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资源的核心

篇1

一、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吴刚平教授在谈到课程资源时指出:“课程资源类型包括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外在物化形态与内在生命化形态。外在物化形态有:课程标准、教材、参考书、练习册、考试卷、音像资料……内在生命化形态有:师生的经验、感受、理解、创意、问题、困惑、方式、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内在生命化形态资源只有在生命活着的、觉醒的状态下才能保存,保存在个体当中。”

二、生命化课程资源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开发的生命化课程资源能迸发师生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更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开发生命化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生命化意识,不断拓宽课程开发的领域,拓展教材资源、创新实践资源、挖掘生命化资源;还要教师深化对生命的理解,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开发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化课程资源,不断体现生命的价值,让课堂成为迸发师生生命活力的摇篮。对于学生而言,面对生命化课程资源,通过领悟、想象、碰撞和整合,使以往相对宁静的知识在个体心灵深处被激活或催生,并超越具体的对象和事实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和再创造,从而产生更强烈、更深刻、更美妙的生命活力。

(二)开发的生命化课程资源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活的生命,都有鲜明的个性,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的生命,抹杀个性等于在抹杀人的生命。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开发出各种生命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生命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善自我,努力朝着个性化的生命发展目标前行。生命化课程资源要使学生的个性不断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所有生命化资源都应该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

(三)开发的生命化课程资源能践行生命本真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在说明“生命化”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一致,就是让自己所信从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自己的生命中。因此,教师开发的生命化课程资源,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生命的意义,还原生命的真实,绽放生命的光彩。

三、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一)教师活用课程资源――用生命浇灌

1.把生命灌注到教材中。

如《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带领孩子们经历养蚕的过程。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照顾的小动物,让每个孩子都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了解和探索蚕的生命周期。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持续性的养蚕科学探究活动,我重组了教材中养蚕的五课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抛开课时与时空的约束,将养蚕活动作为生命探究活动进行了主题研究。

首先,改换教材主题。把养蚕活动的主题命名为“我的宝宝我来养”。用这样一个充满爱意和生命含义的名称来命名,是把生命的意义灌注其中,让学生把蚕宝宝当做自己的孩子养育、爱护,意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呵护之心,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成长是多么不容易。

其次,重组教材内容。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养蚕知识我来学”、“养蚕方法我来用”、“我的蚕房我做主”三个小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主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习得养蚕的知识和方法,获得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亲近生命中了解生命、感受生命、体验生命,更珍爱生命,认识到责任的重要。

最后,开展“养蚕经验交流会”、“我是养蚕小能手”主题评选活动,比一比谁的养蚕经验最丰富、最实用;谁最细心、耐心地养育蚕宝宝,谁最仔细观察蚕宝宝,获得的新发现最多。在养蚕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认真观察,尊重生命,亲身经历养蚕的实践活动。

2.带着生命活力进课堂。

叶澜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教师应该深挖课堂教学中各种生命化课程资源,带着生命活力进课堂,把生命活力浸润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时、每一刻,使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光彩。

如五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好水生植物和小动物,带到课堂中来一起制作生态瓶。结果有的学生忘记带,有的学生没有,有的学生家长嫌麻烦不同意带,制作生态瓶的活动就没有办法正常开展了。科学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大自然”带到课堂中,让学生观察研究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之后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找水草和小动物,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又亲自到花鸟市场买了水草和金鱼,还特意准备一袋洗干净了的沙子。同时通过家校联系,让家长帮助孩子们自己也准备一些水生植物和小动物,有的学生带了小鱼和泥鳅,有的学生带了乌龟,还有的捞了很多浮萍。上课时,看着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小生命,看着孩子们兴奋愉悦的表情,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制作生态瓶,我觉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没有白费。

(二)学生活学课程资源――用生命体验

1.赋予生命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爱学。

如三年级科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一座小房子,这是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它的主人是小鸭子(出示玩具小鸭子)。小鸭子把它的家安在池塘的南边。它可是一只聪明的小鸭子,在池塘里,无论你让它的头朝着哪个方向,(放入水槽)它停下来时都能朝着家的方向。信不信?试试看。玩具小鸭子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赋予小鸭子生命活力,让学生观察到神奇的小鸭子竟然能总是朝着家的方向,从而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爱学、爱探究。

2.满足学生生命的需要,让学生乐学。

在开发生命化课程资源时,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学情、能力和需要,了解学生想要什么,满足学生的生命需要,让学生乐学。

3.见证生命的成长记录,让学生活学。

篇2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专业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并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由此可见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教师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策划者和执行者。教师专业成长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作用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正确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会促进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的过程。回顾教师成长走过的道路,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师范之前的基础教育,还是师范学校的专业教育,都只为教师专业成长打下基础,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则主要取决于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岗位的实践锻炼。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在传统教育中,一切教学活动都以课程标准为转移。教师的活动是强制性的、被动的,教师是课程标准的奴隶,处在课程边缘,是课程的附属品。因此,教师失去了创造的自由,失去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权利。这种教师对课程自的丧失,使教师失去了对学校和课程的归属感、认同感。教师普遍关心的是与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更不关心除学校之外还有哪些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这就将教学这一创造性的职业活动降低到一个毫无激情和创造性的重复劳动,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新课程提出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开发校内外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理想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无限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具体来讲,课程资源开发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课程资源开发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教育认识水平的提升,实现了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不仅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工作条件和要求的感受方式,而且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认识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认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所产生的效果。这些思维过程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的重新认识过程,为教师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实践过程和学习过程,教师因此也获得了一种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助于培养教师开放的思维和意识,使自己从资源的无意识状态向全面认识和积极开发转变。这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不只限于教材,而是具有多样性。这样教材就不再只是操作的“本本”,教学也就没有了人们所熟悉的套路规范,从而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也留下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资源选择和价值判断、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开发结果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有的条件而决定。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中,教师要改变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转变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学会在没有“本本”的情况下,按照设计的流程和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要经历反复地操作和练习等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和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将得到发展。

3.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仅对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掌握比较好。而对于教育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了解甚少。这样必将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比较单一,不能触类旁通。课程资源开发促使教师关注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领域,接触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使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也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与他人的交往使教师更容易获取别人的价值观,也可使教师获得与人交往的知识。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研究课程资源开发方案、组织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也促进了教师在设计、协调、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增长。这种过程使教师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展和改进,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重整与优化,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合作意识的增强

教师职业特点是“专业人员”。一般情况下处于“个体户”性质,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指导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学生家庭沟通与联系,促进相互间的理解。教师既要与同事建立联系,又要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军奋战、独立完成资源开发任务到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分享他人的智慧成果。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有益途径,以课程资源开发来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和凝聚力,促进团体整合,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5.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传统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供应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还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教科书的讲授者。课程资源开发将使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变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教师将与学生一道获取知识,转变角色形象。教师将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提供者,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合作者和组织者。由此,教师也就由原来纯粹的教书匠成为了创新性的研究者。

三、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对课程资源还处于盲目的无意识状态。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只限于以教科书为代表的狭小范围。这种无意识状态极大地限制了教师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使教师失去了与他人分享智慧的机会,使教师的认识限于片面化、简单化,不可能使教师步入专业成长的正确轨道。

所以,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抓好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教师自己也要注意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及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1,(11).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3).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并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一要求的提出,为我们开发与应用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一、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中的推进,全国各省市均建立了城域网,县市区也纷纷建设了县级城域网,多数地区实现了“校校通”,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班班通”,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网络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明显跟不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商家开发的网络资源产品多数都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开发的产品与教师教学需求有一定距离;成品资源库的内容明显滞后于新课标教材,又缺少更新机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手中缺少能够及时更新的、与新课程配套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往往以应用自主开发的资源为主。这种开发模式由于各学校和教师处于独立的、各自为战的状态,所开发出的资源多数是长周期、高成本、低质量、差效果。严重影响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不足成为了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因素,进而影响了整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开发优质的可共享的网络课程资源就成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自从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过了七个年头,信息技术学科在这七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必修和选修课程,如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模块培养信息素养,以方法和策略为核心,但缺乏必要的知识系统性;选修模块则过分关注素养而忽视技术。广大一线教师在对必修教材使用中意见较大,认为内容空洞、技术深度不够,与选修衔接不好,评价不好操作。?眼1?演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时,普遍存在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听歌曲等。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开发校本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理念

课程资源信息化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观,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教学资源。新课程要求我们实现课程资源信息化,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课程资源由单一的印刷材料向网络资源的变革。经过大量文献调查和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要贯彻以下几点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课程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我们应从资源的有效性出发,以关注学生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所以,在课程资源开发时,我们可以借助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以问题形式出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一个可发展的学习平台,以确保内容的持续性与鲜活性。通过我校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网络资源的行文方面,努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表述内容,提高它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第二,在内容方面,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组织内容,使内容体现持续性与鲜活性;第三,在基本理念方面,注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如通过每单元项目提示和文中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策划活动完成的具体流程、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研讨等。

2.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 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灵魂,网络课程资源不过是传递知识的媒介,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在进行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开发时,不能为了技术而采用技术,在利用网络资源之前,教师要清楚课程资源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以便让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项。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更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所在,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属性,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3.创建信息化的教与学的环境

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创设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构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应积极配合,提供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法,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选择探索、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完整的Webquest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采用一些比较自由的、随意的网络聊天室的形式,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电子公告的形式到论坛上,征求同学的解答。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论坛,查看学生在其中的问题,并及时以电子公告的形式在论坛中,给予解答。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一种开放的观念,要与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构建“开放性”的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科学综合性很强,与其它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为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积极利用国家、省级教学资源网,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心正在从硬件环境建设向数字资源建设和有效应用方面转移。国家和各省市教育部门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起相关的教学资源网,使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相关资源网,积极了解国家、省级教研信息,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教研信息,并积极参与相关资源网建设,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更新专业知识。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广东基础教育资源网、广东信息技术教研网等网站为信息教师提供了最新学科发展理念和教研信息,对更新教师观念、扩大视野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大力发展市级地方特色教学资源网

经过对大量地市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网站的查阅,可以看出各地信息技术网站的硬件设备能够基本满足需求,建设技术已经成熟,结构比较合理。以市为单位建立本地教学学科资源网可以加强本地教学教研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发、共同享用,以达到共建、共享、共同提高之目的。同时横向加强与兄弟地市级机构的交流,共享资源,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开发,吸取资源网络建设的经验和先进理念,促进本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网的建设。同时以市为单位发展自身特色本地网络课程教材,是对以省为单位的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建设结合本地优势的信息技术学案、教学设计的网络课程资源等。例如:广东省的“广佛肇教学资源共同体”教研网在这方面比较突出,通过对市级教学资源网的本土化,既加深了使用者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地文化的兴趣。比如:笔者所在的广东惠州市是全国文明城市、旅游城市,依江托海,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这些宝贵的资源开发教学内容。本人在讲授广东版必修教材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设计惠州旅行计划”,要求学生们以不同的出发地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广东惠州,通过本市教学资源网素材制作精美的作品介绍给全国的朋友。类似的处理在Word和PowerPoint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把本地资源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还渗透了乡情教育,一举数得。

3.建立校本专题网站,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科书的课程资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的新课题。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目标和内容,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专业化面临的挑战之一。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模块内容空洞、枯燥,与初中教学内容重复,内容没有与当今信息发展水平相衔接。由于信息技术科目没有参加高考,大部份学校只开设必修模块,没有开设选修模块。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对现有的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筛选和整合,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建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体系的关键一步。

通过我校自主开发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资源库的效果来看,学生反应良好,我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1)引入时事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2)注重大课程意识,融合其他学科,使教学内容实用化。(3)重整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结构顺序,使教学内容整体化。(4)引入游戏化教学,使教学内容时代化。

4.建立基于交流与评价的教师博客平台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形成一线教师、教研员与学科专家共建课程资源的新模式。借助于博客,教师记录教学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反思与学生教学互动等内容,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最终形成一个基于学科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为一体的学术博客群,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如“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志”、“桑新民的个人主页”、“焦建利?押教育技术学自留地”等专家为代表的博客群,在全国营造了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

四、基于课程资源下的三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根据网络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并在分析大量信息技术案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三种模式:基于校本资源库的多媒体演示型模式、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模式、基于网络的项目研究模式。

1.基于校本资源库的多媒体演示型模式

“多媒体演示型模式”是目前在理论课用得最多的模式。实施该模式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有以下二种形式:多媒体电脑+背投电视、多媒体电脑+投影机。在配有网络的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可随时直接调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课件进行上课;还有一种情形是,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直接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原始积件素材进行上课,教师也可以直接调用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教学。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花费的时间和技能相对较少,对硬件及软件的要求也不高。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接受地位,是一种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模式。

图1 基于校本资源库的多媒体演示型模式流程图

2.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模式

任务探究式模式就是在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展开的稳定、具体的教学框架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完成任务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图2 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模式流程图

网络资源在此模式中作为情景创设工具和师生探究的效能工具,对该模式的评价应主要看师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及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更应关注过程性评价,随时收集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时的过程性资料,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或专家指导下,从学生生活、社会与自然中选择和确定相应专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类似科学研究,并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模式。?眼2?演

如本人在讲解“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教学内容时,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生活中的电磁污染等”为主题,使课堂研究性学习得到延伸。学生围绕选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或者用电子作品进行表达,也可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图3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流程图

在此模式中,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地位,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协调和监督,网络资源在这一模式中是学生学习、协作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上上下下、多方合作的整体工程。我们只有结合课程资源、教师与学生的特点,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最终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一、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力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课程教育新理念的出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掌握更多课程资源,并努力发挥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条件,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教师应加强对主体资源的示范作用

由于教师本身的示范效应,教师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标杆。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资源意识,提高自我认识,真正做好学生的示范。这里,教师的示范从内质上说应该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传承——教者对教学资源的独特解读,对教学资源的个性传达,以及学生的独特接收。所以,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新理论,形成新思维、新视角,最终形成有个性特色的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与创新意识形成的优良教育渠道,使课程开发意识真正有效地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三、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必须注意资源的共享。现在,许多一线教师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如集体备课、跨学科交流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等。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学到了多领域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得到了能力的培养。

四、对语文教学主要素中学生资源的开发

篇5

关键词:相对工资 员工盗窃 库存收缩 现金短缺 社会规范

一、介绍

效率工资理论提出更高水平的薪酬诱导更高的生产率,激励员工发挥更大的努力渴望保持高薪工作。之前的研究已经测试了高工资与员工的努力及员工流转率之间的关系。在这项研究中,通过检查相对工资对员工盗窃的影响(相对工资是通过对比员工工资与在该区域内类似的其他组织的员工的工资估计出来的),揭示了相对工资与员工盗窃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员工薪酬水平可以提供另一种机制来制止欺诈行为。

员工盗窃是一个重大的管理控制问题,这个问题在连锁零售业中尤为严重,其中地理分散导致显著的监测问题出现。基于效率工资理论,我们预测,相对较高的工资会防止员工盗窃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接受相对较高的工资的员工都不愿意犯下盗窃罪,他们试图积极回报其雇主和或者保留他们的高薪工作,而接受较低工资的员工由于渴望报复雇主不公平对待的动因驱使更倾向于犯下盗窃罪。其次,提供较高的工资的公司可能有较高比例吸引一个诚实的员工。除了研究相对工资对于员工行为的整体效果,我们还研究相对工资是否影响员工群体之间如减轻或教唆盗窃的社会规范。

现金短缺和库存收缩,这是在零售行业中财务损失的两个最重要的来源,从中核算出的零售销售额损失分别为0.25%和1.60%。但由于员工不称职导致的销售额损失也存在影响,从而也把员工技能以及员工经验纳入我们的实证研究中。

我们的研究有助于管理控制文献的发展 ,考察了影响员工行为的补偿溢价。表明相对更高的工资不仅影响员工的努力也阻止员工盗窃。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较高的工资不仅对抑制员工盗窃有直接影响,也促进了同事间的伦理环境的形成。这样做,也有助于对社会规范和员工行为的理论研究。我们从泰勒和布鲁姆菲尔德的实验研究中得到一致的见解,我们提供的经验证据来自于薪酬实践可以塑造群体规范,其中,反过来影响员工行为。

二、假说发展

借鉴效率工资的文献,我们预测存在三个原因导致相对较高的工资会减少员工盗窃。

(1)相对更高的工资诱导员工积极回报其雇主,使他们不太可能继续盗窃。

(2)相对较高的工资使得雇主增加了员工被解雇的成本,且增加员工盗窃的成本。

(3)相对较高的工资会吸引更多诚实的员工。

第一个参数,这意味着出于互惠原则的考虑相对更高的工资导致较低的盗窃行为,基于社会模型的效率工资的理论,如"礼物交换"和"互惠"模型。这些理论表明,员工通过与其他员工比较工资高低来判断其待遇是否公平。根据这些理论,员工认为他们的工资过高则更有可能通过努力工作来报答雇主,相比之下,认为其的收入过低的员工则可能逃避工作。根据这项研究表明,员工可能通过盗窃来报复其雇主。第二个参数是基于效率工资理论的"逃避模型",假设员工工资高于市场工资,这会阻止员工由于失去工作的高成本引发员工推卸责任或逃避工作的行为产生。

前两个参数是动机的原因,第三个参数是基于效率工资理论的选择模型,假定,当工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公司对工人的能力的信息掌握不完全,并且有能力的员工与保留工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公司会提供更高的工资吸引有能力的员工进入公司。以前的文献中已经建立了对员工能力的选择参数,同样的理论适用于员工的健全品格,这意味着企业提供更高的工资可以吸引有道德的高素质员工。这是在员工诚信与保留工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合理预期,因为不诚实的员工很可能低于其他员工的保留工资,如果其接受了工作,他们不仅有雇主提供工资收入并从公司盗窃的现金或商品中获利。因此,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相对较高的工资会减少员工盗窃。更正式的假设为:

H1:相对工资与员工盗窃呈负相关

三、数据的设计与研究

为了测试我们的假设,我们选取了76家中小连锁便利商店作为样本,其提供了平均工资、现金短缺、库存收缩、员工技能、劳动时间、商店经理离职,和位置等数据信息。为了检验H1,预测相对工资和员工盗窃的负相关关系,我们估计模型:

其中theft代表员工盗窃,RW表示相对工资,ES表示员工技能,SMT表示商店经理离职,PCPC表示人均财产犯罪,U表示失业率。我们的主要的独立变量是相对工资。这个变量为样本中的每一个商店为每一个员工提供的平均小时工资的信息。我们在模型中包括多个控制变量。首先,我们样本中控制了员工技能,并已解决潜在的问题,相对工资能够捕捉到员工的特点,这可能与员工盗窃的可能性相联系。如果员工的技能与诚信呈正相关,我们会期待员工的技能和员工盗窃呈负相关。员工技能是每小时平均员工绩效评估。商店经理基于服务与经营绩效对每个员工进行评价。评级的规模为1到5,具有最高技能的对应于5,对应1的最低技能,样本数据集为我们提供了每家商店的所有员工的平均表现成绩。

第二,我们控制了商店经理离职,这可能加剧监测困难,导致更高的盗窃。事实上,在1992年全国零售业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商店经理离职会引起较高的库存收缩。

第三,我们控制了人均财产犯罪因为库存收缩和现金短缺有可能在犯罪率高的地区增加,在犯罪高发区的员工可能更有盗窃的倾向,并在这一地区的店面面临着入室盗窃的风险。

我们将失业率纳入到第四个控制的范畴。现有文献提供了混合预测失业率与员工盗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高失业率可能会导致较低的盗窃行为转化为员工的就业选择,因此,员工认为因盗窃被解雇后几乎没有再就业的机会了。另一方面,高失业率表明不利的经济条件下,员工更关注他们的财务状况,从而更容易去盗窃。

四、实证结果

表1列出了H1的测试结果。H1预测相对工资和员工盗窃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预计相对工资的系数为负。回想一下,在样本中我们的因变量盗窃,是由库存收缩和现金短缺来测定的。符合H1,相对工资对于制止盗窃的三项措施的系数是显著的负值(库存收缩[1 =0.452, t=2.78 ;现金短缺[1 =0.116, t =2.15) 。这些结果提供了对H1的强有力的支持。控制变量系数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我们发现在样本中当我们使用存货收缩来衡量员工盗窃时,控制变量与员工技能之间的系数呈显著的负相关([2 =0.253, t = 1.43),得出高素质的员工没有盗窃的可能。我们也发现当用现金短缺的时间来衡量员工盗窃时,控制变量与商店经理的离职率之间的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也如我们的预期,商店经理离职将会导致较少的监测和更高的员工盗窃。

我们发现失业的系数为显著的正值(对于库存收缩[5 = 0.327,t = 1.86,[5 = 0.150;对于现金短缺t = 2.57),这会导致更高的员工盗窃率。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以库存收缩作为因变量,我们发现其对人均财产犯罪的系数为负([4=55.5,t=1.69)。产生这一结果的一个可能性解释是,若公司在具有较高人均财产犯罪率的区域使用更好的控制系统(如监控摄像机),则会减少消费者入店行窃及员工盗窃行为的发生。

我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先将库存收缩和现金短缺的减少归因于相对工资金额,然后将他们从中取得的收益与增加工资的成本进行比较。该样本数据集包括库存收缩和现金短缺,从而使我们能够计算出在减少员工盗窃中投入的成本与相对工资的全部收益的比值。给出了库存收缩回归的相对工资系数(0.452)和现金短缺的回归的相对工资系数(0.116)(见表1),以一个年度平均销售额为1120000元的便利店为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小时的工资增加一元(因而是相对工资)导致每年的收益为6362元=(0.452+0.116) /100*1.12百万)。鉴于一个样本便利店的年平均劳动时间是15080小时,雇主应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约占劳动成本的8%,每小时一元的工资增加将耗资约16285元(1508008)。这一分析表明,虽然减少员工偷窃的利益占现金短缺和库存收缩不完全覆盖所支付的工资溢价,它占工资溢价的39%。此外,我们的员工盗窃的指标可能无法捕捉到盗窃的所有实例。因此,我们的分析可能低估了来自更高工资的全部收益,如果工资增加所带来的其他收益至少转化了61%的增加工资所带来的成本,雇主可能会发现其经济效益来提高员工工资。

五、结论

我们的研究通过识别效率工资的一个额外的好处,这有助于效率工资和管理控制文献的发展,这项内容还没有被之前的文献充分研究。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较高的工资对员工努力或离职率的影响, 我们记录了相对更高的工资对于员工盗窃的影响。这样做,对于某些支付工资溢价雇主提供一个额外的理由,并且在研究会计文献中建议将诚实诱导机制转化成其他内部控制机制。我们的研究也有助于社会规范的文献的发展,这是通过展示当员工获得相对更高的工资时更有可能促进员工行为的伦理规范的形成。 研究表明,薪酬制度作为一个公司正式控制系统的一部分, 可以塑造工作群体的社会背景,进而影响员工盗窃的行为。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经理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理解工资溢价的全部好处可以帮助管理者确定员工的工资水平。然而,以往的研究没有对管理者将工资溢价的好处作为遏制员工盗窃行为考虑的因素。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实证证据表明工资溢价在减少员工盗窃和塑造伦理规范中确实发挥作用。对这项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时应牢记一些警告。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无论是库存收缩还是现金短缺衡量员工盗窃都没有错误。此外,这两项措施仅捕获有嫌疑的盗窃,而不是实际水平的员工盗窃。此外,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获得了相对工资的标准。同时,员工可能会与同一组织内的员工的工资进行比较。正如不同的心理机制可能是通过不同的参考点激活,未来的研究可以使用其他基准检验相对工资的影响。最后,尽管在这个研究中我们专注于将相对工资作为一种减少员工盗窃的方法,然而还有其他的方式来遏制员工盗窃。例如,在为员工提供薪酬的激励方案的设置中,把员工的奖金同利润或库存收缩或现金短缺挂钩可能会减少员工盗窃。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企业利用的其他补偿机制以控制员工盗窃。

括号内是T统计量。*,**,表示分别在0.1,0.05及0.01水平上面的显著系数。

参考文献:

[1]张Y.在多设置中感知公平与沟通对诚信与共谋的影响. 会计评论83 (2008).

[2]泰勒W.B. J.布鲁姆菲尔德.规范、整合,和控制.会计研究.49 (2011).

[3]斯宾赛 I.一个反收缩战略. 劳动力管理.83 ( 2004).

[4]纳金D.S.S.桑德斯.L.J.泰罗.监控、激励,和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在领域研究中的决定因素.美国经 济评论. 92 (2002).

[5]马图谢夫斯基L. J.在管理会计中的诚信:它是横向公平的看法影响的吗?管理会计研究. 22 (2010). [6]汉娜R.L. 工资,员工努力与公司利润的组合效应.会计评论.80 (2005).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教学研究

随着科学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也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以及教师培养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要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现行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能够满足学生有特色、个性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这些资源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需要进行整理和整合,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发展。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结合学校实际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选题要注意可行性和实用性。所谓“可行性”即是我们的选题必须注意到两方面:一方面所需的条件是具备的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得到的,另一方面就是注意选题要适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负担状况。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安排不同的内容,工作量也不宜过大。实用性的考虑主要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内容相联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会谈等方式,让学生确定感兴趣的知识。从以上两条原则出发,结合学生课堂生物知识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生命现象,以“为什么”或“怎么样”为题,就能开发到大量的校本课程。

三、校本教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

可针对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实事求是地说还是离不开高考。校本教材如果仅仅是学科兴趣活动的延伸,或者是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这样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展肯定会受到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能把校本教材和高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因此加强校本教材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

四、策略与实践

生物新课程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二)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成效与分析

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2、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3、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

4、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

(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

(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

(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

(5)为适应新课程教材的改革趋势,经常在本校开展各种校本探究实验;

(6)在课余开设各种选修,在学生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等等。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使学校的生物课程体系真正适应学校中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与特异需求。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工作趋于完善,最大限度地显出它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王少非 主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特此提出此论题。

二、资源开发的实施方案

近期计划:

(1)通过翻阅县志文献、网络搜寻、走访记录等形式搜集素材,编制兴国乡土地理教材《走进兴国――地理篇》,力争成为地方性有一定影响力的乡土教材。

(2)建立完善的地理电子资源库,涵盖课件素材(视频、音频、图片、电子化教材等)、电子教案、地理常用软件库、试题库、电子论文库、电子期刊和杂志库(如中国国家地理电子杂志)等,并刻录成光盘。同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完善校园地理专题网站,力争成为地方性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资源库。

长期性计划:

(1)平时通过网络适时搜集有关兴国本土的新闻、图片,同时课余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拍摄一定的视频材料,制成兴国地理录像片,通过网络电视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以此丰富我们的课堂;同时培养学生从乡土环境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习惯;自我新建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课件,不断丰富地理资源库;沟通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挖掘校内、校际、网络、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同时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互动联系,加强经验和资源的交流;与周边工矿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脐橙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效互动关系,建立乡土地理教学基地。

(2)最后通过研究形式、理论学习、调查座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总结地理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三、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教学影视资源库

影视资料集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影视资源库,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素质等诸多方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积极建设地理影视资源库,并加强影视资源“课对课”学科整合。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列举了黄土高原的案例外,插播了兴国县防治水土流失纪录片《绿色家园》,上个世纪兴国地区因战争、时期滥砍乱伐等不合理开发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称之为“江南沙漠”或“红色沙漠”,经济十分落后。80年代后全县全民动员防治水土流失,经过治理,昔日“红色沙漠”,已是青山绿水,并成为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走上了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化道路。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除了让学生了解工农业发展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例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四、应用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如在讲到《2.3常见天气系统》的“台风及其危害”案例,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兴国当地夏秋季节的台风来教学。一开头,可用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兴国生活了十几年了?大大小小的台风也见惯了,那么在兴国台风一般在每年的那个季节出现?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灾害?”同学们回答:“夏季,会带来强风和暴雨。”我接着问:“你们对台风都很熟悉了,你们想想看,一般情况下台风来的时候会连续下几天的雨、刮几天的风,但大家应该也有发现有时候台风来时是先下几天雨然后晴一天或半天,接着再下几天,有没有?”学生齐声回答:“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这个时候,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显然是被吸引住了,他们正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所以,当最后结合图2.24总结归纳时说,台风是由时大风区、具有强风暴雨的漩涡风雨区、晴朗无云风和日丽的台风眼组成时,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此同时我们通过电视机插播一条旧闻:2007年第9 号强台风“圣帕”的影响,8 月19日--21日,我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交通、农业、水利、电力、通讯等都不同程度受灾,给我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最后归纳台风的危害和防御。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尝试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讲到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影响时,我们使用google earth,首先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兴国的主要河流名称及其分布,然后把圩镇所在地与水系联系起来,从中导出人类活动多沿河湖分布,并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如县城地处潋江和氵岁(hui)水汇合处,水资源丰富,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有机质,并在此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农业生产规模大、效益高。

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同学们上网去查相关资料,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六、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信息千变万化,许多资料库的信息和教师教育理念过于成旧。这要求课题组成员或者学生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适时更新资源库信息,不断学习新理论知识。

篇8

(一)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2008年9月采用了生物新课程教材后备课组成员在校内外展开调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学生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习兴趣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的座谈发现,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学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学的一所高中学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生物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

生物新课程教材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新课程教材中用来引入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大部分的看法是:34.5%的认为“足够多了,切合学生的实际”,46.9%的认为“改编一下即可”,7.1%的认为“根本不合用,按教师的想法重新编拟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据我们调查的生物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显然新教材是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有点过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有这种说法)”.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箬横中学、大溪中学等)进行新一轮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研究.

(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教材内容,为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补充;生物新课引入的问题、故事;章节练习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计划等。所采用手段包括:CAI课件、录像带、投影片、自制教具以及外出参观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开发符合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一理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就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课程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才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才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

3.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的原则,经过细致的研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对比,力求真实可靠,对统编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课堂问卷调查和学生对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保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坐落在农村,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受各方面的宠爱,生性有点娇懒,家长管制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对重点中学来说文化基础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时,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和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两点:其一,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大纲要求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其二,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充分关注。

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

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农村高中学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另外,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生物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从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二、策略与实践

(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篇9

1.1专业资源

专业资源主要包括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进程、实践教学体系等教学资源。首先,对公路运输管理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深层次、广泛的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就业分析报告;其次,在专业调研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将核心能力筛选、序化和重构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建设和完善专业考核标准、毕业条件等教学资源。

1.2课程资源

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运输管理实务》、《运输安全管理》、《汽车客运站务管理》、《城市公交管理》、《运输市场营销》五门核心课程,构建五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核心课程标准:每门核心课程负责人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深度分析该门课程映射的核心能力,并将核心能力进行筛选、序化和重构,形成课程内容框架,构建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2)教材及校内讲义:每门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课程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可以是公开出版的教材,也可以是活页讲义。

(3)教学课件:开发独立的教学课件及课件辅助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课件,不是传统简单的PPT电子资料,而是将任务单、教学案例、视频资料、动画等集成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课件。

(4)题库资源:一改传统任课教师独立开发题库的做法,课程小组共建题库。每门课程开发试题库十倍量的题库资源,题库题型丰富,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后的课后练习及考试需要。

(5)案例库资源: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库,案例素材均来自于企业生产实践一线,由企业真实案例编撰而成。

(6)视频及动画资源:开发适合课程使用的视频资源,将企业真实的运输生产过程情境通过拍摄小视频的方式做成视频资源,方便学生形象地掌握和了解真实的生产流程及所需的业务技能。

2教学资源包建设的展望

篇10

1.1电子商务专业和商贸专业学生技能的对立缺位

按信息类专业建设标准指导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侧重计算机信息技术培养,忽略了商务技能的培养,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如软件、网络专业学生,商务技能不如商贸专业学生;要么拘泥于传统经贸类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传统商务技能培养,虚化弱化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导致商贸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商贸职业岗位变迁和岗位技能需求变化。为化解上述两类专业学生技能的对立矛盾,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变化,构建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必然选择。

1.2电子商务专业和商贸类专业岗位任务的统一性保障了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

专业群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将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相近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集合,各专业能否归集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依据是各专业是否具有共同的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应该是一个有机地、系统地包含了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电子商务专业群是集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专业群。现代商务与信息技术共同构成了电子商务的内涵,商务是核心,技术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确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商贸专业为支撑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适应行业企业对商务人才的新要求。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架构设计

以培养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个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引领、商贸专业为支撑、学科交叉、互利互助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由狭义电子商务专业群组成的核心群与广义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的群构成。由专业群向核心专业群提供商务技术支撑,使核心专业群建设回归商务的核心本质,由核心专业群向专业群提供信息技术扶持,使专业群能够适应传统商务的信息化改造趋势。核心专业群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网络营销推广等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系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如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营销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专业群主要服务于企业传统的商务活动,如贸易谈判、贸易支付、市场营销、物流等业务,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强化训练,使学生适应传统商贸岗位的信息化工作趋势和要求。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

3.1基于交叉性学习领域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般方法是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对工作领域进行序化和类化,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群面向的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求带有相当多的共性,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群各专业必然存在交叉的学习领域。交叉性学习领域反映的是行业对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求,是对学生通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依据交叉性学习领域,核心专业群群内可以开发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用、网络广告策划与制作等核心专业课程;核心专业群和专业群群间可以开发沟通技巧、电子商务基础等核心基础课程和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专业群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同质化、基础性的特点,是培养专业群学生通识能力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专业群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的特点,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应充分挖掘专业群内具有复合性特色的教学资源,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将这些课程按精品课程的要求建设成各专业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以点带面,提高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

3.2依据差异化岗位需求建设专业群方向课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了职业岗位的迁移,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合理考虑岗位细分和岗位迁移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差异性技能要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偏好要求,在核心课程共享共建的基础上,依托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嵌入“订单培养课程”,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文化、技能和素质要求。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群可依据行业岗位群技能标准,引入岗位链资格认证培训课程,以限选课或选修课形式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至两个考证课程模块学习,取得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3.3通过项目组形式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引进企业专家担任实践课程教学虽然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复合型专业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但不能使高职院校获得复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造血机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输送专业教师以项目参与的形式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或安排信息技能突出的教师与商务技术突出的教师互补组合成项目教学组,承担基于企业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开发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

3.4按完整工作过程建设专业群共享实训资源体系

构成专业群的要素是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的是企业中的同类岗位链,从而使专业群各专业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能够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就是要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将专业群内的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各类商务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相近性和交叉性使得各专业共享实训资源成为可能。构建共享型实训室体系的方法是将原来分属各个专业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室按典型商务工作过程链接成一个整体实训室体系,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现节约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4结论