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渔业服务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远洋渔业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育服务产业 教师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杨清溪(1983- ),男,江苏丰县人,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赵慧君(1965-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吉林 长春 13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高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07-02
高师院校一直以来承载着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责任,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自由选择就业政策的实施,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持续吃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发展危机。与此同时,教育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人才需求也非常旺盛,但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专门面向教育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正受到人才紧缺瓶颈的制约。
一、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策略的缘起
高师院校应拓展办学目标,调整只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宗旨,将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纳入学校的办学目标体系。
(一)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自身发展面临危机
1.大量师范生毕业后未能进入教师队伍,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我国以高师院校为主力,每年招收大量师范生。2007~2009年三年间每年普通高校本科、专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师范生分别达到75.8万、76.5万和73万,当年各类学校新增专任教师中录用的毕业生人数仅为27万、24.9万和25.9万,可以推断大量师范毕业生毕业后未能及时进入教师队伍。未找到工作的师范类毕业生经年累积,每年师范生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2.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遭受质疑,高师院校面临发展危机。我国是以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教师的国家,截至2007年全国培养本科、专科和中师层次师范生的院校分别有341所、409所和2198所。其中,以“师范大学”与“师范学院”为名的高校97所。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综合类大学可以试办教育学院或者师范学院参与教师培养。综合大学的毕业生、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每年都会占据很大一部分教师岗位。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就业市场受到来自综合大学的激烈竞争,非师范生就业却又受制于“师范”二字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就业形势严峻加上学校发展形势不明朗严重影响了高师院校的生源,部分高师院校迫于生源危机而缩小规模,甚至停招、停办部分专业。因此,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近年来,不断有高师院校谋求各种出路,如放弃“师范”二字直接改名为综合大学,或者以转变为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将师范教育转变为学校特色,还有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师范院校等。
(二)教育服务产业市值剧增,急需专业的从业人员
参考著名市场研究公司美国教育风险公司《什么是教育产业》一文的界定,本文所指教育服务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产品、电子服务三类,具体包括教育教学用品相关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辅导、教育软件开发、教育服务咨询与中介等收费服务产业。我国受教育人口规模庞大,教育服务产业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其规模在我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教育市场却只占2%,因而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庞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另外,中国已经加入WTO,并且在有关教育服务贸易开放方面签订了减让表协议。中国的教育服务产业市值和规模正在激增,提供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成为保证这个庞大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
1.教育服务产业市值剧增,急需大量从业人员。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教育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40余起,涉及投资金额超5亿美元。德勤2009年第四季度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表明,200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6800亿元,预计到2010年,正规市场规模将达9600亿元。继2006年新东方教育成为上市公司后,安博教育集团、环球雅思等纷纷成为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教育服务相关行业已有11家公司在美国上市。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教育服务产业市值正急剧增长,市场规模也急剧扩大。如此庞大的市场肯定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如每年新东方、安博教育集团等大企业都会在全国各大高校招聘人才。
2.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不规范,急需高素质从业人员。表面看,教育服务产业一片繁荣,但是其发展却隐藏多种隐患。由于教育服务产业准入门槛低,行业利润巨大以及竞争激烈,这些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过于分散,造成了教育服务产业市场的种种乱相,弄虚作假、为签单胡乱承诺等现象时有发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及家长受骗上当。近年来发生了数起教育服务产业诈骗的大案,更有诸多教育服务产业与学生发生的民事纠纷案件。以至于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服务产业的诚信度和服务质量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09年12月末,包括安博、巨人、学大、新东方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军者聚首,商讨对策,并倡导加强行业自律,形成教育服务产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服务产业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各大企业一致认同的,即他们需要具有更高专业素质的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教育服务产业的服务质量自然会有提高。当前很多教育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来源比较复杂,他们的工作没有教育理论指导,以致出现种种违背教育基本精神的权益纠纷。教育服务产业虽然不同于公立教育事业,但是毕竟他们从事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工作。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更多的懂得教育、具有高尚教育情感的专业从业人员。
(三)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是双赢举措
1.缓解高师院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师院校正视教育发展的现实,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层面围绕教育服务产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让学校的毕业生除了具备到国家基础教育系统工作的知识能力外,还能掌握在教育服务产业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正视教育服务产业的招聘信息,主动引导毕业生到教育服务产业就业。高师院校关注教育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主动引导学生到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将极大地缓解高师院校高涨的就业压力。
2.规范和促进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大量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从业人员如果进入到教育服务产业工作,将对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教育服务产业有了专门为本行业提供人才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系统,行业发展将迅速打破人才瓶颈的制约;另一方面,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虽然是在教育服务产业工作,但他们懂得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教育服务质量和职业道德规范层面将使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更加规范。
二、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一)现实层面――顺应形势
自普通高校毕业生开始实施双向自由择业以来,师范生的包分配政策也全面调整。除部分免费师范生等学生外,大量普通师范生毕业后就进入了自主择业的就业大军中。面向包括教育服务产业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就业,已经成为师范生就业不可逆转的发展形势。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教育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公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我国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正在进入一个谋变、谋强的发展阶段。高师院校在完成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使命的同时,应面向教育服务产业做出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既是顺应中国教育发展现实的理性选择,也是高师院校自身谋变谋强的理性选择。
(二)理论层面――符合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规律表明,教育发展受到社会发展制约,教育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教育发展又可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策略完整地体现了这一规律的两个方面。高师院校作为主要的教育系统人才供给机构,其发展受到了基础教育系统人才供需失衡的制约,同时,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人才需求。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提供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缓解基础教育人才供需失衡对其产生的制约,另一方面则符合新兴的社会发展需求。这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规律的表现。另外,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提供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人才,这些从业人员的教育素养将促进教育服务产业健康发展,使教育服务产业成为充满教育精神的产业,而不是充斥利益纷争的产业。这是教育人才供给对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反作用的体现。
(三)主体层面――供需双赢
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策略的实施主要涉及两大主体,一是高师院校,二是教育服务产业。在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方面,二者实际上构成了一对供需矛盾,二者相互关照,即可实现供需双赢。
首先,高师院校实施这一策略并不违反其办学宗旨。高师院校一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作为办学宗旨。教育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师资已经不能仅局限于公立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教育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虽然不同于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但是他们从事的仍然是教育工作,他们也应纳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因此,高师院校培养这个行业的人才,并没有违背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宗旨。只是所培养的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教育发展现实所带来的必然变化,高师院校应当正视教育发展现实,适时做出调整。
其次,高师院校具备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优势。高师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素质构成与教育服务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高师院校略做调整,即可形成针对教育服务产业的人才供给系统。另外,教育服务产业与高师院校具有天然的联系,很多教育服务产业都依托所在地区的高师院校的发展。对于教育服务产业来说,人才需求已经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其发展正面临缺少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问题。有高等教育机构主动为其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加之自身工作的很多方面都与高师院校联系密切,教育服务产业必然会从这类毕业生中招纳大量人才,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因此,高师院校主动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既没有丢失自己的师范教育宗旨,又能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拉动自身发展。同时教育服务产业获得专门的人才供给系统,发展需求得以满足,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三、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操作策略
(一)确定其为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合理发展模式
有学者指出,一种合理的发展改革模式必须考虑四个问题:一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三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四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发展策略是充分考虑了以上四个问题的。首先,教育服务产业正在迅猛发展,有强烈的人才需求,高师院校为其培养具有相关素质的从业人员是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其次,教育服务产业和师范生就业已经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运行,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提供人才是应市场经济规律而动的一种理性表现。最后,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可以发挥高师院校多年来为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的理论和经验优势,是展现教育类人才培养特色的一种调整。
(二)在高师院校原有的办学宗旨下扩充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形势,促进自身发展,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需做出相应调整。按照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改革策略,将现有的以关注基础教育系统师资需求的办学目标扩充为关注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照顾教育服务产业相关人才的需求。这种调整能帮助高师院校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激烈竞争中迅速占领教育服务产业的就业市场,为高师院校的未来发展夺取一个新的生长点。
(三)按照新的办学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新的办学目标体系确立后,原有的课程体系要做出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课程体系调整的重点是将教育服务产业所需的创业精神和服务理念融入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打破原来只面向学校教育进行见习和实习的实践类课程安排,引导学生到教育服务产业进行见习和实习。以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在观念和素质构成上实现一些转变。在观念上改变对教育服务产业的诸多偏见,将教育服务产业认定为正规行业,并在就业规划中将到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列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在能力素质的积累上不再仅局限于正规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而将视野扩大到包括教育服务产业在内的整个教育活动领域的要求。
(四)高师院校与教育服务产业开展合作
高师院校可与教育服务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如高师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到教育服务产业见习、实习,熟悉教育服务产业的运行规则,鼓励在校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教育服务产业参加兼职工作。与大型的教育服务产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与毕业生选用方面确立高师院校的优先权。另外,双方还可以共享教育信息与资源,合作开发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资源,以提升教育服务的品质,增加教育工作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朱新梅.论我国部属师范大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2]史宁中,柳海民.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
篇2
由于远洋渔业受资源影响严重,而资源又受气候影响巨大,只要海水的温度稍微变化就会造成资源的显著变化,而现今气候多变导致捕捞地点资源多变,从而造成远洋渔业的效益不稳定、风险高。加上自2008年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相继成立,各主要公海海域的渔业活动均由区域组织进行管理,多数重要渔业资源的捕捞配额已经阶段性分配完毕,主要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采用以消费国市场为基础的监督体系,保证捕捞配额制度的切实实施。特别是2011年北太平洋的鱿鱼和秋刀鱼资源继金枪鱼资源后也已被提出列入国际公约管理议程,预计2~3年后将实施国际公约管理。这使以远洋鱿钓为特色,以秋刀鱼、金枪鱼为重要捕捞种类的舟山远洋渔业更加难以维持。近几年,各远洋渔业捕捞地对当地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各国为了保护其资源,普遍提高了渔业合作的门槛,相继调整渔业政策,将提高渔业设施等作为进行捕捞合作的先决条件,以支付捕捞许可费进行捕捞合作的单一方式将难以为继,从而造成舟山远洋渔业面临经营成本与风险大大增加的艰难局面。
舟山远洋渔业紧缺高素质人才舟山远洋渔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薪酬与福利保障比轮机与航海技术人员低,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就读远洋渔业相关专业,并且就读于远洋渔业相关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不愿意从事该行业,导致该行业高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失。目前舟山从事舟山远洋渔业的渔民大都来自内地,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常常与其他国家渔民发生冲突,但又因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导致在法律纠纷上失败。另外,导致我国无法研制出高性能的渔船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市场需求与政府的资金投入,另一客观因素是由于我国缺少渔船研发方面的技术人员,并且进行渔船研发的技术人员又都无远洋渔业实践经验,而在日本进行渔船建造的科学技术人员必须要随渔船出海实践,了解远洋渔业对渔船的需求。
加强对远洋渔业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加强对远洋渔业各单位的统一协调管理,加强对各远洋渔业公司的合作与联系并进行有效的法律协议,在大项目上,如远洋渔业在其他国家的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捕捞海域资源状况、港口条件、信息建设的分析研究及探索研究其他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与分布等,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各大公司进行合作并及时监督,提供必要帮助以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群众远洋渔业的管理以及群众远洋渔业和远洋渔业公司的合作。以舟山市远洋渔业公司、浙江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等公司为龙头,利用他们的加工厂、营销网络、冷冻仓,特别是其在外的远洋渔业基地或所掌控的船只的修理和补给、公关、医疗、渔获的转运等后勤服务和保障体系以及当地的,保证群众远洋渔业的高质量产品并及时售出,减少群众远洋渔业在外的经济风险与冲突,增加远洋渔业公司的经济效益。加强远洋渔业市场的分析研究。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各大公司对鱼货出口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地对鱼货需求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各大公司的调研情况预测各地来年鱼货需求量,对于渔船建造的审批、各种鱼货资源的最高限额、鱼货资源的分配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及时将调研信息向外公布,防止人们盲目加入或退出远洋渔业,促使渔业资源和国家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促进远洋渔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再者,政府要上传下达各类远洋渔业信息,使远洋渔业企业与群众远洋渔业及时了解全球渔业资讯和市场信息,适当调整经营计划方案,以便更加准确地迎合市场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继续加大对舟山远洋渔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对远洋渔业的扶持不能仅仅停留在资金补贴方面,更要在政策、人才与后勤服务保障方面给予支持。继续加大柴油补贴;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增加对远洋渔业的信贷投入,为远洋渔业提供形式多样的信贷服务;组织并引导远洋渔业大项目的实施,加大其项目经费的投入和保障力度。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职业素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77-03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参与其中。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下称老年专业)就是从学生入学教育抓起,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第二、第三课堂抓起,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产教对话平台、民政培训资源、产教联盟、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等各种教育载体,让学生逐步明确为老服务行业对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顺利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使得教学质量和就业对口率得到稳步提升。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发展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表现为不能同步,即忽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1],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老年专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精神培育过程复杂而艰辛
老年专业在全国发展不足20年,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将该专业培养目标侧重停留在培养高技能“护理员”上,这无疑阻滞了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认同及职业精神的提升。虽然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学业评价方面做过诸多尝试,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和为老服务的职业精神依然不足,尤其在实习和就业环节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转岗换岗频繁,吃苦精神不足
学生初到实习机构期望往往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实习应该是做行政管理,不愿意做一线护理服务,有的学生刚刚实习不到1个月就要求转岗或调换实习单位,甚至直接要求到行政后勤管理岗实习。部分学生自信不足,缺乏诚信、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不愿意俯下身子干工作,更不愿做体力劳动,常常心浮气躁,缺乏激情,怨天尤人。
二、职业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自我定位的偏颇和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在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协调统一,使得院校在定位上发生了偏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要求上没能深入研究和应对,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及一系列的设计和组织上不可持续,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培养的学生常常诚信不足、职业意识模糊,使其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把素质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常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只当做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W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严重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往往只是以一个学期或者几周的课程来完成,没有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已有的课程内容没有真正与教育目标融为一体。实践表明,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整体设计,职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对高职教育的无序认知
当前,社会上“高技术,高薪水”的环境影响了一些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很多学生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择业观。再者,社会上很多人对于进入高职的学生存有偏见,导致师生、家长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引导不足,学生自身又弱化了对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提高的要求,必然导致学生职业素养问题更加严重。
三、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以序列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等序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安排的序列活动包括:阶段性的孝爱大讲堂、党课教育、助老志愿服务、“双百活动(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全国老年教育产教对话活动、每年度的全国养老护理员大赛的预选赛、每年度的专业综合集中实训周、每月一个主题的学生竞赛活动、开办实习与创业相结合的“创业班”等活动,培育学生个人职业素质、职业操守和人文精神,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礼仪,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和行业准则和规范,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新精神和理念[2]。
(二)把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两个系统一体化设计
老年专业课程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并经过多次调研、论证而设定的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专业就是把职业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队合作、荣誉责任、纪律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态度、竞争意识)有机统一,把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职业基础课等课程体系内容融为一体进行设计的。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老年专业把整个课程体系设定为九大模块,其中素质方面的能力模块有两个:基本素质课、素质拓展课。而在能力模块设计中突出强调中华孝道文化和爱心教育课程,将其作为职业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孝爱大讲堂课程设计与开展,并把产教对话与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与学生实习就业相关活动相结合,力求促进知识、技能、素质三者的相互融合,实现“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
(三)以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
老年专业通过孝爱大讲堂、专题讲座、寒暑假百名学生进百家养老机构、开放实训室、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组织为老服务多种专业社团等序列活动,让学生走出第一课堂、融入第二与第三课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为老服务情感和为老服务技能。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控制和激励。运用企业赞助的基金奖励学业成绩突出、职业技能和素养高的学生,以及在为老服务行业毕业后多年来持续发展的毕业生,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本课程职业素养养成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力度。
(四)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职业精神与人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3],它在人们的职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实训、实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渗透职业素养,利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知识向行为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老年助行器的规范使用”的实训中,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让其了解行业规范和评价标准,体会职业人的特质要求,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为老服务意识、责任心和能力,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激发职业热情,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8-27(15).
篇4
主要目标: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12%,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12%,渔业经济总产值增长10%,水产品产值增长8%,渔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一、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服务全市蓝色经济发展
1.提高重点涉海项目服务水平。重点抓好董家口港、邮轮母港、丁字湾、凤凰岛旅游文化聚集区、西海岸中心区、水产品交易中心及冷链物流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海规划、用海指标、用海审批,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深海基地建设,积极协调解决建设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2.加强海域使用规划建设。搞好《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工作。完成《海洋重要资源勘探专项规划》《市滩涂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做好近海海洋重要资源勘探、调查及评价工作,为我市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完善海岛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海岛开发和保护。
3.强化海域使用综合管理。完善行政审批程序,对重大用海项目实行绿色专属审批通道,将局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10天,审批效率提高50%。加强重点海湾、海岸带、海域、湿地、海岛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严格控制海岸线,落实市人大《环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划定与岸线整理规划方案》及市政府相关工作责任分工,切实搞好环胶州湾岸线整理。6月份完成三浴重点岸线整治。
二、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4.积极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高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水平。依据蓝色经济区规划和海洋保护区规划,加快推进各区市新海洋保护区选划。积极申报省、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做好海洋公益性专项项目申报等工作。
5.加强各种海洋灾害的监测、预防、处置。加强海洋环保能力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基础建设,启动仰口环境监测站建设。重点抓好浒苔处置工作,确保四月份前完成应急处置工作方案、计量办法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及时开展浒苔监视监测和预警预报,根据浒苔发生发展态势做好应急处置,最大程度降低浒苔灾害影响。
三、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6.抓好渔业调结构、转方式。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重点培育1万立方米水体以上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深入推进十大水产良种、十大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的“双十工程”,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5%。抓好池塘标准化改造园区建设,提升海参养殖池塘标准。扩大渔业增殖放流规模,不断深化渔业资源修复,全年放流优质水产苗种8亿单位,加快推进斋堂岛、石岭子等6处增殖性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抓好__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建设试点。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水产品综合合格率达到99%以上。
7.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实施远洋渔业发展工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力争落户__的远洋公司达到10家以上,争取新建船指标30艘,建成下水远洋渔船20艘,全市远洋渔船总数达到60艘以上。加快推进鲁海丰与印尼的远洋渔业合作,实现__远洋渔业质的发展。
8.提高渔业生产安全水平。深化渔船专项整治,加强涉外渔船监管,抓好休渔期渔船管理。加快渔港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快渔业安全生产短信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安装第二批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提高岸基和船载导航通信设施装备水平。推进政策性渔业互保工作,提高渔民风险保障水平。
四、加强海洋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9.加强执法基础建设。重点抓好维权执法基地建设,力争9月底完工,12月全面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积极推进海监船的建设、交付、使用。
10.加强海上执法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整治非法盗采海砂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盗采海砂违法行为。强化联合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维护休渔秩序。组织开展“海盾”“碧海”“护岛”“护渔”专项执法行动,加强专属经济区巡航及北纬35度线执法管理。严格查处非法围填海、占海等一切侵海行为。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机关建设上新台阶
篇5
2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约占GDP的四分之一。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39万吨,实现水产品产值132亿元,水产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58.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5%;完成特产税3.2亿元,占全市农业特产税的8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618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可以说,海洋与渔业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的主导行业、地方财源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经过调整,渔业内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经过调整,渔业内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在渔业内部,行业结构趋于优化,资源配置日益合理。全市捕捞产量由*年的112万吨调整为20*年的101万吨,养殖产量由125万吨调整到138万吨,捕捞、养殖、加工三个主导行业的产值比由1:1:1.2调整为1:1.3:1.5,实现了以捕捞为主向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重大转变。在渔业外部,传统的渔业产业链条被拉长,海洋医药保健、船舶修造、海洋运输、盐化工和滨海旅游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海洋食品和船舶修造等为主的海洋第二产业,以滨海旅游和海上运输等为主的海洋第三产业,一个以渔业为基础、门类较齐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海洋三次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2、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膨胀。远洋渔业增势迅猛。*年以来,全市新上远洋渔船近69艘,现有远洋渔船总数86艘,作业领域拓展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作业方式发展到鱿鱼钓、金枪钓、拖网等,初步实现了由过洋性捕捞向大洋性捕捞的转变。名优养殖迅速崛起。两年来,全市新上海参围堰养殖7000亩,虾池造礁增殖5000多亩,新增海参养殖1.5亿头;新上鲍鱼筏式养殖1000亩,筏养总面积达到约*亩,新增鲍鱼养殖5000万头;新上工厂化养鱼40多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米;新上网箱养鱼8000多个,总数达到2.3万个,深水网箱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个。名优养殖产值占养殖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精深加工日新月异。全市新上精深加工项目30多个,新增加工面积15万平方米,培植了“好当家”、“泰祥”、“威东日”、“宇王”等一大批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全市有100多家企业通过了HACCP、ISO9000等各种国际质量、卫生标准体系认证。精深加工产值占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全市先后有西霞口、好当家等10多个企业投资发展休闲渔业,开发建设了成山头、小石岛等一大批休闲渔业区。海洋运输,西霞口水产集团、石岛供销集团先后开通了到韩国的客货运输航线,全市家渔业企业建立了远洋运输船队,发展货轮50多艘,从事国际、国内海上运输业。
3、一批骨干特色产品脱颖而出。以牙鲆、大菱鲆、石鲽等为主的海水鱼养殖系列产品,新增养殖总量3000多万尾,全市总存养量达到6000多万尾,其中大菱鲆700多万尾,年产量近3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以海参、鲍鱼、海胆等为主的系列海产珍品。其中海参总存总量达到2.5亿头以上,年产值8亿多元;鲍鱼总存养量达到1.2亿头以上,年产值近5亿元。以海带等为主的海藻系列产品,年产量40多万吨,产值10多亿元。以杂色蛤、扇贝、牡蛎等为主的贝类系列产品,年产量近90万吨,产值25亿元以上。以“好当家”、“泰祥”、“宇王”等优质名牌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系列海产品,发展到40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量20多万吨,产值40多亿元。
4、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到20*年底,全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渔业企业达到60多处,其中产值过亿元、纯益过千万元的渔业企业近40处,产值过两亿元的14处,产值过5亿元的7处,最高的好当家集团年产值11亿元以上。这些渔业企业集团年实现产值在100多亿元,其产值和效益都占全市水产业总产值和总效益的40%以上,成为全市海洋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结构调整中,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完善政策促结构调整。为搞好全市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基层抓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意见》,决定“十五”期间,市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基金,对海洋与渔业发展进行鼓励扶持。各市区除按比例搞好配套处,要从渔业缴纳的特产税中每年拿出5%左右,作为渔业发展专项基金。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上级及自身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政策驱动,对远洋渔业、渔民转产转业、深水网箱养殖、标准化建设等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项目进行大力鼓励扶持。到目前,除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外,市财政共发放远洋渔业奖励资金110万元,深水网箱奖励资金3*万元,新品种引进资金60万元,标准化基地建设资金30万元,渔船报废拆解补助资金30万元,充分调动了基层抓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捕捞渔船、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我们坚持国家补助与地方配套相结合,拆解报废渔船与新上项目相结合,于20*年底在全省率先集中拆解报废渔船60艘,今年又集中拆解报废172艘,是山东省目前一次性拆解捕捞渔船数量最多的一次。
二是抓好示范带动促结构调整。我们认为,抓园区、建基地不仅可以引资金、引项目,而且可以出经验、出成果,对深化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总体上档升级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将抓园区、建基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落实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上,我们争取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渔业现代化示范区,建立了7处省级渔业示范园。在科技进步上,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两处国家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建立了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海水养殖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以这些基地和园区为依托,先后承担了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全雌牙鲆鱼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工厂化养殖水净化系统技术研究、大洋渔业资源开发环境信息应用服务系统、深海潜网设备和高产养殖技术、EPA、DHA营养物质的海洋微藻饲料开发技术、海水鱼病免疫检测药物疫苗研制等17项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推广了虾池养参、潜网养殖等1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先后举办了无公害技术培训班、名优养殖培训班等各种质量、技术培训班10多次,参训人数达50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应用。在标准化建设上,争取建立了全国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放心水产品基地和3处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到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各类示范园区和基地40多处,对深化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加快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三是培植龙头骨干促结构调整。龙头骨干企业既是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载体。抓好骨干龙头企业的结构调整,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转轨变型,实现快速发展,而且将对整个海洋渔业结构调整起到强力拉动作用。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大企业、骨干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来培植。一是以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靖海、大鱼岛、马山、华海等渔业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荣远渔业有限公司、大鱼岛大洋渔业有限公司先后取得了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仅此以这3家重点企业为依托,全市就外派远洋渔船66艘。二是以华新海大、寻山、好当家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名优养殖。通过扶优扶强,寻山集团深水网箱养鱼发展到近20个,华新海大、好当家工厂化养鱼增势迅猛,分别发展到8万和7万平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的工厂化养殖场。三是以好当家、泰祥、宇王、俚岛、威东日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好当家集团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合资举办了11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年产5万吨的规模,研制开发了水产、蔬菜、面食、肉类四大系列200多种产品,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冷冻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四是以西霞口、好当家、马山集团等渔业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西霞口集团投资1亿多元对成山头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先后建起了三星级宾馆、渔村公园、放养式野生动物园等项目,20*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万元。好当家集团投资3亿元,兴建集高尔夫球场、水族馆等为一体的“闻涛度假村,打造旅游精品工程。马山集团投资1.2亿元,对天鹅湖旅游业进行高起点、高品位设计规划和建设,将其开发成集旅游、度假、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四是狠抓对外开放促结构调整。在海洋与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将对外开放作为一个重要举措,面向国际市场,通过建立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结构布局,使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不断走向深入。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靠标准化生产促进结构调整。制订了《*市渔业标准化“十五”规划》,率先组织专家研究制订了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刺参、缢蛏、牙鲆、虾夷扇贝等7种产品的21项地方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目前,全市已经有30项地方渔业质量标准获省技术监督局备案公布。在全市规划建设了海带浅海养殖示范区、牙鲆鱼工厂化养殖示范区、虾池综合利用示范区、扇贝浅海养殖示范区和滩涂贝类养殖示范区,确立了15处渔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出台了《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在水产养殖的饲料及生长、水质、病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建立生产日志制度,全面推行有标、采标、达标生产。目前全市已有近10家企业和21种水产品通过了全国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认证。在全市开展了水产品药物残留整治工作,对规范养殖生产、确保水产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标准生产和强化质量管理,全市取得HACCP、ISO9000等各种国际标准质量、卫生体系认证的企业达100多处,对突破各种贸易、技术壁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加快结构调整。海洋渔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近2亿美元,建立了200多家三资企业,实施了200多个利用外资项目,加快了结构调整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靠国际市场拉动结构调整。积极拓宽出口渠道,全市发展水产品销鲜船近百艘,从海上直接向日本、韩国等出口鲜活水产品。调整传统的贸易方式,在稳定一般贸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加工贸易规模。20*年,全市出口水产品23.5万吨,创汇3.14亿美元,创汇额较上年增长11.7%。水产品同机电、服装一起成为全市三大出口商品之一。
我们在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受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捕捞渔船渔民转产转业的压力较大;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进一步成长壮大;远洋渔业、名优养殖、精深加工、休闲渔业等优质高效产业等发展步伐不快,渔业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渔业结构的大调整、在转型,实现渔业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主要工作重点是:“打造一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建设一条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带,培植一个世界性的加工贸易基地,建设一个环沿海岸线的休闲渔业区,培植一个区域性的水产物流中心”。
“打造一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就是以大洋渔业为重点,以过洋渔业为补充,多元化投入,产业化发展,集团化经营,逐步形成钓、围、拖等作业方式兼容并蓄的远洋渔业发展格局。到“十五”末,在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远洋渔船力争达到150艘以上,远洋捕捞产值占海洋捕捞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
“建设一条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就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布局,成区连片,建设一批优势水产养殖区,形成一条环海岸线的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提高养殖业的总体规模和水产。以荣成、环翠、乳山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以文登、乳山等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虾类和贝类养殖基地;以荣成、环翠等为重点,建成国际性的鲆鲽鱼类养殖基地;以荣成、环翠等为重点,建设世界最大的海藻养殖基地。
“培植一个国际性的加工贸易基地”,就是以现有精深加工企业为依托,狠抓加工贸易这个重点,以加工贸易促招商引资,以加工贸易促出口创汇,将*建设成为面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的加工贸易基地。争取到十五末,全市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以上,占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篇6
我国力争2020年建成多个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
本刊讯 近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山东省寿光市调研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基地建设情况时指出,要像重视粮食作物种业一样重视蔬菜种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蔬菜品种,积极推动国内国际种业人才、技术、资金等共同参与蔬菜种业大发展。余欣荣表示,对于国家蔬菜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与管理,要制定蔬菜种业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基地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细化蔬菜种子企业创新创业园区、蔬菜品种展示推广平台和种子检验检测体系等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规模大、功能多、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的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
国家发改委:启动猪肉收储预案“托市”
本刊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月19日宣布,发展改革委员会正会同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形势,按照调控预案规定积极准备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以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稳定生猪生产,维护养殖户利益。发展改革委员会称,从当前情况看,生猪产能依然偏高,未来几个月是消费淡季,预计生猪价格将低位运行,并存在继续下行压力。建议广大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继续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合力,尽快恢复生猪生产和市场平衡。受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求关系宽松等因素影响,去年12月中旬以来,生猪价格出现较快回落,截至2月12日,全国生猪出场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3.12元,猪粮比价跌至5.51∶1,已连续5周低于盈亏平衡点。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免耕地占用税
本刊讯 财政部日前发文明确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的有关财税政策,并提出为减轻负担,增减挂钩项目符合一定条件可享减免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优惠。财政部在最新的《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关财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强增减挂钩相关收入征管,就地全额缴入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随意减免或返还相关收入,也不得账外设账、截留、挤占和挪作他用。同时,做好农村居民的拆迁补偿安置工作,规范项目支出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村居民住宅等拆迁补偿所需费用,新建农村居民安置住房所需费用,以及新建农村居民安置住房社区中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污水、环境、卫生、文化、公共绿地、公共厕所、消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均可通过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
去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3.9亿人次受灾
本刊讯 2013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9亿人次受灾,1851人死亡,433人失踪,12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此外,2013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87.5万间房屋倒塌,770.3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31349.8千公顷,其中绝收3844.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808.4亿元。2013年,我国先后发生了四川芦山强烈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东北流域性严重洪涝、南方大范围持续高温干旱、华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洪涝等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灾情总体较2012年明显偏重,属于灾情较重的年份。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全年启动10次预警响应和39次应急响应,协调派出35个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开展救灾工作。及时安排下拨中央救灾资金105.67亿元,救助受灾群众8000万人次,调拨帐篷19.5万顶、棉衣被60.8万床(件)和折叠床8.9万张等救灾物资。
2013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2609元
本刊讯 据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消息,2013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609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13.9%。针对在劳务派遣中损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颁布《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全面开展规范劳务派遣专项行动,重点推动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费缴纳工作。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积极参加城乡社会保险,到2013年底,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895万人、医疗保险5018万人、工伤保险7266万人、失业保险3740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7.7%、0.4%、13.0%、38.4%。2013年,全国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共为农民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40.1万人次。
农村家庭低保认定难问题突出
本刊讯 2月19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我国低保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制度体系不完整,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落实政策还不够规范;基层的经办能力还不到位;监督检查还不够经常,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家庭收入和经济状况,特别是农村家庭收入经济状况认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几个问题,民政部准备从加快立法、健全机制、加强经办能力建设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我国食用菌领域首个973计划项目启动
本刊讯 近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项目在中国农科院启动。这是食用菌领域首个973计划项目。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介绍,食用菌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2012年产量2800万吨,产值1700亿元,从业人员2000万以上。但由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缺位,导致了产业效益持续下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严重缺乏。张金霞说,针对我国食用菌产业面临的单产低、品质差、产业效益不断下降的严峻挑战,今后5年,项目将围绕子实体形成的营养利用与遗传调控、抗逆性的温度响应和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调控3个科学问题,运用多种研究手段,揭示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形成的分子机理,建立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及遗传改良基础平台,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
本刊讯 2月17日,由商务部主办的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全国平台”)正式开通。全国平台是商务部在新农村商网的功能基础上,通过全面升级改造和资源融合建设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通后将替代新农村商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涉农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农产品供需双方更好地实现良性互动和日常对接,拓宽农产品销路,促进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篇7
十年间,渔业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推动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传统捕捞业历经调整和改造
从2002年开始,各地稳步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十年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渔船近3万艘。船网工具指标管理进一步加强,研发建设了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整合了渔政、渔港监督和渔船船检管理数据,初步实现了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管理环节的相互衔接,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渔船管理数据库奠定了基础。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有效控制了捕捞渔船盲目增长的势头。渔船装备得到改善,2011年生产机动渔船平均单船功率数为29.50千瓦,是2002年的2.06倍。海洋捕捞生产结构不断调整,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捕捞业执法监督力度加大,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和船名船号整治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十年来,我国国内捕捞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
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
十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目前已经形成湖泊水库、稻田河沟、浅海滩涂等多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大水面养殖、集约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底,创建了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0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以“两带一区”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养捕比例由2002年63∶37提高到2011年的72∶28,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远洋渔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远洋渔业实现了从单一拖网到拖、钓、围等多种形式转变,从小型渔船向大型现代化船队转变;大洋性渔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所占比重增加到58%。积极引进金枪鱼围网等渔船,大型渔船数量迅速增加,船舶类型更加齐全。公海作业海域进一步拓展,东南太平洋渔场得到了开发,南极磷虾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捕捞对象从传统底层鱼类资源拓展到鲣鱼、竹荚鱼等三大洋10多个重要远洋渔业种类。作业海域分布进一步扩展,分布在37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2011年,获得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共116家,经批准作业渔船2227艘,总产量、总产值分别为114.80万吨、125.9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0.86%和一倍,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占有份额提高到了10%。
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大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渔民收入。我国水产品加工呈现出综合性、高值化、多品种的态势,形成了以小包装、便利化、冷冻冷藏为主,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为辅的水产品加工生产体系。现有各类水产加工企业近96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400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比2002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篇8
近年来,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广阔市场。
农业必须要“走出去”
实施全球农业战略,对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正如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在签约仪式上所说,“农业发展光靠国内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
“工业全球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而农业全球化受限于自然因素,发展过程比较缓慢。农业是全球化的最后一块宝地。”代表农业部出席签约的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特别谈到,“中国发展到当前的阶段,在农业全球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农业经济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以远洋渔业和农垦等国有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新兴力量,全国共有197个境内企业在五大洲的5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资源合作开发,重点集中在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天然橡胶、棕榈、剑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远洋渔业捕捞等,累计投资30.03亿美元,租用和购买土地181.11万公顷。其中,租用土地(10年以上)118.68万公顷,占65.5%,购买土地62.43万公顷,占34.5%。
可以说,实现农业“走出去”,一方面是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选择。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姜增伟说,中国贸促会与农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进入了崭新阶段。他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对外投资和贸易,扎实有效推动农业对外合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9
我们将渔业产业划分为渔业第一产业、渔业第二产业、渔业第三产业。渔业第一产业是狭义的渔业,主要包括捕捞和养殖;渔业第二产业是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包括与鱼产品有关的精深加工与销售、渔港鱼货贸易、加工生产、鲜活运输等;渔业第三产业是指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包括水产流通和运输,渔村的旅游,渔家乐、游钓业、休闲渔业等等。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发展为71:29;渔用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8%,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轴图”法的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在统计口径中,缺少单独对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的统计,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渔业产值对我国整个渔业的产业结构演进来进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渔业部分,也包括淡水渔业部分。运用三轴图法,分析我国渔业产业1986~2012年间的结构演进情况。三轴图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个X1、X2、X3轴的三轴空间坐标,三轴成两两相交成的120°夹角射线。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占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作为这三个轴的刻度,在各自相对应的轴上得到A、B、C三点,连接这三点得到一个年度的结构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别对应一个年度三角形,这样可以形象地通过三角形的变化来考察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求出每个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将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标系中描绘出来,根据重心在坐标区间的位置来判断该年度产业结构的比重情况,其变化轨迹即为这一时期内三次产业比重关系的动态反映,进而展示了产业结构演进和变化的过程。仿射坐标轴以及120°轴角的平分线将该平面坐标体系平分为6个区间,不同区间表示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
(二)海洋渔业产量变化分析
海洋渔业水产品的产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的变化。这里选取1986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明显分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两个阶段,与渔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相符。
(三)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一般过程为第一产业发展在先、继而第二产业、最后发展第三产业的顺序。由表2的渔业内部三次产业比重关系变化数据,以及图3中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可以看出,渔业内部产业的发展和演进,是以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三产业稳步发展,最终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一三二”发展顺序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呈现出了左旋式的演进模式,即年度结构三角形的重心由1区进入6区,最终经5区进入4区,达到X1<X2<X3,进入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从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及发展现状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渔业第一产业仍将占主导地位,渔业产量和产值仍会以捕捞和养殖为主。但随着近岸渔业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的养殖业的萎缩,目前结构下中国渔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动力不足、后继无力的现象。要实现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渔业旅游观光、渔业服务业等渔业第三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渔业第二产业。
二、渔业产业结构特点
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17321.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5倍,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1648.35万吨,年均增长4.17%;渔民人均纯收入8963元,比2002年增加4960.65元,年均增加496.06元,平均增速9.82%。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有效地推动了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经过多年来的调整,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限制捕捞业发展
自2002年始,沿海各省市稳步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捕捞渔船3万余艘。严格实施海洋捕捞休渔制度,利用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手段有效地控制捕捞渔船盲目增长,降低渔船数量,改善渔船装备。对捕捞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加大捕捞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
(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三)远洋渔业逐步壮大
我国远洋渔业经历了从无到有,正逐渐壮大,作业方式从拖网到拖网、延绳钓、围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转变,捕捞渔船也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捕捞船队,积极开发引进金枪鱼围网等先进渔船,渔船种类和类型日趋齐全。在公海不断拓展作业海域,大洋性渔业和过洋性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业海域在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均有分布。捕捞对象和渔业种类不断增多。
(四)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正向综合化、多元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逐步迈进,产品类型从单一食用向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方向发展。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五)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渔业的文化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地发挥。休闲垂钓、旅游餐饮促进了城乡交融。积极鼓励并逐步发展了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这些休闲渔业日益显示其高效益、低污染等特点,为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渔业第三产业逐渐呈现休闲渔业、渔业服务业、观光渔业、渔业文化等多元化发展局面。
三、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市场需求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海洋环境保护、科技支撑等诸多方面。
(一)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保护
海洋渔业发展的根本是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加强海洋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与海洋环境的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要素。
1、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生物资源。①要继续坚决贯彻、严格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控制捕捞强度,遏制捕捞能力过量、过快增长,淘汰老旧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将渔业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常态化,开展人工鱼礁放置等各项渔业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提高海洋渔业劳动力素质,引导捕捞劳动力分流,开展海洋渔业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工作,缓解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实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②对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完善和推广捕捞配额制度,对渔业生物资源的经营者试行征收资源消耗补偿费和资源税,将资源的利用开发价值与资源所有者和开发者的经济效益相联接,实现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③积极协商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各方面的合作。渔业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和洄游性等特点,一些渔业生物资源成为几个国家的共有资源,要积极探寻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开放渔业的方法,在签订各类渔业协定的基础上,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密切合作。在开放利用近海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远洋和深海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修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①在认真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等法规法律的基础上,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公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②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和海洋渔业环境状况。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手段,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在实时监测海洋渔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海洋环境污染预警等,指导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作业等,通过对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监测,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同时通过预警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灾害对海洋渔业的损失。③加大海水养殖科技水平研究投入,积极采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广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促进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④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污染补偿制度。⑤建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标准体系,推行健康渔业、生态渔业,减少海洋渔业自身的污染。建立水产品可追溯制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海洋渔业制度创新
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重新配置进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而先进、合理的制度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保证,因此,要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调整,就必须推进制度创新,为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与扩张提供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保障。
1、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良性的市场机制具有资源配置调节功能,要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就必须逐步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健全和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因此,完善的市场运作平台,也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应积极培育和营造包含商品、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和造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市场交易体系。
2、合理利用政府政策调控海洋渔业产业结构。①完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加强对渔业市场体系的管理,推进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保证市场合理正常运转,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②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功能,建立和完善海洋渔业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为海洋渔业产业经营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水产品的流通贸易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海洋渔业从业者及时主动调整海洋渔业生产机构,进而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包括交通、信息、通讯、科技、仓储、物资等方面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建设,提高渔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金融支持。④国家和地区政府要在海洋渔业产业支持政策、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上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有力支持。如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加大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维护渔村社会稳定等。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和科技是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力量薄弱,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对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能力较差。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科技术平。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激励他们为海洋渔业发展多做贡献,使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依靠科技改造传统渔业推进渔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其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发展后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夯实渔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抗灾体系;二是加强海洋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原良种的覆盖率;三是加强渔村道路、供电供水等生活设施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新渔村;四是加强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渔业信息化工程,做好渔业信息、技术、流通,服务工作,创造渔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扶持龙头企业
篇10
关键词:海洋经济
论文正文:
海洋经济渔业补贴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渔业补贴的现状与基本框架
1.中国渔业补贴的现状。
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1世纪以来,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进行补充修正,并已出台《渔业发展计划》、《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区域发展规划》和《中国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等法案,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向前迈进。与此同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渔业的扶持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1999年中央政府对渔业的财政投入为2.06亿元,2000年为3.16亿元,2001年为4.44亿元,2002年增加到10.67亿元,2003年超过12亿元,2004年达到12.6亿元,2005年为10.8亿元。20022008年中央财政专项用于支持渔业的财政资金达273.15亿元,其中2008年131.8亿元,比2002年增加121.13亿元。2010年仅农业部渔业局归口管理的基建投资和财政资金就达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重点加强了水产良种繁育、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管理、渔业资源养护、水产科研、渔港和渔业安全、渔业执法装备体系建设和渔业柴油补贴等行业发展瓶颈领域的支持力度,为行业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中国渔业补贴的基本框架。
中国渔业补贴的主体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一级以行业管理部门农业部(渔业局)为主,其他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从各自的管辖领域出发作为补充,形成中央一级多层次、多领域的渔业补贴主体体系。与中央一级相同,地方各级也形成了以农业(海洋渔业)厅局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渔业补贴主体体系。除了以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外,中国渔业补贴的主体还包括诸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渔业协会等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共服务机构。
中国渔业补贴内容多、覆盖面广,根据调查,中国浙江、福建等省份渔业补贴内容大约有十八种:
①(1)渔船燃油免税或差价补贴
;(2)政府转移支付税收;
(3)减收捕捞渔民各类渔业费;
(4)渔业企业技改,新产品开发贷款贴息;
(5)渔船或捕捞许可证的赎回补贴
;(6)捕捞渔民转产专业补贴;
(7)渔民的教育培训和渔业科技推广投资
(8)远洋渔业开发新渔场补贴;
(9)渔业管理补贴;
(10)用于养殖业的科研或品种改良的资金补贴
(11)检疫,防疫及质量控制补贴;
(12)开拓国际市场或走出去办企业的前期补贴;
(13)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补贴;
(14)渔港建设补贴;
(15)海洋渔业开发和科研补贴;
(16)养殖贷款补贴;
(17)水产品龙头企业贷款贴息;
(18)远洋自捕鱼进口免税补贴。
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有一些其他的补贴,如渔船折旧补贴,但总的来说,这十八种补贴已基本包含中国现存渔业补贴的主要内容。
二、公共财政补贴的理论阐述
1.公共财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已经积累起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政府行为具有突出作用。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行为的重要内容,体现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全面直接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政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从1990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两大结论:一是政府支出活动的替代效应,即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二是财政支出的互补效应,即强调财政支出会促进经济增长。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增加社会性支出来扩大国内需求,其中社会性支出主要是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只有解决好居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让其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加消费需求。所以,公共财政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公共财政与海洋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同期,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不难发现,要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是对海洋性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支持,都需要政府公共财政发挥其作用。
3.海洋渔业补贴的理论阐述。
当前,对渔业补贴下一个各方均能接受的定义是很难的。事实上,基于不同自身利益的考虑,包括世界粮农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在内的机构纷纷对渔业补贴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有关渔业补贴的研究中,补贴(subsidies)、财政支持(financialsup-port)、经济援助(economicassistance/aid)和政府财政转移(governmentfinancialtransfers)是四个最为常用的术语,均指政府向渔业行业提供支付。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把渔业补贴定义为政府为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渔业的生产、加工、科研以及保障渔民的切身利益而给予企业或个人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过渡的捕捞所导致的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以及无序竞争引起的渔业生产效益的下滑,使各国政府认识到渔业补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海洋经济,做好对渔业的公共财政支持不容忽视。
三、当前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局限性以舟山市为例
为推动渔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国渔业补贴的基本框架,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浙江省舟山市已推出了一系列渔业补贴政策。当前舟山市主要的渔业补贴政策包括渔船柴油涨价补贴、减船补助、渔民转产转业项目补贴、渔民失海补贴等。舟山市渔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稳定渔业生产,保障海产品正常供给,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推广渔业新产品、新技术,发展远洋渔业等方面都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渔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贴覆盖面不广,政策落实与预期有差距。
舟山市渔业补贴政策的预期目的是为了促进渔业这个弱势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维护舟山广大渔民的利益,从而保障舟山海洋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然而,政策出台后,却有很大一批渔民没有享受到福利。一方面是由于补贴政策覆盖面不够广泛,忽略了部分渔民的需求。比如柴油补贴《补助办法》第4条指出:本办法所称的补助对象,即渔业生产者,包括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该政策要求只有渔用柴油购买(消费)者才能享受补贴,大大缩小了政策辐射的范围,使得大量基层未拥有股份的渔民无法享受到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广大渔民对补贴政策了解不多。基层渔民大多不会主动去了解政策变动趋势,大多数渔民都是从亲戚朋友中听说补贴政策,但对具体的补助办法并没有足够的了解。
2.补贴结构不合理,弱势群体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渔业补贴政策是为了提供发展海洋经济的长足动力,而发展海洋经济的一大目的是提高舟山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然而补贴政策不尽合理的结构使得大量弱势渔民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反而是一些渔业中的富人拿到了大部分的补助。如,油补政策主要补助的是承担油钱不断上涨压力的船老大,使得这些富人享受到大部分国家补助,这与该政策惠及最广大渔民的切身利益的初衷有所偏差。渔业补助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的确维护了一些从事渔业工作的群体,但是仍没有实现利益的最优分配,补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容忽视。
3.部分补贴政策与环保要求相悖。
补贴政策有助于推动海洋渔业的发展,不过这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问题。舟山目前在海洋捕捞上实行了以渔船主机功率为基础,不同作业相对油耗作为标准的系数的设定依据,表面看上去公平合理,其实存在功率大、用油多、多补贴的政策弊病。导致对破坏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业渔船多补贴,而资源杀伤力较小的作业渔船反而少补,渔业补贴政策作为一项公共财政政策,目的之一是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海洋环境友好型舟山,可见部分补贴政策与此初衷相悖。
4.补贴管理不完善,存在骗取补贴金现象。
作为公共财政政策,政府推出渔业贴补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提高渔民收入,增加当地消费需求,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确对一些渔民来说,补贴金已经成为一项不小的收入,比如一艘200马力的小型船舶一年就可得到20万元的柴油补助,而像一些马力更大的船舶一般可获得50万元~60万元的补助。然而恰是这不薄的利益诱惑导致违规套取国家补贴现象时有发生,如,一年不出海的渔船蒙混支取补贴,空证、无船的渔民套取补贴等等。舟山渔业补贴政策实施的时间不长,相应的补贴管理能力尚未达到政策的要求,这也是舟山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四、渔业补贴政策完善的建议
1.扩大补助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当
前中国的渔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渔民的利益,然而这种保障并没有普遍惠及渔民,因此扩大渔业补助的范围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渔业补贴的对象不应只包括股东渔民,而是要兼顾雇工渔民的利益,让更多的补助金流向这些弱势的雇工群体。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使得更多符合要求的渔民拿到补助金,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派出专门人员向渔民深入介绍补贴制度,并建立灵活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将渔民对补贴政策的建议反映给相关部门,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只有扩大补助范围,才能提高渔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改善渔民生活并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2.完善补助结构,实现利益的最优分配。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海洋捕捞股份合作制的资金股逐步被少数人掌握,原来的全体船员股份合作制已变成少数船员股份合作制,这样的制度拉大了船员之间的差距。而如今的补助结构恰恰与这样的制度挂钩,补助金大部分流向了少数船员股份合作制中的富有成员,忽略了大量没有股份的弱势成员。因此要形成合理的补助结构,政府应该转变挂钩模式,或者为弱势渔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补助,使得资源合理流向需要人群,缩小渔民之间的差距,以符合公共财政政策的要求,推动当地海洋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3.采取补贴限制,合理保护环境。
政府的渔业补贴政策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保护。针对当前渔业补贴中所存在的对破坏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业渔船多补贴,而资源杀伤力较小的作业渔船反而少补的现象,政府应做出相应的限制,减少大排量的渔船,缓解环境压力。此外,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政府应尽快建立伏休渔民生活补贴制度,深化伏季休渔制度,确定合理的伏休时间和补贴率,从而在兼顾环境的同时保障渔民的基本利益,使得当地的经济社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
- 上一篇: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 下一篇:绿色建筑概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