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急救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眩晕症急救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眩晕症急救处理方法

篇1

【摘要】眩晕是临床中极其常见多科性症状,本文就目前对其病因、病理、诊断、中医西医治疗进展及个人体会作一概述;其简便易行有效的治疗方法,特适用于基层临床医生的借签和应用。

【关键词】眩晕的病理 分类 诊断 治疗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主观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旋转的感觉。De Weese将眩晕分为系统性(真性)眩晕与非系统性(假性)眩晕两类。真性眩晕指患者有自身与周围环境向一方向旋转或运动的感觉;提示前庭平衡系统迷路、第8颅神经、前庭核的障碍。假性眩晕指一些比较不明确不很严重的症状,如眼花、目眩、站立不稳、惶恐不安等无运动的感觉。一些眼、中枢神经系统与某些全身疾病均可产生,真性眩晕多为前庭性疾患,而假性眩晕往往不是前庭性疾患。

1前庭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1.1身体平衡,要靠前庭、视觉和深部感觉(自身受纳器)来维持,其中之一发生器质性或机能时将会出现眩晕,平衡障碍,其中以前庭最为重要。

1.2前庭系统:分为末梢前庭系和中枢前庭系。末梢前庭系由内耳(包括耳蜗、前庭、三个半规管)构成,其中前庭与三个半规管司平衡,与眩晕密切相关。是枢前庭系主要由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的上行路及与之有关密切联系的大脑等神经组成。

2 眩晕、平衡障碍的发生:

前庭末梢感受过强刺激、异常刺激或左右侧刺激不等时可产生眩晕症状,如通过前庭眼反射引起眼震;通过前庭脊髓反射引起身体摇晃(平衡障碍);通过前庭植物神经引起恶心、呕吐、冷汗等症状。无诱因的眩晕为自发性眩晕,在某些刺进条件下发生的眩晕为诱发性眩晕。本文就目前几种分类与病因作一综合叙述。

2.1.耳源性眩晕

耳源性眩晕可由于内耳迷路缺血、水肿、中毒、感染等病因,引起静脉系统功能障碍而产生。临床表现为眩晕程度剧烈,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并易反复发作。

2.1.1 梅尼埃(美尼尔氏)综合症:为眩晕的最常见原因,易反复发作,眩晕发作突然,伴有耳鸣、耳聋、头痛或耳堵感为其特点,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早期可有眼颤。病因主要是由于迷路积水引起。

2.1.2 迷路病变:主要有迷路炎症、外伤、出血等。迷路炎是由中耳炎并发胆脂瘤,炎性肉芽组织,直接破坏迷路肉芽骨壁,导致前庭损坏或感染。可见眩晕症状逐渐加重,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瘘管实验阳性有助诊断。

2.1.3 眩晕症:由于乘车、船、飞机等使内耳受到机械刺激而引发原发性前庭功能紊乱,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

2.1.4 位置性眩晕:特点是平时无眩晕,当头部出于某些特定位置时,发生短暂的眩晕,眼颤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小脑病变有时也可以引发这种表现。

2.1.5 内耳药物中毒:有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的用药史,常见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拉霉素、小络霉素、新霉素、水杨酸类、喹啉、土荆芥油、有机磷、汞、铅、锰制剂、co\酒精、苯胺、磷酸酯、异烟肼等,病损病位是终器,终器以上或两者兼有,有时听觉损害,可出现自发性或位置性眼颤。

2.2.神经源性眩晕

2.2.1 前庭神经元炎:多发生在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后数天起病,有专家认为是由于病毒感染累及内耳导致前庭神经元炎症改变;特点为:突然眩晕、伴恶心、呕吐、平衡障碍,但听力正常;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但少有反复发作。

2.2.2 脑血管性眩晕:一过性脑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致突发旋转性眩晕,多短促、轻微,无听力障碍、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严重眩晕且有脑神经病理征象(如昏迷、肢体瘫痪或脑膜刺激征),多为脑出血、基底动脉血栓,此类眩晕不属本文讨论范围。

2.2.3 脑肿瘤:确诊脑肿瘤的患者,出现眩晕,多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单渐进性听力减退。其肿瘤大部位于脑干及小脑,多见于听神经瘤。

2.2.4 多发性硬化: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髓鞘剥脱。有病毒感染、中毒、变态反应、血管栓塞与原发性神经变性所致。如病损及脑干和小脑迷路可致眩晕,并多为首发症状,病损部位分散,可出现多种颅神经症状为其特征。

2.3.颈源性眩晕

2.3.1 头颈部外伤后眩晕:是反映脑损伤程度轻重敏感和可靠的一点。头颈部外伤三主征:头痛、颈痛、眩晕。其眩晕多为非典型性眼前发黑,较难治;如有迟发性耳鸣、耳聋时则颈后不好。

2.3.2 颈椎病及肥大性颈椎关节病:病变为椎动脉受压,或颈神经受刺激、或颈肌痉孪,导致脑供血不足,眩晕较短暂,多伴有颈部疼痛、强直,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眩晕加重,无听力障碍。

2.4 . 眼源性眩晕:

多见于屈光不正,眼肌瘫痪、眼压增高等眼科疾患,眩晕为非旋转性、有浮动感,多伴有恶心、呕吐、头痛,无听力下降;眼科病史有助诊断。

2.5.全身性疾患引起的眩晕

2.5.1 小儿眩晕:病因多为低血糖、脑疾患、多发性硬化、药物反应等,诊断依据是:详尽病史rnd具体情况鉴别:昏厥、癫痫、流行性眩晕、良性发作性眩晕。

2.5.2 神经官能症:眩晕为非突发性,非一过性,常伴头痛,与情绪波动有关;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2.5.3 循环系统疾患和不整脉:

2.5.3.1 血循环量减少:如脱水、失血、低血压等致循环血量减少,间接影响脑循环,造成假性眩晕、蹒跚和起立性头晕。

2.5.3.2 恶性贫血:眩晕重者伴运动失调、运动、位置感及下肢的振动消失,贫血致大脑缺氧,从单纯缺铁至白血病所发生低血红蛋白的任何情况均可为眩晕的潜在原因。

2.5.3.3 阵发性心房纤颤:主动脉狭窄闭锁不全及有返流,心脏传导阻滞、颈动脉窦综合征及单纯性昏厥等致脑供血不足,或阿斯综合症,眩晕多为突发、阵发性和不同间歇期,重者可致昏迷、死亡。

2.5.3.4 血粘滞度过高综合征的眩晕:与红细胞增多、巨球蛋白血和血丙球蛋白过多等疾病有关,直接引起眩晕、头痛、眼颤、听力下降、视网膜静脉充血、视网膜出血、粘膜出血;也可发生心衰和肾损害。

2.5.4 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有些药物因用药过量或服药不当,或未正确按医嘱使用,可产生旋转性眩晕、呕吐、恶心,甚至腹痛、腹泻等,一般无听力下降,通过了解病史易于诊断。药如强力霉素、颅通定、水杨酸类、消炎痛等及一些中药,如川乌、草乌、半半夏、细辛、苍耳子等。5.5其它如植物神经失调、直立性调解障碍、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眩晕为非旋转型眩晕,头晕浮动感,伴有头痛、恶心,眼前发黑,改变有一过性眩晕,了解病史可确诊。糖尿病、尿毒症所致眩晕,为非旋转性,多进行性加重,甚至昏迷,结合病情、病史有助诊断。

3 眩晕的诊断

3.1. 按眩晕发生的特征,伴发症状、病史,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3.2. 经眩晕的急救,一般处理后,据不同情况,针对性选择做必要的辅检,如三大常规、脑脊液常规、脑颅多普勒、X线脑血管、椎动脉造影、CT、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多可作出病因诊断。

3.3. 请有关专科会诊,可进一步确诊。

4 眩晕的治疗

4.1、急救处理

4.1.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软食二级护理,因呕吐不能进食者可适当补液。

4.1.2对症治疗

4.1.2.1抗胆碱能药物:a阿托品0.5~1.0mgtid,皮下注射;b、山莨菪碱(654-2)5~10mg肌注,4~6h重复一次。

4.1.2.2抗组织胺药:a苯海拉明25mg tid;b、扑尔敏4mg tid;c、息斯敏10mgqd;异丙嗪12.5~25mgtid。

4.1.2.3镇静安定剂:a、安定2.5~5mgtid;b、苯巴比妥0.03~0.06gtid。

4.1.2.4血管扩张剂:a、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加复方丹参针12~16mliv qd;b、利多卡因1mg/kg加50%GS40~60ml缓慢 10min静注;或加入10%GS250~500mlivqd(7天);c、西比灵10~5mgqd,hs;d、桂利嗪25~50mgtid;e、烟酸50~100mg加阿司匹林40mg0.25tid;f、地巴唑20mgtid;g、伴头痛甚者,可联合用尼莫地平40mgbid;h、10%碳酸氢钠20ml静注。

4.1.2.5止吐剂:a、胃复安10mg、tid;b、眩晕停25mg tid;c、爱茂尔2~4ml肌注。

4.1.2.6拟肾上腺药:如伴心动过缓,血压不高,可用肾上腺素0.1~0.3mg肌注或加GS10~20ml缓慢静注。

4.2、病因治疗

4.2.1内科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内科综合性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4.2.2外科治疗:经内科处理效果不佳的严重眩晕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颞骨骨折及迷路炎等引起的严重眩晕,可采取专科手术治疗,如迷路切除术,内淋巴管减压术等。

4.3.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导致眩晕,也可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形成眩晕,这些病因也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临床中常归纳为如下几个证型:

4.3.1肝阳上亢眩晕

症状:以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为特点,多见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颈椎病及眼科所致神经性、眼源性眩晕。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8g 钩藤30g 石决明30g 牛膝12g 黄芩18g 白芍30g 桑叶15g 杭菊18g 白芷15g 甘草6g

4.3.2气血亏虚眩晕

症状: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舌淡,脉细弱为特征;多见于贫血,低血压,梅尼埃综合症,某些药物中毒,头颅部外伤,某些神经官能症,心脏病等所致眩晕。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红参18g 黄芪30g 当归15g 白术15g 茯苓30g 枣仁15g 元肉15g 阿胶15g 陈皮12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或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

4.3..3肾精不足眩晕症状:以眩晕而见神萎、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弦数;偏阳虚者,兼见肢冷形寒,舌淡,脉沉细无力。

多见于贫血,低血压,神经官能症,某些药物中毒,心脏病、脑肿瘤、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失调、直立性调节障碍所致眩晕,以及老年性眩晕。

治法:偏阴虚者宜补肾滋阴,偏阳性宜补肾助阳。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18g 枣皮15g 茯苓15g 山药15g 泽泻9g 鹿胶15g

偏阴虚加:丹皮 菟丝子 牛藤 龟板 枸杞 杭菊

偏阳虚加:附片 肉桂 巴戟 千张 羊藿

4.3.4 痰浊中阻眩晕

症状:以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舌白腻,脉濡滑为主症。多见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冠心病、阵发性心房纤颤、主动脉狭窄不全及有返流,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血粘滞度过高等所致眩晕。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兼活血通脉。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丹参汤加减。

半夏15g 白术15g 天麻18g 陈皮12g 茯苓24g 泽泻12g 丹参18g 葛根30g 柴胡15g 砂仁12g 竹茹12g 甘草6g

4.3.5脑血不足眩晕

症状:眩晕多因睡眠后、蹲位后快速站立,或突转头部、或站立过久而突昏眩、眼黑、耳鸣或失聪(短时)、恶心或呕吐、出汗、心难等症,舌淡白、脉数或迟滑。多见于高血压病、梅尼埃尔综合征、颈椎病、贫血等所致眩晕。

治法:疏通气血、醒脑定眩。

方药:定眩汤(经验方)

天麻18g 葛根30g 丹参18g 白18g 泽泻18g

临床中可以此方为基础,据实际情况与上述4种证型灵活加减应用。效果十分明显。据有关药学研究资料报道,天麻所含香荚兰醇、香荚兰醛、天麻素、天麻甙原,有镇静、抗惊厥左右,实验能减少动物自发活动,延长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硫喷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对抗咖啡因引起的兴奋躁动。白、葛根、丹参、泽泻所含生物碱、甙类、酮类、醌类、菇类等动物试验,均有增加脑血流量和心冠脉流量、缓解心脑血管痉挛、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定作用。

泽泻还有利尿作用。五药配伍使用,性味平和,相辅相成,能通过清利头目、镇静催眠、活血通瘀、增加心脑血流量,减轻内耳迷路水肿而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眩晕发生病机,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治法上,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勇补养气血,益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眩晕发病一般多突然,往往急诊求治,临床多采取急救处理后,病情有所缓解或稍有稳定时,再针对病因治疗,做进一步检查,据情进行必要的手术,配合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措施,多可获得较好效果。

篇2

【关键词】眩晕;老年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75-02

老年性眩晕多见于脑动脉硬化症、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等疾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反复发作。笔者近年来采用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170例老年性眩晕患者均来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例。入选标准:①有典型眩晕表现,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或晃动感,多伴有恶心呕吐,伴或不伴耳鸣;②年龄50~80岁;③经过头颅CT与MRI明确为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占位以及其他器质性脑病所致眩晕病者,均为排除病例。符合入选标准共170例,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共81例,其中男49例,女32例,年龄50 ~80 岁, 平均(65.41 ±7.49) 岁;治疗组(应用醒脑静注射液组)共89例, 男52例, 女37 例;年龄52 ~79岁, 平均(68.15± 9.6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 >0.05) 。

1.2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疗效判标准:完全控制(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稍有昏沉但不伴自身及视物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伴有轻微自身及视物旋转感,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3 治疗方法: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无锡山禾制药厂),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7d ;治疗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ml(江苏神龙制药厂生产),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脉静脉滴注,1次/d,连续7d。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多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分级分布,经秩和检验,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醒脑静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丹参对照组(见表1)。对照组总有效59例(72.83%),治疗组总有效82例(92.1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老年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多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具有特殊的病理机制,患者年老肾渐亏,或患素有他病,“久病及肾”,肾不足,肝失所养,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火生痰,上扰清空,肾不足,脉道滞涩,津枯血滞痰生;肾精不能化生元气,元气虚衰,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形成血瘀,痰瘀交阻,脑窍失荣,最终引发眩晕,总之,该病在发作时多以火盛,痰瘀等标实之象为主[1]。

醒脑静注射液主要由麝香、郁金、山栀、冰片组成,麝香通窍醒脑、清热豁痰;郁金行气解郁、化痰开窍;山栀清热解烦、凉血降火;冰片回苏开窍,能引药直达脑部。诸药并用,具有通窍醒脑、清热豁痰、行气活血、解毒止痛等功效,窍通火降则眩晕自止。现代医学认为,醒脑静注射液具有多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等多种药理作用,但该药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主要机制可能是对脑微循环的改善,有研究显示醒脑静能明显降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栓长度、湿质量、干质量,红细胞电泳时间[2]。另外该药还能兴奋大脑皮质,增强脑细胞营养,改善脑代谢[3],因此,尤其适合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细胞活力低下的状态。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眩晕,其缓解症状的作用明显优于丹参注射液,并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茂刚,杨进.王灿晖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验.中医杂志,2004,45(2):98~99

[2] 李爱民.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7):593~594

篇3

博 恩

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不同程度的衰退,或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反应迟钝,视力下降,骨质疏松,步态蹒跚,在生活中稍不小心就容易跌倒。据统计袁明,65岁和80岁的老年人群,每年发生跌倒的几率分别为35%和55%。

发现老人跌倒,旁人不要急于搀扶,否则很可能帮倒忙,并给自己找来麻烦。媒体上有不少好心帮倒忙的事情,都是因为不懂得正确的处理方法。此时应先做一些简单判断,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1 判断有无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跌倒后易发生骨折。若不加判断就急忙扶起,不但会加重损伤和骨骼错位,还会损伤骨折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特殊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还可能损伤脊髓,导致病人截瘫。应进行认真检查,判断有无骨折。如有骨折,应明确骨折部位,让病人保持安静,冬季应注意保暖,按骨折处理原则进行止血、止痛、包扎固定;对疑为脊柱骨折的病人,应按脊柱骨折病人搬运方法,严禁一个抱头。另一个抬脚的错误动作,经初步处理后,再送院治疗。

2 判断疾病的性质:高血压、中风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要判断是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中风。短暂性脑缺血是指颈动脉、椎动脉与脑内大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或损伤,脑中风又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缺血性脑中风常表现为头痛、眩晕、一侧肢体无力、偏瘫、运动障碍等;出血性脑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痛史,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病情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有征兆。对这些跌倒老人的正确处理方法,是将其缓缓放置仰卧位,同时小心地把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在现场急救的同时,与120急救中心联系,尽快送医院抢救。

3 判断是否为猝死:如发现病人跌倒后已昏迷,首先要判断是否猝死。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在硬木板上,严禁搬动。若是心源性猝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叩击心前区、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并及时与急救中心联系,争取时间抢救病人。

老年患尿频药膳解烦忧

粱 栋

人到老年,大多小便频数。有的老年人不仅排便次数多,而且每次排便后总有一种解不干净的感觉,医学上称为老年性尿频。不仅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一些老年人造成精神上的负担。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生理功能退化是导致尿频的因素之一。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前列腺肥大等,也可引起尿频。中医认为,老年人尿频主要是肾气虚衰、封藏固摄失职所致。祖国医学中讲的肾,是先天之根本,后天之依托。肾一旦虚弱,它的各种生理功能便会减弱或衰退,尿频就是表现之一。中医治疗老年尿频,首要的是固肾。应用补肾固摄的药膳疗法治疗老年尿频,颇有效验,不妨一试。

猪腰白果粥猪腰子(猪肾)1对,白果仁10克,粳米100克。将猪肾对半剖开。洗净后切成薄片,白果仁捣碎,和粳米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以上为1日量,分2次食完,连用1周为1疗程。

核桃栗子粥核桃仁30克,栗子50克,小米100克。将核桃仁、栗子捣碎,和小米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代早餐食。

莲子芡实粥莲子、芡实、枸杞子各30克,桂圆20克,小米100克。将莲子、芡实捣碎,桂圆去壳,和小米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代早餐食。

猪尿脬炖益智仁 猪尿脬(膀胱)1只,益智仁20克。将猪尿脬去脂膜洗净切开,把益智仁装入脬中,用线扎好,加水文火炖熟,去掉药渣,食尿脬饮汤。每日1次,连用1周为l疗程。

篇4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20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1]。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产后出血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及急救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6月收治产后出血患者80例,诊断标准采用世卫组织标准,年龄19~38岁;初产妇43例,经产妇37例;孕周37~42周,平均38.9±3.2周;其中自然分娩40例,会阴侧切加产钳助产10例,剖宫产分娩30例。出血量500~2500ml,均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量血。80例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

护理

产前护理:做好孕产期保健,通过定期的孕期检查,了解孕妇健康和胎儿情况,对于双胎、巨大儿及羊水过多等高危妊娠产妇,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对于对有产后出血史、妊娠合并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等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实行专案管理,定期系统检查,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稳定产妇情绪,从心理上克服妊娠分娩带来的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反应。对于临产后的产妇,通过幻灯、多媒体讲座,向其宣讲分娩生理知识,鼓励少量多次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确保精力和体力的充沛,减少难产和滞产的发生。

产时护理: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定时检查,了解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产程图描述监测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必要时可酌情肌注度冷丁,使产妇有休息机会。重视第二产程处理,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有指征者适时适度作会阴侧切或会阴正中切开。接产技术操作要规范,正确引导胎头、胎肩及胎头顺利娩出。对已有宫缩乏力,当胎肩娩出后,即肌注催产素10U,并继以静滴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轻压子宫下段及轻轻牵引脐带帮助胎盘、胎膜完整排出,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检查软产道有无撕裂或血肿。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产后护理:分娩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会阴伤口情况。每30分钟测量产妇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观察产妇情况,若出现口渴、打呵欠、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闷、呼吸急促、出冷汗、面色苍白、脉细弱及血压下降等征象时,不可忽视,应及时给予处理;严密观察子宫的情况,包括子宫底高度和子宫的硬度,产后每半小时按摩宫底,了解阴道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色及有无血凝块;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协助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畅,并做好产妇的保暖。

讨论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死于产后出血的人数估计最高可达到25万/年,通过较好的治疗和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等措施,其中许多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2]。通过实践,8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归纳经验如下:通过加强产前孕期保健,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对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并及时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各个产程,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面色,注意有无内出血的临床表现,认真做好“三早”(即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通过刺激,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加强产后观察,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加之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饮食调理、休息及功能锻炼,快速恢复心理与生理健康。所以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实施上述护理程序,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6.

篇5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34-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脑血管病之一。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栓塞起病很急,当时病情即到高峰。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1]。如何更好的诊治病情,改善后期并发症是治疗的目标所在,我院近年来对部分患者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联用中医辨证治疗,给病情的缓解和后期的康复带来了较好的疗效,下面就此的一些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其中观察组(联用中医治疗组)38例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52至78岁,平均65岁;合并高血压者14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者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8例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48至72岁,平均60岁;合并高血压者15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者10例。所有患者均结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CT检查确诊。两组从年龄、性别、伴随疾病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概述:患者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出现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并伴随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主要为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静滴高渗盐水、20%甘露醇,使用血管扩张剂,进行抗凝治疗(具体略)

1.3.2 观察组:我们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结合病史进行辨证治疗,具体为:以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川芎、当归、芍药为主方,年老体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面红目赤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加代赭石、龙骨、牡蛎、玄参、天冬、天麻、钩藤、夏枯草,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加秦艽、羌活、防风、熟地、白术、茯苓,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呕逆痰盛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咯痰或痰多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加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用胆南星、全瓜蒌、赤芍、鸡血藤。头晕重者加钩藤、、珍珠母,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夜交藤。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为气虚血瘀型,重用生黄芪,加桃仁、红花、地龙、水蛭,言语不利加菖蒲、远志,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淡渗利湿。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为阴虚风动型,加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龟板、鳖甲、五味子,偏瘫较重者加木瓜、地龙、桑枝。

1.4 疗效评定:对患者跟踪评定,8周后进行统计。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显效: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两组8周后住院情况及治疗效果比较

*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中医学上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内风动越、年老体衰、肝肾阴虚、五志化火、痰阻脉络、气机失调、血液瘀滞相关。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以往的诊治过程中,往往认为急性脑梗死为临床急症,中医治疗效果有限,一般采取的是单一的西药治疗手段。然而我们在临床中联用中医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中医辨证治疗不但有利于急性期患者缓解病情,还对日后的康复有着良好的收效,急性脑梗塞的特点是 “障碍与疾病共存”,因此早期的治疗也必须使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急性脑梗死以老年患者居多,我们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为主方,其功能主治为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独活寄生汤能显著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小鼠腹腔注射独活寄生汤后能明显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延长肾上腺素(Adr)引起血管收缩的潜伏期。瘀血和痰浊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理因素,尽早使用化痰通络法阻止痰、瘀对脑窍的损害,防止机体气血逆乱的发展,对其预后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独活、桑寄生能养血和营,活络通痹,牛膝、杜仲能补益肝肾,半夏具有降低全血粘度、明显抑制红细胞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作用地龙、全蝎行气活血、逐瘀通络诸药合用祛风豁痰、活血化瘀。联用中药中还有水蛭素,三七,川芎嗪等成分,具有很好的溶栓作用[2]。

综上,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蚂蚁咬伤; 中毒; 过敏性休克;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23-01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增加,也给蚂蚁繁殖提供了环境, 蚂蚁咬伤会向人体注射蚁酸和其它毒素。由于体质敏感度的差别,被咬者的症状有所不同[1]。而病情的转归取决于治疗和护理。积极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科对1例蚂蚁咬伤致过敏性休克的成功抢救护理进行回顾,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4岁,于2011年08月12日10时20分由急救分站120出诊接回急诊科。患者工作时不慎被蚂蚁(蚁种不详)咬伤右踝关节,伴右踝关节肿胀,自觉疼痛不堪。30分钟后自觉心慌、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多汗、眩晕、皮痒,1小时后患者神志不清,体温37.2℃,脉搏细速,呼吸急促,28次/分,血压60/30mmHg、SpO285%,口唇及指甲床发绀,全身皮肤潮红,并有花纹斑,无颈项强直。患者患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否认过敏史。

2 急救措施

2.1 吸氧 予6-8ml/min氧气吸入。

2.2 抗过敏处理 即刻按医嘱予1/3支盐酸肾上腺素、异丙唪50mg肌肉注射,同时予地塞米松、10%葡萄糖酸钙静脉输入。

2.3 扩容处理 用16号留置针,在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开通两条静脉通道,分别输入复方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氯化钠、去甲肾上腺素、山莨菪碱、多巴胺等扩张血容量、升高血压。

3 护理

3.1 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头部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此可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脑水肿,又有利于呼吸的通畅。

3.2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皮肤黏膜色泽、温度、生命体征的变化 接心电监护仪观察,每15-30min观察一次病情,监测四肢的血压变化及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和抗体克治疗效果。当患者出现心律≥100次/分、收缩压≤90mmHg、脉压差≤30mmHg提示血容量相对不足。即加快输液速度。同时,给患者保暖。

3.3 严密监测心肺功能 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心脏生理功能减退。在扩容同时要严密监测心肺功能,慎防输液过量、速度过快而出现肺水肿。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唤困难、烦躁不安、口唇紫绀、冷汗、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并且予20%-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

3.4 药理护理 盐酸肾上腺素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又可使动脉收缩压升高,应注意用药后心率的变化。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对疼痛肿胀不敏感,慎防去甲肾上腺素渗入皮下组织而导致皮肤组织坏死。

3.5 肾功能的监测 休克、大量溶血可能引起血红蛋白尿,引起急性肾衰竭。应严密观察尿色、尿量、电解质及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作出处理,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处理。

3.6 心理护理 由于过敏反应发生的突然,患者及家属思想紧张,恐惧,护士在积极进行抢救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主动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其想法,减轻其心理负担,保持镇静,树立治病的信心。

3.7 宣教护理 待病情稳定,我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以后要预防蚂蚁咬伤,若不慎被蚂蚁咬伤,应及时处理伤口,因为蚂蚁唾液为酸性,可外涂肥皂或3%-10%碳酸氧钠溶液;若局部红肿、疼痛,应给局部注射2%普鲁卡因,全身加用抗生素,经防止继发感染,若全身症状明显者,可服蛇药,并且及时到医院就诊。

4 讨论 本例为蚂蚁单处咬伤,却引起全身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这与个人特异性体质,不同个体内含有不同的抗蚂蚁抗体有关[2]。对蚂蚁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轻微咬伤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可发生荨麻诊、喉头水肿、气管痉挛,甚至可发生有效血容量降低,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死亡,所以急诊处理尤为重要。盐酸肾上腺素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联合应用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可尽快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脱颗粒及其他活性介质的进一步释放[1]。通过补液,多巴胺升压,以改善微循环而纠正休克[1]。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急救技能,做到准确判断,争分夺秒地采取有效措施。在抢救这样的个案,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果出现喉头水肿现象,立即报告医生作出处理,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②快速有效补充液体,记录24小时出入量。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猝死率高等特点。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往往会加重。我科自2008.10――2011.10年龄>65岁的急性AMI行rt-PPA溶栓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8.10――2011.10收治的高龄急性AMI患者4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心脏病协会和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并符合溶栓标准且无溶栓禁忌症[1],年龄在65-78岁,平均年龄71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安置于CCU病房,给予心电监护,rt-PA溶栓,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及常规治疗,并给与吸氧止痛等措施。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护理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1.2.1严密观察病情入院后立即将患者安置于监护病房,严密监测心率(律)、血压、呼吸的变化。AM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在24h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连续的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时救治。同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的变化,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烦躁、紫绀、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竭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急救措施。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如果收缩压低于90mmHg,应结合神志意识的变化、皮肤的颜色、末稍循环情况等判断是否休克,如果是休克应给予抗休克处理,积极抢救。

1.2.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轻、稳、准、快,以稳定病人情绪。在解释和安慰患者时,要言语得体,语气和蔼,体贴和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缓解后,患者表现出麻痹大意,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其讲解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意义,使其主动配合。

1.2.3饮食及大小便的干预加强饮食护理,在饮食上护士指导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防止发生便秘[2]。在入院的1-3天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第4天可改为软食或普食,进食不宜过饱,以7-8分饱为宜。嘱患者大便时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肌负担,诱发心绞痛,加重病情,甚至增加猝死的危险性。

1.2.4溶栓后的护理干预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及呕血、便血征象。观察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意识、语言状态及肢体治疗情况等,判定溶栓效果,发现异常时处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及抢救器械。

1.2.5活动的干预患者在发病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协助一切生活护理。急性期后,如无并发症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一般以耐力性有氧活动为主,勿过度耗氧。运动强度、深度因人而异,常以最快的心率3-5分钟内恢复正常为准。活动时如出现胸闷、心悸、眩晕,恶心、无力等,应立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

1.3评价标准便秘的判断以《基础护理学》为标准,心力衰竭以Killip分级为标准,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心电图为标准,出血包括内出血和外出血。

1.4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采用Chi-square test,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出血、心律失常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便秘、心绞痛、心衰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有明显差异性(P

3讨论

急性AMI发病急、变化快、猝死率高,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全身状况差,脏器功能逐渐衰竭,常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由于疼痛患者表现出焦虑、恐惧等心理;由于疾病及年龄关系,患者往往缺乏安全感。因此,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使其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非干预组明显下降,减少了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心律失常;急救;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207-02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房颤、室扑等诸多疾患,常常导致心源性猝死,一般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多具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病,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心血管疾病也在不断的增多,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急救已成为救治患者,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本病起病较急,并且病情进展快,普遍病情较重,因此一旦救治不及时,常易发生高死亡率的现象,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需要急救处置。恶性心律失常需早期识别,一旦发现必须给予及时而恰当的紧急处理[1]。现就我院在恶性心律失常救治中的有关问题,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7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1例,其中冠心病96例、急性心肌梗死48例、病毒性心肌炎21例、风心病9例、肺栓塞7例,平均年龄(58.3±6.9)岁,平均病程(16.21±7.98)个月;女156例,其中冠心病85例、急性心肌梗死39例、病毒性心肌炎18例、风心病8例、肺栓塞6例,平均年龄(53.4±7.2)岁,平均病程(16.43±7.78)岁。

1.2 临床特点

337例患者心电监护均发现有早搏、室颤、室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电图QRS波大、畸形,时间>0.12s,频率在150~200次/min之间。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心血管疾病史。

1.3 急救方法

初步评估患者一般状况,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护,持续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情况,及时判断是否需要心肺复苏,以及是否有可纠正的诱因。

对于心室颤动以及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首先尽快给予电除颤一次,并进行心肺复苏,以肾上腺素为主要的复苏药物治疗,不能转复者需气管插管改善通气,配合应用升压药、呼吸兴奋剂,再次进行除颤仍未成功者,给予胺碘酮,提升电除颤的效果[2]。甚至可以选择低温疗法。对于Q-T间期延长所致尖端扭转性室速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3]。

对于Brugada综合征、长Q-T及短Q-T综合征的患者,目前确切的治疗方式为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药物上主要配合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本品可以预防室颤“电风暴”。

心肺复苏成功后,予控制血压、血糖、镇静、纠正酸碱平衡、控制炎症感染等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自身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37例患者都在3min内及时发现、抢救,其中249例患者经电击除颤、用药等治疗后复苏成功,其中治疗前心率

为(180.98±3.87)次/min,治疗后为(103.23±4.8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上述临床观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在发病之前,多伴多源、多形性室早、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甚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诸多兼病,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电图,及时准确的在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相关问题,积极处理。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在各类心源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胸闷、心慌、乏力、眩晕等症状时,及早予以干预,可以为抢救赢得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通过本研究统计,笔者发现严重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后,予以积极处理,并且早期半分钟内及时发现并实行电除颤,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100%,笔者认为本研究中的患者因为发现及时,并且处置得当,所以患者预后颇佳。

本研究总结上述临床经验,认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上,胺碘酮作为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特别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或室颤的患者效果更佳。静注胺碘酮效果最佳,本品有血管扩张及负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小[4]。但是本品易于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所以临床上,需要减慢静脉输液速度。利多卡因是作为其次的选择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室早、室速和室颤,特别是心肌梗死的患者,控制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室早。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不推荐用于无室早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5]。除颤不成功的室颤或无脉搏的室速,继肾上腺素后,首选胺碘酮改善电除颤效果。如果胺碘酮治疗效果不佳,应尽早采用电复律。复苏时,在缺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可应用利多卡因。但是胺碘酮较利多卡因复苏成功率高,且利多卡因易产生窦性停搏[6]。阿托品多用于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脏停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因为阿托品会导致心率过快,进而使心急缺血加重,可能出现心肌梗死,特别是心梗患者更是要避免应用阿托品。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可导致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上要谨慎。由于药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若联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药物更易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发生,以快速心律失常多见,还会导致低血压等合并症。在临床治疗上,尽可能的单用一种药物,避免联合用药,如果药物临床疗效不显著,需要及时考虑应用电除颤[7]。通过有效治疗,患者心率情况有所改善。

研究中死亡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因为冠心病导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源性猝死,而心肌梗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导致恶性心律失常致死原因,其中因心梗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通过对于既往病史的分析,发现也有半数以上有冠心病等基础病。本研究中有49例死亡患者是冠心病患者,有26例死亡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者,所以针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积极、规范化诊治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例如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起病较为慢,症状不显著,发病亦较轻,常常易于被忽略,因此延误诊治,拖延病情,进而造成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结局。在本研究中有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因为病情表现不著,但发病急且重,导致死亡。注意恶性心肌炎也可以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室颤、室速等等,另外,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长Q-T综合征患者常出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室颤,而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患者伴有预激综合征者,诱发心室颤动,预后不佳[8-9]。

综上所述,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及早发现积极抢救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通过有效抢救和综合全面的监护,以及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对症处置,对抢救成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波.危重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与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5):207-208.

[2] 沈洪.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复苏时心律失常的识别[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3):2-3.

[3] 陶凤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7(03):l109.

[4] 毕立雄,张黔770例心律失常的门诊急救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32):82-83.

[5] 黄晓春.恶性心律失常35例急救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5,33(4):387-388.

[6] 欧阳兆忠.恶性心律失常42例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56-57.

[7] 宋艳.急诊恶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388-1389.

[8] 王兰香.恶性心律失常院前急救治疗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6-47.

篇9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 ;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26-0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占产妇死亡率的首位。产后出血来势凶猛,抢救不及时可危机产妇的生命,为了避免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临床应加强监测和护理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产后出血患者36例,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院外以产后出血转入我院的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40岁,平均30岁。分娩方式:剖宫产10例,顺产25例。子宫切除1例。出血量1000~2000ml 30例;2000~3000ml 5例,3000~4000ml 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9例,胎盘因素4例,软产道损伤2例,子宫破裂1例。治愈35例,转上级医院1例。

2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2.1 产前定期检查,加强孕期保健,产前定期接受系统的检查,提高孕妇在孕期的保健意识,做好高危妊娠因素及产前保健的宣教工作,了解孕期相关知识,认真做好产前监护,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自测胎动、识别胎动异常、掌握产检时间、预产期等)。从而提高孕产妇自身保健素质和意识,作为医务工作者要特别注意识别高危因素,于分娩前制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准备好急救流程。

2.2 产时预防监测

2.2.1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子宫收缩情况,定期肛查,观察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产程图描述监测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 应用缩宫素时要有专人看护,密切观察滴速和胎心及宫缩情况。(2)第二产程要特别注意胎心变化及科学接生,加强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阴道流血量,用容积法收集出血量。 (3)第三产程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地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如有损伤及时缝合。

2.2.2收集并准确记录产后出血量,产后2h阴道出血量>200ml,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脸面、末梢循环,检查宫底和阴道流血情况,要掌握和识别产妇发生大出血休克时的一些状况,如发生口渴、恶心、呕吐、眩晕、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应及时通知医生,采相应的措施。

2.3 产后出血的预防

产后大出血多因宫缩乏力、胎盘滞留、产妇软产道损伤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为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应做到提早预防引起重视,入院前检查凝血功能和肝功,分娩时加强分娩监护及护理,分娩后检查胎盘的完整性,如有裂伤缝扎止血,严密观察宫缩情况,阴道流血的量,必要时清宫,提倡婴儿出生后半小时内吸乳,可反射性的刺激子宫的收缩。

3 产后出血的护理

3.1加强心理护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医护人员要镇定,果断,密切配合,统一指挥,解除患者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3.2迅速建立各种通路:留置导尿,保持通畅,注意观察尿量和颜色,并做好记录。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加快输液输血速度以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

3.3保持呼吸道通畅: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时,即刻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给予保暖,氧气吸入,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共同抢救。

3.4根据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给予不同的止血措施。

3.5预防并发症:及时纠正休克,防治感染、保持环境清洁,室内通风30分钟,每天二次,定期消毒。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经常更换卫生垫,每日用10%的威力碘棉球擦洗外阴二次保持会阴清洁,并用有效抗生素。

4 讨论

产后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占我国产妇死亡率的首位。抢救首先应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易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予以恰当的预防治疗,对减少产后出血有很大的意义。2013年我院共有孕产妇1300多例住院分娩率99%,保健率90%,发现产后出血的36例患者中,经过积极的治疗预后效果都很好,本观察显示发生产后出血者多为高危妊娠者,产科工作人员要掌握和识别高危妊娠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才能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处理。产后出血可以预防的,加强孕期的保健,提倡住院分娩,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做好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阴道流血量。正确处理产程,预防产后出血,开展健康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孙云桥。妇产科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2

篇10

局部麻醉是应用物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局部麻醉简便易行,由手术医生即可完成,安全性大,能保持患者手术期间的清醒状态,对生理功能干扰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然而,局麻药注射到周围组织后,若被迅速吸收入血管内或因意外而直接注射到血管内,血中局麻药浓度迅速升高,即可发生某些器官的反应,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包括血压波动、气管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血管性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荨麻疹、瘙痒、眩晕、头昏、视觉和听觉障碍、不安、多话、四肢发抖、抽搐、惊厥等,若不及时处理可因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我院在以往的局麻手术中,都是由一个巡回护士负责整台手术的物品供应工作,忽视了手术患者术中的监测和记录,误认为局麻手术的安全性大,这其中存在着较大的医疗隐患。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所有进手术室行局麻手术的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保证患者的安全。手术护理记录单随病历保管,方便查对。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8月~2007年7月在手术室行局部麻醉的手术325例,其中男154 例,女171 例,年龄8~82岁,平均45岁。215例为老年性眼科手术,鼻窦内窥镜手术,各种外伤清创术及包块切除术110例。其中11例出现头晕、胸闷不适,血压升高,烦躁不安等不适,经及时处理后所有症状消失,顺利完成手术。在所有手术病例中,我们均使用了心电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开通静脉通道,氧气通道,术后安全送回病房。

2 方法

2.1 重视病史采集及病情观察:了解病情,术前充分做好患者各个脏器功能的评估和手术危险性的预测,询问患者有无基础疾病,重点询问一些潜在疾病的先兆症状,如隐匿性冠心病的一过性胸闷,缺血性脑血供不足的头昏等,其次还要估计手术所用的时间和患者平时的心理状况及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等问题。认真核对化验室资料,明白诊断,手术方式及术前医嘱,便于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并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避免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措施。

2.2 加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术前的心理疏导。不要认为只有全麻患者才有进行术前访视的必要,其实每一位患者在面对手术室护士的关注和询问后,都会得到安全、满足和被重视的感觉。术前要耐心亲切地和患者交谈,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同时教会患者张口深呼吸。告诉患者手术时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患者的配合方法,减轻患者术前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强其对手术成功的信心,使其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配合手术及护理工作。患者入手术室后要热情接待,认真核对患者的情况,确认无误后,将患者送入指定的手术间。

2.3 密切做好各种监测:术前接好氧气,给予低流量吸氧,1~2 L/min,开通静脉通道,老年患者应注意控制滴速,接好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每5~10 min将测得的数值准确地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并将术前及术中手术医生所用的物的名称、剂量以及根据医嘱所输液体的名称、剂量都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眼科手术需要覆盖头面部,不易观察呼吸道情况,因此要特别加强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胸前听诊,指甲床颜色和体温等的监测。手术期间要确保呼吸道通畅,并可使用面罩给氧使患者能有充分的呼吸空间。保持面罩内供氧10~15 L/min,可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做好各种急救准备,如气管插管、吸引器、除颤器,各种急救药品时刻呈备用状态。随时准备对病情变化的患者进行抢救。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进行处理。

2.4 局麻手术的患者由于术中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护士在巡回工作中不要大声喧哗,嘲笑、讽刺或背后议论患者。病情变化时不应慌张,应认真谨慎而敏捷地遵医嘱处理。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保持手术间的安静,对特殊化验不合格或具有传染病的患者,如梅毒、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患者的所有用物应严格按照传染病手术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3 讨论

对进手术室的所有局麻手术全部通过心电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并每5~10 min记录在手术室护理记录单上。建立静脉通道,一方面是对有的患者在术前禁食,术中可以补充一定的能量。另一方面眼科手术大部分是老年人,存在高血压、冠心病、低血压以及其他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发生意外能及时进行处理。再者就是做局部麻醉时物过敏或意外便于及时给药抢救。且在局麻手术护理单上详细记录患者在手术室的各项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以及术中所用的物、输液体的名称、浓度、剂量,以便术后病房的医生和护士可根据患者在手术室的情况做进一部的治疗和护理。同时避免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无法提供实际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王敏燕.高龄患者局麻手术时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