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

篇1

一、教材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分类

1、介绍动物的成长或独特习性的课文。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松树金龟子》详尽的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涉及到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看云识天气》介绍各种云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看云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山市》展现了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奇特的自然现象。

3、证明某种科学理论。譬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了沙漠中出现“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原理;《斜塔上的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4、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苏州园林》告诉人们在设计建造园林时要追求自然之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幽径悲剧》则从一株古藤萝被砍告诉人们要善待一草一木。《明天不封阳台》也从一只受伤的鸽子得到救治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的道理。

5、介绍宇宙天文知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在介绍“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热爱,对未知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两小儿辩日》中涉及到不同时间段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以及“大气折射”“直射”“斜射”等科学常识。

这些课文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知识

面对教材中如此众多的科学常识,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如何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用好多媒体技术。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状态,使他们对上课内容充满好奇感,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教学有关动物成长或习性的课文有着出人意料甚至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松鼠》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中央台“动物世界”栏目里有关松鼠的视频。真实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加上主持人充满磁性的嗓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松鼠的许多生活习性,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继而也提高课堂效率。

2、与科学老师协调,同步教学。教材中有些科学常识比较复杂抽象,在我们语文课堂中没有必要去细细揣摩,这样既耗费时间,又弃长就短,得不偿失。不如与科学课堂结合起来,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解释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我们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学生也只是半懂不懂的。其实可以让物理老师提前上“光的折射”这一环节,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而且两门学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布置作业,提前观察。对于教学一些比较贴近现实的科学常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独立解决问题。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学生对那些可以看见却很难言表的天气变化有些束手无策。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作业,让学生每天通过观察云彩来预测天气,然后再与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互相印证,找出其中的规律。

篇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社会和生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对学生今后科学思想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结合教学实际,对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质关系进行了思考,特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科学,树立科学意识。

小学科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成长和身边的科学现象。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特点,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来认识科学。比如,从家中的电器、手机、人体秤、无线网络、有线电视等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中的神奇之处,初步感受科学带来的愉悦和便利,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探究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周围人,观察自己和周围人的异同,观察不同年龄人群的外貌特征,并通过测量、称重、对比等方式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引领学生认识:人也是科学学习的一部分。

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街道、公园和校园的各种植物,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小昆虫、小动物以及鸟类等。让学生初步懂得植物有多种多样,且高低、外形各异;各种动物的体型、生活习性也千差万别;各种鸟的外形和叫声也各不相同。

让学生通过这些观察认识,逐渐树立起“科学知识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意识,学会以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生活、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起科学意识,懂得主动去思考自己所接触事物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或者科学道理。比如,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汽车与自行车的行驶状况,就会思考:为什么汽车比自行车跑得快?仅靠两个轮子自行车不能“站”起来,为什么人骑上会不倒呢?等。当学生懂得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时,学生的科学意识已经初步树立起来了。

二、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究科学原理。

科学教学的本质不在于我们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我们让学生学到了哪些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将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进行科学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以主动、积极去进行科学探究。比如,在学习《水与生命》内容时,教师不按照课本编排的内容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测量、记录生活中人、动物、植物与水的关系,并整理出科学的数据。当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时,学生真切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的科学含义,比教师的讲解的感受和体会要深刻的多。

在学习那些具有探究意义的科学原理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去感受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原理。比如,在学习“沉与浮”时,教师让学生对身边事物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试验,通过直观现象来认识沉浮现象,激发学生对其成因的思考。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经验来改变事物的形状或条件来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反复试验、不断思考、不断改变条件并再次试验,直到到达自己预期效果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眼、脑并用,操作、观察促进思考,思维反过来提升操作,在互相作用、互相辅助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尤其是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为学生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体验科学学习成就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一方面促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得到延伸和发展。比如,在学习了“热胀冷缩”、“除水垢”等科学知识后,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当圆珠笔或者水杯上的橡胶套圈脱落后,如何能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其成功套上去;踩瘪的塑料物品通过热水浸泡让其恢复原状;利用先将水壶烧干,然后加冷水的方式除去水垢;通过放几汤匙食用醋来除掉水垢等。很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促使科学成为改变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指南。比如,夏季炎热的天气中,学生能够自然想到:自行车胎不能打气太胀,否则容易爆胎;在庭院中拉晾衣绳,如果是夏季要想到将其拉松些,留出冬季缩的长度;如果是冬季,则要拉紧些,防止夏季变得更松,

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科思想得到渗透、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科学学习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四、帮助学生树立甄别意识,辩证看待科学成果。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现代科学对人来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内容,比如“洗衣粉对水域的污染”,介绍了科学的发展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危害。这些内容在向学生渗透“科学是把双刃剑”的辩证思想,极具现实意义。教师要以此种内容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甄别意识,对人类的科学成果进行辨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要看到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并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去做到危害最小化。

这种科学意识的树立,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科学,冷静地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更好地服务人类。

篇3

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之一的通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故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喜爱接触生活、乐于在生活中体验科学这一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质量。由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纳入教学设计中,通过整合生活中的有关科学的课程资源,以此让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提出生活中关于科学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增强科学知识的实用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科学“天气和我们的生活”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从知识层面上看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是非常贴近的,故而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例子,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天气情况,普及有关天气的知识,正式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举例说出来,并提出问题。如此一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科学教学效率。

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故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才会相继产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才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主动发现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展开探究性的科学学习。由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以加强科学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是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相适应的,故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科学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科学教学能够有效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声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将枯燥无趣的课本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为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的冲击,有效地激起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周围的植物》中“常吃的蔬菜和水果”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青菜、苹果等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与水果,让学生在直观的影像中学习知识,从而准确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

三、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下其环境一般是沉闷而无趣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很难会主动去发现问题。而多次实践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更能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故而,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大脑活动起来,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新看法,才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以此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条件下,学生才会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当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科学的教学课堂中积极发言,学生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能够有效地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我们身边的动物”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动物,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能够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篇4

科学教学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环境资源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科学教学,原先就称自然教学,说明科学的奥秘很多就在自然界之中。和自然界亲密接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大餐。

一、动物资源

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在小区、学校或公园里仔细观察能观察到的小动物,并写好观察记录表。课始,让同学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教师适时地进行表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接着,让学生提出在观察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并研究方案。在分小组研讨研究方案后,进行集体交流、互相提问,并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互相合作。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二课时,学生带着第一课时的研究方案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与校园中的小动物进行亲密接触,有的放失地进行探究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植物资源

在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校园里、公园里、原野、路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科学教学中,如能对它们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感知形、味、色等,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的材料,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容易形成完整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积累到许多自然资料,而且为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奠基。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我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各种小草和大树(校园内的小草和大树种类很少)。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小草和大树,接着又带领孩子到学校附近的生态公园去观察。学生不仅认识了书本上介绍的蒲公英、车前草、狗尾草,还认识了书本上没有介绍到的草坪草、薰衣草、鬼针草……认识了泗阳名树意大利杨,还认识了各种果树,及常见的松柏类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了小草与大树的区别,还知道了小草与小草、大树与大树之间的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比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多而广,觉得有趣的多,而且对于新知的感知直观形象,不易忘记。像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其求知欲,真是学在自然,乐在自然。

三、环境资源

城里与农村相比,虽然没有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但是城里与农村的天空都是一样的。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农村有,城里也有。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衰减。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自然现象,科学课上学生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篇5

关键词:情境引入 探究教学 重要作用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情境引入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情境引入的设计:①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问题能够对应起来;②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③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④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⑤情境引入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考虑情感因素的渗透,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⑥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情境引入的设计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它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富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也可以是一些奇怪的现象,或是一个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等等。总之,这些都需要教师来灵活处理。下面就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

课例: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和人一样需要食物,而且不同的动物食物也不一样;根据动物食性不同可将它们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类;动物的进食方式不同;动物的嘴里的一些构造比如牙齿,与所吃的食物的种类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引入

情境: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它们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马……同时出示这些动物图片或放映有关它们的录象。这些新动物朋友来了,可是饲养员却愁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教学内容

1.研究不同动物的食物。

2.归纳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3.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4.观察动物是如何吃食的,并进行角色扮演。

5.观察并研究动物的食性与它们嘴的构造。

6.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判断一只动物的食性。

上面这个课例的情境引入与学习目标之间就能很好地对应起来,问题的开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实情境引入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动力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中。

篇6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并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监督并强制执行。在我国,由于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起步较晚,对实验动物的关爱和福利才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1]。我院是一所国内外著名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医、教、研”发展水平在全国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应用面广,使用量大。长期以来,医院党委十分重视医学科研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伦理教育,重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注重生物医学研究与实验动物福利的协调发展。

体现在:①投资新建和改建了多种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购置了适合不同种类实验动物使用的标准化笼具和动物实验设备;②在屏障环境内为实验动物专门设置了背景音乐,周期性定时自动播放,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验动物的心理需要。另外还设置了缓控动物照明系统,降低了照度变化对实验动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程度[2];③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内环境符合国家标准的、最多可同时容纳8人同时操作的、内装无影灯的多功能大型SPF级大、小鼠实验(手术)台,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可移动、升降、前后倾翻、设置有可拆卸式输液架、固定螺杆、手术器械摆放台、双向体液导出口和更适合动物躺卧的U型台面的大动物手术台。此手术台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动物体型及解剖特性,使用方便;④建立和完善了详细的实验动物生产、防(检)疫、质控及使用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详细规定了实验动物环境、营养、管理、运输、保定、麻醉、实验操作、保护动物隐私及尊严、术中术后护理、安乐死、尸体焚烧、防疫灭病、重复使用等福利内容,并严格执行。在国内首先提出建立实验动物体系突发事件的各项应急预案,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生命及可持续性。⑤大力加强科技人员有关科学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对每项实验项目从实验动物选择、数量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均由动物实验科与实验人员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全院有400余名科技干部参加了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培训,并取得了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统一颁发的江苏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书,是江苏省参加培训并取得上岗证最多的单位。⑥积极开展动物实验“3R”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一项用细胞学方法替代实验动物进行细菌致病性试验的方法;⑦建造了实验动物纪念碑,主碑为青灰色大理石,碑文为雕刻的绿色“实验动物纪念碑”;副碑为米黄色大理石,碑文为红色的“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纪念碑掩映在绿草、鲜花、翠竹丛中,既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又饱含深刻的警示及教育意义;⑧在国内首创设计制作了实验动物对人类贡献的大型喷绘展板并在科室展出。

展板以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发展所作贡献为主线,以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实验动物是人类健康的阶梯,关爱动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为主题,选取了从1628年哈维(WilliamHarvey)利用动物发现血液循环,从而把生理学确定为一门科学开始,到19世纪认识糖尿病的本质,20世纪抗生素及磺胺药物的发明,单克隆抗体的发现及体细胞克隆成功,再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等若干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飞跃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为内容,从成果介绍、科学家本人图片到利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实验过程,图文并茂,栩栩如生,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画面配以具有层次变化的草绿色背景,与周围绿化带及相关建筑协调配合,交相辉映,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设计新颖,创意独特。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科普及伦理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了实验动物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关爱实验动物、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意义。

篇7

深海,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生存空间。然而这个世界,只有5%的海底被详尽地描绘出来,还有上千万的深海物种在等待被发现。科学家估算,近25年来,每2周就有1个深海物种被发现;20世纪最震撼人心的发现并不是我们热衷的太空,而是在海洋的中心。本书展现的,就是这个新奇的、不断丰富的世界。

这些靠深海潜航设备获得的美轮美奂的图片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眼球,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我们原以为,寂静深沉的海底,必然是一片黑暗。事实上,无数散发生物光的生命,占据了深海动物的大部分。散发生物光,是它们生命的本能。你看管水母,它的捕食过程犹如燃放烟花般绚烂。

我们原以为,陆地上的物种形态已足够丰富多彩,然而在海底,深海动物动人的身姿,多得令人无法想象。鹦鹉鱿鱼、宝石鱿鱼、海天使、幽灵蛸、红面具水母……在本书中文版制作过程中,编辑、制版和印刷流程中的许多年轻人都爱上了一个极可爱的深海小动物,它有一个非常贴切、有趣的名字――猪屁股虫。

我们不由得会爱上这个美丽的、充满未知的世界。这也是本书作者的初衷。克莱尔・露芙安(Claire Nouvia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海洋大使。作为一位资深科学家,她一方面参与到认识这个神奇的生命世界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看到由于人类行为的破坏,深海世界的一部分在尚未为人知的时候就已经被摧残。比如需要近万年才能够形成的深海珊瑚礁,却因深海拖网作业的伤害在迅速消失。作者在众多科学家的支持下,将精心编写的这本画册呈现给大众,因为她坚信:人类只有认识并爱上某件事物之后,才会用心去保护它。

阅读本书时,请一定不要忽略每个画页切口处似乎是漫不经心留下的蓝色线条。那是刻度尺,对照一下,你就马上可以知道本页的海洋动物是在哪一个海洋深度被发现的了。

管水母

猪屁股虫

z《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英]温・哈伦编著,韦钰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定价18.00元

2009年10月,1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苏格兰罗蒙湖举行了研讨会,会后形成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在中小学对所有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指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科学知识的大概念和有关科学本身的大概念,使得他们能够理解有关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并对科学的应用做出有依据的决策。为了真正达到理解的水平,学生需要具有令他们感兴趣、能够吸引他们投身其中并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联的学习经验。这样,促成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这本书的形成。书中提出了科学教育应遵循的十个原则和基础教育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十个科学概念以及四个关于科学的概念。

本书由韦钰院士翻译,并得到院士和教育工作者的联手推介:

胡启恒(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本了不起的书。树立了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骨干地位与价值。其振聋发聩的作用在于唤醒我们重新认识一个基本的、紧迫的、长期受错误认识误导的问题:科学教育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并非只是为了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拥有受到良好科学教育洗礼的国民,才能拥有未来,成为有竞争力的国家。

贾欣(小学科学教研员)――这本书让我能够跳出课堂,从更广阔的空间来审视自己对科学课的理解。它让我知道“亲近蚂蚁、摆弄磁铁、仰望星空……”不再是单一的学习活动,它将成为学生学习科学历程中向“big ideas”进发的一个发展点。

z《为了人人晓得相对论》,[美]马丁・加德纳编著,麦林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定价:13.50元

篇8

关键词:树状结构;存在问题;运用形式;效果体现

复习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都要实施的一个教学环节,理想化的目标是把零碎、散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更加有序,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重组。小学科学不仅有着其知识范围大、面广、独立性强的特点,而且科学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常识密切相关,更有着学以致用的要求,这就使得科学高效的复习对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据了解,常见的复习方式是“线性结构”,每节课、每单元、每册书的内容一一复习,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造成了复习时间紧张,学生兴趣低落,知识掌握凌乱、“碎片化”、复习效果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寻找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复习效果,已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共识。

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主题。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体验,发现运用“树状结构”于科学复习中有着知识脉络清晰、贯穿性强、覆盖面广、节点可灵活调整等优势,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更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一、“树状结构”的认知

1.“树状结构”简介

“树状结构”的定义:树状结构是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它满足:(1)有一个根节点。(2)有众多的子节点,每个子节点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新的“树状结构”。(3)节点代表某项资料,边连接节点。

2.“树状结构”的应用

“树状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企业各部门的组织架构,课件的制作等方面。以本人制作的《水的三态变化》课件制作为例:课题《水的三态变化》相当于“根节点”,菜单中的内容相当于“子节点”。借助于超链接的方式,课件会自动转向相应的分支,极大地提高了灵活性。同样“树状结构”的组织架构形式也可应用于小学科学不同形式的复习之中。

二、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梳理

1.按系统性梳理

小学科学三到六年级,共32单元内容。按从大的知识来分,可分为三大板块: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板块又可作为“根节点”展开形成“树状”。具体的“树状结构”及所涵括的年级与课时如下:

生命科学:《植物》S37、《动物》S37、《我们的身体》S47、《生物与环境》S57、《生物的多样性》S67;《植物的生长》X37、《动物的生命周期》X37、《新的生命》X47、《环境和我们》X67。

物质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S37、《水和空气》S37、《溶解》S47、《声音》S47、《我们关心天气》S47、《光》S57、《运动和力》S57、《工具和机械》S67、《形状和结构》S67、《能量》S67;《温度和水的变化》X37、《磁铁》X37、《电路》X47、《食物》X47、《岩石和矿物》X47、《沉和浮》X57、《时间》X57、《热》X57、《微小世界》X67、《物质的变化》X67。

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S57;《地球的运动》X57、《宇宙》X67。

(注:S37指的是三年级上册共七课时,X57指的是五年级下册共七课时。)

2.按具体性梳理

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知识板块展开,还可以再继续细化,这样能满足一课时完成一个板块知识的复习,以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复习方法的巩固。

具体的板块知识可分为:植物、动物、磁铁、能量、电学、简单机械、浮力、空气、材料、时间测量、天文、地理、光、运动和力、形状与结构、微小世界、环境保护、物质变化、测量仪器等。

三、小学科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科学知识系统的独特性致使复习低效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类比,小学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系统结构。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知识的建构上是典型的“螺旋上升”,六年级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去复习一年级的拼音字母、加减法。而科学学科的知识之间却是“板块式”平行结构,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有四个单元,每单元的知识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却贯串不同的年级,这样容易造成知识记忆上的“碎片化”,这也是科学复习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小学科学知识内容的多样性致使复习费时

小学科学包罗万象,涉猎范围极其宽广,既有学生很感兴趣的动植物,也有学生见之畏难的电学、天文、机械等知识;既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又有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既有仪器使用的方法掌握,又有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等等。详细具体地梳理后就会发现科学知识内容多达二十多种,各板块之间互不关联的,而且每册、每单元内容独立性强、跳跃性大,其中实验的内容及方法数量尤其可观。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之广、复习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庞杂的知识,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甚至总复习时都觉得非常不易。若无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而用传统的“线性结构”复习法,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复习无疑是费时费力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四、“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

1.“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及优势

“树状结构”就是运用结构法建立知识的系统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不同类别形成系统,编制成网,转化为准确、清晰的知识架构来进行复习,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还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之处:

(1)贯串性强。以某个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把多个年级(如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相应知识贯串到一起,编织成网。例如,从三年级的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出现了一幅大树。那么在复习植物的知识时就可以以“大树”作为“根节点”展开,通过知识梳理,把相关联的三上、三下、四下、五上的有关植物的知识贯串在一起,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棵“知识树”,实际教学中显示的是PPT图片。

(2)覆盖面广。“树状结构”的分支度大,各分支在科学复习中容易交集,能达到重难点知识多重复习的效果。如,在复习茎的运输水分、矿物质和养料的实验时,如何能清晰地观察到茎的导管,就会复习到六下《微小世界》单元里的放大镜和显微镜,甚至可以以它们为“根节点”展开,又会长成一棵“知识树”,这样就能相互交集,形成网络状。

(3)灵活性强。以根节点为起点,可灵活复习任何一个子节点,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复习法中的每册每课分散复习的刻板,防止了知识复习的凌乱,有利于相同知识的整合。如,以“植物”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灵活选择在植物的结构、作用方面子节点展开,也可在六上的《生物多样性》单元中的植物分类子节点中展开,这样就囊括了三至六年级的植物内容的知识。

(4)根节点的知识点可大可小。即知识整理可从大的知识板块为起点,也可从小的知识点为起点,可随实际课时要求灵活调整。如:复习时间有连续两课时以上,可从“植物的结构、作用”为根节点展开;只有一课时的那可从“植物的分类”为根节点开始。

2.在复习课中的具体运用

我在尝试“树状结构”引入植物知识复习时,提前布置学生尽量带齐三上、三下、四下、五上、六上各册科学书,提前布置学生课前自行复习相应内容。同时在上课时制作课件,课后下发每节课的板块复习汇总资料,真正落实“学有所得”的教学理念。

3.高效复习效果的体现

“树状结构”复习方法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带来的知识板块中各年级相关联知识的松散,能高度集合同一板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板块内知识的建构和认知。其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复习的省时性。教师对整个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结构作了解后,就能合理安排各知识板块的复习时间,避免了以往复习的随意性,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的高效性。科学的复习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比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最早学过的科学知识已经过去了四年,曾经学过的内容已经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系统的复习来清晰、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树状结构”复习方法犹如一张网,能网尽所有的基础知识,甚至能交集,做到无一遗漏。学生能轻松整合同一板块的知识内容,并能对板块内知识的拓展变化作了解。在多年的科学复习教学中本人发现运用“树状结构”方法复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惯性,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极高。通过每节点的展开,结合相应的课本与练习,学生记忆中曾经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进而得到了巩固加强。同时结合自己编写的各板块复习资料作为学生复习练习作业,从而构建合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学生复习过程轻松、成效显著。

(3)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能根据复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缩小板块中的知识点,也就是调整“根节点”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再结合相应的练习,达到突破难题的目的。

(4)科学高效复习方法的传授。“树状结构”独有的架构模式能在复习中形成由点到面,最后形成覆盖全面的网络。在教学中极易从一个节点的知识触发学生的记忆,容易引起学生抢答,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这样就能逐步养成从知识的认知到学法的提炼。“树状结构”在课堂上的多次运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运用这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理清复习线索,节时、高效地自我复习,这也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知识掌握的最初阶段遗忘是比较快的,以后会逐渐变慢,这表明高效复习是很必要的。“树状结构”架构是一种很高效的复习方法,既可运用于总复习中,也可运用于各单元、各册之中。这样,在科学知识复习整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裴毓华.运用模型方法解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2).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探索;关联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日益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与各类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先进的学习途径,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科学探索,并且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教学的方式和新颖程度都是不能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探讨的,最实际的还是要结合某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增强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作用发挥的充分程度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例如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水平等。但是信息技术教学无论如何发展,都应围绕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展开,脱离了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创新都是徒劳的。因此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信息技术教学在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方面的作用,笔者以教科版科学三下《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为例,对信息技术教学在科学教学当中的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利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程度较高,同时理性程度也较高,这对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学习能力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抽象的科学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协助下,提高自己的科学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教科版科学三下《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为例,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单易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制作科学卡片,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这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尊重了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应学会将师生拍摄的数码照片导入软件的技术,并可以在原有文件中添加简单的文字、图形等内容。以蚕卵图为例,教师可以在合适的位置,添加蚕卵相关的文字信息。例如,形状:卵圆形,中间有点凹;颜色:黑褐色或紫黑色等(根据实物图像写);大小:宽度多少,高度多少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都必须根据实际测量出的数据来写,并标上日期。这种教学卡片不仅概括地说明了知识的大致内容,并且生动形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也为学生自己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

2.建立QQ群组,解答学生问题

一个平等、有效、开放的沟通平台,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高效率、高质量沟通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吸收更多信息的良好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QQ群组,并教会学生如何建立一个QQ群组,教师和学生加入群组,师生可以在群组里共同讨论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3.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学习资料

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做到无所不知、随叫随到。因此就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更广阔提供知识的平台获取自己急需得到的答案。

网络网络资源丰富并且及时,在有些情况下,教师可能不能及时给予学生相关问题的解答,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更好的自学能力,学会自己查找资料,解决自己在学习、观察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得到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参考,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例如在学生自己进行养蚕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多种多样,并且解决问题的紧迫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学生学会利用百度、新浪等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效的。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集合起来,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的方式进行研究。

4.学习使用Word,做简单的电子文件

Word文档是进行学结、制成实践材料的基本工具,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简单的活动总结、知识总结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中,定期的总结,以及活动后的反思、感悟都将用到Word文档这一工具。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使用方法,并教会学生使用Word文档。

学生可以用Word文档制作自己的电子小报,这也是提高学生总结学习成果,为日后自主地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提供可参考资料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卡片、表格、简图等使用Word文件,做成电子小报。例如在研究蚕的生长过程的试验中,可以将学生在不同时期给蚕拍摄的照片和文字记录,以及相关文章放在一个文件里,做成与蚕有关的专题电子小报。

5.建立教师空间,供学生浏览参考

教师应建立与教学有关的教师空间,在空间里,教师可以与教学有关的最新的信息,也可以将近期学生提问率最高的问题进行记录总结,为产生同样疑问的学生提供参考资料,解答疑惑。在这样的教师空间里,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心得以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们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得到与实践相关的信息,并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活动进程,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结语:

篇10

让孩子喜欢相对而言比较枯燥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你一定会好奇我是怎样把喜喜的兴趣引到这方面来的。我总结了下自己的经验,得出了以下几点

点金术1:鼓励探索,满足好奇

探索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并给以适当的鼓励,可以让孩子长久地保持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当孩子正在沙堆里玩得起劲时,妈妈非要将他拉出来并责备说:“你看看,刚换的衣服又弄脏了,满身是沙子,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家长这样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遏制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在安全的情况下,应给他们足够多探索的机会和时间。

点金术2:激发各种感官,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并不能完全感受到科学的奇妙,而需要家长给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家长激发孩子运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和物理化学现象,应为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测量工具等,以帮助孩子扩展观察,引导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索正在发生的现象。事后,再和孩子一起总结、描述观察的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比较、分组等。在这过程中,孩子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和结论,从而培养兴趣,获得成就感。

点金术3:多向孩子提开放式和发散性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家长知道如何向孩子提问也能帮助孩子喜欢上科学,如下雪天,问这样的问题“用一只手直接去接雪花,另一只手握着纸板去接雪花,看看,两只手里的雪花有什么不同”,就比简单地问“雪有什么特特征”更容易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是一味地给予“是”或“否”等简单答案,而是采取开放式、发散性的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找寻答案,有利于帮助孩子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点金术4:选择合适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