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服务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服务业发展报告

篇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非首都功能;协同发展

自2000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型社会,且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这样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加突出,但北京的土地、环境、基础设施等制约着养老业发展,而河北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的自然社会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等条件为承接首都养老服务产业功能提供便利。

一、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北京养老问题严重,养老产业亟待发展

北京早在1990年就进入了人口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三化并存的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8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突破30万,占16.2%,失能老人占5.5%,空巢老人占到一半,另外还有失独老人0.7万人,而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北京市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长。与此同时,2012年北京养老机构床位仅为7万多张,到2015年,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在2万张以上,且处于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价格太高的窘境。北京养老服务业发展任务艰巨。

(二)河北紧邻北京,地理位置优越

河北环首都的13个县市基本都处在北京的“一小时经济固”内,交通便利,与北京联系紧密,既方便老人出行生活,也便于子女探望。同时,河北的涞水、涞源、易县等地有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可称之为北京的郊区,非常适合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河北具有充足的土地、人力等资源

北京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众所周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面积只有河北总面积的8.7%,可谓寸土寸金;且劳动力成本高,增加了养老产业发展成本,阻碍高投入、慢回报的养老产业发展。而河北则具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且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力成本明显低于北京,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引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强调要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等新格局。同时倡议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这一政策导向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转移提供依据。同时,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订的《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地要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等措施,也表明政府的政策趋向于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

二、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拥有上述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自身仍存很多不足。在硬实力方面,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北京,大多数民办养老机硬件设施不足,距养老机构的建筑标准相差太多,且河北省的老龄化程度虽不如北京大,但也相对较严重,养老缺口压力较大,降低其疏解功能。在软实力方面,河北的文娱等活动落后于较发达的北京,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且当前河北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偏向中年女性,受过的相关专业培训较少,综合素质较低,阻碍养老服务的进步。同时,两地的老年人在享受医疗保险方面存在难题,老年人需要经常看病就医,但目前河北和北京没有实现无障碍的异地报销制度,如果不返回参保地,就存在异地就医报销时的不必要麻烦,阻碍河北对北京养老产业的承接。

三、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北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提高居住标准,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达到让其满意的最大效果。同时,增加养老机构点的设立,政策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开展,增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发展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使其为老年人提供最舒适合理的医护服务;同时应使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多样化。老年人一般都长时间远离子女独自居住在养老院,其内心孤独脆弱,希望有子孙陪伴,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可满足老年人思念亲人的内心诉求,多样化可满足老年人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帮助老年人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最后,政府应改善异地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管理,在河北和北京之间建立一条统筹医疗保险制度的通道,使得在河北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可以实现异地就医、异地报销直接在当地有关部门办理,减轻老年人医疗报销的负担,解决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提高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新乡高新区 现代服务业 创新发展

从2016年5月,苹果公司向滴滴打车注资10亿美金到同年6月上海迪士尼两周试营业的百万游客量再到世界知名企业对中国的扩大布局行为,无疑不彰显着现代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现代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在满足本国强劲的消费内需的同时,增加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需求,也缓解了国内紧张的就业压力。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演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必然发展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服务业不能完全取代工业的情况下,如何将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融合是我国目前最好的选择。十以后,我国现代服务业也被给出了更清晰的规划路线,即以产业集群化效果呈现的创新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形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然展示出完美的现代服务业形态,例如:阿里巴巴所在的杭州高新^的先进信息服务业园区,传化公路港的现代物流园,深圳的科技孵化经验以及厦门市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措施均为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对于新乡高新区而言,其在“十二五”期间,也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现代服务业“2+1”主导产业模式,并于201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高新区,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乡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5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新乡高新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区服务业总量实现持续增长。2015年,新乡高新区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7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0亿元;完成增加值20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730亿元,实现净利润91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截至2015年末,新乡高新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家,各类研发中心及试点工作站69个。其中,华兰生物制药市全球首批生产出H1N1流感疫苗的上市公司,而拓新生物公司所研发的核甘合成技术则打破了日本对此技术多年的垄断地位。

二、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虽然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来说存在规模偏小、偏弱和偏传统的特点。目前,高新区企业分类多集中在流水线、代加工等形式的制造业,且规模较小,其在行业内几乎不存在竞争优势。这与产业集聚形式的经济发展规划路线是极为不匹配的。尽管高新区现拥有高远公路养护、华兰生物、拓新生物等自身具备创新性企业,但由于全区其他企业与之关联性较小,且较为分散的现状使得这些创新性企业的带动性相对较差,尚且未发挥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创新性配套行业匮乏。

(一)信息服务业

现代信息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若想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信息化服务首当其冲。截至到2015年底,园区内已有甲骨文、青峰网络、360点搜以及盘石软件等数家电子信息企业安家落户。但是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难以从价值链高端环节切入,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高度。此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知名企业较少、自主产业缺乏、技术含量偏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空间明显受限。

(二)现代物流业

目前高新区物流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小、弱、散的特点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对于符合产业集聚的现代服务业来讲,缺乏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金融等物流增值服务业务环节;再加上空间布局的缺失,各单位缺乏有效衔接,同时公路、铁路以及航空协调能力的尚且不足等缺点使得高新区物流业难以满足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要求。

(三)科技服务业

科技领域同样存在资源配置分散,不能提供完整服务链的缺点。而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业务中,科技金融、科技咨询以及创业孵化等综合科技服务方面较少。同时由于各服务机构的数据和信息不够公开、不共享的问题也使得科技服务业的企业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四)现代金融业

高新区现有金融消费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产业基金等新金融培育不足,同时缺乏“量体裁衣”式的金融创新产品,创新速度之后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新区多以中小企业为止,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才匮乏。目前高新区产业服务业人才短缺较为严重,尤其在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其只要原因在于我国本身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人才较少,再加上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自然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驻扎,导致处于内陆三线城市的新乡高新区人才结构失衡,高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而对于科技服务业来说,其在人才选择方面要求更高,只有同时拥有技术、市场、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引领创新。

三、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建设特色园区,加强园区间协作

1.基于“成本最小化、处理能力最大化、专业程度最大化”的处理原则,目前新乡高新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医药物流园、第三方物流园、电商物流园等特色园区。充分发挥佐今明等龙头医药企业的带头作用,并且强化与本区知名企业(如华兰生物、拓新集团、海滨药业)、连锁零售药店形成战略合作计划,积极推进医药物流技术设备投入,保证医药仓储、分拨、配送以及信息追踪的全程物流服务。除此之外,园区应当积极与郑州航空港医药产业链服务形成对接,将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的优势推广到更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加大电子商务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建设,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在网络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减少物流配送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以第三方物流为保障,实现各产品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

(二)加强人才培养、吸收战略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吸收机制刻不容缓。首先,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应当对高端人才和专家提供公寓;应当重点表彰为高新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人才兼职计划。其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实现全国人才招聘网络,面向全国招聘人才,另外组织人才招聘小组开展全国性质的招聘活动,力争引进高端人才,成立创新团队。第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同时大力推进与当地政府、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与清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辅助成果转化;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内人才提供从研发到经营的相关政策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最后,落实人才政策。新乡高新区管委会应当持续推广并实现现行鼓励政策,例如去年出台的《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新乡高新区突出贡献高级技术人才奖励办法(试行)》和《新乡高新区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才支持政策。

(三)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优势,积极发展园区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力度较大,并且针对区域间的发展提出可执行计划部署,随着“一带一路”、“郑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计划的落实,省政府、市政府业根据国家的一系列优待政策进行解读,同时根据河南省、新乡市的区域发展现状先后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例如:2015年3月新乡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印发新乡市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对于现代服务业几大领域中所涉及到的土地、税费、财政资金、金融信贷方面都给予的详细的可申请减免政策具体条件。除此之外,在2015年颁发的《新乡市“企业新三版”挂牌工作3年行动工作》为高新区辖区内科技型企业括宽了融资渠道。为此,高新区应当高度重相关法规政策,积极出台符合本区发展路线的配套政策,抢抓机遇,积极引导并辅助企业能够最大限度享受目前政策支持。同时,新乡高新区应当持续邀请基金团队莅临指导,为本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系统实用的专业培训,提高企业对于政策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产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2]徐磊.我国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16.

[3]陈鹃.河南省集聚发展问题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6):50-51.

[4]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5[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生产力;基层;促进中心;经济建设;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79-02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以科技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为企业组织各种科技力量为手段、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科技服务实体。《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指出: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前提及以深化企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力及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为目标的科技服务机构,同时生产力促进中心承载着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任,即积聚尽可能多的创新要素,开展系列专业化服务,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升级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科技对区域社会经济及科技事业发展的支撑力。从1992年4月首次提出至今,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其服务能力已得到较大的提升。目前,生产力促进中心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及增强企业技术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2012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1158家,占全国中心总数的59.85%(见表1)。另据2013年资料显示,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有1283家,占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60%(见图1)。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所占比重之大,对我国经济建设及科技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之现状与弊端,提出初步改良对策。

一、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之现状与弊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地方对科技发展的逐渐重视,各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科技服务更具特色,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着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宗旨是为企业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那么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必定对此项服务工作的成效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虽有明显增强,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相比,依然有待提高,比如多数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企业均为经常接触且较熟悉的客户,如此表现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创新服务意识淡薄;生产力促进中心往往被动开展系列协助科技部门的事务性工作,且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未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如此表现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二)公益体系尚待健全

现阶段,全国各省、市、县区均建立起生产力促进中心,且以综合性业务为主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约占80%,而此类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多承担着政府外延,如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科技统计分析、受理及评审科技项目等,此类业务体现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由于大部分业务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因此无法收费,虽然某些业务属有偿服务,但获取的服务性收费却难以满足自身生存及发展所需,再加上大部分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由于编制问题,是与另一个事业单位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增加工作量却没有增加收入甚至工作经费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有些工作的开展就具有一定难度,从而导致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公益性职能逐渐淡化,甚至缺失。

(三)科技服务创新不够

我国各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较为规范的工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为地方科技服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地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较从前有所改变,生产力促进中心所提供的系列科技服务往往未能紧随新形势新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即始终采用原有的工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从而导致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的创新能力低,并最终影响到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成效。

二、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工作之改良对策

鉴于以上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之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良,以促进其科技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

(一)抓住机遇,改善服务环境。

自2011年以来,国家科技部相继颁布及修订了系列文件,如《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二五“规划》、《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细则》、《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且文件纷纷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全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等,为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空前的发展机遇。各地区科技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相关细则,在硬件、制度、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让科技人员愿意服务,乐于服务。同时,科技人员要以科技服务为己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并提升自身的科技服务水平。

(二)立足公益,强化服务意识。

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由于科技服务投入大,收益甚微,所以一直是科技服务的盲区,却是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理应转变观念,立足公益,努力为农村和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作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人员,应落实好下列工作:

1.将科技服务作为考核科技人员年度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服务企业数量、服务项目、服务次数、服务成效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评。

2.党员牵头,下基层,接地气,联系群众转作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所在支部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组织人员到农村,到小微企业,深入考察,详细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不能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判断企业需要什么。现在农民和企业需要的往往不是种植栽培和生产技术,倒是营销手段,如电商,微商营销等。所以,科技人员要对接好农民和企业的需求,结合发展实际,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能力。

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高低,势必影响到生产力促进中心整体服务水平。由于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人员编制较少,人员结构比较简单,人才储备较少,因此应该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全员参与学习培训。定期组织本单位全体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让每个人都成为“能服务,善于服务”的“服务先锋”。二是在服务中学习。要以谦虚的学习的心态,与生产或销售服务一线人员深入沟通交流,在服务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进步。参加过服务一线的科技人员经常会发现,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自己以前书本上所学到的,其实是非常肤浅的皮毛。遇到实际困难,要设法帮助服务对象向专家求助,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要纵向学习,横向合作。组织业务骨干向更高级别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学习取经,而且加强与同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和经验交流,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及技术转移业务联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还要与兄弟单位,本地区行业协会、学会以及研究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科技服务。四是引进人才。根据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需求,适当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和综合型人才,改善中心的知识结构,增强本中心潜在的服务能力。

(四)着力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也应该不断创新。由于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面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民,为此,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开展培训。1、培训农民。组织农业、网络技术专家深入农村,教授他们农业生产所需机能,并让他们学会主动通过网络认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学习先进的网络营销手段,逐渐培养他们科技兴农的意识,同时结合农民自身实际情况,找出适合他们的农业发展道路。2、培训农民工。中小微企业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问题,但农民工缺乏专业机能。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要想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就应该大力开展农民工机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机能,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二是针对行业共性问题,搭建公共服务平台。1、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缺乏资金的问题,中心应该与银行机构合作,搭建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2、针对中小微企业生产设备、检测技术装备薄弱的问题,中心应该组织企业建立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并联合质检部门建立产品检测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检验认证服务。

三是联合企业战略发展研究专家,为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协助企业制订发展战略。包括产品发展战略,专利战略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帮助企业做强做大。

结语

目前,我国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实践虽已初见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为此,各基层生产力促进中心要紧紧抓住社会转型的大好机遇,提高促进企业发展的服务意识,大力培养人才并着力创新,切实提升服务水平,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4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07〕132号)和《关于加快发展民生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44号)文件精神,为加快发展我市服务业,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重要意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扩大消费,富民惠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市正处于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期,已具备支撑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此,各级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总体要求。按照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和“突出一条主线、加速三化进程、推进四大战略”的总体思路,坚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举,促进三次产业紧密结合、互动发展。为工业化提供增长动力,为城镇化拓展就业空间,为市场化注入发展活力,为产业化提升服务水平,为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使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业富民的带动力明显提高,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内,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达到220亿元,人均达到3000元,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50万人以上。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健全,服务设施完善,市场功能齐全,规范化运作,现代化水平较高,辐射力较强的服务业发展网络。

二、发展重点

(一)优先发展为建设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提供动力的生产业

大力提高我市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速度,以现代物流、信息、商务、金融、科技等服务业为着力点,建立互为保障、互为促进的机制,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形成与之配套、为之服务、并引领其发展的生产业体系。

1.强力打造现代物流服务业。坚持“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狠抓西外综合物流园区和南外化工物流园区建设。对园区实行功能分工,以产业招商,以特色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和关联度高的项目,形成特色产业群,着力打造*物流产业链。统筹规划建设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构建川渝鄂陕结合部物流枢纽。大力发展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生产商参与的分销物流配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物流配送和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服务体系。探索与电子商务、会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租赁等新兴行业需求相适应的物流方式,逐步形成一批大中型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专业物流企业。积极引进资金,设立采购配送中心,改造我市相对薄弱的物流配送业。通过对外招商引资或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连锁企业面向社会,采取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形式,打造培育第三方物流龙头型企业,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条。

2.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骨干基础传输网的带宽和传输速率,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及网间互联的要求,建设高水准的集数据、语音、视频服务于一体的大容量、大带宽、多功能、多业务和开放型的城域宽带网络。发展宽带接入服务,到2010年,全市宽带上网用户占整个互联网用户的80%以上。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为重点,推进软件服务。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全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政务公开、公文传送、网上审批、网上办公,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公共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推进传统工业、科研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社区和家庭等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2010年,电话普及率达到45%,互联网用户达到25万户以上,邮电通讯业务收入达到25亿元。

3.创新发展商务服务业。将广告会展、法律咨询、信息管理、会计审计、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商务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对待,理顺政策管理体制,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全力参加西博会、厦洽会、广交会等国内知名展会,不断创新各类具有行业特色的展会活动,积极承办各种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展览和会议。依托我市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努力培育秦巴地区综合和专业性较高的展会品牌。支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创办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民主、协商、公开、公正”的方式运作,促进各类商务服务业从分散经营、盲目竞争到联合经营协调发展。

4.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加快科技评估、研发、推广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高中级专业科技人才,逐步形成与一、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科技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本地特色产品科技含量,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

5.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保险和证券业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争取国内外银行、保险和证券企业在达设立分支机构,完善服务网点,创新服务品种,改善服务质量,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二)大力培育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的消费性和公益业

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的思路,完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着力推进旅游、餐饮、居民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改造升级速度,壮大发展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终端消费服务。

1.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严格实施《*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商业资源配置,培育核心商业区,积极引进世界500强流通企业和国内百强企业投资流通业。抓好重点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推进特色商业街的打造,形成品牌,扩大规模、增强吸引力和市场带动力。加快农改超步伐,逐步规范乡镇农贸市场,实现农贸市场的全面升级。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和新的服务方式进入流通业,按照国家安全卫生、节能环保等方面要求,鼓励发展大众化美容美发店、洗染业、足浴保健业、照相洗印业、修理业以及搬家、保洁、家政服务中介等服务业。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263亿元,年均增长16%;连锁经营销售额实现70亿元,占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的30%以上。

2.优化培育旅游产业。按照建设秦巴地区文化旅游中心的思路,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构建“一城、两翼、三环、四个优先开发旅游区、七个配套旅游区”,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集中连线连片,设施配套完善,有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全力塑造巴山风光、巴人文化、巴山三大品牌和“巴人故里,红色*”的旅游总体形象,大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区(点)和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建设成为中国巴人文化及大巴山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目的地。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5亿元以上。

3.规范发展社区服务业。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居民购物、餐饮、洗染、家政服务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放心菜、放心肉等问题;在利用、改造和提升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完善基层回收网络,加强集散市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构建旧货、二手车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力争到2010年在*主城区和条件较好的县市初步完成社区商业建设和改造工作,基本实现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得到满足;*主城区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

4.鼓励发展餐饮住宿业。大力吸收社会资本投资餐饮住宿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融资,培育发展餐饮住宿龙头企业,引领餐饮行业快速发展,提高宾馆服务档次和接待能力。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提高大众化餐饮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大众化餐饮的规模、质量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餐饮住宿业实现销售额38亿元,年均增长20%;建成五星级宾馆1-2家,三星级以上宾馆15家。

5.壮大发展文化体育产业。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构建各具特色的企业、校园、社区、村镇文化。促进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档案事业、地方志事业等全面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和多功能开发,到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努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群。加强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发掘和利用,加大对经典建筑、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名人文化的宣传力度,到2010年文化产业产值达55亿元。加快规划和建设便民健身设施,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引导和培育健身消费,注重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建设为构建秦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提供支撑的服务业市场体系

抓住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和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服务业主体培育,大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打造秦巴地区一级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形成一大批优良商业资本,为服务业发展增强后劲。

1.积极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2.加快建设商品市场。围绕*的特色资源和产业、交通优势,加快培育钢材、石材、五金机电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加快建设汽车及配件、再生资源、苎麻、畜禽特色农产品等生活资料交易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区大型现代商品专业市场为龙头,县域特色批发市场为骨干,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城乡互动的秦巴地区商贸中心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区域性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型批发骨干市场,确保交易额逐年递增,以此带动*专业市场群的崛起,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对市场的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商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建成区域性的商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和结算中心。

(四)努力强化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的农村服务业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建设农村服务业市场网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良机,扎实开展“万村千乡”、“双百”、“新网”、“千社千品”等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超市+基地”、“超市+加工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模式,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生活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完善边远山区通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通信服务,建立农业信息覆盖网络和协调机制。力争到2010年实现大部分建制村都能上网,移动通信更加普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做好农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转型,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服务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居民服务业,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减轻农民负担。

三、支持政策

(一)加强税收扶持

1.对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中介服务业、会展业、涉农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07〕132号)文件执行。

2.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仓储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再生资源回收等民生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生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44号)文件执行。

(二)完善价费政策

1.民生业的动力用电价格按非普工业用电价格执行,照明用电价格逐步与非普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全面清理涉及民生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收费,并将收费项目及标准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民生业积极推广银行卡,金融部门应逐步降低刷卡费率。

2.生产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严格按照四川省物价局《关于运用价格政策加快生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川价发〔2007〕167号)文件执行,并逐步实行与工业用水、用气价格并轨;生产业的动力用电与普通工业用电同价格执行并按照国家电价改革进程逐步实现生产业照明用电与普通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引导生产业实行差别化收费,体现优质优价。对生产企业应缴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费以及行政事业性费用,其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按低限收取,没有浮动幅度的由市物价局提出具体优惠措施。

(三)优惠用地政策

列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生产业项目用地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可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物流企业可利用原有的国有划拨用地依法办理国有土地出让手续,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城市建设征收或使用企业的旧仓储等物流设备的,政府依法给予补偿,并在城市物流规划用地上给予相应安排。

(四)加强资金扶持

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争创服务品牌,对成功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的服务企业,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对社区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副食品安全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第三方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项目的规划、论证、包装、推介,积极争取中央及省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市、县、区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城镇市场体系、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奖励农家店、连锁超市(便民连锁店)覆盖率高、成活率高的服务业主,奖励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税收达到100万元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各类服务企业参加境外展览、展销、商务洽谈活动,市、县、区人民政府按照有关外经贸政策规定对参展费用给予适当支持。

(五)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货款担保体系,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发展服务业。广泛筹集民间资本,采取合作、参股、合并、收购、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兴办服务业。根据《四川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川办函〔2005〕256号)和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协议规定,鼓励大型流通企业申请和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加快网络建设、信息平台搭建、物流资源整合、农产品加工、加工基地建设和改造。

(六)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治乱减负”力度,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摊派、赞助、评比等,依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前提下,对连锁经营企业配送车辆特别是生鲜食品配送车辆在城区中小街道给予临时停靠便利,在交通干道和繁华路段非交通高峰时段给予临时停靠便利。卫生部门对取得卫生健康证,连续在餐饮行业工作的员工,在有效期内不再收取卫生知识培训费;餐饮企业员工的卫生健康证可在市内跨区域使用,在市内流动的,1年内不再重复体检。

四、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扎实推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市政府设立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研究拟订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协调组日常工作由市商务局承担。我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构,形成市、县、乡镇联动的工作机制。市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建立运行监测机制

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服务行业运行监测分析,要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法则,结合*实际创新服务业的统计调查方法,完善统计项目和内容;相关部门要加强行业统计;积极鼓励有关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调查。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健全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引导市场和政府决策、制订规划、建立考核体系等提供依据。

(三)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研发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科技型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机制,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为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建立工作目标考核机制

篇5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支持集聚区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等可以显著提高集聚区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年度考核优秀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列入和2012两个年度省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的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商务服务、居民服务项目以及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项目和其他需支持的重大项目:

1、现代物流业。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项目;与制造业配套的采购、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项目;以商品贸易、批发配送为主的专业物流中心;物流标准与技术推广工程;行业性、区域性及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等。

2、商贸流通业。商业连锁经营和配送;农资连锁配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城市大型农贸市场副食品安全检测服务体系。

3、商务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导的品牌会展;鼓励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连锁加盟,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大型中介法人机构。

4、居民服务业。面向城市居民生活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便利性、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健康、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项目。

5、新兴服务业。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三网融合、增值电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能显著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点项目。

6、其他。省级服务业重大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省级服务业重大推介、宣传项目等。

(三)总部经济。地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及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本省100强企业新建用于研发、销售、采购、结算的总部大厦。

(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和2012两个年度省级以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和创建“驰名商标”的服务业企业。

(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支持国家和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服务业重点项目。

(六)服务业创新团队。重点支持省级服务业创新团队项目。

(七)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重点支持列入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的省级服务业境内外人才培训项目和基地建设。

(八)与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相配套的项目和其他需支持的重大服务业项目。

二、申报项目条件

申报项目除符合上述申报范围外,还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我省制定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二)符合《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项目审批程序合法、各项手续齐备。

(三)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以信息等高技术为依托,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能运用新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新技术。

(四)能提升制造业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扩大市场容量、扩大就业、带动作用强、示范作用明显。

(五)项目已开工建设。

(六)项目建设资金已落实,其中市、县财政已安排相应配套资金的项目可优先考虑。

(七)项目未申报其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三、申报企业条件

(一)在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依法经营,具有健全的财务与管理体系。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篇6

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不少人跳不出工业圈子,“在一棵树上吊死”。无数事实已证明,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关键。其实,对服务业发展态度如何,看似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已是一个政治问题。

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根据统计的初步数据,*6年我国的GDP增长10.7%,达到了209407亿元。按照*6年12月29日1美元兑7.81元人民币计算,折合26812亿美元,人均GDP第一次突破*0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初*7年财经蓝皮书指出,跟世界上人均收入和我国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明显偏低。目前整个世界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60%,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中低收入国家则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但前年我国这一数字仅为40.2%,明显偏低。

与此同时,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游离出来后,由于我们存在城乡之间的就业户籍制度障碍,他们难以顺利进入第三产业。这也许是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高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2到3倍。因为,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第一、二产业的生产将会更多地依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弱;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持续走强。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将经历一个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上升的过程。

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加速,面临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矛盾制约,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成必需。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提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到2010年,中国要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上,彻底改变过去以工业为主向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各地的产业结构,普遍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因此,以相对成熟的工业为基础,逐步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是各地破解资源能源约束难题的最佳现实选择。

资源利用方式上,利用高端服务业实现高消耗型向循环节约型转变。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低产出,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努力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

增长动力上,通过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推动转变。改变靠大量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用知识、技术、文化、专利、品牌等无形资源投入部分替代土地、能源等有形资源投入,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式。

生态环境上,通过公共服务去推进污染型向保护型转变。舍得用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力、物力,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劳动力素质上,通过科教服务推进由过去的简单型向技能型转变。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引进的“三来一补”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相对不高。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日趋强烈。因此,应改变人才培养与选用理念,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之前的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在一个月内总理先后两次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问题,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表明中央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的决心。

经济增长要求壮大服务业综合实力。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拓展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服务业综合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分类推进,突出重点:拓展物流、金融、科教、信息、中介等生产业,丰富商贸、旅游、文化、社区服务等消费业,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结合资源分布,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带动区域服务业发展。

经济体制转型要求以改革促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保险、财税和投资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但是,一些体制机制仍不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加快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为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塑造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社会结构转型要求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伴随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加快从城乡两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要求我国服务业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要强化城乡联动,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覆盖,构建不同层级、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服务业体系;要求我们尽快扶持发展就业容量大、产业联动性强的服务行业,优先建设覆盖城乡基层的服务网络,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的服务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全球化要求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服务业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服务业国际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快,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迎来难得机遇。同时,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此,要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科技不断创新、国内消费升级等战略机遇,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发展,破除行政性垄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科技革命和专业化要求服务业加快拓展提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技术、内容和形态不断丰富创新;市场细分,不断分化出新兴的服务行业。顺应发展趋势,拓展发展领域,提升发展水平,已成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尤其是产业集群的提升,着力构建生产体系,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农业的互动发展及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从战略的高度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促使经济发展实现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化的需要。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各级、各部门要克服“重二轻三”的落后产业观,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先导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精力从对服务业微观管理转移到调控服务业总量与结构、铺就服务业发展平台、维护市场秩序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等经营环境改善上来,积极引导和激发社会投资发展服务业,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健全服务业工作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服务业发展中起宏观调节、综合协调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行业专项规划,切实引导、规范服务业发展。要建立领导与项目挂钩、责任层层分解、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和高效运作的综合协调体系。

加强对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工作,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加强对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做好规划实施检查。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调查和核算工作,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深化服务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和行业垄断的局面。对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城市公共事业、社会福利等,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加快推进机关、企事业等后勤服务单位的社会化改革,逐步将后勤服务单位改组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或法人企业。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兴办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服务业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的比重。公用事业、文化、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深化服务业企业内部改革,推动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推进服务价格和服务收费改革,将可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剥离,并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合理确定文化、教育、医疗等政府定价的服务消费价格,完善服务业价格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新机制,推动各类服务工具创新,发展新型服务业态,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质量与水平。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财政部门应整合预算内外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力度。加强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吸引更多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服务业嫁接外资的步伐,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投资服务业。

——扩大开放,引进走出。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商业、文化、旅游、医疗及社会中介服务等投资领域。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促进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的加快发展。支持服务业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与国外大型连锁企业合资合作,兴办零售和批发企业,吸引其到本地设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在巩固货物贸易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国际劳务合作、民族文化、传统医疗等。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

篇7

1.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配套能力,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将合肥、芜湖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建设安庆、蚌埠、阜阳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支持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核心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

2.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以加快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强力推动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行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科技平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支持合肥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3.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会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集中布局商务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支持合肥、芜湖等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提高高端服务业比重。在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商务服务企业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

4.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支持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性公司。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支持徽商银行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农村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托、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证券、保险、期货、租赁、典当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服务性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开展并购重组和整体上市,推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代办股份转让扩大试点园区。完善产权市场功能,争取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加强“信用安徽”建设,构建社会信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5.文化和旅游业。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集聚区,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推动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跨所有制发展。推动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向立体式、集约化、高科技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网络服务、动漫游戏、现代传媒、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重点建设合肥、芜湖动漫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体育和健身产业。立足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经营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把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开发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企业集约化发展,构建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

6.房地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把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大力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积极推进工业、科技等房地产开发。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7.居民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修等便民利民家庭服务和社区卫生保健、公共餐饮、文化体育教育、绿色回收、保洁保安等公益类社会组织,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廉租房供应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8.农业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业。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要,做好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农资供应,加强农村金融、技术和信息服务,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服务机构。注重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加大对农村村镇建设、交通通讯、安全饮用水、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居住、出行等条件,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系统建设,支持农村中介机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值。积极引导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进入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二、抓好服务业发展示范工程

9.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服务业由点向面发展。3年内选择10个经济基础较好、总量规模较大、服务业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市、区)作为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开展省级试点的同时,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市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10.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管理高效、辐射力强的原则,3年内规划建设100个具有一定规模、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包括现代物流园、信息软件园、科技创意园、文化产业园和旅游服务区、服务外包区、金融服务区、中央商务区等,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平台。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管理办法。

11.加大服务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3年内选择100家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服务业企业,作为全省服务业重点扶持企业,带动提升全省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在政策、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12.突出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瞄准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以生产业为突破口,谋划一批物流、会展、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现代流通等服务业项目,3年内优选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强引导扶持。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年度“861”项目投资计划,符合要求的,在独立选址用地、环评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其中规模大、带动性强、行业领先的项目列入省政府重点调度项目。

13.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和知名品牌培育。重点做好物流、运输、旅游、商贸、餐饮、金融、邮政、电信、体育、行政服务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大服务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和安徽省名牌的工作力度,切实采取措施挖掘、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品牌,力争3年内形成100个省级以上知名服务品牌。省质监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服务标准化建设和知名品牌培育实施办法。

三、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

14.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做规定的服务业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律停止执行。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可实行分期到位。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服务业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70%。

15.落实税收优惠。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省地税局、省国税局负责研究制定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实施办法并尽快组织实施。

16.完善服务业价格和收费政策。对用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经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服务业收费减免政策,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17.优先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各级政府要将服务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和年度供地计划,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要保持服务业用地合理比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省服务业重点计划的项目,各市要优先安排供地。各地收储的土地、依法处置的闲置土地、“退二进三”腾出的土地要优先供给服务业项目用地。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开发区内的生产业企业实行与工业企业同等的用地政策。

18.加大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对于供水、供热、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等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允许企业以建设项目的收益权、收费权及受让后获得的经营权申请质押贷款,或以项目资产折价为抵押申请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在信贷及其他融资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服务业领域兼并重组,培育重点服务业企业。

19.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优势和特色明显、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拉动地方主导产业发展、行业领先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对这些企业上交税收的本地财政留成部分,可视财力情况,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支持企业发展,具体企业和返还期限由各地自行确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省财政逐步增加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各市、县政府应在2010年底前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引导资金。

20.深化服务业改革。积极推动省属国有服务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战略性重组,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加快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采取资产划转、合并重组等方式,引导鼓励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成立独立的服务业法人企业,在继续做好母体企业生产的同时,拓展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试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的支持政策。

21.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跨国采购中心、国际会展公司、市场中介公司在安徽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服务业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通用标准。大力发展国际运输、国际旅游、劳务输出、对外工程、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我省有一定优势的国际服务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技术开发、采购分销、物流等机构,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快服务业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22.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省教育厅要支持和引导各类院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加快培养信息咨询、现代物流、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工业设计、会展等服务业专业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服务业管理人才。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高校、企业、园区等开办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加快优秀人才引进,对引进的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经费、个人所得税、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引进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服务业发展的领导

2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服务业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研究,协调解决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市、县政府也应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指导协调。

篇8

关键词: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运作管理

随着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技术交易规模稳步扩大,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但是技术交易的市场化运作还有待加强,应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其快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黑龙江省依托高校、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借助政策驱动,科技成果不断增加,伴随着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活跃。

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现状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持续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技术市场服务理念,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推动技术市场发展,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转移在大众创新创业中的实践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技术交易的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技术交易总量增势明显。龙江技术市场已成为集聚多方资源,结合科技推广、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201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大关,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目标。201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1.21亿元,共成交技术合同2134项,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7.97万元[3]。

2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管理问题

2.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能力较弱。部分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技术成果需求较低,而且技术成果对经济提升能力较差。2014年,哈尔滨市登记技术合同1005项,占全省的47.09%,占全省的30.41%;大庆市登记技术合同81项,占全省3.8%,从技术合同成交额分析,排在我省技术交易前六名的是省本级合同登记站、哈尔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合计占全省成交额的99.51%。

2.2部分产业技术交易活跃度较低。2014年,在社会经济目标构成中,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农林牧渔业发展、其它民用目标成为主要目标,成交额占全省总成交额94.07%。其中,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4.58%,所占比重位居各类合同之首;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成交额的36.85%,位居第二位;农林牧渔业发展技术合同占6.39%;其他民用目标占6.25%。数据说明一些行业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的热情较低,尤其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差较大。

2.3公共财政支持的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582项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成交金额17.56亿元,占全省总成交额14.49%。各类计划项目中,地市县计划占计划内项目成交额的80%以上,达81.38%。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公共财政的投入项目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2.4技术交易分析机制不健全。技术交易的数据不完整、报送体系不健全,缺乏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区域、行业的技术交易数据的更新,缺少技术交易数据的实时监测、深度分析,缺少对经济走向、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预警。

3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对策

3.1建设技术交易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增强技术市场的供应能力;提高技术成果的评估能力,控制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

3.2丰富、完善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机制。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以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技术成果推广平台,通畅技术成果供求双方的信息渠道;完善技术市场的配套组织,为技术成果的交易提供金融与法律等专业的保障。3.3建立技术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网络作用,在各省科技局、高新区、技术交易密集县市及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设立技术交易信息采集点,不断更新技术交易和行业区域数据库,完善技术交易统计指标体系。

3.4建立公共财政支持计划项目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转移的薄弱环节,政府计划项目应建立从立项到转移的有效机制,加强过程监管,强调转化成果。

3.5构建技术交易大数据的预测预警系统。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制定基于数据量化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体系,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交易数据挖掘的全省智能经济分析系统,实现技术交易的总量、分布、模式等方面的动态调控,准确预测和定位全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和急迫性的技术需求,为发挥技术交易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咨询。

4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交易市场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我省技术交易市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过程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进而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化程度,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晓艳.让技术交易更加市场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78-83.

[2]薛富宏.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篇9

(一)总体概况

――服务业吸收外资成为我国FDI的新增长点。据外资统计,2005年,中国服务业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916家,合同外资金额507847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91400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9.35%,26.86%和24.72%。另外,随着中国服务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金融业,包括批发、零售、外贸、物流在内的流通业,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管理、公关等业务在内的专业咨询业等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热点。

――生产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成熟的规模化生产不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而是为生产提供服务的领域成为效益产出的主要领域。随着生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其规模也随之不断增加,目前生产业已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发达国家以通信、金融、专业服务业、物流等生产业占总服务业的50%以上,而且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2005年,我国金融业、房地产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服务业外商投资总额的80%左右。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地位和比重增加。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增加,增幅111.01%。同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47000多亿元,比2003年增加46%。2005年,外资占固定资产比重达到4.54%,同期增加44.31%。与此相反,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03.25亿美元,下降了0.05%,2006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又下降了3.2%。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一升一降”现象,说明我国利用外资趋向理性,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即将到来的是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又好又快发展阶段。

(二)主要行业特点

――2005年金融业成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大的服务业。截至2005年年底,金融业新设立外商企业149家,合同金额19.92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0.12%,0.53%。2005年,金融业实际使用金额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23.01亿美元,同比增长4781%。2005年,银行业新批7家机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实际使用外资118.69亿美元;保险业新批设立4家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证券业新批设立7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实际使用外资0.62亿美元。

――房地产建材行业利用外资规模最大。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房地产建材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4828个,合同外资金额达到2137.85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35.66%,56.64%,是服务业中利用外资规模最大的行业。

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房地产开发合同项目个数达到2113个,同比增加19.58%,大型项目388个。合同外资金额为156.14亿美元,同比增加1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9亿美元,同比减少9.4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607个,合同外资金额314.1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5.26%,8.32%。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17%。

2005年,水上运输业、交通运输辅助业总体增势迅猛,开始形成规模。水上运输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家,与2004年持平,合同外资金额18.13亿美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9.98%,133.41%。同期,交通运输辅助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家,合同外资金额7.9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0.83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7.78%,208.04%,107.9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利用外资增长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115个,合同外资金额65.33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2.48%,1.73%。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5亿美元,同比增长9.75%。

近年来,发达国家快速掀起了将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转移到亚太等更低成本国家的浪潮。据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软件产业在中国是新兴行业,规模由1999年44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年均增速40%以上,未来几年借助全球软件产业转移之际,从接包中低端软件开始继续大力发展。但是,目前中国软件业利用外资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原本比重就小,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外资效益。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080个,合同外资金额454.93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6.77%,12.05%。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45亿美元,年均增长48.4%。

2005年,我国租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个,合同外资金额21661.1万美元,同比增长107.1%,实际使用外资3896万美元,同比增长56.78%。商业经纪和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5家,合同外资金额12.8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28%、260.65%、44.3%。

――商业利用外资继续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底,批发与零售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867个,合同外资金额356.8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22.17%,9.45%。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45.87%。

随着入世开放外资商业领域的承诺实施,零售商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新登记的外资企业、其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外方出资额都呈增长趋势。2005年,零售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7家,合同外资金额12.8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3%,94.1%,14.3%。

――居民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增长。截至2005年年底,居民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913个,合同外资金额182.28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8.68%,4.83%。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64.5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以为民、便民、利民、安民的居民服务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

越高,正是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的大好时机。

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外商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的外资存量翻了两番,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总量的70%。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仍占2/3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借助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新兴浪潮,以及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当前的快速增长形势和长期持续增长的潜力,以及从2006年起我国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等国内外大好环境,中国服务业外资直接投资趋势继续快速增长。

――中国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管理、经营日益专业化,保留核心优势业务,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外包给新兴发展中国家。目前,国际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尚处于初始阶段。据GARTNER预测,近年来软件外包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2008年全球软件外包将达2000亿美元,以美、英为主的英文软件占80%以上。

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我国软件外包以日本市场为主。2005年中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金额为5.58亿美元,日本离岸外包增速达50%,估计50%以上将转向中国。另外,“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是欧美企业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为了规避外包风险,不再局限于印度、爱尔兰,而是扩展到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

――投资方式多样化,收购兼并投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有股权投资和非股权安排两种方式,非股权安排可分为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许可证协议等方式,在服务业运用最为成功的是特许经营。住宿、餐饮、商务服务业等采用用非股权安排的方式比较普遍,例如国际著名餐饮企业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外的经营方式。

股权投资有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随着我国服务市场全面开放,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中国法律、政策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发展环境,以及利用本土企业的营销渠道、网络等经营资源迅速扩大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需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出现了从合资、合作等新建投资向收购兼并投资方向发展。加大跨国并购外资比重,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当然,外资并购话题会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争论将显现“贱卖论”、“恶意并购论”和知识产权方面等问题。

――投资研发中心的趋势持续加强。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据商务部研究院统计,截至2004年9月,著名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在华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约有750家,其中仅2004年1-9月份就设立了298家,同比增幅达到48,2%。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外商投资集中的地区。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和加强,投资研发中心的趋势还会持续和加强。在商务部就研发投资进行的调查中,61%的跨国公司明确表示在未来三年内将继续扩大对华研发投资。其中,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33%的跨国公司倾向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引进中国进行研发,同时有25%的企业计划扩大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数量,24%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

――投资地域差距较大,大中城市是吸引服务业外资的集中区域。由于服务业特有的性质,外商在投资地域的选择方面,更加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区位特征、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而东部地区在以上几方面均有优势,因而已成为服务业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与服务业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外资投入的比例较低。此外,服务业外资集中进入的区域是大中城市,城市化水平越高,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就越强。2005年,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服务业FDI都超过了50%。

――外资服务业由制造业追随型逐步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转变。服务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向已经从事跨国生产经营的顾客提供服务,留住原来的顾客,占住已有的市场份额。许多大型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了推动产品在国外的销售,建立了相应的服务业子公司,比如,汽车制造商建立服务业子公司提供信贷、维修服务等。1999年美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占41%,2001年日本、英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占20%以上。与此同时,咨询、设计、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转移也逐步向自主扩张性转变,不仅为原来的客户服务,还可以为东道国其他公司提供服务,甚至向第三国服务出口。

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新时期发展要求,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服务业外资的方针,增强外资政策与服务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协同性,把吸收外资同服务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统筹吸收外资与自主创新,着力提高对服务业外资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企业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效应。

――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服务业开放。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合理开放我国服务业:第一,依据市场准入原则,逐步提高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人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第二,依据透明度原则,完善服务市场政策环境。对有关政策、规定(包括地区性的政策规定)尽力做到规范、统一,并及时给予公开,为国内外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依据国民待遇原则,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竞争力较为薄弱,因而在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上,应充分利用WTO中的一般和特殊例外条款,对我国服务业市场实行适度的保护政策:第一,根据《GATS》中“例外条款”,对可能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的服务部门采取适当限制措施;第二,依据“逐步自由化原则”中的规定:自由化进程取决于各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目标及整体和个别部门的发展水平。这使

得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可根据内部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逐步进行;第三,利用“保障条款”,合理保护服务市场。

――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外资主要投向金融、房地产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地质勘探、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行业,外资所占比重很低。我国必须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为调整服务业结构服务。比如,国家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享受优惠政策。这项政策有利于我们正确引导外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

――建设有利于更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区域。在我国有条件地区打造若干个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区域,加大开放力度,给予先行先试的权利,以迅速增加我国承接能力。印度、新加坡、韩国、爱尔兰等在承接服务业转移过程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其中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来吸引各种离岸服务,建立针对服务业的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外汇等政策优惠,以及人员往来、清关等便利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基础特点,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和科技园区等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转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专业服务、物流运输、商务服务等生产,建立若干面向全球的服务中心。

――全面贯彻落实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政策措施。在深入分析服务业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及其重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全面参与服务业全球化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吸引外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服务业投资准入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二是加快研究出台规范服务业并购的政策,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服务业的重组,推动垄断行业改革的深化;三是尽快出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将生产业列入优先鼓励范围,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开放和引资力度;四是加强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活动,着力提高引资质量,重点引进其先进的技术、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市场网络;五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完善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监管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深化服务业改革,创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进一步加快电信、金融、保险、运输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开放,提高通讯、会展、旅游、商务服务业等的对外开放,降低外商规模、注册资金的要求,放宽对其业务品种、对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逐步放宽服务业投资的所有权限制,取消在服务业投资中所设置的限制条件及其适度给予外商国民待遇。深化专业分工,允许市场主体多样化,提高经营效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制订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服务业大力推广国际标准组织体系认证,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加速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印度成为软件技术强国的经历来看,其根本优势是人力资本优势,拥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IT的专业人才。因此,促进我国服务业FDI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首先在全省创办一批如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物业管理、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会计、律师、投资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同时逐步增加目前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服务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最后,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机构,广开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那些具有国外现代化管理经验、熟悉国际惯例和资本运作方式的海内外专业人才来就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以实施CEPA为契机,通过港澳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加强服务业合作。香港作为世界金融、运输、信息、商贸等服务业中心地位为一体的国际大都市,积累了市场经济运作的丰富经验,商务服务业运作水平高,具备我国在短期内难以赶得上的资金、信息、人才、法制、语言环境等综合优势。CEPA的签署和实施,内地服务业首先向港澳开放,为通过港澳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加强的服务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特殊渠道。充分利用港澳发达的专业服务业优势,加快我国专业服务市场发育和成长;充分利用港澳现代化理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使我国服务业的运作更接近国际规则和国际水准;充分利用港澳服务业在管理经验、技术手段、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积极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化新兴服务业,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扩大我国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从而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升级实现快速发展。

篇10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至2013年11月,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62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0%,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75%。

二、现代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主要行业健康发展

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至2013年11月,银行各项存款余额393368万元,同比增长21.8%,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03198万元,同比增长16.59%。

现代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预计全县旅游总人次为21.6万人,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为2800万元,同比增长22%。有一批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和开发前景的景区、景点。如青龙岩风景区、云盖岽风景区、东江源生态公园、磷石背温泉、河角温泉、东江源桠髻钵山等景区、景点。《县红色旅游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县青龙岩生态温泉旅游区项目建议书》已着手准备聘请专家编制,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县物流行业主管部门结合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发展以果品物流为重点的发展计划,积极引进外商在组建具有特色的物流企业;同时鼓励本地果农组建自己的物流公司,逐步形成“产-运-储-售”一条龙运转的物流公司。全县现有物流企业7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家。目前正在建设、申报中的物流企业3家,分别为:县圣维实业有限公司、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和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4.8亿元,占地145亩,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已于今年7月底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商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交易中心,极大地提升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仓储业规模形成,服务我县主导产业成效明显。桔橙产业种植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规模已达60万亩,产量已达60万吨,产量大,鲜果上市时间集中,销售压力大。根据这一情况,我县大力发展桔橙仓储企业,目前全县已发展桔橙仓储企业44家,总计仓储能力已达到40万吨,极大地缓解了桔橙鲜果的销售压力,为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餐饮服务业硬件设施有所提高。继去年首家准星级宾馆“丽景酒店”开张营业后,今年,按四星级酒店标准设计兴建的“花旗国际大酒店”也在县城新罗新区顺利开张营业,“宾馆”也按星级标准完成了改造工程,目前这两家企业正在积极地开展星级酒店的评审工作。已邀请了市旅游星评委的专业人员到这两家企业进行实地察看,提出了整改意见。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通过实行市场化动作,吸引了多家国内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公司投资县城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档次、高品位住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现代居家小区,提升了房地产业的整体水平,新建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至12月份,全县房地产开发面积5.95万平方米。1-12月全县销售商品房396套,合计面积4.88万平方米。

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全县有营业执照的服务机构10家,其中鉴证类3家、评估类2家、类5家。

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

1、青少年活动中心竣工并已交付使用,完成总投资2800万元。

2、体育中心建成竣工,完成总投资2200万元。

3、国际商业中心已基本完工,完成总投资12600万元。

4、县东江源生态公园已初具雏形。

5、花旗国际四星级宾馆已竣工交付使用。

四、存在问题

1、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仍保持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地发挥。

2、县域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入门人口”影响,部分行业在县域内近期不具备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如现代商务业、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咨询等行业。

3、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未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工作人员数量和素质都还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五、今后的打算

1、利用优势,发展旅游业。一是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如谈判、调查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河角、磷石背温泉“地热”优势,大力开发温泉休闲旅游,利用我县桔橙资源优势,开发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成形我县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2、稳步推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要从自身做起,要多形式开展吸储活动,增强资金集聚能力,要不断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开展业务,为我县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积极发展高科技服务业、以信息业的网络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党政部门的信息系统,促进数据宽带和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4、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知识字符集的新兴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力,要着力培育、提升水平,重点发展法律服务、咨询与服务,提高商务服务发展水平。

5、继续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县的房地产目前处于发展阶段,要以解决住户供求矛盾为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和管理,培育平衡、有序、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