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艺术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艺术的形式

篇1

关键词:视觉艺术;历时性;时序;空间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017?05

“历时性”一词,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奠基人索绪尔提出的,是一个随时间从上往下探究或者从下往上追溯语言各个要素的变化和进化过程的名词概念。历时性源于语言学领域,属于演化语言学范畴,研究处于运动和发展状态中的人类语言的演化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历时性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艺术的“历时性”多见于对艺术发展过程的纵向及影响研究,随着对艺术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关注,历时性被逐渐运用到具体的艺术形态描绘中。电影艺术是纯粹的历时性艺术,将“时间线”内的连续影像通过动态的视觉形式显现给观众,并且是惟一可以用时间长度来计量的艺术。

随着对时间与空间艺术形式研究的深入,“历时性”不仅仅存在于电影等动态艺术之中,同样也存在于静态的视觉艺术中,历时性在视觉艺术中是指视觉对象在时间轴中的形态与形式变化。作为视觉艺术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历时性成为描绘视觉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关系变化的词语[1](1)。在造型艺术、影像艺术和设计艺术中,历时性是运用二维形态的变化过程来表现真实的动态世界。

一、造型艺术的历时性

运动是万物的本质。在造型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疑是艺术创作的重点。正如康德所言,任何运动都是依附在时间之上的,时间是内在的意识形式[2](84–86)。艺术创作以多视点的观察角度,将时间线内空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融入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作品对生活过程性的诠释来体现历时性。造型艺术的历时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全景绘画的历时性

全景画是以无边缘、回旋相连的画面组成一个多视角的统一主题。其历时性表现在观众需通过视点的推移,来观看连续展现的时空和情节场景,时间是随着视线的流动和情节的延续进行的。因此,全景画又称回旋图,被称为是凝固的电影,是凝视静思的历时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大型环状室内壁画(图1),就是典型的全景式历时性艺术。壁画将圣经故事绘制在教堂的内部空间,使天顶和内壁的图式融为一体,创造出环状的连续无边画面。观者若想在如此大型空间内浏览全部画面,必须经历多视点的历时性巡回环绕观看。此外,在许多中国画和日本画长卷中,也不乏历时的特征。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面长达528.7厘米,

随其卷轴逐步展开,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五百余人的繁华景象逐一展现,从卷首汴京郊野的春色、中部繁忙的汴京码头,到卷尾热闹的市井风俗,形成了以时间为轴线的线性流程。

(二)分幅作品的历时性

分幅式艺术作品(或称系列式),是指以分幅的形式把对象描绘成若干幅独立画面,形成一个即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其历时性表现在画面规律性的变化,形成了描绘对象的历时性变化和阅读的时序性。分幅式作品虽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但是作品与作品之间在艺术理念、表现方式、构图形式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分幅式艺术的历时性特征,就像音乐的和弦一样,每个声部虽相对独立,但部分与部分之间在整体上形成统一的主旋律。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草垛》系列组画(图2),十五件作品既是单幅的,也是系列的。绘画的主题是同一场景下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草垛所呈现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种连续性手法,表现了在特定的环境中物象的历时变化过程,记录了作者的观察感受和情感抒发的历时过程,正如莫奈在写给古斯塔夫·吉弗罗瓦的信中所说:“我正在努力的工作,顽强地画不同印象的草垛连作……为了表达我正在寻求的东西。”即是对“光”和“色”的历时表现,并提出了“物体没有恒久颜色” 的著名论点。

(三)连环式绘画的历时性

连环式绘画是以情节的连贯性为时序特征,其历时性体现在以时间为轴线,将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连续的图式叙述出来,强调事情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状况和发展历程。追根溯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时性图画,可追溯到史前的“洞穴壁画”,以及法国南部发现的,一组组内容连贯的描绘当时狩猎、战争和庆典场面的叙事壁画为代表。

敦煌莫高窟的《九色鹿经图》(图3)就是通过八个场景的连环式描绘,将释迦牟尼遇见九色鹿的过程依时序排列,形成具有历时特征的连贯性壁画序列。这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历时性艺术的特征,并衍生出使用二维静态图像来表现三维历时特征的连环画。

造型艺术的历时特征,体现在事物变化过程的历时上,通过观察与处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来描绘事物的变化过程。全景式视角的巡回性、分幅式组图的时序性、连环式情节的连贯性,都是对过程的历时性表达,都是通过历时性来阐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二、影像艺术的历时性

摄影被称作是瞬间凝固的艺术。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即是影像的“决定性瞬间”,也是对历时形态的截面抓取瞬间。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曾指出:“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瞬息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正是这种“令人信服的现实之再现”拉近了图片与真实运动世界的距离,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中说:“(摄影)开拓了在时间片段中捕捉活动的可能性。”因此,最早的动态图像就是由摄影发展而来的。

篇2

【关键词】现代视觉艺术 创造性思维 现代主义设计

一、艺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界定

创造性思维是以创造人类主观思维活动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为思考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形式,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基本思维手段;它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思维分为两个不同内容和不同复杂程度的层次:一是基础性的即兴式创造,另一种为革新式创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思维以不同形式做多方面的运动,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综合运用。艺术的创新思维是高效综合运用和反复辩证发展的思维过程”。

二、现代视觉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源起和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视觉艺术发展的直接智力动因。它同时受到社会、科学等各种文化成果的影响。每当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变革时,人们的审美就跟着发生变化。每当有科技理论和思想有了新的内容时,人类在艺术领域就会有新的突破。长此以往,艺术和人类社会生活、科学、思想等各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现代视觉艺术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文明现象,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扩展了人类的视觉体验,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等各种艺术方式,在短短的100年中,几次经历大的变革,而每次的变革都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极大推进,其中在艺术思维上的创新变化最为明显。

1.现代视觉艺术产生和突进的动因

19世纪是个蕴育思想的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推进社会大发展,在当时科技发达的欧洲涌现出多位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思考着人类的本质和去向,探索生命的真谛,为现代视觉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思想的土壤。自然科学发展也同时为现代视觉艺术的萌发创造了物质条件。光学、化学等材料学的进步直接刺激了现代艺术形式的诞生。

20世纪也是现代视觉艺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世纪。前卫的艺术思想和风格流派走向传统的反面。科技发展有利于生产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又丰富了商业的繁荣。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设计成为利用视觉艺术手段最为成功有效的例子,20世纪也可以称为设计的世纪。设计的巨大成功同时又反作用于视觉艺术在新领域的拓展,艺术方式成为表达人类情感的有效手段。

2.现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概况及表现

现代视觉艺术体现了强烈的颠覆性,以往几百年都岿然不动的审美和艺术风格却在短短100年中被不断地否定,以往大众接受和认同的传统审美意识被彻底打破。艺术家在自我意识的释放中把个性和艺术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由于历史和科技发展的原因,现代视觉艺术基本上是以西方的现代艺术史为主体内容。从19世纪印象主义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极少主义为止,整个西方造型艺术就是视觉、知觉、语言系统的演变进程,不间断地进行着艺术的革命。现代主义视觉艺术流派包括: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艺术、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概念艺术等形式。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国际性、实验型、反传统、形式化、追求自我和新秩序的建立,以及结构的条理性。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和社会的产物,必然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后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生存危机和人格的扭曲使艺术家敏感地发现“重新发现和表现自然的人性”和“对人类面临的本质问题的关注”成为艺术思想新的共识。后现代艺术包括:新绘画艺术、多媒体艺术、集成艺术、装置艺术、影视艺术、照相艺术、观念艺术、环境艺术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为:复归民族意识、地域性,复归传统;多元共存和差异性、多向度、多样化;复杂的折中和不确定性、亲近自然、承认大众文化、打破公式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与升华,其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对精神解放的期望。重新发掘人的潜能,发掘人类的文化智性,在此艺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3.创造性是现代视觉艺术的本质特征

视觉艺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经过了若干次否定之否定的前进。从对于艺术本体的关注到对于艺术对象以外的拓展,从传统的表现方式到多元性、多样式、多角度、多维度的形式突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创造力、创新思维成为20世纪发展的代名词。创新带动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也更新了艺术家的创作主题。高科技多媒体艺术更加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和创作热情,新兴艺术形式和作品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艺术形式向多元和多向度扩张,各种有效的方法被艺术家拿来表达各种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推动了现代视觉艺术和现代设计在互相促进中融合发展

现代设计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过程,它同现代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生活密不可分。而20世纪最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则无疑包括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对于当代设计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了解,应该是建立在对于现代主义认识和透彻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现代主义是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不但深刻影响到整个世纪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同时对本世纪的各种艺术和设计活动都具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和环艺设计等现代生活的诸多方面,艺术向现代工业和商业领域延伸,许多重要的设计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和教育家,如米斯梵得罗、格罗皮乌斯、佛兰克赖特、李西斯基、盖里等大师,他们在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构筑中起着关键作用。

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一些超前卫设计作品走向概念性,这些作品弱化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艺术语境。从形式上看,我们很难分辨这些超前卫设计和一些后现代装置艺术的区别。随着电脑的发明和图形制作软件的使用,结合数字摄像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设计师开始把设计和艺术搬上荧幕,从小小的电视广告到网络游戏再到投资数亿美元的科幻电影,艺术和设计完美地结合创造了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业和视觉神话。电脑成为这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思想和灵感的主要创造平台。20世纪是设计和现代视觉艺术相伴而生的世纪,就像一个双腿行走的巨人,一条腿是现代视觉艺术,一条腿则是现代设计艺术。我们无从判定孰先孰后,人类文明在这个“巨人”的带动下步入了辉煌的21世纪。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4]董占军.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大众流行文化;当代视觉艺术;全球性;信息

何为大众流行文化?可否解释为:是以社会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是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机制而催生的新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流行文化即消费文化,以大众消费作为流行基础,以商业运行来制造流行事物,以传媒为核心制造产生着流行符号的一个文化概念,它通过传媒语言将个别的思路转换为普遍的层面上来,它把流行当作是一种意义,使流行的过程成为其本质。

它充分尊重市场和商业规则,主动迎合不同受众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取向。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流行文化借助于市场规则和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从影视、广告、互联网、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还是到各种理念、趣味、形象等非物质文化的流行,大众流行文化产业在带来巨大财富和文化消费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无处不在的威力。

在这个时代中大众流行文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技术化、媒体化、娱乐化。商业化和消费化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最大特点。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实物消费品转向情感、梦想和欲望等精神方面的感官消费。作为一种感性文化,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性是建立在大众本能的直接需求上,而大众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则成了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风暴,大众流行文化是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表征。大众流行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文化潮流。流行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元主义文化发展模式,从制度上与观念上确立了社会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开创了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席卷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有目共睹的特殊文化景观。

以视觉为主因的现代文化形态的大众流行文化,实际上是现代传播技术的直接产物和新兴的主导的文化艺术样式。其特点在于精确无误地对世界进行影像记录或是惟妙惟肖地创造一个影像世界,无论是忠实记录或是重新创造,大众流行文化都在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制造一个日常生活形象的完美世界。

大众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创作者的物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文化的生产时,不得不将文化当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保罗・瓦莱利说:“伟大的革新将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欣赏、审美、传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消费和占有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性质特征以及原作界定的认识。

那何为当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人类精英文化内涵和视觉艺术的自然结合所产生并为历史所传承的视觉呈现形式,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是意识形态的历史沉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大众性、综合性、互动性都是当代视觉艺术的特点。

当代视觉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指本质上是以视觉目的为创作重点的作品,例如绘画、摄影、版画和电影。而牵涉到三维立体空间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和建筑则称为造型艺术。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会包含视觉艺术的成份,因此在定义上并不是非常严格。

现如今的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其丰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读图的年代。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地增大,例如,从文字记录到图像传真,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片,从无声影像到声画合成,从平面记录到三维动画呈现等各式各样的媒介。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大,视觉符号在不知不觉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快速的传递到我们的面前,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各种各样可以接触到艺术的平台的出现,让曾经与我们有一段距离的艺术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通过网络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不像以往,除非很特意的了解和接触,才能走进艺术。而如今,标志、广告、卡通影像以及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涌入人们的生活。无论是行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家中的电视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艺术已经大众化,平民化,商业化。手边的绝大部省商品或者图片都经过了艺术的雕琢。

大众流行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大众流行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各种观念的构建,进而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

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架上绘画、影视作品、街头广告或者时尚海报等东西,都是大众流行文化展示的平台。它们以一种最为快捷、直观的方式提供给我们信息。甚至有一些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一些边缘文化也可以不被落下,使大众流行文化变得非常广泛。大众流行文化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

再有,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逐渐地多元化、直观化和模式化。

如今社会出现的媒体化生活和通俗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消解成为潮流。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笼罩下,经典艺术受流行文化影响,与高科技、时代风尚结合衍生出众多的变种,经典美学的许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也加剧了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当代视觉艺术以个性为特点,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多元的,甚至光怪陆离地姿态正式进入当代视觉艺术的视野,使我们逐渐弱化了对语言的依赖,让我们的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直观化的图像世界中。而这些图像无不在展示它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因为商业的目的,需要这些图像发挥引领我们消费流行的功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正悄悄的被这些商业图片改变着。直接影响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以及我们观念的改变。让我们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知识结构等都受到当下视觉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模式化。

结论: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发生巨大地变化,更多地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迅速的流行和发展。

大众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视觉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大众流行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众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另外,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作品上有着一样的架构,所以两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当代视觉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视觉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

大众流行文化时代的当代视觉艺术艺术,在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表现形式上多元化、直观化。并且带来了更为新鲜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梦雅.新媒介对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2]唐骅.当代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3).

[3]刘军辉.论流行文化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影响[J].职业技术,2007(06).

[4]梁玉玲,王稼钧.当代流行艺术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1989(04).

篇4

【关键词】设境育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实效性

【Abstract】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feeling is the concern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the scenario which establish study activity grow emotion of teaching form.Pass to establish Jing to teach a feeling ability in the Chinese na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the tradition the sense of vision art appreciate the lesson teaching thorough the spirit carrying through student ethos in Shanghai City education instruction outline, exaltation real results.Establish Jing to teach feeling at the exaltation senior high school race tradition the sense of vision art appreciate the lesson real results of the function have construction to heavily appreciate atmosphere and draw near mental state distance;Enhance to appreciate beauty cognition process, the exaltation appreciate level;The exertive emotion move function and promote lesson outside expand.Establish the Jing's teaching the feeling exaltation tradition sense of 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race's art to appreciate teaching with real results lesson practice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to observe and learn exchanges of scenario, shape thoughts and feelings;Establish the scenario of game activity, the interesting aspect mutually melt;Establish a scenario of begin the practice, emotion experience;Establish a scenario of appreciate the investigation, the emotion sublimate.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the feeling exaltation tradition sense of 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race's art to appreciate the lesson real results teaching strategy to have already come close strategy, point strategy, interaction strategy, encourage strategy.

【Key words】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feeling;The sense of vision art of the race tradition;Appreciate;Real results

设境育情是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培育情感的教学形式。在高中中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能深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提高实效性。

1.设境育情在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1.1营造浓郁的欣赏氛围,拉近心理距离。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艺术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高中阶段的艺术欣赏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其中的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包括中国绘画、书法、工艺、雕塑、陶瓷等。由于上海的高中学生所在的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开放且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因此高中生对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了解不太多,甚至个别有漠视的情况,针对学情在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中采用设境育情的形式,如在艺术欣赏专用教室中展示有关的照片、图片、专题壁报、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以音乐配图片循环滚动等,增强了环境的感染力,营造了浓郁的欣赏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氛围,创设了面对面的欣赏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深厚的积极感情、认同感、亲近感,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中华民族文化营养。

1.2强化审美认知过程,提高鉴赏水平。

设境育情符合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符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入境入情,产生认知需要,获得审美的愉悦,进入艺术审美的良好状态。设境育情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经久魅力,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感知活动,主动参与欣赏过程,通过观察、思维、评议、交流、练习等活动,丰富学习经历,逐步学会欣赏和审美,加深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内容的理解,培养多种能力,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鉴赏的水平。

1.3发挥情感迁移功能,促进课外拓展。

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获得以情动人、拨动心弦的教学效果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理解中形成艺术观念,有利于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发挥情感迁移的功能,主动去发现和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民族艺术美,当再现相关的情境时,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美好情感油然而升,养成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主动欣赏的习惯,并参于宣传、弘扬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同时有利于有艺术爱好、艺术基础的学生课外深入拓展,发展个性挖掘艺术潜能,逐步形成艺术特长,传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成为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人才。

2.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实践

2.1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

设境育情要善于结合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例如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我校腾出专门的房间建为艺术展览馆,分别举办过中国书法展览和中国绘画展览,突出民族文化这个主题,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在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是名家的作品。在展出期间,美术教师对美术社团的学生事先进行专门培训,然后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的教学阶段中,组织学生分班级分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先进行观摩。要求学生带好观摩提纲,提纲内容包括有哪些名家作品?选择2——3位名家了解其生平和主要成就,并说说其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在观摩时由美术教师和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成员在艺术展览馆内进行讲解,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同时在学校举办艺术节期间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并安排学生分组代表在艺术欣赏课内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开展交流,激发艺术通感。艺术展览中展现的艺术家在文明创造过程中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和名家人格激发了学生情感,使学生明确自身文化传承的使命,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2.2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情趣相融。

设境育情要善于挖掘和补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的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达到情趣相融的效果。例如在新年来临前,根据民族传统风俗,教师设计了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在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中,通过生活中的吉祥图案列举抢答,学生认识到一直到今天,吉祥图案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意义的图案,每逢过年佳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喜字,倒福字,拜年小孩,中国结等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贺;通过讲中华吉祥图案历史小故事,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吉祥图案最早开始于周代,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最为繁盛;通过中华吉祥图案分类的归类连线游戏,学生熟悉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分人物、花果草木、鸟兽鱼虫三类题材,其中表现的求福、求财、求官、求寿、婚姻、喜庆、农耕等都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重点欣赏了吉祥如意、纳福迎祥、年年有余、百事如意、松龄鹤寿、松鹤长春、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品味内涵,开展吉祥图案寓意题解竟猜、分析交流探讨吉祥图案艺术表现特点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对吉祥图案艺术认知学习过程。学生共识到,吉祥图案凝聚着民族精神、反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诚挚的感情,鉴赏吉祥图案作品,领悟了人类真诚、关爱、善良、互助、向上、热爱生活等积极情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丽的花朵,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

2.3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情感体验。

设境育情要善于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深刻理解艺术的创造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悟和心灵的反应,艺术的创造是激情与思想的结晶。如在工笔画欣赏课中,教师先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欣赏若干幅优秀的工笔画家的工笔画,这些工笔画古朴高雅、深不可测的意境令人神往;然后提出问题::工笔画是如何画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如何使用你的毛笔?师生共同回顾书法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中的毛笔文化,指出工笔画对毛笔的选择及笔法的运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接着教师示范使用毛笔画工笔画的线条,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画出工笔画的线条并互相交流,学生欲欲而试,教师巡视指导;再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工笔画笔法细部中的描法开展欣赏。通过在欣赏中教师的指导,学生了解了工笔画对笔法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线条要画得光滑并有变化,所以描就成为了一种画法,出现了战国十八描的手法、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等,历来有很多描法高手,甚至有一些毛笔也被称为铁画银钩等,而钩的时候则需要中锋运笔,下笔有神,运笔与书法一样是涩行的,体现了书画同源。关于中国古代画家采用积墨法,教师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了积墨法墨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染起来的,而每一层染得好不好就考验一个画家的功力了。最后让学生在古筝乐声中临摹一幅名作《竹雀图》的局部。选择若干学生临摹作品在大屏幕作交流后布置课后习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指导尝试创作。通过动手练习,学生体验艺术对象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在尝试中了解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力、表现力,发展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了艺术创作的冲动,提高了艺术素养。

2.4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情感升华。

设境育情要善于针对高中学生好奇心理和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如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雕塑艺术欣赏课中,教师设计了分组模拟考察的活动,提出鉴赏探究的主题:敦煌雕塑艺术的特点。全课教学过程主要有四个环节,先分析中国地图和敦煌的俯瞰图,认识敦煌环境特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中的一片绿洲,从俯瞰图中基本了解敦煌石窟数量及布局,使敦煌环境的荒凉与敦煌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丰富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这神密的土地,充满了艺术创作的灵性;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欣赏敦煌的代表性雕塑艺术作品,有敦煌的标志性建筑——山上凿出来的九层阁巨大佛像北大象等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及教师指导和归纳,共识到这些雕塑都不是一个时期的,每一时代的彩塑艺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唐代的石窟造像在莫高窟占了最大的比重,反映出唐代造像的兴盛及艺术风格、造型技巧的成熟与完美,是中华艺术的精华。敦煌彩塑的制作方式有圆塑、浮塑、影塑、悬塑。千姿百态的塑像显示了敦煌“塑匠“们娴熟的技艺、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重点观看中央电视台摄像的《敦煌再发现》,全方位考察158窟石窟雕塑内部精湛的雕塑特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模拟考察:整个洞窟雕塑作品的整体表现特色是什么?从局部观察,主体雕塑佛陀涅磐像(睡佛)有哪些造型特色?学生观看《敦煌再发现》后再一次热烈地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所造的莫高窟第158窟大卧佛洞窟极富特色,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主体雕塑采用了实体圆雕,而主体后面其他部分则采用了壁画手法,很有创意。人物动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传神,立体雕塑造像的存在,大大丰富了洞窟形制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洞窟艺术的内容,提高了对洞窟空间的使用,更使洞窟的整体布局显得层次分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洞窟墙上的壁画中发现了很多被破坏的历史痕迹,并联系敦煌大漠环境特点沙石随时都在侵蚀着珍贵的石窟艺术,激起了学生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在感受敦煌雕塑艺术魅力中情感升华。

3.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3.1贴近策略。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贴近教学内容、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所处时代的成长环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学习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 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稳定的情感以达到教学目标,。

3.2重点策略。

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个主题,创设情境,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并使各环节构成互有联系的有机整体,唤起和激励学生审美冲动,,促进以审美为核心的欣赏经验的长期积累,为审美表现和传承作好准备

3.3互动策略。

师生互动中的教师的主导和指导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丰富的艺术欣赏和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分工、做好示范、注意答疑、交流指导、加强管理、适时调控、总结提高等方面,重视课堂生成性,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4激励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于欣赏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做、想、讲有机结合,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发挥学生艺术长处;在评价中运用激励策略,综合学生在欣赏课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良好习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和特长开展分项评价,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3]《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5

本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区域特征的文化,它具有扎根本土、世代传承、相对稳定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本土文化中涉及到该区域内人们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如:自然环境、饮食文化、习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从时间维度上看,本土文化既包括了根植于历史背景的、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和基于现实生活的、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本土化设计是指基于本土文化进行的设计,要求设计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而形成具有文化特征的设计造型。

公共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属性

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下出现的文化艺术作品,它的特征是公共性、多样性、文化性、艺术性。公共艺术是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空间环境中,是政府、公共社会、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对话、互动的重要方式,这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公共艺术的种类繁多,从广义上说,被运用和传播在公共空间环境下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这不但包括了城市雕塑、壁画、园艺、水体,还包括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标识、导向等,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城市服务,为公众服务。现代城市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应是城市的文化、精神、社会生活、活力的体现,这就是公共艺术的文化性,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要求公共艺术视觉形式的本土化。

对公共艺术进行本土化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满足公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诉求,使人们在与公共艺术互动中产生愉悦感。第二,实现美化环境。公共艺术具有明确的环境属性,符合环境特征的公共艺术才能真正实现美化环境的作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第三,实现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它通过造型、色彩、材料、形式风格等来传达城市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体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文化的融合,是传播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视觉形式。

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主要特质与公共艺术的现状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在其本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是瓷文化。景德镇还拥有着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作为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有着全国唯一五品浮梁古县衙、风光秀丽的瑶里、西郊古窑遗址、湖田古窑遗址、陶瓷博物馆、陶瓷一条街、明清园等,都纷纷展现了景德镇的本土文化。景德镇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城市,其城区的原住居民不多,大部分是近几十年来的移民,这也使得各种文化在景德镇交融、共生。

景德镇以瓷文化为中心,加以该区域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其他习俗,形成了景德镇现有的本土文化特色。

不可否认的是,景德镇的公共艺术已经开始重视本土化设计,出现了富含文化意义的公共设施设计,如:景德镇独有的瓷灯柱、大型生肖瓷雕塑、传统制瓷工艺流程的雕塑和壁画、城市雕塑“太平窑”、交通主干道上的现代陶瓷文化墙等等。但景德镇公共艺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设计,毫无艺术性和城市特色,缺少本土化设计的理念;公共艺术传达的文化内容单一,大都以介绍陶瓷历史文化为主题,不能全面展示景德镇的城市文化内容;公共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装饰等视觉形式元素等等,这些使得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形式缺乏整体性、文化性、个性,不利于景德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

实现景德镇公共艺术视觉形式的本土化设计

景德镇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其公共艺术设计应与城市的文化特质吻合,这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和传播城市形象。那么,如何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当中,实现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呢?

首先,从指导思想角度说,城市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应具有全局观。全局观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考虑握景德镇本土文化全局,合理处理各文化之间的关系。景德镇是以瓷立市、以瓷成市、以瓷兴市的特色陶瓷产地,其瓷文化无疑是重点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切不可“以一概全”地忽视其他本土文化内容的传达,影响景德镇文化的全面展示。第二,考虑城市建设的全局,宏观把握公共艺术的整体性、统一性。切不可将文化元素盲目地、随意地堆砌在公共艺术中,缺乏整体规划的公共艺术作品不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传达。把握好这两个全局有利于明确本土化设计的主体性和整体性。

其次,从具体实践角度说,城市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需考虑文化主题的细节性。公共艺术的开放空间环境特征决定了它应将城市的大环境和各区域的小环境结合,构建不同的文化主题。

第三,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陶瓷文化可以为公共艺术的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等视觉形式元素提供丰厚的养料。陶瓷文化是设计的宝贵资源,2008年以青花为装饰主题的北京地铁站入口设计就是将青花装饰元素运用在公共艺术中的代表。陶瓷艺术作为器物设计中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色彩、装饰、质感特色以及工艺特点,都能与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相结合,为公共艺术的诸多视觉形式元素提供养料。

第四,景德镇本土文化可以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体裁,丰富公共艺术的造型形式。除陶瓷文化外,景德镇其他本土文化内容也可以转化成设计符号形式,用艺术语言来传达景德镇本土文化的多元化、现代化以及景德镇的城市精神和理想,如在公共艺术中体现景德镇的人杰地灵、景德镇人的热情好客、拼搏向上、景德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展现景德镇风貌的窗口。

第五,景德镇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离不开景德镇众多艺术家的集思广益。景德镇可以算得上是一座艺术之城,拥有着庞大的艺术创作者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在对景德镇公共艺术进行本土化设计时,应该调动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创作出符合城市环境、服务公众精神生活、传播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结语

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尊重城市文脉,将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底蕴、民俗民风与设计融合,是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根本。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贯穿到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当中,需要从把握公共艺术的整体格局、确定公共艺术传达的具体文化内容、确定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要素和将艺术家加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队伍中等方面入手,这有利于构建形成统一而丰富的景德镇公共艺术环境系统,对提高公众的生活品质和塑造景德镇城市形象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3]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

[4]陈雨前:《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篇6

一、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简析

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这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提、技术优越性、支护效果、应用历程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1应用前提

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有着相应的应用前提。既由于我国的煤炭开采主要是以井工为主,这一技术在10年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综掘机械化程度为25.87%,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综掘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综采。除此之外,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前提还体现在煤巷快速掘进成为了煤矿快速集约化生产的共性及关键性技术。另外,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前提还包括了工作人员在打锚杆的同时也应当确保截割工作也在进行。

2技术优越性

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有着自身的技术优越性。众所周知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世界范围内的产煤国家对于掘锚一体化技术的大范围采用,这主要是通过掘锚机实现掘锚平行作业。除此之外,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的技术优越性主要包括了其适用范围更广并且支护效果更好地与此同时掘进工效也有了进一步改善,从而导致了引起世界采矿界的广泛关注并且也被誉为煤巷掘进的一次技术革命。

3支护效果

支护效果对于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确定支护效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这一技术在提高锚杆支护效果以及改善作业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除此之外,在支护效果的分析过程中,通过采用掘锚一体化施工,工作人员可以保证成巷速度可提高65%以上,并且掘锚一体化施工循环时间一般在30min以内,可以促使锚杆支护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且支护效果显著改善。

4应用历程

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有着长期的应用历程。这一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就已经在奥地利VoestAlpine公司得到了应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ABM20掘锚机的应用能够促使主副机架能够相对滑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掘锚平行作业问题。除此之外,在这之后,在1992年该企业将其改型为ABM30掘锚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截割和装运机构能力加大并且合理的减少锚杆钻机台数。

二、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的应用

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的应用包括了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提升适应性、应对巷道断面、合理确定顶距、选择配套设备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提升适应性

提升适应性是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提升适应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掘锚机组在我国煤矿的适应性需要进行评估。除此之外,在提升适应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于包括岩层条件和顶底板条件、煤层倾角、岩石硬度等条件在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能够确保技术应用的适应性更强。另外,在提升适应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自主确保这一技术能够在地质条件较复杂的条件下使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

2应对巷道断面

应对巷道断面对于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应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应对巷道断面的过程中由于掘锚机在施工时是一次进刀成巷,并且巷道断面形状为矩,因此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在大断面煤巷掘进时,除采用高强度锚杆支护技术外,还采用锚索进行补强支护。除此之外,在应对巷道断面的过程中如果掘锚机组要想在我国成功应用,则其必须能够应对4.5m~5.0m宽的巷道掘进以及满足快速安装锚索的要求。另外,在应对巷道断面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考虑的掘锚一体化技术的关键设备的应用效果,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3合理确定顶距

合理确定顶距是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合理确定顶距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应用时需要进一步缩小锚杆距迎头的距离,从而保证锚杆支护效果。除此之外,在合理确定顶距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锚杆距迎头的距离为1.0,并且当顶板和两帮锚杆完成之后,液压支撑护板回位,后稳定器收起,截割滚筒沿底板回撤,清理、平整底板。另外,在合理确定顶距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工作面配置为掘锚机、运煤车或梭车、给料破碎机及胶带输送机,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掘锚一体化施工技术在煤巷快速掘进中应用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4选择配套设备

篇7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后现代 品牌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是伴随着西方反叛传统的后现代思想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形成的。说到底,当代艺术的本质是反抗,即用权威或是利用传统形式来撕裂传统内容。它没有束缚,没有至高的精神,只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和无所畏惧的反叛,自由的巅峰是它追求的状态。纵观当代艺术的繁荣及伴随经济萧条而出现的艺术停歇,当代艺术中的形象设计因素依然闪耀着独有的光芒,画面形象的标志性、符号化无比突出,这是以往任何艺术运动无法比拟的。且不论当代艺术的特征是不是艺术自律的发展结果,但它确实为今天的生活制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有趣的现象。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形象设计形态存在如下几类:1.在传统内容中找到平衡因素――质朴的民俗形象;2.惆怅在过去阴霾的伤痕岁月――晦涩暗淡的目光;3.走出巴贝尔城后的大彻大悟――意味深长的笑容;4.大街小巷中处处皆有大学问――牙膏盒的骄傲。

在设计学领域,设计形态中最具文化、最具生产力效应的当数视觉形象的设计了。形象一旦具有广泛的认知特征,那它就能转变成具有深度价值的品牌。在当代商业社会中,广告代言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一个为众人所瞩目的形象会带来商业多米尼诺骨牌效应,选择了一个恰当的代言人――有特征的形象(设计),就会为产品赢得更多的商业利益,在延伸商业利益的同时,又会创造一系列的文化影响,这也是当代经济战略的一个突出结构――文化经济,而形象设计则是这一连串经济效应的发力者。形象设计原本就是一个纯设计学的概念,它在指导思想上与纯美术学相悖而驰,设计学的概念就是要在大众中寻求共鸣――寻找一种共识,而美术学却是在自身思想中挖掘个性――探求区别,在传统概念里原本水火不容的理念却在新时代的条件下互相借用,从而促进了新的美术系统的形成,当代艺术就是适应了时展需要的新的美学概念。

当代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纳入了现代设计学的商业运作机制,打破了以往任何传统艺术的个性特征――单件艺术品的绝对性,以形象特征一致的作品累积来强化自身的艺术语言特征,这种表述有如现代社会商品的符号化、格式化特征。在我国当代艺术圈的艺术大腕们,无不在自己艺术探寻的道路中设计出自己的品牌形象特征,经过无数次绘画的琢磨,或者把它演化成雕塑形象来进行检验,已经形成了独具意味的个性语言,他们通过一幅幅天价的作品巩固并证实了自身形象语言的牢不可破,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当代艺术的年轻一代作出了表率。罗中立、张晓刚、岳敏君、焦兴涛等一大批当代艺术的倡导者和执行者,设计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品牌,为当代艺术美学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罗中立先生在传统内容中找到了平衡的因素――他设计了中国质朴的民俗形象。油画作品《父亲》塑造了中国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形象:有苍老的岁月、有坚韧的精神,但这一质朴的特征并不是罗中立真正的艺术形象品牌语言,但凡了解罗先生艺术的人都应知道,除了《父亲》之外再也没有见过他的同类特质的形象大量出现了,如果仅仅是这一幅作品,是无法形成当代艺术商品化特征的――形象品牌设计的形式特征并不具备,要达到的状态是生产的量化。但是他的这一传统个性语言却成就了他在文化史中的地位,从而也促成了罗中立先生今天所坚持不懈地巴山情系列(当然《父亲》也是对巴山情的表述,但不能形成特征)。罗先生的巴山情系列可谓是当代艺术商业量化生产的典范,尽管这种量化生产与设计美术的量化生产有明显的区别,《过河》、《浴女》和《举灯的农妇》等作品虽然有相同的形象:大大的眼睛、夸张丰满的身体,但它们却有着艺术品的相对独立性,即每幅作品的主人公并没有惊人的一致性――笔法、色彩。而商业化的唐老鸭的量产形象没有任何区别,它有着行业所要求的严格标准――只有这一标准,才可能带来工业生产的效益。当代艺术只是借鉴了这一特征,但它不能完全脱离艺术所要求的个性――唯一性,所以在生产成本上它只是减轻了艺术家个人的智力劳动,在物质成本上并没有减少,尽管如此,这也大大突出了商业化的另一个特征――缩短了单个产品的劳动时间。罗中立的巴山女人或坐或卧或躺,这种不雷同的并置同样达到了形象品牌设计的要求,形成了标示性的符号视觉效果,不断地重复出现次数,受众就会在头脑中强化这种形象,从而达到推广品牌形象的目的。他的女人形象不会像动画片那样要求严格的统一,也不会像连环画那样要求情节的连续,正是这种从传统艺术理念中走出来,又要避免完全商业化的努力使得当代艺术与众不同,这应该算是中国新时代下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时至2007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开始大量出现罗先生艺术的衍生产品――雕塑,用实实在在三维空间的形式把他的巴山情系列主人公做出来别有一番味道,由此也让我想起了众多动画片所衍生出来的可爱的小雕塑,如迪士尼的唐老鸦、米老鼠,《玩具总动员》里的伍迪、巴斯光年等因为影片走红而摇身一变,成了人们衣服上的贴图或者桌上床边摆放的立体造型了,由此可以看出,商业生产给当代艺术提供了有趣的启示。罗中立先生一直都在兴致勃勃地坚守他的巴山情系列形象,这是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精神,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使得这种语言所传达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张晓刚先生一直在过去阴霾的伤痕岁月中惆怅――瞳孔中闪亮出晦涩暗淡的目光。认识张晓刚是从他的油画作品《大家庭系列》开始的,青灰的父亲、母亲和“我”的合影让我想起了挂在爷爷家堂屋里曾祖父的相片,心理感觉凉凉的,好像存在千言万语。哲学中经常把考虑死亡和人思考的境界联系起来,大概想到死亡的人都有超越同时代人的智慧。他的大家庭系列、血缘系列等作品,都以冷调子传达了莫名的深刻,他画中的每个人物形象神态都很相似,好像历经沧桑,那种木木的、呆呆的、略有神经质的眼神被不断地重复,从而强化了他作品的形象设计特征。每每看了他的作品,我都会连着好几天回不过来神,真不知道张先生是怎么入画的。但当代艺术的繁荣并没有忘记每一个努力的艺术家,张晓刚的灰色形象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并没有暗淡,一反我们惆怅的感觉,他屡屡拍出新高。如同上帝的召唤,一刹那满世界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都充满了这种惆怅,这就是当代艺术形象品牌的力量,它凝聚成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抹下了浓浓的一笔。

在当代艺术中做得最有影响力的形象品牌,大概要数岳敏君先生作品中那如同走出巴贝尔城后那大彻大悟、意味深长的笑容了。岳敏君先生设计的这一形象,单纯简洁,没有其他当代艺术家的反复雕凿,他作品中的形象用笔简练、概括,大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大彻大悟的旁观者形象,一个大头像的笑容,一群同样的人的笑容,它们有着连环画般的一致。岳敏君本人也将他的这种创作形式称为“新偶像”,并把他的工作解释为制造“新偶像”。它更像一个商标的设计,达到了更快、更易、更直接辨认的目的。

在形象设计林立的当代艺术中另有一处别样的形式,那就是焦兴涛骄傲的牙膏盒。焦兴涛早年的焊接系列巩固了他转向的包装系列形象品牌力度,牙膏盒、购物袋、包装箱等这些本来风马牛不向干的造型却有了共同的归宿――看见这些物件就会想起他的包装系列雕塑了。虽然这种形式具有了品牌的口碑,但是这种形象的设计并不具有真正的品牌性,这是因为他的包装形象并不固定,和当下的商业形象及当代艺术的形象设计理念都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当代艺术形象设计特征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众多当代艺术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有别于传统美学的审美特征,它融合了现代商业设计及未来设计的概念,鲜明的标示性、符号性的形象设计见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成熟。当代艺术的繁荣是中国当下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改变了传统美术学的审美理念,是新时代美学领域的一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编.从中国经验开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8.

[2]倪勇,周小儒.企业形象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殷双喜.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2006)[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篇8

(一) 色彩

色彩是第一视觉要素,在视觉传播的过程中,与其它表现元素相比,占有绝对的位置。尽管由于各地域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颜色所代表的含义莫衷一是,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描绘也会因自己感受的不同形成各异的表现风格来,但是从常规上说,人们在具体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面对的是由各种颜料混合出来的色彩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颜色,所以重点不在于某一色彩对我们产生的心理效应而在来自于物理光的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色彩的解放来自于印象派的实践,从此色彩对于画家们的意义尤为重要,涂鸦艺术也受到其影响。

涂鸦艺术符号的色彩表现有其独特的一面,那就是向来不考虑色彩的调和关系,不用按照传统绘画所谓的“技巧”去揣摩物体的固有色,环境色以及背景色等外在的因素,完全是创作者的个性独白,真情实感的流露。他们信任自己的直觉。从绘画的角度来说,直觉往往是创作灵性和情感表达中最具价值的源泉。有时候,他们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内容和效果都不是那么肯定,没有预知性,没有现实的参照物,但也包括听觉、味觉、触觉等的感官体验,最终使色彩获得独立性主观性表达。不过,涂鸦者对于色彩的搭配也有一种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很多设计光从颜色就能看出来设计师是否有过涂鸦的经历。一些高雅的设计师会更加倾向用素雅的色调对比,而涂鸦总是十分浓艳的,色彩对比强烈,随时随地传递一种年轻、愤怒、不羁、兴奋、浓烈的草根情怀,纯黑、玫瑰红、鲜橙、明黄、深蓝是他们钟爱的颜色。

这种对色彩绝对自由发挥的作风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后现代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涂鸦符号的无理性表达把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涂鸦创作的人根据自己对色彩的理解来体现他们内心的色彩世界,用色彩表达了对他们多这个世界过多的关注。超现实的构思存在于创作者的脑海和心灵之中,并客观服务于人对当前社会和思潮的态度,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警策。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生活、精神的善恶批判,一方面,探索人类未来更发达的文明,它揭示了人类的潜在意识,并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出来。涂鸦艺术代表人物肯尼?沙尔夫(Kenny Scharf)用自己心中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俗艳、丰富的视觉世界来,带着强烈的视觉刺激。他的作品汲取了超现实和卡通动画的特点,既不失儿童的天真,又包涵了更多对生命和空间的理解。他的作品里有墨绿色的眼睛长在耳朵里、牙齿长在双腿中的卡通形象,有金黄色的漂浮在半空中的椰子树,有红黄绿缠绕在一起的不明物体,有红发绿脸、人头树身、兽头树身交织在一起与有着人面孔的蓝色天使、零散的红蓝化学分子式、散布在周围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花花草草共同组合的同乐画面等等,都给观赏者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面貌。还有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火车上、高架桥上、废弃的工厂里、旧街道巷子里、公园的角落处等等,只要人的视线能捕捉到的场所,处处都充满了新奇的能让人立刻沸腾起来的涂鸦。

(二)线条

线条是最原始的造型方法,在人类最早的原始岩画以及儿童的涂鸦行为中常常以线为表现手段。即使在孩子身上,线条也具有了一些共性的情感,比如:直线代表着单调而坚定的情感,曲线代表着变化、运动的思维,无节奏的波浪线或经常处于改变状态的线条,则是警觉性、弹性和敏捷的象征等等。人们用线来造型,用线来表达情感,对线的认识和运用有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线条是每一件艺术作品生命力的象征,无论是“哈林式的线条”,还是“巴斯奎厄特式的线条”,都是他们思维方式的诉说,都是情感的表达。

哈林的画不做预先计划,不做草图,甚至是大型壁画。他在人来人往的地铁出口,为过往的路人“表演”了“偶发”情景的作画方式。他说:“我多次将自己置于当众作画的情境之中,无论我想出什么符号都立刻被记录下来,并且立刻展现在公众面前,根本没有什么‘错误’可言,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被擦掉。”

在他的绘画中,连续性与线条的不间断的运动联系在一起,并随着对象自身的意识与幻想不停地伸展和扩散着,将外形的弯曲和皱折展开,以并线条的穿插和纠结来完善空间,整幅画面经常是在迷宫般的世界中各自用独特的造型独立又和谐的存在着,画面幽默,线条生动。在他很多作品中,无论构图有多么复杂,所有的动作都被压缩在一个没有深度的平面之中,于1981年到1986年之间的绘画作品中(图3),人与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域都充满了短线、折线和曲线等抽象的元素,“他们像是支离破碎的文字在寻找丢失的语言。”

巴斯奎厄特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艺术教育,但很早就在纽约Soho街区的墙上、地铁的车厢上创作。在他的作品中,用晦涩、稚拙却暗示着感情的线条表现了充满愤怒、疯狂的形象,繁杂、喧闹的混合空间。他的作品深深打上了非洲艺术和儿童艺术很深的烙印,他用较实的几何形刻画了比例失调的五官,突出的是恐怖的大嘴张开后露出的牙齿、深目、高颧骨的黑人特征,似乎在表达着抗议不满的情绪。我们可以从那些生涩的笔触当中,感受到画家那种直接、主观而不深思熟虑画上去的心情,虽然脱离了街头的那种效果,但他算是在画布上保持涂鸦精神的艺术家了。他曾经说自己的画面上没有一根线条是多余的,通过这些独特的线条和符号,他表达对美国社会、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黑人文化的痴迷关注。

线条的魅力在于,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两根平行的线可能只是一个等号,而对于一个绘画者来说,它确是一个形象的概括,一种感情的暗示,一种形式的构成,一种运动的语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图形,更多的代表了作品之外的更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它的虚实、强弱、流畅、抑扬等等,传达的信息明确而肯定,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和进行想象,表达的感情真实、纯粹。涂鸦的线条注入了创作者更多的情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想象,所以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

(三)图形

哈林的涂鸦符号已经成为一种视觉风暴,既有来自城市墙壁上那种动态和运动之中不受约束的能量,也有来自纽约普通家庭的陈设中衍生出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哈林以此努力改变着城市景象,并以一种神秘参与姿态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这一切,并还原了这一切。在他眼里,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混乱、残酷、血液和死亡等凭借历史遗留下来的、潜伏在社会潜意识中的象征物。哈林创造了一系列非常混乱的、痉挛般地聚集在一起的骚动的图像,潜伏的东西觉醒过来,它沉浸在狂乱、无理和变态的画面中,揭示了纽约城市存在的真谛。爬行的光芒四射的婴儿是他的标志性的图形符号。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系列其他形象,如狂吠的狗、海豚、飞碟、孕妇、金字塔等等。在哈林类似儿童卡通的涂鸦作品中,令我们体味到的是一种简洁和生动,由爬行的婴儿和散射在他周围的光芒联想起每个人必然经历的童年时光和科技的发展,影射出来的其实还是人类自己。他的作品既带有孩童的天真,也触及到成人的灵魂,诸如生与死的严肃话题,他谴责、反对种族主义、对同性恋的恐惧和对爱滋病的警告等的外在社会压力。整体上说,他的作品风格是幽默中带有伤感的。有评论家这样评论哈林的幽默:“他将幽默运用于物体和人体的畸形之中。他的幽默是用来激活潜藏的能量和破除艺术上严重的故步自封。”

(四)空间

由字母组合而成的涂鸦符号能把我们带入一个无限的空间里。把一组字母组合而成的图形看成一个式样,一个式样有三个、五个甚至更多的单位组成,那么这几个单位的轮廓线在互相接触或相互交叉的时候,有被遮断的迹象,但是由于轮廓线没有改变方向,使我们很容易就判断出究竟哪个是覆盖者,哪个是被覆盖者,而单位之间由于部分的重合而获得深度,假如它们被频频遮断而变的更为复杂时,其空间的效果愈明显。此外,涂鸦符号能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存在并能体会到空间的延续性。空间的感知表现在涂鸦符号技法上,而空间的延续性则体现在涂鸦作品意义中。哈林的艺术深受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和通俗卡通形象的影响。远古的图腾,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不能不让人从哈林的涂鸦作品中感觉到一种远古的神秘性和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所交织在一起的忧虑感。这也正是从人类命运的暗喻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中所体现出来的涂鸦艺术符号的意义。

篇9

【关键词】会计计量目标理论;受托责任;决策;收益

财务会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而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专门针对会计计量的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计量单位是货币计量,这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然而,随着现代对会计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确认和核算,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以及公允价值等的确认和列报等问题都是涉及现代会计实务的难题。而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计量和计量理论等一系列问题。

一、传统会计计量理论的基本问题

在现有的会计计量理论中基本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会计计量的定义、本质、目标、计量属性、计量单位以及衡量计量的标准等等,而这其中以定义和目标又是其它内容的基本。

(一)会计计量的定义

在会计界最早提出会计计量定义的是史蒂文斯(S.Stevens),他在1946年提出:“计量是根据特定的规则吧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会计就是要计量和传递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中的数量方面,虽然定性信息是重要的,但会计职能强调通过数量表示有意义的定量信息来增进有用性。”1979年,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提出:“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确定目标或事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公告中认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计列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在我国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和余绪缨教授在1992年提出的定义,即“计量,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

从上述对会计计量定义的时间间距及其内涵来看,对计量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计量基础上是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单位上是坚持货币计量。第二,在传统计量理论中普遍认为会计计量就是计量财务报表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过程,并表现在报表的形式上。第三,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将其放在会计基本概念框架中的勾籍关系中,特别是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是传统计量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从而形成了计量理论中的真实收益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大主流学派。

(二)会计计量的目标

在传统会计计量理论中,对计量目标的分析和研究也是类似与计量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理论,只是有从会计目标中演进而来的受托责任性和决策有用性的两个广泛接受的模糊概念而已。比如,在林志军编写的《会计的假定、原则、准则》中曾经表述:“会计计量主要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衡量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考核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业主的委托管理者所实际完成的‘受托责任’,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肖伟在其编写的《会计计量接触理论研究》中认为,会计计量的目标与会计决策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提供有关价值运动的量化信息,确定与决策相关的价值运动方面的量值。另外,在吴艳鹏编写的《资产计量论》中将会计计量的目的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企业资产责任,交代企业资产经营现时履行情况;(2)客观的反映企业所实际控制资产的经济价值;(3)为经济决策管理提供有用信息。并认为这三个方面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企业资产计量目的的完整内容。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会计中对计量理论的研究依然限定在传统会计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中,以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为其研究的中心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特别是对会计计量目标的认识更是突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俨然已经成为计量目标的两大主要观点。尤其是随着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多种计量模式给传统计量带来巨大的冲击时,计量目标理论也成为争议颇多的话题。

二、计量目标中受托责任性和决策有用性的评价

(一)受托责任性

认为计量目标服从与受托责任观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方把资源交给受托方,受托方承担合理、有效地管理资源并使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作为资源的受托方,要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结果;而为了有效地协调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关系,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要求客观性,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从而在会计计量上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如下图1所示:

根据图1,在受托责任观为知道的会计目标中,委托方和受托方双方责任明确,并且所要求的计量过程也仅仅时反应这种唯一的契约关系,而计量的结果以及对计量报告的要求自然与之相对应就变成了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要求。站在投资者的角度,需要客观、可验证的计量过程并反映结果,对受托方进行监督和控制,受托方则需要客观地计量整个过程并报告出来反映企业履行的情况和经营结果,因此,在此会计目标为导向的计量过程中,采用的则是会计学的收益、使用财务资本保持以及名义货币单位等一系列概念,并决定了计量过程中只需要用历史成本对资源进行初始计量既可,没有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等后续计量等问题,也没有无形资产等混合计量等问题。简单的说计量的目标就是完成受托责任,真实的反映资源的收益这一目的。

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以整个财务会计基础概念框架为基础从会计目标出发的计量目标目的理念仅仅是从整个财务会计的逻辑关系为逻辑起点,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发展的。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完善、特别是信息成为投资人和经理人越来越重视的焦点,受托责任行对目标性已经逐渐显现出不适合的地方来。在受托责任中,计量及报告出的结果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在决策者看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发达,投资者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集中式、单一性逐渐成为分散性、个别性、大量性,潜在的投资者和相关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关注着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在这种环境和要求下,很多学者开始对受托责任性的计量目标提出置疑并转向对决策相关性目标理论的研究。

(二)决策相关性

认为计量目标服从于决策有用观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会计目标是向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主要包括关于现金流量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这就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可靠,更重要的是相关有用。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不仅要包括已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还包括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因此在会计计量上不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如现行价值模式、公允价值模式等),并要求提供多种会计报表。如下图2所示:

如图2,以决策有用性为指导的会计目标中,虽然和受托责任观一样都适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济环境,但与其不一样的是,资源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完成有效的配置,委托受托双方的关系变得模糊,信息成为连接经理人和资源以及投资人的关键点,此时通过资本市场运作的企业资源的收益及消耗情况就不再是会计计量的主要目的,而相应的决策信息、投资信息以及潜在投资能力的信息已经有原来的无用信息变成了至关重要的信息,而贯穿整个会计过程的计量其目的也就成了提供相关、可靠的有用信息,由此可靠性、相关性就成了连接会计目标和计量目标的衡量标准,并且在会计目标的导向下,计量过程中开始采用经济学中的收益概念、开始涉及重置成本、实务资本保持以及现时成本等一系列有利于决策信息的计量概念。而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其目标不再仅仅完成投资人的受托责任,而是更注重体现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以及本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等。并且要适时体现出后续计量以更好的面向未来的需求和目标。在这种计量目标理论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本市场的介入给会计计量带来的冲击,解决了当前越来越多后续计量的一部分问题,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并且,在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加拿大会计准则理事会合作推动的“会计计量”研究项目中,最终还是将计量目标界定为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即与概念框架中的财务报告目标相一致)。但我们认为,决策有用性的计量目标仍有些不能满足的情况,决策有用性适用的经济环境是资本市场,而怎样的资本市场才能保证决策有用性的计量目标可以满足整个信息系统的需要特别是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呢?信息成为关键之关键,而会计则无形间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的“奴仆”,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理念中又将如何体现呢?等等问题都是目前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理念中无法很好解释并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及建议

在上述受托责任性和决策有用性为目标的计量理论中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计量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很显然都并不是很成功的解释并解决当前越来越成熟的实务问题。我们认为有如下原因:

1.这两种目标理论都是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或逻辑起点,而当前在会计目标的研究体系中还存在理论和实务上不具有操作性的地方,这样的研究起点首先对会计计量这一贯穿整个过程的重要量化概念目标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把对计量的研究局限在了以此为基础的勾籍关系中,我们不是说这中间存在逻辑问题,而是说计量的目标本身就限制在了这一范围之内。

2.从理论上讲,这两个观点不论是在会计目标理论还是在计量目标理论中,其适用的基本前提或经济环境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分离状态下,无论是明确契约关系还是明确资本市场交易形成信息。而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爆炸时代的发展,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资源并且对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像资本市场开始席卷会计整个过程一样,需要更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目标理论满足当前会计整个过程,特别是报告过程和结果。

3.从实务操作上讲,我国会计计量规范对于初始计量基础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最佳估计值等,对于后续计量基础有摊余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但从总体上看,对除历史成本的使用还是比较谨慎的,特别是公允价值,也只是在2006年修改的会计准则中有部分体现而已。这样本身就意味着在会计计量目标理论中试图从新的视角寻求上述问题的解决。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受托责任性和决策有用性的会计计量目标理论,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建议可以抛开会计目标理论,将计量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来研究其计量及报告过程中的真正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样可能就计量这个单独的过程来说会更有利于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并形成比较完备的子系统。并且,随着目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涌现,即使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混合计量模式并用的计量理论也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难题。另外在这种比较模糊的计量模式中也容易给会计过程带来许多不便和多种操作的可能性。这样,在计量目标中,我们就更应该抛开会计目标理论,从计量本身出发研究计量目标。

参考文献

[1]欧理平,何华军,岑远春.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5(12).

[2]陆剑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篇10

概念是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及语言的严密性等特点。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概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现状:一是脱离学生的数学现实,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苍白无力;二是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空,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三是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抑制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应丰富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体验,使他们有深刻的感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指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充分地为概念教学服务。

案例:“平移与旋转”教学片断

师:生活中有很多运动着的物体,你们看这些都是什么?(多媒体出示汽车、轮船、移门、钟、风扇……)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汽车、轮船、红旗的运动分为一类,钟、风扇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如果表达有困难,你也可以用手势来表示。(生用手势表示出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师:像汽车、轮船、红旗这样的运动,我们称它为平移;像钟、吊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它为旋转。

……

分析: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教学,使学生有了形象感知的对象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支撑,为探究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像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运用到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民主的探究氛围,经历概念的剖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同样需要营造多向互动的探究氛围,让师生间、学生间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剖析中明晰概念,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概念的内涵。

1.营造质疑的探究氛围

如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教师应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营造质疑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理解倒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案例:“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倒数的定义):现在请大家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认为这句话中哪几个字或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生1:我觉得对“互为”“乘积是1”“两个数”的理解比较重要。

师:谁能对这些重点的字词进行解释?

生2:我认为“互为”指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互质数。

生3:4 / 6×6 / 4=1,分数中的4和6就不是互质数,但4 / 6与6 / 4互为倒数。

师:这位同学理解“互为”的意思是不正确的,不过这位同学能联想到以前的旧知识来探究很好,因为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谁还记得什么叫互质数吗?

生4: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谁对“互为”有不同的理解?

生5:“互为”是互相成为一个关系,互为倒数是指这两个数互相成为倒数关系。

师: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6:4 / 5是5 / 4的倒数,5 / 4是4 / 5的倒数。

师:“2和1 / 2都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生7:错了,1 / 2倒过来是2 / 1。

生8:对的,因为2可以化成2 / 1。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争论的是这两个数的形式,请大家思考一下:判断一句话说得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想?

……

分析:通过生生、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大家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对“互为”这个词有更深刻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所以不同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有展示个性化理解及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从而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

2.营造“猜想——验证”的探究氛围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猜想。由于满足了学生做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愿望,学生自然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案例:“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成倒数的两个数中,应该有几个整数?

生1:两个整数。不,不对,应该是一个整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

生2:4×1 / 4=1。

生3:12×1 / 12=1。

师:刚才有同学先说两个整数,有可能吗?

生4:不可能,如5×5=25。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那1×1不是等于1吗?确实是两个整数啊!(有些学生哑口无言,有些则惊讶地说:“哎!1×1是等于1。”)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6: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除外。

师:1×1=1符合这句话吗?(符合)那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7:1的倒数是1。

师:显然,1是一个特殊的数。还有没有特殊的数?

生8:0除外。

师:课本上在倒数的意义中,为什么不加“零除外”呢?

生9:因为0×0=0,所以0不能互为倒数。

生10:因为0乘任何数都是0,不可能得到乘积是1,所以0没有倒数。

……

分析:这里,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知道成倒数的两个数中应该有几个整数,并且在辨析中还总结出“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猜想验证的过程,既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准确地得到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赋予丰富的应用背景,经历概念的完善过程

概念的学了注重概念内部之间的联系外,还应注重数学外部的联系。我们可以把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达到学科融合的目的,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完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你能说出下列成语中所表示的百分数吗?

一箭双雕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半壁江山

生1:一箭双雕可以用200%表示。

生2:十拿九稳可以用90%表示。

生3:百里挑一可以用1%表示。

生4:半壁江山可以用50%表示。

……

师:像这样能用百分数来表示的成语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下。百分数不仅可以在成语中找到,还可以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找到。今天,老师要送你们一句名言:99%的汗水+1%的灵感=天才。

……

分析:上述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练习,把百分数的知识融入于语文学科中,既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渗透了思想教育,又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理念。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和联系,为学生理解概念搭建一个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