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

篇1

【关键词】拉美;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曾有学者预言发达国家是不会爆发债务危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此次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债务危机来势之凶猛无法抵挡,使整个欧盟陷入困境,并且成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严重威胁。

一、80年代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

随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拉美国家的外债急剧增长,结束了近30年的经济迅速发展阶段,拉美地区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拉美国家的债务由1975年的685亿美元急剧增长到1982年的3000多亿美元,增长了三倍多,将近占到第三世界外债总额的一半。其中巴西负债900亿美元、墨西哥800亿美元、阿根廷380亿美元、委内瑞拉320亿美元,仅上述四国的债务就占到了拉美总债务的80%之多(见图1)。在此之后,拉美地区全面爆发了债务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拉美国家的负债数额急剧上升(见图

2),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仅极大地阻碍了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给西方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二、欧洲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源于冰岛。2008年10月,美国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致使冰岛三大银行均资不抵债,并陆续被政府接管,由此银行的债务升级为债务,冰岛濒临“破产”。随之过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措施,才使得冰岛债务危机暂时告一段落。中东欧国家的负债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高,2009年初,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促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但随着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资产救助的开展,中东欧债务问题没有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动荡。2009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达到12.7%,是欧盟允许的3%上限的3倍多,2009年12月,惠誉将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把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调为“负面”,其后,标准普尔和穆迪也都相应地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欧洲债务危机以此为契机,大肆爆发。同一期间,欧洲央行相继警告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紧接着,爱尔兰、意大利、德国、法国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乃至整个欧盟都卷入了严重的债务问题中(见图3,图4),使欧盟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困境之中,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正在逐渐复苏的世界经济。

三、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恶劣。(1)西方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这两次债务危机的爆发都与全球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由于受到国际经济低迷的重创,西方世界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除了高关税以外,还设置了多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导致债务国出口大幅下降,外汇收入锐减。(2)高利率加重了债务负担。国外银行的高利率从两个方面导致了债务国的负债加重。首先,受国外银行高利率的诱惑,债务国国内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或个人追逐高利率,纷纷把资金存入到国外银行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其次,由于外国贷款的利率较高,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调贷款利率,利息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就使得原本还债能力有限的债务国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债务负担。(3)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跨国融资履步维艰。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国外投资者越发慎重每项投资。由于债务国已使负债累累,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的经济前景不看好,纷纷撤资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

2.债务国深刻的内在原因。(1)脆弱的经济结构易受外部因素的冲击。拉美地区多数国家是以出口少数几种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市场的农矿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暴跌,导致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锐减,入不敷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农产品出口带来严重冲击,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旅游业更是陷入萧条时期。这样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债务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高,极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大量举债导致债务负担过重。战后,拉美许多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一些过于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三高”方针,其资金需求远远超出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债务国都需要靠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的巨额资金需求。(3)国家政府政策上的失误。拉美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了许多限制性措施,只有依靠举债来发展本国经济,并且外债规模严重失控。欧洲许多国家则是推行赤字财政的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本国的政治当局。这些国家所借外债很大程度上没有或者没有适当地用于发展经济,而是直接用于弥补国有企业亏损或支付公共福利。当然,拉美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其国家经济实力,国内政策等也大有不同,所以其爆发债务危机的原因除了上述相似之处外,还有一些其自身特有因素的部分,这里不加以详细阐述。

四、走出欧债危机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次债务危机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欧洲国家可以借鉴拉美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找寻应对此次债务危机的对策,走出危机泥潭。

1.制定“欧洲‘布雷迪计划’”。为了解救当时深陷债务泥潭的拉美国家,1989年3月美国提出了“布雷迪计划”。它的核心是削减债务国的债务,主要包括:(1)在调节账务和税收等方面,债权国政府应制定出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削减债务计划的具体措施。(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债权国政府应向债务国提供资金,以加快削减债务的过程。(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向那些尚未同商业银行达成协议(包括重新安排债务、削减债务和提供新贷款等方面的协议)的债务国提供信贷,以帮助其进行结构性调整。2011年10月26日,欧洲各国已经达成协议,对希腊的债务进行了50%的减免,接下来仍可以按照布雷迪计划的要求做下去,这必将是解决债务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至少在目前来看可以缓和债务危机的严重性。

2.欧盟国家荣辱与共应对债务危机。拉美债务危机时期,拉美国家曾联合起来应对债务危机,一起站出来解决债务问题。欧元区国家甚是整个欧盟都应该站在同一立场。欧元区国家在享受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利益之后,也要共同面对其带来的弊端。欧元区外的国家也要为了整个欧盟的共同发展,荣辱与共一起度过危机难关。

3.采取财政调整措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就要从危机爆发国自身的原因着手。仿照拉美国家,欧洲国家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财政调整措施,进行适度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

4.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合理规划外债用途。不论是拉美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外债规模都过于庞大。鉴于欧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应该将外债大部分用于发展本国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可以出口创汇的产业上。在此基础上,统一外债的管理与控制,强化外债的风险管理。

拉美国家尚可能够顺利地度过债务危机,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与制度等方面都比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只要欧洲国家荣辱与共,站出来一起面对债务危机,制定出合理的救助计划并予以实施,那么摆脱欧洲债务危机的困扰则指日可待。

参 考 文 献

[1]齐楚.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J].现代国际关系.1983(5):42~45

[2]余文健.拉美债务危机:成因与对策[J].求实学刊.1992(2):

62~67

[3]刘玉玲.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及其趋势分析[J].海南金融.

2011,(4):39~42

篇2

【关键词】欧洲货币一体化,欧洲债务危机,制度变迁

一、引论

以2009年末的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线的欧洲债务危机如今烧遍了整个欧元区国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关于这次的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正是在于其制度上的缺陷。而这一缺陷早在欧洲货币一体化之初就已埋下伏笔。要理清欧洲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需要从欧洲货币一体化这场持久的制度变迁开始研究。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

欧洲货币一体化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1989年6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马德里召开会议,提交了“德洛尔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个分三个阶段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统一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最终实现欧洲货币一体化。1991 年 12 月,欧共体理事会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德洛尔报告”,决定分 3 个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联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构想终于正式启动。

1、“德洛尔报告”第一阶段:1990年7月1日——1993 年底。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与欧洲内部大统一市场的建设节奏保持一致,协调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接近。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对成员国家的货币进行汇率联合干预,限制成员国家货币之间的波动幅度,促进资本自由流动。

2、“德洛尔报告”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1999年1月1日。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为第三阶段实施单一货币准备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地区政策与结构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在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有一定权力的欧洲货币局,为实行统一货币、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奠定基础;缩小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这样一来,各成员国必须逐步放弃货币政策制定权,移交给欧盟的中央银行体系,由其来制定整个欧盟的货币政策。

3、“德洛尔报告”第三阶段:1999年1月1日——这是建立欧洲货币同盟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各成员国的财政协调,限制各国对财政政策的使用,扩大欧共体委员会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推进货币统一,以欧共体货币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进一步统一管理各国外汇储备。

2002年1月1日欧元发行,欧元在欧盟12国成为唯一合法货币,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新的货币制度对旧有制度的取代。在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产生更多的新兴利益集团,在第二个阶段很多利益集团已经成型。

三、欧洲债务危机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从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2009年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阴霾尚未退去,虽然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是欧洲债务危机已初见端倪。这导致201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整个欧盟内部都受到了债务危机的困扰。关于本次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2008年金融海啸的对欧元区的冲击。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世界金融市场产生震动,形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采取美元贬值来专家危机,导致欧元区外部的金融环境恶化,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企图刺激经济增长,这就为欧洲各国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行债务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欧元区制度上的缺陷。制度上的缺陷,才是欧洲债务危机真正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制度变迁过程才会不断延续,也才能够依次为新的激励继续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场货币制度的变迁过程中,由于历史局限性,这种新的制度设计中存在种种问题,产生了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根据传统经济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相互配合、搭配使用。

第三,欧元区的内部经济失衡。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为尽快推行新的制度,实现单一货币,在有些国家部分指标尚未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规定时就加入了欧元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尚未达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第四,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信用评级降低,对这场债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最本质和主要的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其他的因素或是因为制度缺陷而产生的,或者只是起到了加速债务危机扩散的因素而已。

四、结论

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至今仍在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场债务危机接下来的发展究竟会到什么程度,是在欧盟成员国及世界组织的行动下得到妥善解决,还是最终导致欧元区的崩溃。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关键还是要看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引发这场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这场还在进行的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新的制度创新才会开始,欧洲货币一体化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也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张茉楠. 警惕债务危机引发系统风险 [R].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经济预警办工作论文,2009(12).

[2]张茉楠. 债务危机有蔓延之势 [N]. 中国证券报,2010(3).

篇3

关键词:欧洲 债务危机 政府职能 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债务危机,这里的债务是指一国以本国的为担保,向外部所借的债务。从本质上讲,欧洲债务危机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埋伏着的制度缺陷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一次大爆发,它是继金融危机后又一具有世界范围内威胁性的经济灾难。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欧债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拖累了经济复苏的步伐。

欧洲债务危机演变的历程

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调低希腊信用评级,希腊股市大跌,欧元对美元比价大幅下滑,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债务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逐渐由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面对着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各界学者纷纷就此作出了解读。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欧洲宏观经济调控导致的政府支出增加所致。从政府债务收入支出流程的逻辑秩序来看确实如此。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欧洲各国政府职能设置的不合理。

(一)政府社会职能设置不合理

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指政府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对国家人口数量、社会保障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政府的社会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福利制度设置不合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国家纷纷建立起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套制度在理论上非常完美,曾经被认为是吸收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长而避免了两者之短的典型社会制度范式。从实践上看,福利制度实施伊始加强了欧洲人的凝聚力,促进了二战后欧洲经济和国民信心的迅速恢复,成为欧洲共同繁荣的基石。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现行福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公平和效率的需求,它不仅致使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消磨了欧洲人的创新动力,还导致人们好逸恶劳,享乐主义情绪高涨,减慢了欧洲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2.人口结构调整不及时。欧洲诸国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间比较早,出生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尤其是二战以来,欧洲各国出现了“婴儿潮”,这些孩童在2010年后同时进入了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能够工作的人越来越少,政府要支付的养老成本越来越高。从此次欧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PIGS”在欧元区中正属于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区域,老年人比率高,新增劳动力不足。而且,巧合的是,这四国当中债务负担越重的国家,在未来20年中的老龄化问题越严重。首当其冲的是意大利,然后是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

(二)政府经济职能设置不合理

1.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宏观调控的管理活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工具,二者搭配才会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缺一不可。但是,从欧盟的制度体系构建中可以看到,欧洲经货联盟中的货币一体化是以欧元区各成员国让渡货币、遵守赤字和债务等趋同标准为基础、各自仍拥有独立的财政政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其最大的软肋在于,货币和财政分属管辖范围、目标不一的欧央行和成员国。财政政策成为欧元区各国政府的唯一选择,导致成员国在遭受外来冲击时无法独立使用汇率政策等来应对,只能更加倚重财政政策,失去了能够熨平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最终导致财政赤字越来越高。

2.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政府经济职能的要点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在这次债务危机中,受影响较大的国家产业结构都极度不合理。以PIIGS为例,希腊经济发展水平在欧盟内部比较低,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为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意大利主要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10 年来意大利的经济增长都比较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西班牙和爱尔兰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经济,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葡萄牙则依赖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工业基础薄弱。总体看来,PIIGS 五国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三)政府政治职能设置不合理

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欧洲诸国长期以来奉行民主体制,一直以“民主”国家自居,希腊更是被誉为现代民主的摇篮。然而,西方的民主制度真的完美无缺的吗?从本次债务危机的形成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欧盟诸国内部大多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党派,在这些国家民主体制运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取得执政地位,就必须在竞选中获得更多的选票。为了在选举中获胜,政党不得不极力拉拢选民,这就逼得各参选政党在竞选纲领中尽可能地提出满足各个利益群体的政策措施和施政方针。例如,一方面许诺上台后会对富人和企业家减税,另一方面又许诺对低收入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高福利。然而,政府的财力毕竟是有限的,面对上台后不得不履行自己承诺的局面,执政党不得不大量发行国债。这样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越来越多、负债也越来越重,直至演变成为各民主国家的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对完善我国政府职能设置的启示

对于我国而言,我国远离欧洲债务危机现场,短期内也不可能发生债务危机,但是,欧洲债务危机还是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完善政府社会职能设置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欧债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高福利制度的弊端,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欧洲之所以长期保持稳定和经济发展,很大原因在于其福利制度的受益。相比之下,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探讨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补上历史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网。

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类似的困惑在低收入人群中极有代表性。近年来,我国社保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等陆续出台确立,但针对农村人口的户籍改革、就业、培训、社保等制度还有待完善,第二代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等问题也期待取得新进展。不破则不立,不过我们的做法要与西方有所区别,西方一些国家政府高筑债台支撑福利的做法不可取,我们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时更应考虑我国的国情,注重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不能“嫌贫爱富”,不能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2.调整人口结构。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全球人口增长势头已经大幅回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关注的问题早已不是人口控制,而是人口老龄化。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然而,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在这种人口形势下,我们更应重新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对个人和家庭而言,人口结构与我们更加息息相关,老龄化以后,家庭主要劳动力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压力就会相应增高等。而对全社会而言,就算总人口数很少,但如果老人比例过高,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省市,我国已经放松了二胎政策,允许独生子女以及为国家做过特殊贡献的公民生育二胎。

(二)完善政府经济职能设置

1.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在私人投资不旺的情况下,政府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从而增加政府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虽然目前我国出口恢复较好,但是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下半年出口回落是可以预见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增长的情况还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我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结构性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比出口和投资更好、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倘若不主动转向以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地位。

2.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政府本质上有主动负债的愿望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加上我国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可能盲目举债搞发展,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资金中的80%来自银行体系,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势必会对银行产生重大冲击(王燕、赵杨,2010)。所有这些对未来我国经济肯定存在巨大的隐形风险。我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当条件成熟时,经济刺激计划应适时有序退出。如果当经济已经过热时才开始收紧,会被迫要求加大力度,政策效果也不佳。注意量的积累引起的质的变化,把握好刺激计划的“度”。

(三)完善政府政治职能的设置

尽管民主体制并不是十全十美,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民主使公民走上街头,举行集会,从而可能引发政局的不稳定;民主使一些在非民主条件下很简单的事务变得相对复杂和烦琐,从而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等等。但是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我们来说,民主更是一个好东西,也更加必不可少。经典作家曾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主席也曾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我国在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优秀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照搬国外的政治模式,必须密切结合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才行。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才能符合我国的国情,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西果.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0(5)

2.任康钰.浅谈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4)

3.余永定.欧洲债危机和欧元的前景[J].和平与发展,2010(5)

4.蒋俊贤.欧洲债务危机的反思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0(10)

篇4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欧债危机的起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其就行了全景式的分析。首先从欧洲各国二元结构、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带来效率低下、国际评级机构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外贸易的影响、导致人民币“被升值”、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三个方面;最后总结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欧债危机;欧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监管

2000年以来,欧洲小国希腊的财政赤字不断的扩大,其发展严重依赖欧盟的支持,当2009年12月末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分别把希腊的政府债券由A档(低风险类别)下调到B档的(显著风险类别)后,成为导火线而引发了希腊的债务危机,从而把整个欧洲拉入经济危机的深渊。为了帮助希腊,欧盟向希腊提供贷款高达1100亿欧元,但是还是没有阻挡住危机不断蔓延的脚步。同年11月,爱尔兰爆发了债务危机,次年3月葡萄牙同样也爆发了债务危机,欧盟没有放弃,在2011年7月推出了第二轮救助方案,但是事与愿违,这次救助非但没有把希腊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反而带来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问题。面对这种境况IMF和欧盟只能选择暂时放弃对希腊的救助。发展到现在这个原本只有希腊一个国家的债务危机,已经演变成整个欧洲乃至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债务危机。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分析

1.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二元结构

欧元区在1999年1月1日成立之时,18个成员国统一了货币政策,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但是各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统一财政政策,各国的财政大权依然掌握在各个国家的手中,是各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这种二元结构其实从它创立之初各国就了解它的弊端,但是在没有经济危机的时候还是风平浪静,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它的危害便被显现的淋漓尽致。

2.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带来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的弊端

发展到今天,欧盟的成员国已经有27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也有希腊、冰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实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效果,从整体上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每个国家首先要考虑的是本国的经济利益,然后才是整个欧盟的经济利益,谁也不愿意在损害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去拯救别的国家,这样就带来了解决欧债问题的效率低下。

3.国际评级机构唱衰欧债

每当经济危机到来,主权信用评级机构都会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美债危机如此,欧债危机也不例外,从最开始的希腊债务危机降低希腊的评级,国际评级机构的评判一直伴随着欧债危机。由于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连续降低对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评级,导致欧洲大部分国家股市大幅下挫,金融机构动荡不安,虽然近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缓解了欧元区银行融资紧张的局面,主权债务利率已经有所下降,银行的融资市场已经重新开放,股价也有所回升,但是欧元区的金融体系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欧元的汇率也不断的下滑。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巨大

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最大的,从2004年起,欧盟就已经发展成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在2007年更是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超过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20%,由于欧债的爆发及进一步延伸,欧盟内部经济的衰退,出口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导致人民币“被升值”

由于欧债危机的爆发,欧元不断地贬值,资本别无选择便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升值,从而导致人民币“被升值”。同时我国还拥有大量的欧债,欧元的贬值带来外汇储备的缩水。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多样化的现在,减少美元资产比重是一个重要的呼声,然而欧元的持续走软,加上不明朗的预期,如何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就陷入了两难。影响不可避免,是挑战的同时更是机遇。

3.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显着

外部经济一直以来一直是影响我国直接投资因素的重点,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各国普片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引发资本回流。201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为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是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其中欧盟27国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额61.1亿美元,同比下降3.8%;亚洲十国/地区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57.4亿美元,同比下降4.8%,剔除香港的影响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欧盟对我国实际投入外资额的下降。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1.福利政策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福利(welfare)一词,是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活的满足感。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是否合理、收入分配是否公平、自然人所享受的教育是否良好、人的身体状况是否健康、每个家庭的老人是否都能老有所养以及生活环境、治安状况等许多因素。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高福利制度的国家,良好的生育政策、免费的教育,提早退休和高额的退休金,但是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借鉴欧洲高福利国家的教训,福利政策和经济发挥水平相适应,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2.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起于2009年的希腊财政危机,迅速扩散到欧洲的其他国家,最后升级为整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实体,应该认识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适应才能带来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强主权评级机构的发展

欧债危机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信用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欧盟为此提出了主权评级监管的八项措施。对于我国来讲,评级业历史短、规模小,但可喜的是评级行业已经认识到主权评级对我国国际金融地位的提升和评级话语权的争夺的关键性,并且已经开始尝试性地开展主权评级业务。

4.加强对房地产业的有效调控,防止房地产市场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美债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共性就是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与泡沫的破裂。如今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房价收入比位列世界首位,其中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5倍,远高于一般认为的3-6倍的合理区间。也许房地产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一个地雷,将来一旦泡沫破裂,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的调控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苏原.欧债危机:欧洲衰落的开始.中国报道,2011(10).

篇5

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研究发现当前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之所以较美国和日本严重与其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比例高、国外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短期债务占比高、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高等情况。不合理的政府债务结构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风险。

 

一、引言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各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纷纷采用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确保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也因此埋下了政府债务危机的隐患。2009年底,由于希腊隐瞒财政赤字问题的公开,引发了投资者对希腊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迅速传染并导致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也大幅度攀升,至此,欧洲全面爆发政府债务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欧洲政府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2011年8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关于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争论几近将美国联邦政府逼到了违约的地步;虽然债务上限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其债务问题也时刻为市场关注。与此同时,日本的中央政府债务也在不断攀升,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11年底超过了200%,成为发达国家中政府债务率最高的国家。

 

事实上,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快速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水平已经非常之高,如2007年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的政府债务率分别为64.4%、167.0%、103.1%、64.2%、65.2%,均超过了欧盟设定的60%的警戒水平。只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债务率的迅速上升以及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使得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发生了变化。而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差异很大,如美国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远高于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日本的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表现不佳;但是市场对于欧洲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却远高于日本和美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欧洲统一货币的不稳定性有关,而各国政府债务结构自身的特点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债务结构主要包括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结构与美国、日本相比,存在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偏高,如果将欧洲或者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各成员国作为地方政府来看,则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太高,且没有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各国债务水平;二是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比例偏高,欧洲国家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的比例多在5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0%左右,日本则仅在5%左右;三是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偏高,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的短期政府债务均高于日本和美国。由此可见,欧洲国家尤其是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其自身政府债务的结构就具有很多容易引发危机的因素;四是部分欧盟国家但非欧元区国家存在大量以欧元发行的政府债务,一旦这些国家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势必将对欧元以及欧元区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研究这些国家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债务危机并最终化解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的现状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对处理政府债务问题的启示。

 

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情况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

(一)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

欧洲各国中央政府债务一般占据全部政府债务的大部分,与此相比,日本和美国同样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将欧盟或者欧元区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将各成员国看作地方政府的话,则意味着欧洲的政府债务基本上全部是地方政府债务,同时由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等对各成员国的制约作用很有限,目前仅有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也早已被各国突破,并且短期内很难建立起对各成员国政府债务的有效监管制度。相比之下,2009年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为2.68万亿美元①,约为美国gdp的19%,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并且美国联邦政府并不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因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是允许州和地方政府破产的,因此市场预期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波及到联邦政府,这是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影响中央政府债务的主要原因。日本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隐性担保的作用,但由于日本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地方政府举债和偿债管理制度,且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量并不大,如2007年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约为74万亿日元,约占当年gdp的14%,因此,市场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相对也并不担心。相比之下,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地方自主权较大的联邦制国家,以西班牙为例,2012年西班牙的政府债务主要是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向中央政府寻求救助而造成的。

 

(二)政府债务的国外债权人结构

从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所占比例来看,欧洲国家的比例普遍较高,多数国家都在50%以上,并且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多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持有。于是导致了一旦某国的政府债务发生危机,势必将导致其他国家的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是欧洲政府债务危机相对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欧洲国家之间的政府债券交叉持有,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将对整个欧洲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的政府债务多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所持有,国外债权人所持日本政府债券占比仅约5%左右,政府债务问题对外的影响面很小。美国的政府债务大约三分之一为美国养老基金等政府账户持有,三分之一为国外持有,且国外债权人中多为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政府所持有,相对比较稳定,另三分之一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持有,其缓冲的余地也相对较大,另外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且美国国债的流动性最好,因此美国政府债券的国外债权人对美国政府债券的风险预期很低。

(三)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

从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来看,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短期债务(一年期及以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2010年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的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分别为17.9%、22.9%、15.9%、26.5%,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高。一般来说,短期债务用来弥补财政赤字,中期债务(1-10年期)用于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支出,长期债务(10年及以上)用于平滑债务结构。债务期限越短,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成本越低,债务期限越长,则成本越高。但是短期债务所占比例过高,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市场预期逆转,则很容易使该国政府债务被投资者抛售

,导致债务到期收益率攀升,对政府的再融资产生重大影响,也进而会影响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四)政府债务的货币发行结构

从政府债务发行的货币结构来看,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是以本国货币即欧元来发行的,欧元区外的欧盟国家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英国,完全以本国货币来发行债务,2011年英国的政府债务100%以英镑的形式发行;另一种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以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较低,2011年保加利亚以本国货币发行的债务占比仅为26.2%,罗马尼亚为40.6%,匈牙利为48.2%,大量的政府债务以国外货币(主要是欧元)的形式来发行。同时,欧元虽作为欧洲17国的统一货币,但由于各国没有货币政策制定的自主权,因此即便欧元区国家以欧元发行的货币亦与其他国家以外币发行的债务性质相差无几。而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需要随时应对汇率、利率等波动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政府债务的风险(对于欧元区国家不存在汇率风险,但存在利率风险,对于非欧元区的欧洲国家以欧元发行债务既存在利率风险也存在汇率风险)。而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也主要是以本国货币的形式发行。也就是说,经济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其政府债务均是以本国货币发行的。

 

三、结论和启示

从欧洲国家与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结构对比来看,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国外债权人持有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短期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和以非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等特点,这几方面特点使得欧洲政府债务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市场因此提高了对欧洲国家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这也是欧洲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结论对我国处理政府债务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不仅要从总体规模上对政府债务进行控制和管理,也要在政府债务的结构上进行控制和优化。

 

一是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2008年底仅为55687亿元,到2010年底已上升到107175亿元,仅两年时间上升幅度接近100%,地方政府债务增加速度太快。2010年中央政府国债余额为6.75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大大超过了中央国债余额,并且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既没有有效的前期监管措施,又没有后期处理经验,这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财政乃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即便是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中央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制度,而在单一制国家中,由于中央政府隐性担保和地方政府道德风险的存在,如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针对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既要从规模上加以控制,又要从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完善。在规模上,要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一方面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再大幅度增加,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起化解现有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措施。在管理上,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上限、发行方式、使用用途、还债途径等制度和政策,使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总量、还债都能够进入有序和透明的轨道之中。

 

二是要控制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比例。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开放政府债务的国际购买,因此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国债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内居民和商业银行等国内机构。而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债权人是商业银行和居民等。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境外发行债务的规模将逐步增加。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风险,避免国外债权人对政府债务的购买与抛售造成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

 

三是要合理配置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我国的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债务为主,如2011年全年发行的1.54万亿中央政府债务中,期限低于1年的短期债务仅为613.9亿元,超过10年的长期债务为2020亿元,二者合计占全部发行债务的17.1%,其余超过80%均为1-10年期(含1年和10年)的中期债务。这样的期限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支出的需要。但是短期债务可以降低成本,而长期债务能够帮助平滑偿还期限,因此,我们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短期债务的发行以降低成本,同时适当增加长期债务的比例,以平滑债务还款期限。而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更加不合理,根据审计署的报告,在10.71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中,2011-2015年每年偿还比例分别为24.49%、17.17%、11.37%、9.28%、7.48%,五年内偿还比例总计达到了近70%,由此将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还债压力,因此可能给地方政府债务带来较大风险。

 

四是要坚持主要以本国货币发行政府债务。任何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都会受到所发行货币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借入美元资金以扩大国内投资规模,但是由于美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美元的利率水平,这直接加剧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以及国外资金的流出。由于这些外债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从美国借入,最终使拉美国家外汇储备耗尽,无力偿还国外债务而不得不选择违约。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经济受到剧烈冲击,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持续攀高,拉美国家货币普遍贬值,银行业也损失惨重,极大地冲击了之前的经济发展成果。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某个时间段以外币发行债务能够获得更低的成本,如当前美元的利率大大低于人民币的利率,如以美元发行政府债务,其债券利率势必低于人民币的债券利率,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受到汇率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维持政府债务风险稳定的考虑,要坚持以人民币作为主导的发行货币。另外,从加快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坚持以人民币发行政府债券,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高效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本身对于增加人民币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 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2] 刘迎霜.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1(11).

[3] 秦凤鸣,王旭. 欧元区主权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12).

篇6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欧债危机产生和持续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总体上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个层面来分析和解读。

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冲击,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并面临持续下行压力,政府不得不在原本高企的债务水平上继续推进杠杆化以应对危机,导致政府债务水平激增,最终出现无法偿付的债务危机。而希腊债务危机成为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导火索。当年为了加入欧元区,希腊与高盛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实现自身外币债务的缩减,从而达到欧元区财政赤字率的要求。但希腊为此也付出了长期向高盛支付高额回报的巨大代价,从而使希腊无论是经济竞争力还是债务水平都逐渐陷入泥沼,最终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引爆债务危机并持续扩散和蔓延。

欧债危机长期蔓延并难以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欧元区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进程严重错位。以希腊为代表的部分竞争力较差的国家在自身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加入欧元区,其自身的问题和矛盾虽一时得以掩盖,但随后仍逐步凸现并最终爆发,从而拖累整个欧元区。相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财政政策不统一、欧洲央行缺乏最终贷款人角色,南北经济体发展不平衡等瓶颈,导致欧元区缺乏解决危机的高效手段,使债务危机持续蔓延。

欧债危机爆发的深层根源是欧元区部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与其为维持老龄化和高福利社会而产生的国家债务水平严重不匹配。如果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私人金融部门发展的脱轨,那么欧债危机就是以老龄化、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条件下公共金融部门财政管理的异化。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福利的刚性特点以及争取选民等政治需要,欧洲弱国通过大肆举债维持高额的国民福利。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高额福利与其本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效率水平即国家竞争力并不相符,也就是说,其经济实力与国家竞争力无法长期支撑其福利水平,只能不断提升债务水平。这种低竞争力国家的高福利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无以为继,经济增长的乏力使国家债务、国民福利、国家竞争力的矛盾迅速凸现,国家财政被高福利社会绑架而无法自拔,导致国家财政面临破产风险。

二、欧债危机的现实困境

欧债危机已持续三年之久,而预计未来3—5年内仍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之所以积重难返、危机干预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三大现实困境持续发挥影响,制约了欧债危机的快速有效解决,导致了欧债危机解决进程缓慢。

一是欧洲重债国深陷刺激经济增长与缩减财政支出两难困境而左右摇摆、无法自拔。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洲整体面临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各国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普遍处于历史高位。从2011年全年来看,欧盟及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葡萄牙等主要成员国GDP同比增速呈现四个季度逐季下行态势,投资与消费都出现持续萎缩,失业率不断攀升,其中西班牙和希腊失业率一度超过20%,而失业率最高的这些国家恰恰也是欧债危机中最具危险性的,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累积。同时,虽然银行流动性有所改善,但由于补充资本充足率等需求以及受经济不景气、投资与消费持续下滑的影响,银行流动性并未有效注入实体经济。如何在财政紧缩、满足救援条件的同时有效刺激经济和保障就业将是重债国未来最大的挑战,而这一过程必将艰难而漫长。

二是欧元区经济体综合实力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欧元区政策出台的效率和效果。欧元区各国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债务水平等诸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的国家,未来其债务仍可能保持较高水平,要求其加强财政纪律的实际约束力和操作性如何令人怀疑,可能会继续拖累整个欧洲经济,成为不容忽视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例如近半年西班牙债务问题凸显。欧元区经济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并非短期能够改善,为欧洲经济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三是欧洲国家内部、各国之间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博弈大大制肘欧债危机解决进程。事实上,就危机本身而言,欧元区有解决危机的能力,通过“财政契约”、再融资操作等一系列措施,也已初见成效。但欧债危机的解决进程却艰难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洲既面临着致力于美元霸权的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挤压以及全球主要评级机构的打压,也充斥着欧元区及欧盟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博弈,涉及到修改各国法律、执政党民众支持、缩减福利开支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欧洲各国需要经过反复博弈来找到利益平衡和妥协的解决办法,需要根据事态发展的严重程度倒逼大家形成一致意见,这都大大阻滞了欧债问题的解决进程。这就如同美国国债违约危机中的政治博弈,这种一致性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候才能达成,但终究会达成,否则结局对博弈各方都是损害。

三、欧债危机的解决思路

从长期来看,欧债危机的总体解决方向必然是推进欧洲一体化。辩证的看问题,欧债危机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欧洲国家面对问题思考解决思路,大大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里程碑。统一的欧洲是历史的趋势和潮流,当前实现了货币一体化的欧洲,正从有限的财政一体化走向完全的财政一体化,其理想的未来将形成统一的类似美利坚合众国的“欧巴罗合众国”。

就中短期而言,欧债危机的解决路径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振兴各国实体经济,寻求各国经济平衡,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使社会福利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欧洲各国要规范财政金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处理好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对于希腊、葡萄牙等“欧猪五国”来说,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纪律,使本国国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财政资金更重要的用途在于培育本国的实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欧洲各国才能有效推进财政、政治一体化进程。

其次,为有效遏制当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需继续强化ESM等救助机制作用,必要时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加快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目前欧洲也正朝着这一方向缓慢前进。2011年底以来,欧元区采取的几项重大措施。一是欧盟峰会26个成员国缔结了“财政契约”,同意加强各国财政纪律,并强化了EFSF和ESM等危机救助工具。二是欧央行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实施了两轮三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以1%的低息向欧元区银行提供了1万亿欧元的贷款。三是2012年9月份欧洲央行议息会议上,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启动OMT。央行要求西班牙等重债国推行债权国家要求的严格的财政缩减以及改革计划,在此前提下央行帮助相关国家压低举债成本,为重债国争取时间制定较长期的危机应对措施。同月,德国裁决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ESM(欧洲稳定机制)合法。目前欧央行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宽松的流动性政策,而对于发行欧洲统一债券的讨论也此起彼伏。

篇7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国经济 启示

一、欧债发展历程

债务危机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衡量一个国家外债清偿能力最主要的标准是外债清偿率指标,即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者上一年度出口收汇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下,超过20%就说明外债负担过高。欧洲债务危机源于希腊债务危机。根据1992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条约》和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政府公共债务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2009年12月,希腊政府正式宣布其2009年财政赤字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7%,而同时财政公共债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3%,两个指标均远远超过欧盟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随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迅速降低希腊的信用评级,使希腊政府的融资成本显著增加,希腊债务危机浮出水面。2010年1月,穆迪警告葡萄牙需采取措施控制赤字,随后爱尔兰、比利时和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内预算赤字居高不下,整个欧盟开始收到债务危机的困扰。4月,希腊正式向欧盟和IMF提出援助请求。随后,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接着降低葡萄牙、西班牙信用评级,危机迅速升级。

二、欧债危机形成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是欧元区国家债务问题的主要外部原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普遍实施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危机各国的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埋下了债务危机的隐患。高福利,低增长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来支持过度的负债消费,因此,欧债危机在希腊一触即发。

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内部诱因。近年来,高失业率、高税收、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低导致欧洲国家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经济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在欧元区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当于德国的65%,主要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爱尔兰则多度依赖房地产和建筑业,葡萄牙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赖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综合来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更多的依赖于旅游业和服务业,实体经济力量薄弱,抵御经济危机能力较差。

3、长期过度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从2008年到2010年希腊等国家GDP都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并没有降低。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

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出口贸易额降低。欧债危机必然导致欧洲的消费减少,而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必然会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减少。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没下降1%,中国出口增长会下降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出口压力增加然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影响出口企业的发展。

2、欧债危机影响欧元的价值,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我国的外汇储备约70%为美元,10%到20%为欧元,如果欧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将大幅度贬值。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信用降级,会加剧欧元贬值,导致中国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3、热钱流入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欧债危机和美国的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和美元的预期收益率看跌,欧元和美元市场疲软。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利率水平较高,升值空间较大将会成为国际热钱投入的主要市场。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增加。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控制地方政府的借贷规模,加强风险控制。债务过大是这次欧债危机的导火索,因此中国政府应该控制借贷规模。根据目前数据表面,中国政府国债余额约为1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60%的安全标准。但中国的地方债务总规模大约为10.7万亿,如果加上国债规模,到达GDP的一半左右,接近警戒线水平。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在控制债务的同时,降低地方债务规模,规避地方债务风险。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欧债危机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应该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来的高速增长,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部分是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中国要想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平稳发展,增加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就必须降低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3、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购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国债。一旦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滞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会大幅度缩水。中国除了进行间接投资也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行直接投资。除了购买国债,也可以拿出部分资金投资国际优质企业,支持企业重组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

参考文献:

[1]霍建国,《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2011年第8期

篇8

说到欧元的“死”,必定要回望欧元的“生”。欧元诞生的历程,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欧元的诞生似乎并不必然,但欧元的死亡却是命中注定。

从欧元诞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欧元的出生既勉强又“动机不纯”。欧元本不该出生,至少可以说欧元是早产儿。与世界上其他各种“元”相比,欧元可以说并不具备出生的条件,根本不是“十月怀胎”的结果,是“人工授精”、“温室培养”的结果,完全是霸王硬上弓。

欧元的死因在出生的时候就种下了,是基因使然;再加上美元的虎视眈眈,对欧元的嫉妒和打击迫害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欧元自身存在内在缺陷。欧元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无奈之举,其并不具备坚实成熟的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欧洲衰落,美苏崛起。美苏争霸夹缝中的欧洲迫切需要重振经济,实现自我拯救。欧洲大陆的两大强国德国和法国意欲通过在欧洲实现统一货币来整合欧洲大陆,以提高欧洲的整体实力,与美苏抗衡。然而,众所周知,现代货币的基础都是背后的国家信用,现代法定货币与政府财政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欧元区不存在一种统一的财政体系。离开了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不可能长久有效。欧元从根本上缺乏牢固而稳定的信用基础。从政治意义上来讲,超国家的统一的欧洲并不存在。从社会经济意义上来讲,欧元区成员国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部分国家由于历史原因为形成的不平等关系,使得欧洲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

欧元诞生后,毕竟还是有过一段美好时光的。不错,但这只能说明。在现有欧元体制下,欧元区成员国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局面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风吹草动,有了危机,你要我救助,我要你紧缩,各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做出牺牲,政治家们就无所适从。

2009年爆发的迪拜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背后也不难发现美国的影子。迪拜危机发生之际,正是美国受次贷危机重创,美元地位岌岌可危之时。美国利用迪拜危机,重创了欧洲的金融机构,直接掀起了欧债危机的狂澜,而美国则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高盛埋下的希腊债务危机地雷也对欧债危机的爆发“功不可没”。可以说,欧债危机是美国政府与华尔街联手,精心策划的金融战争的产物。欧债危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美国来说是巨大利好,对欧元来说,却是不能承受之痛。

篇9

1.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银行而产生的借贷关系。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的活动范围比较广,经营规模比较大,借贷期限也相对比较长(银行是可以长期信贷的)。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账结算等业务,当然,银行只有拥有雄厚的资本,才能经营发放贷款的业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银行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各种借与贷之间获取差价从而盈利,即获得银行利润,它相当于平均利润。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直接说明“:银行的利润一般的说在于:它们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⑥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银行信用在经济交流和沟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银行信用本身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银行信用成为全球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银行信用使得银行业务规模得以扩大,业务种类得以拓展,银行利润得以增加,但与此同时,银行信用风险也如影随形。所谓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各银行在取得盈利的同时,承担着在日常资金借贷的运动过程中有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即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履行合同,未能及时、足额偿还银行债务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银行经营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发生在贷款中,也可能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相关业务中,而其中主要的风险形式是贷款业务的风险又称贷款的收回风险,即银行贷出去的资金由于各种原因贷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风险。相对于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等,信用风险是银行最具威胁的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包括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有钱故意不还)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借款人想还,但无力偿还)。但无论道德性信用风险,还是非道德性信用风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出现大量的死账呆账,增大银行不良资产数目,从而导致银行资产受损、信贷能力下降,对银行的出资人、所有者和广大金融消费者造成伤害,最为严重时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倒闭。

2.货币信用风险货币信用是伴随着以金银为固定等价物进行交换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后来,由于金银具有不易携带、磨损成本高等缺陷,纸币代替了金银来执行货币职能。当然,纸币只是一种由国家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但是这种货币符号却在商品交换和发展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货币得以产生,电子货币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支付的便利性。不过,在便利性提高之余,风险也同样在不断增大,这一不断增大的风险亦即货币信用风险。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到:“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⑦也就是说,自从货币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货币信用风险的种子。所谓货币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货币信用风险“只有在一个又一个的支付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只有在人们对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才会发生”⑧。今天货币市场非常广阔和活跃,潜在的货币信用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质上,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不管是纸币,还是电子货币,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无疑是大众的信用和日常经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因此,如果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货币信用平衡被打破,那么,所有债务或者款项都被要求以实物提前支付,那些以信用为载体的观念上的、虚拟的、电子的货币将不复存在。这种货币危机如果蔓延到商业领域和其他领域,那么,一场因货币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开始了。

二、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风险概念,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个概念。”⑨然而“,现在,发达文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⑩犹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輯訛輥而随着这一“新的可怕的武器”亦或称为“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的“崭新的力量”不断发展变化,信用风险及其社会危害也在与日俱增。

1.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很少有人买房时全额付款,购房抵押贷款(简称房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来说,买房时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这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差而被银行拒绝贷款的人,往往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所谓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为追求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的贷款利率,而向偿还能力较差、信用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由此可见,次级抵押贷款就是信用被放大之后而产生的借贷关系,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经济泡沫和“911”恐怖事件,美国开始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从而为房地产市场活跃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利好的政策与经济环境,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有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美国有差不多500万个家庭牵涉次贷,而且规模金额巨大。然而,2007年初,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还款利率开始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房屋出售变得更为困难,进而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就难上加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者不能按期还贷。由于贷款人到期欠款无法偿还,银行和贷款机构也就无法收回贷款,因而只能收回作为抵押的贷款人的房子。然而,经济萧条,购卖力下降,房产不断贬值,收回房产的银行和贷款机构没办法完成手头房产的买卖,从而就导致资金周转紧张,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显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被无限放大,却缺少保障信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危机发生之初表现在次贷购房人无法还贷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和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随后危机波及金融体系,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席卷全美,并且蔓延全球。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最终酿成了一场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波的全球金融风暴,它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美国已推行了4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也相继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的这股“货币海啸”,无疑又会进一步引发全球货币信用风险。正因如此,与其说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倒不如把它归结为一场信用缺失危机。

2.欧洲债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恢复了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迅速崛起的欧洲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而结成联盟。实践表明,欧洲联盟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1999年1月1日,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货币的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国家内正式流通。毫无疑问,欧元的发行与流通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推进了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各国政府为了提升本国竞争力,缩小同其他欧盟国之间的差距,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隐瞒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分的透支政府信用,使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来自政府为应付财政支出而大量发行的、无法按期兑现的债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述各国在发债时根据预测是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之后,由于受到全球危机的冲击,各国经济疲软,失业率激增,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实际上,在加入欧盟前希腊等各国就已经开始隐瞒其财务状况,比如希腊就借助高盛公司掩盖了其真实债务状况。加入欧盟之后,变本加厉透支政府信用,大量举借外债购买金融衍生产品,这与希腊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偿还能力是不相符的,从而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边是日益扩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一边是不断透支政府信用来刺激消费,最终酿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债务危机。不难看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对某些成员国一味的经济纵容和货币保护,使得政府对国家信用无限度透支,让原本就已存在的问题愈发严重,直到无法掩盖和隐藏,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场由政府信用透支而引发的债务危机,简单说来,就是一场货币借贷到期无法偿还的信用危机。从危机源头上来看,欧债危机是由希腊债务危机而引起的、波及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希腊一国的大量无法偿还的外债使得欧盟其他成员国因为无法回收债务而陷入债务危机的链条。而欧盟早期没有陷入危机的一些成员国,如法国、德国等,为了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和地位,以保住欧元的稳定,就必须不断向危机爆发国注资。这一拯救欧债危机的举措使得法、德等救援国国内的流动性货币减少,自身经济发展也受到牵连,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经济的衰退。

3.中国温州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温州就因其繁荣的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温州所产的眼镜、打火机、皮鞋等小商品也远销海外,享誉盛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个江浙沿海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由此,温州一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模范城市。然而,在民营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温州的民间借贷也逐渐兴盛。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在宽松的经济环境和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慢慢地变质,这就为温州危机埋下了隐患。温州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自爆出一件件老板因债务跑路、甚至跳楼事件开始,温州就被推至风口浪尖处,温州爆发的这场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人心惶然。面对温州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原本以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的温州面临如此困境?很明显,温州经济发展中后期,很大一部分企业主偏离原本经营良好的实体经济,将资本转移到房地产等巨额利润的投机行业,以致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同时,温州人热衷于高利息率的借贷(即我们常说的民间高利贷),它是一种靠信用关系维持的私人放贷,而且放贷的资金并不全是个人自有资金,还包括各种来自亲友的资金、信用卡和银行贷款而来的资金等。輰訛輥因此,一旦这种没有任何法律安全保障的“关系借贷”没办法按期归还,一旦资金链在某处断裂,所产生的后果就变得非常严重。一方面,企业家们不仅要填补实业的资金短缺,还面临高额利息率的巨大债务,企业因为严重的资金短缺,没办法正常生产运作;另一方面,这复杂而广泛的借贷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避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表面上看,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加上中央收紧信贷,导致了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温州现象主导因素是货币的借贷泛滥超出了这个城市本身所能承受的范畴,高利息率的借贷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平衡。中国房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让大部分温州人尝到了借钱生钱的甜头,纷纷将投资目标放到房市等金融领域,使发家的实业经济开始衰退并日益空虚。当国家加大对楼市的打击力度,限制楼盘的炒价,这给借钱炒楼的温州人以沉重一击,最终诱发了一场严重的债务偿还危机。在这个被高额利润诱使的、以信用为基础的私人借贷链条中,银行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所以,当个人信用透支,资金链在某一处断裂,银行借贷中的货币没办法按时收回,一场因个人信用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就在温州爆发,并向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蔓延。

三、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

通过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马克思论及的商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和货币信用风险相比,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社会信用风险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从失信主体来看,信用风险由微观个体向政府主体蔓延。与早期的个人和企业违约有所不同,今天政府失信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从欧洲债务危机到美国债务违约风险都反映了政府失信风险在不断加剧。二是从金融工具来看,信用借贷由传统金融工具向衍生金融产品转化。作为在传统金融工具(包括货币、债券、股票等)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产品,衍生金融产品(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等)由于能够转嫁风险而得到“青睐”,但这种新型金融产品高度的财务杠杆作用加剧了信用风险的危害程度。三是由引发领域来看,信用危机由生产制造业向房产地产业转移。1929~1933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直接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与销售之间供求矛盾的尖锐化,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则是房地产的泡沫化。基于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有效规避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风险。

1.强化国家债务管理,规避政府违约风险2013年初,尽管美国两党达成了“财政悬崖”阶段性协议,但其政府未能摆脱“关门危机”。实际上,自196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79次(平均计算每8个月就上调一次),如果以现有利息增速判断,十年后美国债务仅仅利息的支出就将增加到1.1万亿(占其GDP总量的4.7%),也就是说,美国未来十年必须保持GDP增速不低于4.7%,才能支付国家债务的利息。輱訛輥2009~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时,欧洲五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30%、120%、94%、83%和63%。2013年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有关报告显示,2007年中旬全球债务规模为70万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增至100万亿美元,而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债务的最大制造者。由此可见,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是防范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首要任务。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的最好办法是避免政府的过度负债。这就要求政府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将国家债务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对现有国家债务应该强化管理,构建反映债务危机和债务风险的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债务预警、化解和救助机制。比如,调整国家债务期限结构安排,避免债务过度集中偿付;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渠道监管各国政府债务风险;联合设立跨国债务危机救助的专门机构等。

2.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期货、期权等证券为核心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满足了人们日益复杂的投资融资、资金保值和避险需要。作为一种高级的资源配置工具,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等在内的衍生金融产品经过衍生再衍生,推进了金融市场高度的发展。据世界交易所联盟(WFE)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期货交易量达到37.8亿手合约,与2012年交易量相比提高了24%;全球期权交易量达到2.24亿手合约,与2012年交易量相比提高了17%。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杠杆效应,有利于筹资、保值和避险,但同时也放大了衍生金融市场的风险及危害。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爆发,正是被誉为“金融大鳄”的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牟利的结果。基于此,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成为规避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必然要求。为保证衍生金融体系稳定运行,防止市场系统性风险发生必须加强衍生金融法制建设,提高衍生金融市场交易中信息透明度,健全衍生金融市场的内控机制,构建和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的预警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注重开发各种管理衍生金融风险的新技术和新工具。輲訛輥此外,为了适应衍生金融市场国际化,各国政府还应该加强衍生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比如,建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注重监管信息的充分交流,以防止跨国证券欺诈和市场操纵;统一监管标准和监管规则,促成各国监管行为的协调性,降低衍生金融市场风险的外部负效用;对衍生金融行业自律进行统一规范,提升衍生金融市场自我监管能力等。

篇10

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及危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欧元区此次深陷债务危机彰显了在信用基础上欧元与美元的差异,暴露了欧元区在财政体制方面的弱点。此次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预算机构,无权调动各国财政,只有欧洲中央银行,当一国对外举债时只能由本国财政作担保。但是任何一种成熟的货币都需要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共同“保驾护航”,央行能提供流动性,而财政部能处理债务。当危机袭来时,欧元设计存在的这种机制性缺陷暴露无遗。欧元区17国只是一种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财政政策依然被各个国家所掌握;在机构设置上,只有欧洲央行,没有统一的欧洲中央政府。形象地说,欧元是在“一条腿走路”,而不是“两条腿走路”,成员国难以同时运用货币和财政两种手段来协调一致地解决经济问题。

第二,银行业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加重了人们都欧元区经济的担忧,经济发展下降,消费、投资受到严重影响,国际资本的撤离,都将严重影响着欧元的稳定性以及欧元的币值坚挺程度。从表面看,欧元区债务危机是由于希腊等国政府丧失偿债能力而造成的支付危机。但在这些国家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巨额金融救援后,危机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时恶化,是因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银行业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如果真的造成欧洲银行业危机(因为银行有大量的风险敞口),那么主要表现在银行业流动性枯竭、融资困境等方面的银行业危机和银行自身的危机放大效应、欧洲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这些欧洲银行业的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其救助欧洲债务危机的能力,欧洲银行体系还会和债务竞争融资资源,所以使得债务危机更加严重。

银行业由于处于危机之中,必然会收紧信贷。这样一来,债务国家的实体经济几乎难以得到来自银行等金融部门提供的信贷,如果银行这个融资渠道关闭的话,对欧洲实体经济的打击将不言而喻(因为欧洲企业75%的融资渠道来自银行),无法复苏和振兴的经济便更加加深了债务危机。

有的人会想,既然银行对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如此重要,可以由政府出面去救助银行,银行再满足欧洲企业的融资需求以期能帮助欧洲经济复苏,事实证明这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因为政府如果去救助必然会加深自身的财政负担,极易引起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其国家信用评级,造成的后果就是融资成本压力再次上升,那么债务危机将雪上加霜。

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无法复苏,无力承担债务,离开了这个大环境,欧洲银行业的复苏将非常困难……如此恶性循环,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都会深陷泥潭。

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的恶性循环就使我们有理由担忧欧元的稳定性,欧元是否会崩溃,欧元今后如何发展。

二、欧元的前景分析

1、欧元是否会消失

首先,欧元的形成是欧洲众多政治精英和有识之士面对欧洲内忧外患的理性选择,对于自身力量有限的欧洲各国来说,也是其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的最优选择。欧元模式的形成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遭遇了很多的挫折和危机,但毕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这些政治精英和有识之士一定会竭尽全力维护欧元,不让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

其次,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不仅法德,欧盟多国都表现出强化一体化进程的政治愿望。欧洲央行等都在竭力的救助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所以说,虽然货币的统一也同时带来了许多矛盾,但这些问题随着各国经济趋同状况的好转、欧洲央行驾驭统一货币政策能力的提高以及欧洲政治统一步伐的加快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回顾欧洲一体化建设历程,欧洲发生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挑战的时刻,往往也是推动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契机,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便构成政治意愿的凝聚剂、催化剂。而只要拥有足够强大的政治意愿,欧洲一体化建设必定会在曲折中前进。将来随着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逐步建立一个与单一货币政策相适应的单一财政政策,最终克服单一货币政策的二元结构性问题,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后,一些反对欧元的声音主要源于欧元未给各国带来预期的好处,尤其是最近的债务危机。其实,把罪责全推给欧元是不公平的。近年来老成员国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症结在于这些国家高科技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高福利制度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存在等,改革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无论欧元是否存在,对于欧洲各国政府和民众来说,改革的难题都是迟早要面对的。

再次,欧元依然具有长期竞争力。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之前,人们关心的并非是欧元的问题,而是美元币值的稳定性。美国常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以及巨额的财政赤字,都使人们担心未来的“美元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还出台了长期实施“零利率”的政策,这更增加了人们对美元的担忧。当前欧元走低并不是表明了美元的安全性,仅仅是欧元在短期内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而产生的波动,从长期来看,欧元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不会因为债务危机而完全消失。

最后,从欧元的退出成本来看,既包括畅销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作者、著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曼昆提出的菜单成本,即由于一国汇率选择改变引起汇价波动和贸易结算菜单相应调整而导致的效率损失成本,也包括重建货币的成本,而后者无疑将是相当庞大的,不仅需要时间、信心的长期投入,也需要资源、储备的巨额耗费。当初在组建最优货币区时,欧盟理事会之所以毅然选择创立一种新的货币而不是使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永久固定,就是为了通过增加退出成本而提高欧元的稳定性。就这点而言,欧元消失的可能性也几乎是不存在的。还可以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及各方采取的援助措施上可以看得出欧元区当局对维护欧元的决心。

由此可见,欧元不具备退出货币舞台的充分理由,欧元将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我认为,就欧洲的现状来说,欧洲债务危机要得到彻底解决,欧元区经济尽快走出阴霾并取得长足发展,增进财政和政治一体化是不错的选择,而增进财政和政治一体化的最佳方法是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政府,领导各国政府,独揽税收和财政大权,能够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并支持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预算集中,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有限的、不会触发道德风险的保险机制。总之,当前欧元运行中的困难和阻力会迫使欧盟一体化的支持者们想方设法另辟蹊径,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寻求新的妥协和改革之路。

2、欧元未来汇率走势

从经济基本面来说,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目前欧元区处于一个改革的紧要关头,改革势必带来阵痛,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美国正在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经济基本面可能好于欧元区。所以从这个因素考虑欧元短期内可能贬值,但长期一旦欧元区的改革获得成功,欧元会再次走强。

另外从07年底到目前,美国一直保持0.25%低利率,所以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好转,美国可能会提高利率,所以从这一方面说,近期内也可能导致欧元走低。

从汇率政策方面说,02年以来美国大多数时间一直在奉行弱势美元的政策,所以说随着各方面的好转,美元为了维持其霸主地位,不会一直放任美元走低,我觉得美国可能会开始实行强势美元的政策,美元可能走高,相对的,欧元可能会走低。

从心理因素方面说,近期由于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元会走低。

但从国际收支和国际地位方面说,长期来看又有理由支持欧元的走强。所以欧元美元汇率走势要看这些因素的博弈情况,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欧元兑美元会在近期贬值,但远期随着欧元区进行改革的成功、国际地位的提升、对自身挑战的克服,欧元远期必将走高。

3、欧元美元共存VS欧元替代美元

从欧元产生之日起,其未来的国际地位就备受关注。它能否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现有格局,是与美元共存,还是将和美元分庭抗礼,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或者干脆取而代之……这些问题既带给人们种种预期,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只有先分析目前欧元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才能进一步预测出欧元日后的国际地位。

我们主要从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所占份额、国际外汇储备中各币种所占份额、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汇率体系中欧元的国际地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中欧元的地位

表1是2000年来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占据的份额情况。在2001年欧元的交易量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占了37.9%,到了2004年下降到37.4%,下降了0.5%。同期美元的交易量份额则下降了1.9%,大于欧元的下降幅度。从2004年到2007年间,由于国际结算货币币种的继续增加,使得美元、日元、英镑等货币的外汇交易量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欧元确保持了37%的交易量份额,仅下降了0.4%。2007到2010年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美元的外汇交易量所占份额有所下降,欧元却上升了2.1%。整个阶段中,美元的交易量一直呈下跌趋势,而欧元整体却呈上升趋势。

表1 国际主要货币外汇交易量所占份额 单位:%

币种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美元 89.9 88.0 85.6 84.9

欧元 37.9 37.4 37.0 39.1

日元 23.5 20.8 17.2 19.0

英镑 13.0 16.5 14.9 12.9

瑞士法郎 6.0 6.0 6.8 6.4

总额 200 200 200 200

数据来源:BIS(2010).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10

表2 所有国家外汇储备中主要币种比例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U.S. dollar 71.1 71.5 67.1 65.9 65.9 66.9 65.5 64.1 64.1 62.1 61.5

Euro 18.3 19.2 23.8 25.2 24.8 24.1 25.1 26.3 26.4 27.6 26.2

Japanese yen 6.1 5 4.4 3.9 3.8 3.6 3.1 2.9 3.1 2.9 3.8

Pound sterling 2.8 2.7 2.8 2.8 3.4 3.6 4.4 4.7 4 4.3 4

Swiss franc 0.3 0.3 0.4 0.2 0.2 0.1 0.2 0.2 0.1 0.1 0.1

Other currencies 1.5 1.3 1.6 2 1.9 1.7 1.8 1.8 2.2 3.1 4.4

数据来源:IMF ANNUAL REPORT2011,Appendix Table 1.2

(2)全球外汇储备中欧元的地位

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元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71.1%(除2001年和2005年之外)一直下降到了2010年的61.5%,而欧元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却从2000年的18.3%(除2004、2005、2006年有微小下降之外)上升到2010年的26.2%(见表2)。

(3)国际债券市场中欧元的地位

欧元在所有金融市场中,对国际债券市场产生的影响和起的作用是最大的。欧洲大陆在欧元发行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发债历史,只不过各国的债券市场是割裂的。欧元诞生之前欧洲最大的德国债券市场仅是美国债券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一,且欧洲各国对外发行的债券也大都以美元计价。但是,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01年,国际债券的未偿付余额已经占到全部债券的31.9%,同期美国为51.4%,可以说欧元诞生之后,一开始便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债券交易货币。随后到04年,大家逐渐从心理上接受欧元之后,以欧元为面额的债券发行快速增长,欧元所占份额赶上并超过美国的36.9%一度跃升到46.8%,2007年这种趋势继续,以欧元为面额的债券所占份额继续提升,占到了48.9%,而以美元为面额的债券所占份额却继续呈下跌趋势,降至34.9%,虽然在10年欧元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美元的份额,可以说,欧元当之无愧成为了国际债券市场上的最重要的标价货币。

表3 国际债券的未偿付余额 单位:万亿美元,%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数量 份额

欧元 1.12 27.3 2.3 31.9 6.21 46.8 10.54 48.9 11.8 46

美元 1.96 46.9 3.7 51.4 4.9 36.9 7.53 34.9 9.72 37.9

总额 4.18 100 7.2 100 13.27 100 21.56 100 25.67 100

资料来源:Statistical Annex,BIS

(4)国际汇率体系中的欧元的地位

国际汇率体系变革主要表现在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变化,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变化是研究欧元对国际汇率体系影响的重点。欧元诞生之后,欧元区外有54个国家不同程度的将本国的汇率体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欧元挂钩,其中有35个国家的唯一基准货币或者锚定货币是欧元。除此之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把欧元规定为法定货币。

长期以来,美元都在国际上占据着霸权地位,使美国有恃无恐的滥发美元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并用美元的不断贬值来掠夺全世界。欧元的诞生,使其成为了制衡美元的有效手段。坚挺而稳定的欧元在一定的货币金融领域上牵制了美元,挑战了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这样也就迫使美国货币当局更为严格的执行稳定美元的政策。欧元与美元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牵制,使得整个国际汇率体系愈加趋于稳定。

4、结论

以上几个方面都表明了现在的欧元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次强货币,将来随着欧元区各方面整合速度的加快和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其国际地位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因为欧元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欧元区强大的经济贸易实力等。

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欧元和美元在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还有国际货币的历史惯性(货币地位的变化往往要迟于经济地位的变化),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的影响不可小觑,所以近期来看,欧元想和美元平分秋色将难上加难,那么也必然是替代不了美元的.

然而由于既作为国家货币又作为最主要官方储备货币的美元同样无法摆脱“特里芬难题”的困扰,这个与货币所在国经济实力无关的货币自身规律决定了未来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随着欧元区货币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消除,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欧元逐渐赶超美元也不是不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欧元与美元间的竞争并不是一个要拼个你死我活的决战,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欧元不可能取美元而代之,因此二者间竞争将导致的最大可能性是走向合作)。

欧元与美元在近期必将共存,但从长远来看,欧元将有可能取美元而代之。

参考文献:

[1]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2]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3]Statistical Annex, BIS Quarterly Review.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