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安作为我国的六朝古都,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且西安是新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干线公路网中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结点,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是西北五省的核心城市,其区域价值不可忽视。另外,西安是当代中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在电子信息软硬件产品、通信网络、数据处理等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科技实力相当雄厚。在西安试点智慧城市,既是为西部城市做好示范作用,也是拉近中西东部差距之举。因此,西安市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解决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诸如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安全系数低、突发灾难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意义深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信息化手段的优势,通过建设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200个城市在谋划建设智慧城市。2012年,我国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波小,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列入其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4月19日西安与北京、杭州、武汉、宁波共同入选中国工程院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西安交大将首先完成交大的智慧大学建设,为西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摸索经验。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作为西安市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目标。
二、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西安智慧城市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某些在技术、方法、项目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一)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西安市人民政府已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超过150亿元,采用光通信技术、IP技术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西安市现有网络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和改造,实现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超过40000平方米的云计算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配套完善、全程服务、辐射西北地区的信息化服务云平台;聚焦政府关注、社会关切、公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打造智慧应急指挥、智慧教育等丰富的信息应用,全方位提升西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物联网产业基础夯实
据初步统计,全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在传感器领域,70余家单位研发、生产40多类传感器,尤其在烟雾、图像、重力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大唐电信、西电捷通、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企业。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应用领域,已开展了农作物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预警、人员救护系统、感知矿山等示范应用。
(三)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西安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13个区县、7个经济开发区和80多个市级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建立了公共服务网上审批平台,初步实现了工商、税务、质监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建立了数字西安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安系统172个派出所接入市级警务平台,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全警共享;全市劳动保障城域网络建设覆盖率已经达到85%;全市192家定点零售药店的网络已连接;失业保障网络实现了与13个区县的全部连通。这为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提升行政效率,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诚然,西安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划方案的长远目标不清晰,法律规范不完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强化、完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重视技术规范和法律规的完善。
(一)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在融资
体系的制度安排方面,要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智慧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散智慧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完善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互支持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发挥高新区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创新作用,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二)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和预测。然而西安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呈现条块分割,部门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为此,西安要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促进各部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还要探索建立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重视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
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雏形,多数国家只侧重于城市建设的某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兼容性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为此要高度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进程,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篇2
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是加快我县城镇建设与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水平,增强城镇实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本文拟就如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浅谈个人思考及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经营城市的重要性
经营城市,是对固有模式的挑战,是对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促进城市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运用到城市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构建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是政府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经营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附属物等有形资产和城市土地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以及城市品牌、人文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一种战略措施。
城市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而且是可以经营的,经营城市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我县历史、区位、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建设与发展起点低,速度慢,规模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从总体上看,城市土地资产多头分散管理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比例低,乱批乱占土地时有发生,应由政府取得的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不高,存量资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等等。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城市资源利用率低,大量的土地收益白白流失,说到底,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如何变建设城市为经营城市,是我县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冲破一切体制,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来抓,显得尤为重要。
要走经营城市的道路,就要用全新的理念经营城市土地,全新的机制整合城市资源,全新的方式盘活城市资产,把城市作为重要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从单一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部门分割、封闭运行向集中统一、社会参与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从政府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要通过经营城市,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的集聚力、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真正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走出适合我县“以地建城、以城聚财、以财兴城”的新路子。
二、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增强规划调控作用
我县是典型的皖南山区小县,旌阳镇规划区内,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四面环山,徽水河、白沙河穿城而过,自然环境非常优越。要做好、做美这个县级城市,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城市定位及精品的意识。要走出“旧城改造就是拆旧建新”的误区,防止象火柴盒、麻将牌一样的高楼林立,在总体规划及旧城改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着力把未来城市的骨架做好。在规划编制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全县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有关部门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完善全县和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编制全县城镇体系规划,逐步构建和完善具有山区特色的城镇发展框架与体系。按照“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打造新亮点”的发展思路,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充分利用我县四面环山、双水穿城、植被良好等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条件,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不断丰富和完善建设实施手段,突出特色,积极营造和谐统一,独具匠心的城市环境景观,通过“城市四化”、“城市包装”,打造旌德城市名片,树立独树一帜的“皖南山城”形象。同时,要从发展的眼光,考虑规划区的适度外延,尤其应将城东起伏的丘陵地带纳入规划之中,并突出山城特色。
二是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蓝图”,是实施经营城市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抓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总规编制要注重城市定位、县城体系布局、山区特色和城市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突出山城风情、城市个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系统,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通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总体框架,科学进行城市用地布局及功能分区,发挥好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的作用。要在坚持土地基本国策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目标,培育级差地租,实现土地资产的增值。同时,切实抓好城市土地经营规划的编制工作,为经营城市土地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快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后要及时开展城市详规的编制工作,编制详规要有侧重,要根据城市建设与发展实际,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确定规划编制范围。对已经形成规模的老城区,短期内无法成片改造的,详规重点应放在新区或发展区;对近期能够实施老城区改造的,详规重点应放在改造区;对近期建设地段以及拟向社会供应的土地,要及时编制出控制性详规,确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形成规划图则和文本。
四是加大对规划工作的投入。在规划编制中,要舍得花钱,大胆花钱,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规划经费,切实解决规划资金不足以及规划滞后和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要拓展规划视野,对外开放规划市场,积极邀请省内外及国内外专家或单位参与规划编制,积极建立“政府决策、专家建议、社会参与”的体制,提高规划技术水准,增强规划科学性、民主性。
三、以土地储备运营为突破口,强化土地经营与管理
城市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产,要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必须舞活“土地”这个龙头,确保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好土地的综合开发,发挥土地的最大、最佳效益,才能使龙身、龙尾都带动起来。如何做到以地生财,本人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从加强土地市场化管理入手,努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加快土地储备。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市场经营”的土地供应新机制,彻底根治多头分散批地、管地、供地的现象,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强化国有土地储备制度。要抓紧对规划区域内新增和存量国有土地、非法占地、违法供地、土地批租情况等进行清理,分类处置限期收回,并规范供地行为。凡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按计划组织征用收储,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擅自征购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对城市建成区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规划的经营性用地、旧城改造用地等要有计划地依法统一收回或收购,纳入政府储备。
————加强地价管理,深化有偿使用制度。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继续实行划拨的用地外,无论新增建设用地还是存量闲置划拨土地,都必须纳入有偿使用。主要包括:一是用于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活动的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闲置土地;二是经依法批准改变用途并用于经营性活动的划拨土地,如将住宅、办公等非生产经营性用地(房)改作生产、经营性用地(房)或用于出租从事经营活动的,以及将划拨土地依法用于联建、合营合作和以地易物的;三是依法用于抵押贷款的划拨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减免出让金、租赁金等土地收益,更不得零地价出让土地,积极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严格控制协议出让土地的范围,同时,建立健全地价管理制度,完善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准确显化土地资产。
———加快土地开发,努力掘得“第一桶金”。我县河西区市场繁荣,商业发达,河东缺乏商业气息,但发展空间大,根据平衡发展的原则,应下大力抓好河东区的发展,着力提高商业化程度,建立河东商业新区,要加快调研,做好规划,制定方案,把开发河东新区列入议事日程。
———制定综合措施,盘活城区土地。对旧城改造,本着“政府要环境,商家要市场,居民要实惠”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旧城改造;对新区建设,关键是筑巢引凤,走地产运营建城的新路子,要筑好巢,就要对新区内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搞好“七通一平”,优化开发环境,为引凤奠定基础,此外,打造新亮点,开发精品以及道路硬化、绿化等等,都要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做文章,要借助市场这只手,实现城市建设与盘活存量以及土地置换的互动,为经营城市注入强大的活力。
————加强领导。由县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负责对城市土地开发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和决策。建立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负责县内土地征用、收回、收购、储备、开发整理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财政部门加强对土地收益的监管,按合同规定及时将土地出让金和收益纳入政府财政基金预算,缴入财政金库,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储备。计划部门要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建设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具体项目,并将其纳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通过经营土地筹集更多的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四、放开市场准入,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经营
(一)优化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对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均应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城市道路、桥梁、停车场、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经营,都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中标者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管理运营全过程负责,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对出租车营运权、公交线路经营权、道路桥梁广场冠名权、城市公共空间广告经营权等各类无形资产,要采用拍卖、招标等方式,实行有偿使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放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鼓励法人和自然人利用社会资金、外地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三)放开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在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有序开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培育有序竞争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走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经营的路子。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城市公共场所保洁等要逐步推向市场,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面向社会选择作业单位、承包单位或个人,建立和实施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的承包制度,增加市场透明度。
(四)改革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改革思路,引入竞争机制,分割垄断行业,变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增强行业发展活力。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市政公用事业价格形成机制。市政公用事业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合理价格,逐步实行价格听证制度。企业、个人及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和运营的市政公用设施,其价格按收回投资并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除国家政策规定外,由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具体实际制定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交、出租车、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价格,报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实施。
五、改革投融资体制,优化投资环境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政府经营城市的各种收入(含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及其他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出让收入、特许经营权出让拍卖收入等)同地方财政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以及各种城市建设专项资金要纳入同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集中用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储备、开发整理。坚持“集中投入、有限使用”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上,逐步加大政府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计划、财政部门要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和财力状况确定投资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支出,建立有效的经营城市的成本控制机制和相关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控制盲目借贷,避免财政风险,实现资产负债动态平衡。
(二)拓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抓住发展县域经济机遇,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倾斜和支持,选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好项目库,用好的项目争取各级对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中的导向作用,对于不能市场化经营的公益性项目,要调整政府资金投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保证城市功能完善和居民需求。
(三)加大金融部门对经营城市资金支持的力度。金融部门要为经营城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城市建设项目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试办以城市有效资产作抵押发放抵押贷款、以经营城市各种有效收费账户作质押发放质押贷款业务。
(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清理规范与投资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减少和规范投资领域的各项规费,对一切投资经营主体实行国民待遇。严格实行民主、科学的投资决策、咨询制度,重大项目要实行专家评估制度和公示制度。严格政府项目审批和监督制度,建立政府项目代建制、稽查制度和项目后续评价制度,实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三分离”的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必须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和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运行管理必须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相应的项目运行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加快制定和推行非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的办法,培育规范化的投资中介机构,加强对投资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城市信用诚信体系,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规范信用行为,整治信用环境,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级制度及奖惩制度。
六、落实配套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一、全面推进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积极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凡在我县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公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申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以随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照户籍管理相关法律规定,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人户一致,建立健全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更正七项户口登记制度。有关部门不得对公民依法申请登记户口设置各种障碍,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户口迁移限。对未落常住户口人员,要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予以落户,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引导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学生的户口迁移政策按引进人才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思路,培育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增加进城农民的就业机会。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有关政策,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妥善安置好因经营城市而新增的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人员,切实解决城镇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镇人员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结合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拓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渠道。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就业服务和维权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
第四、大力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搞好城镇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搞好社区管理。抓好社区人员、场地、经费三落实,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以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便民服务、社会化服务、再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为经营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加强城市管理。完善“两级政府(县政府、镇政府)、三级管理(县、镇、居委会)”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强城市管理与执法队伍建设,推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大力整治城市综合环境,加快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创造城市品牌。
七、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经营城市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县政府成立经营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经营城市工作的领导及组织协调工作。切实加强对经营城市的领导力度,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落实好经营城市工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打破一切体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经营城市的主体虽说是政府,但政府不能直接运作,必须有一个代表政府经营的主体。建议由“县基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实施运作。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经营城市的积极性,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防止“一阵风”、“过度过热开发”和泡沫经济的产生,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经营城市模式。
(二)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经营城市工作涉及面广,各部门要密切协作、通力配合,确保经营城市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篇3
关键词:城市维护;建设税;弊端;改革方向
城市维护建设税开征二十多年来,在筹集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施行,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笔者针对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现行城建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建税的计税依据及税率设计不合理,导致受益与负担相脱节。现行城建税以实缴的“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随“三税”征、减、免、退、罚而同步进行,造成一部分享受了市政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因减免“三税” 而不负担城建税。并且由于“三税”本身存在着税率差异,使得同等享用市政设施的企业,因经营商品、生产产品或行业的不同而承担高低不等的城建税负。同时,现行城建税按行政区域不同分别确定7%(市区)、5%(县镇)、1%(其他地区)税率,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区域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地方区域又难于界定清楚,使毗邻不同企业享受城建设施虽基本相同,但因适用不同税率,造成税负悬殊。此外,以不同行政区域确定不同税率也不尽合理,目前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建设方针,而小城镇主要是在乡的基础上发展与建设起来的.这些地方的城建税按1%的税率征收,难于满足城镇建设的资金需求,不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
2、现行城建税只对内资企业征收,对同样缴纳“三税”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征收。致使境内的外资企业享用了市政设施而不负担城建税。这样,既不能体现城建税负担与受益基本一致的原则,导致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平,而且使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投入的大量城建资金得不到补偿,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3、收入稳定性差且规模小。城建税依“三税”计税.受流转税的制约太大,影响了地方收人。第一,“三税”本身受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较大,收入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不均衡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因而以“三税”为计税依据的城建税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第二.在拖欠流转税的情况下,其收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正因如此,城建税收入增长低于“三税”, 增长缓慢。第三,从长远来看,在双主体结构中,流转税的收入比重与所得税收入比重将发生变化,继续以“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将会影响城建税的收人规模,使城建税不能成为地方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另外,城建税收入规模太小,不能满足城乡维护和建设的资金需要,致使各地不得不另行征收各种名目的城市建设资金,这样不仅形成了税费并存,多渠道征收城建资金的复杂情况。而且干扰了税收的正常秩序。
4、征管难度大。随着分税制财政管删体制的施行,依“三税”计征的城建税.其征管水平受到增值税、消费税征管水平的制约。第一,作为城建税计征依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而城建税由地税局负责征收,地税局不能确切掌握增值税、消费税的应纳税额即城建税税源,在计算机尚未联网,信息不能共享的情况下,势必加大了地税征管难度,增加税收成本。第二,对一些享受增值税减免的纳税人,按规定也享受城建税减免。而两个税种分别由国、地税两个税务机关管理,国税局无权审批减免城建税,地税局以增值税减免政策为依据去审批城建税的减免,造成政策和管理权限的矛盾。第三,实行“定额定率”征收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以及承包租赁户,因国税、地税核定的营业额不一致,将造成城建税征管上的不规范性和税款的流失。
二、今后改革的几点设想
1、扩大收入规模。城市维护建设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较低,与城市维护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满足不了城镇发展建设的需要。有些省市连简单维护也难以维持,只得另外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费,这样,既形成了税费并存的局面,又给税务部门增加了征收成本。建议修改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变计税依据,适度提高税率,如此一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建税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将逐步满足城乡建设资金的需要。
2、改变计税依据。建议修改后的城建税以经营收入额作为计税依据,具体包括纳税人的销售收入额、营业收入额、其他收入额等,凡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除另有规定外,都是城建税的纳税义务人,均应按照税法的规定缴纳城建税。以经营收入作为计税依据,比其他的计税依据更能体现负担与受益相一致的原则,谁受益谁纳税。受益多负担多,受益少负担少。改变计税依据以后,城建税将改变以前附加税的特点,变成―个完全独立、以经营收人作为课税对象的地方税种,有利于地方加强征收管理和逐步完善地方税制。
3、重新确定税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存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城乡维护建设的资金需求不一等实际情况,在税率的确定及其他管理权限方面应给地方一定的“自”,以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国家可采用幅度税率的形式,规定最高与最低限数.进行宏观控制,既防止地区间税负过份悬殊又便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用税率。建议改革后的城建税实行0.3%一0.5%的幅度税率。同时建税的改节耍与“费改税”相结合,合并部分费税,提高城建税的征收比例,合理调节税费比重。
4、明确减免税政策。原城市维护建设税没有单独规定减税、免税等内容,改革后的城市维目、建设税应对减免税作较具体的规定。因城乡维护建设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地方所有,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减免税审批权限,以利于地方政府实事求尼地解决一些企业实际困难。考虑到我国农牧业及社会描利事业的具体困难,对农业、牧业经营收入及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收入应给予适当的减免税照顾。对特殊情况的减免税,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确定。
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能够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改善城市面貌、人们生活环境、投资环境的作用,城市园林建设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一个国家城市园林建设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因此,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
2、城市园林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城市园林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随着空气的污染,植物吸收有害物体、净化空气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能力有所下降,就要求提高城市园林建设。设施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的城市园林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1、简单设计复杂化
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园林规划设计的定位
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定位不够精确,例如,在设计城市公园时,其与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不同,是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建设经验,向人们提供娱乐、观赏、游憩等功能,人们可在内开展体育锻炼,进行科普教育,具有美化城市、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而大多数城市园林规划并未根据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3、世俗化、潮流化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4、设计理念不够先进
作为一座城市,首先应做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计好每项园林工程和其他城市建设工程。然而,城市建设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城市建设大多是“改造发展型”模式。这种模式给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难题,园林景观单调、呆板,观赏价值不高;绿地总量不足,缺少大型绿地。环境标准要求城市的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O%,才能维持城市的环境质量,目前能达到这个指标的城市并不多。
5、种植与养护管理不到位
园林植物是在城市生态条件下由人工组建的植物群落,而城市土壤多为已被破坏了原生结构的土壤,且建筑垃圾充斥其中,较之森林土壤条件相差甚远。很多施工单位在种植环节上不科学,种植穴(沟)尺寸不够,不客土,基本不施肥,建筑垃圾清理得不彻底;种植时苗木根系没有充分舒展开,有窝根现象,浇水量不够或不及时,致使成活率降低。另一方面,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养护管理不到位,持久天旱时不及时浇水病虫害预防工作做得很少,由于树木生长势弱,极易感染病虫害。
三、提高园林设计的建议
1、更新城市园林设计理念,培养独特的设计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设计理念。景观设计人员应吸取其精华,善于培养自己的特色,丰富景观艺术效果。绿地建设做到宁朴勿华,宁自然错落、勿强求统一,推广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景观资源的挖掘,加深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绿地设计方案。注重景观空间的营造,重视对人们的室外绿地空间的使用和观赏需求。同时,园林的各要素之间应该互相协调,园林绿化、园林建筑、资源保护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都应相互协调,以营造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
2、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3、尊重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平衡发展的基础,本地城市的河流湖泊、地形地貌以及绿化植被等,组成城市的景观资源,根据城市自然特征,充分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相处,以利于创造城市特色。在古代的园林选址中,善信风水学,使人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今天的城市是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都市,城市园林设计同样也需融入自然要素,以协调城市生态平衡,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城市注入活力、生气。
4、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5、注重绿化环境时的生态问题
我们的园林设计中,关于生态环境的问题要认真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设计理念,更是关系到生态景观的设计,以及景观受用的城市居民。我们必须在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更实用的园林景观设计。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从城市的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以及生态景观的优势,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才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结构和气候变化程度,量身设计出城市的园林景观,符合城市的内部情况,并且能够使他与城市的自然环境更好的而结合与衔接,从而能够真正的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条件下,城市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也决定了城市的微生态环境,影响着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而噪音、灰尘、建筑等对于景观的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修正园林景观的环境,从而调节城市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化植被。同时,我们更要学会就地取材,要从该地区的环境本身进行挖掘,切合城市本身的乡土资源,才能够把生态与环境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从而做到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因此,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参考文献
[1] 罗翠红.浅析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不足与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
[2] 孙英,高光林.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不足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34(24):6503-6503,6505.
篇5
关键词:市政设施;现状;维护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做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建设,为人们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条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现阶段,市政设施维护工作中存着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改善这些不足,使各项设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充分探讨分析了城市市政设施维护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市政设施管理的意义
随着市政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建设项目的增加,等级的提高,从而对城镇市政设施养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镇市政设施不仅要求完好、美观而且要求排水畅通,保障日趋增大的车流量能够顺畅、平安行使。在市政设施养护工作中市政道路的路面修复、附属设施的维修保养、人行道板的修复平整,管道的疏通、道路障碍的清理等维护工作和应急抢险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养护管理中的人的素质,对养护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职工必须树立和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保障维护工作质量和时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养护工作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作条件的改善,使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同时由于养护员工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也使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也感到越来越落后。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单纯地认为职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经济报酬、工资待遇等,对职工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较为原始,认识较为肤浅,在职工完不成任务和在养护工作中质量不好就以扣代罚奖金等管理措施,效果并不理想,以一种简单经济手段来管理养护工作,没有突出人的作用,没有重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进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人是有多种需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重视人的群体关系,要改善职工的心情以及调整人际关系,使职工能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保证工作效率。
二、城市市政设施的分类
城市市政设施主要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城市道路及其设施,主要包括城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道路建设及道路绿化控制的用地及道路的其它附属设施;二是城市桥涵及其设施,主要包括城市桥梁、隧道、立交桥、地下通道等及其他及其它附属设施;三是城市排水设施,包括城市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等管道及其它附属设施;四是城市防洪设施,包括城市防洪堤岸、河坝、防洪墙、排涝泵站、排洪道及其它附属设施;五是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及景点等处所有的公共照明设施;六是城市建设公用设施,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的管网、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电线路及其它附属设施。
三、城市市政设施维护的现状
市政设施关系着一个城市的面貌与发展状况,对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则关系着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市政设施的建设是为了保证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对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更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不能满足市民的正常生活要求。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部门对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投入不足
对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支持力度不大,投入资金不足也是造成管理不善的主要的原因,在实际的维护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只能采取简陋的维护手段与方式,而这远远不能够满足维护工作的需求,最终使得市政设施的维护不足,管理不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寿命会大打折扣。因此,对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加大管理维护的支持力度,对其加大投入,以保证市民的日常生活,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对市政设施的管理不善
市政设施涉及很多部门,如电力、道路、园林以及十几个部门,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不存在或是很少存在联系,使得市政设施的管理不善,如果出现问题,相互之间推诿,这就使得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再加上很多管理人员的意识原因,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不是很完善。
3、对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监督力度不足
对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监督不足,管理与制约手段不是很完善,从而难以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除此之外,管理工作不是很完善,管理人员意识不足,对管理维护工作的监督力度不足,使得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要做好管理维护工作,光有管理是不够的,监督也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的监督可以保证管理维护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下去。
四、做好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市政设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人们的重要作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对管理维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方面,要加强支持力度,合理安排和使用市政设施维护管理的资金,统筹安排,加大投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做好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提供资金保障。
2、完善基础设施,重视管理维护
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要从基础设施入手,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每一个细节工作,并定期进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和维护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管理维护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使市政设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效应。例如,对于道路管理,要保证道路的畅通,并及时完善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于隧道和路灯的管理和维护,还要及时巡视,保证隧道和路灯正常工作,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3、提高建设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市政设施的质量是保证管理维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建设质量有了保障,才能更好的开展管理维护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市政设施的功效。在市政设施施工建设的时候,要采用招投标的形式,选择有资格有实力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建设。在管理维护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建设质量的检查,对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落实到施工单位,以保证建设质量。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把握好质量这一关,为做好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做好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标准,明确每个管理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使相关部门和个人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对管理工作的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5、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市政设施建设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因此,做好维护管理工作还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所以,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每个市民的素质,使每个市民都积极参与到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当中。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使市政设施管理维护置于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形成良好氛围,获得人们的支持。此外,还有必要加大曝光的力度,对于破坏市政设施的行为进行曝光,建立不良行为记录档案,提高市民的素质,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维护的良好氛围。
6、抓好市政设施建设的质量关
市政设施的质量是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要严把质量关,从而为管理维护工作奠定好的基础。在进行市政设施的建设时,要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核,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单位。在对市政设施进行管理维护时,严格对质量问题进行检查,如果是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将责任严格到施工单位,为各种的养护管理工作做好坚实的基础。在对市政设施进行管理维护的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机制,对防范措施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严把质量关,为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做好坚实的基础。
7、加强专业维护人员的投入
专业维修队伍的培养建设是合理完善城市道路和桥梁等设施养护管理的基础,我们应该根据区域内道路和桥梁的总量、养护工程的现状进行合理配备相应专职维护工程师,以确保设施养护工作的日常进行,并且不轻易变动各自的岗位。相关养护维修单位应当选择专业技术的养护人员组成自己的养护维修队伍,并给每个养护队配备专用的养护维修车辆和机械设备,专业养护人员依据自己的能力按照养护维修计划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对道路、桥梁、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巡查和养护、维修。对选派的专业维修人员要定期进行维修养护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先期应急处理能力。
结束语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要建设和维护好市政设施,只有加强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控制,完善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为城市市政设施的使用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营环境,不仅便利人们出行还保障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为城市创造丰富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城市商业是商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工程。因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10多年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说,规划编制专业化程度不高,编制技术要求不规范,规划执行随意性强,导致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标准不一,城市网点设施品质不高,商业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城市资源。建议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以法治化的高度,规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强化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不留后遗症,让城市商业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支撑和载体。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推进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年来,国务院和主管部门都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从2001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2004年,商务部和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务部还颁布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商务部了《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推动了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成为我国城市网点规划和建设的政策体系。
根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部署,10多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目前,全国省会级城市、大部分地级城市和部分县级市都已经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有的城市并进行了多次修编,这些工作都推动了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数省级市和部分地级市已经建成了较为系统、较为规范的城市商业网点格局。但是,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不规范,落实不到位。许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专业性差,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强。一些城市政府对于已颁布的商业网点规划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随意更改。
2.商业网点建设混乱,造成了资源浪费。由于缺少规划的指导,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混乱。一些市政府让投资商牵着鼻子走,按照投资商的意愿任意改变规划,商业设施建设无序,导致许多大型商业设施、大型市场设施和服务设施闲置,造成了投资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3.利益驱动致使商业流通终端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城市政府为照顾房地产投资商的利益,对城市社区、小区和街区的商业设施建设抓的不够好,不少地方放弃了社区商业、社区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生活服务带来了不便。
4.重建设、轻流通,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只重视商业网点的硬件建设,对流通体系的建设思考很少;一些城市只注重品牌大型商业的引入,对专业性、中小型商业企业引进和培育重视不足,任其无序发展,使城市中低层收入的消费者得不到安全、便捷的服务,造成了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
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
法治化进程的建议
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有序、健康的进行,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1.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编制,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编制规范,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全貌,许多城市的规划编制不尽规范,随意性强,甚至概念不清,这些规划非但对城市商业发展指导意义不强,反而有损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建议国家政府指定有关部门,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的经验进行总结,重新修订、编制新的规范,指导各个城市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坚持由专业单位编制,资深专家评审的方式。城市党政领导要尊重专业编制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不能自行其是,为了政绩或吸引投资,任意违反规划编制规范。
2.《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成为地方法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一经专家评审,即可成为政府规范性文件,若经同级人大通过,即成为区域地方法规。同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要按照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要求,指导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与运营。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法定性文件。如果确实需要修编,要经同级政府或人大通过。只有如此,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才会合理,城市发展和建设才不会留有遗憾。
3.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的落实。城市基础商业设施,如社区商业、小区商业、街区商业和郊区镇乡商业,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商业服务终端,更是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业。因此,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建设的落实。城市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吸收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社区居民代表要参与,重要的大型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举行听证会议,在开发商同意商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和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后,项目才能够进行开发、销售和验收。
4.坚决杜绝大型商贸设施的无序发展。由于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绩形象,能使投资商获取巨额利润,许多城市政府支持开发商无序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广场、大型专业市场集群等,造成了许多城市的大型商贸设施的空壳运行。建议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制定全国商业设施发展的基础框架,同国土部门一道,编制全国大型商贸设施的发展用地计划,从根本上遏制商贸设施建设的无序发展。
篇7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宜居城市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需求。要通过宜居城市的建设,让广大市民亲身感受到幸福和美好,感受到生活的品质在提升,居住在这座城市更有安全感,生活在这座城市更有幸福感,创业在这座城市更有成就感,离开这座城市更有留恋感。能够居住在这样的城市里,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是每一个“临海人”共同的愿望。
临海创建宜居城市的基础条件
宜居城市的基础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存空间,并以完备的基础设施、严格的环境管理、科学的经济发展为保障。建设中国宜居城市,临海条件良好、基础扎实。临海东濒东海,西倚括苍,浙江第三大水系灵江委婉贯穿。山海丘陵、奇峰怪石、竹涧溪流、森林湿地一应俱全,地貌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如画,“一江、三湖、六河、八山”形成了江南古城秀美山水。临海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悠远,底蕴深厚,江南长城、桃渚抗倭军事古城等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是我市特有的文化资源,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我市的综合软实力持续提升。而且,作为历史上的郡、路、府治所和原行署所在地,府城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区域内,临海最宜居。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市政广场、崇和门广场、灵湖公园、江滨公园、洛河公园、临海大桥、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总体格局按照“一城五区,二带四景”的布局进行建设,各项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市、省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这些都为创建宜居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对照宜居城市的标准,我市仍有不少差距。城市功能有待完善,特别是城市交通方面,城区道路布局不够合理,公共停车带、公交站场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时段性拥堵现象比较突出。市政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高。山水文章还要做深做秀,“江、湖、河、溪、海”等自然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城市管理有待加强,城乡面貌还要继续改善,“三创”成果要切实巩固、不断深化。城市和谐度有待提升,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有待加强,全社会劳动、养老医疗、再就业等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城乡均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600+1”、农民康居等工程还要深入推进。
今年3月份,临海市组织开展了“建设宜居城市。共建美好家园”问卷调查活动,从调查结果看,群众对出行、购物、居住等环境十分关注,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创建宜居城市,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要通过宜居城市的创建,逐步改善城市发展中“不宜居”的地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展现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
临海创建中国宜居城市的路径分析
创建宜居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总体思路是,对照宜居城市六个方面的标准,以提高城市“环境优美度”和市民“生活便宜度”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意识提高为支撑,积极推进中国宜居城市创建工作,2011年前完成各项基础性工作,争取2012年创建成功。围绕这个目标,突出重点,明确任务,组织实施“九大行动”。
实施生态保护行动,建设天然“大氧吧”。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照宜居城市的标准,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将在历年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六项工程”。一是实施“碧水工程”。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全面建立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和污水处理率: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把碧水绿岸建设成为新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廊。二是实施“蓝天工程”。实行工地渣土运输许可制度,加强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管理,开展道路“抛洒滴漏”综合治理,深化工业废气污染整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三是实施“宁静工程”。大力控制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监督管理,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居住小区。四是实施“固废工程”。坚持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原则,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和利用,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五是实施“增绿工程”。依据规划建设均衡的绿地系统,构建“品种丰富、层次错落”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推进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绿化协调发展,提高绿地比例。六是实施“清扫工程”。改变传统环卫作业方式,实施道路清扫机械化,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卫管理体制和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环卫保洁水平。
实施道路保畅通行动,让市民便捷出行。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就是“生活便利度”。历史地看,临海在城市建设方面总体比较超前,但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集聚,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区特别是老城区交通拥堵成为阻碍宜居城市建设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以“改善结构,调整流量,顺畅枢纽、科学管理”为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道路畅通。一是统筹新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提升,统筹新老城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重点在新城区做“加法”,建设新的菜场、商场等商贸服务设施和文化会
议场所以及一批公建项目,分解老城区车流量,提高城市通行能力。二是改造道路交通设施。因地制宜地改造主要路口和部分路段的绿化隔离带,整合人行道结构,增加停车位。加快老城区道路改造步伐,打通城市“流动线”。三是完善城市公交体系。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调整完善公交运行体制,科学规划城区公交站点,逐步推广“大容量、低排放、舒适化”的公交工具,优化公交网络,提高公交快速性。四是整治道路交通秩序。全面整治城区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建立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结合经济和管理手段引导车辆有序停放。
实施精品建设行动,打造城市新亮点。宜居城市建设,少不了精品之处、经典之作。对临海来讲,最突出的精品就是“三圈两岸”。古城文化圈将突出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自然风貌保护,重点是以巾山历史文化挖掘为主的巾山景区,以府城文化为主的北固山景区,以特色宅院、特色区块改造、修缮、开发为主的历史街区等三大区块建设。加快对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改造,加强历史和建国后名人名宅的保护修建工作。靖江商务圈将做好“进”与“出”的文章。“进”就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吸引大项目、优项目落户,打造台州北部商业服务中心区。加快靖江广场等地标性建设,拉动城市品位的提升。“出”就是撤出一些影响商业街整体布局和发展功能的设施,加快104国道市区西过境线的改造和新客运中心的建设工作。灵湖休闲圈将以打造最佳居住地和城市核心生态休闲区为目标,加快在建工程建设,填充一批公众休闲项目,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加快推进灵江两岸和大田港两岸建设。灵江纵贯市区中心区域,是城市形象的集中表现区和城市景观轴线。我们将通过综合整治,将灵江两岸建成旅游休闲、商业服务、历史文化高度集中,“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新江滨。加快三江湿地保护开发工作。三江湿地是灵江感潮区的最上游,动植物资源丰富,天然景观优美,野趣横生,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我们将通过尽可能少的项目实施。让游客能进入湿地、感受湿地。使三江湿地早日成为广大市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之地。大田港两岸将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以保留生态、打造特色为原则,着力构建连接牛头山景区和灵湖景区的城市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以“一镇一品,一月一节”活动为载体,指导、帮扶各镇(街道)加快建设富有特色、错位发展的区块旅游亮点。积极开发括苍山登山、露营项目,使之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活力激情之地:继续推进尤溪“优美小镇”建设,使之成为市民周末一日游的首选之地;桃渚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俱佳,重点要做出军事古城特色;河头将围绕羊岩山,深挖“茶”文化,做足“茶”文章。
实施住房保障行动,让市民“住有所居”。住房始终是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改善市民住房条件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宜居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过程中,都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详尽的考虑。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住有所居”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探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民康居工程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户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区。尽快建成一批富有特色的康居示范村。
实施城市文化建设行动。展现古城新韵味。临海文化资源丰厚,历代名人灿若繁星,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祖先留下的要保护、利用好。注重把握传承和发展的关系,着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保护古城传统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继承和发扬好城市传统文化。同时,在自然人文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今人的创造力;突出城市特色,给临海的宜居城市建设打上“古城新市”的深刻铬印。要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不但要重视大型城市景观的营造,还必须从小处着手,设计一些合理而优秀的城市标识体系。城市标识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方便实用、精致美观,比如简单明了的道路和景区指示标志、清洁划一的垃圾箱和垃圾指示标志、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等。都能让人眼前一亮,意识到临海是一座非常“认真”的城市。
实施便民利民行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实施“临海市民信用卡”项目。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建设、鼓励应用、逐步推广、一卡多用”的原则,以方便市民生活为出发点,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核心,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目标,有步骤、分阶段推进“临海市民信用卡”项目建设。结合这一项目,推行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压力,既能让本地市民不再为自行车的停放、修理、失窃而烦恼,感受便捷生活,又能让每一位来临海旅游的游客随时享受自行车提供的优质服务,轻松穿梭于临海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感受品质旅游。
实施城市管理创新行动,建设规范有序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有力有效的城市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容管理秩序。按照“主街道严禁、次街道严控、小街小巷规范”的要求,对市区城市管理进行网格化划分、“田”字型组合,严格管理。积极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模式。坚持疏堵结合,增设直销市场,逐步改变随意设摊、占道经营等现象。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上下贯通、精细快捷、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同时结合“法制宣传日”、“行政执法宣传周”等活动,积极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实施服务流动人口优化行动,催生“洼地”效应。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流动人口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管理体制上,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探索实行市、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形成组织健全、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措施上,按照“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思路,完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做到情况明、底数清。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有条件地解决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加快人口集聚步伐,促进流动人口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篇8
关键词: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水生态;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 modern livable city basic connot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how the water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modern ecological livable cities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role.
Keywords: modern ecological livable cities; Connotation; Water ecological; role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一 现代宜居城市内涵
1.1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1.2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1.3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 水生态对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
2.1 保障城市发展,维持经济持续繁荣,保证社会和谐。
高度密集的产业、高度密集的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公共设施,决定了城市对水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特别是人口规模达到100 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规模、用地规模随人口的增加相应扩大,这对水量、水质和供水保证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众多产业对水的需求量以及水的供应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水的可靠供应,经济建设将会受到极大干扰,甚至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繁荣。
2.2 维持生态平衡,营造生活舒适的城市
由河流、湖泊和相关生物组成的水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一定面积的水体能够湿润空气,调节气温,净化城市环境;一条条河道是天然的通风走廊,能促进空气流通,扩散城市的热能和粉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良好的河流型湿地能成为“城市之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生态中的湿地能净化空气、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和吸收噪声等。目前在人工湿地建设中所用的湿地植物,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居民区,人工湿地可为人们增添休闲、观赏和贴近自然的美景,为市民营造生活舒适的城市。
2.3 展现优美怡人水的城市景观
水是城市的灵魂。蜿蜓曲折的河流,波光的水面,风格各异的水工建筑物,可以给人良好的视觉刺激和心灵感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高速流动的水体产生的负离子具有保健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水利建设,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美学引入水利工程建设中,打造出以水为主体,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工程景观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又一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为美化城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 如何发挥水生态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
3.1 湖海之滨、江河两岸、山林之地是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的区域,若再适当设置喷泉、瀑布使空气达到具有治病作用水平,这些地段借水造景,应有很好的运用。广东梅江市梅江两岸,因修了防洪大堤及拦江蓄水发电,在梅江地段形成了人工湖,美化了环,又适时进行房屋开发,河堤两岸风景因之亮丽起来。海口市也对长约75 公里的西海岸进行整治,总的要求是在滨海地带“把海露出来,把路连起来,把地绿起来,把灯亮起来,把景美起来”,以此塑造和展示海口的滨海特色。
3.2 城市中的公园应是重点建设的地方,这里绿化基础较好,有些公园还有较大的水体面积,有条件建成城区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譬如有些专家就曾建议广东省肇庆市区的七星岩风景区设置人工喷泉,在优化、美化城市的同时,提供空气负离子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城区微小气候起到极其有益的生态效应作用。
3.3 新建城区或园区,更应考虑水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深圳赛博韦尔软件园的规划设计可做借鉴,它由世界著名贝氏建筑师事务所承担规划设计,在占地36 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开挖了一个3. 6 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建筑间植草种树,点缀流泉飞瀑,置入中国园林的借水造景,景因水成的建筑文化,造就了满园的自然怡人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4 扩大水体面积,使水洁净无污染。挖湖造山即可扩大水体面积,又可造成山水园林之美,至于水如何净化,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云南丽江古城,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巧妙,根据城北地高,城南地低的地势,引泉水从城北流入,穿街过巷之后,水尾从城南流出,引灌农田,城区活水长流,鲜活清澈。江苏
省昆山市有个小镇叫周庄,景字形的小河,把整个小镇构成了“人家尽枕河”的东方威尼斯奇观,流经周庄的水系,是通过太湖的芦苇自行过滤的。湛江市西南的湖光岩,该湖距今14- 16 万年,湖水仍清澈见底,不脏不臭,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湖光岩有一强大的磁场,使湖水产生一种神奇的自我净化力。
3.5 使水高速运动。方法有建造人工瀑布、水帘、喷泉、喷灌、水幕,云南省丽江古城有自动洗涤街道的设施,让河水顺着地势从高到低流入街区,冲击凹凸不平的石路,冲洗之后,街头巷尾荡漾着一抹清爽肺腑的凉气,这也是增加空气负离子的一种方法。城市中绿化水化兼有,既有花草树木之绿,又有飞泻喷洒之水,就能逐步实现不出城市而获山林之情,为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营建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胡宝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9
十九世纪是桥的世纪,二十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新世纪。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地面空间愈来愈局促、愈来愈狭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加快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步伐,地下铁路和其他地下交通线,地下街、地下公用建筑和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地下管线、地下城市综合体等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进展步伐加快,地下铁路已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全面铺开,地下街、地下宾馆、地下会堂、地下娱乐中心、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冷库等在各大中型城市也纷纷涌现。与此同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潜伏的战争危险,对我们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也把城市人防工程作为国防备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所以,在现今的形势下探讨人防工程如何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有机的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是形势使然,也是发展必然,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长远的战略抉择。本文拟针对当前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相结合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着重从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契合点上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人防工程建设要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总体发展规划要相契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是政府行为又是法律行为,抓住了规划就抓住了龙头,就能保证各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实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地上和地下的协调、各个分系统之间的配合,又要进行资源调查和需求预测,而且还要考虑财力和资金的问题,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事先做出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而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规划》起步较晚,之初,作为城市人防专项规划,只是解决城市战时防空袭的需要,没有形成独立的分系统,既缺乏各分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也缺乏地下和地面之间的协调,更没有对未来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行全面部署。由于人防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不统一、相脱节,所以仅依靠《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不可能有力地促进城市交通、环境建设用地等问题的解决,甚至会造成地下空间这种不可再生宝贵资源的浪费或破坏,人防工程建设自身也难以实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人防工程建设规划要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契合的基本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及早编制城市建设与人防建设相结合规划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人防工程建设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人防建设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样,我们在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时,也要符合城市防护的基本要求,把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长远,通盘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使人防工程建设的开发利用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人防工程规划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相结合,与城市整体发展形态、结构布局、地面建筑空间相协调。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确保必要的人防工程建设体量。按照国家“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和有关规定要求,必须确保人防工程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占有一定的数量。应认真调查分析城市灾害特点,查明城市的主要灾害系统,建立各种灾害毁伤预测数学模型,并根据城市留城人口数量,测算各类人防工程的总数量;再根据核袭击条件下的城市危险区的划分,以及战备、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优化,提出合理布局各类人防工程的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在灾害和战争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灾后城市功能的恢复能力。
2、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是规划相契合的重点。对于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和机场、码头、车站等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和人群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开发建设,一定要坚持地上、地下综合规划,统一施工,必须考虑防空、防灾的地下人员掩护空间,避免自然灾害和空中袭击所造成的人员大量伤亡。在规划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时,如地下水库、地下输配电站、地铁工程、主干输水管道等,应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防灾抗震、防空抗毁等防护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抗御灾害能力。从当前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有必要把“两区”(城市新区和开发区)纳入规划相契合的重要一块。
3、加强地下工程平战功能转换的研究工作。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下建筑工程的平战转换规划,安排好地下工程平战功能设计、建筑材料和施工等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规划,做到非人防工程在战时、自然灾害情况下能顺利、限时、安全地转换为地下掩护体。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地铁、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仓库、地下车库等地下设施的发展势头很猛,为了避免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或滥用,研究制定这些地下工程的平战功能转换工作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4、从长计议,四维规划。规划除了三维空间之外,还应考虑第四维,即时间,可称之为“四维规划”。地表区域的规划,只能称为平面规划,即二维规划;加上立轴,即考虑地上空间及地下空间,才是三维规划。实际上,规划还应考虑时间因素,因为建设有个轻重缓急或者阶段性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建设资源用足就是用好,一定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规划一旦失误或不周,后遗症久远。尤其对于地下空间,如果规划不周或开发不当,其处理、改造的难度远大于地面建筑,造成的损失也会更大,更不用说无序开发或滥用。
二、人防工程建设要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管理体制要相契合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始于人防工程建设,并先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地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初期,地下建筑以人防工程为主,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经济利益不明显,甚至被认为无利可图,地下资源管理权之争矛盾较小,人防工程管理工作较为单纯。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地面空间拥挤,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越来越明显,人防部门和其他地下建筑管理部门在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功能、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发生矛盾。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56号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明确建设部门是负责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把地下空间的规划、工程建设的审批、设计、施工、质量管理、验收、专用标准和设备的选型等统统包揽在自己的职责业务范围内。但事实上,这些工作并没有全部开展起来,地面建设与人防结合修建防空地下室,与交通结合修建地下铁路、地下停车场等,修建的地下建筑产权不清晰,资产管理各自为政,反而使建设主管部门与人防、交通、城建等部门主管权限上发生了冲突,并且严重影响到地下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开发水平。
总之,由于城市各管理机构职能分散,城市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差异较大,因而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弊端也比较突出。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一个权威的、具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职责和职能的城市管理机构或协调部门,与其相关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行政管理机构有建设局、规划局、人防办等,其中有的机构有地下空间建设规划和管理的职责,有的则有部分职责,如人防办仅负责人防工程的规划和建设。除上述明确的或理应明确的职责外,还有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的制定、资金筹集、宣传教育等都没有明确的机构负责,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
所以,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相契合的当务之急,是在管理体制上的配套。基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性,从抓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建议成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领导小组。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统一立法、规划、部署、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立法,制定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法规,规范开发利用行为,确保协调发展。
当前,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建设速度也有所加快,但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各方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积极性,必须使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协调领导小组要以争取“立法支持,保护产业资源,加强宏观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目的,通过立法规范带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注重开发后的地下空间为人防服务的问题,对人防工程的防护建设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它没有突出自身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专业服务性特征。所以,立法要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未来,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出发,全方位地考虑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把人防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纳入全面的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中。
三、人防工程建设要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资金投入渠道和建设资金管理方略上要相契合
搞好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规划是龙头,体制是保证,资金投入是关键,没有充裕的建设资金投入,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些年,各地在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热潮中,以经营城市理念为指导,大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从过去的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扩展到采取转让、拍卖、租赁、置换、抵押、BT投资合作等多元化投入的办法,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开始向地下空间建设项目方面延伸。相对而言,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筹资渠道比较狭隘,已经滞后于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但在实际操作中,人防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是通过筹集人防费,再由政府委托各级人防办投资、建设和管理,说到底还是政府工程,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是很难满足城市人防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所以,从人防事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出发,要进一步拓宽人防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努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完善管理方略,使之与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相融合、相接轨,促进人防事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破解产权归属难点,把好权益分配关。人防工程的产权归属问题,一直是影响人防资金筹集的重要因素,是制约人防事业发展的瓶颈。人防工程作为战备设施,必须符合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要求,保证出资者职责到位而不越位。必须依据《人民防空法》“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的规定,按照明确人防工程产权、保障国防资产增值、保护投资者正当权益的原则,施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明确规定人防工程属于国家所有,平时归投资人使用,战(灾)时启动应急预案,纳入战时保障机制。这样,可有效地防止产权上的不明和纠纷,调动社会各方投资人防建设的积极性。
2、实行建管分离,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防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改变人防投资工程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实施和监管的格局,打破投资与筹建一体、筹建与实施一体、实施与监督一体的“三位一体”旧模式,积极探讨决策科学化、主体多元化、管理专业化、行为规范化的人防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努力推行以“间接管理、权责一致、市场竞争、廉洁高效”为核心内容的新型运行管理模式,大力推广人防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制、代建制,逐步实现人防投资工程投资管理和工程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篇10
从工业化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分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居民消费的内容,明确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与意义。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剖析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我国开展的现状,根据实际案例提炼出共性可行的发展模式与方法。最后,从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出发,提出建设与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工作的步骤与途径,从顶层规划入手,更新过时标准,由政府牵头,引入三方模式,加强闭环管理。
【关键词】
通信基础设施 工业化 互联网+ 城镇化 智慧城市
1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
始于18世纪以水力与蒸汽实现工厂机械制造的工业化1.0,经过电气与自动化的工业2.0,再发展至已经基本全面实现电子信息化的工业3.0,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程度得到进一步大幅提高。如今,工业4.0已提上日程,它实现了智能网络,达到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的相互融合,将会开启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与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1]。工业4.0的实现与“互联网+”[2]战略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研发成本、销售灵活性以及客户关注等大数据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在新时代中更好地协同生产管理系统与价值链,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与生产力,达到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势必要大力推动工业基础通信基础设施,使互联网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
此外,从居民消费的角度来看,通信基础设施作为信息流动的载体与媒介,从消费空间与结构、交易成本和终端购买等维度也越来越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与模式[3],提高了消费预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正因为如此,早在2011年,工信部便立足于经贸合作,倡仪我国加强与东盟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宽带网络、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展开合作。
2 国内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地方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工作上,江苏省相对比较积极。同样在2011年,江苏省政府便全面落实了《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江苏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4]。在这个背景下,次年,便由盐城市政府牵头召开“关于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题会议[5],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十二五”规划并正式发文,颁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同步落实了盐城市规划局、建设局等直管单位与运营商的对接沟通,提供对配套管道、线路建设规划审批的绿色通道,给予由城市道路改造造成的通信线路损坏理赔优惠政策等。不仅如此,包括镇江[6]、苏州[7]等地市提出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广泛宣传,大力推进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工作,包括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开展住宅小区和商住楼宇的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无独于偶,上海黄浦区[8]受制于通信发展与资源制约的矛盾,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由政府牵头,携手电信运营商推进共建共享,通过强化区域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引导,全面启动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湖北[9]则基于信息消费的内涵,提出了六项拉动信息消费的有效举措,包括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深化共享、降低消费成本、推动“武汉城市圈信息一体化”和“智慧湖北”,并在云产业发展方面加强政策指引,带动地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普及,住建部和工信部两部委[10]于2015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建规[2015]132号),要求所有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年底前完成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而其它城市则应于2017年底完成这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该通知提出了严格执行通信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审批、加强公关宣传等六项工作要求,并从城乡规划法、电信条例上全面落实与保障通信基础设施的推进。
尽管如此,国内在建设通信基础设施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1],包括重复投资、资源闲置、与市政沟通难及成本高等,具体如下:
(1)截至2015年底,我国三个电信运营商的骨干光缆建设总长度已经达到700多万公里,总投资超千亿元,但利用率却不及50%。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资源基本都为运营商所掌握,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因此任何其它企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内,想要开展业务,必须租赁或重新开始自建光缆资源,造成投资浪费。
(2)在市区,则重点表现在管道的闲置上。类似地,管道资源也是优先地为运营商所掌握,而因为管道资源非常稀缺,建设进度必须与市政规划配合,否则易造成市容市貌及行车交通的影响。基于此,运营商一般倾向于垄断出租现有空闲的管道资源。但目前的现状是,其它企业为了掌握话语权,如果条件允许,宁可选择在同一条道路上进行重复建设,也不愿受制于运营商。此外,也存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乱建重建等情况,浪费严重。
(3)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市政规划脱离,缺乏沟通或沟通壁垒太大。通信基础设施一般由运营商投资建设,其规划也是基于运营商本身的业务需求,而运营商之间本来就存在盲目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总体规划。市政规划则基于城乡控制规划,与运营商的基础设施规划是两条线,没有统一协调。基于业务竞争与发展用户的考虑,运营商目前基本上很少愿意直接与市政进行沟通,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的现象。
3 解决建议探讨
正是基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国家于2014年7月成立铁塔公司,作为政府的唯一抓手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铁塔公司一方面与政府、城乡规划院积极沟通并推进关于城乡总规与控规的工作,在此引导下,在通信行业内部加强与三大运营商的沟通,力争将后者的网络发展规划纳入到自身的三年或五年滚动规划中。由此,以铁塔公司为支点,疏通了原有运营商与政府沟通不畅的局面。
但从铁塔公司目前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资金与资源的匮乏。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费钱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铁塔公司当初就是本着“扁平化”、“集约化”的原则设立的,因此就造成了一个基本靠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基于此,铁塔公司相继引入国新控股、国动通信[12]等民营企业曲线完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事实上,这种民营模式截至去年已经成功复制到全国一大半省份,国动通信也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通信基础设施投资企业。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采取民企模式可以成为建设通信基础设施的有效举措。
引入民企模式只是解决人员与资源的问题,而在建设目标上,纯粹依赖前者是不靠谱的。毕竟,通信基础设施涉及的内容包括通信局房、管道、无线基站、有线网络、信息化等多方重要因素,涉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工业生产和新闻宣传等众多领域,因此必须在民企模式落地前做好通信基础设施的顶层规划工作。结合城镇化[13]和智慧城市[14]的要求,从以下步骤入手:
(1)统盘明确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定位与要素,实现宽带化、移动化、融合化和泛在化,实现绿色节能。
(2)对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实施同步更新,拓宽在宽带城市、三网融合和数据中心的建设范畴。
(3)落实政府牵头,确保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地,并严格相关规划审批,严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
(4)引入诸如“国动”、“国新”的三方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达到资本多元化,并尽可能地深化改革,实现企业重组,达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5)加强闭环管理,从投资管控、节能减排、资源共享、信息消费等方面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必要时进行局部优化。
4 结束语
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而在目前国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乱建重建、投资浪费的情况。因此,更需要从顶层规划入手,结合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需求,借助合适的外力,统筹考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喜文. “工业4.0”呼唤更强大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J]. 通信世界, 2015(13): 16.
[2] 李光辉. “互联网+”时代应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J]. 中国新通信, 2015(18): 6-7.
[3] 周利丹. 通信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4.
[4] 许二宁. 打造江苏信息高速公路,全面掀起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新[J]. 江苏通信, 2011(6): 8-9.
[5] 苏惠. 盐城移动借社会力量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J]. 江苏通信, 2012(5): 69-70.
[6] 镇江通信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大力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J]. 江苏通信, 2013(1): 35-36.
[7] 苏州市通信行业协会. 加强合作,促进发展,为合规高效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服务[J]. 江苏通信, 2014(5): 34-39.
[8] 周康平. 黄浦区推进通信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 中国新通信, 2013(4): 42-43.
[9] 范雅致,马明. 加强湖北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消费[J]. 信息通信, 2014(10): 257-258.
[10] 张鹏. 两部委联合发文:力促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落地[J]. 通信世界, 2015(27): 4-5.
[11] 刘富章. 关于通信基础设施有关问题的探讨[J]. 机械管理开发, 2015(25): 163-164.
[12] 舒文琼. “国动模式”提升通信基础设施运营效益的创新之路[J]. 通信世界, 2014(13): 29.
- 上一篇:对幼儿教育专业的认识
- 下一篇: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