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差异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思维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思维差异

篇1

关键词:思维方式、跨文化交际、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分析思维、意会性、直观性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每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大有裨益,那么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一、 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而亚里士多德则这样解释,“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再如,老子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则更为抽象、概括。

二.中国人偏重于综合思维,西方人偏重于分析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关世杰,1995:110)

综合思维强调整体。中医的显著特征是注重整体性,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明五脏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中医治病从全局着眼。例如,可以通过按摩左手腕附近的内关穴和右胫的足三里穴的办法治疗失眠。此外,中医还认为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就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分析思维强调部分、个体。因而,西医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针对人体出问题的部分对症下药,立竿见影,并且擅长手术,切除出问题的部分或是更换新的组织” 。(李岩,2008:180)

在艺术门类的分类上,也反映出中国重整体的特点,例如,中国的国粹京剧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讲求唱、念、作、打,而这在西方实际上可以分解为歌剧、舞剧、话剧。再如,中国的国画中,不只有画,还常常配有诗词、书法、篆刻等内容,而西方的绘画中,一般是只有画,最多在画上署上画者的名字。因而,中国艺术门类的分类上往往不那么明确。人们还是比较习惯综合类的审美情趣。

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也是综合类的,孔子的《论语》涵盖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而西方的著作一般是分开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有《修辞学》、《诗学》,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

在语言层面上,也是这样。例如在时间的表达法上,中文的顺序是年―月―日―时―分―秒,而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的表达则是分―时―日―月―年;中国人表达空间的顺序也是习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而西方则相反。

中国人对整体的重视也使得集体主义在中国比较盛行,西方人对个体的重视也使得个人主义在西方占据主要地位。

三.中国人偏重于意会性,西方人偏重于直观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常常有意会性,比较含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直观性,坦率直白。

在中西不同的感情表达方式上也可以看出这这一点,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爱情,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露截然不同,因而西方人看过之后可能会觉得困惑不解,而我们中国人会很欣赏这种美。再如,中国人对亲人的爱意一般是通过行动表达的,这种方式间接而含蓄,而西方则不同,西方人会很直白地向亲人表明自己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体现:中国人重视意境,西方人则重视意象。

例如,中国的水墨画注重意境的描述,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也就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转化、升华,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美感。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西方的绘画,特别是西方早期的油画,是非常客观地描绘实物,注重的是意象。

又如,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也是十分注重意境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清寒脱俗,孤傲高洁的意境。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有着丰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比较偏于意象。例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 有一首诗是这样的:so much depends/upon/a red wheel barrow/glazed with rain water/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这首诗通过对红色手推车的意象的描绘给读者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美感,发人深思。

此外,在中西方的广告里也能感受出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广告迂回含蓄,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小女孩说:“我有新妈妈了,可我一点也不喜欢她。”接下来的情节是新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的情景,一天清晨,小女孩看到新妈妈已经为她挤好雕牌牙膏,于是终于被妈妈的细心关怀所感动,露出甜甜的微笑。这则广告从开始到后来的发展与雕牌没有直接的联系,直到最后才出现与产品相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这正是体现了中国人思维的意会性,使广告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而西方的广告一般简单直白,欧美保险公司STORE―BRAND的广告是这样的:一辆家具运送车停在一幢房子楼下,二楼的窗子中不断地有旧家具扔在车上。过了一会,家具运送车开走了,另外一辆小汽车开过来,恰巧停在那扇窗户的楼下,开车的司机下车刚走几步,上面窗户里又扔出一个旧沙发,砸烂了汽车的车顶,这时,广告语出现了:Life is full of surprise.然后,屏幕上显示出保险公司的名字。这很好地显示了西方人直观的思维方式,简洁明了。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中国人偏重于综合思维,西方人偏重于分析思维;中国人思维偏重于意会性,西方人思维偏重于直观性。正如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指出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 。因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可以指导我们,使双方的沟通交往更加方便有效。

参考文献:

[1] Du,Ruiqing.Et al.2004.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Xi’a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 Song Li.2004.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3] Zhang,Congyi.Et al.2004.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4] 关世杰,1995,《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贾勤、潘文晋,2009,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科教文汇》:282

[6] 李岩,2008,浅谈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180。

[7] 连淑能,2002,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39。

[8] 马东,2006,《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 中西方思维差异英语阅读理解影响

一、引言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互相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思维成果的凝结,是外化的思维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表达依赖于语言,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对语言起着决定作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思维,同时也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今天,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网上的信息90%以上都是英文,英文的阅读能力已经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查查资料这点用处,普通人完全可以运用这种能力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中文世界里没有的信息――不论是新闻、科技、商业还是娱乐。英文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开阔眼界,及时获取信息、把握机会,甚至增添生活乐趣的重要能力。

二、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1.对文章用词理解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同一种事物或是在同样的状况下,两个民族会在同一个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上显示出思维的差异。以下将从两种文化对于某些动物的看法、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等方面来分析汉、英民族的理解差异。

首先,两种文化对某些动物有不同的概念诠释。例如“狗”的形象在英美文化中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对丧家之犬往往是善待,而不是痛打或赶走。但“丧家之犬”常被中国人用来描述那些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令人讨厌的人。

其次,同一种社会现象在中西方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老”的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老”是一种资历、尊严和权威的象征,所以汉语中有“倚老卖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若要好,问三老”等诸多谚语。而“老”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下是不安全的因素,在竞争激烈的英、美社会意味着失去竞争力。因此英美人忌老,千方百计地用委婉语来避讳说“老”。因此,只有了解英美人对这些词的运用,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2.对文章句子结构的理解的影响

中国人由于受《易经》哲学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表现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的发展顺序由因到果,优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汉语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间构架的严整,而是时间顺序。英美人由于受到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的影响较深,注重分析原则,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特点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有果到因、有小到大等。鉴于此,有人把英语句型结构归为五大类:SV,SVP,SVO,SVOO,SVOC。不难看出,英语句子总是以主谓为主要构架,换言之,英美人注重的是句子的“空间构架”。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英汉语言的表达上便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汉语重“意会”轻“形式”,而英语却很重视“形式”,它无论如何要将概念组织到相应的语法结构中。没有语法结构的语义结构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例如:

(1)I will not attack him unless I am attacked.人(若)不犯我,我(则)不犯人。

(2)Tell me whom you associate with and I will tell you who are you.从其交友知其为人。

上面两例,均可看出英汉语言对语法要求的差异,对此,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对其精辟地概括:“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

另外,中国人习惯具体思维,英美人习惯抽象思维;中国人好就事论事,英美人多谈观念方法,这便是抽象理性主义的表现特征。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通常用抽象表达法,例如:Besides,serious art often feeds on the popular these days,changing it with fond irony.(如今,搞严肃艺术的人通常从通俗艺术中吸取滋养,结果却出乎意料,可喜地改变了通俗艺术。)此句中的“feed on”是一动词短语,具体意义是“以……为食物”,此例把它抽象化了,意为“从……得到滋养,寄托了”。因此,探讨作为语言的深层机制即思维形态对句型结构的影响,对我们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十分有益。

3.对文章段落结构的理解的影响

英语段落呈直线形展开,是指先有主题句,后接自然衔接的例证据,而后收尾;或先有例证句,最后以主题句收尾,即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其间不附加任何与主题没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句子结构以直线枝形铺排,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英语语言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发展。

而汉语所谓的“螺旋型”则是指作者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主题“团团转”,从各种见解角度来说明问题。汉语的特点体现在语段以环状波式流动,浪花无律,形散意合,好似波涛滚滚的大江。句子的各部分似分似连,形散意合,像竹节那样,相对独立,但意义又相互关联。

例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可能会感到美国人很不礼貌。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感觉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因为前面都是寒喧等。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段落思维方式。

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拓展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如果缺乏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掌握,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看来,本身是呈直线形展开的段落,也会呈现出螺旋型段落的特点。就阅读而言,英语学习者如能了解熟悉英语的篇章结构,把握主题思想,明确文章的体裁,才能在大脑里建立某种语篇“框架”,它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迅速地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领会作者组织思想的方式,而且有助于理解语篇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三、克服中西方思维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将西方思维运用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时,要讲求一定的方法。

1.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人说:“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是实现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洽,就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适时适量地介绍英美文化知识,尤其注意结合中西方思维方法存在的差异,介绍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2.指导学生的语境中理解篇章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渐增强语境意识,善于发现和利用语境线索推断和猜测词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篇章。而文化语境,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是语境之一,对阅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西方文化。

4.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能集中突出地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整体思维方式,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西方国家的思维与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思维文化的培养,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语言文化环境中,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中西方思维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差异会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产生不少的误解和困惑。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及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其主动了解西方思维的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处理阅读问题,能更好地采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由于思维方式导致的阅读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韩莉芬.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J].怀化学院学报,2008,(01).

[3]贾勤,潘文晋.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4]西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5]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负迁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篇3

论文摘要:思维的载体是 语言 ,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于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语言符号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势必影响思维方式。本文笔者从中西文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引言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 家、 心理 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 社会 学 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论。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只能在语言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对思维有较大影响,对思维起着 指导 和调节的作用;第三,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在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思维即语言;第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间的作用既非单向的。也非直接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之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语言符号当然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必然影响思维方式。 英语 和 汉语 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作为视角符号系统一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种语言都有着十分悠久的 历史 。它们所属的两个 民族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各自所处的 地理 环境 、历史 文化 背景等诸方面而不同,他们用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不同其结果是语言方式不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

文字有三个方面:字形、字音、字义。研究发现,字音作为语音,主要由左脑 语言 中枢处理。字义则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字形由左脑处理,汉字字形由右脑处理。文字作为字形、字音、字义的综合符号系统,左、右脑都参与了处理。现代的 计算机 核磁扫描,也证明也这一点。但是使用表音不强、有序不强汉字的人,则偏重使用右脑。研究也表明如果由左脑处理汉字则比右脑慢得多,如果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则比左脑慢得多。

研究还表明,不管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大脑的,一般人的左半脑处理的是有序性信息,而右半脑处理的是各种继续性即混沌信息。生理研究也表明,大脑左半球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整齐有序:大脑右半球相应位置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不如前者有序。

拼音文字具有很强的序列性,所以由左半球处理,而汉字类似象形文字,有序性不强,由右半球处理。汉字与拼音文字它们的词意都是由右半脑处理,看拼音文字字符和理解词意必须左右脑并用,看汉字则主要用右脑,它的表音功能不强。拼音文字利于大脑的均衡发展,左右脑不同功能的并用才是科学的用脑方法。

因此,文字的差异可以对大脑不同区域产生刺激。中西方人长期接受这种不同的刺激,使大脑的某些局部区域发达,从而为中西方思维差异奠定了生理基础。

四、文字差异与思维

篇4

【摘要】 探讨聚乙烯醇(PVA)纺丝纤维编织用I型胶原胶(COL-I)表面修饰后,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ACL)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用PVA纺丝编织成条束状支架材料,用NIH-3T3细胞株和人前交叉韧带(HACL)细胞分别种植到PVA和经COL-I修饰过的PVA纺丝纤维编织(PVA/COL)支架材料上,立体培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评价材料经I型胶原胶表面修饰前后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纺丝编织材料上细胞附增殖情况;在电子拉力机上测试PVA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细胞黏附数量明显增多; COL-I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分泌细胞外基质,但对HACL细胞作用不明显。拉力测试该编织材料柔韧性强,最大负荷、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分别为52.61 N、14.96 Mpa和202.08 Mpa。说明I型胶原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增殖,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分泌细胞外基质。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

【关键词】 聚乙烯醇;纺丝编织;I型胶原;前交叉韧带;组织工程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feasibility of PVA scaffold modified by COL-I to construc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Braide stripe scaffold with PVA spinning collagen waving.NIH-3T3 cell line and huma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cells(HACL) were cultured and expanded in vitro and they were seeded into the scaffold which was braided with PVA, and PVA was modified by COL-I(PVA/COL). The growth situation of seeded cells into the scaffold was observed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caffold was tested with the electronic tensioner.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rous structure of the scaffold facilitated the attachment and proliferation of NIH-3T3 cell line an HACL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was secreted. Cells adhered and spreaded better on the PVA/COL scaffold than on the PVA materials. COL-I could promote NIH-3T3 cell line to secrete extracellular matrix ,but no obvious effect on HACL was found. Pull tests showed that the flexibility of the material was strong,the peak load was 52.61N,the ultimate stress and elastic modulus was 14.96 Mpa and 202.08 Mpa respectively.COL-I could promote the attachment and proliferation of NIH-3T3 cell line and HACL cells,it also can promote NIH-3T3 cell line to secrete extracellular matrix, the scaffold braided with PVA/COL provide with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compatibility,it is hopeful to become a useful scaffold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

Key words:Polyvinyl alcohol; Spinning braiding; Type I collage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

1 引 言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断裂一般难以自愈,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自体或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材料进行ACL重建。自身供体存在来源有限、供区并发症等问题。异体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的风险且也受存在来源限制。无活性的各种人工合成替代材料重建ACL远期疗效还存在争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ACL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I型胶原蛋白是一种具备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物质,是细胞外间质的主要成分。它与细胞的增生、分化以及眼球的、折光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伤口愈合、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作用。胶原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和大量亲水基团的存在,使之具有高度的黏附性和亲水性。在细胞迁移时能起支持和作用,还可诱导产生趋化因子如血小板生长因子和纤连蛋白等,从而对细胞的生长有趋化作用[1]。此外,胶原蛋白体内应用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还具有药物缓释的功能。因此,胶原蛋白作为一种安全的医用生物材料已广泛用于科研和临床,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其作为人工皮肤的材料[2-3]。

本实验拟用聚乙烯醇(polyviny alcohol,PVA)纺丝纤维编织构建韧带支架材料,并用I型胶原胶进行表面修饰,观察胶原胶是否能促进NIH-3T3细胞株、人ACL细胞(Human ACL,HACL细胞)在编织材料上黏附增殖,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I型胶原蛋白胶为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研制的胶原胶制剂。(取大鼠尾筋腱用酸溶解法提取I型胶原[4],胶原提取液透析纯化为胶原胶,经双缩脲试验、凯氏定氮试验、氨基酸成分分析、SDS-PAGE电泳、羟脯氨酸含量、紫外光谱最大吸收峰max≌226 nm、奥氏黏度计比黏度试验η=50±10、pH=5.5±0.1、蛋白浓度(3±0.2)g/L,证明确属I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商业性提取方法已获得美国专利登记NO.2979438.1961)。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高糖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Gibco(USA);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25 cm2细胞培养瓶(Corning,USA);6孔细胞培养板(Corning,USA);NIH-3T3细胞株,PVA纺丝纤维(上海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2-200 μL微量加样器(Nipar,Japan);光学显微镜(ECLIPSE E400,Nikon Japan);倒置显微镜(IMP-2 OLMPUS,Japan);自动平衡离心机(LDZ4-0.8,北京离心机厂);高速冷冻离心机(SORVALL RC 5C,USA);CO2培养箱(SHELLAB2323,USA);超净工作台(苏州苏净集团安泰公司);电子拉力测试机(Hounsfield H25KSS,UK);扫描电子显微镜(PHILIPS ESEM-30);60Co放射源(广州辐照技术研究中心)。

2.3 实验方法

2.3.1 支架材料的制作和分组 用PVA纺丝经过手工编织形成有孔、无色透明、质地较柔软、具有一定韧性和弹性的条束状支架材料。修剪成21 mm×2.4 mm×1.4 mm大小的韧带支架材料若干条。分别经0.1 mol/L稀盐酸(HCL)—蒸馏水—0.1 mol/L氢氧化钠(NaoH)—蒸馏水超声洗涤,以彻底清除在纺丝和编织过程中黏附在纤维表面和孔隙内的杂质和污物。60Co(7kGy)辐照消毒灭菌后分2组:PVA组和PVA/COL组。PVA组材料种植细胞前用DMEM培养基充分浸泡。PVA/COL组材料种植细胞前用DMEM培养基浸泡,再用I型胶原蛋白胶行表面修饰。

2.3.2 支架材料的表面修饰 用(3.0±0.2)g/L鼠尾I型胶原蛋白胶(COL-I)浸泡—干燥—再浸泡行表面修饰。为了使编织材料内部也能均匀地包被胶原蛋白,采用低温负压抽真空,将编织材料内部的气体排干净。浸泡完成后在超净工作台上自然干燥,种植细胞前用DMEM培养基浸泡。

2.3.3 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检测 用NIH-3T3细胞株体外培养、扩增后,以1×108 L-1的细胞悬液种植于PVA组和PVA/COL组支架材料上。37 ℃、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内孵育4~6 h,待细胞贴附于支架材料后,加入含体积分数0.1的胎牛血清的DMEM继续立体培养。隔天换培养液1次,3 d和7 d收集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

取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手术患者的ACL组织,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按照组织块和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在体外分离培养并扩增HACL细胞[5]。取3~5代HACL细胞悬液,以1×108 L-1的浓度种植于PVA组和PVA/COL组支架材料上,2 h后复种1次,37 ℃、5% CO2培养箱内孵育4~6 h,待细胞贴附于支架材料后,加入含体积分数0.1的胎牛血清的DMEM继续培养,隔天换培养液1次,3 d和7 d收集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

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经2.5 %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CO2临界点干燥、喷金、扫描电子显微镜(500~2000倍)对比观察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经I型胶原胶表面修饰前后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纺丝编织材料上细胞的粘附增殖情况。

2.3.4 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 取6条编织好的支架材料充份浸泡湿润后,在电子拉力机上以速度100 mm/min、初始长度为1 cm进行负荷—拉伸测试,记录最大负荷、极限应力、最大应变及线性刚度力学指标,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支架材料上

的生长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情况

电镜扫描可见支架材料表面光滑,孔径大小不一,相互惯通,纤维纵横交错,呈三维连通的编织网状结构;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增殖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NIH-3T3细胞株比HACL细胞生长旺盛。

3.1.1 NIH-3T3细胞株在支架材料生长情况 NIH-3T3细胞株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孔隙内及周边呈卵圆形层叠、成堆、三维黏附生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黏附在支架材料上的细胞逐渐增多,并分泌细胞外基质。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细胞黏附数量明显增多、非常密集且分泌细胞外基质都较在PVA支架材料上丰富,但在PVA支架材料上细胞生长形态较好,见图1。

3.1.2 HACL细胞在支架材料的生长情况 HACL细胞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孔隙内呈梭形或多角形伸出伪促与支架材料粘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黏附在支架材料上的细胞逐渐增多并伸出伪足与支架材料黏附,有些细胞之间彼此相连成片状或网状黏附于支架材料。在编织支架材料表面及孔隙内有较多纤维丝状物质,纤维丝排列紊乱,没有规律性。HACL细胞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细胞黏附数量明显增多,在PVA支架材料上细胞生长形态较好, HACL细胞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细胞外基质分泌不明显,见图2。

3.2 支架材料拉力测试的负荷—拉伸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具有与韧带组织相似的非线性变化的特征,极限抗张强度达到了人前交叉韧带的力学要求(见表1)。表1 聚乙烯醇编织支架材料的拉力测试结果

4 讨论

PVA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材料的亲水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组织相容性,力学性能强,柔韧性好,无毒性,目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其分子链中的侧链羟基可以结合黏附蛋白而对细胞具有较强的黏附作用,有利于细胞在PVA材料上黏附生长和增殖[6-7]。人体内虽缺乏PVA降解酶,但改进制备后的PVA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8-9],因此可作为组织工程的应用材料。尽管PVA支架材料有很多用途,但单纯的PVA对细胞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10]。而胶原作为韧带组织最主要的细胞外基质,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对细胞的黏附、迁徙、增殖起重要作用[11-12]。有研究表明,PVA材料经过纤维连接蛋白或多肽表面修饰后可以促进细胞的粘附[6,10,13]。

实验使用I型胶原蛋白胶对PVA编织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发现材料表面有一层胶原膜, 可以促进NIH-3T3细胞株及HACL细胞在材料表面及其孔隙内黏附和增殖,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这可能与I型胶原为NIH-3T3细胞株及HACL细胞提供了更多的结合位点有关[14-15]。

用编织技术构建组织工程ACL支架材料是目前发展趋势之一。编织材料可以较好地模拟ACL纤维走向,可改善力学性能。两端骨隧道部分和关节内部分的编织纤维可以形成不同的孔径结构,有利于新生组织长入,为韧带血管化和再生创造了条件[16-19]。

本实验用PVA纺丝纤维编织韧带支架材料,其负荷—拉伸曲线与人ACL的相似,且细胞相容性好。但与人ACL相比,还不能满足体内移植的力学要求。这可能与PVA纺丝纤维的纤度、直径、编织材料孔径结构、孔隙率、编织的角度、纤维的松紧度等因素有关。Helen等[20]研究提示,使用纤度较低和直径较细的纤维,有助于提高支架材料力学性能。这可能由于降低纤维纤度和直径后,单位体积内通过的纤维数量增加,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另外,纤维数量增加后可以提高支架材料的表面积,有利于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关键之一[21]。我们前期实验发现,HACL细胞作为韧带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体外培养时可以较好地保持韧带细胞表型,分泌I、III型胶原蛋白能力强,具备了作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种子细胞的一些条件[22]。但HACL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细胞增殖相对缓慢且容易老化,如能解决这些问题,HACL细胞不失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COL-I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PVA编织材料上黏附、增殖[18]。COL-I促进NIH-3T3细胞株分泌细胞外基质,但对HACL细胞作用不明显,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细胞生长形态不如PVA支架材料上好,这可能与I型胶原胶的pH值影响有关。细胞生长适宜的pH值是7.2~7.4,而胶原蛋白是一种酸溶性蛋白,其溶液随浓度增大、pH升高有明显的聚集行为[23]。当胶原胶pH值超过6.0,胶原胶就会凝集如凝膏状,使之难以与材料进行表面修饰。

I型胶原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和HACL细胞在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黏附、增殖,可促进NIH-3T3细胞株分泌细胞外基质。但I型胶原胶对材料的修饰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如偿试降低Ⅰ型胶原胶的浓度来提高pH值,减低因pH值因素对细胞不良的刺激。聚乙烯醇纺丝纤维编织材料形成具有孔径结构的三维支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

参考文献

[1]Yang G, Crawford RC, Wang JH. Proliferation and collagen production of human patellar tendon fibroblasts in response to cyclic uniaxial stretching in serum-free conditions[J]. J Biomech,2004,37(10):1543-50.

[2]王玉丽.胶原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29(2):113.

[3]Purna SK,Mary Babu. Collagen based dressings:a review [J]. Burns,2000,26:54.

[4]李玉瑞.细胞外间质的生物化学及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74-188.

[5]陈鸿辉,唐毅,李斯明,等. 膝关节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40-44.

[6]Schmedlen R H,Masters K S,West J L.Photocrosslinkable polyvinyl alcohol hydrogels that can be modified with cell adhesion peptides for use in tissue engineering[J].Biomaterials,2003,23:4325-4332.

[7]Jeong WK, Oh SH, Lee JH,et al.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s with a constru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a polydioxanone/poly(vinyl alcohol) scaffold[J]. Biotechnol Appl Biochem,2008,49(Pt 2):155-164.

[8]Charles R, Nuttelman, Scott M,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crosslinkable, degradable poly (vinyl alcohol)-based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J].Biomaterials,2002, 23: 3617-3626.

[9]Congm ing X, Gaoyan Z.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degradable poly ( vinyl alcohol ) hydrogel[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3, 81: 297-301.

[10]Nuttelman CR, Mortisen DJ,Henry SM, et al .Attachment of fibronectin to poly (vinyl alcohol) hydrogels promotes NIH3T3 cell adhesion,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J]. J Biomed Matet Res, 2001,57:217.

[11]Chen RS, Chen YJ, Chen MH,et al.Cell-surface interactions of rat tooth germ cells on various biomaterials[J].J Biomed Mater Res A,2007,83(1):241-248.

[12]Moscato S, Mattii L, D'Alessandro D,et al.Interaction of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with PVA/gelatine sponges[J].Micron,2008,39(5):569-579.

[13]Nuttelman C K,Mortisren D J,Henry S M,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crosslinkable,degradable poly(vinyl alcohol)-based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J].Biomaterials,2002,23:3617-3626.

[14]Ye C, Chen H, Zou H,et al. Study of the polyvinyl alcohol-collagen blend as wound dressing[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8,25(3):604-606.

[15]Pal K, Banthia AK, Majumdar DK. Polyvinyl alcohol-glycine composite membran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drug release and cytocompatibility studies[J].Biomed Mater,2006,1(2):49-55.

[16]Ge Z, Goh JCH, Wang 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knitted polymeric scaffolds for potential use in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J]. J Biomater Sci Polymer Edn, 2005, 16(9): 1179-1192.

[17]Degirmenbasi N, Kalyon DM, Birinci E. Biocomposites of nanohydroxyapatite with collagen and poly(vinyl alcohol)[J].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06,48(1):42-49.

[18]Miyashita H, Shimmura S, Kobayashi H,et al.Collagen-immobilized poly(vinyl alcohol) as an artificial cornea scaffold that supports a stratified corneal epithelium[J].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2006,76(1):56-63.

[19]Degirmenbasi N, Kalyon DM, Birinci E. Biocomposites of nanohydroxyapatite with collagen and poly(vinyl alcohol)[J].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06,48(1):42-49.

[20]Lu H H, Cooper Jr J A.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generation using braided biodegradable scaffolds: in vitro optimization studies[J]. Biomaterials, 2005, 26: 4805-4816.

[21]Jeong WK, Oh SH, Lee JH, et al.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s with a constru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a polydioxanone/poly(vinyl alcohol) scaffold[J].Biotechnol Appl Biochem,2008,49(Pt 2):155-164.

篇5

关键词:中西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语间的交流,书面表达也成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写作,又是我国教学中的一个弱项。对中国学生而言,对英文议论文的写作常常感觉无从下笔。中国的论文构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学生也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时候也常用汉语的习惯来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相当于将汉语的议论文翻译成中国的议论文。虽然在语法方面没有很大的错误,但是却和西方文化相差较大,使西方对论文的内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了解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益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以西方思维模式来进行英文议论文的写作构思,达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现

(一)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中国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中夏天是最为炎热难熬的季节。而西方的英国夏天却是温和舒适的季节。所以,面对“夏天”一词,中国人马上会想象到酷暑难耐的样子。而西方面对“夏天”一词,就反应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虽然这仅仅是地域差异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却折射出两种地域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带动思维模式的差异,就如同样是“夏天”,对其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因此在英文的写作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风俗习惯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相差较远的风俗习惯。就如同“春节”和“圣诞节”,一个是属于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一个是源于西方的重要节日。中国饮食习惯用匙和筷,西方则是刀和叉。中国崇尚礼仪,认为“左尊右次”,这一点对西方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对各国而言,风俗习惯都是复杂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文写作时,要尊重西方独有的风俗习惯。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现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总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讳的文化也不同。中国的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而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写作中,对词汇的理解从方面来讲也不相同。龙是中国崇尚的图腾,象征着“高贵,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语词汇中“龙(dragon)”仅仅是一种低等的爬行动物。由此看来,在英文议论文写作中,思维模式同样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英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

(一)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有着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汉语中动词在句子中应用较多,而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用名词多于动词,比较静态化。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风格,就尽量用名词来表达汉语里用动词要表达的意思。汉语追求一种语言的韵律,内容结构间的协调。又包含很多修辞方法,一些意义重复的词语被多长使用。而英语强调的是简洁,流畅,具有逻辑性。西方国家的用词要求简明扼要,避免复杂冗长。这点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中必须使用连接词,以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而汉语则着重于句子本身的意义。汉语句子本身不以主语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达的意义为主题。而英语则是要求突出主语,不能将其省略。汉语中多采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常用人称来作为主语,运用主动语态。英语则对主体和客体有严格的区分,常用物称来表达事情,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因此,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差别,避免汉语主题的思维模式对英语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响。

(三)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文章篇幅章节上的差异

汉语的写作思维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题,很少直接进入主题。中间内容逐点述说,最后结尾呼应引出结论。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文章也常用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叙述主题。而西方文化则更习惯于直奔主题,表明态度,突出论点。内容呈直线型展开,与中心思想紧扣,讲究因果思维。在章节段落中,汉语习惯含蓄的连接,没有主题句。而英语则习惯在每个段首都有一句提纲类的语言,其余语言都为之服务。所以在写作中要注意思维模式合乎英语国家的逻辑方式,阐明观点。

四、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减少中式思维模式的方法。

如何减少中式思维模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西方语言写作中长期探索的问题。针对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提出以下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认知。除学习英语语言本身之外,对西方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文风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语本身的语言背景。尤其重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锻炼,明确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性,在写作中摒弃汉语的思维模式。其次,在写作中重视英文论文的结构和风格,做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不冗长,不繁杂,注重结构的紧凑。再次,充分利用范本来进行模仿写作,研究英语论文范本的结构,句型和词汇的运用,培养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拓宽写作思路,锻炼英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多阅读英文资料,强化英文的思维模式,发现和学会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平时注重英语思维的模仿练习,培养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汉语进行准确的翻译,也可以为论文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满足对写作在实践中的需要。

五、结语

写作对语言方面涉及很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还有思维方式等多种方面的能力。英汉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心思维模式的差异,极大影响了英语议论文的构思。在今后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要增强文化间跨越的意识,减少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让西方人民理解和认可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篇6

关键词《功夫熊猫》 中西方文化 差异 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文化交往和融合方面,我们清楚的体察到,我们同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和频繁,中西方的各项文化合作可谓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点,从所谓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交融,到文化观念的资源共享,成果领域的超拔凸显,这一切的盛况均体现了世界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然位列文化传播与共享的“仙班”。文章考察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这一现代重要的媒体表征之一,集中反映了这一事实,也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何谓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构型

(一)哲学观与逻辑思维方式之异构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逻辑前提。不同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逻辑起点就是中西方人持有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称思维模式,它主导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总的看法。具体到文化认知上面,就表现为中西方人所不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前提,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本质逻辑,那么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显而易见,除了地域的因素之外,具体来讲还在于中西方人所特有的思维认知模式。

(二)哲学观差异决定价值观异构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我们在理解文化作为一种认知结果的时候,就必然会受认知者本身价值判断的影响。不同的认知结果来源于不同的价值文化母体。这是一种自足的体系,也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持有的特有的价值体系,它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充当着原则、圭臬的作用。我们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剧本、电影就必须要透过这种现象去考察背后的中西方不同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这种文化的评判标准却又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自身的适应范围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执此而把一种标准强加另一种标准,或者说孰优孰劣的问题。关于价值观的差异在中西方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比如中国注重集体利益,特别讲究爱国主义和维护家庭利益,主张天下为公,反对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与此相反,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却主张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绝对个人主义。西方人主张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调自由发展,主张自我意识,追求自我实现。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汇通

文化交流时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大家庭的时候,有着不同文化的国家、民主要和平、和谐共同进步发展,就势必需要这些国家进行文化的交流和融通,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讲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我们上面讲到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语言习惯,必然会使正常的文化交流产生障碍,那么就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谐进步呢?当然,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然而,本文试图从《功夫熊猫》这不影片作为文化传媒、交际的一个切入点,研究通过国家的文化是如何在差异中获得融合,又如何体现了某种各自的特色,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各种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文化差异形成的多种因素,才能规避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因素,发挥多元文化的丰富性,保证世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三、影片《功夫熊猫》的文化融合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交融

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却主张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绝对个人主义。西方人主张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调自由发展,主张自我意识,追求自我实现。在这里,美国文化中重点培育的是主人公阿宝的个人英雄主义,一种自我奋斗的精神。而中国文化主张为了集体利益因放弃个人利益,保大家舍小家,一直是中国人提倡和恪守的道德准则,并以此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社会标准。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具体的为集体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是一种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侧重共性的纯洁性和个性的自我抑制。

2.崇尚个性独立与中国传统孝道的融合

《功夫熊猫》,顾名思义是讲关于功夫与熊猫的故事。电影主人公阿宝就是出生在面条世家的一只熊猫,出于对功夫的天生爱好,最终需要在继承父业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之间选择。最终在一系列的矛盾经历和复杂的的思想斗争中,主人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保护和平谷的神龙大侠,同时也回到了自己父亲的身边,实现了中国传统孝道在人物塑造上的超越,电影通过融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在的张力,实现一种共处的和谐,最终使阿宝这个人物形象更加获得大家的认可,使阿宝的人生有了多元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81-384.

篇8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

1.历史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多见。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西方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

4.从座位安排角度对比。

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5.从餐桌礼仪禁忌角度对比。

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思维上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

2.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对的西方人的思想中个人主义占主要地位。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来调和各种矛盾以达到共赢的结果。而西方则以个人利益为重,注重自我和个性的张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意义深远,不仅在心灵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体系。

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对对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十分必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也就突显了餐桌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以便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海芳.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 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

[2]w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篇9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渗透方式一、引言

一门语言的习得,必然会触及到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文化必然会体现在语言当中。中西方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差异,使得人们在思维、习俗、观念等方面存在反差。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经常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所接触内容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渗透文化,了解差异,更好地进行教学。而如何进行渗透,也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更侧重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和消化。那么,我们就更加注重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而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常习俗、习惯用语等文化问题却为我们理解语言造成了障碍。这样的障碍,轻则让我们不知作者的意图,重则在理解上与原意大相径庭,闹出笑话。更甚者,则让我们对作者有所误会,对语言有所误会,对其文化有所误会。

以上这些现象,都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造成困难,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历史知识、背景所导致的人们思维、观念、行为、饮食、建筑、服饰等文化层面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它可以随时进行,不必大张旗鼓,只需润物细无声就好。通过语言的学习,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提供给学生,甚至可以当作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也不再是干巴巴地学习语言,而是更多地了解字里行间中的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既然我们要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么都有哪些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不同。中西方在地理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生活上选择不同的方式,从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如果我们了解了其生活方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体会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汉语中和农业以及饮食相关的词汇就很多。例如,民以食为天、煮豆燃豆萁等比喻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西方却不善农耕,而善航海,从而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例如,land before the wind(生活轻松的地方)。

其次,人文历史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几千年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尽管个体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就整个民族来说,一些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大体上而言,这些差异一般体现在称谓上、打招呼上、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联想上、对颜色和动物的喜好上、社交礼仪上、性别差异上、感彩上、委婉语上、表达方式等方面。例如,中国文化中,为了显示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呼其头衔;而和西方人在一起,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出谁是领导。中国人重血缘关系,亲戚之间的称呼是十分具体的,而西方人却仅用几个词来指代所有的亲戚。中国人喜欢龙,西方人认为那是邪恶,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多。

再次,信仰等差异所导致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重仁、爱、尊师,也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无为,同时还信奉佛教,宣扬佛法无边。而西方则信仰基督教,以圣经为其行为准则。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强调集体、克己,稳中发展,故土难离。而西方人强调天人对立,崇拜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注重个性发展。这些差异是的中西方语言内容也大不一样,如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西方人则有冒险精神,常说个人英雄。

当然,除了以上所罗列的差异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差异,一般也是林林总总,但一般都不会以上范围。

四、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方式

由于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科学、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我们在渗透文化的时候,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采用解释说明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习得逐渐渗透文化。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石。在学习蕴含文化内容的语言时,清楚地讲解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文化特征,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深受何种信仰的影响等。

其次,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联想、联系的方法,与用融合和比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在进行基本的讲解文化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进行这些文化渗透时,可以比较一下这类文化和原有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与中方文化的异同。学生在熟悉了这些异同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文化意识,在涉及到文化的语言之中比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利于我们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利用课外语言资料和阅读内容,通过自主学习,采用适当性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课堂中的文化渗透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提问、布置任务、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信息量,也提高了学生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本身的语言能力,增加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反过来,也正是这些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和水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以上的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诸多方式,利用图片、电影、歌曲、文学作品来讲解中西文化中动物、颜色、遣词造句、节日由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文化渗透。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我们需要倒入文化,进行文化差异的渗透。只有进行文化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教学内容,语言的魅力,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2\]马菡.试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03).

篇10

1.1中西方在语言上存在差异。中西方在语言方面有着十分明显差异,特别是在词义上所表现出差异,对于有些词语而言,其存在文化差异,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应当从文化角度作为出发点,才能够将其实际含义理解。比如说关于动物词语,中英在语言上就存在很大差异,“mouse”的汉语意思为老鼠,该词在汉语中所表示为贬义,但是在英语中存在很大不同,其象征着机智以及智慧。另外,比如一些与颜色有关词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其含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red”汉语意思为红色,在汉语所表示的为热情与吉祥,但在西方代表不详。中西方在词语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对词语理解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存在,从而在沟通过程中增加障碍。所以,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与西方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能够学习地道英语。

1.2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方式在联系文化及语言方面属于一个重要基础,对于思维方式的体现要通过一定方式,并且其在某种语言形式中有所表现。从本质而言,在思维方式方面所存在差异即为文化差异。人们所处地区不同,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得以形成。而对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两者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中国思维方式多偏于女性温柔,而对于西方思维方式而言,其多偏于男性阳刚。而在文化心理方面,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其特点主要就是和谐人际关系,而对于西方文化心理而言,其更加主张自我,对独立人格以及个性更加重视。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所存在差异,这在导致语言差异方面属于重要原因,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存差异能够理解,才能够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

2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途径及策略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材而言,其编写大部分都是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基础,其内容涉及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在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方面是十分有利的。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也已经转变成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授课结合多媒体网络方式。通过该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利用网络传媒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但是,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通过其它策略及途径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从而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1通过功能意念法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功能意念法也叫做交互式教学法,其所强调的为在外语教学中其基础为功能项目以及意念,其注重语言材料内容应当保证真实与自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学生作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意识进行合理培养,使其能够通过文化促进英语学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并且对差异根源进行有效分析,而教学开展过程应当将语言功能特定任务作为核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实用性及真实性单元话题材料进行选择,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对语言知识学会运用。

2.2教师应当将教学观念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属于综合性教学活动,其具有多层次及多功能特点,其属于教和学双向作用的一个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重视。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占据的为绝对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也是学习词汇以及语法,学生在实际应用语言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导入西方文化,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所存在困难以及障碍解决,并且也能够对学生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导入西方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尽可能将良好语言学习环境创造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应用,从而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利用英语歌曲方式使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听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及学生应尽量使用英语,从而将学生传统思维方式逐渐转变,进而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真正实现。2.3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其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应当结合问题或者任务,通过探索问题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动机进行引导及维持。对于学生学习,其不仅仅是由外及内对知识的传递以及转移,更应当是学生对自身知识经验的主动构建。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与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相关知识留心积累,另外还可以利用组织知识竞赛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方面重要性,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重要性。

2.4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材料多接触。在大学英语学习方面,其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其有关知识比较狭窄,对学生学习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发展,在现代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得到更加广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通过对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使其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从而理解西方文化特点,使自身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利用英语与其他同学就某一文学作品或西方文化中某一习惯展开讨论,从而使自身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该过程中能够对西方文化加深了解。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