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概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概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篇2
关键词:设计学 设计艺术学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的主体是人,以人为设计中心、为人服务;设计的终极目的便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再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持续发展观念。可以说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慢慢加强,逐渐产生出了环境设计的概念。
一、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可划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2.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观
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设计学对所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期望。当今,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环境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规划出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环
境保护是人类文化的延续,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印记,文化遗产是唯一的,是不可再复制的,破坏了永远无法恢复。环境艺术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产品”,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环境艺术,特定的时期产生特定的环境艺术,并带有特定的时期烙印,是没法复制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
四、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前途一片光明。参考文献:
[1]陈健.环境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两大问题――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而这两者又相互紧密联系,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其中,建筑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最大的领域。据统计,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采暖、通风、照明;5%的能源被用于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能源消耗量已占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1/4左右。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供应方面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给予了高度重视――2005年在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中首次把“绿色建筑”列入60项战略发展项目之一;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把“绿色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绿色建筑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决策。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在遵循保护地球环境、节约资源、确保人居环境质量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建筑理念。对于究竟什么是绿色建筑,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国际上对绿色建筑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在我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从内涵上来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三点: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由此可见,绿色建筑是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发展绿色建筑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重大意义
宜昌市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宜昌建成区面积将由现在的1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人口增长到200万。要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在建设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贯彻绿色建筑理念。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渐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绿色建筑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创新建设发展模式,推进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对于宜昌市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发展绿色建筑是宜昌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宜昌是典型的沿江山地丘陵城市,宜昌城区70%面积属于山地丘陵,可建设用地相对有限,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宜昌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问题。目前,宜昌正处于拓展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建设规模空前,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不同程度破坏。因此,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及室内外环保为内容的绿色建筑,是宜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发展绿色建筑是宜昌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的内在要求。
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契合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城市如果充斥着大量的高耗能、不宜居的建筑,与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方向背道而驰,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有内涵与品味的城市。
2.3发展绿色建筑是宜昌市建筑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契机。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代表了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带动整个建筑产业链条的优化升级,而且能培育一批具备绿色建筑理念、技术和生产能力的设计施工企业和节能服务企业,在建筑市场未来的发展中牢牢把握主导权。
2.4发展绿色建筑是宜昌市建设“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的必由之路。
宜昌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20强城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一直以宜居、宜旅、宜业彰显着自身的独特魅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更应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使宜昌这个“宜人之城,昌盛之地”更加名副其实。
3宜昌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研究
目前,宜昌市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筑业专业人士积极探索和研究,早日实现绿色建筑在宜昌“零”的突破并大力推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绿色建筑发展的技术研究:
3.1优化建筑规划设计。
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不能将眼光局限在由壁体材料围合而成的单元建筑之内,而应扩大环境控制的外延,从城市设计领域着手实施环境控制和节能战略。
在建筑布局设计阶段,各专业应相互配合,综合考虑室内热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光环境等因素,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如CFD)对建筑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获取最佳的通风换气效果,减少对人工空气调节手段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善室内环境和节约能源,同时,还要慎重考虑建筑物的选址、朝向、间距、绿化配置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建立气候防护单元,以改善建筑热环境。另外,建筑规划中还要特别考虑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3.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系由包围空间或将室内外隔离开来的结构材料和表面装饰材料所构成,包括墙、门窗、屋顶和地面。进行围护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宜昌的气候条件,决定合理的围护结构材料和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围护结构上门窗等通风口的大小和位置,在恰当的场合为窗选择合适的玻璃,并加装合适的遮阳设施;采用种植屋面做屋顶绿化也能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
3.3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与常规能源相比,太阳能是洁净可再生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建筑上有很大的利用潜力。对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光利用可以减少采暖、空调和照明所使用的常规能耗,同时减轻因电力生产所造成的环境负荷。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太阳能的利用,将其作为建筑节能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建筑物太阳能热利用是依靠光热转换,采用各种集热器将太阳能收集起来,并利用这些热能产生热水。太阳能热水系统就是以吸收太阳辐射能为热源的能量转换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获取廉价热水。
另外,太阳能的光电利用也是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太阳能用于发电的途径有二:其一是热发电,就是先用聚热器将太阳能变成热能,再通过汽轮机将热能转变为电能;其二是光伏发电,就是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这种方式在宜昌有较好的开发和推广价值。
3.4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是以大地为热源对建筑进行空气调节的节能技术。冬季通过热泵将大地中的低位热能提高后对建筑供暖,同时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夏季通过热泵将建筑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建筑进行降温,同时蓄存热量以备冬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节能、对环境无害的绿色能源应用新技术,目前在很多地区都有应用。
3.5中水雨水回收利用。
绿色住宅小区的设计思想之一是提倡中水回用,即将民用建筑或建筑小区使用后的各种排水(冷却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等)经适当处理后回收用于建筑或建筑小区作为杂用;雨水也可通过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的方式用于洗车、绿化、水景补水或涵养地下水,以减小城市供水的压力。
4宜昌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措施及建议
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研究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应用导则,加强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引导和扶持。以城市新区、示范小区、试点工程为载体,确定绿色建筑创建项目,综合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展示工程技术成果,总结工程建设经验,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4.1理念先行引领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代表了世界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有赖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需要全社会观念与意识的提高,要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基本知识,提高民众的接受度。绿色建筑不等同于高科技、高成本建筑,不是高技术的堆砌物,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并不需要增加过多的成本。
4.2完善法规保障绿色建筑发展。
推广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法规的引导和制约,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内容,对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做出补充要求,增加奖惩条文。要加大强制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力度。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政府投资建筑应要求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挥政府示范作用,增强绿色建筑的社会影响,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4.3激励政策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完善各种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已刻不容缓。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激励政策,建立市场机制和财政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投资者、消费者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采取经济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4.4适用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在绿色建筑的技术策略上要因地制宜。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开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选择与创造适宜本土的绿色建筑技术,走本土化绿色之路。大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技术与产品,把适用技术合理地集成在建筑上,尤其是自然通风和天然照明技术要得到强化应用。可以推广且成本不高的技术与产品才是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重点。
5宜昌市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目标预测
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发展低碳经济、力推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趋势和目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宜昌市目前虽然还没有一幢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但是在某些技术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意义的尝试。比如在三峡建行办公楼里建成了宜昌市首个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使用效果良好;即将开盘的“大城往来”房产在设计中采用世界多种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从居住层面真正实现了全民“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生活”的人居生活空间。由此可见,宜昌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必将实现以下三个目标:观念上,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被各阶层各领域人士广泛认可并追崇;制度上,有符合宜昌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技术上,建筑领域各种绿色节能技术日趋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J].建筑学报,2006(8)
[2]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4]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可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J].重庆建筑,2004(3)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导则[M].北京:建设部,科技部印发,2006
篇4
关键词:生态健康;绿色校园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16-02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南省着力打造东方“维也纳森林”的长株潭“绿心”地域,它倡导健康环保、积极向上的理念,致力将绿色理念、绿色产品宣传推广至社区、所处城市、全省乃至全国,形成绿色示范引导效应。该校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已在省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笔者总结其经验,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构建绿色课程体系,传授学生“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的知识
1.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该学院以光伏专业作为学院特色,自2011年来,在全院学生中开设了《光伏概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光伏产品及光伏专业的前景。考虑到教材的通识性,目前,学院正着手开发校本课程《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的决策与活动对资源、社会、全球造成的影响、新能源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等,从而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这门课程将取代《光伏概论》,在全校所有大一新生班级开设。
2.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根据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院修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完善教学内容,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大;定期在新生入学后、职业选择前等阶段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和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培训,每年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月活动;不断完善学院心理健康网站的内容,将信息及时更新,并在世界大学城开辟专门的心理健康交流群组,与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加大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力度,并充分利用QQ、电话、微信等通讯媒介进行远程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扰,做到“心灵绿”。
二、实施校园环境美化、净化工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张贴人性化宣传标语和标识。学院将主流价值观、地方特色文化、学院办学理念渗透到各楼道的标语中去。如第三教学楼楼道展示了民族精神、科学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励志教育等标语内容;图书馆楼道展示了湖湘文化系列、湖湘名人系列、湖湘风景名胜等标语内容;实训楼楼道则展示了明理知行、精工致远、勤学勤思等方面的标语。教室内悬挂明志治学的名言名句,实训室、实习工厂制作操作规范及章程、职业文化名言名句、生命承诺激励匾等。食堂区把勤俭节约、珍惜食物的传统教育融入到食堂管理中,进一步规范学生就餐程序,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营造高雅舒适的就餐环境。
2.完备、规范校内配套设施。学院建立齐备的校内垃圾箱、果皮箱配置,合理布点垃圾收集与中转,做到了实验实训室有三废处理措施,有防噪音设施,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和有高压容器、放射性物质、易燃、剧毒物品的特殊存放库房和管理措施。校内排水泵房、楼顶水箱、储水箱、加压水箱,各路进出水压力符合安全标准。校区道路交通基本设施良好。校内主干道、建筑物周边道路平整。禁鸣、限速、禁行等交通标志齐全。教学楼、宿舍楼周围有停车棚,建筑物周围有固定停车点。
3.实施校园“四季飘香”工程。学院实施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飘香”工程。学院在绿化处理上,结合地形层次,促使植物造景多样,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搭配均衡,色彩季相变化有序;并给每一种花草树木挂起“身份卡”,内容包括花草树木的品名、所属、产地、基本特征、主要用途、象征意义等,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这些花草树木的特性。在绿色植物的配置上,学院以生态园林学为指导,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藤、竹相结合,长绿、落叶乔木交错,随季节变化,色彩斑斓;灌草滕竹点缀,高低错落,富有层次。
三、打造太阳能特色校园,引导学生低碳生活
1.校园MePad系统。学院引进皇明太阳能公司的MePad(Micro Emission Packaged Design)系统,该系统以“微排、智慧”为核心,整合利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干燥、太阳能采暖、制冷、太阳能光电光伏、节能门窗、节能玻璃等太阳能为主的各种节能解决技术,对学校各个方面进行节能改造与管理。目前,学院已基本完成两大子系统的建设:校园生活热水集成系统和校园照明集成系统。学院将在三年的时间不断完善已有的两大系统并逐步建设校园建筑遮阳集成系统和校园采暖集成系统。
2.新能源企业形象展示区。在校区的主干道,学院制作能源企业形象灯箱,包括国际知名能源企业的企业文化、产品广告、技术特点、用人理念等,并开辟校企合作形态显示专区。
3.在图书馆建立太阳能科技馆。太阳能科技馆由学院老师自主规划、设计、施工制作完成,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共14个展区,并已于2013年年初对外开放。
四、组织“绿色践行”活动,学生绿色理念辐射大众
1.开展“保护湘江母亲河行动”。湘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域(湖南境内)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60%。然而,近些年,湘江受到了严重污染,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观污染场地修复示范基地、“两型产业示范园区”;每年对湘江水质或湘江边的植被环境进行一次走访调查;每月开展一次清除湘江垃圾的志愿者活动;并通过情景剧表演、发放环保小书签、横幅签名、环保义演义卖活动,向市民进行低碳环保的普及教育。
2.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公园、郊区等地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学院与学校周边小区合作,开展“认领一棵树,共建小区林”活动,将植树造林理念深入居民心中。
3.开展“绿色消费践行”活动。在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和6月5日世界环境日,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宣传节能环保产品,倡导大家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在消费过程中做到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
五、结语
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学院通过对硬件和软件的改善,校园逐步达到生活环境乐、人际环境谐、育人环境优的理想状态。通过对绿色文化的认知和感受,学生成为积极向上、注重环保的公民,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更多的公民。因此,绿色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慕,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天D,刘卉,金鑫.试析北京大学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J].环境保护,2009,(3).
[3]孙燕,李成忠,居萍,杜庆平.关于高职院校绿色教育系统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篇5
关 键 词:可持续发展 创意产业 设计
一、创意产业的概述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发展趋势,表现为创意理念的隆重而强有力地推出;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蜂起和创意阶层的茁壮崛起。
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期,未来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创意产业的含义
“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①“创意+产业=创意产业”。②从这个等式可以了解创意产业的含义,将创意产业化形成价值就成了创意产业。这些多采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专责小组对创意产业所下的定义:“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对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②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况
“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语境。新术语、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旧术语、旧行业的反思与批评,反映了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现有产业缺乏创造性的批评。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但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相比仍不太相称,特别是对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较为肤浅。因此,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其发展、危机和困境,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二、可持续发展及对我国创意产业的影响
“‘可持续设计’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设计体系的简称。‘可持续设计’意味着设计的质的转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创新,是向高层面的转变,它体现了人类重视自然环境及满足人类需求并存的必然性,它意味着控制并合理使用能源、资源及原材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再生能源,从而创造出可以看到的全方位的舒适健康与和谐优美的人类家园。与此同时,‘可持续设计’正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心,形成创新设计的新思潮与新方法。”③
当今全球性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现实状况,促使人类进行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反省。恩格斯曾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地球的再生资源日见枯竭,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的承受能力也有限,一旦超出一定限度,人类社会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的出现促使人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发展清洁生产,并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可持续设计”不应忽视历史延续与文化传承给人类精神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可持续设计‘还必须考虑科学、合理、适度地继承历史,融入城市与活化地域。比如,要考虑对历史地段的继承和与乡土的有机结合,考虑城市肌理的结合和对风景、地景、水景的继承,考虑保持居民原有的生活及方式、居民参与设计与街区更新以及保持环境的恒久魅力与活力等等,从而创造出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的环境。”④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创意产业是立足本土创意,植根本土文化,关系到全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有创新才有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至今还是‘生命洋溢’,关键在于每代人对于前人文化都不是忠实的保留着,并原封不动地传给后代。”⑤我国今天正在发展的创意产业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永放异彩。
注释:
①中国艺术设计联盟.什么是创意产业.
http://arting365.com/news/others/2006-01-20/1137762678d115813.html,2006年1月.
②冯春鸣.宁波日报.2005年1月.
③陈汗青.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考——读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有感.
arts.tom.com/1029/2004/9/29-53055.html. 2004.
④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⑤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第41—42页.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出版社,2000.
[3]胡鞍钢.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4]罗伯特·欧尔森著,明哲编译.可持续的未来的选择.北京:未来与发展,1994年第5期.
[5]李向前,曾莺.绿色经济——21世纪经济发展模式.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6]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6
一 、设计离不开生态环境
设计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一观念,应当成为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内驱力,产生出设计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进入21世纪,消费者更加理性,消费理念更加科学,越来越多的主流消费人群更加关心购买产品的环保性能,尤其是80后、90后的消费者往往把环保指标作为购买决策的第一标准,更加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甚至更加关注生产企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这些已经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趋势,从此也奠定了绿色设计的应用而生。
我们所说的设计行为所必需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经济代价超越环境水平的设计不会被公众认同,只能导致失败。而社会审美时尚,这种环境的美学标志,不能不成为设计所要依据的一种精神要求。事实的确是这样:“要是我们脱离环境而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设计活动,也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创造。”设计产品总会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无论是一件家具、一只花瓶、一幅招贴画、一件服饰,还是一座建筑物、一所园林、一个装饰完毕的房间,都可以看作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或存在物,大空间中的小空间或实体。一件设计产品会与它周围的日用品、陈设工艺品、房间、庭院、绿化带、建筑群乃至山林原野产生某种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丰富性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生态学本来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方式与其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生物彼此间交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一词“Ecology”源于希腊文,由“Oikos”(意为“住所”、“住宅”、“环境”)和“logos”(意为“话”、“言语”)组成,合起来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侧重于环境的作用的。实际上,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类生态学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般地说,设计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围绕着设计主体并对其设计行为发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设计生态自然环境。设计生态社会环境情况较为复杂,它是指影响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结合的那部分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多种形态,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也可以称为设计生态社会环境诸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对设计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现代设计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建构的框架,现代设计的种种展示、表演、动作、嬗变,都在这个框架中实现和完成。这个设计生态环境框架有着许许多多变动的结合点,例如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空间、人类关系网、医学与保健、战争与和平等等,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现代设计。
三、自然环境与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当代有建筑师在构想未来的理想建筑时,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从那里诞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态建筑”或者称“仿生城市”的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全面认识,现在学术界还在探讨,自然环境对木构建筑形制的制约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
绿色设计,生态先行。近年来,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全球建筑行业逐渐普及。发达国家在规划城市与建筑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环境总评估。例如:日本的设计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市,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此外在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闲场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设计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讲究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
四、社会环境中的设计
当下,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们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沉浸、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设计生态社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以及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物资、人力、知识、信息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的存在。农业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没有可能设计航天飞机,偏远山区的人不会去设计信息密集型工业产品,电脑设计技术只会出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和平环境里的设计师们不可能以主体力量投入军用品的设计。人们总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限定的条件下从事文化活动,设计师也总是在有关设计的诸种社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限定条件下行动。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他对社会环境的某种偏离有时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从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基础之上着手设计的。所以说设计师应当遵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切实进行设计活动。
五、总结
从绿色设计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往往协同对设计发生作用。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设计正是认识到设计的力量和效应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与环境相联系而完成的。一个有典型价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贝内通”( 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广告设计。这些服装广告设计并不着眼于服饰展示,而是关注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艾滋病,民主与和平,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平等与和睦,难民问题,等等。设计师从特殊的视角选择内容并给以特殊的摄影艺术处理,比如充塞画面的无数个大小、形状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肤色的三个小女孩快乐地向观众吐舌头……别出心裁的创意,统一的图式原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思维穿透力,使这些关注全球热点的广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从而达到促销贝内通品牌服装的目的。
最后,环境一直都是对人类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力,环境也对现代设计中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影响着,设计师们同时也受环境的渗透、唤醒、激发,会在自己的所有设计中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生态环境的印记,而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生态问题,来传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技术应用性人才 现状分析 基本思路 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建筑装饰专业也逐步明确了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面向装饰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教育改革必须服从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的总体规划和依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还刚起步,均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下面针对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生只需掌握知识技能,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靠社会大舞台。因而,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仅留意于形式的不良现象。
2、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与行之有效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3、实践性教学方面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考核方法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出效益,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只有计划,没有把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消耗了人力、资金和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不重视“双师”素质教育,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轨,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5、只注重毕业证书,不重视市场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就业,缺了一张绿卡,少了多次就业机会。
以上不合理的因素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建筑装饰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是与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的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应用技能怯弱的低能儿。
二、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逐步明确建筑装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深入建筑装饰市场、国家大、中型建筑装饰企业,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应超过40%以上,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实际上占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50%以上,从而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4、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二、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三、四、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PS》、《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施工技术》则应偏重。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5、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
6、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合理、长效健全的人力、环境、设备三保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使实践与理论并重,弥补相应不足,以达培养目标,有力推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3、依托行业并服务行业,有利于提高“双师”素质,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两者共同发展,达“双赢”效果。同时,使学生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有机结合,为就业开通绿色通道。
篇8
关键词: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7]张广平,徐茹.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建筑,2017,16(1):28-29.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对公众具有影响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环境价值、环境形成等方面。环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能够突显出某一时期的科技水平。同纯艺术教育相比,环境艺术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工作人员在某一工作领域所具备的思维、素质、知识、应变以及创新能力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来讲,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为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1]。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环境这一主体,因此环境质量对人类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应对“环境”产生深刻的认知,明确环境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实物写生、色彩、手绘表达物体结构等基本技能,在图纸设计中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绘制方案,同时可以应用敏锐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来分析和再造物体空间造型接班形式与要素;另外,还应能够对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灵活的应用,包括Lightscape、Photoshop、3DMAX和CAD等,从而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想在实际展开设计的过程中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合理的应用,还必须对装饰材料的工艺、性能、种类以及用途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室内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思途径、不同设计方案表现技巧等产生充分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对装饰设计工程进行全面分析,还能够对组织施工进行有效指导;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科学的计算工程量、植物材料价格等;对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绿化功能进行全面把握[2]。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展开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能够与规划、设备工程、建筑工程施工等各个部门进行全面沟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意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3]。
(二)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校为平台和媒介,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实际展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树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4]。例如,在透视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以透视规律教学为主,新时期,在全面生学生职业能力的背景下,应将成角透视、平行透视和物体透视作为室内陈设、建筑物构建的规律讲解的重点,确保学生通过透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在素描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进行石膏、人物头像和静物的勾画,还应确保学生通过学生掌握良好的形体速写能力;而在写生课教学中,应以城市建筑群、居民建筑以及集贸市场等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速写和淡彩的练习,在实际展开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通过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开课顺序、开课时间,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利用多媒体展开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新时期要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5]。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确保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内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博物馆建筑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博物馆三面为湖,建筑外形呈贝壳状,同蔚蓝色的湖水之间呈现出了较强的和谐性。结合这一实际,学生会意识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环境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综合考虑植被、水系、地貌以及地形等多种元素,确保所构建的建筑能够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将显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环境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绿色设计、节能设计、环境设计以及科技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流水别墅内景与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大厅内景进行对比,通过构建模拟图形,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设计、基本规划以及艺术装饰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对个性化空间构造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环境艺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突显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更有助于开展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以创新为灵魂,学生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从新空间、新设计理念、新造型符号以及全新的生活环境等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形式表达等都是现代设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教学领域中,应给予理论原理教学以及技术原理教学以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为学生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学习提供便利与保障[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吸收多元的地域文化,还可以开拓自身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学术能力和良好的理性思维。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保障
(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属于交叉学科,设计到室内装潢、园林以及建筑学等多学科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卫生保健学等知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并对国内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为自主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
现阶段,我国多数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都是毕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海岸应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设计趋势等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含量,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与规划,才能够提升环境艺术教学设计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应当顺应时展潮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实践,从根本上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9):164-166.
[2]张志颖.艺术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影响———从环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适用性浅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57-160.
[3]张超,倪蕾,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榕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1-35.
[4]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17,(15):87-88.
[5]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6,(07):111-112.
篇10
[关键词] 绿色社区 内涵 可持续发展
1 绿色社区的内涵
绿色社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型的城市文明社区。构建绿色社区,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进一步延伸到基层,扩展到社区,深入到家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公民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公众获取环境保护信息的建立和完善、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行动、对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监督都有积极的作用。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共参与机制的社区。它是在传统社区的基础上,将人性化、生态化作为社区创建的宗旨,即从社区的设计、消费、管理始终贯穿绿色的理念,使社区发展能够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又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绿色社区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就硬件而言,是社区里的各种环保措施,它的根本含义在于对自然资源的较少损耗,以及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较少破坏,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能和新能源等硬件设施的完善。而软件建设是指包括一个由政府各相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联席会;一支起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组织;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建立绿色社区的目的是把环境保护落实到社区,让环保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2 绿色社区的功能
2.1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绿色社区建立了社区的环境保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引导公众开展行之有效的环境宣传教育,宣传环保方针、政策,倡导绿色消费,强化环境道德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可以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2.2 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例如,节能、节水、节电、倡导垃圾分类、抵制豪华包装和一次性用品、废旧电池莫乱丢等。这种环境文明不仅有效减少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且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2.3 监督环境执法。绿色社区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公民环保参与机制,从而发挥社区居民的监督执法作用,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2.4 提供政策建议。绿色社区通过联席会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建立了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居民参与政策建议,以及对政府正确决策的理解。
3 公众参与机制在绿色社区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绿色社区,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还要发动公众、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公民拥有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3.1 公民参与是绿色社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绿色社区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社区建设旨在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每个家庭、每个人,使公民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共建社区,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3.2 公众参与使绿色社区创建扩大内涵起到促进作用
绿色社区创建,领导是关键。加强对辖区单位领导的环境保护宣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绿色社区建设工作得到他们的认同,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与辖区单位形成共建关系,签订共建协议,使其能够在人力、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3.3 公众参与对绿色社区创建起到监督作用
绿色社区创建由于公众参与,一方面是对污染环境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环境执法工作进行监督,使绿色社区创建不走过场。当出现社区范围的环境问题或纠纷时,必须为民排忧解难。
4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在绿色社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绿色社区创建的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总结和提高的问题。
一是由于绿色社区本身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我国目前的绿色社区主要是由居委会和物业来完成,资金来源是创建绿色社区存在的主要障碍。二是现有的绿色社区目标和措施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社区智能化的绿色管理理念缺乏。所谓绿色管理,就是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社区的管理与实践活动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的决策要素之一,将社区的环境建设与环保措施作为具体管理目标,使社区按照绿色社区的标准运转。从整体上看,我国在绿色社区建设中绿色管理仍比较缺乏,如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绿色管理机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制度等。
正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目前我国绿色社区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随着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区的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相信绿色社区的创建将会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与关注,也将会在未来建设得更好。
5 建立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
传统的环境管理片面地强调了政府管理者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依赖政府部门的行为理念。然而,政府环保部门难以协调涉及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环境行为。又因运行成本高,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提倡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共同关心和共同参与。通过社区成员对环境事物的积极参与,使环保部门的一双眼睛变成群众的无数双眼睛,从而在根本上保证资源环境的高效管理。
建立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将其化为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管理的必要补充,还缺乏适当的组织模式,亟待加以培育发展。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能动员社区各种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提高政府行动的有效性,推动绿色社区创建,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质量,而且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具体化的社会,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创建绿色社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绿色社区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理念和环境价值观念,营造了住宅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健康的和谐、道德和行为的一致。这是环保工作社会化的创新,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新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绿色社区的创建,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环境与人类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