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引论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学引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学引论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 音乐教学 理论课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高等音乐教育也自然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音乐理论,是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课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理念知识的喜爱程度,也影响着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对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大改革力度,是解决高等音乐教育中传统理论教学活动问题的重要方法。做好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改革,才能让高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更符合社会需求。

一、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一)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

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许多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掌握针对不同内容、环境与教学条件的教学模式,无法根据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先进的音乐理论教学课堂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创新教学模式,将综合性教学模式正确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音乐理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阻碍了音乐理论课堂的进步与发展。

(二)理论课中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音乐理论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要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学习思维。只有学生将自己的个性与音乐作品的欣赏、创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其具有独立的音乐学习能力。然而,大多数音乐教师只认识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这一目标,没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在课堂中针对音乐理论知识发散思维,只求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共性理解,加大了音乐理论课的单调性,不利于音乐理论教学优化。

(三)忽视了现代技术在理论课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社会成为数字化社会。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速度的加快与范围的扩大,缩短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及时对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的高等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将课本视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来源,一味地讲解课本上的音乐理论知识,忽视了时代性理论知识的开发。教师们没有将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对媒介的忽视,不利于音乐理论知识来源渠道的丰富,加大了音乐理论教学的片面性。

二、高等音乐教学中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一)加强音乐理论教学模式的灵活化

加强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师更新个人音乐理论教学思想,认识到多样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性。师生是课堂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的单一模式。在高等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在音乐理论课堂中的共同参与。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师思考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不同,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统治者,也不仅仅是音乐理论知识的传递者,而应当成学生探究音乐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鼓励学生与自己互动、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发现理论知识,解决音乐理论问题,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乐理论学习方法。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听赏训练时,教师如果一再强调听赏的技巧,不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教师可以利用《命运》与《二泉映月》这样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听去欣赏,在第一次听赏后与学生交流心得,了解学生通过听赏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运用或者想到的听赏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方法进行第二次听赏。第二次听赏实际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通过交流与引导,让学生探究出最适合自己的听赏方法,有利于音乐理论教学的自然化与通畅化。

(二)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应用

科技的现代化发展,给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促进音乐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渠道。积极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视听结合起来,有利于音乐理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也能加强师生之间音乐理论观点的分享。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曲艺、戏曲的知识时,鉴于许多学生对曲艺、戏曲作品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化,扩展教学内容。除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用网络技术下载一些曲艺、戏曲的视频,用视频代替音频,促进曲艺、戏曲作品的形象化。用多媒体设备对这些作品进行播放,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理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

(三)重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音乐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给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机会,是高等音乐理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个性基本形成,对于音乐作品的风格有明确的追求。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音乐作品的机会,让学生将的已学的音乐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像在讲解和声知识时,教师给学生布置“利用所用和声创造一个音乐作品”的任务,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对音乐教育进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音乐理论教学的限制,才能让学生习得更为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高效的音乐理论课奠定良好的音乐教育基础,才能推动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透析现象意为何 看尽繁华话忧思(上)――由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现状引发的思考[J].乐器,2007,(03).

篇2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贡献率;灰色GM(1.1)优化;多层次价格收费模型最优目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87 -03

一、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一)模型假设

1.其他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因素(比如学校副产业的创收等)影响较小,忽略不计。

2.文中所涉及到一切经济指标均在正常情况下变化。

(二)符号说明

C:高等教育成本;ai:大学类别;bi:专业类别;ci:教育程度;di:家庭年收入情况;ei:学校所在地经济状况;X(0):表示原始数据;X(1):表示X(0)的AGO序列;Z(1):表示X(1)的MEAN序列;p:表示模型的二级参数包,它有4个参数(C,D,E,F);

二、问题分析与模型建立

我国高等学校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学费征收、国家统筹生人均拨款、校企合作收入、校友合作单位等社会捐赠构成,其中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因素还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在区域经济状况等,这里我们选取了2009~2015年7年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赠和集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表一)三个主要方面,运用数据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

综合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区域经济对学费的评价和预测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它将多指标信息进行统筹分析,然后再对每一个指标评价其影响程度。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挑选的几个分指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公式,该公式包含每一个方面的综合指标。然后,寻找影响问题的关键几个指标,作为主成分,挑出的综合指标是原来所有变量的线性组合,它们是整合了所有过去信息,并且通过数据处理,综合指标又互不相关。在保存了大部分过去变量信息,对重点几个主要主成分指标进行分析,又由于不相关,可以消除重复因素,又将原复杂问题精简。主要方法是将提炼的几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列出一个综合评价方程,然后观察每一个主成分因子所占比例,综合评价学费的来源及现阶段合理性。

综合分析:第一个公式中x1,x3的系数绝对值比例较高,且x1系数为负,可见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国家财政支持与家庭收入的比较,若某学校第一主成分值高,说明此学校的学费充分考虑了家庭收入的状况,会更受群众们的欢迎。由公式看出第一主成分的影响成分较小,说明国家财政支持与家庭收入的信息量不大,故只关注第一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是不够的 。第二主成分的方程中,各系数均为正数,故第一主成分是我们选取的三个指标的综合反映。

现取三个主成分构成综合评价函数:

F=0.001733y1+0.08463y2+0.91536y3

因此利用三项指标的数值可以算出该学校三个主成分所得的最终得分。得分为负时,表明该校的学费构成存在机构问题,不够合理。我们可以根据综合得分将学校的学费构成的合理度分为几类,以此作为学校定学费的考虑依据。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及对于人才培养的格外重视,未来国家将在教育经费上继续加大投资,仍然会依据过去几年的增长趋势变化下去,所以我们以下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出后四年的三个指标的数据。并抽取09年的数据对学费进行分析,在哪方面改进才能使得学费更加合理,并以此来验证我们的模型的合理性。09年对应的三个指标的数据分别为9586.42,72.874,16116.5。

将其代入y1,y2,y3,得:y1=-0.6877x1+0.0453x2+0.7246x3 5088.74

y2=0.4244x1+0.8348x2+0.3507x3=9781.88

y3=0.5890x1-0.5487x2+0.5933x3=15168.33

由此数据可观察到y3的值比较大,这说明2009年的学费很充分地考虑了国家捐助和不同家庭的收入,但对于社会的捐助有所忽略,所以09年国家各高校应该适当的把社会的捐助融入到学费的考虑中,根据本高校的捐助状况对学费进行调整。

模型一:

经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灰色GM(1,1)模型来大致推测出之后某一年的生均费用。同时分析它的合理性,而在使用灰色GM(1,1)模型前,我们应该去验证它的可行性。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得出了1998~2006年的生均费用, 如下表二:

说明:由于1999高校扩招,学费有较大变化。

求第K年的生均费用:

步骤一:求灰色GM(1,1)模型的精度:给出原始数据X(0)={x(0),x(1),………,x(n)};

步骤二:求出X(0)的AGO序列X(1);

步骤三:求出X(1)的MEAN序列Z(1);

步骤四:求二级参数包P=(C,D,E,F);

步骤五:求发展系数a与灰作用量b;

步骤六:求出GM(1,1)白化模式的响应式 X^(1)(k)=(x(0)-b/a)*e-ak+b/a;

x^(0)(k)=x^(1)(k)- x^(1)(k-1);

步骤七:将K带入到白化响应式x^(0)(k)=x^(1)(k)- x^(1)(k-1),即可求出第K年的生均费用。

利用Visual C++软件编程来实现上述算法,程序中求出了8组的预测值,即2016~2023年的生均费用,如下表所示:

可见生均费用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现有国情,即之后的高等教育学费更多的合理化。GM(1,1)优化模型有很好的预测性。

分析二: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市场经济对于商品拥有定价,市场需求与供给决定价格,即未来收益好,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应较高成本。但是并不能把学费看成是教育服务这种商品的价格。因为教育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同时也是教育的受益者。兼顾教育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主要因素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多变性,为构建高等教育的收费价格模型提供了支撑与依据。

此外,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主要原因要从高度教育本身的多层次、多元化为依据,过去传统的简单学费征收机制,难以体现教育的多层次和差异性,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区域的学生征收相同或接近的学费,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层次法分析构建一种可选择多元学费价格模型。

模型二:

就是本文所提出的多层次价格模型,它充分考虑了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状况、考生个人情况等因素,实现了差别定价,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收费的多样性,让学生结合自我情况,报名相关专业。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投入情况及就业收益的性价比,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考虑公平性的前提下,又实现了社会高效率 高等教育权重分布矩阵 ,通过数据拟合,结合过去的数据标本,可以提供高校对现学费收费合理情况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良。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的分布状况,拟合了过去的学费数据,也有利于国家对于高校的经费分拨及高校自我招生的统筹安排。

三、模型的验证

现选取2016年度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样本ahbicjdk的收费价格。现选其中一样本a1b4c2d2,即表示来自家庭收入一般(d2)的学生就读985重点学校(a1)的本科(c2)艺术类专业(b3)为例来计算,

权重的计算:q1422=0.6×0.5333×0.2857=0.0261

则样本a1b3c2d1的人数为:

由上式可求样本a1b4c2d2的收费价格P1422为:

艺术类专业学费较一般专业高许多,模型显然合理。

另以例子 P2132=5089.9 即来自211重点或省属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研究生,一般家庭的学费。

因此,高等教育的学费制定应遵循多元化原则,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多重收费标准,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的效率和平等原则。

参考文献:

[1]范金城,梅常林.数据分析[M].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2-124.

[2]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第二版) [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50-52.

[3]蓝以中,赵春来.线性代数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5]张珍辉,彭尚平.高等教育多元化收费价格模型的构建[J].中国西部科技,2007:1-3.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堂观察;学科差异;名师;非名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4-0026-05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学和研究的联结愈发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联结场所仍然是很多学者的理性信念。研究者认为没有唯一的或最佳的联结模式,教学和研究的联结是多样性的。不同学者对此联结做不同的理解。

一些学者基于理论或是基于学术管理者及学术界普遍的态度,对教学和研究的联结进行了类别或维度的划分。其中,Griffith最早提出“研究引领教学”的教育理念,并从三个维度描述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维度一:植入的研究与教师特定的项目有关还是与广泛的学术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维度二:在课堂中输入研究结果还是关注产生知识的过程。维度三:关系是单向的从研究流向教学,还是双向的教学和研究相长。

此外,Griffiths还提出四种研究和教学的关系类型。研究领先(Research-led teaching)型:学生学习研究的发现,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师的研究兴趣,教学模式主要是信息的传递。研究取向(Research-orientedteaching)型:着重知识建构,不仅专注已有知识,还要专注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教学促发研究精神。研究为本(Research-based teaching)型:也是探究式学习,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学习,课程设计围绕着以探究为基础的活动,学生和教师角色上的差异被最小化。研究支持(Research-in formed teaching)型:系统地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有意识地以教与学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为根据支持教学工作。

HeMey于2005年把Griffiths所划分的类型归入了两个维度的模型之中。他的维度从课程的角度出发,与Griffiths的三个维度不同。维度一:关注研究过程和问题一关注研究内容;维度二:学生焦点(学生参与)——教师焦点(学生是听众)。

以上研究型教学类型与维度的划分是基于理论的划分和态度的调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一流大学课堂教学录像的观摩,并以复旦大学的本科教学为样本进行课堂现场观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实际课堂中教学与研究的联结维度,观察与研究型教学相关的教学形式,从而比较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型教学与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学维度,比较一般教师和著名教师以及不同专业教师在这些维度和教学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1、预观察材料及观察者

观察量表项目来自文献研究和课堂预观察两个方面。两名来自心理学及教育学背景的研究者根据已有文献列出研究型教学可能有的特征。4名观察者对优秀视频课程和课堂实地进行预观察,进一步列出研究型教学的课堂表现。这4名观察者包括前述两名研究者及另外2名来自高等教育学背景的研究生。实地观察存在时间和人力的局限性,而为了观察到更多名师和优秀课堂,我们选择了部分优秀课程视频进行观察。课程视频包括广受欢迎的国内外著名高校教学实况录像以及国内著名讲师专门录制的教学视频,学科涉及文、理、艺术等领域,共观察录像10门。此外,研究者对复旦大学本科实地教学进行预备观察,实地预观察课程30门,每门2-3节。

鉴于课堂录像与课堂实地有所区别,我们尽量选取了课堂实况录像。对于专门录制的课程,我们着重观察了教师的讲授行为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此外,预观察的目的在于提出更多研究型教学行为的假设,在后期的课堂实地观察中将对这些假设一一进行实地验证,以排除那些在录像条件下特定的教师行为表现。我们观察的项目是基于各学科普遍的课堂行为和课程论的视角,因而不受学科的局限。因此,尽管观察者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这不会限制其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

我们根据初步的研究型教学观察制定了初步的课堂观察量表。量表包含38个项目,分别从各个角度描述研究型教学可能具有的教学特征。每个特征均使用5级量表进行评分。某一教学特征越明显则分数越高。量表中38个项目进行了初步的维度建构,包含批判性、研究分享、研究者的激情、对新异性事物的兴趣、结合问题与当下实际、鼓励不同见解、鼓励讨论与交流这7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均设置多个项目,以保证各维度评分的稳定性,同时也备作筛选。此外,课堂观察量表还附带一个涉及学生教学参与的教学形式量表,用以记录课堂讨论行为、课堂提问行为和其他互动行为的发生。

2、研究程序

4名观察者经过培训后,使用初步的课堂观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59门课进行背对背的观察。

篇4

【关键词】高职测绘实践

引论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一些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要时刻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从而完成我国的创新性发展任务。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测绘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为高职的实践性教学发声,以期激发高职院校的思考和行动。

一、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高职院校招生主要是通过笔试进行人才的选拔,这样就往往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通常是以经验教学为主,不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的兴趣。而实践教学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引入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知识和创造更高一层的融合。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有很大帮助。国家的根本发展之路就是创新,而科技的进步又需要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模式的逐步优化,开始由教师准备材料,学生进行计划制定,从而完成课程目标,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及成果

(一)提升地位,重视实践

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教育,比如专题讲座,从而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为日后的教学任务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测绘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要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注重创新性和综合性相结合。通过实践环节的培训,加强学生的实习能力,更好地与用人单位相联系,从而拓宽学生的工作渠道。

(二)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多地是要求学校要将职业技能训练与精神养成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理论的教学,还有将技能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统一,因为对于其他方面来说,道德品质更为重要,始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对学生开展教育,使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实现真正的科教兴国。

(三)完善考核制度,实现教学管理

因为测绘专业的特点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部分优化,开设“测量技术培训”课,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他们对仪器的运用能力。一个学期后,应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比如导线测量、数字化测图等技术。根据考核内容进行评价,从而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技能训练,实现教育的规范化。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构建

学校的建设离不开素质教师的培养,只有不断引进高素质的教育者,才能为整个学校的教育带来升级与活力,比如通过专家的讲座开展,丰富学生们知识的掌握,或者专家项目的开展能够带来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识。逐步加强教学队伍的多元化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学习应该多多组织教师进行与无能力训练,从而提升整体能力。

(五)校企合作,服务社会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实现教育综合化的重要途径。《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了教学培养与应用并重的转变,学生们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发展日趋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重中之重。为了顺应新课改的宗旨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生的长远进步和成长是新课改的核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办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主动把握学习的自。按照新课改的内容,课程的设计、目标等方面都有必要作调整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施需要因地适宜而不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改进教学模式。新课改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师也面临着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应该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角度入手。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在促进小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等。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形式,并未全面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学教学中,语数英三大课程受到了重视,所谓音乐、牢记、常识等副课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有不少主课老师无条件占用副科教学的时间,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上主课时间和投入过剩,失去了副课的调节,而且学生容易形成厌学情绪,违背了劳逸结合的办学原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跟风采用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大大忽视了其内涵,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课外教学内容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和新课改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一)重视小学生语文思维模式的改进。

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意味着现代教学应该以联系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内容扩展到其他学科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框架,但凡有利于学习的方式都应该被吸收。学生的思维可以全面地发散,在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小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坚持扩展学习,促进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以多元角度理解学生的言行,并配合鼓励性质的语言,以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提倡合作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合作学习有机统一,比如教师在讲授《》一文时,可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外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的资料,并在课下组织讨论。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规定合作时限。此外,可以指定小组成员,方便课内外合作学习。

(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课堂是教授小学语文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和兴趣融为一体,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陈述知识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基本流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考虑运用竞答式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在学习时形成主动讨论和探索的热情,并创造他们交流看法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摇篮。若失去了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情境都能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探索性和趣味性是一个有效学习情境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被大大激发。因此,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阎立钦.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篇6

[关键词] 高校扩招 对外汉语本科教育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模式

高校扩招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大学生就业的配套措施等都没有与扩招相适应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就业问题更成为关乎民生的最为重大和紧迫的问题。

就对外汉语专业来说,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逐步展开,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高校纷纷上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另一方面,对外汉语专业办学历史很短,尚未积累足够的办学经验,许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被人戏称为第二中文专业。除了扩招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以外,目前办学水平不高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各校匆忙上马,课程设置体现为各自为阵的局面,因而,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就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在国内有资格招收留学生的大多都是高校,因此,学生本科毕业后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担任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而出国任教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

那么,在当今形势下,除了就业口加强就业工作力度以外,高校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应对呢?本文提出构建对外汉语专业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拟从课程设置方面探讨新时期如何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富有竞争力的本科毕业生。

一、新时期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以上对形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要依据如下几个原则:

1.改革观念

扩招以后的本科人才培养不能是传统高等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而应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那么,本科教育就是打造适应能力强的具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就专业建设来说,适应力强就是专业适应面宽。在课程设置方面具体体现在要淡化专业、扩宽就业口径。就新时期的就业环境来说,对外汉语毕业生的走向,我们的设想是,一部分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一部分从事专业相关的其他教师工作,还有一部分从事公务员文秘等其他工作。

2.夯实基础

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就意味着要培养针对岗位的工作技能,本科教育应该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夯实专业基础和培养学习潜力上。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强化让学生“成才”,淡化针对职业岗位的“立志”。就对外汉语专业来说,就是把重点放在双语的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和双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上。

3.注重实践

语言能力和师范素质都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两种能力。对外汉语专业现在普遍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传统观念中,都很注意“我知道……”而忽略“我能做……”培养新时期能应对各种新环境新变化的高质量毕业生就应该在本科阶段系统训练基础能力,练好基本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新时期,坚持这三个原则才能有效克服浮躁、应对变化。

二、构建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基础是大量的语言类课程支撑,学生能力的专业优势应当体现在汉语教学和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本文从与传统对外汉语专业不一样的特色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讨论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的常规培养模式是单一注重语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基本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面窄,难以适应新时期扩招以后中国的国情。本着顺应形势加强改革的精神,依据以上各原则,我们提出在新时期构建对外汉语专业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模式的具体内容概而言之指“一个核心、三个加强”。“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三个加强”是加强中国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师范素质培养、加强双语双文化特色。

1.语言应用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核心

语言应用能力既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本科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市场的高度流动性,要求本科生必须面对市场职业岗位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语言应用能力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就业适应性。所以,语言应用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核心。

为了体现语言应用能力的核心地位,我们围绕读、写、说三种技能搭建读写说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教学平台:一是语言理论知识平台(传统对外汉语专业教学重点);二是语言材料知识平台(即文学文化学习平台);三是语言技能实践平台(即读说写语言实训平台)。

这三个平台的中,第一和第二平台是第三平台的基础,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来谈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无异于空中楼阁。但是仅仅掌握好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语言的应用能力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扩招背景下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转岗的能力。

对外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以致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来安排课程,既符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能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所以,这里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应用”二字上。也就是语言实践环节。

为避免长期教学过程中文科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忽略不计的积弊,在语言实训平台,我们在第一课堂保证充足的课时。除了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及传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外,专门安排每个学期40个学时的语言实训课程和40个学时的写作课程,6个学期一贯,连续三年的语言技能实训。

语言实训课程包括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读写说三种技能。

“读”的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与文学和语言理论课程配套的文学作品和语言著作读后感的写作或作品介绍这些书面的方式,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文学史阶段论文或体裁欣赏论文等方式来操作,以每个学生在班级的名家名作讲解这种口头的方式来检查和督促。

“写”的技能培养是通过学生个人博客和纸质文章两种方式的写作来操作,训练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各类文体的写作练习。

“说”的技能培养是通过学生在班级的作品讲解和诗歌朗诵、英文背诵、双语演讲和辩论、话剧表演等多种方式来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实训内容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原则,遵循精读与泛读结合的原则,遵循教师要求必读篇目与学生自选篇目结合的原则,遵循读写说三位一体相互贯通的原则,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2.加强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乐于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培养有根的一代。在物欲横流和技术独霸话语权的当今,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大量的思想精华和人生智慧,能帮助人们走出精神世界的空虚。因此,加强中国文化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后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对于培养新时期有用人才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类课程兼有古今纵横两条线和物质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开设中国文化与民俗、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三门课程。为了实现语言能力的核心目标,在文学文化平台上,增加了大量作品选读的课时,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阅读,避免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是学生“解读”作品的书面作业,一个是学生“讲解”作品的口头练习。

3.加强师范素质培养

这个“加强”我们通过师范模块系统选修课程和技能训练来实现。师范技能的训练当然主要通过上述介绍的各类语言实训课程中的学生对作品的讲解即真正让学生“下水”来实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模块除了通常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教学理论、美学、逻辑等理论课程以外,我们还开设了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弘扬祖国文化的“一笔一画一表演”的特色课程。“一笔”就是书法课程,要求学生写好毛笔字;“一画”就是简笔画课程;“一表演”是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几十个学时难以达到培养较好技能的目标。我们把这三种技能的课后训练放在每个学期的语言实训课中来检查和督促。

4.加强汉语、英语双语双文化特色

就人才的类型来说,我们突出双语双文化特色。

除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懂得外语以外,在新时期拥有双语技能的人才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职业适应面宽。更主要的是,拥有双语技能不仅指会说两种语言,而是指能够理解和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双文化素质能有效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除了有利于提高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能力之外,也能提高不同方言之间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方言民俗的交际能力,以及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不同社会集团、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等之间的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资金和技术交流逐渐成熟,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交往中的一大瓶颈。双文化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因此,无论是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实践环节,我们都按照汉语英语、中西文化、中西文学两条线索(其中含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的框架来设置,力求突出双语双文化特色,培养贯通中西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扩招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和求学深造的适应性的良好途径。

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大课题。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梅国平,张彬等.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OL].中国网,2009-04-02.

[2]黄明建,何文政.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机制[N].贵州日报,2009-07-21.

[3]日本:全球毕业生遭遇“就业冰河期”[OL].

[4]丁杰.大学生实习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与职业[J].2007,(12).

[5]新西兰:职业教育顺应市场需求[OL]

[6]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7]北京语言学院.世界汉语教学概况[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8]李扬.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9]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0]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12]王路江.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13]毕艳丽.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6).

[14]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篇7

关键词:文化能力;语言文化;教学理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239-02

1文化能力导向问题的提出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三种理念和导向:(1)语言知识导向。在1999年以前,受传统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大学英语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2)语言技能导向。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各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提高了对学生写、说能力(即主动输出信息的能力)的要求。(3)语言交际能力导向。进入21世纪以后,在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建立在语言技能基础之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兴起的文化研究思潮对语言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已逐渐从20世纪中叶兴起的社会范式转向了人类中心范式,语言学、文化学、交际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学科理论对“人的语言”进行综合性研究,提出了“语言文化”和“文化能力”等概念,并对语言与文化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语言学研究的这种态势,正在或者将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理念和导向――文化能力导向。

2语言文化教学理念与文化能力教学导向

语言文化学者把语言看成文化的第一要素,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张维鼎认为,语言显然是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人们所讲的母语往往成为人们认知和接受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就因为这样,语言还决定了人的感知、感情、思维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基本格局。同时也决定了人的文化心态。语言同时也就成了人们维系人际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从这个意义而言,语言既是文化发展的媒介,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总之,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

语言文化理论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系统中的双重特性:一是文化的一般本质属性,语言即为一个文化世界;二是语言的文化工具属性,它推动其他文化的产生,并记载和传承其他文化。

传统的语言教学理念只承认语言的载体、工具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上忽视了语言的民族文化属性。国内学者指出:“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常被人们仅仅看作是‘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工具、武器’。这种‘工具论’的烙印在实践中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只集中在语言系统本身,研究其内在规律,培养、训练对这些规律的机能和自动化的熟巧。应当说这种作法是完全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不能丝毫放松的。但是,人们忽视了语言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还有其特殊的人文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一面。交际的阻碍不仪来自语言的熟巧,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异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外语的教学与研究既要有‘工具论’,又不忘记民族‘文化观’(夏雨,1994)”。

由对语言文化本质的考察,国内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语言教学与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寻找新的思想养料,初步形成了语言文化教学观念。这种观念视外语教学为文化教学,认为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养成文化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语境下,语言能力是个体或人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本领,它是文化能力的重要成分,同时又是形成文化能力的基础。在语言教学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进行鉴别、继承、批判和创新的能力,既需要运用语言来思维,更要通过语言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状态下开展交际,面对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实现文化的价值融合。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目标应该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3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的建构

3.1理顺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中的几种关系

构建文化能力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母语教学调整理念和目标,注重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发现和接受文化差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养成的思维定势和文化定势对第二语言教学中目的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程,在整体上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转变为培养文化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构建文化能力教学体系时需解决好以下几种关系:

(1)基础英语教学与高等英语教学的关系。以文化能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势必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即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和双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并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不能把这些基础性的教学任务推向大学教育阶段。

(2)大学英语教学与历史文化知识教学的关系。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通开课、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形式,不分学科专业地开设人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文化差异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是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建立的根基。事实上英语教学也不可能把大学人文教育的全部任务承担下来,而应该是立足于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培养其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文化能力导向下,教师成为学生的文化导师,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自觉学习者和文化能力的培养主体,教、学双方的关系将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作为文化导师,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集中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

3.2重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提出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文化能力导向要求改变现有的以语言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制度,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以文化比较、文化批评、文化鉴赏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层级,朝着更符合时代特征、人的发展要求的方向改革。

(1)文化比较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分析,发现和认识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的互补性、可共享性,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

(2)文化批评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利益标准,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判断和鉴别,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自我选择能力。

(3)文化鉴赏教学则是通过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主动性陶冶,主观能动地融入到文化的思考与情感之中,为文化创新提供灵感和契机。

3.3培养文化型教师队伍

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能力导向强调教师自身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而文化能力导向除了对教师明确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要求,更多的是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的挑战。为造就适应未来文化能力导向教学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需要政府和学校根据时代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提供一定的制度环境。同时,也要求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转变观念开始,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更新知识结构,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并着力提升自身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和传承能力;在教学中有计划的尝试文化教学,积累文化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做好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R.H.罗宾斯.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罗纳德,沃德华.社会语言学引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

第二,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资料:

1.郭琼《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创新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人们能动的进行的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首创性活动。”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基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属于创新能力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 斯腾伯格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 即独创性和新异性)和适切性( 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 的工作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原本并不是很充裕的研究生教学资源更加紧缺,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比如理工科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充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尤其是创新能力,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等。因此,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待提高,比如曾有学者总结道,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简单”上:“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 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 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而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如果行之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今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意见

1、双管齐下,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大学受到高校研究生扩招、分层改革、资源分配市场化等趋势的影响,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快于导师人数的增长速度,一位导师可能要负责培养多个研究生,导师受其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就良莠不齐。而学生在学习阶段,其主要的任务也不仅限于研究,发论文、找工作也占用了部分时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大家都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三年的学习时光,因而造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科研水平也大大降低。所以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和学习成绩也有重要的影响。注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导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有依据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的良好互动和协调,提高学生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英国,学生申请一个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资格,一般是根据老师在学校官方网站上的课题来“竞聘”的,所以,一般在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学习生活阶段,就已经知道自己接下来即将开展哪方面的研究工作,余下的事情就是学生自己考虑的问题了,学生想怎么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导师只会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以及学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增强导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方法技巧、提升其责任意识,使其不仅在学术上能传授学生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科研态度。最后,要通过教学管理培养研究生正确的科研意识。因为做学问关键要“静心”,一定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稳打稳扎,切勿心浮气躁、沽名钓誉,利用宝贵机会潜心做研究,利用广阔的平台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2、依托科研平台,推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已形成了由个人科学创造向团队科学创新转化的新局面,现代科技的创新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团队协作精神。依托科技创新团队,打牢研究生创新能力根基,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依托科研团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科研创新条件。二是依托科技创新团队精神,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三依托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当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已成为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训练了其创新技能,激发了其创新热情。科研创新基地通过实验条件的建设和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学科交叉融合,支持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必须做好创新基地建设的长远规划,全面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带动学术交流和科技竞赛等相关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实现研究生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借助研究生创新基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科研与实践的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搭建好“学术攻关平台、实验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园文化平台。1环境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成果的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应经常邀请一些专家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多提供科学研究立项的机会,加大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此外,学校在招生时要打破本校保护主义,注意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要配备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设备,为研究生扩宽视野,完善知识储备,孕育创新的思想提供便利。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这种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向前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人才优势上的竞争,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上。从发展趋势来看,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复合型、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创新性,已成为21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思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问题,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既要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又要有健全的培养体系,更要注意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紧抓教育质量,才能使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迈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何美蓉 ,凌朝辉 .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2]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

育,002(10) : 70.

[3]朱红,文东茅,放锐.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2):23-28.

[4] 周海波,谭帅霞,段吉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

[5]黄伟.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6] 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动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4):79-81.

[7]张成,石全,赵湘.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举措 [J].价值工程,2012(19).

[8]喻芒清.论高校研究生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J].国高教研究,2006,(10):14-16.

[9]蒲丽丽.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高教研究,2012(5).

[10]常顺英,林彤.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5):107.

篇10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探究

1.生本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相关部门对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加大了管理监督力度。经过语文教研室的研究,教师们要求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虽然越来越多的语文阅读材料被应用于高中教学,但是就教学的模式来看还是比较单一,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开展高中课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将生本教育践行在高中课堂上。

2.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文本解析权威至上,模式单一

就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过多的依靠文本解析,导致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很多老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经常会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做的教学素材也是非常单一的。传统模式一般是先介绍作品的背景,然后再对经典的句子进行文本分析,剖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素材中所涉及到的句子分析,也是老师在教材上所摘抄下来的,并不是自己对句子的真实理解。长此以往,如果固定的对某一道题做出固定的答案,这样就会束缚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空间。比如说当老师在讲批判性的文章时,大多数会提及到《祝福》一文,仿佛这篇文章就是批判性文章的代表作,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们的思考空间。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文章时,应该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去想象、思考和分析。

2.2阅读分析曲解高考,应试倾向严重

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训练,应试倾向非常严重,把学习语文和阅读文章过于任务化,完全忽略了阅读的真正意义。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高考的强大压迫下,语文老师在讲解阅读材料时过于程序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的阅读材料,大部分都是高考试卷中常出现的文章,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文章进行仔细的讲解。但是这样依然提高不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来进行讲解。教师们所实行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打消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还占据了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读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会慢慢形成一个囚笼,束缚住了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

2.3课堂教学脱节,过程僵化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过于脱节,讲解的知识内容过于程式化。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总是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永远不会有提升,既然是生本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要。老师在开展语文阅读课时,应该关注去了解学生们所喜欢的阅读类型,由浅至深的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道路。而并非用应试教育来束缚住他们的思想,逼迫他们去阅读特定的文章,这样只会导致教学的最终目的改变。应试的语文阅读教育,只会让学生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最终讨厌语文阅读。

3.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3.1厘定教学目标

为了语文阅读教育的长远发展,我们要在生本的理念下,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让他们渐渐的对语文阅读感兴趣。我们应该制定准确、严谨、科学、规范和积极的学习策略,我们要厘定教学目标。只有制定好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方便开展。开展语文阅读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应该让学生用一种快乐的方式去接受容纳它,而不是因为它产生一种极大心里落差的不良心理效应。

3.2优化教育资源

高中学校应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时,尤其要注意定时规划学生层次模式教学,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更换和动态变更。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他所拥有的语文知识素养,随着授课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地得到积累,对待学生的层次,语文导师要始终保持处于动态规划中。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语文导师需要时时刻刻地关注每个同学的不同变化,首先语文教师要做到勤于观察、细致观察,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然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进步程度,对分层次教学进行随时随地的更新,确保语文阅读顺利实施。

3.3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最新的教育理念是这样的,教育其实只是教育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语文阅读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还可以传承阅读的优秀传统,落实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传统模式一般是先介绍作品的背景,然后在对经典的句子进行文本分析,剖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素材中所涉及到的句子分析,也是老师再教参上所摘抄下来的,并不是自己对句子的真实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学习理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制定好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方便开展。虽然越来越多的语文阅读材料被应用于高中教学,但是就教学的模式来看还是比较单一,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文章来进行讲解。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