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素养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素养课程

篇1

一、 创设良好氛围,激发艺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艺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也就会对艺术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活泼多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方法有:讲故事、歌舞表演、猜谜语、做游戏、教师富于描述性的语言等。

如:我在教学《我有十个好朋友》这一课时,我先出示谜语:“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由学生猜出谜底,再说说“手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由“手”的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中了解手的基本结构,用途,并有机地渗透德育,在情感、态度、感知和内容上为学习本课作积极铺垫。

二、 抓好课堂教学,养成艺术习惯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艺术与游戏密不可分,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性。教学中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激发和流露,使人的生命变得富有意义和充满激情与快乐。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放开的度难以把握,放开后就很难收回。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习惯,训练学生学会听音乐指挥、听节奏指挥、听口令指挥、看手势指挥等,使之有效调控课堂,让课堂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时常用一句学生熟悉的旋律组织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只要听到我弹的旋律,就会自觉地停下手中的活动并安静坐好。其次,我要求学生养成在画画时,不使用铅笔、橡皮擦,直接用彩笔画;唱歌时,坐直吸气等一些艺术习惯,这些习题的养成,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三、 围绕人文主题,形成艺术能力

艺术课程的明显特征就是体现人文性。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我们要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感知、欣赏、创造、表现、交流、合作、知识、技能” 等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之中。如《小鸟的家》中,我给学生讲解了人类对大森林的破坏,使得很多小鸟无家可归。一名学生画了一幅画,画中小鸟的眼泪变成“泪雨”,滴在伐木者的机器烟囱里,他说:“小鸟想让机器变坏,人类就不会破坏它们的家了。”又如上《小土粒》一课,教师给学生讲了1998发生的特大洪水灾难,许多小朋友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爱护土地。这样,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学生。

四、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艺术修养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连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程。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式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尽可能地多样化、丰富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如《玩具进行曲》拉开了帷幕。“你最喜欢哪件玩具?请你演给大家看。”顿时,一群孩子呼啦一下钻在玩具堆里,七手八脚地玩起来,有的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玩具来。课堂里“乱”成一锅粥,连我也被学生拉来拉去帮忙。孩子们的忙碌终于有了结果,在优美的音乐里,他们一个个亮出自己的“绝活”:小木偶、洋娃娃、小狗、小马、小鸽子……孩子们手拿自己的“绝活”进行出色的表演,惟妙惟肖,我惊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整个课堂在乐曲声中充分表现了艺术美。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学习艺术的乐趣,还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活跃;学生互相结对讨论,培养了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积极的个性和品质。

五、 推行多元评价,促进艺术发展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素质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课程能够对校园文化的多种多样形成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应用技巧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国家在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很多学校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和改进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对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下面,就以《中外音乐史》为例,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可设作用以及促进公共艺术课程进步的有效突进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 高职高专在公共艺术课程对艺术素质培养的作用

1、 完善学生对艺术专业知识的了解

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更加完善地了解艺术专业知识。《中外音乐史》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外各种音乐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音乐历史记录了中外各种音乐形式的发展轨迹,对这些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足够的认识。在了解这些音乐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音乐艺术建立一个系统的认识网络,进而帮助学生根据相关音乐的发展过程来了解这些音乐的特点,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同时,对中外音乐史的了解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面,给学生艺术素质的综合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将《中外音乐史》作为一个公共艺术课程开设,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历史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音乐艺术。

2、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外音乐史》的开设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对中外音乐史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各种音乐形式的风格和艺术特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利用对这些音乐的历史知识的认识,对这类的音乐进行鉴赏,正确品味出这类音乐的特色和它们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与此同时,《中外音乐史》这个公共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整个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学生在进行中外音乐史的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有足够的掌握,能够辨别出各类音乐的风格,了解这些音乐历史更是对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的学习,这样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学生心态的创造和情操的熏陶

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学生学习《中外音乐史》能够加深对各种形式的音乐的理解。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多的接触到各种形式的音乐,并仔细聆听这些音乐所表现的意义。这样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创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了解相关的音乐形式之后能够在听到这些音乐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这些音乐进行分析,进而了解演奏者或歌唱者的情感内心,最后对自身的心态形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学习《中外音乐史》能够帮助学生陶冶艺术情操。随着这个公共课程的开展,校园文化也会显得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后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形式的音乐,进而对学生的艺术情操陶冶提供了一定的氛围,让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更多的培养,进而起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二、 促进高职高专公共艺术课程进步的有效途径

1、 强化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强化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管理上,学校领导应该转变艺术教育的观念,在公共课程的开展上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在整个公共课程的建设上,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针对公共艺术课程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保障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中外音乐史》的开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将这门课程计入学分,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出勤率进行评估,并及时对整个公共课程的教学进程进行管理,保障每一个艺术教育环节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确保每一个教学安排都能够达到目标。另外,学校应该对整个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一体化的系统管理,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到教学安排的完整落实应该进行监管和控制,保障整个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作为一项实质性的教学任务来抓。

2、 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力量,推动学生艺术素质发展

教师在公共艺术课程上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了推动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发展,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水平显得很有必要。在《中外音乐史》的教学上,师资力量一直是令高职高专院校担忧的事情。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引进专业的艺术教学人才。在《中外音乐史》的教学上,学校应该及时和一些师范类的音乐院校进行交流和合作,让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来进行《中外音乐史》的授课,这样能够保障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加细致专业的音乐历史知识,而不是接受照本宣科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对公共艺术课程而言,虽然在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但是教师应该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通过自身音乐知识的提高,为学生带来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音乐历史的讲解,进而推动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进程。

3、 改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培养

为了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开展,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重视。《中外音乐史》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音乐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强调各种音乐形式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整个音乐历史形成系统的了解,推进学生对音乐历史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改进教学反模式。教师要打破原有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通过引入一些情景教学或启发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对音乐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更好地保障整个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除了讲解音乐历史的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音乐历史知识。比如,在课后布置相关的音乐赏析作业,让学生观看一些音乐剧或者演唱会,并记下相应的观后感,这样对学生掌握各类音乐形式的特点以及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进效果。为了保障公共艺术课程能够成为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有关人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的有效实施,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窦凯;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2] 林希;;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育中的实施[J];艺海;2009年02期

[3] 王增;;公共艺术教育概述[J];美术大观;2009年01期

[4] 邓威;王冬冬;;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传承与流变[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i

作者简介:李木一,81年10月,女,汉族,广西桂林,音乐学研究生,讲师,

篇3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艺术类人才在社会中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需求。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家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对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影响起到了风向标的指示功能,因此,探讨出一套适和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法势不可挡。

1 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理论差别和联系

在众多的研究中,人文素养教育无论是在被定义为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的人生修养,还是指由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技能变来的内在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对“人文素养教育”定义的各种阐述中,不乏提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彼此之间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涵义都需要包含进去才是真正的“人文”。通过艺术的人文素养教育才是符合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将艺术的史论,批评和美学为代表的加强学生的思考人与社会的深刻反映,对以往艺术家的欣赏中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在对社会和作品的批评中学会思考和反思,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才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内外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单纯地偏向于专业课,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介入,导致“重能轻德”现象的出现。

在国外,很早古希腊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前提,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在小学阶段就通过法令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墨西哥还进行了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改革,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1 国外人文课程设置

美国以往一直轻视人文教育,现在大力加强人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比例。出名的康纳尔大学的室内设计教学,有下列人文课程:行为科学或心理学、艺术史或建筑史、人与环境导论等等,它们有30个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纽约室内设计学校的课程结构中, 富含人文内容的课程有:设计艺术史、建筑艺术史、历史风格、人类文化学等,它们有近40个学期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

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艺术类学生教育,不仅体现在时代的进步, 更大的特点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学校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再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全面思维能力。

2.2 国内人文课程设置

从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为“人文素养教育” “艺术学生”的相关文献记录有 237074条,普遍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的设置上也偏知识轻道德。

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系的四个工作室里,基础人文课程只占到所有课程的17%。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共有32门课程,人文课程只占到9门,不到总课程量的1/3。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设置里人文学科有:英语,语文,体育,政治类课程,作品赏析等,占到总课程31门约20%。

我国艺术院校里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占比例小,学校的人文氛围较低,人文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只重职业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人文底蕴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丰富学生的精神,培养美好的情感品质。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体制面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实践。

3 教育模式改革

本文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 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

艺术类大学生的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意志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自立自强,良好的气质修养等健全的人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潜能,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造未来高素质的艺术工作者,实现以人发展为目标的“角色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

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需适当的增强比重,调整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开设一定的人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使人文素质教育规模化地占据课堂,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明确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从人文精神和思想,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课程设置。

3.3 渗透“人文艺术”专业教育

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接纳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艺术专业作品欣赏,建筑,影视赏析,课外实践任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修养来产生影响。其次,在专业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底蕴,多维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4 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新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深入学生内心。在实践中,鼓励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理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5 加大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基础性影响,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如何选择与组建,校内课程资源如何充分深挖、利用和完善,不同的高等院校采用何种力度互相扶持艺术人文教育,必然对艺术类人才培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

4 结语

教师素质高尚才能把智慧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传播给学生,教师的传授,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保障制度,为良好的环境氛围打好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把德育教育改革深入到底。

参考文献:

[1] 冯佳妮.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J].教育时空,2015(3):142.

[2] 尚佳.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21.

篇4

关键词 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幼儿教师呈现学历偏低,专业艺术技能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因此,加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专业艺术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满足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有效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幼儿教师群体,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教学群体,所以,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奠基环节。

1.2 学前教育事业的需求

就目前来看,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幼儿教师,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只有立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升幼儿教师艺术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也包括学生自身艺术涵养的内在渴望与需求。有了艺术的熏陶,专业学生将会在今后学前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

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分为理论和技能两大类,这种纵向的分类系统不仅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往往还造成了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的不知所措,从而降低了目标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所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音乐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2)舞蹈方面: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3)美术方面: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特色,培养个性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不足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素养受到新的挑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上面却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门类、学时相对较多,而专业艺术课程学时则相对不足,课程设置科学性较低; (3)艺术基础技能不扎实:目标的不明确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艺术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4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4.1 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艺术理论生动地呈现,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提升其艺术理论素养。高度重视并采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艺术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同时,学生接受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训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4.2 强化艺术基础能力训练

完善学前教育各类艺术课程的设置,合理增加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基础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还应该配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儿歌创编大赛、绘画技能大比拼、幼儿教师职业艺术技能实战演练等有益于职业艺术素养提高的实践训练课程,在提高专业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艺术素养。

4.3 着力培养艺术基础学力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夯实基础艺术知识、强化基础艺术能力训练的同时,着力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时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还包括惯用思维方式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知识的良性循环要求专业学生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优化知识储备,将理论动态地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今后一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业专业的工作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面且综合化的高素养人才。我们希冀的方向并不是让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希求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艺术素养,在实际教育工作者,能够各挥己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做到知识、能力以及艺术的有机整合,这才是艺术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2]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J].艺术教育,2002(6).

[3] 奚传绩.艺术教育与美育[J].艺术教育,2003(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素养;培养;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古往今来,纵观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和设计大师,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及设计才能,艺术修养和艺术与设计才能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修养更为重要,因为主要是它使作品充满灵魂和生命力。而艺术和设计技艺这些手上功夫从来就不是目的,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艺术思想和观念服务的。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才能区别于工匠的技艺,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果只注重手工技巧,忽视艺术素养的学习,最多只是一个技术匠人,不可能成为具有思想深度、艺术素养和充满创造力的优秀设计师,因为空洞的思想不可能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同时,作为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既是设计师,也应该是艺术家,要具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和创造才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自己培养成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深厚和设计技巧高超的优秀设计人才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那人才培养就好办了。因此,要发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诱人的艺术环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艺术学习和参与平台;其次,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尽可能多地运用影视、图像、音乐、游戏等现代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好的苗头要及时肯定,多正面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艺术是件光荣的事、幸福的事、有益的事,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保障。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就业压力以及人才培养的快餐文化和急功近利的内外因素影响下,艺术师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生师比严重失调,并且艺术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素质等也都偏低,艺术教师成为鸡肋,边缘化严重。一所大学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考虑艺术教师岗位的特殊性,除常规课程外,将其指导学生各艺术团体、课外兴趣培训、校园演出、展览等活动计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引导并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德艺双馨,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

4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开设艺术素养课程,它同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认识不够以及重视不够等,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还处在摸索尝试阶段,没有成熟的模板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材等。因此,首要的就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制订科学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理论够用、实操为重的特点,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强,必须在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灵活开展艺术素养的教育。许多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广告设计等,本身既是专业知识也是艺术素养知识。当然,仅仅有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是不够的、不完整的,建议还要开设一些容易普及的文学艺术课程,如美术欣赏、书法欣赏、音乐欣赏、舞蹈、合唱、美学、文学等,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修,可以取得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鉴赏、艺术思想、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与技巧等的基本知识,培养人文科学及艺术观念,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提高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要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加强人文艺术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美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与共享。其次,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传统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机械单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基本上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灌输同实践相结合,同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效率。最后,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当下学生普遍喜爱、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将晦涩的艺术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陌生的艺术知识变成熟悉简单的常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积极开展多元化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艺术素养培养途径要多样,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实现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覆盖,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提高。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要根据学校实际,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合唱、舞蹈、时装、茶艺等表演及书画、摄影等展览和比赛。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打造艺术活动实践基地,培养艺术骨干,扩大社团影响。组织各种艺术培训班,举办各类艺术讲座,放映相关经典影片,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拓展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网站、校报校刊等媒体对各种艺术活动、新闻等进行宣传报道,增强校园艺术气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第二,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是2005年教育部倡导组织,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普及高雅艺术活动。它重在普及古今中外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和优秀成果,是具有先进文化导向和高雅艺术品位的艺术普及教育。它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为目标,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健康发展。今后要继续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推进高雅艺术在高校的普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鼓励和支持学生采风实践。艺术采风活动是传统美术和艺术设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校取消了该门课,原因主要是对该课程同专业课的关联性和实用性的怀疑,以及外出的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这显然是认识有误或急功近利,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实践证明,艺术采风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感受课堂以外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磨炼意志,开阔胸襟,同时也是对专业基础和艺术感觉的极好训练。我们要加强认识,纠正错误做法,不能缩减课程,更不能取消课程,要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

篇6

关键词:泛在学习;视觉艺术;通识教育

共时性空间退化,历时性时间暨越,观看场域的转变,视觉艺术资源从各种渠道奔涌而至,复制技术、网络传播,艺术随意移植、拼贴、再造,堂而皇之地移入到设计、摄影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范畴,庄重而神圣的经典艺术化为生活中的细小环节,褪去了历史赋予的神秘,标志着一个“泛艺术”时代的来临。在“泛艺术”主控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无处不在场,在此环境影响下,通识艺术视觉课程的教育由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多样的方式转向为历史的必然。

一、“泛在学习”与视觉艺术教育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专指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时间,基于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资源获取任何所需的学习知识,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具有可获取性、永久性、即时性、交互性、适应性和学习行为场景性等特征,集课程内容设置历时性和媒介传播共时性于一体。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学者们认为:只要我们有效、合理地应用媒介来开展艺术教学,这种新型的“泛在学习”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将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艺术教育视野。数字化媒介对艺术教育的介入,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实施的方式,甚至将艺术教育充实到广阔的“泛教学”的大环境之中。当下,计算机数字拟像的虚拟时代的来临,开启了集三维动画、游戏、互联网络、空间数据、多媒体交互等日常生活中视觉媒介的视觉革命。艺术教育学者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须与生态环境和人文因素结合作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将艺术各学科以及文、理、史、地、科学等内容融合为一体。如贝伦特•威尔逊(BrentWilson)建议教师采取一种“把社区艺术文化带出来,把在外面的艺术文化带进去(InsideOutandOutsideIn)的交互、沟通策略”[1],强调生活环境中的社区是艺术教育的存在场域,在艺术教育实施中力求形成一种全球和当地文化融通的效应。众所周知,相对艺术资源的丰富、种类的繁多,鉴别、赏析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多角度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力不从心,不可能满足艺术素养的提升和艺术实践的开展。网络时代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也为艺术教育突破制约,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视觉艺术到视觉文化的演绎可以说是视觉媒介和材料的不断推进、变化、生发,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延展出的一部文化转向史。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青铜到文艺复兴的雕塑,从印象主义的创作到现代视觉艺术的综合材料表现,呈现出多种艺术承载媒介,具有典型的历时性和动态性。“泛在学习”教育模式与艺术教育有效融合,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与课外学习过程相结合,学生既受到课堂的引领又能与课下学习环境融为一体,只要有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此类学习便可以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以当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爱课程等为代表,学习者可以借助新媒介,享有高效、高质、便捷和针对性的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的学习机会,无疑能极大的唤起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兴趣,提高媒介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泛在学习”通识教育模式以“日常生活”为依托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思潮中存在着回归日常生活的潮流,艺术逐渐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有意识的消解着艺术与日常生活中的界限,倡导“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是自发性、自在(in-itself)的生活样式,包括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意识等领域,与之相对的‘非日常生活’则是自为(for-itself)的、自觉地生活样式,包括物质、精神领域以及理论、科学宗教、艺术等实践形式。”[2]现代以来,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一方面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取代了艺术品或成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可以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艺术家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对象、空间、行为等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形式的变革,展示空间、场所的转向,艺术创作和艺术参与、互动的尝试,甚至应用现代媒介的声光电效应,跨界、融合变换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发起人,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每日的生活就是视觉文化。”我国台湾地区视觉文化研究学者郭祯祥先生指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吾人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念之视觉经验。”[3]中国美术教育大陆学者张舒予教授提出:“人类创造的文化形式丰富绚烂,在我们的生活里,新的视觉曾出无穷……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中。”[4]“以日常生活为核心的视觉艺术教育”[5]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它将艺术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提高普通人生活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这次思潮的口号,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具体表述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利用艺术解决那些影响现实生活的、实际的审美问题。视觉艺术通识教育离不开对日常生活中视觉事件的解读,对视觉文化事件的解读借力于视觉文本或视觉语言,以合理的视觉语言或视觉文本从视觉事件的材料和媒介分析开始。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涉及视觉传播的内容、元素及手段,涵盖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无论是实体的诸如建筑、雕塑、影视等还是虚拟的如视觉现象、事件,共同构建个体的视觉感知,诸如动漫艺术赏析、设计与生活、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等,他们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视觉感受,共同构成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为“泛在学习”模式打下坚实的融合平台。“泛在学习”是一种普适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即让学习与生活融合,实现真正生活中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彻底淡出或消失。这一全新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通识艺术课程教学,它将艺术教育引入生活、导向社会,朝服务与人本的方向发展,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泛在学习”成为必然。

三、以“泛在学习”通识教育模式提升艺术素养

当今艺术教育已经普遍使用信息技术为支撑,多媒体教学替代了板书,机房也实现了网络覆盖,高亮度的投影直接取代了黑板。教学工具到媒介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就技术本身而言,教育媒介多被理解为一种简单的物化工具。“教育媒介技术所代表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以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开展的主体活动,新式教育技术较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之处,其本质特征不是使用某种新型传播技术,而是在应用了这种技术之后所带来的教育转变,这种转变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等等。”[6]全球丰富的艺术资源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变更着艺术教育的理念,将数字化的“泛在学习”模式应用于视觉艺术教学成为艺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此外,大众的视觉经验在日常视觉文化艺术之中难以构建个体的价值观,在文化交流中不能表现出身份的认同,艺术创作欲望的达成、实现记忆和想象未能落到实处,迫切需要由“数字化教育(E-Learning)”向“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转向,提升学生自身的认知、解读、思辨能力,在通识艺术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艺术素养训练。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营造与架构,必须打破教学资源的局限,借助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提升媒介素养,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卢克和彼得推出四个资源模型的素养教育。该模型假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公民需要:编码能力(解码文本的能力,即拼音)、语义能力(尽意的能力,即理解)、语用能力(日常读写功能,即写支票、看报纸、填写工作申请等);关键能力(批判性地选择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如避免诈骗,确定可靠的信息来源等)。”[7]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来了解社会。所以“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教授艺术的技巧和形式,而是去拓展艺术背后的意义,以及显示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8]“即分析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剖析艺术作品中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9]众所周知,认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观察它的交流工具,解读一种文化最重要的能力是媒介素养,屏性媒介及因特网是我们可以支配的工具。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视觉文化时代,优质的通识艺术教育将结合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相交错的方式,进行对模型中图形图像的编码能力、语义能力、语用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育与拓展,毋庸置疑,视觉艺术通识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艺术类通识课程基于网络科技的支撑,集文字、图像、音频,融声光电于一体,教学内容丰富,优势明显,融入“泛在学习”教育模式,可以紧密结合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教育媒介,根据实际需要,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调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甚至将全球的艺术作品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此外,视觉艺术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乃至艺术表现离不开日常生活中视觉事件等相关材料的构建,依托“日常生活”,借助“泛在学习”教育模式,在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等视觉艺术素养方面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4:87.

[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68.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43-47.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5]王伟.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美国视觉艺术教育的模式变迁[J].美育学刊,2012(2):85-90.

[6]彭少健.2016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303.

[7]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4(3):1-8.

[8]DuncumP.Visual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DirectionsforArtEducation[J].StudiesinArtEducation,Vol.42,No.2.(2001)103,106.

篇7

一、艺术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作为人类最直观的视觉语言,通过独特的视觉要素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灵魂。高职院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审美品格的形成和创造力的提高。

2.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性互动

高职院校学生在身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对社会也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能够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实现和谐发展,不断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实现学生成长的良性互动。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存在一些心理矛盾。艺术素养的培养能够对心理压力起到释放作用,使大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良情绪,疏导情感,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艺术素养不仅能够给予学生艺术方面的作用,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二、高职美术教学中的艺术素养形成策略

1.设置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必须设置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内容,改变固有的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美术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首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要改善教学大纲的编写内容,充分考虑到美术教学的时代性与趣味性,因材施教,做到教学大纲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优化对艺术素养方面内容的选择。艺术的种类很多,教师一定要选择具有良好审美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再次,加大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摄取。教师在讲授美术专业课程的同时,应该积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艺术伦理学等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建立创新性艺术素养培训基地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艺术素养的形成不仅依靠课堂,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完善。首先,建立校内美术基地。学校相关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根据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对口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如大学生美术设计馆、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大学生艺术展览馆等,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实践水平,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逐步培养起来。其次,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开拓和建设,不断扩展艺术素养的培养范围。学校应该积极和校外企业进行沟通,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挂牌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本地的博物馆、艺术设计馆、设计院联系,不断鼓励学生参观,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不断健全社团组织架构,为社团提供学校资源和社会人脉资源,由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带队,增加学生融入社会的机会,使其真正在社会中把握艺术、感受艺术,实现艺术素养的提升。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篇8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基本素养 艺术素养

高职学院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组成成分,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对其艺术修养的跨界培养也将是未来的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关注和探究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的跨界培养方法。

一、高职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艺术修养的跨界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水平一直在逐渐下降,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整体水平与素质也随之逐渐下降,不断发生缺课、上网成瘾等现象,这些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他们在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其次,艺术类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在思想上,他们追求自由,喜欢不受约束,感情丰富,思想活跃。在行为上,他们相应表现出言行举止独具一格,我行我素,集体意识淡薄,很难与别人合作与交流。专业实践能力优秀,其他课程一般,甚至出现严重的挂科补考现象。

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如果这部分大学生受教育的水平不足或缺失,将对高校甚至社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应给予其恰当的关注与重视,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来培养优秀的高职院校艺术类的大学生。

二、用基本素养的提升带动艺术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艺术类大学生。当一个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品德高尚,基本素养很高时,他就会自觉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所以以基本素养带动艺术素养是高职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艺术修养的跨界培养方法,具有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作用。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以基本素养带动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一)加强高职学院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分析与了解,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的思想道德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结合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已经不能适用,应该开展相应的变革与改进。一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的教师要完全摈弃“艺术类学生不好教”“思想道德教育课对艺术类学生没用”等观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待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和课程教学两方面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应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教学与艺术教学相结合,在艺术教学中蕴含着思想道德教育,更容易为高职院校艺术类的学生所接受与认可。同时,当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素养也将是他们考虑的重要成分,将自觉去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这样就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与艺术素质的联系,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带动艺术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高职学院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水平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一些艺术类学生过分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或不重视文化课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为了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要求,学习文化课和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一所大学就是一种文化,学生在一所大学中学习,这所大学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都是以深厚的文化做为底蕴,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文化课,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高职艺术类院校可以在抓好现设文化课的基础上,增设美学、哲学、社会学等课程,增加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改变学生片面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彻底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当然,当学习文化课后,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专业课和其他课程时都是十分有益的。另一方面,文化课中包含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与发展展望等,在学习文化课时,学生能够了解各种艺术,跨界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直接接触者是他们的任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教师,所以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优秀的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的学生。另一方面,优秀的教师队伍要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不仅仅是艺术课和艺术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与学习的基础。高职院校艺术类的教学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在管理上,优秀的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要根据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及发展,更要为学生创设一定自由的空间,不过分严格管理学生的方方面面,否则,更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发展。优秀的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队伍,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更是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要基础。

结语

培养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基本素养,以基本素养的提升带动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升,是高职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艺术修养的跨界培养方法之一。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高职院校的艺术学院的培养方式将更加多样与完善,学生的艺术素养将不断提高。

(注:本文为2012年度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艺术修养的跨界培养方法研究”,课题编号:12SA11)

参考文献:

[1]常海龙,刘佳.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2008(1).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制约因素;创新;对策

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实现创新教育,才能保障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保障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完成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新设计。创新是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保障,研究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对策,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创造性改革,对于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制约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雷同性强,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艺术设计专业尚且没有形成完善的富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多数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雷同问题,课程内容雷同性强,很难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需求。第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这就导致学生即使有创新思维也很难付诸行动,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创新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创新作品也难以实现。第三,缺乏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我国大部分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创新意识,不重视自身创新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育中习惯性地因循传统,这就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不足。

2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效对策

2.1落实个性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着模仿性强,缺乏个性与特色,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创新力度不足等问题。创新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能够追求个性化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学校要能够结合自身教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对专业方向,专业目标及专业教育内容,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进行设计,要能够保障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特色,能够保障本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积极追求个性化办学,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保障。

2.2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保障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才能保障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保障这个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结合创新思维培养目标,对相关内容进行实践性设计,使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能够在课程体系中得到有机的结合。要能够基于学生需要,设置一些创意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作品创新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能够积极发展第二课堂,能够建立艺术设计社团或者是工作室,能够积极设置一些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能够参与到艺术设计竞赛活动中去,以多种方式保障学生实践素养和创新设计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2.3加强艺术文化教育

现代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对学生艺术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多方涉猎,尤其是要具有较为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根据需要,真正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良好文化素养是艺术设计作品富有创造性的基础,要能够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艺术文化方面的作品,多欣赏艺术文化作品。要能够落实文史、哲学、宗教、民俗、经济、社会心理学等相关人文学科教育工作,以完善的教育体系保障学生艺术文化素养,艺术创造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4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也是培养高素养创新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必须。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学校要能够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实现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艺术设计教学为研究,为生产服务,研究为教学和生产提供提供理论知识,而生产能够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践场所,通过这种模式,能够保障学生有效参与到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同时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场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创新发展的热情。因此,产学研教育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应用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5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保障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保障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能够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培训工作,能够通过培训,使每一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都能及精通全面扎实的创新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技能。同时还需要通过培训,使每一位艺术设计教师能够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要能够通过培训,保障每一个艺术设计教师都能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基于学生创造性发展需要,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保障教师能够具有娴熟的实践指导能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活动中,获得创造性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培训不能走形式,必须要落到实处,要能够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必要性,能够激发教师内在自我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的意识,以促进教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另外,作为学校能够成立艺术设计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科研项目开发,要能积极引导教师能够参与到大型的艺术设计竞赛活动中去,鼓励教师能够积极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训练,通过多种方式,真正建设一种创新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总之,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才能保障高素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研究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积极探究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方式策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秦成.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艺术科技,2016(11).

[2]韩冰.如何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J].大舞台,2014(07).

篇10

关键词:室内软装设计课程 艺术素质要求 理念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高职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HGJXHC111309 )阶段性研究成果。

软装,也叫做软装修、软装饰。和传统“硬装修”的室内装饰不同。它指在完成地板、墙面、门窗等硬装后进行的材质上也比较‘柔软’的后期装修。如窗帘、沙发套、靠垫、花艺、布艺 、挂画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陈设与布置。家居饰品,家具等,更能体现主人的品位,是营造家居氛围的点睛之笔,它打破了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将工艺品、纺织品、收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

软装适用范围有家庭,专卖店、休闲场所等,一些高档场所,如高档会所等,都需要用一些软的装饰品、工艺品衬托他们的场所或产品。

软装是新兴的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受重视,而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室内软装设计课程也成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有的院校还开设了家具专业,由此可见,软装在社会上有很大的需求。

和其他艺术类专业和课程一样,室内软装设计课程对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

因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软装设计师职业。家居软装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比较高,其中有一点是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对于市场的敏锐力,实际的动手能力是现在企业用人的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于自己经营家居卖场的设计公司,那更是必不可缺的。

要成为一个软装设计师,首先,最基本得设计软件要用的熟练,其次,要有必须的艺术素养,对于艺术的文化和起源等要有一定的了解,另外,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还是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软装设计师,非常重要的还是要具有非常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只有整合了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才能成为一名较为出色的软装设计师。

软装设计一定要知道巴洛克美术,巴洛克美术是17世纪的美术样式,它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以热情奔放、剧烈、装饰的华丽富贵而形成一体。巴洛克美术在当时很受宫廷贵族的喜爱,因此在17世纪风靡整个欧洲,也影响到了其他艺术流派。18世纪以来,倾向于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因此对其进行讽刺。因此也就让巴洛克美术的时代停留在17世纪。

在软装家居的设计中,设计师们要更加真切的体验到家居陈设的流程和细节,让更多好的工作习惯在自己身上养成,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主题的需要。

艺术素养是什么?先从艺术说起,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 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

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等。艺术修养就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进行的努力锻炼, 以及经过长期实践所达到的一定艺术鉴赏水平。

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 尽管他的外在表现,甚至生活状况不一定太好。 他的内在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富而有创意。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丽,他自己也变得富有。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不管他担任什么工作, 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 更仁慈, 更幽默, 更易展现个性, 更潇洒从容。许多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震慑力, 但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 却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因此,艺术修养也可以定义为一种生命的独特存在状态, 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质性意义的人格力量, 而不是人生的一个过客。

艺术修养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 因此, 又不能因强调直觉而把它看成是一种纯个体的东西。艺术修养有一些起码公认标尺, 因此, 需要先把自己的个体人格首先经历一次陶冶。凡属全人类公认的世界艺术名作, 要强迫自己投以积极的审美态度, 学会欣赏, 以取得这种社会性修养的基石, 然后再来体会个体感受。

目前提高室内软装设计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措施有:

1.打造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课堂和实验室。即具有现代特点,气氛活跃,环境幽雅,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的和教学环境。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要有艺术展览室、演出厅等艺术功能的设施。使教学环境整体上充满美的氛围,让学生真正置身于艺术的殿堂。美育的基本特点是“ 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所以凡是古今人类按照美的原则所创造的物体,都可以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教材。艺术素质教育重在课堂,但也不能忽视许多辅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员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这些都是陶冶学生情操,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方法。从艺术教育自身出发,还可以开展歌咏、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各种各样艺术表现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校必须以审美为核心,精心地组织,在学生参与及欣赏中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及对艺术的感受力和审美力。各种活动应处处体现“出 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艺术素质教育。

2.进行个体差异培养研究。审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人各异,受到自身文化程度、民族、地域,经济的条件所限制。美感具有个人直觉性,有时对于同一艺术作品,不同的欣赏者、历史传统积淀程度不同的审美主体、其审美能力、审美倾向也自然会有所不同,美感的个体差异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对待这种审美个体差异在欣赏课程设置上就要遵循循序渐进、因人各异的科学教育观。欣赏课可以进行阶段性设置,普及、实践、提高三个阶段,艺术欣赏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在普及中提高,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能力的重要实施过程。

3.必须加强专业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专业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的功能是互补的,两者的联系,能够弥补各自的缺陷,在艺术欣赏中渗透科学的方法和精神,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艺术对其它学科积极的作用,实现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把专业艺术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教育各自的单一目标整合到总目标中来,达到教育的完整性要求。

4、加强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加强学生的社团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人文艺术氛围。成立各种学生艺术团体和开展各种比赛,强调群众性及普及性,使活动制度化、多样化、经常化,使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内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应用,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进一步提高。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是对艺术欣赏课堂之外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总之,软装设计课程和学生的就业均离不开艺术素养的提高,通过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创新能力,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 1] 吴宏伟室内软装设计的原则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 J]大众文艺 .2011.9

[ 2] 叶森论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 J] 艺术教育.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