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详见表1。
2.2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 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 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 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 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 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 郭丽. 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 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 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 杨军,欧春泉,丁研,等.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 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 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篇2
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1996年~2005年住院疾病分类报表,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分类标准,以病历首页出院第一诊断信息为依据,并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资料完整,数据准确、可靠。
2.疾病分类构成与顺位
3.结果与分析
3.1 住院疾病分类构成
从表所示,住院病人疾病变化较大是起源于围生期疾病,1996年~2003年持续在第10位,2004年~2005年突然上升到第6位,其中:新生儿窒息占30.73%,先天性感染占13.54%;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在1996年~2002年持续第6位,2005年下降到第8位,其中:结核病占30.33%,肠道传染病占21.30%;呼吸系统疾病从1997年第5位上升到1998年第3位,之后一直保持在第3位,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40.07%,肺炎占19.6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其他阻塞性肺疾病占12.3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从1996年~2000年第7位一直下降到2005年第9位,其中:肾脏疾病占32.25%,男性生殖器官疾病占23.18%,女性盆腔器官炎、子宫内膜异位、生殖器脱垂占16.77%;肿瘤疾病上下有波动,没有规律,从1996年~2000年保持在第8位,2001年~2002年上升到第7位,2003年上升到第6位,2004年突然下降到第8位,2005年又上升到第7位,其中:恶性肿瘤占52.95%,良性肿瘤占46.58%。从各年度疾病分类构成情况看,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耳和乳突等疾病构成位次相对较稳定。
3.2分析
3.2.1损伤与中毒主要病种是骨折、颅内损伤、农药中毒,分别占29.99%、9.39%、7.75%,从外部原因分析,机动车交通事故占26.82%,意外损伤占23.20%,他杀与他伤占11.50%,,构成比几乎逐年呈下降趋势,构成比从1996年22.12%下降到2005年18.22%,降了3.9个百分点,虽然构成比降了,位次变化不大,但仍排在第二位,所以应继续加强交通管理和驾驶员的培训,宣告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
3.2.2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种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构成比从1996年12.27%上升到2005年17.33%,上升了5.06个百分点,尤其是14岁以下儿童占80.92%,所以特别要加强儿童健康保健工作,婴幼儿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同时,医院也要加强儿科医师技术力量,组织业务学习,技术培训;老年人占17.08%,老年人各方面机能减退,免疫力下降,常因天气寒凉变化等致上呼吸道感染而引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并由此诱发其他肺部疾病。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少吸烟,少喝酒,遇到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3.2.3消化系统主要病种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胆石胆囊炎,急性胰腺炎,阑尾炎,疝气等,位次变化不大,基本上处在第3~4位,构成比从1996年13.67%降到2005年9.39%,降了4.28个百分点,这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及人们生活规律有关,还应继续重视。
3.2.4循环系统疾病构成比降了3.32个百分点,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构成比降了2.46个百分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构成比降了1个百分点,说明这几种疾病防治工作做得较好。位次变化最大是围生期疾病,从1996年第10位上升到2005年第6位,同时构成比也上升了2.5个百分点,病种主要是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围生期感染,分别占30.73%、13.54%。对此,仅仅对医院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加大力度对孕妇、产妇卫生知识宣告,做好孕期卫生保健工作等 。
以上表中所得到的是我院最常见的前10位疾病病种,成为我院住院疾病的主要来源,其中前5位疾病占总出院病人的83.93%。因此,医院针对这些疾病须在今后防治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如设备购置、人员技术培训、医学知识宣传等,同时,还必须加强健康保健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海光,樊玉敏,李亚红,老年慢性病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05,12(4):375―376.
2.邹以新,96272例住院病案疾病分类统计分析[J] .中国病案,2004,5(2):43.
篇3
关键词: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监测
Analyses of the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in Saybagh District of Urumqi City from 2007 to 2011
Ayitula・Abulimiti ,Xiaokat・Ibrahim
(1.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aybagh District ,Urumqi830002,Xinjiang,China;2.School of Poplic Health,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830054,Xin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the 2007~2011 monitoring Saybagh District Urumqi,residents death predicted mortalitytrends residents.MethodsThe jurisdiction of Urumqi Saybagh,the 2007~2011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reported the cause of death of all the dead,and related information.The data obtained were related to the statistical processing.Results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declined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in 2009 and 2011,other years showed a rising trend.2010 residents over all mortality up to 251.345 people /100000.2007-2011 Saybagh residents reason of death previous five reason are diseases of circulatory system,tumor disease,Respiratory diseases,injuries and poisoning,digesting system diseases.Conclusion2007~2011 Saybagh residents reason of death is NCD and injuries and poisoning.So strengthen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to have become an urgent task completely.
Key words:Urumqi;Saybagh;Residents;Cause of death monitors根据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所有死亡报告上的相关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居民人口数量、构成及变动特征、人口死亡特征、主要死因的死亡构成与死亡率的变化等方面描述死因的流行水平和变化趋势,找出沙依巴克区居民的死亡模式、死亡原因、死亡顺位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等指标,评价当地人口健康水平和社会卫生状况,为政府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沙依巴克区辖区2007~2011年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所有死亡案例。户口资料是从乌鲁木齐市统计局人口资料部门提供,跟公安机关、卫生部门和妇幼机构核对后使用。
1.2方法将所有死亡案例,诊断标准及级别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疾病和死亡原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使用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死因统计软件(Access软件)将所有死亡案例个案信息导出Excel表格,然后将资料导入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资料汇总,统计描述,统计分析等。
2结果
2.1人口基本情况 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总体人口进行了统计,5年累计总人口数为2796085人,年均人口为559217人。除了2009年和2010年略有减少外人口总数呈逐年升高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03:100,人口均表现男性多于女性。
2.2 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死亡率 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累计死亡6185人,总死亡率为221.2,1/10万。死亡率除2008年和2010年较前一年上升以外,总的来说有降低的趋势、2011年比2007年降低了12.99%。女性居民的死亡率比男性死亡率低(见表1)。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年龄段人口在不同年份的死亡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各年龄别死亡率(ASDR)的统计,0岁组死亡率明显高于1~55岁组人口的死亡率,10~15岁组的死亡率最低,反而60岁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高死亡率也增高。14以前死亡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下降,15岁以后死亡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加,75~85岁以上组死亡率最高。
2.3 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分布情况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前五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呼吸道疾病、疾病以外死亡、消化系统疾病,前五位死因的5年平均构成比占全部死亡的90.73%(见表2).
2.3.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情况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病的死亡率在循环系统中排在第一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第二位,其他高血压病和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在第三位。
2.3.2肿瘤死亡率情况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肿瘤类死亡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在肿瘤类疾病中排在第一位。恶性肿瘤中肺癌的死亡率最高11.95/10万,胃癌死亡率为8.29/10万依次为第二位,肝癌死亡率为7.71/10万依次为第三位。
3讨论
死亡是主要的生命事件之一。死因统计是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Jiang He等[2]曾对我国40岁以上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这是近年来关于中国人群死亡原因的权威性的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肺炎和流感、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居民的前5位死因。与此结果相比沙依巴克区居民死亡原因顺位大致相同。
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顺位第一的均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更是高达65~85人/10万。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对居民造成的死亡威胁很大,需要及时的发现和治疗。
本研究死因顺位结果中除了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排在第二位以外其他年份肿瘤一直是第二位死因,其中恶性肿瘤一直排在第一位。
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和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控制发病,减少死亡,是疾病控制的一项重要课题
乐清市2009年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为1684,死亡率为138.38/10万,其中肝癌占第一位,死亡率为29.01/10万,其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 [3]。但是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因恶性肿瘤为死因的多种疾病里面肺癌的死亡率最高11.95/10万,胃癌死亡率为8.29/10万,肝癌死亡率为7.71/10万、排到第三位,与乐清市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别。故对沙依巴克区来说肺癌、胃癌、肝癌等高发肿瘤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陈景林,孙梅英,靳妍,等进行的2008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疾病防治重点也应以慢性病和意外伤害主[4]。沙依巴克区作为乌鲁木齐时的最大一个区县,本人对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分析研究结果也跟他们的研究结果一样。
另外,沙依巴克区居民疾病意外死亡的死亡率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然保持9~20人/10万的高死亡率水平,故加强这方面的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模式及其变化情况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中毒与意外伤害为主要死因,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这类疾病已成为沙依巴克区的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其防制,减少死亡和残疾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赵丽英,周艳丽,翟力军.2005-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居民死因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8):662.
[2]Jiang He,Dong feng Gu,Xi gui Wu,et al.Major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1J Med, 2005,353:1124-1134.
篇4
【关键词】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潜在工作损失;潜在价值损失
中图分类号:R195.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48―03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Death and Years of Life Lost in Yandu district.
XU Jianjun Qiu Min1.SUN xiaok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Yandu District, Yancheng, 224002,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yan chneg 224000 Jiangshu,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ath level and Years of life lost caused by the main disease of residents in Yandu district,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se diseases. Methods The methods of mortality, sequences of death, YPLL, WYPLL and VYPL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eath of town and village resident of Yandu district, in 2009.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of resident of Yandu district was 657.36 per100000, and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was 506.23 per 100000; The first five death causes were tumor,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 heart disease, injuries and poisonings, respiratory disease; Tumor was the first rate at the study of YPLL and WYPLL in the town, and injuries was the first rate in the country; At the study of VYPLL injuries was the first rate; The rate of YPLL, WYPLL and VYPLL of 40 to 64 years old residents were the highest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Conclusions There are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umors preventive work, reduce injuries and poisonings occurred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labor protection of 40 to 64 years old residents.
【Keywords】 Mortality,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YPLL),Working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s(WYPLL),Valu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VYPLL)
居民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规律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社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为了解盐都区居民死因水平和死因构成,评价主要死因造成的健康损失,现对2009年盐都区居民死因及其减寿情况进行分析,现将有关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居民死因资料来自盐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系统,死因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各年度死因资料均经过盐城市疾控中心及江苏省疾控中心审核,人口资料由盐都区统计局提供。
1.2 评价指标及方法 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潜在寿命损失(YPLL)、潜在工作损失(WYPLL )和潜在价值损失(VYPLL)。标准人口为2000年全国人口资料。
按王声[1]介绍的方法计算有关人群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潜在价值损失年数(VYPLL)及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 d)、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 d)、平均潜在价值损失年数( VYPLL/ d)等,按林昆[2]介绍的经验价值法对VYPLL进行校正。设定“早死”年龄域设定为1~70岁,开始工作的年龄为20岁,工作上限年龄为65岁,小于20岁死亡人群的潜在工作损失年数为每人45人年, 65岁以上死亡人群的潜在工作损失年数为0。同时设定0~19岁为投资阶段,20~64岁为生产阶段,65岁以上为消费阶段。不同人群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2 主要结果
2.1 主要死因死亡情况 2009年盐都区死因登记系统共登记死亡4676人,男女死亡数分别为2574和2102人,粗死亡率为625.36/10万,男性、女性分别为666.57/10万和581.36/10万。城镇死亡648人,农村死亡4028人,死亡率分别为480.11/10万和657.36/10万。死亡率位于前五位的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农村高于城镇,损伤和中毒死亡率城镇高于农村;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占总死亡的构成农村高于城镇,损伤和中毒及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城镇高于农村。按照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对全市死亡率进行标化,全区标化死亡率为506.23/10万。见表1。
表1 全区前五位死因粗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标化死亡率
死因 城镇 农村 合计 标化率(/10万)
死亡率(/10万) 构成(%) 死亡率(/10万) 构成(%) 死亡率(/10万) 构成(%)
全死因 480.11 657.36 625.36 506.23
恶性肿瘤 149.66 31.48 260.46 39.62 240.46 38.45 181.24
脑血管病 83.72 17.44 127.46 19.39 119.56 19.12 98.86
心脏病 88.17 18.36 122.07 18.57 115.95 18.54 99.39
损伤和中毒 62.24 12.96 32.64 4.97 37.98 6.07 32.45
呼吸系统 32.60 6.79 37.86 5.76 36.91 5.90 31.75
2.2 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分析(YPLL) 2009年全区居民死亡造成的总减寿年数为23835.5年,平均减寿率为34.29‰,标化减寿率为28.22‰。不同年龄段人群40~64岁人群YPLL标化率最高,为43.99‰,1~14岁组最低。除65~70岁年龄组外,城镇居民的YPLL标化率都高于农村,1~14岁、15~39岁组更加明显。见表2。
计算各疾病的YPLL标化率发现,城镇居民损伤和中毒YPLL标化率最高,恶性肿瘤其次,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最高,损伤和中毒其次;城镇居民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YPLL标化率低于农村居民,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YPLL标化率高于农村。见表3。
表2 城镇和农村不同年龄段人群YPLL标化率(‰)比较
年龄 城镇 农村 合计
1~14 36.19 13.16 17.32
15~39 32.42 15.35 18.43
40~64 44.59 43.86 43.99
65~70 23.96 33.40 31.70
合计 37.12 26.26 28.22
表3 城镇和农村前五位死因的YPLL标化率(‰)
死因类型 城镇 农村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全死因 48.54 24.86 37.12 33.01 19.17 26.26
恶性肿瘤 7.80 5.51 6.67 15.57 8.15 11.93
脑血管病 3.88 1.64 2.78 4.02 2.46 3.26
心脏病 5.21 2.61 3.97 3.16 2.21 2.67
损伤和中毒 22.29 9.38 15.96 5.95 3.78 4.92
呼吸系统 3.26 2.12 2.69 0.55 0.22 0.39
2.3 潜在工作损失年数分析(WYPLL) 为评价死亡对社会劳动力人口损失的影响,对全区人群死亡的WYPLL进行分析。2009年全区居民死亡造成的WYPLL率为22.97‰,标化WYPLL为19.53‰。不同年龄段人群40~64岁人群YPLL标化率最高,为28.86‰,1~14岁组最低,为12.13‰。各年龄组城镇居民的YPLL标化率都高于农村。见表4。
不同疾病的YPLL标化率中,城镇居民损伤和中毒YPLL标化率最高,为12.71‰,恶性肿瘤其次,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最高,为7.59‰,损伤和中毒其次;城镇居民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YPLL标化率低于农村居民,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YPLL标化率高于农村。见表5。
表4 城镇和农村不同年龄段人群WYPLL标化率(‰)比较
年龄 城镇 农村 合计
1~14 25.32 9.23 12.13
15~39 28.07 13.32 15.98
40~64 30.68 28.45 28.86
合计 27.52 17.77 19.53
表5 城镇和农村前五位死因的WYPLL标化率(‰)
死因类型 城镇 农村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全死因 34.92 17.68 27.52 21.74 12.45 17.77
恶性肿瘤 4.58 3.48 4.17 9.60 5.02 7.59
脑血管病 2.50 0.95 1.79 2.55 1.45 2.08
心脏病 3.62 1.97 2.93 2.12 1.47 1.85
损伤和中毒 17.27 7.09 12.71 4.44 2.77 3.78
呼吸系统 2.55 1.71 2.20 0.30 0.11 0.21
2.4 潜在价值损失年数(VYPLL)及校正的潜在价值损失(CVYPLL) 对全区居民1~70岁组做潜在价值损失分析,了解各年龄段死亡的价值损失情况。2009年全市居民死亡造成的VYPLL率为-26.47‰,标化VYPLL为-15.76‰;CVYPLL率为5.07‰,标化CVYPLL率为6.93‰。
按不同年龄段计算,全死因中1~64岁组人群CVYPLL标化率为正值,65~70岁为负值,40~64岁年龄组最高,1~14岁最低;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的CVYPLL标化率都是40~64岁组人群最高;损伤和中毒的和呼吸系统疾病CVYPLL标化率在15~39岁组最高。1~39年龄段的各种疾病中损伤和中毒的CVYPLL标化率都是最高;40~64岁组恶性肿瘤的CVYPLL标化率最高。见表6。
表6 不同年龄段人群主要死因的CVYPLL标化率(‰)
年龄 全死因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损伤和中毒 呼吸系统
1~14 8.49 0.48 0.00 0.00 5.90 0.00
15~39 20.85 5.10 1.41 2.36 8.01 1.00
40~64 24.36 10.67 3.49 2.97 4.03 0.48
65~70 -317.00 -176.41 -62.86 -35.15 -12.17 -12.17
合计 6.93 -0.72 -0.58 0.75 5.43 0.14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主的慢性病日益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盐都区居民粗死亡率为625.36/10万,略高于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3]的结果608.78/10万。死亡率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与全国死因顺位[3]有所差别,与2007年江苏省报告的居民死因监测相关结果基本一致[4]。其中,全区恶性肿瘤死亡率达240.46/10万,占总死亡的38.45%,死亡率及死因构成都远远高于全国水平[3],也高于江苏省水平[4]。表明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全区居民健康的最主要的威胁,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以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控制恶性肿瘤的危害。
传统的死亡率分析可以粗略地反映人群疾病死亡所造成的危害;YPLL分析则从量的方而衡量死亡对一定年龄范围人群的危害程度,突出了早死对寿命损失的危害更大;WYPLL能反映不同年龄组人群工作损失年数,能够评价各种死因对劳动力人口危害程度。VYPLL则以死亡为终点来比较社会的给予及其对社会的贡献,评价死亡时所损失的价值年数,此指标不但考虑了死亡对人群寿命的危害,而且突出了死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YPLL、WYPLL和VYPLL三个指标突出了“早死”对人群寿命、工作、价值的影响,使得对死亡的评价更加全面,与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合使用能跟全面的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声.死因分析与评价方法的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4):239.
[2]林昆.经验价值和竞争风险理论在价值损失年数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2001,18(2):93~94.
篇5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补肺汤合参蛤散;肺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63.3;R256.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3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具有进行性不可逆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每年死亡300万人。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期对我国7个地区20 245成年人群进行调查,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1]。笔者采用补肺汤合参蛤散治疗COPD稳定期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COPD Ⅰ~Ⅲ级稳定期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1~81岁,平均72岁;病程3~33年,平均20年。对照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8~85岁,平均7O岁;病程5~34年,平均22年。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COPD有关标准制定,辨证属于肺肾气虚型。临床表现为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咳嗽痰少,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倦怠乏力,形瘦神疲,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1.3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COPD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其病情属于稳定期,患者的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
1.4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人标准者;②合并有肺癌、肺结核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③合并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肾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对本药过敏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方案规范化治疗[1]:Ⅰ级按需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200μg必要时吸入;Ⅱ级规律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200μg,异丙托溴胺气雾剂40μg,每日3次,并给予康复治疗;Ⅲ级治疗基本同Ⅱ级,若病情反复加重者,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吸入剂0.2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肺汤合参蛤散。药物组成:人参15g,黄芪20g,熟地10g,紫菀20g,桑白皮10g,五味子15g,每日1剂,水煎服。蛤蚧粉3g冲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2.2观察指标
2.2.1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积分[3]咳嗽,正常或无咳嗽:0分;轻度: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中度:白天咳嗽或见夜里偶咳,尚能坚持上班,4分;重度: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休息和睡眠,6分。咯痰,正常:无咯痰,0分;轻度:昼夜咯痰10~50mL,2分;中度:昼夜咯痰51~100mL,4分;重度:昼夜咯痰100mL以上,6分。喘促,正常或无喘促,0分;轻度:偶发,不影响睡眠或活动,2分;中度:喘息日夜可见,尚能坚持工作,4分;重度:喘息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6分。哮鸣,正常或无哮鸣,0分;轻度:偶闻或见于咳嗽、深呼吸时,2分;中度:散在,4分;重度:满布,6分。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定4级标准。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O;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2.2肺功能指标检测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其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改变。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治疗后咳嗽、咯痰、喘促、哮鸣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为71.87%,前者高于后者,即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3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对比
见表3。
4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肺组织终末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膨胀和过度充气,导致肺组织弹力减退,容积增大。由于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中医将其归属“肺胀”、“痰饮”、“咳喘”、“心悸”、“喘脱”、“喘厥”等门。病机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扰而酿本病。由于其病死率高,因此提高疗效已成为研究的焦点。肺通气功能测定对COPD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利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其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改变或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来评估之COPD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病程缠绵不休,经常反复发作,难于根治。如治疗不当,极容易发生变端,出现喘脱的危象。因此治疗应有侧重,在稳定期,则应以扶正为主,提高抗病毒的能力,并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尽量减少发作。COPD稳定期治疗目的:①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②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③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④降低病死率。中医治疗中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实证为表邪在肺、痰热壅肺、血瘀证,以虚实夹杂证候为主。稳定期以肺肾气虚证候为主,笔者用补肺汤合参蛤散即针对该病机。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熟地、蛤蚧补肾纳气,五味子收敛肺气,紫菀、桑白皮化痰利气,全方共奏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之功。现代医学表明补肺汤能使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上升,CD4+。CD8+下降,而调节了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增强免疫、改善肺功能[4]。参蛤散能抑制细胞因子IL-8、TNF-α的生成,减少COPD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减轻或控制气道的慢性炎症,能有效稳定或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5]。
综上所述,补肺汤合参蛤散能提高COPD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调节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增强呼吸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3] 肖伟. 背俞穴拔罐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5):420-421.
[4] 陈斯宁. 补肺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09,30(8):939-940.
[5] 谢纬. 参蛤散对COP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8、TNF-α的影响[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2):108-109.
篇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不仅累及肺,也可以引起全身性效应,目前在全球导致死亡的疾病中排第四位[1]。COPD病程中常因感染或空气污染等因素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COPD急性加重期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其发生原因主要为气管支气管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气管黏液分泌物增多、黏膜充血水肿、痰液潴留等,从而造成气道阻塞继发形成感染,感染常难以控制以致肺通气障碍。患者在缓解或稳定状态下突发或几天内病情变化,常发生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并导致患者肺功能进一步恶化。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使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可减轻呼吸肌疲劳,改善呼吸困难,提高粘膜清除能力,提高生产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我院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我科住院治疗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共1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标准[2],且短期内咳嗽、咳痰、气喘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性痰。排除标准: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消化性溃疡、严重糖尿病、精神疾病及入选前2个月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12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成两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组56例,平均年龄72.81岁,平均病程19.3年;甲泼尼龙静滴组56例,平均年龄73.38岁,平均病程18.98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间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如抗感染、化痰、平喘、吸氧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每次2mg,每日2次,共10天;甲泼尼龙静滴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每次40mg,每日一次,共10天。
1.3 疗效观察 比较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量)及呼吸困难分级评估(0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2级: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米或数分钟后需停下来呼吸;4级: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当穿脱衣服时气短)。疗效评定:①无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无改善、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或病情恶化,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死亡。②有效: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减轻,肺功能较前改善。③显效: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者消失,肺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上升至65mmHg以上、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至50mmHg以下。动脉采血时间均在停止吸氧30分钟后进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6、17、3例,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分别为40、14、2例和96.43%。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2 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住院时间为(7.8±1.1)天,对照组为(9.3±1.2)天,P
2.3 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讨论:
雾化吸入应用于AECOPD已在COPD指南中列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COPD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
COPD防治全球倡议(GOLD)指出:全身糖皮质激素对COPD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是有效的,且能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有利于肺功能的快速改善。但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尤其是老年人欢迎糖尿病、高血压病者较多,往往存在应用技术相对禁忌证,给临床质量带来很多不便,而GOLD标准在质量无酸中毒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展期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能替代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且局部用药副作用较少。糖皮质激素以静脉给药,不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且全身副作用大;雾化吸入疗法可通过雾化装置将药雾化成气溶胶吸入呼吸道,使气道粘膜湿化,局部药物浓度增高,达到稀释痰液、促进引流、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比静脉及口服更快捷,且具有更高的肝脏首关代谢率。
目前认为,慢性的肺部炎症在COPD和肺气肿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COPD和肺气肿是一种放大的炎性反应,炎症进行性发展,导致特征性小气道改变和肺气肿[3]。COPD患者的呼吸道也存在不可逆的阻塞因素。虽然糖皮质激素对COPD的疗效并不像支气管哮喘那么有效,但由于在COPD的整个过程中均存在呼吸道炎症,因此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那些有临床症状且肺功能下降及反复加重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4,5],也就意味着减缓肺功能的下降及疾病的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本院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一秒率、呼吸困难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患者治疗后血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一秒率、呼吸困难分级及临床有效率与甲泼尼龙治疗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治疗效果与甲泼尼龙相当,但前者的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后者,且因局部用药,全身副作用少,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9):453-460.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 邱涛林,钟小宁.免疫反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气肿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4):298-300.
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6-0057-02
【摘 要】农村外出务工人群增加,农村剩余人员以年轻人和老年人为主。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围绕探索农村疾病控制新模式、预防伤害、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和慢性病防治等工作开展。
【关键词】 农村 疾病预防控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迅速发展,而土地资源有限,农村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加之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涌入城市,据文献估计,1997年全国农民外出人口在1.0―1.2亿[1],并且外出人员以每年10%速度增长[2]。外出人群以青壮年为主,据调查外出人群中15―30岁年龄段占60%以上[1]。随着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守人群中以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为主。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农村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和难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农村现在留守人群以低年龄和高年龄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农村的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是围绕这两类人群的发病特点展开。这两类人群中,慢性病和伤害是我们主要的防治工作重点。我们应该围绕以下重点开展。
1 探索农村疾病控制新模式
现在,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已经从传染病高发过渡到慢性非传染疾病高发。并且以前常见的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甚至有些传染病已经接近消灭,但随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人猪链球菌病等的发现,新发传染病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疾病控制的工作重心就应该向防治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转移。
但现在农村的传染病控制体制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转变。我国现行的疾病控制体系是到县一级,乡镇农村地区没有专业的疾病控制机构,而仅有的防保人员依附于乡镇级卫生院,没有足够的经费、技术、设施设备开展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够开展和正在开展的仅仅是进行预防接种和上报传染病工作。对于新发传染病的收集、识别、报告还缺乏设备设施和技术,还没有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同时,没有技术力量和设施设备作广大农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于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还无能为力。
同时,在体制上,乡镇疾病控制人员是乡镇医院的人员,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仅有对其工作指导的职能,对其没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没有处罚的职能,十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因此,要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促使农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首先我们应将工作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转变到以传染病防治工作为起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重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内容,各种疾病的收集、报告和分析为形式的全方位的工作中来。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村疾病控制新体制,解决好各级疾病控制机构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调动各种资源,为有效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我们要积极争取资金,解决乡镇疾病控制机构人员素质差、设备设施欠缺等问题,提高基层机构的工作能力,使之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疾病控制工作。
2 开展以预防跌倒为主要内容的伤害防治工作
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居民中男性有21%~23%曾经跌倒过,女性为43%~44%。青少年跌倒发生率一般在4.6%~14.0%之间。有研究报道显示,跌倒发生率在0―14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中均列第一位[3]。
跌倒造成的伤害以多发、容易造成后遗残疾多,后果较为严重。有效的防治跌倒造成的伤害,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支持。
防治伤害,首先是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跌倒防范意识,开展跌倒自救、转运技术的培训,降低伤害的后果,防止后遗残疾。同时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使人们自觉遵守执行,防止跌倒的发生。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优化各种工具,规范各种操作流程,减少因为操作工具不合适和操作不当对人造成的伤害。同时还要进一步贯彻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有效控制伤害的发生。
在预防跌倒伤害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溺水、中毒等伤害的预防。采取措施,隔离水体,提高安全性;开展安全教育,保护危险人群;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儿童监管;加强溺水后的救治培训;合理管理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防止误服误用。
3 加强农村人畜共患病的宣传防治工作
近些年来,动物传播给人的传染病出现新的趋势,先是出现SARS、接着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猪链球菌病。人畜共患病有发病增多的趋势。
近三年来,动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根据狂犬疫苗使用统计,2006年的动物伤人事件较2005年上升95%,2007年较2006年上升148%。全国狂犬病的发病也明显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全国狂犬病发病2651例,2005年2537例,2006年3279例,2007年3327例[4]。
防止人畜共患病在在人群中进一步扩大流行或造成暴发,我们必须展开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处理好人与动物间的关系,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杜绝违反生产安全措施的事件发生。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加强安全教育,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要按照有关规定饲养动物,定期对饲养的宠物进行预防接种。对容易伤害人的动物进行圈养或拴养,防止对人进行伤害。
4 分析农村慢性病防治重点
农村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程序和方式,其慢性病的发病与城市有所不同。根据我国农村现在还以手工耕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推断,骨关节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可能会是农村的主要的慢性病。我们在农村的疾病防治工作应以这些疾病为主要内容。
防治这些疾病,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要开展新的生产方式的研究。要积极开拓思路,寻求新的耕作方式,减少农村人员的工作强度,防止骨关节的过度疲劳和磨损,减少疾病的发生。二是利于各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让人们树立劳保意识和劳保习惯。农民耕作很少有人做劳动保护,并且没有正确的自我救治技术,在劳动中容易出现损伤和损伤后得不到正确的处置,造成后遗效应。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减少因后遗效应导致的疾病发生。三是要在农村大力开展饮用清洁水的宣传和积极为其寻找清洁水源作为饮用水。现在由于农村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水源受到污染。地下水水质稳定但矿物含量较高,其中的有些矿物质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农民寻找清洁安全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并做好防护措施,确保水质稳定、安全。四是要在农村开展正确、合理使用农药的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农村的不合理使用农药,现已逐渐成为新的公害,虽然近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上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还是对生态带来很大的破坏,为我们生活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合理使用农药,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的疾病控制工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染病的防治,而应该结合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牢固树立大卫生观,从农村生活的全面开展防治工作,要利用各种手段,切断疾病传播和发生的致病因子,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有力地保障人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积极有效的全方位开展的防治工作,确保已经控制的传染病不复发,新发传染病能够及时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较低,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疾病控制人员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骆华松.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行为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 周晓津. 1996―1998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研究综述.
篇8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西藏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国家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存在的问题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
篇9
中图分类号: R2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1040-0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患者数多, 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在美国COPD已成为 第四大死因。有关调查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达500~ 1000万,居我国疾病负担序列的第一位[1]。近年来, COPD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在世 界上仍然 呈上升趋势。COPD作为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转归阶段,其不同阶段发病机理复杂多 变,受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及相关调控细胞影响,单阻断某一环节并不能完 全有效干预和逆转其气道重塑,中医以其整体的辨证思维和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干预 特点以及个体化治疗优势完全符合COPD的治疗原则,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初步得到临 床认证,中医药介入COPD防治已成近年研究热点。现综述如下。
1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COPD发病多以咳、痰、喘、胀、肿、紫(发绀)、悸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中“咳嗽”、 “哮证”、“喘证”、“肺胀”等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肺脏反复受邪, 气机阻 闭,宣降失司,痰浊内蕴,久而不愈,伤损肺气,使其生理功能减退,日久累及脾肾,并产 生病理性产物痰、瘀、水饮而发为本病,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众医家在论及该病时 多有侧重,或偏重于虚,或偏重于实,抑或虚实兼顾论之。
魏彬等[2]、焦丽杰[3]认为:COPD病因病机多因肺脏长期遭受多种外邪 侵袭,日久肺气受损 ,子盗母气,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酿痰湿,深伏于肺。肺脾两虚,宗气生化不足 ,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阻于血脉。肺失宣肃,肺气亏虚,则难行使“肺朝 百脉”之功,以致气体交换受阻,清气不能运送濡养周身,浊气又难排出,滞于胸中,肺为 之膨膨胀满。病势深入,由肺及肾,而致肾气亏虚,不能纳气;肺脾肾虚,不能正常行使通 调水道,运化水湿及蒸腾气化之功,使水饮内停不化。痰饮瘀血内阻,脏腑虚损,卫外不固 ,外邪易袭,本虚标实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潘敏娟等[4]亦认为:肺胀是久 患咳嗽、 哮、喘等肺系疾患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出现胸膺胀 满、上气咳喘、颜面四肢浮肿、唇舌青紫等的一种病症。马珂等[5]从实论治肺胀 ,病因注重 于热,病机多涉痰瘀。薛汉荣[6]认为:气阳之虚和痰瘀之实贯穿本病始终,二者 相互并存 ,相互影响。气阳虚弱是关键,是发病的内在因素,与宿根“痰瘀伏肺”相关。肺为相傅之 官 ,能助心行血,肺之气阳虚弱,必致心血瘀阻;气阳虚弱,不能温通血脉可致血瘀;又痰可 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瘀又可酿痰,并且恶性循环,形成痰瘀互结,内伏于肺,使“痰瘀 伏肺”成为COPD发病的宿根。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施治
柏喜桂等[7]认为肺胀病位初期以肺为主,日久则由肺及脾、肾,晚期以肺、肾、 心受损同 见。病程中可出现痰浊、瘀血、水饮等标实一面,另可出现正虚一面,致愈发愈频,持续不 已。故将COPD细分为痰浊郁肺型、痰热郁肺型、瘀血痹胸型、瘀热互结型、痰蒙神窍型、水 凌心肺型、水泛脾肾型、肺肾气脱型八个证型。王新元[8]认为老年性慢阻肺多见 肺肾气虚 夹寒型和脾肾阳虚夹湿型,并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前者补肺纳肾,降 气 平喘,后者温补脾肾,逐饮化湿。林琳[9]论治慢阻肺呼吸肌疲劳,强调以补宗气 为主,重 在补肺脾之气,兼以温肾。临床分型论治如下:肺脾肾亏虚,痰瘀交阻壅肺型,治法:补虚 除壅并举。宗气下陷型,治法:补气升陷。阴阳两虚型,治法:补气敛阴、镇逆止喘。陈凯 佳等[10]研究500例慢阻肺患者中医证型规律发现痰热壅肺型363例,占72.6%,脾 虚型49例,占9. 8%,肺虚型44例,占8.8%,肾虚型23例,占4.6%,阳虚水泛型21例,占4.2%。且发作期以痰 热壅肺 型为主;而缓解期则以脾虚和肺虚为主,提示治疗上发作期应以清肺化痰为主,而缓解期当 健脾补肺。洪广祥[11]认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以外寒内饮、痰热郁肺和气 阳虚弱、 痰瘀伏肺为基本中医证候。其治法应突出温散肺寒、宣肺泄热、益气温阳、祛痰行瘀。将补 虚泻实治则贯穿治疗的全过程,高度重视“扶正以祛邪”和“祛邪以安正”治则的运用。
2.2 专法治疗
2.2.1 清化痰浊法 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外感六、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皆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邪热伤津,炼液成痰。痰又可作为内源 性致病因素,痰饮伏肺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外邪引动伏痰可使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当以治痰为要务。
杜宝荣[12]应用麻杏芩龙合剂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期160例,治疗组有效率93.3%, 对照组有 效率83.39%。魏俊英等[13]在三子养亲汤的基础上加味,研制出五子祛痰液(苏子 、炒莱服子 、白芥子、葶苈子、车前子)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80%。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1.2%。刘建博 等[14]应用千金苇茎汤治疗30例痰热郁肺证COPD患者,结果治疗组气道粘液-纤毛 清除功能 得到明显改善,优于照组。王国忠等[15]用热喘平合剂(麻黄、杏仁、甘草、桔 梗、浙贝、 苏子、莱菔子各10g,生石膏、鱼腥草、全瓜蒌各30g,茯苓、白术、竹茹各15g,陈皮6g) 治疗COPD痰热证患者,结果热喘平合剂能显著改善COPD痰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疗 效优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
2.2.2 活血化瘀法 COPD痰浊蕴肺,日久势深,肺气郁滞,加之起居失常,导致肺主“治节”失司,心主“营 运”过 度,心气、心阳虚衰,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脉道不利;瘀血日久化热,瘀热互结,更致脉 络广泛郁阻,所以无论在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迁延期或缓解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瘀血见证 ,如唇甲紫绀、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夹青、夹瘀等。焦丽杰[3]认为COPD活血化 瘀治疗应贯穿始终。故在辨证治疗中贯穿运用活血化瘀疗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COPD患者大多数表现为血小板在肺血管内聚集、血粘度增加并有微血栓形 成等肺循环淤血症状。中药药理研究证实[16],川芎、赤芍、当归、丹参等活血化 瘀药可降 低血浆中血栓素A2(TXA2)含量,阻抑腺泡内肺动脉构型重组,从而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流 阻力,改善肺血运状态。郭磊[17]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急性加重 期患者50例, 治疗组显效4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显效率80%,总有效率96%。李继圣等 [18 ]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治疗100例肺胀患者,结果控制症状32例,好转53例,无效15例, 有效 率为85.0%。刘鑫[19]应用脉络宁治疗慢阻肺伴高粘血症,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粘 度、全血 粘度比等参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
2.2.3 培土生金法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脾胃功能。脾胃与肺具有土金相生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主气而脾益 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故前人曰:“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这说明脾运 的强 弱决定了肺气的盛衰,肺气不足多与脾气虚弱有关。脾胃诸虚,不能生金,谓之“母病及子 ” ;肺脏先病耗伤气津,累及脾胃,谓之“子耗母气”。二者发病原因不同,但均可按虚则补 其母的原则,以培土生金法治之。
潘敏娟等[4]在肺胀感邪发作期既给予健脾益气之参苓白术散治疗,体现治肺先治 脾,“胃脾乃 后天之本”之说。符合五行学说:“补其母,泻其子”之说,体现了“培土生金”的指导思 想。 刘小虹等[21]注重培土生金,用肺康Ⅱ号(人参、白术、甘草、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毛 冬青、瓜萎、牡丹皮、茯苓、麦冬、葶苈子、五味子)与单纯敛肺纳肾、活血化瘀的肺康I号 相比,可明显减轻肌肉疲劳,改善临床症状。汤翠英等[22]以培土生金理论为指导 ,采用健 脾益肺冲剂口服配合隔姜灸、参麦液穴位注射综合治疗COPD稳定期呼吸肌疲劳。结果培土生 金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改善营 养状态,同时还减轻咳、痰、喘等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2.4 补益肺肾法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病日久,病位由肺及肾。慢阻肺长期反复急性发作,又进 一步损伤肺肾,肺肾两虚成为COPD长期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即所谓“久病必虚”,治 宜“培 本”补虚。耿宏伟等[23]用含虫草菌粉的金水宝胶囊,治疗COPD肺肾两虚、精气 不足者60例 ,疗效显著。吴晓晖等[24]用百令胶囊治疗50例证属肺肾两虚证的慢性阻塞性肺 病患者,结 果总有效率为94%。张炜等[25]认为COPD患者因气流受限出现气短喘促,劳则尤 甚,呼长吸 短等肺功能减退症状, 辨证属肺病及肾,予补肾益肺胶囊(干地黄、山茱萸、女贞子、怀牛 膝、羊藿、菟丝子、蛤蚧、五味子),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王昆根[26] 擅用补 肺益肾冲剂(七叶一枝花、黄芪、莪术、紫石英、菟丝子),治疗缓解期肺肾两虚型,常显扶 正固本、防止复发之效。
2.2.5 益气养阴化痰法 COPD患者久病气阴耗伤,且痰浊伏肺日久化热耗伤阴津,若临床施治过程中过用温化或清燥 化痰之品也往往耗其阴液致阴亏,而阴虚既可致虚火内生,炼液为痰,也可致气机失调,气 不化湿而痰浊化生。二者互为因果致病势迁延。故有医家主张治疗COPD在清化痰浊祛邪之时 ,当益气养阴扶正,正邪两顾。
付振伟[27]认为气阴虚是病之本,痰浊上犯为病之标,故治疗则应在化痰的同时, 当养阴以 滋化源,正如薛己《明医杂著》所论:“因肾水虚弱,阴亏难降,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 滋其化源,其痰自消”。其方选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半夏、瓜蒌、莱菔子以循养 阴化痰之法,取得较好疗效。王海彤等[28]治疗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 在化痰通络 同时,合以益气养阴之品(党参、麦冬、五味子、当归、浙贝、苦参、皂刺、半夏等),结 果该法具有明显缓解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剂量 ,提高血氧分压,减轻二氧化碳潴留,改善肺通气功能的作用。钟冬梅[29]在西医 常规治疗 COPD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 率73.33%;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gG、IgA、IgM含量显著提高。根据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的理论,在西药“祛其邪”的同时,使用生脉注射液扶正固本,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3 展望
中医药治疗COPD有其自身的优势,即整体调理、个体化治疗。随着现代中医对COPD临床和实 验研究的发展,引入现代科研方法和理化指标,客观地评定中医药治疗COPD的疗效,发现中 药所具有的改善肺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且避免了西药的较大副作用,适 于长期服用。但是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 仍以汤剂为主,中药制剂由于自身特殊气味、色 泽的影响,临床较难做到随机双盲对照,即使有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样本量也偏小,不足以 充分证实药物的客观疗效。如何确立有效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仍亟待解决。且目前对于疗效评 价尚无统一标准,致使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文献报道缺乏可重复性和可比性。通过 文献回顾发现,中医辨证客观化问题,寻找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客观指标已经成为当前研究 热点,近年COPD证型与免疫功能、血液流变学、肺功能等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屡见报道。 证型的客观化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证”的实质,为临床辨证提供量化标准并可指导治疗 , 亦为中西医结合研究COPD提供良好的切入点。但目前多数证型客观化研究存在着样本量小、 指标的选择较为陈旧、尚未涉及基因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始动因子的研究较少、 临床实验设计欠严谨、可重复性低等不足,且多数研究尚未实现成果转化。因此扩大样本量 ,寻找特异性、敏感性高的客观化指标,加强复合型客观指标的研究,缩小基础研究与临床 工作的差距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一大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该立足于中医 与国际接轨,充分揭示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靶点和起效途径,从而展示中医药 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领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康健.对慢阻塞性肺疾病的新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 23(2):65-75.
[2] 魏彬,蔡春江,崔淑芬.定喘合剂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1.
[3] 焦丽杰.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1):868.
[4] 潘敏娟,程天祥.参苓白术散在肺胀治疗中的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15(1):8.
[5] 马珂,潘智敏.治疗肺胀临床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 269-270.
[6] 薛汉荣.中医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6):1 3-14.
[7] 柏喜桂,周保林.肺胀证治规律探讨[J].现代中医药,2004(4):35.
[8] 王新元.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中医辨治浅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5,3(3 ):249.
[9] 林琳.浅谈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的中医诊治[J].江苏中医药,2000 ,27(7):9.
[10] 陈凯佳,梁直英,刘小虹.5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规律探讨[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11(18):1755-1757.
[11] 洪广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证施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7 ):454-459.
[12] 杜宝荣.麻杏芩龙合剂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期160例疗效观察[J]. 中华 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3256-3258.
[13] 魏俊英,宋庆宏.五子祛痰液治疗慢阻肺痰湿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 医药科技, 2000,7(6):358-359.
[14] 刘建博,荆小莉,刘小虹.加味千金苇茎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 者气道清除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1):21-24.
[15] 王国忠,胡弛雄,丁美群,等.热喘平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痰热 证82例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02(7):318-319.
[16] 裴小静,刘青.中医药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实验与临床研究概况与展望 [J]. 中国中医急症,1998,7(2):88-89.
[17] 郭磊.川芎嗪治疗慢阻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50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 001,(12):47.
[18] 李继圣,李坤.肺胀从瘀论治[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6):39.
[19] 刘鑫.脉络宁治疗慢阻肺伴高粘血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3,12(3):241-242.
[20] 崔焱,粱直英,董竞成.活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 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4):327-329.
[21] 刘小虹,刘琼.培土生金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02,34(10):18.
[22] 汤翠英,林琳,许银姬.培土生金法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J].福建中医药,2004,35(5):1-4.
[23] 耿宏伟,胡秀红.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J].中医研究, 2000,13(4):40.
[24] 吴晓晖,徐俭朴.百令胶囊治疗肺肾两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病50例[J]. 实 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351-352.
[25] 张炜,毕小利,史苗颜,等.补肺益肾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作用的 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57.
[26] 王昆根.补肺益肾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 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5.
[27] 付振伟. 养阴化痰治疗肺心病[J].吉林中医药,1995,(5):12.
[28] 王海彤,武维屏,崔红生,等.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治疗慢阻肺合并肺间 质纤维化3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744-745.
篇1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扎溴铵含量孙玲,郑义,于生兰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洛克沙胂预混剂含量方法的研究杨永嘉,王国忠,王雷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酸环丙沙星制剂的含量万仁玲,王雷
布鲁氏菌病活疫苗小种工艺改进李荣,王英,珊丹,阿拉坦其其格,李庆勇
猪霍乱沙门氏菌(C500株)在液体通气培养过程中污染噬菌体的检测中国兽药杂志 张志学,陈立新
猪丹毒弱毒活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杨红云,康兴,姚奋卯,朱迎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0年版(光盘版)制作、安装及使用顾进华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农业部关于兽药商标注册名称的公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兽药GMP合格企业(车间)的通知》
我国农业系统实验动物管理及现状吴福林
我国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应采取的措施徐士新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研究进展蒋玉文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生物学诊断与防治李继昌,童光志,张秀英,刘忠贵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概述王雷,卫广森,胡钧,夏咸柱
蛋白质和肽类药物口服吸收研究进展何召庆,秦泽荣,刘尚高
新型动物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王琴,王长江
人与动物的可传递海绵状脑病王乐元
甲砜霉素甘氨酸酯盐酸盐合成工艺概述杨瑞虹,丁则荫
驱虫药的控释系统及其应用马驿,彭金菊
"感喘康"防治人工诱发鸡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试验李新华,徐步
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徐士新,杨京岚
阿维霉素预混剂的含量测定张秀英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盐酸氨丙啉可溶性粉中盐酸环丙沙星的含量王娅芳
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霉素及该类药品的含量唐建
采用乙醇助溶水稀释法测定5%甲砜霉素散的含量王祖兵,郑依萍
禽肉中二氯二甲吡啶酚残留量的快速检验郑举,刘红云
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外源性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检测吴金,张颖,孙成友,张耀玲,杨艳坤
全胚制备鸡成纤维细胞生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双价活疫苗的试验齐,李宝臣,韩明香,杨,于作利,吴金,张凤强,郭兴福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张万林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0O年第四季度全国兽药抽检不合格产品的通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二年版二部情况介绍高光
试论21世纪我国动物生物制品的研究发展趋向胡钧,卫广森
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二)魏财文,郑明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任撑住,RENCheng-zhu
蓝耳病疫苗的交叉保护性得到证实杨先进
两种消毒剂对猪瘟病毒的杀灭试验张存帅,高金源,刘桂芳
农业部副部长齐景发在庆祝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齐景发
试论兽药管理法规的立法原则冯忠武
关于兽药地方标准清理工作之我见毕昊容,黄珏
浅论我国兽医监管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刘燕
新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程水生
猪尿中克伦特罗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杜绝禁用兽药滥用的公告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农业部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农业部进口兽药注册目录公告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解读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肉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高光
牛奶中氨苄青霉素残留测方法研究罗道栩,邓国东,肖田安,曾平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1、O2和O78的Ⅰ型菌毛结构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王文成,张贵刚
伪狂犬病病毒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检测叶丽林,姚文生,支海兵,张仲秋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氟苯尼考粉剂中各组分的含量邵德佳,徐瑞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氯氰碘柳胺钠含量赵英,苏亚,韩琪,张平,唐文标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及预混剂中维生素E含量沈富林,王蓓,商军,蒋音
高增殖力PRRSV美洲株LY-1株的克隆筛选及安全性试验中国兽药杂志 王文成,王革新
猪链球菌病活疫苗在室温及高温环境中保存菌数存活试验杨球
生长激素释放肽在动物科学中的研究进展陶新,许梓荣,汪以真
试论兽药产业的市场开拓谢麟,长青
细菌的耐药性(Ⅱ)雷连成
兽药质检机构大型仪器专业管理方法和经验刘琪,王树槐
动物性产品中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周德刚,闫小峰
建立兽药执业药师制度的几点思考林承仪
加大兽药广告监督力度,打击违法兽药广告杨京岚,徐士新
动物源食品中乙氧酰胺苯甲酯残留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药品GMP,一个都不能少——制药机械质量评审把住GMP路上的隐形关口缪德骅
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多价油佐剂灭活苗的初步研制陈明勇,张冰,赵立红,曾群辉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特异性杂交瘤细胞培养液中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动态吴永平,崔治中
AE油佐剂灭活疫苗对鸡胚和仔鸡的保护力试验牛家强,徐业芬,查果,朱国玉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鉴别诊断及血清型鉴定张培君,孙惠玲,苗得园,龚玉梅,PatBlackall
CharmⅡ检测在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罗道栩,邓国东,肖田安HtTp://
国内外克伦特罗ELISA检测试剂盒评价叶妮,刘智宏,郭文林,闫小峰,赵兵,张纯萍
呼通Ⅱ号对AA肉仔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疗效试验蔡玉梅,陈文玫,吴绍强
喹诺酮类抗菌药后效应研究概况黄莹,王大菊
中草药防治鸡热应激研究概况刘瑞生
兽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王泽永
猪瘟牛细胞苗生产工艺改进试验乔云龙,高斌战,孙建刚
牛原代细胞生产羊痘疫苗的试验刘国英,乌日娜,李荣,张如意
非水溶液滴定法的影响因素分析屈健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张宁
浅谈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合理应用中国兽药杂志 李福刚,周西权,高士钦
加大兽药广告管理力度规范兽药广告宣传顾进华
兽用新生物制品初审结束
动物源食品中磺胺喹(口恶)啉残留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怎样编制兽药申报(注册)送审材料农业部新兽药审评办公室
甲硝唑对鸡回忆性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作用乔彦良,李桂华,盛英霞,遇欣,张妍,赵金东,郭步术,杨汉春,付兴伦
致病性耐药大肠杆菌的噬菌体裂解试验鲁会军,韩文瑜,雷连成,陈伟
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抑菌实验的观察雷连成,陈伟,韩文瑜,蒲明
农业部核发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复合淋巴因子治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床试验李慧姣,,陆友龙,王哲
兽药生物等效度试验法袁宗辉
《中国兽药典》2000年版一部部分勘误周振新
DNA疫苗在鱼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石军,陈安国,洪奇华
畜禽疾病防治中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续)王在时
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恩诺沙星注射液的含量农英相,郑永娇
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中试生产及区域试验王栋,张秀文,刘业兵,张仲秋
抗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免疫球蛋白(Ig)的精制试验与检测结果李六金,贾满民,陈慧茹,押宗保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毒种的保存期试验高金源,张存帅,吴涛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地克珠利预混剂的含量曾勇,余祥华
硫酸新霉素对牛蛙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疗效试验蒋志伟,王志强,魏文志,万洪全,吴力力,戴伟华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伊维菌素片的含量刘群,卢芳,艾青
霍乱毒素B亚单位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蒋玉文,朱平,郑明
加强兽药抽检工作提高抽检工作效益冯忠武
2002年全国兽用生物制品抽检产品质量分析中国兽药杂志 刘轶秋,王乐元,吴福林
我国兽药生产企业现状及产品开发思路的探讨崔增学
动物性食品中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微生物法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农业部进口兽药注册目录公告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兔出血症病毒野毒分离株的鉴定郎洪武,夏业才,牛家强,邓永,高金元
酶联免疫法测定饲料中盐酸克仑特罗含量闫小峰,郭志红,左文霞,赵营,李伟革,方晖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体酮、丙酸睾酮及苯甲酸雌二醇含量周艳飞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不同厂家黄霉素中黄霉素A的相对量杨秀玉,吴好庭,张秀英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用复方硫酸锌中硫酸锌的含量蒋天梅,邵德佳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活疫苗效检攻毒用菌种在冻结猪心血中的保存期试验苏姣秀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徽介绍盛锡明
复方伊维菌素片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中国兽药杂志 金录胜
浊度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宁康健,洪占丽,吕锦芳
牛肉浸出液配制培养基的比较试验薛丽华,罗玉峰,张黔萍,左继荣,于秀兰,杨挺英
影响水产动物药代动力学的因素湛嘉,李佐卿,康继韬,俞雪均,谢东华,孙大为,杨先乐
β-内酰胺酶的分类与检测胡功政,张春辉
抗感染药在抗支原体上的应用与进展舒刚,刘开永
一起鸡新城疫的诊断及讨论冯朝兴,尹皑,文心田,李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