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8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30-03
[作者简介] 饶 莉,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重庆 400067)
科技成果是人类在从事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具有深化认识或改造客观世界作用的成就或结果,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其他推动科技进步的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将具有价值和有待实现的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出倍增放大经济效益。从政府资源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情况:非政府资研发成果的成果转化、政府资成果的成果转化。这两类成果转化特点和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非政府资研发成果的投资主体来自民间,其成果的产生没有消耗公共资源,自然注重投入产出效率,所以在成果的转化上遵循市场规律。本文所提出的成果转化问题,是特别针对利用政府投资所形成的成果及其转化而言的。在我国,政府目前仍然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在科技开发投入上还未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虽然伴随着R&D总经费的上升,政府投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在2004年政府投入仍然占到26.6%,并且其中多数投向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另外,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也显示,在国内的大中型企业里,2003年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的比例只有0.75%,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3/4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而与此同时,在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广东省,2003年财政资金拉动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的系数是1∶18∶35。照此推算,广东省财政在R&D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仅为1.85%。这说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研发的投入、成果的获得,政府的主导作用依然显著,成果产生和应用的主体分离,且各自运行机制显著不同,再加上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这势必使得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难以成功应用,与企业急需通过技术创新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矛盾持续存在并不断加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成果转换的效率问题。在对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要重点突破从科研立项到成果转化整个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包办,建立以科技成果这一生产要素与市场供求相对接为基础、政府进行宏观指导与保证监督的市场运行体制。
一、树立全面认识市场效益的观念
对市场效益的全面把握,需要从宏观绩效的层次来进行。即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作为成果的所有者因此而取得的内部经济效益;以及作为成果的需求方,有的虽然不是成果的购买者,但在别人对科技成果的运用中,自己可能产生对科技成果一定程度的吸收,并因此而获利,即外部效益。
这在技术进步领域里也称“溢出效应”,其含义是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外在性的表现。成果转化过程中外部效益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其二是来源于竞争,两者相辅相成。企业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投资越多,产品售价越高,溢出的示范效应越强。为搭上瓜分市场利润的便车,当地企业势必加大模仿、学习的投资以增强其吸收溢出的能力。而技术先导者为维护其技术比较优势,被迫加大其对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以恢复其市场份额和利润,结果导致新一轮的溢出-吸收效应,周而复始。可见,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受益方不仅是成果拥有者,实际上还包括成果学习者在内的整个行业和市场。所以,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发挥真正市场效益的理想产业组织是:不同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企业在科技信息和水平上的差异化程度足够大,使得能有企业利用技术信息的优势获得一定的垄断利润,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产生溢出――吸收效应。根据对技术成果产生的成本和运用的收益的博弈论认识,扮演示范者的技术先导企业通常为大企业,中小企业适合成为模仿者。
基于上述认识,科技行政部门在思考成果转化促进工作时,无论是在对以往成果转化的促进上还是在对未来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服务中,都应明确方向、制定新的行政工作重点,淡化成果转化的绩效目标,强化引导科技投入的环境目标。变对成果转化效果的静态管理为促进成果转化的动态服务。坚持和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激发民间和市场中各类主体投资技术进步的热情。政府的行政作为在具体方式上可采用对政府资研发项目进行招投标、并加大议标过程中对成果应用基础权重的设定;鼓励企业对技改项目招标,并对中标项目予以财政补贴;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地方法规,通过打造理想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如法规政策辅导、常设技术市场等方式实现或强化动态服务。
二、在成果转化的各类主体中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
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石。同样,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和核心性的作用,为实现科技成果在供求关系中的顺利对接,在成果的需求方已越来越表现出较为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思路和手段的今天,在科研机构或者是以研发为主要职能的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的完善经营机制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传统企业为增强发展后劲,也会存在有助于成果转化的新制度的潜在需求。这些制度需求集中表现为企业经营机制、成果获得机制两个方面。
1.企业经营机制。为促进成果转化,对创新的组织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的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战略创新。(1)内部组织制度的创新集中体现在首先要建立起最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制。其次,对研发项目或技术引进项目的管理采用合同制,合同内容充分体现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的经济评价指标作为研发或引进工作的最重要目的,要建立在市场对企业生产的数量、质量要求基础之上,对签订合同对方的权利与责任的规定也要充分体现对市场的尊重,例如人力资本。(2)规模型生产经营企业应创造条件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内部的专职人员以及与其他各类组织寻求各种类型的合作。对技术创新项目的选题,紧密围绕生产过程与质量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市场潜在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3)制定有利于技术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的经营战略。生产经营性企业都应进行技术发展规划,选择适合自己规模、市场地位、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战略。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如果又缺少资金,那么需要制定适合自己又合法的产品、人才、技术和市场的获取计划,争取打开和保持产品的销售局面;有一定研发能力、学习能力及资金实力的企业要尽量围绕自己的生产技术环节来展开创新,或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和改进,实现在技术竞争方面和本行业技术主导企业的差异化,或者完全依靠技术引进,做创新技术的跟随者和模仿者,通过其他环节的差异化参与竞争;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在满足自用的条件下,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以资金、技术对外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多种层次的市场化经营。简而言之,面对市场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企业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整合内部资源,有效借力于外部资源,实现企业产出能力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成果获得机制。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获得成功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自始自终全力以赴地推行有效的技术发展战略。在技术生成与获得中,帮助企业实现创新与提高的手段主要有: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的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共同开发;收购拥有科技成果或研发实力的企业;在有技术与信息密集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机构;窃取先进技术等等。可见,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打造,不能只视为现有资源的线性函数,如能具有充分的市场意识与合作精神,技术能力是有可能获得几何级数般的增长速度的。
技术创新的方式或自主、或与人合作、或参与国家或国际科技发展规划,中小企业还可联合组建研究机构进行开发研究。在技术进步机制内容的建立上,须注意:(1)尽可能拓宽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包括内部员工、用户、销售网点、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并尽可能为先进技术的购买做出预算。(2)尽可能以企业为主体,采用灵活的研发组织形式。如以企业为龙头,有供应商和客户参加的合作;企业内部人员联合攻关;企业委托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发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技术;企业委派自己的研发人员带着合作项目参加国家的研究等。这里所指企业,可以是改制后的科研机构,也可以是生产经营性企业。强调应以企业为研发主体是为了保证在产出科技成果的资源整合中,尽量地使资金与人员集中在与成果商品化直接相关的领域。(3)重视中试环节。把它作为科技成果和生产之间的桥梁。(4)通过销售服务提高产品技术水平。随时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技术与设计,使新技术不断成熟、完善。
可见,科技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合作精神,而需要合作的不仅仅是研发资源,更要强调的是供求双方不同市场主体的合作以及相应机制的融合。以上分析对科技行政部门的启示是:政府资助应向含有企业的研发项目倾斜,向校企合作项目倾斜,为杜绝通过虚假合作骗取政府立项资助的情况,应对研发主体的合作历史及合作成果的转化绩效进行核实与评估,并以此作为今后资助的依据。
三、建设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平台
成果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成果评价、技术转让、风险投资、售后技术服务、技术信息及管理咨询等。其正常运行,需要有完备的法规政策、信用机制、风险资本投资及退出机制、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交易平台的搭建,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以旺盛的供需为基础。而市场的扩大化和复杂性,又需要中介机构的串联和疏通。
1.刺激供需两旺。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角度看,科技行政机关需要在加大有效的市场供给和刺激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大做文章。
在增加成果的有效供给方面:(1)扩大研发经费来源和数量,在有计划地进行政府投入的同时,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鼓励本地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结合各地企业实际情况,降低对企业研发费用予以免税的优惠门槛,并对当年研发投资在计税时予以扣除。(2)在科研机构改制基础上,进一步鼓励产学研结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研发与合作联营,鼓励科研机构自行或技术入股、与人合伙投资进入成果应用环节,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为保证产学研合作所要求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有适当的投入强度的同时,还要有合理的资金结构。可在用于科研事业的经费中拨专款设立成果转化促进基金,用于向产学研合作机构提供开办费、为产学研合作项目申请贷款提供担保、贴息或风险补贴,该项基金还可与“项目后补贴”相结合,吸纳相关资金。(3)对于应用技术性研究项目,坚持以产学研结合为主、应用型企业申请优先的审批原则。
在刺激市场对成果的有效需求方面:(1)定期评选技术创新企业,根据成果转化水平,将政府资助项目赋予相应权重纳入评选指标,对当选企业予以税收减免优惠。(2)对成果应用企业的后续研发工作,实行政府资助方面的特别倾斜。(3)解决成果需求方的资金瓶颈,为鼓励金融机构对成果应用项目的贷款支持,允许其在债权与股权之间自行选择是否转换。(4)对科研单位的成果建立应用跟踪调查制度,根据其预期效益实现情况进行资信评级,定期向企业公布。(5)对技术中介机构实行信用评级,鼓励成果转让方与中介机构签订股权合约,并强制建立技术项目负责人制度,对成果转化项目实行“交钥匙工程”管理。
2.规范监督中介市场。为保证成果供求双方交易的顺利进行,防范市场风险,必须大力发展技术中介市场,目前很多地区的技术中介发育很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机构主体缺乏市场经营机制,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缓慢,成果信息不够完备、技术经营机构不健全、技术经纪人才缺乏、配套法规不完善等。需要通过“制度先行”建立起中介机构与成果供求双方的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互信互利机制。
积极推进技术中介机构的改制工作。在明晰国有产权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中介机构在资产和人员方面与政府部门完全脱钩。
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实现风险资金在数量上和来源渠道上的扩充。鉴于国外风险投资行业取得的经验,发展初期的风险巨大,风险资本以冒险性最强的民间资本为主。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现状,要创建能促进以私人资本和公司资本为主要构成的公司制风险基金的制度环境。
加强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建设,使之发展成为具有提供技术商品供求信息、人才信息、以及评估论证、咨询、法律公证等多功能的信息市场。
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研究人员、企业建立技术经营机构,引进或在具有经济贸易素质的技术人员中自行培养技术经营人才,在研究人员和经营人才之间倡导共同激励机制。从科技三项费中拨出专款,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和具有中间试验和开发能力、技术孵化能力和技术集成配套、工程承包能力的大型企业建立技术经营机构,鼓励科研院所选择小企业联合发展试验性工厂,引导大型企业、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结合国家支持的技术中心建设发展中试基地,并通过法规政策的完善,有效杜绝由此可能带来的技术泄密问题。
完善成果转化中介市场的法律规范,明确各法律主体及其合法权益,理顺法律关系,保护各方利益,防范道德风险。
总而言之,在思考包含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时,必须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梳理政府的各项调节、引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样才能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的环境,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我国企业实现拥有更多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科技资源 优势 创新 经济优势
1 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和各项措施。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于2008年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加大了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科研投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方式与效能,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科技研发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园区孵化能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制定了对院所科技创收部分省财政给予全额返还,支持科技人员提取科技开发经费的10%作为劳务津贴等若干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励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资金上,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经费支出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R&D经费支出114亿元,增长31%;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11%。省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在每年安排1.1亿元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新增预算9000万元,重点支持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力的技术创新项目和重大科技新产品、新兴产业项目,以及对俄科技合作、国家高新区科技平台项目。在资金支持体系建设方面,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体系逐步形成。同时,为加强省级政府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要求各地市(县)有关部门匹配项目经费,将风险资金引入专项投入,部分地市、有关部门及风险投资机构、科技担保机构也积极筹资支持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总体来说,黑龙江省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多,但真正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落实效果相对较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等。
2 对策与建议
2.1 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研究开发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在产学研联合中的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持的合作互动、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与企业产业资源的紧密结合。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多种形式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更多的研发力量进入企业、进入产业竞争的前沿领域直接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在项目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承担重大专项和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实现研发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2.2 设立“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资金”,调整和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通过政府的引导性资金吸引和带动企业、研发机构及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探索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设立“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资金”,调整和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重点转化项目的支持强度和重大项目经费支持比例。“专项资金”可采取拨款资助、有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转化后有可能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项目的立项,实行专家评审、中介机构评估与行政管理部门决策相结合的机制。
2.3 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能力
通过产业导向、科技优惠和创业投资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激发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的内在需求,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和培养研发队伍,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机构和队伍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和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战略联盟、技术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开展长期、全面的合作。创新项目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建立并完善由企业牵头组织和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新机制,实现研发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2.4 优化风险投资发展环境,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税收优惠、融资担保与再担保、人才、技术创新等更具操作性的风险投资政策,营造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政府性风险投资机构,按照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原则提供风险资金,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风险资本、私人风险资本、保险公司风险资本等多种科研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发展。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以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为依托建立规范化、电子化交易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并逐步打破地区垄断,建立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产权交易市场。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献综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把无形抽象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相关生产实践环节实现此转化的过程。现阶段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等都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基数较大,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现状、科技困境等制约着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成果转化率较低,不到5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面临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想脱轨、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疑难杂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此类“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为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特色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应提升科研实力,精简在编科研人员,强化对外交流,加大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科研研讨会等;同时集中力量促进农业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物力、人力投入,定期对中介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建设农业科研基地,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律保障,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大众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机构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研人员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依法有序转化并安全推广到农村。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负责农业科技信息的上传下达,将科技成果加工组装推广到农户手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应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收集农户关于科技成果的需求,向科研机构传达农户需求,科研机构生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后向农户传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中介通过农民反馈评估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农户的最新需求预测农业市场走向,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
四、调整农业科技钻研重点,改革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式
农业科研机构应适时改变研究目标,从注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变到注重成果质量,从注重科技成果回报率到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提高农业高校农业生产技术,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型的技术开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逐步向政府投入带动机构投入,个人和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校农业的角度确定农业科研目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定科研项目负责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五、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运行
农业科研院所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农业科技市场,完善科技市场体系,解决现今市场体系的相关问题,充分促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科技成果,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单位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将转化速度快的科技成果于第一时间推向市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推广难度大的科技成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市场,使农户第一时间应用科技成果。
六、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开展宏观战略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建议,农业部门应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财政部门加大财物投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专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谋划策,权威专家紧密围绕当下农业发展局势,以国家农业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据,与农业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商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纲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高效、实用、新颖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当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准农业发展重点,早日实现绿色农业。
七、推进农科教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加速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前政府组织各行各业专家评估此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回报率等,预测此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农户满意度等,而后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确定合作伙伴,促使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包括政府机构合作完成成果转化任务。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等为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对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使个人付出得到相应回报,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
八、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首先,在各部门各自努力的前提下,涉外机构为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为中国的农业大事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国内农技企业与海外先进农机企业强强联合,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海外先进企业的引进可确保国内农机企业接触国际消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
[2]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03).
[3]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5]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田东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08).
[6]吕令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9(04).
[7]王治中.农业推广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
[8]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9]陈势,郑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07(04).
[10]高山,范兴奎,肖扬书,夏文胜.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07(01).
[11]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09).
[12]陈志兴,王云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01).
篇4
建院以来,我院遵循“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组织实施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转让”的建院宗旨。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充分发育的创业条件下,紧紧抓住技术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等环节,努力探索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路子。经历十多年艰苦奋斗,已初步摸索出一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以体制创新促进机制创新
(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体系建立
创建中国科技开发院初衷是:通过中国科技开发院联合各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各类技术研发转移平台,以国家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科技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作为主要项目源,运用市场机制将高新技术成果与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研发、转移和产业化的步伐,为我国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探索一条新路子,改变我国技术成果转化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难题。
为适应这种超前探索需要,在国家科技部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院因时、因地制宜地从三个方面迅速建立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体系:
一是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与资源整合网络体系。依托各级地方政府,我院在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的沿海、沿江地区设立了十多家分支机构,迅速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与资源整合网络体系(见图1)。这一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中国科技开发院系统的影响力,提高了我院整合经济、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能力,有力地保障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二是建立了以各类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开发支撑体系。我院根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尤其是技术项目二次开发、孵化、项目转移后续服务的实际需要,联合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合作、合资、入股、冠名等灵活多样地方式,先后组建了地效飞行器开发中心、医药科技开发所、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等十多个技术研发平台(见图2)。
以各类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体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我院进行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的能力,为我院进一步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核心能力与业务专长提供了一系列的互动平台。
三是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我院通过投资、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有关上市公司、企业和投资机构,兴办了中国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新鹏投资发展公司、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有限公司、浙江宁波中意太阳能有限公司、佛山市华联兴电子有限公司、南通天通高速船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中科正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40多家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公司(见图3)。
上述三个层次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我院支撑高新技术成果开发、孵化、转移、产业化全过程的创新体制架构和运营系统,有力地保障、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各项业务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模式的探索与形成
我院依托上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体系,通过十多年来对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转移、扩散基本规律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发育阶段实际情况有效结合的具体工作实践,逐步摸索并总结形成了“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模式”(见图4):
该模式的特点是:借助民办官助的新型科技创新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了技术项目研发、转移、产业化和技术平台建设与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创业投资、项目资本运营的有效结合。
这个模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刚开始发育,在技术项目的研发、孵化、转移及产业化工作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不太明显,基本上全由开发院系统“一竿子插到底”,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了项目转让和股份转让难度较大、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第二阶段(1999年开始):随着我国、尤其是深圳市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外部环境的逐渐发育与日趋成熟,我院技术项目的研发、孵化、转移及产业化工作,由“一竿子插到底” 逐渐转变成了“多条腿走路”,既可量力而行挑选项目进行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亦可通过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外部的资金、人才、管理及市场网络等资源加速项目的产业化步伐,更可借助成果转让、项目公司整体出售和股份转让等途径收回项目投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运作模式日趋成熟。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式、途径的多样化,既降低了创新和转化的难度、又提高了项目产业化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式、途径多样化运作模式的构建,使创新要素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逐渐变成了可操作的现实,项目投资退出渠道的逐步形成,改变了我院系统从科技成果开发、孵化到转移和产业化“一竿子插到底”的被动局面,逐步从投入大、周期长的成果产业化领域抽出身来,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科技成果研发、孵化、转移等科技中介工作。
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十多年来,我院系统先后对1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了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0余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在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优势领域和业务专长。成功孵化了深圳科兴生物制品公司、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桑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中意太阳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在香港成功上市。
(一)运用创新机制开发、转移了一大批高技术成果
1.国家“863”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我院系统自建院以来,先后承担研究和进行成果转化的国家“863”项目共计10项,主要的项目有:
(1)基因工程药物
原我院全资企业中国联合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中联公司),以国家“863”计划为依托,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投资机构,先后在深圳组建了“深圳科兴生物制品公司”、“深圳新生命药业有限公司”、“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及生物制药厂”、“深圳雷克药业有限公司”、“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新鹏公司和雷克药业有限公司仍由中联公司进行控股经营和发展,其余三家企业孵化成功后, 已通过资产重组或股权转让等资本运作方式变现退出。
中联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先后成功地开发、孵化了基因重组干扰素α1b、干扰素α2b、基因重组人白介素-2、白介素-3、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6项国家“863”成果,以及长效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大部分项目经成功“孵化”后,均实现了产品批量生产和销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
我院从1994年开始对该项目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扶持,现已由成立初期生产单一笔译通产品发展至近10个“863”项目的商业化经营,被列为国家“863”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桑夏公司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桑夏2000,应用于掌上电脑、移动通信、信息家电、人工智能等领域。
2.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业化
我院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地效飞行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其产业化工作。
(1)地效飞行器
实用型地效飞行器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995年我院联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701所、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605所,共同组建了中国科技开发院地效飞行器开发中心,采取整合资金、技术、设计和制造资源方式,联合开展地效飞行器的研发。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任务,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代实用型地效飞行器―― 天翼一号(TY1)。该型地效飞行器于1999年6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基地投入旅游运营,为全球地效飞行器的商业运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地效飞行器研发过程中,已获得7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2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1项),现正在申报且已获受理的还有9项国家专利(其中的两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程序)。
(2)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产业化开发
“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产业化开发”项目是由我院所属的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大胆采取技术引进与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方式,籍此缩小我国在多晶硅太阳电池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加速项目产业化进程。在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下属子公司欧州太阳能有限公司的配合下,历经4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的攻关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产2MW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生产线,生产的光电组件太阳能转换率达12%以上,硅片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于2001年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验收,被科技部领导誉为中国光伏产业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
3.创新新药研发模式
医药科技开发所充分利用该所由国内著名医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优势,通过专家委员会构筑了一个全国性的新药研发“网络技术平台”,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合同研发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方式,充分运用和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组合式功能,加快了新药研发的步伐。几年来,已成功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国家级新药17个,申报了10项国家专利,完成了“中国医药项目评估系统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医药产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研究》专著。
4.软件开发与应用
软件开发所与中科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为我国铁路部门开发了DKJ-2000铁路站场调车机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和FZJ-2000铁路站场非正常行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两个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大大促进了我国铁路站场调车作业由人工作业向自动化作业转换,既减轻了调车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又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使应用单位实现了降事故、减损失、增效益的目标。
DKJ-2000系统和FZJ-2000系统分别于2002年3月和2002年7月通过了铁道部部级鉴定,并分别荣获深圳市、江西省、铁道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同时铁道部已将上述两个系统产品的企业标准初步定为部试行标准,并计划在全路推广,其中DKJ-2000系统已被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列为铁路信号安全装备编制。
(二)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项目资本运作
1999年以来,我院以优势技术资源为资本,采用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吸引了38,310万元资金参与地效飞行器等六个项目开发;通过转让股份变现回收投资2,310多万元;采取债转股方式冲抵债务本息2,900余万元。初步积累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项目资本运营和创业投资变现撤出的经验。
1.地效飞行器项目技术作价入股与广州天象公司
1999年10月,我院将地效飞行器项目在首届高交会上进行展示,这一新兴交通运输工具引起了众多投资商的广泛关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联合广州市君华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投资方,与我院就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产业化事宜达成了合作协议。我院以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知识产权及两架DXF-100型号样机作价4,800万元,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等五家单位注资5,200万元现金,组建了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的“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的产业化,使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实现了由研发阶段向产业化阶段的跃进。
2.新鹏公司增资扩股
2000年,中联公司的控股企业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为扩大基因工程新药“瑞血新”(国家二类新药)的生产经营规模,以原注册资金900万元和“瑞血新”项目评估作价5,200万元人民币为基础,将注册资本增资扩股至1亿元,成功引入了香港上市公司“云南实业控股”4,800万元人民币现金,参与“瑞血新”项目的产业化。利用这笔产业投资,新鹏公司迅速建立GMP生产基地,加快了“瑞血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目前“瑞血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
3.中联公司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与债转股运作
2001年,中联公司为改变产权单一,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以中联公司知识产权和资产评估作价6,220万元为基础,增资扩股至13,200万元,成功吸引了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三家机构出资6,980万元参与增资扩股。
为盘活存量资产、变现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我院还与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向其转让中联公司13.5%股份的协议,变现回收了2,310万元现金。此外,还成功地将院所持中联公司的部分股权以债转股方式转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冲抵历史债务本息2,900余万元。
4.引进民营战略投资伙伴工作取得了突破
2003年,我院与正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兴建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大厦、合作创建公共技术平台、合作开展高新技术项目筛选孵化及产业化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并正式合资注册成立了深圳市中科正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具体业务运作的载体。正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按协议投入的2亿元资金已到位。
(三)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与经营初见成效
1999年,根据深圳市技术创新环境发育日趋成熟的形势,我院集成在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孵化与转移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公共关系等资源,在深圳高新区创办了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简称孵化基地)。目前孵化基地面积已扩展到26,000平方米,截至2007年2月底,入驻企业累计达195家,在孵企业70家。专业范围涉及通讯、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涌现了朗科科技、惠科电子、顶联网络、新辉达激光、爱斯宽带、科皓信息技术、龙澄高科技环保、力合薄膜、名油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2006年70家在孵企业实现经营总收入11,880万元、利税3,225万元、出口250万美元,企业员工864人,累计申请专利44件(发明专利7件)、已获批准专利43件(发明专利9件)、购买国外专利4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17人。
我院采取与其他孵化器、创司、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协作等方式,为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开展了物业管理、进出口业务、管理咨询、法律顾问、财务税务顾问、专利顾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究课题和研发基金申报、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孵化场所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目前,我院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三期工程――科技大厦建设项目已顺利封顶(地面25层,4.51万M2),预计2008年5月投入使用。
我院计划以科技大厦的建设与经营为契机,争取深圳市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根据孵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相关的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信息服务中心等技术平台,并将各类技术平台建设与专业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优势技术领域和业务专长,把我院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开发、孵化、转移基地。
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十多年来,我院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与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体制创新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一项主要前提条件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核心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高新技术成果是有一定时效性的称谓,因此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促进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五大要素的有机整合,成为了决定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管理体制对决策程序和速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必须创新管理体制,使管理体制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实际相互适应、互动协调。
2.机制创新是寻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新突破的关键
经历十多年的不断实践,我院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路子:借助民办官助的新型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了技术项目研发、转移、产业化和技术平台建设与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创业投资、项目资本运营有效结合。如“项目提前介入模式”的创新,促进并实现了一系列基因工程药物的成果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新药项目研发、转移“网络技术平台”模式的创新,在成功孵化、转移一批新药项目的同时,还摸索出了一套新药项目筛选、评估、投资、孵化、转移的理论与方法。
3.服务创新是提升技术项目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率的手段
我院借助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立和运营,有效促进了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五大技术创新要素的聚集与整合,进而提升了技术服务的内涵和层次。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与项目公司的业务链接、项目孵化与创业投资的互动、项目产业化与项目资本运营有效结合等技术服务形式的引进与应用,大大密切了我院三个组织层次体系的联系与运作的协同性,促进了核心能力和业务专长的形成,提升了技术项目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率。
4.构建良好的退出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
风险投资与技术项目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对整合人才、管理和市场等创新要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促使风险投资快速增值的同时,只有使现金与股权借助良好的退出机制进行相互转化,确保风险投资变现、获利和再投入,才能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在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过程的中,真正形成五大创新要素在市场机制的催动下良性互动。
5.摆正“技术先进性与市场适宜性”的关系,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技术创新与转移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决定技术项目转移与产业化环节成败的关键
由于绝大多数技术项目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故技术创新与转移过程中技术项目的市场适宜性比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更显得重要。
6.市场环境的发育程度对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技术创新与转移工作影响极大
我院之所以在1998年以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曾一度出现步履艰难的状况,就是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外部环境尚未相应发育,而我院以市场化推进技术创新与转移的运作机制过于超前,脱离了当时的市场环境,融资无渠道、项目转让无人接、资金投入需求不断而退出无路、产业化后续投入不足等问题给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1999年首届高交会后,随着深圳市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外部环境的逐渐发育,我院充分利用深圳市良好的市场环境,借助项目转让、增值扩股、股权转让变现、债转股等项目资本运营方式,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局面。
篇5
当前,国防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密不可分,国防科技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结果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战争状态下的军事战斗力转化为非战争时代下的民间生产力,实现国防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目前我国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国防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除了重奖评、轻创新的不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科研、轻转化思维模式和重保密、轻解密的国防专利制度以及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够之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2.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国防工业及国防科研机构一直延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仍然采用“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我国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融合度不高,企业活力与市场化动力不足。科研院所更是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与经济发展貌合神离,导致一些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其相关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生产上进行大规模推广等,从根本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相对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获得长效发展;一些国有企业通过结构重组与改革,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活力;而军工企业由于其涉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性,在体制变更与改革方面相对谨慎和缓慢,其本质体制至今仍未被彻底改变。大多数军工企业运营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投入和扶持,其技术应用与产品生产均依据国家分配和军事需求。这样导致其产品生产较为被动、技术应用范围相对单一,企业缺乏自身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因此,我国以国营管理体系为主的国防工业的管理体系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隔膜,传统的计划经济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体制。
2.2军工企业采购机制不完善
军工企业一直延续传统管理体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市场经济隔离,其技术发展与产品生产相对独立,因此企业对物资的采购模式也与一般市场竞争机制中民营企业的采购机制不同,军工企业的管理架构限制了其自主采办的灵活性。另外,因为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与负责装备采办的军队管理机构设置的重叠和对等,并且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使得军工企业同时受多方约束。在资源配置方面,因为目前仍然采用各军工企业独立上报采办计划的采购机制,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国家依计划将采办资金分配给各用户用于各自购买装备、技术等需求的同时也缺乏对采购计划的统一汇总和分析,使得采购资金分配相对分散,尤其对于一些重复的购买计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冗杂、分散的军工企业采办机制导致军品生产过程中的采购成本增加、产品经济效益下降,阻碍了军工企业的发展。
2.3军民界限尚未完全消除,条块分割较为明显
我国军民融合体系尚不完善,军民企业貌合神离、条块分割明显。因为军民两大类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并且二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系统长期分割,导致许多产品和科研项目重复,造成了对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军工行业,由于受固有管理体制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军工企业形成垄断、封闭的发展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对社会科技和资源排斥的同时也拒绝和同行的协作,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不利于与民间企业的融合以及与市场经济环境的融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成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用科技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竞争体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质企业;但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民间技术转为军用的门槛过高,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有限,限制了民参军的发展。而国防军工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以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唯一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缺乏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导致民发展受挫。因此,二者在管理机制上的不同也是造成军民企业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工业飞速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于国外,缺乏自主的创新研发能力,使得许多企业无法获得长效发展。尤其是军工行业,其相对滞后的管理体系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活力,导致其创新机制更加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阻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建设。
3.消除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弊端,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为宗旨,从根本政治制度入手,化解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大力推进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
3.1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国防市场退出和准入机制。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对于老旧传统的军工企业及时进行改革或重组,使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竞争能力不足的军工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允许一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强的优质民企进入军工市场,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竞争的作用,加快国防工业与市场机制的融合,让军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态和需求,革新传统落后的军用科技产品标准,扩大军用技术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范围,避免国防科技与军工资源的搁置、浪费。通过体制改革,让军工企业摆脱对国家的过度依赖,增强自主竞争实力,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3.2改革和完善国防工业采办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国防采办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管理统一、制度完善的政府采办体系。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国防部门对科研、生产的协调管理功能,形成由政府综合管理、国家统一决策、三军联合采办的管理制度,精简采办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同时避免因重复采购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政府、国防部门及军工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避免因各自为政而出现标准不一、相互矛盾的采购管理系统,限制采购计划的实施和进行。建立健全国防装备采办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国防采办活动。由政府依据国家决策并且在财政预算范围内给相关军工企业统一发放采办项目标书,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采购计划一律在公正条件下通过公平、公开的竞标来完成,同时将国防工业的采购内容列入国家审计范围,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抑制采办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等不规范现象,形成公开、透明、公正的国防采办体制。
3.3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设置必要的管理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切实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资源的流动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研发,通过对体制的变革从根本打破军民行业的壁垒。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构建军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资本运作方面,合理开放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在保证国有控股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吸纳社会资本的投资,既为国家军费节省了开支,又促进了国防工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入。在资源利用方面,建立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公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共同进步;对于优质的民间企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其民间技术已经远超于军工行业,加之其企业运营机制相对灵活、生命力较强,应当及时将其引进到国防工业的发展当中,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而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军工行业,在不涉及国防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其技术成果应当在民间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体系,在提升民间整体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通民、民参军的双向技术转化通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且扩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投资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还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民一体化融合式发展。
3.4鼓励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力
改革传统的国防工业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军工产业集群,由独立封闭的行业结构转向规模集中的产业群,增强军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与优质民营企业的联系,相互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综合实力。加强国防工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再吸收,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防工业,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调动国防工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国防工业不仅掌握着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涉及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富强发展的命脉,其中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尤为重要。国防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将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防建设的安全,同时也是能否顺利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变革国防工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思想,消除国防工业科技管理体系弊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励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注入新鲜血液与不竭动力,是我国现阶段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让科学技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达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结合,才能深入实现军民融合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军兴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金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6,01:34-38.
篇6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2.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2.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3.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3.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篇7
一、现阶段农业科技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要转化为农业经济,必需经过技术成果产生、成果推广和成果商品化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又必需由相应的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产后服务三个部门来完成,这样才能顺利转化,产生效益。然而我区目前农业应用技术科研体系尚不健全,产后服务也相对落后。这种构架一方面导致了生产当中很多急需解决的难题得不到及时的攻克,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农业科技后劲不足,缺乏现代农业的拳头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制约了科技兴农的发展速度。同时,由于产后服务机构不足,导致市场信息不灵,产品大量积压,且附加值低,高产不高效。
(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中,第一学历农业专业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4.1%,多数推广人员没有受过农业院校的正规教育。加之50岁以上有工作能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全部退居二线,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年纪轻、经验少、学历高、素质低”的不良现象,难以承担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任务。
(三)、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业科技推广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由于受现行体制局限,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广大的农技推广人员顶酷暑,冒严寒,送科技到广大乡村、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效益回报却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几乎得不到什么奖励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回报,推广效益与自身效益基本脱节,影响了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纯政府推广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现行推广服务体系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模式,推广行为基本上是纯政府行为,是一种“喂入式”的推广方式。而现行农业经营体系又是分户经营,规模小且效益不明显,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缺乏学科技用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难以成为农民的自身要求和自觉行动,没有产生“拉力”。形成了一种“推”而不“拉”、“喂”而不“吃”的尴尬局面。三是缺乏市场机制,由于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也没有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科研与推广、推广与生产之间也就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还占有较大比重,导致成果与生产脱节,生产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难以产生高效。
(四)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现有培训机构都在推广体系内,各级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的形式也是以短期为主。这样的培训体系不利于整个农技队伍的专业培训和全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现行体系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市场农业体制下要使其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实现科技兴农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体系。
(一)构筑四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建设农业应用技术科研体系。按照“巩固区级、发展乡级、完善村级、鼓励能人”的思路,通过积极实施政策调整、改革推动、典型带动、投入促动等措施,建设以区级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的科研机构为龙头,乡村农科所(站)为主体,农村科研能人为补充的区、乡、村、能人“四位一体”的农业应用技术科研体系。二是巩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加速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主攻目标,通过建立组织、完善网络、装备调施、壮大队伍、改善手段等措施的实施,巩固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为桥梁、村级服务组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区、乡成立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培训形式多样化,形成了以区农业广播学校、职业高中为主体,以镇村成人职业学校、农民夜校为阵地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对在乡知识青年和农民技术员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使90%以上的农村干部得到科技系统培训,并普遍掌握至少1门以上实用技术。四是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以“政府引导,行业支持,农民、企业自主经营”的形式加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建设,形成以技术服务为主线,信息服务为纽带,市场服务为导向的产供销一条龙、农科贸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新型服务体系。
(二)强化投入和市场两个机制保障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高效运行
篇8
一、实施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为农业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健全政府宏观指导调控机制 农业具有弱质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面临着极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的宏观指导调控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特别要重视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和指导农业产业化,搞好宏观指导调控。健全宏观指导调控机制首先是要突出科学性,政府要建立灵敏而系统的信息网络,全面掌握信息,及时指导农业生产。
2、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一是在投入上要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二是鼓励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三是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四是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允许兼并联合,谁有能力谁牵头。另外,政府要支持和保护一切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并且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形成推进农业化的强大合力。
3、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灵活的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充分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拓展产业链,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利益联合形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合同制、合作制、公司制、托管制等四种。合同制,即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合作制,由龙头企业与乡镇联手建设生产基地,由企业按占用土地面积给予补贴。公司制,即按公司加农产的形式,对农产实行系列服务,公司向农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并回收产品,与农户结成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托管制,即除土地所有权以外,政府将资源交给龙头企业托管,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向。
4、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必备条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增强农民对土地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二是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土地流转和合理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三是克服家庭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弊端,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
二、实施组织创新,提高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高效的组织载体
1、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龙头企业是产业核心,龙头兴则产业兴。要重点培植—‘批龙头企业应当成为当前农业化工作的重点。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首先选择那些技术力量较强,产品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其向上市公司发展;其次是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组建集团公司;其三要引导经济效益良好的涉农民营企业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机遇,用好资本营运这把金钥匙,积极参与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私营企业托管、兼并收购国有和集体企业,壮大块头,扩大规模。
2、提高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和水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形成产业化基地布局的区域化,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基地经营的集约化,使基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形成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在农产品总量中的份额。在建设产业化基地的问题上,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忌防顾此失彼而适得其反。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搞活农副产品的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当前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依托农产品基地兴办大专业市场;依托中小城市或中心集镇兴办大农贸市场;依托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窗口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抓紧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产品市场网络;还要通过各项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加快统一市场的建设,打破市场封锁、分割和垄断,严格规制市场,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和保护公开、合理、公平的有序竞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实现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1、要建立和完善转化网络,形成科技转化的良性循环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是科技进入农业经济建设的结合部,使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实施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加快已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广泛联合,鼓励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科贸农一体化的科技先导型企业,逐步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大批农业科研人员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科技成果送到企业和农村,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
2、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 不论是农业科技的发明创造,还是在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论是农民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还是企业生产设备的改造与更新,都需要相当的投入。为此,应加强科技与经营企业的结合,逐步使龙头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主体,逐步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要像国家办国防和教育事业那样,继续保持国家对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的主渠道地位;明确确定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最低限度。
篇9
关键词技术市场;发展;对策与建议
我国的技术市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脱离计划经济的轨道之后,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以技术是商品为前提下,开始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以推动技术商品的市场化为已任,继而与信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有机结合与互动,促进技术转移和推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
一、我区技术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
宁夏技术市场从1986年起步,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86年至2000年,全区累计登记技术合同1.11万份,合同成交金额4.51亿元。2004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及国务院整顿行政审批事项的深入,作为技术市场管理体系核心工作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已不作为行政审批保留事项。技术市场已不具备真正意义的管理职能,管理体系也没有了实质内容。技术市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生存也面临着危机。2005年以来合同登记数量逐年下滑,对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做用越来越小。
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技术市场本身的观念、素质、硬件建设、资金条件、服务水平等因素。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摆在技术市场管理者和经营者面前的难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快技术市场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区科技发展水平。
二、技术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技术市场从建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区的技术市场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外省市相比,在市场发展程度、市场运作机制、从业人员的素质标准,特别是在实现技术转移、促进成果转化速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尚未发挥技术市场在自治区自主创新中的作用,还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必须探讨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之路,使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建设不适应技术市场发展的要求
①技术市场管理服务机构不完善,技术市场管理职能不明确。全区仅在自治区一级有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其它市县均未设立管理服务机构。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名存实亡,人员减少,多为兼职,致使技术市场监管不到位,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也普遍存在。②在技术市场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少,几年来自治区没有拨付技术市场工作经费,技术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很难做深、做细,严重制约着技术市场的发展:③缺少相对稳定的队伍和较固定的经营场所,全区技术市场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业务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这与新时期技术市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保障技术市场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迄今技术市场运行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有国家颁布的《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以及自治区的《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由于技术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自治区的有关政策法规逐渐不适应技术市场发展的要求,国内部分省市对相关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在扶持技术市场发展上有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了落实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技术市场的发展。而在我区技术市场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政策有收缩的趋势。
(三)缺乏有效地宏观管理和指导,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须进一步明确
技术市场监管体系缺乏明确定位,没有具体部门负责,呈弱化趋势。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合法身份与技术市场相关的工商、税务、质检、技术监督等部门监管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技术市场发展缺乏有目标的管理和整体规划,缺少监管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与条件。这一点在市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机构改革编制压缩,技术市场管理队伍不稳定。
(四)技术市场发展滞后,技术中介总体水平不高
技术商品及其信息的流通不畅,以中介咨询服务为主的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缓熳,而且只限于日常工作,在科技中介、在专家评价、市场调研、总体策划、系统服务上考虑甚少。技术经纪业起步较晚,拥有技术经纪资格的人员为数很少。技术交易基础设施和经营服务功能不完善,技术信息传播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未能形成系统。
(五)技术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县及农村技术市场建设亟待启动
自治区级技术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各市县技术市场发展滞后,全区各市县均未建立较规范的技术市场,农村技术市场更是空白。限制了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市场机制向当地转移扩散的进程,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当地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加快宁夏技术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宏观领导
对技术市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科技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要负起对技术市场监督管理的责任,建立监管制度,完善监管手段与条件,与工商、税务、质检、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系机制,加强分工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的管理,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技术合同审查和认定程序,提高工作质量,保证政府扶持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有利于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在继续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律基础上,根据我区的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尽快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完善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护技术交易者权益的相关配套实施细则。编制《宁夏技术市场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技术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积极培育农村综合技术市场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结合工业强县,推动县级农村综合技术市场的建设。疏通技术转移通道,加快优质技术商品的流通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综合技术市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技术流向农村,维护农民的利益。各地要把培育农村综合技术市场作为县市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的功能和职能
加快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发展,不断完善宁夏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设,形成与各地相联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创造技术市场主体平等获得信息的条件,有效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升整体水平。促进技术市场成为共性技术扩散的载体,各技术市场要将承担政府采购推广共性技术作为重要职责,利用政府采购的引导效应。带动一批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重大共性技术的开发,转化一批共性技术,提高和改善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
(五)进一步落实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市场,自认定之日起,5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允许转让技术的企业按实际发生的技术转让收入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转让收入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于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其由此获得的收入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上应予减免。
篇10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信息形式问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
2 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
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
3 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
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 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
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