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及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及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及应用

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赛;网络;共享与推广;微课;DV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4-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提升,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能显示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与特色的指标之一,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怎样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每一位科技辅导员应该积极学习与探究的重要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每年一次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广大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与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特长、潜能,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优秀平台。辅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课题探究时,很关键的一步是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网络资源对所思考的创新问题进行学习与查新,找到尚未有人研究过的创新问题或创新点,从而确定探究方向,这一步关系着课题在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档次。如:学生发现校园中呈紫色的成熟的大叶女贞子果实未被加以利用,首先,通过实验,指导学生检验到它的果仁中含有丰富的三价铁离子[1],果皮可以作为显色丰富的酸碱指示剂。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进行查新后,发现女贞子树是西南地区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树种,净化空气能力强,它的树皮、树叶、果仁可作为药用。并且,没有查询到有关将女贞子果仁应用于实验改进方面的探究。最后,确立了开展题名为《巧用女贞子果实改进的两则学生分组化学实验》的课题方向,并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获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又如:学生想到探究《自动浇水花盆的设计》《汽车废气能转电能装置》《灌装液化气冬季防冻装置的设计》等课题,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查新后,发现已有人应用类似的原理研究过,甚至比同学们的思路、方法更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另外思考新的创新课题,或者另辟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如:代雯同学另辟新思路,想到利用花盆在缺水与浇水时的重量变化,通过自制装置,采用弹簧原理、杠杆原理、压强原理实施了花盆的自动浇水。该课题于2013年获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二等奖。

2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广

科技创新教学是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2010年至2015年,我带领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竞赛项目及实践活动,共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3个,贵州省一等奖25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59个。2014年开始,我们总结了获奖的成果与教学方法,建立了安顺二中环保创新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化学校本特色环保创新教育共享交流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课题研究,通过开设以下四个网页窗口:“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交流与讨论”“您的共享资源”,实现环保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与优秀成果的推广,该课题研究获中央电教馆“十二五”2013年度专项课题立项资格。

2.2利用信息技术,积累科技创新活动音视频优质教学资源

在每一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比赛及学校每年的科技日、科技周活动中,我们会通过照像,摄像的方式,记录科技活动内容,并通过利用绘声绘影软件,将照片、录像制作成视频动画。如:在2015年我校的科技日活动中,拍摄了“航空讲座、航模制作与飞行表演、理化生兴趣实验探究、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与交流、3D科普展”等科学活动,此外,2013年至2015年期间,我们摄制了10多个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作品的展示视频。这些积累的视频资料,为科技创新教学提供了真实、生动、直观的课堂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长。

2.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创新微课及DV教学资源

有些有意义的、成功的科技创新教学活动,老师可通过总结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如:我们总结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的科技实践活动作品,如:《节水减排生态道德教育创新探究与宣传实践活动》(获全国一等奖)、《“低碳实验绿色排放”化学实验创新与实践》(获全国二等奖)、《“绿色责任——废旧电池的回收宣传与创新利用”》(获全国二等奖)等,我们制作了《化学实验中“节水减排”创新课题探究方法》,《实验中“变废为宝”的创新方法》《废旧电池创新利用的方法》《怎样开展植物学科环保创新课题探究》等微课视频,通过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快速地、高效地了解各学科开展科技创新的方法及成功案例。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课外活动课、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DV视频制作,制作了《多功能墙面清洗刷的创新制作探究》《防溺水手臂式救生圈的制作》《生活中锌锰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DV视频。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重视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高效性为科技创新教学服务,积极开发科技创新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及媒体进行共享与交流,共同为学校、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102.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MM as reference to analyze the sci-tech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applies project network technology to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get the specific critical path method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关键词:科技创新;关键路径法(CP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ritical path method;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95-03

0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及国家相关层面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而校企合作共同创新也是高校快速发展的必然的内在要求[1]。全国各省市高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2]。在此背景下,理论与实践领域研究人员围绕校企合作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探索[3]。然而,鲜有将成熟的工程管理经验引入到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管理应用与实践。本文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校企合作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背景,利用工程网络管理技术之关键路径法提出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作为吉林省地方性农业院校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自2014年教育部倡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以来,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做了大量的校企合作的尝试与探索,创办了吉林省高校范围内首个校企合作的鼎利学院。学校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以此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取得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学校在与世纪鼎利集团合作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工程网络管理技术,开展了校企合作创新的机制与发展路径的理论、实践探索,并基于工程网络之关键路径法提出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1 工程网络及在校企科技创新管理的适用性

1.1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CMM)、工程网络(Networking Planning,NP)及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CP)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于1986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种改进软件过程的策略。CMM策略力图改进软件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技术和工具的管理。

NP是制订进度计划时一种常用的图示化建模工具,它能够描述任务分解情况以及每项任务(作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此外,它还能够显式地描述各个作业(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工程网络能够显式地通过圆圈表达每个任务开始的时间节点(即事件),结束的时间节点(即事件),并通过节点间的箭头(即任务)表达任务间的依赖关系[4]。当工程网络图中有部分事件的最早时刻和最晚(迟)时刻相同,这些事件就定义了当前工程网络中的关键路径。

通过工程网络这个建模工具,系统分析人员能够估算整个工程的进度。特别是,借助于各个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可以确定每个事件最早开始的时间、最晚开始的时间。随后,以工程网络中第1个事件的最早时刻定义为零,从左到右,并行或串行分析其他事件的最早、最晚发生的时刻。按照这个方法,分析人员不难沿着工程网络从左至右顺序算出每个事件的最早时刻及最晚时刻。

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CP)的确定。当工程网络图中有部分事件的最早时刻和最晚(迟)时刻相同,这些事件就定义了当前工程网络中的关键路径。即,关键路径上的事件(关键事件)必须准时发生,组成关键路径的作业 (关键作业)的实际持续时间不能超过估计的持续时间,否则工程就不能准时结束(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管理人员,应该要密切注视(关注)关键作业的进展情况,如果关键事件出现的时间比时间晚,就会使最终完成项目的时间拖后。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系统的及时、高效完成,管理人员需要高度关注关键作业,并在必要的前提下,增加关键作业所需要的资源才会有相应的效果。

1.2 工程网络技术在校企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应用性

工程网络图适用于复杂的工期不定情况下的多任务分析与管理[6]。在利用工程网络技术对于复杂系统、多任务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关键路径来确定系统中的核心关键任务[7]。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是一个多任务、任务间存在着时间或资源的制约关系。因此,利用工程网络来解决相应的校企合作创新,是可行的,并为校企创新的优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工程化解决方案。

当然,基于不同任务的划分、任务间时空资源的制约关系的认识不同,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关键路径[8]。对校企合作创新的管理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反馈,以不断优化这一工程管理的实践。利用工程网络技术管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的过程能力、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理念,对于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这系统工程中的任务划分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启发式原则。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管理完全可参照CMM的理念进行分析,划分不同实践域的关键活动。学校及企业要组织人力对校企科技创新管理活动进行观察、访谈,以CMM为参照分析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相关科技创新活动。

其次,工程网络技术对CMM所获取的主要管理活动与任务进行分析,明确任务间的制约关系、关联关系;利用工程网络技术获得关键路径图,得出校企合作所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或任务序列,即关键任务链。

最后,以关键路径中的任务序列表向学校及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任务分析及关键路径。从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核心业务(任务)的进程,以期及时发现阻碍因素,保障关键路径中的核心任务的完成,保障校企双方的投入得到及时的回报。

2 工程网络方法语境下的校企科技创新管理――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2.1 学校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所开展的活动即子任务分析

首先,分析学校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主要活动域,并根据各个活动之间的时间、空间、资源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DEIJEnd所示的路径。其中,学校启动校企科技创新合作工作(如图2之Start->A所示),双方签署意向性协议;校企双方的参观,双方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与沟通(如图2之AD所示);对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及合作可行性分析(如图2之DE所示);业务专项能力与研发背景的了解,潜在成果项目的分析(如图2之EI所示),形成合作的企业的资质报告;最终为校企科技合作创新的正式协议的签署提供企业方面的信息支持(如图2之IJ所示)。

其次,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制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活动域,并结合各个活动,即子任务间的资源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GHKJEnd所示的路径。其中,校企合作中所涉及的学生及教师或企业员工的业务评价(绩效)管理与评价制度建设调研(如图2之AG所示);组织保障与效益分析(如图2之GH所示);校企双方在资金与人力投入方案协商(如图2之HK所示);合作机构的建立(鼎利学院)的建立(如图2之KJ所示),合作机构运行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包含人员及工作职责的制定,事项的决定议程。

最后,围绕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法律事务为主线进行学校主要活动的分析,并依据子任务间存在的约束关系绘制如图2中StartABCFJEnd。其中,校方创新团队组建(如图2之AB所示);合作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现有项目研究本地化分析(如图2之BC所示),得到技术可行性报告;双方经过初步磋商,签订框架性协议(如图2之CF所示);然后经过校企双方在法律事务、管理、财务、人事、宣传与公共关系、知识产权等细节上的反复磋商后,签署双方正式协议(如图2之FJ所示);最后是阶段性评价,对相关事项执行与检查,可以通过会议、数据分析等定性及量化方法评价合作绩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活动域的迭代与优化(如图2之JEnd所示)。

2.2 对任务间的制约关系的再分析与关键路径确定

根据时间序列完成了子任务的划分及约束关系确定只是完成了部分任务间的关系分析。利用工程网络法来寻找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关键路径,还需要对任务间的其他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图2之DF表述了签署框架性协议需要完成双方意向性磋商及协议的签署,如图2之EF表述了签署框架性协议还需要完成企业合作资质报告的形成,如图2之HF表述了组织机构等保障可行性报告是框架性协议必要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网络技术就可以提出一个初步的关键路径,如图2所示StartADEFJ-End。由于子任务间时空、资源的约束关系因视角不同、研究人员经验等因素,可能所获取的关键路径不同。因此,需要反复论证,并以实际案例进行验证,最终形成基于关键路径的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报告。

3 结论

利用工程网络技术来显化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管理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它为高校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为校企合作的成功提供了任务视角下的时间序列管理。但由于工程网络技术应用人员对于每个任务的确定、任务序列间制约关系的分析、任务划分视角与粒度感知的不同,因此工程网络技术在校企合作管理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本文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世纪鼎利合作科技创新实践,利用工程网络技术进行了合作主关键路径的分析,为高校提供了技术视野下的管理思路,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8,30:22.

[2]张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15-17.

[3]申俊霞.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赢发展路径[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2:14-15.

[4]杨青.关键线路在工程网络计划中的作用及确定[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71,213.

[5]张海蕃,吕云翔.软件工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68.

[6]刘叶志.工期不确定下工程网络计划关键路线的确定[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64-166.

篇3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方法;集成推广;高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6-0013-03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科技型企业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中发展最活跃的企业群体,是提升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各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美国国内约90%的技术源头来源于尚未成熟科技型企业,约80%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些科技型企业内部产生,这些企业的平均创新能力是成熟企业的2倍。根据瑞典中央统计局2011年统计,瑞典全国共有约7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芬兰以高新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闻名于世,是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2003年至2005年,芬兰连续3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2011年排名第4。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创新为鲜明特征的科技型企业,渐渐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强调创新与竞争的宏观环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我国科技型企业占据了全国66%的科技发明专利,74%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82%的创新产品。显而易见,科技型企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与创新活力的群体,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国际竞争,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与扶持,促进其创新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政府责无旁贷的重任和必然选择。

2 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情况

2.1 天津市科技型企业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效果显著,天津市的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与提升。为更好地实施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扶持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基本情况具有以下特点:(1)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长;(2)科技型中小企业经济贡献情况;(3)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出及创新成果;

(4)从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及科研情况。

虽然,天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天津市与东南沿海的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中小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还仍有一定差距,技术创新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天津市中小企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1)高科技人才短缺,高层次领军人才少;(2)核心技术匮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3)研发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且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不对称;(4)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

2.2 创新方法在企业推广应用的主要进展与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科委的领导下,以及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天津市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培养创新工程师259人和仪器仪表行业创新人才100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60个,申报专利60项,其中17项为发明专利(1项已授权),43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已授权);面向企业、高校开展创新方法普及培训30场,普及6000余人。其中,丰田合成股份有限公司王鑫申报的铸AL工程费铝再利用项目,由于原有产品工艺的限制,材料利用率只能达到65%,造成了35%的材料白白浪费,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其通过创新方法培训,成果引入和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对原有工艺进行了改进,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约500

万元。

2.3 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创新方法的推广工作,存在的误区,总希望企业借助某一种创新方法或简单参照其他企业现有的成功模式进行创新,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流程环节,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解决企业遇到的所有创新问题的创新方法,同时,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所以对企业来说,引入创新方法时不应简单照搬,一定要对各种创新方法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及特点,因地制宜引入最适用的创新方法,并有机整合到企业管理创新、产品质量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创新方法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2.3.1 培训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是取得成效的根本

天津市创新方法工作在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创新方法推广的形式方面,主要是举办大型报告会、宣讲会、论坛以及各类培训班。大型报告会、宣讲会、论坛等形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受众范围,但是总体效果只是使受众初步了解创新方法,对创新方法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能完全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结合,还未有效推动企业技术人员将创新方法理论、工具应用到技术开发过程中,产生实实在在的大量的创新成果,因此,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专利申报的数量、质量方面,还不是很理想。

2.3.2 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队伍急需进一步壮大

目前天津市虽已组建了一支由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强强联合的工作推广队伍和师资团队,已具有开展各种创新方法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的实力和优势,但从长期看,还远远不能满足为更多企业提供更专业、可持续培训咨询服务的需求,因此还需进一步壮大培训师资特别是咨询师资

队伍。

2.3.3 探索创新方法区域推广新模式和新机制

虽然举办培训班的目的是让受训者掌握创新方法,但是由于大多数培训班是短期培训,多数受训者是在创新方法的简单启示下有所感悟,很难在短期内真正掌握创新方法。培训师关于创新方法使用的隐性知识难以有效传播给受训者。同时,受训者回到原单位后很难获得关于创新方法使用方面的经验交流,加上诸如环境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创新方法培训迁移的效果并不理想。应加强技术创新方法与管理创新方法的集成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联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和路径,构建联合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和管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有效模式。

3 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方法集成推广应用建设的思路

3.1 转移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重心

随着创新方法工作的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创新方法是科技型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即对创新方法的关注与需求愈发积极。创新方法推广工作作为一项创新性、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深入落实到企业,通过将创新基因移植于企业内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创新方法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3.2 集成推广多种创新方法应用

为企业全面系统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咨询服务。企业成功应用创新方法的关键所在是要建立企业独特的创新方法体系。随着科技型企业学习应用创新方法所积累的经验日益丰富,许多科技型企业发现,企业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创新问题需要多种创新方法,而不是单一创新方法就能解决的。因此,创新方法的推广工作,可以引导企业将多种创新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在科技型企业内建立相对完善的、面向整个创新链的创新方法应用体系。国际上许多科技型企业在创新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创造性地整合利用多种创新方法,并能够结合科技型企业自身应用的经验,深入地对创新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形成了科技型企业独特的创新方法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创新方法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3.3 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广应用模式

以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为主要对象,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推广模式。主要推广模式有:

点对点的个:根据企业现状与需求,在技术创新资源共享,项目对接,技术难题咨询与评估,创新方法培训等创新资源与企业之间形成点对点的专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

点对面的共:针对企业存在的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创新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共享问题,组织平台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点对面的服务。以高效率的发挥创新资源的作用,使更多的企业提供共。

自助服务:以创新方法服务平台为网络载体,企业可以将需求上传后等待反馈,或直接在创新方法网站的相应功能模块中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

资源。

会诊式服务: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平台的多个相关资源共同会诊,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服务

模式。

参考文献

[1] 和苗.瑞典:激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效[N].经济参考报,2012-04-12.

篇4

关键词: 创新人才 联动机制 形成条件 形成路径

一、引言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在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其发展中必须全面地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多年来,国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开发。由于实施这一战略及对技术和教育的重视,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多,如何使它们顺应时代的要求,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高校管理、评价标准的不断创新,适应培养创新人才新的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初,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社会精英。近年来各国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罗哈利,洛伦佐麦格纳尼,保罗萨伽德,南希圭・J,霍华德・E和丹尼尔等从不同角度着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技术创新,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模型的研究。当前,学者们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整性的统一,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与他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意识。

进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的背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更是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在我国,“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创造学”等有关创新的研究轰轰烈烈,先后出版了一些专著及学术论文等。比较典型的如:孙吉力等人基于人才学的视角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张武升(2001)、燕良轼(2002)、丁纲(2000)、段继杨(2000)、朱卫国、王廷山(2003)等在创新教育方面,着重对创新人格的涵义、作用、影响因素、培养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佟景才(2000)、刘凤泰(1999)、王英杰、刘宝存(2005)等人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了研究。

当前的研究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及有待改进的方面,本文基于系统理论,从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的建立出发,探索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运行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育的联动机制的形成条件

本节将从系统的观点,利用熵理论讨论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构建的路径。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系统不需要特定的外部效应时,系统会通过某种内部机制进行交互,从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其复杂性和精细度,动态地形成自主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序结构。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联动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效路径,其组织运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的特定外部条件。

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式系统可以与外部环境连通,并通过与外面世界的交流,维护他们的功能和结构,系统的熵值(熵值是对系统无效、无序、混沌的一种常用度量)正在减少。令deS表示创新人才培育系统与外界交流的熵,diS表示创新人才培育内部产生的熵值,那么系统总熵值为:

dS=deS+diS (1)

当deS=0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封闭的,由于内部的熵值产生的影响,联动机制并不会形成;当deS>0,创新人才体系增加了系统的混乱;当deS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必须是有限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即通过合理的开放获取来自外部的负熵。超过或是未达到这个阈值势必将对系统熵产生影响。如果开放程度不够,自身的熵增加不能被通过熵交换从外部得到的负熵克服,则创新人才培育的联动机制仍然不能形成。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是非线性系统。如果它是一个线性系统,那么包括它的元素必须是少于三个的(此时,耗散结构不会出现,因为耗散结构内部应不少于三个元素)。

4.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经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开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这将是远离联动机制的状态。该系统只有远离联动状态,系统才能不断从无序到有序,从初级到高级。开放的系统能够继续投入到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使系统维持原有的序状态,或者迈入一个更高级的有序状态。

5.建立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功能和机制。建立组织结构,适应环境的变化,避免系统结构退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了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和有效的运行效率,降低管理熵的影响。

6.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建立健全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是实现培养系统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和通信,另一方面理顺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准确的指令、计划或政策的变化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系统的熵减少。

7.自适应的制度体系。老旧僵化的制度体系将会阻碍系统目标的实现,而形成自适应的、自调节的弹性制度体系则具备适应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的可能,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应有作用,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水平,帮助管理熵减少。

四、创新人才培育联动机制的形成路径

根据自组织理论对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构建的分析,遵循系统发展的规律,努力建立自适应的制度体系和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的信息化建设。创新人才培育联动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信息交换。在多方面合作模型中,校企合作是由高校技术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碰撞产生的,高校、企业双方的供需都需要“信息”来传递。高校和企业都应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应包括高校的资源投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还包括企业的主营产品、知识储备、技术创新等。通过信息系统可以了解高校的技术供给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在合作过程中,信息系统应具备信息披露机制,使合作双方在信息透明的状况下合作,进一步减小系统内部的管理熵。通过竞争与合作,建立横向的信息传递渠道,可以使高校之间创新人才培育的信息得到流通,实现整个系统熵的交换。特别是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方法,以合作竞争与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促使团队产生协同效应。通过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指导、支持与合作建立信息垂直传播的渠道,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大学实践创新项目,并从宏观层面对高校进行指导,同时让高校学生参与当地政府的一些活动。

2.建立一个第三方平台以服务双方的合作。第三方服务平台是一个为大学、研究中心、企业、政府部门在开展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合作过程中进行管理服务的专门机构。或者成立一个独立的具有法律管控能力的技术和技术合作服务机构,为校企合作双方提供技术方面的存储和合作条件缺口信息,管理校企双方合作的协议、合同。提供双方合作的担保、协调管理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是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第三方服务平台作为外力的一方面,可推动高校集中精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的效率。

3.自组织的合作机制的运行。系统的功能,通过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系统的功能可以由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的自组织实现,促进系统内部链接的改进。在操作过程中,自组织机制能够继续交流内部和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满足外部环境需要,推动内部组织结构的制度和自律的职能分工,从而优化校企合作制度。

4.加强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推动系统联动的必要条件。各参与主体的合作,需要由激励分配制度和沟通渠道来保障。约束机制由目标约束和行为约束构成。目标约束是以明确合作双方应达到的目标为前提,以目标实现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约束;行为约束要求双方约定特定的条款,以指导双方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能推进校企合作管理熵的减小,达到自组织的联动效果。

五、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的不是仅仅由学校或者政府或者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相关方面共同面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有效实现。因此笔者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由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参加的系统,研讨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协商提高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中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问题,即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各子系统和整个系统负熵的增加,最终达到高校、政府和企业协调联动、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余际从.在中美比较中审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5(3).

[2]Rom Harry.Modeling:Gateway to the Unknown.Elsevier,2004.

[3]Lorenzo Magnani,Nancy J.Nersessian and Paul Thagard.Model-based Reasoning in Scientific Discovery.Kluwer Academic Press,1999.

[4]Howard E.Creativity,Psych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Springer,2005.

[5]Dean K.Simonton.Creativity in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Daniel Kothbart Explaining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Metaphors,Models,and Meanings.The Edw in Mellen Press,1997.

[7]王耀农.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6).

[8]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9]王扬,等.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03).

[10]何钟宁,等.科技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途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10(10).

篇5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一项入门课程,只有扎实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内容,才能更深入地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基于此,必须确保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但大数据时代下,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1.改变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依然对学生进行说教引导,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大数据时代下,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渗透。基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开发的思维,不可对学生的思维加以束缚,而是在大数据教育资源下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自主学习。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实现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对历史教学效果、问题档案进行分析。教师不能通过自行查阅档案,来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分析不同教学方法下的教学效果。但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之后,教师便可以快速分析不同时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同教学方法下得到的教学效果。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教师便可以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以便于更好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进与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过程中,也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再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场地加以约束,而是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教师备课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可选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速度大大提高。为确保课程教学水平,应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课程特征、教学要求、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应根据市场需求,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明确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根据,在教学内容中引进一些未来就业时学生需要用到的内容,如UI设计、网页设计等。同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上存在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除了要学习课程教材内容之外,也可以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灵活运用,选择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拓展视野,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其次,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可以采取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以教材内容、网络学习资源为主要内容,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能快速掌握。相比较于常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来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自由,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教师的指导与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评的过程中,为保证真实性、客观性,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对学生各学习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各学习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更科学地进行点评。

3.加强实训室建设

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涉及到诸多实践方面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应加强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基地。大数据时代下,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虚拟实训室,其指的是,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化准确描述出来的虚拟实训室,其通过构建实训的集成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训。借助网络虚拟实训室的高度模拟性,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学习各种复杂的计算机相关概念知识,也可以对相关技能进行学习。例如,借助网络虚拟实训室,可以学习网络故障诊断方面的知识,以引导学生对已出现故障问题的网络进行检查、测试,学生通过虚拟测试,可以得到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确保学生的实训效果,可以为学生安排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完成之后,再进行效果评价。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过程及结果,并要检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意识是否得到提高。一项实训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负责点评学生的任务实际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作出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训任务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获得荣誉感。

篇6

关键词:单元课型教学法;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手段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养,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仅仅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以及编写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的水平上,而要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的基础上,具备解决生产、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如何发挥计算机教学优势,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1活用单元课型教学法,实现教学最优化

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思想,努力创造启发式、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边上课、边实践,带着问题学,带着理论实践,增强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和特色,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规划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按相应课型进行教学。课型分为以下几种。(1)自主学习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自主探究提纲、导学案和任务书,提供恰当的阅读材料和思考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通过读书、观看微课视频、实验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2)启发引导课。教师围绕并突出单元重点及难点,采用精讲、典型实验、课堂讨论、演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讲清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尚未理解透彻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创新能力。(3)复习巩固课。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归类,系统整合知识,形成结构化体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忆、清、析、练、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探究实践课。其一般步骤是:问题—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应用。教师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综合、类推等方法不断提出假说并围绕假说进行推理;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论,关注拓展,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拓展与探究;进行实验教学的评价,编制评价量表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综合运用于实际,培养实践能力。(5)纠错提高课。指导学生分析作业和实验操作中错误的原因,举一反三,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针对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进行巧妙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践证明,活用单元课型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科学选用不同的课型教学法,并结合实际将几种方法巧妙、有效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优补差成效显著,实现了教学最优化。

2运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1]是以“案例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开放式、互动式新型教学模式。精选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相关性、实践性、紧密联系实际的案例项目作为被剖析的对象,以“项目”为线索,以“案例”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设计出一个个教学案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共同寻求实现途径,教师采用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析疑解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教学过程包括:情景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订方案;自主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评估检测,拓展升华。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引路人和鼓掌者两个角色,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结合项目实际,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2]。

3应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培养创新思维

自主探究学习法,采用“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学习法[3]。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自主探究提纲,在导学案、任务书上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需要解答的问题、自学结果的测验,并提供恰当的阅读材料和思考线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初步感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征,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交流、讨论、操作等,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思维发展训练。精心设计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题型类似的习题与实训课题,学生通过网上自测,分层次、分步骤训练,实时检验、评价学习效果,并自我检查和反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例如,学习《Photoshop软件图形编辑》时,搜集、展示知名大公司的标志图,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设计,绘制出各式各样的原创标志图,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教师先演示各类型编辑精美、个性鲜明的校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设计灵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以“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操作“窗口”“菜单”等。

4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全面深入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视频、音频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疑探究。例如,讲授《计算机发展史》这一章节时,把“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四代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三部分内容通过播放图文兼备的幻灯片、视频进行讲解,学生直接获取全面、直观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讲授《Word操作》时,图文混排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按步骤轮流演示,其他同学观看、评价,使学生们在操作与互评中提高实践水平,同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计算机组装》这一节中,利用多媒体光盘直接演示视频,同步配合音频介绍,使学生能多角度、直观、立体看清楚计算机全部构造。在《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循环结构章节教学中引入微课。实践证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灵活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补充,发挥最大效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5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

开发校园网络平台,合理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文本、视频、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自学光盘、名师讲座、专题讲座、各种相关的网站资源链接,实现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网上图库、网上课件、网络教材、网上微课视频下载等,共享学习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主页,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前沿知识到网上,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面、开拓视野。在BBS论坛、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同学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实现异地实时交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建立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要求学生上传作品,学生们可以互相浏览作品,相互学习、修正完善,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反馈,按小组进行积分评比、分阶段统计分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思想感受、独特设计、知识理解、任务成果、个性特长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掀学习。同时,也为收集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作品比赛和本校优秀作品展示服务。

6结语

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教学必须采取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坚持走“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生产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将理论、实践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其优化组合的研究和实践,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红艳.“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91.

篇7

一、运用多媒体,结合科技课堂,化静为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一个活灵活现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将传统的“填鸭式”变为“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以课本、黑板为主的讲授媒体变成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进行“钢针浮在水面”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钢针浮在水面的视频,让学生沉浸在这个所谓的“魔术”中,然后给他们提供餐巾纸,浅水碟、钢针、清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让钢针浮在水面上,经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有的学生实验成功,有的学生却怎么也不能让钢针浮起来。总结实验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的张力”的相关知识视频,直观的视频讲解,动静结合,不仅让学生了解水的张力概念,即水表面层由于分子引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沿表面作用于任一界线上的张力,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钢针能浮在水面,让他们觉得既轻松又新颖。

二、运用多媒体,结合视频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关于宇宙的相关科技知识,如果单纯地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理解的。例如《月相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月亮在一个月到底是如何变化的,什么时候是满月,什么时候是新月,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录像、视频剪辑、制作课件等手段,把整个月亮在一个月中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月相的过程,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并进行月相制图,这样能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官,真正的去理解到这些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结合生活实际,化忆为现

科技创新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了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技实践能力。如在热胀冷缩这个知识点里,我告诉学生我们的公路都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但是每块中间都有缝隙,铁路修建中间也是留有缝隙,虽然学生知道这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必须这样修建,但是这些没有多媒体展示,学生一时半会儿很难回忆起铁路和公路的构造,但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将铁路、公路的图片、视频直观的显现在学生眼前,这些相关的科技知识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离不开人类的现实生活,生活中也离不开科技的应用。

四、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参与,化难为简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课堂上,学生把自己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收集到的各种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图片和资料,学生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对其他同学进行介绍,这种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五、运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科技创新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授中国的航天工程,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和粉笔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科技创新课堂的思想教育功能。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科技场景,再现科技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科技创新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活动性课程。具备进行科技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科技创新课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技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技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微信;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25-03

一、引言

我国本科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要求。顺应历史潮流,一大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类院校定位于培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人才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不断尝试与摸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策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当今社会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需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了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沟通工具。其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校园传递信息的新方式,已成为大学师生的宠儿。学生用户基数大、依托QQ平台、人性化、互动性强、可发送语音、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信息优势,使微信对于高校广大师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和粘性。如何通过微信这种让人乐此不疲的新媒体形式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让大学生爱上创业、敢于创业,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浪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弊端

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在技能应用上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学生日常交流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求。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还是采取“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普通授课的方式来给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即使通过将学生竞赛融入课堂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依然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毫无个性可言。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除此没有其他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自己的各种想法无法得到指点,无论是学生学科竞争中的创意还是真实创业中的点子,都无法得到共鸣与升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沟通陷入困境,这种僵化状态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甚微,成功案例也具有偶然性,众多优秀学生潜能无法发挥,创新创业无疾而终。

2.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尚待健全

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就业办等部门组织,由于这些部门是并行关系,相互间不具制约作用,如果是各种学生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在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中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责权不清晰等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以教育机构作为载体和基础的,一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形不成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成效甚微,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应用型本科师资相对于高职院校,学历与职称略占优势,但实践能力略显不足,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院校,科研能力不足。正因为这样尴尬的角色,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从事管理或者行政职位的教师兼职担任,特别是创业教育很少有专任教师。为了响应国家近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方针,很多毫无创业经验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的专任教师硬着头皮上,以传统授课模式照本宣科,通过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只谈理论,毫无实践可言,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除了以上3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没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缺乏、学校重视不够、受传统文化制约等方面也是限制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优势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蓬勃发展,高校校@环境下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软件已经成为校园师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工具。大学生在新型的沟通方式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更乐意通过微信这种新型社交工具来与人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这些微媒体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挖掘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能。毋庸置疑,构建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明显优势。

1.微信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开创了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

微信平台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播快捷,传播形式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并且不受时空限制。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市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9

【关键词】:水工环 地质勘察 技术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技术的理论发展历程,则由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的全过程,当代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地质学科理论实践于各工程建设领域并相互渗透,互补应用。因此,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的应用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两学科不仅是不可分割的两门相关相同专业类,而且在国民建设项目中两类专业相互依赖生存。工程建设的属性统归为水土岩三者之间内在的性质,例如:利用地下水资源作为工农业及居民供水,需依托地下水储存空间在岩与土中的立体空间分布和适宜的地质条件来满足地下水的生存和开采利用。涉及岩土工程与水文及工程地质相关领域极为广泛,例如:城市地下建筑基坑中的水文及工程地质问题,需要各项试验结果优选计算参数,供基坑设计与施工使用。与地下建筑相关的地下水的抗浮问题,建筑物地下基础的岩溶地下水的防治与治理问题,矿山开采的边坡稳定及矿床开采的充水影响问题,大江大河及水库大坝防渗及岩土体的结构稳定问题,湖泊淤积治理问题,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铁路、公路、桥涵、以及过山、过江、过海的地铁隧道等建设工程遇到的岩溶、软土、冻土、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环境地质灾害问题,都是紧密依靠当代水工环地质与岩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解决。也是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

1.水工环地质的概述

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被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崇的大背景之下,各国都将其引入更广阔的空间。伴随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球经济、资源、环境,各国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都进行了调整,相对的,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界限在传统意义上被打破,现在发展的趋势就是对水工环一体化的研究,它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信息量大、功能多样的态势不断出现,环境地质学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2.水工环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水工环地质工作一直处在国家、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沿,但是仍需“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在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中尚存在如下亟待改进和加强之处:

(1)大调查队伍不健全:为了适应地质工作由资源型向资源+ 环境型转变,中国地调局机关成立了水工环部,极大加强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管理能力。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仍然是地质大调查的主力,而目前尚未培养出足够多的具有较高战略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中青年骨干队伍。

(2)国家层次的地调项目不够:目前水工环大调查项目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覆盖全国,但是,由于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像“4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鄂尔多斯周缘地下水”,“长江中下游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等反映国家意志,具有较强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项目不多。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水工环地质工作全面规划,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效益。

(3)成果转化亟待加强:“长江中下游水患区地质环境调查”、“黄河中下游地质环境调查”、“首都圈地区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等许多项目已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应该尽快将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推向社会,力争参与到这些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建设计划中去。

3.水工环工作的建议

(1)工作部署原则:水工环地质大调查工作部署原则,总体上必须以副总理提出的“一个根本转变,两个更加”作为开展工作的战略方针,以寿嘉华副部长提出的“四个定位,五个提升,九个部署”为工作重点,它要:①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水工环地质工作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诞生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②全面提升调查水平,更加代表国家意志。③应具超前意识,并服务于全过程。因此,应该及早开展以生态环境地质为主题的三峡库区地质调查,重点了解库区第四纪地质与库岸变迁、移民迁建区人工开挖与地质灾害、25°以上斜坡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2)加快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以水工环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尽快完善我国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真正体现国家意志,并以此作为编制实施计划和项目申请立项的依据,通过数年的努力,真正使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4.水工环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是以处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而地质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使用GIS技术的优越性,从而使该项技术在地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新近形成的环境地质学科中近30年的应用,走过一个从定性评价到半定量、定量评价,从指示要素分析到计算机模型模拟,从单一解译到综合方法互补等阶段,充分显示了其信息量大、宏观、快速、节省经费,且具有多时相动态监测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大型工程选线(址)、区域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预测及地质环境评价预测等领域。

(3)物探技术,由于物探技术能提供多种描述地质材料的物理参数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和不破坏地质环境的优点,在水工环勘查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几年来,在时空域内利用高分辨率技术勘查地质目标的成功,使水工环物探勘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水质测试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分析原理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这两类分析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特点,扬长避短,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分析化学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好这两类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物理、物理化学性质(光谱及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并使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测试方法。目前在水、工、环测试中主要应用以下各类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同位素测试。

总之,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都是地球地质大学科的支学科,两个支学科的共同持点与目标相互一致,都是怀抱地球,面向大自然,为地球的永生及人类与大自然生命的存在,用自身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去了解自然与改造自然。这就是本行学科共同持点与目标。水工环与岩土学科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互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同属自然科学。用学科过硬知识与技术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学科的理论体系还得依靠多支学科合作,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水工环与岩土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将有新的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1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最基础的一项计算机使用技能,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一种操作技能。

1普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计算机应用已经达到普及,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成为了高校的一门普及的公共课程,而教学的对象也不只是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中学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已经非常熟悉和掌握,某些刚进去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层度远超过书本上要求的掌握层次,发展不均衡。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计算机知识的重视层度不同,也许在某些刚入学的一批学生来说,因随着家庭计算机的增加、网络的发展,他们本身在入学前就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有一批来自农村或山区的学生,因资金问题造成的硬件设备的缺乏,或因交通不便以及对网络信息知识缺乏认识和重视,导致对计算机无知。对于这种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层度不均衡的现状,严重的影响了此门课程教授者对本课课程的同步进度教学的开展问题。另外,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能力也不同,比如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本学期一共教授五个班,其中一个班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此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层度远高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教学进度的完全协合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及上机实验相结合,由于学院教学的硬件资源有限,讲授与上机实训的课时量是

按1:1的比例实施的,像计算机基础这类主要以操作为主的学科,用教室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占总教学方式的一半的现象,对学生的技能知识掌握是很不利的。

目前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由有经验的教师来传授,而在教学工作中传授的重点是教学的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多年来轮回运用,教学方式单一且保守,加之教科书多年不换,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更新换代最快的一门学科。往往我们的学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都是通过研发机构试运行之后再经过翻译后才传到我们学校来供学生学习,而在此期间也许已经经历了多年。所以我们的学生很难学到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在大学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下课铃响教师就结束教学内容,课后师生互动太少,上机实训的机率本来就很少,校外实践的机会就更少,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能力。施教方法决定学习效果,所以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由于每年入学的学生人数不能预定,当某年度学生人数多于教学资源,造成教学资源跟不上。而当某年度学生人数少于教学资源时,又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计算机这类更新换代飞速的学科,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量大的问题,使高职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接受新的培训,长此下去,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很不利的。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局限性。

对于计算机能力考试过级问题,本院学生需要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太过于简单,只需要掌握好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及简单的操作系统就能轻松的过级,这样对学生来说挑战力度不够,不利于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不实用于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要求。

2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从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术远达不到开设此课程时所预想的结果,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愈发显得必要与迫切,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教改意见。

1)安装多媒体监控教学全过程。在每一间教室和机房安装多媒体监控系统,老师在机房操作的过程和经过可以完全的录制下来放在教务系统网上,学生如果有没听懂,或听懂了又忘记了的情况,可以通知网络调出当天或以往任何一节课的所有教学过程,以便复习。对于一部分非本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现场录制的真人教学过程自学,达到一专业多技能。

2)按志趣分组教学。因众多学生的志趣与能力不尽相同,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来对应不同的学生,将会磨灭具有一定计算机方面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对没有掌握一点计算机技能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层度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来采取相应的分层次教学,把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学生分小组学习,甚至分文理科学生,进行项目式的教学。

3)激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首先模拟外部企业、公司招聘流程,使学生了解社会企业、公司对应聘者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知道学好计算机基本技能是出社会前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利用实训周带学生实地考查、调研,让他们了解社会上有哪些工作是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让学生自已有紧迫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学好此门课程,将无法融入这个信息化社会。另外,多表扬少批评,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创新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在更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尤为重要并势在必行。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教研活动以及鼓励教师开发科研项目等来提高在岗教师的业务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学方法与理论、计算机在社会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