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异,这样一发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子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高中生物绪论的教学时也可渗透德育教学.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例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实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篇2

一、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在当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来自于网络、手机、游戏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日益加剧.一些学生甚至夜不归宿,上夜网,进游戏厅,有的还去酒吧等场所,喝酒、抽烟现象普遍,打架斗殴之事常有,甚至还接触了.因此,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则应结合本学科的一些知识特点,对学生予以思想上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教育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热爱生命.

例如,笔者在执教《有性生殖的受精作用》这一节时,笔者在引领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点的学习,使之懂得受精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之后,再借助绘画读本《小威向前冲》一书,让学生明白在近乎几亿个当中,最终却只有一个与卵细胞相遇,并完成受精活动.当排卵后24小时内,卵细胞没有与相遇,就会自然死亡,而且卵细胞产生的道路无比的曲折,其耗费的时间也是相当的漫长,因此,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十分来之不易的.正是源于此,才要更加地去感恩父母,在成长的路途中要正确对待得与失.而于生命而言,高中生更要懂得珍爱生命,每一位同学都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使自己的生命绽放璀璨的光辉.

二、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国主义教育,也始终贯穿于各个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而我们的生物课本中有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则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在我们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这要求身为高中的生物教??,要先搜集并整理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教学资料,结合当堂所执教的内容,藉以激发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教师借助于在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为人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以其主要业绩,大力向学生宣传,使得他们在学习及其人生的路途上能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和目标,能够引领他们勇往直前,敢于靠近伟人的灵魂,从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完必修2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汇总展示我国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种子太空旅行"培育出数百个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蔬菜和粮食品种,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88年我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诞生并于2007年考入西安西京大学;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中国是参与该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并承担其中1?的测序任务.1993年中国农科院成功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对转基因生物的培育成功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我国首例"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克隆牛"康康"在山东莱阳农学院诞生;我国免疫医学保健也在飞速发展,人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的研究成功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内容的汇总学习,使学生看到祖国的发展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最深厚感情,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

任何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都离不开个人的辛勤付出,以及其个人坚强的意志力,而科技的成功取得则更是如此.高中生对科研这一概念和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都不是一味的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它们都离不开科研历史的支撑.因此,生物教师要在日常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展示科研历史的曲折与艰辛,以及当下高中生对其的继承和创新意识,都使得学生乐意去学,并用自己的心去认真感受.

例如,笔者在执教《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一节时,则是先让学生边动脑筋,边思考,同时参考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中,找到孟德尔做杂交实验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他花了几年的光阴去研究山柳菊,最终无所得,但孟德尔敢于去质疑,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因而,除了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外,还有其本人对科学的挚爱,以及其坚持不懈的精神等,都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篇3

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自尊自爱,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良好品格等。

关键词 : 生物教学;德育;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身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一、以引言为导领渗透德育

教学实践中,章节开头引言部分的教学很少受到教师重视,有些教师忽略引言的教学,直接进入内容教学环节,殊不知引言正是渗透德育的良好开端,尤其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引言为导领,从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身边的生物问题出发,借助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生物世界中,去领略、感受生物相关的研究领域、作用和意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必修一“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的内容时,由于这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很有必要。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利用课本引言中SARS病毒的爆发作为背景知识,用录像展示2003年SARS病毒在我国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达到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的目的。学生从引言中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由低到高认识事物规律的方法。同时,在分析和讨论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科研人员在反击病毒、挽救人类性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无私品质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以科学家为榜样渗透德育

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众多伟大的生物学家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会成为生物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良好素材,科学家的精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时刻散发着熠熠光辉,历久弥新。因此生物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讲述生物学家的故事,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新闻事件的伟大成果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尤其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生物学家传记,使学生感受、体会生物学家的情怀、态度和人生。高中生物教学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每位生物学家都介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例如,在讲解必修三“免疫”一节内容时,对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的介绍:屠呦呦于1971年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发现青蒿素———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她又于1992年发明出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双氢青蒿素,并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的榜样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发掘,生物科学史中科学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定会成为生物课堂中德育的宝贵资源。

三、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

知识教学应该避免传统意义上的强调碎片化记忆性的呈现方式,应该转向以知识为载体,寻求探索知识本质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培养。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重点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维方式,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辩证地观察、思考、分析、处理生物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识时,绝不是简单呈现其定义和反应式的回忆识别。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处于生物教学的中心地位。应采用概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概念—理解概念—生成概念—运用概念逐步获得有关光合作用知识本质的内涵,并将其内化构建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重点掌握这两个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并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四、以实验为手段渗透德育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验证假说、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依据。一个实验从设计到完成需要脑、感官、肢体的综合运用,它不仅在智力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非智力上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亲身体验品德行为的环境。学生在实验过程所形成的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用于探索的精神和乐于合作的作风,对学生终生受益。例如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书本上用30%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使之失水。此时,有学生提出:“既然只要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就会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那么能否用其他溶液来代替30%蔗糖溶液?”教师此时可鼓励学生探讨用什么溶液来代替蔗糖溶液呢?最适合的浓度是多少?学生经过讨论和实践发现用5%的氯化钠溶液效果更好。这种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想法和用于实践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又如“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改进:用盖玻片的一侧或者牙签取代毛细吸管蘸取滤液划线;滤纸条可以用圆形滤纸代替,把滤液滴在圆心上,再把层析液也滴在同一圆心上进行扩散等。这些方案的设计都显现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了学生不囿于既定结论,敢于质疑和再创新的精神。

篇5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现代的新型课堂应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封闭,教师的思想要开放,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为主,立足于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有开放性的备课、开放式的教学,形成开放的系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土壤。在教学内容上把课本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在教学形式上将不再强调过多的模式化的东西,而更多地注重生物教学的实效。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应当抛弃那种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般学生、重书本轻实践、重死记轻思考、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教学观念;需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二、素质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大多数学科可能只涉及到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而生物学科却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性。例如:

1、生物课堂中“德”育的渗透。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自然渗透、潜移默化的进行。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把重点放在生物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情感教育。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世界观。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物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法》的学习,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在《人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中,就要自然的向学生进行“母爱”、和“尊重母性”的品德教育;在讲《动物的社群行为》时,就要渗透“合作教育”的内容。

2、生物课堂中“智”育的渗透。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指人对知识的掌握,对事物的敏捷而正确的理解、辨析、判断,以及具体的发明创造等等。在形式方面,则包括理解、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心智和实际能力(即智力)。任何文化知识的现代化教学,都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教学也不例外。通过对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的认知、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智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智力发展的影响本身。

3、生物课堂中“体”育的渗透。通过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成分、生理功能和发育规律,正确认识到科学饮食的好处,酗酒、吸烟的危害;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4、生物课堂中“美”育的渗透。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规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生物学科的审美教学,要求尽可能地将诸多教学因素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生物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建立在过去“生物学教学要渗透美育”观念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

篇6

一、当代我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1.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淡漠和生命价值缺失。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他杀以及各种虐待生命的事件已屡见不鲜,社会上吸毒青少年人数也再不断增加。据2002年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历时七年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已经在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尤其在15至34岁青壮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成为第一“杀手”,其比例为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且目前呈明显的递增和低龄化趋势。这些恶性事件提醒我们:青少年对生命的意识正渐渐淡漠,生命价值正渐渐缺失,让孩子们在人格上获得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一使命已迫在眉睫。

2.青少年的生存自救技能存在欠缺和不足。生存自救技能是人们规避危险、保护生命的一种最基本的技巧与能力,比如懂得在遭雷击、火灾、溺水时如何自救和他救,在野外、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等等。但是,现实中青少年对生存技能的重视和掌握程度是很令人担忧的。据有关部门统计,造成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有8大类伤害:卫生、中毒、交通事故、抢劫绑架、触电、溺水、烧伤、窒息,如仅2012年6月9日一天,全国16名学生发生溺水死亡。我国不少青少年的表现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生存自救能力存在欠缺和不足,生命教育应在当前教育中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3.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在我国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中,传授应试知识所占的比重过大,相关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少,并且不受重视。有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小学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占30%以上,有关社会的科学知识占50%以上,而有关对生命的讴歌和礼赞的占不到20%”,而初中阶段能体现生命教育的主要是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偏差决定了对生命教育不应有的忽视。当前,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里,基本上是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或生理卫生教育等同起来,少有生命孕育知识和死亡教育的踪影。另外,还有一部分性教育内容的设置仅仅流于形式。

二、新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理性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命意义的丧失,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学上,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新世纪的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现世存在的前提下,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还给儿童以人性的课程和教学。也正是如此,新的中小学课程设计特别关注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赋予了课程以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时代的要求,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

反思现代教育,新课程下实施生命教育已成必然,目前,生命教育的“授课”方式主要有“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与“利用渗透式教学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两种形式,事实上,将生命教育内容纳入到具体教学课程中,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本实践模式。任何学校、任何学科、任何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资源,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的境界。

三、生物学课程与生命教育的相关性

1.生物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生物学课程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研究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几乎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有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才能珍惜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规划好美好的人生。从这一点看,生物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将生命教育渗透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可以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中学生物;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可行性分析

(1)从中学生物的学科内容来看,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应用科学领域的学科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生物学科的范畴,生物学科的知识可以直接知道环境保护。所以把环境保护渗透到中学生物课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2001年我国进行的第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同时,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学科都作了这一方面的要求。例如在生物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加进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案例,这为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学生物教学中提供了契机。

1.2必要性分析

(1)环境教育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培养计划,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对于国民环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环境教育作为培养环境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学科性质的要求。生物学科既属于科学学科,有属于技术学科。因此,课程实践对于学习生物学科来讲极为重要。教师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来,实际上是把生物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和强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2.1主要途径――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学校教育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是进行教育最重要的鏊,因此环境教育与生物教学的结合也应该以课堂为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现将教学内容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在找出环境教育与课程内容二者之间合适的结合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既可以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可以引入植被对于生态的重要性;在学习生物进化的知识时可以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2.2辅助途径

2.2.1社会调查实践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去附近的污染河流段进行考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被污染河流附近的环境状况,总结出污染的来源及原因,并且给出可行性保护措施。第二,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植物园进行参观,通过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来体悟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第三,可以利用暑假夏令营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2.2开设环保讲座

由于教材更新较慢,所以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环境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校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定期开设环保讲座。既可以宣传环保知识,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

2.2.3利用各大节日组织环保活动

可以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世界无烟日等节日为背景,组织相关的环保活动。例如,可以在3月1日植树节组织师生进行植树护树活动,还可以开展与树相关的知识竞答;在三月最后一个周六20:30-21:30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熄灯一小时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2.2.4加强校园环保文化建设

校园环保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设施节能建设、植被建设和环保习惯的培养。植被建设主要就是提高学校的植被覆盖率,营造园林式学校;环保习惯的培养主要是指,学校引导广大师生去培养一些环保习惯。例如垃圾分类、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地,学校的环境隐含的文化气韵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体会到学校文化。

三、教学目标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课堂中,不能只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要掌握本节课程中有关生物学科的知识,不能因为渗透了环境教育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教学,否则只会本末倒置。若学生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没有掌握,那建立在生物学知识上的环保教育也是不牢固的,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需要。其次,在完成了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这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最后要落实环境教育,仅仅做到具有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四、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科学习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看来,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学生物教学已成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适应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断进行完善、创新,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在环境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朝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已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针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建立和促进学生对预防疾病和保持自身健康的责任感,促进学生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有效地促使学校关心疾病预防和健康问题。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理、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2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义

2.1高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教学的积极探索,是使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补充的一种必要形式,为生物教学更贴近生活,接近现实提供了相应的空间,也是适应素质教育与当前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健康教育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重大责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意识,解决学生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

2.2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阐明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并结合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分析,证明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当学生遇到健康问题时,可以利用所学的健康知识做出明确的决策,这样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自身的健康起着很大的帮助。

2.3健康教育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途径。

通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学,对生物教学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使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健康教育应从学生着手,由学生辐射到家庭,再从家庭辐射到整个社会,从而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作为生物教师就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加强健康教育。这样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健康问题,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途径。

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做法

3.1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健康教育

生物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因此,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个思想,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涉及的有关健康知识的内容中进行渗透。

如在关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教材结合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列举“低血糖早期症状”“低血糖晚期症状”“肥胖”“脂肪肝”及婴幼儿、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对蛋白质需求量的重要性等实例,详细阐述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联系。此外,教材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后强调指出:人体健康的维持除三大营养物质外,还与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等密切相关,旨在教育学生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以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有直观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和启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同学们了解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知道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相

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讲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时,由于这一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最接近,也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现在高中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多同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健康问题,所以在讲解这个内容时,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日常生活的情况,列举一些与三大营养代谢有关的疾病,并分析这些疾病的产生原因。这样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很好的获得知识,关注他们自己的健康。实际上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有好的身体作为保障,关注学生就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

3.2 利用研究性学习渗透健康教育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适合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做好指导、管理、参与工作,在确定研究课题后,教师可以开设有关专题,组织参观、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在《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一节教学之前,有关细胞癌变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身边有患癌症的病人的情况,让学生了解癌症病人的基本状况,其次让他们发表自己对癌症的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自然会提到患癌症跟生活习惯、跟环境有关的问题,这样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了问题,然后根据学生讨论并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调查。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采取自愿组合。在每个小组内具体分工的方法:最感兴趣的学生作为组长,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做访谈记录,表达和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做公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对当地的癌症患者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由老师作相应的指导,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完成调查,得出对癌症的认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调查,同学们撰写报告,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分组对该调查研究进行报告,再结合《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节内容完成教学。

4 结语

通过开展对健康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健康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即打破了传统的固有模式,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现在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在新课改背景下,法制教育能够向社会公众传授法律知识,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依法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基础要求。高中生物知识蕴含了丰富的法制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物科学知识和法制教育深度融合,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们不仅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能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四有青年。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在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对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生物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有部分犯罪分子借助生物技术实施犯罪行为,破坏了社会稳定发展。因此法制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对新课程深入改革非常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高中生是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在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同时,需要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融入法律知识,渗透与法制教育有关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②虽然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也融入了与法制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找到生物学科的法律知识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足,从而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并且学生的违法犯罪意识比较薄弱,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受负面因素影响,容易从事犯罪活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制理念,减少学生犯罪的发生率,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1)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即是教师通过提出与生物有关的法制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制知识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而不要使用法律专业术语,从而方便学生理解、领会。例如在“遗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白化病的遗传图谱提出适当问题,然后将《婚烟法》中“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内容融入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进行主动探究方式让学生了解白化病人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正常人结婚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如果白化病人和三代以鹊呐韵笛亲结婚,后代患有白化病的机率达到17%;与其他正常人结婚,后代患有白化病的机率仅有0.33%。通过问题探究法进行渗透法制教育的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危害,从而潜移默化得接受法律知识,而且贴近学生,可使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法律知识。

(2)任务驱动法。在实际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安排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整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并探究其中蕴藏的法律知识点。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相关法律知识。例如在“基因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前设置“能不能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课外资源来查找与转基因食品和生物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主动探究。这样的做法使学生不仅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起源和应用过程,提出自己对转基因食品的见解,还可从本节学习中间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又如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为什么要保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同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制内容。这样的任务设置不仅可使学生们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掌握草原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后,草原可能出现沙漠化的生物知识;还可使其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3)情境引导法。此外,教师可从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在降低生物知识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同时,引领学生了解各类法律法制。例如在“细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图片与视频方式,让学生观看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以及SARS病毒侵入人体肺部细胞后所产生的变化,然后给学生播放与SARS病毒有关的纪录片,启发学生思维。紧接着教师详细讲解SARS病毒并不是细胞,而是一个由核酸长链与蛋白质外壳形成,没有自己的代谢系统,只能依附于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融入本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掌握国家关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相关法规,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免感染病毒、身体得病。这样的做法可通过循循善诱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将生物知识与法制教育有效结合。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建议

(1)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传授学生法律知识的重要科目,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师作为生物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应遵守学科教学的规律,了解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按照生物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对课程内容中的法制教育素材进行挖掘,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将生物教学和法制教育深度融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法制知识,从而方便学生理解与接受。

(2)结合实际渗透法制教育。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入手,贯彻“法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在提升学生法制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与应用知识等能力。例如在“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本节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出实际生活中物质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并说出进行物质循环的好处,紧接着结合《保护环境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讲解,使学生们明确物质的循环利用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且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地融合法制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与现象的一门科目,生物学不但涉及内容系统复杂,而且知识内容包含万象,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生物学科中存在着世界的“法律”。生物学科为法制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抓住机遇,找出生物教学活动中法制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职能作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法制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教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法制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渗透也要讲求艺术,在此过程中,生物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础,把握好渗透的时机和原则,将法制教育完美地渗透于生物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张善超,李宝庆.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途径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5,11:135-139.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话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旨在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境教育,逐渐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属于基础环境科学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它的初衷,它的目的乃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明确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思想,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这一美好愿望是全社会对年青一代的共同要求。下面对有关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情况作分析。

一、环境保护教育是生物教育的重要使命

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愿意保护环境,只是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这就是说,爱护环境并不是什么难事,前提是真正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北京的一个高学生曾经制作了一个宣传片,前面讲述的是沙尘暴给北京带来的危害,后面讲述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滥砍滥发、森林消失、沙漠化扩大等,这个纪录片在国际上获了大奖。这个纪录片说明了一个问题,认识永远走在行动的前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环境的前提。所以,保护环境,先从环境保护教育开始。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摇篮,要想进一步普及环境教育知识,不但要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还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这个渠道。《高中生物课标》中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对环境教育的要求是:通过环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环境的联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时,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此外,将基础知识、授课技能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环境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例如,利用动植物灭绝的事例讲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利用食品安全问题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利用河流污染讲述人口压力巨大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等等。

二、在实践中提升认识

环境保护,是思想意识,也是行动指导和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组织学生一起踏青,组织大家去植物园观察、亲近大自然等。这种以大自然为课堂,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这对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意识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使命感,有的教育工作者亲自组织学生去污染严重的工业区进行观察,那些污浊的河流、蔽日的灰尘、遍地的垃圾和轰鸣的机器,比教科书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感。为了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有的教师还特意在植树节、地球日、节水周等有意义的日子,领导学生组织演讲比赛和纪念活动等。师生应是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践行者。

通过生物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三、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结合生物知识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教学中,这样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到“饮食卫生”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流行的事例,有的教师则讲了怀化市每年夏季流行的2号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

在讲到森林的作用时,有的教师讲述时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仅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有的教师则利用幻灯片讲述了森林砍伐给山区人民带来的泥石流危害,沙尘暴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影响等。有的教师在讲到两栖类的青蛙时,通过青蛙数量的减少,让学生了解农药化肥给生物带来的危害,并让他们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

四、实行知识分层系统化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自觉养成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以初中生物知识为例,初一学生学习的是植物学的基础知识,教育的主题以热爱环境为主;初二学生以生态学基础观点为主,初步接触卫生和环境防护方面的知识;初三学生在接受足够的生物、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高中生物教学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高中生首先可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认识生物的共性和本质,其次逐步进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