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How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Liu Hui-yun
【Abstract】Geography course is basic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cultur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t i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can not be replaced. How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is geography teaching workers pres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nnov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Culture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具有目的性、探索性、实践性和易感知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著名化学家戴安帮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1]。
人类社会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严密的思维和不断的实践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科学而巧妙的观察、设问,有目的地、经常地训练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与逆向的思维的能力,冲破“思维定势”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训练
学生分组实验是所有实验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技巧的主要手段[2]。传统教学中,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的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必需的用品,然后学生根据用品动手操作,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课实验的设计可以交给学生来做。
在探究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装置a是将充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装置b是向盛有CO2的锥形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小烧杯里的水倒流回锥形瓶;装置c是盛有CO2的烧瓶中挤入氢氧化钠溶液,小心振摇烧瓶,打开弹簧夹,就能形成喷泉。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实验思路后设计实验,并在老师的提问与启发下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实验中,采用允许学生失败、允许多次实验直至成功的教学机制。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3]。虽然是一些很简单的实验,但学生在这过程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不但开阔视野,还激发了创新意识,更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引导探索发现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为得到光泽性好的金属铜,研究反应物之间质量比。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木炭和氧化铜的质量比,做了三组实验:(1)12:160,(2)12(1+25%):160,(会)12(1-25%):160,结果发现木炭的量增加25%效果最好。
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按课标要求让学生将装有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试管加热,当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只发现火星闪亮而不复燃。教师可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可能的原因吗?然后归纳学生回答主要有下列几种可能:①是生成的氧气不够多;②生成氧气含量较低;③加热时有水蒸气产生使火星难以燃烧;④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够高等。有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将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改成15%,并在试管口加装一个干燥管后,加热试管1~2 min后再在上方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后,木条就能复燃,如图2。
这样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亲自体验通过实验探究规律的乐趣。事实上,学生中蕴藏着追求知识的渴望以及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为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4]。
三、实验过程变为思维过程,激发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经常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洗礼”才能逐步形成,而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独立思考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如:在实验室制取乙烯并检验乙烯的化学性质的实验中,当把乙烯通入Br2水中,Br2水迅速褪色,这与我们所学的有机反应的特点(速度较慢)相矛盾?可引导学生思考在乙烯中是否可能混杂着其他无机还原剂?注意到乙醇和浓H2SO4的混合液在制得乙烯时已经变为棕色甚至变黑吗,可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的过程变为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推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
四、利用“败笔”激发,训练学生科学分析
对于学生实验的异常现象不回避,而是因势利导进分析比较并做出科学解释。在复习课上做(NH4)2SO4和NH4Cl的鉴别实验,欲先检出NH4+离子,有个同学进行如下操作:先分别取少量固体配成浓溶液加入碱液后,不加热就使管口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接着滴加AgNO3液,结果都不产沉淀,现象异常提出质凝。另一同学在同样的实验中,加热除氨后,接着加AgNO3液,结果都出黄褐沉淀,现象也属异常。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讨论,同学们领悟到前者是形成银氨配离子,后者是在强碱性条件下都生成氧化银沉淀(由氢氧化银分解而成),进一步明确在鉴定、鉴别实验中每步操作都必须另取试样以免干扰,指出某些配合剂在定性分析中作掩蔽剂就是基于上述异常现象的应用。在这样的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外,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
五、创新品质的塑造
创造过程中不折不挠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而成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不一定具备这种精神。良好的创新品质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和献身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的新发现、新发明和化学发展的新前缘,介绍当今世界化学面临的困难,以及化学在工农业、国际市场、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应用。用“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等化学史以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精神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此外对学生可创设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爆炸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严格按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对失败者进行鼓励,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运用创造学原理,落实在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上。面对科技时代,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知识型向创新型的转变,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否定,利用实验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对学生能力进行挖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培养与开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文呈.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素质教育论坛,2007,(6).
[2]李超柱.拓宽实验渠道培养学生实验能力[J].化学世界,2007,(9).
[3]杜志强,李宁,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2006,21(4).
篇3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只有在创新思维的意识活动中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功能性本质、结构性本质和过程性本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出新,在于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成果;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在于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是对传统的辩证否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批判意识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模式的突破,其特点是超越权威,不迷信书本结论,勇于创造;跳出经验的框子,不循规蹈矩;敢于标新立异,开拓新途径;博采众长,善于综合运用;突发奇想,经常变换视角。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可以看出,创新思维就是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看法;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使用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勇气和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革命。它的教育活动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形成其创新人格。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思想前提,它激发创新实践的动机,表现为创造性的意向和设想。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育技术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的已经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创新能力部分研究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精品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塑造创新
人格创新人格则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往往指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的情趣、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大胆的质疑、勇敢的批判、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考和顽强的毅力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环境中实现创新人格的塑造。
三、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关键是如何来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与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赖于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只有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发挥他的辅助作用,才能不会勉强、被动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给枯燥的课堂带来新颖、生动、形象、吸引注意力的教学资源,包括理论知识的动态展示、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演示、实际生产的精彩视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学生不仅仅从教师的口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网络化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化学习,又称在线学习,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学习,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学习,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定时、定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依托现代网络技术
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师生的沟通对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传统的师生沟通只能是在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等少数时间,而且沟通的内容一般也仅限于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沟通交流,学生对于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学生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需求不相符,教师觉得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更谈不上创新人格的形成。而依托于网络软件和平台、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途径,师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科研问题、生活困惑等进行交流,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知识诉求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塑造其创新人格。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策
1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机构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但是,在推进创新教育实践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真正实施创新教育的高校为数不多。因此,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推广实施,坚持创新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强烈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更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目前,衡量人们文化教育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本文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以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依托,探索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计算机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问题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下,一切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本位”成为了唯一的教学目标,“灌输式讲授”成为了惯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轻探究、轻实践、轻过程,重记忆、重成绩、重结果;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学生长期缺少自主思维的空间,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开发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计算机教育中长期以来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远远不如发达国家高校学生。
3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建议
3.1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
高校在实施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同时,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体现个人价值,尊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向传统知识进行挑战,积极探索、敢于创新。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形成创新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涉及了不同领域学科知识和不同层次的机制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要采用创新教育理念,采取不同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突出个人的个性特征。
3.2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思维意识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IT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实践操作教学和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主动探究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创新能力的特征和优势后,积极主动参加创新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主动运用知识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使学生掌握灵活变通的解题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没有统一定式,其本质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此以往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某些特定问题展开,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提前设计问题,在课堂讲授时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分组合作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观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缩短现实生活与教学情境的距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分析典型案例,真正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进而给出客观合理的解决方法。
3.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高,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更新理论知识,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问题,发掘可以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根据创新教学理念的需求来看,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教师,要具有接受学生质疑和挑战的勇气,能够利用自身用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本身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3.5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
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向课本知识提出挑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项需要探索和发现的问题,使学生逐渐树立一种批判精神,同时又不会过于偏激质疑。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使学生真正了解现代计算机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学科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组织讨论辩论活动,使师生、生生之间获得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由此可见,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唯一强者,在计算机学科的某方面,也许学生的创新想法比教师的更加超前,因此,教师更要主动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以获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相互质疑和探讨,是高校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
4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实施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切实需求,更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水平人才的根本需要。目前,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热切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要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本文提出高校计算机教育要从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翠,陈敏,叶晓舟.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2]左鹏.浅析我国计算机教育开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电子制作,2014(04).
[3]王云鹏,罗学义.浅谈部队计算机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
[4]包殿华,徐景春.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
篇5
关键词: 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探究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光、电、热、声、磁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理应更好地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进行探究性教学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探索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同时更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性教学,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创新思维
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现象与理论方面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用我们常见的现象,“月亮在云朵中穿行,坐火车时路边的树木飞速往后退”,并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溶合。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既提高了观察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
三、养培养浓厚的创新型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智力发展源泉,在于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当外部条件和个体发生矛盾时,才产生反馈。所以,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物理知识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学习既有用,又有趣,又好玩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毫无兴趣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即学习成绩差,而成绩差又削弱学习信心,丧失学习意志,使之对学习产生厌倦,形成恶性循环。
四、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维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
五、帮助学生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俱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
六、小结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上述的培训,教师可以更好了解自己的学生思维特点,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困难在哪儿,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使物理学科更具有神秘感,并促进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现象的解释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自己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
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在探索之中,想必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会有更多的拓展空间。在教学中,我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也初步尝到新课改的甜头。因为这种做法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我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普遍得到学生的欢迎。新课改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力争走在科学教育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同样,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体育教学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而是希望学生在锻炼体质的同时得到智育的提升。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创新。评判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不是看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而是通过在课堂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升。
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智慧活动,是多种认知能力、多种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协调。”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多种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准确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等,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如今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基本动作的操作,更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并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在体育教学中完成自身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更要求学生进一步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等多项能力。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体育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而往往轻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析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创造力的激发;重视跟着教师的思路再现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而忽视学生认知活动中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实践表明:“在创造活动中,发散思维品质使人能对问题作出全方位的、大信息量的、富有变化的、独特的心理反应,使创造思维得以展开。人在创造活动中,往往需要知觉和灵感这种顿悟思维给创造过程带来突破和飞跃。创新活动是面向未来的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它需要突破常规的思维程式从而使创造过程变成一个热烈、奔放和突破性的过程。创造活动是一种非重复的、高度个别化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造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状态和思考问题的策略,直到问题解决。”这就要求创新活动的实践者必须具备优良的原认知品质,而同创造活动密切相关的这些认知因素,正是被我们教师忽视的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并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我们应该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可以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弯道跑”这一技术时,我先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一段距离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因为物理中的离心力原理。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跑步教学中,腿后蹬时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的技能教学相比,效率和效果是明显不同的。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多项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开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1.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模仿各种人物、动物走,并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优美的音乐伴奏,同时再做优美的动作示范。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2.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践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呢?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可以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以在显眼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境与良好的氛围
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敏锐地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等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的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了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长智慧,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教学内容封闭,开放备课;打破教学形式封闭,开放教学;打破教学手段封闭,开放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觉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发挥想象力,提高完成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勤奋是探求知识的舟楫,思维是探索知识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要想使学生学会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应该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学习中没问题”就是“方法有问题”,诸如盲从,欠思考、不能举一反三、不会推陈出新等。所以,作为一名头脑清醒的学生,应善于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解决好新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全由思维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质疑驳问,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语文课堂上课就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理解课文,那么学生就会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想,去体会,不会再去思维,去想象,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把这种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一下,换一种教学思路去教,学生也许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布置一下作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放眼去观察,草是什么样的,树是什么样的,果园是什么样的,田野是什么样的,通过观察,亲身体会和联想春天的景色,开课前先让学生汇报,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地把他们观察到的各种景色加上自己的联想说出来,这种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把他们观察到的和作者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结合起来,他们就会以思维的方式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含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更新,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的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思维的定式一旦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其次要营造思维氛围,教会思维方法。孔子很重视治学中的“疑问”,对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学习中只要能独立思考,就能碰到疑难,提出问题就能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各种形式解疑答问。这样的结果不仅能增长学者的知识同时还能养成学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主张碰到问题要“不耻下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提供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一种积极的、和谐融洽的思维氛围,给学生一个敢于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民主学习氛围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其树立创新意识的内在愿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主动在求异中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求异中去启发他们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每位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陶行知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动脑的机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广泛的、 自由的活动空间, 让孩子大胆尝试、 探索,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探索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像课文《心声》里的那位教师一样,瞧不起像李京京那样的“问题”学生,不给他们交流思维的机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所谓的“问题”学生就因此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上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会走向极端,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其实,每位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爱去温暖,他们都会成为好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难看出李京京也是渴望得到关爱的,她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只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心灵的寂寞,她渴望关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如果这时我们教师体会到他们的需求,用心去点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营造一个让他们思维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用心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第三,教师要不断搭建思维的平台,淬砺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感染情境,诱发积极思维。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合作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思维撞击,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要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质疑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养成不满足现成问题、创新性学习习惯,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把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变为师生同奏的“交响乐”,使开发思维潜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要留给学生一方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有了创新,人们才会向更高文明迈进。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深思,这样才能拓展思维。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努力使创新的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篇9
一、激发求知欲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它主要的方式有:
1. 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情境。小语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它要求教师: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总之,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象教之初
想象是思维的体现,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四、鼓励求异
篇10
关键字: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
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传统教育比较注重书本知识,注重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却有着相对的弱势和不足。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关键阶段,学习的习惯、思维的方式很大程度是在这个阶段形成。而传统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飞跃和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1、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乐而不知疲倦。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兴趣有关。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教师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唤起学生的求知识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创新
“千创新万创新,学生创新是根本;千条理万条理,学生发展是硬道理。”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看你是否抓住它,让学生享用它,实现和学生分享它。课堂上,老师要注意保护这些创新的火花。或用赞美的语言,或用鼓励的眼神,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成为真正自由宽松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
(1)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思维能力没有鲜明的个性,没有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勇气与信心,就谈不上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而能够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环境,最适合的应该是在民主宽松、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体验到的是平等、自由、尊重和信任,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以疑促思,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把课题中的“峰”和“人”写得特别大,并用彩色粉笔书写,让学生看课题提出疑问,很多学生提出了“老师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特别大?”“‘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主要写谁?”这些问题,我因势利导,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课文里面,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读书去理解、体会,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开始读书思考。学完全文后,我又回过头来问学生,同学们认为老师这样写课题好不好?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读书,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老师的课题写得好,突出了“峰”和“人”;有的说,我认为老师应该把“人”写得更大些,因为本文主要是写人的;有的说,应该把“天游峰”和“扫路人”都写大些,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总是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密相连的。在学生有了“问“的意识和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3、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心理学认为,创造潜力较强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常常不合常规,处事常嬉戏的态度。这类学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平时好出“鬼点子”,喜欢提“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有新的发现。对于这些思维异常,行为越“规”的学生,不要指责,要善于启发,给这些学生以特别关照,让他们有展露才华的机会。
(1)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手是脑的老师。”而实践活动则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乐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的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多种活动,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4、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潜在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的头脑,想出新设想,找到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自由”天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如教学《一个苹果》的时候,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传了一圈只吃了一小半,那剩下的大半个苹果到哪里去了?课文中没有交代,老师顺势把这个问题踢给学生。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了好多设想。老师又引导大家对这些想法进行比较、评论,否定了那些不合情理的,肯定了那些新颖合理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发散到思考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总结
培养学生的新造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张洪荣.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25).
[2]赵若苓.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 上一篇: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措施和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