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篇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专题2“细胞工程”的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内容,其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简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简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②能力目标:尝试用流程图归纳技术过程;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勇于进行大胆、科学的推测猜想。

3.教学过程及设计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番茄和马铃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关注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想办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更多的蔬菜,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建议,并采纳学生的建议,引入主题;让这两种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杂交显然不行,因为这两种植物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只能将两个植物细胞融合,再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的新植物,这样才能得到超级杂种植物,即上面结番茄、下面结马铃薯,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中。

3.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这部分内容必修二中学过所以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学:①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②全能性大小的比较;③在生物个体上为什么每个细胞或某一组织怎么都不表达全能性的原因;④画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流程图;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阅读后提问和规范答案,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因为每个活的体细胞中都包含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②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受精卵>生殖细胞(卵细胞>)>其他细胞。③各个细胞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脱分化:又叫去分化,是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再分化:愈伤组织继续培养,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是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

⑤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植物组织或细胞处于离体状态下;外部环境条件适宜,如温度、pH、光照、无菌操作;必要的营养条件,如水、有机营养、矿质营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

3.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导探究,得出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图:①番茄―马铃薯植株具备两种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学生讨论得出:番茄―马铃薯植株应该具备两种生物的基因;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②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细胞核外面有什么结构?哪部分结构会成为细胞核结合的障碍?学生回答:细胞壁和细胞膜。③用什么方法去除细胞壁?与机械去壁相比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利用酶的特性学生回答: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优势在于不伤害细胞内部结构。④原生质体可以融合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学生回顾旧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⑤自然状态下,细胞之间不能融合,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哪些?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及化学法(聚乙二醇PEG)。⑥得到的是细胞,如何利用细胞获得植株?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在学生掌握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础知识后,提问:

①如果二倍体的番茄与四倍体马铃薯能够杂交,杂交后的子代是几倍体?如果是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是几倍体?学生思考后回答:理论上杂交后的子代是三倍体,但自然状态下二者不可能杂交成功;如果是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是异源六倍体。

②从理论上讲,杂种植株的育性怎样?从理论上讲,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植株,是可育的。是否可育关键是能否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而能否进行减数分裂关键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能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是可育的。

③融合细胞的类型有哪些?既有AB型杂种细胞,又能形成AA型和BB型两种融合细胞,还有A型B型等,但只有AB型细胞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所形成的杂种细胞,因此在杂种细胞形成后还应有一个筛选过程。

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有什么意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扩大遗传重组范围。

⑤既然超级植物具有了两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为什么没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番茄―马铃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的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篇2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武术教学;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体育运动非武术莫数,它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象征着中国精神,不可逾越,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组成。建设和发展中华武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基点,也是时代的需要。“游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日趋显现重要地位。如何将“游戏教学法”有效的融入实际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践行武术文化精髓,实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是摆在当下重要的问题。

一、游戏教学法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1.游戏教学法的含义

游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借助游戏的方式,渲染轻松的气氛,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并在竞赛和刺激下让学生体验教学的基本内容,以丰富和掌握教学知识。游戏教学法是整合资源优势教学的一种模式,它充分利用了游戏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化的特点,使其二者有机结合,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是颠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刻板守旧的教学特点,针对学生和教学需要不断进行选择和改进,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深入挖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导学生思维和实践。

2.游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游戏教学法有其自身的规则可以遵循,体现灵活生动的特点,寓教于乐。这里面所指的“教”要遵循教材的内容,有重点,有难点,有内容的讲解。这里面所指的游戏是将教学活动与竞赛紧密结合起来,给出机遇和挑战,并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边玩边学,玩中增进。游戏教学法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它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价值和意义深远,成为教育的强有力产品。

二、武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和世界接轨的日趋深入,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传统教学中重技术轻意识的现象依然存在。

1.注重武术技术,武术教学纵深发展难

武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并形成多种流派和拳术,每一派的拳术精髓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众人所喜爱。武术由于其动作性较强,更侧重于技术的教学,尤其讲究基本功的练习,而对于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武德的传授以及武术的历史发展等传授不甚深刻。武术蕴含着中华的文化,它集合历史、文化、伦理、美学、气功以及中医气理、哲学等多方面知识,这些知识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被轻描淡写,单刀直入的进入武术路数技术教学,从知识的连贯性上存在割裂武术内涵的可能性,影响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学校投入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武术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列入到达标项目中,因此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则少于其他体育项目,加之资金投入和场地的使用远远不及球类、竞技类和体操等,外在设施的限制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同时影响了教师教授武术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降低使课堂教学水平收到影响,学生选择武术的目的受到动作影星的影响,显示男子汉的气魄,纯粹出于强身健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学比较少。

3.武术路数难度大,熟练掌握技术要领难

在武术教学中,常以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节奏慢,动作单一,实际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武术路数比较难,存在变化,要求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大,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到疲劳感。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也影响了武术学习的层次和深入程度,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机械化的记忆,动作不易记住,随着学习动作的逐渐累计,学生无法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游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设计

教学的深入改革促进了教学的观念、手段、策略、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实质性发展,从形式和内容等多角度进行了改善,并积极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环节是体现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重要环节。武术教学是通过身体参与传播身心协调,实现武术动作、精神、文化思想内涵的完整统一。体育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武术教学的枯燥单一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武术内容,重点将武术动作体会发力、劲力、协调、动静、快慢的武术精髓。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散打、太极和器械的武术技巧,喜欢追求刺激,游戏教学法恰巧能够符合武术教学学生新追求。

2.教学结构

武术教学的准备阶段是保证运动中身体顺达安全的基础。学生身体此事属于安静阶段,无法适应武术激烈教学的需要,通过“游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和积极性,例如“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游戏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身体缓缓从安静状态转变为工作状态,这就完成了准备阶段的基本工作。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武术技术动作初级不宜采用游戏法,此刻要反复让学生对武术动作进行练习。而对于难度较大的武术动作,则可以适当引入游戏教学法,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形成学生对武术耐力的追求和喜爱,也有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在武术教学结束阶段,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要消除疲劳,恢复学生的体能,可以将强度较小的体育有戏加入课程结束阶段,使学生对教学充满期待,身心愉悦。

3.组织教法

武术音乐辅助教学法、讲授武术故事法、武术口块教学法、武术特色教授法、武术情景教学法等都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尝试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当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游戏法的引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流程,遵循一定的法则。组织武术游戏要明确其中的目的、方法和原则,通过理论讲解,把握讲解内容的重点和关键词,讲解和示范的有效结合,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享受有戏的乐趣。

4.合理分组

一些武术游戏是采用分组或分队进行教学的,这时教师应做到合理分组。在武术教学中,分组和分队的方法主要有:教师分组、报数分组、行政分组、组长分组和固定分组的。教师用何种分组方法,应根据具体的武术游戏内容、形式、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做到分组和分队人数基本相等、实力大致相当,只有如此在武术游戏活动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游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只要确保其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武术教学的合理安排,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游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结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了终身健身、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使中国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对国家优秀文化的再认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建议

在武术教学的游戏设计中,要选择集合目的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武术教学时,合理利用武术教学的内容、规则、器材、场地等外在条件,能够有效控制、调节运动负荷游戏,收放自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喜爱的有戏。在武术教学结束以后,师生要对游戏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规划游戏教学法与武术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

参考文献:

[1]赵学功.高校公共土语武术课程教学的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5

篇3

一、磨细节

磨课中我们应关注、捕捉每一个细节,充分利用团队智慧,去突破关键细节,强化对细节的精雕细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1.磨器材

场地、器材的运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磨课时应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审视器材、场地的实效性、针对性、适用性、安全性,着力通过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可变性实现场地设计最佳化、器材运用最优化、教学效率最大化。如采用定位法、顺势法,循环练习法、图形法等对场地进行功能化设计;通过“一球多用”、“一绳多用”、 “一垫多用”、“一瓶多用”、“一凳多用”、“组合运动”等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达到最大的练习效果。

2.磨教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把准重点和摸准难点,力求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使教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武术教学的讲解与示范要求讲解形象化、趣味化、口诀化;示范多样化、准确化。磨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引导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围绕课堂课的重、难点,设计关键性的提问,突出问题的目的性、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和顺序性。

3.磨组织

体育课是典型的身体实践活动,教学组织是安全、有序、高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组织设计必须以安全为标尺,严密策划、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高度关注组织的预设与生成。如哪些环节容易出现组织混乱?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场地、器材?怎样用?量与强度是否恰当?应当从严、从细进行慎重审核和反复斟酌,多角度、多层次地考量与预测,提升组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4.磨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是一门艺术,应着力通过缓与急、收与放、张与弛、动与静、起与伏等通过节奏变化来调节课堂、亮化课堂、优化课堂,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既要磨讲与练的节奏细节,要突出“讲”的实效性,“练”的经济性;又要磨收与放的节奏细节,“放收”并蓄,放而不乱、收而不死;更要磨动与静的节奏细节,“动静”转换巧妙,“静而不死,动而不乱”。

5.磨“帮护”

教学中只有方法科学、时机准确、位置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才能提高教学的安全性。保护与帮助要做到“眼快”、“手快”、“腿快”。如“山羊”分腿腾越练习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分开腿站在山羊与落地点的中间,重点对学生的肩、大腿外侧实施帮助,在学生要出现摔倒的迹象时,教师以迅速地用移动到学生身后,快速用双手抓住学生的肩并抱住其头部,不让其头部着地,不让学生受伤。

6.磨“批评”

批评学生要批而有格,批而有度。批评应是正确、明确、得体,要求不能过高、过严、过急,要适宜、适时、适度、有张有弛、游刃有余,进退有度。

7.磨辩析

磨课应在开诚布公的氛围中,在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品、评、思、辩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会诊,真心诚意就教法、学法、教学组织、场地设计与器材布置等提出针对性、实效性的改进建议、优化策略。辩析时要重点磨析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有什么改进的具体办法?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内容自己应当如何施教,使每一个参与辩析的教师都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辩课真正成为一个多方受益、互利共赢的活动。

二、磨亮点

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闪光点或成功之处,磨课应侧重磨教学的亮点。要在“特”、“亮”字上下功夫。如教学节奏调控的完美;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的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精彩的讲解;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激发;扭转僵局的巧妙之举;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偶发事件引发的灵感和智慧火花、哪些细节预设的很好?哪些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智慧性地应变,生成为课堂中的精彩;哪些细节在整节课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哪些细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哪些细节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等。如跳远练习时,既要合理安排运动的间歇时间,又要通过反思总结出确保最少体力消耗情况下提高跳远技术学练的经济性,确保最少次数练习下的技能教学的实效性,快速、高效地提升跳远教学的质量。

三、磨特色

磨课的价值在于教师的共同成长,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磨的是个性,是特色,磨的是自我。磨课不能迷信权威,不要专家怎么说就怎么做,磨课中一定要保持自我,学会取舍,把认为适合自己的东西拿来,不适合的东西丢掉。一定要从自我教学风格、专业积淀、个性气质出发往前走,展现出不同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在教法研讨上应注重以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循环教学、电化教学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坚持因材施教,多法结合。如武术基本功教学中什么时候用完整教学法,什么时候用分解教学法,正面、侧面、背面示范的选择,示范面的确定,以及保护帮助纠正错误的方法等,要根据学生实际、场地实际、教学实际,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动作要领,掌握技术动作。

四、磨失误

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变性,课堂教学难免有细节疏漏之处,磨课时教师要力戒心浮气躁,沉下心来,以更细腻的心思、更敏锐的洞察力去梳理、剖析失误环节。如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多媒体的配置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充分发挥?量与强度的设计与调控是否科学?场地、器材安排是否合理?面对教学失败之处,教师要通过磨课及时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教学新思路,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参考文献:

[1]洪梅.“五抓五促”保质量 [J]. 体育师友,2009.4.

[2]赵超君.预设还是生成――寻求体育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J].中国学校体育,2007.8.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玩

一、“教、学、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二、教学中需注意改变观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方法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想、大胆突破,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创造适合本校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玩”、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玩”得好,“学”得妙。

三、教学中玩与学关系处理的策略

体育课中的学与玩不能违背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规律,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和动作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不能只为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浓厚的兴趣或其他的目的而违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在许多地方开展的公开课、展示课,虽然最后的教学效果确实多不错,但有些教师课前反复操练的过程却值的商榷。

四、“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学、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躁、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四、落实一个好的载体

教师要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设计思路去赋予传统的身体练习内容一个新的载体。小学生的兴趣偏重于游戏类项目,教师可充分利用一些游戏,将学生的学与玩融合在其中,以玩引学,以学导玩,玩学互动。如在教学武术基本功手型、步型时,先用游戏“石头、剪刀、布”导入,通过学习新的动作方法:石头――并步抱拳,剪刀――弓步抱拳,布――马步抱拳,引出武术的手步型学习,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并进一步让学生在步型不变的前提下,做不同的手型变换,玩学互动,学生学得积极,玩得也非常愉快。

五、改进学玩竞赛形式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误区,策略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忽视学生自身的“学”与“玩”,致使在实施新《标准》过程中教师一时难以把握。如何学?如何玩?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成了目前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中玩与学关系处理的误区

1、重学轻玩。只注重了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学生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所学内容的自主运用与实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和方法去学习,缺乏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很难体验到所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用处。那种过于系统的技术教学和过于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技术细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了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地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对其所爱好的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

2、重玩轻学。由于受“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等教学思想的影响,现在有的体育课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简单否定,只求学生玩得开心。学生开心了,似乎体育课也就成功了,学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处在一个非常基础的、有限的层面上,给他一个球,只知道拍,不知道还能干什么,不会用来做游戏、比赛,或只能进行简单的游戏、比赛,缺乏变化、创新。久而久之,机械的运动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下降,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也成为一句空话。

3、玩与学安排无序。

我国体育教育专家毛振明博士在《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一书中指出,体育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是体育教学科学化的中心,但有些教师凭自己主观意志安排学生玩与学的时间、顺序和比例,或流于传统形式,或追求新异时尚,无视教育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偏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4、学与玩相分离、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或消极地为应付完成课堂40分钟时间,或积极地为追求创新,活跃课堂氛围,生拉硬扯地将学的内容和玩的内容拼凑在一起,盲目性较大。现在许多教师热衷于用游戏、舞蹈、健美操等代替专项准备活动,但这种玩的形式不一定都能为所学内容服务,真正起到准备活动应有的作用。

5、学与玩只简单划上了等号。

教师没有对学过的内容及时更新、升级,学生只是反复操练,身顺心违地在“玩”。有些教师教会了学生一些游戏后,便一劳永逸,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求学生也以同样的方法进行,长此以往,再好的游戏也会令学生厌倦。许多高年级学生一听到“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便会说:“那是小孩子玩玩的”。对他而言,他学会的这种游戏已毫无吸引力。这种学与玩之间简单的等号,是教育低水平的重复,与学生身心的发展格格不入。

二、教学中玩与学关系处理的策略

坚持“健康第一”思想,让学生更健康地学与玩。

体育课中的学与玩不能违背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规律,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和动作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不能只为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浓厚的兴趣或其他的目的而违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在在许多地方开展的公开课、展示课,虽然最后的教学效果确实多不错,但有些教师课前反复操练的过程却值的商榷。

三、落实一个好的载体,让学生更形象地学与玩

教师要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设计思路去赋予传统的身体练习内容一个新的载体。小学生的兴趣偏重于游戏类项目,教师可充分利用一些游戏,将学生的学与玩融合在其中,以玩引学,以学导玩,玩学互动。如在教学武术基本功手型、步型时,先用游戏“石头、剪刀、布”导入,通过学习新的动作方法:石头——并步抱拳,剪刀——弓步抱拳,布——马步抱拳,引出武术的手步型学习,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并进一步让学生在步型不变的前提下,做不同的手型变换。玩学互动,学生学得积极,玩得也非常愉快。

四、留出一点活动时间,让学生学后有玩的机会

《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内容后,需要去体验所学,实践所学,才有可能做到学以致用,“玩”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再留一点学习时间,让学生玩后有思考的体验。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体现,往往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表现得很好,有的丢三拉四,有的甚至相去甚远,用非所学。所以在玩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小结,再思考,再学习。如:学生学习了一些新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有些因没有掌握要领而导致失败;有些因没有遵守规则而遭到非议,有些因难以自控而处于混乱等等。经过再学习,再认识后,这些问题往往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五、改进学玩竞赛形式,让每个学生能体会到学与玩的乐趣

传统的竞赛方式,无论是个体间还是团体间进行的,最终将比出第一名,第二名,直到最后一名,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以失败的形式告终,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可能会很快忘记这种感受,但经常性的比较容量产生心理定型。

六、不断提高学玩技术含量,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地学与玩。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与玩的内容、形式、手段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使之适应学生身心的相应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师范女生;体育教学;双重任务

如何上好女生体育课当前体育教学实践的难点,作为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显现得尤为艰难。一方面,既要完成师范生在校期间的体育目的,增强体质,也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进行师范教育职业训练的目标,培养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即能胜任小学体育的全面的能力。因此,师范女生的体育实践尤为难上。

一、影响体育实践课教学效果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方面不够。师范女生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认为将来不从事体育工作,上不上体育课,不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对运动运动科学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大多数初中体育没有上过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科学停留在简单、表象的认识上;没能充分认识师范体育的双重任务。

(2)女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在生理方面,师范女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这时的女生由于受到自身生长发育的影响,与男生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等,不利于速度和高度的发挥,同时对一定高度的障碍物会产生恐惧感。体育教学中身体显得笨拙不灵活,懒散怕动;在心理方面,这个阶段,由于身体系统在形态及生理机能上均迅速趋向成熟,使得心理发展和生理成长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其心理行为将会发生剧烈变化,显示出心理特征不稳定、不成熟。并且女生的情感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经受不起失败。因此,在体育课上,通常表现为不愿动弹、对疲劳的耐受力差,锻炼积极性不高,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

(3)师范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滞后。由于受中国教学体制的限制,各年级教材内容多类出现重复,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师范阶段都可见到的蹲踞式起跑内容等。这样,会使学生不想考或逃考,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4)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体育教师不是全能的体育运动员,所掌握的知识并非都全面,因而在有些领域,并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精通。同时,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师群体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群体,是“武人”的形象,若加上个别素质不高教师的粗暴行为,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学习、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

虽然多种多样的不同原因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但这些障碍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我们采取何种手段来克服它。

二、上好体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提高学生认识,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她们了解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的作用,进而在学习压力大或烦恼时,能够积极投入体育活动。师范体育教学任务,一般说法包括四项两大块,即学生自身的体育,包括“三基”教学、身体锻炼和思想品德教育三项作为一大块;另一块为职业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的敬业精神和师德的教育。因此,不难看出毕业后从事小学任教,即使不担任体育教学工作,也必须懂得小学体育,会做小学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兴趣及体育行为、习惯的丰沃土壤。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文化环境吸引、引导学生对体育有更多的了解和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校的体育文化环境包括:运动场地、体育器材设施、体育宣传窗、体育新闻动态、课堂教学设计等,这些都会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激发学生热情,提高体育课的兴趣。①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女生生理及心理特征,选用协调性、柔韧性等素质作为“课课练”内容,发展她们肩带、腰腹、骨盆肌等比较薄弱的力量。首先,针对师范女生的健身、健康需求,选好适合她们的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她们的兴趣、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形成。其次,要适当增加基本理论教学时数,加速学生体育意识和观念的建立,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②在教学中要投其所好,突破难点。在女生耐力跑教学中,若只参照教材中的练习方法来练习,收效不大,因为女生对耐力跑不感兴趣,甚至厌烦。但女生喜欢跳绳,因此把跳绳和耐久力练习相结合,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③合理的运动量安排。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女生不如男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密度大、时间短的中等强度练习,采用分组轮换教学,并做好放松整理活动,符合生理曲线变化规律。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在体育课上,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存在着下负诱导的机能状态,单一的练习容易使女生的高级神经活动陷入抑制状态,机体产生疲劳。因此,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减少身心疲劳。①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向学生多咨询,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选修与必修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完成教学任务。②教学目标明确,学科概念清晰。要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出发来选择教材,通过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来消除她们对体育运动的戒备心理。③突出女生特点和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女生多倾向于一些竞争性不强的内容,如健美(身)操、韵律操、武术、排球、羽毛球等,教师可以鼓励她们结合自己的专业,自编自创一些自己喜欢的舞蹈和健身操。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适当安排欣赏课,培养她们的欣赏力及审美观。④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能启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多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她们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⑤多组织一些团体性的项目进行课堂练习。团体性的项目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无压力轻松的气氛中,对同伴的动作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⑥对女生突发的身体不适应更多地予以关注。教师在教学时多增加一些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知识,使她们了解运动健身、健美的生理机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①体育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提高其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教学语言要艺术化,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精练扼要、用词确切等,这些不仅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体育教学心理卫生的必然要求。例如在讲解动作时,清晰、简洁、有感染力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讲解,能激发女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将女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准确、熟练、规范、舒展、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不仅能让女生深刻而清晰地感知到动作的真实形象,产生完美精确的印象,还能激发女生产生体育学习的欲望,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②给学生更多的关注。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做好课后的情感交流,对于体育成绩差的女生,更要多与她们交流思想,达到感情上的沟通。③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既敬又爱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传授体育知识的媒介,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要想顺利成功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喜欢你是很关键的问题,它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④教师应多学习,多“充电”。教师在及时补充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看一些有关女生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她们,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让女生在体育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培养她们能胜任小学体育的全面能力。同时,我们要充分理解师范学校体育的双重任务和各个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让女生快乐而健康地上好体育课。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熊飞.体育审美价值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1999(4).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 个体差异性 分层教学 发展性 实践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误差的产生,并由此造成群体内的学习分化现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甚至这种个体差异表现得更为直观,现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家庭背景、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学习的能力、已有的经验、需要和兴趣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想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即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教育,既要抓住多数,又要顾及两头,既不能丢掉后进生不管,又不能对体育尖子生降格要求。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生理发育有快有慢,女生快于男生2年左右;他们心理上处在断乳期,且心理变化特别大;其身体素质千差万别,男生偏重于力量、速度、对抗,女生偏重于匀称、柔韧、协调;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良莠不齐(受小学体育教学好坏和自身爱好程度的直接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达到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这种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寻求符合学生最优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课前准备

1、概念明晰

分层教学,是指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亦有差异。故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要符合“学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区别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指导、检测、评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与提高。其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知识信息、学习速度、练习难度,有针对的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能最优发展,从而体现出新课程的全体性特征。

与分组教学的区别。分组教学是指从方便教学组织出发,按照学生的某些共性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男女生混合分组等形式。而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三点:一是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二是分层次;三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从以上两个概念上分析,分组教学中的同质分组,就是分层教学,而异质分组和男女生混合分组则与分层教学完全不同的。按兴趣分组、按运动特长分组是分层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学生体能是有层次的,有的好,有的差;也有认知速度的不同层次,有的学习速度快,而有的认识速度慢;学生原有的体育基础是有层次的,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或者在某个项目上没有基础可言。我们不能把简单的分组教学就认为是分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水平四),是实施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依据。总体目标、分阶段(年段、学期、单元)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它都有明确规定。如果我们偏离了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就迷失了方向。只有全面熟悉课程标准和掌握教学总体目标,我们才有可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技能情况,制订出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有可能搞好分层次教学。

3、培养学生体育骨干

在一堂课的时间内,由于学生被分成了几个层次,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的时间相对较少,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传、帮、带的作用。强化课堂组织纪律性,优化课堂组织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科学划分层次

首先,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程度是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体育教师,在制订各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确定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如班级的男女组成、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素质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等。

其次,科学划分教学层次。教学层次的划分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教学分组。它是将教学对象根据影响教学的若干相关因素,按递进的关系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这里说的相关因素,是指对体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较明显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例如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智力、兴趣、意志品质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当然,也可以分得再细一点。如在进行位移速度教学时,我们可根据速度因素按学生的奔跑能力将学生分快、中、慢三个层次。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又可根据力量大小将学生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按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如:身体素质、学习积极性、参与能力及体育成绩等)的不同进行分组,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优秀组、良好组、合格组、待合格组四个能力不等的小组。这样分组的优点在于:让能力不等的学生在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学生群中一起学习并竞争,那么学生之间就没有优越感和自卑感,“只要自己努力就有获胜的可能”,使他们之间的竞争积极性更高。还有,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小组给予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能得到发展。在分组时,我们还可以为每个小组确定一定的比例,做到保持大多数兼顾两头的“橄榄”型。但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随着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变化和专项技能的变化,各组之间的学生可以相对流动。长此以往,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体育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教学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在某项教材中可以不用分层次(如广播操),在某项教材中,我们可分为二至三个层次,而在某项教材中,我们可分为三至四个层次(如篮球)。同样,这个学生在这项教材中,他可能分在这个层次,而在那项教材中,他可能分在另一个层次。

最后,我们在划分教学层次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把分层次教学变成歧视“差生”。“学困生”“待合格生”只是一种过度阶段,对他们应一视同仁。2)、灵活性。任何一个学生有其短处,也必然会有其长处,在层次划分时,切忌将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这对于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3)、各层次的连续性。分层次教学,不能把各层次机械地分割开来。高中低各层次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手段和过程,其最终应向高层次发展。所以,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衔接,保持其连续性。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这一层次的目标、要求 ,也应鼓励每个学生努力进入高一层次学习。

二、目标分层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领域目标统帅教学内容”的新思路。教学目标的具体和可操作性表述,就是教师把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策略,细化成可看、可听、可触的行为描述,付诸于教学设计中,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具体目标引领下向前发展。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认知目标;二是技能目标;三是情感目标,这种三维目标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我们无法看到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活动,各层次的基本技术技能及各层次学生将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就要制定总体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是递进式的,层层推进,逐步达到。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还要注意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课次目标的确定,在内容方面,优秀级学生应增加内容,中间学生完成一个,差的同学完成两个中的一个。在完成次数、距离、时间、质量的要求上,应对高层次学生提出高要求,其它层次同学相应降低难度。

比如,对七年级的新生,我们首先通过调查、访问、各种测试等方法,全面地了解新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及相关教学内容的技术技能等,并给每位学生建立体能档案和各单项基础档案,再根据将要教授的新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生大都喜好篮球,但基本功相差巨大,有很多学生只会“拍皮球”或会点“运球”,而从实验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已经能熟练的变方向运球了。故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组为能变向运球的,约占25%;C组只会“拍皮球”,约占20%;B组学生水平为处于AB组的中间,约占55%。那么,我们相应制定了第一学期的篮球运球单元的教学目标(如表1)和篮球第一课次的课时目标(如表2):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曾根据学生的篮球综合水平好坏分为四个层次,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纯复习课是可行的,而新授课由于组织过于复杂,教师在四个小组疲于奔波,往往顾此失彼)。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分三个层次最适合组织和教学,并且效果是最好的。实践中我们适当放慢A类学生新授课的内容,强化他们对已有技能的复习和熟练程度,同时加强C类学生的教学力度,甚至要求他们在课外时间进行练习,使他们尽快达到B类学生的水平,最终目的是少分层次或不用分层次也能进行教学。

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是实际需要,学生又能接受,更能激励各层次学生信心百倍的为达到目标而刻苦练习。

三、内容和教法分层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就该选取各种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从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来看,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不再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现在国家实施的“体艺2+1”项目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的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项目,而不照搬教材内容。以七年级第一学期篮球运球单元的第一课次课堂教学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做到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表3。

经过上面的教学之后,对C层次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结合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内容,给他们加练原地运球。具体的办法是:将各班C层次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定运球相对好些的学生为小组长(4-5人),再由他们带领和监督本组成员,在大课间活动时进行运球练习。教师也到现场进行巡视,对个别同学可进行临场指导。也就是说,在分层教学之后,不能对基础差的同学置之不理,而应该结合大课间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内容,及时对新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他们的技能,跟上班级大多数同学水平的目的。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使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感知会不同,对技术层面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当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体育技能时,他们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让每位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技术。下面,以中长跑为例来说明我们的做法。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中长跑项目是“最恐怖”的内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障碍;其二,小学阶段不是必测项目,小学体育教师几乎不把该项目列为教学内容,从不进行教学或练习。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测试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时,学生的反应几乎有如“世界末日”。为了使学生适应初中的体育学习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耐力素质及情感体验等,并将基础数据写入其成长档案。其次,学生分层。我们以达标成绩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及因严重肥胖或先天因素等而跑不动的共五个层次。再次,制定本学期各层次学生耐久跑的教学目标并告诉每位学生。第一学期以适应初中阶段学习、消除恐惧、培养兴趣为主,不应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能进行强化训练等。最后,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表四列举了教学要求和德育要求,表4。

中长跑的教学对七年级的新生来说,以培养兴趣、消除恐惧为主,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吃得完”,也“吃得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一层次流动,形成良性竞争,杜绝随意、懒惰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在随后的几个学期中,递进式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运动成绩和自信心,锻炼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目标。最终,在体育中考中,我校的学生在该项目测试中95%以上为优秀级,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评价分层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层次,必然导致教学结果的迥异,故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要分层进行,而且,评价重心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这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评价以原始的技术技能为基础,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为基本,以鼓励表扬为主体,以初中三年的发展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从而使每位学生比原先都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心理和行为。在学完了一个单元后,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效果等五个方面给每组学生有一个小组的形成性评价,然后用“评语法”再给每人以“诊断性”的评价。也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和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强调其发展中的进步(见表5)。

对体育综合素质好、基础功扎实的学生,我们采用竞争性评价,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让他们明白:先天性良好的体育素质是父母给的,如果再配合自己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发挥自己的真正潜能。因此,我们坚持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杜绝高傲自满、狂妄自大。对特别优异的学生,我们以入选“体训队”为目标,激励其自觉刻苦的练习。

对中间层级的学生,我们多用激励的评价方法,避免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例如:在B层次的王某某同学,兴趣不在篮球上,以为不用练就比C层次的好,课堂练习时不积极。我们对他说“你是让同组的学生瞧不起”,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立刻刻苦练习,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其运球能力已经达到了A层次同学的水平。这种实例让同学们都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更上一层楼。

对“学困生”(中等偏下的学生),我们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体验成功,树立其自信心,指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消除其自卑心理。例如:在对运球单元的考查中,刘某某同学只会变向运球,动作也不熟练,我们给他评了良好级,同学们不以为然。我们就问“他最初是不是只会双手拍皮球啊,与现在的熟练运球比较,他的进步是不是非常非常的大?!”,同学们立刻给予热烈的掌声。再如:对七年级男生1000米的考查时,超级胖子高某某同学用了6分01秒跑完,按照达标标准只能是零分,而我们评了合格级。因为同学们说“他虽然是我们班跑得最慢的,但是每次长跑,流汗最多,能吃苦并坚持跑完”。经过三年的努力,该同学在体育中考时的耐久跑成绩达到了良好级。

我们的分层评价,打破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改变了技能评价的标准,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记录竞争,与同层次的同学比较谁的进步最大,而不是与其他组的学生比较,否则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或处处失落的不良情感体验,无法激发进一步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构建了一个融洽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把体育课变成了学生锻炼身体、调整情绪、增强意志的学练过程。

五、效果显著

经过这几年的全面实践,我校的体育成绩每年上一个台阶。最近三年,我校在市体育综合考评中名列三甲;校体训队的成绩让人瞩目;每年的体育中考平均分进入全市初中前十名,为学校争得了无数的奖杯和荣誉,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肯定,尤其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结语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广,促进了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决心和实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亦有许多困难(教师的工作量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等)。就目前我们实施的情况来看,总结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2、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各教学层次。

3、分层教学的途径就是目标分层、内容分层、教学手段方法分层和评价分层。

4、遵循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5、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强调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加强课堂纪律。

6、将分层教学与大课间活动和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相结合,强化分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新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5(01).

[2] 李洪勇,张根健,杜忠孝.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4).

[3] 姜金贤.刍议“主体参与”的策略[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