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低年级小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如何对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与训练呢?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长颈鹿和小鸟》这节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春天到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长颈鹿先生在森林的小河边开了一家宾馆,今天宾馆里来了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这些小客人是谁吗?(生:想)师出示挂图,师:齐声告诉老师小客人是谁呀?(生:是小鸟)其中有一名学生说:“飞来了这么多小鸟,宾馆住得下吗?”老师抓住时机;是啊,长颈鹿先生也很着急,它想:“飞来了42只小鸟,每6只住一间,我该为它们准备几间房子呢?”学生兴趣高昂,展开讨论。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愿望的办法。”

2启发问题思考,强化求异思维

低年级学生大都有具有“求异思维”的特点,这点是非常可贵的。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和保持这种精神,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挖掘他们发散思维无穷宝藏。如根据下列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二年级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二年级共有多少人?(2)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上述问题,一一列式计算。并说出道理。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使各类学生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引导动手操作,发展逻辑思维

孩子们最能理解的是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的抽象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活动,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活动。”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学到了知识很是高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倡导合作交流,促进和谐发展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已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得到了扩展。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水滴穿石,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艳明.小学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J].理论界,2007,(9):128-129.

篇2

【关键词】创设情景有效训练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数学能力的最基本要素,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一、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善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关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第一册《课堂练习》第52思考题:往下应该怎样画?这种题学生初次见面,一时难以理清思绪,因此,困难较大。在教学时,我注意设计几个问题,一边引导学生仔细现察,一边在关键处提示,引发学生思考。如依次提问:“这是什么图?它是由几种颜色的三角形组成的?,”“这些白三角形和黑三角形是怎样摆的?有没有发生变化?什么三角形没有变?什么三角形变了?是怎样变的?”教师演示摆三角形后,又间:“这样摆三角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一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使他们不仅对“往下应怎样画?”这个问题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发现规律的思维能力。

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一年级学生缺乏可逆性思维能力,不善于打破常规,不断调整思维角度,看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对学生需要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例如:第一册第8页“多些少些”书上的题目是:不要数,说出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先出示图:然后提同:“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当学生回答小鸡比小鸭多后,我就注意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帮助他们从逆向开拓思路,反问:“小鸡比小鸭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小鸭比小鸡少),再出示图,让学生看图说出“苹果比梨少”然后反问:“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梨比苹果多)以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就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实物的比较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的数字比较了。例如:“8比7多几”学生因在头脑中建立了互逆概念,就能联想到“7比8少几”。

填一填 1+=22-=1

2+=34-=2

0+=45-=5

学生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来想:“1和l组成2,”所以方框里填l,反过来用数的分解来想:2可以分成1和1,所议方框填1。还可以根据加法来想:部分+部分=整体,1+1=2,所以方框里填l,反过来用减法来想:整体-部分=部分,求部分数用减法计算2减1=l这样能使学生解题方法更灵活。由此可见,平时注意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很有益的。

三、加强综合训练,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综合训练,主要是指把前面学过的几种思维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例如:我在教第一册第46页“10的加法和减法”时,在复习数的组成和分解的基础上,左手拿6个白圆片,右手拿4个蓝圆片,间:“共有几个圆片?”(一共有10个)你是怎么想的?(因为4和6合起来是10)接着提问:“现在老师有10个圆片,送给同学6个,还剩几个?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整体中去掉其中的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了。)然后,再出示第47页钢笔图,说盒子里有7支钢笔,再补上几支是10支?使学生进一步懂得:把原来的一部分和补上的部分合起来也用加法算。7+()=10,再把10支钢笔右边3支用虚线圈起来,问:“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那么盒子里还剩几支钢笔呢?”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从整体中去掉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算。明确数学知识内部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并且逐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全面地思考问题。

四、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注意教给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其善思、会思。

1.教给从“条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顺向思维的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习惯于顺向思维,但这种顺向思考多是笼统的、表面的、习惯性的。因此,要提高顺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教给学生从条件到问题的思维方法。

2.教给从“问题条件”思考问题的方法,初步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学生掌握了“条件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然形成了这种方法的思维定式,再接受由“问题条件”的思维方法就会有困难。因此,在培养学生顺向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其逆向思维的能力。

篇3

所谓的思维能力就是对事物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学生一旦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作业,其思维过程就已经产生了,只是由于知识面窄,形成的能力还只是雏形,同时从教材内容来分析,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学习内容是成正比的,因而从低年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诱导,促其发展,形成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除包括会学习的技能之外,也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自然就会喜欢学习了,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的内容是:运算中的简便方法的运用,题意的正确分析,规律的分析推理等。那么如何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利用明试题运算,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简单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兴趣,游戏式的学习情绪之中。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正确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如教学17+9+3, 28+5, 32-8等类型算式。教学17+9+3类型题时,先激励学生谁能最好最快地算出此题?引导学生明白:先将17与3相加得20再与9相加得29,这样才能又快又好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的计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便可提高类型题的运算速度,引导练习中,先用准备的卡片每组一卡,每人一题,进行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游戏计算比赛,看哪组(哪个人)先完成,从而体验培训学生们运用上述思维的能力。

13+6+7

20+3+7

8+9+3

…… 24+8+6

35+4+5

27+8+3

…… 19+4+1

23+8+7

36+5+4

…… 17+10+3

26+8+4

14+7+6

……

教学28+5类型题时,引导分析:28差2满30,5可以分成2和3,在心中将28+5变成28+2+3,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很快得出结果。这种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利用上列卡片式的游戏竞赛,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32-8类型题时,引导理解:先从32中拿出10来减8, 32变成22, 10-8得2, 22再加2得24,在心中将32-8变成22+10-8, “10-8”与“22+2”易于计算,将大数拆分成小数相加减,使运算简便,这也是一种思维诱导与培训。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先将17+3变位相加,找出28与30的差数,将5分成2与3,使28变成整十数30,从32中拿出10来减8的运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学生熟练掌握之后,便成为一种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运算速度,思维能力最初也就是从这种运算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又指导,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

2利用应用题中添加条件法、分析关系法、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如:例1:小林家养了34只白羊养了多少只黑羊?

例2:商店有红气球26个,黄气球18个,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三中气球共有多少个?

引导分析:例1中的白羊与黑羊是两个不同概念,要想从白羊身上求出黑羊的只数,必须找到白羊与和黑羊之间的关系,而白羊与黑羊要么一样多,要么白羊比黑羊多或少,明确这三种关系是关键,横线上补充的必须就是表示其中某一种关系的句子,如“养的黑羊只数比白羊多五只”,分析两种羊所存关系,明确该填哪一种关系,就是一种思维启动与形成,今后运用这方法去分析题,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运用,同样,例2中找出“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这一关键句,求花气球的个数,最终求出三种气球的总数,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表现。

思维能力是随着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内容的加强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下题:

++=6

++=12

篇4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应对高考的有效手段。基于前人对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定义的理解、概括和总结,文章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组织、调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习题的选择、解析等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红琴.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

篇5

河北乐亭县 周旭仁

低年级学生要不要进行作文基本功训练,对这个问题,不少教师思想模糊,至于如何搞,更是缺少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儿童作文能力应“从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低年级虽不设作文课,但要进行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如果一、二年级不注意从这方面进行训练,到三年级突然提出命题作文,学生就会不知所措。那么,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呢?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话、说话和写话的能力上。

听话。教师应在听清听懂两个方面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对刚入学的学生,上课时应要求他们“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讲话”。注意力集中了,学生就能听清老师说的话。但听清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听懂。要让低年级学生听懂别人讲的话,教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句式很重要。如某某在做什么,某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在让低年级学生听较长句子时,还应要求学生记住“时、地、人、事”四项内容。如“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到北戴河旅游了三天”这句话,“时”是“今年暑假”,“地”是“北戴河”,“人”是“爸爸”和“我”,“事”是“旅游”。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开展听广播、听录音、听故事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对语言的反应速度。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出“一听就懂”的能力。

篇6

关键词:低年级;音乐;教学探究

G623.71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不专心、问题回答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面对简单的低年级学生,简单的低年级音乐教材和有效的音乐教学对低年级学生人生的重大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我以声传情,以情育人,以趣激趣,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方面的情感体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并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由于基本不能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而教师对待低年级学生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因素。学生往往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喜欢哪个老师所授的课,对喜欢的老师说的一切话甚至一个不经意动作学生都会放在心上。实践证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较有效的方式其实很常见又简单。一是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名字被老记住学生会觉得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学生觉得老师重视自己。二是校内、校外和学生相遇,学生打招呼要积极微笑回应,甚至主动招呼,学生会觉得师生平等。三是对学生的错误和优点都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合适的方法去对待,让有错误的学生既要承认并改正错误,又不觉得尴尬丢人而疏远老师,让有优点、长处的学生既自豪又不能自满。这样学生就会从心理喜欢这个老师,自己就会主动亲近老师,自然就会喜欢老师上的课,甚至会用十倍的热情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所以,音乐老师要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和小朋友们一起萌。

二、以自身素养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表演性突出,表演的感染力特强。唱,弹,跳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于萌萌哒的低年级学生更易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而老师在音乐方面的表演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老师的敬仰和喜爱,对学习音乐的强烈兴趣。但是,这要取决于老师的表演的精彩度和学生的认可度,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加强自身音乐素养的锤炼。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渊博的音乐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之所以崇拜老师,除去尊敬老师的高尚人格外,还在于学生能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的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更不可能有魅力。音乐教师要充分展示个人的学识魅力,让学生喜欢甚至崇拜自己,就要精心准备每堂课,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决心,博览群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让自己的吹、拉、弹、唱、演、讲入情入境,感染每位学生,激励每位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自觉主动的课外收获。

三、在音乐愉悦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正确灵活的思维是一个人做事有良好结果的保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单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形象思维为智慧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能够用形象、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架构,能够直截了当的看到智慧的原形。在一年级《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小草笑嘻嘻。在教学活动中,我说:”小草为什么会笑嘻嘻” ?,学生有说小草口渴了想喝水,有说小草洗了个痛快的澡……,接着,我说除了小草笑嘻嘻,小花也会笑嘻嘻,并唱给学生听,学生一下来了兴趣,他们从植物说到动物,从陆地说到海洋。我选择了部分学生说到的小树、荷花、小鱼、青蛙等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依次唱在歌里,学生感觉像是唱自己的歌,心情格外不一样。在后来的课堂上,只要有这样的机会,老师不用提醒,小朋友们就煽动着想象的翅膀,争着举手表达自己的聪明。可见,人在愉悦状态下思维更广阔,更敏捷、更主动。因此,抓住音乐的愉悦性从低年级就对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进行思维训练,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四、重视课堂上的游戏表演活动

低年级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不久,对于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生活仍恋恋不忘,可以说是游戏活动断奶期,他们对于游戏活动的参与、表演的积极性不可抗拒。低年级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和游戏活动恰如其分的契合起来,既要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在有意无意间完成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情感的体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完成。低年级音乐课中的游戏活动力求简单,容易上口、上手的游戏学生才会跟上老师要的节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高。游戏的方式也要变化多样,可以填唱歌词,比如在《大雨和小雨》这首歌中有一句“小草笑嘻嘻”,让学生把小草改为自己认为下雨时会笑嘻嘻的动物或植物并唱出来;可以舞蹈游戏,比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每一句歌词都可以编创一个动作,然后喜欢跳舞的学生依次到讲台展示,座位上的学生在老师的伴奏中边用手拍节奏边为舞蹈的同学演唱;还可以角色扮演小游戏等。总之,使用游戏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但更要牢记音乐教学中使用游戏是“借用游戏来教学”。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既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活动,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活动,只有充分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小学低年级音乐教材有足够的了解,对自身素养要不断的学习提升,才有足够的信心在幼小的心灵上落下美妙的烙印。

参考文献:

[1]浅谈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匡勇 《江西教育:管理版》 1989

篇7

1.听故事练说话

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故事。教师可经常选择一些文明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等内容的故事让学生听。如《山羊过桥》、《小熊做客》、《聪明的公鸡》、《诚实的孩子》、《狼和小羊》等。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缺乏条理性,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教师必须把复述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如板书、编写提纲),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做,有助于对学生加强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看图画练说话

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差。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低年级教材大部分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便于儿童观察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教材将看图说话训练内容编入课本练习之中,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如看图回答问题,看单幅图说话,看多幅图说话等。这些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如第二册中《阿姨,对不起》、《蓝树叶》、《小猫钓鱼》,第三册中《买铅笔》、《礼貌待客》,第四册中《小马过河》、《看病》、《做客》等。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有问题提示,可引导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联系实际想一想,再找同学表演。

3.感事物练说话

篇8

关键词:聋校 特殊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作为聋校教育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是聋校一切教育形式存在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在聋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关统计显示,在聋生离开学校时,仍旧有30%左右的聋生为"功能性文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聋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随着聋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尊重聋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以聋生的人生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积极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目前,很多聋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在国家义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聋生的具体生理特点制定的,要求结合聋生学习语文的可能性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我国聋人教育的开展时间相对较短,长期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导致在聋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缺乏清晰的教学方向与目标,容易造成教学行为与教学管理上的偏差。

(二)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由于受到教学观念、教师综合素质、学校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对聋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个性化特征缺乏系统有效的分析,因此教学效果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是因为,8-10个月是婴儿理解语言意义的关键期;1-1.5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汉语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而对于聋校低年级学生而言,一般都错过了这三个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低年级聋生的语言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听学生,甚至很多学生没有相应的语言积累,这时系统、专业的学习指导显得尤其重要的,但是很多聋校并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容易引导学生偏激、麻木、畏难等语文学习心理。

(三)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首先,在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很多学校过分依赖教科书,但是现有的教科书多是在普通学校教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没有充分考虑到聋校语文教学中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与学生心理培养的有机统一,有时并不一定能够适合聋校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际;其次,在教学组织模式的设计上,存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估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听力损失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也就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四)语文知识的积累相对不足。从表面上看,聋校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比较弱,与同龄阶段的健听学生相比,学习语言的任务比较繁重,这就增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强度进行准确把握的难度,常常超出了聋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接收能力,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效性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为高年级阶段句、段、篇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改进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教师既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的执行者,也是教学策略的制定者。因此,聋校的语文教师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聋校学生的人生长远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背景下聋校语文教学的各种要求,为聋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应有的支持和保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聋校学生在生理上的缺陷,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受到外界的刺激或者产生自我封闭,进而影响到个人的课堂学习效率。对此,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快乐教学法、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庄稼的好朋友》的教学实践中,低年级学生开始可能对庄稼好朋友对人类的"益处"记忆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青蛙、猫头鹰、七星瓢虫、赤眼蜂的角色,再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害虫、田鼠、蚜虫、螟虫的角色,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做"配对游戏",看哪一对能够最早配对成功,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生活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应用的锻炼和培养。

(三)加强生活化素材的应用,丰富教学资源。聋校低年级学生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也应当相应的进行调整,视觉补偿就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多时,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而是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大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力度,为聋生营造一个真实化的语言学习环境,这将有助于培养聋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听读能力。例如,在《秀绣明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引入更多诸如"空气遇热膨胀"的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让聋校学生跟"秀秀"一样,明白更多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这对聋生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总之,聋校语文教学对聋生的人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聋校语文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聋生的认真规律和特点,多加强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才能充分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点,获取应有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季景国.聋校语文教学策略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杨兆天.让美丽的手语之花盛开--聋校语文手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篇9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空间;图形的教学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认知特点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分为不同阶段

当学生刚接触几何形状时,并不能理解几何形状的意义,只能够靠想象力和触觉来判断,同时回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几何图形,对课堂上的几何形状进行简单的认知,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初级认知阶段。

当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所接触的几何物体且结合直觉思维,对几何图形有外观上的认知,但是无法理解图形的几何概念和特点,也无法分清什么是三维图和二维图,不能区分正方形和正方体,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中级认知阶段。当学生能够对几何图形有简单的了解,并且能够将图形画出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辨别,能够描述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感知不相等的线段和空间概念,并且能够将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联系起来,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高级认知阶段。

2.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概念需要借助外界物体

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大部分是三维图形,而课堂上所学的都是二维图形,不同空间物体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明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最好借助直观的几何物体,如篮球、书包、书桌等,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维图形的空间特点。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践

1.结合实际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在平面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方式对图形有个基本概念。例如,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不同形状纸张进行拼摆,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平面图形是由几条线段闭合而成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特性。在立体教学中,可以找一些立体的实物,如足球、尺子、文具盒等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先进行观察,并说出实物的名字、形状,让学生触摸实物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实物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劳逸结合,锻炼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时,年纪较小的低年级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而且好玩、好动也是学生的特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空间感知能力。例如,在“蒙眼摸物”游戏中,让蒙眼睛的学生触摸身边的物体,猜物体的名称、形状,并鼓励学生说出物体所在的位置。

3.以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多方面开发学生的空间概念能力

空间概念能力是将观察、触摸、操作、思考、分析等行为作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经验逐步形成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要有多样化的途径。如实物观察、动手触摸、分析推理、结合实际经验等。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物观察和动手触摸,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然后触碰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学生才能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空间概念。例如,给学生布置作业“观察物体”,让学生放学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饭碗等,在课堂上能够表达出不同角度下物体的大小、形状有什么不同。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复杂的学科,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和理解能力形成阶段,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在进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还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在寓教于乐的情况下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空间与图形知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动手操作 数学学习 无关属性 自主探究 语言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尤其是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得到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们的共识,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是经历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同时,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他们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较多的操作活动,这是合理的。

一、动手操作场面混乱

操作材料的使用要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使用操作材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无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而任意选择操作材料,不但不能发挥操作材料的积极作用,还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1.慎选操作材料,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

低年级学生思维中的的抽象概括水平非常低下,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直接属性,他们更多会被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所吸引。”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探究知识的手段,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包括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维等外在与内在活动。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往往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始终对操作对象保持有目的、定向的注意,不能准确地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研究。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

2.适度指导,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益。

合理利用操作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不当,就会出现操作材料变成玩具的现象。如同上述的教学案例,不仅影响课堂纪律,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低效率。

学生所处年级越低就越需要老师的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发展不健全,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批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时常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持久保持对操作对象定向的、有目的注意。

少年儿童天性好奇、好玩、好动,自律性差是他们共性。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不注意检查与调控,就会致使部分学生操作不合要求,各行其是,这样的操作就无法实现预定的目的,同时还会因为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动手操作缺乏主动性

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有目的的、主动的操作,有策略的操作。操作不是教师赋予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操作不是学生被迫动手下的产物,它是学生主动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义务。学生应该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进行思考,获得发展。操作主要是数学学习,不是为培养动手技能,更不是为操作而操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操作是一种手段,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才是操作背后的真正目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操作材料上,玩弄操作材料,影响学习效率,于是在操作材料的使用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采取了严令的措施,使学生不敢私自动手操作材料。这样,教师长期滥用权威,导致学生习惯于听老师的指令行事。学生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想法:老师没有说动用操作材料就绝不可移动。

1.自主探究,植入借助操作材料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做深层的探究者,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中去。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义务,而是一种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操作材料是为了加强直观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知识面而设的,但是教师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关系,常常使得动手操作流于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动手操作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使用操作材料辅助解决问题的热情。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成功感,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运用操作材料带来的价值,感悟操作活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2.思维跟进,推进动手操作的深度。

教师组织动手操作的目的必须明确,必须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在动手操作之前,学生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能力与合理推理的能力。在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操作,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等,不要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在动手操作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遇到困难和实际问题时,能自觉地设计、执行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把做、想、说结合起来。

三、动手操作缺乏提炼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避免只动手不动口,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学生确实掌握操作过程,真正理解操作目标,使学生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语言交流,实现动手操作质的飞跃。

虽然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他们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较弱,在动手操作中,教师仍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通过组织学生认真听取伙伴的叙述,参与评价他人的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指导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放手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人类的知识并不是仅仅依靠传授和模仿得来的。要想促使低年级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就要把他们都当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相关探究材料由教师提供,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如此,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观察、操作和合作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条件,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并在发现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利用动手操作可以给低年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时空,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了探究,经历了前人发现知识的简缩的思维过程,因此不但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实施操作的内容很多,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位,认真挖掘,精心设计,科学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自行探究提出的问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动手探究问题,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的分析与合理的把握,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柳菊兴.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