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伴随着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实施,许多一线教师开启了探究教学的改革之路,课堂教学手段、方式的不断更新,以“探究性”教学为引导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探究性”教学能收获多少呢?笔者发现不少所谓的“探究教学”仅仅是一个花架子,并没有收获预期的成效。
一、高中生物探究教学中的主要困惑
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以及与同仁的探讨,发现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探究教学无层次
不少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知识点的层次感展现出来。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有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点,有一部分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而探究教学应该应用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或教学需要,将探究教学广泛应用于所有的知识点的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知识点也运用探究教学的方式加以渗透,就显得探究教学无层次可言。
2.探究教学无趣味
所谓探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教学掌握学习方法。这个过程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难题,产生畏难情绪,因为这种主观上的因素导致对探究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不少教师并没有发觉这一点,导致探究教学无趣味可言。
3.探究教学无价值
有的教师存在着“为探究而探究”的错误理念。比如,针对一些实验题,通过多媒体播放就可以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而如果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很可能会手忙脚乱。所以有些探究教学无价值可言,反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不到位。
4.探究教学无收获
有的教师很困惑,为什么探究教学开展了这么久,而学生依旧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甚至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这就说明针对探究教学,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梳理、总结,在某些具体方法的引导上,还出现了错误。探究教学无法收获成效,探究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谈。
二、破解高中生物探究教学中困惑的几种方法
综合上述困惑,笔者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高中生物的学科角度出发,认为破解上述困惑,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探究兴趣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才能充分调动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跟随着教师所引导的思路进行探究,并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着去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具备探究兴趣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入比较重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让课堂内容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
比如,分析生物食物网的知识点时,笔者融入了一个有趣的食物链,以引导学生探究(见图1)。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这幅图是关于某个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简图。假设有人在小岛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在跟踪调查这个生态系统时,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2),而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较小。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图中的变化去探究,比如沙氏变色蜥处于第几个营养等级?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沙氏变色蜥与卷尾鬣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通过类似的探究方式,学生对这样故事性的生物题目有了一定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通过这样的探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理念。
2.引入小组合作
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也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所谓“扬长避短”,笔者常想,学生之间如果能够优势互补就好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博采众长。而在小组合作中融入探究教学,无疑使“博采众长”的想法成为现实。特别是针对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小组合作产生的成效很明显。
一般来说,笔者会在班级讨论的时候,融入小组合作模式。比如,针对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见图3),学生们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要求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中探究,看看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们纷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有的小组提到“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能量”;有的小组提到“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有的小组提到“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有的小组提到“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系统的分解者”……针对他们五花八门的总结,笔者随后又让各个小组之间相互探讨,看看大家的观点是否都准确。很显然,一个学生小组提到的“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液和沼渣可以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提升该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但是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属于该系统中的分解者,所以不可能加以循环利用。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切不可一味旁观,而是要引导学生,成为合作课堂的串联者。在类似的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探讨了解别人的思维和探究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博采众长,也教会了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3.融入信息技术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电子白板融入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新鲜事,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具体的探究教学中,为探究教学“锦上添花”,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发挥多媒体在探究教学中的优势――吸引学生的眼球、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教学中开展“DNA粗提取”的相关探究活动,由于实验课堂时间、空间、设备、材料的局限性,笔者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开展探究学习。比如,通过动态的画面了解DNA粗提取的全过程,分成几个步骤,需要哪些材料,学生一边看一边用笔记录下来,针对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DNA提取量的影响,探究DNA检测的多种数据和结果(如下表)。
4.发挥教师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探究性教学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一点经常被很多教师忽略。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某教师上课有意思,很喜欢上某教师的课。这样的话我们听过很多遍,其实说到底就是教师个人魅力发挥的积极作用。
篇2
关键词:试论 高中 生物 课堂 教学 效果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以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效教学呢?
一、通过培养师生的情感提高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渊博的知识外,还需有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更应该注意感情投入。如何来增进师生情感?首先,多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看学生所做、听学生所谈,并适时加入他们,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其次,利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批改多关注差生,可经常在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试卷或作业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说:有很大进步,加油!相信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等等这样充满热情的话。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却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可以“传染”的,一批学生对某位教师的喜欢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就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渴望上生物学课,在课堂上思维更集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通过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做好观察实验,利用多媒体、挂图、演示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上出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然后绘出看到的图像。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作为教学的辅助达到这一目的。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课件展示“细胞的减数分裂”,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整个动态变化过程及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利用标本、模型、挂图和演示也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如展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效果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所以好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性。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启发诱导性强,能够搭建学生的实际经验到学科知识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那么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合成场所在哪里?”、“植物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能否用于同时观察两者的实验?”、“从哪几个方面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倾听,给以适当的鼓励、表扬,使其有成就感。答错,要给予必要的疏导,让大家都来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通过课堂反馈练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篇3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自主学习 生物教学
传统教育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1]。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违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及新课程标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王晓平等学者认为高效课堂的主要表现之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在学习上积极调动主体主观能动性,自主分析、解决问题[2]。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方法,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积极思维。问题教学法既符合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又符合社会发展对人发展的要求[1]。本文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的生物教学为例,针对问题教学法能否提高学习兴趣,能否激发自主学习意识等内容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试(共100份),结合实际教学实践,试图找出在具体的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影响,并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明确教学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创设准确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强烈的学习意愿。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上设置疑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和兴趣,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例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中,可引用关于当地资料设置疑问:“在三水区六和镇(偏僻的山区),一个农村妇女接连生了四个女孩,因此遭受了邻居、婆家人甚至是丈夫的冷眼与愤怒;她也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天命如此,此生生不了儿子。绝望、无奈迫使她喝农药、吃老鼠药自杀……”根据这则资料,教师可提出问题:“生男生女是由女人决定的吗?即性别由谁来决定?”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碍于知识局限,大多数学生会答“性别决定是由女人来决定的”错误答案;教师应抓紧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事实上,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的问题,往往是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能促进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在开讲时要从发展学生的智力出发,通过布设疑阵,在学生心理上引起悬念,使他们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此外,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亲身体验或学生周围发生的现象,更能让学生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利用问题推进,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方式影响着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巧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述的导语妙用了问题教学法,在解决“生男生女是由女人决定的吗?即性别由谁来决定”这个问题前,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解决性染色体系列问题。教师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学生展开思维探究性学习。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男女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让学生自主学结得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在组成上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性染色体组成。接着教师将问题层层递进:①什么是XY染色体(性染色体)?②人体染色体组成包括的类型;③决定男女的性别是什么染色体的?④性别决定过程中染色体传递有何规律?最终,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人类(XY型生物)性别由雄性决定的,同时回答导语中的生男生女由谁来决定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通过结合问题教学法,合理设置一系列的梯度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认知冲突的解决,使学生对新知识从开始时的模糊状态转变成有意义、有结构的状态,学生得到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和清晰化[3]。
在解决“生男生女是由女人决定的吗?即性别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后,教师出示第二则资料:“在上述资料中的农村妇女喝农药后被家里人及时发现抢救后,脱离危险。两年后,该女终于生出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但是,当其儿子成年后,在参加招兵体检时,被发现患有红绿色盲而落选。令女人不解的是四个女儿、自己和丈夫、公公婆婆等都没有这个病,为什么儿子就偏偏这么不幸呢?”教师再抛出第二个问题:“怎样解答这个女人困惑?我们怎样帮助她?”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问题扩大化,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如何将研究的问题成为一个全部学生都想解答的问题而且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教师要预先构建合作探究小组,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将色盲婚配的四种遗传图解分别派给四个合作小组,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并派代表上讲台演示成果并与其他三组做出比较,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色盲遗传的特点: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最后解答女人的困惑(同学们困惑):这个女人是一个红绿色盲的携带者,丈夫是健康的,在子代表现型中,有1/4机会患有此病。但若生女儿,则全部都正常,医学上建议生女儿。接着教师巧设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一种致病基因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其后代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吗?”“第二个问题是假如一种致病基因b,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其后代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吗?”通过对两种情况的对比性的思考和学习,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伴性遗传这一概念。以上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要具有合作意识及高度的责任感;需要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小组内的分析、交流、画图解、总结;也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合作探究中的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及小组的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4]。
在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后,即发放调查问卷给100位学生(两个实验班),回收份数为100份,有效份数为100份。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如下:
以上数据充分反映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丰富多变又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无疑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力。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是在教师有序引导下,通过问题推进、问题解决使学生置身于探究情景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并获得知识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概念的建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改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科学学习的过程,就会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才能被激发,才会有所创造。
例如,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如果按传统教学直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反之,改变方式,从学生身边的遗传现象入手,设置诸如“基因如何控制圆粒豌豆形成?”“基因如何控制人的正常皮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自由阐述,互相补充完善,这样就能轻松突破重难点。只有教师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使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的有效互动顺利进行。
二、多方创新,建立多种互动方式是有效互动的保障
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5%。而事实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细胞器》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看书上的图,记忆动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然后叫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到黑板上PK,分别写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在此过程中有不会的,下面的同学会“打电话”补充,下去后大家一起进行批改评价;接着再要求学习委员上台,随便抽同学说出每个细胞器的作用,不对的请同学帮忙;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并让各小组总结得出本节课的收获。同时,这样多种互动方式的交叉进行,面向了全体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开拓思路,巧妙设置问题是有效互动的根本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为有效互动搭建良好平台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由惊奇和问题开始。”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必修一《糖类,脂质》的教学中,我一开始就从现实生活出发设置问题情境:“今天你吃了什么?主食是什么?各有什么用?”抛出问题后,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并且互相补充,争议。有的说主食有米饭,有面条,有蛋,有肉等。有的说它们可提供营养,有的说可提供能量等。这样引入新课,不仅搭建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平台,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问题的设置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此外还要注意有一定的开放性。
2.有层次提出问题是有效互动的良好推手
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才能突破重难点,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的实验,依次设置了以下五个问题:(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可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并且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遗传图解表示果蝇的杂交实验过程吗?(4)如果你是摩尔根,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完成,再派代表回答。于是,有的同学找书,有的同学说,有的同学归纳整理,有的同学问老师……在这里,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既有个人的看法,又有集体的智慧。
3.敏锐观察,发现契机是有效互动的催化剂
篇5
关键词:生物课;微课;优势;应用;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38-01
微课是指制作者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来展示教学中的某个知识要点的方式。所谓"微课"是教育教学领域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是集合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而成的,其中包括无线网络、电子白板、电视墙和微格教室等。"微课"教学是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其主体是虚拟空间,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课堂,在这样一种虚拟的"微课"中,不论是学习的场所,还是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都是不受限制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可以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而更加自由地支配学习的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1.微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1 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力求创新。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教师只有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微课。比如生物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局限于条件和时间,但是由于教学课时、实验设备、时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省略掉实验操作这个环节,不做实验,而单纯的语言讲解又会使某些实验内容显得抽象和枯燥,没有说服力,学生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该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学生对结论的提出存有疑惑,无法真正的在解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微课时代的到来,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生物教研组依靠学科组内各位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分工的方法,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完成制作微课。
1.2 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课题研究、合作学习等。虽然教学方法很多,但基本的教学结构是基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先教后练",即课堂内知识讲解,课后完成作业。
1.3 微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除了具有活灵活现的动态视频效果和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外,还能展示精彩的微观世界,培养微观想象力,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精彩的生物微观世界,有助于培养其微观想象力。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死盯黑板,使得不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不大,更有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微课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科学和直观、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微课可以充分利用零碎化的课后世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利用零碎化时间学习的理念,为初中生物教与学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生物课堂中微课的制作
2.1 微课制作遵循的原则。微课在制作过程中须遵循"短小精悍"的原则是,所谓"短",指的是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好不超过10分钟,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们观看视频的忍耐度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这也是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规定微课不超过10分钟的主要原因。"小"一是指微n文件的容量小,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视频的文件容量可以大幅减少,一般只有几十兆甚至十几兆,这完全符合当下互联网播放视频的带宽和速度;二是指微课的选题小,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讲解。
2.2 微课制作的选点。微课的选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重点、难点,二是解决个性化学习的点。所谓重点、难点,就是针对学习过程中认知上存在困惑,或者学生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制作微课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但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对不同问题产生困惑,因此从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来看,只要有学生可能会不明白的内容或习题,都可以制作微课。当然,在制作的顺序和优先级上,可先考虑重点、难点,这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学习问题,相对价值更高。
篇6
关键词:浅析;高中;生物;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的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肤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学习钻研新教材,提升教法理念理论
在新实验教材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多,信息量大,如何把每一节这么多的内容完成处理好呢?这些都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去分析每个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加以有层次有侧重点的教学;另外新教材是分模块进行编排的,有的内容概念可能要到后面的某章节中或选修模块中才能学到,这些都必修先吃透教材。理解钻研教材,必须要以新课标的四条基本理念加以落实,要深入领会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准确把握每一节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的拓展程度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现代教学理念理论,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和拓展原有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灵活自信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将科学探究深入到课堂
新课程极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结合认知的具体状况及知识本身的属性设计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知识的属性,适合于探究式进行的学习内容应尽可能设计探究活动,不能因耗时费力而采用讲授法;不适合用探究方式进行的学习知识,也要多设计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技能训练,获得技能和情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因材施教
新课程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教师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施这一策略,最根本的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矫正等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四、开展互动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学校要求教学中增强互动式的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中的沟通,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想和所知,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同样适用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例如,有些高中生物老师在讲解“人与生物圈”的知识时,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把所有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要教授的内容先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先对总体内容作一个简单概述,然后让每组学生代表分别把查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老师对其提问,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知识汇总,把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讲,老师问”的模式,加强了师生的互动。
五、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水平高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
六、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篇7
英语写作课堂上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想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预算》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春风化雨:浅议中职学生的情感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研究
高职自动控制课程教学中软件工具的应用探索
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问题——兼对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组织领导工作的建议
《离心泵检修安装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浅谈对学生化学学法的指导
论高中物理审题能力的培养
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的几点建议
数学教学实践与浅识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语言教学
基于学困生的新理念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论《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文以载道,课以立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注弱势群体学生,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浅析新课标中语文教师行为和角色的转变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开学第_课
分析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其解决方法
如何全方位提高高中地理学教学质量研究
曲棍球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思考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构思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
以“本”为本远离“题海”——谈新形势下课本习题资源的利用
浅谈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咏华山》教学案例及评析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困惑
初中写人记叙文教法初探
听说读写,构建和谐高效初中英语课堂
让英语写作轻松起来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中小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几点做法
小议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生物教学
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构想
论学案导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CAI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生态课堂:唤醒沉睡状态的生命体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小学数学如何塑造开放式课堂教学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探究
试析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初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怎样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浅谈如何开展年级教研活动
浅谈语音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点滴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百分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
尊重学生学习起点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关于“打造魅力课堂”的思考
篇8
一、当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学生是生物化学实验课的主体。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心理学问题,其一是生物化学实验课“无用论”。一些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将来从事的医学或医学相关工作无帮助作用,因此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对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实验课上不动手,或者应付性操作一下,最后抄袭他人实验结果。在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的实验中,一个26名学生(分为13组)的班级,出现4组实验数据和结果完全相同的现象。询问后得知,其中3组没做实验,最后抄了数据进行计算。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更为严重的是形成不良的实验风气。第二,认为实验课就是做实验,会做就行。学生对教师在实验课上所讲述的知识毫无兴趣,只是单纯地按照实验步骤或者听从同学所说的方法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不主动思考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在改良Mohum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实验中,教师设置了空白管和对照管,实验结束时提问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这种缺乏思考只顾操作的方式达不到培养科研能力的目的。第三是恐惧心理。生物化学实验中会应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比如SDS-PAGE凝胶电泳中的丙烯酰胺、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溴乙锭等。一些学生因为害怕接触这类物质,操作过程中畏手畏脚,严重影响实验质量。第四是造假心理。有些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正常值范围来反推实验测量数据,修改自己的原始数据。他们认为实验课上修改数据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是为了让自己的结果更合理从而得到满意的分数,对他人和社会无不良后果。实际上伪造实验数据不仅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埋下伏笔。教师是生物化学实验课的主导。近年来,生物化学实验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技能。生物化学实验课主要由青年教师来承担,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雄厚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专业的授课技巧。在示范和讲述过程中虽能做到正确、标准和熟练,但是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反应。在上课过程中始终是唱独角戏,达不到师生共同参与的效果。此外,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实验教学,有的教师一学期担任6个班的实验课教学,这样极易造成教学疲劳。而教学疲劳不仅影响教师积极性,更影响教学效果[9]。
二、积极心理学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启示
我们认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可以通过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得以改善。教师在授课中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适当地扩展专业知识,并增加与所授内容相关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化学实验课为将来学好临床课程提供了桥梁作用。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讲述血糖和血糖调节的含义,让学生经过实验操作来探讨血糖升高、降低的机制。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思考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健康、做到生活规律、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再如,在改良Mohum法测定ALT活性的实验中,我们给学生提供小鼠肝匀浆和血清两种标本,让学生通过检测来判断ALT在肝组织的活性是否远比血清中更丰富。并启发学生思考,当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导致肝细胞受损时,为何血清中ALT活性显著增高?这样,不仅从感性上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课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如改良Lowry氏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中为什么要设定空白管,这样的设置对我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有什么借鉴意义?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只顾操作。教师通过不断对学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考核上,动态、客观地评价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成绩并不是单纯来自最终的实验考试,也包括平时实验课上的表现。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鼓励同学从实验思维、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角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避免学生盲目心理造成的实验效果丢失,而且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教师做好实验指导工作来消除学生产生的恐惧心理。首先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如刻度移液管和微量移液管的使用;其次,讲清可能的危害但绝不过度渲染,并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操作正确危险就不会发生;再次,充分做好防护措施,给学生配备手套和口罩,并在指定的位置进行操作。通过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后,我们发现很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学生不仅乐意做实验,而且乐意和教师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养成了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的好习惯。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努力,不断积累教学工作经验,从最初的模仿到最终形成自己特定的教学风格。打破传统实验教学中老师包办的模式,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10]。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准备相应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疲劳。学生必须弄清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可能的实验结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达到师生共同参与的效果。实验课上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在讲述实验基本原理时,可以先邀请1~2个学生讲述,并请其余同学补充,最终由教师进行评论和总结。在示范实验操作时,也可以先让学生示范,然后再指出其操作是否规范,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验讨论中,师生双方互相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后得到答案,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对关键性实验结果做好把关工作。有些学生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对操作产生畏惧心理,就需要授课教师采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恢复其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操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需要跟学生申明,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全面、合理地分析实验结果。即使实验数据不理想,只要分析得当,也可以取得好的实验成绩。这样,学生就敢于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后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理解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教师指导后可尝试在开放性实验室实施[11]。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更加强了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保持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此外,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公共平台与学生交流实验中所得的新思考、新想法,并将此作为今后备课内容补进教案。经过学生实践、教师指导、课后追问、及时总结这样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必将大大提升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总之,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向上、发挥正能量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品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值得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
作者:陈芳 范丽娟 张一鸣 王学军 袁栎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篇9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知识的交融渗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学方式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促其快速成长的平台;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教师担负起脊梁的中坚作用,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课题的开题报告。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内容,既没有给出探究的方法,也没有给出探究的结论,我们的教学该怎么办才好?这种提问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需要学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个体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实施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
本课题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刘志伟老师在2010年(第35卷)第5期《生物学教学》中发表的论文《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中介绍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学习-巩固拓展-创新发展,开题报告《课题的开题报告》。
二、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组织引领我校全体生物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拟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2、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联系;
3、通过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4个: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2、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来优化新教学模式;
3、生物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4、研究如何检测生物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调查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行动研究法:用于研究在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与阶段(含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课题准备论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课题组导师审定、指导、论证;课题组研究小组的成立;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本阶段要组织和引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的指导下,紧密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本阶段要对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发表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如果我们的课题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可以期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可能会取得如下几方面的预期成果:
1、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报告、论文;
篇10
生物实验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条件,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类似科学实验的模式、程序,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和仪器设备,按照指定条件去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活动。目前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已基本从原来的“纸上实验”和“菜单实验”中走出,“讲实验照样能应付高考”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老师摒弃。但却存在着“学生照单操作、对实验中生成的问题不深入追究、实验后对实验效果不思优化”等现象。作为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现在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研究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新问题、新关系。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验教学的实践,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关注的四对关系作初步探讨。
一、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激发的关系
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辛辛苦苦准备实验器材、满腔热情的讲操作要领,学生听得却漫不经心、思维不积极、操作不严谨。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备课时胸中没有学生,教师只顾顺着自己的思路、教学的重难点一一道来,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了学习的客人。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告诫说:“除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除非他们学会提问、学会动手做、除非他们在脑海中能够重新构建所学的知识并根据需要转换,否则他们的学习成果都会消失。”因此知识技能的有效传授不能只靠教师告诉学生什么,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在思辨中发问。
在必修一的验证性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中,教师提前一周要求学生列出在预习过程中碰到所有疑难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其次列出除了书本实验外还希望做哪些相关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来验证自己的一些想法。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和班上的几位生物学习骨干,整理了全班同学的作业,列出同学中普遍感兴趣且疑惑的问题,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前提下,重新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①西瓜汁、橙汁能否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
②大豆中也有较多的脂肪,苏丹Ⅲ滴入豆浆中会有什么颜色反应?
③在鉴定还原性糖时,若先加0.1g/mL的NaOH再加0.05g/mL的CuSO4是否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④若用林试剂中的甲液与乙液直接代替双缩脲试剂中A液与B液进行蛋白质的鉴定会出现什么样的颜色反应?
在完成书本相关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对自己的问题开始探索,学生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或三五成群在一起探讨,或紧缩眉头在仔细观察比较,或与我讨论他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认识。课堂充满了活力,即便已经下课部分学生要求还要做相关实验,或要我提供相关的参考内容。
新课标倡导问题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实验课课堂正是应用这些方法的最好阵地。因此,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激发的关系,把握好传授教学的“度”,同时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使传授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达到和谐统一、相映成辉,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又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二、备课的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实验课由于存在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备课要做到:备“三维目标”、备教材、备器材、备课堂组织、备学生,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预设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从学生的角度预设教学环节,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实施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动手能力、思维习惯有较大差异,在探究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不断会有与预设相左的新问题、新思维产生,这就是课堂的生成。生成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能完善和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实验课的教学中,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加丰富,需要教师培育与捕捉。
三、形式参与与思维参与的关系
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好选择,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其对实验的思维方法能有清晰的感知,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以及创新的运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性的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内容的统一模式去思考,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后,学生按图索骥。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往往急于做实验、出结论,应付老师的检查,不能有意识地思考实验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不能有目的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偶尔闪现的思维火花也应教师的忽视而泯灭。
思维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一个具体到抽象,一个知识到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探究过程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 上一篇:半导体工艺技术
- 下一篇:财务资金风险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