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运维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运维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力运维市场现状

篇1

关键词:电力市场;供电企业;电力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21-02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核心业务,也是供电企业可持续高效稳定运营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供电企业在国家电网相关营销业务拓展技术指导的基础上,坚持“强基固本、规范提升”的营销拓展思路,推行精细化、精益化营销业务运维管理,在强化营销业务过程管理和基础技术管理的基础上,营销业务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电力营销业务受传统营销理念、营销技术系统等制约,在实际营销业务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结合营销运行管理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有效提高营销业务水平,对提高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1]。

一、电力市场环境下营销业务管理现存问题

(一)电力营销市场意识淡薄

为了提高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供电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电力营销业务的重要性,其实际电能生产运营工作和营销业务服务,必须严格服从和服务于电力需求市场营销的功能需求。目前,很多供电企业由于缺乏对电力营销市场的认识,普遍存在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业务拓展面窄、供电服务质量较差、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不能建设完全适应电力市场服务需求的运维体系等,大大制约了电力营销业务的发展,使供电企业在新市场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形成需求侧电能需求量大而供电企业供应不足与营销产品销售困难间的矛盾电力市场关系。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完成从“被动式”常规电能生产管理,向“主动式”电力营销服务方向转变,提高其电力营销市场意识,转变其营销服务理念,平稳走向以电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运营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轨道上来[2]。

(二)供电企业营销服务意识不强

在新电力市场环境中,很多供电企业对营销服务意识不强,对于高质优质营销服务的认识仅限于上街简单宣传,只注重发传单、微笑服务、售电所设施更新等基础设置或服务流程的表象服务,没有真正触及到加快营销业务办理速度、提高供电质量水平、降低线损提高用电经济性、减少停电损失等深层次高质优质营销服务内容中。

(三)电力营销运维管理落后

电力营销运维管理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现代电力市场智能化、网络化、灵活化、人性化电力营销服务功能需求。我国供电企业目前普遍采用的电力营销MIS管理系统,尤其在功能系统结构和功能设计方面依然以常规营销业务流程为基础,造成其在实际营销业务办理过程中,在系统运行可靠性、操作可视化、流程清晰明了化等方面均很难满足现代营销服务功能需求。另外,MIS系统中存在较多漏洞,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不稳定和不安全性。营销业务监测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导致实际营销业务报表分析、计量管理、以及抄表收费等环节均要依靠人工进行定量操作,不仅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工作中容易产生错误,且在大量营销数据淹没下很难发现,营销数据分析失真、估抄、错抄、漏抄等不利现象在营销业务中经常出现,大大降低了供电企业营销服务水平。繁琐的营销业务操作流程也是供电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电力工程业务扩报装过程手续较为繁琐,从电力客户提出用电申请到实际装表接电施工完成,需要经过多个部门不断审核才能完成,部门间协调沟通能力较差,导致用户业务办理时间大大延长,降低服务水平。

二、提高供电企业营销服务水平对策

(一)建立健全完善营销集约化运维体系

从省电力公司到各级供电企业,均需结合电力市场营销服务功能需求,建立健全完善营销集约化运维体系,充分发挥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组织保障及运维技术人才优势,推动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人性化等营销业务体系的建设。要强化营销业务工作负责制,通过定期听取汇报、现场调研、客户回访调查等工作,指导营销业务运维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二)加强电力营销服务理念

电力客户以服务的优劣质量水平,来衡量供电企业营销服务水平,来选择供电企业,这将是电力市场环境中竞争的必然产物。高效优质的营销服务是供电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保证性基础,要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电力客户满意为目的的新型电力营销运维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电力需求管理与营销服务,根据电力用户功能需求,推出灵活性、多样化的营销产品。同时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营销服务运维系统,向电力客户提供优质、高经济效益、持续的电力营销服务,构建创新的营销管理运维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电力用户营销服务的功能,简化业务操作办理流程,改变传统营销服务理念,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用户是上帝”的电力营销服务观念,有效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

(三)建立高素质电力营销运维技术队伍

不仅要结合电力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完善电力营销运维体系服务功能,同时还要建立高素质的电力营销运维技术队伍,通过优化员工作业技能水平、提高客户服务标准、推出多样化营销产品,来不断开拓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市场,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精益化服务水平,将营销服务有效提高到营销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在围绕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人性化服务功能建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以营销业务培训、实践操作锻炼、服务理念提升等为重点的营销运维技术队伍的建设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营销运维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营销服务行为,深化高效优质服务理念,为精细化、精益化营销服务工作提供强大的运维技术人才支持。

(四)构建创新营销拓展战略

供电企业在新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供电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的强弱,其中营销业务拓展创新可谓是供电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供电企业要在营销业务拓展过程中进行营销观念、营销技术手段、以及营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从而有效提高供电企业在新电力市场中的综合实力,确保其在营销服务中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获得良好营销运营社会经济效益。

(五)完善电力营销运维管理信息系统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力信息技术等,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力客户服务信息化数字语音智能服务系统,使电力用户用电业扩、报、装等均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快捷方式实现,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电费缴纳可以通过银行联网、网上银行支付、刷卡等方式来实现,从而为电力客户提供较为周全、方便、快捷的人性化营销服务,满足不同电力客户的不同用电业务需求。同时,以电力营销数据信息系统为基础,构建电力营销电子商务信息化网络互通系统,实现供用电技术及营销业务的全方位咨询、报装申请、付费、报修、以及投诉查询等业务办理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化、可视化、编辑快速化处理,同时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在新电力市场电能销售、营销业务拓展等方面的应用。

(六)开拓用电市场

通过供电网络架构和电力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和技术革新,为电力用户提供高质、优质、可靠的电能资源。从技术角度加强供配电线路以及电气设备的运维维护和更新改造力度,确保电力用户能够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高效稳定用电;从运行管理角度,减少计划和非计划停电的时间和次数,确保电力用户用电安全可靠性,提高用户电能转换效益。坚持科学用电、安全用电、绿色节能用电,倡导需求侧动态的电力营销运维管理,提高供电企业营销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精细化、精益化高质优质的电力营销运维管理,是供电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品牌的根本。对电力用户的营销服务要细化到售前服务、售中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中,为电力客户提供全面、系统、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及时帮助和解决电力用户用电和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电力客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能和优质人性化的服务,进而实现供电企业营销各阶段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企业可持续稳定的高效运营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1.1确立以业务价值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正常开展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还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也是营销业务部门与运维管理需求的出发点和最终口标。

1.2集中统一的层次化管理。

由于电网覆盖面广,公司的分支机构多且分散,各级之间的响应时间较长,处理问题的效率较低。因此,对省级电力公司进行全域的层次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省级电力公司总部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以确保故障的及时处理,提高运维能力。

1.3着眼于电力企业关键业务系统。

辨识企业的关键业务应用,并为这些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建立与企业战略目标与愿景适应的业务服务模型,有助于理清IT运维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及IT运维服务管理的关键目标的实现。

2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理清三方面关系。

1)理清营销系统和外部系统开发商之间的关系。系统开发商(服务商)是系统运维管理的支持者。作为专业化的运维管理,有效地整合运维管理对象,最终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运维服务提供者的核心价值所在。且运维管理中涉及到不同种类的设备,运维人员不可能独自承担所有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2)理清在营销系统运维体系中,省电力公司与国家电网总部、地市公司和基层单位之间的组织关系。省级运行维护中心应接受国家电网总部运行维护中心的技术指导和运行管理。国家电网总部业务部门需对省电力公司运行管理中心上报的各类需求进行审核,协助总部落实、完善运行管理规范。

3)明确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衔接机制。由于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差异较大,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角度不同,使得两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因此,理清双方在营销信息化建设中的关系、避免任何一方单独承担工作的误区,可明确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各自的职责、相互协助,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2.2加强运维管理队伍建设。

在实现营销系统集中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运维需求和运维现状,加强运维人员队伍建设。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队伍由基层人员骨干构成。同时,这个运维管理队伍具有自身明显特征,即流动性和临时性。如果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这种人员队伍建设和结构不利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始终保障系统运行管理质量,应创新人员管理思路,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例如,可积极采用“引进一培训一激励”的管理模式,使运维管理队伍实力不断增强。首先,实现系统运维管。理人才的引进,并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构建相关机制;其次,在电力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要实现长久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即要定期对运维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最后,是对人才激励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通过这两种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运维管紙员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其提升工作质量及效率,这对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3注重运维管理的安全性。

由于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运维管理安全造成威胁性影响。因此,在构建完善运维管理体系,应加强安全运维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系统运维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制定风险可接受水平、选择安全控制措施三项。制定系统安全定期性评估和实时跟踪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安全系统状态,制度内容主要涉及评估对象、控制目标、技术方法、结果处理等内容。对安全状态做出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安全系统完善解决方案等。

2)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制度规范体系。目的是避免由于制度等管理上的缺陷引起的风险,让系统运维人员知晓安全运维操作顺序和故障处理流程;规范操作流程,有利于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故障,实现系统运维操作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2.4运维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是为确保发生灾难事件后,尽快恢复业务的持续营运而制定的应急处理措施。从应对突发事件响应的角度,应急预案工作分为“事前一事中一事后”三个主要阶段。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预案。运维中心应设想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预案,并将其细化为与工作实际相吻合的操作流程。根据业务影响分析结果及灾难场景特点编写应急预案,确保紧急事件发生后可维持业务运作,在重要业务流程中断或发生故障后在规定时问内恢复业务运作。应急预案除包括特定场景出现后各部门、第三方的职责与任务外,还应评估复原可接受的总时间

3结语

篇3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是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是国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中国电力行业也是亟须扩大开放和逐步市场化的行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厂网分开”、“农网改造”乃至今后的“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电力行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电力体制改革,说到底,是借助电力市场这个有效平台来解决我国电力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市场化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方向。因而,作为改革中心的电网资产在电力市场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新情况与问题。作为管理电网资产的两大电网公司所属的各区、各省、各地供电企业,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正确面对电网资产现状,积极做好电网资产管理工作,提高效率,杜绝浪费,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即实现优化和高效配置能源资源,提升电网的电力输送和网络市场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社会电力用户提供稳定、经济、安全的电能供应,这无疑是一项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一、输配电企业资产的概述

固定资产是主要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在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也就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财务制度规定,作为固定资产的劳动资料,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3)具有独立作用的完整的有形资产体。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把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 000 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 年的,也作为固定资产。不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为低值易耗品。而在固定资产中,机械和动力两大设备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二、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来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输配电企业资产购置时,分别由基建、技改、大修提出需求(除基建由基建部门提出需求外,技改和大修由生产技术部门提需求),还有从地方政府或企业划拔,对县供电企业进行接收或控股等方式,各种情况下对资产价值及产权的确定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各需求部门根据各自的设备需求将设备的参数报至地市级供电局的物资采购部门,再由地市级供电局物资采购部门将所需资产设备参数上报至省级供电局的物质采购部门。在这一链接上,投资只按现存需求来购置,不具备中长期的计划性,导致资产的合理采购不具有抗风险性;同时,由于采购中缺乏专业财务人员的介入,缺乏系统性成本控制。

(二)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日常运维中存在的问题

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日常运维管理中,该环节的主要问题在于资产价值管理系统与实物管理系统的脱节。两套系统各自独立,功能侧重点各不相同,在数据信息和管理上存在着包含与交叉。实际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侧重关注资产的技术使用性能,并不关注资产本身的数量和价值。但资产的价值是反映在财务的ERP系统中,而实物设备管理在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数据之间无法进行共享,业务流程也缺乏交互。特别是在输配电企业资产的日常运维中调换改造很频繁,这种实务部门的不重视就造成账卡物的严重不一致。其次,在资产的日常运维中存在标准的不一致,造成资产管理上混乱不清的局面。最突出的表现为,实际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对资产依照双重命名的规则对资产进行命名,如**线路**号**设备,而资产的价值管理部门按照资产购置时资产的型号对资产进行记录命名,两者间的不对称导致之后数据核对上存在较大困难,进而导致资产数据不准确性的增加。

(三)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的报废管理,突出矛盾在于一线使用人员更多只关注新换资产的可靠性性能,而报废资产的上报并不是其本身关注的重点,导致?蠓献什?的价值数据与实务的一致性较低。同时在供电企业的价值管理链中比较普遍地存在注重报废和销账,而忽视报废品的清理回收和处理。在许多情况下,固定资产在报废销账以后依然滞留在企业内基本处于废弃状态,这不仅影响报废资产的残值回收,而且很容易造成企业账、物管理的混乱。

(四)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复杂性导致其管理标准的多样化

输配电企业资产实物种类繁多,分类管理复杂,变动频繁,尤其是大量的线路资产,主线、支线/T接线层层嵌套,电缆、架空线路相互交织等。因此,必须具有相应复杂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标准来实施,不能如现行的一刀切。

输配电企业固定资产的流程上存在的问题:(1)管理理念错位。(2)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脱节,固定资产账实不符。(3)固定资产信息管理手段落后。(4)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得不到提高。

(五)风险评估环节的缺乏,导致资产管理本身存在盲目性

现代企业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其是按市场和社会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保护环境,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而仅凭现有的固化的资产管理模式,依照需求采购资产、之后进行资产的使用、报废,周而复始,缺乏一个评估,企业如何得知在相同的投资总额下,使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使企业的资产运营风险降低。

三、新形势下输配电企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提高管理人员现代企业意识、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现有输配电企业的分专业分级归口管理体制,由生产运维部门管理资产的性能和使用,财务部门管理资产的价值,虽然能够提高管理效率,但由于中间环节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本身缺乏计划性、统一性,会增加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须从两方面来考虑:(1)提高管理人员的资产价值意识。长久以来国有企业的固有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人员甚至于企业高管更多侧重于资产设备的稳定性,而对于资产设备本身的价值未加关注,导致闲置资产的存在、账卡物的不一致。要转变这一现状首先要转变人的思想,提高我国输配电企业的现代企业意识,培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现代企业意识。(2)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生产部门管理资产设备、财务部门管理资产的价值,两者之间单纯通过系统的交互来实现,导致整个系统缺乏闭环。应该从整合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角度,成立一个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将资产的价值和设备管理相互融合。

(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核流程

固定资产投资环节是固定资产高效益管理的第一步,为整个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打下好的基础。针对目前比较盲目的投资和粗糙的审核流程,笔者认为,必须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对固定资产投资审核进行流程再造。

(三)夯实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卡、物的一致性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定期资产清查制度,利用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财物,使账外资产及时入账。切实做好企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纠正和制止侵害企业资产的行为,清理出那些长期脱离管理的企业资产。

在检修环节,根据绩效优先的原则,按照绩效值的大小来分配检修费用,修正现行未考虑绩效因素的纯技术的检修方式。比如,大修先按利用率对设备排序,然后根据利用率大小分配有限的大修资金。将资源优先用于效率高的设备,让利用率高、贡献大的固定资产优先得到大修改造,使用更为优质的材料设备;对于利用率低、贡献小的固定资产保证必要的大修改造。以此体现绩效有优劣、实物补偿有大小的绩效管理思想。

(四)建立风险评估系统,降低资产运营风险

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都是具有前瞻性的。现有输配电资产管理体系中,单纯只是就需求而购买,缺乏对购置运维使用之后资产的反馈,也缺乏购置前的风险预估,这些都是导致资产运营风险增加、资产利用率低下的因素。鉴此,输配电企业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系统,贯穿检修策略和政策的制定的全过程。力求在投?Y总额确定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企业资产运营风险,并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五)完善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对资产的认知度

由于严格的专业分工,导致财会人员本身对资产的认知度不高,这一现状将降低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因而,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增加财务人员的生产认识、打造复合型人才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输配电企业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动作。组织财务人员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

篇4

【关键词】电力调度 自动化 应用 优化

引言

电力调度是保证电力安全、稳定、经济供应的重要环节,而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则为电力调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传统的电力系统调度控制中心已经无法满足电网调度运行的需求,在日新月异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近十年获得了长足发展,对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三部分:主站系统、数据魇渫ǖ馈⒆诱鞠低场U馊部分之中,子站系统是基本组成部分,是主站信息的来源,主站系统是核心,直接为电力调度员监控电网服务,数据传输通道是连接主站系统和子站系统的纽带。

子站系统实时、准确收集各变电站、电厂电力设备的基本运行信息并将其传送给调度机构,同时及时、准确执行各级调度机构下发的控制、调节命令。以广东电网为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广东中调及其下属各地调已经实现对其管辖的大部分35kV及以上等级各变电站和电厂的综合自动化改造,子站自动化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数据传输通道方面,以广东电网为例,目前绝大多数主要变电站及电厂采用专线通道加和调度数据网两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主站系统是调度自动化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它汇总所链接的所有子站系统的自动化信息,既通过SCADA系统为调度员提供最基本的电网监控技术支持,还通过AVC、AGC等系统直接参与电网调度决策。其显著特点是结构复杂、重要性强、风险性高、高级应用功能发展迅速。系统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2.1 主站系统

作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中枢,主站系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强主站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建设。

主站系统的极端重要性,对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主站系统失灵,将使相关的调度部门失去对所管辖电网的监控,调度员将变成聋子、瞎子。因此,主站系统涵盖的所有关键自动化设备必须是可靠的,其运维风险必须是可控的。为保证设备可靠性,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要认真、严格选择相关设备,切实把好设备选型关。一般认为,尽量选择市场已经认可的、具备了良好运行口碑的主流产品,特别是对一些关键的服务器等设备,切忌因价钱等因素错选劣品。二是根据设备本身的运行寿命属性,定期对一些达到运行年限的设备进行更换;关注相关软件市场信息,对存在漏洞的软件及早进行升级。

(2)加强主站系统设备的冗余性建设。

冗余性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置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对主站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设备,比如SCADA服务器、前置服务器、主网交换机、磁盘阵列、历史服务器等,原则上都要确保冗余配置;对极端重要的设备,比如SCADA服务器和前置服务器,在硬件方面,采用三套或以上配置模式,在软件方面,确保关键功能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必须能第一时间按既定的轮换顺序,将该功能对应的进程自动切换至备用的服务器,以保证功能的有效性。

(3)开展、加强备用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

开展备用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即是在已有的主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再建一套与主用系统互相独立的备用系统,这是确保不失去对电网监控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一旦主用调度自动化系统失灵,调度员可立即切换至备用系统,继续对电网实施有效监控,确保监控不中断。

(4)加强系统二次安全防护建设。

电力系统已经成立敌对势力的重要攻击目标,仅2016年,乌克兰电网、以色列电网和伊朗核设施等就遭受了相关的网络攻击,造成巨大影响。可见,对现有的主站系统加强二次安全防护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必须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原则进行建设;二是尽快部署防病毒网关、入侵检测装置、堡垒机、远程拨号网关等关键设备;三是可以考虑开展二次运维与监管相关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实现实时对二次系统业务运行状态、二次设备运行状况、网络互连情况、系统信息安全、机房环境参数等重要信息的监管。

(5)加快配用电主站系统建设。

与主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迅猛发展相比较,配、用电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起点迟、发展慢,是配、用电调度水平滞后比较严重的因素之一。建设一套完整、可靠的配用电主站自动化系统,将相关配网终端自动化信息接入主站系统,并通过打通接口实现配用电主站与配电GIS、营销管理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等系统的互联;在以上基础上,开发实时负荷水平监控、有序用电管理、重要用户管理、事故(事件)安全监视、实时用电风险管控、电网经济调度功能等基本应用功能模块,为配、用电调度切实提供有效的系统技术支撑。

2.2 子站系统

(1)加快变电站、电厂的综合自动化改造。

主站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就是能及时、准确、可靠获取变电站、电厂相关电力系统、设备的运行信息和状况,而这依赖于变电站、电厂已经完成了相应的综合自动化改造、从而实现了子站与主站的数据互联互通。以广东电网为例,目前,仍有部分35kV及以上等级有人值班变电站未完成相应的无人值班综自改造,或者已达运行年限的综自系统未进行及时的更换、升级改造,这就从技术上限制了调度员实现对子站的远方监控水平。加快子站的综自改造,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

(2)开展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一体化运维管理建设。

变电站里面的自动化设备,生产商众多,具有不尽相同的技术特征;有时即便是相同厂家的设备,由于软、硬件版本的不同,也会在设计、参数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一是同一子站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要进行接口(常采用规约转换器)匹配以进行信息互联,这就增加了中间环节,给整个子站系统建设提出了额外的技术课题,增加了系统运行不畅的几率,甚至可能导致业务中断;二是增加了运维难度,运维作业难以标准化,容易造成运维人员对厂商的依赖;三是增加了专业管理的难度。解决上述问题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开展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一体化运维管理建设。通过该项建设,实现自动化专业核心参数一体化、自动化设备维护参数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动化参数表单和作业指导书一体化、自动化维护作业流程一体化和自动化专业管理模式一体化。

2.3 数据传输通道

(1)完善子站系统数据传输多通道配置。

数据传输通道是主站系统与子站系统互联的唯一路径,通道是否可靠运行及运行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主站系统与子站系统的信息交互质量。以广东电网为例,目前,仍有不少子站系统是单种类通道(只有专线通道或只有调度数据网)或单通道配置,这就使自动化系统运行面临较大风险。完善子站系统数据传输多通道配置,是解决此问题的办法。

(2)开展调度数据网第二平面建设。与专线通道相比,调度数据网在信息传输速率、实时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广东电网为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调度数据网建设与运维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且其安全性也因相关二次安全防护的配置而得到了充分保障。在此基础上开展调度数据网第二平面建设,这对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3 结语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调度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高了电力部门对电网的监控水平,提高了调度运行的工作效率。目前,在整个电力行业,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已经来到了一个新阶段,且仍在跟随时代的进步快速向前发展。认识、研究该系统的特点,思考该系统的可提升空间,对电网调度运行相关部门和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采集管理;低压台区;线损治理

目前采集运维技术日渐趋于成熟,但在县级供电公司特别是乡镇供电所由于用户供电半径长,乡镇村屯较多,采集运维人员老龄化严重,要确保采集抄表成功率达到99%以上,一致率、覆盖率都达到100%。对采集现场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及时高效的处理,这就对采集运维工作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原理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一般来说是由采集系统管理软件、低压台区载波集中器、电能表端的载波模块(包括单表模块、多路脉冲采集模块)。

集中器在整个采集系统中是载波通信的核心也是中心设备,集中器一般安装在低压变压器的低压侧(或任何适合载波及无线通讯的位置),通过低压电力线载波采集该配电变压器下所有终端电能表的相关数据。低压载波集中器会主动负责与每一台终端及电表进行通信(抄表)并以固定的定制时间进行存储。这些定时或实时数据可通过低压电缆、中压载波(RS232)485总线、电话线或红外手持抄表器(PDA)传回到供用电管理部门的数据服务器中,并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各系统的协同应用最终可以实现自动计算出电费,生成报表,也可以与收费系统或者银行微机系统联网,最终可以实现电费的自动拨付的功能。

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

2.1 系统功能特点

(1)原件的核心采用了系列电力线载波扩频通信芯片,其芯片达到了国际领先标准目前应用成本也达到了市场化程度。(2)电力线载波电能表与集中器及系统管理中心计算机管理软件构成了自动抄表系统。(3)载波通信模块安装实现了可拔插功能、安装在表内,全部通信通过电力线完成,不需要单独接线,安装与非载波电能表无差别。(4)每个模块都具有独立的CPU,除了可以无差别使用,还能自动按设置对电量进行计数、处理、记录保存;(5)配合电能信息管理软件,实时对用户用电情况开展检测,方便检查、防窃电、用电管理工作的开展;(6)通过对上级软件的设置随时可对欠费用户进行断电及送电操作;(7)载波电能表抄表成功率可达到100%;载波电能表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其应用标准符合国际通用标准。采用的芯片技术包括:

窄带载波扩频技术、中压载波技术、宽带载波扩频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等新技术。

2.2 系统软件功能

(1)载波电能表可实时监控电能表运行状态。(2)零点抄表和实时点抄。(3)用户异常电量报警以及负荷监控。(4)按预设定时抄表:集中器每隔1小时抄一个轮回。(5)可供电费核算、用电管理等信息系统取用(ODBC或其它),以及公共数据库接口。(6)自动设置集中器的自动抄表周期和系统校时。(7)冻结数据抄表(每月抄表日)。(8)电表数据统计,比如计算线损或者报表生成。

2.3 方案说明

(1)智能电能表分散安装。(2)数据集中器。按照低压配电变压器分类的不同,目前已经可以达到同一变台下每2000块电能表配置1台集中器。且抄表时间满足闲时抄表要求,下行通过采集终端已经电能表的通讯模块进行控制,上行通过公共无线电话网络或集中抄表中心通讯。(3)控制功能。机械表改装模块中可包含控制继电器,可通过集抄中心或现场测试议器实现控制功能。加装在电子表尾的载波模块采用一体化设计,模块可包含控制继电器,可通过集抄中心或现场测试仪器实现控制功能。

3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场运行现状

3.1 现场运维人员业务技术对采集工作的影响

很多单位都是由一名专职采集负责人负责现场集中器的维护与运行,但由于很多基础单位供电半径长,乡镇村屯较多,需要在各基层供电所、站阶梯式配备集抄运维人员,但基层运维人员往往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各项业务技能望而生畏,对该技术都有一种恐惧感。人为造成的集中器接线及配置错误,导致集中器下线现象时有发生,对采集指标影响较大。导致很多基层人员都不敢走与采集相关的业务流程。再就是还有部分人员对集抄运维技术一头雾水感觉无从下手,对运维工作消极怠慢。好多抄表员对集抄系统仅仅应用采集功能,未能对其他功能如检测用户电流、电压是否异常等相关功能做深层次的应用。

3.2 用户基础档案对采集工作的影响

用户基础档案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或是在换表过程中人为的造成表号录错,会造成集中器抄表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业扩及现场勘查人员对现场台区不熟悉,造成用户变、线、台的关系错误,从而影响采集成功率。这就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在有新装及变更业务时,需要重新配置表计台区时要及时核对采集成功率,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3 网络通道信号对采集营响

由于受到网络运营商,网络信号的影响,采集信号并不完全稳定,特别是部分楼区以及边远乡村地区信号极不稳定,无线网络有时经常受外部信息干扰,时常采集不到部分表的信息,往往使抄读成功率也较低;因通信基站故障,该通信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终端也会离线。

4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1 加强基层采集运维人员的培训工作

基层采集运维人员是各基层单位提高采集抄表成功率、覆盖率、一致率的根源,所以切实提高基层采集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集中的方式将集中器厂家、采集运维主站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对现场运行设备的原理、调试以及故障处理进行系统培训,使基层维护人员能够快速的判断及处理现场出现的问题。

4.2 建立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管理制度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工作是涉及到业扩、内线、计量、线损、核算、用电检查等多方面工作的基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种完善的采集运维制度,将无法保证以上各方面的工作的稳健运行,故应建立健全采集运维管理制度,从制度方面对采集运维工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5 对实践过程的思考和对效果的评价

低压集抄技术即低压电力客户集中自动抄表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高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停复电、线损管理、用电异常分析等功能,该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了电力营销现代化管理水平。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营销精益化管理、实现与客户信息交互服务的有效手段。不仅降低了营销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规避经营风险,也从根本上解决营销人员入户难、估抄、漏抄等现象,同时也为供用电双方提供准确、可靠、实时的基础数据平台。

6 结束语

以用电信息采集数据为基础,可实现高低压线损的统计、分析,使全W网损、母线电量平衡可以做到日统计日分析,使线损分析更及时,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降低线损。降低了供电企业的供电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通过对远程抄表采集系统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供电企业营销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使供电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采集系统;培训研究;用电信息

作者简介:史兴才(1984-),男,山东沂水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培训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1)王莹(1983-),女,吉林长春人,伊春市电业局营销部。(黑龙江 伊春 153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55-02

2010年,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试点并全面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一线在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省公司依托“SG186”营销业务应用平台,委托东软公司在沈阳搭建了基于B/S结构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从功能上覆盖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各地市公司独立搭建的C/S结构负控系统,当前由于技术原因,并没有从事实上完整融于采集系统)、公变监控系统、低压居民集抄系统,在日常业务机构设置上,市公司营销部采集专责负责协调领导采集系统日常工作,市公司客服中心成立了计量管理组采集运维班、抄表催费班(负责315kVA以上的230MHz专变终端与50kVA以上的GPRS专变终端的安装、调试、采集、购电、远控、运维、更换、消缺、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区县分公司客服中心成立了计量班、抄表催费班(负责辖区内公变终端与居民表计及其集采终端的安装、调试、采集、运维、更换、消缺、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经过2年的运行实践,在安装率和采集成功率等考核指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采集系统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

采集系统中,采集运维班(原负控班)负责专变部分的日常业务,由于班组(原负控班)成立时间较长,现场实践磨合充分,在管理与日常业务上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制与技能规范标准,而且锦培中心也建有与营销现场(负控)一致的培训系统,以满足各地市公司的培训需求;分公司计量班及抄表催费班负责的低压居民用户集采部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新系统、新模式、新设备及其新技术的工作磨合,给管理与运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对班组员工的技术积累与技能经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仓促上阵导致不得不面对依赖厂家全面技术支持的窘境。因此,当前采集系统的培训需求主要针对低压居民用户集采部分,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现状

根据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一线实际,采集系统主站软件的设计应当按“一个平台、两级应用”的原则在省公司建设全省统一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平台,各地市公司以工作站的方式接入系统。主站的采集前置部分应当具备全省集中部署方式。对于低压公变台区中的居民用户终端和公变终端,采用集中器+窄带载波智能电能表+GPRS/CDMA方式的三相智能电能表的方案,其中,本地信道采用全窄带载波模式,远程信道采用GPRS/CDMA虚拟专网模式,GPRS/CDMA方式的三相智能电能表替代公变终端充当关口表计量的功能。[1]

在系统的推广应用过程中,通过智能电表安装率和日均采集成功率等营销同业对标指标对各地市公司系统的建设和运营进行考核排名,其中前者考核系统建设进度,采用工程外包模式,效果明显;后者考核系统运营质量,存在一定的指标不稳定现象,表现为现场终端及表计软硬件故障频发,特别表现在计量长期稳定性及其载波通讯性能上,在表计的故障识别、判断与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目前只能依赖于厂家和少数专责来处理,工作业务量巨大,故障难以及时排除,严重阻碍了公司同业对标工作质量的继续提升,不利于当前“大营销”体制的优化推进要求,迫切需要对一线员工实施系统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各班组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

2.专业分析与需求判断

从专业角度考虑,当前的困难在于新系统、新模式、新设备及其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首先,基于国网最新企业规范的终端和智能表计并没有经过市场充分的验证,各种原因的缺陷与故障无法避免,[2]而统一设备招标带来的同一台区不同厂家设备的兼容性及售后服务扯皮问题加剧了故障的爆发频次。其次,外包业务验收不规范,导致大量故障在运营初始集中式爆发,带来了巨大的运维业务量压力。[3]最后,大量工作标准(技术与管理各方面)的缺失导致日常工作混乱,重复工作较多,运维效率低下。虽然经过了2~3年的运营实践,但仍然很难有效的运维,说明仅仅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并不完善,更实质的在于操作整套系统的电力员工专业素质的问题,在于基层各班组大量缺少技能熟练、独立思考的骨干员工,在于缺乏一套有效的业务培训系统帮助一线员工学习成长。

二、培训课程设置

根据现场实际,初步设定采用3天24课时对采集各专业班组人员分批次进行轮训,培训内容如表1所示。

首先,采集系统涉及工种及班组人员众多,采集人员往往局限于本班组负责的流程工作单元内容,但对系统从本地到主站的全流程工作内容缺少真实的认知,既不利于本职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不同工种班组间的合作协调。故设置2课时的课程使所有采集人员增加对采集系统的全面认知,增加在终端联调工作中的合作意识;采集系统中安装的集中器与智能表等硬件设备是基于新的国网企业规范设计制造的,其结构原理与现场原有设备有了显著变化,多数采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现场使用维护方法、技巧与经验都存在一定的空白,考虑到现场人员的理论基础与工作实际,对集中器与智能表分别进行4课时与2课时的针对性理论宣贯培训,使其认知智能电表和集中器规范与硬件结构,能够识别电能表提示的各代码符号,掌握独立的查询和设置集中器参数与测量点数据的方法;采集人员日常工作依赖于厂家,不仅在于新设备的磨合过程,更在于本地载波通讯的复杂性与专业载波调试工具的缺乏,发现故障,但不能消耗大量时间定位故障位置和分析故障原因,严重影响了系统运维效率,因此,需通过对典型故障处理的讲授,培养学员分析、判断与处理故障的能力,帮助学员建立适合自己的高效排故流程方案是培训的中心内容,通过12学时的学习,使学员可以根据学习的排故流程方法独立的分析、判断与排除故障,提高采集率。其中,有4课时的内容是针对载波故障的分析和载波调试工具的使用,使其对低压载波通讯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分析典型的载波故障现象,辨别不同厂家的载波模块,学会更换载波模块。另外,针对营销现场的热点内容,增加了2课时的最新窃电案例分析,以期扩大学生的视野。最后经考核完成培训。

三、实训设备开发

上文的培训内容需要专门的采集实训设备的支持,但是当前主流的采集培训系统并没有适应现场一线的发展速度,以锦培中心2010年配备的某厂家采集实训系统为例,现场终端设备为“四合一”终端,负载采用三相虚功率负荷源模拟,其电压电流分线连接的模式并不适应单相载波表计的仿真,系统设计上采用自行开发的C/S结构,系统培训功能侧重于主站操作,对现场的终端故障模拟并未涉及。从总体上看,只能作为系统的功能展示平台,远远达不到仿真营销现场实际环境、真实复现现场故障、培养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训目的。故根据现场实际,拟搭建一个典型的(手拉手)小区配电台区如图1所示。

一个典型的居民台区由集中器、GPRS智能三相表计(台区总表充当公变终端)、一定数量的计量柜单元(8/12块单相载波电能表每单元,物业共管载波三相表单元)三大模块组成。目前现场工作的难点在于本地常见故障的处理流程与技巧(包括发现、判断、基本工具使用、处理方案、安全措施、技术经验总结积累等各环节)。其中,实训室配电箱后端设置两个并联的1/1隔离变压器模拟10kV配电变压器,隔离变压器后接集中器与GPRS智能表计(两者RS485端口连接,根据现场实际,集中器可与GPRS表统一放置于箱变计量室内,或单独放置于配电网络中心处,前者模拟培训现场接线,后者模拟培训排故技巧),集中器后按照ABC三相每相分别设置三个8单元载波表计量柜(真实配置)模拟至少72户居民用户表计(共144户每台区),每计量柜后配置8单元居民生活负载柜模拟真实负载(必须含有RLC单元),同时考虑到小区物业共管的电梯、水泵(引入谐波干扰)、路灯等单元,需添加三相载波表计量柜及其模拟负载。

为支持模拟系统集中器及表计的数据采集与上传,最大限度重现现场采集工作实际流程,满足采集各部门的培训需要,添加对应的系统后台(软硬件),要求必须满足以下设计要求:支持用户Web方式登录;支持集中器与表计档案创建、查询与修改;支持表计用电信息定时采集与补抄操作;支持漏抄用户信息统计与打印;支持表计直抄;界面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保持一致;支持线损查询与计算。

四、总结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并且最终发展为AMI(高级量测体系)。[4]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搭建一个能完整地仿真采集现场的系统培训平台,满足现场人员不断增长的培训需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虑到采集系统普及时间较短,国网内部兄弟单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培训平台方案可供参考,需要根据采集一线调研的实践和公司培训需求,不断调整培训平台的整体结构与优化具体细节;技术上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采集设备运行经验。文中内容仅仅是一个技术参考方案,需要根据实践继续研究深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人力资源部.电能(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369.

[2]马利人,陈俊,叶利.自动抄表系统中智能电能表故障的分析与思考[J].计量技术,2012,(7):39-41.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

作者简介:于文红(1982.05-),女,汉族,辽宁省东港市人,大学,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电算化会计专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产生了变化,传统的营销管理方式在新形势的条件下已经难以适用,因此,也为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力企业的改革不仅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国的电力企业本身具有垄断性,长久以来,企业也习惯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的入世,越来越多的经济与贸易涉及了更多的影响因素,此时,如何增强自身的内核与创新能力,在发展中也十分重要。为了满足企业和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新形势下的电力企业更加注重人才与技术,树立了质量型增长观念,加快电力企业从铺摊子、拼消耗的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观念转变。在发展中,更多的电力企业倾向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与营销,这也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企业的营销规划目标,完善企业的营销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分析电力企业营销中现有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一)管理方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供电企业在计划经济管理下,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模式。一般来说,用户不能自主选择供电商,随着行政区域的划分,一个行政区域也基本只有一个供电商,用户不能跨越行政区域使用电,供电商也不能为其他行政区域的用户提供电,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工作循环。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模式,因此当市场和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时,思想观念还是极为落后的,对于市场中的竞争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实现从生产到经营的转变,也没有一个较为符合市场发展的营销思路。同时,由于供电企业的管理仍旧政企不分导致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行政力量的参与,管理人员权责不明,供电企业的经营自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的,因此也打击了供电企业对于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一些供电所的改革非常迟缓,仍然保持了旧有的管理方式,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甚至存在大量的坏账烂账现象。由于缺乏创新的管理方式,很多电力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能够应对市场潮流的营销管理机制。

(二)缺乏对市场和营销的精准把握

曾经的电力管理经常实行一刀切,而根据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市场都需要一个精确的定位和市场细分,差异性市场策略即企业承认不同分市场之间的需求个性大于共性,并针对各个分市场的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营销组合。但是很多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并不了解营销与市场的知识,在长期的工作模式下也缺乏相关经验,缺乏对市场和营销管理的精确把握。关心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是营销理论的立足点。客户的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是现代营销应当遵循的规律,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完成对于用户用电的营销管理,是电力企业当前的重要问题。因此,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市场细分都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决定的,电力企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稳定电价、服务用户仍然任重道远。

(三)营销工作人员素养缺失

很多电力企业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不足,在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时,没有从意识上认识到营销管理的重要性,还是按照以前的传统办公。供电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方法是以产定销为特点,根据供电的能力进行供电,而不是以电力销售为基点,很多营销人员仍然十分被动。此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能够从事基础的营销工作,更需要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营销规划、预算,并严格执行。掌握符合时代要求的营销方式和方法,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提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意识。在企业中,营销团队缺乏服务意识和完善的营销运营管理体系,很多营销工作人员在管理层的指导下改动财务信息或者为了私利贪污受贿,这已经不仅是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问题,更突出了营销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由于电力企业是垄断企业,所以如何提升供电局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营销意义重大。如果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难免会存在各种虚假账目和占有国家财产的行为。实际的营销工作中,很多营销工作人员不懂法、怀有侥幸心理知法犯法,都是专业素质较低的表现。

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的建议

(一)建立更加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

健全的营销管理体系是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工作的方式和方向,营销管理准则的实施规定了企业应当如何赶上市场趋势,如何通过营销实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由于很多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一直相对粗放,在提高意识的基础上,管理层和工作人员更应该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将营销管理机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管理的精简有效,避免过多的程序性的无用功,减少供电用电的中间环节,撤销一些作用很小的电站,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同时,企业在注重短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长期发展,不要被一时的利益蒙蔽,甚至采用违法的手段来牟利。学习更加先进和科学的营销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营销策略的研究。其实在很多区域,仍有电力市场的重要空间需要挖掘,此时,就需要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营销策略,鼓励人们的购买欲望。在一些地区仍然采用燃煤取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也形成了很多困扰,如果在这时能够推荐人们使用电锅炉,则有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总之,要以服务用户的心态去制定营销策略,建立营销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长期如此,就会建立更加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建立更精确的定位和市场细分

单纯地了解市场营销的重要性解决了目标的问题,建立更精确的定位和市场细分就是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为企业营销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工业用电、城乡居民用电、商业用电、餐饮用电等等不同的方式汇聚在一起,如何根据不同的用电需求和类型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应当完善电价形成机制,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对于用电管理的调整,坚决抵制用电过程的胡乱加价行为,二是加强对于电网的改造,基本实现和保证农村用户的用电,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减少用电中的中间环节,保证用电价格的稳定。电力企业应在内部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切实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难处,真正从用户着手,便捷用电生活。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更要稳定工业用电,大力刺激商业用电和家庭生活用电,同时发展一些农业牧业用电,将电力市场盘活打开,实现市场营销的目的。

(三)建立高素质的营销人才队伍

培养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同样需要专业的营销知识作为工作的铺垫,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缺少独立性,专业技能也明显不足,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从业资格。因此,应当严格要求内部工作人员的考试和准入,必须考试合格以后才能够上岗从事相关工作。同时加强员工内部培训,充分学习市场形势变化和营销管理知识,定期考核。根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采取绩效考核的机制,明确透明的奖惩办法,使员工有思考营销工作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切落于管理层的纸上谈兵,雷声大、雨点小。严格思想道德教育,严守道德观,考虑到营销环节复杂和资金流转问题的特殊性,这些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避免被利益所迷惑、为获取利益不惜违法违纪。结语企业要想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保证运维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为了让电力企业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并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新形势下探索其营销之道十分重要。而现代的营销管理观念最重要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目前电力企业所急需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营销策略,采用积极创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无缝衔接,刺激市场和消费,制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常态化的营销体系,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弘.研究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运维管理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2)

篇8

关键词:IT 运维管理 私有云 按需交付 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003-01

现在企业业务的发展与IT运维管理成熟与否联系越来越紧密,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大[1]。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和企业都在改革各自的运维管理体系,ITIL作为运维团队和管理流程的一套理念和体系,给IT服务组织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在实施时经常发生问题,如果想要成功实施ITIL,就必须要配置一套与之匹配的落地措施[2]。

随着IT服务厂商抓住了云计算的先机,IT服务的资源管理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细分。IT运维作为IT产业链体系中的一份子,其发展也关系到产业链发展的进程。云计算代表了IT创新的方向和未来,不仅可以改变企业计算的方式,也可以改变IT基础架构运维服务模式。针对传统的IT运维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国内已经开始研究基于云计算的IT运维服务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式,作为一种按需交付服务的商业模式,云计算IT运维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快速部署和应用IT运维系统的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高成本IT运维服务模式。

随着云计算发展趋势及周边网络环境、信息化管理观念不断成熟,IT运维服务需要转型升级,实现全方位实时穿透式的智能管理。

1 基于ITIL的IT运维管理

建立IT运维管理平台,可实现对用户操作规范的约束和对IT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业务应用和客户端等内容,通过自动监控实现故障或问题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全面提高IT管理部门“自主运维”能力、信息化管理水平,帮助持续提高业务部门和客户的满意度,为高效科学的业务运转提供有效保障[3]。

2 云平台建设现状

当前,企业在构建云平台时缺乏云平台与传统IT系统平台的接口标准,难以搭建混合系统;企业业务系统云端化,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云平台需要企业IT管理流程标准化[4]。因此,建设私有云维护平台,使运维不再受地域限制,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实现运维管理,将过去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服务方式从而实现主动式的IT运维权[5]。

3 私有云IT运维管理模式

该文基于System Center2012和ITILV3,提出私有云IT运维管理全套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对IT系统环境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IT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构建私有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IT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对企业内部提供(IaaS),相当于把IT基础设施像日常生活中的水和电一样以服务的形式集中供应,并按照服务内容和实际使用量进行计费。由于要保证资源的动态分配和定制资源的分配粒度,必须使用各种虚拟化技术。

3.1 虚拟化

微软虚拟化Hyper-V架构内置在Windows Server中,安装、配置和管理相对简单方便,补丁更新随Windows补丁服务自动免费完成,也是总拥有成本最低的商业虚拟化解决方案。微软System Center2012管理套件提供全套私有云管理套件,特别是对异构平台的支持和IT流程自动化是这一套件的最大亮点。

3.2 私有云运维管理平台结构

该文提出的方案基于System Center Service manager和ITIL V3,针对缺乏ITIL训练的国内大多数客户,对管理套件中System Center 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进行重新设计并打包,支持异构平台和IT流程自动化,实现企业IT运维ITIL落地。

3.3 私有云IT运维平台主要功能

私有云IT运维管理平台结合在企业和政务行业运维支撑领域的丰富经验,完全遵从ITILv3标准并与私有云完美融合的IT服务管理解决方案,整合了云计算、网络监控、系统监控、业务监控和服务流程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其主要功能包括服务目录、服务请求管理、事件管理(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知识管理、服务级别管理、任务管理、资产管理、供应商管理、可用性管理、性能管理、服务报告与服务度量(报表管理)、工作流、企业排程和工作负载自动化(调度管理)等,实现IT服务管理的标准化、合规化、虚拟化、自感知、自服务、自动化、自学习、自改进,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更快速和更安全的交付IT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V.ABC家电零售公司IT运维管理外包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2] 傅海滨,彭健.企业构建私有云的思考[J].网络运维与管理,2013(3).

[3] 冯纯.基于ITIL的IT服务台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9).

篇9

[关键词]管理;模式;机制一体化;降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342-02

一、目前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由于近年来电网发展区域越来越大,设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电力供应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各种机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原来变电运行专业与检修(线路、变电)专业之间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已尤显突出,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三集五大”特别是“大生产、大运行”工作提出的要求,实现“要加强集中检修和专业化检修流程的优化与设计,实现运行与检修、省级检修中心与区域检修中心、运维与抢修的三方面协调;加强调度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与状态检修系统三个系统的有机结合,做到真正的整合,发挥整体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综合分析效益。”的管理策略,更需要变电运行与检修之间的“运维”协同、统一,实现两种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显的十分迫切。

如果还继续沿袭原有的运行、维护和检修体系,势必会造成维护、检修成本增高,工作量加大,检修人员短缺等问题;同时也会带来交通安全等其他诸多问题。另外,运行人员发现缺陷后反馈给检修班组安排缺陷处理,这样不但延误了缺陷的处理时间,而且造成了工作程序的复杂化,管理费用也相应增大。

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的管理要求,无法保证变电运行人员确实、准时、及时到达现场并按预定计划和标准流程作业,存在着记录不规范、信息不全面、反馈不及时、巡检不标准、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巡检不到位、漏缺项、超周期等现象都无法及时发现,交接班、设备定期试验和切换工作等也无法做到规范化管理。如果仍停留在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中,不仅制约了安全生产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且阻碍了变电站设备运行维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深度实施和提高。

变电站实行无人职守后,操作队运行操作人员有限,检修人员短缺,而停电检修时间也是有限的,有限的操作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停电检修任务,往往力不从心,经常造成在调度部门下达的检修时间内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安全措施难以落实,检修质量也难以保证。

因此运检合一管理模式就是指在输电线路、变电设备的管理过程中,把运行、维护、检修、带电作业等形成统一的、经济的、易于操作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针对运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运行、检修工作目的不明确、工作任务重复、中间环节缺乏协调、对设备管理缺乏一致性等种种不利于安全健康运行的管理缺陷。主要解决电网的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检修管理、突发事故处理及业务技术培训、人性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综合有效的整合。

二、运检合一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符合电力变革的发展要求。

1)各行各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依赖性越来越强,只要有充足的电源、完善的网架和先进的设备装备水平,才能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只有在管理上狠下工夫,加强运行、检修、停电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由于检修停电时间较长,停电次数较多,造成检修工作的时间过长,影响了按时供电,对此大中型企业有意见,民众也有怨言,对电力良好社会形象建设的影响不言而喻。另外,由于检修需要的停电次数和对变电设备的操作次数增多,相对发生人身伤亡、设备事故的概率将会增加,对供电可靠性产生影响。

2)设备管理的需要。实现变、配电设备状态监测和状态检修或通过在线监测,指导设备的清扫、检修、带电测温、资料归档等工作,能够有效的延长设备检修周期,为电气设备实施状态检修提供先决条件;为编制运行方式、计划检修和制定有关生产治理措施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同时也为电网可靠性评估提供计算依据。

3)坚持计划,控制临检。各单位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坚持计划停电,凡涉及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各种停电工作,均由运行单位统一申报月停电计划,组织有关单位召开检修计划会,进行协调、合并,做到“一线停电多处干,一家申请多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性停电,缩短停电时间。

2、专业化管理过程得以持续。

1)实行运检合一管理模式,能够规范运检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工艺要求、注意事项、控制措施及验收内容等,增强安全管理基础支撑能力。通过实施“四化”战略,在变电运行、设计、检修安装、验收等方面,编制统一管理方案,能够统筹安排、协调运转,打造运转高效、管理有序、协调一致的安全管理基础体系。

2)在对电网和变电站待检设备进行状态评估的基础上,统一指挥、超前谋划、统筹安排,选择检修的“天窗”时机,实行全站停电或某电压等级设备全停,采取大军团作战方式,集中人力、物力,全面实施集中操作、集中检修、集中验收、集中管理,在短时间内完成传统模式下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检修工作。

3)增强队伍素质基础支撑能力。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竞赛和演练,采用“请进来、送出去”、创建学习型团队等方式,着力培养线路、运行、检修队伍适应“大军团”作战的能力。

4)以标准为指导,职责更加明确。使各岗位人员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要求、工作职责、权限与责任,知道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生产人员在运行、检修工作中有专业的技术操作指导书,改变了凭经验干活的现象,使每个职工都能以科学为依据。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由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宏观管理向微观管理的转变,管理流程更趋精细、高效,闭环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真正从企业的源头控制了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从而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3、电网设备管理一体化。

设备健康水平是安全生产的硬件基础,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与设备的缺陷有关。实行运检合一管理模式后:

1)更好的以缺陷管理为中心加强设备管理。应用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2)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合理安排输变配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到专责到人,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减少了涉及不完善或制造和安装检修质量不良造成的危险点,确保了检修质量。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

3)有效改善设备性能。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的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实行运行、检修人员的结合后,对设备状况、人员技能等也是一个提升,即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又提高供电可靠性。

4)加强监测与跟踪。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危险点的分析与预控更趋合理,采取果断措施,实现了运行与检修之间的紧密配合,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的健康程度,实现巡视―监测―跟踪―处理―回馈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5)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重大节日期间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对线路、设备综合运行状况整体掌握,工作起来有的放矢。逐步实现变检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实时分析每台设备的状态并进行状态变化趋势的分析,减少了数据分析、统计工作量。

4、提升安全、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厉行节约。

1)解决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检修和技术改造中存在的巡检工作计划欠周密、人员难到位、流程不标准、大修技改立项和开展状态检修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变电运行“两票三制”、“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状态检修”等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2)节约人力资源:实现运检合一后,设备台账―在线监测―状态分析―对策措施、建议与检修计划生成―故障诊断―状态检修―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能够有效的闭环。就设备台帐整理、归档工作,可以实现数据的准确性,全公司一本帐,改进了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节约人力和重复性工作,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

3)能够进一步优化人员调整方式,做好相关、相近专业的对接工作,把各项工作贯彻到大生产、智能电网建设的各个环节,满足“两个转变”和生产实践的需求。培养出新型的工作人员,为其他工种储备了人才,打造一支素质好、专业强、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实现设备状态检修奠定技术基础,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4)加强了运行人员设备异常和障碍时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消除了设备隐患和隐性缺陷,提高了设备安全运行能力。提高电网应急事故处理能力:认真查找生产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做好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科学确定电网事故拉路序位,加强和完善电网在紧急事故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维护电网运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5)极大争取电力检修市场份额。电力检修以其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利用原计划体制下长期蓄积的人力资源,就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益。检修市场化,使检修队伍进出灵活,大型电建公司面对大量的在建机组,也无法抽身涉足检修市场。高效利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即可大举进军检修市场,形成合力,握紧拳头,争夺外区域市场,使检修队伍异军突起。可以预见,电力检修的激烈竞争迟早要到,谁有长远的眼光,谁能合理打造自己的队伍,谁就能强大起来。

6)降低检修成本:降低了检修维护成本,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解决了检修人员维护半径大、工作量大等问题, 保证了设备完好率,在缺陷处理中,从缺陷的发现、登记、汇报、形成处理方案、实施到验收评价,要形成了一个闭环网络;能够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检修施工方案、安排适量的检修队伍;用好用活激励机制,调动职工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提高了变电一、二次设备消缺及时性,保证了设备健康水平和设备可靠性水平,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运行管理模式逐步转变。

7)降低了各类管理成本:检修缺陷故障成本:它包括返工、返修、误工停工和故障调查等损失;差旅费:是指职工因检修需要出差期间的旅费、住勤补助费、交通费、误餐补助费。

三、运检合一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制度建设需要完善。

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事电力生产工作的每位员工,必须以科学的工作态度去对待。要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做到每项工作的监管有章可循。特别是运检合一后,各项制度、措施、规定的出台尤显更加迫切。结合现行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标准、体系,使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要采取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关心、各负其责、共同保障”的良性循环。

2、检修现场需要注重。

实现运检合一管理模式后,现场工作显得更加有序、合理,但应注重现场人员的分工,只有合理分工,才能解决人员的双重性身份。即操又检势必造成现场工作的混乱,人员疲劳作业,精神状态难以控制,人员精力难以保证。特别是安全设施的布置,更应加强监护和监督,避免因出现人员协同性、亲密性,图省事、怕麻烦的思想,简化现场所作安全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3、设备验收需要控制。

要严格执行设备检修质量验收制度,实行三级验收。质量验收的项目应实行检修班组、检修工区、特别是公司级验收三级验收制度。检修班组、运行单位、检修工区隶属一家,更应实行验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通过对检修全过程的指导,使检修工作成为标准化作业,使检修工作质量不会因为人员的素质不同而不同,确保检修质量,从而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标。

四、结束语

实现运检合一管理模式后,完全可以对目前流程进行优化,制定当前切实可行的流程,再通过持续改进,达到理想状态。充分调配和平衡企业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保证生产稳定运行,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使企业在电力市场中全方位地充分发挥应有的能力;可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控电网运行情况,为快速判断、处理提供了条件,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可控度得以提高;同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意味着生产管理环节的简化,也将大大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系数,并有利于变电运行人员的统筹调配,最终实现减员增效,实现公司安全、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公司的大跨越、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电力运行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鲁经信电力字[2010]102号.

篇10

博士后 高级工程师

致力于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行业研究和咨询工作

主要研究范围涵盖云计算、平台软件、IT行业应用等。在《中国计算机报》、网易、赛迪网、比特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专业评论文章。

长期以来国产基础软件注重单一技术性能和功能测试,缺少一致性测试及与业务知识融合。因此业务层面的知识管理和基础软件的融合,对我国基础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军民两用齐发展

我国基础软件产业化离不开两条路径:一是军用,这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技术水平,强调专业化以适应现代战争中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二是民用,但这条路一直是国产基础软件厂商的软肋,长期面临Win-tel格局和开源软件的两头挤压。

构建产业化创新体系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是智力高度密集型产业,随着技术的升级、管理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产业化的成功不再是单靠哪一种因素就能达成,而是需要融合科技成果、生产力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集成创新。

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 D. Hall)于1969年提出了研究系统工程的“霍尔结构”,借助“三轴法”和知识管理理论,提出了以“知识(业务需求)、产品(科技成果)和服务(生产力)”为核心要素的基础软件产业化创新体系。

知识、产品和服务分别代表基础软件产业化的三个维度。其中:

知识维(应用)推动基础软件产业化始终与应用服务相结合,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逐层递进。数据指客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等的抽象表示;信息指数据所表示的涵义;知识是以各种方式把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的信息结构;智慧指知识的集合与智力的综合。

产品维(科技成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包括方案设计、产品研发、产品适配、定型维护和更新换代等关键环节。

服务维(生产力)推动产品落地。通过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具体体现在通过评估客户需求,调研业务现状,制定方案计划,为客户提供系统选型推动系统部署实施,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个维度互动,形成推动产业化的良性循环。要将技术和产品变成产业化成果,还需审时度势,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产业化问题的切入点,并建立一套满足“工作推进、合作共赢、市场开拓、资本运作”需要的工作推进机制,这样才符合组织行为的基本准则。

建立系统建设思维

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创新体系建设为统领,以科技成果产业化方法来指导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提供。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应整合市场资源做好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维:促行业知识管理与国产基础软件结合,通过在医疗、政务、能源(电力)、教育等行业知识积累,以咨询规划&运维为切入点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在重大行业中的示范应用。

产品维:拓展行业应用,梳理规范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产品特点、解决方案、构件(通用、领域)和技术支撑平台,提升国产基础软件市场价值。

服务维:贯彻三点:“他用必先自用,用行动打动客户”,通过应用向客户传递产品价值;“利他又利己”,始终将客户的关切和利益放在首位;“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占领客户心智,才能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