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

篇1

关键词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关键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95-0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不断增多,干旱、洪涝、沙尘暴、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处北温带,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多干旱风沙,夏季炎热雨量较为集中,秋季晴和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年平均气温在13 ℃左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为43.1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21 ℃。年无霜期为200 d,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 mm。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濮阳市出现灾害性天气的次数以及强度都明显增加,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逐年增加。因此,加强气象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1.1 投入不足对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高的制约性

长期以来,虽然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的发展,很容易向上级部门上缴有限的资金,而再次进行扩大和发展的过程中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更有甚者为了追求一时之利而不断破坏现有的资源,使资源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影响长远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是发展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中最大的障碍,会对完善基础设施产生影响。

1.2 气象预报技术差

若使气象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必须要研制出与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不同的产品,提供一系列的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的预报产品。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受预报准确率的影响也很大。在基层气象部门中由于受到地方条件以及人员编制的限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中级、高级工程师相对较少,在对有难度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能力,很难达到定时、定点、定量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问题。

1.3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

当今,科学技术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向迈进,但是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仍然根据传统的方式和流程进行运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亟需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结合我国农业发展过程点和趋势不断对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内容进行完善,尤其是要重点监测和预报精细化的经济作物。

2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

气象部门应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使农业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得到提升。以春季抗旱、“三夏”收种气象服务工作作为重点,使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范围不断加大,结合春季和夏季干旱、关键农事季节做好人工增雨以及消雹作业,要把握好一切有利时机将防灾减灾工作做好;对气象信息预警平台、手机短信、广播喇叭、电子显示屏、网络等科技手段进行充分利用,及时和更新重大灾害性天气信息,并提出相关的防御措施,使气象农业科技服务不断得到提升[1]。

2.2 做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对濮阳市当地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进行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加强预测和预防,不断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组织体系,将村镇中的气象负责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于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将相应时段内的重要天气信息以及为农服务策略及时,确保这些气象信息和服务策略可以传递到每个农民手中,使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实现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最终目的[2]。

2.3 加大投入,提升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气象部门应统筹规划,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加大气象科技服务的投入力度,要像抓基本气象业务一样将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做好,为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奠定基础。针对农业推出针对性强、科技含量好的气象服务产品,确保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基础气象业务同气象科技服务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气象科技为农业服务的力度。

2.4 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充分利用新技术

农业气象部门要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和精准的农业进行有效整合,使气象科技服务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得到增强。为了使当地区域农业得到发展,气象部门需要为区域农业提供相关的气象信息和资源。另外,在为农业提供气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气象信息,确保农业生产[3-4]。

3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逐渐加重。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起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应对自身能力不断加强建设,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提升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推动濮阳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李珂星.县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气象,2005(3):1-2.

[2] 夏云海,张美玲,张慧.对滕州市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36.

篇2

资讯

本月政经观察

反思蒙牛高管涉嫌损害商业信誉案

低粮价战略挑战我国粮食安全?

涨物志

“非典型”通胀背后

通胀成因溯源

“看不懂”的糖价

供需缺口下的棉价博弈

食用油:来自国际的上涨压力

新发地:“内升外扩”稳定菜价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国外如何控制物价

中储粮将走向何处?

收粮主体观望粮价

科技创新融资新途径

产粮大县遭遇“怪圈”

产量指数险欲入中国

逐鹿生猪交易蓝海

发展农业产业化 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

国务院给出若干意见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台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为产业化助力

谈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访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祖亮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发展的助推器——访广西崇左市前市委书记罗殿龙

按照政府工作精神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访赤峰市元宝山区政府副区长康进玉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农业产业化——访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绍明

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市场性与公益性

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科技产业化相辅相成

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农业产业化 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品牌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关于振兴农业产业促进农村就业的建议

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一个资本市场的视角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

新年寄语

县委书记县长纳入国家级干部院校培训

2008——九亿农民更多期待

吴敬琏、厉以宁同台解读改革开放30年得失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促进企业与农户由买卖关系转向互利合作

荷兰女王与县委书记摆谱的观念与现实

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访林毅夫教授

我们正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吗?——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林毅夫提出让穷人收入增速超过富人

进城务工和现代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两方面

新农村建设被误解关键要发展现代农业

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效率统一

林毅夫传奇:抱着篮球从台湾游到大陆

石城印象 生态县中的山水人家

石城印象 观云蒙山云海访鬼谷子山寨

石城印象 新、奇、险——黑龙潭

石城印象 世外桃源——桃源仙谷

篇3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方案设计;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7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现代化农业的经济运行来说就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了。本文将着眼于新形势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经济这个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实行相应的措施来找到解决该问题,以此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关于农业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就属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根基较为薄弱了。当下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跟不上节奏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都超过了使用期限,并且不能够适应天气季节的变化所带来的恶性影响,很多农业基础设备都已经出现了配套不齐,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衰退,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是过时的农业生产方式。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大多数农业生产方式还传承着劳动力无限供给式这种极为传统的经济模式,乡镇企业通常对农村生产较为原始的工业制品,这导致了低下的生产效率和薄弱的市场竞争力。

1.3农业资源态势不佳

与此同时,农业资源态势不佳也是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又一大问题。我国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沿袭着传统模式走着粗放型增长的道路,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使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对于新形势下来发展农业经济来说,根源还是要让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石,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基础得到改善,就必须对当前的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变革,不断改进农业科研的体系,激励公司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创办起来,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得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环境,让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得到开发,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速度,推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彻底转变,这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说非常必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想要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得到更好的转变,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着眼于建设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我们要使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农业得到繁荣,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收入,这样才能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要对症下药,对问题的症结实行适当措施,加快发展粮食综合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使农业增长方式完成改革。我们应用现代化的观念和物质条件以及技术促进农业发展,让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现实,改进以人为主的农业方式。

2.3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

我们只有完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农业资源充足起来不再紧缺,才能够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的加以利用,以有限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满足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我国摒弃资源消耗型的缺陷,从而发展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性社会,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受到的限制更少,才能让农业资源紧缺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并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够得到解决的,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突出的新的特征,我们只有完善农业经济基础的建设问题、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彻底变更、解决农业资源稀缺问题、不断更新农业经济的技术,才能够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799-801.

[2]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J].求实,2009(02):169-171.

篇4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问题,在国家每年的政策中,“三农”的投入总是最多。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必经之路。今年总理在2012年主要任务中指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政策。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4)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要认真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保护耕地。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

篇5

关键词:山东农业;改革发展;基本经验

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并取得显著成效,对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讨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对策,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锐意改革与探索

山东省历来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所有改革发展措施都坚持了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的根本路线。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基础上,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锐意改革,对于不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制度积极进行改革,对于不适合农业发展的政策积极进行完善,使农业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把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以来,山东省所有农业改革发展措施,都紧紧围绕增加农民物质利益展开。例如,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剩余索取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进行税费制度改革、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等。

(三)市场化取向改革贯穿始终并为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始终贯穿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所有农业改革发展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来设计和实施,无不体现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要求,并推动了市场化取向改革深化。市场化取向改革,反过来又为农业改革发展不断提供动力、注入活力。

(四)尊重客观规律,各项改革发展措施有机衔接、循序递进

改革以来,山东省深入研究和遵循农业改革发展规律.总体谋划,重点突破,有条不素地推进改革发展。各项改革发展措施既相互衔接、循序递进,又主线清晰、一脉相承,使农业改革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稳定性及逐步深化特点。

(五)善抓典型并依靠典型推动改革发展

山东省在农业改革发展中,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和创新,善于抓住和树立典型,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成功典型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 当前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经营组织创新有待继续破题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起了基本符合农业特点及要求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高了农业组织化水平。但是,农业产业化也是建立在超小规模、高度分散农户经营基础上并最终受到这一薄弱微观基础的制约,难以向纵深发展。所以,农业经营组织创新还必须继续破题。

(二)农业劳动者的低素质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建立

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具有积极作用,但农外转移的势动力大都素质较高,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大都素质较低。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一方面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2%,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且不稳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已达52%,但低于其他发达省份。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重塑

其一,县乡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明显不到位;其二,集体“统”的服务职能也逐步削弱。其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明显不足,还很难承接各项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财政,信贷对农业的支持有待加强

一是财政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山东省对农业的投入尽管不断增加,但仍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二是信贷投入不足。目前农户投资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比重很小。

三 山东省农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进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

推行农业企业化是进一步进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所谓农业企业化是指使农业微观经营主体逐步按照企业特点与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根据山东实际,推行农业企业化应按照农业微观主体经营行为企业化和组织形式企业化两条线索、在企业化经营农户、农业准企业、农业企业三个层面上展开。

具体措施:一是成立农业企业化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规定,二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户企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和农业企业;四是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要素流转机制和市场。

(二)加快建立土地流转制度

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建立土地交易场所和信息系统,积极培育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技术经济评估等中介组织,并加强规范和管理,要建立土地登记、合同管理、土地交易,土地评估等制度,并制订土地流转管理条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不得随意进行土地行政性调整。

(三)完善农民培训体系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在技能培训的同时强化思想观念培训,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一部分外出农民在学到新观念,生产经营经验、挣到钱后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在思想观念、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的教育培训。要尽快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完善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机制。要科学确定培训期限,增加培训内容,注重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四)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要在发挥现有金融机构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其它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领域开展业务。要鼓励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要承认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

(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要彻底打破行政驱动型科技体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研究的投入。要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是对农业科技推广职能部门进行改造和重塑,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企业及中介缎织。

(六)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要在大力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省成立联合会。县,乡、村成立分会。可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进行推广。

(七)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要对县乡职能部门进行改造和重塑,把其改造为实体化服务组织。要大力发展民间服务组织,政府要给予引导和扶持;其次各类服务组织要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再次要鼓励和引导服务组织围绕某一产业或生产经营某一环节甚至某一生产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

篇6

“十一五”时期,我省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工农城乡互动”的要求,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全面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推广和应用一批对我省现代农村建设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知识型农民。力争到2010年,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就是要按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升级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三个优先主题,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特业和环境资源保护利用五个领域,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程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五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施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就是要按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实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转化、星火和农村信息化五类引导性计划,大力推进现代技术对传统农村的改造,为现代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着力打造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一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按照公益类科研院所“一院两制”的改革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科研专业结构,形成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二是进一步增强涉农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功能。要大力鼓励涉农高等院校调整学科结构、改革教育内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要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投入。要继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着力促进优势农业科技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切实改变在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上存在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配置、利用低效的局面,按照“统筹布局、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多方共建,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制度先行、强化管理”的要求,集聚和整合省内乃至省外国外相关的优势科技资源,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改善科技创新条件,让各类创新主体共享科技资源、共用科技人才、共攻创新项目,形成科技研发、转化和推广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这是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重大举措。一是确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十一五”时期,省里将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科技领域,集聚和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水稻种业、茶产业、竹产业、木材工程、畜牧业、渔业、蔬果产业、饲料产业、园林产业、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业机械与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等15个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任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要坚持“三大方向”、实现“六大功能”。坚持“三大方向”即: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提高我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坚持科研与推广应用并重,着眼于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第三,坚持以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目标,着眼于支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六大功能”即:第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形成本领域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条件及开放共享的服务机制,为各类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载体。第二,创新项目的建议功能,研究提出科技研发攻关的课题和项目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项目的咨询服务。第三,创新项目的研发功能,主动设计和协作开展相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攻关,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科技项目的研发。第四,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及时组织创新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第五,创新成果的推广功能,及时向企业和农民推广转化成功的成熟技术,实现研发与需求的有机对接和相互促进。第六,创新人才的培养功能,发现、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团队。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支持、各方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开放共享、利益均沾的多形式运营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件新生事物,省经有关部六和各承建单位要探索创新,实践总结,提升推广。

(二)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转化应用。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等院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大力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技术依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它们的科技优势和专业特点,形成新的农科教结合机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技术依托,重点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时和有效对接;三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专业大户的培训指导,促进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技术依托单位的确定,要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一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在哪里,这一产业的技术依托单位也就定在那里,确保资源整合、力量集中、职责明确、运作高效。

大力推进多元化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公益与经营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县乡农林牧渔水利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产销挂钩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推广特色种养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设施、新肥药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它们成为新型的农技推广主体。深化基层供销社改革,鼓励基层供销社把销售农资与推广农技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县域的产业特点,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并在一乡一员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组建综合团队,为全县提供科技服务。上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要根据产业的分类,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等相应的技术依托单位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有效的联合与合作,构筑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推广体系。

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产品新品种与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农村生态涵养与恢复治理技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各类技术,以村庄科学规划建设、旅游景观设计、垃圾和污水处理、饮水清洁化和沼气、太阳能、风能利用等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型示范村。推进农村信息化,深入实施“星火计划”,支持乡镇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质量品牌、设备改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支持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平合创建高科技农业孵化器,强化农业高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转化示范和孵化带动,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传统农业常规技术升级,努力建成若干个在国内高水平的农业高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园、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基地和辐射源。

(三)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调整学科结构,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充足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人才。浙江大学要发挥农业学科优势,在进一步加强硕士生、博士生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适当扩大农业类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继续为培养我省农业科技人才作贡献。浙江林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农业类高等院校要在保持原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适应需求,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省培养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骨干基地。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农户增收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度重视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让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村学生都能普遍接受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强创业型农村人才的培养,努力在年轻一代的农民中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家、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者;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强适应性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流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要求的、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产业工人和营销人员。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的骨干作用,使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者拥有初级职业技术证书、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拥有绿色证书。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乡镇成人学校、远程教育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形成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结合创新平台建设和各类科技项目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承担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引进人才、智力的工作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来浙创新创业。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完善和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及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围绕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在规划和实施科技项目、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各级都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切实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和农村科技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农业科技发展的融资环境和投资环境,大力引导金融、保险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保险服务,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认真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切实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的成本。

努力改进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项目统筹,建立健全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篇7

一、在发展理念上要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意识

现代农业赋予了农业更多的发展维度,也为农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农业发展不能仅满足于实现比较单一的粮食保障功能,应更多地跳出农业看农业,因此,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必要的。首先,发展理念应由注重一产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目前我省各地已经涌现出了大量农业功能多样化的典型案例。应结合我省省情深入分析农业多功能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我省农业功能定位,坚持“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的思路,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努力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其次,发展理念应由以数量扩张向品质质量提升转变。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解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注重。以此为契机,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优势特色品牌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控制。强化农产品检测检耕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证绿色、生态、安全、品牌农产品进市场。第三,发展理念应由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经营创效益转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土地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将日趋紧缺,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发展农业已不现实,在保证全省粮田面积6600万亩的基础上,必须转向依靠科技,依靠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江苏省农科院提出过“藏粮于科技”的观点,即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在不增加土地、不增加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科技(品种、技术)的提升,通过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并通过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依靠科技、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取向。

二、在经营方式上要有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要加快形成以专业农民、家庭农场为基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从总体上看,目前江苏已经具备了加速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催生规模经营。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0%以上已转向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非农收入占收入构成的75%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已达90%以上;二是社会资本大量回流农村,有助于带动规模经营;三是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在当前形势下,要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政策激励、市场培育、优化服务等方法,引导农户流出土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采取转让租赁、招标承包、土地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规范有序流转土地,做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有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价格指导机制,全面推行土地流转档案信息化管理,健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健全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的调处,为土地流转的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针对我国一家一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营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农村走向现代化和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从当今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美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业一体化的程度也很高。从农产品的品种改良、生产经营、包装运输、价格质量、技术培训。到商业信贷、销售网络、国际经济协议等,几乎无一不是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的。目前江苏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社农户累计达到54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6%,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省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之路。

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质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产生聚合效应,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实现加工增值提效,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贯穿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真正实现全程质量控制,整体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如果按平均每户5头的饲养量计算,2009年直接带动了500多万户、2000万农民实现增收,增收总额近75亿元。但目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要鼓励同类大小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联合兼并、抱团合作组建企业集团,营造农业龙头企业的“航空母舰”。

四是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由专业农民扩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经营的新生力量。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发展家庭农场,有一些地区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如上海市松江区已发展家庭农场748户,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已经达到了435家,涵盖了农林牧渔各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不断流转和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家庭农场将会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模式选择,要加强培育,规范发展。

三、在科技兴农上要有转型升级的知识准备

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首先,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完善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改造换代。要突出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认真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和农业工程与装备技术的研发,加快推进设施蔬菜、花卉苗木、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等生产技术集成。健全完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去,形成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有利创新的外在合力。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协作机制,按照谁出成果支持谁的原则,用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设施农业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其次,应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是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由于大规模的压缩乡镇编制,乡镇级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少,队伍流失严重,再加上财力、物力有限,推广服务手段的落后,依靠财政供养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时,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基本空白,农技服务工作在村级出现断层。应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推广普及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的地位。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进一步提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待遇、工作运转、推广服务保障水平,逐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完善落实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聘任制度,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的稳定。第三,应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造就新一代农民,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完善农村科普教育体系,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工作应切合实际,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好中长期培训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充分运用举办科普报告讲座,组织科普知识竞赛、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咨询、专家学者田间指导、互联网技术、播放科教电影和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知识。

篇8

一、实施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为农业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健全政府宏观指导调控机制 农业具有弱质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面临着极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的宏观指导调控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特别要重视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和指导农业产业化,搞好宏观指导调控。健全宏观指导调控机制首先是要突出科学性,政府要建立灵敏而系统的信息网络,全面掌握信息,及时指导农业生产。

2、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一是在投入上要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二是鼓励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三是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四是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允许兼并联合,谁有能力谁牵头。另外,政府要支持和保护一切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并且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形成推进农业化的强大合力。

3、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灵活的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充分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拓展产业链,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利益联合形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合同制、合作制、公司制、托管制等四种。合同制,即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合作制,由龙头企业与乡镇联手建设生产基地,由企业按占用土地面积给予补贴。公司制,即按公司加农产的形式,对农产实行系列服务,公司向农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并回收产品,与农户结成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托管制,即除土地所有权以外,政府将资源交给龙头企业托管,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向。

4、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必备条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增强农民对土地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二是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土地流转和合理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三是克服家庭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弊端,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

二、实施组织创新,提高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高效的组织载体

1、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龙头企业是产业核心,龙头兴则产业兴。要重点培植—‘批龙头企业应当成为当前农业化工作的重点。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首先选择那些技术力量较强,产品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其向上市公司发展;其次是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组建集团公司;其三要引导经济效益良好的涉农民营企业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机遇,用好资本营运这把金钥匙,积极参与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私营企业托管、兼并收购国有和集体企业,壮大块头,扩大规模。

2、提高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和水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形成产业化基地布局的区域化,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基地经营的集约化,使基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形成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在农产品总量中的份额。在建设产业化基地的问题上,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忌防顾此失彼而适得其反。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搞活农副产品的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当前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依托农产品基地兴办大专业市场;依托中小城市或中心集镇兴办大农贸市场;依托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窗口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抓紧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产品市场网络;还要通过各项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加快统一市场的建设,打破市场封锁、分割和垄断,严格规制市场,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和保护公开、合理、公平的有序竞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实现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1、要建立和完善转化网络,形成科技转化的良性循环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是科技进入农业经济建设的结合部,使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实施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加快已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广泛联合,鼓励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科贸农一体化的科技先导型企业,逐步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大批农业科研人员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科技成果送到企业和农村,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

2、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 不论是农业科技的发明创造,还是在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论是农民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还是企业生产设备的改造与更新,都需要相当的投入。为此,应加强科技与经营企业的结合,逐步使龙头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主体,逐步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要像国家办国防和教育事业那样,继续保持国家对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的主渠道地位;明确确定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最低限度。

篇9

1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者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只有加强植物保护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对我国的植物植被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反过来,由于植物保护不到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植物保护,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农业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1.2 只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促进植物保护 

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对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及破坏,从而有效地确保植物的安全性。所以,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植物的保护,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促进了我国农业不断增产增效,推动我国农业跨步向前发展[2]。 

2 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2.1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践行生态理念,加强植物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植物保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主动践行生态理念,主动采取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及植物作为首要前提,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植物保护方案,确保发展农业的同时不违规自然生态规律[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的供给变得越来越紧张,给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植物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真正落实我国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改善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损害植被为前提。所以,只有国家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有效宣传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够全面提高社会各界人士植物保护意识。與此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最合适的植物保护措施,不断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4]。 

2.3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通过引进新技能、新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土地和农产品带来的污染,也能够保护植物不被破坏。同时,要注重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引进绿色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绿色农作物、农产品的培养和应用,才能使有害生物侵入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同时,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保护植被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尹传坤.浅谈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1):151-152. 

[2]白富丽.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6):48-49.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从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在现代农业中,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4.集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现代农业注重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有效整合资源、适度集中土地和实施科学管理等,以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来取代以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生态化。传统农业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业的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现代农业则以高度重视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6.多样化。传统农业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给功能,现代农业则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外,现代农业还具有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发挥着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满足人们领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园生活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现代农业不但是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而且还是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统筹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产业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统筹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农业结构。

二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约条件。要在坚持和巩固的基础上,不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把科技进步作为首要推动力。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劳动力集约和技术集约,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导。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节老节地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不能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侵蚀为代价,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充分释放和凸显农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开放工作,拓宽眼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资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努力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发展关联产品,主动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就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培养一批踏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工业化要求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以及现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要推进农科教有效结合与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专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要加快农业生物质产业的开发,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要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其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统筹,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育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要完善支农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经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机制,拓宽农村担保品范围,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光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人民日报,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张俊峰,蔡平.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8(3)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