学生展开阅读训练之前,自行分析阅读材料题目的答案,要看答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其知识掌握水平,另外还要看答案和题目的相符程度,对文章内容的展示和总结程度。教师要认真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设置,这样才能确定答案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为进一步锻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方法传授,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新课改环境下的现代文阅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日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能力,掌握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阅读水平,理解深度和鉴赏水平几方面,只有全方面提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其面对未来高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阅读能力是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结合细致的计划安排得以提升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入手,强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和分析方面的基础能力,实现其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水平。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精读文章,也就是要保证学生深刻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能够从文章整体入手完善分析文章的各处细节。只有掌握文章的细节,才能感受文章的整体思想,同样的,只有明确整体构造才能感受细节处理,也就是说,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整体和局部处理的关系,适当融合对两方面的理解,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对细节的掌握,对语言的理解,对内容的明确以及对思想的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材料的时候进行三遍阅读,第一遍时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第二遍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结合文后习题分析文章结构及细节内容;最后要结合问题阅读,在肯定之前的总结认识的同时,寻找问题答案。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但更为关键的是使其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发散性思维思考文章内容。

三、强化基础系统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要靠强化个人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的,在现代高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当中的题目具有综合性和高难度的特点。想要顺利解决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就要以基础系统的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系统的语文知识,才能够以此入手,实现其更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帮助其形成为解题服务的基础知识网络。

在日常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文章的利用,可以是基础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的小短文,这些文章都能够总结出一些阅读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现代文阅读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教师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对文章中重难点知识的转移和迁徙做以重点强调,教师要向学生分析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除了基础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之外,常见的心理和逻辑顺序是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的重点,这两种写作顺序的理解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教师要加强在这方面教学精力的投入。另外像一些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是有一定知识基础才能分析出来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浅入深,由深及浅,由现象到本质等多种结构形式,要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何种文章结构安排都脱离不了要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这一基本原则。在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理论转移实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系统全面的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基础,灵活多变的思维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思维是抽象的存在,但是思维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强化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需要强化学生在认知理解,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调整融合,差别比较与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些现代文阅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中,抽象概括是较难的一项,目前很多高中生都习惯在文章当中寻找原句用以解答阅读习题,这种原文概括经常会出现不全面,不准确,不切题等多种问题。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能从文章的整体立意分析其细节之处的设计意图。另外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由点到面,由细节到整体,由表及里的分析并总结问题,提高对文章细节内容和思想表达的认知水平。由此确定文章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结论

所有高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要选择优质精美的文章供学生练习使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结合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积极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主动地解答习题,将现代文阅读训练看成是一种学习享受。只有引发学生对阅读训练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阅读习题的畏惧心理,强化学生解答阅读文章题目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高考现代文阅读成绩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封清华;;浅谈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篇8

一、教学方法的前后衔接贯穿与统一

一般来讲,一个好的制板师在工作的时候是要达到无法胜有法的境界。但在教育过程中,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的理解与系统的掌握,还是要讲究结构制图前后的统一与衔接。一方面,是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前后统一,另一方面,是结构制图方法的前后衔接。毕竟大部分学生没有服装制图方面的知识基础,尤其在本课程的初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款式讲解阶段,如果对于这个款式的讲解采用一种制图方法,那个款式的讲解又采用另一种制图方法,那么学生的思考就会不连贯,在学习过程中疲于记忆,无暇服装结构要点的理解与分析,自然无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进行独立绘制结构图的训练

在掌握基本款式结构制图以及服装结构变化原理之后,可以给定学生一款没有讲解过的服装款式进行结构制图,在初期还是要细致地分析款式特征并讲解结构处理的方法,这个阶段等于是让学生鼓足勇气独立制图,慢慢扔掉老师这把拐杖。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这种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读万卷书。同样,要绘出好的样板,必须要多读服装结构图。通过广泛地阅读结构图,开阔眼界,接触当前流行服装的纸样处理方法。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进入后期综合制图技能培养的阶段,除了进行一定的实践训练以外,鼓励学生多多吸收来自各个渠道的知识。

三、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进行服装艺术设计“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的“思维、艺术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个人拙见“学习服装艺术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思维、材料的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个人觉得传统的服装艺术教法“只是一种模仿的服装造型”,“不是有效的服装设计,而是无价值的服装艺术”。服装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处在服装设计问题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服装设计思维的积极性。

四、发散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大量欣赏经典作品。应重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为了便于启发学生思考,防止冷场,教师将启发性问题排列成表,在讨论中使用——如头脑风暴法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

五、设立服装设计课外组织,多渠道开发学生创造思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服装艺术设计作为生活中最凝练、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也必然体现出它的多姿多彩。服装艺术设计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必须经过亲自检验,仅仅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服装艺术设计来源于实践,和大自然、社会紧密相连,服装设计教师应努力开展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广泛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去认识、发现各种艺术表现。在我们周围,造型各异的建筑结构就是运用服装设计中的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设计,许多自然景观无不与服装设计中的任意图形相联系,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服装设计的激情与创造的动机,令学生在感知服装设计形象的基础上引感反应,产生积极联想和深刻理解,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篇9

思考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来的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与"为了一切学生学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

思考之二:应注重语文教学法的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所以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这是语文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法带来的又一个思考。德育教育内容丰富,现仅就如何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试作论述。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本身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思考之三: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思考之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法要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一,想象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

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初中语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新向思维等,下面仅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作之初步的探讨:关于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内容很多,试举两例:如用作文题象《"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如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法对同一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等。

篇10

什么是婴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或称创造才能,是人的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了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这里笔者主要阐述婴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思路展开来,对一个问题寻求很多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被称为求异思维和辐散思维,它要求思考者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指寻找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又被称为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科学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为汲取、借用某一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其他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获得成功。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的能量是通过热核反应产生的,这一发现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由此想到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而最终发明了氢弹。

4、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果。3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但医生却无法知道病人的确切体温。于是,医生们就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可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边操作边讲解,他问学生:“当水温升高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呢?”学生们回答:“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的回答给伽利略带来了灵感,他心中一亮:“既然当温度升高时水会膨胀,那么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吗?”于是,伽利略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在这里伽利略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反向思维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要从多方面着手,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下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适当向孩子提问

要向孩子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水有什么用处?砖头都有什么用处?世界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小猴有几种方法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要鼓励孩子说得越多越好。

2、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孩子好问为什么,这是孩子好奇心强的表现。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蜗牛有没有嘴巴?”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找。于是孩子拿起蜗牛左看右看,最后还拿了放大镜来看,却还是不清楚蜗牛是否有嘴巴。此时孩子有些泄气了,老师这时对孩子说,从蜗牛的外表我们看不清蜗牛是否有嘴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嘴巴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小朋友了。“是吃东西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孩子。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去找蜗牛的嘴巴?”小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只要看看蜗牛会不会吃东西就能知道蜗牛是否有嘴巴了。于是第二天孩子从家中带来了一片菜叶,放在蜗牛下面,一天、两天,孩子终于发现了菜叶上有许多小洞,于是他高兴地告诉老师:“蜗牛有嘴巴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游戏的原有玩法,会玩出不同的新花样。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玩法,在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寻找替代物或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己见、喜欢争论的个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教给孩子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法

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经过混合、组合、易位等的处理,从而得到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如生活中的组合家具、通话照机手机就是简单加法的产物。

2、减法

这是将多变少、将重变轻的方法。如带邮票的明信片、无绳电话机等都是运用了减法的产物。

3、扩大法

扩大法,即把一种物品扩大、扩展的方法。如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都是扩大法创造出来的产物。

4、缩小法

缩小法,即把一种物品缩小的方法。如笔记本电脑等,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5、联想法

这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瓦特由开水的蒸汽冲壶盖而引发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6、改变法

改变法,即改变事物本来的一些属性,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事物的新形象。如北方某些居民居住的窑洞、我们今天使用的折叠伞等。

7、模仿法

这是模仿、学习别的事物而产生新产品的方法。如人类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儿发明了潜艇等。

8、反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