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武术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武术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

篇1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积极参加教材培训,培训后写出体会,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课堂上生成的知识做好教学随笔。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这样,提高了对数学课的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

4、注重分层教学。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并且巧用幽默,善于运用体态语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给学生创造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积极参与学校的专项研究,摸索其特点,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篇2

关键词:造型; 设计; 欣赏; 综合

新课程改革有关规定,美术教材内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以上四类课的教学各有特点,其教学行为应分别进行设计。下面,我就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中的四、五、六年级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1造型·表现领域

造型与表现可以看成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则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

1·1四年级造型·表现

四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40课,每册共20课,其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共有34课。在四年级的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内容居多,在造型·表现领域中,课程设置通过绘画方面、制作方面、电脑美术方面三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物象造型,使学生明白构成一件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线条,点及色彩的对比,点的组合等等。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美术的节奏》为例,节奏本为音乐术语,但节奏同样是构成美术作品形成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大自然到生活中感受,无论大于小,粗与细,疏与密,曲与直,通过对比来感受景物或者一件美术作品中物象造型的节奏,而这些对比,恰恰是构成一件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点,线,面,色彩,线条的对比。美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反复呼应和对比,构图安排和形象的特征及动态来显示作品内容的节奏。本课内容意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在纸上想象绘画,也可制作四方连续图案来表现有节奏感的图案作品。

1·2五年级造型·表现

五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32课,每册16课。其中,有关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共有22课。五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总结起来内容有对色彩、纹样、图案、形体对比的简单领会,进一步学习国画、泥塑、静物写生还有生肖图,还有对微观世界肌理效果的表现。

1·3六年级造型·表现

六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24课,每册共12课,其中,有关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2课,其课程的内容出现了透视、速写、国画、明暗关系、浮雕、插画和泥塑。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在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远近的奥秘》中,明确的向学生揭示了透视的规律,使学生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在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简单的线描方法表现景物的透视变化。

特点:四年级美术课程造型·表现领域里,课程内容都是通过对图片的分析结合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运用描绘,泥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能够表现物象造型特点的活动。五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相对于四年级来说程度更进一步,课程内容更加专业化,充分反映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六年级造型·领域的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加深入,对物象造型的表现较四、五年级更为专业化,涵盖了透视、明暗关系、国画、油画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设计·应用

此领域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2·1四年级设计·应用

四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7课。四年级美术课程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比例略低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主要内容以物象造型为基础,通过设计进行表现。本领域内容主要为手工制作,结合生活运用废弃或废旧的材料进行拼贴结合等制作。

2·2五年级设计·应用

五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0课。其课程内容具体为:纹样与图案的设计,陶泥(十二生肖、陶瓶、陶罐等)雕塑及风筝的制作,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台灯等会发光的玩具,还有制作会跳的玩具。

五年级上册中第九课《陶泥的世界》一课中,通过欣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陶泥塑造立体的生活用品,指导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利用点、线、面的组合塑造物体,培养设计意识并表现物象造型。

2·3六年级设计·应用

六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9课。大致内容为:服装、剪影的图案设计,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乐器的工艺制作,形体切挖一课中涵盖的透视元素,电脑美术中电脑画图程序画图板工具的运用。

特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主要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为主要目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废旧材料和裁剪、拼贴等多种形式,个人或小组完成作品。使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3欣赏·评述

此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

3·1四年级欣赏·评述

四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9课,主要内容为,线条和色彩的对比;画面主体与背景的互换;图案效果的表现;秦始皇陵兵马俑圆雕的欣赏。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漫画与动漫欣赏》为例,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其绘画提点是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和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人某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漫画及动漫特点,读懂漫画含义,并根据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创作漫画。

3·2五年级欣赏·评述

五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共有2课。主要内容是对古代陶瓷艺术及古代青铜艺术作品的欣赏,认识中国古代陶瓷、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陶瓷和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欣赏青铜艺术的三种方法:造型-不同造型的青铜器有不同的用途;纹样-不同的纹样反映当时人们不同的人事活动;文字-作为研究历史提供重要资料。学生学习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从器皿外形,纹饰,釉色进行专业鉴别。

3·3 六年级欣赏·评述

六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共有2课,其主要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了解油画和国画表现方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上册第十二课《中国画与油画》,通过欣赏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各自所形成的特点,包括工具材料,表现方式,绘画内容及装裱形式等,使学生了解并能够独自欣赏作品。

下册第十二课《我国古代建筑》中,我国古代建筑有其地域性特征,在建筑外观造型,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也各有不同。

特点: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四、五、六年级欣赏·评述领域课程特点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对美术作品及所收集材料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欣赏不是一个个体的孤立的行为,而往往是在一种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应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

4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4·1四年级综合·探索

四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很少,上下册共有两课内容。主要内容为纪念册的制作和制作不同颜色的人造光的照射作品。

4·2五年级综合·探索

五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共有3课。主要内容是对美术学习记录袋(档案袋、学习资料收集袋等)、元宵节彩灯、旅游线路图、旅游宣传海报或宣传画及舞台布景的欣赏学习和制作学习。

五年级下册中第十五课《舞台布景》是综合·探索领域里比较典型的一课。舞台是指观众席前面的演出场所,根据演出内容舞台的设计也各有风格。以我国戏剧舞台布景为例,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因此戏剧舞台也体现着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

4·3六年级综合·探索

六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共有4课,主要内容是对文物和古建筑的研究,学习校园规划知识制作建筑模型,制作毕业纪念币和纪念册。

六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文物》、第十课《爱护古建筑》都是综合·探索领域里的典型课程。通过对图片,文字的欣赏分析,了解文物的用途和作用,讨论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了解古代建筑、文物的意义以及保护文物和古建筑的方法,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特点:综合·探索领域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探究发现的能力。

篇3

1.1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广泛地查阅参考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校体育学、学校武术发展等学科资料,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关于岭南武术文化传承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献,并做出总结,借鉴文中有用观点。

1.2访谈法

对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小学代武术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20人进行电话访问。

1.3问卷调查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向学生发放6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5.56%。

1.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与Excel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文章的写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岭南武术文化传承现状及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空间也逐渐被外来技击术(如跆拳道)所挤占,面对武术文化的流失,岭南地区武术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传承和保护岭南武术文化。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和传播岭南武术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武术文化;通过体育局、拳会拳馆、高等体育院校等机构传授岭南武术。这些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黄飞鸿》、《叶问》等题材电影的热播,将岭南武术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扩大了岭南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蔡李佛拳、咏春拳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各级体育局、各类业余体校中开办的武术班、武术队等,在体质内强化了岭南武术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性,成为岭南武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岭南武术存在的主要形式;拳会拳馆的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岭南武术的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特别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历教育(学士、硕士、博士),更是增添了岭南武术更多的文化意义,赋予了其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2.2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的优势

2.2.1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文化的延续。岭南武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使之得以延续,我们就必须找到更有利的传承途径。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这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岭南武术文化是广东省的地域文化,适合在广州市小学开展,我们可以根据广州市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岭南武术文化纳入其中。学校完善的功能弥补了很多民间传承的不足,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规范且具有可行性的传承体系,为岭南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往我们把学校武术只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看待,认为学校武术只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因此,需要从传承地域文化的高度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引入广州市各小学,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岭南武术文化的熏陶,从拳脚功夫中体会岭南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意境。

2.2.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目前,广州市小学的武术课内容多以长拳(如:五步拳、初级长拳等)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技击性不强,等到实际应用难以起到防身作用,以致出现很所学生热爱武术,但讨厌上武术课的现象。而岭南武术(如:咏春拳、洪拳等)技击性强、拳种丰富多样,常以吐气发声助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往小学武术课,主要是以技术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武德的教育,岭南武术文化包含丰富的武德内容,将岭南武术文化引入小学,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自古以来就强调对武德的修养,习武先修德,通过武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武德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还可以丰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为提高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做出贡献,促进小学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2.3岭南武术文化进广州市小学的可行性分析

2.3.1岭南武术在广州市小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调查分析广州市小学生了解岭南武术文化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武侠电影电视方面,广州市小学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武术的宣传教育不够,但小学生对于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

2.3.2广州市小学岭南武术教学条件调查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课教师中,50.71%为一般体育教师,34.64%为专业武术教师,专业武术教师虽有一定数量,但不能满足武术教学需要。通过对武术教师的调查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居于首位的是自编内容占65%;其次是按国家教材占25%;最低的是按校本教材占10%。由此可见,由于教材资源的匮乏,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掌握武术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岭南武术武术文化小学教育中传承,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2)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小学生对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岭南武术文化可以深入地引入到小学教育中来。(3)目前广州市小学武术专业教师匮乏,没有适用的武术教材,这些因素制约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需要进行完善。

3.2建议

篇4

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是现代教育重要理念。本课题从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中学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中学武术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学武术;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些年,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就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中学教学中。这些年,很多中学都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学校重视,因此加强中学生体育锻炼,是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最新举措。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很多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田径、篮球等教学,而且课堂上经常是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十分枯燥无味,尤其是中学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有好奇心。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许多学校开设了中学武术课程。由于中学武术课程比较晚,因此武术教学方面依然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学武术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为提升中学武术教学水平提出科学对策与建议。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武术教学存在问题

1、中学武术师资力量薄弱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保证中学武术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批优秀的武术教师,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武术技能的任务,同时承担着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目前,中学武术师资力量薄弱,根本达不到素质教育的水平。一方面,很多武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并不是武术专业出身,而是其他体育教师兼任,因此在武术技能上是不够的。其次,很多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在武术教学中经常出现各种不文明用语。武术教师的人文修养不过关,部分教师的身上有着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影子,假若这种教师长期进行教学,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别说进行素质教育。同时,一些武术教师自身的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比较薄弱,这些都会影响武术教学的素质教育。

2、中学武术硬件设施比较差

中学武术教学水平不仅受到师资力量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受到中学武术硬件水平的影响。目前,很多中学的武术教学都是在日常的篮球场或者足球场进行,也有部分教师的武术教学在学校的舞蹈室进行。其次,中学生进行武术训练的时候,大部分是没有穿统一的武术服装以及武术鞋,例如教师进行太极训练的时候,学生是穿校服进行训练,这样是远远达不到训练的水平。

3、中学武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般来说武术的教学,前期时间能够吸引较多的学生报名参加,学生在武术课堂中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对课堂逐步失去兴趣,主要原因是现在很多中学武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法,一般来说武术教师会示范各种动作,其他同学就直接模仿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比较枯燥无味,长期下去,中学生会逐步失去对武术课堂的兴趣。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1、完善中学武术训练硬件环境

要提升中学武术训练水平,学校就应该为武术训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校应该要有专门独立的武术训练室,有条件的中学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武术训练馆,包括太极馆、空手道馆等,同时学校应该为上武术课程的学生购置统一的服装以及鞋子,这样才能保证太极拳训练的效果。武术教学训练的环境,应该根据中国武馆的风格进行设计,大力要改善武馆的环境,例如武馆的灯光、空调、风扇以及武馆内部的装修等。同时,武馆要配备专门的音响、电脑等,方便教师的实际教学。

2、加强中学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提升中学武术质量,就要加强中学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招聘教师方面,不仅要考核应聘者的武术技能、教学方法,同时要严格考核应聘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在招聘的时候还要考察教师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对于存在思想道德问题的应聘者,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于现有的教师,要给以更多培训与学校的机会,可以组织教师到国内或者国外名校去交流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提升武术教学水平。中学还可以邀请一些海外武术名师给本校武术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加强对武术教师的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考核,对于教师的考核,不仅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武术课堂的检查与监督,了解武术课堂的上课气氛以及学生的课堂的表现情况,同时要加强对教风师德方面的考核。另外,要加强教学评价,组织学生座谈会,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教学评价,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检验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3、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影响中学武术教学水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中学武术的教学,应该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武术教师,可以采用驱动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性为,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武术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例如空手道,将整个教学环境营造为真实的空手道比赛场地,有助于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另外,现代是信息技术社会,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可以制作一些武术课程的微课,让学生课后自行训练与学习。举办校园武术比赛,可以设计专业组比赛与业余组比赛,鼓励广大的学生积极参加武术比赛,通过武术比赛,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比赛中强化自身的武术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总的来说,素质理念是现代中学教育的重要思想,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武术教学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以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要进一步提升武术教学水平,就要进一步完善中学武术训练的硬件环境,加强中学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段永星 单位: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峰.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5.

[2]于洪波.佳木斯城市初中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仝伟.和谐教育思想下的我国中学武术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篇5

1.1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指的是通过概念的形成、感知、判断或想象的过程来获得心理活动的知识,即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思维的心理功能。习武就是习练者通过练习最终达到他的认知。

调查显示,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排在前3 位的依次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自己技术水平的评定、交流武技和结交朋友。这说明学生对武术比较好奇,想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希望通过段位考试能对自己的武术水平有一个评定,能够与众多武林高手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结交朋友。调查发现,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不感兴趣的只占20%,不知道是否感兴趣的占10%。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武术的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们得到正确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武术段位制的发展。

1.2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生武术段位制的参与情况

从200 名学生进行的武术段位制参与情况的调查数据来看,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武术段位制进学校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通过对专家和教师的采访以及网络信息收集情况显示,麻阳苗族自治县目前只有5 所学校进行了武术段位制进学校的活动,而少数己经进行了段位制教学的学校是由学校主动去参与的,缺少统一规划。因此,武术段位制在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的开展依然任重道远。

1.3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武术段位制的师资、场地设施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富洲学校从事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师只有2 人,锦江中学从事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教师只有1 人,这说明麻阳苗族自治县进行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教师严重缺乏,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武术段位制进学校存在的师资匮乏问题。在场地方面,经实地考察,在富洲学校和锦江中学没有专门用来进行武术教学的场地,而是通过将操场腾出一部分空间来进行武术教学。在锦江中学只有两个篮球场,武术专项课主要是在室外的田径场、篮球场等场地进行。武术专项课的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 2 :00 ~ 4:00,这不利于武术教学的进行,学生只有在相对凉快的场地进行学习,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在设施方面,室内武术房不能满足武术专项课庞大的教学任务,进行武术教学所需要的地毯和镜子也都不足,有的武术器材年久失修,运用这样的器材进行武术教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可知,目前富洲学校和锦江中学的武术场地、器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正常武术教学的需求,武术场地和设施情况不容乐观。

1.4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武术段位制的教学情况

调查发现,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开展武术操教学的学校有2 所,开展长拳教学的学校有1 所,而开展太极拳、传统拳、器械类以及其他武术项目的学校几乎没有。在采访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后,发现一些缺乏专业武术教师的学校通常是任何体育教师都可以进行兼任教学,大多学校开展武术锻炼、长拳、太极拳教学是因为这些项目普及面广,学生比较了解并且操作简单、易于教学,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2 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段位制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薄弱

通过对教师和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学没有进行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相关的规定,其次是缺乏武术教师,再次是领导和学生认为武术与升学率没有关系。在武术教学中,没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话,学生很难掌握技术动作,因为武术不仅有规则和运动路线,还需做进攻和防御运动,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做动作示范和提供指导。据了解,当前大多数学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没有特殊要求,一般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多项技能,在项目上更倾向于田径、球类运动,所以学校对武术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体育教师能教就行,还有些地方的事业编制不足,导致了专业武术教师稀缺。因此,以目前我国的中学武术师资情况很难促进武术段位制的发展。

2.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针对学生是从什么渠道知道武术段位制的问题,60% 的学生选择了日常生活交流,26% 的学生表示是通过网络媒体,10% 的学生是经过学校,仅有4%的学生表示是通过父母了解的。没有了解便很难产生兴趣,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武术段位制提不起兴趣,更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武术。针对学生为什么没有参加武术等级考试的问题,60% 的学生表示不懂武术等级,这就从侧面证实了体育和教育部门向学生进行直接宣传武术段位制的力度还有所欠缺。

2.3 学校领导执行力度欠缺

自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实施以来,在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实践摸索阶段,致使武术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武术的推广工作。在中学,武术项目的比赛相比田径、篮球等项目较少,升学没有加分,学生学习武术觉得又苦又累且没有什么回报,这影响了武术课的教学质量。但是作为武术推广中的武术操开展普及得就比较好,每一学年都有进行市、县之间的武术操比赛,因此武术段位制的开展应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另外,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段位制推广试点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武术段位制的统一培训,这些都反映了学校领导的执行力度有所欠缺。

3 促进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段位制的推广策略

3.1 加强麻阳苗族自治县武术师资团队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武术教师的配备是保证武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决定性条件。目前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开设有一所久平文武学校,专门培养武术专业的学生,县教育部门可以利用武术学校的场地和师资组织全县的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武术段位制培训,也可以聘任专业的武术教师驻校教学,或者是利用外部资源,邀请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到校实习等,这些都可以为今后武术段位制进校园奠定师资保障。

3.2 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在中学广泛进行武术段位制比赛,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不仅能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升学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若得到段位就可以加分,这对学生学习武术段位制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在段位制加分和资格的划分上,可以按照武术段位制在每一个年级的教学来安排,如初中阶段,练习的是二段技术,学生考取二段合格就可以获得段位。段位代表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所达到的体制要求,所以在中考时就可以给予学生免考体育加试的资格。

3.3 扩大校园武术段位制的宣传力度

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也是中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加大对中学生传播信息、政策的力度,可以很大程度地推进武术段位制在中学的发展。实施武术段位制进校园要考虑到实施的主体,要对大多数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宣扬,所以武术管理部门不仅要对大众进行传播,还要与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合作,利用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直接宣传,从而引起注意。

3.4 采用多种形式的武术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全国已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的情况得知,大部分学校都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即便现在已提高了实践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然学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厌烦的情绪。初中生的性格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别人和有趣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外,还要将接受式、辅导式以及探究式等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4 结 论

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措施,地方教育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影响武术学校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武术教学的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教师应将故事、游戏与练习相结合,配以音乐作为辅助,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武术管理部门要与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加大对中学生的宣传力度,要对学校制定统一的规划。

参考文献:

[ 1 ] 王国成,高亮. 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与策略研究[ J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3).

[ 2 ] 洪浩. 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必要性研究[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 3 ] 司幸伟. 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发展策略研究[ J ]. 中华武术(研究),2012(2).

[ 4 ] 宿继光,刘定一,张江华. 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的思考[ J ]. 博击(武术科学),2007(5).

篇6

摘 要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自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时具丰富的哲学思想、医学知识、道德和礼仪准则。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竞争中的主力军,能使我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小学应丰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从多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传统文化 中小学 教学 传承

一、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传统武术有着长期流传、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形式多样、作用显著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

二、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传统武术自成文化体系

传统武术本身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学的内容。观念方面,传统武术讲究仁爱、和谐、礼义、信勇的武德,这种超越武术技术本身的意识是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制度方面,各门派有不同的武术技能和规则,这些武术规则制度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器物方面,常用十八般武艺的武器在造型、器材、使用方法各有差异,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论是武器知识,还是武术思想、特色招式、武术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知识。

(二)丰富的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不仅讲究形体规范,也十分注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追求内外合一,体现了哲学的整体观。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2]。太极拳中有许多属于阴阳变化的表现。五行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3],在形意拳则充分利用了其相生相克的辩证理论。“道”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拳理,“气”在传统武术中被视为原力,道与气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

(三)规范的道德及行为准则。

武德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以“仁”和“爱”为核心伦理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从言行、传承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礼仪上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也渗透在传统武术中,武术礼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讲究礼尚往来,推崇君子之礼,形成了习武之人特有的礼仪规范。

(四)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很早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活动与身体机能密不可分。通过肌肉骨骼等的锻炼来达到培养精神、调理气血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传统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

三、中小W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可见传统武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具有继承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中断自己文化发展的历史[4],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逐渐积淀的结果,它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中小学生有承担起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学校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进行传承,才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7]。

(二)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

竞技武术以培养运动员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合普通中小学生的习练。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习练中要求脚步稳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动作的角度、幅度,更适合中小学生练习,不会违背传统武术的习练原则,也有利于学生在学武初期学好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武术课程,既开创了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又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与普及[8],与竞技武术并不冲突,还可以做到“传统”与“竞技”协同发展。

四、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丰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在当地盛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拳种,结合各地特色选择某一拳种[9],再以该拳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套路作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传统武术基本功的积累原则,应该以各传统套路中姿势舒展动作简单的初级套路为主。此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功法运动,如“静功”“柔功”。由于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十分丰富,还应在套路教学时,穿插教授一些实用的攻防动作内容。

(二)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

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是武术师资建设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采取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两条路同时走的策略。武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探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承担传统武术课程。

(三)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把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武德观念体现出来,使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所强调的文化思想加以强调。其次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武术。可以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课程,观看传统武术有关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武术的文化意味,鼓励学生对武术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再次将传统文化考察纳入评价评价体系,文化教育成果的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全面。

五、结论

文化性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属性,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之魂。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教学时选择丰富多彩的实用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要多方面开发传统武术教学人力资源。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回归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色。

参考文献:

[1] 周良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俊卿,田林.论太极拳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J].阴山学刊.2013(2):74.

[3] 贾亮,黎桂华.武术传统文化与实用套路解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28.

[4] 侯平.立足文化现状构建先进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460.

[5]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2008(2):52.

[6] 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7] 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41.

篇7

关键词 :武术;课堂;武德

武术作为中华瑰宝,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流传至今,它代表着东方文明,是中国之象征。去年9月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武术健身操,随着教材的逐步完善、师资的分层分批培养,武术已经开始在全国中小学进行大面积推广。通过练习简单易学的武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对于武术进一步深入校园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我在推行武术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体会:一、兴趣是根本。二、健身是目的。三、技能是导向。四、修德是关键。

一、兴趣是根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谈到武术进课堂,这本身是好事,不用器材徒手就行,但是教师必须有完美的招式与熟练的套路,让学生一看就能爱上他。 顶天立地、力挽狂澜、鹰击长空……每一节武术操都有一个响亮而形象的名字。通过学习武术,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了身体素质,也促进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增进了友谊。与广播体操相比,武术健身操形态多样、妙趣横生,含有攻防作用的动作,包括通过喂招、拆招的形式进行对练,具有健身价值,还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作为“武术之乡”的沧州,有着深厚的武术底蕴。自古以来有练武强身的优良传统。作为这里的体育教师,我一直以练武之人自居,并且把武术带上了课堂,给同学们讲霍元甲、大刀王五、王子平、窦尔敦等沧州武术英雄人物,再比如2010年在沧州体育馆举办的中国沧州武术节,我们学校派出了30多名学生参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感到作为沧州人的自豪,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武术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音乐提高学生练习效果。从教学的角度讲,在武术套路教学中不同的练习阶段、不同的项目, 适时地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音乐,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的讲解示范和练习中,使较枯燥反复的运动增添了感彩,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中枢,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音乐引入武术课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对武术教学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可行性。如在课的准备部分应选用曲调、节奏、激烈的音乐以使学生尽早进入训练状态, 避免准备期过长,影响练习的时间与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另外,音乐有助于学生合理地调节肌肉运动的力度变换,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恢复学生在武术练习过程中产生的运动疲劳。

二、健身是目的

武术的踢、打、摔、拿的基本招式,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形式,能达到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锻炼身体的机能,愉悦身心的目的。现在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用武术来健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武术是很好的选择。从古至今,武术在锻炼身体机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吸收了道、儒等文化,被称为“国粹”。这种“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和诗的意境,使疾病消除,身心健康。

三、技能是导向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起到了发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发展素质教育,弘扬中华武术精神,突出中华武术特色,增强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3.1 在进行教学准备阶段,除必要的队列、徒手操外,我采用武术基本动作加大身体练习的强度和幅度。如跳高前练压腿、劈叉、外摆腿、摆莲、旋子等:跳远前练腾空飞脚;投掷前练计数劈掌、歇步翻身等,学生兴趣很高。

3.2 根据青少年身体和生理的特点,我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如少年拳1、2套和太极拳24式套路,还有一些简单的技击练习。既使同学们锻炼了身体,同时又符合他们生长的规律,寓教于乐,使他们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四、修德是关键

德者,人之品性品行品质也。具体体现在言谈举止中,待人处世中。从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待人待物,这些细小的举动中,都可慢慢的看出一个人的“德”来。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有分歧的意见,自己是如何对待;对于一些别人过激的言论甚至行为,自己是如何的处理;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行为,自己是如何看法;对于一些名利的诱惑甚至是争夺,自己是如何的看待;对于老弱病残,自己是如何的帮助等等。从一个人自己的言行思想,到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处世,从个人自身的行为,到融入社会各个阶层领域各个行业的行为,从个人到集体到组织到单位甚至到国家,都无处不蕴涵着“德行”的存在,都暗藏着“德”的重要。

大德,人仰之;大德之人,人敬之。大德之行,人赞之;大德之心,人学之。

我在教学中,总是把德行修养放在首位,从古至今,列朝列代,人们都推崇和景仰有德之人,以有德之人为榜样,号召学习。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武德,我用实际例子来教育他们,如关羽千里走单骑,忠义之德;文天祥宁死不屈,爱国之德,岳飞精忠报国,护国之德,包公公正严明,无私之德;近有时期,国家存亡之际,无数爱国志士投身兵戎,甚至捐躯卫国之德。历史上,无数鲜活的榜样,无不影响着我们。

篇8

关键词:武术;社会;武术界;普及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3612(2007)01―0027-03

投稿日期:2006-04-11

基金项目:山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03270

作者简介:周玉芳(1958-),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理论研究,武术普及推广与研究。

1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1社会上的问题和原因

1.1.1 中小学武术教学活动雷声大雨点小,近乎名存实亡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1978年和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均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把武术列为体育课必修内容。2005年4月2日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新学期开始,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内容。

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学校注重升学率,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因此武术教学活动在中小学生中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A.学生对武术的喜欢只是表面现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是从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夸张印象,实际参加练习后反差很大又吃不起苦,因此真正喜欢武术并能够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武术的学生很少。B.武术课的内容比较单调,教学课时偏少。在学校的体育课达标中,对武术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C.武术师资不足。武术课大多数是由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担任的,而且上课主要采用武术与其他体育内容混合进行的方式授课,教学效果不好。更有甚者,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就没有武术内容,武术课名存实亡。

1.1.2大专院校的武术运动装点门面,无人喝彩在武术申奥的形势下,武术运动也受到大专院校和学生们的关注。其开展武术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大运会武术训练与竞赛、学校业余武术训练、体育课中的武术课程以及自学自练的学生武术社团等。

但是,大专院校的武术运动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1)热爱武术运动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更喜欢球类等娱乐性强的项目或跆拳道、瑜伽等时尚体育项目。2)武术的教材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普通院校和体育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不少课程用的是同一套教材,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3)武术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5)大学生的业余武术活动和训练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学生的武术比赛活动更是很少。

1.1.3武术馆(校)的武术运动表面红火,困难不少 目前,全国各地有各级各类武术学校12 000多所,仅河南省就有各级武术学校421所,其中尤以少林寺所在地的登封为最,有大小武术学校52所之多。号称“天下第一武校”的塔沟武校,目前拥有学生1700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

这些武校虽然生源不错,学生也热爱武术运动,但是其自身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1)学校的文武发展不平衡。这些学校对文化课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调查研究显示,当前这些武术馆(校)每天武术训练时间平均为6.3 h,而文化课教学所用的时间平均仅为3 h左右;有12%的武术馆校不开设文化课;文化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2。2)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难。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这些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偏低,致使升学或就业的路子越走越窄,这已成为这些武校可持续发展的老大难问题。C.训练内容由以传统武术为主,逐渐向竞技武术靠拢,有淡化传统武术的倾向。

1.1.4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武术运动人数虽多,质量不高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参加的人数自然不少。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经常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口有6500万。

但是,有如此之多的人参加锻炼,并不等于已经很好地普及推广了,而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参加武术锻炼的中老年人多,青少年少。目前全民健身活动中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大多数练的是太极拳、太极剑、练功十八法、气功等项目。而喜欢这些项目的练习者,又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的直接动机就是强身健体,抵御疾病,愉悦身心。青少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追求新奇时尚,很少会有人去练武术。2)武术锻炼的场所较为简陋。练习者大多数是在室外的土地或水泥地上练习,既不安全又受天气的影响;少数能在场馆内锻炼的,其配套设施也很简陋,一般就是一排压腿的铁架子,功能不全。3)受到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传统武术项目被冷落。大多数传统武术项目停留在表演、交流和一些有限的比赛方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推广。4)社会上武术活动站的指导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加锻炼。

1.1.5 中国武术运动在国际上推广虽有进展,任重道远近年来,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日俱增,目前国际武联已有108个会员国。然而,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武术在海外的普及和推广还有不少问题。1)中国在国际上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和介绍不够。比利时的马克・特博姆在《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一文中评论说:“大多数西方人对亚洲武术真正含义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为其传统的思想和意义是源于一种与他们本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武术在海外的推广还需跨越文化的障碍。2)对国外武术爱好者的学习兴趣还了解不够。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250个外国学员中,学历越高对传统武术越感兴趣;在硕士和博士中有64.3%的人认为,只有传统武术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一位在中国攻读武术博士学位的德国留学生认为,大多数外国武术爱好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武术才是正宗的中国功夫,在推广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3)向国外派遣专业武术教练员还不够。目前,中国武术在海外拳种复杂,流派众多,大多数人都是跟民间武术师练习传统武术项目,其动作的规范性和编排的合理性都不尽如人意,不都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术。学练规范的中国武术套路的人还不多。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武术教练员前去指导,拨乱反正,以正视听。

1.2武术界的问题和原因

1.2.1 重竞技武术,轻普及推广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的开展,为了让中国武术尽快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竞技武术在武术专业队和体校得到了重点发展,并朝着更为专业的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但是,武术运动的普及推广工作,却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目前,国家对传统武术项目的研究整理和套路创编投入都很少,全国各种级别的传统武术比赛

也鲜见,偶尔能有一些民间组织的传统武术比赛与交流,如山西形意拳协会的活动等。实际上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正在不断减少,这就会使武术逐渐失去它的根基和群众基础。

1.2.2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结合不够,存在差距1986年3月召开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总结会上,展出了编写的武术拳械录有651万字;录像资料394.5 h;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已查明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再加上木兰拳和少北拳,目前中国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自成体系的拳种共有131种。而且,自中国武术准备“申奥”以后,又加强了对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的研究,培养出了一批理论人才。武术的理论研究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重视,但是,它与实践演练的结合却没有被充分重视起来。比如:1)武术教师评定职称,不是看武术练得如何,而是看发表了多少论文。纸上谈兵就能晋升职称,这就影响了武术教师提高武术演练水平的积极性。2)体育院校的武术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数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武术训练,实际演练水平比较差,而武术的训练课程也不占主要地位,只要毕业论文能通过,就能拿到学位。3)武术界竟有人提出,武术还可以“文练”。须知“文练”只是在“武练”基础上的总结和提升,没有“武练”哪来“文练”?提倡“文练”无异于提倡“大比嘴”而不是要“大比武”,这将会断送中国武术的前途。

1.2.3竞技武术出现追求“高、新、难、美”的技术倾向 为了使武术运动能与现代体育接轨,进入奥运会,对武术套路进行新的技术刨编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盲目追求“高、新、难、美”的技术倾向,这就使得武术不仅失去了许多传统韵味和攻防含意,而且还变得很难学,很难练,更不适合武术的普及和推广。

1.2.4对武术的群体工作不重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武术是投入最低也最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但是,武术的群体工作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表现为:A.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业余武术爱好者,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因此动作不规范、不标准,演练水平普遍较低。B.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还停留在师徒相传的传统模式上,教学效果不能保证。C.武术活动点机构不健全。其组织松散,人员不固定,在业务上也很少能得到体育部门的指导,因此武术活动点的工作还有待完善。D.义务提供指导影响积极性。现在绝大多数的社会武术指导员,都是无偿进行指导的,没有报酬,长此以往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1.2.5武术走向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不够 中国武协制定的《2001―2010武术发展规划》指出:要按照市场规律,加快武术的市场化建设。广泛开展武术产业的对外合作,形成开放式的武术产业开发体系。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武术走向市场的产业化发展还很不够。1)太极拳是在世界上传播最广的中国武术,已传播到150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但是太极拳的产业化却没有发展起来,太极拳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2)各种武术比赛观众稀少。即使是国际武术比赛,除了少数业内人士和武术迷外,一般体育爱好者也很少会去现场观看,电视转播的收视率也不高,没有可观的经济效益。3)全国各大中城市里武术培训班日渐萎缩,几乎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跆拳道、瑜伽功等却十分流行。4)和武术有关的相关商品的开发还没有发展起来,几乎是一片空白。

2 对策与措施

2.1社会上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2.1.1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要从娃娃抓起武术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培养下一代强身健体的手段之一。武术运动要普及推广,就得从孩子抓起。A.要结合少年儿童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创编适合少儿演练的武术套路,从小培养对武术的兴趣。B.在体育课中加重武术课的比重,并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不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能毕业。c。加强对中小学武术教师的培训,使每个学校都有一名专业武术教师。

2.1.2大专院校应成为武术运动的基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武术运动,最宜在文化氛围浓厚、学生思想活跃的大专院校中普及推广。1)突出武术的文化品味,还武术兼有的修身养性的文化功能,让学生在习武时能兼修武德,提高情操。2)武术教材要多样化。3)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4)提高大专院校武术教师的实际演练水平,不能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武术教师。E.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武术训练活动,支持他们参加各种比赛,使他们的武术水平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2.1.3政府要支持社会上的武术馆(校)社会上办的各类武术馆(校),为武术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1)要派专家对武术馆(校)进行指导,解决文武发展不平衡以及管理上的各种问题。2)对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关注并积极指导,使毕业生在社会上能学有所用,让武术馆(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3)武术馆(校)的训练内容应多样化,不能一味向竞技武术靠拢,而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1.4全民健身活动中应力推武术运动武术运动投资少、场地小、老少皆宜,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体育运动。因此,政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应力推武术运动。1)大力推广传统武术。2)创编各种水平层次的武术普及教材。3)加强正规武术场馆的建设。要给武术运动一个更舒适、更安全、更洁净的环境,以提高大众练武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4)加强武术活动点的建立和建设。

2.1.5加强对武术普及与推广的宣传工作 1)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2)向国外多输出武术教练员。派遣受过系统正规训练的武术教练员出国执教,普及推广正宗规范的中国武术,韩国跆拳道在海外的普及推广就是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鉴。3)向海外推广要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并重。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根源,只有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武术,才能使之普及推广开来。

2.2武术界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2.2.1加强武术的普及与推广,注重传统套路的整理与研究

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可借鉴韩国跆拳道运动普及与推广的发展模式。我国的武术运动也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和大众武术两个部分来发展。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竞技武术可朝着符合竞技体育所规定的“安全、精彩、公正”的基本要求发展,以体现国际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宗旨。而大众武术则应以全民健身和继承传统为主,重新挖掘传统武术,根据内容丰富的传统武术新编一批既能练(健身),还能用(技击),又能看(娱乐)的武术套路,在大众中推广。这种套路不是用来竞技的,而是真正能达到防身、健身和娱乐的目的。

2.2.2理论研究与实践演练并重 武术运动是一种肢体运动.归根结底是要靠肢体的运动来表现的。因此在注重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武术的实践演练。1)学校里的武术教师晋升职称等,不能单以论文为主,还应考评武术的演练水平。2)体育院校的武术研究生,应加强武术训练,武术的演练须到达一定的段位才能毕业。3)学校应聘请社会上高水平的武术家到学校任教,以提高武术教学水平,就像当年北京大学聘请侯宝林当语言学教授一样。D.国家应规定学校要把武术作为体育的一门必修课,不达标准不能毕业。

2.2.3注重武术套路的编排和创新 中国武术要普及推广,武术套路的编排和创新至关重要。1)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练武人群和练习水平,创编出难易不同、风格各异的各种武术演练套路,供广大武术爱好者选择学习。2)创编的套路要继承传统套路的风格,保留其精华,不能为追求优美而任意篡改,丧失特色。3)创编的套路要有武术的技击功能和攻防含意,不能添加华而不实的所谓难度。4)武术的演练风格要百花齐放,各显风采,不能千人一面。

2.2.4加强对武术群体工作的指导 1)提高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水平,为此应设立社会武术指导员资格授予制度。2)完善对社会武术指导员的奖励制度,付给他们一定的经济报酬,让他们劳有所得。3)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社会武术指导员,政府的体育部门和媒体等要大力支持,积极宣传,以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2.2.5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1)大力培养优秀的武术人才。主要是培养大批优秀的教练员,现在优秀的武术教师和教练员的缺乏,已严重影响了武术运动的普及推广。2)加强开发武术运动产品,创造武术的品牌。3)办好各类武术比赛。应引入全新的商业化理念和包装手法,将武术比赛导人大众传媒,以实现最大的商业化目的。

3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创新;武术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价值取向的综合表现,为民族振兴指引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石、为公民自我素质的养成提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不仅阐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方的价值目标与方向,更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宗旨。〔1〕党的十中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应运而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还是社会层面出发,抑或个人角度出发都将对筑牢核心价值观发扬武术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创新武术文化的动因分析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内涵深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保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创新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占鳌头,因此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引领全民健身,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迸发文化强国力量,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强化国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地,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

1.1 从物质层面分析:引领全民健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高速运转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的体质得到较好的改善。然而事与愿违,据有关数据显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大学生视力的不合格率竟高达83%,孕妇剖宫产率超过60%,而对于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男子来说,其体质优秀率在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老年人五类人群当中,以7.9%排在最后。〔2〕可见我国目前的国民体质着实令人担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武术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健身项目,其广泛的认知度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12 从精神层面分析:传承民族文化

武术伴随着民族文化孕育而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完善过程中倾注着广泛的民族文化精髓。今天的武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文化,它的弘扬与传承也直接关乎我国以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中的竞争表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能将我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名扬四海,能为民族文化的振兴,更能为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铸魂,为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奉献精神力量。

1.3 从制度层面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经济、政治、文化互通互联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武术文化的发展亦不可故步自封、管中窥豹。要想将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就必须包容、开放,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积极地吸收进步的文化思潮,诸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肚皮舞、瑜伽,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要在吸取中不断地总结,为何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沃土中不断地萌芽发展?要追其缘由,从自身出发,明确强大自我才是抵御他人的根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既要提防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武术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使中国文化创新传承之路在国际的舞台上璀璨耀眼,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创新武术文化,是对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潮的吸收,同时又让武术文化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毕竟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必然衍生文化的全球化,在这个趋势中,我们要有原则、有坚守、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手中的一把利剑,真正“为我所用”。

1.4 从行为层面分析:拒绝低俗,倡导高雅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满足,为低俗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饱暖思欲,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迫切地寻求更多的方式方法去释放自身的压力。而当高尚文化没能快速引领思潮时,低俗文化便乘虚而入。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各类相亲节目的言语露骨,再到今天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及毕福剑在饭桌上的不雅言论,低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低俗文化的泛滥是审美价值观迷失的表现,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文明意识的缺失。要对此进行整改,唯有依靠传统道德的重建。武术文化倡导公勇诚毅,对高雅文化的弘扬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2 创新之路从何出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创新武术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相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要求武术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意味着武术文化的创新要从武德出发,着力培养新时代人民的素养,提升国民的全面素质。

2.1 以爱国主义为宏观指导创新武术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就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亦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在几千年的社会演进中,武术文化之所以能伴随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能以中国名片的头衔走向世界,就是基于其本质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发扬。然而在国门全面开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正面临着被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特别是韩流的不断来袭,与武术同属格斗类项目的跆拳道也备受国民的青睐。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跆拳道不仅在招式上更容易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将道义文化贯穿在每次训练的始终,让学员在练习的同时感受韩国的文化。笔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必须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摒弃以往只注重成绩忽略文化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效仿跆拳道弘扬其文化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集体面向红旗默唱国歌,潜移默化中将武术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使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儿童少年中萌芽成长。

2.2 以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创新武术文化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是在宣扬以人为本。清代政治学家、文学家魏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的就是人是万物的根本,要顺应人的个性发展,才能最大地激发人的潜能。要想在创新武术文化的道路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首先要让武术的各个流派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学习,只有在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将武术的精髓更准确地传承下去。其次要为武术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近年来散打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子文化,其被公众的认可度及关注度正随着武林风的热播而高涨,倘若多增加些诸如此类的平台,那武术文化在市场的冲击下必须进行改革,以便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接受。

2.3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纲领创新武术文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让每个公民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友善。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带头作用是无穷的,积极树立武术英雄形象。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队还是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3〕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英勇献身的民族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榜样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素质养成。其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武术文化中要不断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比如有学者专门做过调查,为什么城市里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比学武术的多?而结果表明,竟然有30%的人仅仅是因为跆拳道的服装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选择学习跆拳道。由此可见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入侵中国,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能够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而我国在这点上就显得滞后很多。

2.4 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

中国梦最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梦,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之上的每一位人民的梦。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中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文化的繁荣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之上。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其本质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学习武术的机会,共同享有感受武术文化的机会,共同享有与武术文化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类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武术文化得以普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武术文化的创新会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血液,指引新的航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献上一分力量。

3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灵魂,是在实现中国梦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宣扬及普及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本身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各国文化相互争鸣的时代之下,对武术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改革之路亦是势在必行。武术文化的创新唯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有原则、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才是创新武术文化的根本之路,才能让武术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梁龙?郾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郾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郾

〔2〕马思远?郾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郾

〔3〕孙传晨?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武德教育研究〔J〕?郾搏击.武术科学,2014(08):24-25?郾

篇10

关键词:阳湖拳;历史起源;风格特点;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64-05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re applied in this article to research the origin,the kind of system,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 and feature of Yanghu-Quan.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Yanghu-Quan are to be provided.

Key words: Yanghu-Quan;historical origin;types; strategies

阳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苏南船拳和江苏南拳,是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的重要地方稀有拳种,是江苏最具地方特色的唯一拳种,阳湖拳起源于道家,创发于江苏武进,现流传于苏南水乡的广大地区及周边的上海和浙江一带的太湖流域,相传为宋代“南侠”展昭所创。阳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长,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转,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1]的独特的拳种风格。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奇特的阳湖拳引起了国内外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亦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出了阳湖拳之强劲风采。

1 阳湖拳的历史起源

1982年原国家体委在武术挖掘整理时,提出对拳种的界定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统观拳术类别的称谓,一般按照该拳术的创始人、流传地域、运动技术等特点的不同划分命名[2]。目前已经确认我国现有拳种约有130个之多,阳湖拳因其具备“拳种”的特点,而被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作为挖掘的重点地方拳种和稀有拳种。据《武进县志》载:阳湖拳源出道家武术,始于宋代,为常州武进人展昭(展雄飞)所创,后经常州武进籍人胡世将、邹浩、姚言等人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武术流派,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常州有着2 500年悠久历史,其中武进历史上曾一度称作过阳湖县,地理位置特殊,从宋朝到清末民初一直兵家必争之地,多灾多难,战事连绵,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常州经历的大小战争有数百次,屠城四五次之多[3]。百姓为保家护园而练武成风,阳湖拳在广大农村一直很盛行,以武进为中心,周边包括金坛、江阴、无锡、溧阳、宜兴、句容等地区广大农村可谓练武成风。据载:有的乡是村村学练阳湖拳,有的村是家家练学阳湖拳,并且村村巷巷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绝技[4],为传播和发展阳湖拳,早在明朝,常州城内设有专供有志青年学武和学文的场所,形成历史上的阳湖文派和阳湖武派,现在由于人们只提阳湖文派(阳湖文学、阳湖画派、阳湖诗社等),而不提阳湖武派。为弥补常州一直有阳湖文派而没有阳湖武派的缺憾,1991年经常州市政府提议,常州市体委及市武术协会商定,并报请省体育局批准,把这一最具江苏地方特色拳种更名为阳湖拳,且成立了常州阳湖拳协会。

2 阳湖拳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历经屠城与兵燹等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几百年长期的创始、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阳湖拳逐渐形成了地区倾向的风格流派,虽然基本上大同小异,但因创发中心有五处,故分成五种流派,即茅山派(即茅山、黄金山、长荡湖、金坛、句容等地)、横山派(即常州东北方向的横上桥、郑陆、芙蓉、舜过山、江阴、张家港等地)、阳山派(即常州东南方向的阳山、子是湖、双庙、虞桥、遥观、洛阳、漕桥、宜兴等地)、西山派(即常州西部和西南方向的卜戈、湟里、东安及溧阳山区)和紫阳派(由常州市区的天庆观,因观主张伯端是道家南五祖之首的紫阳真人而得此名)五种流派。一般而言,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5]。与现代武术的各种运动形式一样,实质上都是对博大武术的不同分类方法。由于早期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武术进行流派划分,而现代的武术运动一般都是按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对武术进行分类的。阳湖拳流派的划分主要以不同地名命名的,但由于传承人的缺失等历史原因,现存的阳湖拳流派仅保存有茅山派、横山派和阳山派三个门派和近百个武术套路。其中,茅山派,以武进西南边陲重镇湟里往西不到10公里的茅山而得名,是三大主流派中最大的一派,现有套路包括:岳家拳、呼家拳、武松地躺拳、武松脱铐拳、王英下山拳、鲁达醉打山门拳、羊五郎下山、红孩儿下山、板凳拳、林冲十八手、许宁金强手、道家三翻拳、岳家枪、武松双刀、太祖蟠龙棍、阳湖青龙剑、阴手齐眉棍、叫花打狗棍、秦琼双锏等30多个套路;横山派,以常州东北20公里处的横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前五虎、后五虎、金台手、捉铃手、杨家拳、武松拳、二郎拳、太祖拳、猴拳、板凳拳、大罡拳、醉八仙拳、十八棍、麒麟锤、狮子搂尖刀、青龙刀、阳湖剑等30多个套路;阳山派,以常州东南20公里与无锡交界处的阳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杨家拳、兴唐拳、五虎拳、二郎拳、武松拳、鱼叉、船桨、扁担、钉耙、绳索、三节棍、月牙铲、武松棍、盘龙棍、把门凳、鲁智深下山等30多个套路。

从现存的阳湖拳流派和套路来看,阳湖拳在长器械上,主要有枪、棍、叉、扁担、秤杆等,在短器械上,主要有锤、单刀、板凳、双头木叉等。与其他拳种器械具有显著区别的是,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体现出了阳湖拳独具的以“巷战和水战”为主要风格特点的拳术套路,符合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依据阳湖拳传承人吴志泉老先生的口述,阳湖拳套路的主要特点:(1)手型步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鲜明特征。阳湖拳对四肢的要求为掌型呈瓦楞掌,又名卷帘掌,即拇指、四指并拢时中指在后。弓撑步的前足大扣,与后足平行成长三步,称骑龙步。虚步偏重侧身低矮,称寒鸡步。马步不准左右大开,要小幅四平八稳,称四平步;(2)拳架低矮,幅度很小。文化的起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人素有“北人善骑,南人善舟”的说法,这便说明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文化发展。对于阳湖拳,因常州武进地区为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因练武时场地受限,形成拳架低矮、动作幅度小等特征,可在船头、八仙台上练拳,便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动作幅度小可以在练习中有效防止因动作过大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有助于在进攻中的快速回防。(3)原地旋翻,拳路短套。因场地受限,没有助跑空间,套路中的纵跳、旋翻、腾挪动作,均为原地爆发,难度大,每个套路一般在20个左右。(4)拳脚并重,上下同用。与南重拳、北重腿的传统倾向不同,阳湖拳因小幅小架紧凑,在动作结构上注重拳腿并用,上下齐动,重于进攻。(5)近身短打,进多退少。阳湖拳常以暴风骤雨般的进攻先发制人,在与敌对抗中采取近身贴靠短打,以攻为守的风格。(6)短小精悍,快速勇猛。没有广东南拳的慢运气推力,也没有北拳高架亮相和潇洒助跑,节奏变化非常之快,常将掌、指、勾、拳合而为一,出招速度,瞬间制敌。(7)对打群打,行打连打。有许多一对众的打法套路,常能一路走一路打一路前后打、连环打,无不体现出阳湖拳进攻犀利的特点。(8)器械多,三十六种。阳湖拳器械特多,共有三十六种,除武术常用十八般兵器外,阳湖拳还能因地制宜地运用毛巾、船桨、鱼叉、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具作为武器,另有铁蜈蚣、铁胡蜂等奇特兵器;(9)练拳唱曲,开合呼吸。练习阳湖拳时,口中要唱念拳谱或歌诀,歌诀内容皆为历史典故,如关云长单刀赴会、张飞喝断当阳桥、神计妙算诸葛亮 [7]等,形成了开合呼吸法,越唱越练越有劲。现在大多不唱了,唱曲使拳速的快慢节奏与运气的开合吐纳是完全一致配合的,胸中不易憋气。(10)左右对练,前仰复合。阳湖拳在同一拳套中,经常融合不同套路,如醉醒拳,前半段是醉拳,酒杯一摔,后半段为醒拳。对打拳,把金庸小说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术变为现实。

可见,与其他拳种相比,阳湖拳拳种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外形特色:武进属江南水网地带,而且在之前的村庄和人口都比较密集,不像北方人少地多,可以在广袤的田野上开辟战场,在水网地带两军对垒时,多半为水军作战或在城市和村庄内进行巷战。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通过逐朝逐代的战争洗礼和总结,慢慢地就演变定型为动作幅度小、招式活而刁的低中盘实用拳械套路,与敌对阵时,专取对方中三路和下三路,每个拳械套路在编排、定型上动作一般不超过30个,多数在20个左右。而北方拳种,在套路编排上均为长弓大马,大开大合,属于上盘拳种,并且在套路走势上均是在正反两个方向上直来直去,纵跳是必须借助跑才能未完成的动作。而阳湖拳在套路走势上均为四面出击,有卧牛之地即可施展拳脚了,一切闪、展、腾、挪均不需助跑,在原地即可完成,如果练到绝顶地步,在一张八仙桌上也能完成套路。(二)内形特色:主要表现在练功方法上,如在练习排打方面,阳湖拳首先从调气开始,以此来运走气血,按摩内脏,调气时最注意贯通任督两脉,并尽量使丹田和命门两穴贴近,此为三翻功。待此功练到家后,然后开始用意把气引向四肢和头部。如在练习站桩功方面,讲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如在练习步法方面,讲究行走时双腿微曲、重心下移、意念集中在双脚。如在练习发劲方面,特别讲究拧劲、寸劲、穿透劲和整体劲的练习。(三)技击特色:用阳湖拳对敌时,如果己先出招,一般直取对方下三路,让人防不胜防,如对方先出招,己则很少退让,而是抓住机遇、巧妙运用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后发制人手法。此外,阳湖拳不仅善于破腿,而且更讲究如何用腿。即,阳湖拳实际上是一种南拳北腿兼蓄,内家外家贯通的实战性拳种,表现出:拳快鸡啄米,腿长蛇摆尾,在丈余的场地上便可变幻纵、跳、跃、击、勾、劈等无数招式的特征。[6]

3 阳湖拳的现代传承价值

3.1 阳湖拳的身体锻炼价值

中国的传统体育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阳湖拳得以流传至今,说明它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的,它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武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追求更进一步。社会越进步,工具越发达,人类付出的精神能量越来越多,而付出的肉体能量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文明方向。[7]阳湖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之一,江苏地区特色拳种,其强健体魄之功效当为传承的主要形式。阳湖拳不仅有套路练习形式,还有对抗练习形式;套路练习中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器械;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对练,并且还有各种流派。阳湖拳动作幅度小、动作突然对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对于练习者来说,不仅可以防止因动作过大导致的拉伤和其他不必要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它的一些技术动作可以提高练习者地平衡、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长期练习阳湖拳,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培养意志品质等。

3.2 阳湖拳的爱国主义精神价值

自古以来,常州武进地区人民不屈外辱,自元朝以来至都有可歌可泣的以暴制暴的武力抗战历史,尚武风气千年不绝。常州武进一带流传着许多阳湖拳师爱国主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传奇故事,人们口口相传,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夸赞与敬重。有抗倭名将唐荆川亲督海师狙击倭寇和运用阳湖拳力擒刺客的故事,有戚继光将阳湖拳融会贯通,创造戚氏长拳,教授将士,训练出精良的戚家军的故事,有阳湖拳西山派代表人物陆宜川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故事,有一告老还乡传授阳湖拳的冯氏武举人,在太平军攻村时手挽百斤硬弓,率领乡民誓死抵抗,坚守18天的故事。这些故事代代流传形成了阳湖拳派的“阳湖武魂”精神,与阳湖拳的传承共同构成了常州武进地区人民自强自立,不屈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当今社会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提高道德水平,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阳湖拳传承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弘扬民族人文精神,传播地方文化的作用。

3.3 阳湖拳的竞技审美价值

武术可供观赏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体育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有运动员表演和观众观赏这样一个相互活动的过程。武术既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具有人体运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又是一种武技,能表现人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又具有一种技击性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值。[8]阳湖拳重于进攻,在进攻中常常表现出暴风骤雨般先发制人的态势,加以出拳时飘忽不定的身体形式增加了表演的不确定性。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各种器械(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的运用也提高了阳湖拳表演过程中的可读性(体现出阳湖拳独具乡土特色的风格)。因此,阳湖拳在表演过程中最能体现它的审美性和技击性,这也是阳湖拳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和省级以上重大武术比赛中获得佳绩的重要原因所在。

3.4 阳湖拳的技击价值

阳湖拳曾在历史上多次发挥过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重大作用。明代名将唐荆川、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用阳湖拳打败了倭寇;护卫陈坤书用阳湖拳训练士兵,抗击清兵。尤其在水乡地区,利用阳湖拳“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快速勇猛,近身短打”等特点来抗击外敌,除暴安良,保护了一方平安。在现代,阳湖拳的技击价值虽然已不如战乱时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有近距离搏斗的可能,在公安部门执行公务时格斗技术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在善恶斗争时运用格斗技术的情况,善良的人们在掌握了阳湖拳的一些技术后,往往会有一些安全感。所以阳湖拳仍然有它不可忽视的技击价值传承。

3.5 阳湖拳的历史文化价值

阳湖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武术,承载着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许多抵御外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常州太守姚言及抗倭名将唐荆川、戚继光;江南大侠白泰官等许多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阳湖拳联系在一起。阳湖拳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史料记载:阳湖拳在历史上一直是民间庙会、行会、节日期间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中最主要的展示项目,强劲优美的肢体语言、边打边唱的武术表演是活动中的亮点,起到增强气氛、娱乐群众的作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前这种节庆的民间武术表演已成了一种民俗时尚,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节庆时期开展阳湖拳活动,可很好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近年来,阳湖拳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和表演,影响较大,已传播推广至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成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和载体。

3.6 阳湖拳的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体和对象。武术历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不仅具有身体锻炼的功能,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兼具道德修为和技术体系的双重价值功效。通过阳湖拳的手、眼、身法、步等拳术和各种器械技法的技术技能进行人体的外部肢体教育;还可以通过阳湖拳的德、礼、书籍、拳论、秘诀等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也可以通过阳湖拳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文思想等进行心理情感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审美欣赏教育和人文修养教育等。总之,阳湖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式的代表之一,在新时代,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对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 阳湖拳现代传承面临的危机与对策

4.1 阳湖拳传承面临的危机

阳湖拳创于宋元,盛于民清,在元代,虽朝廷严令“汉人不许练武,刀枪必须入库”,但常州武进人蒋之俊仍坚持习武练拳,传授技艺,使得阳湖拳术在民间广泛传播,生生不息。到了明代,是阳湖拳兴盛时期,《扬州唐襄文公祠记》载:抗倭名将唐荆川将“阳湖拳”授予弟子戚继光,经戚继光创造发展,形成了“戚氏长拳”,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并在常州创办阳湖学署,专供阳湖拳爱好者们聚会、交流、习武练拳。在清初,武进丰南乡成立了“西崦拳术会”,继承和发扬阳湖拳,清光绪年间,形成阳湖拳“横山派”,清永贞年间,阳湖拳传承人白泰官开创了阳湖拳“紫阳派”。到了民国九年,武进县成立“正德国技社”,聘请名家传授阳湖拳术和各种兵器套路,并于民国12年派出代表队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正如《武阳合志》记载:常州历代出现得一批文武双全的“武进士”、“武举人”使得阳湖拳得以根植民间,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初,武术再次受到重视,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传统武术资料挖掘整理工作,江苏拳种虽然多,但大多是外地传入的,唯有阳湖拳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突出。1984年,按江苏省武术协会要求,常州市成立了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专门调查有关阳湖拳的溯源和现状。为避免与广东、福建的“南拳”产生歧义,挖掘整理小组将“常州南拳”正式命名为“阳湖拳”,并报上级同意,定为江苏省重点拳种,被载入《常州南拳械录》、《江苏传统武术》、《中华武术大辞典》等书刊。1991年,常州市阳湖拳研究会成立,先后由阳湖拳嫡传拳师杨金孝和朱全海担任会长和教头。2007年,在地方政府、教育界、体育界领导及老会长的杨金孝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新会长朱全海把阳湖拳引进校园普及推广,实现了地方文化与学校素质教育联姻。武进淹城中学将阳湖拳列入校本课程,现在阳湖拳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广播体操,成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许多家长也慕名将孩子送到杨金孝、朱全海门下学习。2009年阳湖拳被江苏省文化厅确立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阳湖拳被列为江苏省十七届省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并作为江苏省的民间体育项目而参加中央电视台《动感中国》专栏的摄制,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阳湖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发展,但就当前来看,阳湖拳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其一,是由于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地方武术队没有队员练习阳湖拳,更没有组织地方性的武术比赛,阳湖拳被一些主流组织边缘化。其二,是优秀传承人处境尴尬。阳湖拳没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扶持,优秀传承人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也没有活动场所等。其三,是国外武技的强烈冲击。国外同类武技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大为盛行,大街上到处可见到空手道、合气道、柔道、跆拳道馆,吸引大批青少年人群,而阳湖拳缺乏宣传,社会上了解的人越来越少。鉴于阳湖拳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拳种的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整理、继承、大力扶持和发展阳湖拳术已成为我们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4.2 阳湖拳传承的对策

4.2.1 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

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阳湖拳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阳湖拳流派、技术、口诀等,以及有关阳湖拳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全貌和主要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阳湖拳以人为载体,与人共存亡。有艺之人在,此艺即在;有艺之人亡,此艺即亡。言传身教、口而相传、代代相传,是阳湖拳延续的奥妙与诀窍,所以杰出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应得到特别关注。1950年,日本政府实施“人才国宝保护体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活财富”体系,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整体框架的一部分。“人类活财富”、“人间国宝”指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杰出的传承人。2009年6月,我国文化部也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对该省首批232位传承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9]

可见,制定阳湖拳杰出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开展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把阳湖拳的杰出技艺“活态”保存下来。政府和社会一方面要给与杰出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授予荣誉,以满足和提高其精神追求。另外,阳湖拳具有观赏性较强的特点,政府要鼓励杰出传承人走向市场,但同时也要限制过度市场化等问题。即保护阳湖拳杰出传承人要做好认定、命名、发给补助金、鼓励钻研技艺和培养弟子等工作,妥善解决好阳湖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充分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4.2.2 利用现代科技,做好阳湖拳的信息化传承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因其独具的保存和传播优势,日益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典藏和展示之中,形成纸质载体的典藏向数字媒介载体典藏发展;单纯文字的记录向图、文、音、像立体化记录发展;传统的舞台展示,书本传播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等等。现代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和传播、增值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民间技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其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带来了文化遗产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一些列革新。[10]

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民间体育的档案资料如录音、影像、动作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介质中。建立阳湖拳传承人、传承群体资料库和现有的全部套路、拳诀及相关兵器的素材库以及图像检索库等,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拓展阳湖拳的保护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对阳湖拳的研究、保护和传播的水平。信息化传承的方式,图文并茂可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和学习阳湖拳。此外,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加大对阳湖拳的宣传,使公众认识阳湖拳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参与到阳湖拳传承中去。因此,在做好阳湖拳申遗工作和保护传承人的同时,阳湖拳的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4.2.3 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又源于实践。因此,在阳湖拳的理论研究中要始终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民间,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阳湖拳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阳湖拳的基础理论研究,即关于阳湖拳总体认识的研究,包括它的历史、概论等;阳湖拳的技术理论,即各流派的技术风格、结构特点,包括拳术与器械技法原理、攻防技击原理、功法原理、技术创新研究等;阳湖拳的应用理论研究,即阳湖拳实施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包括阳湖拳教学理论、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的方式,加强有关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科研,制定发展规划,促进阳湖拳理论研究的发展。

4.2.4 建立培训基地和协会,努力构造传承的文化环境

著名人类学家曾说: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会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坚强的,走出去还能走回来,这种走回来就是需要一个族群的集体反思,集体觉悟。[11]民俗学理论也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民俗得以产生的基础条件,也是民俗得以生存与延续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民俗,如果丧失了其存在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则必然发生变异,要么这种民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乃至其性质发生变化,要么这种民俗事相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一种死亡的民俗。[12]这些说法与理论无不说明文化环境对于一种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作用,阳湖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要得以流传,努力构筑阳湖拳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因此,政府、社会要出资组织,建立常州阳湖拳培训基地,邀请名家授课,组建阳湖拳表演队,成立阳湖拳总会和各级地方协会、研究会等,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同时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加大宣传,使公众进一步认识阳湖拳的健身、文化交流、教育等价值,努力营造一个阳湖拳发展与传承的文化环境,改善群众对祖传绝技的淡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麻木与无知。集政府和社会力量把这一最具有江苏地方特色拳种继承和发展下去。

4.2.5 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服务于学校体育

我国历次颁布的教育刚要都明确提出体育在大中小学地位,即体育课大中小学是必学课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4年,与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刚要》,要求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样的教育时代背景,为阳湖拳服务于学校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了机遇。

据笔者统计(见《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与策略研究》一文),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2.6亿,其中有近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0%以上升入高中;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此外,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且年年有毕业的,年年又有入学的。如果他们都先后都能在学校了解和学习阳湖拳,若干年后,阳湖拳传承现状将大为改观。目前,常州淹城初级中学已将阳湖拳列为素质教育的校本课程,全校31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中全部开设阳湖拳课程教学,开创了在学校传授阳湖拳的先河。阳湖拳在学校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学生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阳湖拳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信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代学校授课不同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使阳湖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我们首先要树立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和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阳湖拳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解决好阳湖拳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教学内容、方法等,实现阳湖拳真正走进学校体育教育。

5 结 语

武术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简单的攻防格斗动作摆脱原始的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13]在中国民俗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武术拳种始终是作为武术的本体而存在的,也正是由于武术拳种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了极其丰富的攻防格斗理论和技术,为人类攻防格斗技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今社会形势下,跆拳道、空手道等现代西方的健身项目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传统武术因其投入、宣传等方面的不足,受到大众和政府方面的忽视,因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被主流组织边缘化了,使得阳湖拳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人间正道是沧桑,加紧对阳湖拳拳种研究,彰显阳湖拳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接纳阳湖拳,让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的阳湖拳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或许是阳湖拳继承与发展虽艰难但踏实的路径。

(致谢:本文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得到省体育局社体中心、武进体育以及常州阳湖拳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肖飞.阳湖拳[J].江苏地方志,2005(2):61.

[2] 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6-7.

[3] 李荣,简波,齐莹等.论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48-53.

[4] 肖飞,李邢飞.阳湖拳[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5]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

[6] 肖飞.阳湖拳:江苏唯一地方拳种[N].常州日报,2005-02-04.

[7]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32.

[8]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9] 周清印.老艺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9-06-14.

[10]李春霞.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9,110(5):233-234.

[11]韩晗.期待原生态回归[J].民族论坛,2007(0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