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篇1

关键词:城镇社区 养老 老年人 医疗卫生 需求供给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绝对值最大,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最快,同时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导致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城镇社区。这就需要认真的分析城镇社区养老的需求,并根据需求采取相应的对策,推进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和供给体系的建立。

一、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高龄化的趋势对我国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致使患病率的不断上升

期望寿命的延长并不意味着健康的老龄化,当前一些疾病已经严重的威胁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死于慢性疾病的人口约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城镇地区达到85%以上,由于高龄人口是慢性病主要的人群,这就对我国城镇社区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人口老龄化致使医疗费用的增长

人均的医疗费用与医疗的费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研究,老年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花销占绝大多数的比例。由于城镇人均收入不高,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较高,加大了城镇社区养老的困难。

(三)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医保基金的来源和支出

在我国的城镇社区的养老中,基本的医疗保险规定退休的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致使退休人员在总职工人员中的比例升高,即缴纳保险金的人数减少而享受保险服务的人群激增,使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激化,不利于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服务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制约了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健康状况方面

由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低于其他人群,对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好的满足城镇社区的养老需求,需要在保障老年人的身体保障的同时,对行为能力的照顾也纳入了养老事业的范围。

(二)社会支持方面

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人的支持,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特别是城镇社区的青年人都去城市打工,造成了老年人与子女的交往频率大大降低,这对我国城镇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

(三)卫生服务利用方面

鉴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较低,导致了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于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我国医院资源的可及性、经济承担能力和保障范围的覆盖都有很大的发展,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城镇社区的医疗卫生基金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城镇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策略

鉴于我国人口的情况和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事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需要加大对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供给。

(一) 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

对城镇社区养老的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增长,需要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为解决我国城镇社区的医疗基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不断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一方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在免税机制的支持下促进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利用优惠政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进行补助,为城镇社区的老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扶助。同时,需要提高全体社会对老年人医疗的支持和帮助,呼吁社会人士参与到老年人医保的行列,为老年人的资金筹集拓宽渠道。

(二)提高医疗保障的内容和水平

我国的医疗保障事业建立了大病补偿机制,并把老年人的多种高发病纳入了大病的范围,这就对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对老年人的行动支持和日常的护理没有相应的规定,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拓宽医疗保障的内容,不仅对各种大病进行相应的保障,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和行动能力的支持也提供相应的保障,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对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促进下,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其次,要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水平,优化筹集机制和储蓄机制,在起付费和上限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满足城镇社区老年人医疗保障的需求,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就依赖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将家庭养老纳入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范围,充分发挥子女在照顾老人和精神交流的支撑作用。首先,社区要提供相应的基础设为老年人的运动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并对医疗机构进行有力的支持,不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我国在城镇社区的养老医疗卫生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大国家的支持,同时,需要全民的参与,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事业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

参考文献:

[1]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9(04)

篇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化明显增多,给老龄人的健康问题带来严重影响,而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改善,给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首要任务。

1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1.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简称人口老化,它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一定年龄(6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系数)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1]。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近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09%,据预测,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00%,2050年将达到25.50%,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老年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目前已接近70岁,其中男性为67岁,女性为71岁,女性老年人增长速度较快。

1.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老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如:社会负担加重,据联合国统计预测到2030年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将更多的依赖于社会等。

1.3 老龄化社会对护理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大身体机能将逐渐下降,患病几率将逐渐上涨。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的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根据我国城市老年人医疗服务调查,老年人2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4.36%高得多。再加之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增多,理解能力的下降将大大增加我国医疗和护理的需求量。

1.4 老年护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全、保健体系不明确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建立了相关的保障体系,而我国由于经济不发达,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全、体系不够完善,远远满足不了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不能享受退休金和公费医疗,其供养和医疗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

2 我国老年护理展望

2.1 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医 早在1965年美国在社会保障法中就建立了老年人医疗保障计划: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险,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服务机构,如:护理之家、日间护理院、家庭保健、老人养老护院等[3]。日本在1975年就开始着手老年保健的立法,一系列老年保健措施,如老年人健康检查制度,卧床老年人的功能康复,家庭护理和访问知道基本形成一个体系,并于1982年建立老年保障法,1983年完善了老年保健对策的综合体系[4]。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社会、社区和家庭等整个体系共同参与老年人的护理,建立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医疗保障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确保老有所医。同时还要在社区建设上增加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加大政府的专项资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不再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证。

2.2 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专业老年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反映的学科。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健康问题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我国医学院校、中职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有条件的院校应开办老年护理专业,让学习护理的人员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维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装套,提高其生活质量。已从事老年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护士,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补上老年护理的专业知识,实现向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转型[5]。

2.3 加大医疗投入,提高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医疗保健系统立马当先迎接了严峻的挑战,为更好的服务老年人,医疗机构应引进先进的医疗护理器材和设施,如各种助行器、可推、坐、洗澡、排便的多功能轮椅等,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确保老年人安全。

2.4 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护理是人对人的帮助,所以要用心去体会,注意互相间的心理活动及沟通。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变化与发展的特点,应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要充分考虑老年病人的特点与习惯,尊重、关心老年人。同时还应改善和加强社会的老年心理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做到既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又尽量让其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

2.5 通过社区宣教,帮助老年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节、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为维护老年人自尊需要应进行适当的修饰,改善外貌形象;老年人退休后面临一“空巢”期,应适当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有没的音乐艺术,获得爱与归属感;搞好起居卫生,养成良好的休息、睡眠习惯,做到学习与运动相结合,这对发挥老年人的智力、增强老年人的体力、提高老年人的青春活力是很有效的。

总之,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老年护理的最终目标。我国应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福利体系,如;老年人护理院、老年人疗养院、日间老人护理站、敬(养)老院、老年公寓等,运用老年学知识,开展老年病防治工作;知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身锻炼,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2] 张多来.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护理伦理思考.衡阳医学院报,2000,4(1):47.

[3] KeisterK.J,BlixenC.E.Quality of life and aging.Journal ofGeron to logical Nursing,1998,24(5):23.

篇3

关键词 老年社会保障 需求评估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182-04

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正不断增大,养老需求日益旺盛,其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计划生育老年人口是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的一类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生活保障状况也引起了关注。根据老年人口的共性问题,同时思考如何满足计划生育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制定一系列老年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予以推进。本文基于西安市城乡老年人家庭的实证调查,经过对比和因素分析,深入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及其需求评估,为建构老年人兼顾计划生育老年人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一、老年人生活状况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西安市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调查对象为老年人,调查人数为874人。其中城市占64.0%,农村占21.3%,城中村占14.8%;男性占43.1%,女性占56.9%;低龄老人(60岁以下)占20.9%,中低龄老人(60-69岁)占33.3%,中高龄老人(70-79岁)占37.6%,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8.2%。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按照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即主要包括生活保障(经济供养和养老储备)、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供养状况

实际上,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可以从他们的经济供养和养老储备情况来反映。调查数据显示,靠“退休金收入”的老年人比例最多,占41.8%;靠“子女接济”的老年人占39.3%;靠“工作或劳动收入”的老年人占18.2%;靠“配偶收入”的老年人占11.0%;靠“储蓄、房租、理财性收入”的占4.3%。可见,老年的经济供养情况并不乐观,自己有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占六成,依靠“配偶收入”又依靠“子女接济”的仅有四成,靠“储蓄、房租及理财性收入”的较少。城乡差异明显,这是由于收入来源不同造成的,即城市老年人主要靠退休金收入和子女接济,而农村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接济和劳动收入。

计划生育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众不同。由于计划生育家庭人口少,经济来源就少,靠“工作或劳动收入”和“子女接济”的显然低于非计划生育家庭。数据显示,计划生育家庭依靠“工作或劳动收入”的比非计划生育家庭低0.1个百分点;依靠“子女接济”比非计划生育家庭低12.1个百分点。

2.养老储备状况

老年人目前拥有的养老储备,根据调查数据,拥有“自己住房”的老年人占80.2%,位居榜首;其次是“医疗保险”和“国家养老保险”,分别占45.8%和23.4%;拥有“商业化养老保险”和“专用养老储蓄”的较少,分别占3.1%和1.9%。可见目前老年人的养老储备主要集中在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使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被推到了新的层次。数据反映,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享受“国家养老保险”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计划生育家庭5.9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计划生育政策优越性。而在“住房”、“专用养老储蓄”等方面的养老储备状况不如非计划生育户,表现出计划生育户养老储备的某些不足。

3.生活照料状况

关于日常生活照料状况,从整体上看,42.8%的老年人是“自己照顾自己”,44.1%的老年人是“配偶照顾”,46.2%的老年人是“家人、子女照顾”;由“亲戚”、“邻居”和“保姆照顾”的老年人一共占3.5%;有2.1%的老年人得到了“社区人员照顾”。而计划生育老年人依靠“自己照顾自己”的比例高于非计划生育户12.1个百分点,依靠“子女照顾”的比例低于非计划生育户5.5个百分点,差异明显。

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核心化,“4-2-1”家庭结构持续增多,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年父母,矛盾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生活无人照料的困局出现。调查中老人普遍反映:“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老了指望不上”。尤其是“空巢”老年人体弱多病,生活照料更无依靠。采访中遇到这样一位独生子女的母亲,她述说时眼神中带着忧伤、渴求:“我的老伴去世了,在他病重住院期间,我和女儿轮流照顾,但仍是人手不够,照顾不过来,我因劳累过度也病倒了。现在我一个人独居,身体也不好,女儿也时常来看我,但我总不愿意连累女儿,她的生活工作也很忙,我也感到很无奈、无助。”这段话反映出独生子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正面临着不少困扰。

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最为突出,生活状况更为惨淡,正象一位村民描述的:“一般最困难的是80岁以上的老人,几代人生活,儿子还要养儿子,对老人照料的少,到了儿子大了,有孙子的时候,儿子可以多关心父母了,这时候老人就去世的多了,享受不到了。”

4.精神慰藉情况

当老年人感到生活寂寞或遇到烦心事时,会寻找诉说对象,调节心态,从而得到精神慰藉。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年人在感到生活寂寞或遇到烦心事时,都习惯于向自己“家人、子女”及“配偶”诉说。而计划生育老年人在遇到烦心事时与“家人、子女”诉说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计划生育老年人5.7个百分点;而与“亲戚”、“邻居”和“社区人员”诉说的比例,则高于非计划生育老年人8.1个百分点。说明计划生育家庭的老年人由于家庭空虚,精神慰藉更希望求助社会帮助。

调查发现,计划生育家庭很容易变为“空巢”家庭。当孩子长大成家立业后,大多数与父母分开居住,因此,父母老年后不得不面临生活孤独、精神空虚的尴尬境况,以致父母精神填补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前面那位独生女母亲的话语:“我女儿对我很孝顺,时常来看我,但她工作也很忙,我不愿意连累她,可有时又很孤独无奈,总是处在矛盾心理困惑中,总感到生活无味,度日如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孤独一人,住在养老院,我每次去看她,都很伤感,平日没人来看她,只有我去了,她才感到一丝欣慰。我们俩是同命相怜啊!”这段话衬托出获得“精神慰藉”对于独生子女老年人是多么重要。特别是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亡,父母失去唯一的家庭支持和精神支柱,更易陷入养老的困境。

二、老年人社会保障需求评估

老年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措施,其架构应当包括老年社会养老保险、老年医疗健康保障、老年社会救助、老年社会福利、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等,其中老年社会养老保险是其核心。从老年人包括计划生育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需求调查数据出发,得出一个评估结果,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提供了合理依据。

1.养老意愿的差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比例最大,达到54.3%;其次为“自我养老”,比例为36.3%;第三为“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比例分别为11.6%和10.6%;选择“土地养老”的比例最小,仅为4.8%。而计划生育老年人更多倾向于“自己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比例分别高于非计划生育户0.8、5.0和11.1个百分点;选择“家庭养老”的计划生育老年人比例则低于非计划生育户15.5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计划生育老年人由于其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而作出了与非计划生育户不同的选择。

2.心中的牵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了解老年人心中牵挂的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单个老年人的牵挂和困难,可能反映的是某个个体的具体问题。如果说许多老年人的牵挂和困难集中到了某个问题或事件上,说明那个问题就是带有共性的社会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目前心中的牵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占居首位,包括“看病难看病贵”(占59.2%)、“体弱多病”(占22.0%)、“无医疗保障”(占21.7%)等;反映经济方面的困难位居第二,包括“经济收入少”(占35.5%)、“无养老保险”(占30.6%)、“没有生活来源”(占29.6%)等;反映精神心理方面的压力居于第三,包括“担心物价上涨”(占33.6%)、“担心子女的前途”(占16.1%)、“子女不在身边”(占14.1%)、“文化生活缺乏”(占5.5%)、“心理比较孤独”(占5.1%)、“家庭关系不融洽”(占1.2%)等;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有“不能劳动或工作”(占17.0%)、“没人照顾”(占5.4%)、“家务活重”(占2.2%)、“居住条件差”(占9.7%)、“交通不方便”(占7.1%)等。总之,医疗保健和经济收入是老年人最为牵挂的两件事情,这当然应该成为政府保障政策设计中的重点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负担是老年人不堪承受的重负,“看病难看病贵”排在了首位。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递增,体质日趋衰退,健康状况也日益下降,使得患病率和就医率日益增加,因此,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要比中青年人强烈得多。由于疾病,突发性事故,先天或后天性残疾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老年贫困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可以看出,其中有1/3用于看病,应该认识到医药支出已成为老年人生活的沉重负担,它也成为老年人心中最为牵挂的事情中的头一件大事。由此看来,在老年人心目中养老保障中的医保问题和吃饭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进一步分析计划生育老年人和非计划生育老年人的差异性,可以发现,计划生育老年人在“经济收入少”、“担心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子女不在身边”和“担心子女的前途”等经济、医疗方面的困难和对子女的牵挂比非计划生育户多,分别相差4.8、4.3、0.9、1.3和1.6个百分点;而在“不能劳动或工作”、“没生活来源”、“无养老保险”、“无医疗保障”、“体弱多病”和“交通不方便”等生活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担忧和困难,计划生育户相对要少一些,分别相差1.6、1.3、2.4、2.5、2.9和1.6个百分点。这种差异反映了计划生育老年人虽然其子女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但享受到政府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和养老的后顾之忧,但精神慰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值得关注。

另外,计划生育家庭要比非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着更加沉重的劳动负担。计划生育家庭由于人口少,缺乏劳动力,因而在农业生产劳动、家务劳动以及平日生活购物等方面无人帮助。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很多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都是自己种地、劳动,不仅自己照顾自己,有的还要养育孙子辈,生活负担很重。采访时一位农民无奈地说:“农村人不能像城里人,家务事和农活多,都要自己干,能干动都自己干,实在干不动了,就雇人干。”表明了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着沉重的劳动负担。

3.对社会保障政策的期盼和希望

关于老年人对社会保障政策提出的期盼和希望,调查结果显示,老人们最期盼的是希望享有医疗保险,其次是解决经济生活问题。有77.2%的老年人希望“降低看病医药费”,排在首位;有53%的老年人希望“享有医疗保险”,排在第二位;有一半的老年人建议让“更多困难老人享有低保”,排在第三位;也有近一半的老年人希望“享有养老保险”,包括“农村养老保险”;有五成多的老年人希望“维护老年人权益”和“大力弘扬敬老爱老之风”;有四成多的老年人希望“加大社区上门服务”,包括“兴办老年活动娱乐场所”、“提供老年人交友平台”、“增加心理咨询服务”等;有近1/5的老年人希望“鼓励兴办养老机构”,包括“建一些高档养老院”等。

与前面关于困难的分析相对应,计划生育老年人更多希望在“多关心计划生育户老人”、“降低看病医药费”、“更多老人享有医疗保险”、“鼓励兴办养老机构”、“建一些高档养老院”、“办老年活动娱乐场所”、“加大社区上门服务”、“增加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比非计划生育老年人更迫切的需求;而非计划生育户的老年人在“享有低保”、“享有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大力提倡敬老爱老观念”等方面对政府提出的希望则多一些。

我们把以上这些期盼和愿望进行归类,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问题;二是养老保障问题,包括能够享受低保和养老保险;三是权益保障问题;四是机构养老问题;五是社区服务问题;六是精神慰藉问题;七是计生家庭关怀问题。这些问题都应作为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构中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

三、结论

篇4

1.1一般资料

2014年4月~7月课题组选取渝中区、九龙坡区、万州区、梁平县、黔江区等5个区县为调查范围,以重庆辖区内60岁及以上、能够理解问卷内容且语言表达清晰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样法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5份,其中有效问卷758份,有效率为94.7%。纳入标准:符合人口老龄化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4]。

1.2方法

(1)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医疗保险专家、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老年人医保的总体情况及发展建议。(2)实地调研法:深入5个区县社区老年人聚集地,了解老年人医疗保险需求。(3)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重庆老年人医疗保险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以基本医疗保险调查问卷为基础,同时结合老年人参保特性设计而成,并由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议,信度、效度检验均合格。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①老年人的基本信息;②身体状况、医疗负担情况;③医保情况,共计33个题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双人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重庆市老年人口中,男366人,女392人,男女比例为1.00∶1.07;60~69岁412人(54.4%),70~79岁237人(31.3%),80~89岁96人(12.7%),90岁及以上13人(1.7%);主城区235人(31%),各区县509人(67.2%),外省14人(1.8%);城镇人口456人(60.2%),农村人口302人(39.8%)。学历分布:小学以下413人(54.5%),中学/中专191人(25.2%),大专及以上154人(20.3%)。婚姻情况:未婚14人(1.8%),配偶健在549人(72.4%),离婚2人(0.3%),丧偶193人(25.5%)。子女数量:没有子女22人(2.9%),独生子女170人(22.4%),2个及以上子女566人(74.7%)。职业情况:农民313人(41.3%),企业员工及政府事业单位人员324人(42.7%),无业87人(11.5%)。经济状况:收入小于或等于1050元的老年人占47.1%(其中收入小于或等于500元占22.0%),1051~<2000元占21.6%,2000~<3000元占14.5%,≥3000元占16.8%。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分布情况:退休金50.7%,务农11.5%,务工3.4%,子女支持12.3%,社会低保7.8%,养老保险14.4%。

2.2身体状况

本次调查中高达64.7%的老年人患有疾病。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中,认为“身体非常好”和“非常差”各占9.9%和7.0%,“身体状况一般”占57.3%,“较差”占25.9%。就医情况中,87.6%会及时就医,12.4%则选择了“不会及时就医”,老年人不及时就医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行动不便”。老年疾病种类调查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位居前4位,许多老年人不仅仅只患有某单一的疾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情况较多。在医疗费用支出比例调查中,自购药品行为逐渐增加,调查中老年人自购药品人数、门诊就医人数、住院人数分别为45.4%、22.3%、18.6%。但在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中,住院费用依然是医疗负担的最大部分,调查中老年人住院费用支出为2880元/次,门诊就医支出为308元/次,自购药品支出为150元/次,其中住院费用报销775元/次,门诊部分报销43元/次,自购药品费用不予报销。

2.3老年人医保情况

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比例最高,占42.1%,其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6.7%,城镇居民及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占17.3%,没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占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6.7%。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参保费缴费方式,主要以个人缴纳为主(P<0.05),见表1。34%的广大城市居民、农村人口自政策实施起开始缴纳,时长1~10年,40%的老年人对医保相关政策并不了解,由子女负责管理。重庆市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认知情况,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参加医疗保险很有必要(P<0.05),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参保必要性、政策了解情况的认识有差异,不清楚是否参保的老年人农村高于城镇。重庆市医疗保险参保费水平较为合理(P>0.05),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参保水平的认识一致。另外,重庆市老年人主要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报刊等媒介获取医保相关信息,亲戚、朋友的口耳相传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宣讲作用明显。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的满意度包括4个部分,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满意度、医疗保险报销方便程度、对医院药店医保服务满意度及对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满意度。调查中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总体满意度高。但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满意度总体高于农村老年人,农村不了解医疗保险服务的老年人比例较城镇高。重庆市老年人参加多种医疗保险的情况(表2),包含了老年人对商业保险和护理保险的参保情况及参保意愿。老年人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及参保意愿低,参加商业的老年人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员工。城乡老年人商业保险参保情况一致。城乡老年人参加商业保险及护理保险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老年人认为没必要参加商业保险的比例高于农村。此外,城镇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于农村。

3讨论

3.1医疗保险现状问题

3.1.1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障城乡差异明显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种类及待遇上:城镇老年人参加待遇较好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合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其次,城镇老年人医保基金池相对于农村更为稳固,城乡老年人对医保的认识水平也不相同,对参保必要性及政策的认识城镇高于农村,对医保满意度也普遍高于农村。此外,城镇老年人对多层次医疗保险的接受明显度高于农村。

3.1.2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统筹及隐形债务问题突出

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运行中,缴纳的保费主要由个人承担,这部分老年人包括城镇无业居民、农村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相比待遇差距较大。研究发现,在医疗保险缴费时间上,18.7%的老年人口按时间交足30年或25年的保费,不足年限或未缴纳的高达41.3%,老年人医保基金池缺乏沉淀,这无疑将使医保基金产生“隐性债务问题”[5],医保基金池的缺口将对医保系统产生巨大压力。

3.1.3重庆市老年人积极拥护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医疗保险知识十分匮乏

重庆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参保意愿都十分强烈,对医保保费缴费水平,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医院、药店及医疗保险机构中医保人员的服务满意度高。患者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认知状况影响了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满意度[6],调查中有50%的老人对医保具体政策不了解,阻碍了医保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1.4重庆市老年人疾病风险分担形式单一

本次调查中重庆市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7%,而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较低,仅占8%。商业保险及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表现不强烈,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对多种医疗保险缺乏了解等。此外,商业医疗保险自身缺陷影响了参保率。商业保险市场中的“撇奶油”行为将已患病人群排除在商业医疗保险大门之外。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容易购买到保险,而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更可能被驱逐出这一市场[7]。

3.2建议

3.2.1统筹城乡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目前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是中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8]。在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大背景下,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障也应顺应趋势,不断加快城乡老年人医保、不同险种老年人医保的整合力度,实现老年人医保制度、医保待遇的统一,最终实现重庆市城乡老年医疗保障公平发展。

3.2.2加强医疗保险筹资能力

重庆市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时间不长,加之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医保基金将面临收支失衡的危险。目前,医保基金主要通过“开源”的措施保障基金池。主要通过创新医疗保险测算方法提高重庆市社会医疗保险缴费水平,增加医保筹资。重庆市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攀升,政府部门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保险测算方法,适当提高医保缴费水平是可行的。我国职工医疗保险相关政策规定,医疗保险缴费时长男性30年,女性25年,重庆市可考虑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医疗保险法定缴费年限[9],新农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也可效仿职工医保,适当延长缴费年限。

3.2.3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

重庆市虽已成功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由于老年人群体身体机能文化水平的限制及老年人对医保政策的了解相对缺乏,阻碍了老年人相关权益的实现,因此,加强对老年人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十分必要。由于城乡老年人认识水平不同,负责医疗保险宣传工作人员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如医疗保险局可在城市社区定期举办医保政策宣讲会,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在农村可通过播放医保广播基本知识,医保电视宣传片的形式,向农村老年人普及医保知识。

3.2.4构建多层次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36-01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养老保障状况尤其值得关注。但是,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长期被排斥于国家社会保障网络之外,一直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更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除了传统的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五保”供养政策之外,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几乎是完全要靠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基本没有享受到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正规养老保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目标,切实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生活质量差

ヅ辶羰乩先顺了极少数能够享受低保,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没有固定的收入,主要依靠子女赡养、亲朋帮助和微薄的农地收入。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压力加大,收入有时候也得不到保障,他们对于父母的贴补也更加不具有稳定性了。现在养育子女的成本过高,“孝顺”老年人的成本也不断增高,所以外出务工的子女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多余的钱孝敬留守在家的父母。有的留守老人由于子女没有给与补贴,而自身条件又不符合政府补助,三餐的柴米油盐都无法保证,只能依靠左邻右舍的一些帮助。相对于普通农民来说,留守老人的收入更是得不到保障。

2、医疗条件差,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ピ谖夜农村,目前的医疗保障主要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作为一个疾病多发群体,在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薄弱的环境下,医疗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与城市医疗卫生条件相比,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素质低的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的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占59.9%,没有任何学历的卫生人员占到21.6%,这些人员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产业化的推行,农村很多的卫生所都承包给了个体或者私人经营,农村留守老人由于昂贵的医药费而看不起病的现象相当普遍。

3、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日常生活缺乏照料

チ羰乩先说纳活照料主要是指已婚子女对留守老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与的生活服务。留守老人如果身体健康,尚能照顾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一旦生病,子女又不在身边照顾,生活就会有诸多不便。对于夫妇健在的留守老人,还能相互照应,对于丧偶独居的老年人,如果身体不好,他们的生活就有很大的困难。留守老人面对身体逐渐衰老这个事实,对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子女不在身边使他们感到无人依靠,很多老年人心理越来越脆弱。

4、情感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

ト绻说留守老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和日常照料能够用赡养费和雇佣专业人员来衡量的话,那么老人的精神赡养和情感满足这些主观感受则是无法用这些物质化的东西来衡量的。无论是对于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来说,还是对于老年人的疾病控制来说,精神生活都非常重要,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ツ壳霸谖夜农村靠子女供养的老人占总数的86.1%,但是农民们在经济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还要面对着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多种开支成本面前,老年人的问题总是得不到重视。很多数据显示,无配偶、独居的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明显高于有配偶、有子女照料的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与老人共处和交流的时间比较少,再加上年龄相仿的亲朋好友的相继去世,留守老人经常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空虚。

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

1、加快推进新型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ピ谂寮彝パ老角色减弱的趋势下,客观上需要建立正式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从长远来看,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与社会保障体系较健全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险,特别是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过窄是最明显的差距。考虑到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的实际,暂缓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整个农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鉴于我国农民人口众多,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尽早的把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摆上正式的议事日程上,政策也应向农村适当倾斜。根据我国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和一些地区的有益探索,以“低水平、广覆盖、保证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在当前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原则,逐步向前推进。

2、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ヅ辶羰乩先耸且桓龅湫偷娜跏迫禾澹医疗作为维系其健康的一项引申性需求,除了进一步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外,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障体系也应是题中之义。首先,需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既要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又要重视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涉及国民福利的社会公平发展。政府应强化责任,积极探索筹资渠道,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免疫保障制在内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医疗保障。

テ浯危加强农村医护人才培养,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要积极组织城市医生及医学院毕业生对口支援农村,强化在岗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入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到农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重视并加强对留守老人的精神保障服务

ゾ神慰藉是留守老人养老的一个独特且非常重要的问题。精神慰藉的性质不同于经济供养,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价值、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农村留守老人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兴趣爱好相对较少,晚年时开展文娱活动等比较困难,因此家庭成员平时陪老人聊天、嘘寒问暖,为老人解闷也是家庭必不可少的责任,尤其是高龄老人、患病老人,他们由于行动不便等原因,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小,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家庭成员要通过交谈、进行家庭娱乐活动等予以安慰,给予温暖。晚辈对老年人从感情、心理等方面给予关爱和帮助,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多的温暖、呵护和关爱,享受家庭的儿女情长和天伦之乐。同时,各级政府也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阅览室、图书馆和文化娱乐场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满足老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需求。

おげ慰嘉南祝

[1]刘庚常.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J].人口研究,2004,1.

[2]代方震.尚松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与发展研究[J].河北学刊.2006.1.

[3]孙文基.试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2006.1.

篇6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篇7

其实,早在1996年,我国就颁布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部法律里老年人常遇见的赡养、住房、看病以及保障福利等社会福利做了详尽的阐述和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老年人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福利。

但是,机关事业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明显,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复杂。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老年维权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

人口老龄化与城乡老年社会

养老和医疗保障机制不适应

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给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凸显。在农村,伴随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迁移和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在许多地区已经超过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大量被征用,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化手段加以解决。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老有所医”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完善城乡老年养老与医疗保障体系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老年人管理服务体制现状

与服务保障体系不适应

不少城市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了相当的比例,空巢、独居老人家庭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40%以上,有的农村甚至出现了“老人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而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资源严重匮乏,给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挑战。

伴随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老年人管理服务体制发生重大调整,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护理照料、文化活动和权益保护等绝大部分需求都要在村(社)区就地解决,加快建立健全老年社会管理与社会为老服务体系成为关系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现代社会,老年人口流动性大幅度提高,妥善解决好离退休人员的异地养老问题也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同城市相比,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农村老年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亟待加强。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老年群体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不同老年群体之间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是老年维权工作的奋斗目标。从目前情况看,老龄事业与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分配体制尚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老年福利事业投入明显不足,老年人与其他人群共享的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老年权益的全面协调发展,出现城乡不同区域间老年群体养老和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差别大的现象,高龄、病残、贫困、鳏寡孤独等老年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很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需要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和特别关爱。

社会化问题与当前

老龄工作管理体制不适应

面对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老年管理政出多门,民政、老干、劳动、人事、卫生、体育、工会等部门都在管,却没有“老字号”统一管理部门,削弱了管理效能。另外部分涉老部门领导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贯彻实施老年法规措施不力,个别成员单位协调配合不够,老龄工作落实起来还有很大难度,有的县市老龄工作人员只有2人,经费困难,没有交通工具,影响正常工作。基层老年协会大多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很难有效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文化、娱乐等活动,根据发展需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思想文化多元化与

老年社会法制道德建设不适应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的格局下,还存在一些错误、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意识、落后传统和不良习俗,导致社会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制意识和敬老道德观念淡薄,突出表现在家庭子女不愿赡养老年人,“出嫁的女儿不养娘”、“娶媳妇不养老”、“抓阄养老”、“啃老”等现象普遍存在,干涉老年人婚姻,侵占老年人住房和财产,歧视、侮辱甚至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上,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对履行老年人优待义务存在抵触情绪。涉老侵权和犯罪案件有上升趋势,侵权手段和形式也趋于多样化。部分老年人法律意识不强,或受传统观念束缚,不知、不敢或不愿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篇8

【关键词】新农合;农林区;老人;医疗保险;体系;建议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老年人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老龄化问题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压力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农村老年人数量也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医疗保险基金缴费人数减少,医疗待遇的享受人数数量相对增加,这就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老年人医疗保证制度技术难度较高

由于医疗费用与疾病因素的影响,对于老年人医疗保障费用的计算也较为困难,不仅需要考虑到利率、经济增长率、预期寿命等因素,还需要分析疾病损失率、发病发、医疗技术发展情况,这种计算过程涉及着医学、统计学、金融学、数学等知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还较为落后,未将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到医疗保障工作的管理中,导致医疗保险费用失误率偏高。

3 未建立好老年疾病控制与预防机构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在这种体系之中,不仅包括对老年人疾病的治疗,还需要涵盖到疾病的护理、预防、康复、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多个内容,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全国范围内未建立起老年疾病控制与预防机构,也未针对老年人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规划与管理工作。

4 缺乏专业性的医疗机构与服务人员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他们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为老年人提供了相应的就医环境,老年人不仅能够在医院中接受治疗,在出院之后也可以到专业的疗养院进行疗养,出院后也能够得到服务人员周全的护理。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医院多属于综合性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很少,即使有,其医疗条件也达不到标准,部分条件优越的老年医疗机构也是以为了盈利所开设。

5 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增强与社会承受力差距较大

在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之下,医疗费用的支出越来越大,社会中可筹集资源也现象出一定的矛盾。有关调查表明,由于年龄与医疗费用是一种正比关系,因此,人口老龄化是影响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的老年医疗资源却十分的缺乏,尤其是农村,老无所依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仅仅依靠政府的一己之力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因此,基于以上问题,在未来阶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体系:

5.1 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扶植力度

在新型农村合作养老制度之中,政府是主导,也是其中的管理者与监督者,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养老制度也是政府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要强化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引导,建立起一种覆盖面广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探索适宜我国各个地区实际水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对于养老资金的监管力度,规范好不同部门的职责,做好检查与内部控制工作,防止出现营私舞弊的现象。

5.2 加强监督与管理,促进保险基金的增值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与医疗问题,因此,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考虑到这一因素,必须要强化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促进保险基金的增值,引进新型管理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与医疗经验,发展多种模式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水平。

5.3 加强宣传,提升农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参保意识

农村地区的养老工作涉及着多项内容,衡阳县各个乡镇、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的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电台进行宣传,提升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的参考意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可以由村干部挨家挨户的进行宣传,让农民能够了解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参保的流程、参保的权利以及参保的义务,能够让他们真正的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5.4 完善法律制度,营造出制度环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执行离不开法律体系的支持,与之相关的法律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条例、社会保障基本法、医疗保险条例、农村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条例、保险法、证券法、银行法、信托法等等。但是就现阶段来看,衡阳县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还较为缺乏,因此,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设,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执行可以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要保证制度执行的连贯性以及稳定性,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成为统一的整体,为农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制度保障。

5.5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执行需要依托经济与物质的保障,单独依靠政府的支持是难以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的,只有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才能够真正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模式的发展。因此,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经济的集约化经营,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产出水平;第二,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对传统的农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提升农产品价值;第三,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董芬,王德扬.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模式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8):36-37。

篇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旷古不变的真理,“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我养老院应发扬传统美德,完善养老制度,探索适合市情的养老模式。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加强协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相关政策

需要政府部门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重视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的力度,发挥老龄工作的作用,要切实把老龄工作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管理,把老龄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政府的常务会议要定期听取老龄工作的汇报,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此外,在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上要给予扶持,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

二、大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为了更好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务之急是大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尽快增强财政的支付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没有经济的支撑,再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难以付诸实施。只有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富裕,各级政府才有能力拿出钱来,解决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广大人民才有可能用现在的手中资金,考虑解决未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以,发展经济是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第一要务。

三、加大力度,完善我市养老保险和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我市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必须抓好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使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网络。还要强化基金征集,提高基金征集率,并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行政执法机制。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险基金,建议通过财政渠道设立基本养老保险的后备基金,专项用于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同时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充分考虑老年人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在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特殊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医治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返贫。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老年康复保健站等,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现象。

四、加快养老设施和活动设施建设,统筹使用社会资源

拓宽投资渠道,建议政府逐步增加对老年公益事业的投入,同时鼓励、扶持社会各方面出资兴办老年福利院和老年公寓。政府要做好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对兴建养老设施和活动场所的提供相应的扶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设施建设要注意档次结构,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注意按高中低不同档次兴建养老设施,当前,以我市的具体情况宜以中档设施为主,同时,可兴建一些服务项目多样化的高档老年公寓,以满足部分收入较高、文化层次较高、身边无子女的“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入住。还要统筹使用社会资源,政府兴建的体育场馆、公园、图书馆等活动场所,要以免费或低收费的形式向老年人开放。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建的多功能厅、门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老年人免费开放。

五、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为老年人养老创造好的条件。

六、加强孝亲敬老的思想道德建设,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养老敬老传统美德教育,突出青少年敬老教育,形成家家养老、人人敬老、个个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进而扩大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操,在全市社区开展敬老养老模范家庭和敬老先进居(家)委会评选表彰活动。在加强孝亲敬老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房产权、被赡养权、再婚权等一切合法权益,及时处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媒体也要积极宣传孝亲敬老的典型,引导下一代树立起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 管理

1 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在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除了要界定好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还要确定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指标。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最主要的指标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①老年人口比例,也就是指60岁或65岁以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个比例的变动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或年轻化的标准。计算公式为:老年人口比例=(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00%。②人口的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老少比的变动能够反映出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情况,它可以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2]老少比高于30%的为老年型社会,低于15%的为年轻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结构。它的计算公式为:老少比=(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2.1 人口惯性导致老龄人口在出生率下降后仍在增加 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生育率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以至降到生育更替水平以下。但是人口的惯性作用会使老龄人口仍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增长。随着低龄组人口生儿育女,剧增的出生人口数,将超过死亡人数。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下降,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又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水平和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惯性会使老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在越来越大的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小,60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将越来越凸显。

2.2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 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减少消费和资源消耗,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重要产品的人均产量更快地提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生育率为12.86‰,比1973年的生育率下降了15.21‰,我国的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2.3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快,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不仅能够满足了人民的温饱需求,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为延长人们的寿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后果

3.1 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劳动年龄结构的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产生总体性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地区的国民收入总额等于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平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乘以经济活动的人口数量。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出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增加,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政府近年来在养老保障、退休金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积累基金,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2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健康和医疗保障的挑战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提供三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老年人口疾病谱发生变化。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慢性病治疗的成本将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其次老龄化将加重医疗保障的筹资压力。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包含在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中。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控制成本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行为还远远偏离公益性,老年人口患病率的增加将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这进一步加大了筹资的压力。最后,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缺口。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镇,在农村的覆盖面则较窄。

3.3 人口老龄化降低了投资和储蓄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储蓄有明显的影响,居民的储蓄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重要的投资资本。储蓄率越高,能用于投资的钱就越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储蓄率下降,能用于投资的钱就少,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后,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下降,用于储蓄的钱变少。另外,伴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用于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增加,可能还会动用过去的储蓄。老年人退休后成为单纯的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导致储蓄率下降,投资比例降低。在我国储蓄水平下降后,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就会随之减少,投资减少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减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

4 结束语

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国情,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二胎软着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后也只可能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收到实际的缓解老龄化的效果。因此,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广泛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强化人力资源投资,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