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 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些学者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原貌,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变革甚至是异化,就背离了保护的原意。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
(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活动,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着浑厚的社会基础,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它的传承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导致很多文化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这个危机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丢失。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① 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9-10页。
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美术教学应用
一、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国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性质是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创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应看工艺美术教育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如果简单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特点,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一般美术教育的浓缩,仅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实质意义,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或是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误区还纯在较多的问题,譬如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只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教学实践课变成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没有与教学计划相应的艺术实践设备, 缺乏通用的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实效、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及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讲求教学方法,抓好关键环节,如将《设计概论》和《中外设计史》整合使学生获得设计发展史、设计风格流派和时代的关系和不同设计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合为一门课更有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设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课学时不多,要求精选内容。《设计素描》基础核心课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承担起从绘画到设计的过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基础课,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加大设计素描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对"形"二维和"形"三维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不能按美术专业那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画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素描学什么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新的工艺美术技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 学生们希望多学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要让学生们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用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课程设置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三、改革工艺美术教育观念,促进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的学生善于学习、考试,想象力、创造力却很弱,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对如何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而我国美术院校还停留在教技术、教技巧。笔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能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主流方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技术人才。
工艺美术学生的实操环节和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设计的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承接设计工程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结合课程、利用项目等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课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主干课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单独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作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市场实态现状的调研, 撰写较为详细的设计项目调查和设计定位的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从而掌握科学的工艺美术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利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素描草图,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正稿制作阶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但从深远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工艺美术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我们不能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长远培养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日本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四、工艺美术教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创作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很长处于起步阶段,受西方各设计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少。中国工艺美术想要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上,应该将民族的元素、传统的材质结合现代的工艺融为一体。中国的人文艺术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实践也证明 "特色"理论是正确的,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在今天依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体系,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目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担心学术外出安全问题取消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外出考察课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国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学校传统图案设计的课程被取消被平面构成取代, 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了中国传统陶艺技艺实践课程, 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导致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有力保障。
五、寻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寻找创作的源泉。
例如笔者所处的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调查广西民族艺术中建筑装饰、刺绣、织绣、染织、金属工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和代表性作品与案例,挖掘、整理、编辑重要造型艺术研究样本,采访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拍摄和录制典型性创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引导学生努力发掘本民族的设计观念、造物原则和审美意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独树一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闪光。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高校培养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收集、考察,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工艺、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结合到现代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在工艺美术方面通过开展横向研究与开发,探索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做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都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可以聘请艺人将古法工艺引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在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生产各类材质机理的纸张。材料学研究部门在纸张防水、除霉、韧性等方面给予技术上帮助,可用于现代家居用壁纸、灯具、扇面、雨伞、笔记本等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工艺产品,保护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帮助地方地方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产品品牌。2、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结构工艺可以让学生体验榫卯结构设计原理,感悟侗族木结构设计之美,用于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设计,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发挥优势。在土木工程研究单位协助下整理数据开发成为智力玩具,采用现代注塑工艺将榫卯结构智慧的设计原理通过的玩具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传播广西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智慧。既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礼品又可利用本产品富有知识性、艺术性、挑战性和动手参与的特点,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出品不同的组件,并考虑到与其他系列产品相衔接。3、各类民族剪纸、刺绣、编制的民族图案形式与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包装设计、鞋类、包类、丝巾等设计结合,在此方面云南、贵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频繁活跃在全国各类专业博览会与专业大赛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单位的协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依托桂林发达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优势形成民族品牌,积极探索在广西地区实现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与开发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文本,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民族金银加工技艺和产品设计相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研究单位的协助下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实用旅游产品如:时尚珠宝首饰设计、钢笔、zippo火机、便携金属酒壶酒杯等。国际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设计团队曾来广西柳州博物馆考察收集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思路与原理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产品。通过产品开发与销售,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并注册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工艺革新发明专利,实现企业产值提升,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述项目得以实施开展可以形成一支横跨多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系列专著、教材、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在广西艺术教育届有一定的推广性,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六、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在实践中有意的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开距离,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明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传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发展了五千年仍然有着绚丽的色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它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6.12
篇3
【关键词】挂职锻炼;形式与意义;民族院校
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恰恰对于寻求真理的大学生来讲,挂职锻炼是珍贵的机会去检验真理,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直接有效的让大学生体验到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1 民族院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形式概述
当前,大学生挂职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少数民族学生深入其中了解并传播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其意义影响深远。这基于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及少数民族区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在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形式分类
目前,大学生挂职锻炼形式主要有校内和校外挂职锻炼两种类型。校内挂职锻炼有协助学校工作开展的图书馆工作、部门勤工俭学、后勤相关工作等形式。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其勤工助学岗位还能细化至教师助手、民族服装库的管理、学校网站的管理等;校外挂职锻炼主要集中于社区工作、中小学教师助手、博物馆讲解,公司实习等形式。
1.2 民族院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形式及特点
民族院校中在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多侧重于民族相关的工作开展,如在校内图书馆岗位中,多参与民族类书籍的管理,并负责咨询与介绍工作。该形式让民族学生较好的参与民族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中,得到普遍认可;勤工助学岗位中,民族学生参与民族服装库的管理,很好的调配管理服装库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丰富自己的民族知识;校外民族博物馆挂职,在讲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收集不同阶层人士对于民族文化的知识反馈,并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挂职锻炼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学生,非少数民族参与其中可以更好的维护民族团,结营造民族大家庭的和谐氛围,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阅历、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学校挂职锻炼岗位的设置可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外挂职锻炼形式,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展现学生风采,做到学生与企业双赢。
2 民族院校大学生挂职锻炼意义研究
校内校外挂职锻炼形式多样,意义影响深远,挂职锻炼岗位的设置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2.1 推动民族文化继承与传播的意义
中国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民族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但由于各种原因,现有的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的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尤其是一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如语言、习俗等。而传统的民族服饰也在外部大潮的影响下向现代化衍变。原有的民族服饰正在消失。留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历史,积极在校园文化中拓展民族文化保护的途径,是年轻阶层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群体,其创造力丰富,影响力较大,民族大学生如果能够积极主动的将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播则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挂职锻炼虽然只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侧影,如果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将岗位挂职与文化传承连结起来,既能扩展大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切实有效的学习与传播民族知识。
挂职锻炼实行除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对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影响。
2.2 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注重实践工作经验的今天,在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可能不是唯一增进实践经验的方式,却是一种值得推广、坚持、且卓有成效的实践模式。
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处处充满了竞争与挑战,相对于校园环境的安逸氛围,挂职锻炼可以较早的接触到社会的竞争面,置身其中,使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积累并且得到提高。此外,挂职锻炼的岗位要求参与者首先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较好的完成角色转变,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的岗位设置要求。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增强学习上进心,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化竞争为力量,更好的鞭策自己学习,促进自己健康快速成长;其次,要做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方法的灵活转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挂职锻炼能为大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参与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更好的投入到社会工作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因此以挂职锻炼为载体,努力的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丰富阅历,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才能真正的做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部分学生甚至存在散漫、懒惰的不良心理。挂职锻炼的岗位,可以使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性工作,感观到行业的竞争,增强其学习的紧迫感。学校为挂职锻炼设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可以抵消大学生的散漫懒惰心理,使其端正态度,积极努力,勤奋工作,也能鞭策大学生积极参与工作,较好的完成各项任务。以挂职锻炼为载体,通过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争做有组织、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做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2.4 拓宽大学生视野,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查漏补缺。
挂职锻炼的形式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岗位工作,积极的发现自己不足,努力更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挂职锻炼对于整日埋身书海的大学生来说是拓宽自己视野面的珍贵机会。相较于校园生活,实践工作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近距离接触不同的挂职岗位,增强其对社会工作的思考,及时总结不足,为日后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在查漏补缺的同时,还能从心理与思想等层面努力提升自己,可以让参与者看待事务的眼光变得更独特、更为宽广。
2.5 对大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条件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成长出现以下的状况:部分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严重缺少挫折教育,自小优越的物质环境,使得其脑海中缺失奋斗、拼搏、努力的精神,“啃老族”便是其最集中的体现。由于缺乏动手实践的过程,大学生活中对待社会实践活动的漠视,直接的结果便是其毕业后不能胜任社会需求,直至被社会所淘汰。在大学生活中,从学校角度积极给予大学生挂职锻炼的机会,使大学生早一些接触到社会工作,提早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体验工作的艰辛,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其以后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学生挂职锻炼的参与,可以引发其对工作、学习的内涵思考,能促进其觉悟的提升,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综上所述,民族院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挂职锻炼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综合商务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的综合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在具有“三个面向”特征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中英双语基础,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三个面向”所要求的沟通能力、思想开放性与前瞻性,直接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因此更容易受到重视,而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则由于其潜移默化的特征而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因此目前的综合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并没有完全达到理想效果。立足于本土文化是所有对外交流的前提,综合商务英语所培养的商务人才最终要投身于对外商务交流中,倘若没有民族文化作为根基,那么所谓的商务交流便没有了任何意义,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放眼目前我国的综合商务英语教学,这一点普遍被忽略,在讲练考等环节,对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强调。本文旨在定义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所需要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并对其重要意义进行说明,从而为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合理渗透提出若干建议。
1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可谓浩如烟海,要弄清哪些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是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所需要的,必须从了解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开始。前文强调过,综合商务英语是旨在培养立足于本土文化,具有较强商务基础和英语水平的商务交流性人才,其中,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决定的是前半部分,也就是立足于本土文化这一部分的内容。那么何为立足本土文化,又如何在商务英语实践中立足,这便是本节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立足本土文化,对于综合商务英语而言,就是在和英语国家进行商务活动时,要从我国的利益出发,以我国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通过和不同文化不同思维的交流,取得商务上的进展和突破。换句话说,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在商务活动中坚持自我准则,只有坚持自我准则,才能有一切商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将民族文化作为指导言行和潜移默化影响商业活动的标尺和准绳,用民族文化的精华影响商务活动,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商务活动的文化能力,并将此能力作为一切商务活动的前提。那么如何将民族文化通过教学,立足于商务英语实践,使其影响商务活动呢?首先是教学环节,我们将在最后一节详细阐述教学环节应做哪些工作,在此便先不赘述。除去教学环节之外,我们要将通过教学环节获得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运用到商务英语实践当中,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并进行吸收借鉴和应用。首先要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一条价值取向,一味地崇洋很难进行正常和有效的商务英语活动,因此必须要培养对我国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鉴赏和认可能力,继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培养成为一种气质,运用到商务英语活动中。其次要有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气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因此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本身便有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存在。运用这种文化思维,从事任何商务活动都将会游刃有余。最后,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范围式、普及式的掌握,从而全方位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商务英语活动归根结底是一项商务互动,任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都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商务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具有较强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实力的人才,不仅要求其对外国语言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更要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总览式的掌握,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成为合格的文化交流者。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兼容并包气质、较强文化自信与扎实民族文化基础的商务英语人才,这样才能基本把握商务英语教学和商务英语活动的“自足之本”,真正培养出相关行业的人才。
2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前文我们讨论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所需渗透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这种渗透的必要性。这一问题分两大部分进行解析,一方面是以“教育”为核心,以教学目的为最终目的,从这一视角来看待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渗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以商务英语为核心,以商务英语活动为目的,从另一视角来进行分析。但无论从哪一方面分析,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从教育教学层面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民族文化价值的融入和渗透是关键。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中英文化底子薄、语言基础不扎实、学习流于表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要想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学生在语言层面上获得进步,语言文化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传播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鲜活生动的文化内容来刺激具象静止的语言内容,起到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触类旁通,通过学习我国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从而更有助于掌握和记忆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规律,促进综合商务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最后,商务英语既包括语言的内容,也包括商务的内容,良好的民族文化价值基础无疑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商务活动的领悟能力,为商务内容的学习提供文化支持。从商务英语活动的视角来看,如同我们在上一节当中提到的,在和英语国家进行商务活动时,要从我国的利益出发,以我国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通过和不同文化和思维交流,取得商务上的进展和突破。换句话说,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在商务活动中坚持自我准则,只有坚持自我准则,才能有一切商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将民族文化作为指导言行和潜移默化影响商业活动的标尺和准绳,用民族文化的精华影响商务活动,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商务活动的文化能力,并将此能力作为一切商务活动的前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教育视角,还是从商务英语活动视角,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渗透都具有基础性、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如何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将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进行有效渗透
前文提到过,我们要从讲练考等多个教学方面进行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渗透,我们将其总结为教学过程的中间领域,那么以此领域为界限,我们不难找到教学过程之前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之后领域——人才的跟踪与对教学的反哺。因此我们将从这三个领域入手,针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问题,提出较为全面的参考意见。在教学前领域,首先要认识到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综合商务英语课程的重要意义,并且针对此项内容进行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修改,选编涉及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优良教材,并增设相关课程,培养相关领域高水平的研究者,更新教师观念,组织教师培训,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中领域,要将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贯穿于讲练考等阶段。在讲课过程中,对需要进行渗透的民族文化进行详尽、细致的讲解,有侧重、有目的地进行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渗透。此外要多组织商务英语实践练习,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和运用所掌握的民族文化内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在考试阶段,也要突出相关方面的内容,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侧重考查语言背后的文化根基是否牢固。在教学后领域,学校和相关人才部门要做好对毕业人才去向采集和工作情况跟踪的工作,通过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反思相关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日后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好积累。组织优秀毕业人员返校进行教育反哺,将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渗透的重要性通过现身说法讲授给学生和教师,讲清该突出什么、该忽略什么、哪些需要灵活运用,通过实例进行教学反思和理论修补工作。总而言之,在教学前领域、教学中领域和教学后领域,都应当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将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进行有效渗透,从而发挥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提高综合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
4结语
纵览全文,当前我国的综合商务英语教学,旨在培养立足于本土文化,具有较强商务基础和英语水平的商务交流性人才,此类人才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思想具备开放性、前瞻性,同时更需要具有较强的本土文化实力。在综合商务英语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就是强化学生本土文化实力的方式,选取适当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并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方式,在教学前领域、教学中领域和教学后领域,全方位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进行渗透。本文所提的几个举措,只是提供一种借鉴,更多的创造性举措有待发现、尝试和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曹德春.多元化文化与市场信息交流行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窦东友,曹原.商业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多层面视角[J].外语教学,2006(6).
[3]孙亚,王立非.基于隐喻使用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评估[J].外语界,2013(4).
[4]王立非.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4)[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王立非,李琳.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J].外语界,2013(4).
篇5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鄂伦春族简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鄂伦春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鄂伦春”这一族称早在清朝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以后在康熙年间的奏折中开始称为“俄罗春”、“额尔春”或“俄伦春”,较后的文献中统一写为鄂伦春。
鄂伦春族称含义有多种解释,其中“使用驯鹿的人们”和“住在山岭上的人们”的两种解释较为普遍。“使用驯鹿的人们”的解释与鄂伦春族曾经饲养驯鹿有密切相关。在《异域录》中载:“俄伦春役驯鹿驭牛马,驱似驴,足似羊,头似马,角似鹿,故称四不像。但土人则称鄂伦”。而“住在山岭上的人们”的解释源于“奥伦”的意思。鄂伦春人称山岭为“奥伦”,而“奥伦”与“鄂伦”语音基本相同。在鄂伦春族当中普遍比较接受后一种解释。
鄂伦春族是我国古老北方民族的遗裔,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文献看,它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出现的黑龙江流域北部室韦的钵室韦和大室韦。主要是因为在历史文献中有关钵室韦与大室韦的物质文化方面的记载与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基本相同。如《北史・室韦传》和《隋书・室韦传》记载“以桦皮盖屋”。
托扎敏乡是鄂伦春族四个部落,鄂伦春自治旗五猎民乡镇之一。该乡镇辖有四村一居,其中希日特奇村和木奎村是典型的猎民村。两个村位于托扎敏乡政府东南1公里,共有93户,252人;鄂伦春族201人,占79.76%。猎民人均收入9540元,其中生产性收入5030元,全村经济以农业发展为准,主打产品为大豆。
二.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各民族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且由于其社会发展阶段和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鄂伦春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从事着传统的狩猎经济。相对封闭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狩猎经济,促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居住、饮食、交通、节日节庆等方面。
鄂伦春族1951年开始定居,到1954年实现全部定居。60多年来,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信仰取向受强文化的冲击,鄂伦春族的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变迁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志决定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志。”鄂伦春族一直到解放前,在大小兴安岭森林中从事着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游猎经济。这种封闭而人烟稀少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狩猎生产实践中发展出了与之相应的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文学艺术。“人类住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如鄂伦春族所居住的“斜仁柱”,其形状为圆锥形,大体结构特点为以十三至十五根树干为基本屋架,上面铺桦树皮或兽皮做以保暖,并且搭建的简单而快捷性也适应游猎经济的特性。“住所的材料形式与性质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生活在森林环境,住所原材料取自其环境。鄂伦春族所有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皆适应其自然环境和狩猎经济而产生。
民族文化依附社会存在而存在。自然环境和狩猎经济的变化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从1954年开始,全旗鄂伦春族族陆续定居,到1958年,猎民全部定居。与漂泊不定的狩猎生活相比,定居使鄂伦春族的生活得到可靠保障。
定居之后的鄂伦春族放弃狩猎经济,逐渐开始从事农业或牧业生产。这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强势文化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逐步失传或消失。托扎敏乡希日特奇和木奎猎民村为例,两个猎民村共有93户,鄂伦春族201人,其中掌握民族工艺制作的有13人,占6.4%,掌握民俗技艺(民间故事、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竞技)的猎民40余人,占19.9%。从这些数字说明,掌握民族文化的人达不到一半,占有比重极少,势必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掌握民族语言的人逐步减少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斯大林将语言作为民族定义的重要要素之一。鄂伦春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有其自己的语言。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爱尔伍德这样说过:“语言或是人类文化中最先发生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功效能使各个人的经验得接以互相参证,语言实是‘心理模式’传播之媒介,也便是其他各种文化之媒介。”而鄂伦春族语只停留在刻画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字,历来鄂伦春族的文化以口传形式传承下来,因而语言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而如今鄂伦春语言掌握现状并不乐观,以希日特奇和木奎两个猎民村猎民语言掌握调查为据。本人2012年下半年在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希日特奇和木奎两个猎民村201位猎民发放问卷进行语言掌握情况调查,最后回收185份问卷,16份问卷因各种原因没能收回。问卷统计表格如下:
从表一饼状图可以看出,将语言掌握情况分为优、良、差和不掌握四等,其分值各占13%、23%、19%和45%。而表二柱状图说明了语言掌握年龄结构,掌握优的猎民集中在30岁以后,良的集中在20岁到49岁间,差的集中在10岁到39岁间,不掌握的集中在1岁到29岁间。综合以上可以得出,30岁后的鄂伦春族当中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占多数,而不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侧集中在1岁到29岁的儿童,青少年,年轻人当中,并且人数颇为较多。这说明,随着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改变,鄂伦春族中老一辈的未能传承本民族语言,而新一代的人不重视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不掌握自己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鄂伦春族将会遗忘自己的语言,这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不利。
三.促进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鄂伦春民族文化以其淳纯朴性和独特性成为北疆三少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一再强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提高鄂伦春族自豪感和加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建立文化强国有深远意义。
(一)促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的立体化建设
立体化建设包括纵向的种类数量和横向的内容丰富度。目前,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较少,缺少全方位展现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平台,而且拥有的节庆活动内容远远不够丰富和充实。当前,鄂伦春自治旗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民族节庆活动是一年一度的旗篝火节。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类似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可以围绕桦树皮文化,狍皮文化等等开展节庆活动。鄂伦春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从事着游猎经济,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围绕桦树皮制作家具、交通工具和器皿。桦树皮与鄂伦春族息息相关,他们的桦树皮手工艺非常精湛。
(二)打造生态旅游民族村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鄂伦春自治旗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景点有嘎仙洞和布苏里度假山庄,缺少体验鄂伦春族族传统生产生活,涵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展现民俗风情的旅游景区或度假村。旅游景区或度假村搭建独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如搭盖“斜仁柱”,还原传统的生活状态,让游客体验或观赏。恢复原始交通工具,使用马匹,桦皮船,爬犁等等作为游客的代步工具。提供独有的饮食消费。鄂伦春族饮食文化丰富而独特,包括狍子肉,野猪肉,烤灰鼠等肉类和猴头蘑,羊肚蘑,蕨菜,柳蒿芽等野菜。
(三)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人才的培养
人才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是不可而忽略的要素,我国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更应重视人才的重要性。第一,着力培养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继承人。在上述调查资料中可知,希日特奇和木奎两个猎民村中不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数不断增多,并且在1岁到29岁的儿童和年轻人当中占多住比重。因此,在年轻人当中培养一批民间艺人,保障民族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第二,加强基层政府文化建设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基层政府对于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人员,招揽时提高学历和专业门槛,同时也要兼顾对鄂伦春语言,民俗方面有一定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集》[M].人民出版社,1972.82-83.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商务印书馆,1996.86.
[3]王志民,金勋,张荣,冯国平.《鄂伦春自治旗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98-100.
篇6
关键词:少儿;民族舞蹈;教学
一、特色各异的民族舞蹈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都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民族舞蹈是其各自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以下特征:
1.群众性、娱乐性:中国各民族的舞蹈发展都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即已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发展中,后世发展逐步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成为民族生活的直观变现之一。
2.感彩丰富:舞蹈不仅具有重要的娱乐性,也是人们表达感情、抒怀的重要方式,在重要时节,人们往往载歌载舞。
3.鲜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的舞蹈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之中,受到了本民族服饰、语言、习俗等的影响,特色鲜明。
在民族舞蹈体现出鲜明的特征之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1.文化传承:民族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表现了民族的变迁,也通过舞蹈传授生产技能、传播等等,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文化积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舞蹈作为重要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积淀的必不可缺的内容。
3.文化交流: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软实力”成为国家交往和较量的重要内容,舞蹈文化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主体。民族舞蹈的展现,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文化创新:现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重视。但是更多的沦为“博物馆式”的保护,缺乏创新创造。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之一,根据时代特点、民族现状,对民族舞蹈的发展创造,实际也是对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少儿天真烂漫,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其开展舞蹈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少儿舞蹈中处处体现着少儿的“童心”和“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由于少儿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孩子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及鲜艳的服装等。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
2.树立起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
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浓缩了人类发展进程的精华,舞蹈是这一内容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培养少儿全面发展: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少儿舞蹈从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到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舞蹈可以增强孩子的肢体灵活性及柔韧性、身体的力量、动作协调性、表演性与孩子的创新能力等,同时可以锻炼毅力、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自信心、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4.培养人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民族舞蹈的后续人才,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
三、少儿民族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合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少儿的身心特点,开展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应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顺应童趣、启发痛心:少儿民族舞蹈看来简单,无非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穿上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而己,实际却不然,它像成人民族舞蹈一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顺应童趣,启发童心,抓住以下的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l)少年儿童有极其强烈的上进心:儿童时期多数是“人小志大”,因而必须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和积极因素,激励他们的进取意识。
(2)少年儿童理解力弱、记忆力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百说不厌,百做不烦。每个动作要一点一点的讲到讲透,示范要一步一步地做准做好,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教会他们。
(3)少年儿童好学习,模仿能力极强,但玩性也大:因此,教学时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少年儿童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是有限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却不能持久。因而对他们不能像要求成年人一样,一训练就是几小时,每天都不间断地训练。孩子们在学习时只能是练一会儿,玩一会儿,玩一会儿又练一会儿。教新课时尤其要特别注意掌握在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耐心细致地一个一个动作的细致解说,一丝不苟地示范给他们看懂看会,让他们在看懂看会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跟着做动作,这时他们才能很快的把新动作要领牢记在心,久久不忘。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他们弄懂领会了具体的动作,学起来就特别快,而且惟妙惟肖。
2.抓住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规律,顺应童心、童趣,生动形象的分解教学:孩子们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就能自如应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这之前,教师必须先把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民族风格准确抓住,把民族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少年儿童富有朝气、勇于学习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极易被引导。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这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的动作、知识等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毕竟儿童自制力差,容易疲惫,这时就应当转换新的模式,如通过竞争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孩子之间十分重视荣誉,而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十分努力的去争取荣誉,这样,就可以在舞蹈学习中引入竞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努力去练习,相互比较、相互学习,老师再从旁加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并且保持这种浓厚的兴趣。
4.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教学不仅要传授舞蹈技术,更要传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进而延伸至传承整个民族文化。在日常教学中,长期单纯的动作联系也易引起少儿的厌倦,这时可以适当穿插文化教育,如讲述某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寓意、内涵、相关的美丽故事、传说等等,这样,在舞蹈教学中,不仅教授了孩子们舞蹈艺术,也陶冶了其情操、传承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未来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培养。
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教学事业,为了使这朵艳丽的小花常开不败,摆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播下美的因子,启迪美的灵韵,培养和造就一批民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教师们除了埋头于教学实际之外,还必须把汗水换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发扬优势,为少儿民族舞蹈艺术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惠.浅谈少儿民族舞蹈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77-80.
[2] 罗列诗.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艺海,2011年第5期,120-122.
篇7
[关键词]民族音乐 幼师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85-01
一、民族音乐的价值
民族音乐是一定时期民族文化,反映一定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从而形成每个民族的独特音乐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一波三折。总体看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音乐的形成期、新生期和整理期。中国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波折发展,流传至今的经典民乐,经久不衰。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后达到繁荣,但是由于文化断层,长期处于文化边缘,不受重视,发展缓慢。
近些年,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也与时俱进,产生了“新民乐”。中国新民族音乐以独特的音律和舞台效果所表现的民族气质被广大国内外听众所吸引。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承载着民族文化习俗、民俗仪式和人文仪式的载体,以一种易传播、易接收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幼师教育中更应该被重视。在儿童的早期进行中国民族音乐的推崇和引导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
二、民族音乐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幼师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后,受到外国洋枪洋炮的冲击,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冷落。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崛起,在和国外交流时发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光是经济上的来往,更多的是文化的交往。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缩影和抽象体现,中国民族音乐包含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人文风俗和哲学思想。因此,民族音乐的传播和继承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激发爱国热情。
(二)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幼师教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
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儿童的教育承载着中国文化传播的使命。在幼师教育实践中,民族音乐作为各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的结晶,承载的不仅是艺术也是民族文化的熏陶。素质教育在要求全面发展中,民族音乐是对素质教育的充实和增加其内涵。在儿童全面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意义深远。
(三)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幼师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有研究表明,音乐对受教育者的视听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启发和培养作用。通过民族音乐的传授和欣赏,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造热情。钱学森先生曾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三、民族音乐在幼师教育中的意义
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栋梁,急切追求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幼师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的是儿童,在这个时期加强儿童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是对儿童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培养。更是幼师“启育—思考性”教育和软知识的一种体现。有助于儿童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民族音乐在幼师教育中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教育体制的支撑
自清朝末期以来,我国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民族音乐逐渐失去地位。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西方音乐和教育迅速被移植并扎根,民族音乐越来越边缘化。现今的音乐教育体制中民族音乐遭到排斥,民族音乐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我们在今后要加强民族音乐的根基,让音乐教育有根可寻。
(二)缺乏教材体系的支撑和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符合民族文化审美意识的民族教育活动,无论从数量到质量、深度到广度、措施到影响,一直处于微略地位。
就教材体系构建而言,急需相当数量的具有民族情感和民族音乐语言来诠释民族事物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到教材体系中,通过鲜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感悟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不是单单的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膜拜,而是对中国民族音乐重拾其信心和自豪。
在民族音乐课程设置上,要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始终贯穿民族音乐理念。无论是音乐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上,使民族音乐让学生在视听感三方面得到感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视听感三方面的合理分配。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下,幼师音乐教育主要是钢琴、声乐和西方乐器的教学,专事民族音乐的教师寥寥无几。即便是有民族音乐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单位也是偏重于学习钢琴和声乐,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此,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的教育推广很难,从教师层面,民族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就遭到了扼杀和断层,那培养出的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轻视可想而知了。
篇8
身韵课教学中涉及到形、神、劲、律四个基本训练要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把舞者内心情感传递给观众称为“神”,具体的舞蹈动作为 “形”,舞者的舞蹈外部动作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和力度为“劲”,在舞蹈表演当中舞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是为“律”。在身韵课教学训练当中,教师要注意将这四大基本要素相融合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神形兼具的韵味,才能让舞蹈更有艺术魅力。
1身韵课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元素”训练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在中国古典舞当中有“呼吸”与“元素”两大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的训练是身韵课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舞实际上是在许许多多的专业工作者在对我国民间民族传统舞蹈的的提炼、加工以及再创造上所形成的独具中国古典特色的中国舞蹈艺术的一种。它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了完美融合,有非常强烈的典范意义。
身韵课始于21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却被国内外舞蹈界以及学术领域广泛认识和接受。身韵给古典舞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它在舞蹈动作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元素”化动作,而不再局限于过去中国古典舞的以戏曲动作为基础的程式化动作。在舞蹈教学当中涉及到许多诸如提、沉、冲、靠等等动作,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学当中的“元素”所包含的许多动作与其都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然而究其本质两者却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在身韵课的教学当中一定要重视“元素”教学,并给学生认真讲述其与舞蹈教学当中的这些动作有何本质差别,这样一来,同学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身韵课的具体动作要领,领会中国古典舞的独特性。同时,身韵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这些“元素”进行分解教学,而这正符合中国古典舞的组成架构,即古典舞是由一个一个动作所组成的,所以解构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我们在身韵课当中要练习云间转腰这一复合元素动作,这就需要同学们能够掌握基本的七个元素动作,只有学生学会舞蹈当中的呼吸、提沉等系列元素之后才能在表演云间转腰这个动作时更有美感和艺术魅力。
1.2“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里的身形是指舞者舞蹈动作的外部体现,身是身体之义,形是舞姿造型。身形来源于社会实际生活,并与之密切相关,通过身形动作来塑造舞蹈当中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表达舞者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舞蹈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身韵的提出更是推动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进步,形成了一套有系统、完整的舞蹈教学系统。
舞者对于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能力影响着其舞蹈的动作形态。身韵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基本元素都与呼吸存在着密切联系。比如身韵课当中的“提沉”训练,这个动作当中的身体中段与头部的上下运动都离不开呼吸的紧密配合,在这个动作训练的过程中再加以音乐配乐和舞者身体多个方位的变化,从而让舞者慢慢体会到呼吸和身体变化的密切联系,继而在身韵中将呼吸与外部形态动作进行结合,让动作充满了生命力,形成中国古典舞独有的神韵。
1.3身韵课中的素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
我们在中国古典舞蹈教学中加入身韵课教学,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训练学生的古典舞技巧与舞姿,包括点线的渲染、把握节奏的能力等等。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学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包括锻炼学生的肌肉素质、爆发力等,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对跳、转等动作技巧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舞蹈的表现力。
2对身韵课的展望
当前我国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当中更加重视基础训练,在课程设置上有身韵与基训两门课程,这样一来许多学生以及老师都会无意识的认为基训是主科目,更为重要,而身韵则不过是辅助训练,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副科,这种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师生对于身韵的认识不深,同学们学习起来会不自觉的更重视古典舞中“形”的训练,而忽视了“神”的表现。为此,笔者建议硬格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课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教师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身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身韵在古典舞训练的重要意义;
其次,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让基训与身韵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开展教学;
最后,改革教学模式,在身韵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传授中国古典舞身韵和神韵的表现方法及其重要性,让舞者能够真正通过舞蹈将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内心情感传递出来,让舞蹈有生命有灵魂。
篇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积淀下丰富的民族文化。将其应用于高中的音乐教育之中,可以有效促进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并实现对各种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及极高的应用价值,对于高中音乐教育而言,可以积极的从中汲取营养,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
一、民族文化与音乐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加上多民族的形态,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民族受到自身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也包含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内容,形成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的,并被不断予以传承的一种音乐总体。其中包括了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受欧洲音乐影响的歌曲、器乐曲、交响曲、大合唱、清唱剧、新歌剧等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不同的民族音乐都与本民族以及当地的文化、历史、生活等息息相关。所以说,民族文化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日渐开放化。于是,民族文化也得以与音乐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进入多元开放的发展模式中,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在高中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并实现陶怡情操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等目的。而将民族文化与高中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首先,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我国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音乐特点,从而不断拓展知识面,并提高民族自豪感等。其次,在音乐教育过程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发现美。另外,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思想等,从而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民族文化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仍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忽视民族文化的融入,使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措施: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音乐教育在利用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以及音乐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音乐对提高高中音乐教育水平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民族文化置于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上,合理地进行课程和课时安排,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音乐的机会。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多了解、学习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
(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音乐氛围。为了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与高中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还需要积极的打造良好民族文化音乐氛围,以激发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好了解并学习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一些民族文化知识和音乐类型等,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进行欣赏,并进行详细的介绍,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的展开各种民族音乐教学活动。
(三)开展丰富的民族音乐活动。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都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音乐活动。在高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即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音乐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特定民族文化和音乐的认识,并提高教学质量。在需而生门准备比赛和参与比赛以及观察比赛的过程中,都可以很好的了解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认识,并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和技巧等,实现自身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10
【关键词】平面设计 民族文化运用
引言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当今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选择与思考,平面设计自然也无法超脱其外。中国的平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大舞台,就必须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平面设计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充分运用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基础。中国平面设计应整合民族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重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开发,对民族文化作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与运用,创造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1.认识我国平面设计的现状
平面设计一般是指将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或信息以组合图案或平面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国的平面设计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但是平面设计在巧妙运用民族文化方面仍是不容乐观的。中国的平面设计仍然缺少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我国部分平面设计作品缺乏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缺少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干人一面的平面设计既让设计界变得鱼龙混杂,也使得人们感到审美疲劳。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师在尝试平面设计运用民族文化上都是成功的,很多设计师都忽视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需要一个对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理解、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如果只是将民族文化元素照搬进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是不能很好的运用民族文化这一宝贵的平面设计素材的。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运用是必要的。中国平面设计应整合民族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重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开发,对民族文化作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与运用,创造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2.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运用中的体现
2.1平面设计中中国文学文化的运用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炼出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从而大大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平面设计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思维路径,可以将设计所要表现的信息更加生动有趣而深刻地传达给受众,使受众过目不忘。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中众多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逐渐形成一个个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中国文学成为平面设计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2.2民族美术文化运用于平面设计
中国传统绘画众多的表现手法,在平面设计运用上尤其值得借鉴。中国美术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为平面设计形式提供更多丰富的想象空间。平面设计作品在构图、色彩和图形的组合上不是再现现实,而是将设计所承载的讯息通过形式美感传达给受众。平面设计者将民族美术文化运用于平面设计里,追求设计作品与绘画一样的意境,以使其作品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哲理性,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2.3平面设计中中国戏曲文化的运用
戏曲具有虚拟性和程序性等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种之一。中国戏曲中综合了道具、服装、舞台布置和身形动作等诸多美的形式,这些都是平面设计中可以运用的素材。平面设计里中国戏曲文化的运用,可以通过作品中的图像符号来表达丰富的意义。
3.平面设计中民族文化运用的原则和意义
(1)平面设计能够有效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并带动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但平面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运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平面设计在运用民族文化时,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发扬,要注重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手法的结合。
平面设计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应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既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又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平面设计作品要立足于世界之中,在世界中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的运用要遵循这些必要的原则,只有坚持原则才能将民族文化有效的运用到中国平面设计领域。
(2)平面设计民族文化的运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观赏的人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现代元素与中国民族文化完美融合的特殊魅力。民族文化通过时尚表达从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平面设计则因为注入了民族文化而增添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平面设计中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能够有效拉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面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运用,为中国平面设计开拓了更辽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