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发展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当代艺术;科技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创新

每一次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都大力推动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科技发展带来了人类各领域的变革,艺术领域也不例外。虽然艺术形式的创新在艺术史中一直存在,但重要的科技革命带来的艺术形式的创新尤为强烈,极大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形式。思考这种已经发生的转变,并对科学形而上学之下的艺术形式进行思考,厘清几十年来在科技浪潮影响下的艺术观念,以及技法领域已然发生的变化,并延续这种变化的趋势,我们就可以对21世纪的艺术发展趋势做出预判。科技发展对21世纪艺术创作的影响,不仅仅涉及可见的创作技法、创作材料以及媒介,同样也涉及到对艺术观念本身的改变。可以说,这种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发展时期相媲美。谈论科技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就必须深入艺术的两端——对艺术家与艺术受众进行研究。艺术由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解两大部分构成,这是由艺术本质决定的,因此研究也应由科技发展对这两部分的影响展开。可以说,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解、艺术家与艺术受众这两对概念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一、艺术家与艺术创作

技术是艺术家呈现作品除了材料和想法之外的必要条件,艺术家作为社会个体,在当代享受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创作便利。艺术家勇于尝试结合与探索,早已不满足于绘画、摄影、装置、影像、行为等单一作品形式,出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样化形式。在制作过程中,作品的技术和材料方面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得到快速有效解决。艺术家好的想法和创意不再苦于没有途径实现,很多艺术家主动利用科技手段帮助自己完成作品创作。如荷兰艺术家博纳特•斯米蒂斯(BerndnautSmildeas)使用一台烟雾发生器,加上一些水汽和强烈的放电来制造位于室内的雷暴云团。每一朵云存在一段短暂的时间后就会消散,作品现场拍下的照片就是它们的档案,是它们曾经存在过却被人们错过的唯一证明(图1)。斯米蒂斯想借此来表达生命的转瞬即逝。目前,这件作品已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展出,获得众多关注。又如2014年底,英国艺术家乔恩迪•赫维茨(JontyHurwitz)利用突破性的3D打印技术,用10个月时间设计、雕刻,最终创造出一系列大小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宽度一半的纳米微雕人像(图2)。在用于检查癌细胞的超清医学显微镜下,这些人像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再如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Howe)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作品(图3),采用物理原理,以跨领域的创作方式,透过机械构造使作品可以通过微风的吹动自行运动。这类作品除了表现动态的美感外,还融合光影、音乐等,把绘画与雕塑原来的表现形式彻底颠覆,给人以不可思议的美学感受。他的雕塑大多由不锈钢焊接而成,也会用到玻璃纤维和镜面,偶尔还用到木材。这些原本很重的精巧机械物件,与周围自然环境中的风与光互动,如活物般优雅而轻盈地翻涌。

二、艺术受众与艺术理解

理论上说,艺术品的意义是由艺术家的创作及人们不断的阐释共同构成的。艺术家并不拥有对艺术品意义的绝对解释权,艺术品的意义更多是在后世阐释中不断完善,并且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过程。艺术品意义的获得离不开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的万物互联,将极大地影响对艺术品意义的阐释。互联网正在给广大普通民众的审美和想象赋予真实的骨骼,使个人的意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而获得他人的回应。这种回应是真实、可经验证的,因而使得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在相互认同的中构成共同体。信息的快速全面交互,作为一种非新生事物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多种学科共同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人类生活日新月异。在加速度发展模式下,这种改变每天都在发生。科技发展带来具体生活的改变必然引发人类社会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可以说,由于科学技术的冲击,普通民众意识的实体化使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社会中,艺术品意义的阐释仅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事,与民众无关。但是在21世纪万物互联的时代,艺术品的传播不可能无视互联网,这也就使实体化的民众意识将对艺术的意义,乃至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来自民众的阐释获得了真切的地位。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在试图进入民众的视野。在艺术市场的中介下,民众阐释所形成的舆论经常左右市场对艺术品的认知。与此同时,在传统观念中孑然一身的艺术家,同样不能再保持自身的边缘性,这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影响。德国柏林艺术家阿拉姆•巴索(AramBartholl)的艺术项目“秘密信箱”(DeadDrop)是一些被嵌在墙里的U盘(图4)。“DeadDrop”本意指的是间谍秘密交换情报或物品的地方,在这个项目里就是指这些街头隐秘的USB接口。2010年10月,阿拉姆•巴索在纽约5个地方分别嵌入了一个U盘,里面放了一个Readme.txt的文件,用以解释项目的运作方式。来来往往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任意上传或下载内容。艺术家想以此在公共场合营造一个匿名的线下文件共享平台,他鼓励人们借用这些U盘分享自己的作品,也鼓励人们也在附近社区安装自己的“DeadDrop”U盘,甚至为此做了教程短片。全球已经有1401个U盘被放置在墙里、楼梯里、电话亭里,甚至在巴黎艺术桥的锁上等各种奇思妙想的地方。多达8945G的文件通过这一项目在全球共享,内容五花八门,而U盘和文件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阿拉姆•巴索说:“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讨网上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交汇,探寻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现在整个世界都是相连的,至少通过脸书(Facebook)和社交网络相连。我想将这些离不开互联网的事物,转化为现实中可触碰的一部分。想想看,当你把电脑某栋建筑的USB接口时,这台电脑就跟这栋建筑,甚至是这座城市相连了。我很喜欢这个将数据嵌入墙里的想法。这颠覆了便携式存储设备的概念,好像一下子把整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U盘。当然,人们也会往‘秘密信箱’U盘里上传或病毒,公共场合的开放无遮挡会增加这些风险。所以,在接入这些USB接口前,你要先做好心理准备,要保护好你的电脑。项目运作4年多,覆盖的城市从英国伦敦到越南河内,甚至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这个项目像波浪一样一次次变得受欢迎,这让我感到惊喜,我从没想过会得到这么多关注。”这一艺术项目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首先,每一位把自己电脑与嵌在墙里未知U盘连接的人,事先都会想到也许自己的电脑会由此被病毒侵犯,或者会因一些陌生人分享的文件而造成不适。这种风险提示人们,信息化时代固然便利,但事物都是具(接第54页)有两面性的,不能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忘记弊端的存在。其次,连接虽有风险,但依然还有那么多人受好奇心的驱使,愿意承担风险参与这一项目,并且由于U盘是固定在墙里的,参与者必须抱着自己的电脑或移动终端,以不那么舒服的方式与U盘进行连接,这与当今信息交互的异常便利形成一种对立。再次,由于当代大众生活中信息的充斥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人类世界越发扁平化、碎片化,任何有思想、有行动力的普通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艺术活动并分享。人们的自发参与,打破了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的界限,也使艺术以前所未有的新形式被传播和推广。不管是参与者还是非参与者,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不一样的意味。艺术不再只是艺术家或者少数精英阶层才可参与的活动,这便是艺术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结合所展示的变革的力量。我国艺术家的作品《地书》(图5)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作品,它是自2003年起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包括版画、字库软件、动画、装置等,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妙趣横生的语言系统。经过7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重来,终于将最初的灵感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地书》系列的创作始于航班上的安全说明书,他从1999年开始直到2003年,搜集上百张类似的说明书,后来搜集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学、化学、物理、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它是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使用者将英文或中文句子输入,字库会即刻将文字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说:“20多年前我做了一本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谁都能读懂的地书。这两者截然不同,却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醒;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这是一个文字乌托邦,不论你是否受过教育,不论你讲哪种语言,只要有生活经验的人都能阅读。”在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的确,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在当今时代日常生活的感受中提取出灵感,创作出由此时代而生发、又深刻反映时代的作品,并与受众有着深深联系。艺术并没有所谓它“应该”是的样子或者是永远高高在上的样子,艺术在当今时代是没有门槛的全新创造,是不断由当下人类从当下时代中汲取灵感的全新创造。由此,以往的“受众”变为参与者,艺术创作由于同期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形式。

结语

篇2

关键词:文艺复兴科技

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导致了社会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就科技领域而言,这一历史时期被公认为“科学革命时代”。科技何以能成为文艺复兴的一大主流?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大环境外(如科技与宗教的分离、人本的回归、社会政策的支持等),科技发展自身的特点也是使科技能发生革命性进步的重要原因。

一、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双赢

文艺复兴时期,不管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6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相对更加突出。也正因为基础科学的优先发展,才能给应用技术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论。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也即科学革命的时期,科学与技术的融汇更加紧密。

哥白尼发动的天文学革命,给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带来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论。哥白尼以三角学为数学基础,对太阳、地球、月亮等太阳系的各个天体进行了重新安排,建立了“日心―地动说”。这一学说,不仅在数学上重新构造了比“地球中心说”更简单的太阳系,更重要的革命意义还在于,它使科学成了一种完全理性的构造,第一次打破了“人类中心论”的藩篱。它告诉人们,人类有能力超越感性的任何局限性,构造一种基于纯理性的知识体系。就是说,理性思维有能力使人类在科学的理论建设中超越自我,站在地球之外去构造一个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宇宙体系。

在新宇宙观的指导下,在人本主义的感召下,在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精神的激励下,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当基础科学在16世纪蓬勃兴旺时,基础科学也开始成为技术进步的指导思想。同样,技术的进步,无疑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前进。比如,机械钟的发明和使用,需要解决机械上和计算上的问题,因而对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远洋航行还需要天文知识和地理知识,从而推动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研究等等。同时,这一时期,技术愈向前发展,它对社会的贡献率愈大,这种贡献也愈为当时社会所注目。技术成就的社会认可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技术发明创造活动中,结果在有些城市,几乎每天都有新发明出现。“技术”这个词语也于1615年正式成为英语词汇。

二、模仿与创新并存

在科技发展中,模仿与创新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互相指引、互相累加、互相进化。跟进模仿、率先模仿、持续的改良、集合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科技发展也具有这一特点。不过,在文艺复兴初期,西欧科技发展以吸收、模仿为主,中、后期则从模仿过度到以创新为主。

文艺复兴初期,西欧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一些古老文明(如中国、阿拉伯、拜占庭),并不占优势。因此,这一时期,西欧科技发展主要是一种吸收性的模仿,继承传统和借鉴国外。在继承传统方面,主要是重新翻译、编写、编印古代科学文献,包括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著作。在借鉴国外方面,西欧人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技术,并使其成为大航海时代西欧航船的主要推进装置。西欧人还接受了阿拉伯人传播的中国的先进技术,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在技术上落后的状态。同时,欧洲人对这些发明并不只是简单地接受和模仿,而是在接受的基础上再思考、再创造,并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这些技术文明跃升至最先进的水准,扩展到最广泛的范围,其历史作用也大大超越了这些文明的发源地。

到文艺复兴中、后期,随着新的科学方法论和实验方法的确立,以及社会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鼓励,西欧科技活动的模式也从吸收模仿转变为以创造为主。发明家们创造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例如:齿轮的发明和使用,被认为是16、17世纪里极为引人注目的技术进步。它的作用在于用机械传输动能取代了依靠器械重力或人畜体力产生和传输动能;曲柄连杆的出现,给定了以后机械发展的方向,使作用力的方向得以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类扩大自然视界,使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等等。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互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社会的需求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前进。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面临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当时社会大众对新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了科学技术创造的需求前提。这种追求也使科学技术进步不再偏离社会需要的轨道,减少那些仅凭个人兴趣所致的无谓劳动造成的物力和智力资源浪费,从而集中于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激发了大众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也使科学技术成果更加丰富化、多样化。例如:

1、机械钟的问世与应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活动的进行,人们的劳动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活动增多,白昼和夜晚的界限以及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人们需要对时间有更精确的利用和把握。因此需要有精确的计时工具来为人类服务,机械钟便应运而生。

2、流行病刺激了医学的发展。14世纪,以黑死病为代表的流行性疾病曾经肆虐整个欧洲。在黑死病大爆发的1348年至1352年的五年间,欧洲因此而丧生的病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二分之一。流行病的爆发和惨烈的局面,使得欧洲的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力走到了一起,共同支持医学科学家开展对卫生、疾病、生理、药物、人体解剖的精细研究。

篇3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法规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1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推动乡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乡域经济同人口、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乡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是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推动乡林业产业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2 新农村建设方面

对于林业覆盖率较大的乡镇而言,林农对林业的依赖性较高,是林农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注重林业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发展乡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仅起到了绿化和美化乡镇环境的作用,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弘扬生态文明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处于独特地位。

1.3 构建和谐社会方面

大力发展乡林业产业,逐渐推进林业资源培育速度,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能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合理有效开发林业资源,加快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乡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居住环境。因此,科学发展乡林业产业,能够使农村的生产发展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2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第2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3章“森林保护”和第4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3 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3.1 确立林业立法思路

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应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它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3.2 立法原则的创新

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3.3 改进执法措施

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4 加强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

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3.5 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

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有先例和经验可循。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3.6 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工艺;碑刻;雕刻艺术;刻工;技艺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碑刻之刻工的形成与演变碑刻的功能主要是具有纪念性,意在流传久远,那么对刻工的要求也非常之重视,尤其是一些名家的书写必须通过精湛的刻工来移刻到碑石上,可见刻工对碑刻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刻工通过利用自己的刻制技巧,再现了笔划字形和图画形象;另一方面,传达了笔墨的神韵,使书法艺术从纸上转移到石上而流传久远。随着碑刻的盛行,对刻工的要求也随之越为讲究,盛唐时期的刻工卫灵鹤曾是一名有名的精湛刻工,这些有名的刻工往往被专门远道聘请。据记载:盛唐名臣张说去世之后,由唐玄宗为其撰碑文,书法家梁升卿为其书写,著名刻工卫灵鹤为其在碑刻上刻文。卫灵鹤时任~州三川县丞,三川县在今陕西富县,而张说墓则在东都洛阳附近,由此可见,卫灵鹤是被远聘去给张说墓刻碑文的①。汉代开始,官府中即形成了专设的机构雇用专门的刻工②,这些专属刻工往往从民间精湛的刻工中挑选出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二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记载:“‘台遣画匠高’、‘台遣石匠田平城’、‘台遣材匠像万’等。”③这说明当时刻工是隶属于尚书大行台即官署刻工。宋代以前一些好的书法家一般都自己亲自镌刻碑文,比如曹魏大书法家钟繇,④东晋书法家戴逵,唐代的李邕都喜自己刊刻。此时,有名的刻工开始受到重视,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的碑刻,多出自镌刻名家万文韶之手。⑤晚唐柳公权所写的碑铭,大多是邵建初、邵建和兄弟所刻。宋之后则形成了专门的刻工,尤其是一些书法名家一般都蓄养几位专门的刻工来镌刻碑文。如元代的赵孟\以著名刻工茅绍之专为其峻刻,赵孟\所书碑铭只有茅绍之能够刻出其俊俏、超逸的神韵。⑥此外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有自己专门的刻工。这些精湛的刻工很多都精通书法,尤其到了唐代,刻工中精通书法者比比皆是,如著名刻工屈贲⑦、孙汉章⑧、韩师复⑨等。到了宋代,随着刻工与文人往来的密切,刻工们也逐渐受文人影响而富有文化素养,他们往往在精于刻石的同时,亦喜好书法,如著名刊刻家常安民⑩、李仲宁等。元明时期的刻工茅绍之、章氏家族的章简甫、章藻父子等都精通书法。一直到近代刻工者对书法都有相当高的造诣,如近代江南最著名的刻工周容,他曾拜著名书法篆刻家吴昌硕为师学习书法B11。李月庭在镌刻秦树声所写墓志时,虚锋尽出,瘦硬挺拔,其拓本胜过墨迹,这也足见刻工的书法功底之深厚B12。

二、碑刻之刻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1.碑刻之刻工技艺的传承中国古代碑刻刻工技艺与其他工艺技术一样,沿袭父子相传,师傅带徒弟的世袭制度进行传承。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刻工分为官署刻工和民间刻工,他们对刻工的管理和技艺的传承往往存在差异。自唐代开始,刻工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民间刻工对刻石技艺往往以家族传承较为多见,从出土的碑刻实物看,有些亦为同一家族合刻而成,如乾宁二年(895)《汾阳修慈寺临坛讲律尼大德塔幢》,其刻工即为崔重忠、崔重宝、崔重资三兄弟所刻。自宋金之后,由多人合作镌刻而成,出自父子、兄弟等同一家族合刻的现象越来越流行,如金贞元元年(1153)《真定府定林禅院通法禅师塔碑》,刻工为常山段及其子段顺、段J、其女婿张显合刻而成。此外,师徒同刻的也较多,如大德六年(1302)于旺、刘津所刻《陈氏墓碑》,其自题“常氏门弟”,其师乃是古邾石匠作头常。B13从宋代开始,民间已出现了刻石作坊,如九江李仲宁庐山琢玉坊B14,又如宋元出现的“石匠提领”、“京兆等处采石提举”、“益都府石匠作头”、“前京兆府采石局提控”等;辽金出现的“燕京石匠提点”、“燕京通天门外供御石匠”等都是刻石作坊。这些作坊所揽业务一般在刻石中题署作坊名,如至元三十年(1293)赵诚所刻的《广禅候庙石祭几铭》,其题署“荥阳石佛店石匠B15刻石作坊。自清代乾隆开始大规模组织刻帖刻经活动,因此专业的刻石作坊越来越多,比较有影响的如“翰茂斋”、“炳文斋”、“文采斋”、“汤漱芳斋”等,而且刻石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作坊还设立了很多的分店,如清代著名的刻石作坊吴郡穆大展局总局设在上海,在南京亦设立了分号,作坊所揽业务除了刻石外,还刻书,如刻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91)《上海药业重修药庙碑》,其题署“吴郡穆大展局”。B16又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刻《昭代词选》,每卷卷末均镌刻“金陵穆大展刻字”。民间的这些刻石作坊往往实行家族世袭制度传承刻石技艺,如四明茅氏(茅文龙、茅化龙、茅仁卿、茅绍之、茅茂祖、茅士元。也有学者认为茅绍之即茅茂祖)、长洲章氏(章敬、章昶、章浩、章简甫、章草、章藻、章芝、章锷、章得第、章堪、章懋德、章臣等)、昆山唐氏(唐贤、唐廷辉、唐芸(汝芳)、唐曰宽、唐曰信、唐曰敏、唐曰恭、唐天祥、唐天祯、唐天祺)、武威安氏(安民、安敏、安延年等)、京兆安氏(安仁裕、安仁炸、安文璨、安文、安文晟等)、金陵袁氏(袁仲亨、袁仲才、袁居中、袁文雅、袁成等)、建安翁氏(翁镇、翁进文、翁博文等)、岳阳文氏(文惟一、文惟简、文居用、文居礼、文居道、文居安、文仲璋、文L、文}、文珠、文d、文恺、文孟周、文孟通、文艺等)、桂林龙氏(龙\、龙、龙渊、龙杓、龙云从、龙光等)等。家族式的刻工往往可以使刻石技艺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扩大祖业,刻工们往往精于祖传技艺,并进一步挖掘发展,这使得刻石技艺更加的精湛。官署刻石是由官府组织,并设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因此,官署刻石分工较细,有采石者,有刊刻者,有都镌者、提点镌造者等等。采石者负责采集石头,刊刻者一般为刻工,都镌者则是负责“察书”、“校镌”、“检核”、“视镌”等职责。这些不同分工人员的名字也往往出现在碑刻中,如在《房山石经题记》中刻有“工部侍郎、知涿州军州事吴克荷提点镌造”、“给事中、知涿州军州事刘湘提点书镌”、“右谏议大夫、知涿州军州事龚提点书镌”等。又如清顺治十三年(1656)《明忠烈邑侯萧公死节处碑》,题署“门人夏启升都镌”。此外,还设立了专门的主持立石者,如明天启元年《宗圣曾子像赞碑》,题署“嘉祥知县涂可成、世袭博士裔孙曾承业同镌”,又“明宗圣书院诗石刻”,题署“博士曾承业立石”。由专门的立碑者举行立碑仪式在清代颇为多见,这在《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碑文录》一书中记录的较多。从《石刻史料新编》中所提到的诸碑亦可见之。这些碑主要是指《天下一统碑》,“翰林博士曾毓谨记”;《颁发祭器碑》,“翰林博士曾毓敬镌”;《宗圣庙赞石刻》,“翰林博士曾毓立”;《宗圣庙林书院建置祭仪碑》,“翰林博士曾毓敬立”;《先贤祀典碑》,“翰林博士曾毓恭勒”;《崇祀历代帝王名臣碑》,“翰林博士曾毓刻石”;《一统舆地记石刻》,“翰林博士曾毓刻石”;《涌泉井石刻》,“翰林博士曾毓立”;《重修大学书院记碑》,“翰林博士曾毓恭勒”;《宗圣祀典记碑》,“翰林博士曾毓谨记”;《曾氏世系碑》,“翰林博士曾毓刻石”;《宗圣庙功德记碑》,“翰林博士曾毓谨记”;《宗圣庙祀事典礼记碑》,“翰林博士曾毓立”;《宗圣庙历代褒崇记碑》,“翰林博士曾毓立”;《宗圣祠石刻》,“翰林博士曾毓立”;《曾氏赡田记碑》,“翰林博士曾毓刻石”;《捐修宗圣庙林题名石刻》,“翰林博士曾毓立石”;《宗圣林庙诗文石刻》,“翰林博士曾毓刻石”;《曾氏家诫碑》,“翰林博士曾毓刻石”;《宗圣庙永免庙户丁差记碑》,“翰林博士曾毓立石”。 官署刻石制度的建立直接左右着刻石技艺的传承发展,官署刻工往往召集民间技艺精湛的刻工进行集中管理,并设立总管、同知、副总管等一级级进行管理,这就使得刻石技艺的传承受到限制。一方面,这些管理者亦有不精于刊刻者,而刻工要受其指挥,这在部分程度上约束了刻工技艺的发挥;另一方面,刻工带徒弟传承技艺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官署刻工要求刻工精湛,而刻工所带徒弟往往很少有机会进行主刀刊刻,这往往使徒弟很难对技艺进行传承。2.碑刻之刻工技艺的发展刻石印证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其技艺的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碑刻艺术在现代化的发展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方面,随着书法实用功能的弱化,人们对书法艺术逐渐淡忘,书法基础也逐渐萎缩,继承不足,碑刻作为以传统书法为基础的技艺更是被遗忘;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将碑刻艺术能够得以传承发展,通过充分利用旅游业的资源,大力建造以碑刻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如江苏省丹阳市的天地石刻园,其借助于齐梁故里的历史文化,将部分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南朝陵墓石刻,以及上至西汉、下至民国的历代石刻为平台,加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再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亚洲最大的石刻主题游园,从而形成集文化鉴赏与大众休闲为一体的国家4A级文化旅游风景区。又如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最具代表性的翰园碑林,占地百余亩,镶有三千七百多块碑刻。是一座融碑刻艺术和园林艺术于一体的现代园林景观。它依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对象分设中心碑廊、现代碑廊、宋代碑廊、历代帝王名臣碑廊、绘画碑廊、篆刻碑廊、硬笔书法碑廊、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碑廊、中年书法碑廊和国际友谊碑廊等。像这样的碑刻主题公园在全国还是为数不少的,如湖北鄂州莲花山碑林、黑龙江尚志市文化艺术碑林等,这说明碑刻艺术还在不断地被发展利用,既然在大量的建造碑刻园林,那么碑刻技艺无疑需要有人传承延续,如苗水彦便是全国较有名气的青年碑石雕刻家之一,其汲取大江南北刻石之精华,集书、画、刻于一身,作品出神入化,出类拔萃,鬼斧神工,独树一帜。

三、刻工技艺传承的意义

1.在书迹的流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刻工与书法家一样在书迹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刻工与书家的区别在于二者使用的载体不同,刻工是使用刀在碑石上进行创作,而书家则是使用笔在纸上进行书写。正是二者使用的载体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书迹特点,刻工所刻坚硬挺拔,书者所写具有柔软的笔锋。字体和书体的演变不仅与书法家有着紧密的关联,与刻工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碑别字即是刻工在镌刻的过程中为了刊刻运笔的方便以及镌刻字体在结构上的平衡和美观而形成的,刻工在镌刻中往往化繁为简,变曲为直。

2.记录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历史碑刻之刻工技艺得以传承可以对文献资料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碑刻上记录的内容非常之广,墓葬、纪功、盟约、习俗、指示、交通、图腾、信仰、谱系、天文等等,无所不有。但不管它涵盖何种内容,都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以无形的语言和有形的符号两大系统来记录古代文化的发展历史。即使是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电脑储存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抵不上碑刻文字资料的优越。碑刻记录信息除了对刻工技艺的要求之外,刊刻好的信息完全可以进行几千年,甚至永久的保存,而电脑往往也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也会存在信息丢失的可能。

3.对中国文字起到很好的保存作用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碑刻将中国文字刊刻于石碑上记录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使我们了解到各种字体的变化差异,如从碑刻上的“魏碑”可以看出其鲜明的个性,笔划之斩截强硬,结构之刚正方直,而“唐楷”则融合了隶书的感觉,其间字体架构变化之妙,字体以险峻而体态优美著称。通过碑刻还创造了很多的碑别字,为了在石头上运刀的方便,有些也是追求字体结构的平衡和美观,一些刻工有意将文字加以变化,由曲变直,由繁化简,如将“辶”简化为“L”。刻工技艺得以传承可以更好的将这些加以文字保存并创造一些新的字体。

四、结语碑刻艺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碑刻不仅具有艺术性,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更多的其实用价值,即记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相应的文化和科学价值。但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碑刻技艺随着书法艺术的退化而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其前景令人担忧。碑刻之刻工技艺如其他工艺美术之工艺一样,其工序复杂,除了石头材质要求精致外,更多的是对书丹和刻工技法的要求。刻刀锋利、刻工博学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刻工技艺讲究精巧雅致、要求碑刻制作与原作惟妙惟肖,碑刻技艺传承主要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授,由于史料记载缺乏,碑石上对刻工题署的也相对较少,刻工技艺逐渐面临失传,甚至处于濒危状况。我们要充分认识和保护碑刻传统技艺,将之充分与园林景观规划相融合,从而推动碑刻艺术的创新发展。(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 李献奇《唐张说墓志考释》,《文物》,2000年第10期。

② 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又见刘修桥《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版。

④ 同②,第5页。

⑤ 曾毅公《石刻考工录・自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⑥ 同②,第34页。

⑦ 《张惟及妻王氏合y墓志》之撰、书、刻三项,出自屈贲一人之手。拓本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8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92页。

⑧ 《李惟书墓志》,拓本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⑨ 《唐监察御史华公妻张夫人墓志》,拓本见《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4册,第42页。

⑩ 《邵氏闻见录》卷十六云:“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多收隋、唐铭志墨本,亦能撰。”参见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6页。

B11 周容(1882-1951),字梅谷,冯兰瑞《厚德彭寿的谢孝思先生――敬贺恩师一三华诞》,《文汇报》,2007年10月6日,第7版。

B12 同②,第35页。

B13 常v、常是同辈兄弟,为山东邹县常氏,此碑拓本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页。

B14 “琢玉坊”是以刊刻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迹而闻名于士大夫之间,“琢玉坊”是黄庭坚所题写,以著名刻工李仲宁为首,其技艺精湛,所刻碑石甚多,有署名李仲宁的,也有署名“琢玉坊”的。如1970年江西南丰县出土的元丰七年(1084)《中书舍人曾巩墓志铭》,署“浔阳李仲宁、仲宪刻”。又如1972年江西彭泽县出土的元v五年(1090)《刘元周妻易氏墓志铭》,题署“浔阳李仲宁刻”。见陈柏泉编《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2页,第55-57页。又如蔡宏于绍兴六年(1136)刻《狄梁公碑》,题署“庐山琢玉坊”。见《石刻考工录》,第68页。

篇5

【关键词】发展,思路,中医科,医院,综合,浅谈,

若说国家法规政策起到宏观调控作用,那么医院的重视支持就发挥微观实施功能,不可或缺,不仅要从政策上支持,更重要的是从人力、物力上支持,一般综合性医院的领导大都是学西医的,对中医不甚了解,对其发展特点不熟悉,故中医药工作者首先要让其了解中医,看到中医药的优势,熟悉中医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支持,制定有中医特色建设管理办法,医院每年有中医药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以促进和保障中医药特色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强专科建设,增强中医药创新能力。自2005年以来,本院领导对中医科发展给予了足够重视,从人才引进、设备购入、科室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制订了中医科发展规划,并已实施,目前从单一中医科已发展为拥有中医老年病科、中医风湿免疫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软伤科,编制床位100张的中医分院,极大的提升了综合医院中医的学术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是核心

综合医院大都科室建设齐全,中医好像就在夹缝中生存。为了生存,什么病种都收治,一些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或是遭到其他科室的冷眼相对、冷嘲热讽,或是遭到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抱怨,所以中医药工作者要发挥中医的优势特点,才能立足,才能发展,比如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上,中医优势明显;在多数疼痛性疾病上,中医可立竿见影;在老年性疾病中,中医效果显著。诸如此类,中医的特点突出,发挥优势,疗效显著,才能不断壮大。本科就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把体现特色放在首位,故成立中医老年病科、中医风湿免疫科、中医软伤科、中医皮肤病科。在挖掘和继承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通过学术、技术、理论创新,积极开展对中医药临床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学术理论研究,使专科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

4 注重人才持续发展是关键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的立足之本,兴业之源,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的人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无疑是一个行业兴盛的最重要的资本。首先要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一个学科的发展,学科带头人至关重要,不仅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有全局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特点,更重要的是对专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并全心的投入到事业的发展中去,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其次要加强青年人的培养,态度决定一切,让其树立信心,决心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使其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临证技能以及现代化医学知识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再者加强科室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年轻人不断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使医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利用综合医院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及雄厚的设备优势,发挥中医特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中医诊治领域,积极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承办各类学术活动,扩大中医学在医院和社会上的影响力,提升中医在综合医院的学术地位。2005年以来,本科共开展新技术、新项2项,撰写学术论文近20篇,举办I类继续教育项目1项,Ⅱ类1项。

篇6

【关键词】 药剂科;管理

药剂科是医院的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医院药品的供应并负责调剂、配制制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监督检查药品质量,因而工作性质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 又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药品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药剂科必须从单纯的药品供应保障向药学服务的综合性多学科方向发展 。本文将对药剂科在新形势下的战略地位及如何加强其管理及自身发展进行简要论述。

1 新形势下药剂科的战略地位

1.1 药品管理法赋予了药剂科重要的职责 《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赋予了药剂科以下重要职责:①要认真贯彻药品法规,根据医院临床与科研、教学需要购、销合格药品、把好质量关;②开发、研制新的制剂,加强制剂室建设;③承担新药临床研究,参加药品评价;④考察所用药品的质量、疗效积极开展药检工作,建立和健全药品监控和质量检查制度,防止不合格药品用于患者,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⑤ 严格特殊药品的供应与管理,防止滥用与流失;⑥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如血药浓度监测,与医师合作进行合理用药探讨,推广用药个体化,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等;⑦协助医师处理药物中毒急救工作,通过对毒物的分析,加速诊断和合理选用药物,或为中毒急救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⑧严格审核、评估、调配处方,认真执行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等。因此,药剂科已由生产、供应、调配、管理型逐步扩展到药学研究、教学训练、药品质控、药品监督、情报信息、合理用药等多方位管理职能,并成为医院药政管理的职能机构。

1.2 医院的转型要求药剂科有新的发展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外资以及民营医院的产生,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并因而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转型。作为医院重要职能部门的药剂科也必须顺应医院的发展要求,而不断调整和改善,否则的话,将阻碍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药剂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主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活动,开展合理用药咨询,在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药学保健服务中,谋求自身发展;药剂科的服务模式也应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以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药学服务为宗旨”的模式;同时药剂科还应加强科学管理,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引入竟争机制,推行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科主任和全科骨干要向技术经济管理型过度,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加强药剂科质量管理的建议

如前述,药剂科在医院的发展中已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药剂科科学规范的管理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以下将就如何管理好药剂科提几点建议。

2.1 重视药品质量 提供好质量的药品是药剂科最基本的职责,因此药剂科应把对药品质量的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对药品质量的把关包括采购、验收和保管这些过程。医院在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药品采购监督委员会、药品遴选专家和药事委员会,对临床使用的药品从集中招标网上,以公开、公平、公正、诚信交易的原则,既要考虑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又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质优价廉的品种并选择有实力诚信、证照齐全的经销商,同时应与经销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明确经销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药品入库时,还要对购进的药品进行质检验收,严把药品入库检验关。需检查药品的合格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药品外包装、批准文号、批号、有效期、注册商标、外观等,对没有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的药品及质量有疑问的药品,坚决不入库。已经入库的药品,要加强库房管理,为药品提供良好的库房储存条件,保证库房的温度、湿度、通风性能达标。要配置防潮、防火及冷冻设施,保障各种药品有与之相适应的储存环境,以保持质量稳定,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品和的使用及储存应符合《品和管理条例》的要求。

2.2 开展药品的电子化管理 药品的电子化管理是实现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实现药品的电子化管理,可以合理、全面、准确地以药品编码体系为基础,记录药品从入库到出库到各药房及各个科室的整个药品流通中各个环节所发生的事件,随时提供药库的库存、药品流向和消耗的全面管理,能根据现有库存,药品效期情况,提供采购计划或应暂停采购的信息。目前的多数药库管理系统还能提供全面的药品会计功能,包括药品采购申请、药品出入库、药库盘点、药品调拨、药库药品进销存账管理、药品报损出库以及药品调价预处理、有效期示警等。药品采用电子化管理,比以往的人工管理效率高很多,因此每个医院的药剂科均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2.3 开展临床药学研究 临床药学是近年来医、药结合的新兴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药师深入临床与医师密切合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协助临床医师选药与合理用药,维护患者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院的发展,医院药剂科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管理药品的部门,药剂科还应该引进并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开展广泛的临床药学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就目前而言,应着重开展的临床药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研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最大危害就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而新药开发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过多的耐药性细菌产生又会使人们重新面对病原微生物束手无策,传染性疾病再次会在人类病因谱中名列榜首。因此,药学人员应监测本院各科室抗生素使用率、使用种类、抗生素联用以及病原体送检等情况,根据监测的情况分析本医院抗生素应用是否合理,并及时向临床医生通报。②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的给药方案与给药剂量是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用量不足便达不到治疗目的,而长期盲目用药不但会造成药品浪费而且会造成中毒。尤其是一些神经精神系统方面的药物,如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等,安全剂量范围窄,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差别又较大,医师仅凭经验以常规剂量用药难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有必要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保证用药安全、合理、有效。而今后开展血药浓度监测的药品范围也应进一步加大,实现用药的个体化;③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不仅要治好疾病,而且要防止可能或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首先必须对某药可能发生的ADR谱有明确的认识。药品使用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临床药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药剂科要结合临床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力求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应认真贯彻和执行该办法,并及时上报和分析监测数据。

2.4 重视窗口服务 当今医院之间面临的竞争不仅是医院技术的竞争,也是服务水平和服务特色的竞争。药剂科作为一个提供窗口服务的科室,应该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窗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药剂人员应规范服务语言,讲究服务的艺术性,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语速,要让患者感到亲切柔和及心情舒畅。目前,在广大人群中已经形成了“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房”的局面,为适应这一已形成的形势,药剂科应成立咨询台,由执业药师负责接受患者的咨询,这样,患者可以直接从药房购买到一些自己需要的非处方药,以减少患者挂号、开处方排队等现象,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结语

伴随着社会进步,医药卫生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医院的药剂科也必须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一体化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药剂科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在科学规范管理好药品的同时,更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潘廷玉.计算机网络在我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l0):104.106.

2 刘卫卫,王爽,王小虹.我国医院药剂科发展方向.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2):1695.

篇7

关键词:新疆;可续续旅游;战略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可持续发观念已经迅速普及到全球领域及各行各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许多种,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产生不同的认识,给予不同的定义。但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的应用,它注重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认可的、唯一的可持续旅游的实现方法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偏重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持续旅游也引起许多学者与旅游者的关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为保护本地旅游资源并提高收益而大力支持可持续旅游业替代传统旅游发展模式。 

一、新疆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优势 

(一) 新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环境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八个国家接壤,接壤边界约5 600公里。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域幅员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远离海洋的干旱环境塑造了许多世界罕见的奇特景观。新疆有沙漠、高山、冰川、草原、河流,还有生长在不同环境的植物与生存在不同地域的野生动物。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六大类型旅游资源新疆都齐备,并在68种基本类型中拥有56种,占全国实体旅游资源数量的83%。其中,国家特批的动植物保护区有29个。因此新疆被国内外旅客誉为“天然博物馆”。这些特有的自然景观构成了新疆的旅游资源体系。 

新疆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新疆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着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满族等13个主体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族习俗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在天山的南北分布着许多岩画、草原石人、历史文化名人的墓穴、烽火台等历史文化景点。 

除此之外,新疆现有的22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在1998—2007年间先后荣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称。它们各具特色,例如:库尔勒市—梨城、吐鲁番市—葡萄之园、乌鲁木齐—亚心之都、喀什市—维吾尔故乡、哈密市—哈密瓜之乡、克拉玛依—两游之城(石油与旅游)、阿勒泰市—黄金宝石之都、伊宁市—花城、阿克苏市—20世纪60年代的小上海、博乐市—草原春城、昌吉市—乌鲁木齐的卫星城、阜康市—新疆的形象与旅游的代表作。这13座城市如同13个辉眼明珠闪烁着魔力,得到中外旅客的认可、引领者新疆旅游业的腾飞发展。 

(二)政府对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为新疆带来了许多发展旅游的优惠措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新疆旅游业已经准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配套设施等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六大要素齐备的综合产业体系,能够为今后发展可持续旅游提供条件。近几年来,当地旅游局为了提高旅游业的地位,牢固树立“以保护家园为最终目的,发展可持续旅游”的理念,进行了“一卡通”、“旅游绿色通道”、“新疆人游新疆”等好政策来帮助新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三)社会的关注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变化。“出去旅游”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大大促进了旅客的数量。对于新疆来说国际市场上是客源市场的主体。2009年全疆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5.5万人次,同比下降2.8%,创汇1.37亿美元、同比增长0.63%;接待国内旅游者2 0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6.7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4.4%和10.7%。在充分考虑新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治区旅游局制定了2010年旅游发展目标,接待入境旅游者50万人次,同比增长40%,旅游创汇1.93亿美元,同比增长40%;接待国内旅游者2 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国内旅游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24.5%[1]。新疆旅游客源的扩大为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 新疆发展可持续旅游业的意义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也不危害后代人的利益。这对像新疆这样的地处内陆又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地区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新疆的旅游最初是以自然资源为源头,以水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吸引力。人文资源与自然环境脱节,自然环境与古代人工建筑只是某些主要生态因素简单组成的产物,所处环境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不完整。新疆旅游资源的这种“天性”和“不完整”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所在。

(一)发展可持续旅游有助于新疆实施扶贫战略 

《中国问题探究》中显示,新疆的贫困县有25个,多数位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2]。而消除贫困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对于广大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即使是生态旅游也会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多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对旅游资源采用的是“掠夺式”的开发,使得旅游活动范围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新疆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新疆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保留民族历史文化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着47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及文化艺术,如享誉中外的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姑娘追”、“黑骏马舞”、克尔克孜族的名诗“玛纳斯”等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但由于被忽视,出现了“民族文化的淡化”、“失去本质” 等现象。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留好这些宝贵的民族遗产。 

篇8

一、重形式轻内涵的总体质态,销蚀了教师的职业精神

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仍然停留在形式化、走过场的状态。在管理上,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不少严格的规章制度,固定了时间地点,甚至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检查。但是管理的重点却是停留在集体备课是否开展、相关人员是否到齐等外在形式的层面,对教师是否积极参与,研讨是否有效等核心问题关注不够,或是好的办法不多。

在内容上,教师们虽然按时围坐在一起,也煞有介事地议论纷纷,可是内容空泛,缺乏中心话题,研讨力量分散,不能聚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许多时候都是一人主讲,其余人心不在焉地聆听,教师个体事前没有研讨准备,发言空泛,没有针对性,有时甚至是海阔天空地胡侃漫谈。在问题研讨和评课时,到处弥漫的是言不由衷的溢美之词和曲意奉承的随声附和,很少能看到讲真话、说不足的场面,更别指望有直率的批评和针锋相对的争论。

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集体备课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严重地销蚀了教师的职业精神,导致教师的执着认真、合作分享、乐于求真的职业精神明显缺乏。试想连教师都缺乏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合作分享的团队意识、坚持真理的求真精神,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求真的意识和能力呢?

二、重统一轻差异的管理定位,阻碍了教学个性的张扬

从环境上看,学校主要是由多个年级和班级组成的,这种“蛋箱式学校”细胞型结构模式,意味着教师必须私下与困难和焦虑作斗争,在脱离同事的环境中独立度过自己的多数时间。从工作的性质看,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教师必须在熟悉每个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公用的模式可以包打天下。从教师工作的场所看,课堂应该是师生即兴表演的舞台,许多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即时的生成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机智,而从目前的集体备课来看,教师获得更多的是教案而不是教学机智。再者,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他们在人格上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在学术上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长,有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也正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可替代性的体现,是课堂生活的精彩所在。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获益就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师职业的生命张力就越强。而目前盛行的集体备课,追求的更多是统一性,学进度、学目标、学设计、学流程、统一训练内容,这样的制度本质上恰恰是对教师专业自、独立思考与工作、自我实现和个性化实践的否定。

三、重拿来轻原创的观念导向,抑制了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9

关键词:耒阳;现代农业科技园;环境条件;意义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03-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选择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集中配置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设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运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密集区域,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种植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已经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扶助资金[2]。

1 耒阳历史人文

耒阳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是湖南省衡阳市所辖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2656km2,总人口130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3万多人,辖一个正处级开发区,34个乡镇办事处。耒阳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神农创耒”的美丽传说;是世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是湖南省最大的县级能源基地,俗有“油茶之乡”、“楠竹之乡”、“能源之乡”、“汉白玉之乡”等诸多美誉。早在2007年,新上任的耒阳市委书记袁延文就说过:“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光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2009年3月,耒阳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有专家称400m以上的煤矿仅仅只够挖15年,耒阳经济结构转型已迫在眉睫。

2 耒阳地理环境条件

耒阳南邻广东,是湖南省经济战略重点“五区一廊”的南大门[3],是内陆地区主动承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舂陵江四季通航,京珠高速、107国道、武广高铁贯穿全境,水陆空交通俱全,到广州、武汉、南昌、桂林等地均在五小时内可以到达,全面融入“中南五小时经济圈”。

耒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最低温5.8℃,月平均最高温30℃;日照时间1680h左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水量1337mm,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3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地理位置

耒阳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园区)地处耒阳蔡子池办事处所辖的七岭、大金、上岭和大唐等村,总体规划面积1万亩,欧阳海灌渠贯穿全境,耒水紧邻其侧;园区土地以低矮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塘水库面积500多亩,优质水稻田3000余亩,土壤类型以第四纪红壤为主,土层深厚,经过人工改良后适合各类亚热带作物生长。园区位于107国道旁,开车从园区出发到耒阳区约8min,到京珠高速12min左右,到武广高铁站20min左右,到遥田机场约30min。丰富的水资源为园区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基本保障,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休闲旅游、储藏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为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意义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是一家集科研、农技培训与推广、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新农村建设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农业科技园,是耒阳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模式的典范,是农业科技研发的载体和孵化地,将为耒阳、衡阳乃至湖南甚至全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4.1 结合科技力量进行农业生产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同湖南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及绍兴农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园区建设年产1000万瓶组培苗的组培大楼和50亩大棚基地,组建专家团队,专门进行科研、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为农业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2 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农业生产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耒水流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使园区范围内荒山秃岭经过整理后,能成功种植各类果树和绿化苗木,实现了荒山变绿、环境变美的目标,为实现把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成为耒阳 “城市后花园”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4.3 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低产田改造项目,将园区低洼冷浸田改造成优质农田或扩大为水面,实现了田地的综合开发利用,解决了冷浸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

4.4 紧随市场经济步伐,实现农副产品价值最大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大型的冷藏物流中心及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完善了农业产业链条式生产经营即: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农副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4.5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完善农村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自饮水工程,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一部分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4],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舞台。

4.6 推广农业科普知识,展示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文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科普走廊,为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展望现代农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建设生态餐厅及商务会所,进行商务和会务等接待,垂钓、休闲娱乐等项目相继建成,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探索出一条农业综合发展的新思路。

5 小结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确立了科研单位、园区专业人员、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有机结合,不仅利用产学园结合的优势合力推进企业发展,更在推进产学园结合的同时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前进的步伐[5],是耒阳由不可再生矿产经济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佳选择,是实现耒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催化剂,是高新技术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6],对推进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平福,梁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342-345.

[2]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38-41.

[3] 中国耒阳党政门户网站[OL].leiyang.省略/main/zoujinleiyang/index.shtml.

[4] 郭春恒,刘春和,张玉东,等.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7:29-30.

[5] 高炜.推进产学园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J].奋斗,

篇10

纵观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建国以来,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满足木材需求为主,是永续利用的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提出围绕一个“中心”(一切林业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抓好两个重点(就是把“一城两区”,即城市绿化和山区、沙区的开发治理为重点),实现两个“提高”(即全面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和努力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农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此,林业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虽然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林业转变为现代林业,但毕竟从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林为主”的永续利用思想中解脱出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可持续林业转变的过渡。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观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至此,我国正式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1、核心理论不同

法正林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也有争议,甚至受到批判,但从来也没有动摇其在森林经理中的主宰地位)是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基础为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从而保持稳定的蓄积量,追求年龄或龄级结构的稳定状态。而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协调理论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可持续林业以人为中心,更强调了人的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了当代的横向公平性及不同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2、技术保障体系不同

收获调整和森林蓄积量经营管理是永续收获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核心。其实质是把森林作为资产,通过集约经营建立理想结构的林份,实行永续作业,提高生长量、蓄积量和木材产量,以增加社会财富。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核心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类经营是可持续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生态系统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具体技术保障体系,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森林资产化管理是可持续林业的配套措施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评价尺度不同

法正林状态是评价永续收获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可持续的森林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统一是评判可持续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具体目标为:保持现在和未来森林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满足当代和后代各方面的需求,而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提出的几方面建议

1、强化职能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利用林业网络系统,及时区内种苗工作动态、苗木供求信息;适时提出品种结构、育苗数量的发展趋势;成立林业种苗协会,通过协会为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完善“两证”管理等规范性制度,提高办证率,加强监管,做好高一级苗木市场准入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2、加强骨干苗圃的示范作用

区直属苗圃应在育苗动向和新品种方面,至少保留200亩乔木育苗基地,起到引领作用。结合林业有害生物控灾减灾工程,转基因示范苗圃应保留在300亩,以满足工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支持骨干苗木企业推广苗木生产标准化,开展质量信得过活动。

3、清理弃管苗圃

对于已经弃管的苗圃要做好宣传工作,并加强疏导,促其尽早、及时转轨,调整经营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