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认知
随着人类用海活动的增多,对海洋空间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时间”和“空间”因素在海洋管理中的重要性[1],尤其是在用海程度较高的欧洲,逐渐建立并开始运用了海洋空间规划[2]。1.1海洋空间规划。从科学术语定义看,海洋空间规划是以动态演化着的海洋空间为基础,以探讨海域的特征和规律为依托,协调人与海洋空间之间的关系,对海洋空间的演化提出各种层次的策略,并付诸实施和进行管理的过程性活动[3]。该定义强调策略性,即要达到的目标和愿景;强调过程性,即通过规划手段变成空间现实;强调尺度性,即从大尺度海洋空间到小尺度微观海域空间,本质上都是一体的,均属于人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不同尺度部分。从规划管理定义看,借鉴欧洲区域/空间规划、欧洲空间规划制度概要、欧洲区域间计划对“空间规划”界定[4],可认为:海洋空间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平衡海洋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空间保护和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和合理布局的管理决策,是海洋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政策的地理表达;寻求从海洋空间上合理组织人类用海活动,寻求可持续发展下平衡的区域发展和健康的海洋环境。海洋空间规划应强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长远和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海洋空间的开发和保护;强调海洋综合管理的观念,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强调海域或区域海洋的观念,承认海域差别和区域海洋发展的不平衡,采用相应的措施、政策共同发展,[5]。海洋空间规划的实质是对海洋空间利用、行业政策协调和政府海洋管制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6]。1.2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现代汉语词典》中“体系”的释义,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作为科学术语来讲,“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共同引导、预判、协调并完成人海关系相互作用及海域演化过程,具有逻辑一体性和秩序性的综合公共管理体系[7],是立足于海洋空间,探索人海关系作用模式,在其基础上对海洋空间的演化提出策略并付诸过程,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策略和调控体系。海洋空间规划体系不是各海洋空间规划的简单加和,而是按照某种结构相互组织、整合,形成层次关系并呈现出特定的秩序,是一系列对海洋空间的作用关系总和。这种内在结构化作用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能是横向的衔接关系,有的则是纵向的对接关系。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内部各要素、各层次、各分系统之间协同配合,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秩序性和持续性等特点[8]。从制度角度看,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组织关系的管理制度集合,是海洋空间发展与资源环境管制的基础性机制集合,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制度[3]。
2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种规划体系的框架模式可能是历史总结和归纳的文明产物,也存在对未来发展状态和时空发展要求的理性假设。构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需要认知和探索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时展要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2.1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空间规划体系是我国8大生态文明制度之一,是我国规划改革的主要任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首要任务是“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作用,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海洋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和推进“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要求和实施载体,统筹各类海洋空间性规划,全方位、全海域、全过程协调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深化海洋资源科学配置与管理、严格海洋环境监管与污染防治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2实现海洋空间科学开发保护的基础。海洋空间规划是各类用海活动审批与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工具。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以海洋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导向,实施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理顺我国现有多类海洋空间规划及同一类海洋空间规划的多级规划,避免规划内容冲突,分级落实各级规划在海洋空间开发与保护中的内容要求,发挥海洋空间规划对海洋科学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性作用,纠正现有海洋规划侧重围填海盲目扩张和海洋经济增长的不合理需求,约束和引导海洋空间及海洋资源开发向科学适度有序利用目标发展,保障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2.3推动海洋空间利用协调发展的举措。海洋空间规划承认海域差别或区域海洋的不平衡,是国家海洋空间发展的基本指南和全域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集聚开发、空间均衡”的发展理念,通过大尺度海洋空间到小尺度微观海域空间的层层海洋空间规划协调引导和约束,纠正过去和当前忽视海洋资源环境影响的做法,将海洋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决策的依据和规划编制的前提条件,以不同海域或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作为海洋空间发展的“指挥棒”,用长远和广阔的视野来诱导和倒逼各地海洋经济发展优化和转型,实现人海和谐,促进形成全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2.4提升海洋空间治理能力的途径。海洋空间规划是海洋空间治理与决策的重要手段。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树立“简政增效”的执政理念,实施海洋空间规划事权的边界划分与再分配,构建明确的海洋空间规划逻辑体系,包括各海洋空间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避免规划内容重叠、缺位、“碎片化”及“朝令夕改”,明确各级海洋空间管理事权,理顺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管体制,实行海洋空间规划“一张图”审批、统一审批依据,简化行政审批、完善工作程序和方法,从而提升国家海洋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
3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长期或中期的海洋空间战略、不同空间尺度下整合各行业政策的协调方法、处理海洋空间利用问题的海洋治理过程。其构建应满足海洋空间治理的需求导向,体现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意志和国家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3.1体现海洋生态文明意志。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总体上要对国家海洋总体格局、重要的海洋资源及空间发展问题进行调控。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的要求,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应体现“海洋资源节约利用、海洋水产品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导向,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突出强调“海洋空间用途管制”和“海洋生态红线管控”的治理手段,推进实施围填海总量和自然岸线保有率的用海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定性(性质)、定用(用途)、定量(规模)、定位(位置)、定序(时序)的“五定方案”治理措施,遵循海洋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海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海洋社会制度的可容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海洋空间布局合理性的5重约束条件的目标效益最大化[9]和“慎填海、不污海、少占海”的保护意识,合理安排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明确海洋开发和保护“两个边界”,实施海洋空间规划全覆盖,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3.2体现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包括海洋空间治理组织系统的现代化和海洋空间治理方法方式的现代化,是法治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成应与海洋空间治理组织系统形成对应关系,依据现有海洋治理层级和国家空间规划层级要求,实行三级行使权责的体制,体现“于事简便、于法周延”的原则,打破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形成海洋空间规划控制序列。国家以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制定重大发展战略和空间约束指标,以战略决策为主;省级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主,较为明确、细致地分配和设定管辖范围内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海空间以及海洋开发和保护边界,上落实国家战略约束指标,下安排市县微观管控需求,承担承上启下和省级宏观管理需求;市县为执行落实者,突出“多规合一”,以“细致化”和“可操作”为原则编制综合海洋空间规划,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和实施性,注重海洋公共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保障上级规划目标的落实,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规划,国家、省二级监督,市县一级执行”的框架组织。海洋空间治理方法方式实行“层层监管、重心下沉、有据可依、各司其职、权责清晰”的现代化行政管理机制。
4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篇2
关键词:多规合一;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发展和建设中积累的一些问题日益凸现,有些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1]。突出的表现是:空间规划相互冲突、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审批效率低下、规划信息不公开导致社会矛盾。
规划间相互矛盾问题的越演越烈,导致城市发展空间分割严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空间优化开发和耕地保护的作用。实施“多规合一”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探索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2]。市县“多规合一”是解决市县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和改革政府规划体制的必经之路,是对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实施等现行制度的规划体制改革创新,是提高规划公信力和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3]。
二、研究背景及研究区域情况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4]。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会议强调: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各类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四川省积极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工作,其中南充市西充县纳入四川第二批县域全域规划试点之一。这些足以见证南充市在全市推进“多规合一”工作迫在眉睫。
2.研究区域概况
(1)发展概况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成渝经济区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现辖3区5县,截止2014年末常住人口达常住人口633.38万人,城镇化率42.4%,形成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4大优势产业,夺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川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等桂冠,是四川第三大城市。
(2)规划编制情况
①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由发改部门组织编制的,对市域一定时期内(通常为5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各项内容做出具体安排的规划,是指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纲领。内容涵盖南充市生产力分布、重大建设项目和区域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方面,为南充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指明方向。目前,南充市已经完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纲要。
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南充市国土资源局主导的,在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提下,充分考虑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作给予详细的规定和布署。
③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作为我国规划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法定规划,一旦通过审批将成为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保护和管理城乡空间资源的法律依据[5]。对于南充市而言,政府部门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指南,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三、规划间存在的问题
1.空间规划冲突
由于不同的规划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编制,从而出发点不同、战略目标不同、依据不同,技术手段与方法不同,最终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与实际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吻合,大量的资源被浪费,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比如对比南充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发现,有的土地在土地利用规划里属于非建设用地,而在城乡规划里属于建设用地,由此而引发的土地利用矛盾,延迟城市的建设工期,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2.规划审批效率低下
第一,信息流通不畅。规划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审批手续混乱,空间管理权限重叠,信息共享不足。项目落地慢,各部门间项目协调成本高。第二,审批时间长。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中互为前置,来回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间拉长,导致项目不能及时实施,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重视行政审批,项目实施后的监督工作无人问津。呈现“严进、松管、轻罚”局面,项目实施的质量难以保证。同一条道路、同一区域地下管道一年修来修去的现象很普遍。
3.各规划水平不高
多次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就南充市而言,目前需要一个多专业合作的规划编制团队,统筹各规划的编制。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造成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建设,脱离发展需求。规划种类繁多、规划水平稂莠不齐、各部门的规划体现部门利益、很难保证规划宗旨的实现。
4.法律依据和保障不同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框架内,多规合一首先是谁主导的问题,目前多规间的法律关系没有理顺,缺乏健全的相关法律体系作为编制实施的有力保障[6]。土地规划法由《土地管理法》作为法律依据,法律地位相对较高。城乡规划由《城乡规划法》作为支撑,法律地位也较高。而发展规划是政府宏观政策的集中体现,只有中央政府的政策作为支撑,没有法律上的支持。可见,法律基础的不健全,多规合一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难以形成目标对象明晰的完整体系,影响规划实施的效能。
四、推进“多规合一”的途径
1.建立多规合一的问题解决机制
高度重视规划间存在的规划内容交叉、管制重叠、标准不一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来源,确定推进多规合一的工作重心。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一个综合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目标、期限、规划技术标准等,内容包括宏观边界规模及功能、定性、指标管控等方面,将其作为各规划的“领头羊”,统筹制定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分项规划,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各部门规划工作的有序展开,科学推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实施“三线”管控
成立人大下属的区域规划委员会或规划领导小组和机构,统筹管理多规合一空间管控规划的实施,重大项目审批及指导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和统筹。改革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提高其级别和规格,强化其权威性。利用行政手段,促进多规合一的统一和有效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以空间布局、生态红线划定、产业发展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重点,有效推进多规间的有效衔接。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拟定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以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为底线,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的空间布局。同时,制定并完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和空间管控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多规合一工作的有序展开。
3.探索市县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结合市县所处的宏观环境,综合考虑现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目标,明确“多规合一”的核心目标,判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探索整合各类规划以及衔接协调各类规划的工作机制,提出完善市县空间规划的对策与建议,加快市县空间规划的高效实施。在遵循各类规划发展目标、法律法规的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规划间统一协调的规划中期年限和目标年限,促使各类规划的目标有效实施。
4.构建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拟构建“1+3+x”市县规划体系。“1”指南充市“十三五”规划纲要,“3”指城乡、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规划,“X”指各类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结合全市实际发展,完善城乡、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三大空间规划。以一个重点领域或行业编制一个专项规划为原则,合理确定专项规划数量,精简各规划内容,促进专项规划向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转变,增强专项规划的可行性。
5.建立高效的审批程序
在构建“多规合一”协作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业务协同办理“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建设项目审批与用地管理的办事规则,构建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联动会审工作机制。开展项目生成和审批的业务协同作业,实现业务协同管理,优化审批程序,推进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建立“多规合一”保障监督体系和反馈机制,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蒙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9-13+42.
[2].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J].环境保护,2015,Z1:16.
[3]刘志平.“多规合一”第三方评估及“十三五”展望[J].探索与争鸣,2015,06:34-35.
[4]顾朝林.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J].地理研究,2015,04:601-613.
篇3
一、2021年一季度水路运输发展基本情况
1、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完成情况:货运量呈上升态势,一季度全市完成货运量479万吨,比去年同期(458万吨)增长4.58%;货物周转量153492万吨公里,比去年同期(146558万吨公里)增长4.73%。
2、集装箱运输完成3389标箱,比去年同期(1778标箱)增长90.6%。
3、水运工程投资情况:水运工程投资情况:全年水运工程计划投资4.7亿元,一季度完成水运建设投资474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40万元,同比增加137%。
二、2021年一季度水运经济运行分析
受春节假期影响,截止目前全市水运经济发展总体平稳,水运投资项目积极推进,港口生产略有下滑。
1、水运建设:汊河船闸重建工程开展船闸主体工程施工,一季度完成投资1950万元;白塔河疏浚工程实施土方疏浚,一季度完成投资790万元;明光润辉码头工程完成码头平台、护舷、系船柱、护坡、洗车池基础、地磅基础、沉淀池、进场道路及1#、2#泊位翼墙、护栏以及绿化栽种、码头起重机调试及停车场混凝土浇筑,一季度完成投资2000万元。
2、水路货运呈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疫情较去年得到有效控制,港口生产全面恢复,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同比有所提升;二是因本市主要货种输出为非金属矿石,主要销往浙江、湖北等地。进口主要货种为黄砂和石料,因周边湖泊、河道及长江禁采,我市砂石进口由周边地区转向主要由江苏、浙江及福建等地进口,船舶航行周期增加,运送距离变长;三是船舶保有量较去年同期相比虽有下降,但船舶总吨位不断提升。
3、港口生产方面:港口吞吐量呈下降趋势,一季度完成港口吞吐量226.97万吨,发运量34.17万吨,与去年相比(240.87万吨、41.43万吨)吞吐量减少了13.9万吨,下降幅度为5.77%,发运量减少了7.26万吨,下降幅度为17.52%。港口吞吐量呈下降趋势,发运量下幅明显,进港货物与去年基本持平。第一2月份港口生产受春节及疫情影响,随着全国疫情得到更进一步控制及春节假期的结束,二季度港口生产将逐渐回暖;第二国家、省和市环保督查对我市各港口企业检查,以及公路治超方面的整治,造成部分港口装卸周期变长,港口运输船舶积压待卸增多;第三部分港口目前进港道路在维修,港口运输生产基本停产。
主要货种完成情况:1-3月,煤炭及制品、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金属矿石、钢铁、矿建材料、水泥、非金属矿石七种货类共完成吞吐量200.95万吨,比去年同期(225.13万吨)下降幅度为10.74%。
集装箱运输情况:目前我市集装箱运输,进港箱装运以碱和水泥为主,出港箱装运以石粉和成品玻璃为主,石粉运至浙江和湖北一带,玻璃运至南京或上海港口转运至东南亚。通过了解,预计4月份完成集装箱2000余箱,年内将完成15000标准箱。
三、下一阶段全市水运经济运行趋势分析
(一)2021年水运发展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由于受疫情影响,我市水运经济发展形势呈下降趋势,未来国内疫情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水运经济有逐渐向好的发展趋势,2021年完成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将高于2020年,水路货运上升趋势逐步增长,但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二)当前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1、贯彻落实安徽省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及市委书记批示精神,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实现物流降本增效,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逐步提高。
2、大唐滁州电厂专用码头处于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难度很大。
3、凤阳县通达码头改造升级工程需要调整港口规划,并开展工程各项手续,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难度很大。
4、需要根据发展需要,调整部分港口作业区规划,并将水运项目奶如国土空间规划。
(三)二季度工作重点
1、协调推进滁州港司做好汊河船闸重建工程实施工作;完成白塔河(外环路桥——皖标1号)维护性疏浚工程土方开挖,制定涉航电缆改造方案;加快推进明光新港润辉港务有限公司码头建设和各项验收工作,尽快投产;启动滁州市水运项目国土空间规划及港口作业区规划调整工作。
2、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和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新理念,保护全市水域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交通和水运行业可持续发展,持续做好船舶、港口水污染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是依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安徽省100总吨至400总吨运输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改造的通知》要求,对清算符合条件的632艘船舶发放政府补助资金;二是全市岸电建设全部完成,同时协调上报《长航局关于开展长江水系货运船舶岸电系统船载装置改造摸底统计》情况;三是开展2020年长江(安徽)经济带环境警示片涉全椒港区安胜、鸿运、四通码头环境突出问题督查帮扶,并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四是下发关于做好近期港口码头环保整改工作的提示函,提促各县市按期完成辖区港口环保相关问题整改工作。
四、上半年水运经济走势
预计上半年我市水路运输主要货物重点还是以进口砂石矿建和出口非金属矿石运输为主,主要指标预测如下:港口吞吐量580万吨,发运量80万吨,货运量930万吨,货物周转量285500万吨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671.81万吨、131.23万吨、881万吨和282362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发运量下降幅度为13.66%和39%,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增长幅度为5.56%和1.11%。
篇4
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年度考核任务全面完成。市对县各项考核任务均圆满完成。(二)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查提出的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问题,已于2017年12月完成提标改造工程任务。生态环境部专项督察交办的1个水源地环境问题和水上乐园整改工作已按期全面完成。(三)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根据省的2016年、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我县连续两年EI值分别为82.41、83.54,结果均为优,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EI)为0.53,生态环境质量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四)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全县境内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件或重大环境违法案件。
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一)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结合县域实际制定了《县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生态红线、发展布局和保护措施,提出8项目标、99项指标体系。完成空间规划(送审稿)、《县环境保护规划》(2014-2020)及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编制,三线一单编制加快推进,完成《制定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构建起生态建设与管理、保护与开发“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二)生态经济蓬勃发展。我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加速成型,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6.1:30.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5亿元,增长7.5%,一、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呈现质量向好、结构更优、活力倍增的良好态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9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3.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75.2立方米/万元,达到省级考核要求。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为60万元/亩。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农业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6.72%。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2017年我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我县种植的所有农作物均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100%。(三)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止2019年10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5,在全省127个县(区)中排名第九,在陕南地区32个县(区)中排名第九,岚河、大道河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流域地表水优良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自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以来,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EI)始终保持稳步变好趋势,2018年∆EI为0.53,评价结果为优,全市排名第三,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各项资料已报送省厅审查评分。全县森林面积155697.6公顷,覆盖率达到79.6%。林业用地规划占比89.41%,境内重点物种收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四)生态生活全民共享。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入手,广泛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完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1处,垃圾填埋场6座,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1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总数达到91个,整治率达到72.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18%。下大力气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普及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积极推广环保建筑材料,新建节能建筑比例达到40.7%,新建绿色建筑工作已全面开展;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公交、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出行工具,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52%;政府制定采购目录优先绿色产品,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8.32%,全县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9.35%。(五)生态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我县实施了《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2017-2020年),全面启动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制定了《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履职情况纳入年度干部考核和选人用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单项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制定了《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县生态环境保护问责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责任追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2018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违纪违法案件22件22人。其中: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中履职不力、责任未落实类立案查处11人;非法捕猎破坏生态资源类立案查处4人;企业及个人污染破环生态环境类立案查处6人;秦岭生态环保问题整治和大棚房整治期间企业违规占用耕地类立案查处1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把实践经验化为制度成果,探索创新了河道管理河长+警长+督查长“三长治河”模式,先后被央视、国土部简报、《人民日报》和省委《改革工作动态》等重量级媒体报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今年新完成民主镇、滔河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年度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全面完成,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创建比例100%,经对标自查全部达标;省级生态镇创建命名比例达到66.6%。(六)生态文化全面普及。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以生态文化普及抓手,积极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政策力度和实践深度。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率每年都达到100%。同时,通过生态文明“六进”系列宣传活动,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1.4%和92.4%。
三、创建信息公开情况
按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要求,我县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了创建规划和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创建工作动态。
篇5
最近,家住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音坑乡姚家村的姚志国和姚宏燕父子很忙,他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效益良好的砖厂改建成以窑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和特色民宿。“我在这座砖瓦厂已经干了近30年了。”姚志国说道。
是什么让他们“说改就改”了呢? 一张“蓝图”,三条“红线”
青山绿水是开化县最大的特色,森林覆盖率达到80.7%的开化在2000年便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有了发展战略,自然就要落实,第一步便是规划。
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县一级,由于基础数据不统一、编制标准不一致、工作机制难协调等多种原因,容易产生规划数量多、定位不清、功能重叠、体系不全等问题,不仅耗费了人力,执行效率也难以保证,老百姓更难把握当地的发展方向。开化县早年的发展中也面临这个问题,姚家父子的红砖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8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确定了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目的是将多个“总规”整合成“一本规划”,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开化县成为了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多规合一’一是能理顺规划关系,二是能推进规划落地,三是能优化资源配置。”开化县县委书记项瑞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借助这个契机,开化县开始了以实现规划体系、空间布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和管理机制的“六个统一”为目标的改革之路。
在规划体系上,开化县统筹构建“1+X”规划体系,以《开化县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起统领管控作用的“1”,“X”是有效缩减专项规划数量,只编制部分落实性的详细规划或实施方案等,从根源上破解多头规划难题。
为了能让这套体系有效运转,开化县改革规划管理机制,成立了县规划委员会进行统筹协调,不仅统一了包括人口、城镇化水平、环境容量、经济规模等基础数据,还统一了各类规划期限、功能分区和土地分类等技术指标,更以“提升已有、创建未有、链接所有”的要求构建了统一的规划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促进全流程联合办公。
基于这样的努力,开化县拿出了一张能“绘到底”的空间布局总图。打开《开化县三大空间布局总图》,三条“红线”清晰可见:生态保护红线让绿色的西部生态保护空间占到一半,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让黄色的农业生产空间占41.12%,城镇开发边界使红色的城镇发展空间仅占8.07%。
这些“红线”让姚志国父子豁然开朗。姚家村如今也大不相同了,关停砖厂后道路变干净了,粉尘也没有了,还在村口修建了古色古香的凉亭。在开化县,这样的美丽乡村不止姚家村一处,如今已有15个村被列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磨”出来的“好事”
“‘多规合一’的主要意图是实现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总体规划要起到总体性、前瞻性、纲领性的作用,能很好地指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分析道,“总体规划必须能够有效地分解和实施,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以为生态“红线”很好画,那就大错特错了,“好事”往往“多磨”。“推行‘多规合一’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既有技术层面上的,也有工作机制上的。”开化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华蓉说道。
在技术层面上,“合一”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求真正的统一融合,整合资源、技术矛盾、信息管理就是三只“拦路虎”。首先是数据资源的整合,如果各部门手中的基础数据不一样,制定出来的规划肯定无法有效对接。对此,开化县兼顾平衡各规划主管部门职责功能,统一了覆盖资源本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七大领域27个指标,进而形成了一套共同认可的基础数据。
有了基础数据,怎么用得好又让人头疼。众所周知,每一项规划都是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不同类别的规划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技术上衔接不到位就易出现诸如规划期限、功能分区、用地分类等不一致的矛盾。为此,《开化县空间规划》期限定为2030年,再以此作为衔接各类规划的时间节点。此外,开化县研究提出了三类空间与其他空间性规划的管制分区对接指引和用地分类指引,将建设部门的54坐标数据、国土部门80坐标数据及其他部门的空间数据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从而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
有了统一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标准,信息沟通是关键。“通过建设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摸清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料,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参数一致,这是科学编制规划的前提。”杨永恒说道。结合“数字开化”建设,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化县运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科学设计系统接口,建成了公共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了“多规合一”综合管控平台。
通过平台,不仅实现了规划编制审批、项目用地选址、环境影响评估等空间信息跨部门的共建共享共用,更以此开展项目生成和审批业务协同作业,在有效解决各职能部门之间矛盾冲突、加强部门间横向衔接的同时,将审批时效提升了70%以上。
规划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相较于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如何形成制度化工作机制是摆在开化县面前更严峻的问题。“在工作机制上,我们碰到的问题特别多,因为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可供依循的工作机制模式。”李华蓉说道。
为此,开化县成立了县规划委员会,有了专门职能部门,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细分职能显得非常重要。开化县将规划制定划分为规划立项、审议、监督实施、评估修订等几大环节,县规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统筹协调这几大环节的工作。
因此,这一规划委员会必须对县规划有着高度的理解和认识,开化县规划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和县长牵头,涵盖了发改局、住建局、规划局、国土局等20多个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并在县发改局设立了“多规合一”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
县规划委员会以“先主后次、从上而下”的原则指导各部门编制或修编相应规划,并要求城乡、国土、环保等部门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同步编制、互为依据。对于有争议的规划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几年来委员会否决了35项规划立项申请,协调对接各类规划15项,审议城乡和土地利用规划矛盾图斑达1800余处,对于“多规合一”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规合一’在开化县能成功开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分不开。各部门之间都有自己固有的模式与工作方法,如果没有坚强的领导和统一的框架来实现部门协调,要推进‘多规合一’是很困难的。在这个规划框架中,不仅要让每个部门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让各部门之间能相互支持,同时还要保护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杨永恒分析道,“改革中难免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配置,建议可设立专门的规划部门,负责规划编制但不具体配置资源,以实现规划过程中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分开,避免规划成为承载部门利益的工具。”
“此外,‘多规合一’规划能否具有刚性和严肃性,也是制约规划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建立起规划的法律保障体系,因此推动《规划法》立法进程十分迫切。”杨永恒进一步分析道,“但是,即便是立法,哪些是刚性标准,哪些是弹性标准,也需要清晰界定,比如公共服务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都是刚性的,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等可以是软性的,主要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开化人都知道的“国家公园”
克服了技术与工作机制上的困难,“多规合一”在开化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试点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看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给群众带来实惠。”李华蓉说道。
“多规合一”在开化试点以来,不仅统一了技术指引和规划语言,也明晰了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更提升了审批时间与效率。最重要的是这张“多规合一”的“蓝图”明确了开化全县域作为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定位,让老百姓知道“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有利于提高投资的针对性,进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实际上,从砖瓦厂转型到民宿并不是姚志国的主意,而是他儿子姚宏燕的想法,这张“蓝图”中的“生态立县”理念早已植入他的心中,他知道以生态换来的烧砖收入并不长久。
只有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才是开化发展的正路子。
2015年,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理念,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开化县要求全县黏土类企业全部关停,转型升级谋求新发展。借助这个契机,看到马金溪沿岸的下淤村因经营农家乐、发展民宿而日渐红火的姚宏燕很快转变思路,马金溪百里黄金水岸线不正是开化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吗?“我们这里的山水和空气,要是放到大城市,那该多值钱!”姚宏燕兴奋地说道,“为什么不请大城市的人到我们这来游玩住宿呢?”
“民宿”的核心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居住环境和风俗,红砖厂保留下来的窑洞和烟囱不正符合这点吗?在与父亲商量后,已过不惑之年的姚宏燕决定重新投资将红砖厂改建成特色民宿,并很有深意地将其取名为“红窑里”。为了保留原汁原味,酒店整体全部采用红砖建设,搭配钢结构和玻璃幕墙让每个窑洞独立成为一间房,并划分了咖啡厅、主题餐厅等功能区。姚宏燕甚至请了中国美院的专家来为绿化进行设计,以进一步凸显姚家村的生态之美。
随着“红窑里”创意民宿的开张,姚宏燕心里还有更大的发展蓝图:“我们还准备配套梅溪古渡、村口景观、银杏道等10个子项目,打造一个音坑乡姚家红窑里文化创意村!”
在这张“蓝图”的指导下,近年来,开化县的生态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2015年开化县的出境水一类、二类水质占比98.3%,空气优良率达99.4%以上,PM2.5平均浓度在29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年接待游客689.79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收入达42.67亿元,同比增长18.8%,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0.1%。
这样出色的成绩单受到了多方瞩目。今年2月23日,在中央深改组第21次会议上,专题听取开化县“多规合一”试点改革情况后为其点赞。说道:“开化是个好地方,我还是要回去看看的。”3月3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国家测绘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合作协议》,并明确要以“开化模式”为基础来推进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得到肯定亦是鞭挞。这几个月来,开化县进一步统一改革思想,组织开展“开化是个好地方,国家公园谱新章”的大讨论活动;也致力于技术攻坚,优化了“多规合一”的相关技术;还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及时调整组织机构,充实骨干力量,强化了改革保障;排出了责任清单,通过自我加压,把有关任务提前到6月底完成。“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多规合一’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改革模式。”李华蓉说道,“同时,我们也要立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借助‘多规合一’试点带来的改革红利,加快转变开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空间开发模式,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篇6
2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之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为统领,以开展“作风建设年”为载体,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改革,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转型和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与市场化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突出改革的人文关怀,提供公平的竞争和准入机会,又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要素合理流动。
——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四位一体”的改革方向,致力于更高发展水平中的改革,致力于更高稳定要求中的改革,致力于更高层次上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推进改革与促进和谐相统一的原则。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协调好各市场主体之间、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行政创新机制。
1、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职能归口、项目再减、流程再造、时限再压、环节再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要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包括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开展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扎实推进省级行政审批示范中心创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环节,压缩承诺时间,整合、优化审批流程,扩大并联审批范围,推进网上审批。(责任单位:县审改办牵头,县监察局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审计监督制度和稽查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审计局、县财政局等部门配合)
3、创新公共财政体制。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创新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完善对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二)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改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快推动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创造民资均等的资源分配和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县发改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结构,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素质,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员工工资福利和人力资源培训,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牵头,县劳动保障局和县总工会配合)
5、深化行业协会改革。落实《杭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制定《*县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基本完成行业协会“三脱钩一转移”。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中介机构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办法,建立协商共议、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民政局、经贸局、工商分局配合)
6、积极创新对外开放体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招商引资实施办法,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大力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责任单位:县外经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三)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发展机制。
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行业监管及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等职能,加强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探索创新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改进和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硬件和软件建设,促进卫生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筹集额,提高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卫生局牵头,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招标办等单位配合)
8、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经费投入,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异;加大教师支教力度,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与公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经营单位行政许可制度,明确属地职能,理顺管理体制。研究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办法和举措。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新模式。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
10、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村集体资产融合工作。(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11、完善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制定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村庄布局规划,促进农村人口集聚,扩大强镇、中心村规模,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体系。(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环保局、县水利局等部门配合)
12、健全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探索农村新社区建设。整合农村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开展农村基层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立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倾斜的保障体系和多元化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民政局等部门配合)
1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支持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村经营大户,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落实促进专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农业行业(专业)协会的发展,切实抓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农业生产风险化解机制,推进政策性农民住房保险。(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发改局等部门配合)
14、完善农民多元致富机制。继续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利用土地征用、农居拆迁、村庄撤并等带来的财产权益性收入增加的机遇,完善农民多元化致富机制,逐步形成拥有就业岗位“薪金”、不动产“租金”、股份红利“股金”及社会保障“保障金”的“四金”收益新格局。(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农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配合)
(五)完善市场体制改革,创建内外发展互动机制。
15、创新资本市场体系。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再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再担保机制。扩大融资市场,研究出台*县企业上市鼓励政策,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责任单位:县经贸局、县上市办、县发改局牵头,县财政局、县人民银行配合)
16、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政策体系,促进现代商贸业发展。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配合)
17、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健全中介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功能。积极培育和引进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知识型、科技服务型中介机构。(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民政局、县工商分局配合)
18、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政策支撑体系,建立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和柔性人才服务机制,建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探索对领军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县人事局牵头,县劳动保障局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六)推进就业服务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19、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的财政激励机制,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和转移就业培训服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服务网,实现城乡劳动者享受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定出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鼓励政策,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基本消除社区“零就业”家庭。(责任单位:县劳动保障局牵头、县农办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20、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社会保险、企业福利性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构成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工伤、生育、养老等保险政策,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启动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责任单位:县劳动保障局牵头,县农办、县卫生局、县有关部门配合)
21、推进农村社保制度建设。调研提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拓宽渠道,完善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农办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22、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四级帮扶救助网络,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成果,不断提高保障和救助水平。扎实推进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家庭住房救助,扩大“捐赠物资调剂中心”和“慈善超市”的覆盖面。继续落实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实施中小学生医疗困难救助办法;完善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责任单位:县民政局牵头,县卫生局配合)
2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劳动工资基础管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七、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诉求表达机制
24、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不断完善有关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逐步实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建设与管理有法可依。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反映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原则,通过财政扶持、购买服务、授权委托、法律约束等方式,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培育引进各类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创新对中介组织的管理形式。(责任单位:县民政局牵头,县工商分局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 上一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 下一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