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可创造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可创造性

篇1

1.重点知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2.难点知识:旅游资源的价值。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和价值。

2.德育目标:赏析我国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感悟,培养分析问题、参与旅游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问题研究法:给学生设置并变换不同的角色,设置问题情景。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案例,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图表)表1: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图

表2: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增长图

[讲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我国也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后,外出旅游的人数急剧增加。

(出示图表)表3:近几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出游人数及旅游收入

[讲述]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神游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

(出示图片)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图

设置角色一:学生是旅游者

推出两条旅游线路点:⑴黄山游,⑵凤凰古城游。

在旅游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两个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分别属于什么景观?

(视频)1.黄山

(提问)黄山景区在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

(出示黄山四绝图)黄山四绝分别属于何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自然风景中,我们能否发现哪一种景观是构景的基础?(地貌景观)

[思考]你到黄山游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目的是什么?(探险猎奇、游乐、疗养)

(视频)2.凤凰古城(提问)凤凰古城在旅游资源的属性上属于什么景观?(凤凰古城以人文景观为主)

(出示凤凰古城三幅图)[思考]人文景观可分为哪几种景观?

[思考]在各种人文景观中,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是哪种景观?(建筑景观)

(出示图片)(纪念堂)你在参观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崇敬、怀念)

[思考]象北京这一类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区去旅游,我们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还应有一种什么目的?(教育性旅游)

(出示图片)布达拉宫

[提问]你参观时,又是一种什么心情?(神秘)

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法

探究应用

地理案例地理规律和原理其它同类地理问题

原理解决

巩固练习: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过渡]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它有着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下面研究旅游资源的特性。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上,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人类丰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一)多样性

[思考]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广泛存在的,但为什么有些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有些地方人很少,甚至没有人去游玩呢?(必须要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突出旅游资源的非凡性)

(二)非凡性

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吸引力越大,价值就越高。

(出示图片)北京故宫

[思考]人文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故宫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作为文化景观,它的功能出现了什么变化?(原皇帝居住朝政旅游胜地,说明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

[讲述]我们在参观时,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不仅是故宫如此,许多人文景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在许多地方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造了很多人造景观,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因而人造景观是可创造性

(三)可创造性(这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

但人造景观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一个非凡性(列举镇江的三国城),开发和建设旅游资源时,遵循旅游本质特性。

旅游资源除以上几个特性外,许多旅游资源还具有:

(四)长存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旅游者在游览时,注重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要进行人为破坏或干扰。

(出示图片)西安乾陵时期,认为封建的东西,砸了很多文物

(出示图片)雾淞、香山红叶(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

(出示一组文字)三峡库区蓄水后文物的保护情况

分析得出:人文景观还具有可变异性和可移动性

角色变换二:旅游线路的设计者

[过渡]现在有三批旅游团:⑴一批地理学家,⑵一批历史学家,⑶一批旅游投资考察团。请你为他们设计旅游线路。

出示长江流域各旅游景点图:庐山、黄山、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问〉在设计线路时,要考虑什么依据?

依据一:这三批旅游考察团旅游的目的除娱乐外,还想考察什么内容?

(地理学家:考察一些自然风景地貌;历史学家:历史文化古迹;投资考察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依据二:结合景区的特点

〈小组讨论,看下发材料〉

[提问]三个考察团的线路(景点)?

(一组)地理学家:黄山──庐山──长江三峡

(二组)历史学家:长江三峡──乐山大佛──丽江古城

(三组)旅游投资考察团:长江三峡──丽江古城──香格里拉

[提问]谈谈你对该线路设计的想法(思路)?

一组地理学家:有科学价值。

景点

地貌类型

成因

黄山

花岗岩地貌

岩层断裂,岩体抬升,节理发育

庐山

断块山

岩层断裂,山体抬升

长江三峡

河流峡谷地貌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二组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景点的文物古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三组投资考察团:这些景点目前有的尚未完全开发,开发的潜力很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当然任何旅游资源都具有经济价值)

[过渡]旅游资源的价值除了以上三个价值,它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是因为具有美学价值。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句诗句来感悟一下自然景观的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形象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觉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色彩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动态美)

[过渡]刚才我们作为旅游线路的设计者,为三个团队设计了三条旅游线路,从中我们也了解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下面我们再变换角色,思考下列二个问题。

角色变换三:导游

[思考]如果你是导游,如何给旅游者介绍景点,让他们很好地欣赏美景呢?

角色变换四:旅游资源的开发者、管理者

[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你在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又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篇2

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亟需创造性的旅游产品来吸引人们的目光,而将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创新的旅游模式。位于湖北省的黄冈市有着丰富的音乐旅游资源,只有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黄冈市的音乐资源,创新音乐旅游产品,才能推动黄冈的旅游经济发展。

一、黄冈音乐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音乐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音乐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音乐旅游经营者凭借着音乐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黄冈拥有丰富的音乐旅游资源,如黄梅戏,民间音乐,禅宗音乐等,其中民间音乐可谓多姿多彩,有罗田县的畈腔、浠水县的浠水民歌、红安县和麻城市红色革命歌谣、红安县的荡腔锣鼓、英山县的英山民歌、黄州区的黄州点子、团风县的丝弦锣鼓等。据笔者调查,黄冈虽然拥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但是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音乐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可以利用的音乐旅游产品比较匮乏,都是传统的旅游产品模式,音乐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常见的音乐旅游产品只有磁带、光碟、音乐演出等,缺乏像《云南印象》一样的大型音乐旅游产品。

二、黄冈音乐旅游产品开发的途径

对音乐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地营造音乐旅游氛围,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充分发挥音乐在旅游中的特殊作用,将音乐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机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去,极大地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和游客的旅游质量。

(一)保障音乐资源数量,提高音乐资源质量

保障黄冈的音乐资源的数量,加快黄冈的音乐资源市场化脚步,加强创新工作,将所拥有的音乐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音乐旅游产品。依托政府的力量,通过各种优质待遇及政策,保障黄冈市拥有的音乐资源的长久发展,为音乐专业演员提供更多的出台机会。健全就业机制,为演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留住音乐人才,确保音乐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支持,解决资金短缺、基础设备落后、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以提高音乐资源质量。

(二)发展兼容式旅游,拓展音乐旅游产品范围

在旅游的过程中向旅游者提供的所有服务的组合都是音乐旅游产品,结合黄冈市的市情,可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将黄冈市音乐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来拓展音乐旅游产品的范围。如黄冈市的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将黄梅县的戏曲音乐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随处搭建黄梅戏草台,既给演出团体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又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创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黄梅戏音乐乡村旅游线路。

(三)挖掘旅游的各个要素,开发相应的音乐旅游产品

将黄冈的音乐旅游产品开发贯穿到旅游的全过程中,在衣、食、住、行等各个要素之中,都融入音乐资源的优秀文化内。如在“食”方面,在景点附近的餐馆可以建成有音乐特色的餐馆,在旅客就餐的时候,播放有黄冈特色的音乐,让游客在吃饭的时候,也能感受到黄冈音乐资源的意蕴;在“行”方面,行是旅游的重点,旅游的重点就是游,黄冈将所拥有的音乐资源整合为一条独具特色的音乐旅游线路。

(四)整合音乐旅游资源,开拓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旅游产品

篇3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2、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3、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篇4

要害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详细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辟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足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触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非凡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导出版社,200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导出版社,2009: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3-9.

篇5

关键词:旅游活动;旅游业;发展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篇6

关键词:河南省 武术旅游 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07-03

1 引言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伴随着《卧虎藏龙》等一系列影视文化形式的传播,武术已经成为颇受国内外普通人群喜爱的体育项目。河南省作为中国武术大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武术资源,享誉海内外的少林武术和已得到科学认可的具有积极健身效果的太极拳都已经成为了河南武术的象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加之,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了深受大家希望的休闲项目。据河南省旅游局统计,2011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02.06亿元。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河南省武术旅游产业开发质量,深化武术旅游内涵已经成为提升河南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

2 当前河南省武术旅游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术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产品开发、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世界传统武术节、焦作国家太极交流大赛、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等一系列主题旅游活动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但从旅游产业开发的角度来讲,在管理、服务、深度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旅游项目种类多,但亮点少

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建设,河南武术旅游产业项目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地市充分利用当地的武术资源,创造性的开发了许多与武术相关的旅游产品,各地将区域内特色的武术拳种作为武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焦作陈家沟的太极拳、嵩山少林拳、开封的查拳和梅花拳、长垣的六合枪、安阳的弹腿等等。这些武术运动项目为当地旅游增加了一定的吸引力,但从影响力来讲,除了个别项目得到世人认可和关注外,大多数旅游产品的影响力还比较低,亮点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河南武术旅游的重要因素。

2.2 旅游项目管理乱,缺乏指导

2012年2月,河南省下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实施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有利的促进了河南旅游的发展。各地市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有力确保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就武术旅游而言,武术运动各个项目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更为科学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但目前全省武术旅游缺乏一整套完备、科学的指导规划,造成武术旅游要么单兵作战,要么盲目重复建设,既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也难以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2.3 武术旅游产品少,难成合力

虽然河南省具有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距离市场需要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在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除了少林、太极两种稍具影响力的武术旅游项目外,其他武术旅游资源的利用乏善可陈,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武术拳种难以得到有效地开发。二是在资源整合方面,跨区域联合的力度还比较小,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的融合还比较弱,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从跨区域的角度看,当前各地武术旅游自成体系,互不关联,许多项目存在重复、低效,一些内容甚至出现了相互矛盾的问题;从区域内部的角度看,武术旅游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自然风光、风俗习惯等旅游项目融合得还不够,仅靠武术自身来开拓市场显得独木难支。

2.4 项目开发能力弱,层次较低

从武术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当前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武术旅游的宣传方面,无论是规模,还是范围、时间、形式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这就使得武术这项本身与中国人最为贴近的运动,却成为了少数人的项目,加之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的入侵,使得武术旅游成为了曲高和寡的项目,观望的人居多。

二是文化内涵单一。中国武术强调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和自我精神的培养,这与当前和谐健康的社会理念相一致。而在武术旅游的开发中,则过多的强调了其技击性,忽视了其保健的功能。

三是产品开发不足。在武术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其种类、质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武术产品的开发还仅限于武术器械、音像资料等较低的层次,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强。

3 河南省武术旅游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面对河南武术旅游的现状,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全面认识当前的现状与不足,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等手段,在产品特色、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实现武术旅游的壮大。

3.1 突出地域特点,塑造品牌

河南省独特的的地理优势和武术资源分布,决定了武术旅游产业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的影响,在开发的过程中突出地域特点,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旅游产品,突出“二个支柱,三个重点”。

二个支柱分别是以登封市和焦作温县为基础的武术产品,其中登封市着重突出以少林武术为中心的相关产业,进一步深化少林武术的影响,凸显其技击性;焦作温县则要突出以太极拳为中心的健身产业,加强太极拳的影响和传播,凸显其休闲性。

三个重点,则分别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以关林、会盟台、函谷关等景观为依托的武术文化产业,凸显其历史性;以开封、安阳为中心的豫东北地区,以开封查拳、跤术、豫东洪拳、安阳弹腿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性武术项目的开发,突出少数民族的特色,凸显其民族性;以南阳、许昌为中心的豫南地区,以武侯祠、天宝宫等景观为重点的武术精神产业,凸显其传统性。通过地域之间的整合和交流,从而突出河南武术的整体性,真正挖掘武术旅游资源,实现河南武术旅游产业的腾飞。

3.2 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联动

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旅游产业实力,特别是对于武术旅游者也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种类,政府以及武术团体绝对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应当注重引导,详细调查了解本地武术旅游资源特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实现武术旅游发展的科学性、长远性。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要找准定位。在企业营销中定位是否准确对企业营销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样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必须要找准定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国内外观光者而言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武术旅游定位既要展示武术的技击性、文化性,也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感,让其真正走到武术殿堂的内部感受武术的魅力。

二是整合资源。政府和武术团体以及旅游开发企业,必须要切实担负起引导和管理的职能,相互配合,充分整合省内武术旅游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资源,促进区域内部、区域之间资源的共同发展,摆脱以往各自为政的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从而形成发展的合力。

3.3 挖掘文化内涵,注重长远

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文化,这也是武术旅游开发必须要关注的内容。

一是突出旅游文化重点。针对省内现有武术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价值,提高其文化底蕴。如对少林武术则要突出其禅宗文化的特点,通过禅意、环保、身心合一的整体风格塑造少林武术文化精髓;而对于太极拳,则要突出强调其养生、保健的文化特征。

二是保护武术文化资源。武术文化资源中必须要注重保护武术文化的特点,不能一边颂扬文化精神,一边又在影响文化的形象。特别是在一些景区,要注重创造与其文化品质相一致的环境,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现象的发生。如在洛阳关林景区,其颂扬的是中国文化中忠、勇、义的精神,如果景区附近到处是沿街叫卖的商贩、随处可见价高质劣的商品,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其文化的形象,对素质武术品牌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是丰富武术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术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武术旅游产业开发方面也要特别关注武术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使其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多方位的心理需求。

3.4 构建体验氛围,瞄准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生,旅游者已经不满于简单地坐马观花式的看一看、瞧一瞧,他们更希望能够深入到参观活动现场,亲自动手参与到活动之中,从而亲身体验活动的乐趣,这也就是近年来体验式旅游蓬勃兴起的主因。因此,武术旅游也要把握这一时代特点,积极引导游客参与到参观内容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留下永恒的回忆。

一是活动体验。武术本身就是对人身心的锤炼,只有参与到其中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因此,不妨在旅游产业中多设计几种便于参观者学习掌握的武术套路,简便易学,从而让游客领略其中的乐趣,正如当前温县陈家沟所开展的太极拳教学培训活动等项目。

二是行为体验。突出武术的某一个亮点,激发游客的兴奋点,达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目的。如可以让游客参观武术器材锻造的过程,将以往只能在影视、生活中看到已成型的武术器材,还原成具体而详细的制作工艺,使其参与其中加深印象。

三是文化体验。将抽象、浩泛的武术文化还原成具体形象的行为,使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武术文化。如可以开始少林寺一日生活等活动,帮助游客真正接触到少林僧人的真实生活,感受禅宗文化的魅力。

篇7

关键词 海南省;“十一五”规划;旅游;管理人才;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646(2009)01―0030―02

海南省地处热带,是中国惟一的热带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海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海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其中高素质的旅游高级管理人才也成为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办好旅游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海南省旅游业所需的合格的旅游高级管理人才。

1 海南省“十一五”期间旅游规划建设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

2005年底,海南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旅游强省和国际热带海岛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通过提升旅游所有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海南旅游向度假休闲游和大幅增加境外游客的转变。分析海南省“十一五”规划中旅游规划的内涵及目标,可以看出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

1.1旅游规划人才。

将海南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旅游强省和国际热带海岛度假旅游胜地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高水平编制海南“十一五”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实施改造,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因此,具有专业水准的旅游规划人才不仅可以参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及实施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旅游策划人才。

海南省具有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但如何进行海南省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及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能否走向全国和世界非常关键的因素。研发、设计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开发豪华邮轮旅游、水上活动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等精品专项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深度策划、开展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1.3市场营销人员。

2007年,海南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而同年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万余人次,海南省可招待2500万人次,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营销人员正是针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进行不同营销方式。强化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国内、国际高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

1.4旅游管理人才。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要明晰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把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力量集中到宏观产业指导上来;应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尽快建立一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为政府当好行业管理的助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使之成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主体。针对以上要求引进及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必须。

1.5旅游服务人才。

建立和健全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操作流程,实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是“十一五”期间海南省旅游业的关键;以人为本,围绕游客的需要,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结合服务需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2 海南省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面对海南省混乱的旅游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旅游业市场竞争,为适应海南省旅游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新世纪全球旅游发展的总趋势,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各大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的“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对旅游管理人才方面的需求,作者认为海南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较高的道德素质。

道德修养不仅是旅游管理人员行为的准则,而且旅游管理人员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因素和手段,它对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旅游管理人员道德素质对海南省旅游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旅游高级管理人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就无法满足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2扎实的理论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对旅游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的现代认识。除旅游学基本理论外,还应对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旅游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旅游管理者准确把握旅游发展趋势,有效地发现并解决旅游发展中各种关键性问题。目前海南省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较差,需要进行系统补充。

2.3宽广的知识面。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更新知识,增补新内容,大量接受新信息已是旅游从业人员实践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者,应不断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尤其要掌握跨学科联系的本领,以更好地做好各种旅游项目和旅游活动的管理工作。作为管理人才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旅游业又是以为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产业,它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特定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

2.4创新精神的培养。

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法上的创造力。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能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创造力,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的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

3 海南省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为了促进海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以上海南省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对目前海南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剖析,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坚持德育首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

①要加强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引导,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德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做人;

②要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竞争

意识、公关意识、法制意识和科学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从而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3.2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旅游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实践目标应成为指导旅游教育具体过程实施的方针和检验评估旅游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海南省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强调实践教育环节在旅游专业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方向,更应加强系统实践,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旅游管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又必须重视该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推进旅游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打破常规和定势,预测旅游业的前景,探索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提出新理念。为此,高等旅游教育须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育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鼓励学生提出与书本不同的新观点、新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3.4改革旅游教学内容,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

其次,教学内容的更新应在发展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能力和人际交际能力。

3.5加强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

加强对师资的再教育,要扩大旅游专业研究生和旅游本科旅游教育方向的办学规模,形成足够数量的新一代旅游教育师资。要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旅游教育的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同时有计划地组织高校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挂职培训和实习。

3.6尽快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推行启发式。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其次是教学手段的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旅游高校应将现代化媒体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由于其直观性、动态性和较大的信息容量,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小结

篇8

[关键词]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步入营销时代,对如今的消费者来说,选择度假地反映其生活方式,反映其社会群体归属。据调查,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除了考虑距离、时间、交通方式、旅游成本等因素外,越来越多的重视旅游地的品牌。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目的地在21世纪将成为时尚的附属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从旅游目的地城市甚至国家越来越多的倾向于采用品牌化技术来营销自己形象并实现形象的差异化。作为“千年州郡”、“潮人故里”的历史悠久的潮州市,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城市旅游品牌营销运动中是怎样营销自己的?

二、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

1.潮州旅游资源现状

潮州市地处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处,北回归线穿越期间,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郡,是闻名遐迩的“潮文化”发祥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称。潮州的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是粤东文化古迹荟萃之地,拥有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等众多独到的文化品牌,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还拥有“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潮州菜之乡”等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城市名片”。但是,在众多的旅游城市中,潮州的“旅游强势”并未能如期待的那样引人注目,其原因是什么?

2.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

(1)旅游产品开发问题

虽然潮州拥有众多的城市名片,但并未将其转化为旅游名片,以吸引游客的到来。潮州市的大多数旅游产品已经较为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一、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上以文化性的观光旅游为主,处于较低层级的阶段;二、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还是那些传统的旅游产品: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等,虽说被誉为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修复竣工,迎接游客,但又由于票价过高,而让许多慕名游客望而却步;三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观光类占多数,给游客带来的体验参与比较少,如位于潮州古城区能表现潮汕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甲、义、兴三巷,有莫大兴趣的游客也只是乘坐当地三轮车,匆匆的走马观花一番,未能给游客带来更多的体验。

(2)旅游品牌营销意识问题

随着国内省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潮州市也认识到旅游产品营销的重要性,而且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也开始觉醒。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旅游,大造强势旅游品牌的行动口号,但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只要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就一定能是使旅游业发展起来;旅游企业不是从旅游市场需求出发,更多的是想当然、凭感觉开发旅游产品;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来培育,而是习惯从自己利益出发,停留在旅游产品的推销观念甚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观念阶段。

(3)旅游品牌定位和宣传促销问题

很多城市在旅游品牌的塑造中只是简单的相互模仿,互相交流参观之风极为盛行,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特点。潮州旅游品牌定位方面存在着“贪大”、特色不鲜明、定位过高或过低、定位混乱等问题。在旅游品牌的形象提炼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如没有准确提炼品牌形象问题、反映内容不贴切问题,缺乏时代感问题、品牌宣传口号不洗练等等,如主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名片,强调拥有国家级名片,殊不知“中国瓷都”全国已经有5个城市获此称号,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是已有100多座,打出此类宣传口号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旅游市场竞争中,面对更为理性的旅游消费者来说,已难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加上潮州的客源市场目标基本定位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没有进一步向内陆或国外延伸,使得客源市场空间更为狭小;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仍然不够,旅游产业的广告远远没有市场规范,没有设立专项的宣传促销经费,各部门各单位力量薄弱,未能形成统一联合的促销格局。(4)管理体制问题

就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潮州市是个资源大是市,拥有较大的资源优势,但是资源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整体力量,使得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未能及时转化成为产业和市场优势,经济效益明显偏低,而又无法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潮州市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巨资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修复、改建扩建,如湘子桥、古民居、牌坊街等,但是,由于资源的管理权限分散,多头管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有文化局、园林局、文物局,这样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有时牵涉到各部门之间利益,难以迅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对策

1.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突显产品差异化

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才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体现一种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在保持观光旅游的情况下,应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上加大调整力度,创造性的提出本地区旅游的游客利益点和旅游品牌形象个性,潮州市旅游更深处的新颖性及存在于旅游吸引物中的惊奇,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出游动机,发展品牌旅游、特色旅游,探索新的旅游热点,加强旅游者高度自我参与及体验。如潮州甲第巷民居展览馆中可按照旧时百姓的平常生活景象进行恢复,并允许游客参与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体验一把纯粹的潮式生活;而在即将修复竣工的古牌坊街,除了仿古牌坊建筑带来的文化色彩及内涵之外,也要发挥其应有的商业价值——恢复旧时的繁荣街道景象,可以汇聚众多的老字号饭店、小吃、茶楼、酒吧及药店,商户们穿着旧时服装,吸引大量的游客资源,游客走在街上与商户们讨价还价购买各种物品,宛如回到遥远的旧时;另外在牌坊街可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聚集人气。

2.树立现代旅游品牌营销观念——和谐营销

“酒香还怕巷子深”。现代的旅游品牌营销应建立在以旅游者为中心和解决旅游者以及考虑到利益相关群体整体的长远利益,通过整体营销活动,强调竞争中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使交易所涉及的各方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利、和谐长久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更好地和谐共处。这也是潮州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深层思考和长期追求的。

3.准确定位与传播旅游品牌

潮州市政府根据《潮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潮州市旅游总体定位为:世界潮州文化之源,广东东大门,粤东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潮州市旅游品牌塑造和宣传要围绕这个定位开展工作。主要以下方为基础:一明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依托潮州市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二是从文化方面进行定位,深入挖掘潮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独特的潮文化资源,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营销理念与潮州市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开展统一的旅游品牌传播,旅游品牌营销经费不足是现实问题,但面对旅游市场供大于求的客观局面,没有营销经费保障就很难打开市场,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一局面。

4.理顺各方管理——有限型政府主导模式

有限型政府主导模式追求的政府主导有限性是期望利用政府的能力以低成本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其核心内涵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通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来避免市场的畸形发展,并通过更多地让市场主体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潮州旅游品牌营销理不开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但也要求管理部门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规范自身的行为,尊重市场规律,着重在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促进部门协调等职能上发挥作用,实现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观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72-03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观光型旅游是一项最基本的旅游活动,也是目前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旅游形式,如观赏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景观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民风和乡土人情等等。观光型旅游最大的特征就是旅游方式的单一性、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客户群体的广泛性和消费价格的低廉性。但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产业结构变化促使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升级,传统观光型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冷落。

(一)发展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观光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为旅游的重点,所以在旅游产业开发中以景区景点为主体,所有的规划和开发都要以风景名胜为中心,为风景名胜服务。所以,观光型旅游目前基本上都是属于短暂而低廉的一次性旅游消费,到一个地方进行旅游观光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再回去进行同样的活动。对于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来说,单纯发展观光型旅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观光型旅游的审美特性,这种旅游形式与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游客的绝大部分消费用于交通,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投资开发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二)观光型旅游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目前,如桂林、黄山、丽江、九寨沟、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其旅游产业大多是以开发山水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业,经过多年持续的投资开发之后,已逐渐形成了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发展空间紧蹙的局面。同时,观光型旅游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资源,对资源开发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很多风景名胜区由于过度、无序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促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必须把开发严格控制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这样,观光型旅游的外延扩张空间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观光型旅游的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旅游是一种关联度很高的现代服务业,涵盖了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诸多产品服务及其部门。由于观光型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及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品位、不同个性特征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因而形成了旅游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尽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强制或诱导游客进行消费活动,但这必然要以声誉的损失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代价,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观光型旅游中往往流传这样一句话――“上车歪头睡觉,下车找厕撒尿,到了景区就拍照,回来啥都不知道”。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深入挖掘、整合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国内许多传统观光型景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传统观光型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奠定了观光型旅游的基础,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热爱旅游的人们,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传统观光型景区虽然旅游资源独特、品牌知名度高,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产业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的大趋势,也无法满足景区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出现了旅游产品雷同、景区吸引力不足、游览时间较短、游客消费水平较低、停留时间较短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惯例和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来看,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提升文化底蕴

传统观光型景区面对旅游产业升级和游客需求层次的攀升以及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只有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进行转型升级,在旅游服务项目上增加创意元素,在旅游活动环节上吸引游客参与……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从以观光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产品结构升级。对景区景点进行创新创意设计,深度挖掘景区景点现有和潜在的文化资源并提升其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底蕴的提升来进一步增加游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并以相应主题进行包装、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景区。

(三)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体现体验价值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的“记忆瞬间”作为纪念。因此,传统观光型景区必须赋予文化创意内涵,利用现代科技,通过设计景区景点的虚拟体验系统,将景区景点的建筑群落和历史故事设计成3D动画或球幕电影,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通过建立虚拟操作系统,体验者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漫游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历史时空中,和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历史人物进行谈话、握手甚至拥抱。同时,还可以根据参与者、体验者扮演的角色,设定一定的故事情节,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回到了穿越时空的乐趣。

三、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在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 94号)的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增长。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创新的知识和先进的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测算,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影响运输、餐饮、零售、娱乐服务业等26个行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由广东动漫公司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透半边天。据有关方面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票房早已超过亿元,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 000万元,相应的电影图书、玩具产品等衍生品也陆续跟进,成为文化产业扩展经济链条、发挥乘数效应的最佳例证。

四、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

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其基本点是提供游客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构成很复杂,异地性和文化性是构成这种体验的重要构件。文化创意在旅游体验提供方面具有很大的适用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开发就是给游客创造一种文化体验,满足其内心的需求。而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绝不可忽视。

(一)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大型歌舞剧――《长恨歌》

《长恨歌》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九千多万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而推出的一部以唐代华清宫遗址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主要内容,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全长60分钟,包括《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章节十一幕场景,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作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通过近30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长恨歌》的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华清池景区游客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游客人数每年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一举跨越了多年来华清池游客维持在5%~8%自然增长率的台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了“西安的金边名片”。

(二)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剧――《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由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国内首家室内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剧,分为《良渚之光》以及《宋宫宴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世界在这里相聚》五场,叙述时空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同时又展望了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的美好图景。《宋城千古情》的演出,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却长演不衰十五年。年均演出1 000场,最高日演8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 000万人次,创收15亿元,成为中国夜游市场最为响亮的招牌,被誉为休闲之都――杭州市的标志性演出,为杭州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宋城千古情》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法国巴黎红磨坊和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秀”。

(三)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歌舞剧――《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作主创团队,根据地方政府牵头组成的投资方的要求,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打造的大型实景歌舞剧。然后由独立的经营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印象》系列共由五部分组成,《印象刘三姐》中最感动山水的壮美,年演出收入超过2.6亿元;《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最震撼少数民族粗犷的气势,年演出收入超过了1.5亿元;《印象西湖》最打动人的是那场人工雨,充盈着烟雨江南的朦胧意境,年演出利润达到了4 500万元;《印象海南岛》能让游客享受海边的放松和休闲;《印象大红袍》能享受到茶文化的情趣。“印象”团队通过借助张艺谋的明星效应,精心打造了一个以“强大演员阵容、政府倾力支持、科技手段参与、融入旅游线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崆峒山风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立足于特色资源优势,对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包装整合,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武术表演、生活体验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问道崆峒》的剧情介绍

《问道崆峒》是由崆峒山管理局下属的崆峒山艺术团继《黄帝问道》大型历史歌舞剧之后的又一力作。《问道崆峒》依托中国道教创源之一的崆峒山而闻名于世,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有关。而陇东崆峒学,与甘南藏学,河西敦煌学并称为“甘肃三大地域学”。藏学以甘南藏民族为主题内容,敦煌学以河西走廊的西域壁画艺术为主题内容,崆峒学以“道的生长”为主题内容,是各具特色的学术内容。

《问道崆峒》全剧约55分钟,共分五幕十一场,五幕依次为盘道、闻道、修道、问道、求道。《问道崆峒》在艺术手法上运用现代舞蹈与古代舞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得道后,与友人赤松子以棋会友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黄帝闻讯广成子的养生之术和治国之道后,三次登临崆峒山问道、求道,黄帝在统一中原后,教人耕作、捕鱼的全过程。整个舞剧气势磅薄,规模宏大,让游客在饱览山川美景的同时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和艺术盛宴。

(二)《问道崆峒》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改变了传统观光型景区以游客观光为市场定位的经营模式,阐释并赋予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观光型景区从单纯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游览观赏式旅游升级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休闲体验式旅游并以大型歌舞剧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价值。

《问道崆峒》作为一种鲜活生动、文化精深且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借助于历史典故对中国“儒、释、道”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旁白式的阐释,把沉寂的、静态的、传统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变成了立体的、可感受的娱乐体验,实现了动态文化演出与静态旅游资源的巧妙嫁接,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升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游客基础,从而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全新的命题

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