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已经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是人类社会“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然而,人类掠夺式的资源开采和大量的废物抛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最早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型的城市模式。它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物质资源、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为原则而建立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居住区;同时,它具备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并且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和谐性

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其一,是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其二,生态城市既能营造人与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自然环境,又能营造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关心人进步的社会环境。

持续性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当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协调地发展。

循环性

生态城市须改变现行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运行模式,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利用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高效、循环利用,使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整体性

生态城市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整个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被称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已是当代人类活动的主旋律。但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严重的工业化污染阻碍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的工厂和工业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建国以来,城市的工业化程度日益加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西北地区尤为严重,部分城市长年缺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与此同时,工厂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使大量城市淡水资源严重污染。有些城市(如敦煌、西安等)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陷。

各种城市垃圾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难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各种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迅速增加。而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低下,到2001年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只有30%。并且绝大部分城市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或以自然填沟等原始方式处理,对资源、大气、土壤等造成极大危害。

噪音、电磁污染日益加剧影响城市环境改善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加快,房地产开发热火朝天,这些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城市车辆集中,近几年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及私家机动车数量猛增,致使交通拥挤,既造成空气污染,也带来噪音污染,城市面貌大受影响。另外,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电脑、手机等各种通讯设备的运用引起的电磁污染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此外,城区的高强度开发挤占了生态系统的支柱―森林和绿地。由于工业开发的需要,城市绿地面积愈来愈少,以及因缺少植被覆盖和大量热能释放而造成的热岛效应等问题,都成为当今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城市污染与生态危机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最终将制约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如何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营造美好的人类聚居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建设生态城市立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循环经济及其发展的理论核心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Reduce,Reuse,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经济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把经济活动建立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做到物尽其用。

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发展性、生态性、协调性和经济性基础上的多种理论有机整合。首先,建立在发展性基础上的理论,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极限性角度出发,指出如果人们持续地以不合理的方式开发资源并不断地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极限,其结果必然是人类社会突然地、不可控制地瓦解,因此必须建立能重复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循环有序地发展。其次,建立在生态性基础上的生态控制论强调社会应该像生物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人类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其三,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协调性基础上,协调三种生产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内容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协调各个生产环节内部运行的目标和机制才能保证三种生产的发展和其间的正确联系。最后,建立在经济性基础上的生态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既利于生态环保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是一种环境合理性与经济高效性在本质上统一的21世纪主流经济,它绝非狭义指环保产业、生态农业,表达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益的统一性。

上述四种理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作为现代生产、现代生活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性理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非常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耗损量大,经济增长的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很多,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与水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高达8%以上,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引起资源枯竭,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恢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强化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循环经济的物质清洁闭环流动模式理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生态开发模式,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要素城市生态资源短缺问题。

倡导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矛盾的最佳途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由于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所以它使所有物质、能量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续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能够做到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之内,并把废弃物排放量压缩在自然环境的消化接受能力之内,因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建设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循环经济为我国城市工业化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城市是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是既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又与外界紧密相关的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整体,循环经济理论为我国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化道路,寻求新型工业化之路指明了方向。生态工业正是运用了循环经济理论而发展的一种符合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高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功能稳定协调的新型工业组合和发展形态,其最高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甚至为“零排放”。城市工业的生态化发展既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又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为进一步带动科技创新和生态城市建设开辟广阔的天地。

此外,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的规划、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创建一个环境优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真正的生态型城市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生态城市的战略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安全生产与舒适生活的需要。其核心是遵循城市生态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地有效利用。因此,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必须立足于循环经济,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具体措施如下: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并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尚的社会公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树立起“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观念,建立起“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制定循环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机制。以循环型社会为发展目标,制定循环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促进污染源治理,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注重培养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加强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逐步改善整个环境质量。另外,在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和区域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以生态规划为基本运作方法,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的依据和龙头。城建中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调查,全面分析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如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论证资源、环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均衡点,以化解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等。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坚持:超前性,即在时间跨度上要大,在空间上地域要广,既要考虑近期建设,更要考虑长远目标;预见性,即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协调性,即既要强调个性,又不能影响总体风格;前瞻性,即吸取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进经验,集思广益,避免急功近利和城建中“地不分南北,城市不分大小,面貌大体相同”的“特色危机”,结合自己的市情、地方特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步实施,确保规划的最终实现。

开发和推广生态技术,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及相关领域专家探讨、研究,发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编制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鼓励研究机构积极开发生态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小区和生态住宅,推广生态产业,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生态型产品,保证城市的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和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奖励。

推进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而特别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繁荣,还应确保该城区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区的利益。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建立城与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公平伙伴关系,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群系统,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

总之,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社会公众的全方位支撑体系,并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向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开发[J],2004

篇2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节约意识,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合力推动循环经济快速有序发展;坚持全面部署和示范带动并进,推动循环经济点、线、面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城镇运行体系、人居生态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起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框架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明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循环型镇(街道)和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

到20__年,具体目标是: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__年降低2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__年下降23(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建制镇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达到65的设计标准(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

——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降低5(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平均增长10,全市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原材料节约利用率显著提高,全市水泥散装率提高到8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免税销售总值年均增长5(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污水处置率显著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

——推行清洁生产,园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不低于50,省控重点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培育工业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10家,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功能区2个(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发区)1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个(责任单位:市农经局)。

——推进循环型城市建设,创建循环型镇(街道)2个(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产业导向目录和限制、禁止发展产业目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参与)。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发展以光机电、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技术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临港型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服装、箱包、造纸等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和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参与)。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咨询、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重点抓好化工、建材、印染、造纸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到20__年,省控重点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创建6家绿色企业。探索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责任单位:

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促进污染项目集中治理、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六)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着力对开发区和各工业功能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整合区内要素,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项目,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合理设置进区门槛,对入区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各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参与]。优化产业、企业布局,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片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环保局、各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参与]。

(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污染少、附加值高的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特种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西瓜基地等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到20__年,建成8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绿色食品基地和2个有机食品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健全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监测。继续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扎实开展全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县(市)和绿化示范村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净化美化农村环境(责任单位:市农经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参与)。

(八)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活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参与)。发挥政府机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电局、XX报社参与)。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渡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旅游局参与)。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鼓励垃圾分拣和废物回收利用,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参与)。

(九)加强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环境污染整治“811”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重点监控污染负荷大的企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着力抓好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的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加强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控制,到20__年,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参与)。切实抓好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做好生活污水入网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作,“十一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继续推进“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控制畜禽散养,发展规模养殖,积极建设沼气工程和畜粪制肥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责任单位:市委农办牵头,市农经局、市环保局参与)。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将河道的集中治理与长效保洁有机结合,切实改善城乡水环境(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加大对饮用水源、河流水域和湿地水网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开展生态市创建活动,到20__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绿化率达到35。加强环保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监测与应急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合力解决水污染等共性问题(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农经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水利局参与)。

三、推进能源节约

(十)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热电联产、余热发电、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关节能等节能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能源节约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机关事务局参与)。

(十一)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做好用电需求侧管理工作,继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突出抓好电力、造纸、印染、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督促企业提出具体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收集、分析和公布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统计局、市供电局参与)。

(十二)加强节能监管。制定和实施我市节能监察等规定,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和能效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开展节能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质监局)。

(十三)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引导全市工业企业用电大户采用先进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配齐管好能源计量器具,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变频和锅炉节能技术改 造(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参与)。

(十四)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制定和落实《XX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严格实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参与)。

(十五)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公用设施、宾馆商厦以及居民住宅要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到20__年,使用绿色节能灯具的比率达到80以上;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室内空调温度提高(降低)1-2摄氏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16摄氏度(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供电局)。

(十六)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优化道路网络,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营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公共汽车一律采用环保节能型车辆。积极引导货运车辆向集装箱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内河运输,加快独山港区海河联运互通枢纽工程建设,大力推动海河联运等节能运输方式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局牵头,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独山港区参与)。

(十七)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沼气、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贸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气象局、市国土资源局参与)。深入实施“太阳能屋顶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逐步在学校、大型商场、大型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太阳能发电试点(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实施沼气工程,推广“猪-沼-作物”生态技术,到20__年,畜禽规模养殖场100建成沼气工程(责任单位:市农经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参与)。

(十八)加强节能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我市节能信息网,为全社会提供节能政策、技术的咨询服务(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九)推进城市节水。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制定和落实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快自来水一户二表建设。鼓励城市节水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使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加强对供水管网维修管理,降低管网损耗率。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分质供水。到20__年,全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全社会力争节约用水4000万立方米(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水利局参与)。

(二十)推进工业节水。按照《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精神,重点推进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印染、化工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鼓励企业使用中水,到20__年,创建节水型企业10家(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参与)。

(二十一)推进农业节水。积极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责任单位: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加大排灌渠道和泵站的改造力度,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到20__年,基本完成灌区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以上,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到450立方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农经局参与)。

(二十二)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按计划推进地下水禁采、限采工作,到20__年,全面禁止地下水开采(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参与)。

五、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二十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把预审关。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减少和制止耕地抛荒,加大对取用粘土制砖的监督管理力度(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经局)。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到20__年,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的应用比例达到80以上。按规定对全市砖瓦行业进行整顿(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

(二十四)大力开展农地整治。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制定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措施。结合“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对废弃的土地要加大力度整理成耕地或农用地,到20__年建成标准农田33.2万亩。实施沃土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经局)。

(二十五)加快推进滩涂围垦。加快滩涂围垦步伐,完成白沙湾治江围涂工程,到20__年,滩涂围垦面积达10705亩(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二十六)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充分挖掘存量的利用潜力,积极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空闲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研究建立用地退出机制。完善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严格实行“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参与)。

(二十七)着力抓好工业项目集约用地。加快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集聚,严把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鼓励零地技改和标准厂房建设。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出让(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

(二十八)完善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的《XX省建设项目用地管理控制指标》和嘉兴市《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完善工业企业、城市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供电局参与)。

六、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二十九)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等重点行业的定额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引导企业调整原材料结构,实行产品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质监局)。

(三十)节约使用包装材料。推广使用可降能、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改进产品包装方式,抑制过度包装。落实生产者的包装回收义务,推进玻璃、马口铁、铝、纸版、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责任单位:市经贸局)。严格执行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到20__年,全市水泥散装量达200万吨,散装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三十一)延长材料使用寿命。鼓励包装容器的重复使用,鼓励使用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生产密度板等包装产品(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农经局)。做好木材节约代用工作,减少一次性的木制材料,全面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秸秆直接燃烧量(责任单位:市农经局)。

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三十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加强工业固废的回收利用,推进粉煤灰制砖,加强服装、箱包、洁具边角料的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推广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的废液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推广热电联产、余热发电等技术(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参与)。

(三十三)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电池、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淤)泥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生活垃圾焚烧热电工程。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污染,到20__年,报废汽车拆解回收率达到100。加强对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管理,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参与)。

(三十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猪、鸭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畜禽废弃物治理干湿分离和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肥、节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种子种苗,组织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鼓励和推广农膜回收利用(责任单位:市农经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

八、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法规和监管

(三十五)编制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加紧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参与)。

(三十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制度和标准。抓紧研究制定资源节约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配套制度。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资源节约等标准,认真实施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清洁生产等标准,严格废弃物排放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参与)。

(三十七)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重点研究开发和引进吸收工业废水高效低费处理技术、农业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的无污染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新型节能节水等先进技术,推广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研究和使用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全面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市农经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参与)。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抓紧培养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事局)。

(三十八)加强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外经贸局、市质量技监局参与)。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得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开展开工项目节能、节水和环评审查,做好工程项目节能、节水、环评的论证与管理工作,严禁新上项目使用低效、高耗的用能用水工艺和设备(责任单位: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市环保局参与)。

九、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合作与交流

(三十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全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凡列入市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可优先申报省重点,并在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担保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供电局、市人民银行参与)。对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节能工程,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退还比例提高10,在建筑工程概算中应包括运用建筑节能技术而增加的费用,对政府投资项目一般按土建投资的10—12的比例计算用于建筑节能投资增加的费用(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市经贸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些重大专项工作。调整优化政府专项资金投向,要按一定比例安排重点资源节约项目,对循环经济重点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制定我市节约型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政府带头使用并扶持若干绿色产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型办公材料(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用足用好国家、省和嘉兴市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

(四十)健全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城市供水价格、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单项用水定额。引导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城市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合理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开征城市垃圾处置费。推行居民生活用电谷峰分时电价和阶梯式计量电价,认真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探索建立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及消费者付费制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环保局、市供电局参与)。

(四十一)加强区域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不断增强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四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市已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市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在近期内提出本部门、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按照职责分工,狠抓落实,紧密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市循环办各成员单位参与)。

(四十三)严格环保执法。继续推进“811”环境整治行动,采取“治旧”和“控新”双管齐下的办法,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实现环境质量状况的全面好转。在健全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执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规事件,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行为(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监察局、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供电局参与)。

(四十四)建立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土地等重要资源以及节能、节水、节地的统计核算工作,抓紧建立节约型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逐步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考核制度,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 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参与)。建立奖励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和宣传(责任单位:市发改局)。

(四十五)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大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坚持无纸传输、压缩会议、降低油耗、节约用电、惜水节材,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抓好政府建筑物节水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完善部门预算,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局、市财政局牵头,市循环办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参与]。

篇3

【关键词】虚拟技术 空间造型课 应用 教学实验。

计算机技术给现代人带来的冲击无所不在,尤其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几乎是压倒性的。不同的艺术领域、不同的专业,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掌握程度的要求不同。例如: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建筑设计图和建筑动画取得了相对成熟的发展;而动画和视频游戏领域则对虚拟现实技术有更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和工程技术关系非常密切的专业门类, 主要包括建筑室内外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一直以来,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可视化技术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1]

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 并通过多种专用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环境直接交互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用户的自然技能对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同时提供视、听、摸等多种直观的实时感知。[2]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手段、教育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缺陷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训方式有手绘表现、施工图与效果图二维方式、微缩模型表现等传统教学训练方法。虽然这些训练方法依旧很流行, 但各自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由AutoCAD设计出来的作品是平面二维图,没有强大专业背景的人不易看懂,缺乏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应用Cult3D, Viewpoint, Java3D 等技术创建的虚拟仿真作品,只能让人们在特定的场景中漫游, 对于如何从场景中获得用户需要的数据、如何让用户精确地设置场景的参数、如何改变场景模型形体参数和形态参数等深层次交互功能,没有足够地重视。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通过学生制作模型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们解决建筑的空间问题、细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外观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关系。但是, 模型需要按比例缩小制作, 只能展现微缩建筑的鸟瞰形象, 无法以正常人的视角来感受建筑空间, 更无法获得在未来室内空间中人的真正感受。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设备比较昂贵, 受到经济条件的局限,很多院校没有建立环境艺术专业实验室。教科书能提供的技术和原理缺乏体验性,使得学生对最终的图纸方案缺乏直观认识,可能导致设计建造的结果与客户需求有很大差别。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专业实训课堂的运用

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来说,虚拟现实三维仿真技术在室内、外场景设计课程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在如何运用这项技术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们在环境艺术专业实训课中掌握施工工艺和装修技术流程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深入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丰富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涵,进一步完善环境艺术专业装饰与施工工艺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着“促学为本、实用为先”的教学原则,笔者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源、听取本专业同行和主流设计师的推荐和建议、对比分析流行的国内外家居环艺三维设计软件等方式,分析虚拟现实技术软件的优缺点和教学适用性。研究发现,“拖拖我的家(2012专业版)”软件在使用速度、功能、易用性和三维效果方面更突出。这一软件是集二维、三维室内设计、照片级渲染、家装预算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室内装修设计软件,是国内家居行业使用人数较多、功能较强大的家装3D设计软件;也是国内第一个可视化装修DIY互动平台“创想家居网站”的家装DIY软件。同时,这一软件又附带新家居产品销售展示和整体家装展示功能。经过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适用性之后,笔者选取了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1级室内专业3个班,在空间造型设计课程中进行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实验探索。实践证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专业课堂的运用,解决了实训教学的重点和难题,调动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的效能。

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优势

(一)弥补传统环境艺术专业训练方式的缺陷

教学实践证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验证施工方案,弥补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条件的不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院建立真实模型室经费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手绘等表达的工程施工知识的教学问题,让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更简单、更具可操作性。建模是虚拟现实最重要的领域之一。[3]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能更准确地对室内、室外环境进行全真模拟。例如建造模型、室内场景的生成和组合、模拟室内装修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很难做到,或要花费大量资金才能实现。如今学生只需要在脑海构想整个室内模型,用虚拟技术就能做出具体的模型。每个模型都具有独立性,可以自由改变大小、位置、色彩等。通过装修3D软件还可以模拟室内铺贴地砖、大理石、花岗石等。这样的模拟与实际施工过程非常贴近, 方便学生与教师交流和修改,同时避免了学生在真实施工中由于误差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二)实现高效、实用的虚拟技术实训教学

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中,空间造型设计、材料与装修工艺课等无疑是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在空间造型课堂上,学生只需用鼠标或键盘实时控制漫游路径,就能自由进出任意空间,对空间的内部进行细致地观察。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三维软件实施刷漆、改变壁纸漆底色、布艺灯具的选择;用预览三维效果来审查自身的模型设计方案;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软件的可视化装修DIY互动平台,使用查询家居设计与庭院规划样本,参考各种类型的样板间。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开拓想象力, 提高创造力, 使学生容易且迅速地展开设计,产生多样化设计方案, 提高设计质量。在实训课堂中利用三维软件进行装修设计,结合真实项目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兴趣中完成知识点的链接与融合。

(三)体现灵活机动的实训过程

在虚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设计条件,方便地观察设计结果的变化。对于不熟悉程序的学生,随时可以反复练习, 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度。通过电脑界面操作,学生可以不依赖固定课堂讲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实践。学生熟练运用虚拟技术软件作为设计工具,通过数据建模、场景选择、材质设置等方法,能更好地对未来的住宅进行身临其境的审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就能直接感受设计质量的优劣,可在设计的早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及时修改。整个实验过程灵活机动,减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紧张感。通过在虚拟实验中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前体验设计的结果,而且能在实训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

(四)有利于优化教程、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魅力,能够很好地满足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技能训练。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原有陈旧的教学模式,创设适合IT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学环境。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 更是启发学习思考和创造的工具。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特有的交互性、沉浸性和易操作性来表现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变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学习方式从原来的接受型、被动型转变为积极型。这种方式优化了教程,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设计实践能力。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中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和潜力,相信作为一种有效教学媒介和手段,将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环境艺术专业实训教学探索的同时,也要结合相关优秀的教学理念,做到优势互补。学校还应根据各自的定位,加快对该技术教学适用性的探索。

(注:本文为广东东软学院院立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N12051812)

参考文献:

[1]刘满中.虚拟的世界 完美的表现――简论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表现中的运用[J].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10).

[2]申蔚,夏立文.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3]李祥胜,刘正旭.3DS MAX4.0 NURBS 曲面造型精彩实[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雷雅琴,龙沛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环艺专业实训课程的执行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篇4

[关键词] 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路径战略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针对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解决的路径。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非常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对垃圾的限制产生、合理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践中,如果仅从循环的角度研究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等资源的利用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只要利用”就好的模式上。也就是说,只要能把废弃物利用上就具有循环经济价值,这种循环经济的认识就没有体现价值最大化原则,由此可能导致资源价值开发不够充分等缺憾。为了避免这一认识偏差,如果能把循环经济的活动范畴通过概念的细化和延伸,达到有效指导微观实践活动的效果,就利于实施循环经济时挖掘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循环路径,使得投资和收益更好,实现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循环经济路径挖掘

鉴于当前循环经济缺少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不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微观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微观实践活动的四条路径。

1.从循环经济深度挖掘

循环经济深度是指延产业链上下游方向伸展的产业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上下游产业数量。具体表现为,相关上游产业提供的能源动力,即热电厂或大型钢铁行业中的企业提供的生产余热作为淡化海水的生产热能;下游相关行业中的企业对浓缩海水的开发利用,即晒盐场使用浓缩海水制盐、原盐用于下游的化工行业的企业生产原料,发展盐化工业等,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代表了循环经济深度。见图1。

2.从循环经济宽度挖掘

循环经济宽度是指在产业链上下游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产业领域中可以分解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过程中使用某一中间排放物开发的产品品种数量。如在以原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中,又可以分为工业品生产领域和生活用品生产领域,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称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宽度。另外,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提取化学元素的种类、海洋生物制药,以及关联产业开发,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等都属于循环经济宽度,见图2。

3.进一步挖掘循环经济剩余

循环经济剩余是指在循环过程中是否仍然存在剩余排放物质或者虽然没有剩余,但是在循环开发中并没有实现某一排放物的价值开发最大化。如果没有实现价值开发最大化,我们仍然认为循环经济存在剩余。从经济活动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如资金、市场、辅助资源等因素影响,可能无法一次建成循环经济体系,必然存在分阶段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循环剩余,或实现了循环,但循环不够充分,没有达到循环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如,仅把浓缩海水晒成原盐其价值开发就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4.从循环经济相关性挖掘

循环经济相关性是指围绕循环经济的深度和宽度,凡是服务于循环经济体系的产业都称为相关产业,即与循环经济具有相关性。由此可知,循环经济体系越发达,带动的相关产业也会越多,循环经济价值越高,如图3。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宽度、剩余及相关性四个微观概念看,它们对循环经济的价值最大化开发起到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能够促使循环经济参与者从循环经济的四个微观方面开发新的循环经济领域或新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对策

关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仍以海水淡化产业的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提出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1.基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计原则

(1)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必须立足于发展多级产业链循环的目标。这种目标设置思路就要考虑循环经济的深度挖掘,追求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不进行战略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同时,要认识到,围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要兼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造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产业条件。

从实践看,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一个战略过程,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阶段目标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到量力而行,掌控过程,有序发展。避免盲目的跃进式发展,贪大求快,造成投资失调,资源浪费,牺牲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将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做到战略规划在先,有序推进阶段目标落实,为战略发展奠定基础。

(2)先易后难。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涉及到诸多的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保证循环经济发展每一步的可行性,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推动下一步循环发展。如,使用淡化海水是否被民众所接受,开发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循环经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因为,就海水淡化来讲,如果没有民众的认识和支持,也就没有消费市场,淡化海水的使用和供应就会存在问题,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也就不可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更无法实现。所以,要考虑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兼顾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难易选择,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

(3)多目标市场开发。在规划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中,要注意循环经济的宽度和深度的路径挖掘与结合。既要注意研究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循环宽度,即本产业满足多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升价值含量。还要立足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高度,开发多目标的产业,搭建更宽度和更深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只有实现海水淡化多目标市场开发,才能真正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

2.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

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是战略实践的基础。根据前文提出的循环经济的路径挖掘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见图4。

从循环经济的宽度看,第一步可以有4种选择,即海水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水淡化及伴随的余热利用。就这四个方面来讲,选择哪一个方面都涉及资源、技术、管理和投资等问题。因此发挥好资源优势,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就能够有效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当地的资源条件充足,可以同时考虑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提高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的目的。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讲,其深度开发更具有战略意义。淡化海水解决了陆地淡水的短缺问题,满足工业生产和民生的需要,同时利用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可以深度挖掘浓缩海水的价值,而且这一阶段的价值开发可以有宽度和深度的多路径选择。如从宽度的的概念考虑,有化学元素提取和制盐。从深度概念考虑,有沿着提取的化学元素生产更多的化学产品;沿着原料盐开发,可以进入盐化工产业,并且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工业品产业链和民用品产业链。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和伴随的宽度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循环经济的价值。

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看,在构建了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后,就能清楚地看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并进行战略周期划定,进而在战略周期内确定战略阶段目标和阶段划分。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结合的做法能很好地落实先易后难的策略,掌控循环经济开发的深度和宽度,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从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看,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有着广泛的相关产业与其共生。因为,该循环经济体系具有较宽和较深的循环经济特征,因此,该体系必然存在相关产业的专业设备和辅助设备制造,以及用于生产服务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同时各产业对各种相关服务形成巨大的需求,从而随着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出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和施工辅助用零部件,或专业用辅助设备等的生产,是考虑到产业分工规律和特点,以及这类零部件和专业辅助设备更适合中小企业生产加工,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

提出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对进一步开发循环经济领域,挖掘资源,杜绝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循环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应当认识到,目前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指导方面,其原因是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是宏观经济,而循环经济的展开更注重于实践活动。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的微观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联党顾颖王晓璐:日本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8,(2):68~72

[2]张东: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战略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8,24 (10): 48~51

[3]我国瓶装水添新贵:中国食品科技网,省略 2009~4~14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一、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能够把企业生产出来的废水、废气、固废和其他副产品重新利用,组合,纳入到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中,使这些废水、废气、固废和副产品能够成为新的原材料。外延上来讲,保持原来这些副产品的形式或者再创造这些副产品的形式都可以纳入到循环经济的范畴。这种经济体系的产生源于“大自然的城市危机”。20世纪以来,大自然的命运逐渐掌握在城市人手里,超过一半的人的世界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之中,城市的新陈代谢逐渐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不断地产生污染。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循环经济是一种新颖的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形式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伴随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人类追求高层次生活质量的迫切所形成的一种新颖的经济体系。这种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发展方式上,更加突出在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建设保护环境这一建设目标为主线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的。

2、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就是由于自然资源消耗严重,生态发展压力过大,各国政府都不断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生态建设,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那么,这种在不消耗原有资源的前提下,循环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增加企业产出,创造社会财富的循环经济就应运而生了。

3、循环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形式是加工利用现有废弃物,不断创造新价值。那么这和我国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向是同出一辙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从保护地球生态资源为出发点,缓解现有的人口资源危机,逐步实现五个统筹一体的经济形式。因此,我国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是坚定不移地,不仅是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二、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国内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社会资源,自然能源的需求较大,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实行循环利用以支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未来是没有出路的。经过10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已经从试点发展到国家战略,并不断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带动和发展了吸纳2800万人就业,总产值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编制和实施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重点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即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广的转变。

(二)国际现状

从2002年伊始,循环经济被列为我国国家战略以来,欧美国家就有相关经济学家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布尔格教授(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授)和瑞士洛桑大学的埃尔克曼已经启动了对我国循环经济的追踪调查。更有相关著作问世,使欧美各界的人士能够分享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思考。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90亿,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就是世界明天的先兆。鉴于世界很多国家仍然存在着对社会资源,自然能源的大需求量,人口压力偏高地区也不断涌现资源短缺危机,那么就现有体系而言是无法支撑的。循环经济就是防患于未然的新经济发展方式,即使地球有了新资源新能源,也必须要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这是保证地球人类资源不枯竭的必要手段之一。

三、循环经济的未来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共同发展的经济方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那么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走出中国,不能禁锢在自己的小笼子里,故步自封。对于循环经济的未来,笔者有一些思考。

(一)加快国内生态园建设

循环经济的基础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不可再生资源的有节制和最有效的利用;符合资源本身更新条件的再生资源的开采;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消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由于循环经济完成了大规模的内部流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系统的输入流量和输出流量。在实践中,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工业生态园为试点的,事实证明,这一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工业生态园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政策倾向于发展三个支柱:属于工业生态学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区和循环经济得以更广泛展开的生态城市。加快国内生态园建设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国之路。

(二)强强联手

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不是实现一国经济的循环发展,而是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道路上,多个国家进行强强联手是十分有必要的。强强联手一方面可以在国家之间形成互相学习,借鉴经验的朋友圈,不断地督促本国经济前进发展,形成互利互赢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强强联手的实行循环经济更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是保护好,发展好我们共同的地球的迫切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强强联手并不代表着霸权主义国家可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而是在坚守国家底线的原则下,在经济发展模式和科技进步上互帮互助,努力构建生态地球,生态家园。

四、结语

我国的循环经济战略主动为后世的可持续发展承担了责任,不仅仅解决了我国的资源、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解决全球的资源、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不是可以自动复制的,但却可以启发诱导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更广泛的措施和手段,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迪克逊•威克特(美),美国总统经济学,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12.

篇6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 循环经济观 意义 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观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本身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目前地球外圈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干预[1]。科学知识是一柄双刃剑,今天当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垃圾围城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循环经济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思路。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各国定义并不相同,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

(二)循环经济观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观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3.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5.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2]。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

(二)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环保、低碳的世纪,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海世博会都体现了循环经济观的理念。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企业、公民即全社会的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循环经济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理论策略。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在化学教学第一课教师就可指出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1.化学定义本身就体现循环经济观。

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和循环经济观是一致的。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师在讲述时,应联系循环经济,指出化学科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这和循环经济观思想中物质循环利用是一致的。

2.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应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讲述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教师应指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利用、再生物质都是以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观。

3.化学方程式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

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它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因此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由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化学方程式就是循环经济观的理论基础的量化体现。学好化学方程式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有助于学生今后发展循环经济。

(二)利用化学实验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策略。

不仅化学原理为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化学科技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化学科学发展也有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循环经济的技能也是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为例来阐述。

1.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因此,水的净化既是化学教育的内容,又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水的成分等知识,对于处理循环经济中水的污染、水的循环再利用等有重要意义。

2.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为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提供动力和热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气体、固体废物与余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减少污染的科学做法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对化石燃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3.学习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各种各样的金属大多是通过冶炼金属矿物得到的。要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资源,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各类金属矿物。回收各种金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今天,铁矿石的价格在飞速上涨。当自行车用坏了,铁门用坏了,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送到回收站,而不是把它们扔在某个角落锈蚀。

(三)利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观念策略。

自然的再生循环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它受到破坏而变得不可恢复的潜在危险是如此之多,因此不可能在过度使用和错误对待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而不遭受损害[3]。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也在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只有人类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观念,从现在开始树立循环经济观,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倡过4R生活[4]。

Refuse拒绝――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

Reduce减少――尽量减少垃圾。

Reuse再利用――提倡反复地再利用物品。

Recycle资源的再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制成再生产品。

4R运动,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反映人们新的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多处体现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乱丢垃圾做起,将垃圾视为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在沼气池可以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其他固体垃圾只要分类存放都可以回收再用。好习惯自小培养,要求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四)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应用策略。

学习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可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治理门前小水沟。农村一些地区,家庭产生的一些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门前的小水沟里。学生可以利用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水沟附近挖一个污水处理池,家中生活污水流经处理池先过滤,再在池中放入生石灰,将小水沟污泥清理,栽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吸附废物,可以基本上实现清水入河。

2.提倡物品循环使用。4R生活、环保低碳生活都要求人们一物多用,例如,节约纸张,双面使用;将饮料瓶做成工艺品、笔筒,等等。

3.将你家一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收集在垃圾袋或垃圾桶中,然后称重,以此推算一年中你家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若全国按3亿户计算,又将产生多少垃圾?按每平方米地可堆放2吨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

4.在你的周围能见到的固体废弃物有哪些?这些固体废弃物对人们有哪些影响?请你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

四、结语

树立循环经济观是现在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原理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化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观的各种策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旭等.岩石和矿物[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示范区;3R原则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同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最终排放量降至最低;既能有效改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状况,又能在减轻资源环境负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国内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

2.能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问题。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通过对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多次利用,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排放;促进废水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以减轻资源压力、进一步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缓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3.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在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一方面,从企业到区域层次,甚至到国家层次,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虽然也作了一些尝试性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停留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和特定产业的生态链接(生态工业园区)层面上,与发达国家在理念和实施行动方面存在的差距较大,需要加快区域循环经济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外来华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都对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构成一种严峻的考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无疑会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使用资源,提高出口产品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亲和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环境形象和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实现与国际贸易标准和发展趋势的接轨。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选择

1.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内涵。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示范区域。

2.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二是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四是绿色管理指标。其中,循环经济特征指标是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内其他示范区的重要区别,应该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点。

3.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区域界定和选择。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特征之一是其全方位的渗透特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涵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既包括生产性的,也包括消费性的;既包括经济层面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因此在空间上是以一定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的,行政区域可以以乡(镇)、区(县),乃至市、省为基本单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以区(县)或市域范围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主。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优先考虑三类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二是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有待生态治理的地区;三是老工业区或者资源面临枯竭的地区。这三类地区既要求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又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完全能够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适合在这三类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工作。

三、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对策研究

1.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成立以区域行政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发改、环保、建设、规划、物价、财政、税收等有关部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完成《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组织对规划中各项建设任务的分解和落实,督促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合作。领导小组还要对建设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组织检查验收,保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编制专门规划。制定《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的重点是对废物减量使用和资源的再生利用,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制定相关政策。各地区应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采取税收、奖惩、绿色采购、收费等经济措施,从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增加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推动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等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示范区还应制定废物处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政策。在新能源开发和生态住宅、公共资源信息系统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其他政策措施还包括:建立生态信息公告制度、建立鼓励和倡导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制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投融资优惠政策等。

篇8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Yan'an c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n circular economy of Yan'an city from the industry,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n,around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and recycling as its core, it researches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Yan'an city. Finally,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 it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Yan'an city.

关键词: 延安市;循环经济;研究

Key words: Yan'an city;circular econom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014-03

0 引言

1965年,“循环经济”一词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Kenneh E.Boulding提出,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1971年,美国环境经济学家AllenV.Kneese、Robertu.Ayres和RalphC.Darge,利用物质平衡理论、数学模型和实例,从概念和定量的角度完整地提出了循环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也开始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不断深入[1]。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2],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延安市作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作为国家首批的历史名城之一的延安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工业基础较好,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但是,传统的高度开采和低效利用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煤、炭以及油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经济效益降低,若再按照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满足延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3]。发展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根本变革,将是延安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延安市循环经济概况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十二五”时期,是延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城市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和“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已使延安市资源和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如何继续搞好经济,又要搞好环境,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延安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研究延安市循环经济建设对延安市以及其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如表1延安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2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分析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循环经济意识薄弱。观念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是上级宏观决策层的事,不少人态度不积极,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主动;

2.2 经济结构单一,加工转化能力严重不足。石油“一支独秀”,石油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石油、煤炭等高耗能产业能源的初级开采来发展经济,深加工能力薄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

2.3 政策规划滞后。延安市虽然已经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相应管理制度、激励政策、财政资金均未建立,推动和指导作用不够;

2.4 产业园模式发展滞后 目前延安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由于技术的制约,大多大型的煤炭,油气企业未能很好做到清洁生产,以及相对应的煤油气化工,煤油设备,建筑等资源深加工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区县之间互相交流交少;

2.5 水资源严重缺乏,污染形势严峻 延安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35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49m3,是全国人均量的25.8%,全省人均量的47.7%[4]。工业、农业,城市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6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不足 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如果没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等目标从根本上将难以实现[5]。

3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3.1 延安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有力条件 ①丰富的资源支撑。油、煤、气、盐各类矿产资源富集,有利于开展矿产资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生物质能源材料储量可观,为发展延安市循环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②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 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113.35亿元,6个县区先后跨入陕西十强县。延安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社会保障。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陕西省已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延安市政府、市委领导在《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十二五”要加强循环经济建设工作。④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发展第三产业得天独厚。红色旅游、黄土风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两圣两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历史文化遗迹9622处。红色革命纪念地455处,享誉世界和全国[6]。

3.2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在发展循环经济应始终坚持以发展促循环、以循环谋发展;坚持节约为本,减量化优先;坚持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再利用和资源化;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生性(Repreduce)、替代性(Replace)的5R原则,因地适宜,工业、农业、服务业相协调,逐步推荐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延安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具体措施 ①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整合园区企业产业结构,形成封闭式循环产业链条,提高资源产出率;建立技术创新和信息系统应用平台,提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表2的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一览表。

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理念,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建设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村级绿色生活社区。图1延安市农业循环经济链示意图。

③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立足于旅游优势,建设“两黄两圣”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继续扩大延安市旅游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商贸流通网络构,建城市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乡镇商品流动网络;开发“城市矿产”,促进资源“再利用”。

④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布局。建设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城乡生产、生活供水保障能力;要基本完成重点城镇污水厂设施建设,推广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建设非常规水资源收集回用系统,完善废、污水收集回用系统。

⑤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继续加强完善延安市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延安市政府要作为整个循环经济的总规划师、总工程师,统筹安排和大力支持扶持循环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情况进行管控,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延安市循环经济目标—效益分析

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逐步丰富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三类产业循环经济互动局面基本形成,形成500亿元以上新的经济增长点。

4.1 有利于延安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到2015将实现节能量220万吨标准煤,将促进“十二五”延安市万元GDP的能耗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减少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总目标的实现。基本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油气回采污水零排放。

4.2 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十二五”末,延安市矿产资源预期达到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煤矿回采率达到75%以上;原油采收率达到30%以上;油、煤、气深加工就地转化率要分别达到70%、60%和90%。原油和成品油管输率达到90%以上。资源价值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高,增加了单位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率。

4.3 先进节能技术快速发展,废弃物资源化效果显著 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能源的深度开发加工能力重复利用率与大大提高,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瓦斯气、油泥等资源普遍得到利用,煤矸石发电厂、粉煤灰制建材、石油伴生气发电、煤层气发电、轻烃回收再利用形成较大规模,废弃物资源化效果显著。

4.4 有利于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将彻底的改变以前单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来发展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将形成围绕煤、油、气、炭为中心,煤炭化工,油气化工,环保建材等深加工产业共同发展的循环工业产业园,在工业园中可以充分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尽量达到“零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对环境影响减到最小化。

4.5 延安市整体环境大幅度提升 加强延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清洁生产,通过对传统认为“废弃物”的处理、再循环利用,工业、农业、旅游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形成,可以实现节约资源的消耗的目标,使延安市的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深入调查了解,分析了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对延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趋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延安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群胜.循环经济转型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上海大学工学博士论文,2011(9).

[2]范昌伟.日照市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5).

[3]傅国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杨华峰,刘敏,朱娟,李伟.湘潭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 (9)第16卷第3期.

[5]延安市水利局,延安市“十二五”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2010.

篇9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和谐社会 价值取向 价值目标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必要、尤为迫切。因此,认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努力探讨循环经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拓展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循环经济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目前循环经济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的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忽视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和互动;(2)有的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忽视了市场作用和广大民众参与意识;(3)有的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靠规划、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忽视经济手段的引导调节和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4)有的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提高资源利用问题,忽视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5)有的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仅是工业企业生产问题,忽视区域和社会层面以及其它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2. 循环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理想信念和实践行动的中介。价值取向的确立,既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又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体系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进一步认识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发展循环经济显示出人类的价值取向在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追求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

2.1“民主法制”与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法制观。

我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进行了大量立法,可以说从立法总量来说,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立法在各自领域都起到了相当作用,但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无专门立法,立法零散不完整、不彻底。如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规范中均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但从上述法律性质及定位来看,还不能称其为循环经济立法,只是涉及了循环经济的部分要求。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推进循环经济的立法,在已经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以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为目标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多层次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比如,制定《循环经济法》、《资源循环利用法》、《循环经济企业投融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减征或者免征各项税费;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民间投资向生态环境领域投入,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依据法律和相关的环保法规,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义务,作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根本保障,才能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2.2“公平正义” 与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有伦理观。

循环经济的伦理观应是经济伦理和环境伦理的结合,应是公益性伦理观与市场伦理的结合,即生态伦理观。这种伦理观认为,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只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维护和管理好自然是人类的神圣使命。人们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爱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同时,生态伦理特别强调人类平等,主张人与人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生态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平等,也要求代际平等。这需要规范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社会行为,就是确立合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道德伦理。可持续发展时代,最主要的道德原则,是协调平衡原则和公平共享原则。合于这种原则为善,违背这种原则为恶。协调平衡原则体现在自觉地优化配置、节约利用、注意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公平共享原则意味着以对生态环境公平共享为荣,以恣意独占为耻。应自觉地在当代与后代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利益,自觉地在区域之间、国家企业个体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利益,自觉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间合理分配资源。

2.3“安定有序” 与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有系统观。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要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谐和关系,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的能力。

这一系统工程又涉及观念、政策、法律、体制、技术等方方面面问题,既需要全盘统筹,又要求在各个层面上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既要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市场机制和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做到三者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有生态观。

循环经济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的出发点在于实现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哲学角度看,生态作为包括人在内的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物质性是肯定的。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社会对以自然为客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期相处,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生态价值。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看,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型资源的循环利用,并指导人类社会逐步走向节约型社会。从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看,是要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以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同时,它还要使经济发展符合生态效率,即追求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从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看,是既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同时又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归跟到底是要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和条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并把有关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宁,丁四保,赵伟.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5).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翔鹭集团;实践

3.半导体照明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实践

作者:厦门市科学技学局李伟华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厦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厦门把以半导体照明产业为重要特色的光电子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企业培植、技术准备、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等方面作为了大量的努力,并第一个被批准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半导体照明产业具有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发展循经济的典型实践,两者可以达到有机统一。

关键词:半导体照明;循环经济;实践

4.厦门市水资源的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一一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厦门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李泉水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的指导下,厦门的节水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此为基础,介绍循环经济在厦门的实践。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厦门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突出厦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从厦门的水资源现状分析入手,指出水资源对未来厦门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厦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节水工作极为重要。第三部分从政府、企业(单位)和市民三个不同层面,详细的阐述了厦门如何进行节水工作,以创建节水型城市来实践循环经济理念。最后一部分,进一步明确今后厦门节水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厦门;水资源;节水;循环经济

5.用绿色GDP评估厦门发展的持续性

作者: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庄世坚李燕

厦门市环境信息中心庄翠蓉

摘要:现有的GDP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了资源能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损失等指标,无法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结构,不能正确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甚至还助长了人们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本文通过比选,采用世界银行提出“真实储蓄率”作为绿色GDP指标,•并深入研究了资源损耗和污染损失估算的技术参数,以此来计算厦门市改革开放以来实际的国民财富发展态势,并评估其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绿色GDP;经济增长;国民财富;可持续性

6.深化水葫芦产业开发提高分散型污水处理效益

作者: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勤周群陈秀霞

厦门市湖里区环境保护局汪其云陈雪娥张纹

摘要: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将水葫芦用于分散型污水处理具有可因地制宜、高效、节能、节支等多项优点。但是,困于找不到植株回收利用途径,水葫芦氧化塘技术未能广泛推广。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实践证明,水葫芦的生物医药价值有待挖掘。发展水葫芦生化产业,拓宽水葫芦植株利用途径,不仅有助于发挥水萌芦在分散型污水处理工程中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从增加替代资源的角度缓解我国目前天然药材资源急剧萎缩的趋势。

关键词水萌芦;污水处理;生物医药;循环经济

7.厦门市污水林地生态处理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厦门市环境保护局",谢海生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卢昌义胡宏友

摘要:厦门市建立的狐尾山原生生活污水林地生态处理工程依循"污水—土壤—植物"资源再生机制,提出了"截流井+氧化塘(调节地'''')+污水动力输送、管网投配+林地+城市景观林地"的基本范式。对该工程林地的关键生态过程研究表明,工程林地土壤入渗符合霍顿方程,初始入渗速率1.390~-32.876mm.min-1,土壤入渗空间差异较大;对NH4+和P043-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通过对该系统水力、N素、P素等负荷核算结果表明,N素是系统水力负荷的限制因子,据此提出水力核算模型核算结果表明;该系统安全投配量为3033mm.a-1,达97%以上去除率的投配量为3858mm.a-1。综合分析表明,前置氧化塘静置时间为1~3d,乙灌溉耗时4~6h,采用分区轮灌方式,轮灌期2~5d,以2~5个轮灌区为宜。

关键词:污水林地生态处理工程;''''水为负荷;原生生污水

8.实现循环经济的社会责任分析

作者: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张自玲

摘要.循环经济是二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循环经济的实现并非处于生产环节的企业一方的责任,经济增长摸式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影响左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因此,实现循环经济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及承担经济管理责任的会计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循环经济;实现;社会各方;责任

9.从特种废纸的综合利用,浅谈对循环经济实践的几点认识

作者:厦门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程汉良

摘要.本文从特种废纸的综合开发技术的实施介绍该技术的创新点,并从具体实践中谈了对循环经济实践的六点看法。

关键词:特种废纸;技术创新;资源回收

10.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厦门古龙工业园

作者:厦门古龙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为贯彻厦门市委,市政府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加快岛内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改造的步伐,我司决定将所属的厦门罐头厂、古龙调味品公司两家工业企业搬迁岛外,建设古龙工业园。建园总体思路是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在工业园建设过程中,我司采用独特的联合工房的建筑形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集约用地;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场,污水零排放、中水回收率100%;推广使用冰蓄冷空调技术,满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生产工艺的要求;综合利用主要原、辅材料,选用节能设备降低能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认为;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古龙工业园将建设诚为中国最大、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食品罐头生产科研基地。

关键词:集约用地;资源再生利调;可持续发展

11.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作者:厦门市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官义高杨相荣-

摘要: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是循环经济"减量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市推广节能技术的做法。典型节能技术应用的案例,节能技术改造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能实例;经验成效

12.废钨回收利用一一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作者: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刘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