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

篇1

期间,聆听了梅德明教授的专题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新时代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英语课程展望》。梅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让人聆听之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其中梅教授就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结合梅教授的讲座和课件的辅助,整理并分享,让自己、也让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们一起学习、一起提升、一起受益。

梅德明教授谈到:

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三、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英语课程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同体现,是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

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绝不是象征性标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具体内涵指标。

六、何为语言能力?

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包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开展跨文化交流。

七、何为文化意识?

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鉴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八、何为思维品质

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表征。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跨文化和多元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

篇2

背景:国家倡导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为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课程要承担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国际理解”功能,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的视野和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能力。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要求,又囊括了其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笔者尝试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建构唯美,情景和活力的课堂。

二、建构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兴趣

一个优秀的、唯美的课堂建构,不仅能够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自然的融入其中,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收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们从心理上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接下来英语学科的学习。例如在教授高中英语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节日,如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这些节日都是著名的一些节日,老师可以选择Spring Festival作为例子,利用课件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年味的图片,建构起一个唯美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学习乐趣。之后,让学生以写关于不同节日的话题作文,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类比的方法,话题为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来进行英语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课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一个好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只有将课堂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将语言的运用以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拓展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 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多媒体放映关于动物图片的PPT,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Do you know Top 10 most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 And what are they?”然后?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s the problem of these animals commonly facing?”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相关的情境之中。读完课文后再思考:“1.W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ildlife should be ?2.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和阅读结合,既掌握相关的课文材料,又拓展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好的拓展语用的空间。

四、关注活力课堂,彰显语言交际魅力

篇3

【关键词】英语 核心素养 教学

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英语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培养其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比较丰富。本文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四方面分析了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目前,“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了英语改革的新动向,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关系,英语的育人价值中包含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会强调思维的培养。通过对英语的育人价值的分析,有利于对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把握。

英语学科不仅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英语能力,还应当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心智能力、社会责任等发展的促进,这就是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人们往往会将英语视为交流工具,除了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学习英语似乎并无其他作用。事实上,英语教育还具有育人作用,英语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作,且与英语国家文化联系密切,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其思维发展,也利于了解外国文化,并培养自身跨文化理解的意识与能力。

二、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人们通常认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养成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树立健康正向的情感态度及掌握优良的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过对现有的主题与语篇的理解,在不断的语言与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学会创新迁移。而若从英语核心素养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具体内涵包括:第一,对于英语及其学习过程的认识;第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状况,特别是在建构与表达意义时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对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英语书面语篇及口语的理解能力;第四,英语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五,应用英语进行交际交往的能力。

应当注意的是:首先做为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在语言知识中,除了词汇、语音、语法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和语篇知识;其次在培养语言能力时,除了学习语言知识,还应当学会如何用语言知识来表达意义;再次,对语篇的分析、判断、思考比较重要;复次要关注不同思维层次目标在语言能力描述中的反映;最后语篇的人际意义得到了强调。

2.思维品质。语言和思维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借助思维才能学习运用语言,并且思维发展可因对语言的学习运用得到促进,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可丰富其思维形式,促进其思维发展。而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指的是和英语学习关系密切的思维品质,比如:对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借助英语形成新概念,实现对世界的加深认识,通过句式和词语,培养在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能力等。学生通过用英语进行表达与理解,不仅可其提升推断、理解、识别等通用思维水平,也有助于培养使用英语者的擅长或独有的思维能力。

3.文化品格。现如今很多人仅仅把英语视为一种语言工具,但并没有看到英语学习对学生文化品格方面的培养。事实上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每个学生都应当具备良好的国际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而通过英语的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二方面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英语的书面语篇、口语语篇,并从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现象。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在飞速发展着,所有学科的学习会积极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过程,英语自然也不例外。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到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情感态度,还能够培养对其他国家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传统的鉴别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与立场。因此英语学习对于文化品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4.学习能力。在社会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每个人均应当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增强英语学习能力对于我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因种种原因,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会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很多障碍,难以很快的学好英语,于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形成较佳的英语学习习惯。对于核心素养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包含了学习策略与方式,也包含了看待英语及其学习的方式,如正确认识英语学习,并富于学习兴趣,可以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和实践等。此外关于学习策略与方式,学生应当学会对策略与方式使用状况的监控,并对取得效果进行评估,进而适当进行策略与方法的调整。

三、结束语

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还应当关注培养自身思维素质、并通过接触其他国家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使其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7).

篇4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担了语文教学的一般任务,又承担了自身的特殊任务。专家们把这个特殊任务归纳为四点:“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管用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课文,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可以说,这些人物形象,这些景物大多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牢牢记住他们。

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于提高阅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阅读时就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也就特别好。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终身喜爱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究竟应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1. 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兴趣 目的明确是我们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功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功方向。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围绕中心和核心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第十二册第二组导读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有的可以在阅读前收集,为理解课文作些准备;有的可在阅读后收集,使学习活动进一步扩展。坚持这样做了,一定受益匪浅。”在进行目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在阅读助推器的作用下,保持积极、饱满、活跃、清晰的阅读情绪与单元教材“亲密接触”。通过教材资源的整合,删繁就简,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和相互作用。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高了,阅读目的性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 拓宽丰富知识,提高认识 课外读物暂且不说,仅就课文课本内容而言,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海洋生物、中外科学家等等,无所不有。一些反映近年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文章,陆续编入课本中来。语文课本内容的时间、空间的跨度之大,是其他教材难于相比的,可见内容之丰富。学生阅读这样的教材,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更谈不上鉴赏、评价课文的。我们要扩大学生知识面,注意收集积累,并提高他们的认识。

3. 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 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比这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阅读能力的核心更是思维,阅读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思维,因此,培养阅读能力首先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

思维品质是属于意识范畴,它既不能手把手地传递,也不能脑对脑地传输。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概括能力,只能通过自己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吸收。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关注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

阅读能力培养要从思维能力培养入手,而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突破口,因为思维品质的好坏标志着智力层次的高低。

4. 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技能的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

4.1 理解词语技能的训练。 例如词意、词性等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用法,在词意理解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

4.2 理解句子技能的训练。 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理解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形式积累富于意义的句子。

4.3 理解段落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理顺课文的基础上,划分分析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段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

4.4 理解篇章的技能训练。 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4.5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习惯呢?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因此,良好习惯对于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作用。阅读中还常常会触发深刻的思考,而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又往往稍纵即逝。这就需要边读边动笔。此外,在阅读中也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也应及时或作摘记或作索引。如果学生能养成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将会终生受益。教师要在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阅读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5

关键词:质量管理 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这是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全面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并科学预测未来的基础上,就新世纪质量发展做出的科学论断。在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优劣将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成为和平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武器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产品质量即是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固有特性,如产品的各种物理特性、产品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简言之,就是产品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有用性和效用性。

1.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质量意识不高

企业质量意思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主质量意识不浓。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的高层领导尚缺乏适应新形势的现代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知识。许多企业还未确立指导企业长远发展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员工质量意识缺乏。一些人员往往认为质量管理工作只是几个人的事情,与己无关,对出现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同时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员工质量意识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准则存在差距。

1.2质量体系不健全

企业受制于人才、管理水平等因素,其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简单,职责不清,部门间协调不足。无法有效的制定质量管理方针、目标,没有清晰的可操作的权责分配控制架构,大大限制了其产品质量。

1.3质量控制过程存在缺陷

据调查,我国企业应用控制图控制生产过程的比例极低,采用工序能力分析等质量方法的为数很少。质量检验仍是控制质量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粗放型管理仍占主流,由此导致不合格品损失居高不下。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序流程控制不足,对工序操作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不力;二是产品质量检验存在缺陷,重视度不够以及检验方法单一,都影响了质量控制效果。

2.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策略分析

2.1加强和培养质量意识

①发挥企业主的影响作用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来源于管理。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的定位及工作支持程度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

作为质量改进的领导者,各级管理人员要负责传达质量改进的目标并保证全体员工真正理解;要培育一个交流沟通、互相合作的环境,创造必要的质量改进的环境。

②建立高质量管理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质量文化的竞争。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

③加大对员工质量意识的激励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人,这就要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在内部推行民主管理,积极采用员工的合理建议,制定“零缺陷”活动计划,增强员工的民主参选意识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应把全体员工的工资与质量挂钩,推行质量工资制。

2.2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是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在组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载体,他包括企业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在组织外部,它用于证实组织的能力,表明组织有能力向顾客提供符合要求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此外,市场导向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遵循持续改进的重要原则。

3.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3.1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的生产工序

重视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从市场研究到开发、设计、制定产品规格、制定生产工艺、采购原材料、直接生产过程、工序控制、质量检验、产品测试,再到销售、售后服务,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出。在这一过程中,管理水平越高,如先进的工艺安排、准时生产制、ERP物料管理系统等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而且也体现了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3.2加强质量检验的力度

①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

②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原始记录,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实行质量追踪。同时要把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检验人员不但要负责质检,还有指导生产工人的职能。生产工人不能只管生产,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要先进行检验,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相结合;

③要树立质量检验机构的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任何部门和人员都不能干预,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

注:本论文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生产运作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09A08。

参考文献:

[1]张桃生.中国中小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郑.中国产品质量的综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10-20

[3]黄庆森.浅析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0):85

篇6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措施

面对大众文化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德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的各个高校都在进行着有条不紊的德育工作,在传统德育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着改革和创新。面对当今社会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弊端,需要进行新的改革,以促进德育教育的不断进步。

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需要不同形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思想和德育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当今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道德水平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教育模式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最终促进高校的德育教育在新时期有新发展,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将德育教育与学校的常规化教学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为社会培养高道德的人才。

建立和谐的德育教育环境。和谐德育环境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是一种积淀,只有在相对和谐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才能够促进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真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当今社会,社会环境复杂,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对这样一个社会的适应能力还较差,那么,从学校角度出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进行环境上的铺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逐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深刻的理解道德规范要求。

加强大众文化的熏陶。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较为亲民的文化类型对高校在校生的影响十分大,对此,要积极利用大众文化的优势,将高校的德育教育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使大众文化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积淀,保证高校德育教育的质量。

利用网络的积极意义。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网络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力逐渐显现出来,在当今到社会中,网络几乎覆盖了所有角落,尤其是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处于潮流前沿的大学生们,他们对网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往往较为灵活,因此,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对大众文化进行宣传,通过网络传播优秀道德理念和道德标准,使大学生更好的接触到道德规范。同时,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大学生之间的必然联系,借助网络中的窗口和平台来扩大优秀的道德标准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的目的。

创造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在现代高校的德育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不相符,道德行为往往落后于道德意识,针对这一弊端,高校要将道德教育的理论与道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德育教育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协调统一。那么,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高校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学生道德行为锻炼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关系营销;服务品质;可持续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无论是传统的影视制作、图书音像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还是现代化的文化创意、数字式电子消费、互动参与式娱乐、文化会展都保持着令人满意的成长率,但我们也应意识到,文化产业也会面临着市场饱和的忧患,除了不断开辟新的消费群体外,维护和巩固已开发的客户资源,提高客户忠诚度显得格外重要。在文化产品种类和传播手段趋同性大为增强的今天,文化产业者应该思考通过如何树立差别优势、提升服务品质、刷新营销策略来实现营销目标。就营销策略而言,关系营销是一项重要的营销理念和技巧,对于维护现有客户具有很好的效果,在不同的产业都发挥了正面效用。如何在新兴文化产业中全面、到位地认识关系营销,解决好关系营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1关系营销的内核

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1985年,美国营销专家巴巴拉?本德?杰克逊首先提出了关系营销的概念并迅速风靡全球。关系营销必须具备双向沟通、合作、双赢、亲密、控制五方面的要素,通俗地讲,关系营销的本质是通过优质而有诚意的服务与顾客建立关系来提高顾客忠诚度,但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发放会员卡、优惠券,客户拜访,价格折扣和提供某些附加服务。关系营销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不同位阶的概念,分别是服务品质、关系品质、关系价值、客户忠诚度。

首先是服务品质,服务品质是销售等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种无形利益,同时也是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的评价。服务品质并不等同于真实的产品品质,它比较主观,主要依赖于消费者的感知,有时体现为消费者个别性的、即时短期的态度,有时又体现为消费者长期、整体的评估。其次是关系品质,这个概念可以具体化为三个层面:满意、信赖与承诺。满意是指在对特定事件认知基础上的情感表达。信赖是指基于持续性的满意而产生的真诚可信的认知。承诺是指愿意长期维持有价值关系的意愿。再次是关系价值,它是顾客与公司维系关系中所感知到的有形与无形利益的价值之和,哪些是核心的关系价值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方面:产品利益、服务利益、时间节省以及安全感。最后是客户忠诚度,简单地说,顾客忠诚度就是在行为上顾客会再次光临,在态度上对厂商会产生偏好,包括主动宣传厂商的优点、推荐鼓励亲戚朋友购买、列为消费首选、重购等。

在关系营销策略中,上述这些范畴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国外的管理学者围绕着服务品质对关系品质、关系价值的影响,关系价值对关系品质的影响以及服务品质、关系品质、关系价值对客户忠诚度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假设,进行了赋值演算,建构了理论模型。

我国台湾地区研究人员曾就台湾地区五家移动通信服务商的通信接入和信息产品服务访问了台北市的300名受访者,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服务品质对关系品质和关系价值有着正向而且显著的影响,关系价值对关系品质,进而对顾客忠诚度同样有着类似的影响,服务品质对客户忠诚度有显著的影响。

2有效开展关系营销,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尽管存在产品特质、市场环境的差异,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文化产业对关系营销的依存度是很高的。

以往我们强调贴心服务、用心服务,归根结底是服务品质以及顾客忠诚度培养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关系营销的价值,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确立“客户忠诚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的理念

国外管理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企业只要能够成功地降低顾客流失率5%,则可以提高25%~85%的利润”,这一经营法则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维护客户关系,建立坚强的顾客忠诚度是文化产业面临的紧迫任务。确保客户忠诚度首先要对客户进行识别。常规上的顾客分类方法主要考虑年龄、性别、职业背景与流动性、消费习惯与能力等因素,文化产业经营者应当早日建立顾客基本资料数据库,结合营业区域的共性和特质性因素,进一步对顾客群进行忠诚度的研究与划分,可以分为忠诚度高的客户、忠诚度中等的客户和忠诚度低的客户,结合市场占有情况和企业发展战略,给予不同的营销力度和支援。一方面要重视高端客户关系的维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忠诚度低的客户的巩固。

2.2全面理解服务品质的内涵

根据关系营销的理念,经营者如果能够对客户资料加以专门性的分析,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令客户感受到经营者的重视与了解,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关系品质平台。服务品质通过什么体现出来?根据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把服务品质分解为四个指标,并且发挥各自的侧重点,对提升服务品质是大有裨益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保证性、反应性、关怀性、有形性,文化产业如能把这四个方面的服务品质抓好,就可以努力接近顾客期望的服务品质与顾客实际感受到的服务品质一致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保证性”强调让顾客觉得安心、安全,让顾客意识到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有足够的能力来服务顾客。除了强调一线服务人员有娴熟的技能和沟通能力、亲和力外,还必须重视顾客的安全感。“反应性”强调当顾客有所要求时,都要备有充足的人力和设施来提供服务,不宜因服务迟延令顾客等待。“关怀性”强调重视顾客的感受,在顾客寻求协助时要设身处地地为顾客思考,在解决顾客问题时始终保持主动的态度和人性化的手法。“有形性”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展示一线经营和服务人员的良好仪态和专业素养,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如整洁的营业场所、新颖的布局、精美的文宣材料等,以提升服务品质。

2.3提升关系价值链条

随着文化产业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经营者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服务品质,从长远来看,不同经营者之间的服务品质最终有可能会处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时,就要看它们之间提升关系价值和关系品质的能力了。

首先,提升关系价值要求文化产业经营者要擅长于整理和妥当运用客户资料开展营销,这方面要大力学习借鉴保险行业、网站等行业的经验。

其次,向顾客输送关系价值。文化产业经营者和顾客保持长期联系不能只视顾客为收入和利润增长点,而是要视顾客为战略伙伴,和顾客保持长期互惠的关系。文化产业经营者能提供的关系价值包括产品利益、服务利益、资讯利益、时间利益和心理利益。在设计个性化的营销组合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如对儿童和青年客户,可以提供生日消费优惠的产品,满足其心理利益;对老客户可以提供根据累积消费积分方能享有的特殊服务,令其体会到产品利益;对于高端客户以及大宗消费的顾客,着力开发具有强大功能、专有设计的服务方案,令其感受到服务利益。从客户的角度看,大多数客户是乐于建构和维系关系价值的,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如果客户不选择现在正在消费的文化产品而转向其他的服务商,都会存在着一段时间的“信息空窗”,以及感到不便。文化产业经营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一点,让客户明白自身的时间利益,不轻易转投。只有通过上述有目的的、创新性的营销,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阿德里安?佩思.关系营销——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M].梁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卢霞,王爽.关系营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篇8

这种质量文化将企业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原油田通信管理处广大员工,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石化质量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存在的问题

首先,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员工质量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员工的观念落后,缺乏群体意识,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不能充分理解质量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无法从企业的高度来看待质量文化,而是仅仅以个人的角度来定义质量文化。其二,企业没有树立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价值观,企业所树立的质量价值观,没能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愿望、执行能力和工作动力等条件,从而使员工无法理解企业的质量观念,导致企业员工质量观念淡薄。

其次,企业所处环境没有大质量文化观念。大质量文化观念是在质量范围的扩展过程中提出的。质量的范围从产品、服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质量拓展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质量。质量服务的领域正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由主要针对企业向政府机构和非赢利组织延伸,由普遍化质量功能向个性化差异性质量增值服务延伸。

质量文化的功能

质量文化对全体员工具有导向、凝聚、约束等功能,这些功能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如下:质量文化的导向功能是企业提升质量工作的基本保障。质量是企业永恒追求的主题,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为了提高质量,很多企业绞尽了脑汁,又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M),又是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又是学习TPM,结果时间和金钱花了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很多世界级优秀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要不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的凝聚功能可以增强企业员工提高质量的主动性。在传统的以物或以过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理念下,员工缺少主动、自觉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我们知道,质量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问题,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决定了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做人做事的方式。只有人的思想与态度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成为每位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只有建立起强大的质量文化,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坚实的质量基础,才能真正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质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而这些又成为员工忠于企业的内在因素。

质量文化的约束功能所产生的软约束可以使员工产生自我管理的效应。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质量文化也具有约束功能。它给企业员工树立了正确的质量价值观的同时,也建立了以职业道德为中心的员工行为规范,使得员工潜意识里能对影响质量工作的各种行为做出对与否的判断,说是潜意识是因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本能的反应。同时,正确的质量文化一旦形成,文化固有的排他性就使其他任何有悖于现有文化的行为都为道德和舆论所排斥,通过这些无形的软约束,使得员工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质量文化建设

首先要大力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全员共同的质量价值。提高质量意识是建立现代质量文化的中心环节。企业必须努力造就一支质量意识强、自觉维护企业质量信誉的职工队伍,以保持长期稳定地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用户观念、整体观念、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改善、创新意识。在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方面,着重进行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教育、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区别的教育、职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双重特征的教育。

每年的4月7日作为 ”中国石化质量日”,中国石化对“质量永远领先一步”(中石化质量方针)、“质优量足、客户满意”(中石化质量目标)、“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中石化质量承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中石化质量口号)进行宣传贯彻,形成重质量、讲质量的良好氛围。一直以来,中国石化都在以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为目标,致力于以一流的质量铸造卓越的品牌。在多年的努力中,中国石化不断提高质量意识,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汽、柴油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化工产品质量保持领先优势,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程质量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创造了一批国家或地方名牌产品。

其次,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质量文化,提高质量意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生根、巩固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等国际标准,强化质量技术基础,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走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发展之路,围绕市场变化,自觉运用PDCA循环,争创世界级质量。调查研究证明,部分员工的质量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有些单位质量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当前,抓质量水平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石油资源和成品油来源多样化,使质量管理任务繁重;炼油化工装置规模化、超大型化,对材料质量、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国石化作为全球500强第5位的企业,就是得益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结果。

还有,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费根堡姆博士指出:“公司领导是质量成功的关键。有力的质量管理的领导对形成质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竞争趋势已经不是单靠个人在质量上的努力所能决定的,而是要有一种环境,在公司内建立一种框架,使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到质量改进活动中去。中国石化作为一家公众关注度和社会期望值较高的大型国企,对质量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中国石化领导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把质量事故列为危及企业根基的“四害”之一,努力把公司的质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9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并且能够读懂有品位的文学书籍;喜欢写并且能够写好自己的生活感悟。所以我们认为,阅读就是一种衔接,在衔接中激活与创新。衔接的范围越广,激活的内容越博,创新的成就越突出。就是说,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衔接相关内容,并利用这些内容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做到读懂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思想,养成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衔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衔接已有的知识

初中生已积蓄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除了字词句意及语法等外,还有一定的文化、文体的基础知识积蓄,这些已为学生学好语言文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的语文教育正从以语文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向以语文素养提高为本位的教学转轨。这无疑是好现象,它可以改变语文教学繁琐沉闷的局面,实现语文本体属性的回归。但当下人们又往往借“素养”之说表现出矫枉过正的倾向,把“素养”推崇到极致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流行模式,使今天的语文教育已经或者说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教学。时下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学生分组提出问题,再提炼出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是成果汇报。

本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期望非常崇高,出发点也诱人: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下“生成”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暗含着一个前提: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升。可惜我们有人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达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序列,甚至缺少对错误进行有效矫正。这种课堂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处于朴素的原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过程中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悟性”,结果小组合作只能是在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徘徊,缺乏深层的探究;虽然有了形式的活跃,缺少的恰好是深刻,也就是缺少对文本实实在在的感悟、理解。其结果往往是浮光掠影、细枝末节。解读只停留在最低层面,甚至连文本的理解也不能做到准确、透彻。长此以往,学生“知识”将越来越贫乏,能力越来越欠缺,水平必然越来越糟糕。

在众多的知识中,我认为如下几点知识更值得关注:

1.与已有的文字知识衔接。语文教学须有“敏锐”的文字感悟,须有不错的文字素养。正如医生见人面色,会不自觉表露医生职业敏感,而语文老师捧读文章,若不首先关注文字,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就难配做语文教师了。文字对语文教师,犹如空气对人之生存那样重要,但也如空气容易让人忽视。今天,语文课漠视文字知识现象极严重,语文教师“文字自轻”意识极深固,视“文字妙处”如无物,只关注内容、主题、哲理、情节、结构、作者等,却不关注文字。如此教语文,就让人疑惑。

“文字妙处”是什么?它是指文字含蕴的背景意义、文字的情感色彩、文字的语法功能等。古人写文章向来讲究炼字,在炼字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文字的知识,所以我们阅读文章就不应该忽视炼字,对于“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这些炼字的典范自不必说了。就是那些似乎毫不起眼的文字也有可能留给你许多解释的空间。因而阅读中离不开对文字的咀嚼,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培养学生“以求甚解”的习惯。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起篇就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无非”就深刻地传达了鲁迅在东京特别的见闻与感受,深含了他的爱国情感,为他后来弃医从文奠定思想基础,也是文章的伏笔,这就是衔接语言文字的张力。

2.与广泛的文化知识衔接。文字是有生命的,那生命是情感,是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缺乏文化的学生也许永远不能读懂深邃的文化,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绚烂缤纷的文字世界。这里的文化既是指文化常识,也指那些体现在人物、事件、风物上的气质和韵味。我们阅读文字其实就是在阅读一种文化,阅读文化的那份幽深,阅读文化的那份韵味。比如,我们会在文章中读到下面一些概念:夕阳、柳树、芳草、天涯、明月等,这些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多一份理解的从容和感动。如读《故乡》我们要理解中年闰土的遭遇,杨二嫂的现状,就得联系当时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理解他们各自的处境。也才能理解作者刻画这两个人物,并互相映衬的动机。这就是文化,就是学生应将文本内容与之衔接的地方。

说白了,阅读离不开文化的积淀,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参与,只有将知识融进文化血脉之中,我们才能感动于那些凝聚生命的文字,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3.与多种语文知识的衔接。修辞帮助我们将语言运用得生动。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春》,文章中使用的那些修辞手法就蕴含着作者对春光的喜爱;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就要注意到引号和反语等用法以及比喻修辞、论证方法等,通过把握这些细腻的语言材料,达到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

二、衔接创造思维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教师很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学中形成了太多的思维误区:僵滞思维、定势思维、肤浅思维、狭窄思维、被动思维、单身思维等。因为对思维缺少关注,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能对问题准确、深刻的理解,甚至对文本的解读无法完成。比如初中学生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如果不理顺思路,不明白其逻辑结构,是难以理解其深意的。

有的文章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描绘形象是文章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理性的议论文也离不开事例。但阅读文章的目的却在于通过品味这些形象去理顺蕴涵其中的内核即主题。于是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现象获取本质的过程。能否获取本质往往也成为我们评定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就是选取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个典型材料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如本文写到匿名信文件及电影文件,这材料似乎与藤野先生品质关系不大,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品质,这一点对于作者是多么大的慰藉与支持,学生只有靠创造思维才感悟得到。

透彻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忌浅尝辄止。透彻即是深刻,深刻才能创新。创新不等于创造,创新重在新,而创造重在“造”。

三、衔接学生人格

篇10

:企业质量控制部门不仅关系到企业运营中的纵向把控,更涉及横向协调,您如何看待质量控制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郭彬:不同企业的质量控制部门地位也不同,从我理解的角度,质量部门是一个支持部门,它是企业主业务部门(对内是研发和制造,对外是销售)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不同企业,质量部门的地位千差万别。比如在外资企业,它们的质量部门可以实行一票否决权,但在我们国内的某些中小企业,质量部门甚至变成了可有可无。尤其在一些一味追求产量的企业,质量部门更是成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这时,质量部门的地位就非常尴尬了。我认为质量部门应该对自己有这么几个定位。第一,协助主营业务部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公司创造价值;第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第三,同时作为企业的监督部门,起到“企业警察”的作用。

: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但质量问题让人头疼,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郭彬: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由于社会环境引起的,从社会发展阶段角度来说,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激进的发展时期,各种社会规则还不规范,这给一些企业家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另外,从人文环境出发,中国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力极其低下,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封建社会发展而来,容易产生短视思维,质量意识变成了一种阶段性思维,而不是自始至终的企业基因。

现在媒体曝光的一些产品质量问题,像轻工、纺织、食品之类的问题,这些产品在工艺上完全不存在技术难度,质量问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最后却出了问题,其原因只能是人为的因素。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企业发展中对产品质量的漠视,而当这种心态常态化的时候那就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了。

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因素,这涉及人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可能会觉得产品质量的增加会对企业成本造成压力。事实情况是,在企业发展初期,产品质量水平较低时建立质量体系正好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产品质量水平已经很高了,对产品质量标准再提出进一步要求时(比如产品不合格率万分之一以上),肯定会增加生产成本。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还达不到这个临界点,他们大多还处于通过质量改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阶段。

:您认为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郭彬:我曾经在中兴和富士康工作过,这些大的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差别不大,他们的产品质量体系都已经比较规范了,区别最大的是一些中小型企业。

在外资企业中,社会进程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企业在建立初期就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运行机制,其中就包括对产品质量的高度关注,这成为企业正常运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有企业都遵循这一规则,否则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这种意识已经融入他们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因此外资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首先是社会文化在起决定因素,再配以相应的质量管理人才,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社会法则下的产品质量体系构建。

在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中,社会法则不完善,社会大众对品质意识还没有达到足够高度,产品质量管理首先是人来主导。在企业中有两个人对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一个是企业老板,另一个是企业质量负责人,这两个人之间的配合决定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最终走向。而现实情况是,目前大多数国内中小企业连这基本的两个人为因素都不具备,那质量管理体系就无从谈起了。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负责人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在逐步建立、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也决定了中外资企业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不一样。从整体范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目前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高端,产品的附加值高,中国制造在目前扮演的角色还是相对低端一些,产品投入也决定了产出,这也形成了不同企业之间产品质量体系的差异化。正是这些促使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这是必然的结果。

:当前,国际检测认证巨头(如SGS、T?V Rheinland、Intertek等)开始进入国内市场,他们对国内产品质量提升及质量体系建立起到怎样的作用?

郭彬:这些外资检测认证机构的进入对中国企业构建产品质量体系肯定是有帮助的。据我所知,国外检测认证机构对产品的检测认证要求不仅是针对产品本身,还对产品的整个供应链提出要求,这要求他们不仅要注重自身产品质量,还有与产品相关的上下游链条(比如原材料供应商),这使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我们公司目前产品出口北美地区,这其中就涉及UL认证,他们对产品认证的要求就不仅是产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包括对产品上下游供应商的规范性要求,比如在企业用工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这使得产品从源头到成品都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下,从而保证产品的品质。

:中国企业最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关键点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