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

篇1

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急速增长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第六次大灭绝。

刚刚在南京结束的第四次国际寒武纪大会上,国内外著名古生物学家表示了上述看法。他们认为,目前物种消失与地球历史上的生物灭绝事件惊人地相似,与以往不同的是,人类在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中充当了“总导演”的角色。

人为的生物大灭绝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发表的“2004年全球物种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15000种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2004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称,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地球上六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陆地生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半个世纪后,约100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教授西蒙・莫瑞斯说:“现在的环境和以前发生生物大灭绝时的环境没有多少相似性。但是化石证据可以使我们判断出,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非常剧烈的气候变暖。当时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和今天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正在经历的变暖现象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导致了大量动植物种类灭绝。”

科学家认为,工业革命拉开了这次生物灭绝的序幕,而且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除了星体撞击、全球性火山爆发等突发事件外,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他灭绝事件更为恶劣。”我国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说。

这位近年来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早期生命研究论文的科学家说,以前的生物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但这一次是人为的。

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比自然灭绝的速度高1000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如夏威夷画眉和康定云杉已经消失。

“我们对地球生物组成所知有限,但它们的栖息地都在快速消亡。人类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灭绝物种。”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科学人》杂志中文版总编辑李家维说,“工业革命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物质需求的满足,几乎都是用损坏环境换来的。”

前五次生物大灭绝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最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探索这些生物灭绝原因的热情不断高涨。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各种假说、推测和实验数据层出不穷,虽然科学家已经认定上述的五次生物灭绝属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所致,但是令科学界普遍认可的结论至今没有出现。

西蒙・莫瑞斯说:“研究生物灭绝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它能够使人们通过历史看到全球变暖、人口膨胀给地球带来的坏处和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历史没有哪个时代比今天的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丝毫没有减弱。

李家维说,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但当人类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其他生物就难免灭顶之灾。比如在禽流感和登革热流行时,人们大范围喷洒消毒剂,造成一些物种在短时间内灭绝。

生物灭绝将殃及人类

美国寒武纪研究所所长普马・艾理森说:“人口的急速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灾难性事件。或许人类能够幸免于难,但其他生命将难逃厄运。”

科学家们称,人类在目前的地球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对任何事件的考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生物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单调是必然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在最近发表的《家养动物多样性世界观察》中称,在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000个品种的家养动物灭绝,而且这一状况还在继续恶化。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在该组织全球农业动物基因资源数据库中,记录在案的家养动物有6379个品种,其中4183个品种有数据可查,而在这其中,又有740种已经灭绝,1335种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如果不采取措施,20年内人类还将失去2000个家畜和家禽品种。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家养动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输出一些“优良品种”的家畜和家禽,与进口国当地的品种进行杂交,甚至取而代之。另外,现代化的饲养方法,使得家畜和家禽养殖业越来越依赖几个优良品种,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品种逐渐消失。

专家说,生物多样性是无可替代的,基因技术只能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并不能挽回失去的品种。家养动物的多样性减少,将使它们在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新疾病流行等因素面前更加脆弱。

德国沃茨伯格大学教授盖亚・歌德说:“全球性的森林缩减、海平面上升和人类对环境的掠夺,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这场危机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并使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了很多。”

当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破坏。剩下的栖息地变小了,而且支离破碎。

西蒙・莫瑞斯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变化将会更加敏感。比如气候变暖使陆地和海洋内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将发生变化,小麦和大米的产量也受到了影响。同时,地球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取决于人类希望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中以及为此作出怎样的努力。

篇2

水库在建造的过程与建成之后,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表的活动,甚至诱发地震此外,还会引起流域水文上的改变,如下游水位降低或来自上游的泥沙减少等;

2、生物方面:对陆生动物而言,水库建成后,可能会造成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被淹没死亡,甚至全部灭绝。对水生动物而言,水库建成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会使鱼类受到影响,导致灭绝或种群数量减少。同时,由于上游水域面积的扩大,使某些生物的栖息地点增加,为一些地区性疾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

3、人闻环境方面: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淹没与破坏,更是文化和经济上的一大损失。应当事先制定保护规划和落实保护措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珍稀动物正陆续走向灭绝,21世纪,是“第二个恐龙时代”!

据了解,世界十二濒危动物分别为:1、白鳍豚、2、苏门答腊虎、3、北部白犀牛、4、奥里诺科鳄鱼、5、僧海豹、6、小嘴狐猴、7、兰坎皮海龟、8、奥瑞纳克鳄鱼、9、泰国猪鼻蝙蝠、10、夏威夷蜗牛11、微型猪、12、斯比克斯鹦鹉。他们究竟为何即将走向灭绝?相信人人皆知,但尽管如此,为何还有无数人进行无节制的杀戮与破坏?那些无知的人,无不让人义愤填膺!

人类对自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好奇心虽好,但过分的体现却会适得其反,而这些动物们却恰恰成为了这无辜的牺牲品。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走上了“不归路”,可以想象,没有了动物,还是否会有人类?那时,人类才会想起曾经的美好,向往从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但,一定会有人说出此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所以一旦真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动物们走向死亡之路,其根本原因便是人类对环境的大肆破坏。

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这使得许多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无家可归,四处漂泊流浪。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多数土地荒漠化,氧气释放量越来越小,甚至,人类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所以,森林的刻意砍伐只有百害而无一利;除此之外,水资源也变得匮乏,污染严重。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400立方米,世界排名110位,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尽管水资源已十分匮乏,可还是有人不识时务地进行破坏和污染,不仅造成了人类的巨大损失,也使不少动物遭到厄运,有些就因缺乏水源而集体逃出保护区而跑上喧嚣的马路,从而迷失了路途,最终惨死于人类的车轮下,造成了动物的群体灭绝……由此可见,环境的好与坏,无论是与人还是与动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篇4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2、开展驯养繁殖: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人工繁殖种群,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

3、实施再引进工程:发展和壮大野生种群再引进工程是保护,壮大极度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所谓的再引进,就是在某个物种曾经分布但现已灭绝的地区。再引入该物种的活体用于建立新的种群,或者是向某物种现存的极小的野生种群补充新的活体,以充实该野生种群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后者又称再充实。我国已成功地实施拯救麋鹿的再引进工程,正在着手实施野马,赛加羚羊的再引进工程。另外,我国正在计划实施的华南虎拯救工程,以及正在研究开展的野生扬子鳄保护管理工程,均属于再充实类型的再引进。从某种角度讲,在原产地放生被没收的物种,如猎隼、缅甸陆龟、穿山甲、蟒蛇、猕猴等,也属于野生种群再充实活动。

4、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是保护和持续利用濒危动物的必要步骤,通过资源监测,可以了解濒危动物野生种群数量的消长和分布区的变迁。为国家制定有关保护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资源监测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淡水资源短缺分为水量与水质型短缺两类。更多的时候,水质型短缺才是罪魁祸首,它大大消减了有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水量。然而,我们的目光往往集中于治理、恢复淡水资源本身,过分强调工程化污水处理等人为处理措施,很少有人意识到,丰富的淡水生物多样性才是维持淡水功能的基本前提。淡水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清洁淡水、鱼虾等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维持淡水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实现水体自净、控制洪涝/干旱、调节小气候等生态价值。

水体自净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物种及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与环境间所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之多样化,以及各种生物学、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等4个层次的内容。淡水生物多样性其实已经涵盖了整个淡水生态系统。

在自然状态下,淡水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命活动,维持着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各种功能的正常运作,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此时,如果有少量污染物排入水体,淡水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将其分解和转化,使水质不会严重恶化,这就是水体的自净功能。

其中,水体的生物自净作用非常重要。天然水体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能把人类排入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质;藻类、水草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水中二氧化碳和无机营养物,合成自身细胞组织;鱼类一方面以藻类等为食,另一方面又是人类所喜爱的水产品……除降解和转化有机物和无机物外,水生生物还能对汞、铅、铬、砷等有毒重金属盐类或其他有毒、难降解物质进行转化或富集。

由此可见,在水体中,物种越丰富,水质净化的速度就越快,效果也越好。淡水中,即使是相同物种,其携带的基因也可能是不同的,携带一些基因的生物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或者对于某些特定污染物的降解更为有效。所以,水体中遗传多样性越高,也就意味着降解各种污染物的功能越全面。

淡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淡水资源水质、水量都具有密切关联:接纳水体水量越大,水体结构越复杂,就越有利于物理净化;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河流、湖泊和湿地有利于容纳地表水、补充地下水,具有蓄洪、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功能。

因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充分调动水体自净的积极因素,不但可以减轻人工污水处理的经济负担,还可以保证水体的正常功能。例如,美国有很多地方的生活污水只经简单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或土壤。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就是利用了天然水体/土壤的自净能力。

衰退危机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立刻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因为它预示着生物多样性锐减这种潜在危机的来临。

据生态学者估计,目前物种灭绝速度大约是正常灭绝速度的100~1000倍,全世界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植物灭绝,每天会有一种动物灭绝。有人形象地称,现在的物种灭绝状况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与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不同的是,过去几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所致,此次物种大灭绝的罪魁祸首却是我们人类自己。

与陆地和海洋相比,淡水生态系统范围相对狭小、不连续,具有极高的封闭性;淡水生物不易突破陆地阻隔,迁入、迁出都异常困难。这些特点使得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尽管地表淡水水域面积只占地球表面的0.8%,但其所包含的物种数却占全球所有已知物种总数的2.4%,其平均物种密度远高于陆地或海洋(淡水的相对物种丰富度为3,陆地为2.7,海洋仅为0.2)。

另一方面,淡水生态系统的封闭性又限制了其自我调节能力,系统的生态稳定性较差,使其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淡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远远大于陆地和海洋。仅从2003年到2010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淡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物种数量就已从2000上升至6000之多。更严重的是,如果目前的退化趋势得不到遏制,淡水物种的灭绝速度将成倍增长。这些例子只是最直观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其中所隐含的遗传、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无水可饮

造成淡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人为因素有很多,如水利工程、生物入侵、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和水土流失、过度捕捞以及不合理养殖、气候变化,等等。无论是由何种原因引起的何种层次多样性退化,均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淡水生态系统净化和涵养水源的功能,最终引起淡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

有时,外来生物入侵也会对本地水体生态造成灾难性的破坏。19世纪70年代,北美小龙虾物种扩散至瑞士,其超强繁殖能力以及所携带的致病真菌导致瑞士本地小龙虾大量死亡。分解这些死去的小龙虾需要消耗很多的氧气,这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迅速下降,有些水域甚至变得混浊,并散发出恶臭。1979年,我国的滇池以及云南许多湖泊引入太湖新银鱼这一物种后,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失衡,浮游动物锐减,浮游植物激增,致使滇池及其他湖泊出现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此外,人工养殖在给人类带来大量水产的同时,也在威胁着养殖场周围的水质。

篇6

一、 夏玛保护站基本概况

夏玛保护站所辖林区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东北部,属祁连山系冷龙岭余脉,地貌多为中山和低山两大类型,海拔在2350—4074米之间。林区气候属冷凉半干旱气候,气温低,光照不足,生长期短,昼夜温差大。天然林以乔木为主,灌木次之。乔木以青海云杉最多,多生长在阴坡、半阴坡阴湿地带。其次为柏、桦、山杨等。柏树为祁连圆柏,主要生长在向阳山坡;桦有白桦、红桦;山杨多生长在山谷河沟和阳屲山坡。灌木有高山柳、杜鹃、金露梅、银露梅、小叶杜鹃、沙棘、矮卫矛等,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上线、林缘地带和山谷、河沟。部分林区灌、乔混生。郁郁葱葱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孕育着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

二、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夏玛林区动物种类繁多,据初步调查显示,鸟类14目27科104种,两栖、爬行动物11种,野生晡乳纲动物5目13科30种。目前已查明的动物种类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雪豹、金雕、马麝、胡兀鹫、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等; 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岩羊、猞猁、荒漠猫、淡腹雪鸡、蓝马鸡等。由于自然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夏玛林区也从下到上依次为山地森林草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裸岩带、高山荒漠带。栖息在森林中的的动物为获得相应的食物以及休养生息的场所,也具有成层分布现象。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林区人口的增加,人类在经济利益和生活需求的驱使下对野生动物进行过度的猎捕,使史册中记载的马鹿、雪豹已在本林区很难发现,原人们所熟知的胡兀鹫、蓝马鸡、岩羊等动物如今数量已显著下降,有些动物几乎达到灭绝的边缘。近年来,随着天保工程和重点公益林工程的启动,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加之保护站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破坏野生动物的惩处力度,使林区内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

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的天然财富,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大量流失,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许多野生动物已处于灭绝或者正在濒于灭绝之中。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家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地方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夏玛保护站与当地政府紧密配合,加强管理,逐步扭转了严重破坏野生动物的不良局面,从而使我们看到了濒危物种生存繁衍的希望。

四、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结合护林防火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特别是加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法规宣传,使宣传深入人心,使野生动物的保护与林木等同起来。

2、保护生存环境。加强封山育林,扩大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环境。保护好野生动物必须同时保护好栖息环境,栖息环境的破坏将给野生动植物的载体造成危害,从而间接破坏了野生动物资源。

3、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站紧紧依靠当地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森林警察和林政管理人员的骨干作用,狠抓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案件查处,严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

4、严格狩猎制度。针对本区野生动物分布特点,限制任何形式的狩猎活动,确因科学需要而狩猎外,不得以任何原因和理由狩猎和收购野生动物。

5、制止野生动物的买卖。工商、畜牧、林业等部门要严格对收购、贩卖、采挖的非法人员进山、进村的管理,对出入车辆严格检查,从源头上杜绝构成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

篇7

关键词:老灌河 水土保持 环境

1 概况

丹江是汉江的主要支流,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流域区,发源于陕西省商县秦岭南坡风凰山,豫鄂省界处集水面积14714km2,其中南阳市5789km2,主要支流是淇河、老灌河和滔河。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既要保证水库有水质优良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受水区,也要防止对丹江口水库及其控制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须保护好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作好流域区内水土保持及水环境保护工作。

老灌河发源于栾川县西伏牛山主峰北麓、西南流至卢氏县五里川乡后折向东南,经朱阳关入西峡县境,穿西峡、淅川县境,在淅川县老城东双河镇附近入丹江。干流全长255公里,流域面积4219 km2,属南阳市面积3266km2。老灌河在西峡县城北石龙堰以上,穿行于林木茂密的高山峡谷之间,河道洄曲,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地面坡度大,因季风和地形因素,暴雨集中,水流湍急,冲刷严重,易形成泥石流和洪水。

老灌河流域地处伏牛山南坡,老界岭腹地,地面高程为150m~2219m,地形立体变化复杂,气候垂直变化大,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赋予了该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原地区的自然资源宝库。主要用材有桦栎、青冈、松、桑、椴、杨、山榆等,主要经济林有山茱萸、油桐、生漆、弥猴桃、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等,其中山茱萸、弥猴桃产量居全国首位,油桐、生漆产量居全省第一位,还有天麻、木耳、猴头、金钗等产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名贵特产,享有“天然药库”的美誉。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富含黄金、石墨、金红石、红柱石、大理石、镁等矿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大鲵、狐狸、野猪、果子狸、獾等。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景观美丽,诸如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保护区等,潜在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2 流域区内水土流失情况及环境现状

2.1 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近年来森林过度采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大量“天然水库”被破坏,森林拦截洪水能力日益衰减,抗灾减灾能力逐渐降低。在相似的降雨量情况下,现在的洪峰流量较过去的大,加上泥石流不断发生,河道淤积,行洪断面日渐减少,洪灾损失也较过去严重。今年7月老灌河流域为暴雨中心,2小时雨量为200mm,经调查计算,全流域雨量未超过1958年雨量,但洪峰流量却超过1958年洪峰流量,洪灾损失非常大。据统计,仅西峡县石界河、米坪、桑坪、太平镇、二郎坪及双龙镇等乡镇部分房屋冲倒,大量树木、道路、耕地、桥涵、水利工程冲毁,死亡十余人,直接洪灾损失超过3亿元。

2.2 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困难

山区地下水极其贫乏,人畜饮水基本上全靠地表水,一般是直接从河道引水或引山泉水,由于近年来大量砍伐树木,林木涵养水份能力降低,河水经常断流,过去基本上不存在的人畜饮水困难,现在却成了困扰山区生活的头等大事,且随着树木的不断砍伐,人畜饮饮水困难人数将逐渐增加。

2.3 河溪水断流及水环境条件恶化,动植物资源日渐减少,且有灭绝趋势

经调查,由于小河水经常断流,小河溪中鱼类几乎灭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大都生活在小河溪中,现存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大量农药的使用,残毒经过雨水淋溶,大部分进入河道,加上人为药鱼,河中鱼类也有灭绝趋势,河溪自净能力降低,河水受到污染。农村居民长期饮用,将造成积累性及突发性疾病,经调查,灌河流域癌症患者呈上升趋势,且年轻患者增加更快。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河水污染将直接影响南水北调的水质。

喷洒农药杀死害虫的同时,害虫的天敌,以昆虫及植物叶子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生态环境恶化。如通过调查分析,不少靠鸟类传粉的植物果实成果率逐年减少;由于“树木医生”啄木鸟的减少,树木突然死亡;猫头鹰的减少,鼠类增加,危害农作物及植物根系。

总之,由于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老灌河流域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逐渐呈枯竭趋势,人畜饮水困难人数增加,环境恶化,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灌河水质遭受污染,过去“青山秀水环境幽,庄户座在林里头”的景色不复存在。 3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森林过度砍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薪炭林砍伐量越来越大,速度远大于树木自然增长速度。近十年来,该流域区内大量种植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砍伐了大量桦栎树等树种,一般树龄为15~20年,砍伐以后,很难恢复;上级部门意识到砍伐树木危害性时,要求用树枝桔杆发展袋料种植香菇,但群众栽培袋料时砍伐了大量幼树,结果危害更大;近两年来,灌河区域又开始大量栽培天麻,又砍伐了大量树木,对灌河流域树木进行掠夺性的采伐,又无有效的垦殖措施,山上已出现光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树木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其采伐量是树木生长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破坏,数量也日益减少。

4 环境恶化成因分析

环境恶化主要是滥施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除农作物施用农药、化肥外,近几年来,农村经济支柱山萸肉病虫害严重,需要大量喷洒剧毒农药~1059及施用化肥,毒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毒死了大量的鸟类,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产生的恶性循环是害虫泛滥,又不断喷洒剧毒农药,鸟类更少。残毒流入河流,破坏了水体环境,鱼类日渐减少,河水自净能力减弱,群众饮用了河水以后,也影响了人体健康。同时污染了南水北调水源水质。

5 水土保持措施

5.1 水土流失的预防

结合《水土保持法》,老灌河流域在水土流失预防方面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1 禁止开垦陡坡地,《水土保持法》第14条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由于坡度大于25°时,水土流失量明显加剧。

5.1.2 根据《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开垦禁开坡度以下、5°以上荒坡地,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于5°以上就开始发生中度侵蚀。

5.1.3 采伐树木必须注意预防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法》第16条规定:“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采伐方式,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5.2 水土保持措施

老灌河流域区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等,只有形成水土保持综合体系,才能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

5.2.1 森草措施

加强用材林和薪炭林建设:林草植被是水土保持的第一道防线,山丘区燃料缺乏,人口不断增长,建设和家俱用材、燃料用材急剧增加,导致乱砍滥伐,甚至刨树根、牲畜超载,林草矛盾,进而造成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规划应根据当地人口、畜牧业发展计划,制订出相应的用材林、薪炭林的发展规划,在防护林树种选择时应解决好用材林、薪炭林的关系和品种的配置,做到有计划协调发展,切忌顾此失彼。薪炭用量较大,如一亩灌丛只能获得50kg烧柴,一年需70亩灌丛才能满足一户的燃料需要。

封山育林育草:就是在避免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将荒山置于自然演替的环境之中,沿植物群落的内在规律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林草就会重新生长起来。老灌河流域区,除留有足够的薪炭林之外,其它用材林应一律取消,严格控制用成材林及幼林发展山区经济,如栽培香茹、木耳及天麻等,实践证明,以环境换发展是行不通的,所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但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及负面影响却是长期的、难以弥补的。

积极发展经济林:经济林是发展山区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保持水土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经济林,如板栗、山茱萸、弥猴桃、核桃等。发展经济林不能破坏自然林,只能在荒山荒坡种植。否则,将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坚持乔木混交、乔灌草结合:改变单一纯林为多层结构的混交林,保护枯枝落叶层,提高保持水土的能力。

5.2.2 工程措施

根据不同的地形等,因地制宜地设置水平沟、鱼鳞坑、水平梯田、沟头防护(包括沟头截水沟埂和排水沟埂)、谷坊坝、淤地坝、拦沙坝、小型库坝等工程措施。

5.2.3 水土保持重点区动态监测

重点保护区是指对现有水土流失轻微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主要调查林地分布、林种、结构和郁闭度,草地分布、草种和覆盖率,水源涵养情况等;重点监督区是指对当前经济建设和自然资源强度开发的地带,要调查和监督土地利用及其保护,一是调查开矿、修路及建厂等对森林采伐、土石开挖、弃土废渣堆放等情况,二是调查和监督在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及效果;重点治理区是指对现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调查治理措施的布局、措施种类、质量、进度和效益等,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

5.3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污染造成生物物种减少、衰竭,水环境条件恶化,影响人民身心健康及南水北调水质下降,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5.3.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绝不能为暂时经济利益人为破坏环境。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施药、施肥有机结合,尽量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施药、施肥应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统一规划,科学施用,以减少对土壤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具体地说,一定要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有计划地选择农药的种类、浓度和喷洒数量。经济宁受损失,也不能滥施农药,破坏环境及污染水质,必须从源头保护南水北调优良的水质。

5.3.2 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和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在污染排放口设立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

5.3.3 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

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制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对轻微污染企业污水排放指标严格控制,加大治理力度。由县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排污计划,组织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控制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

5.3.4 依法治污,认真落实水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

依法治污是改善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应在《水法》、《水环境防治法》的指导下,加强依法治污力度。

篇8

1我国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物种及相关的法律条文

1.1涉及水环境的比较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爬行类:巴西龟

鱼类:鳙、鰕虎鱼、食蚊鱼、鳉,鲈鱼、鲢

甲壳类:克氏螯虾

软体动物:福寿螺、非洲大蜗牛

真菌: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植物:水花生、大米草、水葫芦

1.2相关法律

《生物多样性条约》第八条规定:必须对那些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物种进行预防引入、控制或根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九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2生物入侵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入侵水生生物物种尤其威胁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还可引起严重的健康威胁。有些入侵水生生物物种在他域属于垃圾物种、严禁饲养、公害等,但往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引进这种浑身是病的生物,一旦误食后都人体构成极大的危害,有的即使不用于饮食,由于自身携带了大量的病原菌,尤其是一些人畜共患病。

3入侵水生植物物种疯狂发展

3.1大米草

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它是为了保护沿海滩涂,可是近年来它在沿海地区疯狂扩张,覆盖面积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疯长的大米草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大米草还破坏了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引起赤潮,大量的沿海生物窒息死亡。

3.2水葫芦

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水;滋生蚊蝇。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到10亿元。昆明滇池之所以被列入国家环保治理重点,水葫芦“功不可没”。滇池曾经一度有10km2的水面被凤眼莲占据,不仅堵塞了交通,破坏了当地水生植被,而且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

4大量水生动物异地繁殖

4.1巴西龟(Trachemysscripta)

已经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种,目前在我国从北到南的几乎所用的宠物市场上都能看到巴西龟的出售。虽然我国还没有报道巴西龟的危害,但其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1)列为世界危险的100个入侵种之一。同时巴西龟也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台湾引进南美州产的“宠物鼠”,也曾引起疾病传播的恐惧。

4.2食蚊鱼:(Gambusiaaffinis)

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北部。1924年引入中国大陆控制蚊子,很快开始自然繁殖。在香港,引进的食蚊鱼已经超过了当地鱼的种群数量。

4.3清道夫

水族箱中常饲养的清道夫是吸口鲇属的一种(Plecostomuspunctatus),原产拉丁美洲。最近报道已在北京南长河、南方的珠江和汉江采集到。据台湾宜兰县冬山河报道,该物种在宜兰没有天敌,而繁殖力很强,每次下300-500粒卵,孵化率几乎达到100%。以其他鱼类的卵为食,使台湾本地鱼逐渐减少。为此,宜兰还发动了一场清鱼行动。

4.4鰕虎鱼(Gobiidae)

我国的本土物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云贵湖区在引进四大家鱼时,带进了鰕虎鱼等小类鱼类,由于这些湖泊凶猛性鱼类少,这些小型鱼类的种群得以很快的发展,成为优势种群,造成土著鱼类的数量减少甚至绝迹。如泸沽湖中的裂腹鱼类,由于鰕虎鱼等小型鱼类吞食鱼卵干扰产卵场,几乎绝迹。

4.5河鲈

从额尔齐斯河引入的河鲈(Percafulviatilis)已导致新疆博斯腾湖中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laticeps)的灭绝。20世纪80年代初,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引进银鱼,数年后即成大种群,加上经济活动的介入,湖泊生态受到的冲击很大,一些土著鱼锐减,水质也因为死鱼受到影响。

4.6沙筛贝

原1915年巴拿巴运河通航后,由船只将其带至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后在印度东部海岸、日本内湾发现少量个体。台湾1977年在牡蛎田首次发现。1980年香港TOTO港发现一块木板上附着这种少量死壳,推测是越南难民船带来的。1982年沙筛贝已在香港建立自然种群,在九龙尖沙咀西的政府船坞,该种几乎把土著的文藤壶(Balanusamphitrete)等完全排斥。除可能附着在船只上带入外,该种也可能在引入鲜活饵料或苗种时夹杂带入。该种入侵后,常常覆盖在养鱼网箱、塑料筏子、绳缆及砖头沉子上,密度可达5740-34360个/m2,严重影响当地的渔业生产,并排挤当地物种,如藤壶(Balanusp,)牡蛎(Crassosterasp.)等。由于其肌肉和生殖腺小,几乎不能使用,当地渔民只好采集作为锯缘青蟹的饵料,但售价很低。

4.7指甲履螺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该螺附着在船底随过往船只或各种附着基移动传播。。1979年在香港大潭湾及维多利亚港发现。极大量附着在翡翠贻贝的壳上,密度可达11-994个/m2。指甲履螺入侵到香港后,已经建立自然种群,成为本地污染生物的优势种之一,估计是远洋轮从日本带来的。该种已成为香港码头,网箱养殖场的污染生物。

4.8大瓶螺

又叫福寿螺,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来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大瓶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大瓶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4.9伦西亚列蛞蝓

传播至我国很可能因入境蔬果漏检所致。南方地区的自然分布中种群密度低,无明显的危害表现;而在北方温室中,该蛞蝓常严重危害蔬菜、瓜果和观赏植物的幼苗、植物成株和果实,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4.10食人鲳

住在亚马逊流域以捕鱼为生的人们,比较害怕遇上鳄鱼,因为它们凶狠残暴。可有时候也出现怪现象,有时渔民看见鳄鱼翻转身体肚皮朝天,缩成一团,飘浮于河面上,在水中一向称霸的鳄鱼怎么会出现如此怪行为呢?经调查原来这种鱼被当地人称为“水中狼族”俗称“食人鱼”食人鱼虽然嗜杀成性,但它却有美丽的外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再加上巴西政府在对该凶狠鱼类的管理没有制订明确的措施和条例,所以此鱼目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出口到其他国家。我国许多地方就出现了食人鱼的踪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目前我国许多市场走俏的红腹食人鱼,这种鱼鱼体呈卵圆形,尾柄呈叉状,颈部短。它们体形小巧,一般为25cm,色彩美丽,拥有浅绿色的头,墨绿色的背,火红色的腹部。不过从2002年开始国家渔业局已明令禁止养殖、销售,一经发现立即销毁。

4.11克氏原螯虾

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的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鱼饵和宠物。克氏原螯虾常常混养在家作物(如水稻)田中。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逃逸个体在堤岸上挖洞生存下来。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其筑穴还会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由于螯虾食生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殖的幼蚌。该物种在洞庭湖大量繁殖并且威胁到堤坝设施。

4.12银鱼

1979年由太湖引入幼鱼到云南滇池,后又引进到其他天然湖泊,形成自然繁殖的优势种群,并成为主要捕捞对象。该鱼被作为经济鱼种引进到高原湖泊。其适应能力强,短时间内便在天敌较少的高原湖泊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当地鱼类则面临灭绝的威胁。由于其食性广,甚至吞食当地臂虾的幼苗,导致湖内水草大面积消失,生境遭受严重破坏。这两因素危害到适应力和竞争力较弱的云南湖泊中的当地生物,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20世纪90年代抚仙湖引进银鱼,由于与当地特有种类康良白鱼(Anabariliusgrahami)食性相近,出现生存空间和食物的竞争,加之严重的误捕,造成后者数量迅速减少。

4.13草鱼

原来在云南、、新疆、青海等高海拔水系,后被大量引入到云南的滇池、星云湖、程海等天然湖泊,以及青海、辽宁、新疆等饲养。

因水产养殖而被高密度的引进比较封闭的天然湖泊,草鱼大量吞食水生植物,影响依赖水生植物藏身、觅食、繁殖的当地水生生物。在云南滇池及泸沽湖等天然湖泊,引进草鱼便使当地很多水生生植物(如滇池的海菜花Otteliaacuminate)的种群消耗殆尽。水生植物的消失使赖其自下而上的动物(如滇池蝾螈Cynopswolterstorffi及中鲤Cyprinus(Mescocyprinus)mircristius)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消失,种群逐渐灭绝。草鱼对繁殖水域的水温及水流要求严格,在很多非原产地不能够自然繁殖,要依赖不断的人工引入放养。引入草鱼对本地物种的危害程度并不一致,但如被重复、高密度的放养,对引入地点的水生生物还是可造成严重的破坏。它还与滇蝾螈争栖息地和食物,甚至有可能损害滇蝾螈受精卵或吃掉滇蝾螈幼体。正是引进该物种加速了滇蝾螈的绝迹过程。这还与当地一些鱼的绝迹有关。

4.14麦穗鱼

原不产于云南和青藏高原淡水湖泊,后被无意引入。云南于20世纪60-70年代在引入“四大家鱼”的苗种时,无意间把这类小型鱼类带进了湖区。它们适应能力强,繁殖力高,生命周期短,短时间内在这些湖泊内形成优势种群。它们不仅与土著鱼类竞争食物和空间,而且吞食土著鱼卵,对土著鱼类的生存造成相当压力,致使土著鱼类的数量减少甚至绝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麦穗鱼使生活在泸沽的3种裂腹鱼绝迹。

4.15牛蛙

1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的灭绝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

4.16鳙

鳙的口较大,鳃耙长而密,滤食能力强,相对而言,云南杞麓湖云湖本地种大头鲤(Cyprinuspellegrini)则口较小,鳃耙短而稀,滤食能力弱,因此在引进鳙后,大头鲤急剧减少。

4.17蛇头鱼

凶猛的食肉鱼,喜食青蛙、水鸟、其它鱼类及小型哺乳动物,生命力特别顽强,能在无水的情况下存活好几天,还能以其强有力的鱼鳍在陆地上移动。它可能取代其他鱼类破坏整个食物链。

5生物入侵对本地传统物种的影响

5.1鲢鱼、草鱼、青鱼

青、草、鲢鱼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生态互补性及综合效应强等特点,是我国水产养殖的当家鱼,它们的天然资源在急剧地减少,种质在衰退。几乎所有的养殖场,都面临着有效群体数量较少、逆向选择、近亲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性状衰退和基因库萎缩等问题,出现生长慢、早熟、抗病力差等症状,暴发性鱼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加上洪水屡次发生,使天然种群与人工繁殖种群混杂,天然种质资源严重影响。另一种重要养殖对象团头鲂,是20世纪60年现的优良养殖对象。30多年来,由于各地的广泛移植和人工繁殖,团头鲂的种质资源正受到衰退和混杂的威胁。

5.2鲤

鲤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主养鱼类。我国鲤的年产量达300万吨以上,占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10%以上。然而我国天然鲤的种质资源已受到破坏,在中华大地的绝大部分地区原种已难以找到。

5.3河蟹

1970年以来,河蟹增养殖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江天然蟹苗资源衰退,河蟹人工繁殖技术尚不完善,优良蟹苗供不应求,致使长、辽河等水系间蟹苗出现了前所未的无序流动,种质混杂日趋严重,小规格商品比例越来越大,养殖效益逐年下降;河蟹养殖的利润逐年下降,已严重阻碍了河蟹养殖的发展。

5.4中华鳖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鳖养殖迅猛崛起。国内各种鳖种大流动、大混杂,国外各种鳖也纷纷涌进。台湾鳖以其低价格大量打进养殖场。品质优良的中华鳖的种质资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

5.5罗氏沼虾

自1976年引进我国以来,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养殖业。20世纪90年代初,海水养虾业由于病害发生导致的大幅度减少,为罗氏沼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01年全国罗氏沼虾育苗量达130亿尾,养殖面积达50万尾,约10万吨。但由于重复和无序引进,以及亲虾选择培育不当,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5.6大黄鱼

原为我国海洋主捕四大对象之一。我国二十世纪70年代的年产量在12万吨左右,由于资源枯竭,现已成为珍稀鱼类。为挽救这一著名鱼类,1985年人工育苗成功。但另一方面,在从野生种到养殖种的过程中,出现了性成熟提前、生长减慢、肉质变差等情况,种质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

5.7海产贝产类等

扇贝、牡蛎、鲍鱼等主要养殖种类近几年由于种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贝类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5.8地方土著鱼类(以洱海为例)

到20世纪90年代,洱海土著鱼类四须鲃,洱海四须鲃、大眼鲤、大理鲤、云南裂腹鱼、大理裂腹鱼、灰裂腹鱼、光唇裂腹鱼等已经基本灭绝,它们共占洱海土著鱼种类的47%。而在20世纪50年代,洱海渔业产品基本都是土著鱼,其经济价值并不亚于如今洱海的渔业产值。这些土著鱼类的灭绝或濒临灭绝,显然与野杂鱼如暇虎鱼、棒花鱼的无意引进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正是这些入侵物种导致了某些土著鱼类的灭绝。在如今的洱海渔业资源中,小型野杂鱼如鰕虎鱼、麦穗鱼等种群规模庞大,约占渔业资源总量的50%以上。这意味着洱海的生态系统中至少有一半的饵料资源都被那些经济价值很低的野杂鱼(入侵种)所占据,直接影响了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的保有量。按照目前洱海渔业产值每年2000万元计算,这些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

篇9

【关键词】中国;濒危海洋生物;保护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排在第8位。但是,中国所受到的生物多样性威胁也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辽阔的海域、漫长的海岸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我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记录在册的海洋生物有22561种,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强度,最近若干年来,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而且濒危物种数目明显变多,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一、濒危海洋生物所面临的威胁

1、海洋生物丧失了生存环境。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滩涂围垦、海洋工程、航道疏浚以及海岸工程等活动。这样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而且还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丧失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例如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减少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上世纪纪70年代至今,全国的红树林湿地面积仍然在持续下降。在它的生态系统中,最少包括55种的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共计有96种、浮游动物达到了26种、底栖动物300多种、昆虫142种、哺乳动物10种、爬行动物7种。这些红树林面临着濒危境况,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的恶果,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都会失去生存环境,导致了种群消失以及灭绝。

2、过度捕捞导致的恶果。眼下,在海洋上的捕捞船只数量大幅度增加,捕捞手段更加先进,多种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或者枯竭,多种鱼类根本无法形成渔汛。例如,我国东海渔场曾经富产的大、小黄花鱼、带鱼以及墨鱼都很难发展,面临着绝迹的境况。此外,浪费性的捕捞活动以及渔获副产物都误捕了大量的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与此同时,因为大量海洋生物的观赏价值很高,也能够作为收藏艺术品被珍藏起来,或营养价值非常丰富,成为了口中之物。因此,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人类无节制地捕捞、甚至是违法偷捕这些濒危海洋生物,这样可能会导致物种资源被严重地破坏,还可能会灭绝,红珊瑚、鹦鹉螺以及中国童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3、海洋环境污染的恶果。因为大量的海洋原油都泄漏到海洋中,海洋运输的污染以及排放懂啊海中的多种陆源污染物也会加剧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而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使得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4、外来物种的入侵。随着海洋运输的快速发展、我国引入了大量的海水养殖品种,外来的海洋物种日益变多,这可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失衡、很多物种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不均衡现象加剧,再加上很多外来海洋生态物种会(例如美国的大米草)严重排挤其他相似的物种,影响甚至威胁了本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其次,外来的海洋物种和当地物种不断地杂交或竞争,这样就会极大地改变或者影响既有生态系统中的遗传多样性,还可以导致本土种群绝迹。

二、中国保护濒危海洋生物的措施

1、中国的保护法律及保护行动。我国向来非常注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护海洋濒危生物的相关事宜,而且还主动参加到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去。中国先后签署和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伴随着我国不断完善和健全海洋濒危生物法律,沿海各个省市先后颁布了本地区的法律法规,加大了保护海洋濒危生物的力度和范围。而且,我国还编制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诸多行动计划,而且部分行动规划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例如我国已经开始执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

2、中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我国要不断强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可以更好地保存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进而预防海洋生态的不断恶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珍贵濒危海洋动物保护区属于我国珍贵濒危动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有海洋特别保护区,还有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中国当前已经分别构建了30个和17处国家水平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而且还有60个地方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此外,我国还运用多种手段来保护红树林、人海河口、海湾、海岛、珊瑚礁以及滨海湿地等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建立了若干个海洋特别保护区,重点保护有影响的药用资源、水产资源以及濒危物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海洋濒危生物的多样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降低人为活动的影响,重点保护、恢复、发展、引种、繁殖海洋濒危生物资源。

3、及时调整保护生物名录。当前,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资源情况来调整具体的重点保护生物名录。针对部分需要量较大但是又受到严重威胁的野生种群和物种,应该及时将它们划入到保护名单中去。例如,我国的刺参,栉孔扇贝,大牡蛎,石斑鱼,孔鳐,真鲷,胭脂鱼,金海燕等具有极强的医药价值,但是它们还没被列入红色名录以及保护物种名单。还有,部分野生物种具有国际范围的的生物多样性意义,而且还受到了威胁。此类濒危物种应该被列入保护名录之中,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

4、采用代用品和人工养殖品。对于濒危野生海洋生物来说,若是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就务必严格要求限制开发此类濒危物种,尤其是要制约和减少将濒危野生海洋生物当成特殊需要(观赏或者医疗)的审批手续。此外,还要进一步寻找此类濒危物种的代用品,且不断地宣传运用相关的代用品以及人工养殖品。可以运用人工养殖和栽培的方式来获取此类资源,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或者防止此类资源的进一步衰退。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对濒危海洋野生药用生物进行组织培养、基因库、种质库建设以及细胞培养的深入研究,这样就可以便于人们未来可持续性地开发此类濒危海洋生物资源的价值。

5、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与监测。相关部门要将海洋保护区当成最好的科研实验室,这样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研究绝大多数海洋濒危物种、自然遗传变异、物种多样性、种群、关键种与其他物种、还有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相关单位要借助保护区来进行多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以及监测,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海洋自然保护区中的海洋濒危生物的具体生存状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所保护的海洋濒危生物与海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制定和颁布海洋濒危生物的管理政策提供精准的数据库。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当前所设定的绝大部分海洋自然保护区旨在确保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以生态监测为主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

三、结束语

当前,在建设海洋强国中,要切实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大力保护海洋濒危海洋生物。不仅要普及海洋濒危生物知识,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享受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濒危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大家都知道,环保就是环境保护。但是地球这颗美丽富饶的蓝色星球,在人类的破坏下,已经遍体鳞伤,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

在不远的从前,南美洲有一种鸽子叫候鸽,数量庞大,当几十亿只鸽子飞过森林时,整个天空都被盖住了,但因为人们发现其食用价值后肆意捕杀,加上环境的恶化、森林的减少,鸽子在一天天的减少,1914年,最后一只候鸽在动物园的笼中死去,这种美丽的鸟儿彻底灭绝了。当时美国降半旗致哀。

人类的这种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仅能使动物绝种,也能使气候剧变。酸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浮冰融化、冰架崩塌、沙尘暴……这些自然灾害,全部都是人类的“杰作”。大家知道全球变暖的过程中,1度需要什么代价吗?美国科学家经过实验论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地球平均温度上升1度,会使农作物大量的减产;极地上升2度,融化的水将会淹没地球90%的土地;上升3度,地球上的一切生态系统都将崩溃。

那么,造成气候剧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人们肆意砍伐森林、使土地荒芜,人们肆意捕杀,使动物灭绝。人们建起一座座化工厂,化工厂的废气可以“钻”开臭氧层,使阳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到地球的表面,能造成人中暑、患上皮肤癌、加速冰融化等严重的后果。

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能做些什么?下面,我来告诉大家几点我们能做到的措施:

第一、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一次性筷子过多,会导致人们更加努力的砍伐树木。

第二、节约水电,水龙头用过后要关紧,因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半个小时就可浪费1。8升的水。电灯用后及时关闭,这样既可防止电能浪费,又能避免发生火灾。

第三、不要乱丢废电池、塑料瓶等物品。一节电池中的化学废料就可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