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资源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就是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归属到一起,又依据某些不同的特点,将其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开发它们。
1.按照课程资源的分布空间,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学校网站等;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学生团体、校风校纪等;包括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讲座、文艺演出等。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如教材、教参、练习册等。校外课程资源则是指学校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设施和场地,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场所,包括历史名胜、革命传统、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包括有不同知识背景、爱好、技能的各方人士,还包括自然资源,学生家庭中也有各种可以支持地方课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本论文中的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指校外课程资源。
2.按照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分为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指以印刷品形式呈现出来的课程资源,其中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另外还包括各种图书、报刊等等。文本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浓缩,现在它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非文本资源包括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实物资源又包括自然资源与人工创造的物质两种。实物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活动资源包括师生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集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活动资源形式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化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对于丰富学生的认知途径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3.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自然现象,如生态环境、山川河流、日月天体、生物群体等,这些资源在学习自然、语文、地理、生物、综合实践等课程时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等,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军事活动等也属于社会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课程资源。
4.按照课程资源的呈现形态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看得见、摸得着,是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各种物质条件资源,如教材、文献资料、网络、视听传媒、社会机构、科普机构等,还有历史名胜、自然景观等。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民俗风情、办学风貌等。这些课程资源对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能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资源,如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指那些并不直接形成课程本身,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资源,比如:人力、物力、时间、设施和环境等。
当然,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资课程资源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课程资源本身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因素,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因素,比如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资源。
二、地方课程资源的特点
1.广泛多样性。地方课程资源是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并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地方资源,呈现丰富多彩的形态,所以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2.区域特征性。每个地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不同的地区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因而各个地区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价值潜在性。任何课程资源在未被开发和利用之前,其价值都是潜在的,但还不是现实的课程或课程实施的现实条件,其教育性不像学校正式课程那么明显、直接。只有在课程实施中被利用来达成课程目标的那部分课程资源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目前倡导的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就在于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
4.实践活动性。课程资源的意义不是自觉产生的,而是经过教育者的开发实践活动才产生的。而且同一事物可以作为不同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同一资源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课程资源的这些特性,要求我们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篇2
农村初中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且缺乏合理性、选择性,但只要善于挖掘,也同样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一、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以及配套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语文课程资源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几乎是空白。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虽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地接受了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工夫。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很明显,城市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蕴含量大大超过农村中学,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但无论怎样,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相比较,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中国的儿童不论农村和城市从小就处于汉语、汉文、汉字的包围之中(个别少数民族地区除外),满耳皆汉语,满目皆汉字,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
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②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主导和谐自由的学习方式。
③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④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⑤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于语文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其次,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篇3
不同层面的界定:课程资源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 “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 。徐继存等认为,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 。范兆雄认为, “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 。
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的范围又是广泛的。比如: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将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将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等等。
从以上人们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课程资源在课程存在及其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为此,我们应当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活动的,又有信息化的,等等。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陈述一下课程资源的特点。
1 .多样性
新课改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绝不仅仅是教材,也决不仅仅限于学校内。可以说,它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 .间接性
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改造和组织,以便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课程目标保持统一。
3 .具体性
课程资源又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4 .多质性
由于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比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三、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变化,即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只能使用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新者,乃至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从而为教育管理者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平台,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且也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再者,面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种改变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所以,在新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通过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相反,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其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广大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新型的课程资源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后,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志、同事指导、研究小组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钻研教学,又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四、突出特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
1 .从地域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我国疆土辽阔,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因地制宜,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不同,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特色开发。
2 .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正如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 “ 绿色证书 ” 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 “ 绿色证书 ” 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从而,对于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对于有些学校具有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3 .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仍然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的,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 “ 特效 ” 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既然不同的学科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与具体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的多质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
4 .从教师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所以,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5 .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为此,就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 “ 儿童化 ” 、 “ 学生化 ” 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切实保障
1 .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首先,要整体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即是要整体考虑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和三种空间分布。认识到在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基础,同时,要 “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 ,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依然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慎选教材,合理地调整和有效地开发教材。
其次,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为了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2 .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校保障制度
篇4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专业硕士 课程资源 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10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eaning,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ster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the fiel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and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ovide better protection for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 course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教育是培养该方向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有很多研究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探讨、课程体系优化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等。①②③④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是该领域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者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为此,本文针对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的特点,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本领域课程资源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1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即为实现该领域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该领域相关教材、教师、学生、培养单位、公众媒体以及相关环境在内的各种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因素。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按照课程资源的实施空间,可以分为内部课程资源、外部课程资源以及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内部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培养单位本身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外部课程资源是指培养单位以外的相关资源,包括主题公园、其他科研院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广播、电视、农业产业园等。其次,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两类。自然课程资源包括农业生产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各类要素,如气候、土壤、植被、天气等;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社经济要素、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等。第三,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包括相关教材、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相关部门、科研单位、示范园区等;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培养单位学术氛围、教师气质、师生关系、社会环境等。此外,还可以按照管理等级分为国家级课程资源和地方级课程资源等。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内容的综合性。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和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多个方面,因此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门学科,该领域课程资源内容有明显的综合性。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正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具有综合性,因此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既可以来自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来自于社会科学或信息技术领域;既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现实资源,也可以是来自于网络的虚拟资源;既可以表现为概念、规律、原理等抽象的知识系统,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模型、景观、案例等形式。第三是应用的多质性。同一种课程资源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课程,例如某个农业信息系统案例,既可以作为农业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也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案例。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选取不同的重点进行利用。
2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意义
2.1 丰富课程内容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化,也包含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环节的信息化,涉及到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如网络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等。将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作为教学案例纳入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相关课程,可以极大丰富该领域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2.2 转变学习方式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类型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使用该领域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学习习惯和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实际案例,让他们通过观察、访问等亲身体验方式,形成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
2.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更方面素养的提高。首先,通过将相关科研项目和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可以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相关原理和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分析农业信息化领域丰富实践案例,进而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最后,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2.4 促进教师的成长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然后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编排,最后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确定最优的教学策略进行课程实施和评估。在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阅读和理解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比较和分析,这些学习过程必然会使教师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促进教师的成长。
3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3.1 精心整合已有的专业教材
作为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在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相关课程的核心课程资源。目前已经有很多本领域相关的专业教材出版,有的教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且风格各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精心整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对现有教材的整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教材内容,注意理论与实际、原理与方法、技术与案例的结合。其次是呈现方式的整合,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呈现方式,通过不同的教学媒体实施,如PPT、视频、多媒体等。第三是教学方式的整合,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级专业人才,也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开发设计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取参观、调研、实习、模拟开发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2 充分利用本单位课程资源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也有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科研项目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有益的内容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更好地完成本领域课程目标与相应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本单位专业实验室中实验仪器、专业软件的功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机软件学习,使学生对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充分发挥实验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掘本单位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的教学功能,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又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提高其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3.3 合理开发外部课程资源
外部课程资源是内部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应当重视外部课程资源的利用,合理开发外部课程资源,形成培养单位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资源共享的开放式课程体系,更好满足本领域课程实施的需要。外部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信息量大、实时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如与农业相关的各政府部门、展览馆、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其他科研院所、区域自然h境和人文环境、广播、电视、农业产业园等,都可以作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外部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加强与外部各相关单位的联系,努力寻求各方面的支持,积极发展和利用外部课程资源,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调查、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此外,也可以邀请相关单位的专家与工作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以报告、座谈等方式进行。
3.4 科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轻而易举,而且使得各学科课程的实施产生重大变革。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网络课程资源具有分布广泛、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特征,是该领域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该类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杂志、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教育教学论坛、博客、科研和教研活动信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对丰富学习内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更新迅速的特点,使学生更好把握相关方法和技术应用的动向和趋势;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互动性强的特点,建立网络学习新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学生可以拓展学习视野,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对丰富该领域课程内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大力开发该领域课程资源。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是精心组织已有的专业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基础;其次是充分利用本单位教学设施,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发展;第三是合理开发外部课程资源,增强课程资源的实践内容;最后是科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注释
① 陈爱斌,刘艳.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探析.电子世界,2011(12):88-89.
② 唐仁华,胡承孝,汪华.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优化原则与途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44-47.
篇5
【关键词】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在农村物理教学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物理基础差,知识面窄,起点低,信息缺乏;二是学生学习没方向、学习习惯差、无动力,同时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同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其中提到了一些全新的改革理念: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强调主动学习;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提出反映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对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得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迫使教育界必须采用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因此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原则
课程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多质性、独特性、价值潜在性。多样性有: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有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等等;多质性表现为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同一资源对于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任何可能的课程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因而课程资源又有独特性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开发。所以,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为:(1)开放性原则;(2)优先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 针对性原则;(5)个性原则。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1)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字教学资源。在课程实施中,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可以参考、利用其它不同特色的教科书,有外语阅读能力的还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教科书。
(2)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的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科学仪器,因此实验室的资源是物理课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3) 加快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物理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物理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6)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成为物理课程资源,对自然资源也应该认真加以开发和利用。
(7) 努力发挥师生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努力发挥教师在仪器制作和实验创新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开发新的实验。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实现人的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发展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意味着一种思想上的解放和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间合作交往能力并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后交流,还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学习性物理实验。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具有简便、直观、原理单一等优点。用日常器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学习物理的趣味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
合理开发和利用物理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学生要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物理学科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观察和思辨中不断探究科学的奥秘。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一旦提出问题,一定会积极思维,自觉地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性资源。传统的课程观念,认为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声筒”,往往忽视了教师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现代物理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是简单地教授课本,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资源遍地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要努力让课程资源形成课程教育互联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保障,能把物理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崭新的天地和更高的境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探索。想方设法地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演绎精彩的物理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作者简介:张祖刚(1961. 5-),男,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子专业课程 信息化教育资源 建设制作
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融入到电子专业课程中,处理好信息化教学与学科之间的关系。针对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信息化教学理念,制定详细的教学流程,开展全面的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将会促进电子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
1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流程
1.1 建设思路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要经过系统的开发,将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同时开展教学资源管理活动。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靠性,资源管理系统要经过统一的上传、审核以及查询。信息化资源系统是教学开展的核心体现。能够实现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引用以及电子书图的获取等。网络课程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电子专业课程的完整性,能够合理的安排学科分配。信息化教学资源要进行系统的配置,保证教学资源都能够得到正常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中重点建设硬件与软件支持,发挥系统功能维护作用,保证信息化教学系统正常的运转,积极的拓展资源访问。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主要是针对特定岗位中的技能需求,根据电子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充分的体现职业教学的特点。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要体现教育的科学性、专业的技术性等。
1.2 建设理念
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整体学科系统化分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化教学氛围,能够准确的制定教学策略。针对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结果开展综合评价分析。注重教学的理论创新活动。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系统优化发展,并且在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全面的指导。在开展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系统结合,积极创建优质的课程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充分的发挥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
2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
构建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要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主要特点,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资源建设的万式以及开发工具,在机电专业课信息化教学建设中要对整个课程框架进行系统地设计,发挥各部分的功能作用。根据教学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组合。采集教学信息根据学科之间的不同关系,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资料分析,视频动画、音频等都是采集教学信息的途径。根据教学需求构建信息化教学流程。制作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积极的应用软件系统制作电子专业课程,编写相应的脚本,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电子专业课程的效果。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进行科学的测试,积极的调整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的运行效果,测试学生对于电子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的实用性特点。根据电子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块,开展创新型教学设计。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分析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策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时的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计划要与操作程序相互适应,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础上优化教学结果。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优化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信息化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优势特点,在教师专业指导下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探究,提升学习效率,保证教学效果。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制定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计划与内容的相互统一。
3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注意事项
3.1 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利用信息化进行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疑惑。在讲解电子专业课程的时候语气平衡,组织专业语言进行讲解,积极的进行自我调整,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听懂电子专业课程。学生只有真正的理解专业知识,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
3.2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根据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3.3 增强学习兴趣
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要采用自动化教学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学引导你,使学生能够探索事物。教学资源的开发将会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科开展系统化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确定自身存在的不足,培养职业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 结束语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制作是在自动化教学理念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互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真正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宗敏.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5.
[2]蔡葛明,雍照章.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网友世界,2014(06):30.
[3]王国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05):25.
作者简介
金德新(1971-),男,吉林省松原市人。现为深圳市优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多媒体教学。
篇7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几乎是所有资源开发应遵守的通用原则。在为通用技术课程开发地方资源时,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开发方式要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形式对地方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对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开发时间和形式就特别重要。其次是开发过程要具有科学性,科学的开发过程要做到根据被开发资源的特点尤其是生长性资源的特点展开,在开发过程中不会造成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不影响再生资源的再生性,不破坏再生资源借以再生及成长的外在条件。最后是开发的结果要具有科学性。结果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可利用性。开发地方资源的目的是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服务,开发结果必须能够在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运用,所开发资源是否具有可利用性也是对开发质量的一种检测。
2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或者说“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这里的最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课程开发的实际条件,而不是相对于其它地区和学校的开况。能否把社区资源中客观存在的潜在课程资源转变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取决于学校所具备的现实开发能力,不从学校的现实条件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行为和开发成果最多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程度,甚至还可能导致开发“流产”。
3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针对的内容具有多维性。首先,要针对地方资源的特征,地方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前提;其次,要针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地方资源提供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能性,而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则是资源开发的现实性,地方资源多种多样,但是并非所有的资源均可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所用,因此,资源开发必须立足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再次,要针对学生的课程需求,学生需求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观性因素,是连接资源、课程的纽带,甚至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针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资源开发才具有现实意义。
4经济性原则
与其他实体单位不同,学校属于非赢利性单位,其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所以,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经济性原则,这也是建设节约性社会的要求之一。遵循经济性原则,并不是一味地少花钱,而是做到尽量少花钱,而且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经费开支方面的节约,同时也包括人力、物力方面的节省,即以最少的代价开发最多的资源。
篇8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资源;选择;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26-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学校、教师在信息化课程资源选择与运用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作为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直接的受益者,资源的选择与运用的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以信息化、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且依赖于信息技术。
本文侧重的是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指的是和中小学课程相关的课件、多媒体素材以及网络资源等信息化的课程资源。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小学课程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可供教师选择使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也越来越丰富。那么,教师能否从资源海洋中筛选出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并合理地利用到中小学课程教学中,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提到信息化课程资源,就不得不说说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指的是“为设计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服务的各种可资利用的途径、方法”。包括目标资源(社会需求、学生身心发展目标)、教学活动资源(学生兴趣激发、现代教学手段、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等)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互动条件、课内外资源等)三个方面。[1]课程资源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与课程实施相关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以及相关的场地、时间、设备、媒介、设施和环境,还有对课程的理性认识等。狭义的课程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呢?由上可知,信息化课程资源隶属于课程资源,是以信息化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2]具有课程价值主要指的是能够为课程活动服务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的开展与进行。它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环境,同时又具有数字化、媒体化以及开放性、扩展性、网络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二、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选择与运用的意义
信息化资源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课程资源类型。[3]在新课改不断进入基础教育领域的背景下,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价值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基于此,政府也已出台相关文件来积极促进信息化课程资源在中小学中的运用,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的意义也凸显了出来。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广阔、学习效率更高,也使学生更为广泛和有效地获取技术信息、理解技术原理、进行技术探究与技术设计。[4]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可以一改之前教师主要依靠教材的被动局面,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应该刻意地强调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积极作用而在课堂教学时全部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该与现有的教材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起到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扩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所以说素质教育也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入扩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所以,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课程资源的丰富尤其是新兴的信息化课程发展有利于推动现行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会极大地提高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们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将会有全新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扩展。
3.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方式真正转变为基于资源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止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教材的编写具有普适性,它不可能适合不同地区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跟上时代瞬息万变的脚步。而目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依然是教材,甚至是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都不重视。所以,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合理地选择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用这些课程资源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同时,也要求他们确立积极使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创造性的结合信息化课程资源和教材。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运用还将最终引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曾说过,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这两者的快速发展也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和多样化,新的信息化资源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把新型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应用于教学,而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进而有利于教学中“意义建构”、“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活动的展开,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课程。
三、影响信息化课程资源选择与运用的因素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上,教师是否能有效地选择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必然会适当地判断和考量相关的一些因素,以便能选择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因此,中小学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需要关注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因素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中小学教师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他们的经历、兴趣、专业、能力、个人素养等有所不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驾驭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教师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信息化课程资源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出合适的、有助于教学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并且在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加工和创造性地适当处理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使其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要关注学生的因素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征。中小学教师应在详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入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应考虑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有的学生已经在某方面很精通了,有的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的则是对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教师在引入信息化课程资源时,要做到既要照顾低水平的学生,也要兼顾高水平的学生。再次,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等因素。由于性别差异、年龄问题、性格不同或者其他原因,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学生则厌倦学习;有的学生喜欢英语课,而有的学生喜欢数学课。那么,教师在选择资源时应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关注课程不同的因素
中小学的课程是依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而设置的,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中小学课程设置也在发生着变化,增加了一些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中最基本的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还有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等。每门课程又都具有自己独特性,因此,在选择与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时要详细了解每门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在讲授初中物理的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把过程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讲授小学语文《火烧云》时可以采取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此,中小学教师在选择信息化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这样才能让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有效发挥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作用。
4.要关注资源本身的因素
首先,目前有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事先没有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开发和的资源并不适合学习者,也导致教师不能恰当地使用。在内容方面和技术方面考虑不周全,致使有的资源内容过泛,有的在技术方面则过于专业。其次,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本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的程式化DOS操作系统到现在个性化十足的窗口式操作系统,从原来的单机工作到现在的共享网络系统,从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到功能强大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必定会导致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的变化。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四、合理选择与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策略
1.要依据教材并结合教材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
众所周知,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之间的中介,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课改的进行,教材建设秉承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教材内容基本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满足课程的发展要求。但是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教材为载体,灵活地根据课堂实际的需要调整授课内容,筛选并积极利用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使之能在课堂上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从而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2.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以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创新水平,但这个目标距离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中小学教师也应该要朝着这个最终目标努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合理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能力素养和创新水平。如教师可以将数学课程中使用的几何画板软件、物理课程中使用的虚拟物理实验操作平台等软件的操作技巧的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其操作技巧,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因此,要在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拓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空间,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运用提高到综合运用的层次,从而真正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从根本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从根本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使信息化课程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来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活动,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扩展。这类活动即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既可以是室内活动也可以是室外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提供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信息。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怎样对待生活、社会、自我等。在实际生活中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与社会和他人的接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中小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保障,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的实际教学成果。能否有效地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来支持中小学课程教学,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必须要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实际的中小学课程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筛选,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利用好已筛选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文军,黄新民.对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9).
[2] 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3] 徐继存,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4] 邢志芳,解月光.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信息化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技术教育,2011,(5).
篇9
关键词: 渝东南 土家族文化 课程资源开发 政策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中的渝东南土家族是指秀山县、酉阳县、黔江县、彭水县、石柱县的土家族,其人口将近200万。①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为了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合理有效,必须考虑到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②渝东南土家族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根据渝东南土家族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将土家族文化所蕴含的课程资源转化成土家族教师和土家族学生所能利用的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③
因此,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是将外在于课程的土家族的课程资源,转化成内在于课程的土家族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渝东南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渝东南土家族特殊的民族文化及社会背景,因地制宜地提出对渝东南土家族开发其文化课程资源的政策保障。
二、研究原因
本文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必要性。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土家族文化为课改提供课程资源。其二,可能性。土家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主题和教育价值,是一座课程资源的宝矿,可以被开发成课程资源。只不过土家族文化目前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借用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土家族文化不缺少课程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课程的资源的眼睛。
由于各种原因,渝东南土家族文化目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渝东南土家族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不力,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导致大量民族文化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到实际的中小学课程中。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保障
因为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缺乏智力支持,所以对土家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借助外部智力的支持,而外部智力支持主要来自研究土家族文化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者。汉族研究者难免用“局外人的视角”(outsider perspective)去观察土家族文化,错将其精华当做糟粕去掉。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最好能以“感同身受者的视角”(insider perspective),避免“局外人的视角”。汉族研究者避免“局外人的视角”,而以“感同身受者的视角”研究土家族文化是土家族文化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
然而,需要条件,转化条件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资金充足;二是智力资源充足。但现实是:渝东南地区既缺乏资金,又缺乏智力资源。只有这两个前提满足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对渝东南土家族文化进行教育学的筛选和加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步,解决资金不足和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具体思路就是“三跨”:跨省,跨民族,跨学科。跨省开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跨民族开发和跨学科开发,解决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是跨省开发,是指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四省的联合开发。因为四省都存在土家族,四省的土家族文化不但具有共性,而且具有个性(地域特色)。四省合作开发可以集中四省的资金优势,对土家族文化做系统的梳理,厘清土家族文化与巴文化、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恢复土家族文化的原貌,为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服务。而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渝东南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甚至可以考虑吸纳国外的资金。然后是跨民族开发汇集、是指土家族的专家、学者,汉族和研究土家族文化的其他民族的专家、学者,对土家族文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最后是跨学科开发,是指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的专家、学者对土家族文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三跨”的提出,解决了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资金不足和智力不足,从而为土家族文化进行的教育学筛选和加工扫清了障碍,为渝东南土家族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四、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非物质文化教育宣言指出:“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④通过教育(课程),传承文化,保护文化。针对的是传统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土家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消亡较严重。即使是已开发的土家织锦,过去的斜织工艺也已经失传,现在人们只会直织和横织。而且过去比较复杂的图案“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也无人会织。又如土家族服饰,即使在聚居区,也很难找到地道的服饰原型,古代服饰就更难寻觅了。
第二,土家族传统文化破坏严重。在土家族地区,许多土家族传统文化遗址、建筑物等由于保护不力,受自然磨损较为严重,因此不少器物文化残破不全,价值受损。另外,一些部门由于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文物区进行施工建设,使不少土家族文化遗址和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害,甚至永久性的破坏。
第三,土家族传统文化过度利用、滥用严重。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业得到较大发展,一些地方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土家族传统文化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土家族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破坏。不少地区为了增强景点的吸引力,在自然景点上建立众多土家族民俗景观,景区内均有民俗表演,大量文化旅游产品被生产出来。但由于缺乏认真研究,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民俗表演和旅游文化产品与土家族的原生文化相差很大。⑤
2.现实意义
我们通过课程,为地方经济服务。全国土家族人口为802万。⑥渝东南土家族人口约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4。重庆直辖市人口为3300万,渝东南土家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6%。渝东南地处渝黔湘鄂四省的交界处,在其境内除了土家族以外,还有汉族、苗族,因此,渝东南的土家族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中。
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和教育都比较落后。实际上,经济落后和教育落后,互为因果关系,且形成恶性循环,而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原因在于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严重。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经济落后导致教育拨款不多,教育拨款不多导致教师待遇不高,教师待遇不高导致无法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因此无法阻挡高水平教师的外流。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当然留不住本地的优秀学生,因此无法阻挡本地优秀学生的外流。高水平的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外流导致本地教育落后。由于本地经济落后和教育落后,渝东南土家族的学生到外地完成学业后,不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本地人才流失导致本地的经济更加落后。
因此,土家族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保障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汉族课程)对渝东南地方社会差异性的不足,对土家族地方课程的开发、对地方文化资源起着系统化的作用,有利于形成渝东南土家族特有的人文精神风貌。
注释:
①陈海珍.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歌舞行为.中国音乐(季刊),2009,(3).
②刘茜,邱远.贵州苗族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研究,2007,(6).
③刘茜,邱远.贵州苗族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研究,2007,(6).
④谭志松.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特征.西北民族研究,2010,(2).
⑤张立.土家族传统文化发展初探.湖湘论坛,2005,(2).
⑥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参考文献:
[1]陈海珍.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歌舞行为.中国音乐(季刊),2009,(3).
[2]刘茜,邱远.贵州苗族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贵州民族研究,2007,(6).
[3]张立.土家族传统文化发展初探.湖湘论坛,2005,(2).
[4]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5]岳定权.试论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定位.教学与管理,2007,(6).
篇10
关键词: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应用
一、微课程概述
1.微课程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程是指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综合微课程的定义,笔者发现微课程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1)微课程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目的的微型学习专题;(2)微课程是微时代下以在线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相对半独立的教学内容;(3)微课程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短小精博的实际教学内容;(4)微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每个微课程只讲述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5)微课程有时间限制,一般时长为3~5分钟,不宜超过10分钟。
2.微课程的应用原则
(1)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微课程核心内容的确定是依托具体的学科要求所产生的,如果最终脱离实际教学,不能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微课程便失去了其核心的价值和开发意义。
(2)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效统整和衔接。微课程的最终成果还是一种教学和学习资源,它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其他教学资源的统整,以免知识的重复出现和资源的重叠应用,造成不必要的资源冗余,其次微课程这类教学资源的应用又要具有其一定的特色,做到与其他教学资源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
二、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微课的特点分析
从微课本身的层面来说,微课具有时间短的特点,一般的微课课件都在3~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更短,只有一分钟;然而,微课却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把一个重要的概念讲清楚,把一个具体的操作演示明白,这是它内容精要的特点。同时,微课课件是集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微视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小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层面来说,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管理能力很弱,学习时的持续专注时间大概只有几分钟,但是,三年级以后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具有一定的策略性,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按照自己的记忆策略进行记忆和理解。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层面来看,相对于数学和语文等科目而言,信息技术离小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是最远的,而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联系实际生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才是高效率的教学。
4.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微课、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小学信息技术课三者是相互协调的关系。一方面,微课时间简短的特点正好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相吻合,当小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这段时间学习微课课件时,微课可以发挥的效果是最好的。另一个方面,微课生动形象和趣味性的特点恰好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对微课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策略
1.“微课程”导入阶段的策略
(1)适应教师风格特点的差异性
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教师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有的表达能力很强,也有些教师教学技能很强但不善于情境表达。有些教师往往使用“下面开始上课”这样的直接引入,虽然简洁省时省事,但是学生并不能从课下的放松状态中立即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课堂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须作适当时间的情境导入。
(2)促进时间分配合理化
“微课程”一般通过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通过视频方式呈现出来,没有时间的限制。情境的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关键部分需要予以重视,但并不要求时间很长,课堂导入切记冗长繁杂,喧宾夺主。导入的时间安排一般为1~2分钟,这样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也不会因为情境的真实性而沉溺其中,影响教学的持续性。
2.“微课程”课堂讲练阶段的对策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微课程”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课件,教师既可以从已经做好的资源库中选取相应的章节,也可以按照课堂具体安排自行录制。这种课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既可以由教师进行讲解,也可以直接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监督和指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做下记录。
(2)针对性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将“微课程”引入课堂讲练中,教师位置相应地改变,由原来坐在教师机前或站在讲台前转变为在台下指导学生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不是简单的答疑解惑的过程,教师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特点,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单独指导习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建立学习自信心。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单个知识点的讲解更加透彻,利于阅读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