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篇1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篇2

一、振兴民族文化的尝试――“京剧进校园”

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曾经历过跟其它文化艺术一样被淡忘的命运。我们曾经的课堂上是没有戏剧的,许多学生不知道戏剧是什么?我们只看到一批批的外国人到北京和西安来观赏中国的京剧或秦腔,而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人对戏曲感兴趣,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事实上,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语言、动作、服装、音乐等,对学生的综合艺术成长是非常有利的。2007年“两会”上教育界提出关于“京剧进校园”提案的商讨与实施,促成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全国10个省市区进行试点。“京剧进校园”成为文艺界热议的话题,也成为振兴民族文化的一种尝试。

这些年在“京剧进校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主要分为两派。赞同派认为京剧进校园是一件大好事,认为中国许多的传统文化都渗透在国粹艺术之中,将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京剧纳入教育体系,通过普及传统文化艺术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是对我国千年文化遗产的保护。他们同时也认为要让京剧艺术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最为重要的是给它创造一个环境氛围,让这种传统文化能够在适合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自然生长。或许需要给学生们一些灌输,但这只是暂时的,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自然就会对京剧艺术产生一定的爱好。而质疑派认为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并不是靠着学唱几首京剧样板戏就可以实现的,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又岂是学几个“样板戏”就能深刻认识的?推广京剧教育,振兴传统文化,本意虽好,但若行之无效,所得到的效果就未免会南辕北辙了。

二、 “京剧进校园”的实际意义――对一个群体的问卷调查研究

传承文化是教育承担的一项重要功能,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更要引起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京剧进校园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学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国璀璨的传统艺术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那么最有发言权的也同样是这项政策所要执行的对象即广大学生了。笔者以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与研究。希望通过对一个群体的调查研究,从一个层面来探索“京剧进校园”的实际意义。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问卷测试并得出结论:

1、作为一名正经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你所成长的20年左右时间中通过各种途径所接触过的戏曲艺术中,究竟学到或了解到多少关于我国传统戏曲的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二项答案。这些学生所了解的戏曲知识仅仅是知道我国大概有京剧、越剧、川剧和黄梅戏等等戏曲种类,或者知道戏曲里有生、旦、净、末、丑等人物角色和戏曲表演里面有弹、唱、打等演出形式,都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

2、作为一名大学生,试想如果让你从小在义务教育中能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在你以后的成长中对戏曲的欣赏与热爱能否起到有效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五成多的学生认为从小培养他们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兴趣,在他们今后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与热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他们认为我国的戏曲艺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产物,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等多方面艺术形式的精华,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国粹艺术,它的继承与发扬是绝对有必要的。其次,他们认为戏曲艺术要得到传承与发扬,更多的需要靠新一代的青年人。但是在今天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斥于耳边的几乎都是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的戏曲艺术被忽视。

由此看来,戏曲艺术要得到传承与发扬,无论是戏曲中的表演形式与演唱风格都应该不断的改良与普及,这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对来讲,对于此项政策,也有持质疑和反对态度的学生,但是他们并不是从根本上拒绝戏曲艺术的推广与发扬,只是在执行的方法上有些意见。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都拥有不同的爱好和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力,再加上戏曲艺术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京剧不仅仅只要会听会唱就可以,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去体会艺术的内涵与精髓。由于京剧艺术是一门从衣着行头、伴奏乐器、韵律唱腔、舞台语言的以及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具有十分严格的特定性、专用性的艺术形式,而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还处在审美意识的形成期,其审美鉴赏能力一般还有待提高,对高深的艺术形式还缺乏鉴赏能力。因此,往往对内涵丰富的戏曲艺术会因缺乏欣赏能力而不感兴趣。同时,一些年轻学生看待事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果迫使他们接受不喜欢的艺术教育,可能结果会适得其反。

3、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中也融入了一些戏曲元素的成分,你认为究竟是传统戏曲艺术形式更吸引你,还是融入了戏曲元素的现代流行歌曲更能吸引你,从而让你想去学习和欣赏更多戏曲艺术形式,并让你从中学到戏曲知识并形成爱好,请说出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不太能接受传统的戏曲艺术,转而喜欢当下带有中国风的流行音乐,其实就是在里面融入一些戏曲的元素,给流行音乐添加另一种特别的带有古老韵味的元素,让听众耳目一新。从早期的融合摇滚与京剧细腻唱腔的《one night in 北京》到后来李玟所演唱的《刀马旦》,曲调带有浓郁的戏曲特色;流行音乐创作才子陶以京剧名段《苏在起解》为蓝本,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成一曲“Susan说”,当中还将“苏三”成为同音谐音“Susan”,并对苏三的故事感怀而创作新词,特别是音乐前奏部分的京剧唱腔,让歌迷在瞬间就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心灵震撼,让京剧艺术以一种新的感觉为大家所欣赏。而现今最出名的R&B两大天王周杰伦与王力宏也极力推崇创作“中国风”的音乐。《盖世英雄》中不但有京剧的元素,而且对有戏曲“化石”之称的昆曲进行了大胆的音乐解析,的确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花田错》一出京剧的戏码喜剧中夹带着浪漫的爱情,而王力宏引用了这个美丽的名字改编成一首凄美的情歌“花田错”。 来自西洋乐风R&B的自由转音其Free的唱法正与京剧里特别将唱词中单个字拉长转音的戏剧性相似,“花田错”的精采之处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与京剧唱腔,让聆听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而周杰伦在给电影《霍元甲》的主题曲谱曲和演唱时,加入一段现代韵律感的京剧花旦唱腔。这些流行歌曲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且通过这些流行音乐引发了人们对戏曲的兴趣。

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想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的戏曲艺术,就应对传统戏曲做更好的改良,让它更适应社会,将那些不能顺应社会发展速度的内容做修整并且增添一些更贴近我们现代生活的元素。戏曲艺术从它产生至今也经历了长期的提炼与升华,在唱腔、配乐、韵味上也曾经过许许多多历代艺术家的修改,它从来都不是不变的,在这方面,我国民歌的发展也类似。我国的民歌经历了从以前单一的“原生态民歌”形式,发展到了现在的“新民歌”形式。在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进入了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传统形式的民歌虽然也是我们传统艺术的精华,但是它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各种文艺形式如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现场音乐会等得到大量的普及,这使人们的娱乐形式大大增加,演唱民歌随之大量减少。在这种语境下,民歌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创作者把传统民歌的旋律填上新词的民歌形成了“新民歌”。这种民歌改变幅度各有不同,小的可能只是改变几个音或节奏,大的可以扩充结构,适当改变其旋律。它的特点就是在原有旋律与内容基础上做一些改变,让新的民歌与人民当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表现新社会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与生存下去的途径。民歌与戏曲艺术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既然民歌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做出改变,那么我们的戏曲艺术工作是否也能找出一条适合戏曲艺术发展的出路呢?

三、振兴民族文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京剧进校园”为推广京剧艺术提供了一个渠道、一种可能,也表明了国家在振兴民族文化上的不遗余力,但振兴民族文化的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京剧虽有国剧之称,但由于观众流失等原因,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其地位已不复当年。这说明:当传统面临现实的挑战时,如果它仍然不能同现实社会做一定的融合,使其能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它就没有办法将它的内涵与文化通过作品带入社会中去,就会形成一种“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境遇,这是我们许多从事传统艺术的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与“京剧进校园”相对应的是,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也逐渐走入校园,为振兴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在四川:北川中学将体现羌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标志的羌族锅庄等羌舞引入校园,普及了羌族歌舞,对地震后濒危的羌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扬做出了贡献;双流县唯一一所成都市国学经典试点学校东升小学将川剧搬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变脸”、“滚灯”等川剧绝活,博大精深的川剧艺术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使孩子们加深了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了文化艺术修养,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凉山州昭觉县组织编写了类似于汉族传统社会中的“三字经”、读起来琅琅上口、特色鲜明的彝族传统文化读本《彝族传统道德教育读本》,并于2007年9月开始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全县中、小学课堂,该读本主要取材于彝族传统德育经典《玛木特依》以及彝族“尔比尔吉”(谚语、格言)和有关彝文典籍,以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德育教育,为促进彝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际和谐,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南部县马王乡小学将人物造型独特、人物个性鲜明、表现形式多样、被誉为“中华一绝”的民间艺术马王皮影戏引进小学课堂,使马王皮影这一陷入后继无人窘境的民间艺术瑰宝得到大力传承和发扬。在上海:金山农民画、南汇锣鼓书、奉贤滚灯、彩豆画、花泥画、烙铁画等民间艺术成为上海青少年民族文化系列培训活动的鲜活教材,使广大青少年通过不同的培训受到优质的民族文化教育,激发起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阅读;课堂;素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说明语文课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和重担很大。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兴趣

钱理群先生曾说:“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发展意义绝对不可低估,而且可能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了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当学生把阅读传统经典当成一种兴趣时,文化素养的提升就水到渠成了。

1.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让班级墙壁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中心,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墙”,将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的格言印在墙壁上,如“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学生每天面对着这些经典话语,将这些印在心中。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经典话语、诗文等工整地展现在每一面墙上,同时还有很多别具一格的特色设计,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

2.开设阅读传统经典的课程

阅读的力量是伟大的,班级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本传统文化的书籍,相互传看。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学生静静地阅读,可以展开激烈的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可边读边写出自己的感悟。学生的兴趣有了,喜欢上了这些优美的文化,不需要再做刻意的要求,学生就会自觉地找时间阅读了。

二、善于挖掘素材,开展各种活动

传统文化因素在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最明显的就是每册语文课本中的大量诗词,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脍炙人口的,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神话传说、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1.进行道德文化教学

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道”是自然法则,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而“德”就是顺规律而行。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地进行设计,用德育的力量去感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变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开展多种诵读比赛

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诗文,意境优美。每个学期笔者会在课堂中组织一次比赛,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在背诵的基础上看谁背得准确、背得熟练、背得有情感,每一次都可以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层层的涟漪。另外,还要公平公正地进行评选,发放一些小纪念品,让学生把诵读经典当成一种特别的爱好长期坚持下去。

今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诗词热,很多诗词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观看这个节目,不自觉地喜欢上中国的诗词,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力量,这是课堂上所不能体会到的。针对这个节目,我们在学生中间展开了“飞花令”的比赛,而且学生在课下也掀起了一个比谁诗词储备多的热潮。

3.选取文化歌曲传唱

学习传统文化时,如果和歌曲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致会更浓郁。比如,有中华文化之美的《三德歌》《孝和中国》《国家》等,让这些歌曲在学生身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传唱,那带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辐射意义就大多了。

三、让善良之花处处绽放

善良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美。一个人的心里如果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就会慢慢地收获着甜蜜与幸福。笔者一直在班级中提倡“善”,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

平面设计教学在职业学校学生传播中具有教育价值。美术是感性的认知艺术,它可以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美术的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化在艺术的意象形式中,润物无声地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得到提升。美术的教育功能尤胜于其它艺术,一是因为其教育的全面性和普及性,受众面广,二是因为美术的直观性,可读性,犹如现身说法,活灵活现,其感人至深且快捷。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美术教育之中,职校学生可以从平面设计教学入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1.通过欣赏和设计平面作品,树立成就感、自豪感纵观当前的学校美术教学,课堂上常见的中外名画,大都是画家的倾心之作,通过欣赏,培养职校学生爱国、爱校精神。尤其强调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中国画、书法所见经典作品,对职校学生进爱国、爱校的艺术教育是当前美术教育功能的迫切需要。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有各种各类个性纷呈的科目,其中学习和设计美术平面作品,应纳入职校学生美术教育中的一门必修科目,如《版式设计》、《海报设计》、《封面设计》、《标志设计》等等,加深学生对设计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欣赏悠久的设计文化,理解和热爱丰富的校园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使学生设计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富有情趣、教育意义深刻的平面设计作品,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促使学生树立成就感、自豪感的养成,其教育意义更为深刻,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外美术历史源远流长,优美典雅的经典美术作品,活泼生动的造型形象,丰富多样的艺术门类,因而能触动学生情感,震撼学生心灵,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的平面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全可以警示后世、激励今人,平面设计作品是校园文化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熔思想性、艺术性、鼓动性于一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平面设计中有主题鲜明,追求思想美的境界;有内容深刻,追求韵味美的念白;有动作细腻,追求形象美的做工;有扣人心弦,追求韵律美的设计;还有协调色彩的调配,安排摆放在和谐的地理位置等等,都能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充满了激情,在边看边学边体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亮色。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平面设计是一项融思想、构图、设计、色彩、宣传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职业学校学生开设平面设计课,让他们参与一些平面设计创造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更有助于发现和培养平面设计人才,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培养人才。

二、实施平面设计教学的方法及步骤

在分析了对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平面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施平面设计教学实际操作。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创业小组、试点班或试点校等。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让学生带动学生,先行普及平面设计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程序的教学工作,然后步入实际操作课程教学。

2.欣赏与操作设计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平面设计时,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内涵知识的介绍,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平面设计学习的热情;然后让设计、制作、装饰、交流等互位交错进行,重点对有影响的设计进行重点制作教学与辅导,汇集优秀平面设计作品,以至形成多样的程式化构图和富有变化的平面设计作品。

3.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外出参观,看、听、说、做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平面设计的制作过程和现场设计准备工作等形式,直接接触平面设计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听、扎扎实实的做,化被动为主动,让更多的学生很快进入实际学习操作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辨析力才能得以升华。

篇5

【关键词】传承;水族;瑰宝;丰富;祖国;文化

中国,在神奇的“鸡型”土地上,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有一朵奇葩——“水族”——“开放”在贵州南部“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都柳江畔。水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既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又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的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水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辉相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水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是水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世风多样的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冷漠,水族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12年12月10日黔南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当代教育环境下水族文化进校园研究’开题会”在都匀召开,奏响了传承和发扬水族文化的号角,水族同胞欢欣鼓舞。我独山课题小组在黔南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独山县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深入水族民间开展水族文化调查、采风,收集整理分散于民间的珍贵的水族文化。先后采访了水族情歌歌手22人;水族酒歌师6人;水族孝歌歌师3人,水书先生12人;水族文化研究专家2人,水族马尾绣传承人3人。向们他了解水族文化传承方式,向他们学习水族文化内容,同时,也向他们宣传传承水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争取得到熟悉相关水族文化的人士的支持和配合,做好水族文化的抢救和传承工作。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将水族文化引进校园,使之得到广泛传承和有效发展作出努力。

1进行双语教学, 传承水族语言

水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水族聚居区内的水族少年儿童跟父母学到的第一语言就是水语。入学后,才开始系统的学习汉语。而目前各地使用的都是汉语教材,水族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严重语言障碍,对一些汉语词汇一知半解,甚至茫然不知所谓,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了转变水族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认识感到抽象的局面,我们采用水汉双语教学,帮助水族学生理解词意,运用水语拼音帮助水族学生识记汉语词意,转变水族学生觉得很抽象的汉语教学为适合水族学生思维习惯的形象教学,以提高水族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好汉语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水语知识,丰富和发展水族语言,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开设地方课程, 传承水族典籍

水族有自己独特而神秘的典籍——水书。“水书”是指用水族文字书写的书法作品和用水族文字书写的水族典籍的统称。水书以会意字和象形文字为主,保存着古老的造字特点,因此,被专家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水书是水族民间水书先生用来记载天文、地理、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宗教、历法等各种文化信息,是各种鬼怪魂灵,各种禁忌事项及各种避邪验鬼方法的集成,[1]是一部百科全书。水族人民在丧葬、祭祀、婚嫁、营造、出行,占卜、生产等都运用水书择吉避凶。水书是水族人的“易经”,水书是破解、研究和传承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密码符号。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潮的影响,水族地区的青年人都纷纷进城务工抓经济收入,没有时间学习水书,甚至有很多水族青年受外界文化的影响,不愿学习水书了。致使水书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根据《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规定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在水族地区的中小学开设地方课程。安排懂水书的老师给学生教学水书。让学生认识水书,学习水书,通过教学,学生学习水书的积极性很高。水族学生家长高度赞同,都表示支持学校开设水书课程,支持孩子学习水书。很多水族群众看到原来在“”中被视为“禁书”的水书能走进了圣洁的学校课堂,知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族文化的传承,感到非常高兴。本寨水族乡天星大寨水书传承人韦光礼先生得知水书不再受禁教,且能进入学校课堂教学后,很高兴地大胆招徒免费教学水书,激起很多水族青年积极学习水书的浪潮。俗话说:“从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世界,从一束花中可以看到春天。”从水书先生能大胆招徒免费教学水书和水族青年积极学习水书一事,我们可以看到了水书进课堂后,水书的传承和发展的前景令人高兴。

2举办艺术活动 传承水族民歌

水族民歌俗称“水歌”,是水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经过积累、加工、提炼、编辑、创造出来的民族歌曲。水歌内容含蓄、内秀、古典、优雅,文化底蕴深厚。原汁原味的水歌听起来时而嘹亮,时而低沉厚重,有高有低、高低起伏,旋律婉转、悠扬、动听,表达了水族同胞热爱生活,崇尚真情,心地善良,追求美好的高尚精操。近年来,因为水族年大量外出打工,在异地他乡没有人教水歌,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也不愿学水歌了。因而水歌也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抢救水歌,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水族群众中调查,采风,收集整理内容健康、思想进步的水族歌曲;并组织水族青年教师编辑水族校园歌曲,将之引进课堂演唱,学生听得懂,唱得好,学唱水歌的热情非常高,人人愿学,人人爱唱。对推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学生对水族民歌文化的认识。在各个节庆活动中,举办民歌原生态合唱、独唱比赛,学生个个乐意参与,都想尽显自己的歌唱之能。从水歌进课堂后,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势来看,水歌进校园是传承水歌的理想平台。

4组织手工活动 传承水族刺绣

在水族民间传统技艺中,值得传承和大力发展的要数水族马尾绣了。水族马尾绣主要是用精心制作好的马尾丝线在绣布上制作各种传统的水族图案。制作时先精心选择三根长短、粗细相当的马尾合股后用白丝线以相反方向搓裹在民尾上做成纯白光亮、硬度适中的马尾线。然后在布块适当的位置来回盘绕形成各式各样的织绣图案的轮廓后再进行补花织绣,这样一边镶嵌盘添各种花、草、鸟、虫等纹案,一边用白线针将盘好的花纹图案固定好,最后再缀上闪闪发亮的金属片或玻璃珠等装饰物,增加美化效果,构成一幅缜密精致、绚丽多彩的马尾绣品。[2]水族马尾绣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人们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进入了国家保护的视野。现在,水族马尾绣已从传统水族社会的“外婆赠礼”——马尾绣背带,发展成了跨域流通的马尾绣商品,各式各样马尾绣鞋、马尾绣时尚钱袋、手机袋、背包等商品已走出水族社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马尾绣制作的服装,非常绚丽豪华。为传承和发展水族马尾绣,在水族地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我们鼓励和引导美术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教学生学习水族马尾绣基础技艺,让学生认识水族马尾绣,学习水族马尾绣,积极传承水族马尾绣,使水族马尾绣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水族女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个个认真学习美术知识,争取为今后学好马尾绣打好基础。

水族是个弱小民族,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民族。水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有效地将水族文化引进校园,让水族学生从小认识水族文化,学习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学生热爱水族文化,积极传承和发展水族文化,对丰富祖国多元文化,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联合发文”:旗帜鲜明慈善立教

“慈善文化进校园”,作为中华慈善总会造福民族未来的重大举措,自《慈善读本》面世以来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各地慈善会、教育局和一线学校的积极响应。其中,四川省眉山市更是以教育局和慈善总会联合发文的形式引领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落实。《眉山市教育局、眉山市慈善总会关于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调明确了以《慈善读本》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地实际,《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利用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充分传播慈善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慈善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参与慈善行为”。同时,《意见》还对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纳入考核,建立机制”、“遵循规律,注重实效”、“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细读《意见》,还有很多掷地有声、力透纸背的论述,让人在感叹眉山人对慈善的一片赤诚的同时,也对眉山这场旗帜鲜明的慈善立教战略充满期待。在习惯了“质疑一切”的这个时代,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给了眉山注入了这么大的慈育底气。

基石:不折不扣的感恩教育

据徐井万局长介绍,在“5・12”大地震中,眉山遭受的创伤是巨大而惨烈的,对于不少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更是来得太突然、太悲催、太绝望了。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孩子们正经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劫难。三年多过去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和其他受灾地区一样,眉山没有倒,正像眉山的历史名人、文化巨擘坡一样,百折不挠,并且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开始新的生活。

眉山中小学的灾后重建,慈善捐助资金达3亿多元。知恩感恩,作为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眉山市教育局在稳步推进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将心理疏导和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课题。心理疏导是为保障学生顺利愈合地震的创伤,感恩教育则基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徐井万局长还动情地表示,“我们的孩子是慈善的最大受益者,‘爱心之根种在心田,慈善之花开满人间’,既是社会长足和谐的希求,也是我们眉山子弟健全自身人格的需要,感恩教育会作为眉山教育的常规教育一直抓下去。”

在《慈善读本》没来之前,眉山各地中小学就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其中彭山一所学校还编成一部《感恩读本》作为校本教材。以承办这次“慈善文化进校园暨《慈善读本》捐赠仪式”的东坡小学为例,该校自2009年建校以来,就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周吉群校长告诉笔者,“东坡小学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立体化构建‘东坡文化’。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都融入了东坡文化元素,校标为大气灵动的东坡形象,校歌是《我爱坡》,学校环境通过‘东坡那些事儿’、‘东坡那些诗’、‘东坡那些词’、‘东坡那些书画’、‘东坡那些足迹’、‘东坡那些成语’几个系列营造东坡文化氛围。二是形式多样地开展‘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是学校12个教育主题之一。通过一系列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社会实践、爱心传递等,将‘爱心’、‘感恩’等慈善理念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建设情况,让学生感受爱心;通过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向身边的困难同学捐款、向边远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捐书捐物,让学生加入爱心传递的队伍。这些活动已经在学生心田播下了爱心的种子。”

东坡小学一系列的感恩活动已见成效,在捐赠仪式现场,从孩子们纯净和真诚的眼神里,你分明能读出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份对“爱”的珍视。要是再一一浏览校园内的“感恩展板”,你会感受到那种扑鼻而来的感恩气息,这时再回望高处那“学承东坡,道臻至善”的校训,便不难想象徐井万“自信”背后的秘密:眉山感恩教育的基石难以复制,因为他们有无限可能的子弟去延续东坡精神的永不枯竭。

《读本》:感恩教育“及时雨”

在眉山,东坡小学是唯一的,“感恩教育”却是每所学校共同的。在捐赠仪式过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接受捐赠的各学校代表纷纷介绍了其所在学校的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那热烈的气场让人更愿意相信,东坡小学只是眉山感恩教育风生水起的一个缩影,尚有大量一线的感恩教育成果值得期待。神学道街小学张校长的一段心声则引发了各学校的普遍共鸣。

在他看来,“《慈善读本》小学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对慈善爱心理念的传递也是在一种渐进、和煦的氛围中进行的,绝少说教的痕迹,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然内化的过程中去沐浴爱心、孕育爱心和奉献爱心。”讲到《慈善读本》初中版,张校长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因为这本书解决了他不少困惑。他原本以为慈善就是简单的捐款捐物,感恩就是一般意义的念父母老师好,而感恩教育就是在学校进行诸如此类的倡导。他说,《慈善读本》让他对慈善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慈善观。现在,他知道慈善是怎么回事,怎样做慈善,从小慈善到大慈善有那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拓展慈善的意义向度,为以后学校更切合实际、更有成效地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了借鉴,真可谓是送来了“感恩教育及时雨”。

与会的其他学校代表对“及时雨”说都极为赞同,而且纷纷表示,“《慈善读本》不仅不会增加学校的负担,而且有助于推动眉山的感恩教育进入更加科学、有序的轨道,实现慈善受益者向慈善传播者的良性转化。”会上,校长们都热切希望能满足每一个学生一本读本,并期待着相关教案和配套媒体资源能尽快印制出来。

力度:“造福眉山未来的事,要长期抓好抓实!”

虽地处南方,眉山的冬天也还是颇有几分寒意,而副市长吴爱玲的出现,却让与会者倍感温暖,因为她带来了市政府层面对慈善教育的有力支持。

在捐赠仪式的致辞中,这位铿锵有力的女市长多次提到“慈善”、“感恩”。她说,眉山的今天受惠于慈善,宣传慈善,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这是眉山人的义务和责任。稳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对于深化东坡精神、发展东坡文化,培养眉山子弟的优秀品格,意义重大。

篇7

考点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例1 (2016年四川成都卷)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华文明独领、主导世界 ②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汉语文化内含丰富、风格独特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了世界文明,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为此,中华文化独领,但不能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从题干的回文诗中无法判断其实用性。

考点2: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例2 (2016年四川广安卷)我国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蕴含在五千多年的伟大文化之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了巨大贡献 ④为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应抵制一切外来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解析:选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例3 (2016年山东威海卷)在2016年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腔一声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这启示我们( )

①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②在新时期,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③要致力于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④积极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宣传、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考点4: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例4 (2016年浙江金华卷)“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沭雨栉风……”年过八旬的吴锦泉老人,仅靠磨刀为生,却累计捐款37 000多元,被评为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传统美德角度,他感动我们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B.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解析:选D。吴锦泉老人的捐款行为属于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表现,彰显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匡扶正义的传统美德,而与爱国情操、英雄气概、为政风范无关。

考点5: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例5 (2016年四川内江卷)2015年是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人民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表明( )

①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 ③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抗战精神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选A。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抗战精神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保障,而物质保障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考点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例6 (2016年山东威海卷)2015年我国先后开展了“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这( )

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解析:选A。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属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例7 (2016年四川成都卷)“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2016年4月25日总理一行来到成都宽窄巷子,走进见山书局和散花书屋,购买了关于老成都的书和明信片。总理关心书香社会建设、关注全民阅读的依据是( )

①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②阅读是提高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决定因素 ③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④推进全民阅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B。阅读是提高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发展教育和科学两个方面内容,其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考点7: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8 (2016年四川自贡卷)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引领中,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是( )

A.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爱国、敬业、文明、和谐

解析:选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考点8: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例9 (2016年福建福州卷)某市在打造“满城书香”活动中建设了一批流动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方便群众申办新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等。“满城书香”活动有助于( )

①建设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②杜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滋生 ③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④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选C。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各种有害的文化细菌和病毒也在伺机传播。我们要保持精神肌体的健康,就要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抵制与减少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滋生,而不是杜绝其滋生。

【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广东广州卷)“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刑也。平之如水,从水……”;“”从“D”,“D”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含“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法”字的语源表明,中华文化( )

A. 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

B. 独具特色 兼容并蓄

C.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D. 绵延不绝 固守正统

2.(2016年四川自贡卷)阅读漫画。“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表明( )

①读书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 ②读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③读书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2016年山东聊城卷)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所以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③只有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 ④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2016年重庆卷)龙灯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铜梁龙灯起源于唐宋,盛于明清。1923年铜梁民间艺人创作了蠕龙,玩舞时犹如蛇行,慢时轻盈秀雅,快时跳跃飞腾。改革开放后,重庆市大力支持铜梁龙灯艺术创新,民间艺术家进行创作,推出“挂腰式、金龙蛟柱”等表演形式,这些使铜梁龙灯表演更加富有生命力。下列理解有误的是 ( )

A. 重庆市尊重、珍惜和保护铜梁的龙灯文化

B. 铜梁龙灯艺术传承千年,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龙灯艺术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D. 龙灯艺术的发展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

5. (2016年湖南衡阳卷)种茶喝茶本来是中国人的“专利”,由于对外贸易的缘故,茶传遍了世界,“茶”字也跟着走向世界,英语“tea”是闽方言“茶”的音译。而“咖啡”是地道的外国货,中国在进口咖啡时也引进了这个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应保护本民族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B.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学习一切外来文化

C. 面对不同文化,我们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D.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会导致文化的单一

6. (2016年四川宜宾卷)2015年9月4日,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通过讲述英雄故事,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该节目的播出有利于引导同学们 ( )

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②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 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弘扬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2016年四川南充卷)近年来,南充市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层出不穷,如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学生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法比赛等。这是因为(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③只有中华文化才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 (2016年甘肃武威卷)从2016年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在甘肃省每年举办一次,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成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对于外来文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

A. 保护自我,拒绝来往

B. 相互融合,实现统一

C.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D. 照搬他人,摒弃自己

9. (2016年山东临沂卷)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重阳之尊老……在传统节日的保护方面,近些年国家做了大量工作。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完整的民俗体系( )

①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道德内涵 ②承载着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 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④传递着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 (2016年四川达州卷)2015年11月,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中国泉州举行。本届艺术节以“情系亚洲・逐梦海丝”为主题,以“展示・共享・合作”为宗旨,全方位展示了亚洲各国文化风貌。这场文化盛宴( )

①有利于增强各国文化的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④有利于消除各民族间的冲突与仇恨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2016年山东德州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连续三年,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国家对于普及全民阅读、共筑书香中国的高度重视。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③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 (2016年山东济宁卷)“京腔京韵,校园处处唱响中国梦;国宝国粹,心头时时凝聚正能量。”2011年至今,济宁市金乡县正式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京剧走进校园四年来,该县努力传承京剧文化,联手京剧名家,培育了一批京剧爱好者和表演者,让校园京剧逐渐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中国国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京剧进校园”有利于( )

①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弘扬中华文化,排斥外来文化 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主观题

13. (2016年四川宜宾卷)为落实教育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求,某校团委组织同学们收集到以下信息: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致辞时表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抗疟药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她请大家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中国的春节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纳。

中华文化对西式快餐文化的接纳与快餐文化的“中国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

……

针对以上信息,小王同学认为,我们对中华文化应充满自信,要用中华文化去替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请运用《天涯若比邻》的知识,对小王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

14. (2015年贵州黔东南卷)材料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瞩目,新加坡、比利时等国纷纷购买版权,很多外国人想从中国的美食开始,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部提出,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材料二:主席在2014年9月24日的纪念孔子诞辰2 565年开幕式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内容,说说教育部出台的这一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句话的理解。

(3)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新题速递】

一、单项选择题

1.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有(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思想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继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后,由五洲传播中心精心打造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近期于各大网站同步播出。这( )

①将有助于人们更多地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 ②是对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 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会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 2016年6月1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廉”“互联网+”等分别入选年度国内字、词。同时,报告关注了去年的多个“热词”事件,包括“全面二孩”以及“南大”等校名简称之争,也关注了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建议要加大对规范用语的宣传力度。对于网络语言,我们的正确态度应是 ( )

①全部包容并吸收 ②对内涵健康的,要善于利用 ③明辨是非、理性鉴别 ④对于内容低俗的,要坚决抵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铁榔头”郎平身上充分彰显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 自强不息 B. 勤劳勇敢

C. 爱好和平 D. 爱国主义

5. 2016年5月28日,为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效地深化中国文化的传播,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为“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二届中国践行文化软实力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这一论坛的举行( )

①表明中华民族文化比其他国家文化更为优秀 ②有利于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有利于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④能够避免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 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在各地开展系列活动。“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有利于( )

①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④促进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进一步实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2016年1月13日,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预计有近2万人次的“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大学接受文化通识教育。这样做( )

①是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有利于增强人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④有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文化强国建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2016年3月3日,由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承制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一大型纪录片的价值,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B. 有利于引导国民增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守护精神家园

C.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二、简答题

9. 材料一:百姓希望党和政府增强阵地意识,搞好舆论宣传,凝聚向上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突出了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地位的不可动摇,也充分表明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阅读风尚日益成为时代潮流。

材料二:2016年,是国家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十年来,国家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入,社会影响日益深远,读书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在“文化重大工程”方面,纳入了“全民阅读”“文化精品建设”“中华典籍整理”“传播能力建设”等。其中“全民阅读”包括:举办“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基础上,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

(1)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视倡导全民阅读?

(2)当前,如何在全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良好风尚,打造书香中国?

三、活动探究题

10. 中国是文化大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中华魂・强国梦”系列主题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

【感悟魅力】小明:党的十以来,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文化强国方面,我们首先要重视亿万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其次要重视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1)请你说说为什么强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加强交流】小华: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中国将深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坚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强能源资源领域合作,形成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标准等重大项目。

(2)请你谈谈应怎样通过文化交流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

篇8

关键词:龙舟运动;龙舟竞渡;龙舟文化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图腾。在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继而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以龙为主题的活动。龙舟运动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龙舟文化迅速与西方文化融合,并以其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魅力深受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欢。龙舟运动作为一项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久远的经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早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龙舟运动文化发展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领域。

1.龙舟运动的定义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中国龙舟协会的标准比赛龙舟配备有龙头、龙尾、鼓(鼓手)、舵(舵手),以此保持中国民俗传统。在传统龙舟的比赛中,可考虑设立锣(锣手)。

根据区域民俗特点不同,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包括凤舟、象牙舟、龟舟、虎头舟、牛头舟、天鹅舟、蛇舟等形状均可保留原有规格和名称,但只要是类似划龙舟动作,亦统称为龙舟运动。1

2.不同历史阶段龙舟运动的发展

龙舟运动的发展从文化内涵上学术界普遍认为,龙舟运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因而龙舟运动的文化内涵有了显著的变化。

2.1龙舟运动的起源

龙舟运动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在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时代痕迹。龙舟运动的历史相当久远,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较有影响力的说法认为龙舟运动的起源于:图腾崇拜、生产劳动、祈福祛病、祭祀英雄人物2。

对神灵龙图腾的崇拜有人认为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其源就在“龙”。在纪念英雄人物说中大多数人则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龙舟运动始于伍子胥。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由此可以推测,龙舟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

2.2民间祭祀文化的龙舟运动

龙舟运动原始状态下作为民间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比较粗糙、比较直观的活动。它过多注重活动情景、感性色彩,并且地方色彩浓厚没有秩序性、社会效应和社会反响较小,它以一种“名俗文化”的状态存在。作为民间祭祀活动的龙舟运动在原始萌生阶段的活动,在文化心理、文化意识、文化行为诸方面的特点是简单粗糙,它还不能对民众的思想、品德、行为产生影响和导向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的龙舟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随之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一切无不被刻上了时代、民族和地域的烙印。同时随着龙舟运动现代化的发展,重大节日的庆祝、各地龙舟运动的交流等等因素大大推进了龙舟运动的发展。

南北朝至20世纪70年代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民族英雄祭祀活动成为了龙舟运动的发展的一个时代先河,开辟了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明确指出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一千四百多年里在龙舟文化发展史里形成一个阶段,这一主题始终未变。这一龙舟运动文化阶段把古朴原生形态的端午竞渡,改造成富于理性、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的竞赛活动;把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龙舟运动普及成社会意识形态,并逐渐升华为民族忠贞爱国精神的特征,借助端午节日的龙舟活动形式对民众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使得原生态的民俗龙舟运动升华成一种理性的文化,对民俗文化作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爱国英雄屈原的壮举就不会形成源远流长、主题鲜明的龙舟文化。

作为龙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民族盛大节日庆典的形式弘扬爱国精神,并使之升华为中华民族“刚正不阿、忠心爱国、团进奋进”的传统思想,积淀为我们民族绵延发展的凝聚力,对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贡献。

2.3现代社会商品化文化的龙舟运动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发展和经济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相互平衡缺一不可。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和意义上来说,“由于人类一切为发展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都具有文化意义,因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经济结构是人类文化生长的一种物质表露形态;而作为以精神生产为主要表征的人类文化行为,则是在这一生长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现形态”3。

龙舟运动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商品化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商品文化的氛围也日趋浓厚。从端午节龙舟祭祀活动到龙舟节的龙舟竞技比赛其文化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出龙舟运动这一古朴、封闭的民间活动,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龙舟运动直接服务于商品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体现出新时代的活力和新的文化内涵。各地龙舟协会的建成和“国际龙舟节”的不断举行,则使中国龙舟运动由传统走向世界,同时也成为文化价值传播和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人们对龙舟竞渡的商品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是始于这一阶段。

现代龙舟运动主要围绕挖掘和探索龙舟民族文化精髓与社会发展关系展开。着重体现在民间龙舟文化与现代龙舟竞技比赛结合的社会价值,龙舟对民族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随着龙舟运动的发展,各国龙舟比赛及国际龙舟比赛的举行充分反映了人类创造这一体育文化的原始需要及动机是相同的,也向人类社会展示了体育活动的“世界一体化”前景。但是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否成为最高赛事——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在于它是否具有超出体育范围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3.龙舟运动的发展前景及措施

目前龙舟运动的发展应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应在社会化、制度化、正规化、体育化、国际化等方面逐渐成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龙舟运动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其他水上项目相融合,将龙舟运动发扬光大。

3.1加强龙舟运动管理

目前我国龙舟运动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龙舟运动开发无序,各地方的龙舟比赛不规范,存在比赛时间不统一,竞赛规则执行不严格、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今后应加强龙舟运动的管理,建立龙舟机构。使我国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开发市场运作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提高龙舟运动资源市场化程度做到资源的重新开发与整合。完善龙舟市场体系,提高整个龙舟赛事的运作能力,大力开发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和社会效应。

3.2制定严密的竞赛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

加强龙舟运动管理和竞赛制度与国际接轨实现大跨越发展。1984年5月,国家体委总结了不同地区的龙舟运动的竞赛经验,制定颁布了《龙舟竞赛规则》等,国家从比赛项目、航道、服装、器械、运动员规则、裁判员守则等作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中国龙舟协会审定,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编著修订了新的《龙舟竞赛规则》《龙舟竞赛裁判法》。但我们还应该根据国际形势和赛化不断加强民族体育项目龙舟运动的规则研究,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使之与国际接轨。

3.3民间龙舟运动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

龙舟运动若想发扬广大,带动中国民族体育走向国际,就应将竞技运动的统一性与传统体育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在走竞技化道路的同时保留传统特色,经济与创痛同步发展。

3.4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

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是使龙舟运动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龙舟国家级裁判员李威在2011年中国(博鳌)龙舟工作会议上讲目前龙舟宣传力度仍然薄弱,这和中国龙舟运动的蓬勃发展已不相适应,急需加强。

在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上除了宣传龙舟运动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健身功效、民族和社会意义外,还要加大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的宣传力度。利用各地电台、网络、论坛等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将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世界。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还应该加大基层宣传,例如在各院校加强龙舟知识的讲座与竞赛、拓展和普及龙舟体育课程,多渠道的宣传龙舟运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认识龙舟、参与龙舟、宣传龙舟,更为龙舟发展储备人才。

3.5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

我国非常重视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中的开展,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先进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在高校中开展龙舟运动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进学生体质与健康。21世纪以来,龙舟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演绎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大学生龙舟赛。龙舟竞渡这项古老的运动更加焕发出诱入的光芒。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意义深远,可以加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集体意识,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以高校课程教学作为平台,运用高校教育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龙舟运动的特点,以培养更多龙舟人才,促进龙舟运动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龙舟竞赛规则.送审稿,2005.

[2] 蒋立忠.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J]云梦学刊,1995.2

[3]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2.

[4] 万建忠.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史,1995.3.

[5] 刘靖南.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1.4.

[6] 李世平.析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2007.1.

篇9

发展民间体育活动,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民间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人杰地灵,灵山秀水孕育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具有浓郁民俗意蕴的民间体育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促使学生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莲湘”简介

“莲湘”也叫“霸王鞭”,清代初期的著作中已出现对它的记载。她历史悠久,流传很广。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挥动,敲击四肢、肩、背、地等,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故称“打莲湘”,又名打连厢、霸王鞭、打花棍、九子鞭、敲金杠、金钱鞭、浑身响等。相传霸王鞭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流传,主要一种: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于刘邦击掌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项王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劲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恢宏之状,动魄之情,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百姓,百姓纷纷效仿之。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就由军营传播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

霸王鞭的道具:霸王鞭的道具是“双鞭”,即用长约0.70-0.75米的木棍或竹竿制成。棍杆两端系上小铁环、铜环,后改为铜铃,并系上红丝绸布条或金色穗条。这样舞动起来、叮当作响,彩绸飞转飘扬,格外醒目好看。

2 音乐

采用了《拥军花鼓》作为伴本文由收集整理奏乐曲,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动作整齐、节奏统一,犹如一组带具的舞蹈,散发出浓浓的民间文化气息。同时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艺术素养的培养。

3 依托项羽文化开发校本资源——霸王鞭(莲湘)

这也是新课程、新思路的探讨。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意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三维健康能力的培养。二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 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选择了霸王鞭,主要给学生新鲜感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成功、娴熟的动作示范。展示或播放录像,这样导入方式都会或大或小、或浅或深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品尝成功的喜悦。

5 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在一段时间内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基础动作经过组内交流、评价,互帮、互学。在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女生总比男生动作标准且优美,那么笔者让女生一对一帮助男生(采取背面示范动作、渐渐地男生有了感觉,慢慢地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变得优美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是启发、点拨、赏识、参与、调动着、铺路搭建者,促使学生探索、尝试、交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宰着。

6 动作组合

本套动作共有八节动作。动作整齐划一,舞姿优美,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受:

第一节:雪花盖顶(四八拍);第二节:春燕衔泥(四八拍);第三节:鸳鸯戏水(四八拍);第四节:古树盘根(四八拍);第五节:嫦娥奔月(四八拍);第六节:彩云追月(四八拍);第七节:黄龙缠腰(四八拍);第八节:造型。

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六、七岁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创造萌芽开始绽露。因此抓住这一时机,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至关重要的。而霸王鞭(莲湘)正是

转贴于

篇10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现代工业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逐步开始建立,而高职院校的建立和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才起步。因此文化建设无论对现代企业或是高职院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二者内涵的丰富与特色的彰显都大有裨益。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不如说是企业人才质量的竞争。企业产品的物美价廉与更新换代,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无不需要人才、需要科技,而高职院校则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减少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也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人才培养的实践课教师、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学生的就业,都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真诚合作,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p4)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彰显高职特色,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学、招生、硬件设施建设等日常工作上,校园文化沿袭传统高等教育文化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存在与企业联系不紧、与企业文化脱节的现象。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仅是技能训练上的对接,而不是思想上的认同、文化上的融洽。只有逐步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生毕业前在思想和能力上都成为一个准职业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输出与上岗的“零距离”对接,提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显著优势。[6](p125-126)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提高新生产业工人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按高职的办学定位,今天的在校学生,明天就是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因此学校教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承,而是要培育出适应明天产业大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这种职业素质和技能仅通过学校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包含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引导,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才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适当融入企业角色,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强校根本,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校企文化融合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双重身份,而且是提升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力量。[7](p268)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不在于理论的系统掌握和科技的发明创造,而在于融入了更多的职业元素和更多的技能运用。只有实现“政校行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才能体现出高职办学的职业特色,实现院校的个性化发展。(五)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和发展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新力是企业富强、教育兴旺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是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吸取文化精华,多方面融合互补,不但有利于构建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为企业人才资源提供质量保障,同时也丰富现代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多元途径

(一)通过物质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1.在校园中融入更多的企业物质文化。加强校园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8](p7)高职院校要主动吸引企业进校园,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中厂”等模式,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让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涵义。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在教学大楼、实训中心大楼、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内部,结合各设施的结构和用途,建设若干有企业建筑特色的展览馆,在展览馆宣传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让师生对职业和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钟爱自己的职业。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学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成立有关研究院(所)、公司、工作室,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校园内走进真实的企业,进入真实的校园外职业氛围。[9](p115)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融合不能因循守旧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模式,在培养和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当凸显职业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2.在企业中融入更多的高校物质文化。一是在企业建立校企共享型生产性研发基地,让高职院校中的研究型专业教师走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二是在企业建设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企业职工专业知识、科技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厂中校”,让高职院校中的理论型教师走进企业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让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为新产品,在更高的物质层面体现高职院校的文化色彩,体现出现代企业科技兴企,合作强企的文化特色。

(二)通过精神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精神文化互动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通过毕业生的潜在输出成为企业精神的形成要素之一,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展。另一方面,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须吸纳的重要对象,高职院校在延续自身办学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精神文化的互动学习。要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不断提升和丰富校企文化的内涵。1.校企双方要多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宣传。高职院校和企业可根据专业与产业对口的原则,选择与自身办学(企)理念一致的企业(学校)作为合作伙伴,有意识地关注了解对方的文化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交流等多种互动方式,逐步实现师生(员工)对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认同感。2.高职院校要借鉴、吸收企业的优秀精神文化。学校要把企业所崇尚的精神理念融合到校风、师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精神文化互动要积极引入企业核心理念,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不仅要将企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入学校,也要让学生直接下到企业感受职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逐步引导规范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10](p15)注重校园职业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宣传栏或教室、实训室等场所,加强以优秀企业家的形象、经典企业名言等形式的张贴宣传,树立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3.企业要借鉴、吸收职业院校的优秀精神文化。企业要积极吸收不同校园文化的精华,吸收高职院校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加强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吸收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文化中的精神养料,更多地承担服务社会、服务就业的责任;吸收高职院校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中的精神养料,争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吸收高职院校主动合作、共同进步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在校企合作中更主动更深入,从精神层面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

(三)通过制度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1.高职院校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章和工作规范,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要体现职业精神,就应当根据现代企业要求,引入职业化管理机制,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教学制度建设是一种根本性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义重大。引入企业竞争、奖励、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方面借鉴并引进企业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来体现职业文化内涵。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和职业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还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制度文化发展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得到校园文化支撑,两者在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育人双主体、专业双带头、课程发、教师双素质、基地双主管、学生双证书等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和谐融合。2.企业要科学借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虽然是生产性组织,但同样担负有培养教育员工的义务。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严格生产管理制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员工培养和培训等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对企业员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有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和传承创新文化的传统,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可充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