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

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市场营销学 网站建设

1.我国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地位及建设状况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旨在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现代营销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能力、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在很多高校,《市场营销学》往往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中广泛开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传统营销理论在新的市场情境中正经历着变革和拓展,很多传统案例在新型电子商务环境下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基础,这些都预示着《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上必须作出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了改变人们的媒体接触习惯,知识不再单纯地依赖于书本传播和人际传授,人们更愿意通过自主式信息搜索或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获取新知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不少高校将网络教学纳入《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视野,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成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排头兵”。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高校网站建设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网站目标不明确。

目前,不少高校的课程网站是以精品课程申报为契机而兴建的。由于精品课程申报多采用网上申报系统,并进行课程网站的评价,在此导向下,很多课程网站是为了建设而建设,网站内容多为课程建设的相关信息展示,难以满足学生自主、自助学习的需求。

(2)网站制作不专业。

由于专业课程网站建设涉及课程建设和网站建设两部分工作,这就对网站制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相关人才的缺乏,使得很多课程网站或制作不精,或内容匮乏,对于面临众多信息渠道选择的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丧失了课程网站本应发挥的教学功效。

(3)网站内容不精细。

课程网站发挥课程建设展示、教学成果介绍等宣传作用,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许多网站目标导向不清,对整个网站内容体系欠缺必要的梳理,使得一些内容或重叠、或缺失,不能流畅地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影响了课程网站整体的建设质量。

(4)网站功能不丰富。

受制作水平所限,很多课程网站功能单一,网站多为静态的信息展示,缺乏数据库技术支撑,难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就使现代教学所强调的“人际互动”学习环境无从实现,也使网络教学得天独厚的互动交流优势大打折扣。

(5)网站维护不重视。

目前,不少课程网站还仅仅停留在“建设有”,远远没有达到“建设好”的水平,甚至缺乏必要的推广和维护,出现了网站打不开、内容更新滞后、形式一成不变、死链接多、浏览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网站的正常运转。

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的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对网站建设工作进行系统规划、精心准备,并依托专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妥善维护,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在丰富学生学习平台、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应有功效。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外部环境主动选择的信息相互作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他人传授而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据此观点,我们可以推演出:

(1)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传递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到的仅是协作和促进作用,帮助其追加新知识于开放的知识链,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中的重要因素。

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取是有所选择的,体现在学生会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这一过程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将更具效率。

(3)人际协作在学生意义建构中具有关键作用。

尽管个人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差异,使得对新知识的建构各不相同,但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协作,可以检查和修正自己的认知,乃至达成共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

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颠覆了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这一教育思想正为国内外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普遍认可,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得到经典的诠释。因而,《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在建设中应进一步明确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核心地位,以情境创设和人际互动两方面为着力点,对课程网站进行精心设计和制作。

3.《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现有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问题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启示,本文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如下:

(1)以学生认知为主导,明确网站建设目标。

课程网站是面向学生的网站,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网站内容和功能;课程网站是教学服务网站,应以教学计划为指导,设置教学资源和环节;《市场营销学》作为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网站建设应具有一定示范功能。因而,《市场营销学》应建成以学生认知为导向,以教学计划为指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网络教学主体功能,并具有课程、学科示范作用的课程网站。

(2)精细网站规划工作,进行专业化网站建设。

要建成一个高质量的课程网站,网站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在网站建设前期,应通过问卷、访谈,切实掌握学生对教学网站的需求和偏好;应比照较高标准,通过上网观摩、实地调研,了解其他高水平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情况和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本校、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规划和建设需求,最终细化课程网站的建设任务。在系统规划、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应委托专业人员,在网站制作、接入方式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并明确相关教师对全程予以配合、协调,以及必要的监督与控制,保证对网站设计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

(3)合理编排教学资源,突出教学服务功能。

课程网站的信息量是吸引学生关注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和信息越多越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在内容设计上,除应包括课程介绍、建设成果展示等信息外,还应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情境的要求,至少包含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学科前沿等内容,并力求与教学任务、知识要点有机融合。与此同时,结合网站的信息、互动讨论、观点评价等功能,可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控制、效果考评等环节的全面落实,真正发挥课程网站的教学服务功能。

(4)完善网站服务功能,彰显网站互动特色。

互动性是网络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必备要素。具体到《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功能设计上,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机互动”,即学生和网站之间的交互,如可以提供视频展示功能,给予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可以提供试题自测功能,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效果反馈。二是“人际互动”,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如可以提供在线答疑、热点讨论、BBS等功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自主的环境下,激发认知的解构与重构。

(5)发动学生主体力量,重视网站推广维护。

课程网站要获得更多的受众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应当进行必要的推广,与商业网站不同,课程网站主要依赖“口碑”进行传播,因而除了不断做好网站内容和功能优化外,还应借助QQ、微信等工具,依托学生的社会网络进行传播。与此同时,网站维护和优化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而受教学资源所限,很多高校的课程网站难以做到专人维护和定期更新,因而可以考虑向学生适度打开管理端口,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网站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可以维持网站更新,保障网站正常有序地运作。

参考文献:

[1]吕雪晴,王华清,刘满芝.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6(02):77-78.

[2]刘满芝,吉峰,周梅华等.基于“SPM模式”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1):119-122.

[3]王晓珍.基于CBE理论的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2(1):122-125.

[4]杨贵娟,顾子元.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17-118.

篇2

一、课程定位

《市场营销学》是行知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学、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对社会、企业概況的基本了解。基于此,课程组将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三个方面得到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营销实际问题能力。

二、设计思想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本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是营销知识的系统性与模块化,即从实践能力出发,将授课内容分解成各个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安排教学内容,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我们的重点是突出传授应用技术型营销理论、提高学生将营销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在营销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程实训、模拟实验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成校内领先的具有培养特色的优秀课程,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反映国内外管理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学改革成果,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立体化优秀课程体系。

四、教学研究及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必须借助于传统的讲授法,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系统而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必须运用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贴近社会实际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考虑和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案例教学法。课堂中运用中西方经典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一层一层剖析,最后综合成几点,回归到某一章某一节的几个知识点上,让学生切合实际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以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呆板和僵硬现象。

2.课堂讨论法。就某一话题、观点、事例,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到课堂上来讨论,使学生搞清问题的是是非非,使知识点学得更扎实,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情景模拟法。如“推销实务”部分,让几位学生扮演不同的市场角色,根据不同的身份,对某一商品推销过程不同阶段进行推销情景模拟演练和演示,让学生身历其境,形象化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增加学习兴趣。

4.市场调研法。结合某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做相关的市场调研,如:做某产品市场需求调查、某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等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市场实际,了解和认识市场,将理论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营销工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是,只要把学生所学到的营销能力和方法应用在实践工作中,学以致用,能解决问题,就是解决了营销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采取了“前沿研讨型实践性教学”、“营销模拟型实践性教学”、“营销实战型实践教学”和“事业发展型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形成“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1.“前沿研讨型实践教学”,即将知名企业最新营销战略、策略、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研讨,启发学生深刻理解认识营销战略、策略的新内涵、新知识、新技能。

2.“营销模拟型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模拟营销大赛、营销沙盘策划大赛、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等模拟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

3.“营销实战型实践教学”,即利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西安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西安安吉星家酒店和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来保证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参观现实的企业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

4.“事业发展型实践教学”,即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帮助学生确立事业发展目标,明确事业发展路径,树立正确的先就业、再创业的事业发展目标,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阶段就开始需求机会,进行就业和创业实验。

“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相互促进,有利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实习中就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还未毕业就已经被用人单位事先预定。

五、建设成果

自立项以来,课程组按照优秀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已经形成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师资风范优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队伍。这些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教学工作,敬业笃学,开课能力强,每位教师都具备同时开设三门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及实践能力。

(二)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部分本科院校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教育的精神,我们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同时开发了配套的教学与学习参考资料、案例教学资料以及电子网络参考阅读资料索引等。

(三)选择最新出版的、国内有权威的、适合我院学生特点的《市场营销学》教材,编制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了相应的习题库、案例库和试题库。

(四)部分建成《市场营销学》电子课堂,提供电子网络教学服务,还实施了在线教学与辅导答疑、教学录像的循环播放、作业收发等,基本实现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交流。

篇3

1.课程建设的内涵。所谓课程建设,就是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内容丰富、体系合理、具有发展后劲的过程。从课程内容的获得、实施到学生获得学习体验、能力提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程。从课程的内容建构来看,应当包含具体的岗位任务,以及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意志品质等方面。课程建设对内容的选择要侧重于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与未来职业岗位相联系,注重综合性及均衡发展。对评价方式的选择要侧重于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功能,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高等教育课程的最终成功不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标准,更多的是以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以及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潜力来衡量。这样一来,课程的核心环节是处理好工作与课程的关系,通过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要有来自任课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市场研究者等的多方参与,这样才能促进专业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市场营销学”课程分析。市场营销专业面向各级工商企业、管理部门、各类营销机构,学校要培养具备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有开拓创新精神、能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还要能为企业实践与市场运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要求学生系统学习营销理论、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核心基础课。课程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重视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卖方营销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积极、健康的市场观建构。该课程的建设工作,对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后续课程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实施情况,依据调研的理论构想,确定课程的建设思路:以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根据专业标准和行业要求,分析整理市场营销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的岗位要求、相关知识技能,以“扎实、系统、创新”为基本点,整合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结合岗位标准,设计市场营销的实训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建构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突出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方法,改变单纯的以理论考试评定成绩的方法,建构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创新实践

1.明确课程建设理念,做好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课程定位指导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专业的方向。“市场营销学”课程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专业营销理论基础和营销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秉承基于工作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强化自主学习的建设理念,将之放在专业基础核心课的位置,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专业教育教学目标,为下一步学习物流管理等课程打好基础。

2.以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为了提高课程的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在内容整合过程中,一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市场需求这一中心问题,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将基本的知识融于其中;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通过听讲解,或通过自主学习,或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完成工作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对教材内容有取舍,现行教材浩如烟海,教材内容细如花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为学生整合有效的、利于均衡发展的学习内容,并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市场营销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内容要讲好、讲透,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广告学、企业战略规划等边缘学科知识要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等学习方式,开阔视野,拓展知识范围。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三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整合教学内容。营销市场是变化的,理论的学习和探索要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不断推陈出新。此外,课程建设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内容、模式、实施都要在变化中求发展,要在发展中求得建设成果。

3.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以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本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解基本的市场营销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和决策、产品和价格等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识记、背诵。而“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探讨的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实践的经验,往往不知其所云。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注意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教学等方式,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既习得知识,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课堂设计活动,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战演习。总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要遵从“认知—思辨—明理—导行—反思”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品质,并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中。

4.以能力为导向,建构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素质,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客观、积极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完善课程评价的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在课程评价中就要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充分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试卷答得漂亮、分数高等不是评价学生的全部标准,还要加入操作技能评价、合作精神评价、创新精神评价等内容。其次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做到多元化、多视角评价,全面反映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篇4

一、胜任力的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可见,胜任力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胜任力特征评价法,学术界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特征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国内外研究,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是指市场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优于他人的某种或某些显著的或潜在的特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见表1)。

二、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四川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于2003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为了解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收集资料,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截止2015年6月,市场营销专业在校生共计231人,课题组发出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3份,回收率89.37%。对2010年-2014年的毕业生利用网络调查法收集资料,共计发出问卷55份,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87.27%。所有回收的问卷用SPSS19.0统计分析。人才培养主要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文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定位比较准确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经历双学科教育过程,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与医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管理与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医药营销和医院营销的沟通、策划、组织、运作、管理的能力。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是医药营销和医药管理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大中型医药企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医药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药营销、医院营销、卫生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可见,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比较准确,突出了学校优势特色。

(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依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结合医学院校特色背景设置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管理类课程、营销类课程、医药类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五大类(见表2)。从表2可见,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涵盖广泛,内容比较丰富。调查中,在校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依次是覆盖专业内容(25.2%)、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18.1%)、凸显专业特色(14.5%)(见表3)。

(三)课程教学不断改进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医院服务营销》、《管理学》、《商务沟通与谈判》等核心课程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调查实训、小组讨论、营销策划、专题汇报等教学方法,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二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等教学手段,锻炼学生营销、沟通、管理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专业主干课均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学习、专题讨论、论文、报告撰写等多样化的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践实训有特色一是开展专业日常活动。学校于2004年5月成立了隶属于泸州市经济学会的市场营销研究会,派出专业教师指导研究会定期开展活动。学校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活动,如每年开展的论文比赛、演讲大赛、礼仪风采大赛、交谊舞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中,80%的学生都参加过专业活动,认为活动的开展对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二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学校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完善管理实训室、ERP实训室、营销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供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另一方面,2014年底,创建校内实训基地“那些年书吧”,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实训提供场所。三是开展专业讲座培训和创业科研训练。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举办专业讲座,提供策划、促销等社会实践机会,锻炼同学的公关策划能力,增长社会实践经验。专业还为学生安排了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申请学校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级营销策划比赛等。四是完善专业实习基地。为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营销与管理技能,学校与大型医院、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其中,医院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基地医院,医药企业实习由学校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见表4)。

三、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学生胜任能力。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偏多,医药课程难度大一是营销类知识应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管理类、营销类核心课程虽然有所涉及,但是一些具体课程开设不够,特别是营销策划、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形象设计方面的需要强化。毕业生的调查中,47.92%的人认为要强化营销知识,41.67%的人认为要强化商务礼仪知识。二是医药课程学习难度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生,系统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物化学等医药课程学习难度较大,教材和医学类专业一样,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及与医药营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学习吃力,挂科率比较高。三是全校选修课程资源不足。调查中,在校学生认为全校选修课设置不合理的占33.6%。很多同学认为选修课数量少,选课难。主要原因是学校选修课程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四是课程理论性强,校外实践实训缺乏。调查中,有22.5%的人认为课程实践比例太少,16.3%认为理论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表5)。这是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手段需改进一是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受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较少有市场营销实战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还呈现年轻化现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不足,学科、专业缺乏带头人,导致高级别课题、硕士点申报、精品课程建设难以有效开展,教师科研方向凝练和科研团队的打造也不理想。二是教学方法亦需改善。调查中,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敬业精神、科研水平较高,但是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见表6)。毕业生也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加强的环节是实践教学、课程实训和专业活动。三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的流行对市场营销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层出不穷,学校课程教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脚步,略显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三)职业能力有待提高,职业素养仍需加强一是学生职业能力有待提高。毕业生认为需强化的职业能力排在前五位的是商务谈判能力、客户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销售管理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在校生认为物流组织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培养略显弱势(见表7)。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课程实训缺乏,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仍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学生职业素养仍需加强。职业素养是员工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企业十分看中的品质。毕业生调查中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需强化的职业素养依次是执行力、主动性、工作态度、服务意识、外在形象(见表8)。可见,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仍需加强。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 环境监测综合实训 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石碧清(1967- ),女,山西大同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闾振华(1965- ),男,四川郫县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39-02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拉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将课程建设划分为合格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三级课程建设体系。精品课又分为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2011年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是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专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重点强化学生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尽量展现环境监测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水质、空气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为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就业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课程培养目标具体表现为:(1)基本素质教育目标。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工作作风等。(2)知识教学目标。掌握环境监测采样的基本方法;掌握环境监测常规项目分析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等。(3)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环境监测样品的采集和运输、保存的技能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以及对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确定了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工矿企业和环保公司以及环境监测站等。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污废水监测、空气质量与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和土壤监测等。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以及对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分析,确定了以环境监测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模块化课程的设计理念。

在对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环保公司以及学生就业单位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监测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了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工作岗位,归纳了课程所对应的环境监测职业能力,确定了根据环境监测站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的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具体是实训模块对应监测站工作岗位,学习任务对应监测站工作岗位,实训内容对应监测站职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思路

在听取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毕业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单位的意见反馈,确定了课程内容的选取思路。根据环境监测站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为了保证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我们坚持“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模块化教学过程”“以提升学生监测技能为导向,进行实训任务整体设计”“采用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实训活动”“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设计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等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模块化教学过程”原则是指按照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领域将课程设计成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保证三个教学模块。具体是环境监测实训室对应环境保护监测站,模块一对应采样室,模块二对应分析室,模块三相对应质控室。“以提升学生监测技能为导向,进行实训任务整体设计”原则是指在实训内容的选取上,依据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任务,具体选取了水、空气、土壤、噪声监测领域有代表性的监测项目,同时也兼顾了分析方法的全面性。将三个教学模块分解成19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和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以及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实训工作任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模块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工作过程将本课程的实训教学过程分成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保证三个模块来进行教学。三个模块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按照工作流程先采样,再实验室分析,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则贯穿于整个环境监测实训过程。

“现场教学法”是运用真实直观的现场案例,引导学生从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可行性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环境监测综合实训教学中,在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空气监测方案、土壤监测方案、噪声监测方案时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教学。在现场学习监测断面、监测点位的设置等。这样学生感觉就像在真实的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小组合作教学法”从教学过程的集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两位学生。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整个实训过程是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互相合作的快乐,既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能及时校正自己操作中的错误。

“视频形象教学法”是利用由声音和图像相叠加的动态系统,将复杂的工作过程和抽象的概念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和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单元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解能力。在讲授实训操作时,指导教师除了示范操作,还采用了播放操作视频和再现实训操作照片的方法来更形象、生动地呈现实训过程,使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实训效率。

五、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教学的评价应该在考试的同时,增加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量,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职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根据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的特色,参照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监测质量控制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考核、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考核以及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考核三个部分。为此,我们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制定了操作考核评分表和实训过程原始数据记录表以及环境监测报告模板(如下表)。实训操作部分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监督的方式进行。原始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过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以及监测报告由考评小组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根据特定职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形成职业道德,获得职业从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很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体现,精品课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培养高职营销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营销专业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坚持培养营销专业职业素质的问题,谈谈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

营销专业基础课设置顺序应该为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与行为、市场调研与预测、商务沟通、推销实务、实用广告学。这种设置一方面考虑到大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心理,另一方面也照顾到知识的逻辑顺序。

本专业核心技能课包括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分销渠道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营销、产品开发与管理、销售团队建设、促销策划、广告制作实务、终端营销、特许经营。这些课程的开设顺序是以策划与销售两个岗位的工作流程。课程内容是以这两个营销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转化为学习领域的知识来形成。教师通过到营销一线参与调研,将工作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标准个性通过提炼上升到学习领域的具有共性的知识,从而形成课程内容,而这些课程内容通过课件、照片、录像、教材等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上,课件并不是教材的电子化,更重要的是经过实践提炼的共性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必须亲身投入学习,操作和完成每项教学内容,并且在学习完成后,组织学生总结并交流学习收获,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自我满足。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交互性,注重与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模拟、团队协作、整体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通过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坚持融“教、学、作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注重“综合实践技能”和“专项职业岗位技能”两个教学重点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学校为主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岗位技能,校企紧密合作。理论教学主要采取核心理论知识讲授、案例教学、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技能养成课聘请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主讲,主要在工作现场完成。实训课程安排到企业和市场一线,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师傅(主要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帮带的方式进行。如:在企业现场或者调查现场进行市场调查,教师与企业经理一起指导学生做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广告策划与创意及品牌经营学的策划以真实项目导入课堂,策划案是学生在企业会议室进行现场提案,由企业经理和教师做点评,学生现场改方案的方式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邓老凉茶的创业拓展课,将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导入校园,跨越了模拟仿真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形成职业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边学边做边练,建立各种仿真教学环境,如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内虚拟企业,专门作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仿真教学环境。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统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加大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依托远程学习平台,将课程标准、学习指导、授课教案、教学活动图片、习题库、案例库、学生作品等资料全部上网。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相应项目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地查阅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我们通过网络课程、在线答疑、班级互动等方式建立了互动的教学平台。  (三)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开展以营销专业五大技能为核心的综合技能开放式、全过程的考核体系,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动态,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

遵循全程化的考核原则。即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

1、考核时间的全程化

即在学期学习过程中,从课堂学习的第一天开始直至期末考试结束后的时间内,每一阶段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2、考核空间的全程化

即在考核空间上不局限于只在课堂上或者教室考场内考核,考核的空间突破传统的教室内考核,既包括实训场所的实训考核、生活场所的作业考核。

3、考核内容全程化

考核学生是否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除了期末考试卷子考核学生的知识以外,将学生的工作业绩比如策划书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也作为学生的考核范畴。

在考核评分指标体系上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来确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各门专业课理论及实习成绩,实习成绩完全导入企业考核员工的指标体系;方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系统工作方法,创造性思维等;社会能力包括表达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团队意识及集体荣誉感等。

(四)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1、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多媒体形象化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实训基地模拟教学、模拟市场演练教学、以及互动式、参与式、角色转换式、科研式、竞赛式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方面,通过成立学生自己的营销协会,促进营销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协会创建的摸拟市场,锻炼了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结合产、学、研活动开展的需要,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在企业营销一线工作的人开办与课程有关的系列讲座,促进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

通过采取经验交流、教学问题探讨等方式,积极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教师应积极开展课改活动,交流教学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李世宗,黄少年,卢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3-41.

[2]徐宏桂.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讨论[J].现代企业教育,2007,(24):15-16.

篇7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篇8

一、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

(一)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学习阶段就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的现象。在纯知识讲授的大学课堂上,他们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上课玩手机、讲话、睡觉的现象比比皆是。对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也不会认真思考、花时间去钻研,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或抄袭同学的或百度网上的答案,往往是采取应付的方式解决。

(二)部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有所了解

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网上购物等基本应用已经普及到百姓家。大部分学生都有网上购物、网上交话费的经历。还有部分城市学生在网上接受英语教育,网上订飞机票、高铁票、参加自助游等。接触电子商务较早的学生甚至有开淘宝店铺或者微店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就读电子商务专业是因为喜欢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希望通过三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提升电子商务应用能力,能通过网上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学习自律性不强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行业,需要同学们不断学习网上的最新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然而,学生往往自律性不强,打开电脑的第一反应是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网络视频。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海量信息、改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概论》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了解电子商务的主要交易模式,熟练掌握最基本的支付方式以及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章节之间的跳跃性很强,需要学生短期之内在不同领域之间转换思维,既要学习市场营销学,又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学习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知识。作为对电子商务只稍有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的学生而言,接受跨领域的知识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问题:

(一)众多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不到位

《电子商务概论》虽然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作用和意义重大,然而很多专业教师认为这是基础课,就轻视了其作用,认为这门课作为基础课程,不需要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背景。在教师短缺的情况下,会聘用刚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甚至商务英语的学生作为任课教师,认为这门课只要对商务知识有所了解就能胜任。殊不知,这门课程需要精通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的各个方面,还需要精心教学设计、将分属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觉得章节之间的跨度不会太大。这些需要多年经验沉淀的教学课堂并非一个既无企业工作经历,又无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经验的教师仅凭短时间的备课就可轻松驾驭。

(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由于电子商务领域的技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电子商务的模式也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虽然都是当时最实用的教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案例、数据难免显得过时。而可有的教师并没有深入研究当前市场的变化,结合最新的案例跟学生深入讲解、分享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事件、最新理念以及最前沿的技术。学生学习的知识依然停留在几年前自己已经获取的阶段,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在所难免。

(三)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这门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多,每一个章节都是今后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大部分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为了让学生清楚每个环节,都是按部就班地依照课本的顺序将概念解析清楚,很少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课程实践。

三、《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题,要发挥《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丰富教学内容

1.根据学生的情况、对照当前岗位的需要,厘清教学目标,不需要按照教材内容对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都透彻讲解,可适当删减某些内容,突出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讲授重要内容时, 则需要收集最新的案例,并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

2.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世界大学生城”的空间,建立“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案例分析”等栏目,分类与教学相关的文本资源或者视频资源。文本资源可以是新闻资讯,也可以是经典案例;视频资源可以是名师讲堂,也可以是教师制作的微课学习视频。名师讲堂既可以选用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对电子商务某些概念的阐述或者在电子商务峰会上的讲话,也可以是高职电子商务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的节选。这些资源都可为学生学习相应内容提供有利的支持。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

虽然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也仅仅20多年,在这期间,诞生了无数优秀的电商企业,也有数不胜数的传统企业在电商大潮中尝试改革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介绍“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或者讲授“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时,课前要求学生熟悉阿里巴巴、唯品会、麦包包、淘宝网、美团网、京东商城、1 号店、海尔商城、苏宁云商等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在课前准备阶段,他们为了课堂表现出色,都会广泛收集这些企业试水电子商务的经验,增强对知识点的了解。通过课堂组织分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B2B、B2C 和C2C 的理解。也可以在世界大学城设立“讨论组”,让学生自由提问,大家一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2.案例教学法

在跟学生讲授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师收集电子商务涉及法律诉讼条款的常见经典案例,引发学生对域名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在今后,能有效避免法律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项目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网络营销中的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等有所了解,实训时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本组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产品,在淘宝上开店运营。通过淘宝开店,学生对淘宝的后台操作、网络广告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对今后深入学习《网络营销》、《网站(店)运营与管理》奠定一定基础。

(三)增加实践教学平台

1.以赛促建

业余时间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黄炎培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电子商务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可以选用南京奥派公司开发的电子商务套件,让学生全面了解B2B、B2C、C2C这几种最基本的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网络银行的后台操作、管理技巧,物流企业的发货流程,为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升教师素质

年纪大的教师讲授这门课相对教学经验丰富,但也一定要注意及时跟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讲授跟当前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年轻教师在讲授这门课之前,要向年长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教学设计,弄清楚该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另外也可以到百度传课、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观看名师视频,认真琢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四)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篇9

一、双语教学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双语教学是以教育的国际化为背景,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双语教学的语种存在很大差异,如在美国、加拿大等英语系国家,双语教学可以是指用法语、西班牙语等非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而在中国,则大部分情况下主要是指用英语结合汉语来进行学科教学,以避免语言滞后导致学生学习的障碍,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教育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03年的《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条件的要求[3],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教育部成立双语教学协作组,正式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工作。2007年,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4]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的颁布,我国的双语教学建设正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储备、学生基础素质训练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双语教学师资缺乏、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适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极大的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双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二、网络营销课程特点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领域,一方面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营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市场营销本身是我国较早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专业之一,尤其是其核心课程市场营销学是许多高校大力推行的双语教学科目,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关、教材选择的适用性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着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网络营销课程虽也属于营销类专业课程,但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上还是与市场营销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营销是一门以需求、行为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着眼于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影响和管理顾客的需求和行为。由于不同高校对网络营销课程所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设置类型和侧重点不同,使得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与教学体系。从课程内容的专业属性来看,网络营销课程属于交叉性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体系本身既涉及市场营销专业的内容,也涉及电子商务专业的内容。根据教育部的专业设置,总体来说,当前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包含两个方向:一是偏向于网络营销的技术特征与实现手段的教学框架,另一个则是针对网络营销的理论体系与营销内容的教学框架。相比较而言,前者更着眼于无技术基础的营销类专业的教学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营销活动的技术能力;后者则更针对电子商务类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的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理念与思维。鉴于不同学生学科背景中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积累程度不同,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需要把网络知识、技能与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中各类营销主体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一系列新方法、新工具,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新的市场调研、客户管理、沟通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在定价、分销等方面的特征和方法,这些都为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网络营销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一般教学都配套有一定课时的实验课时,需要引进相关的实验软件与工具,为保证实验效果的有效性,操作软件和工具的时效性也是网络营销教学效果的要求与保证。

三、网络营销双语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根据课程的特征,无论是上述何种类型的教学,都需要紧跟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要求能够不断的发掘网络营销活动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方法与新手段,因此,针对网络营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改革探索符合课程建设和教学的特点,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具体的课程建设特征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密切相关,无论是技术手段和模式方法,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当今行业新形势。虽然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时期,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与特征,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网络营销的模式与手段大多是借鉴于国外的网络营销经验。因此,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来源于国外相关的教材资料。但实际教学中,国内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比,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实践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周期上,当网络营销活动出现新的模式与手段后,需要得到市场推广应用及认可,并经过学者的理论升华后才能纳入教学内容中,这本身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实现;二是教材的出版周期上,任何一本教材从撰写到出版都需要经过几个月至一年以上的出版周期,而国外教材出版后引进入国内、翻译后再进行国内出版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三是数据采集的时滞性上,网络营销教材的编写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如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方面的分析等,这些数据的收集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而且各国数据的时间节点不同,会造成一定的数据的时滞,而互联网相关行业本身就是瞬息万变的,数据收集的时滞很可能造成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互联网发展中的网民用户类型数据,经过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后列入教材中,经过审稿和出版,大致在数据的一至两年可以出版成书,并为网络营销教学所用,而此时,网民的主要构成类型可能已经由电脑用户转变为手机用户,这使得教材一经使用就已不能适用于实际教学。实际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速度,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网络营销方面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因此,如果不能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会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直接获取国外的相关外文资料和书籍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从国外的相关图书网站购买和下载电子书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学内容的时滞性,将教学内容更紧密的与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而在教学中辅助以其他的英语案例资料等,还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近两年出现的海淘与直邮营销模式为教学资料的获取提供了渠道和便利,而其本身就是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可以将教学资料的储备过程转换成课程案例和实验内容,从而使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条件的可行性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上,常常是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辅以案例分析讨论、课外营销计划起草、课堂实验等。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已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网络营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尤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而给学生准备的各种网络营销工具、平台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同时也为网络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基于互联网平台,可以直接以微信、邮箱等方式向学生发送双语教学资料,英语案例信息,或者直接通过网络连接国外的相关网站,开展网络双语教学和讨论,将双语教学同时在课程讲授和学生实践两个环节开展,强化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和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和应用国外网络营销领域的典型软件和平台,而不局限于国内相关的软件的开发与发行,使学生网络营销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语言基础积累的可行性

网络营销课程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开设的交叉课程,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因此,师资力量的积累与培养主要是以年轻教师为主。这些师资力量多是受过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外语语言基础,具备一定的简单英语资料阅读与解释的能力,并且还具有很强的学习意愿与能力,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开展双语教学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网络营销课程与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很高,一般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学习常常涉及编码等英语输入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语言基础,减轻了教学压力。从学生的素质角度来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的语言素质基础不同,但英语作为大学的通用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前期的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累积英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因此,学生对于外语的语言环境并不十分陌生。同时,如前所述,网络营销课程以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学生在学习前面的课程时需要练习编程和信息系统使用、数据库建设,甚至网页设计方面的操作能力,因而已在无形中锻炼了一定程度的外语使用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对他们实施网络营销的双语教学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在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轻松。

四、网络营销双语教学的困难

(一)教学资料收集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较好,极大地扩展了相关教学资料的获取渠道,为网络营销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互联网开放程度不高,在与国外网站的互通互联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限制,一些国外网络营销的典型网站无法直接登录,或者登录加载的速度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资料的收集带来了难度。

(二)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前所述,高等学校开展网络营销双语教学在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上面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积累,但是这些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融合。网络营销是语言与技术并重的课程,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比较熟悉编程的技术语言,而在理解网络营销基础理论等内容上语言能力不足;也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自身的语言基础很好,但是对于专业词汇和专业性的语言掌握不够等现象。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能够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在教学和实践中注意专业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平衡。

(三)课程考核模式难以明确

开展网络营销的双语教学改革后,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标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无法真正地反映出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效果,如何设计一套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模式与评价体系也是开展网络营销双语教学的难点。

五、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基础知识等方面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开展网络营销的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资料储备,并且由于双语教学需要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也要求选择更为灵活的课程考核模式,因此,双语教学更适用于班级规模不大,可以开展外语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活动。

作者:夏青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注释:

[1]林颖,曾志新,朱敏,等.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1-2.

[2]张卫华,李冬媛.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经验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60-164.

[3]谈多娇.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1):83-86.

篇10

2.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韩超杰,刘峰涛,武兰兰,HANChao-jie,LIUFeng-tao,WULan-lan

3.河北省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研究杨香合,岳坤,胡建,邓郁,YANGXiang-he,YUEKun,HUJian,DENGYu

4.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TT"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赵瑞琴,杨海芬,王建中,ZHAORui-qin,YANGHai-fen,WANGJian-zhong

5.基于CDIO理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改革的思考焦晓松,赵伟,张晓芳,段清伟,周剑,JIAOXiao-song,ZHAOWei,ZHANGXiao-fang,DUANQing-wei,ZHOUJian

6.林学对口招生本科学生学习成绩分析刘兴菊,梁海永,李玉灵,LIUXing-ju,LIANGHai-yong,LIYu-ling

7.高职环保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李志伟,张慧英,何伟,LIZhi-wei,ZHANGHui-ying,HEWei

8.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决策影响因素的调查与研究李琳,韩福明,付昊,LILin,HANFu-ming,FUHao

9.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卜志国,李文芹,崔兴凯,BUZhi-guo,LIWen-qin,CUIXing-kai

10.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监控杨玉荣,李倩茹,赵志泉,魏静,YANGYu-rong,LIQian-ru,ZHAOZhi-quan,WEIJing

11.提高农科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胡淑明,党会智,张媛,李文芹,耿丽敏,HUShu-ming,DANGHui-zhi,ZHANGYuan,LIWen-qin,GENGLi-min

12.提高高校教学秘书教学管理水平的探讨司,崔兴凯,孙志颖,杨玉荣,藏金萍,杨学举,SIHe-long,CUIXing-kai,SUNZhi-ying,YANGYu-rong,ZANGJin-ping,YANGXue-ju

13.对教学秘书工作"精细化"的思考刘悦梅,王莹,赵洁,LIUYue-mei,WANGYing,ZHAOJie

14.高等院校专利实施工作的若干思考郑洁,任士福,张淑云,ZHENGJie,RENShi-fu,ZHANGShu-yun

15.金融危机形势下河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与对策研究马丽岩,张玲,MALi-yan,ZHANGLing

16.浅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李亚青,孙贵珍,凌湄,LIYa-qing,SUNGui-zhen,LINGMei

17.关于撰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提高教学水平的思考赵兰香,孙贵珍,凌湄,ZHAOLan-xiang,SUNGui-zhen,LINGMei

18.《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李文静,卜志国,谢佳奇,刘博典,LIWen-jing,BUZhi-guo,XIEJia-qi,LIUBo-dian

19.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写作课程中的运用史小建,王义杰,闫红,SHIXiao-jian,WANGYi-jie,YANHong

20.青年教师英语课堂非言语行为调查报告任红川,郑卓,蔡红玉,RENHong-chuan,ZHENGZhuo,CAIHong-yu

21.河北农业大学2009级新生词汇学习现状调查张小倩,王浩勇,徐红艳,ZHANGXiao-qian,WANGHao-yong,XUHong-yan

22.观赏植物生理专题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张媛,任红川,李文芹,胡淑明,ZHANGYuan,RENHong-chuan,LIWen-qin,HUShu-ming

23.动物针灸学"双语互依"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为例李银明,王萌,石艳,付丽娟,孔国勇,LIYin-ming,WANGMeng,SHIYan,FULi-juan,KONGGuo-yong

24.提高植物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李明,冯大领,王树香,LIMing,FENGDa-ling,WANGShu-xiang

25.植物病理学科本专科生教学现状与思考张娜,杨文香,杨军玉,曹克强,ZHANGNa,YANGWen-xiang,YANGJun-yu,CAOKe-qiang

26.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认知生化领域的微观世界窦世娟,刘刚,王冬梅,DOUShi-juan,LIUGang,WANGDong-mei

27.药物化学课题式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王全,李术娜,郭云霞,李红亚,WANGQuan,LIShu-na,GUOYun-xia,LIHong-ya

28.《无土栽培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吴晓蕾,高洪波,张媛,WUXiao-lei,GAOHong-bo,ZHANGYuan

29.《园艺设施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李中勇,李政红,张媛,LIZhong-yong,LIZheng-hong,ZHANGYuan

30.统计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杨江澜,杨小波,王印华,高彦,刘妍,刘晓东,石会娟,YANGJiang-lan,YANGXiao-bo,WANGYin-hua,GAOYan,LIUYan,LIUXiao-dong,SHIHui-juan

31.会计电算化专业ERP沙盘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邓郁,杨小波,郑英美,张伟,周晓辉,赵伟莉,DENGYu,YANGXiao-bo,ZHENGYing-mei,ZHANGWei,ZHOUXiao-hui,ZHAOWei-li

32.市场营销学讲授法多样化探索郭淑缓,郭洪生,刘爽,GUOShu-huan,GUOHong-sheng,LIUShuang

33.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分析王洁,张晓忠,白兰,邓郁,WANGJie,ZHANGXiao-zhong,BAILan,DENGYu

34.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陈俊红,胡俊祥,孙维连,CHENJun-hong,HUJun-xiang,SUNWei-lian

35."学科交叉融合注重个性设计"引导二年级建筑设计启蒙贾安强,刘海燕,郝永刚,JIAAn-qiang,LIUHai-yan,HAOYong-gang

36.工科本科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问题的探讨张志宇,吴鑫淼,冯利军,ZHANGZhi-yu,WUXin-miao,FENGLi-jun

37.谈声乐艺术中的心理调控教学黄春玲,黄春霞,乔孟涛,HUANGChun-ling,HUANGChun-xia,QIAOMeng-tao

38.普通高校排球专项课学生的学习归因初探高媛媛,甄理,孙雪峰,GAOYuan-yuan,ZHENLi,SUNXue-feng

39.试述"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健美操课教学改革与发展郝玉娇,郝哲,张鹏杰,HAOYu-jiao,HAOZhe,ZHANGPeng-jie

40.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革的认识与思考刘江,LIUJiang

41.略论网络航空理论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秦龙,刘春庆,QINLong,LIUChun-qing

42.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员的主体性地位李红旭,LIHong-xu

43.谈教学中的期望效应白建忠,程学东,BAIJian-zhong,CHENGXue-dong

44.积极推行自主学习模式提高飞行学员综合素质王刚,梁新月,WANGGang,LIANGXin-yue

45.对飞行学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邢国庆,李艳红,XINGGuo-qing,LIYan-hong

46.信息素质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关键环节王秀林,范修宏,WANGXiu-lin,FANXiu-hong

47.谈飞行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庭伟,LITing-wei

48.部队院校学风建设中的几点浅见侯志美,HOUZhi-mei

49.增强飞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王雪莉,WANGXue-li

50.关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张曰龙,ZHANGYue-long

51.浅析心理学原理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孙娟,任雪英,SUNJuan,RENXue-ying

52.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柳慧敏,杨峰,LIUHui-min,YANGFeng

53.关于提高学员在体育训练课上积极性的探讨王路,WANGLu

1.大学生群体的分类探析林佩云,LIUPei-yun

2.论激励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用曹丽颖,CAOLi-ying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名额分配的实践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任春丽,王巍,王余丁,RENChun-li,WANGWei,WANGYu-ding

4.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体系的思考李颖,张锐,刘永智,赵密霞,LIYing,ZHANGRui,LIUYong-zhi,ZHAOMi-xia

5."标本兼治"——提升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谢佳奇,李文静,刘宇,XIEJia-qi,LIWen-jing,LIUYu

6.关于地方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石文川,邵宝健,藏金萍,贾慧,司,SHIWen-chuan,SHAOBao-jian,ZANGJin-ping,JIAHui,SIHe-long

7.高校学生公寓环境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乔孟涛,刘海虹,黄春霞,QIAOMeng-tao,LIUHai-hong,HUANGChun-xia

8.高校办公自动化实施初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耿丽敏,赵密霞,孙秀新,张金路,GENGLi-min,ZHAOmi-xia,SUNXiu-xin,ZHANGJin-lu

9.完美主义对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马红霞,张丽芳,杨绍清,MAHong-xia,ZHANGLi-fang,YANGShao-qing

10.重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黄春玲,乔孟涛,HUANGChun-ling,QIAOMeng-tao

11."伊拉斯谟世界项目"第一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李素琴,胡丽娜,LISu-qin,HULi-na

12.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问题分析刘娜,李向阳,张亭亭,张丽芳,LIUNa,LIXiang-yang,ZHANGTing-ting,ZHANGLi-fang

13.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张玲,张春雨,卢国林,ZHANGLing,ZHANGChun-yu,LUGuo-lin

14.面向市场需求的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孙照斌,何燕丽,曹秀芬,张国梁,安胜足,SUNZhao-bin,HEYan-li,CAOXiu-fen,ZHANGGuo-liang,ANSheng-zu

15.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赵凌宙,杨令平,ZHAOLing-zhou,YANGLing-ping

16.从约束走向激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对策研究武艳艳,WUYan-yan

17.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创新刘文,张新玲,王卫平,阎晓菲,郝鹏,LIUWen,ZHANGXin-ling,WANGWei-ping,YANXiao-fei,HAOPeng

18.构建普通高校立体化体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分析梁春辉,刘海涛,党磊,LIANGChun-hui,LIUHai-tao,DANGLei

19.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运用范晓梅,杜绍华,柳瑞武,贾哲,朱玉菲,马丽,FANXiao-mei,DUShao-hua,LIURui-wu,JIAZhe,ZHUYu-fei,MALi

20.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J2EE课程教学探讨刘丽华,陈江薇,LIULi-hua,CHENJiang-wei

21.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究朱卫红,ZHUWei-hong

22.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徐文君,冀德刚,刘峰涛,张博,XUWen-jun,JIDe-gang,LIUFeng-tao,ZHANGBo

23.普通高校排球专项课选课现状及发展对策高媛媛,甄理,GAOYuan-yuan,ZHENLi

24.视频资料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四级机考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析张艳红,苗珺,ZHANGYan-hong,MIAOJun

25.网络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无土栽培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章铁军,高洪波,吴晓蕾,李敬蕊,周智男,庞立欣,ZHANGTie-jun,GAOHong-bo,WUXiao-lei,LIJing-rui,ZHOUZhi-nan,PANGli-xin

26.传承太行山精神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杨贵明,高峰,赵春辉,YANGGui-ming,GAOFeng,ZHAOChun-hui

27.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实践与弘扬——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雷锋公司"引发的思考张显树,白树新,刘伟华,ZHANGXian-shu,BAIShu-xin,LIUWei-hua

28.高职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分析——以杭州市部分高职院校为例胡洪彬,HUHong-bin

29.大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就业关系探析宋家臣,曹娜娜,解方文,SONGJia-chen,CAONa-na,XIEFang-wen

30.从中国农民素质和农民需求现状看农村家政推广的必要性张瑞强,陶佩君,薛庆林,张月辰,ZHANGRui-qiang,TAOPei-jun,XUEQing-lin,ZHANGYue-chen

31.河北省城市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特征研究范汝清,袁玉涛,岳坤,FANRu-qing,YUANYu-tao,YUEKun

32.滦平县农户资源循环利用影响因素分析李秋娟,张卫强,张玉珍,岳燕杰,孙建军,LIQiu-juan,ZHANGWei-qiang,ZHANGYu-zhen,YUEYan-jie,SUNJian-jun

33.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与预测张辰利,路剑,郭洪生,ZHANGChen-li,LUJian,GUOHong-sheng

34.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动因和规范研究侯艳蕾,赵密霞,HOUYan-lei,ZHAOMi-xia

35.科学发展观视域中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路径探索闫红,刘雪春,刘亭,YANHong,LIXue-chun,LIUTing

36.农业高校图书馆外文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马韬靖,王欣欣,刘艳苏,MATao-jing,WANGXin-xin,LIUYan-su

37.面向重点学科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贾向英,JIAXi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