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发展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科技发展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科技发展的感受

篇1

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可以看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从航天飞机到便圈,科技无所不在,所以我们认为科技的发展价值所在便是改善我们的生活,或者说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但是我们是否想到过,所谓的“方便”实际上不仅仅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假如我拿一支水笔,到三百年前的世界中,给任何一个人看,他都会觉得这是神迹,所带来的“方便”无法用言语来描述,但在现在看来,这仅仅是一支普通的笔罢了,虽然在客观上,这始终是一支笔。所以若仅仅把科技给人主观上带来的方便定义为科技的意义与价值所在的,那么从个人角度来说科技的价值便似乎变得不是这么大了,甚至失去了多少价值,因为主观上的价值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随之变化,而人类种群的发展,其实便是基于个人的发展。

并且我们永远要明白一点那么便是我们所谓的科技事实上并不是什么巨大的能量,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粗浅的了解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罢了,我们在一些时候顺应了它,并略微利用,于是它给予我们回馈,若我们把科技定义为为人类创造“方便”而忽视了这一点,而认为自己可以创造与改变规则,把规则变得顺和自己的心意的话,那么所导致的结果将是干脆利落的毁灭,从现在的环境问题等等情况已经很好的反应了这点,这还仅仅是发现的,没发现的呢?谁也不知道。并且这所谓的方便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便是一颗原子弹,多方便利落,一颗十几万,但是这对社会以及人类族群的发展看起来好像起不到丝毫积极意义。所以在我看来把科技的价值定义为它使人感到的“方便”,把这种在“方便”上的发展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件很不妥的行为,因为人类的欲望是无尽无穷的,不管在客观上他比以前得到了多大方便,他还会感受到不方便,就像我现在就算可以有直升飞机可以坐,明天我就想可以瞬间穿梭空间,而这种“不方便”的感觉和千年前的古人坐马车所感受到的好像没什么不同,不管是程度上,还是性质上。

那么难道科技的发展便失去了价值所在了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那么科技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到底在何处?我先前说明了,它让人类初步获得了自己掌握自己种群命运的权利,它至少提供了我们在遭遇到灾难后出了祈祷的另一种选择(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祈祷意思,相反我认为祈祷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很有用的)那便是思考,去看到因果,光凭科技给予了人类的这种能靠自己能力把持自己命运的感觉,我便认为科技的价值无可估量。

并且在讨论科技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其实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讨论人类发展的意义何在,因为我们现在在很多时候其实把人类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划上了等号,也就像我先前说的那样把人类客观上的“方便”的发展看做了人类本身族群的发展,但是由于主观上的“方便”并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不成立的。

那么人类族群的发展意义到底何在?我先前说过,人类种群的发展,其实是基于个人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在于什么?物质上的享受?不得不说人是从野兽进化而来,所以人对物质的确有比较大的追求,但是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全了这一点(这也是科技发展的一大公认价值所在),但是当科技能让几近所有人都吃饱穿暖之后(类似与一些西方国家),物质对人的意义将会急剧减少,而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物质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那么接下来人类发展的意义在于何处?这也是现在我认为我们面临的误区与片面理解(个人观点,可以争论)。我认为人类在解决了生存方面的问题之后便达到了另一个境界,这个境界便是区分人与兽的的要点,人会自然而然的去思考(这也是1984中乔治奥威尔认为科技发展会带来集权统治者覆灭的原因,因为当科技使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这反而更加恐怖,这可能也是中国控制言论的理由之一吧),对一些事物自然而然的产生兴趣,去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从数学题目,或者像我这样漫无目的的想这些问题,再到爱因斯坦思考相对论,这些起初都是兴趣使然,而这些东西在思维上所让我们感受到的乐趣其实才是这些东西对于个体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它在物质上会或能产生的价值。所以科技的发展的真正意义是使所有个体都能平等的感受并且去创造这些思维上的乐趣,使所有个体都可以自由的获取知识,是所有个体都能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伟大之处,让这个世界在言论与思维上变得参差多态(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所以社会的进步在于使人们在思想上能享有趋向于有平等的权利,能有发现与获得任何乐趣的权利,事实上这种乐趣不会因为时间的推进与物质状况的改变像那种“方便”的感觉一样而消减一丝,因为这种乐趣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是人类的价值所在。而抹杀人类思维乐趣的极端反例便是时的中国和1984书中所描述的世界

篇2

关键词:科技风险;相关社会主体;认知差异;规避机制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4-0095-03

“科技风险认知”是指不同社会主体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判断、体验和评价。科技风险的潜在性、复杂性、全球性及不可逆转性等特征,引发了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的科技风险认知差异,在科技风险认知过程中,这些差异在公众与不同社会主体之间表现得较为突出。厘清不同社会主体对科技风险的认知程度及其差异,不仅是迫切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科技风险治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关系到规避科技风险的架构的搭建、科技决策的民主化透明化问题,关系到科技发展如何更大程度地赢得公众的信任的问题。透视科技风险相关社会主体的认知差异和成因,不仅能为研究科技风险提供一个启发性的视角,而且也能为探寻规避科技风险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一、公众与其他社会相关主体在科技风险认知中的差异

在科技风险视域下,社会相关主体主要是指能够“诱发科技风险、对科技风险作出反应以及受科技风险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包含了科技风险的诱发者、反应者、受害者(直接或间接)以及旁观者”。[1]由此来看,基于科技风险视角的社会主体主要涉及“个体主体”——科技专家、企业管理者,“集体主体”——政府,“类主体”——公众、媒体。分析公众与其他不同社会主体在科技风险认知问题上的差异是解决科技风险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公众与其他社会主体的科技风险认知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众与科技专家的认知差异。首先,科技专家与公众对科技风险的理解角度存在差异。专家通常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并使用专业的语言去理解科学技术和科技风险,而一般公众通常是运用“日常语言”或“模糊知识”来表达对科学技术及其风险的认知。同时,一般公众更倾向于从一个复杂的、多维的角度理解风险、效益及风险的可接受性。由于这种差异,一般公众与专家对于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可以接受的科学技术等问题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专家也因此常认为公众在科技风险认知问题上是非理性的,然而,一个人如何定义科技风险、效益和可接受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价值观和哲学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的逻辑推导和论证问题,因此,完全排斥作为一般公众的“外行人”对于科技风险认知的诉求和表达是不可取的。

其次,专家与一般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知依据存在差异。专家群体中的科学家、工程师、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对科技风险的认知和评估一般是以客观理性的计算方法为依据,他们比较关注科技风险可能带来的预期伤害或破坏程度的可测量问题,并且倾向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科技风险的大小或严重程度,通常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估科技风险。而一般公众除了根据科技风险可能引起的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判断科技风险外,更倾向于从定性分析出发研判科技风险,这种研判方法有利于一般公众从感性层面认知科学技术及其风险,但对于定量评估的忽视则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结果,即可能会使某种社会可接受的科学技术被搁置。

最后,专家与一般公众对具体科技风险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上述科技风险认知问题上的差异在具体的科技风险认知实践中通常会外化为专家与一般公众对具体的科技风险的接受程度的差异。专家对于具体技术的接受或排斥往往是依据自己的理性分析和计算,并结合现存的技术安全条规,对具体的技术及其风险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估。例如,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专家会得出核技术及核电站风险较低(风险概率为0.5%),传统的电力技术及传统电站风险较高(风险概率为2.5%)的结论,据此,专家往往会支持核技术的发展。然而,罗尔曼(Rohrmann)和任(Renn)对风险认知的研究显示,在发生概率低但后果严重的风险与发生概率高但后果不严重的风险之间,人们对前者更为抵触,认为其有更大的威胁性。[2]那些由技术专家和科学家认同的包含着潜在风险的技术一旦在生产中引发事故,人们会格外恐惧。因此,一般公众往往会表现出和专家相反的立场态度,例如支持传统电站的发展,而抵制核电站的发展。这样的差异是特别值得专家和风险管理者注意和予以解决的。

2.公众与“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差异。在当今时代,科技专家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以至于形成了“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倾向于从风险-收益的视角进行科技风险认知。由于“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收益的主体,因此导致科技专家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利益相关性。在此种情形下,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收益等问题都由“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囿于专家对科技风险的认知模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其影响,从风险-收益的视角对科技风险进行评估和认知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往往会出现重视经济视角忽视生态和伦理视角的科技风险认知的状况。

公众认知科技风险的视角倾向于多元化。公众对科技风险的关注重点与“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关注重点不同,更为关注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时,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知视阈远远超过了“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的视阈,还包括诸如快乐、安全以及科学技术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重要程度等。公众更加希望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专家—企业”共同体能够提供一个明朗清晰的科技环境,但是现实中科技风险向科技危险和灾难的转化却使得公众的期望难以实现,从而造成公众对“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的科技风险评估结果的强烈排斥,甚至造成公众对“专家—企业”利益共同体极度的不信任。

3.公众与政府的认知差异。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知依赖政府的信息和决策。公众是科技风险的直接、间接和潜在的承担者,是科技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受害主体。由于公众对科技风险认知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是政府,因而公众对政府的科技决策和科技管理有一种趋向于善和好的心理期望,这种心理期望的满足程度一是取决于政府的科技决策是否向公众公开,以满足公众对信息透明的要求;二是取决于科技决策的执行情况和结果与公众的预期是否相一致。一旦某种附带着风险的科学成果或技术发明在转化或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与公众预期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果,就会严重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使公众在科技风险认知问题上逐渐偏离政府,走向主观建构的科技风险认知。可以说,政府的科技决策、科技信息公开、科技风险治理等的民主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公众的科技风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科技风险的选择和承受度。

政府对科技风险的认知有局限性。政府既要保证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又要满足公众对科技发展的心理预期,因此在科技决策和科技管理过程中要慎之又慎。政府要想取得预期的科技发展成果,需要对科技风险进行认知和评估。政府对科技风险的认知局限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任何科技决策必然是有限理性的产物,其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各利益相关体(政府、科技专家、企业)的利益冲突和博弈,因此,政府难免会在科技风险与收益的衡量中有失偏颇,从而导致对科技风险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如果缺乏符合高新科技发展需要的参照,则可能导致政府对科技风险认知的不完整。因此,保证科技风险认知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政府科技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由于政府作为向公众传达科技风险认知的主体,而政府所传达的科技风险信息并不一定客观准确,就会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进而产生两者对科技风险认知的差异甚至分歧。

二、公众与其他社会相关主体存在科技风险认知差异的成因

尽管影响不同社会主体进行科技风险认知的因素较多,但是不同社会主体自身在科技风险认知中的不同特点和利益追求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1.科技专家的“垄断权威”性。自工业社会以来,“科学主义”观念及其“科技官僚”制度的不断强化形成了“科技至上”的理念,“科技理性”被植入社会观念中。在此背景下,科技专家凭借其特有的专业背景,在科技风险界定、认知、决策、治理等领域享有“垄断权威”。在科技风险的认知上,他们一般是以工具理性为基础并受制于“科学理性”,对科技发展按照“线性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并依此对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进行评估。然而风险的实际发生并非一定遵循“线性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专家。即便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具有超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也无法规避技术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因素。[3]科技专家的科技风险认知有其不足之处:一是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表现出的“非线性发展”使得科技理性越来越具有局限性,用量化的手段对科技发展所滋生的风险的概括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和全面;二是受经济社会特点、政府组织偏向、个人利益的追求等因素的干扰,科技专家对科技风险的判断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三是科技专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科技官僚”的特性,往往造成在科技风险认知中的“垄断性”的现状,以至阻碍了其充分地体会公众对于科技风险的认识需求和对科技发展的美好期盼。

2.企业的“利益至上”性。对于企业而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危害或存在风险的大小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收益或利润构成了一种概率关系。企业对科技风险的认知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利益至上”的特点导致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环境和公共伦理风险的考量;二是习惯于用经济学中“成本-收益”的方法来对科技风险进行评估,而忽视科技发展的价值和伦理尺度,可能会造成科技发展中人文伦理观念的缺失或破坏,有甚者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恶果。

3.政府的“被治理”性。政府对于科技风险的治理往往依赖于科技专家,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只要专家认为收益大于风险,政府管理者往往会采纳专家的观点,致力于附带着风险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往往会造成政府在“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取舍的偏颇,导致政府在对科技风险的控制和治理上总会出现“被治理”的现象。

4.公众的被动性。一是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知易受已往的科技事故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发生造成了公众对科技风险的直观感性认知;二是科技专家对科技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忽略了公众对科技风险的感性认知,而是让公众被动地接受他们对科技风险的认知结果;三是不管是科技事故的发生,还是科技专家对科技风险的认知,都要经由媒体传播,在此过程中,媒体往往会对事故或观点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渲染,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当然,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经济状况、地域文化等状况的差异,公众对科技风险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5.媒体的“解惑”与“惹祸”两重性。随着科技风险研究的不断深入,媒体作为“风险沟通”的主要载体呈现出“解惑”与“惹祸”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媒体承载着“解惑”的重任,即承担着科学技术及其风险知识的宣传和传播任务;另一方面,媒体的宣传是否属实,直接影响着公众的科技风险认知。如果媒体的宣传不完全符合事实,出现“自由”放大或缩小科技风险的现象,那么就会对公众或其他社会主体的科技风险认知造成偏差,甚至会造成公众的心理压力或引起社会不稳定。

三、科技风险认知差异规避机制的构建

“责任由谁决定——由制造风险的人,由从中受益的人,由它们潜在地影响的人还是由公共机构来决定?”[4]这是当下科技风险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科技风险的因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看,科技风险是社会相关主体合力作用的产物,因此,它的治理需要相关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商,在科技风险认知的具体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科技风险认知差异的规避机制。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公众支持角度来看,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科学技术普及单向灌输的模式,转而构建一种基于设计的、以公众为中心的科学技术传播和科技风险沟通机制,通过沟通机制了解除了专家、政府、企业想告诉公众的那些信息之外,一般公众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发公众之外的科技风险认知主体对科技风险传播和沟通方式的新的思考,从而促进消除不同主体科技风险认知差异的规避机制的形成。

毋庸置疑,各种信息的传播必然要经过媒体这一中介,因此,新机制的建立不仅要以公众为中心,而且要以媒体为中介,形成公众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网络,从而减弱或消除相关主体间对科技风险认知的差异。

1.“公众—媒体—专家”之间的沟通机制。专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风险社会中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首先,专家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感、科技风险传播意识和社会伦理观念;其次,专家应该打破 “垄断”话语权的狭隘视野,将公众视为科技创新所服务的终极目标,扩大科技交流与传播的视阈;再次,专家应多从社会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与企业等主体形成利益相关体;最后,专家应该通过相应的机构来负责科技发展相关问题的咨询和信息反馈,针对公众所不能够理解或认可的问题进行解答和阐释,通过反复沟通和交流,在专家与公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促进两主体之间科技风险认知差异的消除。

2.“公众—媒体—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科技风险调研和评估中心,在科技产品正式投入市场之前将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及打入市场的信息传达给公众,之后由科技风险调研和评估中心对公众的反馈进行评估,并通过设立“风险伦理评估、风险伦理鉴定、风险伦理调整”[1]等措施,对科技研发及科技产品涉及的风险进行调整和改造,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公众,以争取实现公众与企业对科技风险认知的统一。

3.“公众—媒体—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政府要做到对科技风险的决策透明化、公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媒体将公众对科技政策中的疑惑或问题收集起来,让公众参与到科技风险的决策之中,打破政府的“单向度”、“线性思维”和“专家至上”的思维和决策模式,为不同的科技风险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一个宽松的对话与协商的公共空间,积极促成公众与其他相关社会主体之间对于科技风险认知的共识。

四、结语

公众作为社会发展重要主体之一,与其他科技风险相关主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对于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立公众与专家、公众与企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各主体之间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有利于达成相关社会主体对科技风险认知的共识。新机制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方案应该呼应每家媒体不同的风格和身份特征,而且要特别关注其在叙事形式、视觉元素和外行语言等方面的偏好。”[5]我们相信一种可持续的、有吸引力的、行之有效的科技风险沟通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或规避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科技风险认知差异。

参考文献:

[1]邬晓燕,程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科技风险认知与规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Rohrman,B,Renn,O. Cross-Cultural Risk Perception[M].New 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2010:11-53.

[3][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M].薛小勇,周占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0-96.

篇3

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发展学生演讲材料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科技发展学生演讲材料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的经济发展迅速地进步,随着经济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轻轻地回首望望过去,再扭头看看现在……

2000年,“大哥大”的热气还未散去,转眼间又迎来了黑白手机。这种黑白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发条短信。大约在2003年。彩屏手机诞生了,显示屏上洋溢着彩虹般绚烂的颜色。

大概是20xx年,智能手机推出来了!可以随意地滑屏,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玩游戏,听最新的音乐。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可以跟电视连线在一起,完全手上掌控。

电脑当然更加普及了,为了让人们更便于携带。还发明出了平板,笔记本电脑、iPad……这些科技的拓展,让爱好科技的人有了更加自由的交流诣,也让互联网上的人能够更加方便地往来。即使相隔千万里,我们在互联网上依旧能够更好的谈话。

更加科技化的那要数机器人了,能够帮助你整理东西,打扫房间。不过,机器人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还是有些遥远。毕竟现在大多数家庭还并没有迈入小康社会,再说,机器人的造价也不低,一般家庭还是不愿意购买的。

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帮助你在家庭里分担家务活,它还是个随叫随到的百科全书呢,它脑中的芯片储存了你想都想不到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20多种语言,(仅仅是部分机器人)还能帮你讲解一些你应该知道的生活常识。

如果未来可以有一种指上掌控就好了,可以在店铺里用机器人代替店员。如果你是店长,只需要每天查看机器人的营业额就好了。我想不久的将来,人们在饭店里点餐,面前就会浮出一个投影显示屏点餐,用手机轻碰一下就可以支付了,既方便又有意思,还少给店员添麻烦,更会让客人等得不耐烦。

过去,我们刚迈入科技;现在,我们掌握了科技;未来,科技将普及。

科技发展学生演讲材料二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科学贵在有首创精神》。

哥伦布是世界著名的探险家,一生为发现新的“世界秘密”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却认为发现新大陆算不了什么,谁都可以去发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哥伦布略一沉思取来一个鸡蛋,要人们将它立在桌上,可竟没一人能行。最后哥伦布把鸡蛋顶端弄破一点,就立起来了。接着他说:“先生们,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了!谁都可以做的——在有人做了以后。”哥伦布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贵在首创精神。

的'确,这样立起一个鸡蛋实在是太容易了,可是你不敢把它弄破一头,就很难把鸡蛋立起来,因为那是首创。

首创精神是社会前进的火车头。第一个举起石斧扑向猛兽的人,第一个制造火药的人,第一个咬开螃蟹的人,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每个“第一”,都把人类带进了新的纪元。也正是这种“敢为最先”的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前进,鼓舞人们奔向明天。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成功,也就在于他目标坚定、敢于探险、勇于首创。他接受先进的地圆学说,率领圣玛丽亚号第三条船,经过多次危难,终于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登上了华特林岛。

从古到今,无论国家繁荣、民族兴旺,还是个人事业的成功,无不同敢于首创相联系。战国时赵武灵王敢于“胡服骑射”的命令,大胆向最顽固的传统和保守思想宣战,让他们脱下祖传的宽大衣服,扔掉笨重的战车,使赵国国富民强。这凭的是什么?是首创精神。首创精神,使科学家硕果累累,使文学家流芳千古,使平凡劳动产生伟大业绩,使有志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今天,我们多么需要发扬这种首创精神啊!

放眼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势不可当,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东移。机会!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要利用时机,迎接挑战。无数志士行动起来了,他们不安于祖国落后现状,闯出了新路子,干出了前人没干过的事业。这种精神,就是当今时代最为宝贵的首创精神。

谢谢大家!

科技发展学生演讲材料三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数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回顾起来几年来我分院老师与同学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取得成绩。积极的意识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个理念,我分院努力举办的“节能创新设计大赛”、“包装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大力宣传科技赛事,表彰在创新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先进个人、先进团队,积极引导同学们关注关心科技发展,体会体验创新活动。

二是在科技赛事方面取得成绩。在学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分院同学在科技比赛中捷报不断,先后在“挑战杯”、“节能减排”创新大赛、“创新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系列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目前,我分院科技文化活动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在这期间,我们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使发展迟缓的诸多因素,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和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身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二、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新发明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你们要积极关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科技创新作为你们的兴趣,为你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打下基础。同时,进行科技创新,必须要勤于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这也是研究的前提所在。

三、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团队意识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你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而是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战能力。

在一个创新活动中,团队合作意识也是重中之重,没有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你们很难一个人出色的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大学生也要加强同学之间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同学们,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在这里,我引用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句话作为对大家的勉励: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谢谢大家!

科技发展学生演讲材料四

一个周末,我在家中写作业,随着一阵轰隆隆的声音,门铃响了,我心想:“现在还是上午,不可能是父母,难道是小偷?不对,小偷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案,那到底是谁啊?”

我越想越可怕,最终,我鼓起了勇气朝门走去,我看了看猫眼,可门外却什么也没有,我开了门,却看见一个矮矮的头上长着触角,看起来傻傻的怪物。紧接着往下看,我看见了一个类似飞盘一样的东西。突然,它说话了:“你好,我来自火星。你们这儿的科技也太差劲了吧!在我们那儿,什么都有,想和别人联系只需要动动触角,发射无线光波就可以对话了。再看看你们,到现在还用手机,真是太低级了吧!”我吓了一大跳,今天我竟然见到外星人了。我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我发现,每个外星人手上都戴着个手环,“它”什么都能干,如果要清洁,直接开启清洁模式就可以了。在它们那,我们的老人机等于它们的“苹果10”。由此可见,我们的科技相当落后。外星人又说:“所以,我决定帮你们把科技发展起来!”我带领着他来到了实验室,科学家们一见这位从宇宙来的客人,立刻兴奋起来,他们议论纷纷:“原来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啊!看来,地球科技将十分发达了!”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通过外星人的帮助,他们决定把公路建筑成三层,第一层是小孩们走路的地方。从此,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声音将无处不在。第二层是汽车开的路。从此以后,人们将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因为每辆车子将永远保持一定距离,让人们永远平平安安。第三层是火车,动车和装货的车。所以,世界上的汽车永远也不会与装货的火车装在一起。

接着,他们又让贫穷的人们住上了高楼大厦,让贫穷的人们上得了学,改变他们的命运。

篇4

不用吃、不用贴,

鼻子一闻立马见效!

经常出远门的人,大都体验过晕车的痛苦,一次远行如大病一场,浑身无力、头晕目眩。市场上现有的晕车药,受时间限制(如坐车前半小时吃),而且见效慢,再就是吃药对于身体有副作用。好消息!上海美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纯天然中草药为原料,研制而成的绿色晕车灵问世了。产品神奇之处在于,不用吃只需鼻子一闻,效果立竿见影。

针对现有产品弊端

以中医知识创新品

上海美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经理全先进,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看中医药方面的书籍。毕业后,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推销药材,一做就是六年。因为工作原因,加上自己对中医药方面的偏爱,每一次出差只要看到医药方面的好书,他都会买回来。全先进是个很节俭的人,可是买中医药书籍的时候,从来都是看好就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书籍,他也会毫不犹豫买回来。

工作之余,全先进所有的时间都在“啃”书本,自己买回的医药书籍,他不知研读了多少遍。因为自己多年研究中医药,全先进便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化妆品公司,专门研发绿色保健产品。第二年,上海美尼生物科技公司也随之成立。全先进最先开发的新品是新型晕车药,因为他以前全国各地跑业务的时候,深深感受了晕车之苦。特别是坐长途大巴或者中巴时,因为车速特别快,车子密封的严实,导致车内空气不流畅,如果有人吸烟造成车内严重缺氧,致使乘客出现头疼、呕吐、四肢无力等晕车症状。市场上虽然有晕车药和晕车贴,但是存在需要口服、使用不方便以及见效慢等弊端。每天全国各地有数以万计的旅客都饱受晕车之苦,全先进发誓一定要研发出使用方便、对人体无害的绿色防晕车新品。

全先进走访了许多老中医、西医,可答案是目前没有现成的配方。他只好翻阅古今中外各类医书、查阅大量资料,到头来也没有找到一个止晕车的方子。全先进别提有多失望了,但是决心未改。一次,全先进到郑州出差时,在郑州书城的一本医书上,偶然看到书上介绍一个中药解酒的药方,其配方主要功能就是止晕、止吐,全先进眼前一亮。

这以后,在此配方的基础上,全先进反复改进,很快配制出了绿色晕车灵。产品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服用,只需鼻子闻闻,顿感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产品具有显著的止晕效果,但是考虑到产品是用鼻子闻的,气味一定要好。为了提升产品天然的草药芳香气味,全先进在30多种芳香中草药中,最终选用了“零陵香”,达到了芳香避废、香而不腻、自然芳香的味道。另外,考虑到产品配料中选用了通经络的麝香,担心麝香对孕妇有伤害,全先进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改用对人体绝无伤害的纯天然中药“龙脑”代替麝香,把危险降低为零。

不仅如此,为了安全起见,全先进把产品拿到河南省卫生防疫站,请专家用大白兔、小白鼠做产品安全实验。实验结果,产品安全无毒。后经河南省卫生厅十多位专家对产品重新审核后,产品获得了生产批号。随即,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么尼牌”商标。

联手汽车站搞促销

各地市场相继打开

为了把么尼晕车灵迅速推向各地市场,公司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采取和各地汽车总站联手促销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第一个目标市场河南郑州为例,公司首先对郑州市东、西、南、北四个公共汽车站做了详细调查,确定每个车站的每天客流量后,公司派出精干的业务员在车站开展“让旅客免费感受产品效果”的宣传活动。同时,公司和汽车站内的小卖铺、书报摊、超市、话吧搞合作,让其代卖么尼晕车灵。每卖出一盒给这些合作者提成两三元,这些合作者自然乐意代卖,公司还在小卖铺、超市、书报亭、话吧的显眼位置立上么尼晕车灵的广告牌。业务员开展的免费试用的有效促销活动,加上车站内合作经营者的热情代卖,使得产品吸引了无数的旅客,销售效果出奇地好。郑州市汽车总站每天旅客达10万人,每天么尼晕车灵的销量都在200多盒以上。

产品凭借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独有优势,加上有效的打市场方法,很快进入全国各地的各大汽车站。随着公司不断拓展销售渠道,么尼晕车灵在各地汽车站掀起销售热潮的同时,还顺利进入各大城市的药店、宾馆、码头。

目前,上海美尼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的科技开发公司,下设技术开发部、市场营销部等各个部门,公司拥有生物科技方面的专家十多名。公司技术开发部后期研发的牙宁、洁牙粉、脚爽、痛酸宁、癣康、痘立消、冻疮露、止痒灵等新品上市后,也相继打开了江苏南京、四川绵阳、湖北武汉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公司诚招经销商,欢迎有识之士实地考察,共同做大健康事业。

上海美尼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生产基地:河南平舆健康路西段16号

电话:0396-5022070 5028641

13507666833 13783337906

篇5

关键词:免门票;科技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引言

每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城市文化物标的科技馆承载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科技发展的见证。科技馆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层次,有些科技馆甚至会成为一个城市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科技馆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文化层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馆已经逐渐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实现开放性、综合性的发展。科技馆实现免门票之后能够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充分体现科学馆的文化价值。本文结合盐城科技馆发展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免门票后科技馆的发展整体态势。

一、盐城科技馆的基本信息和运营模式

科技馆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而且在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科技馆——盐城科技馆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盐城科技馆在建设规模、运用模式、功能体现等方面展示了科技馆的较为成功的发展状态,下面结合盐城科技馆进行相关阐述。盐城科技馆是盐城市政府出自兴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进行科普教育宣传的重要基地,是集宣传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科技文化场所。盐城科技馆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常设展区、临时展区、培训区域、特种影视区。分别设为“科技与发现”、“技术与创新”、“科技与社会”、“儿童科技乐园”、“湿地与海洋”等展区。

盐城科技馆充分贯彻“体验科学、感悟科学、和谐发展”的宗旨,充分利用对高科技产品的展示、讲解,吸引观众动手参与来增强科普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观众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在整体运行模式上,盐城科技馆采用的是多种票价模式,主要有团体票价、定期优惠票价、定期免费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票价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从而在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的同时也促进了科技馆更深远的发展。随着众多科技馆进行免门票政策以来,免门票后科技馆的发展成为备受关注,吸引了众多目光。

二、免门票的情况下科技馆的建设与运营状态

科技馆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开始采用“免费开放”的模式,众多的科技馆实施了免门票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盐城科技馆在实施免门票开放的政策之后,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来馆参观,科技馆对于公众的吸引力开始大大增强,而且科技馆进行了更加完善的规划和调整,可以说效果非常显著。

科技馆不同于博物馆或者其他展馆,有自身特殊性。文博类的展馆只需要动眼参观,不需要进行动手或者直接参与,而科技馆却大不相同。科技馆除了进行最新科技产品的展示外,还需要参观者的密切配合,观众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科学,感受科学。因为科技馆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要充分体现自身的知识性,实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同时进行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科技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而实现与时俱进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当科技馆实施免门票之后,会相应地减少一部分收入,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技馆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科技馆不紧随时代前沿的科学发展一起进步的话,始终处于不创新、不求异的发展状态,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新鲜感,同时失去越来越多的观众,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

三、免门票后科技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馆实行免门票开放可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又是一个挑战,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如果在科技馆免门票的改革发展中,抓住了机遇能够提高科技馆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促进科技馆的不断成熟和日趋完善;如果科技馆没有把握好机遇,缺少对发展的整体规划,细节工作做得不到位,最终会使科技馆陷入恶性发展状态。那么,如何使科技馆的实现跨越式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更好地发挥科技馆的服务功能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影响科技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留住更多的观众。

首先,由于科技馆在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科技馆在展览内容、新展品的展示方面比较欠缺,使科技馆形成“有馆无藏”的不利状态,而且科技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较差,加上实施免门票的政策之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变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馆对于参观者的吸引。其次,有的科技馆由于知名度不高,科技馆的展品和展区设置不合符大众的欣赏口味,对参观者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科技馆的人流量。再次,从我国的公众对科技馆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来看,很多人把科技馆的参观当做是一种休闲和娱乐,甚至有些人抱着捡便宜凑热闹的心态去科技馆参观,因此,使得科技馆的服务功能不能得以发挥。

针对科技馆免门票后出现的影响科技馆的发展因素,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创新。第一,要加大在科技馆资金、人员配置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变服务态度,使参观者能够真正受益,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实现科技馆进行科技知识普及的目的。第二,要是科技馆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在科技发展中应有的作用,需要科技馆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同时也需要公众能保持理性的心态参观科技馆,能够明确参观科技馆的目的。第三,实施免门票之后,科技馆要深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要充分借鉴国外科技馆在免费之后的成功经验,能够把参观者当作刺激科技馆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把更多的先进、现代的高科技产品融入到参观内容中,进行科技馆功能和定位新界定,实现科技馆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使更多观众了解前沿的科技文化知识。

四、结语

科技馆体现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承载着科技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肩负着普及人们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养的重任。实施免门票的制度后,会给科技馆的发展带来不同成都的影响,因此,科技馆要从自身的发展现状入手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科技馆的服务功能,使科技馆在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的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成涛.浅析免费政策给科技馆运营管理带来的影响[J].广东科技, 201120(18):53-54.

[2]何彦.浙江省科技馆启动免费开放日活动[J].科协论坛,2010(11):11.

[3]陈善蜀.科技馆对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9(03):30-33.

[4]梁志方.不设门票的和谐发展[J].望,2007(25):5.

[5]詹挽强,王俞波.浅谈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利弊及其应对[J].市场论坛,2008(08):87-88.

[6]田艳萍.国外博物馆经济学研究概述[J].博物馆研究,2009(01):16-19.

篇6

关键词:基层文化;广播工作;开展对策

基层群众由于接受的文化程度较少,精神文化生活较少,因此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民生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进行基层文化广播工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得到有效的提升。文化广播事业要面对基层群众进行开展,让基层群众更好的感受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而更好进行我国的民生事业建设。

一、基层文化广播建设的重要性

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对于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这项工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文化广播工作。由于广播接收的内容多,并且可理解性强,很容易被基层群众接收和理解。基层群众能够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对于精神文明感知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基层群众的文化广播建设一直是国家进行民生建设的重点。

二、现阶段基层文化广播建设呈现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传统的物质文明已经逐渐转向了精神文明,但是由于基层群众所受的教育水平较低,精神文化较贫乏,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素质文明建设,从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开展中看,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思想观念较落后

现代社会发展中,很多人觉得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因此常常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领导只重视经济的发展,不重视文化广播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的阻碍了文化广播工作的进行。

(二)文化广播工作的开展缺少长期规划

由于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工作的开展时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少热情,没有积极的态度,缺少对工作的长期规划,甚至很多工作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整体呈现涣散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基层文化广播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资金投入不足

在进行基层文化广播工作中,有关部门投入的资金很少,缺少相应的广播设备,从而导致了基层文化广播工作较难开展,由于缺少活动经费,很多基层文化结构资金周转困难,文化广播活动的场地也被其他经济活动占据,这也造成了基层文化广播事业日渐衰败。

(四)文化资源匮乏

基层文化工作开展较难的原因还有文化资源较匮乏,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较落后,并且很多地方还存在着封建思想,相关的部门缺少监管,这也成为了基础群众素质较差的原因。很多基层地区缺少文化设施的建设,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三、加强基层文化广播工作开展的措施

(一)提升基层文化广播工作建设的意识

加强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建设,首先要转变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基层文化广播建设的重要性,提升文化广播建设的意识。领导要充分的重视,并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让工作更好地开展。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让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到基层文化广播建设的工作中,从而让基层文化广播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加强广播设备的建设

广播设备的建设是开展文化广播事业最重要的部分,要加强基层地区的广播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感受广播的内容,从而让群众主动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如“广播推广工程”,加强广播在基层地区的覆盖率,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基层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消除基层地区存在的文化差异,让基层文化广播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丰富广播文化内容

文化建设单位要丰富文化广播的内容,提升群众对于广播文化的吸引力,从而让文化广播更好的开展。在节目的设置上要优先考虑收听者的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并且努力让内容通俗易懂,容易被群众接收,比如民生教育、文艺等方向,让基层群众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政策。

四、结语

基层文化广播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基层群众的素质,同时还能提升国民的精神文明,让基层群众感受国家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现阶段基层文化广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领导的发展意识差,相关投入较少等,这些都阻碍了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建设,提升文化建设的意识,加强广播设施的覆盖,丰富V播内容,让基层群众更好的感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碧乐.试析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J].大众文艺,2014,(04).

[2]俞金玲.浅谈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广播工作[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2009,(16).

篇7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弹指一挥间,离岗锻炼的两年时间已到,今天我十分荣幸地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离岗锻炼两年来的历程、收获与启示。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本人历经了武大工商管理学院学习、汉口竹叶山集团公司打工、荆门宝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业务经理、个人创业经营建材和通信产品四个阶段,走出了学习奠基础、打工学经验、创业谋发展的路子。回顾两年离岗锻炼的时光,我收获很大,感受很多。

一、历程

(一)学习奠基础。古人云:学无止境。刚离开政府机关,我很清楚自身的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决定首先到武汉大学学习充电。我以前学的是行政管理,为融入商业社会的各个层面,我选择了工商管理学专业,主修了《市场营销学》,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对市场经济从理论上有了一定的把握,为下一步的打工创业奠定了基础。

(二)打工学经验。常言道:学以致用。在武汉大学学习结业后,我参加了在汉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应聘在汉口竹叶山集团公司任职。在公司期间,我接触了在汉的麦德隆、家乐福、华联等大型零售企业、武汉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对商品贸易流通有了深层次的接触和体验。后经朋友推荐,我回到荆门在市宝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业务经理。通过外地市场和本地市场的链接,开展了彩钢板、煤炭经营业务,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创业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根据业务的需要,我先后到深圳、广州、海南等沿海城市,实地参观了一批公司、企业,接触了不同企业的老板和中层管理人员,对沿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管理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在逐步熟悉本地市场后,本人开始尝试独立创业,初步摸索出建材、通信产品的经营之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争,谋得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收获

一是开阔了眼界,学会了用全方位的思维去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在外学习打工的时间里,我亲自体验了私有、国有、股份制等不同性质企业和生产制造、商业、通信等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经历让我对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蜂拥而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经济时代,科技、信息、诚信、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离岗前在乡镇工作面对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难以融入整个商业社会,离岗锻炼使我零距离感受了以市场为中心工业产品的生产,感受了商业时展和社会前进的步伐,感受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社会是个大舞台,人生应该多途径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记得刚从政府机关出来,曾经因为顾及别人的眼光而畏手畏脚,曾经因为是公务员的身份而放不下面子,曾经因为捉襟见肘而不敢下海畅游。后来经过学习打工创业,我逐渐认识到,“面子分文不值,事情做好了,也就有了面子”。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我们年青人,只要敢于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勇于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才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才能无愧于自已的青春,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二是体验了竞争,加速了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个性的不断完善。商业竞争无情,需要的是高效率,在信息获取、决策、执行任何一个环节反映迟缓,机遇稍纵即逝。而这些必须全面的知识和快捷的信息。为了搞好公司管理,我对经济法学、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层面。从在外打工到自身创业,从以前受命于别人到自己找项目做,每个阶段都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至今记忆忧新。一个项目,从跟单的前期准备到合同签定、从厂家发货到后期资金的回收,我处心积虑,谨慎思维、唯恐出现一点纰漏,否则将前功尽弃,弄不好倾家荡产。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我每次都是跟车连夜发货,为了路上不出现意外,我几乎一夜不眠,那种滋味使我体会到了艰苦创业的真正含义,锤炼了敢于吃苦,敢于承受困难、承担责任的个性。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我接触了解了商业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同的工作环境完善了我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这些都为我今后在公务员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奠定了坚实平台。

三是锤炼了自我,提高了自身的生存本领和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我对市场的判断,对事情的决策斡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草率决定到严谨思维;从一件事情需层层请示到自己独立思考决策判断;从事事依赖别人到自己协调方方面面关系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经过各个阶段的学习锻炼,我感觉自身在为人处事方面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同时,在实践中我悟出了人生创业须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即“十字”:信息+关系+资金+经验=成功。信息是关键,在商品经济时代,获取信息手段和方式必须是最先进和最快捷的;公共关系是前提,协调各方面关系,将各方面的关系资源整合,对于初创业者发展客户尤为重要;资本是根本,创业资本是必需的,否则将无从谈起;经验是保证,必要的行业标准、质量标准及商业运作的流程必须掌握,但初创业者不可一蹰而就,须细细摸索。四个要素之和等于成功。这些恰恰是公务员的短处,一个真正有所作为、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的公务员,必须敢于走出去,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方能经历风雨后见彩虹,涉深水后得蛟龙。

四是结交了一批朋友,拓展了人生发展空间。离岗锻炼的过程中,拓宽了交际交往的渠道,积蓄了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这些人际关系,有些是在患难之处见真情而结识的真诚朋友,有的是业务往来中见诚信而结交的生意伙伴,这些人际关系资源必将拓展人生的发展空间,成为人生历程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启示

一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它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求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推介必须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理念。现实中,方便、实用、有效就是满足了顾客所需,质优、品牌、创新就是为顾客创造了价值。

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于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的力度取决于思想开放的步伐。要深刻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判断标准,勇于创新,敢做第一,才能抢抓市场机遇、发展自身。

篇8

闭上双眼,站在高山之巅;放松身心,用我的心灵去聆听。

我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风的诉说,呜呜咽咽,我不禁迷惑,风,是想要说些什么吗?我急,我怒,我虽听到了风的诉说,却听不懂它的意思。

正在我心急如焚之际,却是突然灵台一片清明,四周再无杂乱之音,仅余下风那轻柔的声音。我明白了,我顿悟了,是这自然助我,助我聆听,它们为何如此急迫的诉说?它们又想说什么?我决定向风寻找答案。

将心灵敞开,将身心融入风中,我感受到了风的轻灵,风的肆虐,仿佛我就是风。

随风舞动,随着时光的飞逝,我落下了泪花。我听懂了风的诉说。

风是在呼唤啊,风与天地同生,亘古不息,见证了自然界的变化,却也见证了人们的进步与——破坏。

风眼睁睁的看着森林大片大片的消失,而与此同时,沙漠却在大片大片的增加;风望着河流从清澈见底,鱼儿欢快嬉戏,逐渐演变成污浊不堪,鱼儿纷纷翻着肚皮浮在水面上;甚至与它一同诞生的大气圈也变得千疮百孔。

风急,风怒,可它无可奈何!愤怒下的它,将怒火转变向了这一切的源头——人类!

它伸出愤怒的手,召集“朋友”,以大海作为战场,形成浪潮,向人类发出浪潮,试图湮灭人类。可是它做不到,人类的科技在付出了自然的代价之后,成效便是登峰造极,对于人类,风,在颇有顾忌之下,也无可奈何了!

今日,风借此向我呼唤,向我诉说,让我帮助它,向人们发出警告,科技发展是好事,但代价请不要是为此破坏世间万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还没有这个资格,谁也没有。若今后人类仍然不听劝阻,一意孤行,风说,他将破釜沉舟,与人类同归于尽!

这,是自然万物,地球生物对人类最后的警告!

风的呼唤,我听到了,并在此转述,我也在此发出倡导;请大家不要再破坏环境了,为什么不能与自然万物友好相处?为什么不可以保护环境呢?

篇9

这种效果对柴静而言,恐怕正是她舍弃熟悉的传统媒体,转而选择新媒体的最终原因:在信息技术创造的传播环境中,“雾霾”议题可以瞬间攫取受众注意,并在互联网络中得到几何级扩散,以致中石油的副总工程师不得不以个人名义,从专业角度实名回应影片对国内油企的批评。

颇有意味的是,环保主义批评的无论是炼油抑或开矿,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业技术及其后果的反思扩散,恰是在新兴技术所提供的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而最终片尾给出的解决方案、乃至政府高层随后在两会期间的表态,强调的重点也都与技术无关,只是简单地要求“从每个人做起”。

这种“独善其身”的君子模式,固然符合传统的东方文化逻辑,但终究没有进入真正的技术层面―――尤其是考虑到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变量,个体如何重新思考经验世界并对技术进行再认识。巧合的是,近几年的译作出版已提供了隐约的线索。

以赛亚・伯林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开篇就嗤笑了回归旧时田园的迷梦:“人们有时候会逐渐讨厌起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加分辨地热爱和仰慕一段往昔的岁月。”只是这种“今不如昔、和过去相比退步”的批评过于轻易,难免带有理想化的浪漫主义色彩。

伯林在文中提醒我们:习俗、信仰、观察与思考的习惯、看待问题的参照系,无一不是内涵历史的前设与假定;而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为的符号系统。于是,他将“现实感”(thesenseofreality)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实践者需要具备的品质之一,要求个体对现实存在及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因为“现实”作为空想的对立面而存在,决定了人们必须在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历史、生活及世界,在这一层面我们可以发现环保主义是如何被激发的:现代化早期,工业技术的发展,在完成祛魅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社会在实现了温饱目标、最终取消粮食定额供给制度之后,对生活品质及环境的要求日益凸显,人们开始逐渐反思不惜代价发展经济的旧模式。

在论及思考现实的不同视角时,伯林提到:“马克思教导我们要更加注意个人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影响;赫尔德和黑格尔要我们重视表面上多样的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制度的生命力;涂尔干使我们更注重非有意形成的社会模式;弗洛伊德让我们重视个人经验中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因素的重要性;索列尔和荣格教导我们重视社会行为中非理性的神话和集体情感态度的重要性……”然而,作为一名自由的理性主义者,伯林认为上述观察视角的变化最多说明现实的时代演进。他并不相信普遍理性的存在,因为不同个体对同一事实的反应各异,抽象思考本身也无法穷尽生活的复杂性。

因此,他倾向于从两个层次来接近现实:一是能够被观察、被描述且被抽象浓缩的普遍规律;二是在此背后更深层次、更为本质的各种特性,它们与情感和行动息息相关、难以区分。“现实感”基于此在四个维度进一步展开:

第一是经验性。如前所述,具体事件与情感反应、思想习惯及理解框架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信息虽让人习以为常,其繁杂程度却无法通过科学流程加以分拣,经验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强调。现实感即指个体对之做出的灵敏的自我调适。

第二是历史性。由于社会确实在朝着一个确定且不可逆的方向前进,例如当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们即使有能力摧毁工厂,也不能将规模巨大的工业重新变回手工作坊;而与这种单纯的时间感相对应,历史本身由连贯的、前后相继的时展所构成,因此关于历史表述的基本结构应该是“具体的、有时模糊的”主体间经验连续体。

第三是整体性。现实感要求对两个层次的现实进行近乎本能的整合,将通过知识积累与直观感知得到的信息资料,视作彼此之间既独立又相关的有机要素,能进一步构成某种统一模式;不仅要在模式中看到它们过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还要意识到这个模式也包括个体对这些要素的处理应对。因此,现实感的要求实则是对现实各个层次的碎片以及个体自己的把握与整合。

最后是实践性。现实感确保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实践智慧(或言实用理性),能在整体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做出判断、采取行动。这种天赋、灵感与想象的混合体与唯理主义不同,它并不认为问题可以通过普遍法则得到解决,反而基于对人类经验世界高度差异化的判断,相信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寻找解决之道,于是这种实践才华最终拥抱的是多元文化价值。

然而,正如伯林指出的那样,没有人可以真正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他针对“现实感”的思考停留在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层面,远未意识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当半个世纪之后,赛博文化的先行者凯文・凯利提出科技作为“第二自然”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理解现实感。

凯文・凯利认可“科技进步的代价通常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但他与伯林一样,都相信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可逆:“进步的发生与科技的产生同步”,进步代表的是物质世界的重构,并不意味着乌托邦的许诺;即使人们想要逃离被科技侵蚀的当下回到浪漫化的过去,也不可能通过终止科技进程,或者拒绝技术元素的方式来达到。

他从历史维度理解的“现实”是:特定阶段的科技都有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技术造成的问题只能借助更新的技术加以解决。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他进一步指出:科技发展势不可当,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正在演变为“人工自然”,因此现实世界凸显的、让人无法忽略的新特征即是“科技的生命化”。

他在书中毫不讳言自己对技术发展的乐观主义;或者更进一步,把科技视作地球生物六大种类之外的“第七王国”,将其等同于有机生命的进化历程进行讨论。在他看来,科技发展同样拥有类似人类进化的动力三角模型:

首要的推动力是科技自身的需求,即在预定轨迹上发展的必然性。这就意味着新发明一方面需要以实物形式存在,另一方面需要某种程度的可扩散性,才能在科技领域达到共识,从而形成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整个过程由物质和自组织的物理法则决定;所谓自组织,强调的正是复杂系统自发形成的特性。此时,在现实感的经验性层面,技术与人类共享了对称的地位,过去在伯林看来无法被科学与机器取代的“自我调适”,科技已然在历史迭代中发展具备了凯文・凯利眼中的技术元素,直接成为“人的第二肌肤”,是自智人时代以来、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交织的自组织进程。

发展的第二个动力是科技史上发展序列的影响。由于新技术总是基于已有技术的应用先例,于是各种技术系统不仅独立发展,而且相互之间又形成新的交叉环境,例如互联网技术对于电力的依赖等,这说明科技发展就像生物领域的共同进化,面临的是不断变化的处境,整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偶然性。

最后,是人类集体在开发技术元素或确定选择时的自由意志。尽管优化与创新也是为了不断解决生存问题,但这种适应不同于无意识的自然选择过程,它强调的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在实践中的智慧。正如科技史学家兰登・温纳的总结:“科技似乎在按照因果循环稳步前进。这并不排斥人类的创造力、智慧、习性、运气或执念会偏向某个方向,而所有这些都被卷入人类进步的洪流,成为各种进程中的片段。”

凯文・凯利注意到:技术现实的表面呈现出趋同进化的特征,如果从历史进程观察,可以发现前述的必然性动力;而在空间的横截面上,也可以发现相似发明同时出现的案例;科技作为进化的加速延伸,正如同后者一样,为了寻求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在发展趋势中表现出趋同的特征。

因此,他充满警惕地提醒:趋同进化的前提在于积极实践,不仅要倾听科技发展的呼声,还要投身到进化的洪流中―――如同希腊神话原型,命运女神只能决定个人的出生与死亡,但中间过程如何全凭个人演绎。因此,凯利是科技宿命论旗帜鲜明的反对者,他认为技术元素的固有趋势虽然导致了必然性发明,但在微观层面人类依然可以决定技术的具体形态,因为“我们事实上无法实现想要的跳跃式发展”。

在结尾部分,他充满希望地指出:“我们手中的每一种工具都会为文明(所有活跃的文明)带来新的解读事物的方法、新的生活观和新的选择,每一种运用于实践的理念(科技)都会扩展我们的生命力所达到的范围。”

因此,科技无论是作为“第二自然”,还是人类进化的不断延伸,它都极大拓展了人类既有的现实感。同时,技术元素包含知识与实践、传统文化与选择的积累,确保了个人有能力且有机会创建更多的理念,直接促进了人类实践智慧持续增长。

伯林当年试图从两个层次接近现实,凯文・凯利同样在科技普适发展与趋同进化的表面规律之下,从长期趋势洞悉了现实更本质的多样化特征,即科技发展会提高人造物品的多样性、增加科学方法和产生选择的技巧。

书中力图说明技术元素与人类共生性发展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并追求最大化的集体能力。作者甚至杜撰了“外熵(exotropy)”这个名词用以形容科技发展的影响,即作为系统的自组织力量,它本身就在抵抗代表紊乱与无序的“熵”,从而避免了后者不断增加导致的均质化结果,也就确保了系统差异性的存在。

对于作者这样一个技术乐观派而言,当环保主义几乎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议题时,他都可以将环境污染归为技术进步的必然代价……只有在谈及技术与人类自我关系的时候,行文之间才出现了一丝忧虑:“技术元素对传统自我的腐蚀造成的恶果大于它对自然界的腐蚀。”

雪莉・特克尔是互联网背景下,最早关注自我与技术关系的学者之一,其研究结果在凯文・凯利的著作中时有引用。她在最近一本代表作《群体性孤独》中观察到与凯利的描述类似的技术现实:“科技使得物体的地位日益与人类地位对称。”

与后者不同的是,她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持着更大警惕,而就其与人类自我关系的反思而言,她几乎称得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如今的我们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发短信,我们和机器人交互。我感觉我们正在见证人和技术关系第三次变革的转折点。”这种转折意味着:人们既需要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抚慰,又害怕与人交往的风险和失望,于是选择依赖于技术提供的社交网络而非现实中的彼此。

据作者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成为通往虚拟世界的门户,人们在那里过着几乎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生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逐渐被侵蚀,随着线上与线下的转换,人们的自我角色不再单一,而是在虚拟与现实两个维度形成了多元的身份认同。

《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作为布拉斯科维奇与拜伦森同期完成的著作,更像是一幅详尽描绘虚拟世界的蓝图。书中大量引用了该领域各个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罗列了社会学、心理学及脑神经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相关实验。

关于特克尔教授一度忧虑的“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问题,书中根据大脑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做出了很好的回应:就现实感的经验性层面而言,大脑根本不在乎视觉对象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拟,它对待虚拟人物和对待真实人物的反映极为相似。

作者在书中强调:严格地讲,人类社会所理解的真实是由意识构建出来的东西,换言之,也就是人类大脑的产物,事实上是“一个由持续的感知流所构成的、持续变化的程序”,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头脑决定认知是否真实”。如果参考数十个心理实验的结果,即花少数时间在虚拟世界的化身上,现实中的人们同样发生改变,那么可以推断大脑将虚拟世界至少部分识别为真。

为了更好地界定概念,作者梳理了绘画、雕塑、摄影、书籍等方式提供的“虚拟现实体验”,证明历史上的人们都会借助媒体来提升心智漫游效果。在这条脉络上信息技术创造的互联网环境是晚近才出现的手段。

因此,书中的“虚拟现实”在更狭义的范围,指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沉浸式虚拟现实,主要通过跟踪、渲染及显示三方面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已有研究显示:对人类视觉而言,如果系统能够以每秒60次或更快速度重画的话,更新的频率就已经高到足以和真实自然的体验相媲美。

目前,虚拟人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真人活动进行跟踪渲染从而产生的形象,通常称为虚拟世界的化身(avatars);另一种是由计算机程序驱动的形象即(agents),类似电影《黑客帝国》中著名的史密斯先生。由于现实的人际沟通有三分之二由非语言方式完成,因此虚拟现实还必须考虑到它涉及的三个变量,即虚拟形象的动作真实性、测量真实性与外观真实性。

这时传统现实感在整体性维度的要求就变得吊诡:个体整合现实的能力应该如何理解?“海神效应”实验已经清楚地说明: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一样,虚拟化身能满足人们变身任何形态的欲望,而化身形象所带来的信心,会一直延续到虚拟现实之外。另外,还有其他的实验报告显示:虚拟化身在视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让所有交流对象同时感受到被注视,而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又如在虚拟现实中,仅仅看到自己的化身进行某些动作,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现实行为和记忆;虚拟模仿也会比现实世界的模仿带来更积极的效果……

篇10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

(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

2重温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

(1)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

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

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4.自评修改。

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习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习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习作选的诞生。

B案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

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

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