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63
皮亚杰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阅读教学逐步向关注文本语言过渡的当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整合学生的思维意识,就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历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锻炼其思维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不断发展。
一、借助类比辨析,提升思维精确性
保持思维的准确性是学生思维意识发展的基本要素,更是形成语言素养的基本标尺。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对比感知,紧扣事物的本质,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水》一文,通过“以苦写乐”的策略将母亲开水窖后,感受水之清凉与得到的快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课文中的遣词造句尤为出彩。教学中,教师就通过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辨析,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如,作者以一个“滑”字展现了水在肌肤上流淌的状态。那他为什么不用“流”呢?学生在深入对比中发现,这个“滑”字一方面以轻柔、缓慢的状态凸显了水流动的速度,展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另一方面,从作者体验的角度来看,他完全是在享受水流的过程,他真心希望这样的水流得慢点、再慢点……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如果没有运用“流”字进行替代,学生也许就注意不到这个“滑”字所展现出的表达效果。正是在这样的对比状态下,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把握了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紧扣内在联系,历练思维多维性
运用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不断提升,主要在于教师要具有牢固而紧密的知识体系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思维品质的优劣来体现的。
首先,可以对文本的语句以及语段进行整体性感知,从而历练思维能力的条理性。如《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就运用了“不仅……还……”的语句,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整体性架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紧扣这一语段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顺序进行深入梳理,让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结构显得更加有序。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前文叩问:“为什么说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而且还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天才?”也可以为下文的感知提供思路:“他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令人折服的一面?你从中形成了怎样的体验?”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人物的多维体验。
其次,可以借助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完整性。阅读教学就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深入洞察,让他们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性的分析与运用。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信息出发,进行深入思考:“海洋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人们在将来的生活中需要海洋给予怎样的帮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读懂信息,更要学会整合信息、运用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依托教材插图,培养思维深邃性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直观形象化层面,他们对鲜活可感的图片与视频资源较为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逐步走向深刻。
如在教学《天火之谜》时,教师紧扣课文中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配了一幅插图。这一幅插图与课文中的文字形成了彼此对应的关系,有效地弥补了文字所无法展现的表达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出发,理解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原理与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引领学生将文字与插图进行对照,对没有能够建立直观印象的内容进行深入感知。很多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细节无法形成自己的体悟,在运用插图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引领学生深入其中,运用插图的直观性和可感性,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进行感知、质疑:富兰克林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风筝”?在深入考量中,学生明晰了作者言语介绍过程的细致与准确,思维认知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篇2
一、认知能力培养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还是对职高语文教学的转轨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高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认知过程。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虽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与许多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相比并无绝对优势,但在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加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更自觉地使用有效的知识工具和策略方法。
2.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调控语文学习活动,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仅重视所学的内容,而且随时清晰地关注着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认知是把学习主体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因此,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就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使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顺利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
要想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必须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旧模式中脱离出来,对教学中生师关系进行重新理顺。
1.确立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被引入到课堂教学领域,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变化。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努力使学习环境适立自己的需求,从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此,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的思想,还给学生三大权利即阅读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
2.实现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发生转变。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符合认知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真理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合作者、交流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心理过程,而不是其外在表现,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立和发展语文认知结构的过程
三、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行为认知能力的创新策略
在树立了正确观念,建立了正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加强对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实施创新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循环模式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1.明确目标,让学生了解语文认知知识
设立目标并反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态是自主语文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所学语文知识的类型和特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通过目标强化和目标激励引导学生解剖自己,认清自己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及其与目标的差距,以便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与责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也有利于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阅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6岁时儿童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通过早期阅读提升口语能力并且引导儿童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形成,也是儿童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的阶段,为之后接受义务教育的奠定基础。但是学前儿童受限于其文字水平,其阅读主要集中在图画书籍阅读和经他人讲述的图文书籍阅读。
一、学前儿童面临的阅读问题
早期阅读是发展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水平的掣肘,需要教育者指导学前儿童进行阅读的培育。尽管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画感知能力和基础语言理解能力,但是对于连贯的语言以及相关的逻辑缺乏认知的能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培养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受限于语言文字能力
虽然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口语交流能力,对于书面语言文字还不能够认知。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因为汉语语法结构呈隐形而注重意思表达的特点,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能掌握基本的口头汉语语法结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模仿性特点,具备了一定的画面感知能力,幼儿园的教学也基于此展开。因而,儿童早前阅读能力培养受限于语言文字能力。
2.思维逻辑尚未形成
除语言能力的限制外,该阶段儿童的口语能力也属于日常交流的水平,相比于大段文字构成的阅读故事,以简单短句为主,缺乏语法逻辑。儿童的口语学习过程也是依赖于其模仿性的特点,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尚处于思维逻辑未形成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前教育者选择采用叙事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思维逻辑。
3.思索能力初步建立
对于2~6岁的儿童而言,是处于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的时期,但是也仅停留在“是什么”的猎奇阶段,没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支撑,在阅读某个故事时难以独立理解整个故事甚至某些单独情节。在儿童的脑海里还无法独自建立一副故事画面,还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其进行思索的故事画面。所以,儿童学前阅x能力的培养缺乏思维能力的支持。
二、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而言意义重大,笔者也在上文中列述了阻碍儿童发展早前阅读能力的自身原因,并且基于这些原因在下文中叙述了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其早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幼儿园环境的设计上,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兴趣,选择儿童喜欢的、蕴含着故事内容的画面作为背景,这样既能达到美化环境,又能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效果。[1]再结合儿童模仿性的阶段特点以及对鲜艳颜色高认知敏感的特点,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对阅读环境进行布置,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对书籍产生兴趣。比如在班里设置有趣的图书角,放置合适的书籍,并在周围用鲜艳的色彩涂画故事内容画面和故事人物。此外,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向儿童展示阅读书籍,供其进行阅读模仿。教师还可以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在家中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家长利用闲暇时间购买儿童故事书籍为儿童诵读。
2.为学前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受限于2~6岁儿童的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基于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开展。教师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首先是帮助儿童逐步形成关于语言文字的初步知识,图画故事、图文故事是这个阶段的应当采用的阅读材料,基于这样的特点,儿童图画书是学前阅读活动开展的首选读物。儿童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的书籍,有浓厚的游戏色彩,兼有玩具和图书的双重性质。[2]其次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帮助儿童建立初步的思维探索能力,有趣的图文并茂并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文字的故事阅读材料是符合儿童需求的读物,短篇儿童寓言故事书具有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浅显易懂的特点,适合这个阶段的儿童阅读。最后,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帮助儿童发展初步建立的思维能力,具有简单逻辑关系、和儿童生活经验贴近的故事书籍是适合的读物,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满足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要求。
3.全方位锻炼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儿童产生阅读兴趣并且逐步学习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过程,其中既包括了教师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培养过程,也包括了让儿童参与到正确科学的阅读活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改变“师传生受”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前儿童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故事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参与到故事当中,与儿童一起思考故事的思路结构,甚至可以与儿童一起演绎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厘清故事的逻辑脉络,有助于儿童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无论是哪种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都是要将“平面”的故事立体化,让故事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儿童的识图能力。
前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其逻辑能力的建立。后期确立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故事阅读的互动当中,逐渐加入阅读技能知识,通过向儿童展示理解故事内容的手段等不断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在阅读故事内容后进行简单复述的尝试,或向幼儿提问,与幼儿共同讨论,加深对所看所讲内容的印象,培养他们的反思、假设等认知能力,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3]当然教师也可以与儿童家长一同参与到阅读活动的开展,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采取“家园共育”的模式,通过利用儿童模仿性特点,教师和家长向其不断展示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经过一定时间的示范,儿童会逐渐模仿教师和家长的阅读习惯,当然发现儿童有不良阅读习惯及时予以纠正,然后进行悉心的正确示范,这就是需要我们采取教育和培养方式。
让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精心培育下,有浓厚阅读的兴趣,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奏效的阅读方法,有扎实的阅读能力,最终能够让学前儿童在获得早期阅读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读书的丰富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有青.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J].甘肃教育,2009(1).
[2]唐敬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能力[J].课外阅读:中下,2012(2):291-291.
[3]李桂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2):70-72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对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而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以其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为主的思维过程训练,对于开发学生良好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发展呢?
一、注重观察,形成感性认知能力
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尤显重要。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感知感悟,进而促进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明确通过观察最终要获取哪些方面的数学信息,为后续分析总结积累第一手素材。其次,及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及顺序,让学生明确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要选择相应的观察角度及顺序,并依观察顺序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再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观察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适当时候可利用直观教具对较为抽象的观察对象进行简化,或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帮助学生对已有数据进行归纳、探索、寻求隐藏期间的数学规律。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让他们对观察对象时刻保持高度的观察兴趣,因为,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强化引导,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爱因斯坦)由此,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是创造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助推器。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才能有效把握和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数学的领空自由翱翔,使其数学思维放射出火花呢?笔者以为,要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因为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持。第二,要有从表象进入本质,即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第三,学会坚持,因为良好思维能力的获得有时很枯燥,缺少情趣支持。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更多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做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质疑,促进求异思维发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同时,数学问题过程的求证、结果的获得不一定是唯一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并获取区间结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教学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法1:3600÷(3600×1/6÷4)-4;解法2:(3600-3600×1/6)÷(3600×1/6÷4);解法3:4×[(3600-3600×1/6)]÷(3600×1/6÷4)。思维较好的学生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做单位“1”,解法4:1÷(1/6÷4)-4;解法5:(1-1/6)÷(1/6÷4);解法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学生想出解法7:4÷1/6-4;解法8:4×(1÷1/6)-4;解法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激发灵感,推动创新思维提升
灵感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表现形式,是认知内容上质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奇特想法,奇异的解法,教师要及时进行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他们的灵感在数学的天地里迸发出奇异的火花。另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思考类题目,教师应结合数形知识、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通过较为直接的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数学教学以其先天优势在培养学生良好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集中从观察入手,搭建平台,激发想象,思维引导等方面强化训练,促进学生良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对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而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以其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为主的思维过程训练,对于开发学生良好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发展呢?
一、注重观察,形成感性认知能力
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尤显重要。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感知感悟,进而促进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明确通过观察最终要获取哪些方面的数学信息,为后续分析总结积累第一手素材。其次,及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及顺序,让学生明确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要选择相应的观察角度及顺序,并依观察顺序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再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观察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适当时候可利用直观教具对较为抽象的观察对象进行简化,或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帮助学生对已有数据进行归纳、探索、寻求隐藏期间的数学规律。最后,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让他们对观察对象时刻保持高度的观察兴趣,因为,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强化引导,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爱因斯坦)由此,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是创造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助推器。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才能有效把握和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数学的领空自由翱翔,使其数学思维放射出火花呢?笔者以为,要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因为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持。第二,要有从表象进入本质,即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第三,学会坚持,因为良好思维能力的获得有时很枯燥,缺少情趣支持。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更多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做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质疑,促进求异思维发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同时,数学问题过程的求证、结果的获得不一定是唯一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并获取区间结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教学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法1:3600÷(3600×1/6÷4)-4;解法2:(3600-3600×1/6)÷(3600×1/6÷4);解法3:4×[(3600-3600×1/6)]÷(3600×1/6÷4)。思维较好的学生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做单位“1”,解法4:1÷(1/6÷4)-4;解法5:(1-1/6)÷(1/6÷4);解法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学生想出解法7:4÷1/6-4;解法8:4×(1÷1/6)-4;解法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激发灵感,推动创新思维提升
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64-01
新课标认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能够在有效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体验。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丰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增强他们的学习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辨证思维能力、质疑解疑能力、以及创新能等几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认知能力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和前提,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基本原理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实质,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的规律去学习基本理论和观点。我们应该注重整合教学内容,上升学生的理性认识,注重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学会梳理、总结,建立起知识框架,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拓展。思想品德教材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线索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的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合理整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每个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把教材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提高教学绩效。比如通过组织撰写心得、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学成效,指导学生进行有关专题的研究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习成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现实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直接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原则是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具体培养可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看问题绝对的思维倾向。政治课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统一、辩证否定等认识方法分析、思考问题。尤其是辩证分析与综合方法,即矛盾分析法。要使学生明白:如果想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就不仅要对各个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矛盾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认识形成把握本质和现象、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整体。比如在教学中讲授“人类社会的五种形态”时,可以这么引发学生思考:既然人类社会有这五种社会形态,那么它们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生产力发展水平标志特征是什么,还有国家本质、阶级状况是什么?在讨论中,学生对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意见分歧,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论证是非。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就会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就能获得较大提高。
三、培养质疑解疑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基础性工作。疑,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设疑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设置得过于简单,使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问题,但也不能过难,让学生无法回答。比如在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有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初我国逐渐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今我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会不会影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地思考了。这本身便是一种成绩,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既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政治素养。
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首先,必须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激励质疑,并捕捉他们创造的火花,积极引导他们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再次,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这一门科学知识,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科学中最基础的,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是学好数学知识的起点,正确理解和领会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个人的数学“认知结构”如何,解题能力高低,数学认知能力的优劣,无不与数学概念掌握情况有关。因此,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每个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它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
二、认知数学概念的培养方式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所积累的主要知识点,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起点。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对学生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中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利用恰当的方法引入概念,学生不但能有意义地获得对概念意识,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而言,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认知数学概念的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展现生活实例,提取现实模型
中学中的许多数学概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影子”。对于这类数学概念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对应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的现实模型与数学知识之间进行融合,加强对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主动性。比如:现实生活存在着“温度零上或零下多少度的说法”这类具有相反关系的量,我们引进了正数与负数及它们互为相反数的数学概念。生活中许多对应关系,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不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等我们逐渐体会到了变量之间依存关系,进而引入了“函数”的概念。几何变换中的旋转、平移、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分别从车轮、收割机、蝴蝶等实物模型中受到启发。
2、以旧换新,类比中看差异。
从人类认知事物的发展特征来看,一般都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有些数学概念产生于我们已知的相对清晰的初级概念中,这时就需要根据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辨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反映出学生对建立起新概念认知能力的敏捷性。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我们增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属性,得到了“菱形”的概念,再在菱形的基础上我们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得到了“正方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多数概念多是这种推演之下而得到对新概念的认知的。又如,在学习分式的约分,可以类比分数的约分,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回忆并练习分数的约分可导出分式约分的概念和法则等。
3、从历史性数学问题中拓展出的数学新概念
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里,有时为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此时老师会提出一个“难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中无法去判断这个概念,教师就可以说说这个概念正是某个重大历史数学问题的来源,并且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这个新概念,最终总结出新概念的特性。学生就能逐步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探索性。学生相对于已认知概念而言对新概念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比如: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无法直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了无理数的概念,并说明这一概念产生的根源正来源于第一次数学危机后,可以举例:0、、π、哪些属于无理数,再追问无理数不能直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否就不能间接表示啊?因为的长度是确定的,就可以引导学生想想通过圆规这一工具是否就可以做到呢?这样学生对无理数的表示就知道用辅助工具是可以做到的,从而对其概念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三、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实质是对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认知理解。因而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数学概念的语言相互转化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数学表征能力的发展,而概念语言认知能力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减弱或变得非常有限。”因此数学概念语言相互转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数学概念中的单纯的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转化。
数学概念单纯的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化关键是如何把概念上表面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符号信息。例如,在讲圆的有关概念时,圆是初三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但对圆的概念学生并不明确.而圆的概念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对于“定点、定长”就需要老师用图形给学生加以解释。“所有点”也需要老师用图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才更理解透彻圆的定义。
篇7
研究动机:2004年课程发展处公布小学语文课程指引(简称课程指引),2006年六家出版社出版相应的教科书,2010年大部分出版社都修订了这些教科书。教科书是教材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落实课程指引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学的凭借。教科书由助读、文本、练习和知识四个系统组成。本研究是练习系统部分,主要是每篇阅读材料后的练习内容。
语文科与数学科是基础学科,而语文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因为它是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这是语文科的定位,它决定语文科的教学取向。二十一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思维的训练,尤其强调“批判、创意、解难”的高效思维训练。提问与思维训练有密切的关系,思维训练一般可通过课后练习的提问来达成。因此,教科书练习系统的研究既可考核它有没有落实课程指引的要求,也有助了解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情况。
研究对象:香港一套现行使用率较高的高小语文教科书
研究意义:1.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体系上;2.深化课改语文教材的建设;3.落实课程指引的思维能力训练要求;4.为将来编写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提供意见。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教学练习系统的练习题:
1.有没有落实语文科的定位:基础学科的基础以及全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有没有落实课程指引的“批判、创意、解难”思维训练要求;
3.呈现概况及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
研究成果可供出版社编写教科书及教育工作者深化课改的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定性与定量等研究法,定性与定量法结合:先处理思维的内涵、性质和结构以建构研究框架,作为定性的依据;再透过内容分析把教科书练习的提问定性,然后定量统计;最后分析、讨论、建议和结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简称布鲁姆修订版)作为练习系统中的思维训练分类依据。由于布鲁姆修正版,已将每个类别定义得很仔细,也增列了许多的例子做说明,但因各学科领域间的差异,在分类上仍有模糊、难以判定的情况,[1]因此,每条题目的定性工作由研究者与系内一位从事教材研究的助理教授分别判断,如判断不一致时则作重点讨论,以求达致共识,否则就另请第三者裁定。
研究限制:要回答一个问题往往很难只以某一种思维水平就可的,它往往需要多于一种思维才能解答问题。例如,假如你是……,你会,为什么?前半部是创作思维的训练,而后半部则属分析思维,我们在定性时就把它归为创作而不作分析思维训练。
你知道哪两个四字词跟“跃跃欲飞”和“按图索鸟”这两个词语相似?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两个词?重点放在“为什么”,因此归作分析,而不作了解思维训练。
二、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是透过布鲁姆修订版的认知分类理论,以研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练习提问所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研究从语文课程,思维能力训练,学科教学、思维训练与练习提问来建构研究的架构。
(一)语文学科
课程指引的要求;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认知、技能、情意;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课程改革的原则与精神。
这是二十一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本研究是基于这次教改的精神,对现行一套高小语文教科书阅读材料的练习题目,探讨思维能力训练的情况。
(二)思维能力训练[2]
思维能力的界定:从思维的形式看,包括聚敛思维与扩散思维。从思维的方法看,包括记忆性思考(recalling)、想象性思考(imagining)、归类性思考(classifying)、概化性思考(generalizing)、比较性思考(comparing)、评鉴性思考(evaluating)、分析性思考(analyzing)、综合性思考(synthesizing)、演绎性思考(deducing)、推论性思考(inferring)。
张玉成归纳为四类:1.认知记忆思维──包括记忆性思考及知觉性思考。2.推理思维──包括归类、比较、概化、分析、演绎、归纳。3.创造思维──想象、综合、联想、问题解决等。4.批判思维──与评鉴思维接近,属高层次认知能力。
上述思维分类都是建基于布鲁姆的认知分类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后来修订版的布鲁姆认知分类分为:记忆、了解、应用、分析、评鉴、创作六个层次。
(三)学科教学、思维训练与练习提问的关系
思维训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完成;提问是思维训练的基本手段;按学科的特性来进行思维训练;语文科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课程统整最有效全面训练思维能力。
(四)研究架构
布鲁姆修订版的认知历程向度可区分为六个主分类:1.记忆;2.了解;3.应用;4.分析;5.评鉴和6.创造。亦可再细分为十九个次类别:1.记忆又细分为:1.1确认,1.2 回忆;2.了解又细分为:2.1说明,2.2举例,2.3分类,2.4总结,2.5推论,2.6比较,2.7解释;3.应用又细分为:3.1执行,3.2实行;4.分析又细分为:4.1辨别,4.2组织,4.3归因;5.评鉴又细分为:5.1检查,5.2 评论;6.创造又细分为:6.1通则化,6.2规划,6.3制作。[3]
布鲁姆修订版的认知分类理论中,认知历程向度是以动词词态呈现,因此将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相关动词及相关问句统整,下表为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相关动词及相关问句。
篇8
关键词:思维认知 地理素养 命题线 复习策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笔者发现试题的考查方向已由知识应用型向思维认知型转变,以2013年全国卷一题为例,探讨一下高考试题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如图)。
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本题,同学们经常采用地理区位原理(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组织答案,当然,这样我们也能从中获取部分答案,如社会经济条件中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等。这样分析思路,只停留在知识应用的角度,分析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罗列,答案不完整,而且有的与问题不相关甚至与正确答案相悖,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考查的实质。如果从地理思维认知的角度分析本题,本题实质上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新疆的长绒棉之所以销售的好:第一,质优(质优的原因是新疆的温差大、光照充足);第二,价廉(价廉的原因是新疆的地价低、劳动力廉价、原有产业基础好,长绒棉的生产成本较低);第三,产品本身特点(棉花易储存、易运输);第四,虽距市场远但销售的很好(原因是长绒棉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条件的改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思维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才符合我们地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而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智力核心,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结论、规律等形式出现,论证说明非常简洁,常常是定型化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分析和综合思维,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如气候变化);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通过抽象与概括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等。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划分、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并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面针对高三的学生,如何培养地理思维科学备考2015年高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找准复习的方向――“把好脉”
把准高考命题的“脉”,是高三高效复习的前提,这个“脉”就是明年的高考命 题的方向和学生存在的问题。2014年,高考试题一如既往地遵循了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新颖的命题视角,继续构建核心要素,纵向探究思维的命题线。每组试题都不是问题的简单堆砌,题目间都有一条内在的思维线,命题线是试题的“灵魂”。只有准确的把握试题思维线,才能找准试题的突破口,科学、准确、完整的组织试题答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中类型的地理思维线的类型:(1)“区域空间”线;(2)“时间演变”线;(3)“人地关系”线;(4)“因果探究”线;(5)“综合思维”线。只有研究思维命题的线,才能在我们平时的备考中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下良方”
通过多年参与发展性评价下的高三模考备考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认真分析2014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认为2015年备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向:(1)第一阶段复习要重基础,抓落实,强化记忆;(2)第二阶段复习要重能力,抓训练,强化思维;(3)第三阶段复习要重回扣,抓热点,强化规范。
在此,重点强化二轮复习的针对性策略:第一,学科上应该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第二,三大部分的复习应各有侧重。①自然地理侧重理解,保证思维严密性;②人文地理侧重归纳,保证分析的全面性;③区域地理侧重看图,保证信息获取的高效性。第三,结合案例,构建应试思维模型,以便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把握试题有效信息,找准试题的有效信息。
3.精心选择整合好的试题――“抓好药”
模考训练和平时检测是备考中不可缺少的,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备考方向和复习的效率。好题有几个重要的衡量标准:(1)试题建立在情景材料之上;(2)问题依托地理主干知识;(3)考查内容和目标符合不同阶段备考的方向;(4)语言准确而精炼;(5)有合理的难度。
除筛选外,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试题变异能力和原创能力,变异性拓展训练就是挖掘试题的潜在命题价值,拓展学生做题的视野,从更多角度训练地理思维;高质量的原创题则要追踪高考命题热点,反映高考命题方向,提高试题的针对性。
4.把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激发知识“活力”
如何把知识学“活”,激发出知识的活力。笔者有几点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地理学习活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组织地理活动,创建地理社团,有效地将地理由“学”向“用”引入,提高了学习的“活性”。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高考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地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地理素养,能让人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能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用地理的价值观谋发展,地理高考是为了选拔具有这样地理素养的人才,所以,仅仅有僵化的地理知识很难赢得高考。
参考文献:
[1] 胡良民.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
篇9
1、大学高等数学的入门教育
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一般是开设在大一期间。但它相比较其它的学科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高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所以在大学刚开始期间就开设最难的学科,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面孔,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素质的。大学的高等数学的最初是函数理论,是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到基本初等函数,再到初等函数。这些其实在学生读高中期间就有所接触了,但如果因为这样就在讲授知识时一笔带过不进行详细讲解的话,将会导致高等数学与之前所学的初等函数脱节,因而学生的知识也会出现一段空白,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要提升教学效率,起点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视的,而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应该要具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重点、难点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步步攀登而最终到达学习的顶峰状态。
2、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判断力与以及各自固定了的学习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大学的高等数学则应该要采取一种以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较为传统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通过书本上所给出的内容按定义、性质、相关理论、具体运算等步骤来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经历往往也较为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所掌握的知识都太过于书面化而缺乏与实践结合,同时容易使学生与教师都颠倒教学发现过程,抹掉知识本来所具有的前因后果关系,逻辑推理严格,传授知识是高效率的,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忽略甚至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抹掉了知识本来的前因后果关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去发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接受者,同时还能够开发自己的思维,更加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高阶思维能力及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1、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偏向于高阶能力的培养。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主要以高阶思维为核心,主要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在处理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拥有这些技能的人们将会成为信息时代的首领。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持久的、长期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超越目前较低的思维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运用什么工具来培养。因此,探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是当代教学设计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2.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则可以理解数学高阶思维即是指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并且它还具有严谨性、深刻性、定量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等特点:数学高层次思维的这五个方面不是完全分离、互相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其中深刻性是数学高层次思维的基础;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也以深刻性为基础;批判性又直接制约着独创性;敏捷性则以其他四个因素为前提。
三、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1、教学内容要更为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数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到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则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例证,相对集中的选用一些章节的末尾中附有的实例进行讲解,因此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再提取数学结构的过程。
2、加强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中国自古以看来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往往会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及数学软件的应用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而得到缓解。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组织了学生去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综合分析与处理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求解数学模式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些课内外的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篇10
(株洲市九方中学,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地理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空间是对地域的几何抽象。地理学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所谓空间思维是指要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定位、空间变形及空间分析。高中阶段“地球的运动”部分要求学生对各种光照图进行转化,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但学生对该内容学习时往往感觉困难重重,这是空间思维能力缺乏的一种表现。教师需要对此进行干预,突破该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认知干预
地理学所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都是在地球表层进行的。因此,人类要合理的进行生产,就必须要了解和研究地球表层,而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方法,但学生在该内容的学习中往往存在较大困难,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干预,解决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困窘”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内化和理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的核心能力要求,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出现“困窘”。
1.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皮亚杰在其经典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人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认识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其抽象思维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进行一些复杂的逻辑运算(空间思维包含其中)。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抽象思维缺乏,对数和物的认识存在模糊,在地球运动内容的学习中就出现空间想象不足,导致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影响不很理解,想像不出,认识不清,更谈不上理解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学生在高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是导致其空间思维能力出现“困窘”的一个原因。
2.缺乏直接的观察和必要的指导
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出,观察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包括几个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动机过程四个过程。影响观察以及观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学习,一是要使学生进行必要的直接观察,二是要在学生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指导。再者,直觉思维也是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以高中生学习地球的运动部分为例,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对地球光照图的细致观察,二是因为在观察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到位,使学生对光照图及其变式图无法理解。直觉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因此对于抽象思维的锻炼,一是多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教学材料,二是需要在观察中加以引导和指引。
3.缺乏空间素养
地理空间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格局、空间上的成因联系等内容的过程中,在掌握地理空间知识和形成地理空间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有关地理空间问题的内在修养。它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能力。在现代社会,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中国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比单纯的教授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更为有用。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培养现代公民,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地理空间素养可以从地理空间对比、地理空间分析、地理空间推理、地理空间信息表达、地理空间想象等五个方面论述,其中地理空间信息表达是现代中学生需要加强的。中国教育重视逻辑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西方教育在想象力尤其是空间想象力培养方面比较重视,这使得中国学生在参加一些国际竞赛的时候,在计算、阅读和记忆等方面表现很好,而在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方面表现不足。这就要求中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地理学科,要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树立全球的、整体的空间意识。学生的空间素养提升了,其空间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加强和锻炼。以地球运动部分的光照变式图为例,若通过空间的对比和分析,逐步养成空间素养,那么学生空间思维的“困窘”状态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困窘”状态的干预措施
1.直观呈现,对提高直觉思维能力的“困窘”进行干预
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同样,直觉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当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出现“困窘”的时候,可能是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的缺失。所以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呈现直观形象的图,让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全面直接而细致的观察可以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空间感知,而这个感知就是学生空间思维的“着陆点”,通过直观的观察,可以为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几种地球光照图的变式图学生看不懂,不能在头脑中进行转换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呈现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多观察,从观察动画演示的过程中建立空间感知,然后对应静态的变式图,找到其中包含的关键信息,使学生提高直觉思维能力,继而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突破相关教学难点。
2.观察引导,对深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困窘”进行干预
班杜拉认为: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观察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受学习活动的特性、观察者的观察认知能力和定势、功能性价值和吸引力的影响等因素制约。对于示范者和观察者来说,示范者所示范的要点并不是观察者所能观察到的要点。因此,需要引导和指导观察者观察到那些关键的信息。通过引导,使观察者避开那些影响观察和思维的不利因素,从而观察到那些关键的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笔者曾经问一个学生关于晨昏线空间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空间移动轨迹的问题,教师在演示时,学生并没有观察空间的轨迹,而是在想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具体的轨迹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样,学生带着空间思维的“困窘”思考问题,观察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观察的结果。若教师指出其运动过程的几个关键点,然后用文字加以解释,那么学生便会很好的观察和理解,从而走出空间思维能力的“困窘”状态。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加以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种引导则可以有效的化解空间思维能力的“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